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氣象災害的危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影響;時空分布;特征
中圖分類號:S4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7)02-0136-06
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地勢南高北低,西部與南部為山地丘陵,東部為平原,北臨渤海灣。四季均有不同氣象災害發生,春季干燥大風,春夏之交冰雹多發,夏季降水集中,洪澇災害較多,秋季易出現干旱、霜凍、連陰雨,冬季易出現風雪災害。農業氣象災害一般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導致農業顯著減產的不利天氣或氣候條件的總稱,它是影響作物穩產、高產最主要的自然因素,與農業經濟效益緊密相連[1,2]。目前,已有許多學者對不同地區的氣象災害進行了深入研究,房世波[3]、盧麗萍[4]等分析了我國農業氣象災害變化趨勢和分布特征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王靜[5]、孫霞[6]、邵末蘭[7]、解明恩[8]、朱保美[9]等分別對山東、河北、湖北、云南、山東德州等地區的氣象災害時空分布特征進行了研究。本文利用1978-2015年資料分析濰坊市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時空分布特征,對更精確地指導當地農業生產及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本文所用1978-2015年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數據來源于濰坊市九個縣市區氣象局、民政局和《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山東卷)》[10],播種面積及糧食產量數據來源于《濰坊統計年鑒》。
1.2計算方法
1.2.1線性傾向估計用線性傾向估計對農業氣象災害變化程度進行描述,分析濰坊市主要氣象災害的年際變化特征。
1.2.2受災率因每個地區每年糧食播種面積與遭受自然災害的受災面積不等,造成災害的危害程度不同,本文采用受災率統一反映各年的受災狀況。
受災率定義為某一種氣象災害當年農作物受災面積與當年總播種面積的比值[11]。
1.2.3經驗正交函數(EOF)分解[12]利用經驗正交函數(EOF)分解將原變量場分解為正交函數的線性組合,用個數較少的幾個空間分布模態來描述原變量場。以受災率作為定量表征指標,應用經驗正交函數(EOF)分析濰坊市氣象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
1.3氣象災害類型
1978-2015年濰坊市出現的氣象災害包括冰雹、暴雨洪澇、大風、干旱、雷擊、風暴潮、臺風、霜凍、低溫凍害、大霧、雪災、龍卷風、蝗災、雨凇、連陰雨、颮線、赤潮等17種,累計出現230次。其中,冰雹(占全部氣象災害的35.2%)、暴雨洪澇(18.7%)、大風(11.7%)、干旱(7.8%)發生頻次較高,占全部氣象災害的73.5%,定義為濰坊市出現的主要氣象災害,故本文對主要氣象災害進行分析。
2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年際變化特征2.1氣象災害比重的年際變化特征
為更好地分析每年各類氣象災害的發生特征,將洪澇災害、干旱、風災和冰雹四種氣象災害在當年總災害中所占比重進行統計,分析氣象災害引發的災害程度。結果(圖2)表明,暴雨洪澇、干旱、大風和冰雹災害的比重分別為14.9%、45.2%、10.6%、29.3%,其中干旱和冰雹是濰坊發生受災面積最重的兩種農業氣象災害。干旱災害比重超過90%的年份主要發生在1979、1981、1983、2000-2002、2006-2009、2014年,2000年以來的連年大旱造成的損失嚴重;冰雹災害比重超過90%的年份主要發生在1982、1986、2004-2005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災害發生,每次發生時造成的受災面積相對較小,但發生次數較多,農作物受災損失嚴重;洪澇災害比重較大的年份主要出現在1998和2013年;風災比重相對較少,一般伴隨著暴雨、冰雹等天氣出現,1988、1990-1995年所占比重在23%~49%。
圖21978-2015年濰坊市主要氣象災害所占比重
2.2氣象災害對糧食產量的影響
濰坊是農業大市,農作物種植面積廣,糧食產量高,西部與南部屬于山區丘陵地帶,基礎設施薄弱,自然抗災能力差,受災強度大,對糧食產量影響較大。從濰坊市農業氣象災害與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之間的關系(圖3)可知,農作物播種面積變化較小,略呈增加趨勢;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糧食產量呈顯著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達到5.4×105 t/10a(通過了α=0.001的顯著性檢驗),而受災面積呈顯著下降趨勢,氣候傾向率為7.3×104 hm2/10a(通過了α=0.05的顯著性檢驗),糧食產量與受災面積呈現明顯負相關關系。1978-1979、1981、1984、1987-1989、1992、1997-2002、2014年,主要災害的總受災面積較大,糧食產量明顯減少;1993-1996、2006-2013年,庀笤趾減少,糧食產量提高。因此,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產生直接影響,成為糧食產量增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圖31978-2015年農業氣象災害與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的關系
2.3各類農業氣象災害年際變化特征
濰坊市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受災面積呈減少趨勢,年平均成災面積為28.7×104 hm2。按受災比重大小分析干旱、冰雹、暴雨洪澇、大風災害的年際變化特征。
2.3.1干旱災害年際變化趨勢干旱災害雖然發生的頻次少,但是影響范圍大、持續時間長,受災程度重。由圖4可知,38年來,干旱受災面積呈波動性下降,階段變化明顯,氣候傾向率為-4.04×104 hm2/10a,平均受災面積為19.6×104 hm2。20世紀70年代末與80年代初、1989年、2000年代初與末發生的干旱受災面積最大,最大值出現在1979年,達93.3×104 hm2,1999-2002年連續干旱受災面積達147.9×104 hm2,
變化趨勢
2006-2011年連續干旱受災面積達162.2×104 hm2;干旱受災面積在平均值以下的年份有1980、1982-1983、1985-1996(除1989)、1998、2003-2005、2009、2011-2013、2015年,其中有17年未發生過干旱災害,受災面積統計結果為0。
2.3.2冰雹災害年際變化趨勢冰雹是一種局地性較強的農業氣象災害,濰坊市冰雹常出現在每年的5-6月份,正值農作物成熟收獲季節,而且冰雹發生頻次高,遭受冰雹的地區易產生嚴重的損失。從圖5冰雹受災面積的變化趨勢可知,冰雹受災面積呈顯著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2.1×104 hm2/10a,年平均成災面積為4.1×104 hm2。38年中,除1992、2011、2013年未發生冰雹災害外,其余年份均發生不同程度的冰雹災害,受災面積最大的年份發生在1987年,達30.8×104 hm2。統計資料顯示,1987年5月23日凌晨發生冰雹天氣,冰雹大者如雞蛋,持續10~15 min,同年7月7日,降雹持續20 min,地面冰雹厚度5 cm,最厚的地方達7 cm以上,因冰雹局地性強,冰雹多發區易產生較嚴重的災害。
2.3.3洪澇災害年際變化趨勢洪澇災害主要是短時間內降水量大而造成的一種災害,濰坊地區遭受暴雨、大暴雨時易發生洪澇災害,以夏季雨澇為主。從圖6可知,洪澇受災面積變化趨勢不明顯,呈波動性變化,年平均成災面積為3.4×104 hm2。1987年與1997年受災面積的變化幅度呈主高峰,分別為30.8×104 hm2與45.1×104 hm2;1990、1998-1999、2012年,洪澇受災面積的變化幅度呈次高峰;1978-1986連續9年、2000-2011連續12年受災面積低于洪澇年平均受災面積,除1981、1984、1986、1989、1991-1993、2002、2006、2014年未發生洪澇災害外,1996年受災面積最小,為30 hm2。洪澇災害雖然發生的次數少,但危害很大,1997年8月19-20日,濰坊各縣市區均遭受了特大暴雨襲擊,直接經濟損失達16.55億元。
2.3.4大風災害年際變化趨勢濰坊市春季的干燥大風易引發風災,出現6級(平均風速10.8 m/s)以上大風時,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非常大。由圖7可知,大風受災面積呈顯著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9×104 hm2/10a(通過了α=0.05的顯著性檢驗),年平均成災面積為1.6×104 hm2。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風災面積較大,最大年份出現在1988年,受災面積達15.4×104 hm2,其次出現在1990年,受災面積達11.0×104 hm2,1994-2015年連續22年大風受災面積小于年平均值。統計資料顯示,1988年6月1日,濰坊全市遭受大風襲擊,平均風力7~9級,局部10級以上;1990年7月15-16日,濰坊全市遭受暴風雨襲擊,風力達8~10級,局部11級以上,這種范圍大、持續時間長、風力強的大風出現在春夏季節,造成損失較高。
3.1總氣象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
利用EOF正交經驗函數分析1978-2015年9個縣市區38年氣象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圖8顯示,受災率大值區主要出現在濰坊西部與南部,臨朐受災率最大,為0.211,其次是諸城、安丘,受災率分別為0.209、0.193;東部、北部受災率相對較小,高密受災率最小,僅為0.119,其次為壽光和寒亭。濰坊西部與南部為山區和丘陵地形,易發生干旱、冰雹、洪澇等氣象災害,受災率較高,成為氣象災害的重災區,北部地區易出現風災,風災影響面積較小,東部受災率低,受災程度相對弱。
3.2四種氣象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
從圖9a干旱災害分布可知,西部臨朐、青州、昌樂的旱災最為嚴重,其次是東北部的昌邑和寒亭,再次是諸城和安丘的西部,受災率在0.102~0.147,其他地區的受災率均在0.008~0.010。可見,西部是干旱的重災區,西部山區地形造成土壤水分喪失快,影響了農作物的播種及生長,易引發旱情;旱災持續時間較長,局部性或區域性的旱災經常發生,統計資料表明,濰坊地區易發生春夏連旱、夏秋連旱等,連旱造成的災害更加嚴重。
從圖9b冰雹災害分布情況可知,安丘西部和臨朐南部的雹災最嚴重,受災率分別達到0.061和0.053,其次是濰坊南部的諸城、西部的青州和西北部的壽光,受災率在0.044~0.048,再次是昌樂、寒亭和昌邑,受災率在0.003~0.004,東南部的高密受災率最小。冰雹災害是一種局地性很強的氣象災害,雖然影響范圍小,但對農業生產的危害較為嚴重[13],濰坊西部山區與南部丘陵地帶是冰雹多發地。
洪澇災害分布情況可知,濰坊南部的諸城災情最嚴重,受災率為0.054,其次是安丘和昌妨降兀受災率在0.003~0.004,濰坊西部和北部災情最輕,受災率0.010。對比圖9a和9c可知,濰坊西部、南部的旱災和洪澇災害分布基本成反向變化。
從圖9d風災分布情況可知,濰坊北部的寒亭、壽光、昌邑是風災的重災區,受災率最大為0.009,其次東南部的諸城和高密,風災最小的地方出現在西部的臨朐,受災率不足0.001。濰坊北部頻臨渤海灣,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大的影響,北部的風力較大,易出現大風天氣,對露地農作物的影響較大。
4結論
利用1978-2015年38年資料分析濰坊市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時空分布特征,主要結論如下:
(1)濰坊市出現的氣象災害有17種,累計出現230次,出現最多的是冰雹、暴雨洪澇、大風、干旱,災害比重的年際變化也很大,受災面積比重分別為29.3%、14.9%、10.6%、45.2%,干旱和冰雹災害最為嚴重。
(2)氣象災害與糧食產量呈負相關關系,即受災面積大,糧食產量低;受災面積小,糧食產量高。
(3)濰坊市總氣象災害受災面積以7.3×104 hm2/10a速率呈下降趨勢,年平均成災面積為28.7×104 hm2。干旱受災面積呈波動性下降,20世紀70年代末與80年代初、1989年、2000年代初與末發生的干旱受災面積較大;冰雹受災面積呈顯著減少趨勢,除1992、2011、2013年三年外,每年都會出現冰雹災害;暴雨洪澇災害變化趨勢不明顯,呈波動性變化,1987與1997年受災面積的變幅出現兩個高峰;大風受災面積呈顯著減少趨勢,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風災面積較大。
(4)濰坊市主要氣象災害出現在西部與南部,臨朐受災率最大,其次是諸城、安丘,東部與北部受災率小。各種氣象災害的空間分布不統一,干旱災害多發生在西部的臨朐、青州、昌樂,其次是東北部的昌邑和寒亭,再次是諸城和安丘的西部;冰雹災害分布范圍大,安丘西部和臨朐南部的雹災最嚴重,其次是南部諸城、西部青州和西北部壽光;洪澇災害多發生在南部諸城,其次是安丘和昌樂,濰坊西部、南部的旱災和洪澇災害分布基本成反向變化;風災主要出現在北部的寒亭、壽光、昌邑,其次東南部的諸城和高密。
參考文獻:
[1]陳懷亮, 鄧偉, 張雪芬, 等. 河南小麥生產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分析及區劃[J]. 自然災害學報, 2006, 15(1):136-140.
[2]程純樞. 中國的氣候與農業[M].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991: 542-603.
[3]房世波, 陽晶晶, 周廣勝, 等. 30年來我國農業氣象災害變化趨勢和分布特征[J]. 自然災害學報, 2011, 20(5):69-73.
[4]盧麗萍, 程叢蘭, 劉偉東, 等. 30年來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空間分布特征[J]. 生態環境學報, 2009, 18(4):1573-1578.
[5]王o, 劉煥斌, 曹潔, 等. 1984-2013年山東省主要氣象災情特征分析[J].內蒙古氣象,2015(5):53-56.
[6]孫霞, 俞海洋, 孫斌, 等. 河北省主要氣象災害時空變化的統計分析[J].干旱氣象,2014,32(3):388-340.
[7]邵末蘭, 向純怡 . 湖北省主要氣象災害分類及其特征分析[J].暴雨災害,2009,28(2):179-185.
[8]解明恩, 程建剛 范菠. 云南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J].自然災害學報,2004,13(5):40-47.
[9]朱保美, 周清, 胡雪紅, 等. 德州市農業氣象災害特征與區域分布[J].山東農業科學,2015,47(11):94-98.
[10]溫克剛.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
[11]魏亞剛, 陳思. 23年來河南省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及時空分布特征[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5,27(3):65-71.
[12]魏鳳英. 現代氣候統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155-122.
山 東 農 業 科 學2017,49(2):142~146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東 農 業 科 學第49卷第2期王可,等:濟寧青山羊微衛星標記多態性分析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17.02.030
收稿日期:2016-07-07
摘要:分析得出影響天水蘋果正常生長的主要農綜合評價z業氣象災害是前秋9月大氣干旱、冬季12—2月暖冬高溫、蘋果花期4月下旬高溫干旱和春季4月下旬低溫危害。各災害發生頻率在53%~70%之間,以前秋9月干旱最多,春季4月下旬低溫危害最少;前秋9月大氣干旱以中—大災為主;其他災害均以輕、中災最多,大災居次;各種災害因子重災年份最少,僅在6%~15%之間。農業氣象災害綜合評估除輕災評估準確率略低,為89%外,中—重災評估準確率均達100%,災害評估效果比較理想,對農業防災減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氣象;災害;蘋果生產;甘肅天水
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發國之一,年均災害損失約510×108~640×108元。其中由氣象災害引起的損失占85%左右,僅干旱、洪澇、風暴潮、冰雹、低溫冷害這幾種氣象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損失的97%左右,直接經濟損失占總經濟損失的76%以上[1]。天水地處黃土高原與西秦嶺山地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區,海拔在750~3120m之間,年均氣溫7.0~11.1℃,年降水量430~600mm之間,平均日照總時數2000~2400h,無霜期156~188d,極適宜優質蘋果生產,是甘肅省主要蘋果產業發展基地,所產蘋果以個大、色艷、硬度強、糖分高、品質佳、耐儲存而深受廣大客商和消費者青睞,“花牛蘋果”已獲得全國知名品牌類注冊證明商標,是支撐天水市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天水市現有蘋果面積約6.5×104hm2,總產量約54×104t。但由于境內山多川少,溝壑縱橫,海拔高差大,氣候差異顯著,屬全國氣象災害高發區域,干旱、洪澇、冰雹、低溫冷害等氣象災害頻繁發生,蘋果產量、品質和優質率提高很慢,極大地限制了蘋果產業化發展。
近年來,氣象災害評估技術研究已引起眾多學者高度關注,但大多局限于單種氣象災害[2-5]的定性化研究。特別是針對多年生果樹,在實況災害資料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果樹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研究報道很少。為此,本文利用統計學方法,確定影響該地蘋果生產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因子,并將各農業氣象災害因子劃分等級,進行天水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果樹作物量化評估影響研究,為有效防御農業氣象災害,最大限度減輕或減免農業損失提供參考。
1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1資料來源蘋果產量資料取自天水市統計年鑒1978—2007年;相關氣象資料取自天水市關山區清水、渭北旱區秦安和河谷區麥積二縣一區氣象站1978—2007年氣象觀測資料。
1·2研究方法
1·2·1代表點的選取根據天水氣候區劃,選取渭北旱區、關山區和河谷川區蘋果種植面積較大的秦安縣、清水縣和麥積區作為代表點。
1·2·2蘋果產量資料的處理蘋果氣候產量資料分解的方法和準確性,會直接影響蘋果農業氣象災害的分析評估研究。
在參照僅有的農業氣象災害觀測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將天水市蘋果總產量資料按3、5年滑動平均法、線性法、正交多項式法、指數法等多種函數分解方法[6]提取其趨勢產量。統計分析表明:天水市蘋果總產趨勢產量的提取以指數法效果最佳(圖1),趨勢產量提取方程為y=8682·2e0·126t(y:趨勢產量;t:時間序列,t=1,2,3,…;n=30;r=0·93)。用y′i=(Yi-yi)/yi×100%計算逐年蘋果總產量動態相對偏差百分率[6-7](y′:蘋果氣候產量增減率;Yi:蘋果實際產量;yi:逐年蘋果趨勢產量;i:年份)。
1·2·3影響天水市蘋果總產量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因子的提取農業氣象災害對天水蘋果生產的影響研究[8]中,通過分區統計分析,得出影響天水渭北旱區、關山區和河谷川區三區蘋果正常生長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均為上年秋季9月大氣干燥度,冬季12月至2月負積溫的光照條件訂正值和蘋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氣溫的大氣相對濕度訂正值,春季低溫晚霜凍出現頻率和危害程度正在逐步減輕。
為了更進一步提取影響天水市蘋果總產量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因子,將3個氣候區主要災害因子與天水市蘋果總產量動態相對偏差百分率進行逐步回歸[9],建立如下影響蘋果氣候總產量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因子提取方程:式中,y′i為蘋果總產量動態相對偏差百分率;K′9秦安為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大氣干燥度∑T≤0℃×Q12-2麥積為河谷區麥積冬季12—2月負積溫的光照條件訂正值;TM4月下旬/U麥積為河谷區麥積蘋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氣溫的大氣相對濕度訂正值;Tn4月下清水為關山區清水蘋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低氣溫。12—2月暖冬高溫雖然不屬于氣象學上定義的氣象災害因子,但隨日益加劇的暖干氣候[10],暖冬高溫對蘋果生長影響極大,僅次于前秋9月干旱災害。
1·2·4氣象災情等級劃分標準將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干旱(用大氣干燥度表示)、河谷區麥積暖冬(用冬季12—月負積溫的光照條件訂正值表示)和花期高溫危害(用蘋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氣溫的大氣相對濕度訂正值表示)、關山區清水春季低溫危害(用4月下旬最低平均氣溫表示)4種標準化處理后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標準值作為成災變異值。再將1978—2007年30年成災變異值中大于或等于0·1以上的成災變異值(春季低溫為小于或等于-0·1以下的成災變異值),按變異值的離散程度[11]分成相等的4個組,從小到大將災情等級依次劃分為輕災、中災、大災和重災4個等級,并采用分級賦值和內插法依次賦以1~3、4~6、7~9、10~12。9月干燥度(秦安)、暖冬(麥積)和花期高溫(麥積)成災變異值小于0·1為無災;春季低溫(清水)成災變異值Z大于0·1為無災,無災年份災害等級分值ci按0分賦值(表1)。
1·2·5災情指數的計算及綜合評價方法式(1)得出影響天水市蘋果總產量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為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大氣干旱、河谷區麥積12—2月暖冬和4月下旬花期高溫干旱、關山區清水春季4月下旬蘋果花期低溫危害。
為此,本文將以上4種災害作為影響天水市蘋果總產量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因子。用式(1)計算得出的相應站點災害因子的貢獻率(方程中相應災害因子系數/4種災害因子系數絕對值之和×100%)作為相應站各類災害因子的影響權重(wij:其中渭北秦安9月干旱w1=37%;河谷區麥積暖冬w2=27%,花期高溫危害w3=22%;關山區清水春季低溫危害w4=14%),并與其對應站點相應災害類型的等級分值相乘,4種災害類型進行累加[式(2)]就得到農業氣象災情的災情指數(Pk),并以此作為農業氣象災害危害評估指標,與蘋果氣候產量增減率實況分級進行對比分析(蘋果氣候產量增減率實況亦分為無、輕、中、大、重5級,分級方法同災害成災變異值分級)。
Pk=∑4j=1Cij×wij(2)式中,Pk為災情指數;Cij為4種災害等級分值(i:1978—2007年各年份,i=1,2,3,…,30;為4種農業氣象災害,j=1,2,3,4;下同);wij為相應災害因子的影響權重。災情指數(Pk)越大,表明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越大,災情越重;反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小,災情越輕。
2綜合評價
2·1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布表2是影響天水蘋果生產的前秋9月干旱、冬季12—2月高溫、花期4月下旬高溫干旱氣候和春季4月下旬低溫發生頻率統計。1978—2007年30年中,前秋9月旱災最多,發生頻率70%,主要以中—大災為主,占旱災年份的52%;輕災年份次之,占38%;重災年份最少,占10%。暖冬和花期高溫災害次之,發生頻率分別為63%和67%,均以輕災為主,分別占災害年份的47%和45%;中—大災次之,分別占47%和40%;重災年份最少,分別占5%和15%。春季低溫危害最少,發生頻率53%,仍以輕災居多,占災害年份的50%;中—大災次之,占44%;重災年份最少,占6%。
2·2綜合評價將式(2)計算的逐年農業氣象災害綜合災情指數(Pk)分成1、2、3、4、5相等的5個組從小到大將災情等級依次劃分為無災、輕災、中災、大災和重災5個等級與蘋果總產量動態相對偏差百分率實況分級(表3)進行對比分析。
天水市1978—2007年30年逐年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蘋果生產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并與實況(表4)進行對比分析。評估無災11年,與實況相符10年,評估準確率91%。災害年份中,評估輕災9年,與實況相符8年,評估準確率89%。評估中災5年,大災5年,重災1年,均與實況相符,評估準確率均為100%。災害年份除輕災評估準確率略低外,中—重災評估準確率較高,特別是重災的1991年、大災的1984年、1987年、1989年、1992年和1997年,蘋果均出現較大幅度減產,災害評估效果比較理想。
3結論與討論
(1)分析得出影響天水蘋果正常生長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是前秋9月大氣干旱、冬季12—2月暖冬高溫、蘋果花期4月下旬高溫干旱和春季4月下旬低溫危害。各災害發生頻率在53%~70%之間,以前秋9月干旱最多,春季4月下旬低溫危害最少;前秋9月大氣干旱以中—大災為主;其他災害均以輕、中災最多,大災居次;各種災害因子重災年份最少,僅占6%~15%。
(2)綜合評估表明:影響天水市蘋果生產的農業氣象災害綜合評估除輕災評估準確率略低(89%)外,中—重災評估準確率均達100%,災害評估效果比較理想。
(3)由于蘋果災害實況調查觀測資料極少,給蘋果災害的評估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
為此,本文主要采用統計學方法,利用蘋果產量資料,在參照僅有的農業氣象災害觀測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將指數法分解后的蘋果總產量動態相對偏差百分率,按其離散程度確定為無災、輕災、中災、大災和重災5種災害程度實況類型。影響天水市蘋果總產量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因子的提取,也是采用了統計分析方法,進行理論提取。研究結論除輕災評估準確率略低外,中—重災評估準確率較高,在缺乏農業氣象災害實況觀測調查資料的情況下,可作為氣象災害評估的有效方法,對農業防災減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因蘋果災害實況災情資料極少,現實生產中仍有待更進一步研究驗證。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李世奎,霍治國,王道龍,等.中國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對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
[2]劉濂,王衛,劉東都,等.河北省3種農作物氣象受災程度分級與災害損失率分區的研究[J].生態農業研究,1997,5(4):
[3]徐良炎,高歌.近50年臺風變化特征及災害年景評估[J].氣象,2005,31(3):41-45.
[4]山義昌.冬小麥風雹災害的等級劃分與災情評估[J].氣象,1998,24(2):49-51.
[5]魏麗,王保生.江西省區域性洪澇災害模糊綜合評判方法的研究[J].中國農業氣象,1998,19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特征;防災減災;對策;中
中圖分類號 S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2-0228-01
氣象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巨大,我國由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占據了自然災害的很大部分。相比其他行業,農業是對氣象災害抵抗力最差的一個行業。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各種氣象災害的發生日益頻繁,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愈加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加之我國是農業發展大國,人口眾多、國土面積大、地形復雜,經濟高速發展導致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因此,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做好氣象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已成為當務之急[1]。
1 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特征
我國氣象災害特征明顯,主要有以下幾點:國土幅員遼闊導致災害區域的分布更為廣泛;地形復雜使得影響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類型較多;溫室效應導致我國氣候逐漸變暖,氣象災害發生幾率不斷升高;氣象災害損失較大,直接導致部分農作物減產甚至絕產。這些特征致使氣象災害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2]。
2 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影響的主要氣象災害
2.1 干旱
干旱在農業生產中是指長期降水量少、空氣中水分含量銳減、土壤干裂缺水嚴重的現象。這種不正常的干燥天氣致使農作物嚴重缺水,影響農作物播種和正常生長發育,對作物產量產生不利影響,從而使農業減產[3]。在我國,干旱是最嚴重、分布最廣泛的氣象災害,具有普通性、區域性、季節性的特征。東北和西北地區受到干旱災害的地區非常廣泛,干旱發生頻率也很高,長期干旱還會導致河流干涸、人畜無飲用水,危害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2 洪澇
洪澇是指因大雨、暴雨或連續降雨,雨量過于集中,導致地面徑流量大,淹沒大片的土地、城市和農田的氣象災害。洪澇對農作物會產生毀滅性的危害,導致作物減產甚至絕收。此外,各種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沒引起結構的改變,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洪水淹沒村莊導致大量動植物尸體腐敗、蚊蠅滋生、害蟲聚集,加重農作物蟲害的發生。我國洪澇災害的發生具有類似性、普遍性、區域性、破壞性、可防御性等特征。
2.3 臺風
臺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將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在12~13級(即32.7~41.4 m/s)稱為臺風。臺風給農業生產帶來的災害主要體現在大風和暴雨2個方面,對植物幼嫩組織造成直接的機械沖擊,破壞力極大。我國臺風的發生具有季節性、登陸地點不定、旋轉性、損毀性、發生時伴有災害性天氣、不可抗性等特征。
2.4 冰雹
冰雹災害是由強對流天氣系統引起的一種劇烈性氣象災害,冰雹來臨時常伴有大風、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冰雹對農作物的破壞力極強,能在短時間內毀壞農作物,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冰雹的發生具有局域性、歷時短、受地形影響顯著、年際變化大、發生區域廣等特征。
3 農業氣象災害的防災減災對策
3.1 利用氣候資源促進農業發展
氣象科學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古時農民常期盼風調雨順,使莊稼獲得好的收成。隨著科技的發展,天氣預報系統已經能夠較準確地預測幾天甚至十幾天內的氣象。這可以幫助人們掌握氣候變化的規律、了解當地氣侯特點,在災害天氣來臨前,做好防災準備工作,減少農事安排,從而可以有效減少甚至避免由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在利好天氣時,積極安排農事活動,促進農業生產,提高農業收益。各級部門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改革耕作制度,合理布局農作物,避免盲目引種,在充分考慮當地氣候及地理條件后引進新品種。
3.2 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預測預報系統
現階段,我國農村建設非常活躍,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農業氣象對農業生產有重要的影響。如何在農業生產中做好防災減災,對氣象工作者提出了嚴苛要求。農業氣象工作者應當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農業氣象預報的準確性、精確性上。目前,我國預報系統不完善,需要結合實際、積極創新。基層氣象部門更要積極開展當地農業氣象服務,全面推進農業氣象工作,著力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生產體系、氣象服務和防災減災體系。注重對廣大農民進行科普、指導,幫助他們明確農業災害預報的重要性,獲得預測預報的渠道[4]。
3.3 構建災害應急防御機制
防治氣象災害,一定要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生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制定顯得尤為重要。建立農業氣象災害應急防御機制,首先,應以政府主導為指導原則,各部門之間進行準確的分工協作,建立農業氣象災害應急系統需要各部門之間明確分工、聯合建設;其次,在實際構建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地具體情況,根據不同等級的農業氣象災害建設不同應對方案的防御系統,以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水平[5];再次,實行問責機制,將責任明確到個人,獎懲分明,端正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提高辦事效率;最后,規范應急預警的發出、接收、傳達等工作環節,在基層建設預警信息工作站,并加強工作站的管理。總之,要優化利用各級預報預警信息工具,盡可能提高信息的覆蓋水平。在氣象工作者的指導、協助下,廣大農民群眾應積極參與到構建災害應急防御機制中來[6]。
4 結語
農業氣象工作在農業生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關口。加強農業氣象工作的建設、優化資源、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度和效率對氣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必須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深入研究當地的具體情況,全面分析農業氣象對防災減災的重要作用,面對具體困難,加強觀測點的建設,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系統,建立農業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系統,預防和減少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為農業生產做好保駕護航工作。
5 參考文獻
[1] 金鑫,劉勇.農業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對策[J].北京農業,2014(36):172.
[2] 孫雪,孫穎.農業氣象災害保險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構建[J].中國農業信息,2015(21):111-112.
[3] 曹永強,李香云,馬靜,等.基于可變模糊算法的大連市農業干旱風險評價[J].資源科學,2011(5):983-988.
[4] 黃路婷,李思雨,戴雨菡.氣象工作在農業防災減災中的作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6(21):229.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生產;影響分析;防御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the analysis, and proposes to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e measures, think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act analysis; prevention measures
S161
1、氣象災害的種類和特點
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電、冰雹、大霧、大風、低溫、高溫、霜凍、冰凍、寒潮等造成的災害。江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尤其是近年來因氣候變化等原因,各種災害性天氣頻繁出現,具有發生種類多、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的特點。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大風、冰雹、霜凍、寒潮、連陰雨、雨(霧)淞、雷暴等十多種,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災害發生。
2、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
在各種氣象災害中對農業影響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澇,不僅發生頻率高,甚至相伴出現,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溫、霜凍、連陰雨等,對農業生產也有一定影響,但發生頻率較低,危害相對較輕。
2.1 干旱。是指因久晴無雨或少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而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氣象干旱等級》國家標準中將干旱劃分為5個等級,并評定了不同等級的干旱對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①正常或濕澇,特點為降水正常或較常年偏多,地表濕潤無旱象;②輕旱,特點為降水較常年偏少,地表空氣干燥,土壤出現水分輕度不足,對農作物有輕微影響;③中旱,特點為降水持續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現水分不足,地表植物葉片白天有萎蔫現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④重旱,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持續嚴重不足,土壤出現較厚的干土層,植物萎蔫,葉片干枯,果實脫離,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的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一定影響;⑤特旱,特點為土壤水分長時間嚴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較大影響。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①根據旱區分布調整作物布局,種植耐旱作物品種;②灌溉時采用灌溉和滴灌技術,節約用水;③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四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五是開發空中水資源,抓住有利的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2.2 暴雨。是指24h降水量達50mm或以上的強降水。按其強度又分為3個等級,24h降水量50.0~99.9mm為“暴雨”;100.0~249.9mm為“大暴雨”;250mm以上為“特大暴雨”。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濫,淹沒糧田,誘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檢查維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二是及時組織搶收或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內澇淹死作物;三是維護房屋農舍,防止大雨沖灌致使房屋或圍墻垮塌;四是避開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危險地段。
2.3 冰雹。是指由積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圓球形透明與半透明冰層相間的固體降水。冰雹發生時經常伴隨著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冰雹極易砸傷人畜、毀壞禾木,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對成熟的作物要及時搶收;二是在多雹地帶,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云的形成條件;三是多雹災季節,農民下地勞作時要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同時氣象部門要適時開展人工消雹作業,以降低災害損失。
2.4 大風。風速≥17m/s、風力≥8級的風稱為大風,常分為北方冷空氣南下大風、雷雨大風、臺風侵襲大風3種,又以北方冷空氣南下大風為最多。大風不僅能摧毀農房、莊稼、樹木和通信設施,而且能引起飛沙走石,傷害人畜。大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樹,二是切斷戶外危險電源;三是減少戶外活動,盡量不到田間勞作。
2.5連陰雨。是指連續5d以上有降水,且累計降水量≥30mm的天氣過程。連陰雨期間,雨水多、濕度大、光照少,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成熟作物的收獲,連陰雨對蔬菜、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質影響較大,發生在播種期的連陰雨致使播種推遲,導致莊稼欠收減產。連陰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據氣象預報,及時做好糧食搶收搶曬工作;同時做好隔濕防潮,以防霉變;二是連陰雨期間做好清溝排水,防止內澇和漬害;三是為農作物噴灑農藥時在藥液中增加粘著劑,如把適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藥液中,以保證施藥效果。
2.6潮寒。是一種嚴重的災害性天氣過程。由于冷空氣的入侵,使氣溫在24h內劇降8℃以上,而且在這一天內最低溫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溫10℃,最低氣溫在4℃以下,稱為寒潮。寒潮過境時,常伴隨6~8級的偏北大風,使沿途氣溫驟降,容易引發凍害,對農業、畜牧業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來臨前,對于已澆越冬水的作物,要劃鋤、松土、通氣,二是寒潮來臨時大棚內溫度下降,造成棚內作物生長放緩,因此要增大肥水供應;三是對大棚進行加固,防止大風掀棚。
2.7 低溫凍害。是指某一時段、某一地域內出現的氣溫明顯偏低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的一種天氣現象,可分為冷害、寒害、霜凍和凍害4種類型。農作物凍害是由越冬生態條件超出抗寒能力而引起,凍害程度主要取決于降溫強度和低溫持續時間長短,但與品種、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質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關系。因此,防御凍害即使作物與越冬生態條件相適應。防御凍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選用抗寒品種,搞好品種合理布局,并根據品種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質量和播種質量,培育壯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墑、鎮壓防凍;四是增施磷鉀肥,做好越冬覆蓋。
3、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
3.1 氣象災害防御是防范與減輕氣象災害活動的簡稱,是對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調查、評估和防災、減災等活動的概括。氣象災害防御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要做好氣象災害可能對農業、交通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影響的預防工作,又要做好氣象災害發生后的應急、救援等工作。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門比較多,只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明晰相關部門的防御責任,促進部門間的有機聯動,才能真正實現對氣象災害的整體防御。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生產;防御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of climate change, disastrous weather directly affect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limate change will cause China's most major crop water deficit, shorten the growth period, the decline in output, and make our current agricultural cropping systems and crop layout change. Therefor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yp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uts forward some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weather; dis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前言: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種類最多、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所有自然災害中, 氣象災害占了70% 以上,其中60% 為農業氣象災害。環境惡化、資源枯竭、人口增長等因素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嚴重。特別是近10年來, 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呈現出加大的趨勢。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一個人口大國,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一、災害類型
洪澇災害農業洪澇可分為洪災、澇災、濕害,這3 種類型的洪澇密不可分。洪澇的形成與降水量、地理位置、土壤結構、植被、以及季節、作物生育期、防洪設施等密切相關。但多數情況下是由于持續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濫淹沒或沖毀作物,造成減產或絕收。全國大部地區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際變化十分明顯,洪澇災害較為頻繁,是影響作物產量的重要氣象災害。
風雹災害。風災害是一種局地性很強的農業氣象災害,它對農作物枝葉、莖桿和果實產生機械損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風雹天氣產生于強對流天氣系統,是大氣的動力條件和熱力條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象條件形成的一種較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分布特點總體上來說是山區多于平原,內陸多于沿海, 中緯度地區多于高緯度或低緯度地區。青藏高原和祁連山區是我國雹日最多、范圍最廣的地區。
冷凍災害。農業冷凍害主要包括低溫冷害和凍害,而凍害包括霜凍害和寒潮凍害。低溫冷害主要是指作物在生長期間因溫度偏低, 影響正常生產,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產過程發生障礙,導致減產的農業氣象災害。凍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間,在低于0 ℃的嚴寒條件下,作物體原生質受到破壞,導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現象。凍害包括霜凍害和寒潮凍害。凍害一般發生時間是秋、冬、春季,冷害發生在春、夏、秋季。
臺風災害。臺風是指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當近地面最大風速達到或超過17.2 km·s-1 時,成為臺風。它是一種強度大,破壞力強的熱帶氣旋,臺風被列為全球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在我國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熱帶氣旋影響,主要發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象災害以及由氣象災害引發的瘟疫、環境污染、蟲災、森林草原火災等氣象衍生災害也將對我國農業生產產生重要影響。
二、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1、連陰雨連陰雨之所以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為長時間的陰雨天氣,不僅使農作物因水分過剩形成澇災,同時使農作物的光照不足而引起爛種、爛秧、三麥赤霉病、棉花幼鈴脫落、大鈴霉爛和霉絮。由于它持續時間長、影響面積大,特別是春秋季連陰雨發生在農業關鍵時節,其形成的災害極為嚴重。如1963年4—5月連續出現了累計44 d的連陰雨,有1/3的臺站總雨量大于300 mm,江蘇省夏熟作物漬澇面積達16萬hm2,成災面積5萬hm2,嚴重減產或基本絕收面積達2 000 hm2,給當年的經濟造成嚴重損失。2、高溫高溫會使水、電等的需求量急劇上升,造成供需矛盾,嚴重影響生活和生產。持續性高溫還會給人們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7月上旬高溫干旱,淮北地區稻田龜裂;淮河以南地區水稻受旱脫水面積達20%~30%,稻田干枯開裂面積占10%,農作物普遍枯萎,生長受阻,蔬菜減產3~5成。3、凍害從生產危害情況看,冬季三麥、油菜等越冬作物經過深秋和初冬的低溫鍛煉,作物處于越冬停長期,抗寒性較強。一般最低氣溫為-5 ℃時,葉尖葉片受凍,且恢復快(1、2級凍害);嚴重凍害能凍壞莖葉、分蘗節,以致死亡(3~4級凍害)。秋霜凍害出現越早危害越重,一旦發生,影響棉花、花生、山芋、喜溫蔬菜等晚秋作物的后期成熟,未吐絮的棉桃遇秋霜凍害,棉絨變黃,爛桃、鈴,產量下降。
做好農業氣象災害防御
1、做好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工作
針對具體作物品種開展氣象災害指標研究, 提高指標確定性和針對性。加強病蟲害發生與氣象條件關系研究, 減少病蟲害造成的危害和污染。細化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平臺建設, 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產品的服務效率。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知識科普宣傳, 提高農民應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建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能力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 天氣預報是其重要的條件. 至今, 人類還無力直接阻止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引起的氣象災害的發生, 但是可以通過先進的技術、現代化的手段監測分析大氣變化, 捕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發生的前期征兆, 預測氣象災害的發生. 如可應用衛星遙感技術, 雷達探測技術提高預報精度, 延長預見期. 目前, 我國已建成了4 000多個各類氣象臺站. 成功發射了4顆極軌氣象衛星和3顆靜止氣象衛星, 是世界上同時擁有雙軌氣象業務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 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多普勒天氣雷達網和沙塵暴監測網、自動氣象站網、L波段探空雷達、全球定位系統探空站、飛農業生產氣象信息服務保障氣象衛星信息服務與保障利用多種氣象衛星開展夏糧和秋糧長勢遙感監測分析,提供生長期內衛星遙感作物長勢及其變化動態。氣象氣候預測產品應用服務與保障針對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性氣象問題,充分運用多種氣候監測信息,綜合現代數值天氣預測、雷達和衛星遙感信息分析預測、現代綜合統計預測和中期集合預測方法以及長期氣候預測方法等,發展直接針對作物生長關鍵時段和關鍵性農業氣象災害的中、短期綜合預測技術和長期預測新技術,以及將加工處理的區域性農業氣象災害預測產品更迅速分發到農業生產的決策指揮和服務部門,為作物生長關鍵時段各類農業氣象災害的減災防災調控技術的實施提供咨詢服務。
做好各天氣狀況下的防御
2.1干旱防御一是栽培措施。根據干旱規律安排農業結構,調整插播期;合理灌溉,采用噴灌、滴灌、浸潤灌溉等節水方法;平整土地,深耕改土;抑制土壤蒸發和植物蒸騰,主要采取用草、秸稈等覆蓋土壤表面,或采用土面增保劑、保墑增濕劑等乳膜覆蓋等。二是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在干旱嚴重時期,人工增雨[6]是充分利用空中水資源進行防旱抗旱的有效手段。氣象臺要做好天氣過程的預報,抓住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氣形勢,選擇有利的增雨時機,與水利、農業、民航、軍隊等部門緊密配合,在省人工增雨辦公室的統一指揮下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爭取最大程度地緩解旱情、減輕損失。 2.2洪災防御措施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統,減少農田積水災害;對低洼地區進行改造,提高排水標準,增加泵站或加大抽排功率;增加綠地面積,減少徑流系數,減弱由于雨水急驟匯流而形成的積水災害;加強基建項目管理,嚴禁建筑材料堵塞進水口,影響排水設備發揮功能;關注天氣預報,在強降水來臨前,預降城市周邊及市區河道水位,利于泄排。安排挖掘機在各設施農業園區開挖排水溝,使園區和外來水能夠排出,消除洪水對大棚的侵害。2.3霜凍防御措施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在霜凍來臨前澆春水保苗;多雨時應及時清溝排明水、濾暗水,加強根系活力,防治病害;加強水肥管理,重施小麥穗肥,促進壯稈大穗;巧施油菜花肥;淮北及江淮地區處理好棉種等,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播后覆蓋保溫,適溫煉苗。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綜合防御對策
我國的農業發展長期遭受氣象災害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程度的氣象災害會對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無法估量的影響。隨著世界的發展,近年來氣象災害問題變得越來越頻繁,如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旱澇和干旱等,再加上農民對種植的風險承擔能力較小。所以,針對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變得尤其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將氣象災害所帶來的風險和影響降到最低。
1現階段農業氣象災害的具體情況
氣象災害是指一些不利的氣象因素,它會直接性的影響到農業的生產。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各個方面發展都比較快,如社會發展速度逐漸提升,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因為當時主要以粗獷型的經濟路線發展,只看見了這種發展所帶來的利益,絲毫沒有注意到這種發展模式給環境帶來的影響。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環境污染日益加重,這就間接性的增加了氣象災害發生的幾率,給人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與此同時,還伴隨著糧食安全問題的發生。有調查顯示,我國在1999~2010年之間,農業發展非常緩慢,因為這段時間的氣象災害頻發,農作物每年都會遭受干旱、霜凍、低溫以及洪澇等自然性的災害,通過估量,大概有5億畝的農田受到這些自然災害的影響,國家也因此損失了大約50億公斤以上的糧食。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人口也在極速增長,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這種災害問題,進而影響到糧食的產量,就必須要采取措施來遏制這種情況,農業氣象災害在當時是無法預測的,所以就會突然對農作物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我國如今依舊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隨著國家的持續發展,面對這些氣象災害時,預測技術越來越完善,與此同時,還可以采取一些相應的設備,盡量減少或者避免農業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業的高效生產,不會再次發生糧食安全問題。
2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應急性措施
2.1及時準確的預測農業氣象災害
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首先是農業氣象災害預測工作,并且要保證預測工作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只有這樣才能在氣象災害發生之前做好應對防護,將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在相關氣象災害預測部門報道氣象災害的同時,需要準確氣象災害的時間,報道相關的應急對策,幫助農民抵御氣象災害,從而保證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2.2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技術
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生產產量和質量影響非常大,氣象災害的發生非常突然,為了避免出現亡羊補牢的現象,就一定要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一些防御對策及技術,保證農民在第一時間預防氣象災害對農作物帶來的影響。常見的一些氣象災害防御技術,注意是暫時性的改變農作物生長的氣候環境,這一防御技術使用的非常廣泛,有采取滴灌和熏煙的方法改變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其中,滴灌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干旱給農作物帶來的影響;而熏煙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防御早春晚霜凍和秋季旱霜凍的危害。所以在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過程中,采取有效的防御技術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2.3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栽培技術
在準確預測氣象災害的前提下,還需要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栽培技術。因為在發生氣象災害的時候,農業栽培技術等方面采取措施之后,對氣象災害的預防效果比較可觀。主要的操作方法有很多,如避免春旱,適時的早播種,利用返漿水來避免春旱等。
3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長效性措施
3.1躲避氣象災害的生產方法
為了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危害,不僅要以農作物為主體,研究農作物自身的災害忍耐程度,還需要制定一些能夠較好避免氣象災害發生的農業生產方式,如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牧則牧的,為了避免林業上的氣象災害,可以采取經濟林的栽培,降低受災程度;為了降低農業受災害的影響,可以采取溫室種菜等方法。
3.2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氣象災害的產生都是因為環境被人類污染,所以,在采取防御措施降低氣象災害的影響時,最主要的就是保護環境,改善農業的種植和生產環境,這是最根本的氣象災害應對對策,環境變好,氣象災害發生的幾率才會降低。具體措施有坡地梯田化、新修水利、打井防旱、植樹造林等措施,目的是為了降低環境污染,從而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
3.3加強農作物品種抗逆性研究
除了應對氣象災害的一些措施之外,還需要從農作物本身進行預防。比如,加強農作物的抗災害能力,加強農作物的硬度,降低災害帶來的影響。具體措施是通過林業、農業、牧業等方面來對新品種進行研究和實驗,采用常見的雜交、選育等方法來培育新品種,這樣的新品種應該具有抗旱、抗寒等能力,進而增強農業的抗災害能力。
3.4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事后對策
很多時候,氣象災害對農業帶來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所以除了研究應急措施和長效措施,還需要對氣象災害發生后的情況進行研究,以便于及時的降低經濟損失。事后技術性對策是指,在氣象災害對農業產生影響之后的補救措施,降低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保證農業生產快速的恢復到正常狀態。如在發生了冰雹等災害時,及時的對那些沒有死的農作物澆水施肥,加快農作物的恢復速度,重新獲得生機,這一對策也可以極大程度的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氣候分析;防災措施;遼寧彰武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288-04
彰武縣位于遼寧西北部,內蒙科爾沁沙地南緣,是遼寧省21個重要產糧大縣之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其農業氣象災害種類多、危害重、發生頻率高,幾乎每年都有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而且有的年份農業氣象災害群發。彰武縣自然災害中90%以上是農業氣象災害,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13%,因此有必要進行分析研究。筆者調查了50多年來當地氣象資料及部分災情資料,并根據遼寧省氣象災害地方標準(DB21/T 1363-2005)和《彰武縣農業資源調查與農業區劃報告(1982)》指標,對彰武縣諸多農業氣象災害進行統計分析,探討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的原因、災害特點、災害發生頻率。以期在全球變暖的大氣候背景下,找出本地區主要高發農業氣象災害,提升防災減災意識,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提出對策,為彰武縣農業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彰武氣象站氣象觀測資料、鄉鎮氣象哨觀測資料及災情調查資料;起止時間:1953~2008年。氣候資料處理:采用1971~2000年的氣候平均值。災害標準及統計方式:主要采用遼寧省氣象災害地方標準DB21/T 1363-2005和《彰武縣農業資源調查與農業區劃報告(1982)》指標及常用數理統計方法。
2 彰武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析
2.1 干旱
2.1.1 春旱。一般春季3~5月形成的干旱為春旱。此期氣溫回升快,大風頻繁,蒸發量大,降水量偏少,易形成干旱。此期是彰武縣大田作物播種出苗期,如發生春旱將延遲播種和出苗,因此溫度適宜時要搶墑早播。
衡量春季是否干旱的主要標準應看耕作層(0~20cm)的土壤墑情好不好。彰武地區土壤墑情時空分布差異較大,中南部平原低洼鄉鎮、東北部低洼地區墑情較好,西北部、北部較差。近20年全縣實測春季3~4月的土壤墑情資料顯示:土壤含水率在10%~13%的鄉鎮(輕度春旱)占25%,含水率在6%~10%之間的鄉鎮(中度春旱)占71%;含水率
春旱標準按底墑雨、春播雨及苗期的降水量劃分。1953~2008年彰武縣底墑干旱出現19年,頻率為34%,3年一遇;春播期干旱出現26年,頻率為46%,2年一遇;苗期干旱出現9年,頻率為19.6%,6年一遇。1953~2008年彰武縣發生春旱43次,占76.8%,1~2年一遇,中度以上春旱占發生年的30.2%,約3年一遇。其中,底墑干旱或春播期干旱出現37次,占66.1%,因此保護底墑和適時早播至關重要。
2.1.2 夏旱。夏旱指6月下旬至8月上旬發生的旱災。此期間高溫、少雨是旱災的主要原因,多雷陣雨天氣、降水分布不均也會產生局部干旱。此階段前期玉米處于七葉期至拔節期,地中10~20cm土壤濕度小于10%時,植株白天萎蔫,夜間不能完全恢復。高粱也處于七葉期至拔節期,要求高溫,出現旱災時,災害較輕。如果長期干旱缺少有效降水且不能人工補充水分,會使禾苗枯萎,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此階段后期處于抽雄至吐絲期,玉米植株的新陳代謝最為旺盛,對水分的要求達到了最高峰。如果水分供應不足,加上高溫、空氣干燥,將會引起抽穗延遲或曬花,造成嚴重減產。同時,高粱正值挑旗至抽穗期,大豆則處于結莢期,夏旱均可導致其大幅度減產。
夏旱標準按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及期間連續2旬的降水量劃分。1953~2008年期間彰武縣夏旱出現16次,占28.6%,3~4年一遇。中度夏旱占發生年的37.5%,重度夏旱占發生年的50.0%,可見中度和重度夏旱占發生年的87.5%。
2.1.3 秋旱(秋吊)。秋旱指發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的干旱。此時正是大田作物籽粒灌漿階段。俗話說:“春旱不算旱,秋旱丟一半”。說明這個時期水分供應不足,影響灌漿,降低千粒重,將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1953~2008年期間彰武縣秋旱出現25次,占44.6%,2年一遇。中度秋旱占發生年的28.0%,重度秋旱占發生年的60.0%,中度和重度秋旱占發生年的88.0%。由此可見,秋吊影響不容忽視。
2.1.4 春夏連旱、夏秋連旱、春旱和秋旱同年發生統計。按照春夏連旱分級(標準略),1953~2008年期間彰武縣春夏連旱出現14次,頻率為25.0%,4年一遇,其中中度至重度連旱占64.3%;夏秋連旱分級(標準略),1953~2008年期間彰武縣出現7次,頻率為12.5%,8年一遇,其中中度至重度連旱占85.7%;春旱和秋旱同年發生(標準略),56年中出現19次,頻率為33.9%,3年一遇,其中,中度至重度干旱占63.2%。
2.2 洪澇
2.2.1 夏澇。夏澇指發生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現的澇災。彰武縣主栽作物玉米是一種需水量大而又不耐澇的作物,在高溫多雨條件下,根系常因缺氧而窒息死亡,造成玉米植株未熟先衰,對產量影響較大。1953~2008年期間彰武縣夏澇出現11年,5年一遇,中度澇災占發生年的45%。
2.2.2 秋澇。秋澇指發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出現的澇災。秋澇常常伴隨著光照不足,氣溫偏低,積溫少,使作物貪青晚熟,種子含水量過大,影響籽粒成熟造成歉收。1953~2008年期間彰武縣秋澇出現11年,5年一遇,中度以上澇災占發生年的91%。
2.3 春寒、倒春寒
春寒或倒春寒不但要推遲播期,而且還會發生爛種,造成缺苗或毀種,給農業生產帶來損失。
春寒指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平均氣溫低于歷年或4月中下旬平均氣溫為負距平,且穩定通過10℃初日比常年晚6d以上。倒春寒指4月中下旬平均氣溫正距平,5月上中旬負距平或有1旬負距平,且旬內最低氣溫≤3℃。1953~2008年期間彰武縣出現春寒18年,占32.1%,3年一遇;出現倒春寒25年,占44.6%,約2年一遇。
2.4 低溫冷害
2.4.1 延遲型低溫冷害。作物生育期間,主要指營養生長期(有時也含生殖生長期)遭受較長時間的低溫,削弱作物生理活性,顯著延遲生育,秋霜來臨時不能正常成熟而減產;或前期溫度正常,后期溫度異常偏低,延遲開花、授粉、受精、灌漿、成熟,以致減產。這類冷害對棉花、水稻、花生、高粱危害最大。氣候區劃指標:凡≥10℃積溫小于歷年平均值200℃以上為嚴重延遲型低溫冷害年;
2.4.2 障礙型低溫冷害。指作物生殖生長期,主要從穎花分化期至抽穗開花期遭受短時間異常強低溫,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機制破壞,新陳代謝失調,造成穎花不育,空秕粒增多,從而導致減產。水稻多發生此型危害。氣候區劃指標:凡8月中旬至9月下旬平均氣溫≤19.0℃,為障礙型低溫冷害年。1953~2008年期間彰武縣發生障礙型低溫冷害20年,占35.7%,約3年一遇。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4.3 混合型低溫冷害年。上述2種類型兼有,生育期遇低溫,延遲生育和成熟;孕穗期遇低溫,部分穎花不育,并延遲成熟,發生大量空秕粒。此型發生對農業危害最重。氣候區劃指標:凡具備延遲型和障礙型的年份為混合型冷害年。1953~2008年彰武縣發生混合型低溫冷害10年,占17.9%,5~6年一遇。
3 彰武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
根據彰武縣自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氣候特征得出農業氣候防災重點:東西山丘怕旱、南北平洼怕澇、春寒冷害較多、全縣普遍怕秋吊。彰武縣發生的各種農業氣象災害有2個重要特點:一是種類多、發生頻繁。大風和區域性冰雹年年都有發生,從農業氣象角度看,這些災害可劃分為5災(旱、澇、風、雹、寒)12害。按發生頻率排序占前5位的有春旱、秋旱、倒春寒、障礙型低溫冷害、春寒、夏旱。特點一般為2~3年一遇。目前,對農業生產構成主要危害的應歸為兩大類:旱和寒。即:春、夏、秋旱和春寒、倒春寒、低溫冷害、早霜凍等。二是一旦成災,重災頻率高、危害重。其中,春旱最多,重旱約占1/3,秋旱、夏旱次之,重旱超過2/3。夏澇、秋澇一旦發生重災幾率也較大。從農業氣象災害的年際分布特點看:一般年份出現3~4種,約占56%,2年一遇;最多年份出現6~7種,占24%,4年一遇;最少年份2種以下,占24%,4年一遇。根據記載,沒有無災年。
4 防災減災措施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是減輕氣象災害的根本措施。由于彰武縣農業氣象災害種類繁多,特別是嚴重災害發生頻率高,因此總的氣候對策是:年年有災年年防,旱澇交潛屬正常,“塞北綠洲”糧產區,生態立縣是滄桑。
4.1 防干旱措施
目前在變暖的大氣候背景下,解決本地區旱災仍是首要問題。而春旱關系春播,春播關系出苗,出苗早晚關系到抵御夏秋旱及秋季早霜凍,進而會影響到產量提高。因此,在遼西北的彰武地區抓適時早播是極為重要的氣候對策。一是蓄墑。即春墑秋保,春旱秋防,如采取秋季懸耕滅茬、耙壓保墑等措施。二是適時早播。當地溫穩定通過8℃,玉米即可播種。早播的玉米可以早生根、早出苗,依靠根多根長優勢吸收地下30~50cm深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抗旱能力。即“適時早播、夏旱春防、減輕秋吊、避免秋霜”。三是確定最佳黃金播期。彰武地區一般年份地溫穩定通過8℃時期和10~20cm土壤墑情最大值出現在4月中旬。4月中下旬播種,5月上旬出苗,秋霜80%的保證率在9月20日以后,玉米中長生育期品種通常在130d以上,根據大田播期試驗,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可以獲得較高產量。由此確定4月15~25日為彰武縣最佳黃金播期。
4.2 防其他災害措施
實行退耕還林還草,綠化荒山,改變下墊面的狀況,能大幅度地減輕風災和雹災;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減少自然降水流失,增強蓄水和排水能力,能減輕旱災和澇災。采取切實可行的保墑、增墑措施,充分利用好底墑,搶墑適時早播能減輕春播期干旱的威脅,并可減輕伏旱、秋吊、低溫冷害、早霜等災害造成的損失。可以通過調整種植業結構,選用抗旱品種趨利避害。加強火箭人工增雨、高炮人工防雹,是增加降水,減輕雹災、旱災的重要科技手段。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加強氣象情報信息傳遞,積極做好預防,也能減輕各種災害性天氣造成的損失。進入21世紀以來,氣候變暖,彰武縣伏旱、秋吊有加重趨勢,但夏季低溫冷害呈明顯下降趨勢,春寒、倒春寒也有下降趨勢。應重視提高農業防御極端干旱的能力。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發生的時間、空間、強度及其持續性都將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其中,中重度災害的發生頻率的增加將對彰武縣農業生產造成更大威脅,更應引起注意。
5 參考文獻
[1] 楊祥珠,婁偉平.紹興市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特點及防災措施[J].中國農學通報,2007(4):440-444.
[2] 吳榮軍,鄭有飛,關福來,等.河北省農業氣象災害等級劃分與年景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7):2992-2995.
[3] 高鋒,董禮仁,周憲明.吉林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特征分析[J].氣象科技,1998(1):52-55.
[4] 陳劭鋒,楊紅.我國各地區農業氣象災害演變趨勢分析[J].生態農業研究,2000,8(2):15-18.
[5] 李松平,嚴力蛟,婁偉平,等.浙江省農業氣象災害特點及防災措施[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9):483-486.
[6] 張星,鄭有飛,周樂照.農業氣象災害災情等級劃分與年景評估[J].生態學雜志,2007,26(3):418-421.
[7] 黃國勤,錢海燕.江西省近年來的農業自然災害及其防治對策[J].災害學,2005,20(2):61-65.
引言
農業災害的發展雖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決定, 但通過深入探究,認識災害發生和發展規律,可以通過監測預警采取措施,減少農業災害損失。
一、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研究
在農業生產中影響農業產量以及農作物產量最大的就是農業氣象災害,因此對此項所造成傷害進行了農業氣象災害評估。
(一)作物模型評估方法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將信息技術與農業氣象災害研究進行了有效結合,而且在農業氣象災害研究的過程中建立了作物模型進行定量評估。進行作物模型評估的好處是直觀的看出農作物的生長過程、發育時期各個階段的溫度變化、對土壤進行分析以及降水量,而且還可以對天氣進行實時監管,從這些優勢中顯現出其較強的機理性。
(二)綜合模型評估方法
綜合模型評估方法就是綜合受災的程度、受災的范圍、抵抗能力、作物對災害的敏感度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等多種因素進行評估,然后依據其建立災害評估指標機制。在構建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的綜合模型評估進行定量、定性評估時,可以結合模糊數學方法、層次分析法、回歸分析、灰色聚類分析以及BP神經網絡等多種方法進行綜合評定。一些學者在實際建立綜合模型評估中采用了逐步篩選聚類分析法和產量逐級分離模擬的方法,以便于其建立受災等級查詢和受災程度分析。
(三)災害風險評估方法
實施災害風險評估方法的好處是可以對已存在的危險因子在一定年限內的可發生性以及危險程度進行預測,這樣就可以預知其危險程度、危害性的大小以及社會承受災害的能力。在對農業氣象災害進行災害風險評估的同時還要實施災害風險管理,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對以預測到的災害進行科學有效的防控和處理,將災害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化,保證其在社會的承受范圍之內。
二、現狀分析
當前,世界上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危的影響評估的根據往往是農業氣象災害體系,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技術越來越先進,在20世紀80年代,有了質的飛躍,國內的一些專家學者以大田實踐為前提,對相關資料進行深入地分析,并且以相關的研究成果作為根基,構建了多種數學模型用于評估不同的農業氣象災害。在全球氣候變化的新形勢下,對于氣象災害的評估工作顯得更為重要,當前我國對于氣象災害的評估主要運用了3種評估模式,分別是綜合模型評估、作物模型評估、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下面對這3種評估模式進行簡要分析:
①綜合模型評估,這種評估方式的著力點往往放在氣象災害的危害級別、對農作物的影響程度、農作物的抵御能力、當前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等等,在對這些要素分析的基礎上,成功建立一個災害評估指標體系,并且,結合了眾多的數學方法,例如回歸分析、模糊數學方法、層次分析法等。從定性與定量的角度評估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危害性,氣象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失是采用綜合模型進行定量評估的依據。相關的單位對于糧食損失的計算考慮的因素往往是絕收面積、成災面積、受災面積3種。
②作物模型評估,我國主要采用的是CCSODS模型,這種模型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很強的通用性與機理性,并且非常實用,目前普遍運用于我國一些基層的農業管理者身上,能夠為農作物的種植提供改進方案。
③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這種評估方式的著力點是氣象災害的具體要素,例如災害的危險程度、對其的預測與減災,這些要素往往具有變動性,考慮的因素眾多,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開始對此技術進行運用,發展到現在,對此技術的運用更著重于災害影響評估的風險性,并且運用了中隊的數量化技術方法。
三、加強氣象為農業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觀測站網
氣象部門要根據近幾年來農業結構和農業種植結構的情況,農行生產布局變化對農業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要求的變化,建立起區域性的觀測網絡。針對氣象不能為小區域農業減災防災服務的現狀,要建立起高時空密度、自動化和多要素的現代化氣象綜合檢測網絡,對相關的氣象資料進行實時、準確的監測,提高氣象檢測的能力。
(二)提高對災害的預測和預防能力
災害的預測和預防體系是氣象部門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服務的重要環節,只有對災害進行準確的預測和預報,才能對災害做出及時的預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災減災措施。因此氣象部門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和新農村建設要求,開展針對性的災害預警工作。在做好對常規天氣預測準確、及時的同時,也要重點做好對災害性天氣的預警,針對當地的農業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澇以及防凍等農業氣象的災害預防措施。除此以外,氣象部門還要適當增加適合農業生產的氣象服務,針對不同農作物與農作物的不同生長階段的發育要求,對農民進行有效地指導。
(三)完善農村氣象體系建設
氣象科技服務是為農民服務的一項工作,深入農村,了解農村地區的實際需求,針對不同板塊開發出適用的農業氣象服務。讓氣象信息第一時間出去,明確氣象部門主動傳遞信息的責任,及時更新和氣象信息。健全村級組織為農民服務的制度,讓專職的氣象員在農村收集氣象信息,并通過電視、廣播或者黑板等載體,及時告知當地農民天氣情況。同時,還可以加強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等公共媒體,為農民及時傳達氣象信息,讓農民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氣象的變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專題等渠道,也可以為農民及時的傳遞氣象信息。為了提高農民自己識別氣象的能力,還可以深入農村,加強對氣象科技知識的宣傳,讓農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關的氣象知識。
(四)農業生產氣象災害防御與調控
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是一個系統工程, 需要在綜合監測的基礎上, 建立一個防災減災的綜合應變決策服務系統,針對不同的災種需要采取不同的防御技術或幾種防御技術組合使用才能達到防御的目的。
(1)農業干旱、澇漬災害防御與調控
應用農業生產氣象信息服務保障系統, 根據不同氣候類型地區、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階段災害的發生規律和危害機理, 重點發展利用氣象信息的非工程性節水農業技術,根據農業生產氣象信息,建立防災抗災與農業增產相結合的基礎體系。
(2)作物低溫災害防御與調控
利用農業生產氣象信息數據庫,推廣新型增溫、助長、促早熟的制劑及不同氣象條件的制劑使用技術, 形成投入少、效果明顯、可操作性強、便于推廣應用的綜合防霜技術體系。
(3)不利氣候環境的長期宏觀調控
從降低風險、趨利避害的角度研究農業生產主要氣候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和風險, 為防災減災宏觀調控和風險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研制根據氣候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動態變化和短期氣候預測結果主動防御不利氣候環境的宏觀調控技術。
四、未來發展方向
由于所處國情的限制,我國對于農業氣象災害評估存在一定缺陷不足為奇,總的來說,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勢頭,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有一定的勢頭表現。
首先,將會越來越重視對作物模型的應用,大家都知道,作物模型能夠有效地模擬農作物具體的生理步驟,能夠更好地探析農作物與外部環境、外部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將農作物整個生長的過程都全面的展現出來,作物模型的應用意義重大,在以后對此技術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多,而模型的設計也會面向客戶,緊緊圍繞簡單、精準的準則。其次,健全對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的評估,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理念引入其中,依據對災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更深入地探究災害形成存在的危險性、預防、承受災害能力等。建立較為統一的評估標準。最后,綜合評估技術將會越來越多樣化,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往往無法估量,以往對災害損失的計量只是關注直接性的經濟損失,對于經濟、生態環境的影響往往卻忽略了,因此,在今后對于綜合評估技術的研究也會走向多樣化。
一、大力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繼續加強氣象綜合監測系統建設。加強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綜合監測體系的統籌規劃,進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增設城多要素地面自動氣象站,開展能見度自動監測和土壤水份自動監測站建設,加快以車載式流動地面觀測站為主的移動氣象應急系統建設。組織跨地區、跨部門聯合監測,提高區域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實現對重要水庫、重點江河流域、氣象災害防御脆弱區、重要交通干線和樞紐的氣象災害監測。
(二)著力提高氣象災害預測預報能力。建立和完善、縣兩級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逐步建立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測預報。
(三)不斷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機制。依托氣象部門氣象信息系統,逐步完善和擴充氣象影視、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系統、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氣象信息的與傳播,建立暢通、有效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加快農村鄉鎮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建設,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
二、努力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一)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按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進一步制訂和完善各類專項應急預案。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及時組織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二)切實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和雷電災害防御工作。加大對人工增雨作業系統的投入,適時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努力緩解城鄉居民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用水的緊張狀況。加強對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管理,加大防雷行政執法力度,加強檢測,開展對重點工程、危化物品生產儲存場所及人員密集公共場所等建設項目的雷擊風險評估。強化農村防雷減災工作。
(三)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改善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商業中心、各類商場、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確保及時準確接收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鄉、村兩級要充分發揮氣象協理員、水庫堤防安全巡查員等隊伍的作用,扎實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遞和幫助群眾轉移等防災避險工作。
三、全面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工作
(一)積極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特別是對容易發生氣象災害的重點區域、公共場所和人群密集場所等進行隱患排查,全面調查收集本行政區域歷史上發生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以及可能引發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因素,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同時,深入查找抗災減災工程設施、技術裝備、物資儲備、組織體系、人員隊伍等方面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
(二)認真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特點,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認真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三)努力提高全社會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加大對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力度。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領導干部綜合素質培訓的內容,切實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指揮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增強公眾抗御各類氣象災害的信心。
四、進一步健全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御工作責任制。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防范應對氣象災害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