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教育與網絡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教育是我國網絡技術發展的成果,是將現代的網絡技術應用于教育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網絡教育的招生沒有學歷和年齡的限制,因此能夠為更多想獲得學歷提升的人以進修的機會。截止到今年,我國共成立了68所網絡遠程試點高校,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考生可以通過“高校網絡教育陽光招生平臺”,“中國現代遠程與繼續教育網”等教育部承認的網站查詢各高校招生簡章,從而制定自己的報考計劃。在這些專業和正規的網站上,有意向的考生可以查找關于:入學條件、學習形式、修業年限、學歷證書、注冊信息、收費標準等政策。我國的網絡教育包括:幼兒網絡教育、中小學網絡教育、高等網絡教育、企業E—learning等內容。我國的網絡教育采取各高校自主招生、自主命題的形式,高校根據自己的招生計劃和培養計劃制定招生簡章,并且在高校的網站和網絡教育網站上進行公布。我國的網絡教育以水平考試為基準,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礎知識,因此考生只要符合了相關的入學標準,滿足了基本的學習條件,取得入學的資格并不難,很多高校采取的是“寬進嚴出”的策略。
二、網絡教育的研究現狀
隨著網絡教育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個環節,我國學者對網絡教育和傳統教育都展開了深入細致的分析與研究,我國的學者主要從兩個角度對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進行研究,一是側重對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差異性進行分析。二是對關注二者的整合、互補。在差異性分析方面,田溪、鄧凡(2009)的《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比較研究》一文通過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在教育對象、教育方式、教育觀點上的比較,得出了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不同特點,以及這兩種教育方式的不足之處,他們認為網絡教育是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育形式的,二者是共存并且相互促進的關系。龐天祥(2007)《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是對立還是統一》運用了教育學的基本思想,從實施方式的角度對二者的差異進行了討論,并認為二者之間存在的是互補性,二者在各自的方向上逐步靠近并且統一。朱書強、劉明祥(2001)的《共存與互補: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中指出:網絡教育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和教學的方式,網絡教育以其優越性,對傳統教育產生著巨大的沖擊,他們對網絡教育將使學校、圖書館、書籍成為歷史這個觀點進行了駁斥,但同時也指出了網絡教育存在的不足與缺陷,與其他學者一樣,朱書強等學者也認為在當前的國情下,網路教育是不能取代傳統教育的,但是可以對傳統教育產生一個很好的促進和補充的作用。在這個觀點的貫徹下,我國的教育事業將會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從另一個角度看,劉勝強(2005)《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互動與共存》中指出,計算機網絡的廣泛應用使得傳統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其文從網絡教育的特點,傳統教育的優勢以及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互補和共存發展等方面加以闡釋,指出了二者都有優勢和不足,不能夠相互取代,應該彼此相互補充以達成和諧的發展與進步。倪政林(2012)《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優勢互補研究》一文在闡明了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優勢互補策略之后又通過教學實踐證明了二者的優勢互補是可行有效的策略。楊建軍;楊改學(2005)《保證質量,實現網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一文首先肯定了網絡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網絡教育具有使優秀教育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共享,在新技術的輔助下擴大教育范圍,適應了教育大眾化和教育終身化的需求,因此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同時指出了生源質量、教育質量、學習標準、評價標準在網絡教育中是四個重要的指標。應該時刻受到重視。程艷林(2004)《網絡教育的利弊分析及對策探討》一文從網絡教育的概念、特點、本質等基礎性的信息角度出發,對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區別進行了分析,二者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模式、教學的時空性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該文對兩種教育方式的利弊進行了客觀的分析,認為網絡教育能促使教育突破時空的限制,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素質,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實現創造性的學習。洪彬彬(2002)《展望網絡教育》一文對網絡教育會不會取代傳統教育這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網絡教育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陷性,網絡教育要與傳統教育相融合,從而實現虛擬學校與現實學校的一體化發展。總結起來,學者對于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關系認識基本是一致的,即二者有各自的優缺點,并且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將網絡教育的優點應用于傳統教育,是傳統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也是網絡教育發展的立足點。網絡教育的互動性、自動性、個性化、開放性等特點都是超越于傳統課堂教學的,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在教育層次、教育對象、教學領域和教學目的上各有分工,在網絡時代,更應該把握好網絡教育的主動權,讓網絡教育成為發展傳統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教學理念存在差別
網路教育提倡學生主動自主的學習,采取自學性的方式,自動自覺的接受新知識,因為網絡教育的課程存在于服務器中,這就需要考生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等,制定學習計劃,定期的進行自我測評等,通過學生的自學加強構建知識的能力。而傳統教育是以教師教授的方式進行輔導,無論從學習計劃到學習內容都是由教師進行安排,這就減少了學生學習時的自主性,從這一角度看,傳統教育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得學生對學校和教師有較強的依賴性。網絡教育提倡采用網絡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輔助手段,網絡課程的內容是及其豐富的,網絡平臺中的多媒體信息都可以被學生所利用,例如:文本、音頻文件、視頻文件、實時的交流與互動等都是網絡教育中所獨有的。這些優點是網絡技術所賦予的,現今的傳統教育中也借鑒了網絡教育的這一優越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多媒體的方式、包括錄音、視頻、電影、電視劇、網絡評論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啟發性的教育,開啟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比起枯燥單一的“課本教育”,更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網絡教育依托于網絡數據庫為基礎,對每個學員的個人信息資料、個性提點、學習流程、薄弱環節、階段狀況等信息都能進行實時記錄與跟進,同時系統能夠根據學員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特點制定目標和計劃,指導學員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學習,這些繁瑣的工作由計算機來完成,無疑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傳統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信息記錄工作、學習特點、薄弱環節和學習階段等信息的記錄工作全部是由教師完成,這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不利于教師進行高效率、高質量的教學工作。
四、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教學方式存在差別
網絡教育采取的是試聽、距離、交流三個平面相結合的方式,雖然網絡教育是遠程教育,師生是分離的,但是視聽效果和實時交流彌補了這個缺陷,網絡教育利用視頻會議進行授課,教師可以通過視頻看見在各個終端上課的學生,而同時在各個終端上課的同學也可以在視頻里看見教師的形象,教師上課所呈現的文本、音頻和完整的授課流程,教師可以與學生隨時進行交流和互動,為學生答疑解惑。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可見,網絡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模仿中而改進的,傳統教育主要是通過教師面對面的講授傳授知識,但是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受到人數的限制,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網絡技術的教育既有試聽結合的良好效果,又能達到現場交互的良好效果,并且在時間和地點上都沒有限制,與傳統教育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也有著明顯的優越性。傳統教育自形成以來,逐步形成了其獨特的教學方式,首先,傳統教育以班級授課為組織形式,教師和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集中在一起的,教學過程的實施需要一定面積的教學場地即學校、教室、課桌、實驗室、教學器具、器材等,大部分學校采取全日制的教學形式,因此要有相應的后勤服務,學校應該配備相關的管理人員與服務人員。其次,傳統教育的班級在師資配備上是統一的,也就是說某一部分特定的班級是由特定的教師進行專業知識的講授,學生在年齡上相仿,在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甚至智力發展水平上都不相上下,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較小,缺乏對于學生個性和發散思維的培養。三是教學工作由教師進行主導,由教師制定教學計劃、衡量學生的教學質量和教學進度,考試是評價學生發展水平的重要且幾乎唯一的標準。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教育確實有著一定的優越性,在我國,接受傳統教育的學生的年齡基本上是在6歲到21歲之間,在這個期間,學生們通過傳統教育完成了從幼兒園、小學、中學、高級中學的九年義務教育,一部分學生繼續進行了4年或者5年的大學本科教育。可以看到,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不僅需要基礎知識的學習,也需要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一階段的傳統教育使得他們認識了世界,認知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相對封閉的學校環境中,學生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學習集中且效果更好。通過與班級同學的接觸,初步的培養了自己的集體意識,養成了與人合作的意識。同時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有著最強的接受和吸收的能力,對于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信息能夠進行由易到難的有層次的掌握和理解,總結來講,傳統教育更加適合思想意識都尚未成熟的6歲———21歲人群。因此,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教育對象是不同的,傳統教育主要面向青少年、具有相仿的年齡與知識積累,而網絡教育的受眾在年齡和知識積累上都有很大差異,因此要求網絡教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與變通性,這樣可以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傳統學校教育多以“應試”為目的,網絡教育除了對基礎知識的加強,由于選擇這種教育方式的受眾往往目的性比較強,且具有自主自動的特點,因此會更加自覺的吸收新知識、新技能。最后,傳統的學校教育以追求升學率為目標,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即在有限的學制能完成全部的學習計劃,并且通過了相應的考核,就能夠獲得學歷證書,而遠程教育在獲取了學歷的基礎上,更多的是關注如何將所學轉化為專業的技能,所學的內容能否快速的應用到實踐中來。因此遠程教育往往是結合社會所需制定學習內容和計劃。
五、結語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信息時代網絡教育的突出特點、網絡教育對傳統教育的影響和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關系,而著重點在于網絡教育對傳統教育的影響。對此影響從師生關系、教學方式和教育觀念加以深入具體地分析,最后闡釋了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之間互補相長的辨證關系。
關鍵詞:網絡教育 傳統教育 影響互補
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而網絡已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 ,基于網絡技術的網絡教育應運而生。上世紀90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拉開了網絡教育的帷幕。新千年伊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則標志著網絡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新時代新形勢伴隨著新問題:網絡教育的突出特征如何?網絡教育對傳統教育產生哪些影響?二者的關系怎樣正確看待?本文不揣淺陋,意在對上述問題略作探討。
一、網絡教育的突出特點
所謂網絡教育就是把技術層面和行為層面相結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構建出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在網絡教育中,學習資源在最大范圍內共享,形成最佳教育環境,保證學生個性張揚、思維創新的空間。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相比較,有以下特點:
(一)交互性和開放性。在網絡教育中,師生的雙向互動、實時互動得到了加強。在與學生的交往和交流方面,教師少了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通過郵件或實時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師傳來的教育信息。接受教師的個別輔導,也可以向教師反饋教學信息;教師則根據學生隨時發送的教學信息不斷調整和改善教學,促進教學網絡全方位的能動性的實時交互,使師生之間的不間斷的交流成為可能,促進教學相長。網絡教育由于技術上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表現出極大的開放性。網絡教育可以是實時的或非實時的,在線的或非在線的。網絡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接受網絡學習,且網絡教育對所有個體都是開放的。個體不會因年齡、性別、種族等因素被拒之門外,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教育。
(二)虛擬性和共享性。網絡教育是虛擬的教育,它沒有真正實物形態的教室等教育場所。受教育者不必每天去教室,只需進行鍵盤操作。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制作多媒體課件、電子課本、案例等,在網絡上開展實時或非實時的教學,同時利用后臺管理系統對學生的作業、測試進行監控。網絡中的資源是共享的,可以為網絡用戶所有。網絡資源是數字化資源,它不是少數人的特權。因特網上有人類迄今為止最豐富的教育資源,任何人可以通過任何地點的因特網終端進入網絡,享用網絡資源。網絡中的數據庫、圖書館、信息庫等都可以為用戶所用。
(三)個性化和多樣化。網絡教育是基于個性的教育。學習者在網絡中點擊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自主學習探索。他們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識的控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視角來理解知識、發展個性、開發創新思維。
二、網絡教育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一)網絡教育解構了傳統的師生關系。網絡教育的出現使傳統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網絡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互動的網絡教育中,教師和學生處于準永久性分離狀態。缺乏了真正實物態的教室和學校,教師的絕對權威也不復存在。教學由教師為中心轉變為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自身角色在網絡教育中的轉變,由知識學習的指導者、文化知識的傳授者、課程教材的執行者和教育教學的管理者轉變為未來生活的設計者、知識體系的建構者、課程教材的研究者和人際關系的藝術家。網絡教育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網絡教育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網絡教育中的教學是以傳者和受者相互作用的形式,以信息內容為主要認識對象,以自主的個別化的方式進行學習。在傳統教育中,學生是以班級的方式同時同地學習,學生彼此互相影響,互相交流,共同參與。在網絡教育中,時空的彼此分離決定了學生采取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個別化學習,很少受到教師和他人的干涉。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自己的生活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進度,安排如何學習。網絡教育的教學方式的獨特處還體現在技術媒體的應用上。傳統教育中,教師主要借助黑板、粉筆、課本等輔助媒體,同時運用自己的語言、非言語行為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網絡教育中技術媒體代替了傳統的口頭傳授,教師主要依靠技術媒體傳播教學信息,如教學軟件、電子郵件、網上討論、數據文件和數據庫、在線學習管理系統等。
(三) 網絡教育更新了傳統的教育觀念。網絡教育的出現為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提供可能實現的空間,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從網絡教育中受益并把學習貫穿一生。網絡教育改變傳統教育中片面注重現實、追求已有知識的觀點。教育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我們今天把重點放在教育與學習的過程上,而不是放在傳統教育學的教學原則上。網絡教育有利于把學習中的他教轉變為自教,網絡教育中沒有教師的壓力和外在事物的干涉,學習完全自主。學生要想獲取知識,只有自己去網絡中尋求,去自主選擇。網絡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不斷解構原有的知識體系,不斷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從而適應社會的發展。
三、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互補相長
(一) 網絡教育益于開發學生的智商,傳統教育益于培養學生的情商。網絡教育中的信息異常豐富,教學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發學生對現代科學的向往。學生在網絡中不僅要接受信息,還要對信息進行判斷、分析與綜合。當學生從傳統教育耗時重復的任務中解脫出來后,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思考、學習和創造。雖然網絡教育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但是網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情商上卻有較大的困難,因為網絡上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如果忽視學生情商的培養將會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傳統教育可以彌補網絡教育的這一不足。傳統教育十分重視學生情商的培養,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可以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社會規范、道德規范和為人處事的原則,以便在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
(二) 網絡教育益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傳統教育益于發展學生的協作。網絡教育中學生往往是單獨學習,單獨解決問題,有很強的獨立性:學生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不是求助于教師,更多的是在網絡中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但獨立性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向自我中心轉變。當一個人過度相信自己,就聽不進他人的意見,不能與他人合作。現代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使得各項任務絕非個人就能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顯得尤其重要。傳統教育中學生和教師彼此互相聯系,經常交流,經常從事同一活動,接觸的時間很多,彼此之間也更容易溝通,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合作經常在各項教學活動中得到體驗,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日益增強。這將為學生今后進入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在具體的,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小學英語課堂上如何把握電教媒體使用的最佳時機,以達到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目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能素質呢?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 網絡環境 問題 策略
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課堂的使用,使我們英語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實現了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更好地優化教學過程,解決傳統教學不能解決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提高了課堂效率,也提高了學生英語交際運用能力及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就是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利用網絡的特性和資源來創造一種有意義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網絡中獵取知識,培養能力。
一、網絡教育的優勢在于:
1、揭題質題后及時使用,有利于學生獲得豐富具體的表象。網絡信息豐富多彩,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在揭題質題后,學生處于渴望盡快了解英語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狀態。此時適時映出課中描述的畫面,可以使學生正確感知英語所描述的內容,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通過看幻燈、電視錄像等畫面,加以獲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為理解英語的詞句提供了鮮明的形象。如教《My family》這一課,當板書課題,質題后,學生處于渴望了解My family具體情景的心理狀態,此時放映“My family”的特寫鏡頭,任務呈現,看教學圖片, 用同樣的方法講 sister, brother, grandma, grandpa出示家人照片,在極短的時間內吸引住學生,為本課的教學創造積極的條件。
2、網絡教學時空限制少,解決英語學習中重點和難點。
例如:學習《family》,學生理解不了family的意義中深厚感情。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真正體現了在情境中教學,在活動中學習英語的活動式教學模式。
在引導學生解釋課題之后,便打開網絡課件,讓學生傾聽錄音文化滲透,情感教育,通過談論幸福的家,快樂的家,引起學生對家的熱愛之情;同時進行情感教育:家,快樂的家,是靠我們的長輩們的辛勤勞動互相幫助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們應該愛他們,尊敬他們,孝敬他們。
采用聽、做、說、唱、玩、演的方式,通過各個有趣、實用、輕松、活潑的活動,使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以"家,有愛的家"這一主題貫串整個教學過程。
3、將深奧變得簡單,將抽象變得清晰;
電教媒體的最大優點是可以使聲、圖、文并茂,彌補學生難以感知的東西。例如:在教學三年級《At the zoo》這一單元時,如果按照傳統教學帶領學生拼讀就難免枯燥,而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制作動畫課件,在學生面前展示出動物園的畫面,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鮮活的動物園場景,讓學生的無意注意變為有意注意,并加入不同聲音,讓學生先聽聲音猜動物,繼而呈現動物,再打出單詞,最后讓學生親自操作電腦畫幾只小動物,邊畫邊念。這一動畫情景的創設,使抽象、枯燥的單詞具體化,形象化了,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
4、學習英語文化時巧用,利于學生體驗課文的意境。
英語教材所涉及的文化較廣,而小學生在文化知識方面認識 較少,知識面窄、不易理解。電教媒體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小學生難以感知的事物和現象,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具體、形象地顯現出來。因此,在介紹文化時,運用電教媒體,適時投影,可使學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對中西文化的理解。例如:中國的飲食文化和西方的飲食文化通過網絡視頻,讓學生輕松了然于心。
5、改革教學模式,促使教師提高;網絡環境下的多媒體技術能增大課堂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從期望得到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出發,將教學內容重新編排、認真篩選,事先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使教學節奏明顯加快,教學密度增大。而且教師只用一只小小的鼠標,就可以避免多次交換使用錄音機、錄相機、幻燈機、實物投影儀、掛圖等等。方便、快捷、高效多媒體教學通過演示課件,使授課方式變得方便、快捷,節省了教師授課時的板書時間,大大提高了信息輸出量,加快課堂節奏,增大課堂密度,提高了教學效率。
關鍵詞:網絡教學;教學方法
目前,計算機網絡技術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國際互聯網的普及,使網絡教學已成為世界各國教學改革和發展的趨勢。全軍信息網和軍校網建設日趨完善,利用網絡技術,建構網絡教學模式,已經在軍校展開。網絡教學,可理解為教員和學員雙方,借助于計算機、網絡以及各種教學信息資源等要素的有效結合,達到人才培訓目標的活動過程。其主要表現形式是教員和學員雙方,利用計算機、網絡和教學軟件平臺,對各種教學信息資源自主進行獲取、理解、交流和加工,掌握知識,提高技能。而傳統教學是教員和學員雙方,借助于教材、教具、設備、場地等要素的有效結合,達到人才培訓目標的活動過程。其主要表現形式是教員和學員雙方,利用一定的教學場所,教員傳授、指導,學員接受知識、培養技能。網絡教學比傳統教學具有許多優勢,對教員素質提出新的要求,文章就此作簡要分析。
一、網絡教學比傳統教學更能發揮學員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教學活動基本上是以“教員為中心”,學員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員講學員聽,教員安排學員做。網絡教學是實現學員自主學習的有效模式,能充分發揮學員學習的主動性。網上資源是學員的認知對象,學員是信息獲取的主體,也是知識加工和建構的主體,教員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是學員建構知識的幫助者。網絡教學是“人-機(信息)”或“人-機(信息)-人”的間接交互過程,不同于傳統教學教員和學員的直接交互過程。學員學習的網上信息資源是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載體,學員掌握網上學習的方法,懂得網上獲取、加工和處理信息,能激發學員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按照教員網上布置的作業,自主地在網上做作業,并能及時了解自己完成作業的質量,參加網上考試,并能很快知道考試成績等,這些都是學員自己主動、自主在網上完成的。
二、網絡教學比傳統教學更能發揮學員學習的互動性
傳統教學,雖然教員和學員、學員和學員之間的聯系是直接的,但他們之間的聯系是一種“單向式”的活動,因受時間、地點等其他條件的限制,影響他們之間互動性的發揮。網上教學,他們之間的聯系是間接的,是“雙向式”的活動,有利于他們之間互動性的發揮。因為教員和學員、學員和學員、教員和教學資料、學員和教學資料之間關系式是呈網狀結構展開的,實用于他們之間的互動。教員既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知識的“受播者”;學員雖然是“受播者”,在某些情況下也是知識的“傳播者”。網上建立的學科討論組,學員可以充分展開討論發言,并針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評論,每個人的發言和評論都能及時地被所有參加者看到。教員與學員針對同一問題,相互討論,他們之間的交互過程,達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這種互動式的教學,勢必能夠激發學員積極思維,互相競爭,互相幫助,比起單項式的教學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網絡教學對教員素質提出新的要求
一是高度重視和適應網絡教學。網絡教學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大趨勢,不可違背,它比傳統教學具有許多優勢,不可低估,教員應積極的投身其中,不做門外漢。二是教員的精力和工夫要隨著轉移。傳統教學,教員的工夫通常用在編寫教案、準備教具、設備,批改作業、復習考試等方面。網絡教學要求教員的工夫要用在廣泛的搜索、收集各種教學資料,并將資料制作成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電子課件;及時研究、回答學員提出的疑難問題;指導學員學習和討論;評估教學效果;培養學員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三是學習計算機知識,提高網絡操作技能。網絡教學是以計算機、網絡和教學軟件支撐的,改變了傳統教學黑板、粉筆等手段的運用。因此,教員必須要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技能,學會使用網絡教學軟件。這就要求教員要抓緊學習,上機操作,大膽實踐,盡快地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熟練地進行網絡教學。
四、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優勢互補,應靈活選用
關鍵詞 Blackboard教學平臺;網絡教學;傳統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24-0021-03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of Online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Zhao Dongmei, Yin Yi,Wei Cong
Abstract Online teaching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but online teaching can’t completely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we should take some change in the desig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online teaching in the content, form,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best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blackboard teaching platform; online teach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integration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China 050024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使用成熟的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網絡教學已經成為一種趨勢。Blackboard(簡稱Bb)平臺是一個很好的網絡教學平臺,目前很多高校也已開始使用。但是好技術本身并不能自動帶來理想的教學效果,網絡課程的建設需要教學者進行合理的課程設計。筆者認為,網絡教學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實際教學中需要充分利用二者各自的優勢,將其有機結合。
1 傳統教學
目前,多數高校依然采取的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下,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特征進行教學設計。在高校不斷擴招、班容量大的現實情況下,大多數學校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集體授課制,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但這種教學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信息只是單向地由教師傳遞給學生,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幾乎只有課上時間,傳授知識信息量小,等等。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教師教學媒體的選擇由最傳統的“教材+黑板+粉筆”變為“教材+投影儀+PPT”,稱之為多媒體教學,融入諸如圖像、聲音和視頻元素,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教學實質并沒發生改變。這種教學缺乏師生及生生的交互,學生依然是被動接收,所選媒體只是作為教師的演示工具,不能滿足學生自主、探究與協作學習的需要,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2 基于Bb平臺的網絡教學
Bb平臺作為一種新型的數字化教學方式,它能跨躍時空的限制,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學資源共享[1],并且操作便捷。Bb以課程為中心,集成網絡教與學的環境,其龐大的功能實現教學、作業、測試、評價等每個教與學的環節,為教師、學生提供了強大的施教和學習的虛擬環境。Bb平臺具有通知、課程材料、在線測試、自動評分統計、在線成績簿、外部鏈接、同步/異步交流、分組聊天、數字收發箱、電子郵件和學生花名冊等功能。通過Bb平臺,教師可以輕松地創建通知、測驗和外部鏈接,可選用任何軟件離線創建課程材料,然后上傳到Bb課程網站并以不同的形式(文件、超鏈接等)呈現給學生,還可以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協作學習。
基于Bb的網絡教學可以很好地彌補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可以突破課堂授課的時空限制,向學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供良好的師生、生生的交互功能。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定學習進度,并且可以進行小組協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創新思維與能力。
3正確處理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傳統的課堂教學雖有一定的不足,但同時也有它的優勢所在,這也是多年來教育界一直延用傳統的課堂教學的原因所在。例如,傳統課堂有利于重點、難點知識的詳細闡述;教師高超的語言表述能力、豐富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以及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教師可以有效地控制課堂;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情感交流更能加深師生之間的情感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等。
同時,網絡教學則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與協作探究學習的環境,為師生及生生交互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但網絡教學不利于重難點知識的系統闡述,不利于對學生的管理,需要學生具有高度的自我約束力。筆者認為,使用網絡教學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網絡教學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課堂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有機融合,才能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要想使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達到最優的結合,需要從兩方面做起:其一,網絡教學的資源及重點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傳統課堂教學,為課堂教學服好務;其二,課堂教學在教學內容與形式、教學活動的設計上要有所改變,應將網絡教學的優勢考慮進來加以充分利用。
4 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網絡教學的設計
由于網絡教學不能完全替代傳統課堂教學,那么在進行網絡教學的設計過程中就要充分考慮到傳統課堂教學的一些因素,在內容、形式與活動、反饋機制的設計過程中有所側重。
從家庭教育發展的環境媒介來看。在傳統家庭教育中,教育環境具有封閉性,家長和長輩在教育中具有權威地位,家長總是扮演著教化者的角色,子代總是扮演著被教化者的角色,這決定了雙方在社會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會教化中的“父為子綱”稱得上是一切文明社會文化傳承的基本法則。但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由于電腦互聯網的廣泛運用,傳統的家庭教育環境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家長在孩子面前不可能永遠保持權威者的形象,因為互聯網所營造的網絡世界使他們的權威受到嚴峻的挑戰。而網絡的開放互性使家庭教育環境由封閉性權威性向開放性民主性轉變。但是無論是在傳統家庭教育中還是在網絡家庭教育中,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仍然有著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環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在個體成長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創設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是每個家長都應該關注的問題。然而,網絡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孩子接觸到什么樣的信息家長一般不易察覺,這在無形中就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難度。
從家庭教育的內容來看。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主要是以倫理道德規范的教育為主,并且從具體的禮節入手,主張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而到了近代傳統家庭教育的家長為了孩子以后能夠立足社會,獲得較好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聲望,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子女的智力發展和學業成績上來,認為只要孩子在考試中有好分數,能夠進入重點中學,考上重點大學就行,而漸漸忽略了對孩子良好品德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在網絡時代,素質教育成為時代的主題,不僅要求一個人有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還要求一個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合作精神以及較強的創新能力。因此,網絡時代的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于品德教育或是知識技能教育,而是將兩者完美結合,并且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然而不論時代如何發展,家長教育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從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學做人。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夠創新科技的主體———人,即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能夠創新的人不僅僅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格特征和人際交往能力,而品德是良好人格和人際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培養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特征,從而成為人際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傳統家庭教育中對品德的重視是值得現代教育借鑒的。
從家庭教育的基本運作方式來看。中國在長期的家庭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傳統家庭教育中,首先主張家風對兒童的陶冶,很多家族家庭都重視家風的培養,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敬業守法作為家風培養的內容,并以家訓家規的形式保留下來,對后代進行教育。其次,主張以正確、正面、正當的內容與方法教育兒童,重視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對兒童的教育不僅要言傳更要注意身教,因為兒童的分析辨別能力差,又喜歡模仿,如果周圍的人以身作則,就能見賢思齊,反之則會受到負面的影響。所以由這幾點可以看出傳統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的教導言行為主。網絡時代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促使我們必須對傳統家庭教育方式進行改革,家庭教育方式開始向民主化、個性化、多元化變革。在網絡時代,父母與孩子們面臨的是同一嶄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識體系,孩子們在學,父母們更要學而且要有勇氣和孩子們一起學,甚至向子女們學,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網絡技術使家長們能通過電腦互聯網為孩子們解決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指導他們從電腦網絡中利用各種資源,逐漸成為孩子們學習和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督促者、輔導者甚至咨詢者。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能再把自己作為權威,因為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孩子對家長不再是盲目地遵從和依賴,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從互聯網上獲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識,自主學習,塑造自我。但是家長的榜樣作用是從古至今都不能否認的,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因此家長在平常生活中就應該做出表率,做正確的事,說正確的話,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不管是在傳統家庭教育中還是在網絡家庭教育中,家長都要樹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孩子們的榜樣。
關鍵詞:網絡分類法;分類法;信息組織
當今,網絡信息迅速發展,如何提高用戶網絡信息資源的檢索率需要對網絡信息加以組織與揭示。分類法是一種按照事先規定好的學科或體系范疇,依照一定的屬性將信息分門別類地組織起來以便查檢的方法。傳統分類法是對文獻的一種分類法,包括《中圖法》、《人大法》等。網絡分類法是對分布在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進行分類的方法。由于網絡信息分類法尚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利用傳統分類法的優勢完善網絡信息分類法成為如今討論的熱點。
1網絡信息分類法與傳統文獻分類法的比較
1.1分類對象不同傳統分類法以物理或實體的文獻為對象,如印刷文獻、磁帶、光盤等[1],對其的內容進行標引和整序。網絡信息分類法則以分布在各個服務器上紛繁復雜的網絡資源為處理對象,對它們進行組織與加工。因為處理對象的不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分類法。1.2對象半衰期不同傳統分類法對象是實體文獻,半衰期長,更新速度慢。所以傳統分類法對文獻的標引與整序需要規范的受控詞匯。而網絡信息分類法對象是網絡化信息,半衰期短,更新速度快,穩定性差。所以網絡信息組織與整序需要靈活的自然語言。1.3類目的排列方式不同傳統分類法的類目嚴格按照邏輯層次劃分,具有科學性和嚴密性,偏向于專業性,對普通用戶適用性差。網絡分類法由于適用于普通用戶,專業性不強又同位類數量大,因此不局限于使用邏輯排列法,廣泛采用按重要性、字順排列的方法。
2傳統分類法在網絡信息組織中的應用
2.1傳統分類法在網絡信息組織中應用的現狀在國外,一些著名分類法被網站或搜索引擎用來組織網絡信息。在中國,傳統分類法應用于網站目前包括兩種情況:①各大搜索引擎的類目設計上,運用傳統分類法主題分類的思想,為縮小搜素范圍,在搜索框上方設計幾個主題模塊。比如,百度搜索引擎的搜索框上方已經將內容分為“新聞、地圖、貼吧”。②網址導航系統,在整體上或者局部參考一個或幾個文獻分類法的類目體系。但是,分類法應用于網絡信息資源的組織僅局限于局部分類體系或主題法,并沒有形成體系。2.2網絡信息組織的缺陷2.2.1分類體系混淆。網絡分類法在設置大類時,對知識的系統性考慮不足,更多的是以信息量和信息內容的重要性及其使用頻率為標準[2],大多數網站只選取些熱門事物作為主題類目,忽略通用性的因素不科學的設置類目。2.2.2類目概念劃分邏輯混亂。類目概念劃分邏輯不清,比如搜狐網站將“財經”、“理財”、“股票”、“基金”原本屬于上下位類關系的主題詞列為同位類。各別網站為吸引眼球在類目下設置非此類的信息,如搜狐網站在“游戲”類目下設置“大學”、“情感”等主題。這種概念歸屬不清,給用戶查找相應信息造成了困難。2.3傳統分類法用于網絡信息組織的優勢由于網絡信息急劇膨脹,如何在復雜的信息中準確地查找信息,需要對信息進行科學的組織標引。目前網絡信息分類法并不完善,需要借鑒傳統分類法科學的分類優勢。①文獻分類法是綜合性分類法,覆蓋面廣,具有很高的通用性,科學性。②文獻分類法類目劃分邏輯層次分明,有利于網絡信息瀏覽檢索和對主題分類的控制。
3借鑒傳統分類法完善網絡信息組織
鑒于網絡信息分類法存在的問題,需要學習傳統分類法科學清晰、邏輯嚴密的類目體系,并結合自己身的特點,改進不足。可從以下幾點進行改進。3.1使類目體系設置依據科學嚴密的邏輯體系創建由于網絡信息類目設置隨意,給用戶檢索信息帶來了困難。因此,類目設置科學嚴密的邏輯體系,并且統一標準,可以使用戶在不同網站中快速精確的定位信息。3.2滿足檢索專業性信息的需要網絡信息中也不乏一些專業性的信息資源,由于隨意的類目加大了檢索難度,因此,規范類目名稱,或者應用數據庫式分類檢索方式,使用戶準確地查找到有價值的學術資料。目前,互聯網上的信息豐富冗雜,分類法成了網站信息組織的主要方法。我國的網絡信息分類法只注重信息的查全率,下一步就應該重視發展信息的查準率,這就需要借鑒傳統分類法的優勢,結合自身的特點,不斷完善網絡信息分類法,實現網絡信息資源效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俞君立.文獻分類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78~84.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大力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為學生創造一種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在做中發現問題,在思中分析問題,在議中解決問題。我先對所教班級學生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網絡技術專業的高三學生,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對專業英語課程的學習缺乏興趣,但思維較活躍,動手能力強,喜歡游戲形式的教學活動;通過低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包括電腦的常規管理和基本維護,可以說具備了BIOS設置能力,但大多數同學只認識標準CMOS設置界面中的簡單詞匯,如Time等。
在“標準CMOS設置界面識別”的教學設計中,我采用了任務型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利用動畫演示、中英文對照音頻、網絡專業英語多媒體自主學習軟件、學習指導手冊等手段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制定教學方法上主要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為了突出“做中教,做中學”的職業教育教學特色,以任務驅動法和協作探究法為教學主線;
在情景引入時采用了動畫,將模擬招聘的情景與明年的推薦實習相聯系,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根據教學內容,確定將實際生活中BIOS設置的任務為本次課的教學載體。為了避免任務的單調性,在設計任務時,充分考慮職高學生的年齡及認知特點。同時結合英語課堂教學的特點,以游戲的形式開展任務,讓學生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在學法上,考慮學生的個體發展,將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合作學習,將英語水平和計算機操作能力不同的同學在同一小組內進行合理搭配,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共分為7個環節,具體是:
在情景引入環節,播放動畫,創設情境。通過觀看動畫演示,了解本節課的任務。利用模擬招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意識到專業英語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明確任務環節,讓學生了解具體任務及任務分值的構成,并說明任務單的使用規則。為了讓學生能夠自如練習又不影響網絡教室的配置,使用BIOS設置模擬器來模擬設置任務。由于BIOS程序根據制造廠商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版本,本課以AWARD BIOS為例。所有的闖關任務都是圍繞此版本展開的。為了讓學生了解其他BIOS的版本,在課后作業中要求學生在課下找一個不同的版本,利用網上翻譯工具將其中的標準CMOS設置界面中的詞匯進行翻譯,從而彌補了教學的單一性。學生在完成標準CMOS設置任務的過程中對該界面的詞匯進行了識別。
在任務闖關分析環節,引出本節課的新知識:標準CMOS設置界面詞匯的識別。雖然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對該界面有所了解,但對于界面中詞匯還是很陌生的。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專業英語的過程更加的合理、有效。
在計劃決策環節, 同學們已經按照事先的安排,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從而使各組同學能夠相互配合,通力協作,完成任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工協作的能力。教師向學生介紹課堂評價中的兩張評價表:小組評價表和教師評價表。小組評價表,主要是由組長來記錄完成任務的情況以及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上交任務時,教師也要在教師評價表中對每組上交的任務單做出相應的記錄,實現了過程性的評價。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熟悉任務單中的具體要求,為完成闖關任務做好準備。
在組織實施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有條不紊的完成任務,通過電子教室分發任務。任務的完成有先后順序,教師密切觀察學生的狀態,并給予適當的幫助,鼓勵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其中,任務闖關1、2和3通過網絡教室內的電子教室進行分發和接受;任務闖關4采用紙質形式。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闖關并上交后,借助《計算機網絡專業多媒體自助學習軟件》,開始了檢驗學習效果的環節,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游戲闖關”。首先,學生選擇測試的級別(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進入到BIOS學習單元,可以直接進入游戲闖關的測試,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先進行模擬訓練。測試的結果將被記錄到個人成績中,也會記錄到教室評價表中,實現了結果性的評價。
在總結評價階段,放棄了小組匯報的形式。根據專業英語課程的實際情況,設計以標準CMOS設置界面的單詞識別搶答作為本次課的結束,達到了再次鞏固界面中詞匯的目的。將搶答的結果記錄到《教師評價表》中。由于本環節要求學生不借助工具獨立完成任務,突破了教學難點。
【關鍵詞】社交網絡服務 平面媒體 媒介融合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用戶參與信息傳播需求的增長,他們渴望將虛擬的網絡與現實社會有機結合,追求更加實用、更加真實的應用體驗。于是,BLOG(博客)、RSS(聚合內容)、Tags(標簽)、SNS(社交網絡服務)等應運而生。這些平臺不僅帶來了網絡產業的升級,也給舊的傳播觀念、傳播模式帶來了沖擊。特別是SNS,它為廣大用戶提供一個自我表現的平臺,用戶在這個平臺上通過新聞、內容、話題、互動應用等多種方式與他人構建一種高度動態、互動的人際關系,并藉此延伸和拓展人際關系。
一、社交網絡服務及其特點
SNS提供了不同于傳統社交關系的全新渠道和廣闊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整合、融合其它功能,如娛樂功能、資訊、信息傳播等。和以往的“交流溝通”類網絡應用軟件相比,它擁有真實的用戶資料,以及建立在這基礎之上的可信賴的人脈、信息、觀點和態度。另一方面,和門戶網站相比,社交網絡服務的優勢還在于,借助每一位用戶真實可靠的人際關系網絡,在這個平臺上信息的傳播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發散式的,每一級傳播都可能以幾何倍數增長,傳播速度更快捷、傳播范圍更廣泛、交流更深入、回饋更及時。
1、社交網絡服務的演進
社交網絡服務誕生于美國,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下一代網絡計劃”的產物。1997年成立的Six Degrees.省略網站則代表了一個新的浪潮,其采用的細分用戶群體的模式是對社交網絡服務技術發展的一個巨大貢獻,使得構建同質性社交圈成為一種趨勢,也為后來Facebook等社交網站的成功提供了范式。
但是,隨著用戶的激增,社交網絡服務也面臨新的挑戰,比如隨著社交圈子的擴大,用戶遇到現實生活中熟人的概率大大提高,用戶不得不約束自身的言論行為,降低了網絡活躍度;大量虛假用戶的存在不僅浪費了網絡資源,而且導致很多無效的交際,以及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2003年以后,社交網絡服務轉向專業化和細分市場階段,比如針對商務人士的LinkedIn, Visible Path等網站,這些網站多數以個人頁面為中心,并主要針對特定的社會群體。其中,MySpace網站就是一個較為成功、知名的在線社區。2004年興起的Facebook則與上述SNS網站不一樣,它是真正意義上的社交網絡,通過采取用戶實名注冊制,以及向第三方插件開發商開放,以滿足用戶個性化的社交需求,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社交圈的網絡化。
2、社交網絡服務的要素
Facebook之后,SNS網站基本確立了自己的一套標準和要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個人頁面。SNS網站會給用戶一個獨立的空間用以展示自我,通過創造個性化空間,用戶可以實現現實社會中個人形象的虛擬展示(包括個人信息、圖像視頻、興趣愛好、個人經歷、個人動態等方面),勾勒出完整的人格框架;第二是連接點。早期的互聯網形態,用戶之間的關系是松散、無結構的,無法實現個人中心化,無法反映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多方位、個性化的社交需求。社交網絡服務的出現,特別是采用的Web2.0技術實現了現實社交網絡的虛擬化,個人可以以自己為中心,通過不同的連接點進行發散式的拓展,構建虛擬與現實結合的社交圈。這里的連接點是非常多樣化的,可以是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朋友、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組織成員等。第三是可視性和交互性。可視性是指用戶可以瀏覽其它相關用戶的空間和狀態信息,并且可以根據雙方關系的不同緊密程度獲取不同等級的信息。這種不同的設置既實現了對用戶的隱私權的保護,也滿足了用戶擴大社交范圍的需求;交互性是指用戶之間的動態信息溝通與交流,SNS與傳統Blog都必須主動到對方頁面上才能看見更新,后來的RSS訂閱功能更近一步,它可以實時動態顯示用戶的狀態,便于用戶之間的及時交流和信息獲取。
二、社交網絡服務的商業模式
社交網絡服務的不斷發展,使得其商業價值不斷提升,其商業運作的模式也成為傳媒市場關注的焦點。社交網絡服務的最大優勢在于其龐大的客戶資源,以及利用社交網絡開發潛在客戶的巨大商機。企業可以利用朋友影響用戶的行為去挖掘客戶,通過這種社會壓力提高銷售速度并獲得大量客戶。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網站,與傳統的門戶站點和早期的在線社區最大的區別在于其不僅提供全面的免費服務,而且沒有頁面或彈出廣告,也沒有勞務交換問題。Facebook將其龐大的用戶群視為抽象化的收入來源,通過吸引用戶將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信息都轉移到社交網絡服務平臺,并將這些用戶自身不斷創造的點滴信息轉化形成一種商品資源,利用數據挖掘技術進行信息分析,然后開展商業層面上的營銷。根據Facebook新推出的廣告計劃,其商業運作模式是:廣告客戶創建自己的品牌網頁,定制內容并通過Facebook的平臺進行推廣,吸引Facebook的用戶注冊成為其品牌的“粉絲”,提供相關的插件,及時推廣其新產品并在其粉絲的社交圈中進行評論和推廣。與Facebook不同,社交網絡平臺Twitter是通過允許用戶將自己的最新動態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式發送給手機和個性化網站群,而不僅僅是發送給個人。Twitter是一個可讓你播報短消息給你的朋友或“跟隨者(followers)”的一個在線服務,它也同樣可允許你指定那個你想跟隨的Twitter用戶,這樣你可以在一個頁面上就能讀取他們的信息。Twitter的商業運作模式主要是名人效應,企業可以在Twitter構筑其品牌頁面,還可以組建多種品牌小組,向用戶發送各種新產品和促銷信息。一言以蔽之,就是社交網絡服務使得對品牌的真正話語權已經轉移到消費者手中,而這也正是其商業運作模式的核心。
三、傳統媒體與社交網絡服務的融合
社交網絡服務等新興傳媒平臺給傳統的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是,目前傳統媒體仍具備相當的優勢,尤其在資訊內容上,其龐大而專業的信息資源往往是新興媒體無法企及的。所謂媒介融合,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在一種媒體上可以看到其它媒體的影子,就像是一種復合媒體的形態。由于這種媒體的形態能將各種媒體的優勢集于一身,自然就成了未來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傳統媒體轉型的目標。
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如何與社交網絡服務相互融合就成為目前新的研究課題。從國外的經驗和實踐來看,媒介融合可以在以下三個層面進行:一是傳媒信息的融合,即從媒介內容上進行融合,各類媒體中涉及媒介融合的欄目;二是各種不同媒介形態的融合,包括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間的融合,新媒介間的融合,傳統媒介間的融合等;三是傳媒平臺的整合,即平面媒體、電子媒體、網絡媒體統一到一個平臺上進行信息的采集、等。
目前而言,傳統媒體和社交網絡服務的融合仍基本處于信息融合的層面,其操作模式主要是:一是傳統媒介組織利用其在新聞、資訊等信息內容上的優勢、權威地位,與社交網站結成戰略伙伴關系,建立類似俱樂部性質的社交圈,為其特定用戶群體提供獨家的、第一時間的新聞和資訊服務,同時收集這些用戶的數據信息,鞏固其客戶資源;二是廣播、電視類媒體讓主持人等公眾人物在SNS 中開設公共主頁,對電視主持人和記者等公眾人物主頁上的視頻、照片、音樂形成多媒體式的傳播互動,拉近了傳播者和受眾的距離,重新獲得品牌優勢;三是改造傳播手段,增強其傳統信息傳播的互動性,比如幫助企業在社交網站建立自己的粉絲群體,利用傳統媒體的創作優勢與第三方應用平臺合作,幫助企業進行品牌形象設計策劃,鞏固其特定用戶群體等。
為了更好地利用社交網絡服務這個平臺,傳統媒體有必要了解、利用SNS的傳播特性,并關注以下三個問題:第一是如何吸引目標受眾,包括兩種類型的群體,一是在現實生活中就關注此媒體的用戶,維系這些固有受眾的手段主要借助專業、獨有的信息服務;二是需要爭取的新受眾,這主要借助口碑網等新的模式來吸引新的受眾進入。第二是如何更好地加強互動反饋,除了建立自己可視的受眾群之外,傳統媒體可以利用社交平臺收集用戶的反饋和意見,為媒體今后的發展提供方向和參考。第三是如何鞏固用戶黏性,每一個用戶在SNS上都是一個獨立個體。相對而言,傳統媒體也漸漸褪去了昔日光環,成為大家中的一員,因此應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既要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內容,又要善于與其他用戶展開互動,使得信息的模式更加豐富和生動。
參考文獻
①李應紅,《美國媒體對社交媒體的最新應用》[J].《中國記者》,2010(5):92-93
②袁夢倩,《論SNS新型社交網絡的傳播模式與功能》[J].《今傳媒》,2009(4):78-81
③劉恕,《試論傳統媒體與社交網絡的交互融合》[J].《科技傳播》,2009(8):1-4
④楊雷,《Facebook廣告引發企業網絡營銷全方位變革》[J].《信息網絡》,2008(4):60-61
⑤金怡,《SNS 新型社交網絡的傳播解讀與思考》[J].《今傳媒》,2009(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