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紡織工程培養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培養方案;給水排水工程;卓越工程師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212-02
培養方案是學校貫徹教育方針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基本要求的實施方案,是組織和管理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是對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基礎性文件。2010年同濟大學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試點專業。制定合理、科學的培養方案是保障給水排水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以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規格為標準,本文就給水排水專業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討論。
一、培養目標的重新確立
卓越工程師人才的培養應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在給水排水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確立階段,首先通過與企業座談,調研市場,深入調查以往畢業生在就業中存在的問題,生產實踐對人才知識、能力方面的要求,從而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方面培養的方向更加清晰,以利于制定科學、合理的給水排水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以給水排水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需要為出發點,從一致性、獨特性、可行性與前瞻性四個方面考慮,確立新的培養目標為:具有全球環境視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掌握城市水系統良性循環與水安全技術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獲得專業工程師基本能力訓練,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水的輸配、處理、收集與再生利用等領域,勝任規劃、設計、施工、咨詢、教育和研究開發等方面的技術與管理工作,能在政府部門(規劃建設、市政工程、經濟管理等)、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等從事規劃、設計、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方面的工作,具有持續學習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知識、能力、人格”協調發展的復合型、創新性市政工程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培養卓越工程人才需達到的基本要求的制定
確定了培養目標后,細化提出了給水培養卓越工程人才需達到的基本要求和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為了培養“知識、能力、人格協調發展的復合型、創新性市政工程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要求需要掌握如下知識:①自然科學知識。要求掌握與專業相關的數學、物理學、化學、水文地質、水資源科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②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掌握社會學、政治學、法學、軍事學、歷史學、哲學、文學、藝術、語言學、心理學、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通識知識。③工具性知識。掌握英語基本知識與應用技巧,具備快速閱讀能力、良好的聽說能力和一定的寫作能力;掌握計算機基本理論、高級編程語言和相關軟件應用技術;掌握文獻檢索、方法論、科技方法、科技寫作等方面的知識;熟悉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知識。④專業核心知識,具有全面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方向知識,內容包括:工程力學、結構力學、水力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電工學、測量學、化學工程基礎等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管道系統、水質工程學、建筑給水排水、工業廢水污染防治等專業知識;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水工程經濟、水工藝設備基礎、環境現代儀器分析技術、環境評價與規劃等專業拓展知識課程。⑤掌握經濟管理知識和社會發展及相關領域科學知識。需要掌握如下能力:發現和解決給水排水工程問題的能力,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發、設計、管理以及系統思維的能力,開拓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合作與競爭的能力,具有信息獲取、知識更新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具有應對危機與突發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領導能力。需要具備如下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養。
三、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標準實現方式
可行的實現方式是達到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卓越工程人才標準和要求的重要保障。針對所需要掌握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提出了具體的實現方式。例如:針對“社會發展和相關領域科學知識”的掌握要求,提出了通過參加聆聽科技講座和人文講座,提高學生對社會對周邊生活的關注,對相關領域的關注;通過布置論文課題,敦促和指導學生對相關領域的知識進行查找和了解;通過認識實習、社會實習和畢業實習,了解相關領域的知識等實現方式。針對提高“學習能力”的要求,提出進行專業課教學改革,通過學生自學和預留思考習題等逐步提高學習能力;通過文獻檢索與綜述課程論文來提高終身學習能力;教師通過對學生完成自學及思考過程的評價,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專業課程授課中滲入發展動態,引導學生持續跟蹤專業發展;通過教學平臺試驗操作和訓練、創新實踐活動提高實際動手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實現手段;對于素質的培養,制定出通過對東西方經典作品和理論的學習,采用課堂講授、專題研討、資料查閱、熱點辯論、寫讀書報告等方式教授與學習;通過教學短片、事件分析、人物介紹等宣傳民族精神,激發愛國主義熱情;通過聆聽大師或專家的講座,學習和感受大師的科學態度、工作精神,提高自身素質;通過各階段的實習和實驗,培養工程素質等實現方法。
四、與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吻合的課程設置內容的確定原則
培養方案修訂前,首先確定了修訂原則。從課程內容設置與培養目標吻合性、整體性、豐富性、可行性等為評價出發點,設立與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相切合的課程。其中,對于課程結構的有序性、靈活性、平衡性進行了整體評估。對于課程安排的順序、課程間的相互銜接性、課程體系適應科技和社會發展變化的能力進行了全面的考慮,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之間,在學科、社會和學生發展之間把握平衡。在課程設置中,特別強化了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重的內容設置。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認識事物、掌握事物規律的基本方法。對于給水排水工程卓越工程師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都是本專業生產實踐所必須具備的。為了使設置的教學內容能夠更好地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在課程內容設置過程中,采取了邀請企業工程師與校內專業教師共同組成的專家組,對課程內容設置的科學性、系統性進行了論證。在完成專業核心基礎理論設置的基礎上,針對給水排水工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要求,強化了實踐性教學。專業課程設置、基礎理論知識的課程,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產實踐。而目前學生普遍存在走向工作崗位后工程概念缺乏、理論知識無法與實踐相結合,無法靈活地將理論基礎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問題。在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的課程內容設置中,增加了實踐性教學的比重。課程中加入了校企聯合課程、校企聯合指導實踐教學的課程內容。對于實踐性強的課程(如水工程施工),聘請企業工程師,制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并教授課程。
人才培養方案是辦學理念和辦學定位的集中體現,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凝練辦學特色的探索與實踐。人才培養方案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實時更新,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培養方案仍然需要根據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不斷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曉平,陳淑娟,李光.構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J].中國建設教育,2007,18(8):7-10.
[2]夏曉玲.新人才培養方案下的課程體系及教學組織模式改革探討[J].鄂州大學學報,2012,19(2):53-55.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析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該專業的科學定位于課程體系改革,主張以“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明方向、強適應”和“通用性、精簡性、特色性、實踐性”為原則,加強基礎理論課的教學和實踐教學,拓寬專業知識面,注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參與競爭的能力。
1998年教育部進行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時,設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新的本科專業(以下簡稱材成專業),多數學校實現了由鍛壓、模具、鑄造、焊接等各熱加工單一專業建設轉向新的材成專業的建設。
作為一所新升本科的地方院校,新增本科專業的設置與培養目標主要應是面向地方相關行業和技術領域基層業務與技術管理崗位,著力培養學生具備在企事業單位和生產一線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本文對地方高校如何構建材成專業的教學體系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培養方案與教學體系現狀分析
從目前多數學校的培養方案來看,由于該專業原來的基礎不盡相同,不少學校還沒有完全擺脫老專業的框框,而只是在老專業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修改。存在著專業教改的總體目標不夠明確,沒有從根本上重建該專業的教學體系;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缺乏層次,不能滿足市場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拓寬口徑與保持專業特色的關系問題尚未解決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進行專業教學改革,確立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構建新的教學體系,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非常緊迫的任務。
學校雖然從2002年即開始培養材成專業本科生,但由于是在??苹A上的聯辦本科,使用的完全是河南科技大學的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很難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修改。學校于2008年在模具設計與制造??茖I的基礎上,成功申報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本科專業。當年開始招收培養材成本科生并使用自己的培養方案,但在教學中發現該培養方案存在課程過重、特色不突出等現象,急需改進。
二、材成本科教育、教學的定位
1、人才培養定位
不同類型的學校應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的特點來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一部分高校應該擔負起精英教育的責任,以培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型和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為主,本科階段應是進行以通識為主的專業教育。另一部分學校應以普及高等教育為主,負起大眾化教育的責任,本科階段是通識與專業并重的教育。
學校升本初始即定位為教學應用型本科院校。因此,應以普及高等教育為主,承擔起大眾化教育的責任,以培養本學科的工程技術型、職業應用復合型人才為主。
2、確定專業方向
材成專業具有寬口徑、大專業、多方向的特點,根據行業需求及地區經濟發展和學院實際,選準專業主方向,辦出地方特色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洛陽地區制造業的長足發展使對掌握現代設計技術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又呈上升趨勢,鍛壓、焊接、鑄造等方面的工程技術復合型人才更為搶手。據此,學校材成專業實施的是寬口徑的材料材成及控制工程與專業方向并存的培養模式,設置了模具設計與制造、焊接技術與自動化、金屬建材加工三個專業方向。
3、人才培養目標
材成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掌握現代成型方法與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工藝、焊接技術與自動化、金屬建筑材料加工的能力,能夠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與設備設計、生產過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三、材成專業內涵及課程體系
1、根據專業發展明確專業內涵
材成專業是以成形技術為手段、以材料為加工對象、以過程控制為質量保證、以實現產品制造為目的的工科專業。它是介于機械和材料兩大學科之間的反映綜合性制造技術的專業,機械學科和材料學科的基礎知識構成了本學科的基本知識體系。這一特點決定了材成專業人才培養必然是寬口徑的。
從1998年新專業誕生以來,不少學校材成專業發展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處理好“寬與?!钡年P系,一些學校過于強調寬口徑,淡化了專業,使得畢業生所學無法與企業的需求接軌,一度出現與鑄、鍛、焊有關的企業到高校無法招到需要的專業人才。另外一些學校則走向另一極端,鑄、鍛、焊老專業的主要課程都上,課程過多,學生不堪重負。
我們組織教師廣泛調研,重點了解企業對人才知識、素質、能力的要求。確定專業及方向的學生要求具備相同的寬口徑的基礎知識和成形技術專業基礎知識,所不同的只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材成大專業要求學生掌握包括塑性成形、液態成型、焊接成型等基本理論、工藝及裝備設計、設備選用等內容。為了避免過于寬泛或負擔過重,又分別開設了與以前的鍛、鑄、焊三門技術相關的專業課。
2、教學內容的總體構成
按照教育部有關四年制工科大學生總教學時數及實踐性環節安排的指導原則,結合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原則,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根據通用性、精簡性、特色性和實踐性原則建立了“兩平臺、三模塊、一拓展”的課程體系,以適應各專業方向的協調發展。
“兩平臺”為通識課程平臺與學科基礎課程平臺;“三模塊”為專業教育內容,包括模具設計與制造、焊接技術與自動化、金屬建材加工模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可以隨社會需求相應變化;“一拓展”為素質教育的拓展計劃,主要由學生科技活動組成。
(1)通用性原則。材成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基礎型、通用型為主,同時加強了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在內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等,體現基本知識結構的內容,也就是“兩平臺”:通識課程平臺與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在整個教學計劃中,這類課程占了總學時的56.86%,改變了過去專業口徑偏窄和過?,F象,做到既夯實基礎、又拓寬口徑。
(2)精簡性原則。材成專業學生畢業要求的學分控制在205學分,從學時上計算比過去培養方案的總學時少了64學時。同時將根據“去重消腫,去舊增新”的原則,精簡理論教學內容和學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出課堂、走進實驗室、向生產現場,去思考、動手、創新。
(3)特色性原則。人才知識結構不僅要體現國家對人才質量的基本要求,更需立足地方學校和本專業的優勢和特色。在材成專業的課程設置上,設置了模具制造學、塑性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模具計算機輔助設計、焊接結構、焊接自動化技術、焊接質量檢驗與評價、金屬建材電磁連鑄技術、金屬建材成型工藝、金屬建材成型裝備等課程體現本專業特色,同時也設置了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的任選課程。
(4)實踐性原則。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主要通過實踐教學來實現。通過精簡理論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突出理論聯系實踐,確保實踐教學效果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加科研、技術開發和創新活動,認定學分,同時要求學生取得相關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和人才知識結構的優化是一項龐大、復雜、長期的系統工作,同時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結構要求既相對穩定又動態發展,在今后的實踐中,積極探索,及時總結,不斷改進和完善,努力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輸送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關鍵詞: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創業
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各地經濟的轉型發展,對各類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對于具有國際視野的網絡工程專業而言,這種要求更為迫切。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根本性指導文件,是一所學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高質量網絡工程人才的前提和基礎,合理而有效地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高質量網絡工程人才的保障。
1.人才培養現狀
1998年,網絡工程專業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專業代碼為080613W。2012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二稿)》將網絡工程專業歸人計算機類,設其專業代碼為080903。從2000年起,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社會對網絡工程專業學生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各校陸續增設了網絡工程本科專業。截至2012年,全國已有包括“985”“211”高校在內的300所高校設置了網絡工程專業。在網絡工程專業初辦階段,其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方案并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鑒。
CC2005將計算機學科劃分為5個子學科,分別是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計算機工程(ComputerEngineering)、信息系統(InformationSystems)、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軟件工程(Sotiware Engineering)。教育部專門成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和軟件工程專業兩個分委員會,進行課程體系和教學規范等方面的研究。2012年7月,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溫州大學、鹽城師范學院等高校在充分調研網絡工程專業的基礎上,撰寫了“高等學校網絡工程專業規范(征求意見稿)”。此前,各高校的網絡工程專業一般是與該校的強勢專業緊密相連。有的以培養計算機通信工程專門人才和通信軟件工程師為目標;有的以培養計算機網絡工程管理、設計、開發和網絡系統管理的人才為目標;有的在原有計算機學科的基礎上,形成軟件與硬件結合、網絡與信息兼顧的寬口徑專業?!案叩葘W校網絡工程專業規范”的制定與頒布,必將為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實施提供方向性和方法性的指導。
鹽城師范學院于2009年開始招收網絡工程專業本科生,并制定了2009版人才培養方案。該方案模塊清晰,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課程內容重疊、課程設置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下面結合“高等學校網絡工程專業規范”,闡述鹽城師范學院網絡工程專業2012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實施。
2.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
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應考慮“突出主體地位,反映個性發展,體現創新創業,強調能力素質,彰顯區域特色”。
2.1突出主體地位
教育、教學改革的焦點是培養優秀的人才,學生是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也是衡量改革成敗的方向標。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包括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計算機網絡理論與技術更新很快,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相關知識的方法,才能受益終生?,F在所提倡的創新創業主要來源于學生的正確思考。有了正確思考的能力,創新創業就有了很好的基礎。同時,現在學生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導致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人際交往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因此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觀念去看待現在的學生。培養學生,要做到懂學生,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2反映個性發展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要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制訂靈活的課程策略,設置寬泛性課程,增加個性化培養學分,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課程設置不能體現大而全。因為學生的在校時間是有限的,不恰當的課程設置只能磨滅學生學習的熱情。此外鹽城師范學院網絡工程專業的學生不少是來自服從志愿,他們的專業思想不鞏固,將來也不一定從事計算機網絡的相關工作。
2.3體現創新創業
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其一生的財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特別是在實踐環節要充分體現這一點。在課程的設置上要充分考慮前瞻性課程、創新和創業類課程的設置,并且要納入學生的評價體系。針對網絡工程專業學生,要設置企業創業與管理、網絡工程標準、網絡系統集成等課程,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2.4強調能力素質
我們要加強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的培養,切實改變以知識學習為主的課程體系。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核心知識的內化與積淀形成素質;能力能夠幫助和強化知識的獲取,能夠強化和鞏固素質;素質決定知識的生成與發展,并將綜合知識外化,從而形成能力。由此可見。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和諧統一于人們一生的發展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要充分反映3者間的關系,尤其要加強學生工程意識、工程管理知識、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溝通與表達、寫作能力、社交禮儀、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應適當設置人文素養課程。針對網絡工程專業而言,要設置計算機和網絡發展史的課程,增加設備解剖類課程,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熱情。
關鍵詞:卓越計劃;培養方案;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陳榮(1963-),男,江蘇大豐人,鹽城工學院信息學院院長,教授。(江蘇 鹽城 22405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1-0026-03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教育部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其目的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教育強國邁進,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的戰略服務。
按照規劃要求,“卓越計劃”應該具有三個特點: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
2010年6月和2011年9月,國家教育部分別公布了第一、二批實施“卓越計劃”的高校,鹽城工學院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專業是第二批公布的卓越計劃實施專業。2012年,江蘇省教育廳、經信委公布了江蘇省實施“軟件類”專業卓越計劃實施高校,鹽城工學院(以下簡稱“我校”)軟件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四個專業獲批江蘇省卓越計劃。
本文根據鹽城工學院信息學院軟件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培養方案的制訂、完善及具體實施情況交流實施卓越計劃的做法、看法與體會。
一、專業培養方案的制訂
專業培養方案是卓越計劃培養具體實施的綱領性文件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是實施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是卓越計劃能否正常實現的關鍵。自從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卓越計劃實施的學校之后,學校便組織相關專業實施卓越計劃培養方案的制訂,成立專門從事卓越計劃實施的教學管理機構“卓越學院”,組織學校、合作企業有關管理和專業人員組成卓越計劃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卓越計劃教學進行協調、研討、指導。學校首先組織各專業的骨干教師,聯合各專業實施載體的企業人員到有關學校、企業進行調研,交流企業、行業對專業技能、學生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同時仔細研究卓越計劃的實施要求,結合卓越計劃的框架文本,以原來的專業培養方案為基礎,與合作企業一起研究卓越計劃實施的專業培養方案。
在卓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為使培養方案符合專業培養規范及合作企業(行業)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雙方開展了以下工作:
1.給實施卓越計劃培養的專業以明確定位
我校是以工科為特色的省屬地方本科院校,辦學60年來一直致力于建材、化工、機械等工科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建筑材料及建材環保機械相關領域已經為地方培養了大量頗有建樹的工程技術人員,并已經成為學校的特色之一。進入21世紀,我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提升,辦學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辦學定位仍然保持不變,仍然是培養生產一線所需要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員。因此,根據卓越計劃的培養原則和要求,結合軟件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兩專業的專業基礎以及聯合培養企業的基本情況,確定軟件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培養的專業定位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基礎知識、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軟件工程專業知識,能夠參與大中型軟件開發項目,從事專業化軟件開發或軟件項目管理工作,能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變化的高素質、實用型的卓越軟件工程師。確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培養的專業定位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基礎知識,具備電子技術和信息處理系統的基本知識,能從事各類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制造、應用和開發等工作,既有較寬知識面,又有較強實踐能力,對社會需求具有較強適應性和競爭力的卓越工程師。
2.專業培養方案要符合本專業的專業培養規范,課程配置及教學內容需要涵蓋本專業需要的知識點——校內培養方案的制訂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國家教育部主持下,大多數專業分別成立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并在一批熱心于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的專家教授研討下編制了相關專業指導性培養規范,以對各高等學校相關專業的教學給予指導、規范。各專業規范闡述了該專業培養目標、規格的最基本要求,各高等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在滿足專業規范的基本要求下,根據其辦學定位、自身條件提出具體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卓越計劃的加入正是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的培養應用型人才、造就一批致力于生產一線從事生產、管理、運營工程師的基礎上得以加強。鹽城工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自然應該在培養應用型卓越工程師人才上下功夫。
在進行卓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的制訂時,各專業均根據本專業培養規范對卓越計劃培養方案進行約束。在滿足專業培養規范的前提條件下,根據我院軟件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背景情況,考慮合作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對卓越計劃實施專業教學計劃的知識點設置、理論和實踐教學課程內容及課程知識點的前后關系進行整合,在滿足專業規范知識點要求的前提情況下著重研討、構建實踐教學的內容與環節。
對于通識類課程,學校組織專家探討課程的教學實施方法,將部分課程的教學活動形式進行調整,通過靈活多樣的調研、讀書活動、群團活動等實施課程教學,并獲得學分。將少數課程改成具有必須獲得學分的自學課程,采用提交學結報告的形式進行考核。這些方法的采用有效壓縮學生的課內學習時間,保證了后續基礎、專業課程的正常開展。
對專業基礎及專業課程,對照本專業指導性培養規范,根據課程教學的知識點進行梳理,確定各知識點前后的銜接關系,編制課程體系拓撲圖。經過課程整合,該兩個專業原來在兩年半內完成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被壓縮在兩年內完成,為實施卓越計劃提供了充裕的時間。[1-3]
本專業的基礎、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均包含了許多實驗、設計教學內容,前兩類課程的實驗大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輔以部分設計性實驗,其課程的教學總時數均包含了課程實驗教學課時數,采用實驗室的開放保證學生實驗教學的完成,這些教學環節也大多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進行,讓學生課后有事做,以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因為專業課程實驗大多容易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具有鮮明的工程背景,其實驗性質基本為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這些實驗部分在學校的實驗室里完成,部分結合校企合作在企業完成,或者結合企業特定生產過程完成課程實驗、設計教學內容。因此,專業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環節,有一部分屬于實驗的教學內容在校內實施,有一部分在校外合作企業中實施。至此,完成了卓越計劃校內培養方案的制定。
3.研究專業培養方案與合作企業的對接,使學生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有對應的實習、實訓機會和條件,保證到企業的實習時間——校外培養方案的制定
為合理制訂卓越計劃的校外培養方案,結合專業培養規范,將合作企業中具有代表性、通識性的技術、工藝培訓材料納入到專業培養計劃中,并與企業技術、管理人員一道,深入探討專業實踐教學實施的時間、內容、實施的方法、考核的要求等具體細節,以保證培養方案實施的可行性、科學性。由于我院的軟件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兩專業不像有些專業那樣具備強烈的行業背景和優越的企業人脈資源,因此,在選擇合作企業時需要綜合考慮企業的生產、經營背景,考慮實施卓越計劃學員的容量、地理位置、環境及后備支持等因素,以保證卓越計劃實施的質量與效率。
在與企業聯合制訂校外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合作培養的時間和培養項目載體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兩個方面。按照要求,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在企業完成的教學總時間不得少于一年。針對企業培養時間的保證,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的專業認識實習、單元項目實習、系統項目實習、崗位實習、畢業實習,甚至包括畢業設計教學環節放到企業中完成;將軟件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訓、系統項目實踐、職業素養培訓、企業崗位實踐、企業開發實戰實訓、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教學環節放到企業中完成。對于畢業設計,由于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未必能保證到位,采取校內、校外雙導師制實施教學,保證實際教學的時間,又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對于校外實踐教學項目的選擇,需要考慮實施項目對專業的涉及面,讓實施項目很好地與專業教學相結合。
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根據其培養目標要求,所選擇的合作培養企業中有一家是專業從事示波器生產的廠家。大家知道,示波器是電子測量儀器中一種比較典型的檢測、調理、信號處理、信號顯示及其相關電子線路綜合運用的電子設備,具有比較好的代表性,可以承載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中許多的知識點。因此,本著以示波器生產為載體,從示波器的設計、分析、工藝流程到元器件的組織、插件、焊接、組裝、調試、聯調,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貫穿其中,學生通過參加示波器生產整個過程的實訓參與,對本專業的目標、對象、就業的方向等建立了比較清晰的影像,為將來的專業發展、就業、擇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再如軟件工程專業,根據培養目標要求,所選擇的合作培養企業中有一家企業是面向電力、線纜、汽配等行業提供先進成熟的企業管理信息化軟件產品的企業。根據校企雙方協商,在企業實施大型軟件項目開發過程中,經過軟件架構、設計師的細化分解,讓學生分組進入到單元軟件的編制過程中,使學生結合自身所學,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結合。通過企業方軟件架構、設計師的現場講課通盤了解工程軟件的結構、需求分析、框架搭建、項目分解、項目協作等全過程,從而使學生得到進入工作崗位前的綜合訓練,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綜合培訓。
在校外培養方案的制訂過程中,找準項目、找準現場教學的載體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需要結合專業的自身需求情況,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找到合適的工程項目作為實施教學的載體。如果生產企業沒有很合適的項目載體,也可以分解組合各個生產過程,以使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滿足專業培養方案的實施要求,將不同階段的實踐教學環節分散插入到不同項目中,甚至是不同的企業中去。
4.保證實施卓越計劃軟硬件條件,包括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學師資、保證實施卓越計劃的資金準備
卓越計劃的實施需要校企合作雙方在實驗、實訓基地上加大投入,以滿足卓越計劃的實施要求。一般情況下,實施卓越計劃的專業在其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專業的基本教學條件均已經具備,卓越計劃的實施實際上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專業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培養方案中有關實踐教學的部分予以強化,對實踐教學項目的建設上更多地考慮生產對象的需求,更多地考慮具體的實際生產過程。因此,在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上需要更多地借鑒合作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意見,在滿足專業教學基本規范要求的基礎上更多地將涉及專業技能方面的內容編制到實訓環節中。實訓項目的設置必須是滿足學生專業發展的需要,而不是僅僅滿足個例企業的需要,以使學生畢業后的適應面比較廣,就業門路通暢。
實施卓越計劃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需要配備專業培養所需要的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師。自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軟件工程專業創辦以來,我院一直重視年輕教師的工程化培訓。從2008年以來,對年輕教師提出的要求是,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必須參與以工程項目為背景的項目實訓,項目實施的周期不限。要求教師參與整個項目的調研、需求分析、軟件架構、程序編制、軟件測試、調試與運行的全過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師必須參加以實際生產對象(電子裝置)為依托的生產過程,參加整個生產過程的組織、外協采購、工藝過程編制、項目的分解與組合,承擔實際生產對象某個功能環節,完成該環節的設計、工藝、制作、調試,參加整個系統的聯調、編制裝置設計與調試報告。教師所參與的項目完成之后,要求編制完成項目總結報告,包括該教師所完成的部分內容及其運行情況。請校外專家評閱,給出評閱結果,并作為教師獲得年度考核等及獲得校內津貼檔次的主要依據。通過四年多的實際操作,我院的年輕教師均輪崗輪訓一次,極大地豐富了年輕教師的實踐經驗,充實了教學內容,提升了教師的實際工程能力。在教師輪訓的過程中,為豐富教師資源,我院聘請企業里具有實踐經驗又具有理論水平、善于表達的工程技術人員為校外兼職教師,以外聘兼職教師的編制管理,預先和他們交流教學環節、教學要求,使兼職教師順利承擔并完成教學任務。同時為充實卓越計劃的教師資源,實施教學過程中引進了一些具備實踐工程背景的教師加盟卓越計劃的培養。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企業逐利的進一步強化,企業逐步失去原有培養人才的社會職能。但是,卓越計劃需要企業的全程參與,需要企業承擔實踐教學環節,需要企業技術人員的額外投入,或多或少影響企業的生產運行,需要學校對此工作有更大的投入,充分利用學校的社會資源保證卓越計劃的實施。而教育部、教育廳在給予學校以卓越計劃實施高校的“頭銜”時,并沒有額外給予高等學校以經費支持。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企業人員參與卓越計劃教學過程的人員學校需要給予適當的報酬,以調動企業人員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為此,學校針對參與卓越計劃培養的專業均給予了適當的經費支持,學院內部則通過與企業的項目合作,包括省、市級科研項目的申報、企業所屬產品的更新換代、裝備的技術改造、技術或新產品開發等,增強學校實施卓越計劃教學活動的造血功能,維持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互贏合作關系。
5.實施卓越計劃培養方案的多次反復,不斷完善
卓越計劃培養方案制訂完成后,經過校內、校外、企業專家評審這三個環節多個回合,吸納校友及合作企業方的意見,修改培養方案與專業培養規范相抵觸的教學內容,修改并篩選與專業培養規范不能很好吻合的實訓教學內容,調整與企業運作不相適應的教學實訓環節,以使卓越計劃培養方案得到校企雙方的一致認可,保證卓越計劃后續實施的可行性。[4]
卓越計劃開始實施之前,校內的理論教學及實驗教學經過多年的實踐可以說是輕車熟路,嫻熟有加。校外的實踐教學因為是企業的額外事務,需要校內、外教師的廣泛溝通、深入交流教學環節的各個細節,甚至包含實踐教學過程中每天的安排、學生的住宿、吃飯等生活的瑣事均要考慮到,畢竟學生要離開原來有一批服務人員為其提供學習、生活條件的環境,到一個相對陌生而又需要更多自理的場所中,進行一個比較新鮮教學過程。如果原計劃的教學環節與企業的生產活動相沖突,就需要校企雙方探討教學環節的調整及實施的調整方案,以保證教學環節的如期實施。
二、項目的實施及實踐的意義
軟件工程及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于2012年秋學期如期實施。目前,兩專業涉及到與校企雙方合作進行的教學項目主要是一些前期的基礎項目,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專業認識實習、單元項目實習、軟件工程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訓等基礎性實踐教學環節。這些實踐教學環節尚不需要企業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實施的時間也比較短,項目的進展情況、考核情況良好。今年春學期,學校安排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到企業進行了為期1周的專業認識實習及2周的單元項目實習,安排了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到企業進行了為期1周職業生涯規劃和2周的課程實訓。因為預先計劃比較周密,學生在現場實習教學工作比較緊湊,工作量比較飽滿,實習效果明顯,學生收獲頗豐,企業老師、學校老師評價及學生的反映良好。
目前正在規劃今秋、明春兩學期的校企合作培訓、實踐教學環節的計劃與安排工作。隨著合作項目的進一步開展,尤其是后續合作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時間比較長,勢必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出現比較多的問題,需要合作雙方本著“合作共贏”的理念承擔并高質量地進行卓越計劃教學過程,承擔起為社會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
電子信息工程、軟件工程卓越計劃才實施了一年,后面的路還很長、很艱辛,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解決、協調,畢竟校企合作進行卓越計劃培養涉及到兩個獨立的體制、群體,所有的教學過程都是在雙方協調后才能進行,出現問題也需要校企雙方坐下來交流才得以解決。但不管怎么說,這種合作給雙方帶來的一定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對學生的成人成才、專業技能的提高是不言而喻,具有在學校無法用黑板、多媒體傳遞的很多信息,對學生的專業規劃、個人發展、價值觀形成等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結束語
我校卓越計劃的實施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培養方案、實踐教學環節的許多環節實施還有待實踐的檢驗,隨后的合作教學過程還有很多值得研究與探討的問題,需要在以后的實踐過程中加以完善與提高。合作共贏的體制、機制的建立還需要逐步建立與完善、豐富與發展,相關的教學配套措施還需要學校、企業雙方共同建立,實踐、實訓場地等基礎設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總之,卓越計劃的實施是一個逐步展開、逐步完善提高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梁萬用,江泳,等.面向卓越計劃的電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2):85-86.
[2]謝東,.基于卓越計劃的電類專業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10):80-83.
調研和分析陜西省紡織行業發展現狀、紡織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西安工程大學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辦學中的不足,介紹借助學校優勢教學資源,結合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工作,確定特色專業的建設目標,形成科學的建設思路,采取多項措施對紡織工程專業進行綜合改革和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
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特色專業建設;網絡教學平臺
2015年7月,我校(西安工程大學)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被批準為陜西省高等繼續教育特色建設專業。我校紡織工程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陜西省特色專業和陜西省名牌專業,也是我校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之一,擁有優秀的師資力量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已經積累了相當成熟的經驗可供成人高等教育專業建設借鑒。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特色專業建設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專業建設的做法,必須結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點來進行。我們對陜西省內紡織行業人才的現狀及紡織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我校成人高等教育辦學現狀、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學生的生源情況和就業需求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研和分析,結合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的辦學實際,進行認真研討,全面開展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建設工作。現將形成的思路和探索工作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的調研與分析
1.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
我們先后走訪了西安紡織集團等西安、咸陽地區國有大中型紡織企業和民營紡織企業,發現受到地域限制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加上企業管理缺乏創新意識以及行業薪資待遇偏低等因素的影響,陜西省紡織企業普遍存在專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的問題。同時,陜西省高校紡織工程專業畢業的學生很少在省內就業,而且這種狀況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也直接導致陜西省紡織企業人才儲備存在很大缺口。具體來講,目前比較缺乏的有產品研發人員、策劃營銷人員、精益生產管理人員等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
2.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辦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的教學存在如下問題:(1)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忽視了成人學生的特點和社會的實際需求;(2)教師不熟悉成人教育規律,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大綱、講稿和授課方法授課;(3)授課基本使用國家或部委級規劃的普通高等教育教材,不適合成人學生的需求;(4)教學計劃和大綱修訂周期長,且修訂缺乏針對性,教學內容更新較慢,落后于社會發展實際;(5)實踐教學環節偏少,與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成人學生的學習需求存在偏差;(6)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7)現代教學手段使用不足;(8)課程考核以考試為主,忽視了成人學生的特點,考核結果不盡如人意;(9)成人學生的自學效果差,面授學時偏少[1]。
3.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生源情況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的學生大致分為三類:(1)來自紡織企業的在職員工,由企業選送或者個人主動進修,約占30%。他們大多是企業生產一線的操作、技術指導、經營管理等崗位的業務骨干,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職業素養較高,學習認真,求學目標明確,主要是提升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拓寬專業視野,以適應企業快速發展的要求。這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差異大,但實踐經驗與專業知識較為豐富。(2)紡織企業或地方政府委托培養的定向學生,約占60%。這部分學生多數是初中或高中畢業生,知識基礎較薄弱,但學習的目的性很強,就業去向明確,學習主動積極。(3)其他學生,約占10%。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他們或是為了混個文憑,或是為了父母而學,或是隨意上學,學習沒有主動性,也沒有壓力和興趣。這種“復合式”結構的學生具有基礎不同、年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學習目的不同、學習主動性不同、工作經歷不同,以及工作流動性大、集中學習時間不易保證等特點,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生有較大差異,這也決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組織等應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
二、特色專業建設目標
國家提出的振興紡織工業計劃為紡織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陜西省重視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也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特色專業建設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進一步發揮我校普通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的優勢教學資源的作用,通過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專業的建設,建立適應新形勢下紡織行業及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以及科學的專業培養計劃、課程體系和網絡教學資源,培養用人單位歡迎的應用型技能人才[2],滿足地區紡織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為全省乃至全國紡織工業的升級換代提供人才服務,是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特色專業建設的目標。
三、特色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根據陜西省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我校目前生源的特點,主動適應當前紡織企業人力資源的需要,符合成人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以綜合能力的提高、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對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進行全方位綜合改革建設[3]。建設的基本思路為:縱向延伸專業,擴大專業覆蓋面,拓展至服裝、貿易、計算機、營銷等領域;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帶動專兼職師資隊伍和實驗室、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具體做法為: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對紡織工程專業現有的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提高實踐能力為突破口,結合專業特色和網絡教學資源的優勢,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應用能力。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通過校內外專家多次研討,確立了“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寬口徑、重實踐、強能力”的人才培養思路。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紡織工程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能在紡織企業生產一線從事紡織品設計開發、工藝設計及其生產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積極進取的應用型人才[4]。人才培養規格要求為:學習紡織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得到紡織品設計、紡織工藝設計、計算機應用、英語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素質結構為:掌握紡織工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紡織品生產加工技術,具有紡織品設計和紡織工藝設計的基本技能,了解紡織品國際貿易的基本常識,具備基礎的計算機和英語應用能力,具有初步的實際工作能力。
2.優化課程設置和專業方向設置
課程體系由四部分構成: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平臺課、專業課和專業方向課、選修課。同時,在寬口徑專業教育的基礎平臺上,細分專業方向,根據陜西省紡織行業的現狀和企業生產區域布局,擬開設棉紡織技術、毛紡織技術、針織技術和紡織品設計四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方向都有相匹配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以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4]。
3.完善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創新意識培養
實踐教學是影響特色專業建設效果及教學質量提高的主要教學環節,也是此次專業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實踐教學建設的內容是:加強實驗室建設和開放力度,完善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重點突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充實畢業設計內容,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5]。專業教學實驗以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為主,基礎性實踐教學環節在學校自建實踐基地完成,專業應用性實踐教學環節力爭在校外實踐基地完成。加大創新性實驗以及創業實踐的實施力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4.修訂專業教學計劃
依據重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結合網絡平臺教學的特點,對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全面的修訂。此次修訂主要體現在:提高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注重培養業務技能與職業能力,加強實踐性教學內容的比重,著重考慮滿足本地區紡織行業和紡織企業具體崗位要求,真正服務于陜西省地方經濟建設[5]。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學生的計算機和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在公共基礎課中增加了計算機、英語課的學時數和上機環節。(2)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增設課程專題設計環節,增加紡紗學、機織學、染整工藝學等基礎實驗,修訂后的課內實踐教學總學時達到100學時。(3)拓展專業覆蓋面。增加了紡織生產管理、紡織品貿易、紡織工藝與設備(雙語課)等課程,使專業課程設置更符合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案。(4)體現學校藝工結合的特色。增開藝術修養類課程,體現紡織行業技藝結合的特點,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和創新能力。(5)新設專題講座,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
5.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
我校正在實施的特色學科群對接產業集群構建的“5+X”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與省內外多家紡織企業簽訂的校企合作協議,與國內外多家知名企業建立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以及校企合作紡織研究院,均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平臺。在校內,積極推進學校實驗室的重組和建設,充分利用我校現有的院士基地、陜西省紡織服裝重點實驗室、陜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等大型研究基地,以及完善的實驗室開放制度,滿足成人學生課堂實驗和實際生產測試的需要;學院積極與大中型紡織企業聯系,力爭與這些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同時選派專業教師在寒暑假到企業實踐鍛煉,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與教師共同參與指導成人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爭取每個專業方向有1~2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
6.開展專業課雙語教學
紡織行業的國際化發展背景使企業對熟悉專業外語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我們選定“紡織工藝與設備”課程進行雙語教學。這是我校首次在成人教育中開設雙語課程,也是我校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舉措。
7.建設網絡平臺教學資源
目前泛雅網絡平臺已在我校普通高等教育中廣泛使用,效果良好,很好地發揮了輔助傳統教學的作用。我校紡織工程專業在兩年前也開始嘗試利用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輔助傳統教學,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可以為本次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特色專業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我校為成人高等教育全面開放了泛雅網絡平臺,并完善了以下三個方面工作:(1)充實網絡教學資源。將修訂后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日歷、課程簡介、實驗指導、作業、動畫演示等資料陸續更新上網[6],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工作安排進行有選擇、有針對性的學習,較好地實現對校內外成人學生的輔導任務。(2)目前正在有計劃地將主講教師的課堂教學視頻進行錄制和編輯,完成后將放在學校泛雅網絡平臺上,方便學生自主非實時學習,形成面授教學和視頻教學相輔相成的模式。(3)泛雅網絡平臺上的學科資源、精品課程、名師名教、學校人文資訊等豐富資料均可供成人高等教育學生調閱,可開拓他們的專業視野。
8.建設與落實管理制度
我校制定了保障教育教學改革及質量工程等項目順利完成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如《西安工程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等,以及從專業建設、教學團隊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踐基地建設到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等教學改革項目管理制度,已經形成由學院院長領導、特色專業建設負責人組織實施的特色專業建設制度。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制訂與修訂每三年進行一次,參加修訂的人員有學院正副院長、特色專業建設負責人、本專業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相關企業生產管理人員和主要工程技術人員。由特色專業建設負責人組織本專業教師、相關企業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編寫教學大綱,每三年審訂一次。學校從政策和資金上鼓勵教師開展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編寫工作,可作為校級教學改革項目給予立項支持。
9.改進教學方法
鼓勵教師利用有限的面授時間精講內容,充分利用討論式、案例教學、專題講座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單向教學為雙向教學。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使教學更有吸引力,更加靈活、有序和充滿活力,提高專業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改變主要考核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效果的做法,重視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10.建設專兼職教師隊伍
我校紡織工程專業的師資力量非常雄厚,但由于教學任務繁重,使得教師投入到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力十分有限,且普遍存在實踐能力偏弱的問題。造成我校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專業教師充足、成人高等教育教師不足的現象,因此補充一批從企業聘用的兼職教師是非常必要的。長遠來看,還要加強對本校教師的培訓力度,安排他們定期或不定期到實踐基地或紡織生產企業進行鍛煉或產學研合作,切實提高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兼職教師必須符合我校關于外聘教師的管理規定,且在學校備案方可開展工作。每年對外聘教師進行一次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確定解聘或續聘事項。
11.建設專業精品課程
精品課程建設也是特色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精品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目標與專業培養方案一致,以紡織工程專業基礎課為平臺課程,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思想貫穿于精品課程的建設中,在改進教學方法、重組課程結構、充實課程內容、重視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強化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強大功能,逐步建設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系列精品課程。
四、結語
本次專業建設的探索是基于成人高等教育及我校紡織工程專業現狀,緊密結合陜西省紡織行業發展和企業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充分考慮了成人高等教育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需求,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借助我校普通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優質教學資源,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將函授教育傳統資源與網絡教育資源進行優化組合,積極探索適應當前新形勢的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使我校的老牌和名牌專業在成人高等教育領域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建設可為我校其他專業建設提供借鑒,為地方紡織企業培養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從而為陜西省紡織工業的振興做出貢獻。
作者:劉玉森 陳莉 馬???張智榮 趙展誼 宋芝軍 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參考文獻:
[1]劉玉森,張智榮,張妍,等.成人高等教育紡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J].紡織服裝教育,2012,27(3):203-206.
[2]李碩.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定位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20):88-90.
[3]凌新龍,林海濤,謝清若,等.紡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1,40(2):72-74.
[4]陳莉,李萍,劉玉森.基于網絡的成人紡織工程函授教育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7):29-31.
針對《紡織化學》課程體系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安徽工程大學《紡織化學》課程進行改革,變更課程體系,采取開放的教學氛圍、互動的教學環節,注重實驗教學。實踐證明《紡織化學》課程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
高校;紡織化學;課程改革
0引言
紡織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新型紡織材料的不斷開發應用,紡織行業向生態化、功能化和清潔化方向發展,各種新技術日益向紡織工業滲透,紡織專業技術人員掌握基本的《紡織化學》基礎知識和加工技能,就顯得更加迫切[1]?!都徔椈瘜W》將有機化學和高分子科學的基礎知識與現代紡織技術緊密結合,介紹紡織生產領域應用到的化學問題。紡織專業的學生掌握處理這些化學問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學會當代紡織生產所必需掌握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紡織化學》是紡織工程專業必修課程,課程具有內容豐富、知識點多、系統性強、教學要求高和學時少等特點,而不少學生不重視該門課程的學習,因而如何在課堂教學的有限學時內使學生扎實地掌握《紡織化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是《紡織化學》任課教師所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2]。通過對國內重點高校《紡織化學》課程教學的調研發現,在《紡織化學》課程理論教學中,很多教師雖然進行了適當的教學改革,但均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主、配合實驗教學的授課方式,未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此,以安徽工程大學紡織工程專業基礎課———《紡織化學》的教學改革實踐為基礎,從《紡織化學》課程的特點及教學方法等方面來談一談《紡織化學》課程體系改革及教學體會。
1課程體系改革
1.1加強基礎化學知識的訓練
《紡織化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在大三第一學期開設,根據多年的實踐教學發現,此時學生大部分基礎化學知識模糊或者遺忘。而該課程是以基本化學知識為前提,涉及高分子化學知識,因此在講授大綱要求的知識點時不得不回顧基礎化學,使得教學內容不能按時完成,無法深入講解知識點,而基礎化學知識的講授又使部分化學知識較扎實的同學認為課程枯燥乏味,甚至失去了對該課程的興趣。通過調查了解到,大一學生化學基礎知識都較熟悉,由于沒有開設和化學相關的其他課程,到大二、大三時期部分化學基礎知識淡忘。針對這種現象,本校紡織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大二專門開設了《大學化學》這門課程,鞏固了學生的基礎化學部分,又學習了高分子化學基本知識,到大三再學習《紡織化學》就有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兩年的課程體系改革發現,雖然《紡織化學》總課時由原來48縮減為40,但是學生學習效率和課程興趣明顯提高,所有大綱要求的知識點均能按時按質完成。
1.2根據專業方向選擇授課內容
《紡織化學》涵蓋與紡織品加工有關的化學過程,如紡織助劑、粘合劑、紡織漿料化學和纖維的初加工化學等。本校紡織專業設有紡織工程方向、針織方向和非織造方向,各方向開設的《紡織化學》課程的地位不同,教授內容及側重點有所區別。如紡織工程方向和針織方向,《紡織化學》為專業基礎課,前期開設《大學化學》,課堂講授以紡織漿料化學和纖維初加工為主,要適當加入麻纖維改性及毛纖維功能整理等內容;而對非織造工程專業,《紡織化學》為專業選修課,因前期開設了《纖維化學與物理》,課程講授要以紡織助劑、粘合劑和纖維初加工中的化學處理為主,因此《紡織化學》課程的設置及講授要靈活安排。
1.3強調學科思想
每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特點和學科思想,利用學科思想去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都徔椈瘜W》知識點多,相互之間沒有緊密的關聯,初學者很容易混淆,且考核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故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興趣。“結構-性能-應用”是《紡織化學》的核心思想,授課老師在第一堂課引導學生掌握學科思想,并在之后每一知識點講解時,著重分析學科思想的具體應用。比如化學纖維種類多、性能差異大,講授該部分內容時,就可以從化學纖維單元結構、基團入手,先分析基本的化學結構特點,再由此推出基本物理和化學性能,繼而判斷該纖維構成面料的性能特點,最后確定使用領域。利用好學科思想,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握繁多的授課內容,并領悟整個課程的知識體系。
2教學方法改革
2.1創設開放的教學氛圍
由于國內大學師生比例的限制,很多課程均以教師為主導的大班授課方式進行,屬于封閉式教學,這種以教師為主的“說教型“教學方式缺乏與學生的互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在《紡織化學》授課過程中,根據內容和課時的安排,邀請本地企業有一定經驗的管理者、工程師或技工做專題演講,有的演講人從事紡織行業,他們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經驗,并對如何正確看待專業課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等各種問題進行講解,為學生從各個方面答疑解惑,這種講演雖然表面看起來和本課程關聯不大,但通過這些生動的真人真事在給學生帶來創意與啟迪的同時,給予他們在人生理想方面的激勵。有些同學通過和演講人的課后交流,解開了對所學專業的思想癥結,這種開放的教學方式、活躍的教學氛圍受到學生的歡迎。
2.2互動的課堂教學環節
《紡織化學》涉及理論部分內容的講授,一般以教師板書配合多媒體方式進行,但是由于《紡織化學》理論部分內容較多,課堂講授中,學生認知差、效果不理想,因此理論部分采取啟發互動教學方式。教師先簡單介紹知識點,然后提出問題,學生以3~4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每個小組提出討論結果,教師再根據小組討論結果進行分析和講解。帶著問題去思考和聽講的方式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為透徹。適當轉換課堂角色,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式。對于紡織生產中涉及到的化學技術問題采取學生講授的方式進行,一般學生講授的內容需提前一周布置,學生以5人為一組,將知識點分成若干模塊,每一組講授一個模塊。該組可以選派代表講解,也可以每一組員分別講解,其他組員補充,講解形式多樣,可以是板書、多媒體或視頻,也可以課堂討論,根據內容自由選擇。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小組討論及講授中去,才能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主角的課堂氣氛活躍、思維開闊,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及課外查閱資料的能力。比如為了講述麻纖維整理,學生要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和相關企業網站信息,了解到市面上各種麻織物的名稱和相應的整理工序,增加了對《紡織化學》課程的興趣。
2.3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安徽工程大學紡織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而《紡織化學》是一門和實際生產緊密聯系的課程。以往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比如48課時只有8課時的實驗課,實驗課由于場地和設備的限制,有些實驗課變成了演示課或觀摩課,部分同學甚至不清楚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更不用說實驗原理及方法。課程改革后總課時降為40課時,實驗課課時增加到了18,有些實驗內容根據教學要求采取現場教學的方式進行。實驗課借用其他院系的場地和儀器設備,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動手操作。《紡織化學》涉及的實驗有羊毛洗滌、苧麻脫膠、苧麻整理、洗滌劑的配制和絹紡原料精煉等,每次實驗前都要求學生就相關內容進行設計。比如羊毛洗滌有很多種方法,以5人為一小組,通過查資料確定一種洗滌方法,設計出詳細的方案及配方,每一小組在課堂上對其配方進行講解,其余同學提問,在同學及老師的幫助下最后完善設計方案。根據設定的實驗方案安排實驗教學,對不同組方案的實驗結果進行總結分析,使學生更深入理解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并學會應用所學的原理,就相應的實驗設計內容布置學生撰寫成小論文,代替原來的傳統的實驗報告形式,避免了學生相互抄襲、報告內容雷同的弊端,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其撰寫科技論文的基礎。
2.4靈活的考核方式
課業成績采取靈活的考核方式,除課程結束后的試卷考核外,課堂討論、小組授課、實驗設計和操作以及論文撰寫等也是課業成績重要的一部分,另外還要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表現的活躍度。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當某一章節內容結束,為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安排課堂小測試,通過測試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3結語
3.1現代紡織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優良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紡織化學》課程為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工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礎知識,因此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3]。通過教學改革,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
3.2改變課程體系,營造開放的教學氛圍、采取互動的教學環節,注重實驗教學,實踐證明《紡織化學》課程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專業課學習興趣,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提高了文獻查閱、整理及團隊協作能力。
3.3研討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開拓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為以后從事相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閆紅芹 儲長流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參考文獻
[1]鄭成輝.本科高校中《紡織化學》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高教論壇,2010(2):61-64.
【關鍵詞】紡織工程;工程技術;綜合趨勢
一、從紡織工程看工程技術以綜合為主流的客觀形勢越來越強化
(一)綜合能力的上升與技術的全面性給科研課題奠定的基礎
現以紡織工程技術做例子,真實情況顯示:一是綜合逐漸成了工程產品換代更新的重要來源,脫離綜合開發新產品越來越艱難。比如,自古以來的織物,紗線都它們的缺點,從服裝廠,染整廠,紡織廠和消費者等對這些進行自己的判斷并且變成新的綜合全面性要求以來,五顏六色的混紡紗大批出現,精致新奇的混織物引人注目。如上海第21棉紡廠以前出產的闊幅棉布式樣枯燥,一些產品20年來總是老樣子,前年他們和第一印染廠生成綜合力量,才把印花和織花兩種不一樣格調的圖案融合為一體,一年里一起試驗完成了76個新產品。二是工程新設備,新材料逐漸依賴于靠綜合方法來供應。就是因為綜合,紡織原料超越了幾千年來毛,棉,絲,麻等纖維的桎梏,很多新奇的化學纖維逐漸涌出,尤其是那些合成纖維的材料比例日漸上升。按照計算,在整個地球各樣纖維的使用數量當中,九年以前合成纖維只有七百五十萬噸,大概是棉花使用量的二分之一,時棉花使用量的3倍。
(二)工程技藝綜合形式的主要力量正逐漸產生和進步
(1)工程技術已經不止靠閱歷和經驗的方法來處理問題,而是將越來越多的理論類學科融合在一起。在紡織這個融合點上,之前相互獨立甚至任何聯系都沒有的理論學科產生了關系,成為了一些綜合型學科體系,這些學科體系既包含基本的科學知識,又包含科學技術特點,還包含有社會科學的特征,比如紡織環保學,棉紡力學,生物染色學,合成纖維紡織學,服裝生理學等。(2)很多工藝雖然有悠久的歷史,獨自成一體系,但是依然在和新技藝的融合里逐漸創新。比如紡織技術,不僅和其本身建立的新技藝相綜合,像1783年約翰懷亞特和路易斯皮爾共同發明的三羅拉牽伸技術和新的加捻卷繞技術綜合于1968年春產生的BD-200型氣紡機;現代提花機設置了電子程序控制機構,原其織造圖案提花技術則是對約瑟夫扎卡特在1804-1808年發明的成果的綜合。另外是和紡織技術之外的多種現代技術相融合,尤其是50年代以來的紅外技術,超聲波技術,靜電技術,激光技術及自動控制技術等嶄新果實,逐漸和紡織技術中的很多技術相融合起來,成為具有紡織業特點的綜合技術。(3)科學,技術中很長時間不能使用等情形,正在唄綜合形式所疏通。比如,現今新型紡紗有自捻紡紗,靜電紡紗,氣流紡紗,渦流紡紗,塵籠紡紗,噴氣紡紗等十來技藝,這當中靜電紡紗在生產中還沒有得到重要使用的原因,主要是流場理論依據不夠;而氣流紡紗的完善,成熟和較大范圍的應用于生產,則是生產,技術和理論有機結合的成果。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大工業生產中,整個過程是客觀的按其本身的性質分解為各個組成階段,每個局部過程如何完成和各個局部過程如何結合的問題,由力學,化學等等在技術上的應用來解決,理論的方案需要通過實際經驗的大量積累才臻于完善”。當今工程技術的所有重要的進步不僅要以社會生產為基本,還要以科學依據為靈魂。
二、工程技術以綜合形式產生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
從整體來看,工程技術歷經幾百年以分化為主流的發展之后,綜合的地位不斷提高,尤其是在近四十年來,以綜合為主流的客觀形式越來越強。紡織生產的發展進程,即是一個例子。良久的早期紡織,即使有男耕女織的分別,可整體仍是處于“自己織布”,“自己紡紗”,“自己種花”,“自己消費”的初期的綜合為主流的時期。伴隨生產力的進步,先是紡織和植棉產生分化,工場手工業的產生又把織布和紡紗作為它重要的生產部門,紡織進程也被分離成很多不一樣的操作,而且獨立化到這樣的地步,導致每種操作技術成為特殊工人的專一職責。因此,紡織達到了以分化為主流的近代時期。縱使是紡織生產中的各類專業化,脫離了綜合的作用,想要再獨自深入是相當艱難的。若要最大程度的降低紡織過程中徒勞的中斷,把染整,織造和紡紗技術建造在生產過程全部自動化的情況上,要從車間轉變到流水,甚至要實現紡織物非織造生產,都需要將越來越細的紡織過程統而聯之,越練越緊密,讓全部的分化都得以綜合當作聯系的關鍵。
三、從紡織工程看現代在工程技術進行綜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于引進技術方面的問題,必須要明確和實施綜合改善的原則。增強我國工程技藝水平的根本途徑,既不能依賴于完全進口,也不能一味的復制仿造。只有進行綜合性改善才是創新,才能創立并發展水平先進的,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工程技術體制。主要原因是他們既勇于面向國際實行綜合,又擅長于發揮其很強的綜合性改善能力。再談我國曾引進氣流紡紗設備一例,就是一個教訓。前年常州,廣州,陜西,鄭州,上海,石家莊,青島等地共有七個工廠,前后共消費幾千萬美元進口了約一百五十臺氣紡機,占我國那時全部進口氣紡機設備的90%以上。弊端在于,雖然進口臺數很多,可機型卻只有西德和日本這兩種,明顯是僅想到使用于生產。若是轉換到綜合性改善的方面上來,就可以發現當今世界上其紡紗設備的型號不少于三十余種,而去年我國各個地區已投入生產第一代氣流紡紗機,第二代氣流紡紗機亦有所突破,我國在氣流紡紗機的試驗制造上擁有了綜合改善的條件。所以,消費相同的外匯,比起各地方廠同一時間從相同的國家進口那么多相同型式的設備,不如各自向不同國家進口各種型號的設備,同時實施綜合改進.
總結:
雖然隨著技術的提升,紡織工程技術越來越趨于綜合化發展,但是在綜合化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這些問題的出現,需要對技術的提升、引進以及培養更多的人才來對問題進行解決。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紡織工程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紡織新材料》
雙語教學在我國本科教學中開展已經很多年了,但是由于教師雙語教學水平和學生英語水平上有差異,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目前,專業課的雙語教學方法其實還處于探索階段,許多高校響應教育部的要求,各專業積極開設了雙語課程,但是,由于缺乏可資借鑒的經驗,對于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并無現成的答案。這些問題也就成了制約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深入發展的主要因素。幾年來,在鹽城工學院校教改基金的支持下,筆者通過紡織工程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取得了一些經驗,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下面就開設紡織新材料雙語教學的實踐,對紡織工程專業課雙語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和方法進行探討,供從事紡織工程專業課程及其他專業雙語教學工作的同仁參考。
一、雙語教學課程的選擇
在選擇雙語教學的課程時,要注意課程體系的建設工作,不能因為雙語教學而破壞了課程體系內進行雙語教學的課程和與其他課程在教學內容上的銜接性和連貫性。專業課雙語教學過程中,既要采用英語課特定的教學方法,又要采用專業課特定的教學方法[1]。
《紡織新材料》是我校紡織工程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主要介紹紡織新材料的種類、結構與性能等。隨著紡織科學和生產技術的發展,近年來作為紡織主要原料的紡織纖維更是呈快速發展態勢,涌現出許多新型天然纖維、新型再生纖維和高技術纖維,體現了多元化、環保型、功能性和高性能的特征。這些新型的紡織材料特別是高技術纖維主要來自國外,有關的文獻和使用手冊,基本上都是用英文撰寫,這就要求在本領域從事教育、研究、開發的工作人員,能夠用英文熟練地檢索、閱讀、理解有關的內容,并能用英文嫻熟地撰寫比較地道的學術論文、技術報告和文檔。因此,在《紡織新材料》這一專業課程中引入雙語教學,不僅是學生掌握專業前沿知識的必要,而且使學生學習到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學習到一些專業的通用英語詞匯和英語表達方法[2]。因此,選擇《紡織新材料》進行紡織工程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改革方案。
二、紡織新材料課程教材的建設
教材是課堂教學活動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建設具有特色和針對性的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開設使用英文教材和采用中英文講授的紡織新材料課程是紡織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和大膽嘗試[3]。因為沒有合適的英文原版教材,所以紡織新材料教材建設是該課程改革和建設的當務之急。我們正在編寫紡織新材料的試用教材。在內容上,我們力求簡潔明了,大量選用了具有說服力和代表性的圖片、表格,以增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根據紡織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所編教材的內容涉及現有的二類新型纖維,即新型紡織纖維(new textile fiber)和高性能纖維(high-performance fiber),前者包括新型的天然纖維(彩棉、彩毛等),再生纖維素纖維(竹纖維、天絲等),再生蛋白質纖維(大豆纖維、牛奶纖維等)和合成纖維(PBT,PTT等),后者包括用于紡織復合材料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芳香族聚酰胺、碳纖維、玻璃纖維等高性能纖維。
在各章節內容的安排上注重由淺入深、先易后難的導入式教學方式。先介紹綜述性文章,即介紹每一種纖維的發展歷史及其現狀,其特點是內容全面、易于理解、實用性強;而后再詳細介紹各有關纖維的基本知識,切實保證教材內容的系統性。例如,在新型再生蛋白質纖維這一章,教材的第一節內容為總結性的回顧,主要介紹這一材料研究的發展史和這一類型材料所涵蓋的類型。第二節內容為新型蛋白質纖維的結構和性質,在了解結構特點和性質之間的必然聯系后,結合具體的纖維類型,再分別介紹大豆和牛奶纖維的制備工藝和相應的性質。此外,在教材編寫中還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教材后面安排了若干閱讀材料,供學生選擇閱讀,內容主要為近年來的一些新材料及其制備方法,例如,耐化學、耐熱、傳導性、防護功能、高感性等高技術纖維。這對拓寬學生視野,進一步擴大學生專業知識和提高專業英語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2]。
三、紡織新材料課程雙語教學任課教師的要求
對于擔任雙語教學任務的教師而言,用英語講課是有相當大難度的。因為在日常工作中,寫個電子郵件,用英語和老外簡單交談,或者經過一定時間的準備,作一個英語報告,可以說都不是特別困難。然而,用英文講課,既要讓學生聽得懂,又要生動活潑,能用英語講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開幾句高雅的玩笑,談何容易?而用英語教學,就更為困難。所以,一個教師如果不是在國外住上許多年、教過書,能用英文思考,而是僅僅在國外進修過或甚至只讀了一個學位,我認為要用英文講課也是勉為其難的。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沒有足夠的教師能達到這個層次,所以也不必操之過急。對一般教師來說,如果能用英文教材和英文講稿,再出一些英語的作業和考卷,就足夠了。但是有條件的話,請一些外籍專業教師或在國外有很多年經歷的教師,給學生上全英文的課,當然是最好的。同時,年輕教師有機會的話,應出國進修,盡快提高英語水平,將來也可以逐步過渡到全英語授課。
四、紡織新材料課程的雙語教學實踐
1.課前準備
對于教師,課前用英語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是關鍵,包括用盡可能地道的英語寫教案與教學多媒體,并準備用英語組織教學內容。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作為專業課雙語教學的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而且要熟練掌握英語,還必須花更多的時間進行備課。備課時,要吃透教學內容,一些術語的定義和重要的原理需要翻閱多本原版教材,選用學生容易理解、含義明確的表達[4]。對于英語不是很好的教師,課前還須熟悉幾遍。因此,教師使用雙語教學的工作量會比用單純漢語教學的多很多[5]。
對于學生,課前要做好復習、練習和預習工作。其中預習尤為重要,是上好每一節雙語課的關鍵。學生要仔細閱讀教材,從詞匯入手,可以說專業生詞是雙語課堂教學的主要障礙。對于這些障礙,一方面可以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系加以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字典和其他工具書,把生詞的拼寫、讀音、詞性、用法及例句記在筆記本上;對于課文,可以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課文內容的背景知識,可以利用圖書館、因特網等查找背景材料。這樣在課堂上我們就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加深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和運用。
2.課堂教學
(1)教師盡量使用英文,實施全英文講授。
首先,用全英文板書;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循序漸進的滲入式教學方法[3],較淺顯內容用英文講授,考慮到有些新概念需要建立或重點和難點講解時,可以采用一半中文、一半英文的辦法,把英文講過的內容用中文再提要一下,然后逐步過渡到全英文講授。在PPT中穿插與章節所學內容有關的英文材料,教師解釋強調專業詞匯并翻譯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2)學生參與教學,增加互動環節。
課堂上師生互動,教師需積極創造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營造講英語、寫英語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消除膽怯心理,敢于用英語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主動學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英語口語能力。
課堂提問是促進雙語教學的好方法,考慮到學生的專業和英語的實際水平,在回答問題時,我們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方法供學生選擇。一般教師用英文提問,如果所提問題涉及的專業名詞比較多,則將問題寫在黑板上,要求學生先將其譯成中文,再用中英文語或或全英文回答[6]。可以組成學習小組,每周組織一次類似英語角的活動,在小組中用英語來討論課堂中的問題,小組中遇到不懂的可以及時向其他小組或老師提問。
3.課后作業和考核方式
有些雙語課程的作業和考試中只是要求能看懂英語題目,而回答卻是用中文,這對提高學生應用專業英語詞匯的能力其實是不利的。用英文完成作業和考核是雙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既可以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水平,又可以為用英文考試奠定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平時要多閱讀一些英語學術類的文章,并熟練地使用專業詞匯。
課后作業中布置一些翻譯聽力題或英語練習題,以使學生熟練和加深對所學單詞的理解。同時發放一些國外書籍中的資料,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有時讓學生在課堂上用英文介紹完成的作業[4]。
為避免學生對用英文考試的畏懼,平時每周做一次POP Quiz,每次十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逐步嘗試著用英語句子或段落來回答問題,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已學內容,并且加強語言組織和應用能力,從而適應專業課雙語教學的英語答題考核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孔令劍.專業課程實施雙語教學的途徑[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5,15(4):118-120.
[2]雷麗文等.《材料概論》課程雙語教學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5):127-128.
[3]張楓等.材料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2001,20(1):106-107.
[4]張飛燕等.工科院校本科專業課雙語教學模式及實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23):31-33.
【關鍵詞】紡織材料學,實驗,教學方法,教學體系,實踐
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和紡織結構的調整,各種新型紡織纖維、各類紡織新產品不斷的涌現,這使得相應的測試項目不斷增加,對測試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彶膶嶒灐氛n程正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實驗課,是《紡織材料學》課程不可分割的課程體系,學生通過本實驗課程的學習,將獲得紡織材料理論方面必要的實驗技能,通過了解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進而掌握纖維、紗線和織物結構及性能的測試方法,并且能設計和運用基本實驗來解決實際工程中的具體問題,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及解決專業學習中涉及的有關技術問題打下一定的基礎。
結合我校紡織專業設置及學生的特點,目前《紡材實驗》課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
1.理論與實踐緊密銜接
《紡織材料》與《紡材實驗》均為我校紡織專業的主干課程,但因其為不同課程代碼的兩門獨立課程,前者為核心主干理論課程,后者為實驗教學課程,所以在實際教學中由不同的教師擔任兩門課程的教學工作,理論課程教學的教師并不參與實驗教學工作,實驗教學由紡材實驗室教師全權負責。這就可能導致理論課程的教學與實驗課程在某些情況下存在脫節,當理論課程教授到一定的知識點時,實驗課程尚未涉及到該方面的實驗操作內容,這使得學生在理論學習中沒有直觀的感性認識,對于知識點的理解不能深入。
因此,調整《紡材實驗》課程的學時及進度,使得實驗課程的安排緊密圍繞《紡織材料》理論課程的教學進度,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銜接,這樣學生就能真正的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實際動手能力。
2.增加新型先進儀器設備的實踐
由于學時和實驗條件的限制,實驗教學完成的大部分實驗內容均采用最基礎的實驗設備及儀器,對于目前較為先進的實驗設備動手操作少,講解少,這使得學生對新型及自動化儀器方面認知少,面對今后紡織材料測試方面的相關工作時有很多東西必須從頭學起。
因此,有必要增加對于新型先進儀器設備的實踐學習。一方面,學院在原有設備基礎上,引進一些新型的、更新換代的基礎實驗設備,使得學生在掌握最基礎、最簡單的儀器操作的同時,能夠與時代同步,熟悉更多更貼近工作中常見的實驗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對于大型的較為精密和昂貴的設備,可以通過與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共享他們的實驗室資源,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學習。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對于國內外先進的儀器設備有感性地認識,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他們對紡織服裝行業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走出校園,使他們真正了解紡織行業的社會實際情況。
3.實驗與國內外標準相結合
隨著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和發展,標準化已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工具,依靠先進標準進行商業競爭已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個新動向,標準是質量的前提,從關注標準高度出發才能提高產品競爭力。當今生態紡織品代表了全球消費和生產的新潮流,成為發達國家利用綠色壁壘限制進口的手段。因此,我國紡織品服裝生產企業的產品研發人員必須多多學習國外的先進標準,增強環保意識,做到自身產品過硬,這樣才能夠突破綠色壁壘,提高企業競爭力。而在國際貿易過程中的貿易人員也必須熟悉不同國家進口的限制條件,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貿易糾紛。而對于質檢機構的檢測人員來講,在對國際貿易中的紡織品及服裝進行質量檢驗時,也必須認真執行相關的國際標準。
目前我校的紡織專業為社會培養的是復合型的高級紡織工程專門人才,對應上述的三個方向正是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向:(1)紡織品國際貿易方向,要求學生具有紡織品貿易的綜合能力;(2)紡織品檢驗方向,要求學生具有全面的紡織產品檢驗測試技能;(3)紡織品設計與開發方向,要求學生具有產品開發的創新能力。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些方向的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會經常運用甚至要嚴格執行國內外的標準。因此,在《紡材實驗》的實踐教學中,有必要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前,增加相關測試內容的國內外標準的學習課時,使得學生能夠按照各類標準養成規范操作的習慣,通過熟悉各類注意事項和測試指標,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全面的知識基礎。
4.運用探究性教學方法
紡織材料學基礎實驗涉及纖維、紗線、織物的物理機械性能、化學性能、服用性能等,絕大部分的實驗教材將這些實驗設計成驗證性和演示性實驗,這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研究性思維的習慣。教學中應該以“學生動手為本”,而不是“教師講授為主”,突出實驗的設計性、探究性。雖然紡織材料基礎實驗大部分是驗證性實驗,但可以對實驗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比如針對測試某個性能指標的實驗項目,可以通過驗證教材里的有關理論、模型和參數,或者驗證探討期刊文獻中提出的觀點,最后在課程結束時,由3-5名同學組成課題小組完成與該指標有關的一個小課題,進行簡單的答辯,考察學生掌握實驗技能的程度。實驗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平時實驗的操作、實驗報告成績和課題答辯時的成績。
5.優化實驗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