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職語文教學 教學改革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當前,高職院校為培養滿足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專業課程的設置、專業課程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極大的努力。然而,作為基礎學科的高職語文卻日趨被邊緣化。
(一)學校和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受招生和就業壓力的影響,一些高職院校的院、系領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招生指標、專業課教學和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以及提高學生就業率上,認為學生只要把“專業課”學好了,畢業時就能找到一個好工作,至于基礎課,多學點、少學點都無所謂。這種心態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領導對語文教學不關注,學生對語文課堂不重視。
(二)難以有效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多數為兩年或兩年半,為完成專業課的教學任務,基礎課的課時量被大幅壓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開設語文課的高職院校,實際授課量多數在30至60課時,分一或兩學期完成。能夠開設三或四學期語文課,實際授課量在120課時以上的,幾乎不存在。一些學校逐年削減語文課教學課時,部分學校將語文課改革為應用文寫作或開設一兩門選修課代替。
(三)語文教師缺少工作動力,教學改革停滯不前。高職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這便決定了語文教師在院校中屬于“弱勢”群體。這種狀況直接導致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困難重重,課堂教學質量無從保證。很多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要么改行,要么轉教一些其他相關科目,如“就業指導”、“公關禮儀”等。特別缺少年富力強的中青年語文教師,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四)教學目標不明確,人文性、工具性之爭分歧較大。當前,部分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都在探討教學改革的出路。在高職語文教學目標的定位上卻出現了較大分歧。一些人認為,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人文性的突出地位;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高職教育在根本上還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其辦學目標必須突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所有教學活動都必須緊緊圍繞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以“適用”、“實用”為標準,離開這些目標和標準,一切改革都是空談。這兩種意見爭執不下,給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許多困惑。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改革缺乏開拓創新精神,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研究不夠深入,語文教學不能與專業課學校和實踐技能訓練較好地結合起來,缺少能夠大范圍推廣的成熟的高職語文教改經驗等,這些都是導致語文教學處境艱難的重要因素。
二、走出困境的對策
(一)主動出擊,爭取支持。高職語文教學要想走出困境,獲得領導的支持和學生的認可至關重要。現代教育觀點認為,教育是終身的。幾乎所有語文教育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語文學習更能體現“學習的終身性”這一重要特點。人處于社會生活中,無論是生產、學習,還是日常生活起居,甚至是娛樂活動,時刻都在運用和實踐語文知識和技能。無論是口頭表達交流,還是書面閱讀瀏覽,這些獲取、分析、歸納、編輯、輸出各種復雜信息的過程,都是實踐、運用和學習語文的過程。而且,語文這一學科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它對于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我國社會和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呼吁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回歸,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聲。要想做到這些,重視和依靠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語文教育,將是一條極為有效的途徑。
(二)轉變思路,增加課時。沒有量的積累,很難產生質的飛躍。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課時量的增加必不可少。然而,高職院校專業課和實訓課內容的大量設置,決定了語文課要想獲得大量課內教學課時數是不現實的。在不影響專業課教學的同時,要想方設法地增加語文教學的課時量。比如:利用午后7、8節課或者晚自習時間,大量開設與語文教學相關的選修課、講座;利用網絡,讓學生利用假期或者業余時間,完成一定量的閱讀,完成質量較高的閱讀筆記;利用第二課堂或者學生社團,組織書法、演講、朗誦、辯論等系列活動;利用黨團活動,協助相關部門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實踐,撰寫調查報告;與專業課教師密切合作,深入各種專業課教學和實訓教學,協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和處理實際操作、訓練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等。只要我們肯靜下心來,認真研究和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改革活動中,就一定會創造出很多好的方法和方式,最終實現教學改革目標。
【關鍵詞】職業高中 語文教學 教法 實用性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85-01
一 當前職高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夠
職高學校的教師有三分之一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對職中的學生不夠了解,所以一廂情愿地認為:“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聽就會懂,懂就會做”。因此,一旦講完之后,學生“一頭霧水”兩眼茫然時,就會急躁甚而失去耐心;同時學生因為聽不懂,更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便開始說話或做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而教師對此又豈能容忍,所以師生的矛盾也就此產生并日趨激化。而那些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則因為太了解這些學生,反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你不擾亂課堂,大家便相安無事,而這更助長了學生的“囂張氣焰”。
2.教師的教法過于單一
一般的職高課堂,大多使用的是傳統教學模式,“你教我學”,教師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只是配角。作為主角的教師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便采取“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真正把學生當成是學習的主體,而是把學生當成是裝載知識的容器;而且所講內容不是較深,就是偏難。學生仿佛是在聽“天書”!試問作為一個個基礎本來就不好、自制力又較差的職高生,對課堂學習怎會有興趣。
3.學生的自身條件欠缺
進職校的學生大多是沒有考上高中的“淘汰者”。在初中階段,這些學生由于學習成績差,有的行為習慣也存在問題,從來沒有得到過肯定,受到的只是不滿和冷落。幾乎所有的初中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使這些本來就已存在問題的學生,由于缺乏要求和關心,使原先存在的問題更嚴重。
4.職高教材尚有不足
我校現行使用的職業高中語文教材,是蘇版的統編教材。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認為這套教材針對職校而言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1)教材內容與學生學習興趣要求相脫節。學生普遍對語文課程不感興趣,認為學了語文用處不大。一些選文不能體現時代的發展變化,不能兼顧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缺乏吸引力。(2)本套語文教材教學內容專業針對性不強。作為蘇版的統編教材,要面對各種層次、各種專業的學生,不可能照顧到各種專業的特點、學生的個性。(3)一些文言文、議論文、記敘文選文難度大,而說明文、應用文則分量不夠,與專業相關的文章幾乎沒有。
綜上可見,職高課堂出現這種混亂而無效果的狀態是由教師、學生、教材三方面共同決定的,所以要想改變這一難堪的現狀,我們也必須從這三方面入手,才能徹底改觀。
二 改善目前現狀的策略
目前學生的素質已成定局,我們無法改變。但作為人之師,我們并非無路可走,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教材,來適應當前的現狀。
1.認真備好每一堂課
第一,要了解學生。知道學生對什么感興趣,對什么厭惡,知道學生的語文水平、智力情況,這樣就能占據主動,為下一步教學提供依據。備學生是備課的第一步,不了解學生,一切努力都將是徒勞。
第二,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備課。教師一定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特點備課。備課的內容既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讓學生有所收獲。而且,難度要適中,太難了學生會失去興趣,太簡單了學生又不屑一顧。
第三,備課要詳細、周到,又要重點突出。如此教師上課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針對課堂上出現的不同情況,應對自如。另外,課堂上教師要有意引導學生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開展深入討論,學生才會感到學有所獲。
2.注意語文的實用性
無論是什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的方向都是就業,而就業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所以我在教學上很注意這些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不僅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習興趣也隨之變得濃厚了。
3.適當調整教學難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企業要求職高畢業生能馬上頂崗工作,這就促使職業中學必須進行課程改革。語文課程也不是教給學生所有應該掌握的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為他們今后的就業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4.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我們要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也調動學生的這一主體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
總而言之,只要教師捧著一顆為學生服務的心,認真了解學生實際,精心鉆研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樂,多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多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學他人之長,同樣可以在職業教育這塊肥沃的土壤中喜獲豐收。
前言
小學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對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流能力、應變能力和邏輯能力等等。所以,通過對語文教學的改革,不斷優化和調整語文教學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好的學好語文,對語文產生興趣,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下面我來說說語文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提出了新的學習要求,所以要對語文教學進行改革。改革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改革的形式遠遠大于內容。[1]在現在的校園中,流行著講公開課,公開課就是新課程標準下對課程的改革方法和變化進行公開教授,這是一個好的方式。然而一些老師只有借著公開課的時候才利用改革后的教學方法上課,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是用著以老師為核心,對學生進行被動的授課,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缺乏探討和交流等很多問題的出現。再就是借著改革,放任學生自由學習語文,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老師沒有盡到引導學生學習的責任,對學生錯誤的理解不予理會,雖然輕松了,但是這樣的形式往往是錯誤的,我們需要的是內容而不是形式。
其次是對小學語文寫作改革的放縱問題。[2]小學生目前還處于心理發育期,因為年齡很小,閱歷淺,所以他們寫作深度還有些淺,感情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甚至有些小學生對于寫作沒有任何天賦,寫出的東西空洞沒有思想,需要教師進行對寫作的改革,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訓。還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小學生的模仿行為,老師對學生做出的寫作范例,很容易就被學生當成外套,每次寫作都把內容放進去,沒有任何的心意。教師應該抓住學生對事物感知的初期著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其多接觸課外讀物,對學生做出好的引導,對學生的寫作進行點評和指導,防止學生寫作模式化的出現。
在新課程標準之下,教師會對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內容相比有趣的漫畫書,情節優秀的課外書等其他書籍,其內容是比較乏味的,所以想要提起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教師要下不少功夫。[3]然而問題就出在這里,老師為了讓學生打起學習語文的熱情,總是用其他課外的內容引導學生。然而,現實中的東西會和書本上有一些出入,甚至會有一些扭曲的成分,如果老師一味的追求提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不注重引導的正確性,很有可能會帶給學生錯誤的價值觀,弄巧成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語文改革發展過程中應當避免的。
小學語文改革過程中,還應該值得注意的是課堂氣氛的控制。[4]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中,學生習慣了聽老師講滿堂課,而老師也堅持著“滿堂灌”的習慣,整堂課自己把授課內容完全灌輸給學生,根本不理會學生是否有興趣或者已經接受了這些知識,所以這是語文教學改革要注意的問題。在課堂上,學生內心的想法無處表達,沒有機會進行交流,更沒有強化表達能力的機會,嚴重的影響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沒有給其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這種講課方式會導致課堂氣氛過于沉悶,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對學生提高語文成績、強化語文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二、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在小學語文的改革中,人們往往改革了許多東西。但是往往會忽視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改革語文教學的內容。而內容就是語文的課本知識。其他的形式對于教學的改革只是輔助作用,其內容才是本質。對于語文老師是否在專業課上是否優秀的評判,并不是老師跟同學的關系有多么的融洽,也不是與同學的交往關系好壞與否,而是看看教師是都能夠將語文課本中的內容真正的傳授給學生。雖然成績不是評判教師和學生的唯一標準,但是它卻能真切的反應學生接受的程度。
老師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們的學習,對語文教學的內容起幫助促進作用,但是不可以將這些附加條件作為教學的重心。
一個人的文學素養可能會決定著一個人未來素質的高低。而小學語文就是文學素養的接觸。在生活中,有種說法就是如果一個人沒有上過學,就會覺得這個人沒有文化。這種思想雖然很片面并不是全無道理。從小學到成人若一直接受的語文教育,就是讓學生們逐漸對世界有個正確認識的過程,老師們在這個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5]老師要通過語文教育,來教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于孩子們錯誤的思想必須及時更正,并且不能將“成人的世界”帶給孩子們,讓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來獲得優秀性格的建立和完善。
閱讀是學生快速提升語文能力水平的一個重要的途徑。通過閱讀可以鍛煉學生們的寫作能力,從而加深對語文這一科目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教師們應該積極發展學生們的閱讀能力,指引學生去閱讀對自己有益的書籍。對于學生發現沒有一點用處的書籍,教師們也要及時的發現并進行禁止教育。同時閱讀的書籍廣泛,種類眾多也沒有關系。因為小學生對事物并沒有一個完整的認知,老師要進行引導。閱讀的越多,所接觸的東西也就越多,如果碰到了自己所愛好的事物,那么除了對課本上的教育之外,還多了個積極的結果,對于人生的發展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目標明確的興趣的培養,有可能會為社會帶來優秀的人才,許多優秀的作家、記者、編劇等等都對文字的興趣,對問題思考的程度都與小時候的語文教育密不可分。
寫作是語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們的寫作能力。[6]讓同學們多加交流,優秀的作文在班級中進行傳閱。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不太完善,要告訴學生們優秀之處和應該改進的地方。不可以為了個人的輕松,覺得小學的教育并不是很重要,就不好好的教導學生。如果教師有不認真的態度,那么學生們也會覺得無所謂,這樣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不利于整體教育和學生們的發展。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忽略學生的主體性
在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課堂的主宰仍然是教師,學生依然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不但束縛了學生的主體性,還嚴重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在這種保守、落后的模式中,學生的主體性未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和培養,被動性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逐漸失去興趣,語文知識的學習效率自然會呈現不理想的狀態。
2.教學方式的單一性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傳授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方式相對單一,“背對式”的傳統方式忽略了新版教材改革的實際,忽略了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需求,這種保守的教學方式嚴重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探求欲望,阻礙了語文教學效益的提升。
二、應對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的有效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徹底摒棄傳統教學觀念的禁錮,要及時轉變傳統守舊的應試觀念,要堅守新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教學原則,要在教學中時刻落實以生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念,要利用各種現行的條件進行課堂教學氛圍的優化,要讓學生在民主化的教學環境中實現主體能動性與積極性的切實發揮與培養。例如,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讓學生在小組之間的合作探究之中獲得發言權與主動權。
2.優化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整體質量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將新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科學教學方法運用到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之中,要透徹分析小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差異需求,要深入分析語文教材內容,要在語文知識與學生需求的基礎之上選擇與其相匹配、相適宜的教學方法,做到具體知識內容具體分析、具體主體需求具體滿足,以此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持續性發展。
總之,面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諸多問題,作為教師不能畏懼,應當直面應對,要深入剖析,認真探究,要穩抓矛盾之源,務實改革之本,以此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一、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學校重視不夠。
在市場經濟的導向下,實用主義思想導致職業教育急功近利的行為。重視短期效應,片面地認為職業教育僅指職業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忽視學生終身教育、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培養等長期目標,在這種指導思想的驅使下,各類職業學校幾乎不約而同地把專業放在“空前絕后”的位置,語文教學則成為擺設、邊角料,可有可無。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職業學校文化課教研是力度不夠、力量不足,職業學校文化課教研活動普遍偏少,給廣大職業學校文化課教師進行較高層次進修培訓的機會更少,職業學校語文課地位尷尬。
(二)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本身存在不足。
1.課程理論滯后
普通高中全面實行了新課標、新教材,提倡個性化閱讀,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實施發展性評價等。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無論是語文教學理論研究還是課程、教材(尤其是校本教材)開發,都比較滯后。
2.缺乏鮮明的職業特色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基本上照搬照抄傳統普通高中教學模式,偏離中等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社會和學生自身發展需要的基本方向。
3.新教材編寫的滯后
現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除通用的原國家教委編定的八五規劃教材外,還有一些地方自行編訂的語文教材。地方性教材水平參差不齊,即便是八五規劃教材也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學生情況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社會環境與適應對象的變化教材內容明顯變得陳舊,適應性、實踐性有待增強。因此,編訂中職語文新教材已迫在眉睫。
4.缺乏一套客觀的、科學的、系統的評價體系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質量的評價,雖有全省的學業等級測試,但“透明度”極高,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且沒有一定的獎懲措施,導致教師、學生均不重視。
(三)學生狀況不盡如人意。
1.基礎差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基礎相對較差,在知識儲備接受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學習習慣、紀律觀念、學習熱情等,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學生在學習的主動性、靈活性和學習方法上較缺乏。
2.學習目標不明確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中相當一部分是迫于周圍的環境或家長的要求。他們來校后,學習目標不明確,得過且過,惰性大,依賴性強,學習主動性不夠,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作業馬虎應付。
3.學習氛圍不濃
進入職業學校后,一些學生片面地認為,職業學校只要專業技能好,則其他科目學好學壞無所謂,部分學生家長也持這一觀點,導致一些學生放松語文學習,產生厭學情緒。
(四)教師存在一定問題。
1.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
教學中受傳統教育和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基本是沿襲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重知識輕能力,重傳統輕探究,重結論輕過程,重課本輕課外,重智育輕德育,高耗費低效率的現象比較普遍。
2.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課堂教學,往往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的教替代學生的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視學生為觀眾和聽眾,讓學生被動地學習、被動地接受知識,將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變成知識的單向灌輸,或枯燥的純技術訓練,脫離職高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實際,學生的整體素質難以提高。
3.教師缺乏教改的熱情和責任感
由于中等職業學校生源素質整體水平不高,學生怕學厭學情況嚴重,使得職業學校的教師缺乏應有的榮譽感和成就感,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本身在學校不被重視,對教改投入不夠,缺乏工作激情。針對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這些問題,必須從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種種弊端,促使中職語文教學走上一條健康發展之路。
二、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切實重視、落買中職語文的基礎地位。
中職學校應從思想上克服急功近利的意識,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這個長遠的目標出發,切實重視、落實語文教學的基礎地位。在政策上,要對語文教學的師資配備、科研投入、課時安排等給予更多的關注,最大限度地調動、挖掘語文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二)正確定位語文教學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目標定位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語文教學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二是加強讀寫能力訓練,強化言語實踐三是樹立終身教育意識,以學生發展為本。中等職業學校語文必須借鑒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成功的經驗,結合自身職業教育的特點,學生既要熟悉市場運作規則又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競爭觀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還要培養其創新意識、團隊意識和生存創業自我發展的能力。
(三)加快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新教材建設步伐,合理處理教材。
教材應在“新”、“實”、“寬”、“活”幾個方面下工夫。“新”,首先要體現新的教育理論,重視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改變教材陳舊的面貌內容,體現強烈的時代感和時代精神。“實”,是指重視基礎知識,為學生繼續深造和轉崗創造對口和接口,同時又注重實用性。“寬”,是指內容涵蓋面寬,既有語文知識又涉及歷史、科技、藝術等領域,還兼顧中職生與就業緊密聯系的特點,為學生進入社會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活”,即在編排體例上、選文體裁和風格上、數量上要靈活多樣,滿足不同地域、不同專業的實際需要。
(四)轉變教師角色。
一是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強調學法與教法在教學活動中的最佳組合。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引起師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二是教師要從信息的傳遞者、講授者、呈現者轉變為教學資源挖掘者、尋求真知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應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并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學習服務,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五)改革和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語文教師必須樹立教育創新理念,走創新教育之路,在課堂教學中確立主體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創新意識,改變學生語文學習過程與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六)走文化課的教學與專業相結合之路。
要保證學生對文化課的學習熱情,就要讓文化課帶上專業的色彩,使文化課對學生而言是學有所值,學有所樂。這需要在教材的編寫、選用及教學方法等方面下工夫。一方面加強教材的專業化,另一方面改善教學教法,通過列舉與專業相關的例子,創設帶專業特點的情境增強教學的實用性,提高學生的興趣。
(七)重視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
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課面對的學生是接受完學校教育后要走上工作崗位的群體,要注重對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將來要面對應聘和工作,必須學會正確理解別人的話語,用口語交流信息、洽談工作,介紹技術、知識和工作經驗,做到通俗易懂、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因此,聽說能力的培養、普通話的訓練應該作為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將來的工作中要寫一些個人及部門的工作計劃、工作總結、工作匯報等,因此寫作能力較重要,尤其要加強應用文的寫作。文字是交流的工具,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基本素質,所以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一些基本的硬筆書法訓練。
(八)加強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的教研工作,營造濃厚的研討氛圍。
我們提倡教學相長,教師之間互相切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是所有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需求。因此,有關主管部門應將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培訓學習交流工作形成制度化,并常抓不懈。
(九)建立一套客觀的、科學的、規范的評價體系評。
改革傳統的以試卷、分數為主要評價依據的終結性評價方式,積極實施發展性評價,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評價要以“導向、改進、激勵”為目的,堅持多元化原則、全面性原則、動態化原則。總之,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改革,要求正確定位語文教學目標,轉變教師角色,創新教學方式,走文化課的教學與專業相結合之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論文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改革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頒布實施,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蓬勃發展,不僅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日益體現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當前,各高職院校為培養滿足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專業課程的設置、專業課程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極大努力,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然而,作為基礎學科的高職語文卻日趨邊緣化,甚至有被專業課完全取代的危險,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高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學校和學生重視程度不夠
受招生和就業壓力的影響,很多高職院校的院、系領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招生指標的爭取上,放在專業課教學和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上,放在如何提高學生就業率上,這些當然無可厚非。高職院校在學歷上先天的短板,在辦學規模、水平、經驗及教學資源等諸多方面的不足,決定了在一段時期內,仍將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也正因為如此,高職院校的師生們普遍形成了一種“共識”:只要把“專業課”學好了,畢業時能找到一個好工作,那比什么都強,至于基礎課,從小到大,都已經學十幾年了,多學點、少學點,學與不學都無所謂。這種心態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領導對語文教學不關注,學生對語文課堂不重視。
(二)課時太少,難以有效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年制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多數為二年或二年半,為完成專業課的教學任務,基礎課的課時量被大幅壓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正在開設語文課的高職院校,實際授課量多數在30至60課時之間,分為一或二學期完成。能夠開設三或四學期的語文課,實際授課量在120課時以上的,幾乎不存在。更令人憂慮的是,一些學校逐年削減語文課教學課時,部分學校將語文課改成應用文寫作或開設一、二門選修課代替,極個別學校甚至直接將語文課砍掉。一方面是大力倡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一方面卻逐漸將語文等基礎性學科邊緣化,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讓人不解,也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三)語文教師缺少工作動力,教學改革停滯不前
高職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這便決定了語文教師在這些院校中屬于“弱勢”群體。即便在一些綜合類高職院校,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語文這門看起來“誰都學過”、“學得都差不多”的科目,也多采取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這種狀況直接導致語文教師在教學上困難重重,課堂教學質量無從保證。在這種局面下,很多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要么改行,徹底離開教師崗位,要么轉教一些其它相關科目,如“就業指導”、“公關禮儀”等。特別是一些年富力強的中青年語文教師,人才流失嚴重。只有那些年齡較大,接近退休,實在無法轉行,或者非常熱愛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隨之產生的惡性循環就是,愈是無人重視,語文課的教學質量就愈差,教師工作的動力愈是不足,教學改革就愈加停滯不前。如此一來,高職語文教學的命運可想而知。
(四)教學目標不明確,人文性、工具性之爭分歧較大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工作者也在探討教學改革的出路。但是,在高職語文教學目標的定位上卻出現了較大的分歧。一些人認為,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人文性的突出地位;更何況高等教育階段培養的是高層次人才,這個層次的人才必須要具備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素養,所以,高職語文不僅不能放棄人文性,反而應突出、強化其人文性的地位和特點。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高職教育在根本上還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其辦學目標必須突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必須緊緊圍繞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形成,以“適用”、“實用”為標準,離開了這些目標和標準,一切改革都是空談。這兩種意見爭執不下,給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帶來許多困惑。
綜上所述,目前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正處于進退兩難、舉步維艱的尷尬境地。究其根本,應該與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形勢、學生的就業壓力以及國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是分不開的。當然,我們高職院校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完全推卸責任。語文教學改革缺乏開拓創新精神,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研究不夠深入,語文教學不能與專業課學習和實踐技能訓練較好地結合起來,缺少能夠大面積推廣的成熟的高職語文教改經驗等,這些都是語文教學走向艱難處境的重要因素。 轉貼于
二、如何走出困境
(一)主動出擊,爭取支持
高職語文教學要想走出困境,獲得領導的支持和學生的認可至關重要。在這一點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責任,主動出擊,通過各種形式、渠道和手段,宣傳語文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上級領導和廣大學生的高度重視。
現代教育觀點認為,教育是終身的。幾乎所有的語文教育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語文的學習更能體現“學習的終身性”這一重要特點。人處于社會生活中,無論是生產、學習還是日常生活起居,甚至是娛樂活動中,時刻都在運用和實踐著語文的知識和技能。無論是口頭表達交流,還是書面閱讀瀏覽,這些獲取、分析、歸納、編輯、輸出各種復雜信息的過程,都是運用、實踐和學習語文的過程。而且,語文這一學科帶給我們的還遠遠不止這些。它對于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至價值觀的形成,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我國社會和經濟轉軌的重要時期,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呼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回歸,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聲。要做到這些,重視和依靠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語文教育,將是一條極為有效的途徑。
(二)轉變思路,增加課時
沒有量變的積累,很難產生質變的飛躍。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課時量的增加必不可少。然而,高職院校專業課和實訓課內容的大量設置,決定了語文課要想獲得大量的課內教學時數是不現實的。既然客觀事實無法改變,那么,就需要廣大語文教師轉變思路,實行變通,在不影響正常專業課教學的同時,想方設法增加語文教學的課時量。辦法有很多,比如:利用午后7、8節課或者晚自習時間,大量開設與語文教學相關的選修課、講座;利用網絡,讓學生利用假期或者業余時間,完成一定數量的閱讀,形成質量較高的閱讀筆記或論文;利用第二課堂或者學生社團,組織書法、演講、朗誦、辯論等系列活動;利用黨團活動,協助相關部門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實踐,撰寫調查報告;與專業課教師密切合作,深入各種專業課教學和實訓教學,協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和處理實際操作、訓練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等。
實際上,語文學習滲透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了廣大師生的支持,只要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肯于靜下心來,認真研究和思考,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改革活動中去,就一定會創造出很多好的方式和方法,不斷充實和完善語文教學工作,最終質量良好地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
(三)積極改革,大膽嘗試
實事求是地說,高職語文教改相對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已經遠遠落后。特別是同專業課相比,在課程建設、精品課開發以及實踐教學改革等諸多方面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高職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認清形勢,勇挑重任,積極探索,銳意改革,迎頭趕上,在培養適應當代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確立語文教學的重要地位,贏得廣大師生的尊重。
現在,一部分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根據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結合學生未來職業崗位能力的需要,將教學內容設置成應用文寫作、文學賞析、書法訓練、口語訓練等若干模塊,實行模塊化教學;還可以在模塊化教學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職業崗位的需要,將這些模塊設置成必選課和任選課,讓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加以取舍,這樣既保證綜合素質的培養,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還有一些院校,在語文教學中設置實訓周,集中時間,強化語文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是非常大膽有益的嘗試,值得肯定。
此外,在教材的編寫、使用上,在考試、考核的方式方法上,高職語文都應該體現出自己的特點。如教材的選擇,同一所院校不同專業之間,不一定局限于一本書,應該根據職業崗位的需要,大膽取舍,而且應該鼓勵教師積極推進校本教材的建設。在成績的評定上,也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將筆試與口試、期末與平時,以及學生課外活動的參與情況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給出一個公正、公平、合理的綜合評價。堅決避免出現一張試卷定成績,幾個數字定高低的現象。要真正做到讓學生愿意學,不怕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較高的語言和文字運用能力,進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同步發展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工具性是著眼于形式,人文性則側重它的內容。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其實十分明白。但在新課改的熱烈呼聲中,不少教師往往會矯枉過正,拋開工具性而片面強調人文性,忽視了“語文”的掌握與運用。事實上,人文教育游離于語文之外的“熱鬧教學”和只追求知識、技能、技巧而舍棄思想、情感、個性等人文思想的呆板工具化教學都是片面的。我們應準確把握語文課程這兩性統一的基本特點,根據篇章、學生、學校等各自的特色各有側重又二者兼顧,科學地組織語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既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充分展示人類文化的無窮魅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引導學生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探究語文學習的方法,不斷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由此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教師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不平衡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準》主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角色與行為的定位不應是傳授,而是基于學生已有的學習程度給予其與自身發展水平和需要相應的指導,推動其學習方式、認知結構的健康發展。事實上,初中現在不少所謂新課改的課堂教學中少有分析,淺顯無聊的討論和言說充斥著課堂。“滿堂說”“滿堂問”“滿堂討論”,教師對學生的答案要么是“好”“不錯”(因為要鼓勵!)要么是不置可否不過問。他們認為這樣就體現了“學生是主體”的新課改理念。
從學生發展規律來說,學生是一個逐步成熟、發展的人,學生心理、生理以及語言實際能力都具有階段性特征,而教師的專業地位具備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師生人格上的平等并不等于專業地位的平等。所以,教師責無旁貸地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啟動者、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發展成熟。如果我們不正視廣大農村學生的現狀,為課改批上華而不實的外衣,為了強調學生的自主而使教學流于空洞的形式,只會耽誤學生!教師應是開啟學生愉悅的課堂學習活動大門的那把金鑰匙;應是為了學生順利學習作出示范,提供幫助的引路人;應是高屋建瓴,無疑處生疑,有疑處點撥,平淡處升華的指引者。
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能和傳統教學手段相得益彰
許多初中也基本配備了多媒體教學的相關設備,多媒體教學如果運用恰當,對于擴大課堂容量,活潑課堂氛圍,方便學生有效吸收等確有事半功倍之效。但時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儼然成了一種時髦,大有讓教學不用多媒體的教師有羞愧難當之勢。過濫的教輔手段還表現在讓學生聽過多的錄音和看過多的大屏幕,過多地采用表演、演示等手段。
過濫的教輔手段往往會喧賓奪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學生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占用了學生本應有的體悟、讀背的時間,最終影響到教學的實際效果。語文學習需要對語言文字本身進行品味,對蘊含其中的感情進行體驗,其本身是極富張力和創造性的,教輔手段只能是輔助教學,該用的就用,不該用的就不用。語文教師有時用好一支粉筆,一本教材,更能顯出真功夫和學科的魅力。在重視各種先進教學輔助手段的同時,我們應積極倡導扎實、樸實、老實的課堂教學。
四、研究性學習華而不實
一、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學習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
(一)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自控力差,注意力保持不夠,但具體形象思維能力強,好奇多問,表現欲強,好勝心強,有極強的向師性,學得快,忘得也快,可塑性很強。如上課時,一支鉛筆都能成為學生的玩具;有的學生睜著眼睛都能睡著;一件好的教具就能使學生全神貫注;一句激勵的話就能使學生激情昂揚。這就要求低年級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趨利避害,巧妙處之。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教師要了解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性格脾氣、情感態度和獨特感受。低年級教師要教好語文,就要試著從兒童的角度去組織課堂,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欲,關注學生的需求,給學生充分信任,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二)低年級學生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首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一切從興趣出發,好玩的就感興趣,就想學,反之就不想學。一些具體形象的知識學生學得較好,但是隨著知識的不斷抽象化、深化,學習要求的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逐漸下降。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低年級學生剛開始對語文學習有很高的興趣,到二年級時,就有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學生對學習語文表現出了倦怠。這種情況是驚人的,應引起重視。
其次,低年級學生的自控力弱,有意注意的時間不夠長久,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發呆、亂動、走神、回答不對題、隨意混亂、依賴模仿、創新不夠等現象。還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自我壓抑,怕犯錯,怕嘲笑,不敢回答問題,學習的主動性不夠。
二、應對策略
首先,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都是從興趣開始的。有了興趣,教學就能事半功倍,學習就會水到渠成。
其次,創設情境,提高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再次,注重培養語感。根據低年級學生心直口快,樂于表達的特點,讓學生多說、多讀,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以下方面。
(一)注重情感交流,激發學習興趣
1.巧用學生親近教師的特點,加深師生情感
“親其師而信其道。”低年級學生對教師有很強的依賴性和信任感。教師說的話有時就像“圣旨”一樣,學生們喜愛一位教師,也往往會喜歡他的課,并且也樂于接受教師的教導。作為低年級語文教師,要巧用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結合教學,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把學生發自本能的情感深化為自覺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屋及烏。為此,可以從細節入手,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1) 與學生交流時要面帶微笑。
(2) 隨時隨地保持教師的良好形象。
(3) 要“蹲下”與學生交流,說兒童的話。
(4) 不要批評任何一個學生。
(5) 經常給學生講一些笑話、趣聞,把幽默傳遞給學生。
(6) 經常跟學生說“謝謝”,把感恩傳遞給學生。
(7) 能記住學生的生日、愛好等。
(8) 不吝惜贊美之詞,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
(9) 能與學生一起唱歌、舞蹈。
……
2.建立朋友般的師生關系
(1)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及教育教學本領,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選取教學方式。教師應讓自己始終激情飽滿、大方得體、幽默睿智,引領學生投身到愉快的課堂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以端莊大方的外表、和藹可親的態度、信任的眼神、微笑的面孔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經常與學生親切交談,全方位交流,力求了解每個學生,并使學生了解自己。教師要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心靈深處的閃光點,做學生靈魂的美容師,讓學生信服,心甘情愿地與教師交朋友。這樣,師生共同學習,就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2)用愛的力量去激勵學生。別林斯基說過:“愛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教師應該懷著一顆愛心教育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求知的欲望,這對于后進生尤其重要。他們學習上暫時遇到困難,卻被教師忽視、同學嘲諷,從而產生自卑感,失去學習的信心和勇氣,他們更需要教師情感上的關愛、心靈上的撫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及時表揚學生的進步,決不批評學生,要時刻提醒自己,一句隨意的批評就可能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學生有錯誤時,教師不要粗暴地否定,要委婉地指出,語氣也不要太過尖刻。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開口,樂于開口,有時學生難免會犯某些錯誤,教師要學會寬容,要不厭其煩地給學生做示范,有時要手把手的教學生,在親切的教導中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諄諄教誨之心。
(二)注重創設情境,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時要與實踐相結合,重要的是要創設與實踐相符的語言環境。人們都知道,兒童在學習母語時并沒有刻意去模仿、識記、背誦,只是由于處在一個人人說母語的成長環境中,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母語。可見,良好的學習環境非常重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盡力創設情境,營造一種濃郁的語言學習的氛圍。
1.貫徹直觀教學,激發學習欲望
低年級兒童的思維已經具有抽象概括的水平,但是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思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與具體事物或生動的表象聯系著。在低年級語文學習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利用教具、掛圖、實物等教學輔助手段直接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減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消化理解,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親自動手、學習、驗證知識。如講讀《蒲公英》一文時,我準備了新鮮的、開了花的蒲公英,先讓學生觀察蒲公英的樣子,觀察其種子又是怎樣的。然后,講讀完課文后又請了幾個最積極舉手發言的學生上來吹蒲公英的種子。最后,還請大家想象一下蒲公英的種子飛到了哪里。學生們充分展開想象,有的說飛到了月球上;有的說飛到了花盆里;還有的說飛到了學校的小花園里。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課堂上充滿著快樂的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運用簡筆畫,優化語文課堂
簡筆畫運用簡練的線條,塑造簡潔、活潑、直觀、具體的形象,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方式,深受學生喜愛,能增強課堂趣味,提高課堂效率。如教學象形字“日、月、水、火、木”等字時,教師可以根據其象形特點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的簡筆畫;教學會意字“休、明、從、眾”等字時,要讓學生初步理解這些字的字形特點和字意,這時也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個人靠著一棵樹在休息、太陽和月亮拼在一起的圖形、一前一后的兩個人、重疊在一起的三個人等。在教學《小松樹和大松樹》時,我就用簡筆畫導入新課。我先在黑板上畫出一座山,然后分別畫上小松樹(在山上)和大松樹(在山下),學生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就順勢啟發學生看圖說話,自然的,學生就搞清楚了小松樹和大松樹的位置不同所以大小不同的道理。這樣做,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創設了學習情境,為下面的課文學習打下了基礎。
3.利用電教手段,激活學生思維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還是對形象性、直觀性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利用多媒體課件,可創設最適宜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氛圍,達到音像、動靜結合的效果。如教《母親的恩情》這一課時,我先用課件播放了一段網上下載的音樂《世上只有媽媽好》,學生都會唱,也都能跟著唱,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渲染了課堂的氣氛。然后,我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媽媽是怎么對待自己的,這樣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課。教《春到梅花山》這課時,我先用課件播放了一段網上下載的錄像,展示早春時節梅花盛開時的動人景象和人們游覽梅花山、觀賞梅花的盛況。接著停止課件放映,而學生在課件的引導下,都急切地想知道書中描繪的梅花山的情景,這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重視語言教學,培養學生語感
1.運用肢體語言,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低年級的學生善于模仿,教師若能較好地運用體態語言(手勢、動作、表情)進行教學,將更利于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如教“小鳥在空中飛翔”這個句子時,要求學生理解“飛翔”一詞。這時,師生之間可以互動演示一下,學鳥飛的動作,讓學生體會 “盤旋的飛”的意思。教師也可指導學生表演啞劇,讓其他學生猜測表演的內容,并給表演內容配音,從而培養學生朗誦、口語表達的能力。
2.兒歌進課堂,給學生創設語言表達機會
由于年齡的特點,低年級學生的辨別能力差,對于一些形近字就是記不勞,區分不清,總是混淆,而編兒歌辨別形近字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形近字讀音相近、字形相似,可以利用兒歌來幫助學生記憶和運用,化難為易。例如,“波、破、坡、被、披”這組字,學生常常讀錯、寫錯、用錯。辨別這一組字時,我用了一首兒歌:“媽媽告訴我,衣服別磨破;外面下著雨,雨衣身上披;兒時學古詩,紅掌撥清波;我家在鄉村,有個小土坡;寫完這兒歌,貼在玻璃上。”這首兒歌簡單好記,在記憶讀音的同時,學生抓住每個字的偏旁還理解了字的意思。學了這首兒歌,學生印象深刻,再也不容易讀錯、用錯字了,并且學生活學活用,還培養了語感。
3.組織各種活動,吸引學生參與
(1)帶領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如學習生字時可以用“小郵遞員送信”的游戲,幫助學生識字,學生既玩了游戲,又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新學的生字。
(2)引導學生在競賽中學習
低年級學生大都不甘落后,都以為自己是最棒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種好勝的心理,進行各種形式的比賽活動。比賽活動能激起學生的進取心,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可以進行背誦比賽,小組“開火車”比賽,對獲得優勝的學生,教師再給予加星或小紅花的獎勵,這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1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
1.1部分教師教學素養有待提升
我國在新課程改革前,大多是沿用千禧年前后的教育制度。而多年來,由于教育方法和思想沒有大的變革,使得許多教師在新課程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依然抱有舊的教育思想,沿用數年甚至近十年前的教育方法。在刨除教師中年齡較大的群體外,部分年輕的新教師也體現出了這種問題。由于對語文工作沒有經驗,盲目采用以往的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對課堂沒有自身的感悟和掌控力,使得內容僵化,甚至脫離了語文課堂應有的教學軌跡。
1.2小?W語文的教學中失去“語文”的內涵
在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很多學校過于重視內容上的改革,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加入了大量的其他學科的內容,以至于雖然語文課堂上的內容豐富了許多,但使得語文課堂上失去了學習語文的原本目標,讓大量的雜類知識充斥著課堂。這雖然令課堂變得有趣生動,但同時也減少了小學生對語文的正確理解和學習。兒童在小學時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但同時也對學習的內容并沒有鑒別能力。語文可以說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不能學習到最本質的語文內容,那么無疑是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的失敗。
1.3忽視學生感受,課堂內容僵化
小學教學工作中,將教學工作回歸于課堂是工作中的重要的一環。但是事實上,課堂上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原因不僅僅是思想僵化的原因,其中也有互動上的不積極因素。就實際來看,教師往往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照搬,并不考慮學生是否能接受或學生是否對其有學習興趣。這就導致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高深莫測”的語文內容無法理解,有的甚至失去了對原本有意義的語文內容的學習熱情。當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熱情時,自然就無法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了。
2改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對策
上述的數個問題都是現階段小學語文中較明顯的問題,也必須盡快加以解決。下面,本文將對小學語文工作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解決方案。
2.1變被動為主動,改變學生課堂的學習地位
新課程改革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通過相應的教學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過于被動,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地回答問題,有時候甚至不明白為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小學課堂上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為課堂制造積極的氣氛,讓學生從被動地回答、思考中變得主動,向老師提出問題,如“我們為什么要學習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等。
2.2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陳舊,教學理念得不到更新,是當今教學工作的軟肋,也是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傳統教學方法無法得到學生有效共鳴的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上的改變,創造創新性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比如利用視頻、幻燈片等媒體對傳統課本的知識進行解讀,使學生獲得切身的體驗;亦或在學生無法理解教學內容時利用游戲、聯想等方式讓學生理解,讓學生親身體會作者寫作的過程,獲得精神上的共鳴,這樣才能更好地將教學工作實施到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與先進的教學工作者進行交流,獲得成功的教學方法和經驗。
2.3引進新型人才,加強師資力量
專業性人才在每個行業都是極其重要的。引進相應的教育人才,能夠為學校注入新的血液,同時也能夠和學校原有的教師進行交流,避免閉門造車的情況。在引進新的人才的同時,可以舉辦數場或常年的學術交流會,讓教師對專業的教學思想方法得到足夠的認識;同時,也讓學校聘請的專業人才對本校的語文教學工作有足夠的了解,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開展語文工作。此外,針對不同的教學領域,有針對性地引進相應的教學素質高、經驗豐富的高素質人才,為推行新課程改革立下標桿,注入新的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