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閱讀教學的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英語 閱讀教學 設計思路 情境 討論
引言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小學英語閱讀設計工作,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還能調動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結合教學目標深化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實現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的目的。但教學中,一些教師思想觀念陳舊,忽視加強閱讀設計活動,制約學習效率提升。因此,有必要采取創新思路,提高閱讀課程教學設計水平,促進閱讀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也為小學生更好融入學習活動奠定基礎。
一、Pre―reading設計新思路
Pre―reading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做好閱讀準備工作,在已有知識和新學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為理解新內容,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通過題目猜測課文內容。小學英語閱讀題目往往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任課老師在教學設計時,要通過題目讓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和具體情節。例如學習I don’t believe it.時,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猜測:Why do pandas love bamboo? What does another animal like most? Could you give some example? 通過問題的引導,能激發學生閱讀和思考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內容,對課文信息有基本了解。
2.通過插圖吸引學生注意力。閱讀教學設計時,利用插圖能加深學習的理解和印象,讓閱讀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圖片和文字的引導下,有利于學生認真分析所學內容,取得更好的閱讀教學效果。學習I don’t believe it.時,可以為學生展示Pandas,bamboo的圖片,讓閱讀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吸引學生注意力,為有效開展閱讀活動創造條件。
3.瀏覽課文尋找文章主題句。要對閱讀內容進行瀏覽,把握大意,并找出文章的主題句,從而對閱讀教學內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師在閱讀教學設計時,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幾個中心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挑選出其中的中心句。采用這種教學設計方式,既能讓學生掌握略讀技巧,還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形象。
4.拓展并延伸課文背景知識。在課文內容學習的基礎,還要讓學生拓展閱讀,根據課文內容,獲取更為豐富的知識。學習I don’t believe it.時,除了掌握課文內容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收集更多的有關Pandas、bamboo、動物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資料,并進行整理匯總。這樣既能豐富閱讀教學資料,還能拓展學生視野,促進閱讀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While―reading設計新思路
While―reading的主要目的練學生閱讀技能,讓他們根據課文內容,通過閱讀訓練活動,進而深化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把握課文內容的意圖,對教學內容進行推理和判斷。為此,這個階段通常要采用分段或分步教學方式,讓學生對閱讀內容有深入了解,對閱讀內容進行仔細理解和全面把握。下面將以外研社新標準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Module 7 Unit 1 I don’t believe it. 為例,對閱讀過程設計進行介紹和分析。
1.創設情境,巧妙提問。根據課文內容對學生巧妙提問,再現閱讀素材中的情境,深化學生理解和印象。教師要提高教學設計水平,根據閱讀教學內容,為學生合理創設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問題,進而讓學生思考和學習,深化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通過聽和讀,深化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探究所需要的信息資源。采用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自主探究和自主閱讀,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時,可以將熊貓和蛇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再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熊貓和蛇的圖片及活動視頻,讓學生觀察和思考。然后提出以下問題:How many hours do pandas eat every day ? What do they like to eat? 通過創設多媒體情境和問題情境,不僅有利于學生獲取豐富的信息,還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對所提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此外,還有利于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所提問題,學生閱讀的激情也被瞬間激發起來。
2.提出問題,深入分析。整個閱讀設計過程中,提問也是不可忽視的環節。教師要層層設計問題,循序漸進,讓學生積極思考和學習,深化對閱讀內容的思考。例如,What do pandas love to eat? What do tigers love to eat?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eating habits? 通過層層設問,再回到整篇課文內容的閱讀,接著思考和討論,完成二者difference的對比分析工作。有利于深化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也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知識應用技能得到鍛煉和培養。
3.討論問題,拓展思維。在學生對閱讀內容有基本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討論話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這樣既能調動學生思考和討論興趣,還能提高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技能,讓學生帶著濃厚興趣討論所學內容,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思考興趣。
三、Post―reading設計新思路
該階段主要圍繞閱讀教學內容,對遇到的新單詞、新詞組、新語法進行總結。并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學以致用,逐漸提高小學生的英語知識應用技能。此外,加強Post―reading設計工作,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逐漸取得進步和提高,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效融入學習活動也具有積極作用。
1.開展閱讀練習。例如,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根據閱讀教學內容,由一組同學提問,另外一組同學回答,以檢驗閱讀教學效果。這樣既能檢驗閱讀教學質量,還能在同學之間形成競爭,相互學習、借鑒和提高,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2.復述課文內容。閱讀教學設計時,教師還要注意板書思路清晰,內容詳細,且具有概括性特點,學生在看到板書時,就可以回憶閱讀教學內容。復習過程中,能根據提綱回憶并復述教學內容,進而深化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讓閱讀課堂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3.拓展所學詞匯。根據所學的閱讀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填空訓練,豐富并拓展學生的詞匯量,加深學生理解和印象,進而更好融入閱讀活動當中。通常在閱讀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要查閱相關資料,組織學生進行拓展訓練。或者對閱讀內容進行改編,讓學生開展詞匯填寫訓練,從而達到鞏固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4.設計寫作任務。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英語教學不可忽視的內容,同時,課本內容是進行寫作訓練的良好素材。因此,為鞏固和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閱讀教學中應該設計寫作任務,進而強化學生訓練。具體可以采取以下訓練形式:設計寫作題目與閱讀材料一致,設計寫作任務時,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基礎和知識接受能力。并注重設計形式多樣的內容,包括補充作文、改寫或擴寫等。這樣有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印象,讓閱讀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結束語
作為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是不可忽視的內容,教師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熱情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該創新閱讀教學設計思路,結合課文內容和教學目標,創新思維,提高閱讀教學內容的設計水平。此外,學生還要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認真融入學習活動當中,能有效適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進而深化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促進閱讀水平和英語知識應用技能提升。
參考文獻:
[1]白薇,張婷婷.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主位推進模式的運用[J].基礎英語教育,2011(6),48-53.
[2]楊雪.編?導?演――對小學英語課堂情境教學中教師角色的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9),39-41.
[3]陳玉紅.談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及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7(2),87-88.
[4]李晨.翻轉課堂:新課標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新思路[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74-76.
[5]梁麗華.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習型任務活動設計的策略[J].教育導刊,2009(9),58-59.
1. 提升英語閱讀教學活動的必要性
閱讀作為初中英語教學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教學內容比重、學生應試水平以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都是非常關鍵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閱讀理解體現了學生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對一定篇幅文字閱讀,能夠全面地檢測學生對于所學英語知識的整體把握情況;另一方面,作為語言類課程的學習,利用大量反復的閱讀實踐,能夠鞏固所學知識,開拓英語視野,培養學生語感,有效提升學生英語水平。可見,英語閱讀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英語教學內容。
2.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存在的不足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在以下兩個方面有所不足:首先是教學活動中“生本理念”存在一定的缺失,“生本”即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活動圍繞學生來展開,而當前英語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更多地通過學生閱讀,教師進行問題講解,這樣傳統的教學實踐模式進行展開的,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被動學習現象明顯,這與當前提倡的素質教育、“新課改”都是非常矛盾的;其次,則是教師對于閱讀方法的重視程度不足,英語教師往往過于注重英語詞匯量、語法句型等基本的英語技能,而對于一些具體閱讀方法的教授存在缺失,英語閱讀按照文章的篇幅、文種以及閱讀要求,可以進行精讀、泛讀、跳躍式閱讀,因此,加強在閱讀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教學實踐設計,同樣是未來教學設計中應當進行重點把握的方面。
3. 做好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的設計
3.1加強學生閱讀內容的選擇和閱讀目標的設定
初中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能力,基于這樣的語言基礎,在開展英語閱讀教學活動首先應做好閱讀目標的設定,首先,閱讀內容應圍繞教材的內容進行實施,教材無論是在詞匯量的設計、語法結合、閱讀量以及閱讀難度都是進行精心準備的,教師應圍繞教材進行具體的閱讀活動的實施;其次,應通過課外閱讀材料進行必要的拓展,當然課外閱讀材料的選定應契合學生的認知能力,過于簡單或者難度過于復雜,都容易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再次,閱讀目標的設定應圍繞不同的閱讀要求進行具體的設定,具體可以分為對于閱讀質量的要求、閱讀速度的要求以及文章細節把握等等,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應做好有針對性的目標設定。
3.2重視閱讀技巧教學
閱讀技巧以及閱讀方法的教授應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進行展開,良好的閱讀技巧對于快速把握文段內容,提升閱讀效率是非常有幫助的,尤其對于提升學生閱讀方面的應試能力非常關鍵。閱讀技巧應從文章結構分析、文章內容把握、細節閱讀等方面進行,通過分析文章結構,能夠提升學生快速定位、查找具體內容的能力,逐漸形成學生對閱讀內容整體把控能力;而細節閱讀則是通過學生分析具體的文段結構、句子成分實現閱讀材料精度要求。除此之外,閱讀技巧還包括泛讀、上下文猜測等等,本文就不一一進行介紹了。
3.3通過閱讀教學活動的展開,全面鞏固英語知識
閱讀作為基本的英語技能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英語學習其他部分如詞匯、語法等內容緊密聯系的,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以閱讀為主體,其他英語知識作為聯動部分進行綜合學習,對于全面鞏固英語知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以詞匯學習為例,閱讀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陌生的、不熟悉的詞匯,那么通過閱讀時詞匯的查閱、學習能夠有效的拓展學生詞匯量。總之,初中英語閱讀作為英語教學活動的重要部分,應與其他內容的學習進行緊密的聯系,共同提升初中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3.4嘗試小組學習等方法進行教學活動實施
正如上文所述,閱讀教學活動應貫徹生本理念,突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進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時,可以嘗試當前流行一些學習方法,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采用分層次的學習模式等,通過學習角色的轉變,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以小組學習模式為例,教師設定閱讀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學習形式,自主探究,掌握閱讀材料的文章結構、文章大意、詞匯以及陌生句法的應用等內容,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共性問題的總結和引導,這種模式以“生生配合”為基礎,充分發掘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過程,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較好地契合了生本理念。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時可以適當地運用分層、小組合作等模式進行實施。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作為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主要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應從閱讀目標的設定、閱讀方法和技巧的有效運用等方面共同加強,實現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全面提升。
[1] 夏云青. 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設計研究[D]. 上海師范大學, 2014.
[2] 許小宏. 淺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設計策略[J]. 中學生英語, 2016(08).
任務設計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090-02
隨著新課程的發展和新課改的深入,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字詞教學已無法適應現今的閱讀教學。閱讀是一種技能,這種技能包括語言技能和理解技能,它是構成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進行有效的英語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反思。以下是筆者對閱讀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反思。
一、閱讀中的詞匯教學
部分教師習慣在導入環節進行全方位的單詞“清障”,甚至花半節課時間解決單詞障礙。更有甚者,為了不耽誤“正課”時間,利用早讀時間按照詞匯表中的順序逐個講授單詞的讀音、意義及相關的構詞法知識,并脫離文本來講解所有用法。教師認為由于每個單元的詞匯太多,集中處理可以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幫助學生順利閱讀。殊不知,從教學實效來看,這樣做一方面耗時過多,且脫離語境的詞匯教學注重“死記硬背”,效果差;另一方面并不能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如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的能力和在一定語境下運用詞匯的能力),其結果就是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學到的僅是詞匯本身而已。這樣做,最終導致學生在日后的自我學習中,尤其是考試中一看到生詞較多的閱讀材料就害怕,影響了閱讀的繼續。
反思:就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在閱讀前最好不要集中處理生詞,尤其是生詞的應用,最多也就是處理一下讀音問題即可,最重要的是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結合課文話題、背景知識和語境,甚至是插圖等開展生詞教學。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5 Section B中的閱讀Beauty in Common Things為例,本閱讀中涉及的生詞有:form,clay,celebration,bal-loon,paper cutting,scissors,lively,fairy,historical,heat,polish,complete,etc.在本文Pre-reading環節,筆者通過一段關于Clay Art的簡短視頻作為引入話題,結合課文圖片,穿插師問生答環節,同步帶出與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相關聯的詞匯,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與認知,促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
T:What’s the video about?
Ss:It’s about a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form,Chinese clay art.
T:Are the clay pieces lively?
Ss:Yeah,they look very real.
T:Do you know any other fo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Ss:Kites,paper cutting,sky lanterns...
T:Do you know how to make them?...
然后重點強調上面畫線詞匯,幫助學生排除部分障礙,為正式閱讀做準備。此外,這樣設置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并讓學生產生了繼續閱讀的欲望。在While-reading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上下文猜測詞義;也可以暫時忽略,在學生初步掌握文章大意后,再讓學生詳讀文章,針對不懂的短語、句子提問,然后進行總結與歸納。在Post-reading環節,在學生熟悉文章脈絡及重點詞句后,通過Free talk的形式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三種藝術的相關情況。這不僅是對所學文章的鞏固,也是讀后的語言輸出過程,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二、閱讀中的任務設置
有些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中的任務時過于簡單,大部分的任務設計僅僅是處理文本淺層信息,使學生基本無需思考就能從文中直接找到答案。但任務完成后,學生對課文內容仍模糊不清,甚至是一無所知。
下面是一位年輕教師在一次閱讀公開課中所設置的一個任務環節,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Unit 6 Section B中的閱讀材料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
Task: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right words(見轉頁表一).
反思:在此任務設置中,教師只要求學生在每個空白處填入恰當的單詞,學生不用對整篇文章進行理解,就能找到相應的答案。這個活動僅屬于識記層次的閱讀,對培養學生的深層次思維毫無意義,因而教學效果不佳。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注意分層閱讀、注重閱讀過程中的層次性,才會利用層次性的問題,使不同學生都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新知識。
閱讀理解問題的設置可分為六個層次:1從材料中找到現成答案的問題。2需要解讀文本和重組信息的問題。3需要推理材料中隱含意義的問題。4需要評價和判斷作者態度的問題。5需要個人回應材料的問題。6需要關注作者如何用語言表達意義的問題(Nuttall,2002)。在具體教學中,對于學習成績較差或一般的學生,設計前三四類問題讓他們回答即可;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則可設計后幾類的問題,以鍛煉學生對材料的推理能力,提高他們的理解、分析及歸納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將上面的任務設置稍作改動為以下形式:
Task 1:Skimming.
Skim the passage and try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gh.
Task 2: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chart(見表二).
通過任務設置的改動,可引導學生概括段落主要意思、填寫表格、歸納全文大意等,使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思考,并通過分析、歸納來提高思維能力。
三、閱讀中的整體篇章結構把握
有些教師過分關注課文細節,整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幫助學生理解閱讀材料,所設置的問題基本都是關于閱讀材料中細節的具體信息題和推理題,較少涉及文章的篇章結構、文體類型、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以什么為線索或中心而發展,以及學生較難辨別的“fact or opin-ion”等問題。以八年級下冊Unit 1 Section B中的閱讀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為例,以下是閱讀后面2d中所設置的問題:Where did the accident hap-pen on April 26,2003?Why couldn’t he move?How did he free himself?What did he do after the accident?What does“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mean?
反思:以上問題的設置基本上都是關于閱讀材料細節的具體信息處理,很難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理解,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多加思考,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問題,從而使學生能通過問題明確閱讀目的,快速獲取文章大意,理清篇章結構。比如,針對上例閱讀材料,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How is the passage orga-nized?How does the writer develop the story?What’s kind of writing is it?What’s the writer’s purpose?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writer’s opinion or fact?...這些問題的設計旨在促進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拓展內涵,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培養和提高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當然,教師要想提高設計閱讀理解問題的能力,還需要在仔細研讀文本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升有關閱讀教學方法的理論水平,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反思和總結教學經驗,才能最終提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另外,教師還要注意通過精讀和泛讀等技巧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如我們可以通過歸納動詞,顯示事件的全部過程;通過時間線索,使相關材料得到歸納;通過人物言行的分析,歸納其個性;通過前因后果,來抓住事件的中心等,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整體文章的把握,并學會閱讀,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服務。
四、閱讀后的語言輸出
有些教師在post-reading部分,尤其在上公開課時,為求活動形式新穎而另辟拓展性話題,調動課堂氣氛。教師的愿望是好的,然而現實情況是:學生說出的內容與所學內容無太大關系甚至無關,對所學文章的鞏固無太大幫助,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還有些教師雖然設計了“retell the text”這個環節,想鞏固所學內容,并引導學生讀后輸出,無奈采取的依然是傳統的字詞教學方法,之后也不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輸出。這樣學生在面對閱讀材料尤其是面對很長的閱讀材料時,就只會背誦文章中的句子。這樣的語言輸出是失敗的。
反思: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只有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出多種教學任務,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文章,才能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我們可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通過圖片、表格、概括大意、Mind map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提取閱讀內容的主要精髓,促進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進行有效儲存與回憶,激活、訓練和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概括、發散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教案設計 閱讀教學 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081-02
教案,也稱課時計劃,是教師在備課期間對于一節課的書面設計,是一種具體教學方案,它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理念,規劃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實施教學的設計藍圖,也是教師上好一堂課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學的教案設計中出現了一些問題,許多教師為了減輕工作量,把教案設計成萬能型,無論上哪一課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學參考書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現今的許多教案缺乏閱讀教案設計的教育心理學思想,教學安排隨意化,甚至有的教師認為教案設計束縛了師生靈性思維的觸發,桎梏了課堂的開放性。科學和合理的教案計劃、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計劃和設想,才能在把握課堂教學總方向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有效實施開放性教學,而沒有計劃的開放教學只能是脫了韁繩的野馬,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教學。②
以下從新課改閱讀教學理念、閱讀的整合、組織、精加工、監控五個方面對于漪特級教師閱讀課教案《春》進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學后記》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一 新課改閱讀教學理念在教案《春》中的體現
新課程改革對于閱讀教學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認為閱讀教學應是整體感知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同時體現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學的語文教育心理學為依據。
1.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從整體教學目標出發安排教學程序,讓學生直接接觸整篇課文。這一理念體現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認為閱讀是猜測的游戲,學生通過感知全文,對課文形成整體了解,形成對文章主旨的認識。
教案《春》在教學第二個步驟中向同學們提出問題“作者是怎樣描繪春天的?”同時設置了情境:學生正處于陽春三月。讓學生體會自己感受的春天與作家筆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讓學生通讀全文,認識文章從哪些方面描繪春天和歌頌春天。這樣的教案設計體現了“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首先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這一教案整體感知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讓學生在閱讀之前就創設了春暖花開的情境,讓學生思考現實的春天與作者筆下的春天的不同,這樣就讓學生在之后的閱讀中進行“自上而下”的猜測,進行比較,從而形成對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時學生的整體感知以及對文章的猜測,在閱讀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雛形,這樣能幫助學生形成對課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許多教案也會把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設計進來,但只局限于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閱讀能力強的學生能夠整體感知課文,而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對于整體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對課文只形成了相當模糊的印象,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案設計中對于整體感知這一步進行鋪墊和引導,可以通過情境設置,如吟誦一段類似主題的詩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樂,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閱讀中形成整體感知,同樣也可以讓學生比較自身經歷與課文描寫,啟發學生閱讀。
2.重點擊破
對課文的重點突破,教師帶領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難點進行“局部分析”,使學生從微觀上加深理解。這一理念體現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這一部分就是在學生形成整體感知之后對于課文中細節上的問題進行把握。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說的“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重點突破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詞、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這一教案中,設置了“講讀體會”這一環節,把課文分成三段,通過教師設問各個擊破每個段落中的細節問題。如第一段“盼望著,盼望著”為什么要連用兩個,讓學生體會這樣疊用更能表達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體感知中,學生對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沒有深切體會詞語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師在教案設計中要明確課文中哪些修辭、表達方式、詞語的運用值得學生借鑒學習,在教學中進行提問,引起學生重視。
3.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新課改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在重視學生獨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時要加強閱讀課對于學生的指導和點撥,也可通過學生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這一理念體現了交易閱讀模式,教師應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理解和體驗,啟發、引導學生形成新舊知識的聯系。
于漪在對這篇教案的改進中提出,應該加強對于學生思維和語言的訓練,即在教案中示范課文如何描寫景物,舉一兩處典型的地方,帶領學生分析之后,再幫助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以及小組互助合作式閱讀,這樣可以讓學生逐步把握文章重點詞語和修辭的運用,形成自己多樣化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她加強了單元之間的聯系,把《春》《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和《濟南的冬天》結合起來,除抓住特點,比較異同外,還對導入課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設計。這樣做就使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到一起。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了解到,新課程改革的閱讀教學理念暗含著語文閱讀心理學的知識,這也就需要教師在教案設計中體現。也就是在教案設計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也不能忽視“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對于重點語句和段落的重點擊破。并且,教師在教案設計中,設置問題答案并不是為了向學生灌輸教師的思想,而是為了通過引導、激發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形成新舊知識的關聯。
關于閱讀,王小明老師認為可分成整合、組織、精加工、監控四個部分,在閱讀教案設計中也應該體現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學知識。
二 閱讀整合在教案《春》中的體現
首先,整合過程包括兩部分“激活個體頭腦中所具有的與所閱讀內容有關的原有知識以及將這一原有知識與課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來而理解新信息的意義。”③也就是說閱讀需要提取原有的相關知識,如果學生提取不出來就很容易對課文的理解出現偏差。
在《春》這一教案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識,形成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于漪在導入部分用學生學過的描繪春天的古詩引入,展開對春天的想象。這樣在大方向上對學生的理解進行引導,不會出現大的偏差。在講“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時,為讓學生理解“逼”字的含義,她讓學生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學生回想起了“兩山排闥送青來”的詩句,促進了對“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師教案中通過觸發學生原有知識中對于“逼”的描寫,對課文中的新知識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設計中,導入部分非常重要,這一部分不能隨意地設置和安排,而是要調動激活學生頭腦中與課文相關的原有知識,從而幫助他們形成新舊知識的整合。
三 閱讀組織在教案《春》中的體現
組織過程就是“把握課文的要點及要點之間的關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結構,不僅要明確每句話的含義還要了解要點形成的結構。閱讀教案的設計基于這一點,應該明確列出文章的結構層次。
《春》這篇教案中,安排了讓學生分層,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節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節描繪春天。(第二段);第8~10節歌頌春天。(第三段)”這樣明確層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時為接下來的教學帶來清晰的思維。
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會讓學生對課文劃分層次,但是落實到教案上,有時會忽略,其實文章的結構層次是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劃分層次不僅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同時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結構,促使教學有條理、有邏輯地進行。
四 閱讀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體現
在精加工這部分中,外國學者認為學生在閱讀中會進行推斷,有些研究指出給學生設置推理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這是對于“自上而下”閱讀猜測模式的訓練。
《春》這一教案中讓學生推斷花下是什么情形,哪個字表現出了這樣的情形。學生通過“鬧”字推斷出繁花似錦、昆蟲喧鬧、春意盎然的美景。當然推斷題更多地運用在敘事題材作品上,特別是對于小說、喜劇情節的推斷分析。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可以通過若干推理題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
五 閱讀監控在教案《春》中的體現
閱讀監控實際上是元認知對于閱讀的影響。許多閱讀能力差的學生不能有效閱讀的原因在于他們缺乏閱讀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案設計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預設目標,明確閱讀任務,帶著具體問題閱讀。
《春》把課文分解為三大層次,每個層次包含若干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教師為學生在本層或者本段中預設的學習目標,當學生把每個問題分析理解透徹后,就能對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考慮學生閱讀的自我監控,不妨規劃一份課文預讀“自我監控問題單”,⑥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明確閱讀的目的。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對于閱讀教學理念提出了閱讀教學應該是整體感知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同時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的要求。教案的設計應該遵循這一理念。整體感知是對全文大體的感悟,學生進行“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案設計中對于整體感知這一步進行鋪墊和引導,可以通過情境設置。重點擊破是對于課文細節的把握,學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案中重點突破,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詞、句子、段落理解的細節內容。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體現的是教學并不是向學生進行灌輸,而是引導、激發學生形成交易閱讀,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形成新舊知識的關聯。關于閱讀整合、組織、精加工、監控四個部分,在閱讀教案設計中也應該體現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學知識,形成新舊知識的聯系,段落層次的劃分,內容的推斷,自我的監控。這樣的教案蘊含著語文教育心理學的理念,可以幫助教師更有效地進行教學。
注 釋
①雷家祥.關于語文教案的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1(19)
②鄒小平.芻議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案[J].科學咨詢,2012(2)
③⑤王小明.閱讀與閱讀教學:心理學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08(9)
④瞿葆奎等.語文教學經驗與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
⑥張向奎等.課堂教學監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一、First―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模式,側重培養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閱讀理論模式。這一理論反對把閱讀看成是對一系列詞句的知覺,認為閱讀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們在文章中挑選和選擇足夠的信息來作出預測,用他們自己的經驗和有關客觀世界的知識去驗證他們的預測。按這個模式,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結合自己的預測,在文章中找出有關的信息,來驗證自己的預測。該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對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學生語言基本功不扎實。然而,由于強調整體篇章理解,在閱讀時采取跳躍式搜索、猜測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速度的培養是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目前,中學生閱讀能力在速度上與可能達到的指標相比普遍要低幾倍,甚至十幾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急需盡快獲取各種信息資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與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理解能力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訓練學生閱讀速度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內容處于陌生狀態的基礎上,因此,在學生初次接觸閱讀課文時,應該采用自上而下閱讀模式,不失時機地培養他們的快速閱讀習慣、快速閱讀理解能力。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 引入題材。可采用設疑懸念、直觀導入、故事導入等引入方式。
2. 進行快閱。可向學生介紹組讀法、察讀法、瀏讀法、略讀法、跳讀法等快速閱讀方法。
3. 檢測理解。可采用問答題、判斷題、選擇題、做筆記、填圖表等檢測形式。
附SEFC Book IA Lesson 26 & Lesson 27 閱讀理解問答題:
1) Which was the USA’s strongest earthquake?
2)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and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homes in the 1906 earthquake ?
3)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1989 earthquake?
4) When the 1906 earthquake happened, how many metres did the Pacific plate jump to the north ?
5) How many measures(措施) can we take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
6) What is “ The Big One”?
經過一讀課文及完成表層信息捕捉問題后,學生對文章有了膚淺的認識,閱讀速度也得到訓練。然而,閱讀包含兩個階段:一是辨認文字符號的感性認識階段;二是理解內容,吸收信息,創造性思維譯碼的理性認識階段。因此,二讀課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二、Second―reading 采用交互作用模式,側重培養閱讀理解綜合能力
語言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認為,閱讀過程是讀者通過視覺器官接受以文字符號形式輸入的外部代碼,再結合大腦中的內部代碼(即圖式)進行編解碼認知加工,從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過程。根據魯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即是讀者大腦中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認知加工交互作用的過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稱為圖式理論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決定: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所討論的主題的熟悉程度。形式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的體裁的了解程度。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大腦中的這三種圖式與文章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結果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閱讀的關鍵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層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對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綜合能力能起關鍵的作用。借助形式圖式模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弄清文章的文體思路,了解各種不同體裁的課文的結構特點。例如教“Earthquakes” 時引導學生歸納出文體思路是accidents――causes ―― solutions―― prediction。借助文章體裁結構幫助理解文章實際上也是一種閱讀策略,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下一階段完成重建語篇的表達訓練。借助內容圖式,教師可啟發學生尋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線索去激活自己大腦中相應的背景知識內容圖式。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回憶“板塊學說”(plate tectonics)相關內容,將文章內容與大腦中的相關信息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細節內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寫作態度、寫作意圖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語言圖式在閱讀理解中起著基礎的作用,沒有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就發揮不了作用。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提高學生識別文章中詞、短語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這樣做,學生讀懂文章的能力才會逐步提高,下一階段進行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才會有基礎。總之,綜合利用形式圖式、內容圖式、語言圖式來指導二讀課文,對提高學生閱讀綜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 細讀課文。可采用全文閱讀,逐段閱讀,合段閱讀等閱讀方式。
2. 檢測理解。可采用問答題、判斷題、討論題、選擇題等檢測形式。
3. 閱讀析評。可采用學生發言、教師總結或師生一起討論歸納等雙邊活動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閱讀理解問答題:
1) What do the first three paragraphs talk about ?
2) What does the writer try to explain in the last paragraph of Lesson 26 ?
3) What does the writer intend to do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Lesson 27 ?
4) Why does the writer mention “The Big One” ?
5) If we compare the 1986 earthquake with the 1989 earthquake, what can we find ?
6) If the 1989 earthquake had happened in the centre of town,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7) Why can’t we stop earthquakes ?
8) Do you think that San Francisco is now in danger ? Why ?
9)How does the writer make each paragraph of the two lessons coherent (連貫的) ?
10)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lessons ?
經過二讀課文及完成一些深層閱讀理解問題后,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獲得信息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培養。閱讀吸收信息,吸收是為了表達。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不應只停留在輸入的層次上,應該使語言輸入(聽與讀)和語言輸出(說與寫)之間產生一種平衡。運用所學語言知識以及題材信息重建語篇、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勢在必行。
三、Post―reading 采用自下而上模式,側重培養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從最小的單位――字母和單詞(從底或下層)識別開始,逐步弄懂(在頂或上層)較大的語言單位――短語、分句、句子和語篇的意義。按照這個模式去理解閱讀過程,教師在教授閱讀課時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解決語言上的障礙,即弄清詞、短語和句子的意義。
由此看來,閱讀課教學既是一門閱讀課,也是一門語言課。隨著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化,教師必須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閱讀理解的問題,說到底就是語言方面的問題。所以,通過閱讀,可以學習語言知識,通過學習語言知識,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能力與語言學習,兩者相輔相成、密切關系;另外,中學英語大綱規定,在英語教學中要努力使基礎知識轉化為言語技能,并發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此,在完成二讀課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語言知識的學習與運用則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必然要求。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 歸納知識。可引導學生按語言單位來分類歸納;也可按段落順序或情節內容來歸納排列。
2. 深化知識。可介紹一詞多義、詞與詞區別、長句分析和邏輯紐帶等拓展性知識。
3. 運用知識。口頭上可采用命題發言、口述大意、復述課文、話題討論等準交際或交際練習形式;筆頭上可采用改寫、縮寫、書面表達等準交際或交際練習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 讀后重建語篇訓練題:
1) Why do you think San Francisco is easily shaken by earthquakes ?
2) Give a speech on what we should do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3) Write a passage to report the 1989 earthquake in San Francisco.
4) Write a short article on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aiwan.
實踐證明,把閱讀課教學活動分成三個階段,不同閱讀活動階段采用不同閱讀理論模式,以實現閱讀課教學的最終目的,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當的。這種做法有以下主要特點:
1. 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訓練。在認知能力方面,快速閱讀理解訓練促使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高度集中;深層閱讀理解訓練使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得到發展。在語言能力方面,各個階段中閱讀理解問題的解決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全面培養,尤其是閱讀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發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學們在老師引導下,在交流與討論中相互合作、相互溝通,最后得出認識比較統一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相互溝通能力、協調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養。另外,通過重建語篇訓練,學生的創造能力也將得到培養。
2. 它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質教育的全體性方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閱讀理解練習能給不同程度的同學提供體驗成功樂趣的機會,能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素質教育的整體性方面,這種教學設計主張適應各類體裁的閱讀課文,挖掘文章的內涵和主旨,使各種有用信息滲透到英語教學之中;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開發學生的潛能。在素質教育的主體性方面,這種教學設計克服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記的弊病,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會發現,學會表達,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文本;解讀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可謂是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對初中英語閱讀的文本教學中,要從文本解讀的視角,對文本進行寫作意圖的把握和文本主題的概括,運用一定的閱讀文本解讀策略和技巧,增強初中英語的詞匯學習能力以及文本理解能力,從“跨文化”的角度,深入、精準、到位地對初中英語進行文本解讀,遵循一定的原則進行初中英語閱讀的問題設計,實現學生與英語閱讀文本的深度對話。
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基于文本解讀的問題設計
(一)問題設計原則
1.開放性原則。在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中,基于文本解讀,對閱讀文本不能僅依賴于基本的事實判定,而應當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探索和思考,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分析、判定和綜合分析能力,在開放性的氛圍中,發散學生的思維,創新學生的思想。
2.層次性原則。在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中,還要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和水平,進行不同層次的問題設計,要設計層次較為簡單和難度較大的問題,在這兩種不同層次的問題設計中,可能激發學生更高水平的英語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3.循序漸進性原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循序漸進的教學問題設計中逐步推進,以前者的問題作為后續問題的鋪墊,從而突破閱讀文本中的難點內容,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語的《Module 8 Unit2》一課中,要根據學生所掌握的語法水平,進行重點句型的問題設計,使學生在逐步理解的過程中掌握重點句型,如在“There were lots of things to do in Quincy”和“There was a big garden with lots of trees”的句型講解中,要循序漸進,逐漸讓學生領會動詞不定式后置做定語的語法用意。
4.生成性原則。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要以文本解讀為重點,進行問題的預設,但是這種課前預設要根據課堂教學的突發問題而進行適當的調整,不能一味地強調預設,而不注重課堂的生成,因此要在文本解讀的閱讀教學中,設計一些生成性問題,倡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思考和質疑,從而促進學生創新素質能力的提升。
(二)問題設計策略
1.基于文本解讀視角,進行閱讀前的問題設計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進行閱讀前的問題預設,在引導學生導讀之前,可以對文本進行概括性的預測,激活學生固有的英語知識體系,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和求知心理,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閱讀預期”進行導讀,并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制造出相關的懸念,引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2.基于文本解讀的閱讀過程中的問題設計
對于學生英語閱讀過程的問題設計要圍繞文本內容,進行重點、難點、亮點問題的設計,由于學生難于把握閱讀文本的主題內容和長句的意思等,因而可以根據文本的主旨和延伸含義進行問題的設計,使學生在疑惑時豁然開朗;在對文本亮點的解讀之后,感覺思路清晰而條理分明,這極大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背后的含義,從更深的層次使學生領會了文本思想。
3.基于文本解讀的閱讀后的問題設計
對于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要設計與文本主題相延伸的問
題,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之后,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進行獨創的想象和聯想,并對閱讀后的問題進行引申的思考,從而拓寬對文本內容的人物刻畫、寫作風格的體悟和認知,較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基于文本解讀視角的教學策略設計
1.研習和判讀英語閱讀文本的標題,明晰閱讀文本的體裁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要基于閱讀文本,對文本的標題進行解讀,通過對文本標題的解讀,可以對閱讀內容進行寫作意圖的猜測,由于文本標題是文章的總括和“窗戶”,因而要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文本的標題要旨,并且根據標題分析閱讀文本的體裁,初步明確閱讀文本內容的體裁,如敘事型、議論型、描述型、說明型等,為后續的文本閱讀奠定基礎。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語《Module 4 Unit 1 He lives the farthest from school》文本中,可以基于文本內容進行敘事型體裁的確定,重點敘述一個學生去學校上學的路途遠近,理清閱讀文本所要敘述的內容。
2.解讀文本結構,梳理文本的脈絡
初中英語閱讀文本內容有各自的文本結構特點,在閱讀過程中要明確文本的寫作思想和觀點,宏觀上把握文本的結構,從整體結構上感受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而不能僅僅從文本詞匯、文本句型上對文本加以解讀,這不利于對閱讀文本主題的把握,因而,在閱讀文本指導教學中,要引領學生分析閱讀文本的結構,找尋文本的主題句,并擬定文本結構的大綱,如閱讀文本的整體布局如何?由幾個部分組成?各段落所表述的是什么?各段落的相關性體現在哪里?由此我們可以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深入文章的空間與深度,依循文本的結構脈絡,體味作者精妙的構思與語句的邏輯關系。另外,還可以借助閱讀文本中的圖形、流程圖、表格、思維導圖等進行文本脈絡的梳理,使其結構清晰可見。
3.解讀閱讀文本中的插圖,把握閱讀文本的內核
在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快速明晰文本的中心內容,可以借助于文本中的插圖,它們用簡潔明了的方式向學生傳達了文本的核心信息。學生在閱讀文本插圖的同時,也可以直觀地預測文本的內容,在把握文本內核的條件下,進入對文本的深入解讀。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語《Planes,ships and trains》文本中,可以通過不同運輸方式的插圖,對閱讀文本進行直觀的預測,從而推測出閱讀文本的大致情節。
4.解讀閱讀文本中的關鍵詞和中心段落,了解閱讀文本主題
在對初中英語閱讀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中,要注重對文本中的關鍵詞和中心句的解讀,要挖掘出閱讀文本中的關鍵詞,引導學生進行與關鍵詞相關的思考,在多元化、多層次的中心詞語解讀之下,對閱讀文本進行整體理解,這樣可以極大地提升閱讀教學效果,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語《How to learn English》文本中,要注重對文本關鍵句的閱讀解
讀,如:
(1)How about listening to the radio or reading a newspaper in
English?
(2)And why don’t you write down the correct spelling and grammar
next to the mistakes?
(3)I think everyone should have a pen friend and write email
messages to each other?
(4)Many people are shy when they speak English,so before you begin,take a deep breath and smile!
(5)And when you’re shopping,how about counting the English
words,or saying the English names for everything you see?
5.培養學生對初中英語閱讀文本的閱讀技巧
為了實現基于閱讀文本解讀的有效性教學,還要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要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在初步閱讀文本材料的同時,還要進行高效的閱讀,在初中英語文本閱讀的策略之中,主要有Predicting,Scanning和Skimming等不同策略,在把握閱讀文本的篇章結構和主旨教學中,可以采用Skimming的教學策略;在細致了解文本具體內容的教學中,可以選用Scanning的教學策略。
例如在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語的《Module 8 Unit 2 Smile,please!》文本中,可以進行快速閱讀,設計兩個相關問題:(1)What’s the name of this man?(2)Did the phone help the man in the end ?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閱讀,重點根據以下問題進行careful reading:(1)The snake bit Henry again when(① he was throwing it across the kitchen;② he was trying to pick it up ;③ it was climbing out of a box);(2)When Henry was trying to find the snake,(① he could take a photo;② the snake became cool;③ his hand began to hurt badly)。
6.解讀閱讀文本的寫作背景,體悟閱讀文本的情感因素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對閱讀文本文化背景的介紹,在傳授英語閱讀文本中的詞匯、句型、語法等知識中,還要滲透閱讀文本的文化背景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綜合閱讀能力和水平。
7.解讀閱讀文本中的語意,發散學生思維
在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中,要在基于文本閱讀的前提下,潛心體會作者的語意,要以反復吟詠和閱讀的過程中,感知閱讀文本的內在意境。例如在浙江英語外研版的初中英語《Module 8 Unit 2 Smile,please!》中,有一段內容為:“So if a snake bites you,
take out your mobile phone or camera。Take its photo,and show the photo to the doctors”,“But as you know,the snake won’t smile!”在對這個段落反復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意會句中的幽默含義,并引發討論:What do you think of Henry?在學生的熱烈討論之下,得出結論:If we are in danger,we should stay cool and smile!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基于文本解讀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設計
在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學生對于文本的分析和詞匯的把握比較困難,對于詞匯的學習與文本內容有脫節,這就導致學生在對文本進行解析的時候,產生思維上的阻斷,不能在連貫的思維之下進行文本解讀。長此以往,學生對于初中英語閱讀的興趣就會大幅降低,影響英語綜合素養的生成。因此,我們也要重視文本閱讀中的詞匯學習和處理,在把握基本詞匯的前提下,理解詞匯的含義及具體的應用方法,對文本中的詞匯進行賞析和研讀,將文本解讀與詞匯學習相整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語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意圖。以浙江外研版初中英語《Module 6 Save our world》為例,下面進行英語文本閱讀的詞匯學習設計與處理:
1.呈現閱讀文本的內容概括,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Save our world”文本內容中重點以環境保護為主題,這個主題內容的把握可以通過句首的闡述進行理解:“We all need healthy environment,but we produce waste every day and it does harm to our environment。”在對這個關鍵句的解讀之下,我們可以得知文章的主題,即為:環境保護。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重點詞匯的理解和把握,即:“reduce,reuse and recycle”,這些重點詞匯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主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這三個重點詞匯的含義理解和認知,即:“Reduce means use less,don’t waste things。Reuse means use again,use things for as long as possible。Recycle means change things into something else。”
2.通過對關鍵短語的學習和處理,掌握文本的寫作背景
在“Save our world”閱讀文本之中,我們還要注重關鍵詞匯及短語的銜接,要對關鍵短語進行梳理和學習,在這個閱讀模塊中,有以下短語需要加以學習和處理:“care about,save energy,throw away,waste,environment”。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相關的短語進行學習,可以借助改述、追問等方式,將這些短語加以延伸,設計相關的短語問題,指導學生進行詞匯、短語的變化練習。同時可以結合閱讀文本的寫作背景,進行短語的問題設計,鞏固學生對于不同詞匯以及短語的應用,可以添加對詞匯或短語的前、后綴等練習,指導學生掌握詞語的組合和搭配,為文本的整體把握和理解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從文本中挖掘其中的內涵,要從閱讀文本之中的語言符號體系里,找尋到閱讀文本的主題內核,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把握閱讀文本的脈絡,在詞、句、段的聯系和銜接之下,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內涵,要設計相關的文本解讀問題,掌握文本解讀教學策略,使學生在閱讀文本、了解文本主題的同時,增加對閱讀文本的情感解讀和體悟,從而“盤活”教材,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全面提升英語素養。
參考文獻:
[1]邵正陽.語用能力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培養探索[J].英語教師,2015(18).
一、 精心設計問題,設置懸念,激發閱讀興趣(問題的提出)
隨著任務型教學理念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初中英語教師開展任務型英語閱讀課教學。然而在實踐中,許多教師對諸如:“任務型”教學途徑中,為什么要有前任務、任務中、任務后的三環節設計?”“它們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什么?”“任務與活動有何區別?“為什么要建立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等問題感到疑惑,實施起來很棘手、很盲目。究其因,是由于我們缺乏充分的理性的思考和科學教學觀的指導,因此往往在實踐中只流于形式,不能把握實質,最后教學目標無法達成,也導致教法的推廣最終失敗。但是,根據個人的習得經驗和工作實踐啟迪,語言學習中無論是輸入說或過渡語說,關鍵是實現個人語言知識的內化和經驗的改造、提升。因此,如果我們用“建構式”(Constructivism)的語言學習觀和教學觀點,來重新思考“任務型”教學途徑的觀點和實施建議,一切都會顯得豁然開朗
二、 優化閱讀課型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1. “建構式”的語言教學觀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建構式”的語言教學觀的核心:學習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建構活動。首先,在充分尊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同時,教學中的每一項新的學習活動都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直接有關,是動態的;其次,學生語言知識能力的評價體系,是建立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之上的,是實用的。另外,“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視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也就是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能力。2. “建構式”的語言教學觀的啟示
啟示一: 語言學習過程是“言語——語言—言語”螺旋上升的建構發展過程。因此,我們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存在,了解他們的語言知識背景(Prior knowledge)和先驗經驗(Previous experience)。并且,要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自己會了什么,能做什么,需要提高什么”的問題,這一過程是一個理性思考的過程,自我建構、完善學習的過程。因此,在“任務型”教法下,教師應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和多元的評價方法,有效地幫助學生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啟示二:英語教學應從“被動傳輸式”向“主動建構式”轉變。我們應少一些單一的語言知識精講模式,多一些活動式、參與式的教學模式。
啟示三:應提倡創造性地語言學習。提倡充分運用“頭腦風暴”、“心智聯想”等發散思維活動方式,培養興趣,積累語感,形成學生良好的創造思維。
啟示四:在課堂教學管理中,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和學習環境。我們要少些權威性老師,多一些良師益友。“任務型”教學途徑正是基于這一點,提倡的合作學習,力求營造寬松、民主、自然、安全、和諧的學習氛圍,通過學生真實的交往合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所以,它不僅僅關注學生的智力性因素培養,同時還關注學習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但是,“合作”教學的管理,絕非無政府主義狀態,而是講究任務的合理分配、角色的分工合作,以及激勵機制對個人和集體發展的正面導向。
三、 “任務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課型設計優化
1. 功能目標
閱讀課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要的教學目標,為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學習和掌握課文內容所涉及的語言知識(詞匯、句型、語法和習慣用法等),以及了解課文內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進而在閱讀方法、閱讀速度、閱讀技巧和閱讀理解的準確度和深度(閱讀欣賞)上得到提高。
2. 課型特征
(1)讀是閱讀課的主線,聽、說、寫配合。必須精心設計好各類問題,逐步加深理解;
(2)語言知識的講解要適度,操練要結合語境; 轉貼于
(3)以閱讀獲取的信息、材料來發展口頭、書面表達為拓展導向;
(4)提倡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3. 操作程序
閱讀前活動
目的:簡介閱讀內容和介紹文化背景,激發學生閱讀的愿望,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這部分在閱讀學習中非常重要。應注意的教學要點:快速瀏覽和預測。這一環節的主要活動形式是:頭腦風暴和預測性活動。
在閱讀前,教師應指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中出現的以下幾方面內容:
標題、小標題、圖片或圖表大字或大寫字體、大寫單詞、斜寫單詞或下橫線單詞、數字和大黑點、框架體。與此同時,處理單詞也是非常必要的。處理的方式有“頭腦風暴”或心智聯想,即盡力回憶以往就所要學的話題涉及的單詞,同時補充新單詞。
閱讀過程活動
目的:主要達到“假設與檢測”的真實過程。該環節主要突出的教師應巧妙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先易后難,逐層推進,調動學生探究真理的最大的欲望,獲取不同層次的滿足。
4. 評價
閱讀課教學不能脫離課文,應以課文內容為語言學習和語言訓練的主要材料和鋪墊,并提升。學生的活動應圍繞課文學習為出發點,突出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符合邏輯。同時,建議開展口頭、筆頭表達的評分標準與學生的過程形成性學業評價相結合。
四、 結束語
一、課前
預習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環節,它可以使學生大致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教師可以從讀、寫、劃、思、找這幾個方面,指導學生預習課文:①讀。教師要求學生讀三遍課文,不僅要讀通、讀順,還要明白課文大意;②寫。教師要求學生給課后生字及文中不認識的字標上拼音、組詞(每字2~3個);③劃。教師要求學生劃出文中不理解的詞句、單元詞中出現的詞語;④思。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懂的地方和問題;⑤找。教師要求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及課后問題的答案。
二、課中
1.重視新課的導入
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常見的導入類型有情境型、質疑型、激趣型、知識型、釋題型、直觀型和直入型等。
2.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課教學模式包括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讀課文,解決問題;交流收獲,積累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與《教師教學用書》,根據單元要求、課文特點、課后問題,抓住教學重點,精心組織教學,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
3.重視朗讀訓練
貫穿閱讀教學始終的是“讀書”,它不是只言片語地讀,也不是少數人的讀,而是確切落實到每一位學生的潛心讀。
書要多讀,有目的、有層次地讀。只有反復練讀,學生才能正確、順暢地朗讀課文,直至讀出感情,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培養提問的能力。
4.注重領悟寫作方法與理解內容相結合
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出課文中有特色的寫法,讓學生領悟其寫法在文中的作用。這樣一來,既進行了閱讀訓練,又指導了學生寫作。如在閱讀《窮人》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心理活動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在閱讀《大瀑布的葬禮》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對比、倒敘、首尾呼應的寫法。
5.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興趣出發,精心設計提問、教學環節和教學形式。
如在教學《索溪峪的“野”》時,筆者采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由四位學生組成:一名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名成績中等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筆者提出四個問題:“①‘野’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②課文從幾個方面寫了‘野’?③怎樣寫出這種‘野’?④多讀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學生們踴躍加入小組合作學習,積極討論,合作解決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后,各小組派代表向教師和其他同學匯報。這樣一來,實現了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的教學目標。
三、課尾
1.重視學習后的總結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開頭要引人入勝,中間環環相扣,結尾也要精心設計,做到課雖盡而意無窮。課后結尾的內容包括概括文章思想、要求學生掌握重點內容和寫作方法等。
2.重視學習后的質疑問難
質疑問難不但能解決學生在課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還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習慣。
四、課后
1.重視課文學習后的延伸
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及單元特點,設計延伸學習的內容:①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繼續查找相關資料。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后,學生繼續查找有關知識,能增強學生保護地球的責任心;②進行小練筆。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寫法,描寫教師或同學的外貌,實現讀寫結合;③教師向學生推薦相關的閱讀書籍。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三國演義》,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重視好詞好句的積累
“主問題”就是閱讀教學中有質量的、立意高遠的課堂教學問題,它的設計著眼于整體地帶動對課文的理解品讀,著眼于引導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每一次提問都能形成和支撐課堂上一個較長時間的教學活動的“板塊”,在教學中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
閱讀教學中,“主問題”的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主問題”應有利于整體性閱讀教學。整體性原則在實踐上是基于人的認識的全過程,在理論上則是源于系統論對事物的整體認識的原理,閱讀也是如此,正確的閱讀應著眼于文章的整體,我們對文章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的把握也應該是從對文章整體的感受、認識和判斷中獲得的。學生只有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才能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依然記得山東省朱則光老師執教的《木蘭詩》一課,他的課堂成功之處在于找準了這篇文章的切入點,別出心裁地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從課文中哪些詩句可以看出木蘭是個女英雄?一“點”激活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從“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可以看出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不辭辛苦,奔赴戰場”;從“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可以看出木蘭忍受著邊塞軍營的艱苦生活”;“從策勛十二傳,賞賜百千強”可以看出木蘭在戰場上叱咤風云,立下赫赫戰功……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加深了對木蘭這一形象的理解:木蘭確實是位女英雄,她的表現絲毫不遜于一位男子。
受朱老師的啟發,我在教九年級下冊課文《智取生辰綱》時,也力求能設計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來組織本堂課,一番思索之后,我決定這樣問:晁蓋、吳用智取生辰綱的“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對這一問題比較感興趣,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很容易便明確,課文自始至終都是圍繞一“智”字在做文章,最后歸納出四個方面:智用天時,“酷熱難行”、“熱不可當”、“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云彩,其實十分大熱”,晁蓋、吳用很好地利用了天氣酷熱難耐,人困苦不堪這一天氣條件;智用地利,劫取生辰綱的地點選在黃泥岡松林,為后面的下蒙汗藥做好了準備,也更便于晁蓋、吳用一伙人的撤退;智用矛盾,楊志和老都管、虞侯、士兵們本來就關系緊張,再加上晁蓋、吳用的挑撥,生辰綱被劫是必然的事兒;智用計謀,這是劫取生辰綱能夠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在這一計謀中,最讓人拍案叫絕的要數往酒里下蒙汗藥這一環節,一個“智”字體現的淋漓盡致。正是這一主問題的提出,從而加深了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2.“主問題”有利于對文章的感情基調的把握。古人云,“言為心聲”、“感人心者莫過于情”,可見情感是寫作的原動力。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精神、態度等情感特征,是學習成功的有效途徑。所以,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這樣,學生更容易走進課文,更容易拉近與作者的距離,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靈魂。如《最后一課》的教學,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篇文章所要表現的主旨是什么?你從文章哪些地方可以分析出來?學生很容易把握住了文章“愛國”這一感情基調,并且很自然地從文中對韓麥爾、小弗朗士、鎮上的人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的句子上進行分析,確定本文的感情基調。
3.“主問題”應有利于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逐步形成語文探究能力的主陣地。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牢牢地把握這一主陣地,在教學中尋找恰當切入點,搭建平臺,讓學生習慣于在你所構筑的平臺上積極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表現自己的個性,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
我在備課《紫藤蘿瀑布》時,確立了“世界上的花千種萬種,為什么作者卻獨獨鐘情于紫藤蘿花”這一值得學生深層次探究的問題,課堂上,這一問題的提出達到了“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效果,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認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回答,如花的外形之美,由花得到的感悟之深,甚至還有同學結合寫作的時代背景及花的象征意義,發出“特別的愛給特別的花”的感慨。這樣一個開放性題目的設計,減少了無謂、無效、甚至無用的提問,學生為解決問題而形成了長時間的深層次的探究活動,展示出了自己的個性特征,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