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思想政治教學概念范文

        思想政治教學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學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學概念

        第1篇:思想政治教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 教學 課堂效率

        為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任務,作為思想政治教師就要想辦法提高教學效率,而教學效率的提高歸根到底是要靠課堂效率的提高。只有課堂效率提高了教學質量才能提高,學生才能全面健康的成長,學校才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效率呢?我個人談談自己的幾點淺見:

        一、應整體把握該堂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地位,才能突出重點,事半功倍

        要做到整體把握該堂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地位,弄清高中政治的基本內容、基本結構,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及貫穿全課程的基本線索。然后根據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和認知規律,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設計本堂課的教學進程,以問題引導學習,盡量采用歸納式教學,讓學生經歷概念的概括過程,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這是最基本的。其次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由于學生之間的能力是有差異的,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因此,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針對這.一點,教學目標的制定應有梯度,不要求人人都達到相同的目標,但要求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盡情投入、力所能及。要做到使能力相對差一些學生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對于能力水平較好的學生來說也有充分施展才華的開放空間。毫無疑問,制定了準確、明確、有層次的目標,保證了教的方向,使教學有了現實的可操作性和評價性,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主動創設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和諧能產生美,和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就像一幅幅風景優美的畫面,讓學生看了賞心悅目。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所以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應該丟棄權威、放下架子,深入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參與探討問題、發表見解的學習過程,并相互交流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締結朋友式的情感紐帶,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一個的動作,一句贊美的短語,溫和的語調、親切的微笑、鼓勵的眼神、信任的點頭,是構成和諧氛圍的因子,是溝通情感是橋梁。它能帶給學生歡愉和力量。這樣讓學生體驗到了教師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情境,就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教學效率才會大大提高。

        三、遵循科學規律, 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

        心理學家研究:中學生能集中最長注意力時間是25分鐘,之后要重新刺激再集中。因此上課的時候,應注意勞逸結合。所以提高教學效率的實質是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為此,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充分發揮教學時間的綜合效用。如何恰當地把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搭配與排列,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層次,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是上好一節課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設計課堂層次時,必須重視學生認知過程的完整性。由于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學層次的展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的活動協調和諧。這樣,課堂結構緊湊,時間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多媒體除了有文字、聲音、視頻影像外,還可以創造出圖像、動畫這些新型的信息載體,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呆板的表現形式,能將抽象、生澀、陌生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提供多種人機交互手段,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志愿、需要、興趣和愛好,利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對當前的學習內容做出主動的、適應自身情況的積極選擇。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進而形成學習動機。多媒體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長期保持和獲取知識。它可以迅速地把課程資源顯現在學生面前,既可以大量節省教師講課、板書的時間,又可以使教師傳授更多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常規教學中,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用常規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一定的效果。而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的課件能給學生深刻的印象,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

        五、積極主動的開展教學反思,不斷完善課堂教學

        第2篇:思想政治教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立德樹人;思想政治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基金項目]浙江農林大學2011年思政教育重點課題(SZ201101)、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2011年重點教改項目(TMZD1102)、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重點課題(TM2012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彭金玉(1965-),女,湖南雙峰人,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政治學。

        黨的十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指明了今后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也為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各校對思想政治課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也取得不少成果,但與黨的十 “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因此,很有必要在前期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反思目前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改革,這不僅是教育管理者同時也是處于教學第一線的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責任和使命。

        一、創新教學理念:堅持以生為本

        黨的十提出“立德樹人”是對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也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回答了“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明確要求學校德育工作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作為一項學校育人的基礎性工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關系到“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也是最能體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的。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課的根本價值取向。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課的根本價值取向,至少蘊含著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在教學理念上堅持以生為本,二是在教學方法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立德樹人包括“立德”與“樹人”兩個層面的內涵,“立德”為確立品德,樹立德業,“樹人”為培植成長,培養成才[1]。“立德樹人”講的是“立德為先、樹人為本”,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基礎,樹人是立德的根本和目的。“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明明白白地表達了我們黨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和堅守,它提示著我們教育的根本對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務是“育人”,而不是升學率,不是論文和獎勵以及頭銜的多少,不是大樓和設備等等[2]。思想政治課要承擔起“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就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深化教學方法的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思想政治課還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學生主體地位的虛化,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教學活動變成了單向度的信息傳輸,帶來的最直觀后果就是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消極抵制,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實效性。所以,當前思想政治課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為“教學理念”具有基礎性、前提性的意義和價值[3]。教學理念直接影響著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的改進,影響著教師素質的提高。只有以科學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才能更好地設計教學內容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為此,要在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教學中真正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就必須改革創新,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高度概括了以生為本的真諦:教育是把一個人從黑暗引向光明,從虛假引向真實,從低俗引向崇高,這正是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要達到的理想境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課程教育教學中的根本體現和具體落實。思想政治課教學現狀及青年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養成的特點,要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樹立“以生為本”的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展,加強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提高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努力使思想政治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并使其終身受益的課程。

        二、創新教學方法: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立德樹人”能否取得成效,“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能否真正落實到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在于探索和實施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在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超越“灌輸”型教育,以啟發和引導為主,以教師的育人自覺啟迪學生的成人自覺、立德自覺;關注學生的個性與差異,充分調動并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了解學生主體的需求,激發學生主體創造,建立起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非常明確地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注重因材施教”。這“三個注重”的規定為思想政治課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方法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具體的要求。

        1.注重學思結合。這是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的繼承與弘揚,蘊含著三層意思:

        一是學什么。一個人只有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才能正確地思考,作出科學的判斷與分析。思想政治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提升青年學生基礎知識修養、促進青年學生知識結構合理化的有效途徑。一個人如果“忽視哲學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和政策法律知識等等的學習,就難免會造成知識面狹窄,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修養,考慮問題缺乏深度,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4]

        二是如何思。對青年學生而言,其別重要的是批判性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礎上的創新思維。思想政治課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對待知識的辯證態度,深刻領悟的批判精神,培養科學的批判精神和養成創新思維意識與能力,學會運用的基本原理、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對社會現實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不輕信,不盲從,將理論知識經過思考與思辨自覺地接受、認同,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正如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對青年學生所提出的希望:“同學們要做到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創新,激發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識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創新思維能力,不斷認識和掌握真理。”

        三是怎樣實現“學與思相結合”。“學”與“思”相結合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就是將所學的“知識”與所形成的“思想”二者內化為心中的“信仰”,這里有兩條途徑:教育與自我教育。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道出了自我教育對一個人成長成才的作用,他說:“在對個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則是起主導作用的方法之一。”[5]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是因為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青年學生的自我觀念和競爭意識日益強化,同時互聯網、手機、微博、飛信等現代信息工具和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使得青年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多,但他們的心理還遠不夠成熟,缺乏足夠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缺乏對外部世界的理性判斷,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應該遵循青年學生的身心和思想發展的規律,引導他們開展自我教育著力培養和發展他們的道德能力,以努力培養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的選擇能力、認識能力、實踐能力和自我構建能力為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能力的轉化,形成一種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模式[6]。

        2.注重知行統一。“知行統一”是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反映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體現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就要是強化實踐教學。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作為一種寓“知”于“行”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以認識論和實踐論為依據,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為特征,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真正的信仰都是在實踐與理論的碰撞中,在自己思想的不斷成熟和穩定中,在對社會重大問題的清醒面對中樹立起來的。”[7] 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青年學生走進社會,深入基層,接近群眾,切實了解國情社情民意,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鍛煉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目前,很多學校都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主要有:參觀式實踐教學、體驗式實踐教學、社會調查式實踐教學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著認識性難題、教學性難題、保障性難題。要解決這“三大難題”, 必須將實踐教學納入課程體系,實現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課程化[8],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

        3.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教學思想,要求每一個教育者既要關注學生的共性發展,更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和差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實行差異化教學,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實施因材施教需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鼓勵個性發展。同志曾對“因材施教”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當前迫切需要把教育從應試和高考指揮棒下解放出來……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有創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要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勵個性發展。”[9]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教師,要“以木匠的慧眼”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給予賞識和激勵,引導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顯示出“皮格馬利翁效應”。

        其次,實施個性化教育,推行個性化教學。個性化教育是針對當前思想政治課存在著的“整齊劃一”和“一刀切”的教育教學現狀提出來的,就是教育者必須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和每個學生的獨特性,使受教育者個體的身心、智力、素質和能力等得到充分和全面的發展的教育過程。正如先生所提倡的:“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10]為此,思想政治課在教學中,必須全面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和需求,及時了解他們關注的熱點、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取啟發式、探究式、研討式、參與式、案例式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判斷,鼓勵創新思維,激發每個學生的興趣;根據新形勢下思想政治課的特點以及面臨的新任務,針對信息化網絡化給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通過博客、微信、課程網站、QQ群等網絡平臺,拓展教學資源,創新思想政治課教學手段。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受教育者在接受過個性化的教育后,每個人的教育教學成績也是因人而異的,如何評價這些教育教學結果就成為問題的關鍵。因此,要“加快建立以課程標準和學生全面發展標準為主的評價體系。當前考試分數和升學率幾乎成了評價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唯一標準,不僅學生壓力大,教師和學校的壓力也很大。必須加快建立科學的、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11]因此,要改革現行的思想政治課的考試模式,建立多元聯動的評價機制,既注重形成性評價,也要重視終結性評價;既注重學習過程的自我反思,更要強調評價目標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通過這些評價,讓每個受教育者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幸福,形成積極向上、自信樂觀的自我認識和情感體驗。

        思想政治課要承擔起“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必須不斷改革創新,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注重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張力縱論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J]人民教育,2013,(01):10.

        [2]許武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J]中國高等教育,2013,(01):63.

        [3]趙野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8):76.

        [4]陳昌興,李俊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功能的新視點[J]現代教育科學,2010,(02):113.

        [5]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07.

        [6]柯文進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北京教育(德育),2013,(01):26.

        [7]王麗萍,張明志知行統一命題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范式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7):106.

        [8]劉建濤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構建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01).

        第3篇:思想政治教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新課改政治課堂教學

        新課程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著眼于當代社會發展和高中學生成長的需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以順利實現課堂教學目標。那么,如何開展新課改下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一、加強教師素養的提升

        “新課改”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提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從中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對政治課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教師的作用和學生的活動發生了新變化。要實現這些變化,必須提高教師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和水平。

        為了有效實現新課程目標,政治教師不但要掌握政治教育專業知識和思想工作的一般性知識,而且還需要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尤其要掌握學科聯系的能力和全方位立體思維的能力。教師只有博覽群書,博采眾長,才能善于設計問題供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合理組織,及時引導,正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伴隨著學生興趣的提高和主體意識的增強,課堂教學中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如課堂氣氛過于活躍怎么辦?學生的思維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現偏差怎么辦?這些問題不解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就很難實現。要解決這些新出現的問題,就需要我們運用自己的智慧,正確發揮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1、營造氛圍要適度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主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體角色,但如果營造氛圍只是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就會形成放任自流,一盤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們在營造氛圍時要牢記自己“組織者”的身份,我們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確定合適的教法,結合學生特點對課堂教學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組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形象,及時發現“散漫”的苗頭并加以制止。

        2、因勢利導要及時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主張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時要幫助他們明確目標,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要對他們的思想狀況和思維狀態做出迅速、準確的判斷,當發現他們的思維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現偏差時,要及時進行引導,否則課堂教學效益就會降低,教學目標就很難實現。

        三、教學內容生活化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基本含義是指在政治課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政治,把生活問題政治化。政治問題生活化。體現“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政治經濟哲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的社會問題,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一)課前準備生活化

        1.教師: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內容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前提。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政治書本知識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尋找與課本中的知識有聯系的、學生熟悉的場景、事例,用以溝通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政治學科知識的聯系.瞄準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最佳聯結點.以此來誘發學生已有的真切體驗,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現的案例有的與本地區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原有知識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理解和領會教材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和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2.學生:體驗生活.積累經驗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寶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如果教學中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就無法建構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關資料,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根據多年來政治學科教學實踐,筆者了政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三環節教學模式”。

        1.激活生活經驗,置疑導入

        教師將教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設計成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借助課前收集的資料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加以解決。由于學生只能找到一些簡單的辦法,不能將問題徹底解決,從而進入一種“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憤狀態。

        2.創設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導入使學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識經驗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從而產生學習新知識的緊迫感。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識的發生、.感受知識的本來面目.最終達到既學習新知識又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根據知識的具體特點和實際的教學條件,教師可以創設如下生活情境作為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平臺。

        3.升華知識,服務生活

        第4篇:思想政治教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支架;分層;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6-012-01

        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參差不齊,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進行教學中并沒有進行分層次教學,這很容易造成好學生厭學、差學生聽不懂的課堂教學問題。“最近發展區”理論可以有效地解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相關概念

        1、“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維果茨基在皮亞杰、桑代克、考夫卡等學者提出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關于教學與學習者的發展之間關系的理論。維果茨基認為教學在學習者的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學要走在學習者發展的前面。“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教師教學的內容要始終高于學習者的知識水平,但又不能過高,教學應處在一個“跳一跳摘桃子”的合適位置。

        2、“支架”概念

        “支架”的概念是由布魯納提出的,他認為“支架”可以幫助學習者完成學習任務。在他看來,“支架”包括示范、強化、反饋、指導、提問與認知建構這六種形式。學習任務不同,學習者的現有水平不同,“支架”會隨之發生變化。在“支架式”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支架”建構的主體來幫助學習者學習;學習者則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借助教師提供的“支架”努力建構自身的知識。教師為學習者提供的支架,通常在學習者最近發展區范圍之內。

        二、當前制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

        當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常常發現學習者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興趣低,不重視課堂上教師的教學。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還不夠豐富

        目前,高校存在著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不強,哲學社會科學一些學科教材建設滯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結合不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比較陳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夠全面等問題。這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根據各個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依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具體選擇和配置適當的教育內容,要樹立講實效的思想政治理念。

        2、忽視學習者的自主性

        學習者的自主性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而當前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卻恰恰忽視了學習者的自主性。對一些高校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課堂進行了觀察,發現大部分教師都是依靠多媒體課件,“照本宣科”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教師與學習者的互動少,更不用說給學習者布置有利于他們進行自主探索學習的課堂任務了。

        3、無差別教學的缺陷

        由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都采用大班教學的形式進行,班級內部學習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有明顯差異的。但國內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依然以院系專業的行政班級作為大班教學的教學單位,來進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無差別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形式使低水平的學習者跟不上課堂教學的步伐,而高水平的學習者則覺得教學內容太過于簡單,最終會導致所有學習者都“學無所獲”,而使他們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失去信心。

        三、“最近發展區”理論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1、“支架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支架式教學是為學習者提供一種知識建構的概念框架,以幫助學習者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在支架式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幫助學習者建構支架。支架式教學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要注意的是:要摸清學生最近發展區的下限,科學配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且要拉大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幅度,合理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然后教師應讓學習者進行獨立探索,引導學習者進行協作學習,最后教師應對支架式教學效果進行評估。

        2、“交互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交互式教學法是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法。在支架式教學模式基礎上形成它以語言功能為綱,著重培養交際能力。教師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要注意啟發學生,指導學生自學,提高學生興趣,采用課堂交流和小組討論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印象,教師要對每組學生進行綜合評分,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思想意識與觀念,加深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印象。

        3、“分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分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目標,把學習者分成不同層次的班級,進行分層教學。“分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是“最近發展區”理論典型的應用形式。教師在進行“分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時,要用信任和辯證的的眼光看待受教育者各種狀況,使本來有可能在一定的教育條件下能夠轉化的學習者,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收益。

        總之,“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導下的“支架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交互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分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都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改善當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促進學習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們思想政治課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啟示,對思想政治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能夠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重視分析和思考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根據學情并和論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進行教學活動,必將使政治課教學充滿新鮮活力和創造力。

        參考文獻:

        第5篇:思想政治教學概念范文

        [摘要]通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范式演進,揭示其教育學和哲學認識論淵源。認為教育哲學關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的反思與哲學二元認識論向交往實踐論范式的轉換是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論的認識論來源。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2826(2011)11-0083-05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范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研究的基本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界定和分類直接決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法的選擇,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現和根本任務的完成。然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問題的界定、分類及其與原理其他部分內容的相互關系的闡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教材中存在理論前提與分類標準不一致,邏輯不周全等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剖析,為提出概念清晰、邏輯自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提供依據。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范式

        迄今為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理論范式主要發生了以下三種形態的演變。第一種形態是從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角度,提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即“教育者主體說”。一些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者、發動者和實施者,它是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相對應的,對一定的教育對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教育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同時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與一般的物質客體不同,他們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影響時,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是存在某種程度的主動性,具有主體性的特征。”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分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指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和組織機構組成的系統,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指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人和組織機構組成的系統。”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是單極的而是多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包括個體主體、群體主體和國家主體,是個體主體、群體主體和國家主體的統一體。”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兩極運動,而是一個多主體與多客體之間的多極的、復雜的運動,即實際上存在著一個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為核心或輻射源的主客體關系群。”并且“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而言,是施教的主體,具有能動性、誘導性,但他的能動性受到對象(客體)的理解能力、文化水平和學習進程的制約”。

        第二種形態是在重新審視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并強調發揮其主體性作用的基礎上,提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共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即“雙主體說”。陳秉公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動行為者,都具有主動教育功能,因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主體,也可以成為教育的客體。當教育者或受教育者進入行為者(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行為對象性系統,成為行為對象時,他便居于行為客體地位,進入客體系統,成為客體。”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對方作為認識和實踐對象時,自己是主體,對方是客體;當二者在與其他教育客體發生認識與實踐關系時,他們則分別在不同主客體關系中充當主體。“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二者是以教育資料為共同客體的一種雙主體協同發展的關系。”并且提出“國家是本體性主體,教育者是實踐性主體,教育對象是自我教育主體”。

        第三種形態是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角度提出二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平等的主體,二者之間構成“主體際”關系,或者叫“主體間性”關系。張耀燦認為,“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兩種關系的統一: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二者構成了‘主體一主體,的關系;另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復數的主體,他們把教育資料作為共同客體,與教育資料構成‘主體一客體,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實踐過程中通過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關系。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要回歸生活,樹立新的教育理念,體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平等、和諧的關系。”從方法論的角度闡釋“主體間性”的內涵,可以認為,“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即主體間的交往活動,而不是教育者的單邊活動;另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是通過相互理解,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的方法來實現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的。可見,主體際所要求的教育過程應當是一種“主體一客體一主體”的交往實踐關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價值

        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當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客體概念,從哲學視角審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嘗試抽象、解構、建構主客體論,至少具有以下三點意義。

        第一,深化了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規律的認識。主客體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紛繁復雜的人的關系抽象為辯證的主客二元概念,使復雜現象本質化,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過程及其特征。正如祖嘉合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和認識過程,當我們著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這一過程中作用的性質時,在描述它們生動豐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情景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對概念就顯得有些詞不達意了。引進哲學認識論中的主體和客體的概念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可以更清晰地表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性質和相互轉化的情景。”同時,主客體概念的引入有助于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相關理論的建構如價值論、方法論、載體論、管理論等提供內涵確定的研究范疇,使各個部分的理論建構具有邏輯一致的理論前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體系自身的邏輯自洽。

        第二,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理論自覺。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客體范疇,源于對受教育者思想發展變化實際及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體性的反思。將受教育者提升為教育過程主體來認識的“雙主體說”、“多主體說”、“主體際說”等一系列強調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具有主體地位的“學說”,都是在充分注意到受教育者思想特點的變化及其主體性基礎上提出并系統構建的,它是時代精神及其發展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中的現實表現。這一系列學說生動描繪了教育理念由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闡釋了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與教育者平等對話、積極參與教育活動的教育思想的深刻變革。盡管各個學說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陷與不足,但其中所蘊含的對受教育者主體價值的認識與尊重應充分肯定,折射出時代的進步、思想的

        發展、主體的覺醒。說明只要存在改變著,認識就在改變。

        第三,回應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呼喚。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長青。不斷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主客體理論范式的窠臼,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發展的內在沖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作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最為活躍、最為基本的一對矛盾統一體的認識成果,必然肩負與時俱進地回答現實挑戰的使命。目前的研究及理論范式的演進至少回應了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存在關系本質的認識,即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通過教育實踐對象化活動使其本質力量向對象滲透和轉化,對象具有主體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在教育實踐中轉化為主體的本質力量和重要特性。雙向對象化活動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教育實踐關系的本質。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

        研究的依據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形成以上態勢主要受教育哲學中教育主客體分類和哲學認識論主客體演變思潮的影響,二者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形成的理論淵源和研究依據。

        從教育哲學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的觀察與闡釋自然會受到教育學中關于對教師和學生關系認識思想的影響。可以認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問題的研究及其分類成果的直接理論淵源,來自于教育學關于教育主客體的界定。無論研究者是否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主體說”都無法完全擺脫赫爾巴特“教學中心論”與“教師中心論”的影響,即認為道德是通過學習方式獲得的,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知識的擁有者和掌握者,而學生是接受教育的客體,從而使學生處于受動狀態。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說”的提出,受主體性教育思潮的影響,吸取了“在學校或任何一種教育機構中,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也是主體,他們互動展開教育活動”的觀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際說”則是主體間性教育哲學思潮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反映。正如馮建軍在“以主體間性重構教育過程”一文中指出的,“主體間性教育哲學理論認為教育就是一種交往行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結成以主體性為基礎的主體之間的交往實踐,教育過程就是交往過程,主體間性內涵于教育過程中。”

        從認識論上來說,基于教育哲學主客體觀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論其實質可以分為兩種,即主客二分論和“主體際”論。“教育者主體說”和“雙主體說”,從本質上說是“主一客”二元認識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這兩種學說無論是單一主體還是復數主體,本質上都是從“主一客”二元視角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中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關系是對立的,雙方的關系是支配與被支配、控制與被控制的。二元論源于笛卡兒唯心主義認識論,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和改造,是對象性的認識關系。在認識和改造的過程中,二者相互轉化,即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主體客體化就是把主體的意志、目的、能力對象化、外化,使客體發生形式或本質的轉變;客體主體化就是客體向主體的滲透和轉化,即主體把客體的屬性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說”的教育思想就是教育者在教育受教育者的時候把自己的意志、目的、觀點能力對象化,同時受教育者也向主體滲透和轉化,使教育者發生形式或本質上的轉變,從而也就發生了在教學活動中受教育者轉變成教育者,教育者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情形。總之,“教育者主體說”和“雙主體說”教育思想的根源主要是主客二元認識論。

        “主體際”說基于“主體間性”哲學思潮,跳出了受教育者客體宿命的藩籬,突破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模式,提出“主一客一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際關系模式,從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共同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視角來解釋二者關系。因此,“主體際說”是建立在交往實踐觀基礎上的,“認為實踐結構是由‘主體一客體’與‘主體一主體’雙重關系的統一構成的整體,即‘主體一客體一主體’結構。”亦即認為交往實踐觀是實踐論發展的結果,它主張多極主體在以共同的客體為中介的、物質交往實踐為基礎的平等地交往,在交往中實現互識,進而達成共識,參與實踐活動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從屬、依附及支配的問題。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

        研究的問題與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三種理論范式的演進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進步的結果,但是深究其內在機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并面臨著挑戰。

        首先,把教育者看作主體、受教育者看作客體的“教育者主體說”是抽象概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關系的理論框架,反映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主動引導地位,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負載的根本任務。但這種認識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在教育過程中易于不自覺地把受教育者看作認識改造的工具對象,難免最終落入“填鴨式”、“單向灌輸”的窠臼。從實質來看,把受教育者放在被支配的地位,依然沒有擺脫二元認識論模式的思維慣性。它只能闡明思想政治教育施教過程的特征,不能完整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教育實質,將其一成不變地應用于主要是由人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不恰當的。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說”反映了主體性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局限性。這種學說突出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征施教,充分彰顯了受教育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但是,在教育與自我教育階段,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具體地位關系仍然是不平等的主客對立關系,特別是對于客體如何轉化為主體只是具有認識上的意義而不具有操作性的價值。簡而言之,主客二分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關系是科學思維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反映,是理性主義教育的表現,是一種強調對知識的認知性教育,體現在教育理念上必然要求通過知識傳授式的教學模式來實現,知識傳授式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核心途徑。這種理性主義的教育理念勢必會過分注重和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和絕對權威,因其內在地規定了教學的主體是知識的掌握者和傳播者,受教育者則被認為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的對象,從而必然削弱對受教育者價值理性的重視,使人的主體性面臨發展的危機。

        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際說”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教育實踐基礎上的有機聯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實踐過程中的相互影響,是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積極揚棄。”“主體際說”應當說是交往實踐觀的現實應用,它為準確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關系及彰顯受教育者主體性提供了新的研究理路,開辟了新的研究視野。任平認為,“交往實踐觀實際上是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交往實踐是多極主體間為改造和創造共同的中介客體而結成交往關系的物質活動。”可見,交往實踐觀的“主一客一

        主”模式中的客體是中介客體,是多極主體“改造和創造”的對象,而“主體際說”“把教育資料作為共同客體”顯然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實際不相符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的意識形態的作用與塑造,教育者在教育過程當中應當起到主導、引領的作用。而交往實踐觀所倡導的無主次的多極主體的交往,能否解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主客體關系運動的矛盾,則有待商榷。

        總而言之,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本質的理解,應當是解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謎的鑰匙。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非線性的復雜關系究竟應該運用什么樣的理論來表述和闡釋,將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展和當代哲學和教育理念的發展而不斷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倉道來.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4.

        [2]劉新躍,周亞東.論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

        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8).

        [3]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問題初探[J].理

        論縱橫,1995,(3)..

        [4]邱杰,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三重形態

        及其主體性[J].湖北社會科學,2003,(12).

        [5]宋發選.試論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

        關系群[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2,(3).

        [6]陳岸然.對政治教育“灌輸”問題的再思考[J].

        軍隊政工理論研究,1999,(1).

        [7]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6.

        [8]蘇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論論綱[J].學校黨建

        與思想教育,2003,(7).

        [9]王穎.試析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三重形態及

        特征[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2,(19).

        [10]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等著.思想政

        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含義初探[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2).

        [12]宋義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轉向問題

        研究[J].理論與改革,2007,(1).

        [13]祖嘉合.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及其特性的思

        考[J].教學與研究,2007,(3).

        [14]王策三.教育主體哲學芻議[J].北京師范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4).

        [15]馮建軍.以主體間性重構教育過程[J].南京師

        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第6篇:思想政治教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現狀;類型;結構

        在沒有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體系之前,我一直認為范疇是指某一事物的范圍,錯誤地把范疇同某一事物或現象的外延等同在一起。在學習之后,我才知道范疇指的是學科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也就是說某一個領域當中的基本概念就是這個領域的范疇。我們通常認識某一事物都是從概念開始的,概念幫助我們對事物現象有了更清楚的界定和認識。也可以說范疇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成果,是幫助后人認識事物的階梯。通過這些階梯不僅可以較為清晰地看清楚我們所要了解的事物,并且可以讓我們在認識事物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一系列概念,這些概念像骨架一樣構成了學科的知識體系。使得這一學科能有效的區別于其他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范疇也是一樣,對于本門學科而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本門學科之所以能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理論標志。目前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范疇研究總體來講還是有些欠缺。和其他學科一樣,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而言就是學科的基本范疇。

        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和思想政治教育學規律是兩個比較容易混淆的內容,他們之間有一定的聯系也有一定的區別。雖然二者都是人們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形式,但是我個人的理解是,二者有“點面關系”。之所以說二者是點面關系,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其實就是本門學科最基本的概念,概念本身就是用來反映事物本質的一種形式。只是概念上的反映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需要受教者在概念之間不斷找尋。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正好解決了這一需要,他把各個獨立的概念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較為全面和穩定的思維形式,更好地幫助人們去理解和追逐本門學科。可能此時有人會質疑,既然規律更全面更穩定,那么完全可以用規律去替代范疇。我覺得這種質疑有一定的依據,但是卻不是準確的,如果沒有基本的概念,根本談不上概念之間的有機結合,所以如果沒有范疇,根本就談不上學科的規律,二者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只能有機結合才能正確運用,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范疇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類型結構的理解能幫助學習者更好地認識本門學科的范疇體系。有的范疇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內容、實實在在的基礎以及具體的環節,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范疇;有的范疇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的本質聯系所規定的內在的屬性、特點、功能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階段性、歷史性、價值性、層次性等范疇;有的范疇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種現象之間的某種關系,這種關系可能是對應的,比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可能是立體的,比如“優秀―中間―后”,還有可能是綜合性的,通過范疇之間的聯系來及時發現某種規律,比如行為受思想支配、行為表現思想等。可以看出這種范疇劃分的標準是范疇性質和狀態的差異性。

        我們還知道,不同的范疇在學科體系中的作用大小和高低層次是不同的,根據這樣的劃分標準,可以將范疇劃分為高層次的基本范疇、中間層次的重要范疇以及低層次的具體范疇。高層次的基本范疇,是指在思想政教育學中能反映和概括本領域中各現象之間最普遍、最穩定、最本質、最重要的特性和關系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學領域,高層次的基本范疇一共有八對。中間層次的重要范疇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起著重要作用,能夠揭示學科內某些規律,又能創造出一定的條件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比如說思想教育的過程、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以及價值。低層次的具體范疇是指那些可以用來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并且可以反映學科內許多具體現象的內在本質聯系的范疇。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范疇和劃分標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意思是說同一范疇在不同視角或者不同劃分標準下可以同時屬于不同類型的范疇。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中的不同類別和層次是相互聯系的,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轉化。低層次范疇是基礎,高層次范疇對低層次范疇又起著引導指導的作用。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體系的內在邏輯關系。

        參考文獻:

        [1]鄭永廷.現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思想政治教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微課堂;自主學習;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8-0044-02

        當前,我國社會已經進入一種叫做“微時代”的時期。借助現代化方便快捷的多媒體傳播平臺,微信、微博、微電影等帶著“微動力”深入“微生活”進而形成“微時代”。根據2015年2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較2013年底增加5672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1]。其中,使用手機互聯網上微博、觀看視頻和新聞的人數比例大幅增加。在“微時代”時期,教育工作者將“微時代”中所帶有的微元素融入到教學工作之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的教學方法“微課堂”,我國教育也在對此種教學模式進行嘗試。

        為實現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高思想覺悟的優秀黨團干部,我國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視。但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局限于課本教學,對書本知識死記硬背,而很少根據社會現象進行實例教學,上課較為枯燥乏味,這便出現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教學效果不佳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高校將如何采用新的教學手段,能否將“微課堂”教學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值得我們進行思考。

        一、“微課堂”概念界定

        1.“微課堂”概念。據北京報記載,“微課堂”一詞最早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于2008年創造出來的。彭羅斯在他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要吸引學生眼球、抓住他們的興奮點,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可以分五個步驟來準備一堂課:(1)列出課堂上準備講解的知識點,特別是列出知識點中的核心概念。(2)撰寫一份不超過一分鐘的課程介紹和要點。(3)用音視頻設備(麥克風或網絡攝像頭)來錄制一段包括上述內容的素材,并制作成1~3分鐘的適宜于多媒體教學播放的音視頻。(4)為對課后閱讀或深入探究感興趣的學生設計一些問題、布置一些任務。(5)將多媒體教學音視頻和課后閱讀或探究的問題、任務上傳到教學信息資源庫或課程管理系統中去[2]。因此有人將微課堂定義為將教學資源、學生、教師等結合起來,以其中某一個因素為主題,從而設計的小規模的課程教學過程。微課堂采取以視頻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和授課模式。如果按照其特點來定義,微課堂是現代教育工作者以多媒體為形式,采用的知識傳授時間較短,教授內容較少,自主學習為主,資源容量較小,學生學習手段較多的新型現代化教學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微課堂”概念。根據微課堂的定義,我們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微課堂定義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借助多媒體網絡這一平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學方式。現在國家重點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進行把握、了解,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將更系統、全面和科學的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和加強對政治理論上的自覺性。

        自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行2005年的改革方案以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統一使用由教育部指定專家編寫的教材,目前使用的2015修訂版教材,新增加了“十”、“兩會”、“中國夢”以及新頒布的法律等內容,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有與新增內容相匹配的新的教學方法,再結合傳統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如今的微課堂教學模式便是一種很好的新型教學方法。在這一模式下,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可以自主的利用手機查找資料、觀看視頻學習,更好的結合當代國家發展需要、結合實例真正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素質和法律素質。

        二、“思想政治微課堂”特點

        1.知識傳授時間較短。學生是否能集中注意力,是衡量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志,也是決定我們教學成敗的關鍵。教育思想家洛克說過:“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并且保持學生的注意力。”人都會出現疲勞期,整節課死板的教授知識,會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學效果較差。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本身屬于理論知識較多,課程相較工科、體育等科目實踐性、活躍性較低,而“微課堂”的教學方式充分考慮到了學生注意力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內將課程最核心的內容傳授給學生,而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2.教授內容少而精。微課堂中強調教授內容的少而精,也就是要求教師精講,把握課程目標中的核心內容。精講是課堂教學有效進行的大動脈。精,不是為了節省時間而減少量,而是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難易不同的教學內容,有的放矢,用形象、精練的語言突出重點,指出難點。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科目,教師在備課時應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精選例題,精講內容,在知識能力的傳授培養上分清主次,對重點知識進行詳解,不斷變換教學方法。如果只是片面的要求課堂量,而不顧學生的理解程度,學生就會無所適從,失去其學習的興趣。在講授核心內容的同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視頻等手段,與學生互動,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3.自主學習為主。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實現受教育者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培養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用科學的方法主動探究知識,敢于競爭,敢于質疑問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微課堂的特點之一便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手段更好的自主學習。大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對課程預習的很少的情況,他們只是一味地在聽教師講解知識,有時出現不理解的知識點時也無法及時的得到解決方案。思想政治課雖然不像其他理工科學習內容的環環相扣,缺少一部分便無法進行下一部分的學習,但是政治課也需要對課程提前預習,提出疑問,以便在課堂上得到解決。這便要求學生課下要學會自主學習,同時也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微時代”給我們提供的條件,通過郵箱、微博、微信等,在課前將要教授的相關信息或有助于教學的資料給學生。不同于傳統的網上信息堆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選擇探討性、啟發性更強的資料,結合新聞和案例,讓學生提前自主的進行下載學習,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思考,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打好鋪墊。

        4.學生學習手段較多。“微課堂”中提倡學校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視頻及網絡內容向學生進行教育。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與藝術,也是一門時政性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要緊密結合。我國網絡發展很快,網上信息量也很大,“微課堂”便要求學生通過手機、媒體、新聞、互聯網等多種現代化手段對各種知識進行學習,了解國內外新聞,學習我國歷史知識,掌握政治核心知識,拓展自己的學習范圍。

        三、結語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方法的組合本無固定的形式,關鍵在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對于教學方法的合理選用。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微時代”應運而生,“微課堂”也成為教育教學中的一種表現形式。雖然國內將“微課堂”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微課堂教學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此前提下,為了使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將大學思想政治課程打造成“精彩課堂”,使學生真正喜歡這門課,充分貫徹國家培養優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積極學習并掌握微課堂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模式,確保微課堂教學能夠更快更好地服務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高政治理論素養、高工作能力的新一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第8篇:思想政治教學概念范文

        關鍵詞:教練技術;思想政治教育;應用

        一、教練技術概述

        1. 教練技術的概念

        教練技術是一項通過改善被教練者的心智模式來發揮其潛能和提升其工作效率的管理技術。其教練的對象是人的心態和信念,旨在幫助被教練者去除干擾、雜念,使被教練者達到最好的狀態。

        2.教練技術源起及發展

        教練技術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其創始人是添.高威,他在其出版的《網球的內在技巧》一書中總結道:“運動員的內心有這樣的競賽,潛意識里想做優良表現的部份,與另外一個緊張、懷疑自己、責怪自己和注意力分散的部分在競賽。后面的部分使運動員無法做到優良表現,即使他內在擁有做得到的能力。”至此教練技術慢慢興起,添.高威也被成為是教練技術之父。經過40多年的發展,教練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企業教練技術、生命教練技術、NLP教練技術、匯才教練技術等等。

        3.教練技術的作用和教練的基本能力

        教練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人的表現,這主要通過激發人的潛能和降低外界對人的干擾來體現。其作用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就是:表現=潛能―干擾;教練要發揮作用就要有四項基本技能分別是聆聽、區分、發問、回應。教練要探詢被教練者的內心,通過強有力的問題對被教練者的心智模式進行改變。

        二、教練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1.從概念的角度分析

        ⑴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⑵與教練技術的聯系。首先教練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相同,都是針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做出改變以期達到預定的效果;其次教練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學擁有共同的理論基礎二者均有哲學和心理學基礎;再次教練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達方式均是以語言表達為主;最后教練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形式相識均有課堂教學形式。

        2.從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及規律的角度分析

        ⑴ 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是在一定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下人們內在的知、情、信、意、行諸要素辯證運動,均衡發展的過程。而教練技術關注的也是人的心態和信念,并且其最終落腳點是改變人的行為。

        ⑵ 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主客體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產物;人的思想品德是主體內在思想矛盾運動轉化的結果。教練技術在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協調以及人的思想矛盾運動轉化的過程中恰恰可以扮演一個服務員、支持者、陪伴者的角色,以促使人養成更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質。

        三、教練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以課堂教學為例

        1.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⑴ 投入多產出少。各級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都投入了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收到的效果卻一直不好,現在社會上仍然彌漫著思想混亂,缺乏信仰,道德淡薄等現象。

        ⑵重知識輕情感。我們的學生理論知識很豐富,答卷能力很強,但是思想情感卻很冷漠。很多學生都沉溺在虛擬世界里不能自拔,和父母的情感交流,甚至和周圍同學的交流都在減弱。

        ⑶說的多做的少。對于思想政治每個人都能說很多東西,但是真正做到由知到行的轉變的卻寥寥。不管是課堂還是課下,我們的學生總是說的比做的多,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2.教練技術給我們的啟示

        ⑴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講課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教師不應該僅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注重教學效果,使學生的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習慣等均的到改善。

        ⑵溝通的意義在于對方的回應。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授課,下面同學沒有回應,那這堂課就是失敗的。回應有多方面的,包括表情,眼神,語言,身姿,手勢等等。

        ⑶重復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針對以上問題如果僅僅是重復已有的做法,不尋求改變的話壞的結果就會延續下去,甚至會發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努力探索新的可能性,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教練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以課堂教學為例

        有效刺激法是企業教練技術中一個成熟的方法,其經常被運用于企業文化培訓當中,主要是通過有效刺激引導人達到預期的改變。有效刺激理論的內容包括學習的模型、學習過程的推動、思考的基本方式、影響人注意力等四個方面。

        ⑴學習過程的模型。 有效刺激法認為學習的過程主要包括輸入――處理――輸出三個環節。通常情況下我們理解的輸入是一些概念、原理、方法、原則,然而有效刺激理論認為輸出就是我們所期望達到的效果,這恰恰是我們要求的概念、原理、方法、原則。即輸出就是人的知識、情感、技能等等,這些在有效刺激法中被稱為經驗;而輸入的是讓被教練者形成經驗的沖突、變化和問題,這些在有效刺激法中被稱為刺激;被教練者的大腦在處理沖突、變化和問題的時會經過觀察、體驗與思考等過程,它們被統稱為過濾;

        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當中,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恰恰是我們所需要被教育者達到的結果,所以這是輸出。而輸入就是合理的運用沖突、變化、問題對被教育者進行的刺激。過濾就是教育者的頭腦在接受刺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觀察、體驗和思考。

        ⑵推動學習過程的關鍵因素。有效刺激法認為,在刺激、過濾、經驗這三個概念當中,刺激是推動學習的關鍵因素。刺激主要有沖突、變化、問題構成。沖突指使人不能接受的狀況,意料之外的狀況;變化指基于可能性的差異;問題指不確定性。向被教練者呈現有效的刺激,這教練行為的本質。

        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抓住輸入這個重點,也即是抓住對教育者的有效刺激才能夠推動學習,使教育變得更加有效率。例如通過語言富有情調的變化,創造一個情境然后話鋒一轉給人制造沖突等等。

        ⑶思考的基本方式。思考即使頭腦對刺激的追究,思考的基本方式主要有歸納法、演繹法、慣性反應。而學習的本質規律是學員一定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并沿著能被自己的經驗所認可的過程,從而形成新的經驗。因此刺激必須經過頭腦的過濾才能形成經驗,過濾的關鍵是思考。

        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引導被教育者思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歸納法和演繹法是邏輯思維當中經常運用到的理論,而慣性反應是非理性思考。恰恰是這種慣性反應是對我們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東西,因為很多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是出于人的慣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重視使得被教育者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并關注被教育者的慣性反應。

        ⑷影響被教練者注意力的五個方面。有效刺激法認為影響被教練者注意力的五個方面分別是聲音、目光、發問、PPT頁面、思路。要吸引被教練者的注意力就要確保有足夠的音量并保持抑揚頓挫的聲調;與被教練者保持眼神的接觸,自由的釋放自己的眼神及表情;抓住有價值的問題不斷的向被教練者,就能產生足夠的吸引力;減少PPT的內容,做到簡潔,講解與掩飾同步;用最清晰的思路闡述。

        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也應該重視以上五點:通過朗讀,并且聽自己朗讀的聲音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增加上臺的體驗,多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并經常觀看自己的講課錄像;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反問、設問、一拖三式發問;PPT制作盡量采用純色背景;用讓學生負擔最小的思路呈現自己的教學內容。

        綜上,使用教練技術來改善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是一種新的思路,可以創造出新的可能性。教育者的教學技能都隱藏在被教育者的頭腦里。并不是教育者教了什么而是被教育者學到了什么。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只有對學生的頭腦進行有效刺激,我們才能更好的跨越那十幾米思想的距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也只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他們才會認同我們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這樣才能更好的轉化到他們的頭腦當中,從而內化成自己的思想,使他們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最終外化為他們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黃學焦,王之波.教練式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

        [2][美]迪爾茨.從教練到喚醒者[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45.

        第9篇:思想政治教學概念范文

        首先,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創新必須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有所了解。作者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問題進行了詳細揭示與深入分析。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更加強調交互性與開放性。交互性是從師生方面來說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認為,教育者是教育的主體,在教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固定模式與地位,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增強了,教育者開始轉變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者與啟發者。開放性則是從學生方面來說的,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圍墻”概念逐漸消失,學生通過新媒體非常便利地獲得了比以往更多的信息,進一步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此外,新媒體環境沖擊了高校文化建設,教育者的權威性地位日益受到了威脅,對于教師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還要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作者在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之后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刻不容緩,并且指出了改革的原則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較為具體的實踐經驗與發展方向。

        其次,探究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徑還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作者向讀者展現了前提性理論以及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理念。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前提性理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社會發展理論以及人類共同體理論,這三個理論揭示了新媒體環境下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發展、引導問題,從而為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新方法、途徑的探索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念也是實現教學方法與途徑建立的前提,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包括:注重系統灌輸與個體差異的有機統一、促進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協調、強化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把握教材體系與新媒體體系的對接融合等理念。其中,作者尤其重視“促進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協調”理念,因為新媒體技術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的價值觀念受到的沖擊最大,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也最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他們越來越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作者認為,大學生在心理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等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欠缺,社會價值的實現受到很大的阻礙,因此,要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協調好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用個人價值標準與社會價值標準共同約束大學生行為。在建立一定理論基礎之后,作者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新媒體教學的優勢,提出了新媒體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思路,并且提出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創設“嚴肅游戲”,借鑒“慕課”的教育模式理念等等。

        最后,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創新還離不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新媒體素養。該著指出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具備的新媒體技術,給出了提升教師媒介素養的具體策略:一是要對教師進行統一的培訓,培訓應包括專項培訓與綜合培訓;二是,高校還要鼓勵教師進行科學研究,以研究經驗的總結指導實踐;三是,高校還要建立評價體系,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師能積極加入到新媒體素養養成的培訓中,另一方面還能規范教師媒介素養的標準。除了教師之外,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也關系到新媒體環境下思想從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因此,加強學生的媒介素養也是很有必要的。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进入 | 日韩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开 | 在线观看主女国产 | 亚洲国产动漫日韩精品一区 | 色窝窝视频手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