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護理人才培養方案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5-0165-03
近年來,由于軍隊體制改革,部隊醫院護理人員短缺的現象日益突顯。校院合作培養護理人才,成為緩解部隊醫院護理人員不足的有效途徑。自2006年以來,我校著力辦學模式的創新,主動與部隊醫院合作,建立了“1+1+1”軍地兩用護理人才培養新模式,成功地培養了一批適應部隊醫院和地方醫療機構護理崗位工作需要的護理人才。在實踐教育培養新模式的過程中,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工作進行了相應的轉變,校院雙方對教育教學管理模式進行深入探索,共建“2246”合作管理機制,保證了新模式的有序運行。
“1+1+1”軍地兩用護理
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內涵
所謂“1+1+1”軍地兩用護理人才教育培養新模式,是將學生的三年學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第一學年)學生主要在學校學習醫學基礎知識;第二個階段(即第二學年)學生到部隊醫院臨床護理工作一線學習專業課程,直接由部隊醫院的醫護專家授課,采用上午見習下午上課的方式學習,并在部隊醫院工作環境中接受準軍人訓練;第三個階段(即第三學年)學生在部隊醫院進行頂崗實習。學生畢業后,經考核由部隊醫院優先錄用。這一模式的基本特點是:(1)中心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為軍隊醫院和地方醫院所需要的合格護理人員;(2)部隊醫院參與了整個育人的過程;(3)理論學習與崗位實踐交替進行,學用緊密結合;(4)教學在醫院和學校兩個場所進行。
目前,已有124名學生通過這種模式完成學習,其中64名被合作的部隊醫院錄用,其他60名學生也分別為二級以上醫院錄用,畢業學生均受到錄用醫院的高度評價。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帶來的變化
人才培養模式與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互相影響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旦改變,教育教學管理模式也將隨之改變。“1+1+1”教育培養模式要求學生必須走出校園,到部隊醫院的一線崗位進行學習、實踐與鍛煉。因此,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四個因素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都發生了一定變化,加大了教育管理工作的難度。
教育主體的變化 在“1+1+1”培養模式下,第一階段學校是教育的主體,教學主要由學校教師完成,管理工作全部由學校教師承擔。第二、三階段,教學完全為醫院教師承擔,醫院成為教育主體的重要構成,承擔人才培養的主要職責。由于承擔教學的教師均為部隊醫院的兼職教師,其教學時間安排、教學方式方法運用、教學計劃執行、學習考核與成績評定等相對較為靈活。因此必然給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
教育客體的變化 學生由單純的學生身份轉變為學生與準軍人護士雙重身份,學生進入部隊醫院后,學習、生活(包括課余生活)由護理部統一安排,部隊醫院用軍人護士的標準來嚴格要求學生,使學生感到不適應。
教學內容的變化 “1+1+1”培養模式下,雖然課程體系基本不變,但增加了具有部隊醫院特色的課程及教育與教學內容,必然會給校院雙方的教師安排、教學計劃制定、學生成績管理與評定等工作帶來影響。
教學環境的變化 “1+1+1”培養模式下,部隊醫院成為教學的核心,成為發展學生職業認知、職業能力、職業情感、職業習慣的主要場所,因此,部隊醫院的教學及管理人員責任和壓力增大。同時,學生因離開學校大環境,思想會出現波動,學習和生活也會感到不適應,從而增加了校院雙方的管理難度。
建立“2246”合作管理機制,
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是維持教學秩序正常運行、實現既定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校院共同研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帶來的變化,探索并建立了“2246”合作管理機制,以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
“22”即雙主體、雙環境,指學校和部隊醫院兩個育人主體應用校內、校外兩個育人環境共同培養學生。第一階段,學習場所主要在學校,教學主要由校內教學完成,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任務由校內人員承擔。第二、三階段學生的學習全部在部隊醫院里完成,醫院教師承擔全部的教學任務,教育教學管理由校院雙方共同承擔,但以部隊醫院管理隊伍為主。
“4”即四對接,指學校領導與部隊醫院領導對接,協商合作辦學的方式以及責、權、利的分配等問題;護理系管理人員與護理部主任對接,解決合作班組建、教師選派、實訓室建設、教學質量監控、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執行等問題;護理系各教研室教師與部隊醫院教研室教師對接,具體落實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計劃的執行、課程的開發與建設、課程考核與成績評定等;輔導員與班主任對接,共同對學生進行生活和學業指導、職業和就業引導。通過四對接形成由領導層、管理層到職能部門和具體實施層面的遞進式管理格局,且各責任人職責明確、分工合理、各負其責,以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保證教學有序組織和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軍地兩用護理人才的培養質量。
“6”即六到位,包括組織到位、制度到位、計劃到位、指導到位、獎懲到位和總結到位。
組織到位 主要是做好四項工作。一是做好宣傳工作。在教學班組建前組織專題宣講,就合作辦學的部隊醫院的總體情況、師資隊伍、學習與實訓環境、住宿安排與收費情況、教學安排、課程設置、教學方法、醫院要求、就業去向等做詳細說明,使學生對校院合作辦學的優勢與不足有清晰的認識。二是組建好教學班。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校院共同篩選學生,確保進入教學班學習的學生專業思想穩定。三是選好合作教學班的班團干部。通過競選產生教學班的班團干部,建立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較強的班團組織。條件許可時可成立黨支部,發揮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的模范帶頭作用。四是做好學生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提高學生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有效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制度到位 有約束才有規范,有規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發展。要保障校企合作的長效運行,需要從制度建設入手。為此,校院雙方在合作框架下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一是制定校院合作教學管理協調委員會工作制度和校院聯合培養護理人才管理規定,規范教學基地建設、教師工作站工作、教學班的組建與管理、教師選派、培訓、管理和考核、實訓室共建、頂崗實習安排、科研服務等事項,以保證合作雙方能實現互惠雙贏。二是建立雙輔導員(班主任)制度、校院合作教學管理制度、校院定期交流與檢查制度、學生學習獎勵制度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實現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為校院合作有效運行提供制度保障。
計劃到位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1+1+1”軍地兩用護理人才教育培養新模式的實施,要以翔實可行的專業教學計劃為抓手,制定可行的運行方式,保證教學活動與校內教學“同步、同質、同序”進行,確保專業培養方案的完成。為此,校院雙方組建專業建設團隊,并根據軍地兩用人才的培養規格,從修訂專業教學計劃入手,以專業培養目標為核心,開發課程、調整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建設實訓室、強化實踐技能培養,科學合理構建產學結合的實施方案,確保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指導到位 對合作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部隊醫院要全程參與,學校要跟蹤負責,要納入到學校管理的有效視線范圍內,校院領導、管理人員、教師、輔導員(或班主任)要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對學生的學習與工作態度、敬業精神、思想素質、技術水平、業務能力的指導要逐條落實,確保指導不留空白。
獎勵到位 必要的激勵手段有助于增強教學與學生管理的效果,合理的激勵措施有利于加強對學生的約束、引導和教育。為鼓勵學生融入部隊醫院的環境、積極參與部隊醫院的各種活動、掌握實踐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校院雙方設立了雙重獎勵制度。一是學校制定教學班評優評先辦法,學生同樣可以參加學校三好學生、各種獎學金和各種先進的評選,且在評選時進行一定的傾斜;二是醫院設立“優秀學員獎”,用來獎勵在第二、三階段學習中表現出色、成績優秀的學生,并將此作為優先錄用的條件。
總結到位 有總結才有進步,有總結才有促進。校院通過協商,定期召開校院合作教學管理協調委員會工作會議、校院教師座談會、學生教學反饋會等各種分析與總結會,從醫院、學校、學生、教師等不同層面去反思、總結和提高。
在“1+1+1”軍地兩用護理人才培養新模式下,教育的主體、客體、環境和內容均發生了變化,因此,要求校院雙方要共同介入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只有勇于創新,不斷探索校院合作管理的新模式、新機制,密切校院合作關系,夯實合作基礎,才能實現校院合作雙贏,才能推動校院合作培養高技能軍地兩用護理人才的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王雪琴.基于“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5):253,261.
[2]徐建平.創新體制建立機制優化管理――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設途徑探析[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l2(2):1-4.
[3]姜宇國.工學結合環境下高職學生管理模式的創新[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6):38-42.
【關鍵詞】課證融合 護理 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2-285-02
高等職業教育是將學歷教育與國家職業證書體系銜接起來,以職業能力和職業資格標準為核心,突出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最新的技能,并將其貫穿于學歷教育的全過程,以此來組織教學內容和設計課程體系,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1]。
“課證融合”中的“課”是指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證”是指學生畢業后所從事職業崗位要求。 從微觀上講,“課”指專業課程體系,“證”指的職業資格證[2]。“課”的實施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是實現學生由知識技能,心智技能向策略技能轉變的手段,而職業資格證書持證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是持證者求職、任職、開業的資格憑證,也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在校期間,考取職業資格證,有助于學生增強就業能力。
1 護理專業實行課證融合模式的現實意義
護理專業目前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職業崗位的需要,以學科體系知識對接未來職業崗位的要求,出現了所學知識與職業崗位需要的脫節。為了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實現充分就業和優質就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勢在必行。
課證融合培養模式,注重學生未來職業的需要,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設計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學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2 “課證融合”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全面分析護理專業國家職業資格鑒定的內容(見表1所示),結合護理專業開設的課程,重新構建基于職業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所示。
表1 護理專業學可考取的職業資格證
圖1 護理專業課證融合培養模式圖
3 課證融合模式實施框架
3.1 課程改革
根據能力復雜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務,形成綜合能力領域,根據認知規律及職業成長規律重構行動領域,轉化為課程[3]。在學習領域(課程體系中),融入職業考試課程內容。該課程學習結束,學生即可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考試合格后,拿到職業資格證書。
課程設置有兩種方式。1.將職業資格考試內容融合到課程內容當中,不另外開設相關課程,如護士執業資格證書是護理人員從事護理工作的首要的證書,在課程授課中,將護士執業考試內容分別融入到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護理學基礎等專業課的教學內容中,而不需另外開設相關課程。2.在課程體系中設置資格考試課程。如育嬰師職業資格證,可以單獨設育嬰師課程。學生有單獨的教材,培訓結束,參加資格認證考試。護理人員可以考取的這些證書,均可采取第一種方式,無需另外單獨開設課程。如老年護理員證,融合到老年護理課程中。營養配餐師證,融合到臨床營養課程中。
3.2 職業資格考試要求融入教學大綱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依照各門課程標準,組織教學內容,同時糅合各類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即課程教學大綱要包含職業資格考試要求,但同時要兼顧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而不是將教學大綱等同于職業資格考試大綱。教育教學活動一方面即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同時讓學生提前了解該行業的職業資格要求,節約學生適應未來崗位的時間。
3.3 整合教學內容
教師要根據大綱要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涵蓋資格考試內容。而不是僅僅教授學生考試內容,要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人文素質、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實踐。教師要及時了解未來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資格考試要求。而這兩者都是在動態變化的,因此教師要據此調整自己授課內容,而不是備一次課講好幾屆學生。
3.4 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增加學生動手能力,融“教”“學”“做”為一體,充分利用新的教學手段,設計實踐教學,真正實現課和證融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不能用課堂理論知識同化或代替職業能力的培養。
3.5 對教師的要求改變
3.5.1 備課的難度增加了 原來教師上課,參照教學大綱,講清楚重點難點,學生考試達到60分,就可以了。施行“課證融合”模式后,要求教師要了解相關行業職業要求,同時了解資格證書考試要求,并以此來規范和組織教學,增加了老師備課的難度。
3.5.2 對教師設計教學環節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由于“課”和“證”融合在一起,教師在上課之前要精心思考如何能使課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不感覺突兀。按照工作過程序化教學內容,同時完成考證和職業能力培養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要費心思設計教學環節。
3.5.3 對教師行業企業經歷要求提高了。基于職業導向的要求,學生要掌握經典工作過程,進而由經驗層面上升到策略層面。因此教師要具有相關行業企業經歷,即具有雙師素質,這樣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才能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做到“課證融合”。
4 改革評價方法
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由兩個主體來完成:學校和職業證書考試主管部門如勞動部,衛生部等機構。學校考核方式主要有理論考核、過程性實踐考核、學生平時表現等。主管部門考核,主要是學生參加相關職業考試,并取得合格證書。職業證書獲得率要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5 總結效果
我院通過課證融合,改進人才培養方案,我校學生職業證書取得率達到98%。學生反映,學習目標更加明確,開始理解和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學校專家組認為,通過課證融合,優化了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有利于學生快速適應未來職業崗位。用人單位反映,學生適應新崗位的時間縮短,工作能力大為提高。
參考文獻
[1]黃振業.關于高職院校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課證融合”教學改革的探索[J].現代企業教,2007,12x:45-46
關鍵詞: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特色;探析
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高校畢業生如何脫穎而出順利就業,不僅是畢業生要思考的問題,更是高校要思考和研究的課題。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由治療轉為預防,在不同的護理崗位有不同的特色需求,有的要求能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因此,地方高校開展護理專業特色人才培養,適應地方醫療的特色需求,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專業特色”的內涵解析
特色是“獨特”、“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意思,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表現出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專業特色是高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積淀發展、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主要體現在專業符合地方需要、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學生能力培養等方面,并得到同行或專家的認可,人才培養質量高,有一定社會知名度,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二、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多數高校的定位是培養高層次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各級各類、具有特色的專業人才。高校不能準確定位,難以發揮在地方醫療衛生發展中的作用。把就業方向放在沿海發達地區,專業特色不突出,更沒有地方和行業特色。在人才培養中,沒有體現是為服務一線需要的專業特色的高級技術專門人才。學生和家長對高職護理的定位也存在不當,當作是專升本的通道,對專業技能不感興趣,在學習中重理論輕實踐,動手操作能力不強。2.人才培養模式趨同。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結合自身優勢設定具體的培養規格,提出的是一般性要求,如厚基礎、寬口徑。畢業生在就業面試中展現給用人單位的是“千人一面”。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單位的需求也有差異性,學生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就會難以滿足社會的不同需求,這就導致了就業難。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對高校提出“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領域辦出特色。”可見,人才培養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突出專業特色和優勢。
三、高職護理專業特色人才培養途徑
高校要培養專業特色人才,做好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是關鍵。有了符合自身優勢的特色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彰顯大學的獨特性和人才競爭優勢。廣西科技大學高職護理專業在人才培養上,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凝練,發揮綜合大學的優勢,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校院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1.構建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中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突出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教學督導委員會與護理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對教學改革、實訓基地建設進行研究,在調研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制訂了護理專業“校院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在實施中,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獲得“雙證”(畢業證和護士資格證)的培養目標,以《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為引領,將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和臨床實踐融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實踐環節,實現校外實習基地和學校共同培養學生模式,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形成以護理禮儀為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2.加強學科建設,突出專業特色。隨著社會對護理人員的要求不斷提高,一名優秀的護士不僅有扎實的理論和精湛的技術,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人格和完美的形象。南丁格爾曾說“:護理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護理的藝術性在于護士展現的獨特的美。因此,在課程教學中要突出專業特色。一是注重護理實踐能力、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學校建有護理實訓中心,模擬真實病房環境,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二是“訂單式”培養,將實習與就業結合,與實習醫院簽訂頂崗實習協議,共同培養護生。三是開設護理心理學、護理禮儀與溝通、藝術鑒賞等必修課,把護理與人文藝術結合,提高學生人文修養、禮儀與溝通。3.建設特色的教師隊伍和輔導員隊伍。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高水平的教師,培養的學生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很多高校提倡建設一支有較高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加強教師交流與學習,建立具有護理專業特色的教師團隊和學術帶頭人,在教學中融入新理念、新思想,與學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輔導員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人生導師,一支高素質、綜合能力強的輔導員隊伍,可以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擁有健康的心理品質。4.開展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有特長、專業技能過硬、形象氣質好、社會實踐豐富的畢業生容易就業。針對用人單位的需求,把素質拓展、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展特色校園文化活動,如模擬面試比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護理操作技能大賽、護理禮儀風采比賽等,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開展社會實踐,使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比如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等,明確每個學期達到相應的社會實踐時數,以此作為考核指標。5.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創新意識的培養已是當今大學的使命。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對護理人員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人,很難適應崗位環境的變化。在對廣西科技大學醫學院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現狀調查中,對于學校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畢業生評價不高,用人單位的評價也較低。
而用人單位在招聘中傾向于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畢業生。這就要求學校適當的調整課程,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高職護理專業走特色發展之路,符合我國的國情,有利于人才培養適應地方醫療需求,有利于拓展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推動地方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作者:韋柳婭 單位:廣西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張程.關于高校辦學特色的問題與路徑選擇[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5):78-80.
[2]張連輝.高職護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護理研究,2012,(4):1129-1130.
[3]李菁文.構建高職教育特色化的探索與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2,(6).
[4]李杰.高職護理專業辦學特色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4,(2):104-105.
【關鍵詞】醫學,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護理教學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醫療衛生事業培養合格護理人才的艱巨任務。如何辦出我國中等護理教學特色,發揮中醫護理優勢,走出護理之路,培養順應時展需求的高素質的護理人才是擺在我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嚴峻問題。為此,我們啟動了“醫學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模塊的研究”的研究,以期明確的中等護理發展方向,建設具有特色的中等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
一、醫學專業護理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中等護理教學中,護理教學發展遲緩,護理教學未得到足夠的重視。1、在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中,“中醫醫學”課程門數單一,學時少,未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以上原因導致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有效地掌握中醫護理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這與社會對中醫護理技術的需求不相適應。
2、由于醫學專業護理教學未得到充分重視,師資隊伍相對薄弱,學歷層次較低,本科學歷以下的教師占大多數。加之我國護理本科教育起步較晚,導致護理專業教師從事本科教學年限較短,教學經驗相對不足;護理師資大多數來源于臨床,他們具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但學歷層次低,缺乏系統的教學理論,護理師資總體水平與培養的高素質護理人才尚有一定距離。
3、護理教學手段、方法滯后,基本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法,較少采用PBL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手段,缺乏學生主動參與。
4、護理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由于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實訓學時嚴重不足,實訓基地建設投入不足,設備陳舊、落后,實訓技術人員隊伍建設相對滯后,隊伍不穩定。這與培養社會緊缺的技能型護理人才的目標相悖。
二、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求
首先,社會對中醫護理理論與技術的需求決定了對護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社區護理的蓬勃發展,眾多社區人群迫切需要中醫護理理論和技術。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住院病人和社區居民希望了解中醫護理技術,愿意接受中醫護理和中醫養生保健指導⑤。市場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會對中醫護理理論和技術的需求決定了社會將需要大量的護理人才。
其次,中國護理事業發展的方向預示著社會需要大量的護理人才。隨著我國護理事業迅猛發展,護理工作在醫療衛生領域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現代醫學模式和新的健康觀念對護理理念產生了深刻影響,豐富了護理工作內涵。樹立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需求,護理服務領域不斷向家庭、社區延伸,家庭護理、臨終關懷、老年護理等多樣化的社區護理服務有所發展。因此,隨著我國集預防、保健、康復和健康教育為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區將需要大量的護理人才。
三、提高護理教學質量的對策
1、素質教育。進校后開設素質教育課程,請護理前輩現身說法,端正學習態度,達到學生熱愛護理事業、無私奉獻精神的目標。
2、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如對子女,關心她們的思想、生活,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采用鼓勵方式,移情性理解,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達到學生信任老師、學習積極性提高的目標。
3、設立教學督導組。內、外科護理學各設組長一名,負責每門課程的整體計劃,布置相應的教學任務,定期召開小組成員討論會,相互交流經驗,達到教學水平整體提高、教學具有連貫性的目標。同時督導組長定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與學生談心,組織學生討論會,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問題。
4、重視語言、非語言行為的教學中的效應。教師著裝整潔、莊重、化淡妝、面帶微笑、舉止大方、動作自如,聲音 清脆洪亮且普通話標準。
5、批評學生講究方式,不能譏諷、嘲笑、輕視學生。如有一個班課堂紀律一向不好,特別是上課時有人隨意地進出教室后門,通過觀察發現總是有一個同學首先這樣做了,隨后就有幾個陸續跟隨;老師上課時用眼睛多次注視她,告訴她這樣不好,后來老師邊講課邊走到她跟前在課桌上輕輕敲了一下書本(未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結果再也沒有這種事情出現。
6、變革教學方法:①“問題式”教學,每堂課首先提出這節課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聽課,最后由學生回答,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②“互動式”教學,每篇章學完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上講臺來總結這篇章的內容,找出重點、難點。③“人文式”教學,教師教學以人為本,接受他們具有個體差異,讓學生代表參與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學方法的探討,對學習效率低的個別輔導。④電化教學,充分利用視聽教材為學生提供感官刺激,提高學生興趣。⑤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采取“循環式”實踐教學,理論講授D錄象演示或模擬實習D臨床實習問題反饋D講解見習體會或書寫護理病歷D復習理論。⑥個別咨詢,每位老師公布自己的聯系方式,分配咨詢內容,達到學生可咨詢生活、心理、學習等多方面知識。⑦活躍課堂氣氛,講授10~15min后讓學生深呼吸、伸展雙手、扮個酷臉,或教師講一句經典的笑話、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但注意時間的把握,不能超過2min,以免影響教學計劃的完成。⑧提高教師素質,采用自培自學、相互聽課、專家指點,外出進修等多種方式進行培訓。
[關鍵詞]新加坡;義安;護理;教育;見聞
[中圖分類號]R47 [文章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護理人才也逐步進入國際市場,如何增強護理人員就業的競爭力,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國護理人才培養需進行很多的思考。2009年7月,為推進我院全國高職院校示范建設專業的建設,我們一行7人帶著湖北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全體師生員工的囑托前往新加坡考察學習,體會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以及該院護理專業的辦學經驗。
義安理工學院以全球教育發展趨勢為導向進行辦學,結合獨特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經驗,教學模式先進。應用多媒體科技和網上教學,課程設計與行業并軌,注重實際應用和持續發展,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潛能,為學生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新加坡期間,義安理工學院教學培訓中心的王瑋老師全程陪同,結合他自身在國內工作生活經歷,給了我們許多義安理工學院有別于國內教育的啟示。下面把我們在義安理工學院考察學習期間的所見所聞與廣大護理同仁分享,共同關注我們高職護理教育事業面臨的問題,引發我們對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使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溫馨而和諧
義安理工大學是一個全程信息化管理的大學,由于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國家對學校的投入很大,學校辦學經費充足,各種教學設施完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是我們這次培訓學習的主要目標之一。在義安校園,我們
隨時隨地都能真切感受到學校“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和人文環境。在這里,
每個學生都可以享受政府資助的80%獎學金,少數學生還可以享受全額獎學金,每個學生都隨身攜帶手提電腦進行學習,貧困家庭學生由學校免費提供借用。在校園每幢房子之間,通往公用設施的路徑上都有綠蔭長廊相連,行人可免遭日曬雨淋之苦。而且無論在教室、圖書館、學生休息室,還是在食堂、在走廊、在路邊隨處可見舒適的桌椅,桌椅旁都安裝有安全插座,方便學生無線上網。配套服務設施也很完善,餐廳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學生提供不同的美味食物,由于上課時間分段安排,餐廳里幾乎看不見擁擠現象,學生就餐、休息十分方便。在每個角落還有可供直接飲用的潔凈水源,為學生提供最貼心的服務。
另外,校園內提供大量免費的體育娛樂場所和設施:全天循環水的標準游泳池,國際化標準跑道,完善的羽毛球場、籃球場、乒乓球場、壁球場,甚至還有專門的靶場等,滿足不同興趣愛好學生的需求。學生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學校提供相關的配套設施,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培養自己的愛好、展現自己的個性和發揮自己的特長,學生的思維能力、社交能力、創新能力、鑒賞能力也得到了拓展和鍛煉,真正讓學生勞逸結合全面發展,實實在在體現“教育是全方位的培養人”。
2“學校―醫院”共建一體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使培養的學生真正成為適用型人才
在新加坡,學校申請開辦一個新的專業,首先在院系層次,就必須進行充分的社會對該方面人才需求的調查,并征求一定數額的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意見。調查數據統計分析工作由企劃處負責完成,整理后得出5-10年市場對該專業人員需求的數據,并統計分析其他大專院校是否有類同專業,然后由咨詢委員會(由企業代表、校內教授、校外資格委員會人員組成)提出意見,再由義安內部董事會(教育部安排、政府組織)通過,最后向國家教育部申請通過后招生。這些過程全部用數據說話,真正體現專業設置能服務于社會,滿足社會需求。義安理工學院護理專業2005年5月開辦,目前在校學生約1500人。全體老師均來自臨床,由于教師熟知臨床目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以臨床所需進行組織、編寫講義和制作課件。在義安,90%左右的課程只有講義沒有教材,課程內容和臨床結合十分緊密。在整個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隨著專業教學的深入,臨床見習實習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第一學年見習實習10周,第二學年見習實習11周,第三學年含實習含到醫院頂崗實訓共24周,三年到醫院時間為45周。新加坡政府規定各級醫院必須承擔醫學類學生的見習實習教學任務,這對解決學生見習實習提供了好的平臺。學生在見習實習過程中學校老師也隨同進行臨床帶教,確保見習實習計劃的完成,同時也可檢驗人才培養方案與臨床的區別并隨時調整課程內容。能完全根據醫院不同崗位需求制定學生培養的態度目標、技術目標、知識目標,真正做到學校培養的學生正是醫院所需要的人才。
3新穎的教學設計形式,多樣的授課形式,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
在義安教師教學模式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這里教師會根據不同學科內容及不同教學階段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比喻說:1.學生作答指導教師出的復習題目;2.指導教師設討論題;3.學生在實驗室做實驗;4.學生聽其他學生講課 迷你課堂(由學生進行講解);5.學生聽講師的故事;6.指導教師解答復習題目;7.學生觀察教師做實驗示范;8.學生聽講師講課;9.教師總結課業;10.學生利用互聯網論壇討論問題;11.學生為課業題目自制學習材料(照片、演示文稿、錄像等);12.學生寫下對講師故事的反思;13.學生互設題目;14.學生作答其他學生出的題目;15.學生相互辯論;16.學生分組解答題目;17.學生總結課業;18.學生解答自己設的題目;19.學生上網回答教師所設的題目20.學生上網閱讀教師的演示文稿等等。
在那里感覺教師上課不是簡單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識告訴給學生,而是想辦法讓學生參與自己的教學活動,學生隨時可對老師所講的內容提出補充和質疑,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大多時間都是學生在陳述自己的報告、表達自己的觀點、闡明自己的理由。教師只是組織、協調、引導的角色,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內容適時進行分析、總結和補充。這種授課形式,咋一看老師很輕松,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不僅涉獵知識面要廣要深要精,而且在每次課前要充分準備,針對教學內容擬定主題,要求學生自行收集資料,分析并解決問題,有疑問隨時通過網絡等方式向老師提出,教師也會及時給予幫助和解答,而且師生在網上的交流互動情況學校會有專門的部門統計數據,教學活動在課堂之外就開始了。課堂則成為學生展現自我、展示成績的平臺,極好地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也會單獨指出,非常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在這種平等寬松的氣氛和環境中學生自然樂學且善學。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效果也使教師頗具成就感,從而樂于教學工作。
4注重實踐與創新、講求規律與實效,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實踐的目的在于實用。在義安,無論專業的設置,課程的開設,還是實訓、見習實習的安排都是以崗位要求的實際情況制定的,學生在校期間的實驗實訓安排工作會根據學生學習內容的深入逐步展開,而且與職業能力的培養密切結合。護理學院護理專業學生在校三年都會開設相關的護理技能培訓課程,大一主要訓練一些最基本的無菌消毒的護理操作,注重培養學生的無菌意識;大二訓練一些較復雜的基礎護理項目;大三則訓練綜合能力要求高的專科護理項目。訓練內容符合護士職業技能養成規律。當然這些實訓項目的開展必須依靠校內充足的實驗資源和優越的師資配備才能實現。學生在實驗室進行實訓時,一般15人左右一個實驗組,每組配備3-4名指導老師,老師對操作進行講述后,學生根據實驗手冊進行練習,出現問題隨時向指導老師咨詢解決。指導老師則根據不同學生知識特點和能力水平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另外,學校還經常帶領學生走出校門,甚至是國門進行實踐活動,通過社會服務來進行創新拓展能力的培養。學校會組織學生去不同的地方見識一些校園內沒有的東西,學生要求每天記錄學到的內容,既要獨立觀察、思考,又要協同合作。每個學生是獨立的,但在面對一些事情時也需要相互交流,一起努力,讓學生去感受、去經歷、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協同學習,發現學習,反思學習,創新學習。在校三年,學生至少有一次出國旅游的機會,讓學生體驗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活學活用,貼近社會實際,崗位實際,學生的綜合素質必然得到極大的提高。
5靈活多樣的考試考核機制檢測學生日常學習效果,讓教學的效果落實在平時的積累
關鍵詞:PBL教學;情景模擬;人才培養
隨著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及護理服務范圍的不斷擴大,培養適應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具有人文科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及臨床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夠在基層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或養老機構中從事護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護理人才是護理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1]。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是以問題為基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導向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目前,已在護理教學中廣泛應用[2~5],而情景模擬法在一種模擬的情境或環境里學習護理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臨床帶教中,既能提出問題又置身于真實再現的情景中[6],兩者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應變搶救能力[7],使之體會到護理人員進行創造性工作的魅力與價值,并逐步具備一名合格的應用型護理人才的素質。
1 PBL結合情景模擬法在護理人才培養中的優勢
1.1 以能力培養為中心 PBL的教學理念認為"問題是學習的起點也是選擇知識的依據",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先問題,后內容",學生可在有意義的問題模擬情景下主動地學習。 PBL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病例為先導,把學習設置到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學生確定學習目標,隨后經過提出假設,收集整理資料,檢驗驗證等階段,最終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取得結論。所以PBL結合情景模擬模式是使學生面對具體的臨床問題,將各基礎學科知識和臨床護理基本技能貫穿于一個真實的病例,使各學科知識相互滲透,學會融會貫通,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
1.2 注重人才實用性培養 PBL結合情景模擬教學模式以培養合格的、高素質的應用型護理人才為明確目的,強調學生要具有較完整的知識結構、過硬的技術技能,面對突發事件、要具備應急處理能力和配合搶救能力。情景模擬將臨床問題和實踐較好地結合在一起,具有預見性和真實性,學生在遇到類似的情景和病例時,可迅速的作出正確的評估和判斷,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能力。
1.3 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學習的滿意度 PBL教學中準確恰當的運用情景模擬使教學內容更接近臨床,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的前提下自己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有助于實現學生的自我成就感和滿足感,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及學習效率,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學習的滿意度。
2 教學實施過程與效果評價
2.1 實施過程 PB教學是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病例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自學解疑。為加深學生對所提問題的深刻理解和對實際操作的感性認識,將PBL病例改編成情景模擬的場景,進行高度仿真實驗教學。PBL結合情景模擬教學的實施具體過程如下:
2.1.1編寫病例,提出問題 為了使PBL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有關教師要進行多次研討,制定PBL教學的具體方案,專門收集和整理(或編寫)臨床病例,,每個病例都要有學習重點,且有不同的臨床癥狀和檢驗結果,涵蓋相應的課程內容。每個病例后面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許多相應的引導性問題,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的自我學習、資料查閱和準備討論提綱。
2.1.2學生自學解疑 學生圍繞病例所提出的問題,仔細閱讀病例,邊思考邊填寫各種PBL學習記錄單,通過圖書館、網絡、教材和請教專家等途徑查找相關資料進行學習,然后進行分組討論,提出各自的見解,并記錄共同面臨的問題,確定要討論的問題。若問題比較難,學生無法解決時,教師可做適當啟發和引導。通過對問題學習討論的過程,學生們既加深了對護理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3情景模擬過程 為增加研究的可比性和情景實驗教學的可操作性,減少研究的誤差,圍繞PBL病例的學習內容,設計類似于臨床病例的實際情景,并將情景病例場景、預設的問題、角色分配任務等打印成冊分發給學生,并確定要扮演的角色,以情景模擬法順利實施。情景模擬法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學生在真實工作場景中通過角色扮演激發了學習興趣,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并且通過角色扮演易將所學到的護理技能和經驗應用到類似的情景中,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業務水平。
2.1.4評價與反思 在PBL結合情景模擬教學過程結束前,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學會自我歸納總結出在整個解決病例問題過程中的碰到的問題和學習所得,同時要對整個教學內容進行點評與總結,并引導學生反思在解決病例問題中存在的不足。
2.2 教學效果評價 為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地評價PBL結合情景模擬法的教學效果,,在定性評估上,可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和結束后,以不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教學效果和學習興趣,以及學生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反饋意見。在定量分析方面,為了檢驗教學效果,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一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另一組采用PBL結合情景模擬教學法,然后對學生進行理論與技能考試,兩組學生統一試卷且同一時間進行考試,最后進行統計學分析。
3 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1 應用型護理人才的定位 在目前護理人才培養中,傳統的知識本位的教育思想已融入學科教學體系中,教學過程中強調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存在"重理論,輕臨床"的弊端,這樣會導致護理生雖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乏臨床應用能力,無法很好的勝任臨床工作。因此護理人才培養中,要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改進教學方法培養護理生的臨床應用能力,同時要探討科學客觀的教學評價模式。
3.2 情景式病例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在PBL結合情景模擬教學過程中,都圍繞情景式病例提出的"問題"的解決而展開的。因此設計一個合適的病例問題是決定整個教學過程能否成功的關鍵[8]。在病例問題的設計與實施中,并非所有設計的問題都是有效的,更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具有可操作性。問題應該設計要以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一個有效的問題要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獲取知識、自我探索有效的問題解決途徑,同時要注意問題設計的適度性原則,即問題研究內容難度和研究時間的適度。
3.3教師角色的轉變 雖然在解決情景式病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但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與傳統教學相比,在PBL結合情景模擬的教學法中,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是學生思維發展及知識構建的引導者、合作者、指導者和學習者,還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關注學生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探討,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技能都有較高的要求,教師不但對本專業知識體系內容熟練掌握,還應當掌握相關學科知識和技能,并要具備靈活運用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控制教學節奏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薛松梅,楊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 2011,3(11),133-135.
[2]詹海珠,徐敬,羅香香等. PBL教學法與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 海南醫學. 2011,2(02),131-135.
[3]王莉.PBL教學模式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4,4(25),23-25.
[4]程念珍等.PBL教學模式在外科護理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10(21),11-18.
[5]王麗.PBL模式與LBL模式相結合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D].山東大學,2013.
系統疾病常用診療技術及護理:常用診療技術、護理要點。實驗教學:根據護理專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所提到培養“技能型”護理人才的要求,在原有實驗項目“呼吸機的使用”、“引流與胸腔穿刺”、“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的基礎上,增加了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必須掌握的兩項技能操作“心電圖機的使用”與“血糖儀的使用”,而刪除了臨床實踐中不常用的“十二指腸液與胃液引流”的項目。這些實訓課的安排將大大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以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教學順序:由于《內科護理學》的基礎課程《健康評估》同時開設,其中循環系統疾病需要《健康評估》講過心電圖的知識后才能講述,故安排上下學期課程時,將循環系統疾病調至下學期,將消化系統疾病和內分泌系統疾病調至上學期。通過這樣的調整,學生可以在學習了《健康評估》中有關心臟評估內容的基礎上再學習《內科護理學》中的循環系統疾病,有利于學生理解及掌握各個疾病的相關知識。
2教學方法的改革
為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著“以能力為本,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合一”的原則,內科護理學在教學中突出以下教學理念: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實踐教學。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全程滲透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等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教學內容設置上,除了讓學生掌握本門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外,突出課程的前沿內容,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理念。
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最終要運用到臨床護理實踐中去,因此在教學中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在理論教學的同時聯系實際案例,使學生做到學用結合,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注重實踐:根據護理專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所提到培養“技能型”護理人才的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不但要掌握《內科護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同時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操作技能。因此強化實驗教學,開設“呼吸機的使用”、“引流與胸腔穿刺”、“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心電圖機的使用”與“血糖儀的使用”等實驗項目。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突出啟發式教學,靈活運用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等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發揮信息化教學的特點和優勢,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以下幾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在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參與性學習:學生參與主講:在教學中,教師首先選擇部分教學內容,讓學生重點準備一個知識點,然后在閱讀完教材之后,根據所學的基礎知識及對教材的理解,自擬講課提綱,并在講臺前向其他同學進行講述。學生進行討論:讓聽課的同學給講課的同學提出問題,找出優缺點,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從中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向同學進行布置,學生根據問題查閱資料、互相討論,進行分析,得出滿意答案,最后由教師對本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進行講評和總結。
在教學中突出以問題為中心——自主性學習:根據教學內容實行病歷及診治討論,由教師介紹或診治一個病例,全班或全組同學仔細觀察和研究病例,并就該病例相關內容提出問題,包括概念、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處理要點、護理評估、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等相關問題,然后由教師限定時間,讓學生就所提問題,分別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資源尋找答案,再由學生分別就所提問題進行回答、討論、修改和補充,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應用多媒體技術:內科護理學的課堂授課、案例學習討論等均應用多媒體技術為主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了具有鏈接和動畫效果的PPT課件,增加了視聽效果,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直觀,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精品課程建設:利用學院的網絡信息體系,健全了《內科護理學》精品課程的內容,構建了全套電子教案,與教學配套的習題庫、PPT課件等,方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拓展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
3考試方式的改革
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本課程“摒棄一卷定分數”的考核方式,采用“過程式考核”的方式。最終結業成績總分為100分,理論考試分為兩個學期,原則是學多少考多少,其中包含的項目名稱及其所占比例為:期中理論考試成績40%;期末理論考試成績40%;理論課紀律與出勤10%;實訓課出勤與實驗報告10%。期中、期末考試出題主要以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表現、搶救治療及護理措施為主,包含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病例分析等多種題型。在出題時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的相關要求。理論課紀律與出勤以理論課考勤時學生出勤情況及課堂提問時學生回答問題的完整性和準確度進行評分。實訓課出勤與實驗報告以實驗課考勤時學生出勤情況及實驗結束后學生實驗報告的內容及書寫情況進行評分。
4教改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高職教育;英語課程設計;職業能力
本著服務區域經濟和服從市場人才需求目標的原則,許多高職院校在積極探索課程改革的途徑。在邀請行業專家對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針對各專業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目標進行了專業課程設計。為更好地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我院對往屆畢業生及實習生進行跟蹤調查,分析了英語教學與職業外語能力要求的差距和原因,改革英語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下面僅以我院品牌專業護理專業為例,探析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效舉措。
一、圍繞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英語課程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是開展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院護理專業從原來對人才基本技能的培養轉向了以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把目標定位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具有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和高度關愛精神的高技能應用型護理專業人才。在具體的基本要求中,除了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包括具有較扎實的外語基礎和較好的外語會話、專業英語閱讀能力;有較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及獲得信息的能力。該目標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與《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一致,即高職英語課程為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服務,不僅要使學生打好語言基礎,更要培養學生的實際語言技能,特別是用英語處理和未來職業相關業務的能力[1]。
二、依據學生現實基礎與職業能力目標進行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英語課程設計要緊密結合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針對不同教育對象的教學目標進行。2000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2]提出,一般英語課程也要求安排180-220學時,分別在一、二年級的三到四個學期開設,不涉及到專業英語教學,僅有少數高職院開設不超過60學時的專業英語。這種主要用于基礎英語的復習鞏固的課時分配方案導致專業英語教學成效不明顯[3]。我院護理專業生源素質較好,專業課程緊張,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普遍較扎實,但是聽力、口語能力較弱。根據該專業培養目標和現實基礎,我院嘗試構建了以培養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為核心的公共英語與護理英語課程體系,力求做到基礎與專業銜接,修養和技能并重。第一學期,作為公共文化課,重點不僅在于鞏固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關愛生命、保護環境、規劃人生的思想理念和國際視野,提高綜合人文素質和護理人文修養,并著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第二學期,關注護理崗位職業英語交際知識的學習與能力培養,著重強化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做到知識的傳授為職業能力和未來發展潛能的培養服務,第三學期開設護理專業英語選修課,滿足部分學生深入學習的需求。
三、密切與專業教師的合作,提升英語教師教學水平
高職院校公共英語和專業英語通常由不同的教學團隊擔任,英語教師與專業教師各自上課,缺乏溝通和協調機制。英語教師不關注專業需求,教學內容也不涉及學生所學專業;而專業英語教師受制于個人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和教學技巧,把專業英語的教學上成里了文獻翻譯,兩者都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英語教學效果首先要提高教師素質。為挖掘已有公共英語教師資源,我院根據教師個人特長和興趣分成不同的專業教學組,一方面制定英語教師個人的專業學習計劃,通過旁聽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教師合作上課、自學、教學組交流等方式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術語等,通過網上文獻查詢、行業調研、行業見習等了解行業文化;另一方面和專業教師一起分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依據專業教學計劃、專業特點和職業外語能力要求制定該專業英語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我院護理專業英語教學組充分發揮原有兩名具備雙專業素質的英語教師的作用,帶領教學組集體備課研討、說課交流、講課示范等以多種形式對新任課教師進行講課培訓,幫助她們盡快熟悉護理專業知識、操作規范和專業英語詞匯,教師間相互分享教學經驗。與專業英語教師合作授課使英語教師感受到專業知識匱乏的壓力,從而更主動地學習,快速地提升了專業英語教學能力。
四、依據學生需求和職業能力分析,進行教材開發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載體,目前出版的高職英語教材都是面向所有專業群,強調人文和通識教育,涉及的詞匯和情境與專業關聯性不大,不能很好地體現出專業性、職業性特點,難以滿足各專業學生需求。為了體現“實用為主”的原則,高職教學基礎英語內容中應滲透融合行業知識、行業理念、行業道德修養等內容,增加職業領域內的閱讀、翻譯、交流活動等,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自然過渡到后期專業英語的學習。第一學期的英語教學各專業應有選擇地使用教材,關注語言所蘊涵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內容與專業的關系。如我院護理專業重點選擇了高職公共英語教材中與人格塑造、人文關懷、環境健康、跨文化交際等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師還補充與醫學、護理相關的英語新聞、國際紅十字協會、急救、護理工作理念、護士職業特點等聽力、閱讀材料來擴充專業詞匯,激發學生表達思想,鍛煉口語,培養專業思想。第二學期主要進行護理專業英語教學,參考以護理崗位交際能力培養為主的聽說、讀寫教材,根據工作任務對英語能力要求以及學生需求分析,以崗位工作任務為主線,本著“夠用為度”的原則,將語言知識、語言能力、專業知識重新整合,編寫出適合項目化教學的講義。教學資源中包含了國外醫院使用的病歷卡、電子處方、化驗單、進口藥品說明書等樣本,結合典型病例處理過程設計教學任務,突出項目任務實施過程中對舊知識的鞏固和新知識意義的構建,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五、基于教、學、做一體進行情境化教學模式改革
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標決定了實踐性教學環節在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意義。借助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和學院護理模擬病區可創設富有意義的真實英語交際環境,教學與實訓結合體現英語的實用性,激發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尤其是學生的參與意識,確立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第一學期公共英語教學階段的內容多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大學生活和專業相關的主題與日常交際,適宜采用情境教學法開展課堂討論,通過課前信息收集、材料組織,語境設計,課堂上展開主題討論、演講、辯論、交際活動模擬等多種方法開展合作、體驗性教學。第二學期護理專業英語教學,把課堂延伸到護理實訓基地的模擬病房,去完成基于護理崗位工作任務而設置的項目化課程教學,比如學生扮演的護士和病人合作完成對不同類型疾病患者的問診、血壓測量、化驗、給藥、皮試、輸液、外傷處理等工作項目,任務的設計既涵蓋了學生應掌握的語言和護理專業知識與技能,也蘊涵了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和職業態度修養。在項目化教學中,從信息的收集、計劃的制定、方案的選擇、目標的實施,到信息的反饋和成果的評價,學生參與整個過程的每個環節,為完成任務而自覺地合作,主動地回顧語言知識和專業知識、牢記操作規范和流程、運用跨語言和跨文化交際知識等,體現了符合認知規律和理論思維發展過程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使學習更具有個性化,增加了教學活動中創造性成分,并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六、引入多元評價機制,完善開放性教學評估體系
學生從課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它還得到包括能力、態度和素養的培養。所以應以學生英語知識、專業知識、語言能力、素質結構以及職業需要的語言適應程度來衡量教學質量。科學的評估方式包括過程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監督和評估反饋,促進學生主動、有效地學習。同時,引導學生參與評價,促使學生反思、總結和改進,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我院英語課程采取以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按照1∶2∶3∶4的比例進行考核。1代表口語測試,由外籍教師主考,考察學生的語音、語調、語言表達的流利性、準確性和適合性,占學期總成績的10%;2代表課后作業,由教師根據書面作業完成的質、量進行評分,占學期總成績的20%;3是平時表現,根據課堂內外小組活動中學生參與的態度、任務完成的質和量,由教師和其他組評出小組分,組員在小組分的基礎上給出每個成員的分數,占學期總成績的30%;4是包含聽力的卷面考試,由教師按照客觀標準評定,占學期總成績的40%。這樣由多元主體和多種方式全方位綜合、公開的評估形式讓學生更清楚地理解學習的目標和意義,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地發揮了學習者主體性作用,同時也促進了教師不斷地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過程、調整教學設計、完善評估標準、實現英語教學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為學生的未來就業奠定語言能力和職業素養基礎。
高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改革和建設是一個體現高職教育規律、不斷適應和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需要不斷創新實踐。以職業能力為目標進行英語課程設計,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合作能力以及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多元評估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學習觀念,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滿足行業對專門人才綜合能力素質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劉黛琳.教指委要成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的引領力量[J].外語界,2009,(1):9-13.
【關鍵詞】護理學 中外合作辦學 模式
【基金項目】國家民委項目(13085);內蒙古民族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重點課題(MDZD20140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224-02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重要選擇,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中國的高等教育如何應對教育國際化趨勢,是不容回避和必須思考的問題。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立足本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把本國的高等教育工作放在國際大背景之下不斷追求卓越的發展進程。中外合作辦學被視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與國外合作辦學,不僅能夠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加速教育體制的改革,而且能吸納國外先進的教育與教學管理經驗、方法,以實現教育與國際接軌。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起著拾遺補缺的作用。本文結合內蒙古民族大學與美國喬治亞州托馬斯大學護理學教育項目的合作辦學實踐,探析辦學過程中的文化差異與沖突, 并就如何跨越文化障礙, 尋求一種揚長避短的合作辦學模式提出建設性意見, 以推動雙方交流與合作,實現相互學習和共同提升的辦學目標。
1.項目概況
內蒙古民族大學(IMUN)自2013年起,經教育部批準,開始與美國喬治亞州托馬斯大學護理學專業展開合作辦學。托馬斯大學于1950年創建于美國喬治亞州南部的托馬斯威爾市。托馬斯大學在美國喬治亞州一直保持私立大學低學費的前三名。學校開辦學士及碩士教育,包括工商管理學、護理學、教育學、刑事司法、健康、公共服務及科學藝術等眾多專業方向。同時,托馬斯大學還是一所獲美國教育部認可六大區域性學位認證之美國南方高校聯盟委員會(SACS)認證之大學、獲美國護理教育認證委員會(ACEN)(原名為NLNAC)認證之大學、獲美國教育高等教育委員會認證之大學、獲國際大學商學教育認證委員會認證之大學(IACBE)、獲中國駐美國休斯頓總領事館資質證明認可,并且是中國教育部認可之美國綜合性正規大學,合作辦學項目亦獲得中國教育部批準。學校形成了多種文化并存的校園環境,全體教職工都致力于幫助每個學生實現自我,并為學生提供靈活的課程計劃及網絡教學。托馬斯大學的畢業率在美國本土遙遙領先。
內蒙古民族大學十分重視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分管副校長的直接領導下,由國際交流學院、醫學院、護理學院、教務處、財務處等多個部門協同合作,分別負責合作辦學的項目洽談、政策制定、教學實施和教學管理等各個環節。學校還設立了專項基金支持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從合作模式、培養方案、評價體系、教學計劃安排、課程體系確定、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運用等方面,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已初顯成效。
2.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剖析
辦學模式是一所高等學校根據一定的辦學理念,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和所處的環境條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及其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辦學思路和措施的總和。每一個合作項目,既有不同合作模式的特點,又受不同辦學模式的制約。在中外合作辦學中,中外雙方都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參與合作,從中各自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這種合作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往往因時、因地、因項目層次而異,從不同的角度可進行不同的劃分。從合作方的角度,可分為:(1)融合型模式,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把我方的教學模式和國外合作學校的教學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2)嫁接型模式,指保留各自的教學模式,通過雙方各自對對方學校開設課程的評估,互認對方學校的學分,學生獲得雙方學校規定的學分,即可獲得雙方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3)松散型,指通過聘請國外教師來我方講學,我方教師去國外學習、借鑒國外的教學經驗,學生去國外短期學習、實習等手段,實現教學與國際接軌的方法。
我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屬于嫁接型模式。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由中美雙方共同制訂,大部分課程的授課采用英文教材和雙語教學,由中美教師聯合執教。專業課以美方課程為主干,中方課程作為補充銜接,目標明確,體系合理。在教學計劃安排上,學生入學前兩年的成績管理試行無縫對接,以學年為依托,以學期為單位進行成績跟蹤,對學生的學分進行動態監測。從第四學年開始,根據出國深造、國內讀研、就業三個方向,設置不同的課程組合,為學生提供寬口徑的升學與就業渠道。
具體而言,學生高考成績達到分數線后才能進入護理學中外合作項目托馬斯班級,同時我們采用的是4+0的模式,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在國內完成四年本科階段的學習,若通過中美雙方各自的評價體系,則可獲得雙方的學歷、學位證書;若學生進一步提出申請且通過外語相關認證(如:雅思、托福、CRE)考試,并通過簽證則可直接赴美繼續在托馬斯大學攻讀科學碩士,獲得相應文憑。
3.護理學中外合作辦學的幾點啟示
3.1更新教育理念
知道什么樣的人患病,比知道患的是什么病重要的多(希波克拉底)。知道給什么樣的人做操作,比知道做什么操作重要的多。以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及全面發展作為護理教育的重要目標。教學中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及護理專業教育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完善學生的人格。護理教育面向社會、面向人群、面向預防保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念。體現護理教育理念的轉化:短期教育向終身教育轉化、分類教育向綜合教育轉化、標準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注重知識向注重人格轉化、單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轉化、學校教育向社會培養轉化。
3.2明確培養目標
明確護理畢業生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及素質,不斷調整培養目標以適應我國不斷發展的衛生服務的需求。使我院培養出的護理生具有自律的人格、團隊合作精神、關懷及尊重別人的品德、民主法制精神、道德倫理情操及科學技術能力、革新創造能力、適應生活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
3.3優化課程設置
課程內容:解決好德、智、體、美等方面課程的課時配比份量和相互關系;加強課程間的融合及整合,實現課程的整體化;建立核心課程體系,加強學科交叉,建立綜合化、多學科、立體交叉課程體系。全面滿足社會對學校培養護理人才的要求、辦學宗旨及學生的自我發展。
課程范圍:適當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的關系。
課程形式:處理好必修課與選修課程的比例及相互關系。
3.4改革教學方法
注重教學實踐環節、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多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學會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主動獲取知識。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放棄權威思想,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置疑和創新。在教學手段上,注意采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及技術,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在臨床課程的學習中,應以自學為主,教師應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查找資料,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方案和路線。
3.5完善評價體系及管理模式
綜合性的評價方式以科學、高效、實用的原則改革及完善評價體系。各門課程應按照課程的性質、內容、特點等設置評價內容及方法,強化對學習過程的全面考核與監督。在此基礎上,設置專業的評估機構及評價標準,對整個教學環節進行動態的監控及評價,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3.6加強跨文化教育
對雙方的管理人員、師生進行跨文化教育,提高跨文化意識,減少跨文化矛盾,達成跨文化理解,實現合作辦學最優效果。要提高對異國文化的鑒別和適應能力,提倡對異國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要實現跨文化管理的本土化,設立相應管理機構,并加強評估和監控。
3.7提供良好的服務
中外合作辦學因跨文化差異,更需要辦學方能提供貼心的學習支持服務,以減少學生在特殊辦學模式下的孤獨感和抵觸情緒。應將服務貫穿學習的全過程,提供助學服務和非學科方面服務,做到異國教學、身邊服務。
在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均應加強軟技能培訓。護理軟技能是指在護理工作中,促進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得到更好應用的社會技能和個人技能。是與護理專業操作技能相對的概念。教學理念上要培養的護理學生不是一個簡單的操作者,而是人技合一的行動者和思想者。教學模式改革探索以護理任務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以項目為載體設計課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軟技能――人文關懷能力,并在教學全程貫穿。
總之,我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經過不斷實踐與發展,已逐漸走上了正軌并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實踐證明,本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具合理的知識結構,有能力掌握護理學行業內的最新方法與技術,在創新意識、組織協調、知識運用和外語水平等方面顯現優勢。我們應牢牢抓住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良好契機,加強合作雙方的溝通,互惠互利,不斷完善合作辦學的各個環節。在合作辦學的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提高辦學質量,提升辦學層次和水平,增強學校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為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型的護理學人才而不斷努力。為更好地服務地方,培養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高級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朱丹,陳燕華.中美護理本科臨床實踐環節的比較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6(1): 23~25.
[2]陳燕華,朱丹.中美護理專業本科課程類型比較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5(14):14~17.
[3]姜安麗.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報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