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基因的本質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農學學科;分子育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6-0201-02
分子生物學是21世紀最具創新性和活力的學科,它主要講授生物學領域的基礎知識和最新研究進展,如:核酸、RNA和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遺傳信息的表達與調控、轉基因等[1]。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促使農科學生從分子水平上認知生命現象的本質,增強同學們探索生命現象本質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本課程能讓同學們掌握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為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和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生物技術是推動現代農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引擎,掌握基本的生物學理論和技術能促進農科學生的就業,并為他們將來從事生命科學的相關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分子生物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眾多的問題,如基礎知識點量大、新知識涌現快、課時嚴重不足等,以上種種問題直接導致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工作困難重重。僅憑借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已經很難適應市場對新時代畢業生的要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2]。本文將結合本人學習和教授分子生物學中的經歷和經驗,對如何提高和改進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工作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觀點。
一、優化章節教學內容、突出基礎性
傳統的分子生物學課本通常會包括:核酸結構與功能、DNA到RNA、mRNA到蛋白質、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和方法、原核基因的表達調控、真核基因的表達調控、疾病與人類健康、基因與發育、基因組與比較基因組學等章節。要想在32個課堂教學的學時內完成這些內容的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夠講完這些章節,上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對全部講授內容進行有目的精簡和優化。
《生物化學》和《遺傳學》也是農科本科生的必修課程,且這兩門課程與《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有交叉,例如核酸和蛋白質的結構等。因此在有限的學時內講授《分子生物學》課時,就需要根據農學專業的前修課程,進行相關調整和整合。根據內容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將全部內容整合成如下章節:核酸的結構與功能、DNA的表達與調控、RNA的翻g與調控、基因組與比較基因組學。其中“核酸的結構與功能”在《生物化學》課程中有大量講解,因此,此章節可以降低為6個學時;“DNA的表達與調控”章節的內容涉及mRNA水平上的調控、真核生物的表達調控、原核生物的表達調控等內容,內容較多,涉及基礎知識點較多,對后續專業課和學生繼續深造有較大影響,應分配12個學時;“RNA的翻譯與調控”涉及mRNA的翻譯過程、翻譯過程調控機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翻譯調控,本章節也是本課程的重要章節,對后續專業課和繼續深造有較大影響,涉及較多前沿知識點,應分配10個學時;“基因組與比較基因組學”涉及測序等現代技術,是大多數同學們從未涉及到的知識,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所以應選取此章節進行講解,并分配4個學時。
二、合理化實驗教學、突出實用性
實驗設計的原則是:突出基礎性、與課堂知識的關聯性、不同實驗間的連續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實用性,且是目前農學專業研究生所用的主流實驗技術。只有實用的實驗技術才能滿足農學本科畢業生將來的工作和進一步深造的需求,只有基礎性的實驗才能加深同學們對于基礎理論的理解,并為他們自主設計實驗提供技術支撐。基于以上原則,我們設計了以下分子生物學實驗內容及學時分配:重組質粒的構建(2學時)、質粒轉化(3學時)、大腸桿菌培養(2學時)、質粒提取(2學時)、質粒酶切(2學時)、目的基因的瓊脂糖分離(3學時)、分離目的基因的處理及測序(2學時)。這個系列的實驗包括了生物工程的質粒重組、轉化、菌培養、質粒提取、酶切、電泳、測序,基本涵蓋了分子生物學知識獲取的全部重要實驗和分析技術,有助于加深同學們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并為同學們的自主實驗設計提供技術支撐。
三、應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傳授知識、突出趣味性
同學們都是新世紀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對待新鮮事物容易接受,因此能否借助現代社交軟件(如微信、QQ等)傳授知識,是能否真正將知識灌輸給同學們的關鍵。“微信”和“QQ”軟件是目前中國最流行的社交軟件,而智能手機的普及推動了利用這些軟件進行信息交流的全天候化。教授一門課程時要求全體同學們加為“微信”和“QQ”好友,然后就可以利用“微信”里的“朋友圈”和“QQ”里的“好友動態”全天候的給同學們灌輸知識。
當然利用社交軟件灌輸知識不能采取和課堂授課同樣的內容,只有的信息有“趣味性”,才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才最終起到輔助課堂教學并推動本門課程學習的目的。例如轉發以下話題:“一個細胞引發的慘劇(2016-07-26,丁香園)”;“紅杏出墻――肥胖易感基因FTO的家丑(2014-03-14,丁香園)”;“清華大學一實驗室發生爆炸,博士后不幸死亡(2015-12-18,澎湃新聞)”警醒同學們的安全意識。
四、結合就業市場需求、突出前瞻性
農學專業學生未來的工作去向主要有以下幾種:(1)考研;(2)本專業企事業單位;(3)本專業私人企業;(4)非本專業工作。對于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同學,《分子生物學》的學習可能幫助他們考研和更快的開展相關工作;對于從事非本專業工作的同學,本課程的學習能拓寬他們的視野和眼界。因此,農學本科專業的《分子生物學》教學應立足于本專業未來的就業市場,而必須區別于其他專業的課程內容,并且突出前瞻性。
總之,《分子生物學》是高等學校農學專業重要的基礎性課程,是很多后續課程的基石,授課效果的好壞對農學專業學生后續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在該課程的教授過程中,要不斷探索和總結,以授課內容能否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需求為評價標準。通過對教學內容的不斷優化、實用性建設、新傳授方法應用及接近市場需求,能培養出基礎扎實、適應性強、能快速適應社會需求的新世紀人才。我將始終以“生以求知為樂,師以從教為榮”[3]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自省吾身”并不斷學習和求索,在高等教育的舞臺上散發出自身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學生對高中生物的學習普遍不夠重視,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沿用初中學習生物的觀點對待高中生物。初中生物是對植物、動物、人體有一個感性認識即可,知識量不大,最重要的是不參加中考。而高中生物是理科生必考科目,而且知識結構不一樣了,更微觀,更前沿,知識容量更大了。
其次,對于理科生來說,生物是理綜三大科目之一。在吉林省高考中,理綜合是指物理、化學、生物三科一張卷,共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學100分,生物90分。生物所占的分數比例是最低的。一般學校課時安排得少,導致學生覺得生物是“副科”,自然不重視生物學科的學習。
所以首先要認清生物學科的重要地位,從個人知識量和難易程度的比例來看,高考中生物所占的分數比例并不低。物理占分多,但知識量也大,生物的知識量少(三本必修教材,兩本選修教材),理綜三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覺得物理很難,而生物很簡單。只要認真學習生物,那么在高考中相對來說容易得分。在關心大科學習的同時,也要關心生物學科的學習。在升入高三之前,打好必修教材的基礎。
二
針對生物學科的特點,要學好高中生物,建議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對教材要熟爛于心。生物學生,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可以說,生物是最像文科的理科科目,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用心背書,生物成績就可以處于中上等水平。書中的圖例、實驗、涉及的化學式(光合與呼吸),要時常歸納、總結重點詞,如“功能”、“作用”、“本質是”,這些都要留心,書上的黑體字要背下來,如“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段”,這往往是高頻考點。有些知識點一定要記扎實,“當背則背”,沒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數學、物理,掌握一個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題時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生物往往要求你一字不差地答出某概念或者某原理,能用書中更專業的生物學術語答題比用自己理解的大白話答題更能得分。另外,背的東西,遺忘是很正常的,但經常重復這些知識點,可以延長遺忘的時間,所以要經常看書。
其次,習題和作業。可以選擇一兩本教輔資料,帶知識點分析和習題詳解的這類課外書可以把每個知識點細致地分析一遍,是一本服務于課前預習、課后歸納整合的教輔,幫你夯實基礎;教授做題的方法,讓你快而準地做題,從而取得高分。對于一般的學生,用學校訂的教輔資料就足夠了,除非是尖子生,想進一步拔高,還可以再自備一套資料。把做題當成積累。題做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哪些是高頻知識點了。選擇題要兼顧速度與準度,高考一道選擇題就是6分。雖然不提倡題海戰術,但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題海戰術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最后,多與老師溝通,進行錯題反饋,解決疑難問題。每周新課都有對應的題,在老師講解之前,要獨立完成。老師講時認真聽,對于自己做題有疑問的地方,在聽課時加以解決。解決不了的一定要請教老師和同學。這一點,要多鼓勵自己,不會的題就問老師,老師不是老虎,為什么要敬而遠之呢?
三
以上是我結合自己的教學過程和對學生的了解有感而發的一些拙見。說到底,在生物學科的學習中,對知識的記憶很重要。下面把我自創的一些記憶方法和讀者分享。
必修一《細胞的衰老和凋亡》中衰老細胞的特點總結:
一大,一小,一多,一少,兩個低,兩個慢。即:細胞核大,細胞小,色素多(形成老年斑的脂褐素沉積),水分少,酶活性降低(酪氨酸酶活性低,黑色素合成減少——老人的白發),物質運輸功能降低,新陳代謝減慢,呼吸速率減慢。最后強調有兩個“相反”的特征——脂褐素多和黑色素少。
必修二《孟德爾遺傳定律》知識點總結:
豌豆:自花傳粉閉花純,穩定遺傳易區分,花大雜交周期短,后代數多易統計。
孟德爾假說演繹實驗過程:高矮正反交,子代全是高,Dd再自交,高矮3:1,Dd若自交,高矮1:1.
基因分離定律:遺傳因子控性狀,體細胞中都成對,形成配子時分離,隨著配子傳后代。
關鍵詞:高中;生物;二輪復習;多元;比較法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8-0071-01
高中生物中有許多相似的知識,清晰分辨這些知識是學生在理科綜合考試中的一個難題,也是每個高中生物教師面臨的難題。因此,在生物二輪復習中,教師可以對相似知識系統分類并加以多元比較,從而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深記憶,提高能力。
一、橫向比較,多向認識
高中生物概念、定義、現象多且雜,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多理解、多記憶。在實際教學中,高中生物教師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記憶知識點。橫向比較是一種好辦法,通過橫向比較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分辨易混淆的知識點,同時也可以多角度地認識、了解、記憶所學知識。比如,在復習“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時,采用橫向比較的方法,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課前預習自行列表比較DNA和RNA的異同。在比較完后,共同就基本單位、組成成分、種類以及兩者在細胞中的分布、實驗所用染色劑和染色現象幾方面,列表比較總結DNA和RNA的不同點,然后,再次對元素組成、空間結構、化學組成三方面列表比較總結兩者的共同點。比較完兩者區別后,和學生一起比較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和病毒在核苷酸、堿基、核糖種類這三方面的區別。通過橫向列表比較的方法,學生不僅在課堂上非常活躍,也清楚地理解記憶了DNA與RNA的異同、有無細胞結構的生物在組成和遺傳性質方面的不同。
二、縱向比較,明辨異同
高中生物的一些知識具有相似的特點,并且這些知識不存在對立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這些相似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在復習時巧妙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思考,從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比如,在復習“呼吸作用”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同時使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記憶知識點,可以將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動物的呼吸作用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思考,加深記憶。要求學生將植物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分別對應動物的有氧呼吸及無氧呼吸,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物質變化與能量變化、氣體的進出以及涉及的反應方程式,并將這些知識清晰明了地整理到筆記本上面。在整理的過程中,可能發現學生對于能量變化知識有一些模糊認識。于是,針對這一部分知識,從反應的整個過程入手詳細地進行講解。學生根據要求整理完這一部分的內容后,紛紛表示對于呼吸作用的認識更加清晰。對于這類沒有對立性卻很相似的知識,教師要善于總結,并且在為學生復習進行輔導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的思維為主導,跟著學生的思路走,找到他們的認知誤區并對癥下藥,使二輪復習能夠高效進行。
三、類似比較,強化突破
進入高中生物二輪復習后,學生便要對知識系統規劃、比較梳理,達到強化突破的目的。而類似比較法,將會給學生二輪復習帶來很大便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學會使用類似比較方法,將存在一定聯系和區別的知識歸納總結在一起講解,讓學生能夠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使易混淆知識清晰、難記憶知識容易。比如,在復習“染色體變異”時,因染色體結構變異的缺失、增添、移位、倒位與基因突變的概念相類似,可以要求學生針對這兩個變異類型自主討論和比較。一番討論比較后,學生表示:這兩者字面意思看似相同,但它們有本質的區別,基因突變是染色體上的每一位點上基因的改變,而染色體變異則是某一小段增加、減少或變換位置。這樣的學習方法,有效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把握能力,學習技巧也得到突破。針對種類繁多但各有區別的相似知識,采用類似比較的方法清晰地了解這些知識的中心意思并加以比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四、綜合比較,融會貫通
在對個別知識進行針對性復習之后,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對復習過的知識塊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將自己腦海中的所有知識進行排列組合。這個過程是知識系統化的過程,也是能夠整體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重要環節。在對知識的綜合比較中,教師應當合理引導學生深化認識,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在帶領學生復習“遺傳與進化”時,要求學生分小組將第五章、第六章整合起來復習,并學著用表格形式表現出來。學生討論完后,就各種育種方法的原理、方法、優點、缺點以及實例在黑板上列表,教師則要求學生自己思考填寫。填寫完育種方式的不同之后,問學生觀察表格能夠發現什么。學生們回答:“雜交育種和基因工程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組,單倍體育種和多倍體育種的原理都是染色體變異。”回答完后,要求學生回憶變異類型方面的知識。這樣綜合比較的方式,能夠將各種知識點系統結合起來。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采用比較法對高中生物知識進行分類復習,能夠明確知識塊之間的聯系,并且將這些知識整合起來,從而靈活地運用知識應對高考。因此,在高中生物二輪復習時一定要注重知識的整體性,引導學生學會將所學知識系統化,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達到二輪復習的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三習題講評 講評課效率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4-0137-02
習題講評課是高三生物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種課型。講評課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鞏固消化吸收,并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審題、解題及分析能力。上好一節習題講評課比上好一堂新授課要難得多,因為講評課中教師要面對的是學生在學習新知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要解決學生做題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困惑。進入高三復習階段,習題講評課變得尤為重要,提高習題課的有效性也成為每個高三教師教學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結合實例對講評課的實施策略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并提出幾點自己的見解。
一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過程是習題講評的一個基礎。教師應在下發試卷后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更正,解決不了的再由教師講解。利用這段時間讓學生去做好習題講評課前準備,包括對考查的基礎知識的書本定位及關聯知識的輻射和鞏固;對錯誤原因的自主合作學習并進行自我診斷;對學生問題題型的統計等。
2.教師準備
教師準備是習題課高效的關鍵,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應根據試卷批改的情況,精心備試卷,將課上的主要精力、時間集中到最突出、最主要的內容上來。具體包括對試題考查點的書本定位;做好相關重點知識的關聯輻射;對識記類知識點的課堂落實進行準備;對錯誤類型的分析、歸類及對重點知識進行重點解析;對難點知識進行等級分類及為分成教學做準備;收集典型錯誤類型和優秀答題樣卷;對這些基礎知識點也可以整理歸納,總結出高頻考點;對易錯易考點進行積累和收集。
二 課中講評
課堂講評是講評課實施的具體環節,也是關鍵環節。如何讓學生從習題中吸取經驗,轉變思維?如何把課前準備的材料充分有效地展現?如何把握40分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這些問題都落在了課堂教學的任務上。
1.落實基礎
一套習題或是一張試卷中有60%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不需要詳細講解,主要通過基礎知識的書本定位,以及對學生具體識記情況的檢查落實。課堂上可以花五分鐘的時間通過問答抽查學生對試卷基礎知識的落實。如DNA徹底水解的產物是什么?植物體合成細胞分裂素的主要部位?細胞分裂素與哪種激素存在拮抗作用?取大鼠的肝臟組織,用哪種酶處理?怎樣分泌淋巴因子的細胞?“套種”后的玉米田,作物之間空間分布上存在什么現象?等等。也可以用課件的形式呈現相關問題或者是關聯習題,讓學生快速默寫出答案。
2.抓住重點
重點知識是考試中經常出現的考查點,這類知識要深入分析,重點講解。重點知識并不一定是難點或得分率低的題,所以對重點知識根據難易程度需要分類分層處理。(1)簡單問題的準確把握。如遺傳題中遺傳方式的判斷、基因型的判斷、基因表達的原料、合成不同蛋白質的根本原因等問題,就需要讓每個學生都理解并準確回答。可以對一些問題進行舉一反三或者是考點放縮。如題中問到翻譯過程所需的原料是什么,可以擴展知識內容問基因表達的原料,可以聯系知識點如PCR的原料,也可以擴展知識點問PCR反應體系中需要加入的物質。(2)重點知識從方法、思維上去理解和鞏固。如很多學生認為基因診斷能夠用來檢測染色體缺失引起的變異,學生知道基因診斷可以用來檢測某種基因是否存在,而染色體缺失可能導致某種基因丟失,于是就認為基因診斷可以來檢測,這個問題就需要從邏輯思維的角度來分析:學生沒有思考到是否存在這個基因和染色體缺失之間的聯系,染色體缺失可能導致某些基因沒有,同樣也有很多其他原因可能導致某些基因不存在。(3)分層處理。如果是一些比較難的遺傳計算或者是遺傳分析題,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層次進行分層教學,甚至可以不在課堂上講解,課后通過對個別學生的單獨輔導講解,并讓這些學生去解答其他學生的問題,通過以點蓋面來解決這類問題,也可以讓師生一起做出詳細的解析在班級傳閱和張貼。
3.追溯根源
追溯根源就是挖掘試題錯誤背后的原因,從學生的思維習慣上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發現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思維缺陷。從思維習慣上分析錯誤的原因有助于學生避免再次犯錯及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追溯根源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1)選取典型錯題讓學生來重現他的思維過程,找出造成答題錯誤的原因。如光合作用中,在黑暗條件下暗反應不能進行的原因,學生會答成暗反應需要用到ATP和[H],沒有思考到暗反應和黑暗(無光)的一個關系,無光和光反應的關系,即沒有思考到暗反應和光反應的聯系。沒有理解知識點之間的正確聯系,反映出了學生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基因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后發生的變異類型是基因突變”這個問題,錯誤原因是在思考時,考慮到了一段DNA,就認為是染色體上加入了一段DNA,把考慮的對象從基因擴大到了染色體,這也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固定思維導致對問題解答錯誤。(2)設計“問題串”,展現正確解題過程。如“精巢中可能存在含兩條Y染色體的細胞”這個判斷可以設計如下問題:精巢里面存在哪些分裂方式?有絲分裂過程中Y染色體的數目變化?減數分裂過程中Y染色體的數目變化?如“土壤中有機碳含量降低的原因”,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類比式問答:體溫維持穩定的原因是什么?種群數量維持穩定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如果土壤有機碳維持穩定的原因是什么?現在土壤有機碳含量下降,那么有哪些可能?輸【摘 要】本文結合相關教學實例對講評課的實施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總結出提高講評課效率的五步對策:落實基礎、抓住重點、追溯根源、促進轉化和跟進練習。
【關鍵詞】高三習題講評 講評課效率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4-0137-02
習題講評課是高三生物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種課型。講評課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鞏固消化吸收,并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審題、解題及分析能力。上好一節習題講評課比上好一堂新授課要難得多,因為講評課中教師要面對的是學生在學習新知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要解決學生做題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困惑。進入高三復習階段,習題講評課變得尤為重要,提高習題課的有效性也成為每個高三教師教學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結合實例對講評課的實施策略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并提出幾點自己的見解。
一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過程是習題講評的一個基礎。教師應在下發試卷后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更正,解決不了的再由教師講解。利用這段時間讓學生去做好習題講評課前準備,包括對考查的基礎知識的書本定位及關聯知識的輻射和鞏固;對錯誤原因的自主合作學習并進行自我診斷;對學生問題題型的統計等。
2.教師準備
教師準備是習題課高效的關鍵,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應根據試卷批改的情況,精心備試卷,將課上的主要精力、時間集中到最突出、最主要的內容上來。具體包括對試題考查點的書本定位;做好相關重點知識的關聯輻射;對識記類知識點的課堂落實進行準備;對錯誤類型的分析、歸類及對重點知識進行重點解析;對難點知識進行等級分類及為分成教學做準備;收集典型錯誤類型和優秀答題樣卷;對這些基礎知識點也可以整理歸納,總結出高頻考點;對易錯易考點進行積累和收集。
二 課中講評
課堂講評是講評課實施的具體環節,也是關鍵環節。如何讓學生從習題中吸取經驗,轉變思維?如何把課前準備的材料充分有效地展現?如何把握40分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這些問題都落在了課堂教學的任務上。
1.落實基礎
一套習題或是一張試卷中有60%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不需要詳細講解,主要通過基礎知識的書本定位,以及對學生具體識記情況的檢查落實。課堂上可以花五分鐘的時間通過問答抽查學生對試卷基礎知識的落實。如DNA徹底水解的產物是什么?植物體合成細胞分裂素的主要部位?細胞分裂素與哪種激素存在拮抗作用?取大鼠的肝臟組織,用哪種酶處理?怎樣分泌淋巴因子的細胞?“套種”后的玉米田,作物之間空間分布上存在什么現象?等等。也可以用課件的形式呈現相關問題或者是關聯習題,讓學生快速默寫出答案。
2.抓住重點
重點知識是考試中經常出現的考查點,這類知識要深入分析,重點講解。重點知識并不一定是難點或得分率低的題,所以對重點知識根據難易程度需要分類分層處理。(1)簡單問題的準確把握。如遺傳題中遺傳方式的判斷、基因型的判斷、基因表達的原料、合成不同蛋白質的根本原因等問題,就需要讓每個學生都理解并準確回答。可以對一些問題進行舉一反三或者是考點放縮。如題中問到翻譯過程所需的原料是什么,可以擴展知識內容問基因表達的原料,可以聯系知識點如PCR的原料,也可以擴展知識點問PCR反應體系中需要加入的物質。(2)重點知識從方法、思維上去理解和鞏固。如很多學生認為基因診斷能夠用來檢測染色體缺失引起的變異,學生知道基因診斷可以用來檢測某種基因是否存在,而染色體缺失可能導致某種基因丟失,于是就認為基因診斷可以來檢測,這個問題就需要從邏輯思維的角度來分析:學生沒有思考到是否存在這個基因和染色體缺失之間的聯系,染色體缺失可能導致某些基因沒有,同樣也有很多其他原因可能導致某些基因不存在。(3)分層處理。如果是一些比較難的遺傳計算或者是遺傳分析題,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層次進行分層教學,甚至可以不在課堂上講解,課后通過對個別學生的單獨輔導講解,并讓這些學生去解答其他學生的問題,通過以點蓋面來解決這類問題,也可以讓師生一起做出詳細的解析在班級傳閱和張貼。
3.追溯根源
追溯根源就是挖掘試題錯誤背后的原因,從學生的思維習慣上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發現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思維缺陷。從思維習慣上分析錯誤的原因有助于學生避免再次犯錯及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追溯根源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1)選取典型錯題讓學生來重現他的思維過程,找出造成答題錯誤的原因。如光合作用中,在黑暗條件下暗反應不能進行的原因,學生會答成暗反應需要用到ATP和[H],沒有思考到暗反應和黑暗(無光)的一個關系,無光和光反應的關系,即沒有思考到暗反應和光反應的聯系。沒有理解知識點之間的正確聯系,反映出了學生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基因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后發生的變異類型是基因突變”這個問題,錯誤原因是在思考時,考慮到了一段DNA,就認為是染色體上加入了一段DNA,把考慮的對象從基因擴大到了染色體,這也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固定思維導致對問題解答錯誤。(2)設計“問題串”,展現正確解題過程。如“精巢中可能存在含兩條Y染色體的細胞”這個判斷可以設計如下問題:精巢里面存在哪些分裂方式?有絲分裂過程中Y染色體的數目變化?減數分裂過程中Y染色體的數目變化?如“土壤中有機碳含量降低的原因”,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類比式問答:體溫維持穩定的原因是什么?種群數量維持穩定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如果土壤有機碳維持穩定的原因是什么?現在土壤有機碳含量下降,那么有哪些可能?輸入的有機碳在增加,而土壤含有機碳量減少,原因就是輸出在增加,那么土壤中的有機物是怎么輸出的?
4.促進轉化
促進轉化就是把已學習的知識消化吸收為自己的理解思路和思維方法,所以在習題課時要注重學生的知識遷移和類比。如“激動素”可能是DNA降解的一種產物,請寫出對此驗證的簡要實驗思路?對于這個問題就是運用了知識點遷移和類比的方法,把艾弗里的實驗思路類比過來。學生在平時要能夠把這些知識點轉化為自己的思維模式,或者經常練習這類題目,從而把這些方法轉化為自己熟悉的思維。在習題講解過程中要通過舉一反三、推陳出新,提升應變能力,促進思維遷移。如“基因突變的隨機性和普遍性”等相似概念的集中分析理解,達到對知識靈活應用的目的。
三 課后鞏固
課后要對習題講評課中所貫徹的思維方式是進行及時的反思和鞏固。教師要及時反思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進行總結和調整改進。通過涉及相關習題進行跟蹤訓練檢查思維方式的落實情況。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個別輔導和檢測,通過與學生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平時的學習動態,為以后教學工作的實施提供更加科學的數據。
總之,提高習題講評課的效率對學生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至關重要。教師要根據學生錯誤的類型進行精心準備,挖掘習題背后的邏輯思維過程,提升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分析和靈活運用的能力,真正實現習題課的高效性和轉化功能,體現教學過程中“習得”的本質。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啟發式;應用
隨著我國教育部將普通高中招生的規模和政策進行了調整,擴招方式減少了對新生入學的標準,進而影響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于傳統教學模式中,高中生物仍然被冠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對于老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直接埋沒了學生的潛能和應用的水平。對于學生原本的水平上,實施因材施教,幫助學習稍好的學生更一步的發展和挖掘,同時也幫助學習相對落后一點的學生理解生物內容,真正掌握基礎知識。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研究啟發式教學,目的是解決如何提高全部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啟發式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
于“填鴨式”傳統教學中,生物課程教學時常出現老師占絕對主角位置,與學生之間毫無互動性,學生同時也習慣性的全部接收老師的授課內容,而該習慣性的接收并不能完全讓學生掌握基礎學科內容,更別提理解其中的順利要理。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容易厭倦該課程或者該老師的教學,厭學情緒的產生將不利于長期的發展。所以于教學當中需將主動權教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預習課程內容,然后引導學生自我解讀,然后幫助學生指導思路。例如:“脫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結構和復制―基因表達―基因突變―可遺傳變異來源―進化”。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性,符合啟發式原則,有利于學生將知識點拼接并記憶。
2.獨立性原則
教師于課程教學中,需要不斷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科學探索。因為學生不經過知識的思考和挖掘,就不會發生生物反應,轉化為個人能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就不能完成。故使用啟發式教學模式實施生物的教學時,老師需提升自我專業知識技能,能有效的提出更多知識點問題,促進學生自我發現答案,同時也提出疑問,然后再進行獨立性的思考。最后完結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學生對生物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逆向思維原則
高中生物學科源于生活的本質屬性,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活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于日常教學課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的舉一反三,培養逆向思維的能力。啟發性教學的原則之一,逆向思維原則關系著日常學習的理論和生活的實踐,教學的目的就為了為理解教學內容,同時應用于生活實踐中來,同時舉例生活中的案例,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本知識點。例如:為促使學生自主制定質壁分離自動復原的實驗,適當分給學生洋蔥和一定濃度的KNO3溶液等材料,方便后面的實驗順利進行。該方法能幫助學生以適當實驗能力為根基,運用科學的設計實驗的方法,將課本內容與實驗中的實踐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于日常的記憶和考試前的復習,該啟發式教學模式能為學生留下許多想象的空間,幫助學生發揚自身舉一反三的逆向思維。
二、實施方法
1.通過實踐,啟迪學生自主性
生物學科的本質為探索生命現象以及生命活動規律,其內容針對實驗的操作性非常關鍵。因此在實施高中生物啟發式教育時,應充分發揚生物學科的實踐性,促使學生于實驗進行中能體會學習的樂趣,并且通過實踐,能啟迪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啟發其邏輯思維能力,通過縝密心思才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度和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例如:教導“內環境穩態”知識點時進行實驗驗證:(1)選用兩支干凈試管,將血漿與蒸餾水分別放于試管當中。(2)采取pH試紙分別對血漿與蒸餾水實施pH值的檢查,經檢查后于兩試管中置入相等密度和容量的氫氧化鈉或鹽酸溶液。(3)最后均勻搖晃后進行pH檢查。實驗結果得到后,向學生發出疑問,讓學生與“內環境穩態”聯系在一起,自主解決其中的緣由。
2.增加課堂樂趣
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啟發式教學的課程教學方式相對開放自由,其摒棄了常規教學的沉悶、呆板和無趣氛圍。為了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教師可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的改變,增加一些課堂的樂趣,教師的面部表情是否友好,教師的語言表達是否生動形象,都會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于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意生物知識點的多變化處理,使用適當、生動、靈活和活潑的教學語言,營造一個充滿樂趣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樂趣和認真的態度。
3.使用多媒體教學
生物學科的部分內容其實屬于相對枯燥乏味的,并且某些知識點的含義和概念非常抽象,難以理解,倘若僅僅單靠教師的口述,學生十分難以領會其中的知識點。所以針對高中生物教學,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條件下,使用現代技術多媒體進行教學,使用彩色動畫語音形式的教學方法,能解除學生日常的厭倦情緒,激發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更好的發揮自我。例如:針對“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知識點的教授時,將知識點“傳導”的過程制作成動畫的形式,融入某些相關的知識點指導學生理解內容,促使學生能更加明白和領會其中的要理,把抽象知識簡單化,方便記憶。
隨著社會的普遍發展,本文所研究的啟發式教學同時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作為一種新時代的產物,能大量的被教師和學生認可,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高玉娥.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中國校外教育,2012,(13).
[2]杜玉霞.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分析[J].現代閱讀,2012,(9).
一、生物數學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分類
(一)隨機性生物數學模型。隨機性生物數學模型是根據生物現象的隨機性和偶然性特定進行建立的。隨機性生物數學模型主要是指通過概率論、過程論、數理統計等方法描述和研究出的一些隨機現象。但是,根據生物的規律,對于同一事件或者隨機事件的多次出現也可以使生物有規律可循。因此,目前對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過程論、概率論、數學統計。這樣的研究放大也使得高中生物教學有了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使得生物教學中的生物數學模型建立有科學的指導方法。
又例如在《穩態與環境》的教學中時,可依根據本文由收集整理hiv濃度以及t細胞的數量關系對生物數學模型進行分解、建立、使用,顯示出增長的頸雉種群數量,以及大草履蟲種群的增長曲線、東亞飛蝗種群的數量波動。
(二)確定性生物數學模型。確定性的生物數學模型是指運用各種方程式、代數方程、關系式、微分方程、積分工程等對生物關系進行的表示。確定性生物數學模型也是目前運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數學模型。簡單而言,生物數學模型即運用數學方法進行研究的對必然性現象的描述。這類數學模型主要是應用于解決復雜的生物學問題,借助確定性的生物數學模型對生物關系進行轉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是利用數學模型的客觀邏輯推理對生物關系進行求解運算,從而獲得客觀生物的規律和生命現象。例如,在《分子與細胞中》的教學中,可以利用確定的數學求解方式對細胞的無氧呼吸方程式進行解剖,得出其中的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方程式和生物規律。
二、生物數學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過程分析
(一)準備與假設階段。準備階段中明確生物教學的關鍵,并不失重心,從核心問題出發,明晰突出問題,了解相對應的背景知識,收集有質有量的資料以便在生物課堂上開展充分的教學組。一方面要弄清楚數學模型在生物教學的目的,另一方面努力地規劃教學任務,從而確保教學盡可能地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快速解決相應問題的能力,從而整體提高課堂的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
例如:在進行數學模型的建立之前需要確定生物數學模型的種類以及使用的建立方法。例如,目前dna分子的生物數學模型建立公式模型則為倒數公式和恒等公式兩類。
在假設階段,最容易進入假設不需要驗證的誤區。建立模型的重要環節就在于假設,要經過規范的確認之后才能夠進行科學的數模定型。例如:在生物體產生種類為2n的模型中,由n對基因到n對雜合基因再到n對在染色體上的雜合基因,最終明確為“當n對基因位于n對染色體上并且n為雜合基因的對數時”,才能夠完善為科學的數學模型。
(二)建立與求解階段。通過對概念的去繁瑣化,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表述確定和對應的生物知識點與面相融合而成的數學教學模型的建立。采用如何的數學模型,如何的教學方法,通過一個一個地比較,以尋找到最佳的處理方式和建立確定數學教學模型的方式,從而準確地形成以數學模型為核心教學體系,它的建立將進一步地促使生物教學步伐。不僅如此,而且還可以在教學時,不斷地結合生物教育教學實際,靈活運用多種數學模型,以高效高質地促進高中生物教學的整體進程。
例如:對蛋白質分子結構的生物數學模型的構建,由m個氨基酸
轉貼于
脫水縮合形成的某蛋白質分子含有n條肽鏈。在假設氨基酸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a,則可以建立這樣的生物數學模型。此蛋白質分子的分子質量為:ma—18*(m—n)。此蛋白質分子含有的氨基數和羧基數至少均為:n個。此蛋白質分子含有的肽鍵數和形成時脫去的水分子數均為(m—n)個;
(三)檢驗階段。經過對數學模型的積極構建與求解,以充分地發揮它們對數學模型在優質優效的生物教學過程中的扎實建立貢獻積極力量,并不斷地融合比較分析與歸納總結。實現從生物知識點或面的現象積極轉化為本文由收集整理數學的相關概念,并形成計算等系列十分簡單的方式,再根據計算的結果推進歸納實現和抽象概念迅速轉變到生物知識現象的本質階段,結果就是,數學模型在生物教學現象與本質二者之間建立了易于理解和把握的紐帶,從而切實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學效率。
三、數學模型的生物教學作用
(一)在生物教學中能將抽象轉為為直觀,提升學生的創新力。當學生在對生物知識進行理解并感到困惑時,生物教學中的數學模型能為解決問題提供具有創新性的解決辦法,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檢測的重要途徑在于學生在進行生物學習的過程中,能否將生物學知識靈活轉變成與數學模型相關的問題進行解決,以便更加靈活地理解所學知識。對數學模型進行構陷的過程,除了是是對模型本身的探索之外,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數學與生物學進行有效連接的方法之一在于合理建立數學模型,對數學模型的靈活建立和靈活應用同時也有利于對生物現象等知識的研究。
[關鍵詞]課程標準 專題復習 復習效率
如何提高復習效率,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是家長和考生關注的焦點。高三第二輪復習是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復習方法正確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筆者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高考始終是依綱據本的,認為高三生物學第二輪復習采用專題復習的方法,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復習的效率。
一、鞏固基礎,穩步提高
理科綜合能力測試命題的依據是課程標準、考試說明(考綱)和教材。雖然,試題素材不一定來源于教材,但考察的知識范圍不會超出課程標準、考綱和教材。考察學科主干知識,盡量覆蓋較多的生物學科內容仍是出題的方向。因此,復習時應該依照課程標準、考綱和教材,全面復習,夯實基礎,靈活把握,特別應注意二輪復習不是“炒舊飯”,而是要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綜合和深化,把分散在各章節的有聯系的知識點進行整理,以體現知識間的本質因果關系和整體性,即進行專題復習。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沒有牢固的基礎知識,就談不上什么能力。所以,專題復習不能忽視基礎知識。例如,把與蛋白質有關的知識:(1)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功能;(2)核糖體、內質網等有關的細胞器;(3)含有蛋白質的結構(細胞膜、染色體);(4)生長激素、胰島素、載體蛋白類物質的功能;(5)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過程;(6)蛋白質的消化等等串聯起來,作為一個復習專題,構建知識網絡。這樣有利于在解題時迅速提取已掌握的基礎知識,提高思考問題的系統性、準確性。
同時,高三生物學第二輪復習的專題復習應選擇強化學科內與學科間知識的聯系綜合應用,可確定教材中涉及內容較多的知識點作為復習專題,如蛋白質專題、生命活動的調節專題及有關計算專題等。(1) 自然界的氮如何進入植物體內形成植物蛋白,包括生物固氮、細菌硝化、植物根吸收氮等方式。(2)植物蛋白質轉變為動物蛋白質的過程(聯系蛋白質的攝取、消化、吸收、合成、轉化及基因對蛋白質合成的調控、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決定功能的多樣性、代謝產物的排出等)。另外,要將生物學同物理、化學等相關知識聯系,如用物理的同位素示蹤法研究噬菌體的遺傳物質,食物鏈能量轉遞效率與物理能量守恒定律的聯系,研究酸雨成因及驗證種子呼吸釋放二氧化碳要用化學的澄清石灰水方法等,均可作為復習專題。總之,專題復習要求教師要鉆研教材內容,挖掘教材內涵,善于尋找教材的相關知識點。
二、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現在的高考命題已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從能力要求上看,側重于對知識的發生過程,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的考察。在二輪專題的復習中,除了構建知識網絡外,還要進行習題訓練,在習題訓練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聯系實際
生物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廣泛的聯系,復習時應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聯系并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科學地解釋自然界的生物學現象,解決生產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如發光樹能做路燈嗎?科學家是怎樣從牛和山羊等動物乳腺生物反應中得到了抗凝血酶、血清白蛋白、生長激素和α-抗胰蛋白酶等重要醫藥產品?這就要求學生依據所學的基因工程技術的有關知識來作答。又如,日光溫室在嚴冬季節封閉時間長、通風少,易使溫室內CO2 嚴重缺乏,導致蔬菜減產。為此,溫室內可用物理方法或化學方法(CO2 發生器) 或生物學方法來提高溫室CO2 濃度。教師就這一專題讓學生各抒已見,最后,師生共同篩選出可行、有效的方法,如施農家肥通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產生CO2,養殖家畜、家禽等動物呼吸生產CO2 等。
2.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復習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記憶能力、解題能力,以便提高學習效率。不管什么樣的復習方法都要有利于學生記憶。有些知識還可編成口訣,幫助學生記憶,如應用遺傳圖譜編成識別遺傳病種類的口訣:“有中生無”(夫婦雙方均有病,能生出無病的孩子) 為顯性,“無中生有”(夫婦雙方均無病,但生出有病的孩子) 為隱性。人體八種必需氨基酸可記為“甲攜來一本亮色書”。學生在解題時普遍對圖形題、圖表題感到棘手,解題技巧的訓練有助于學生的分析、思維、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如氧氣濃度與細胞中ATP 生成量的關系,運動時間與體內乳酸積累量的關系,種子萌發過程中鮮重、干重與時間的關系,光照強度與光合作用速率的關系,溫度與酶活性的關系等,都是利用數學坐標的原理描述兩個變量間關系的曲線圖,引導學生將橫、縱坐標表示的變量搞清楚,再分析曲線的變化規律,確定兩個變量的生物學關系。再如,各種微生物培養基配制圖表等圖表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推理,找出其個性和共性,基本掌握了圖形題、圖表題的規律,從而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重視思維過程與語言表達
語言是思維的直接體現,但是,語言和思維之間又是有距離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想得到而說不出”。例如,曾經的某一高考題中,“根據上述結果能否確定這對相對性狀中的顯性性狀?請簡要說明推斷過程”。不少學生經過思考后得出的結果是正確的:不能確定。顯然,要說明推斷過程,就只要把自己的思維判斷過程寫出來就可以了, 而很多考生寫不出,更不能做到“簡要說明”。因此,在今后的復習過程中,不僅要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是為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回答,一定要加強把自己的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訓練。廣東生物高考主觀題作答對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這方面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
四、結束語
總之,高三生物學第二輪復習可以將整個生物學課程設置為幾個大的專題,每個大專題還可以再劃分若干小專題。專題復習是將生物教材內容重新整合,做到深入理解教材內容,進一步突出教材重點,突破難點,把握知識結構內部之間的聯系。同時,進行專題習題解答訓練,提升實戰能力。整個專題復習階段的基本思路是讓學生先明確每一個專題所涵蓋的知識內容,對每一個考點進行回顧自檢,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整合,建構專題知識結構網絡,明確重點、難點,疏通知識障礙,清理知識死角,強化理解與運用。教師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獨立完成上述復習工作,但又不是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作好引導,加強個別輔導,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后要及時點撥解決,注重專題總結和疑難問題講評。
參考文獻:
[1]郭志祥. 高考沖刺階段的戰術調整及復習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05,(21).
經過第一輪的復習,同學們已經基本掌握了中學生物學知識的各個“點”(知識點),但這些“點”在同學們的腦子中并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是不易靈活運用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如何提高高三生物期末考試成績,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提高高三生物期末考試成績深刻理解基礎知識
高考試題年年變,而解題所依據的基礎知識卻是相對不變的,所以扎實的生物學基礎知識是學生考取好成績必須具備的。生物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要求較高,當然僅是熟記這些基礎知識是遠遠達不到高考要求的,還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些基本概念、規律、原理的內涵和外延,做到提取準確,遷移靈活,運用合理。這樣,才能解決考題中設置的新情景問題。
相關教師建議同學們細讀課本中的重點章節,來深刻理解基礎知識。從歷年生物高考來看,所考內容中有60%-70%是考生物學中重點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比如:光合呼吸作用、免疫、神經激素調節等等。要確保基礎分能高比率地拿下,就要認真地閱讀課本,在復習階段,不少同學重做題輕課本,這種舍本逐末做法很危險,最終會吃大虧。而且很多學生在閱讀教材時往往愿意利用整段時間,如用一、兩個小時去讀生物書的一、兩章的內容,好像記住了很多,但過兩天做題又不知考的是哪部分的知識了。生物的很多專業術語對于興趣不廣或課外知識不太豐富的同學來說是很生僻的,一下子很難記住很多術語。所以生物的復習不適宜進行間斷性復習,建議每天看一看,時間不要長。
擺脫做題慣性
美國數學家喬治·波利亞說過,一個想法使用一次是一個技巧,經過多次的使用就可以成為一種方法。很多同學在生物選擇題上容易出錯,并不是不會,而是“不小心”而犯錯。這是和大家做題慣性導致的。平時做題時,喜歡從知識點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導致被題目所誤導,故而出錯。而生物選擇題要想做的準確無誤,并且加快做題速度,必須從題目的角度出發,有時候甚至拋開知識點。當然并不是說要同學們背離課本知識點,而是要求同學們正確的理解生物命題的原則。
生物之所以歸結于理科,說明生物學科與數理化一樣,具備嚴密的邏輯推理性,而不是單純的文科式的記背就能掌握。老師發覺,大家做題的時候,很容易憑借“感覺”去做,反而忽略了題目條件,因此同學們在做題時應根據邏輯推理,再結合所學知識,從而得出正確答案。
注重知識的點面結合
學科內的重點知識是支撐學科知識體系的主要內容,因而也是考試考查的重點內容,值得我們特別關注。同時也要有效避免“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全面系統的復習,才能在面對考題內容、形式變化時泰然處之。
對于一些非重點內容,如課本上的小資料、小問號、課外讀等,由于平時疏于復習而往往在高考中失分,這是非常可惜的,因為這些內容往往在試題中出得并不難,因此有必要給以關注。生物幾乎都是功能上的理解和容易混淆的知識點上的區分,更多的是關鍵詞的理解,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的區分等。
合理歸納總結
同學們在這一學期的生物課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是將知識分塊學習。但當準備期末復習時,就應該把各分塊的知識聯系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記憶,從而有利于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歸納總結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如高中生物的“遺傳的物質基礎”,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蛋白質性狀。抓聯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點線的縱橫關系,由線到面,擴展成知識網絡。抓特點就是抓重點、抓主流,進行歸納總結,不能大雜燴,胡子眉毛一把抓;應將次要的東西簡化甚至取消。
應對考試答不完卷子的6點技巧1、熟悉基本的解題步驟和解題方法。
解題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對一些基本的、常見的問題,前人已經總結出了一些基本的解題思路和常用的解題程序,我們一般只要順著這些解題的思路,遵循這些解題的步驟,往往很容易找到習題的答案。
2、審題要認真仔細。
對于一道具體的習題,解題時最重要的環節是審題。審題的第一步是讀題,這是獲取信息量和思考的過程。讀題要慢,一邊讀,一邊想,應特別注意每一句話的內在涵義,并從中找出隱含條件。
有些學生沒有養成讀題、思考的習慣,心里著急,匆匆一看,就開始解題,結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長時間解不出來,還找不到原因,想快卻慢了。所以,在實際解題時,應特別注意,審題要認真、仔細。
3、認真做好歸納總結。
在解過一定數量的習題之后,對所涉及到的知識、解題方法進行歸納總結,以便使解題思路更為清晰,就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對于類似的習題一目了然,可以節約大量的解題時間。
4、熟悉習題中所涉及的內容。
解題、做練習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不是學習的全部,你不能為解題而解題。解題時,我們的概念越清晰,對公式、定理和規則越熟悉,解題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們在解題之前,應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做簡單的練習,先熟悉、記憶和辨別這些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其涵義的本質,接著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練習,一刻也不要停留。
5、一定要學會畫圖。
畫圖是一個翻譯的過程,,把解題時的抽象思維,變成了形象思維,從而降低了解題難度。有些題目,只要分析圖一畫出來,其中的關系就變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對于幾何題,包括解析幾何題,若不會畫圖,有時簡直是無從下手。
因此,牢記各種題型的基本作圖方法,牢記各種函數的圖像和意義及演變過程和條件,對于提高解題速度非常重要。
6、先易后難,逐步增加習題的難度。
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都是從簡單到復雜。簡單的問題解多了,從而使概念清晰了,對公式、定理以及解題步驟熟悉了,解題時就會形成跳躍性思維,解題的速度就會大大提高。
我們在學習時,應根據自己的能力,先去解那些看似簡單,卻很重要的習題,以不斷提高解題速度和解題能力。隨著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漸增加難度,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生物的備考四大策略總結注意事項1:
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① 復習時要突出主干知識、重點內容
主干知識內容不僅包括學習的重點,同時是高考試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考點內容。如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細胞內的物質代謝、動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的基本定律、伴性遺傳、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遺傳育種、生態系統、免疫、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態工程等等。對這些主干知識內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決新情景的問題。要力求做到知識點、能力點、薄弱點、應用點和考查點心中有數,那種不分主次泛泛復習以及題海戰術,無疑都是有害的。
②重視實驗能力培養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其培養目標與學生學習方式、能力、技能和態度有著緊密的聯系,與研究性學習的培養目標和學習方式是相輔相成、交互作用的。因此,我們在復習時要重視實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掌握好與生物實驗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注意事項2:
針對性的學習永遠比盲目的刷題要有效率。
生物考察的知識點很有限,將自己錯過的習題重新做一遍,將知識點弄懂弄透。另外尋找歸類的習題冊,針對自己的錯誤題目,尋找相關題目強化練習。
重新梳理一遍核心概念、核心過程,掌握專業術語
以考綱出發,結合課本,對每一個核心的概念和過程進行深入理解,必要時可以自己默寫一遍,然后對比輔導資料,那些自己不熟練的或者遺漏的,就一定是自己薄弱的。
注意事項3:
重視課本,夯實雙基、突出主干知識,抓好學科內綜合
夯實“雙基”,立足點首先放在課本上,課本是生物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生物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藍本”,應該重視課本的基礎作用和示范作用。如課本中生物術語、概念、定律都具有規范性、權威性,抓住課本的知識點,把握好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對相關知識進行橫向拓寬、縱向加深。
縱向著重在“理解”,應有層次、有序,橫向著重的是“滲透”,應有意識、有機。對課本中的知識點要進行提煉、梳理、歸類、對比,將隱藏在紛繁內容中的最重要的要領、規律、原理、知識間的聯系整理出來,使知識系統化,構建知識網絡體系;同時對以往學習中的薄弱環節或未掌握的知識進行補缺強化。
立足課本,可以用專題形式進行復習,抓好學科內綜合,構建知識網絡體系,特別是那些反映生物學科主干知識內容、反映學科思想的內容和能夠與高等教育相銜接的內容,要穩扎穩打、腳踏實地。要理清知識的發生和本原,在教師幫助及自己的努力下通過分類、整理、綜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有了牢固的基礎,就可以從容應對高考,以不變應萬變。
注意事項4:
注重答題規范
關鍵詞:生物習題;講評課;有效性思考
如何提高生物習題課講評的有效性,是每個生物教師應該面對的課題。本人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歸納一些方法,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一、課前精心準備,明確講評的重點是有效講評的前提
對一份練習或試卷批改時,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記錄、統計,這樣講評時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針對生物試卷只有兩種題型:選擇題和填空題。筆者的具體做法是:在批改前對選擇題設計一張統計表。內容有每題的題號,正確答案,各選項的人數統計。對填空題出現錯誤率較高的空格,直接在空白卷上標注學生的各種典型性的答案。收集整理好第一手資料,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分析,以提高習題講評課的有效性。
例如,在某次習題講評課前,筆者對學生選擇題答題的記錄統計表。(共50人)(見下表)
通過對表格的分析,筆者制訂了針對這幾道題的講評方案:重點講評錯誤率高的題目。即第1題、第3題和第5題。而在第1題的講評中,著重分析A項;在第3題的講評中,著重分析C項,在第5題的講評中,著重分析C項和D項。由此可看出,只有收集整理好錯誤率高的題目,才能發現學生存在的知識缺漏,存在的能力缺陷,方法問題。教師才能根據相關內容,收集整理好相關的主干知識,圖片及多媒體課件資料,知識遷移的典例等。如果僅憑感覺,倉促上課,沒有什么針對性地上習題講評課,很有可能講不到學生的疑點和難點,只有這樣有針對性地備好課,才能在內容上保證講評課的有效性。
二、尊重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是有效講評的根本保證
在教學的雙邊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得出正確的結論。使學生體驗到主動獲取知識的快樂,學會交流,學會分享,并具有創造性。在習題講評課中,如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呢?科學組建四人學習小組是關鍵。
一個班級50多人,每個人的學習水平不同,學習能力也不同。每個人存在的問題也不完全相同,想法也有差異。課堂上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問題,只能針對大多數人存在的知識缺漏進行有效性的講評。新課程又要求我們要面對全體學生,那如何使教學能面對全體學生,并能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呢?根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板。筆者科學合理地組建了四人小組,讓生物成績較好又負責的同學當組長,其他三人有成績中等的和較差的。習題講評課前10~15分鐘,告訴他們除老師重點解決的題目以外,還存在的疑問可以在組長的組織下合作討論解決。如果組內解決不了,可以找老師或者別的組支援。高中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為合作學習提供了可能,另外,同學之間寬松、平等地交流與互動,更有助于激發他們去努力探究,去獲得認同。許多國外研究專家正把生生互動,當作教學中尚待進一步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認為生生互動是教學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斯萊文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實際上,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是發生在學生――同伴群體關系的環境之上的。”因此,充分開發和利用教學中的人力資源,加強生生之間的互動,可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三、設計逐步深入的講評流程是落實有效講評的基本措施
對于習題中的一些重難點,通過批改,老師只知道答案錯誤,不能看出學生的思維過程,也就不能發現學生真實存在的誤區和卡殼點。四人小組的討論也不能有效解決,就只能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過程中,找出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此,筆者設計了以下流程。
1.學生說題,暴露錯誤
所謂說題,就是讓學生把審題、分析、解答等思維過程說出來。這樣教師可以發現其出錯的地方,是概念混淆?還是審題不清?或者解題方法的問題?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水稻(2n=24)一個染色體組有12條染色體,但水稻的一個基因組應有13條染色體
②普通小麥(6n)的花藥離體培養后,長成的植株細胞中含三個染色體組,但其不是三倍體
③番茄和馬鈴薯體細胞雜交形成的雜種植株含兩個染色體組
④馬和驢雜交的后代騾是不育的二倍體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此題四句話,涉及染色體組、基因組、三倍體、細胞融合、生殖隔離等內容,要求學生說出每句話的含義,就可以將其有關易混淆的概念講清楚。
2.教師追問是澄清問題的關鍵
布魯納說:“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一次錯不怕,關鍵要找出錯誤的原因,避免下次犯錯。如何找出錯誤的原因,追問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所謂追問,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二度”提問,再次激活學生的思維,推導出問題的實質。可以在錯誤處提問,將錯就錯,引導學生回答,使其在前后矛盾中搞清楚錯誤原因;另外,也可以對一道題追問,使學生弄清相關知識點的聯系,構建知識系統。
例如,某二倍體生物基因型為AA,在減數分裂間期時,基因A突變為基因a,則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期基因A和基因a的位置關系正確的是( )
此題很多學生分不清基因突變與基因重組的區別,我先追問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各自發生時期?發生的部位?并要求學生用圖解把發生的結果畫出來。這樣重難點就不攻自破,還把這兩個概念區分清楚了。
3.學生反思,提煉方法
判斷一節習題講評課是否真的高效,衡量的一個標準是學生是否提煉出一套適用的解題方法,為今后的解題明確方向。通過講評發現,很多學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審題不清,獲取信息的能力不強;(2)識圖能力較差,觀察,綜合分析能力弱;(3)答題欠規范,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不夠。所以,一節習題課要留5~10分鐘,引導學生從以上三個方面加以總結,歸納出自己的收獲。
事實證明,習題講評課如果能根據錯題反饋情況,分析錯因及該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逐步深入探究問題本質,學生的思維才能動起來,課堂的氣氛才能活躍,學生才能學得快樂,課堂才能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