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地域文化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域文化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域文化研究

        第1篇: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1研究綜述

        目前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發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呈現繁榮態勢,但從創新的視角,對工業設計驅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在維普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選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題名或關鍵詞”,以詞條“工業設計與文化產業”輸入檢索,僅有2篇檢索結果,即蘇珂、高喜銀在《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業設計促進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康輝在《現代商業》2010年第26期上著《工業設計對傳統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在“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中,選定“全部”條件下,限定年度范圍為1985年至2015年,選“學術期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三項為檢索領域,共獲得檢索結果56條,經甄別與本文立意有直接關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維普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的2篇。在有關本文立意的研究中,關于工業設計對文化產業具有價值的研究約占一半,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僅有3、4篇關于工業設計“驅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關于工業設計通過對文化的再創新從而驅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現碎片化狀態。對本課題的研究,可借鑒的成果不多,這也增加了研究的難度。

        2工業設計創新與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系

        工業設計的本質是創新,創新是工業設計的靈魂和根本屬性。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工業設計通過其完整的設計思維與方法實現對有形產品、無形服務及商業模式的創新。這種創新力量今天正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學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統來解決社會、環境、商業等綜合復雜問題,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設計思維(designthinking)被帶入到更多情境下作為創新的驅動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區位相區別,反映的是傳統積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區域特色,或者可廣推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歷經累積和沉淀,形成了其鮮明的特色和內涵,并逐漸形成發展為具有地域獨特性的文化產業。地域特色文化產業作為地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地域經濟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的文化資源和發展動力。中國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首次將發展文化產業定位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正式位列國家戰略性產業之中。文化產業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有助于推動經濟結構的轉變,增強文化軟實力。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業態的基礎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與體驗生成、繁榮和提升的過程。工業設計創新具有驅動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與體驗生成、繁榮和提升的屬性和職能。即工業設計通過創新方法與技術,能夠在現有地域文化產業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文化產品、新的文化服務形式,以及新的文化業態。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工業設計自身也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論在“驅動”而非“帶動”,因此,這一點并非議論重點。值得強調的是,工業設計驅動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是以創新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也是產品)與體驗”為媒介和前提,壯大“文化產業”規模,改善“文化產業”結構,提高“文化產業”效益,從而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內容,這一點對立論論述十分重要,是論證的邏輯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經過長期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各自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為其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創新資源。近年來,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政策的支持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上比較突出。

        3.1創新驅動力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

        由于地域特色文化產業行業技術門檻不高,其生產制造技術成熟于生產力較為落后的歷史時期,加之傳統厚重,無形的力量束縛著產業吐故納新不強,缺乏創新驅動力。在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們身上,普遍存在觀念保守,思維陳舊,創新意識不強的問題,導致文化產品在理念、造型、技術、工藝、色彩、裝飾、材料、功能等方面,缺乏創新元素,“千年一面”,低水平重復生產,形不成品牌和市場核心競爭力,極大地阻礙了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3.2對接新技術不夠,與需求脫節

        傳統文化產業是人們在長期歷史的生產生活等過程中積淀形成的,其技術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較為一致。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傳統文化產業技術已經明顯落后;另一方面,從事傳統文化產業的生產經營者自身對于新技術的理解、學習與應用不夠,導致傳統文化產品(服務)、產業不能與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融合,不能與當前人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刺激不了消費,形不成消費規模拉動,既談不上產業發展,更談不上產業升級。尤其是互聯網技術正全面深入地滲透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如果不能與互聯網技術對接,不遠的將來,就不是發展不發展的問題,而可能是危及生存的問題了。

        3.3經營管理落后,商業運營較弱

        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與其他產業類似的問題,即產業鏈不全,節點處于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底部,見圖1,而處在“微笑曲線”高端的研發、營銷薄弱,表現為傳統文化產業規模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復生產,老祖先的研發一勞永逸,遠離現代營銷理念,價值鏈不全,行業競爭力不高,經營管理落后。亟待系統地優化整合,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創新商業模式,延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

        4工業設計驅動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途徑分析

        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引入工業設計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工業設計已發展為創造新產品、增強產品競爭力、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的助推器。柳冠中認為“工業設計”的本質是“重組知識結構、產業鏈,以整合資源,創新產業機制,引導人類社會健康、合理、可持續生存發展的需求”。工業設計所倡導的“設計思維”成為后工業時代“問題求解”的重要思路。伴隨中國“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工業設計對于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日益受到認可和關注。“設計力就是競爭力”,通過工業設計提升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迫在眉睫[5]。

        4.1工業設計為文化產業發展增添驅動力

        工業設計對產業發展和轉型的驅動作用之一即是就社會機制及價值觀層面而言,工業設計特有的創新本質將起到重構社會經濟與文化體系的戰略作用[6]。因此,充分發揮工業設計創新潛能,利用工業設計自身整合資源的優勢,將創新設計、信息網絡平臺開發、云端數據庫建立以及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等有機整合,發掘并結合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的獨特的潛在的優勢,以工業設計方法和理念將其合理解構,保留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同時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現代生活中去,使文化產業從發展的局限和困境中逃脫出來,實現穩定而充滿活力的持續發展。

        4.2工業設計驅動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途徑

        地域特色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有其自身核心的文化背景支撐,因此在發展轉型過程中,需要走特色工藝、材料與現代工業協同發展的模式,工業設計對應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個環節的關系,為產業發展提供系統的方法和途徑。第一,工業設計產業成長基于“用戶選擇”,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產品或服務在進入市場之前需要對市場作出機會分析,盡可能了解用戶需求。地域特色文化產業融合傳統文化、地域特色,要浸入到現代生活環境和大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詳實可靠的用戶分析和定位。工業設計以兼具理性的數據統計及感性的觀察和定性分析方法對用戶作整體分析,為產業的目標用戶作合理定位,使產業有的放矢地進行前端產品的研發。第二,工業設計將高新技術融入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創新。文化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高科技含量,先進技術的應用能夠為文化產業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提供強大發展動力。比如,在材料方面,工業設計通過科學的方法研究適合材料特性的現代化加工工藝,以3D打印為核心的數字化制造技術融合應用,為新產品設計、制造系統化提供支撐。數字化信息技術推動新型文化業態的出現,今天的文化產業是建立在數字化信息技術基礎上的新型文化產業[3]。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新媒介,為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相對滯后的商業運營模式帶入新活力。互聯網及云端數據技術可以為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的特色文化元素、價值符號,進行標準化、數字化的整理、統計和存儲,構建特色文化數據庫,為產業產品的設計、研發、標準化生產提供完整的數據支持。第三,工業設計系統優化整合文化產業鏈資源,使地域特色文化產業優勢最大化。浪尖設計董事長羅成認為必須把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如材料、研發、供應鏈、制造、營銷、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工業設計的價值[7]。“全產業鏈”是一種系統、整體的商業創新模式,貫穿產業產品的前端研發至后端營銷,涵蓋產品的研發、設計、品牌的建立、產品及包裝創新以及產業的營銷和管理。地域特色文化產品普遍缺乏創新機制,商業模式保守,工業設計所具備的創新力和整合力,能夠幫助文化產業形成新的創新機制和增值模式。第四,工業設計在與文化產業結合過程中關注社會、生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工業設計從設計思維開始即主動思考一系列的改變創新對于未來的影響,通過研究工具和原型測試等方式評估未來社會、生態和文化的發展結果,確保其可持續發展。

        5工業設計驅動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途徑的模型構建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把工業設計驅動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途徑用視圖形式表現出來,用箭頭表示動力作用方向及作用途徑,即構建模型。工業設計作為創新驅動力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引擎,它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職能,全方位作用于文化產業,當然包括地域特殊文化產業,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具體作用或驅動的媒介有文化理念、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管理,以及工業設計自然要調動的用來提升文化產業的高新技術條件。工業設計一旦用來驅動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就是創新理念對文化產業觀念的影響和滲透,使文化產業的理念以及發展文化產業的理念為之一新。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是工業設計的核心職能,工業設計通過創造新造型、新結構、新流程、新組織等,給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需求以新的視覺形象和價值模式,從而豐富文化產品,壯大文化產業規模,提升文化產業附加價值。對地域特色文化產業來說,意味著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更加厚重,也往往是各地方的發展重點,必須緊緊抓住地域特色,準確進行發展定位,做好文化管理的頂層設計,用現代高新技術特別是強化“互聯網+”思維,改造和重塑地域特色文化產業,驅動其發展和升級。

        6結語

        第2篇: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代以來,學界對沈從文的研究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沈從文作品中體現出的文化特征。其中,既包含其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地域文化特征,又包含其中所滲透出的道家藝術精神。楊義《沈從文的“鳳凰情結”及其小說的文化特質》,楊瑞仁《鳳凰之“仙”與鳳凰之“龍”——談鳳凰縣土家詩人田星六與苗族作家沈從文》和陳國恩《沈從文的湘西小說與道家藝術精神》等文章都闡述了沈從文作品中獨特的文化特征。

            “文化”一詞的外延十分豐富,針對沈從文的文化研究也十分寬泛,包含了沈從文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苗族文化本身的文化特質,又包括苗漢雜居狀況下展現出的文化的豐富性)和作者自身及其作品中人物自覺不自覺的所體現出來的道家藝術精神。

            “鳳凰情結”是沈從文創作的顯著特征,也最能說明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楊義《沈從文的“鳳凰情結”及其小說的文化特質》一文中強調了沈從文的“鳳凰情結”這一文化意蘊。所謂“鳳凰情結”,“一是指地理意義上的鳳凰的放大,放大到湘西的民俗、山川風物,二是精神文化上的鳳凰的放大,放大到楚文化的圖騰崇拜、精神信仰。”[1]文章以《龍朱》為例,闡述了作品中獨特的苗族文化因子以及在長期的苗漢雜居中,漢文化對苗文化的影響與滲透。《龍朱》具有一種神話氛圍,但卻又不完全脫離人間性,作者將白耳族苗人族長的兒子龍朱塑造成了“獸中之獅”,是對唱情歌的圣手。反映了苗族人唱歌求偶的獨特方式,極具地方文化特色。但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在苗族的傳統中,唱歌求偶以“四月八”為最盛,可作品中為我們描述的歡歌盛事卻是中秋節,這無疑滲透了一些漢文化因子。因此,對“鳳凰情結”的理解不易過于狹隘,楊義先生所指的地理意義上的鳳凰情結不僅僅是指純粹的湘西民俗或者苗族文化,更多的應該是指以湘西山川風物、民風民俗為主的苗族風情。“鳳凰情結”更深一層的含義在于其精神文化特征。楚文化源遠流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作品中展現出來的帶著美麗的憂愁、幽思陳郁的特點。因此,楊義先生認為“沈從文的小說比起廢名作品中陶淵明式的閑適沖淡來,多了幾分屈原《九歌》式的凄艷幽渺,其源蓋出自他與楚文化的深刻的精神聯系。”[2]另外,在圖騰崇拜上和精神信仰上,沈從文也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在他看來,龍作為漢人的圖騰,代表的是封建權威,而鳳不然,人們對鳳的應用更自由,它更親近群眾。

            沈從文的創作地域文化特征濃重,他筆下的自然美麗而純凈,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亦如自然般清純、善良。一些研究者便試圖從“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來解讀沈從文的作品。其中,陳國恩《沈從文的湘西小說和道家藝術精神》比較具有代表性。文章認為,《邊城》、《長河》、《三三》等篇什為我們展現了造化所具有的那份素樸的景觀,正所謂鐘靈毓秀,沈從文也極力塑造了具有人間性的、但現實中卻又不太可能存在的生命形態,這其中就蘊含著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同時,陳國恩指出,這種“天人合一”永遠只能是一種理想,他看到了在優雅的牧歌下還隱含著一絲悲涼,認為沈從文的作品在抒情的筆調下暗含了悲劇性因素,使悲哀化成了淡淡的哀愁和憂郁。且不論這其中是否與道家精神相吻合,但就其對沈從文作品特點的評價我是非常認同的。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讀出他的確想要極力留住湘西人的純粹、善良等一切美好的天性,這是湘西這片凈土賦予這里人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但他同樣意識到,這里除了翠翠、夭夭、三三,也出現了順順這樣一類人,他清楚地知道湘西最終還是不可能躲避商業化的浸染,不會永遠保存那份純粹。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很少能看到喜劇性的完美結局,作品中的人物也或多或少帶有悲劇因素(比如《豹子·媚金與那羊》的凄慘結局;單純、善良的翠翠也只能與年邁的爺爺相依為伴,最終在無盡的等待中度日)。陳國恩先生認為沈從文筆下的這種陰差陽錯、造化弄人的情境與道家的命運觀有相似性。除此之外,他還從沈從文的藝術觀中三個重要的范疇“童心”、“生命”和“神性”中闡述了沈從文的道家觀點。他認為,沈從文推重童心的純真,珍視生命的價值,認為“神即自然”,他的倫理觀和審美趣味上這種回歸自然、崇尚渾樸的傾向,就是他的創作浸透了道家藝術精神的重要表現。三個范疇分析得出,在沈從文的文學世界里這三個范疇原來都指向“自然”。但是,在論證生命的價值時候,陳國恩認為“生命是美麗的”“是憑生命自身的價值使蕭蕭免于被沉潭”,[1]但我卻認為,蕭蕭不被沉潭并非出于對生命的敬畏而只是因為她生了男孩,這一現象的背后隱含的是文化的陋習。需要指出的是,陳國恩先生并不認為這些道家觀點是沈從文刻意研習所得,而是受大自然熏陶,自然而然形成的獨特的氣質稟賦。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何嘗不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道家藝術精神。

            除了文化地域特征研究外,沈從文研究的角度還有很多,比如平行研究,現代性研究等,尤其是隨著西方文學理論的深入傳播,一些學者試圖用更新的理論、更獨特的視角去解讀作家作品的做法是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多角度地解讀是可以的,更是十分必要的,但無論采取何種解讀方式都一定要基于作家創作本身,更要把握其創作的基調,并將創作還原到特定的歷史時期,力求出新卻不牽強,這樣所得出的結論才是更具價值,也更趨于最本真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M](修訂本).岳麓書社2006年4月第1版.

        第3篇: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建筑;文化;地域性;劉家琨

        1.如何在建筑中體現地域性、文化內涵

        對劉家琨的認識是一步一步加深的。

        早先看過鹿野苑的照片,覺得是一個很普通的小建筑,后來親自去參觀后,發現這個小建筑有很獨特的風格。

        進入展區大門的時候,并沒有發現什么特別之處,只不過竹子很多,感覺很有四川的地域特色,環境很幽雅。在解說員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一片竹林的缺口處,茂密的竹子在上方傾斜,形成一個門洞。進入這個門洞,眼前是一條直道,左邊是空曠的草地,右邊由一排排竹子分隔成一個個的展覽空間,里面陳列著石刻的雕像和牌匾。走完這條道向左轉,是巨大的石臺階,一級一級向前走,突然之間,竹林的深處出現一個青灰色的建筑,仿佛突然就從地上生長出來,升起的飛橋臨空穿越蓮池,伸入半空,連接地面與建筑。這一切突如其來,卻又“腳踏實地”。原本冰冷灰暗的混凝土此刻卻顯得青潤。在還未進入以前,就已經被打動。盡管這些作品常常迫使我們面對物質的沉重,建筑師本人也謙虛地重申“此時此地”的“低技策略”,但其真正的愿望難道是把我們的視線和軀體移離大地,接近天空?

        進入展覽館的方式也很特別。走上飛橋,越過蓮池,直接進入一層上空,俯瞰腳下的展品。正面墻上是一副巨大的佛教傳播圖,占滿了兩層高的墻壁。沿著飛橋,向左進入一個展廳,終于離了 “懸浮在半空”的感覺。展館內的采光都采用間接的天光或人工光源。在墻與屋頂預留一條縫隙,裝上玻璃,讓光線淺淺地撒在雕像身上,營造出柔和寧靜的意境。順著展覽線路向前,走下一道階梯,一樓的采光方式又不同。在厚重的混凝土墻上開了幾組落地的條窗,間接的天光還是采用,整個大廳內并沒有一般展覽館那種人走在里面覺得憋悶的感覺,外面的綠色植物觸手可及,玻璃光潔得好象并不存在一樣。地面還有淺淺的水池,與一樓主入口的水池呼應。展館的色調是溫和的青灰色和白色,柔和的橘色燈光和自然天光使雕像生動起來。沒有玻璃隔窗和維護欄,嚴肅的雕像們似乎也變得親切起來。

        中國傳統的寺廟與此不同,大都采用紅色的外墻和門窗,坡屋頂下空間高大但并不明亮。比門還高的菩薩佛像端正地立正中央,慈祥的俯視著虔誠的人們。而參觀者都是懷著一種崇拜的敬意而來,仰望佛像,表情嚴肅而充滿期待,在蒲團上下跪作揖許愿,人和佛像就是崇拜與被崇拜的關系;鹿野苑營造的氛圍則不同:進入展館那一刻,人是高于佛像的,從一個從未嘗試過的角度觀察佛像,感覺很新奇,并不一定很嚴肅。這樣一來,我們就有了一種“下到地宮”般的感受。展館內的佛像尺度也比較小,大部分都沒有人高,所以我們都用平視甚至俯視觀賞它們。在解說員的引導下,我們下蹲仰望這些佛像,發現它們和傳統佛像有共同的特點:目光下垂且慈祥,頭的比例大,所以仰視的比例尺度比較好。但是我們并不能一直蹲著前行,因此達到這樣一種效果:人更多的是在觀賞,而不是在崇拜;沒有和尚敲鐘的聲響和人群聚集的嘈雜,從鹿野苑的前奏空間開始就讓人靜下心來,以觀賞的姿態感受空間,迎接新奇與震驚。竹林的沙沙聲和流水的潺潺聲掩蓋了凡世的聲音,我們更能傾聽靜謐。

        二期的鹿野苑。

        新建的部分由四個相對獨立的展館構成……其中兩個展館由于收藏內容而使用了新的外墻材料――預制混凝土砌塊和預制混凝土格窗。為了達到預定的外觀效果并防止外墻面雨水的內滲,建筑師對砌體的細部接點做了細心的研究:在砌體的外側上緣預澆凹槽以防止橫向的滲水;在緊貼的兩個砌體之間的背面凹槽內注入灰漿以防止豎向的滲水……混凝土砌塊墻與相鄰的清水混凝土墻之間達到了一定的視覺和諧。而混凝土隔窗又起到了雙重作用:在室內是采光的窗和展覽的展架,在外墻面又形成一種朦朧的通透感,室內外若即若離。并且通過細致的設計,使隔窗頂上的小孔能安裝小燈,而電線并不露出來,參觀者不能直接看見光源。柔和燈光下的陶像生動靈活,用綠色植物和青灰色建筑做背景襯布。這樣的方式無疑表露出劉家琨對混凝土這種材料的偏愛和駕御的信心。

        在這里,更大的水面被采用。不僅是地上,還有低矮的屋頂平面。在水邊還設置了狹窄的樓梯,誘惑有探索精神的人們拾級而上。但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樣一個細節:一塊混凝土板以二層的高度從一整片玻璃幕墻中出挑,端頭立著一尊佛像。此刻的佛像似乎是活了,目光垂下,表情安詳,但讓我感覺到煢煢孑立一般的寂寞,于是我虔誠地看了好一會兒才走開。后來回想,覺得劉家琨的建筑不只是建筑,還附帶有感彩。正如劉家琨的小說創作對其建筑實踐的直接作用。以“游走”的文學方式為主線貫穿了鹿野苑的參觀路線,“把文學方法和建筑設計融為一體”,并認為“設計建筑和寫小說是同一件事”。在成都這個多霧、多陰天的城市,灰色的天空幾乎是一直存在的。劉家琨對此是心中有數的,于是在混凝土里揉入了鐵灰,使得建筑物看起來不僅僅是灰,還有“青”、“潤”。他還觀察到“灰色的天空產生的是一種漫射光,一種有陰無影、更加安詳的光線”,于是大量使用了間接采光的縫隙。

        2.如何做到建筑之間的交流

        一直就覺得劉家琨不只是一個建筑師。“把建筑放在了生活里”是他對目前工作室的評價。在鹿野苑中,人是主體,而建筑在灰色天空下謙虛地展示著,即使引來人們的驚嘆也不張揚。

        以前在《時代建筑》里看見他在廣州做的玫瑰園小區介紹,劉在內院上空引入一條架空的走廊,連接起位于小區內部的廣東美術館時代分館、內院中央由原售樓部改建的展廳和三期組團的一座新展廳。看見這樣的作品使我非常震驚。曾經討論過鄰里交流的問題,覺得人們之間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確定了要做“中國式院落”的方向,也只是平面的院落。看了玫瑰園以后不得不承認劉家琨的高明。

        “……中國傳統園林為私家園林,近代園林為城市公園。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小區的建造占用大片土地,而城市公園用地日益稀少,架空步行橋的引入使小區園林既成為私家園林(屬小區居民共有)同時又可供城市公眾觀賞,成為城市公園。……”

        劉最后做到的是這樣一個居住區:公園與私園重疊,服務于小區居民與城市公眾,最終在中國當下封閉式小區制度和城市公共空間建立一種互動的關系。

        大膽的想法顯示了劉家琨文學家般豐富的想象力與細膩。

        3.如何在建筑中體現“文學性”

        除了文學性,地域性也是劉家琨建筑的一個重要特點。成都市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中國內陸城市,過去的歷史文化賴以成長的基礎是成熟的農耕文明。而劉家琨的作品又常常給人“樸實”、“沉重”的感覺。像鹿野苑石刻博物館的外墻面,清水混凝土和頁巖磚的組合外壁上,施工時留下的粗糙質感,讓人聯想到時間的久遠,手工勞動的繁重。劉家琨的理念是“就地取材”,在中國這樣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建筑的建設量又非常大,劉這種“價廉物美”的手段的確讓人欽佩。從1997年的何多苓工作室到2002年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到2004年的重慶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都大量運用了當地材料。除此以外還有各種現成材料的“誤用”,都成為建筑師作品表現力的體現。尤其是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建筑的大體量,開敞的巨大洞口和位于高處的院子,都體現了重慶潮濕的氣候和“長江山城”的豎向景觀。對于城市項目,他認為技術與材料的運用已不存在限制,但危險在于,它使建筑淪為玩弄膚淺形式迎合商業需要的奴隸。在給朱劍飛的回信中,劉家琨寫到:“我并不想天天國際化,因為你躲都躲不掉;我也不時時想地域性,因為你天天都在這里。牢牢地建立此時此地中國建造的現實感,緊緊地抓住問題,仔細觀察并分析資源,力求利用現有條件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奠定了“中國性”,這些問題自會與時俱進,使你保持“當代性”,如果在解決問題時有一些創造性,“個人性”也就隨之呈現。”

        參考文獻:

        《時代建筑》06年4期《灰色的天空》 作者鐘文凱

        第4篇: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一、地域文化對企業文化構建產生的影響

        (一)地域資源的影響

        地域資源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自然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地域中,差異性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現在民族風貌、器物文化、生產資料、勞動工具等方面,這就使得不同的地域中具備不同的文化特色,這些文化特色對于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是比較大的。第二,人文風俗因素。對于一個地域來說,人文風俗是比較突出的地域特色,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人文風俗會對其產生長期性的影響,根據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會因為產品中蘊含的地域人文風俗特色而購買,因此,企業在構建企業文化時,應該將人文因素結合進去。

        (二)地域文化的影響

        在我國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盡管做出了轉型,但是依然受到比較嚴重的傳統文化的影響,突出的表現是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不敢大膽的進行創新,墨守成規,這使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蘇州的國有電力公司,盡管已經實現了體制改革,但是電力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未針對電力產品進行有效地創新,導致電氣企業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基于此,蘇州國有電力企業在構建企業文化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地域文化進行創新,以創新型的企業文化來引導企業的發展。

        二、地域文化影響下企業文化構建的策略

        (一)利用地理差異

        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文化價值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基于此,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應該注重品牌文化的建設。實質上,品牌文化與企業的經營理念是相同的,通過品牌建設,凸顯出企業的文化精神,通過宣傳等手段,讓消費者產生認同的情感,并形成品牌忠誠度。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廣告宣傳是重要的塑造品牌文化的手段,在進行廣告宣傳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地理差異,幫助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讓消費者在形成情感共鳴的基礎上購買企業的產品。

        (二)整合優勢因素

        在地域文化系統中,包含著員工的行為意識,受到地域文化風俗的影響,員工的行為習慣及思想意識都會帶有地域色彩,企業在構建企業文化的過程中,要通過外化作用,將員工的行為意識變為企業的凝聚力,進而將地域文化蘊含在企業文化中。在企業的管理中,員工管理是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員工管理,保證員工的行為具備規范性,進而形成良好的企業工作環境,不過,管理制度能夠規范員工的行為,卻無法引導員工的意識,這時就需要充分地發揮企業文化的作用,鑒于員工的行為習慣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因此,企業文化的構建要將優勢因素進行整合,充分的發揮企業文化的指引作用,實現員工意識的規范,提升企業的價值。

        (三)汲取地域精華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注重企業文化的構建,以便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不過,企業文化的構建并不是去迎合,而是要在結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繼承和創新。企業文化中融合地域文化之后,企業所具備的核心競爭力將會更強,通過地域資源優勢的利用,準確的找準企業的市場定位,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蘇州是傳統文化歷史古城,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比較大,非常講究禮教,電力企業在構建企業文化的過程中,要充分的結合蘇州的文化歷史,突出儒家文化思想,形成完善的企業文化,促進電力企業自身的發展。

        (四)規避負面影響

        在不同的地域中,經濟、政治、環境的發展各不相同,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不對等的現象比較嚴重。在地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企業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企業的經營會對區域內的資源、人力等實現科學配置,進而充分的發揮組合的功能,實現企業和區域經濟共同發展。不過,很多人會對某個地域存在偏見,突出表現就是如果某企業產品來源于該區域,就會直接拒絕購買,對于這種現象,企業在構建企業文化的過程中,要通過恰當的創新,扭轉偏見,將地域文化的負面影響轉化為積極影響,促進企業長久的發展。

        第5篇: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地域文化;現代包裝藝術設計;影響;消費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品出現在消費者的面前。包裝作為產品流通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除了要保證產品安全運輸銷售之外,還要促進產品的營銷。產品包裝的成本、環保、吸引力等因素,決定了現代包裝藝術設計水平的高低。如何合理運用地域文化來塑造產品形象,讓現代包裝成為溝通企業和消費者的重要橋梁,是當下包裝設計師應注意的問題。

        一、地域文化與現代包裝藝術設計

        1、地域文化的概念

        由于的不同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環境條件的影響,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其獨有的語言、習俗、審美、文化等等,我們將其稱之為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區發展的過程中文化的積累和沉淀,它是特定區域內人文與環境的結合,對地區的發展有著傳承的作用。

        2、現代包裝藝術設計的概念

        現代包裝設計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流通、促進產品的營銷為目的,通過圖像、色彩、形體、文化、材料等手段來制作產品的包裝。現代包裝主要分為工業包裝和商業包裝兩種,產品的工業包裝主要是為確保產品的安全運輸,產品的商業包裝主要以吸引客戶消費為目的。作為一個復雜的專業設計概念的現代包裝藝術設計,是產品流通銷售中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現代包裝設計水平的高低,關系著產品能否吸引消費者去購買,更是一個企業、產品的形象。

        3、地域文化與現代包裝藝術設計的關系

        文化與設計之間相互連接、相互作用,設計是文化的體現,而文化是設計表現的基本手段。現代包裝設計是為了將保護產品的流通運輸,突出產品的優點吸引消費者進行購買,達到產品銷售的目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品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單憑產品質量的優劣很難在產品競爭中脫穎而出,達到銷售的目的。如何抓住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已經成為各個企業最關注的問題。將地域文化運用到現代包裝設計中,把地域文化與現代防護技術相結合,形成獨特的產品包裝風格展現給消費者并區別于其他同類型產品,讓消費者一目了然,使產品具有生活化、人性化、個性化、地域化等特征。此類型的包裝更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有利于產品的流通銷售,實現企業的盈利。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產品包裝,不僅能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更能傳遞產品形象和企業文化,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為產品以及企業日后的發展做了品牌的鋪墊,滿足消費者物質以及精神的雙重需求。

        二、地域文化在現代包裝藝術設計的應用

        1、地域文化在現代包裝藝術設計中應用的原理

        設計師在設計產品包裝時,可以通過材料的選擇,準確表達出產品的地域文化或地方特色,在結合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倡創新精神,將傳統地域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設計出獨一無二、易為現代消費者接受的產品包裝。中國地域寬廣,人口眾多,五十六個民族以及各個地域都各有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包裝設計師在設計產品包裝時,要準確表達出產品的地域文化特色,讓消費者直觀的了解到產品的地域文化,滿足消費者對包裝的情感需求,并且要具有獨特性、代表性,避免與市場上其他同類產品在企業文化信息上產生混淆,尤其是對于一些地域性的特產,更應注意這一點。以黃山頭酒的包裝為例,企業將其定位為楚文化第一酒,所以在產品的包裝上,融入了大量的楚地文化。設計師將黃山頭酒瓶身設計為編鐘造型,外包裝和瓶身的顏色選用了傳統的中國紅,將傳統地域文化與現代防護技術完美結合。現今,黃山頭酒已成為湖北酒業的代表,這與它在包裝上的成功有著必然的關系。在包裝產品的材料選擇上,要結合產品本地的風俗習慣、產品特性,以凸顯地域文化特征為目標,同時考慮材料制作的技術工藝、制作成本、是否環保等問題。其中,若同時能在包裝用料上展示地域文化特征將會使產品更具有地域性。比如說,青島的海產品包裝時多在包裝上印有大海,這與青島臨海的地域環境有關;景德鎮的土產品多用瓷器樣式來包裝,這與景德鎮瓷器在全國中有較大知名度有關;云南的過橋米線包裝上多印有竹樓,這與云南的地域建筑文化有關。合理的選擇材料還要考慮材料的成本,就像我們不能用景德鎮的瓷器去包裝海產品一樣。現代包裝藝術設計時要盡可能的把制作成本降低,保證產品正常運輸流通和達到宣傳目的的要求下,控制包裝成本就可以降低產品的生產流通成本,更好的服務于民。現代包裝設計應緊跟時代潮流,引領消費時尚。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消費者的審美以及關注熱點一直在不斷變化,所以在設計產品包裝時,要把握流行時尚,抓住消費者的心理,從而讓產品順利銷售。在產品的包裝形式上,現代包裝藝術設計應準確的表達出產品的特性、用途,凸顯產品的性質。以“老君眉”茶為例,如果消費者從包裝上把“老君眉”茶誤認為是玫瑰花茶,那么不管產品設計多么精良,包裝多么華麗,沒有準確的向消費者傳遞產品性質,就是一個失敗的包裝。另外在現代包裝設計內容上,要注意不同的形象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表達的含義,結合消費者的風俗習慣以及消費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來設計產品包裝。如回族人不吃豬肉,對豬有忌諱,那么產品包裝設計師在設計清真產品包裝時就不能用豬的形象;如幼兒多喜歡卡通人物形象,所以在兒童的產品包裝設計上可采用以漫畫、插畫等形式來表現。

        三、地域文化在現代包裝藝術設計中應用的現狀

        1、地域文化在現代包裝藝術設計中各國應用現狀

        傳統文化與現代防護技術相結合的現代包裝設計,反映了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獨特的地域文化。我國產品包裝設計師要更好地在產品包裝設計中凸顯我國獨特的文化,展現和發揚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風貌,需借鑒國外先進的包裝設計經驗,取其精華,融合中華特色地域文化,將其應用在現代包裝設計中。日本的現代包裝設計一直是各國學習效仿的對象。首先,日本的包裝提倡材料的環保性。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匱乏的島國,為保護僅有的生態資源,國家大力倡導環保,所以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日本產品包裝,大到空調、冰箱,小到毛巾、茶葉,大多都采用可回收的環保材料,這種綠色包裝已成為日本現代包裝設計的標志。其次,日本現代包裝設計的嚴謹性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日本產品包裝大多沒有浮夸的造型,但無論何種產品都有著嚴謹性的結構和豐富的表現形式,包裝材料雖然樸實,卻能通過設計和精致的制作工藝實現高品質。最后,日本的產品包裝不僅很好的融合了現代包裝的設計語言,還能賦予包裝濃郁地域傳統文化。現在日本市場上的產品包裝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具有國際時尚語言的包裝,另一種是有著濃郁大和民族特色的日本傳統包裝。在日本傳統包裝設計中,日本包裝設計師并不是生搬硬套的將日本傳統文化用在產品包裝上,而是融入現代時尚元素,讓消費者一方面能從產品包裝中領略到日本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又讓日本包裝設計走在時尚的前沿,在發揚日本傳統地域文化的同時,又使產品包裝設計具有時代的特征。歐美的設計引領時尚的發展,歐美各國都有其獨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審美觀點,所以在包裝設計風格上各有不同。法國產品的包裝展現了法式“浪漫”與“優雅”的包裝風格,法國人浪漫的生活和情懷世界聞名。在法國,一個成功的包裝設計必須具有浪漫元素,例如:法國嬌蘭,創立于1828年,187年來,法國嬌蘭為世人帶來不斷的驚喜,并在世界上同類的產品脫穎而出,成為世界頂級的化妝品牌,除了產品質量外,還與它的包裝設計有關。對于嬌蘭而言,每一款產品都有著精致美麗的包裝,其包裝形式是展現產品靈魂的重要載體,是表達情緒,創造愉悅,彰顯個性品味的體現。成功的包裝設計必須考慮消費者的審美觀點,法國嬌蘭的包裝將法式的貴族氣息和浪漫生活方式的融入到設計的美感中去,使產品的包裝成為具有法國特色的時尚風格。德國的包裝設計注重包裝的嚴謹性,這與德意志民族嚴謹的工作和生活態度有著必不可分的聯系。在德國,產品的包裝設計更注重實用性,設計常以簡練的文字、圖形、色彩構成表達出產品的特性,形成了德式包裝獨有的極簡風格。在包裝結構設計上,德國人更注重對產品的保護,將審美與實用相結合。造型美觀大方又注重實用性的德國現代包裝設計,值得我們借鑒,提升我國產品包裝設計的嚴謹性。美國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多元化、多民族的美國倡導自由、輕松的設計理念,所以在包裝設計上更注重表現形式的幽默感和人性化。美式的詼諧通過電影得到了有效的傳播,變得通俗易懂,他們追求的是可以輕松、自由展現自我的生活方式,這一地域文化特征在包裝設計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如美國迪斯尼電影里卡通人物形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當消費者看到這些形象在產品包裝上出現,會帶給我們快樂的體驗,并會對這一產品產生購買欲望,從而達到產品銷售的目的。

        2、地域文化在現代包裝藝術設計中國內應用現狀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不同的地域、民族有著不用的地域文化,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是這個地區形象的展現。我國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產品包裝實例有很多,在包裝中添加地域文化元素,能更好地展現產品的特色以及當地的文化特征。例如水井坊世紀典藏酒的包裝設計為例,在酒的內部設計上,瓶身造型為水井的形象,突出了水井坊的名稱,酒瓶底座的包裝材料為四川特有的烏木,突出了四川的地域文化特征。在酒的外部設計上,外部包裝造型為古代編鐘形象,且在外部包裝材料選擇上,采用了青銅合金,整個外部包裝形象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包裝設計師在設計產品包裝時,要根據產品的特性和消費者的審美需求,結合地域文化特征來設計包裝。我們在學習國外先進的現代包裝設計時,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能全部按照別國的模式來設計中國特色產品的包裝,應結合我國人民的審美觀點,將中國地域文化體現到產品的包裝設計上。

        四、地域文化對現代包裝藝術設計的影響

        地域文化是一個特定區域發展的過程中人文與環境的積累沉淀。現代包裝設計中色彩、圖形、材料以及文化的運用,都深刻體現了地域文化對現代包裝設計的影響。在現代包裝設計中,色彩的運用是最醒目的體現。地域文化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含義,比如,紅色在中國代表喜慶、溫暖、祥和,過節團圓時中國人民都會張燈結彩,整個國家沉浸在紅色的氛圍中。但在歐洲國家,紅色代表著恐怖、血腥,是不吉利的顏色。所以針對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設計產品包裝時,要結合當地風俗、審美來進行包裝色彩的選擇。在現代包裝設計中,圖形的運用最能直觀地展示產品形象。圖形的設計包括企業形象設計以及包裝上的圖案設計,經典的圖形設計可以使消費者更容易記住所要購買的產品品牌。比如,消費者對海爾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兩個小男孩的圖形標志,在海爾的標志圖形設計中加入剪紙等傳統民間工藝的元素,能準確展示出中國地域文化。在現代包裝設計中,包裝材料的選擇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社會工業的發展,生態資源日漸匱乏,全世界都在倡導環保,倡導可持續的設計理念。設計師在選擇包裝材料時,既要考慮材料加工成本,又要考慮材料的安全性與環保性。合理的選擇包裝材料,能更好的突出地域特征,如云南的特產的包裝材料多為竹子,云南省是我國乃至世界公認的竹類種質資源大省,用當地的竹子作為特產的包裝既能體現云南的地域文化,又符合人們提倡的環保主題。在現代包裝設計中,文化元素的融入更能引起消費者的共鳴。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道德、正統、穩重,所以中國人較含蓄、沉穩。西方文化講究自由、浪漫、平等,所以西方的設計熱情且富有創造力。產品包裝設計師需要利用地域文化的側重點,設計出具有地域特點的產品包裝,引起消費者的共鳴。

        五、結語

        地域文化可以通過色彩、圖形、材料等方面融入現代包裝設計。在我國,產品的包裝設計不僅起到保護產品的作用,更應該結合時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學精神。中國特色產品的包裝還應肩負起活化傳統工藝與地方產業的使命,包裝設計需將傳統工藝與新材料、新技術相結合,研發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包裝。

        參考文獻

        [1]張杰,張偉.地域文化對現代包裝藝術設計的影響[J].中國美術館.2008(02).

        [2]陳歡.探討地域文化在寧波特產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作家,2011(04).

        第6篇: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地域文化、園林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園林設計存在問題與解決辦法

        1、 地域文化概述

        1.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理區域下,與當地的風俗環境人文景觀相融合,逐漸形成富有當地特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隨著時間的經久醞釀,地域文化獨具特色,對于約束、規范人們的行為習慣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地域文化豐富多樣。各國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我國各地區也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文化,這就是地域文化很好的例證。

        2.特點

        (1)地域性文化特征;地域文化本在一定地理區域內逐漸形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體現著當地的風俗文化。

        (2)時代局限性;地域文化是歷時長期形成,并且在不斷向前發展,它只能在特定時期對特定地域起作用,而非一直適用。

        (2)差異性和獨特性;每種地域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特征,將之與其它地域文化區別開來,約束著本地區內的人們的生活行為習慣。

        (3)各地域文化間相互影響、交融。各種地域文化在發展中與鄰近文化互相影響,共榮共生。中華文化包羅萬象,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色彩,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

        (4)包含層面廣泛。地域文化是文化在具體地域中的體現,包括方言、飲食、建筑、地理人文環境、民族分布、民眾信仰等多方面的內容。

        3.產生與發展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古以來,我國地域遼闊,人民眾多。地域文化因此逐漸形成,并在歷史長河中發展地越來越多樣化。直到現在,各地的地域文化仍在不斷發展。信息交流的方便也使得地域文化獲得進一步的發展。“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就是我國地域文化豐富的體現。以服飾來說,人們的服飾就因民族或地理區域的不同而不同。從時間上來講,隨著朝代變更,服飾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二、 園林景觀設計概述

        園林景觀設計概念

        所謂園林景觀設計,就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內,應用一定的園林技術方法 和手段進行園林布局,如通過建造建筑、種植草木等來改善生活環境、營造良好的視覺效果。通過人為的手段,賦予環境以更好的美感,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旅游業的發展都有益處。

        特點

        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特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會致使園林景觀的不同。就以中國園林為例,分類就很多。北方的皇家園林重在氣勢恢宏,規模壯大,氛圍莊重;而蘇州園林則多為私家園林,偏重精致、精巧。講求步移景異是中國園林的主要特征,而蘇州園林就很好的利用了自然風景,力求園林與景色相互印襯,園林的設計之巧妙與江南水鄉的婉約秀氣相得益彰,帶給人怡然自得的心情。

        三、園林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的應用

        地域文化與園林景觀設計的關系

        (1)園林景觀設計源于地域文化;園林設計是人們根據當前可利用的資源以及現有的審美眼光對當地的環境建筑等進行的改造,因此地域文化產生了人們對于園林景觀設計的需要,并為人們進行園林設計奠定了基礎,劃定了框架范圍。園林景觀的設計需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審美需求及歷史文化。

        (2)園林景觀設計促進了地域文化的發展;地域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在于差異性和獨特性。而園林景觀設計在適應地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本身就體現著當地的文化特色,凸顯當地的地域風情和民族文化。

        (3)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不可分割。要想成功地完成園林景觀設計,展現地域文化,二者就應密切結合在一起,共同展現當地的地理人文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發揚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園林設計中地域文化應用原則

        園林景觀設計的總原則是要因地制宜。現代市場經濟背景下,考慮到園林設計對于拉動旅游業發展、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園林設計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充分考慮當地自然環境;與當地環境相適應進行園林景觀設計,園林景觀的造型美感能充分把當地的環境資源條件發揮到極致,同時也使得地域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現。

        (2)考慮歷史;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是在其悠久的歷史積淀下形成,是其歷史的縮影。將歷史的因素考慮在內,有利于加強園林景觀的觀賞意境,顯現文化底蘊。

        (3)特色性原則;將本地的特色文化、習俗習慣予以保留,充分與園林景觀設計相結合,體現當地的風土人情,突出當地的特色。

        (4)民主性原則。當地人民長期生活在故鄉,了解當地的文化。園林景觀的設計需要聽取民眾意見和建議,進行修正改良。

        我國園林設計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于精神文明的建設也越來越重視。人民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園林景觀無論大小,在各地都紛紛引起了重視。但在這過程中,我們發現人們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縱然景觀美不勝收,但卻漸漸失去了其本來的面貌,沒了城市本來的特色。目前來看,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大多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追求數量,追逐經濟利益,忽視潛在問題;一味的追逐園林景觀的規模龐大,不注重其內在文化。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過分的強調植被覆蓋率,不考慮其種植密度問題,導致后期出現樹木擁擠等問題。

        (2)模仿現象嚴重;不注重創新,盲目模仿,失去地域風味。不考慮當地的文化內涵,過分的模仿成功的園林景觀,失去當地地域文化的靈魂,空有其表,難以實現園林景觀期望創造出的意境。

        (3)不考慮可行性,只追求新穎獨特。這是園林景觀設計的另一極端,設計師只顧追求設計創新,不進行實踐可行性評估,導致園林景觀的建設實施困難重重。

        解決方法

        面對我國園林景觀設計現今存在的諸多問題,需要設計師深入理解園林設計的根本目的,進行切實可行的改變,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加深文化內涵理解;對于傳統文化的缺失是設計師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他們在進行設計時才會一味追求美觀及經濟效益,忽視了傳統文化賦予地域的獨特魅力。將傳統文化融入設計中,有利于展現中華文明的特色。

        (2)充分利用地域環境資源條件;因地制宜,依托當地自然環境條件進行設計,使景觀與地方風景相互印襯,體現園林的意境美。例如當地的傳統建筑、常見的樹種、花卉等都可用于園林設計中。

        (3)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充分考慮當人置身于園林中的感覺,以人為本進行設計,廣泛征求人們的建議和期望,滿足人們對于園林造景的需求。

        四、結論

        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也越來越大。園林景觀設計的通過加強園林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特色不僅對于解決園林設計中的問題有很大的幫助,提高經濟效益,而且對于緩解人們在生活中的壓力,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感受到家的味道也十分有益。至于如何解決我國現階段的問題,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研究。綜上所述,在實際中不斷檢驗改進,加強園林景觀設計的地域文化應用,有利于我國園林景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燁晨,陳連波.現在園林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11)

        第7篇: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地域音樂文化;教學評價;過程性;人文性

        一、教學評價的內涵的價值取向

        教學評價是指在搜集教學信息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課程與教學的實踐活動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扼要地說,就是基于一定的教育事實,進行的價值判斷。教學評價的歷史幾乎與教育的歷史一樣漫長,古代的教學評價及考試,教學的評價制度與人才的選拔制度緊密相連,評價標準單一。現代的教學評價綜合運用心理學、統計學等原理逐步完善,既有量性評價,又有質性評價。當前,教育教學評價倡導評價的目的是人的發展,評價的人才選拔功能被弱化,重視評價的人文精神和教育功能。教學評價大致有三種價值取向:目標取向、過程取向、主體取向。目標取向,就是將評價視為講課程與教學實踐的過程與預定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對照的過程。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就是屬優的教學;未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就是屬劣的教學。這種評價取向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教學情境的復雜性。主體性評價,就是將評價視為與被評價者、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學生和教師都是評價的主體,以人的自由與解放作為評價的最終目的。過程性教學評價,指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突破預設的課程與教學目標,主張凡是有教育價值的,無論是否符合預設的教學目標,都是有意義的。強調過程的價值,對于人的主體性、創造性給了充分的空間過程性評價直接關涉一些復雜的學習情境,知識與技能是主要的評價指標,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量化。然而,隱性的情感、態度、精神、意志的學習是無法用量化的手段來測評的。這種復雜的學習情境,是一種深層式學習,學習過程是學生探究和體驗的過程,學習的效果很隱性,但是是基于學生興趣,基于學生精神、心理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的。過程性教學價值評價取向直接指向深層式學習方式,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真正指向人的發展的評價取向。

        二、地域音樂文化教學評價過程性取向的訴求

        1.地域音樂文化的人文教育宗旨訴求過程性評價地域音樂文化教育是一種立足于人文教育為宗旨的教育。人文教育尊重人的價值和主體性,以培養人的人文精神為旨歸。人文精神是與科學精神對應的主體精神,強調人在科學中的主體價值和地位,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尊重人對真、善、美的終極向往。人文教育把人始終都視為是一個身體、心理、精神的綜合體,人文精神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必需品質。自二十世紀80年代起,課程與教學評價開始出現新的評價理念,即關注課程與教學實踐中的人文精神的培養,突出了課程與教學人文教育的價值。音樂是一門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學科本質是人文教育。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技術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深遠。技術不僅是帶動一個國家工業、農業等產業發展的最強勁動力,而且在人類的生活、娛樂、教育等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我國高校系統里,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各大高校也在一致追求辦學規模、辦學結構等,學校辦成“人才”加工工廠。學校與學校之間22的文化差異性在逐漸喪失。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人文學科都在強大的科學的召喚下,一致地向著知識與技能邁進。學校教育的人文教育正在衰微。音樂學科的教育也沒有幸運地逃脫“科學主義”之風,音樂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實踐無不在強調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音樂專業實踐領域里以目標為取向的教學評價理念、以量化為主的教學評價方式盛行。這實質上違背了音樂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地域音樂文化的教學以人為學科為旨歸,是與其學科本質特征一致的。人文教育的教學評價,強調人文精神,強調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正是以過程性教學評價為取向的精神旨趣。2.地域音樂文化的“完整性”的特征訴求過程性評價地域音樂文化是一個“人、生活、音樂、歷史”的整體關聯體,音樂不能從地域人的生活中脫離,不能從當地的風土人情中脫離,否則,音樂就成為了純然的音響,失去了地域音樂文化的生氣與活力。這是因為地域音樂文化與大多數的西方音樂截然不同。廣大勞動人民是創作地域音樂的主體,而單個的專業音樂家是歐洲音樂創作的主體。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作音樂、使用音樂,音樂在勞動人民的生活中產生、流傳,音樂即生活、生活即音樂,地域音樂文化就形成了一個“人、音樂、生活”的整體。歐洲專業作曲家的音樂創作,是以專業的知識與技能為基礎來創作的,此是與我國地域音樂文化的最大區別。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沿襲的是歐洲音樂專業教學模式,歐洲音樂作品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如果說歐洲音樂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個以“知識與技能”為顯著特征的載體,那么我國的地域音樂文化呈現給學生的就是一個“人、音樂、生活”的文化載體。地域音樂文化的教學實踐中,音樂不能從其地域人民的生活、地域人民的風土人情中脫離開,地域音樂文化的完整性,客觀上為學生的精神、情感、心理等發展提供了一個通道。在地域音樂文化這種教學資源中,展現給學生的是,地域人民的生活、地域人民的情感、地域人民的精神、地域人民的文化,學生面對此教學資源,可以直接感受“我與自然”“我與他”“我與生活”,感受自我聲明的意義和價值。

        三、地域音樂文化過程性教學評價的實施

        1.質性評價模式地域音樂文化的過程從價值取向教學評價應當采用質性的評價模式。課程與教學評價模式是根據一定的教學評價理念、課程思想和特定的評價目的而建立起來的完整的評價體系。執行評價模式,是相對于科學的、量化的評價模式而言,強調不依賴于心理學和測量學的手段,而是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歷史等學科,采用解釋的方法,關注學生情感、心理因素的成長。質性評價的步驟有:(1)觀察,了解具體教學情境的狀況;(2)研究,針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現象進行探討、溝通;(3)解釋。質性評價模式以情境為來源,不注重結果,只關注過程,評價的焦點在于“意義”,學生經驗了什么?學生感受了什么?如何理解這些經驗與感受的意義?質性評價是一種帶有人文精神的教學評價模式,是與地域音樂文化過程性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一致的。2.多元的評價主體和評價對象地域音樂文化教學的評價主體與對象應該走向多元化。課程與教學的評價主體應該是多元的,不僅是指教師,還包括家長、其他同學。評價對象也不僅是單獨的學生個人,還包括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的評價,須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指標,傳統的音樂知識與技能不應在教學評價領域里演繹獨角戲。地域音樂文化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感、精神、價值觀等為評價重點。因為地域音樂文化教學,學生將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全面熏染,學生的精神、情感、意志在整個地域音樂文化的教學中會綜合涌現,促進學生生命的全面成長,這些要素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備心理素質,應該成為不可缺的重點的評價內容。對教師的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包括教師的準備情況、教學技能、教學水平等,最后,家長和其他同學、教學管理者也可以成為教學評價的主體,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地域音樂文化作為音樂教育教學的資源為學生情感的豐富、精神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通道。這種音樂文化在教學實踐中給學生帶來的是生命的全面成長,在這種文化資源的教學中,學生與教學資源之間的互動是一個情感、精神等心理因素的全面互動,其中必然存在許多不確定的難以把握的因素,這是教學評價的世界性難題,故地域音樂文化只有以教學過程為評價價值取向,按照質性評價的模式,才能有效地發揮地域音樂文化教學資源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愛真.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第8篇: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桂西北地區 地域文化 德育資源 利用

        桂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相當惡劣,交通不便,文化發展水平落后,再加上居民大多數是少數民族,民族語言不利于記錄,對該區地域文化的研究只是散見于一些專著的部分章節和一些學術期刊論文之中,根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有關該區的德育資源利用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區域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結構性的文化類型,其中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德育資源不容忽視,是我們進行道德教育值得參照的寶貴資源。特定的區域本身包含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身處其中的人更容易認同和接受這種文化,有效利用這種區域文化中的德育資源開展德育,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桂西北既是西部地區,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探討該區域文化的德育資源如何有效利用,對廣西及其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將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有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有利于桂西北地區充分有效利用德育資源開展德育工作,形成區域特色德育,推進區域德育工作的發展。

        一、關于桂西北地區地域文化研究

        通過文獻檢索及其走訪所掌握的資料,目前對桂西北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頗豐,對此,做以下的回顧和評述。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志館編的《廣西市縣概況》對廣西各個市縣進行了經濟、政治、文化等進行梳理,介紹各個市縣的概況,但是對具體內容沒有進行詳細的解說。壯族學者梁庭望在《壯族文化概論》以歷史發展的脈絡闡述了壯族從原始社會到近現代社會的文化狀況,主要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來敘述壯族具體的文化,最后總結了壯族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容小寧主編的《紅水河民族文化藝術》生動完整的敘述了壯族《米洛甲》《布洛陀》《密洛陀》神話史詩,反映了壯、瑤族先民順應、征服自然、創世創業的歷史實踐隨著時代的更換而更換,如道德、團結、愛國主義等等方面的內容。同時,這些神話史詩也包含了一些該區的禁忌文化或是當地習俗信仰,如在講述佳宴屯文化中當地人認為凡是出門辦事或是運行,最忌碰上女人帶刀,如遇上了就折回來,另擇時辰上路。丘振聲的《壯族圖騰考》從圖騰入手把觸角伸向壯族文化內核的探索。

        余的《廣西民俗文化》分別從人生禮俗、節慶禮俗、信仰禮俗三個層面講述了廣西的民俗文化。過偉主編的《中國民俗大系.廣西民俗》則比較細化地,分別從生產民俗、家庭民俗、居住和交通民俗、飲食和醫藥民俗、服飾民俗、歲時節日民俗、生育婚嫁和交際民俗、祝壽和喪葬民俗、村寨社區組織和民間社團民俗、民間信仰民俗、民間藝術及其民俗比較全面系統的講述和評述了廣西民俗。桂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在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地域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維系地區居民情感的紐帶,是值得學者們關注和研究的,為此,對桂西北地區的傳統文化研究從不間斷,不斷的挖掘發展。

        除了以上有專門著作的記載,關于桂西北地區地域文化還散見于一些期刊論文中,如劉武軍一系列的文章《壯族傳統道德對民族院校德育的價值》《壯族傳統道德教育方式對民族院校德育的價值》《壯族優秀傳統道德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中涉及桂西北壯族的傳統道德文化;黃筱娜的《百色市民族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側重桂西北地區的百色民族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闡述;黎年茂、劉 一的《廣西民俗節慶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互動探析》在講述廣西民俗節慶時涉及桂西北地區的民俗節慶文化;石麗琳的《桂西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探微》側重對河池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探索。

        綜上所述,對桂西北地區地域文化的相關研究比較豐富,但多散見于地方縣志或是從整個廣西的角度來敘述,沒有系統地整理,明確指出該區地域文化及其蘊涵的德育資源。不易于家庭、學校、社會利用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具有相應的德育資源進行德育工作,造成德育資源的缺失和浪費。

        二、關于德育資源的利用研究

        關于德育資源利用的研究,從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比較局限于宏觀的范圍,針對本土的德育資源利用研究相對滯后。本課題針對的是對桂西北德育資源利用研究,所以側重參考其他相關少數民族地區對鄉土德育資源的利用研究。

        第9篇: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地域文化;標示設計;城市形象;傳統文化

        如今,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之間的競爭快速升溫,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重視自身城市的品牌形象包裝,希望以此在廣闊的經濟市場中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作為城市品牌形象的外在表現,城市標示系統設計通過系統化、個性化的視覺表現,將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風貌展現在公眾面前,以便更好地樹立城市品牌。在進行城市標識系統設計規劃時,設計師需要對城市的地域、經濟、文化及城市個性做深入的分析,才能有方向、有目的地充分發揮創造力,設計出符合城市精神文化內涵的標識系統。

        一、城市標識系統的功能與意義

        城市標識系統是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標識系統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城市對內的管理與服務,以及對外的形象展示。在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如果沒有清晰的、富有個性化的標識系統,很難想象城市將會是怎樣一種局面。由于城市規模的擴大化和民眾對于生活便捷性的需要,城市的標識系統慢慢的從模糊的設計領域走到了設計的前臺,城市需要標示系統,而且需要現代化的、有科學功能的、有美感的、有個性的標示系統。完整的,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標識系統是衡量城市規劃水平的標準,在方便了市內居民生活的同時,增強城市居民的區域認同感;在為外地游客提供各種信息的同時,樹立良好而深刻的城市印象,以提高城市競爭力。

        二、以地域文化特色作為城市標示系統設計的設計之源

        城市標示系統設計隸屬于視覺傳達設計范疇,現今,許多城市為了凸顯自身的地域性特征,在進行城市標識系統的設計時,有選擇有意識地從地域文化入手,將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名勝古跡做為視覺材料,深入挖掘其精神文化的內涵,然后運用現代藝術設計語言進行加工再設計,將其巧妙地融入符合當代功能需求與審美需求的視覺表達,拓展了城市標識系統設計的創意空間,令城市的標示識別系統展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兼備現代與傳統、形式與功能的統一。

        (一)獨一無二的審美特征

        每座城市隨著發展的過程、時間的流轉,沉淀了厚重的文化與歷史。由于城市發展軌跡的不同,每個城市所展現出來的歷史文化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貌,任何藝術絕不會放棄其傳統的特性。地域文化是歷史的產物,但是隨著不同時期各種思潮的影響,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隨著生活的變化,在傳統中加上新的想法就可能設計出好的形式。以地域文化元素為切入點,開拓了城市標示系統設計的新天地,又保存了固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而與現代人們的審美、生活需求相協調,體現了地域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同時也體現了地域審美特征的強化。

        (二)情感上的共鳴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從重視物質向重視精神滿足的方向變化,“感人之心、莫先乎情”,城市標示系統設計要想深入人心、獲得大眾的認可,必須注重與大眾在情感上的交流與溝通,也就是現代設計講求的“情感化設計”,而情感設計本質上指的是設計的人性化。城市標識系統設計以地域文化特色為創意點的戰略思想日漸受到重視。首先,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設計作品對于城市居民更有親切感,易于拉近與大眾的距離;其次,地域文化的元素如色彩、文化、語言使人一目了然;再次,地域文化特色如果運用良好,在城市形象競爭中,能夠體現出地域的自豪感與地域文化。總之,地域文化特色來源于城市的歷史文化沉淀,它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同時也是時代價值的體現。

        (三)“形”“神”之和

        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民族精神、不同的城市進程凝合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傳統美學注重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間的互相關系、結構、作用和功能,這種思想同樣也影響著大眾的欣賞習慣。中國式審美的特點在于注重事物的含蓄性、寓意性、禮儀性,所以,國人首先感受的是對象傳達的情感和美好寓意。地域文化特色以其特有的魅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在城市標識系統設計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用有形的東西來表示一種無形的情感、意志和愿望,例如,用能虼表地域特色的圖形或色彩作為創作元素,讓這樣的視覺符號的創造性運用構成形態美與神韻美的集合,為城市標識系統設計所用,并賦予其時代的氣息,再現地域文化與現代意識的交融。

        三、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標識系統中的應用

        現代城市標識系統涉及到很多類型的標識,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城市識別標識、城市導向標識、城市管理標識和市民指導標識。正是通過這些標識使城市的外觀變得有序;使城市的結構變得合理;使居住在這個城市或者來到這座城市的人們感到生活的便捷。下文將以鄭州市城市標示識別系統中軌道交通的標識設計為例,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標識系統中的應用。

        (一)傳統圖形的新語境

        中國傳統圖案講求“立象盡意”,將圖形作為表達意義的途徑,通過創造圖像來表達特定的吉祥寓意,象征性是中國傳統圖案本身就具有的特點。城市標識系統的設計要從城市獨有的文化內涵出發,可以通過本土化地域文化特色圖案的再運用來表現和弘揚城市的精神文化。例如鄭州軌道交通的標志設計,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標志的圖形設計部分將中國傳統紋樣“饕餮紋”與漢字“中”進行創造性的結合,構成了頗有意味的圖形。“饕餮紋”是承載在青銅器上的象征著封建統治權利的紋樣,盛行于商周時期,而鄭州作為商代都城,選擇“饕餮紋”做為圖形的創作元素確實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中”字作為圖形的主體形態也是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展現,“中”一方面代表中州、中原,強調了河南鄭州的地理位置信息;另一方面“中”字是河南方言,語義同“好”“同意”,展現了鄭州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經營發展的文件、象征列車運行的安全可靠。整個標志的形態又似四通八達的地鐵道路,給人清晰易辨的視覺感受。

        (二)色彩的寓意

        黃色與黑色作為標志的用色,也體現著設計者對于鄭州地域文化特色的解讀。標志的圖形部分采用黃色,黃色自古以來在中國人傳統的色彩認知中代表的是皇家,鄭州作為商朝都城,歷史古都,黃色的運用充分地體現了鄭州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黃色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經鄭州,鄭州人民對于母親河的敬仰之情通過標志的用色得以充分的展現。另外,黃色寓意著收獲,河南是中國的糧食大省,土地和豐收一直以來都是河南人民內心恒久的期盼。標志的文字部分采用黑色,簡潔明了。色彩明亮的黃色與沉穩的黑色相組合,整體標志簡約、理性、充滿時代感。由此可見,利用人們對色彩的情感認知與寓意表達,能夠賦予城市標識系統更深層的精神文化內涵,彰顯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導視系統環境的文化意蘊

        導視系統是城市標識系統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清晰、明確地通過視覺符號或簡明的文字向大眾給予導向、咨詢、確認以及警示的作用。但是往往在設計時,設計師過分講求功能性而忽略了導視系統屬于視覺傳達的范疇,也需集功能與美感于一身。視覺效果良好導視系統不僅能為大眾的生活提供指示的作用,也應同時讓大眾獲得美的享受。為了更好的體現獨特的城市特色,我們同樣可以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導視系統環境當中,例如鄭州軌道對于地鐵導視環境的營造,導視系統的主體文字部分的色彩采用的是中原紅,站點的文字運用的是蒼勁有力的書法體,使乘客在使用導向系統的同時,感受到濃厚的河南風情。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之間的抗衡都要求著城市形象必須展示出自身獨有的精神文化與形態氣韻。形象不僅僅是外在的表現,更是對于一座城市精神脈搏的展現和繼承,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可以喚起城市居民心理上的共鳴,以及外來游客的對城市的認可與欣賞,最終實現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品牌的知名度,推動城市不斷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銳.城市標識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成国产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爱啪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国产欧美精品123 | 亚洲国产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TV国产精品TV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