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發熱患兒的護理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兒 ;高熱驚厥; 治療; 護理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WANG You-fang
(Hanchuan Ci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Hanchuan 4316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MethodsIn 2011 January to 2013 December, 30 cases of pediatric emergency were febrile convulsion,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and nursing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analysis. ResultsAll the 30 cases of febrile convulsions in children patients had effective health care effect, eventually recovered, no complication occurred. ConclusionThe medical staff must seize every minute and second to emergency treatment,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only panic, try to shorten the time of anoxia, avoid permanent brain damage.
Key words:Children;Febrile convulsion; Treatment;Nursing
高熱驚厥是兒科常見急癥,來勢兇猛,發病率高。其典型臨床表現是意識突然喪失,同時發生全身性或局限性、強直性或陣發性抽搐,多伴有雙眼上翻、凝視或斜視。發作時間可由數秒至數分鐘,2/3患兒易復發。該病病情十分危重,且起病非常急,如果沒有能夠及時、有效的采取醫護措施,就會使患兒的腦部出現缺氧性損傷,更有甚者會使小兒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脅。所以應當不斷對小兒發熱驚厥的救治與護理措施進行總結、分析、改進、完善,確保患兒生命健康。我院自2010年以來,共收治高熱驚厥患兒30例,因處理及時,護理得當,全部患兒均順利康復。現將我們的急診救護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從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兒科收治發熱驚厥患兒30例,其中男性患兒有16例,女性患兒14例,其年齡1歲以內11人,1~3歲12人,3歲以上8人;有6例患兒在24小時內驚厥發生2次,有3例患兒在24h內驚厥發生3次甚至4 次,其余24例患兒在24h內驚厥1次。
1.2 臨床癥狀30例患兒均在一段時間的發熱后,突然喪失意識,眼球固定上翻或是斜視,頭往后方仰、四肢或是面部的肌肉群出現陣攣性和強直性抽搐,由120送來我院,或者由兒科輸液室轉至搶救室。驚厥發作時,有20例患兒的體溫高于39.0℃,1例患兒的體溫在37.9~38.4℃,9例患兒的體溫在38.5~39.0℃。
1.3 方法
1.3.1 保持患兒的呼吸道暢通。如果小兒出現驚厥,應當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搶救,置入包有紗布的壓舌板,防止患兒咬傷自己的舌頭,并打開患兒氣道,必要時可使用開口器打開緊閉的牙關,若患兒出現舌后墜,可使用舌鉗將舌拉出,置入口咽通氣道或氣管插管,以防止患兒出現窒息。
1.3.2 保持患兒頭部偏于一邊清除患兒口中的唾液、痰液等異物清除,以避免引起誤吸,造成肺部感染。
1.3.3 止痙鎮靜是終止患兒驚厥癥狀最快的方法。使用地西泮來對患兒的驚厥癥狀進行控制,因其可靜脈用藥,起效快,單次的應用劑量應根據小兒體質量控制在每千克0.05~0.1mg,同時加入5%的葡萄糖進行滴注。當患兒的癥狀得到了緩解、控制,應根據患兒體質量使其口服每千克3~5mg的苯巴比妥,口服2~3次/d。用藥一直到患兒體溫恢復正常,避免復發。
1.3.4 采取降溫盡快采取降溫措施,使患兒的體溫降低,高熱驚厥的患兒發熱是導致疾病發作的根本原因,所以在保證患兒生命安全之后我們要在第一時間給予降溫藥物,以防止驚厥癥狀的再次發作,反復發作的驚厥將給患兒帶來許多的遠期并發癥。
1.3.5 糾正電解質紊亂近年來的研究顯示,高熱驚厥患兒與血清鈉關系密切,原因是高熱驚厥身體處于應激狀念,交感神經興奮而副交感神經受到抑制,而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是受副交感神經抑制的,結果ADH分泌增加導致低鈉血癥。因此,在常規治療小兒高熱驚厥時,必須注意糾正電解質紊亂[1-2]。
1.4 護理措施
1.4.1一般護理保持救治環境的安靜,光線適宜,避免不良刺激;小兒發熱時給予減少包被衣物,及時更換汗濕的衣物;給予溫水擦洗,保持小兒皮膚的清潔。注意口腔護理,可使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潔口腔;合并肺炎的患兒定時給時翻身拍背促進痰液排出,口腔分泌物較多時給予清潔或者負壓吸痰;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如若再次出現驚厥癥狀立即給予處理,監測患兒體溫,心率,血壓,尿量變化,是否出現新的并發癥。
1.4.2 健康指導向小兒家長做好健康教育,講解小兒驚厥時的家庭及院外急救的簡單方法,以及醫院的治療方法,以取得家長的配合,避免驚厥再次發生,或發生時家長的驚慌失措,以便更好地配合搶救,告之患兒家屬患兒發熱期間需給予清淡飲食,多飲水,進食蔬菜水果。
2 結果
所有30例小兒發熱驚厥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醫護效果,最終痊愈,無1例出現并發癥。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小兒發熱驚厥最多數原因為病毒感染,皰疹病毒最為常見[3] ,通過對高熱驚厥患兒的大量隨訪發現,發熱驚厥長時間發作或多次復發會造成腦缺血缺氧,對腦細胞造成不同程度損害,導致癲癇、智力低下和行為障礙等[4]因此對高熱驚厥患兒合理的急診救治與護理,避免驚厥癥狀復發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過長期實踐工作的經驗總結,希望能為臨床工作提供借鑒。同時對于患兒高熱進行早期干預,避免出現驚厥狀態,則有待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蔣鴻鑫,阮凈.血清鈉濃度和發熱驚厥的關系[J].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1996,23(3):163.
[2]李振聰。小兒高熱驚厥與血清鈉濃度126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06,07,36(13):1345.
【關鍵詞】循證護理;呼吸道感染;小兒;發熱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在臨床上是常見的疾病,患兒常伴有發熱癥狀,若發熱癥狀嚴重時,可使患兒出現抽搐、驚厥等情況,患兒家長極易對治療效果產生懷疑。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運用科學、可信、有價值的研究結果作為證據,根據患兒具體的情況、愿望與需求,并結合臨床護理的經驗,給予患兒最佳、有效的護理[1]。本文選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兒76例,將其按雙盲隨機方法分為兩組,即:觀察組38例與對照組38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循證護理干預,兩組患兒治療結束后,將其治療結果進行對比,觀察組取得了頗為滿意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們選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兒76例,將其按雙盲隨機方法分為兩組,即:觀察組38例與對照組38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齡在2-12歲,平均年齡為4.6±1.7歲。患兒就診的體溫在38-39.8℃,平均溫度為38.5±0.2℃。排除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兒。兩組患兒是在家長知情同意情況下將其按雙盲隨機法分組,所以年齡、性別、體溫等方面相比較,沒有顯著差別(P>0.05),數據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
1.2.2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循證護理干預:①提出問題:第一,給予患兒退熱藥物30分鐘后,仍沒有較好的退熱效果,家長心里會很焦灼,易引發護患矛盾。第二,當患兒熟睡時,仍采用肛溫測量方法,易引發家長不滿,也不利于患兒恢復。②需要解決問題:第一,肛溫與腋溫的差異。第二,對于病情不同的發熱患兒,應采取的降溫措施。第三,降溫措施實施后起效時間應為多少。③循證支持:采用退熱、體溫、發熱、小兒等關鍵詞,從知網查詢文獻47篇,根據文獻的科學性,同時結合臨床經驗與患兒具體情況,確定結論。④護理干預:第一,體溫測量方法。有資料報道[2],對997例患兒進行不同的體溫測量方法,其體溫差異結果顯示,當外界溫度達25℃時,肛溫比腋溫高0.3℃,若外界溫度低于25℃時,腋下溫度與肛溫相差較多且不固定。根據上述結果,我們將室溫調整為25℃,并與患兒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讓其了解肛溫測量的準確性與重要性,取得家長的配合,另外在患兒熟睡時,采取腋溫測量方法,結果酌情加上0.3-0.5℃做為患兒的體溫測量值;在患兒清醒時,采用肛溫的測量方法。第二,退熱方法:首先,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向其講解小兒發熱相關知識以及體溫驟降危害等,緩解其恐懼、焦慮的不良心理狀態,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另外,對體溫≤38.5℃的患兒,暫不給予退熱藥物,指導其多飲水及對癥處理,嚴密觀察患兒的體溫變化情況。對患兒體溫≥38.5℃的患兒,遵醫囑給予口服藥物,同時給予全身溫水擦浴與局部的酒精擦浴。對超高熱且伴全身的中度癥狀患兒,給予溫水擦浴降溫,暫不給予退熱藥物。對四肢冰涼癥狀的患兒,采取藥物降溫治療,給予保暖。對始終不能夠退熱的患兒,重復給予藥物進行降溫,并補充水分。第三,體溫測量的時間:物理降溫后30分鐘給予患兒測量體溫;藥物降溫1小時給予患兒測量體溫[3]。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資料與數據進行分析,將χ±s為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行t檢驗,差異具有顯著性的判定標準為P
3討論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發的急性炎癥,常感染的部位為鼻腔、喉、咽等,其病發率較高且不受條件的約束[4]。若患兒高熱處理不當,會造成腦部、腎臟等器官損害[5]。我們在采用循證護理過程中,對患兒發熱因素給予綜合性考慮,同時采取了較多預防性措施,提高了治療的效果與家長的滿意度。我們改變了傳統的肛溫測量方法,因其忽視了患兒與家長的感受,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測量方法,融洽了護患間的關系,也提高了患兒治療的依從性。我們采用全身溫水擦浴與局部酒精擦浴降溫方法,提高了降溫效果,同時也減輕了患兒身體大面積接觸到酒精,而引起刺激性的反應,這樣更有利于熱散發。從本次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兒體征與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說明了將循證護理應用于呼吸道感染的發熱患兒治療中,能夠明顯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縮短治療時間,減輕了患兒家長的精神與經濟負擔,提高了患兒家長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融洽了護患間的關系,有效降低了醫療糾紛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白雁榮,范國義.發熱患兒的護理體會[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0,8(03):23-24.
[2]劉桂蘋.淺談兒科傳染病發熱時降溫措施選擇[J].中國實用醫藥,2011,11(02):157-158.
[3]許逢梅.例談詢證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2(01):109-110.
關鍵詞:小兒燒傷;高熱;護理
Child Burn Fever after th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WANG Xu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 646000, 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utcome of designated monitoring and nursing over severely febrile children after burn injury. Methods 346 cases of febrile children, 4 months to 7 years in age, who had suffered burns or scald injury and been hospitalized in 2013 were included in the retrospective study. Results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during varies burns treatment phas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applying the designated febrile phase nursing, oral intake and IV strategies adjustments. Conclusion Timely and effective children nursing procedures for dealing with symptomatic fever and treating burns result in overall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efficacy, thus better quality rehabilitation is achieved.
Key words:Children with burn injury;Febrile;Nursing
小兒在燒、燙傷后由于各種原因,通常都會引起發熱,高熱是機體對致病因子的一種防御反應,但持續高熱不僅會加劇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而且以增加熱能消耗的形式損害心、肝、腎等重要臟器,最終導致多種并發癥,甚至威脅患兒生命[1],如不及時治療及護理,控制體溫,輕者使患兒體質下降,影響燒、燙傷創面愈合,重者可產生高熱驚厥,甚至死亡。因此及時做好發熱時的治療和護理,可提高患兒的治愈率。
我院2013年1~12月共收治小兒燒、燙傷346例,其中男189例,女157例,年齡4個月~7歲。燒傷面積2%~70%,燒傷深度Ⅱ°~Ⅲ°(Ⅱ度266例占76.9%,Ⅲ°80例占23.1%)。346例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發熱,現將小兒燒、燙傷后合并發熱的護理措施總結如下:
1 燒、燙傷發熱機理、發熱類型及發熱原因
1.1 發熱機理 由于小兒生理特點及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一旦燒、燙傷很容易引起發熱, 據國外報道,小兒燒傷發生率為33.3%,14歲以下兒童燒傷發生率為36.77%[2]。小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由于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皮下中樞興奮性較高,自身調節功能差,體溫調節中樞活動過程很不穩定,易受各種因素刺激而發生高熱[3],特別是在燒、燙傷情況下,機體的防御機能降低,輕微的燒傷和感染也可引起高熱反應[4],尤其是小兒突發的高熱,容易發生驚厥等嚴重并發癥[5]。因此,對燒、燙傷發熱患兒進行及時、正確的護理非常重要。
1.2 發熱類型 發熱可分為:低熱(37.5~38℃),中等熱(38.1~39℃),高熱(39.1~40℃),超高熱(40℃以上),以間歇熱型為主,體溫高低不一,體溫可突然增高,持續幾小時后又突然下降,而后又隔數小時或1~2h突然升高,持續幾小時后又突然下降,周而復始。
1.3 發熱原因
1.3.1 創面感染發熱 燒、燙傷后表皮破損,大量液體外滲,這些壞死物質成為細菌繁殖的良好環境,表現為局部創面潮濕、積膿伴惡臭味,這是引起發熱的主要原因。同時,燒、燙傷后腸道細菌越過腸粘膜屏障遷居至腸外組織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也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6],引起發熱。
1.3.2 滲出液的吸收熱 在燒、燙傷早期,表皮破損,毛細血管張力和通透性增加大量組織內液體外滲,患者出現創面腫脹,但在燒傷48h后毛細血管張力和通透性逐慚恢復,滲出于組織間的液體的電解質開始回吸收,同時部分毒素也被回吸收,而產生吸收熱。
1.3.3 換藥熱 在燒、燙傷的情況下,在換藥的過程中由于壞死物質分解產生內源性致熱源和疼痛、寒冷的刺激均直接作用于皮膚神經末梢,增加了較強的疼痛刺激[7]。均可導致高熱。此種高熱多為一過性,持續時間3~5h。
1.3.4 肺部感染 兒童燒、燙傷后抵抗力低,免疫力差,易發生肺部感染,特別是合并有呼吸道燒傷的患兒,更易發生肺部感染,產生高熱。
1.3.5 水電解質紊亂 燒、燙傷后大量體液滲出,患兒因口渴飲入大量不含鈉液體,或短時間輸入過多水分,造成稀釋性低鈉血癥及腦細胞水腫而出現高熱。
1.3.6 環境溫度、濕度的影響 患兒本身由于創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發熱,在干燥炎熱的環境,持續大型紅外線照射保暖,極易出現發熱現象。這種現象在2歲以下的嬰幼兒身上表現尤為突出。
2 護理
2.1 護理措施 對體溫在39.0℃以下的患兒一般不主張藥物降溫,適當給予物理降溫,常采取溫水擦浴,因高熱初期多伴有寒戰,不宜使用冰水降溫,而采取溫水擦浴,寒戰消失后可采取冰袋放置在大血管和額頭處冷敷。一般不采取酒精擦浴,因酒精氣味比較濃,對孩子刺激性大,小兒難以接受。
對體溫超過39℃以上的患兒,可采取藥物降溫,高熱患兒較多見于高滲性脫水、酸中毒等。對體質較弱的患兒用藥一定慎重,以免出汗過多引起虛脫,主要選擇口服藥物如:布洛芬口服給藥,對體質較強的患兒,常采用賴安匹林常用量靜脈輸入。同時加強飲食護理,給予清淡高蛋白飲食如:果汁、牛奶、魚湯等,鼓勵患者多飲水。
2.2補充液體量 小兒燒、燙傷后失液量較成人相對多,特別是發熱期,高熱加上創面滲出,水分丟失的比較多,在保證血容量的同時,可適當增加輸液量[8]。輸液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輸液速度,爭取既能合理補液,又不給患兒心、腦、肺等器官造成太大負擔,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避免酸堿失衡及水中毒等。
2.3加強創面處理 加強創面處理是控制燒、燙傷患兒發熱的根本措施。保持創面清潔,干燥,定時給患兒翻身,避免受壓創面潮濕或腐爛,對大面積燒傷或痂下積膿患兒盡早去除壞死焦痂和膿性分泌物,清創應在血容量得以補充,休克糾正之后進行,且清創給予適量的鎮靜劑。換藥動作要輕柔,盡量縮短清創或換藥時間。這樣,可以避免創面毒素入血,引起換藥熱。
2.4 生命體征觀察 對發生驚厥者,要注意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脈博是否規則,觀察速率和強度有無其它伴隨癥狀,特別是神志情況;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阻塞氣道引起窒息,并給予低流量氧氣吸入。
2.5 監測水電能質平衡 患兒因燒、燙傷發熱,食欲下降,注意補入液體的速度和質的分布十分重要,尤其要避免在短時間內過分集中地輸注葡萄糖液,以免引起小兒的低鈉血癥,導致組織細胞、腦細胞水腫及驚厥。因此應及時抽取血標本進行血生化檢測。
2.6 正確使用抗菌藥物 抗生素要遵醫囑按時現配現用,并準確按照保證有效血藥濃度,為了合理應用抗生素及避免引起二重感染,可行創面培養或血培養選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2.7 保護性隔離 特重燒、燙傷患兒住單間隔離病房,保持房間的空氣清新,安靜。開窗通風1~2次/d,15~20min/次,臭氧消毒機消毒2次/d,不低于30min/次,室溫控制在28~32℃,濕度控制在50%~60%,每班用消毒液濕抹地板臺面,醫護人員進入病房接觸患兒前應嚴格洗手,穿隔離衣,戴口罩,手套,換專用鞋,防止發生創面感染,限制探視人員。
2.8 加強飲食護理 能口服盡量鼓勵患兒經口進食,可給予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9],如:牛奶、魚湯、雞蛋羹等,少食多餐,同時注意水、電解質,維生素等的及時補充。每日需要量,可根據燒傷程度不同進行計算[10],合理給予補充,有利于提高患兒機體抵抗力,促進創面愈合。
2.9 生活護理 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 患兒出汗較多應及時擦干汗液及更換清潔衣服,避免汗液刺激皮膚,保持皮膚清潔。燒傷患兒大、小便時應注意避免污染創面,大、小便完畢注意擦洗干凈,避免引起感染而發生高熱。高熱患兒進行降溫時應注意監測體溫,觀察體溫下降情況,防止發生高熱驚厥。
2.10 健康教育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發熱有過度的恐懼和焦慮現象[11],且在患兒出現寒顫,自述發冷時,家屬就為其加強保暖,殊不知發熱是由于產熱與散熱失衡,散熱減少,導致患兒體溫快速上升,引起過高熱,甚至熱驚厥。因此護理人員應做好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讓家屬了解發熱的原因、過程及預后,減輕家長的恐懼和焦慮心理。指導其正確對待患兒的畏寒癥狀,適當保暖,減輕患兒不適,但不可過多加蓋衣被,防止過高熱驚厥的發生。
3討論
3.1 首先與嬰幼兒神經發育不完善,特別是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皮下中樞興奮性較高,易引起高熱。特別是嬰幼兒皮下脂肪少,角質層薄,表皮與真皮之間的基底膜不完善[12],汗腺功能不健全,體溫易受周圍環境溫度的影響,氣溫較高或包扎面積過大易引起高熱甚至抽搐,對疼痛反應較敏感,可因疼痛刺激而導致或加重休克引起發燒。一旦處理不當或處理不及時創面可加深,真皮層薄而血管豐富,很容易因藥物吸收過多而中毒。
3.2 其次燒、燙傷后早期體溫升高常因皮膚組織壞死、組織蛋白的分解、吸收引起的無菌性炎癥所致小兒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低,創面易因感染而加深,引起高熱。所以,處理小兒燒傷一定要慎重,包扎松緊適宜,敷料不宜過厚,動作輕柔,減少疼痛,縮短發熱期,有利于創面早期愈合。
嬰幼兒燒、燙傷后發熱,不論是哪種原因引起的發熱,應根據嬰幼兒發育的特點,綜合多方面的情況如臨床表現、創面分泌物培養、血培養、血常規等,判斷其發熱原因,實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溫措施兼細致的護理及耐心的呵護照料,降低了因高熱以引發的并發癥。不應認為高熱就是感染表現,而應用抗菌素,以至引發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 劉鳳俠,孫動梅,張 艷.3~12歲兒童燒傷并發高熱的原因及護理[J].中國校醫,2007,21(5):581.
[2] 方之楊.吳中立.高學書,等.燒傷理論與實踐[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571.
[3] 黎 鰲.燒傷治療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441.
[4]李時濟,周一平,周和平.小兒燒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4] 周 芳,龔海蘭,雷 萌,等.小兒燒傷并發高熱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0):951.
[6] 黎 鰲.燒傷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2:79-80.
[7] 陳建珍,何惠蘭,鐘巧藝,等.小兒燒傷發熱的原因分析及其護理[J].熱帶醫學雜志2004,4(5):643.
[8] 陳 巖,于秀梅.燒傷清創后引起小兒高熱驚厥的護理[J].護理雜志,2000,17(2):27.
[9] 盛志勇,郭振榮.危重燒傷治療與康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324-329.
[10] 張紅香,孫 杰.小兒燒傷發熱降溫方法的對比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1998,13(11):13.
1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3月一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小兒高熱驚厥患兒,其中男孩24例,女孩18例。發病年齡為6個月一7歲。其中6個月一1歲31例,1歲一3歲8例,3歲一6歲2例,6歲以上1例。所有患兒全部符合高熱驚厥的相關診斷標準。小兒驚厥發生時的體溫在38℃以下4例,38℃一39~C12例,39℃一40~C26例。經過精心護理,所有患兒全部治愈康復出院。
2觀察護理
2.1急救護理
①首先應確保患兒呼吸道通暢,立即對患兒口腔內分泌物進行及時清除,避免出現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現象,維持患兒充分通氣,避免出現低氧及高碳酸血癥。
②對患兒給予氧氣吸入,改善患兒組織缺氧情況。可采取鼻導管吸氧及面罩吸氧。一旦患兒出現窒息情況,要馬上進行人工呼吸,解決患兒組織缺氧問題。③采用必要的止痙措施。患兒出現長時間驚厥,可能引發缺氧性腦病,應盡快控制病情發作。可待用針刺止痙和藥物止痙兩種方法,確保在最短時間實現減輕或停止驚厥。④盡快降低患兒體溫,高熱是造成痙攣加重的重要因素,并可導致腦水腫等嚴重并發癥,為此需要立即對患兒進行退熱降溫。患兒頭部應以物理降溫為主,提高患兒缺氧的耐受性,對于患兒的體溫控制應在38%以下,如果物理降溫無效,則應立即進行藥物降溫,同時要隨時對患兒體溫變化進行觀察,預防患兒出現虛脫情況。
2.2一般護理
①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每小時都應對患兒的體溫變化情況進行測量,并認真做好記錄。一旦發現患兒體溫出現異常要立即向醫生進行報告,并配合醫生進行對癥醫治。
②確保患兒的營養補充。在驚厥發作時,不能進食。高熱對患兒的能量消耗很大,患兒清醒后應給予及時的營養補充。飲食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質飲食,更充分補水
2.3健康教育
高熱驚厥是一種常見的兒科急癥。一般預后良好,但也存在少量的發展為癲癇的情況。其發生率和小兒時期高熱驚厥復發次數具有一定關聯。復發次數越多會導致癲癇的發生率升高。進一步增強健康教育,全面普及有關小兒高熱驚厥知識,并合理的預防性使用抗驚厥藥品能夠有效減少復發。因為小兒高熱驚厥多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患兒的住院治療時間較短,患兒家長又普遍對該疾病的知識缺乏了解,如果健康教育落實不好,將無法達到相應的教育效果醫學|教育網整理搜集。所以對患兒家屬進行認真宣教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應指導患兒家長在家中備好一些常用的急救藥品和物品,一旦發現患兒出現發熱情況,要馬上進行體溫測量,如果患兒體溫在超過38.5℃應適當給予退熱藥品,如果患兒出現抽搐情況,首先要避免不必要的慌張,馬上以拇指掐患兒的“人中”穴和“合谷”穴,并將患兒頭偏向一側,預防出現反流誤吸情況;同時要用指頭將紗布或者手帕將置于患兒上下臼齒之間,防止患兒咬傷舌部。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患兒體質鍛煉,增強體質,并根據季節變化情況,隨時增減衣服,預防出現感冒。
【關鍵詞】 手足口病; 兒童;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4-0095-02
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HFMD)是由以EV71和COXA16為主的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多發性傳染病,可通過糞便、口、飛沫等途徑傳播,多發于嬰幼兒[1],發病后主要表現為發熱伴有口腔、手、足、臀部等皮疹、皰疹,多數患兒有自限性、癥狀較輕,僅少數進展為重癥而發生神經性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心肌炎等致命性并發癥。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本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兒128例,經積極治療及精心護理獲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8例手足口病患兒均符合國家衛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中相關診斷標準[2]。男82例,女46例;年齡7個月~9歲,平均(2.7±0.6)歲,其中≤5歲患兒107例,>5歲患兒21例。98例出現不同程度發熱,體溫37.7 ℃~40.5 ℃,其中39.5 ℃者5例。所有患兒入院時均有皮疹,部位分布于手、足、下肢、臀部等;109例出現口腔潰瘍或小皰疹,患兒因潰瘍疼痛而拒食或少食、流涎;11例患兒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16例患兒伴有咳嗽癥狀。所有患兒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抗病毒、抗感染及對癥支持治療,根據病情遵醫囑靜脈輸液,同時進行積極的對癥護理措施。
1.2 護理措施
1.2.1 消毒隔離 HFMD傳染性較強,患兒痰液、唾液、糞尿等均可作為傳染源經多種途徑傳播,因此一旦確診均應隔離至專門病區,避免院內交叉感染。病房內要求空氣流通、溫濕度適當、整潔干凈,每日利用移動式醫用循環風空氣消毒機對病房內空氣進行2次消毒,每日用含氯制劑對室內物體如床單元、桌椅、門把手及兒童玩具、餐具等進行擦拭或浸泡消毒,每個病房內拖把禁止串房使用,患兒嘔吐物、排泄物等均用消毒液浸泡后再作傾倒處理。限制患兒陪護人數及探視次數,醫護人員接觸不同的患兒前需嚴格洗手或用含氯消毒手巾擦手。體溫表、血壓計、聽診器等醫用診療品應嚴格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3],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1.2.2 皮膚護理 病床鋪保持整潔干燥、平整、無渣屑,患兒洗澡后宜更換柔軟、舒適的棉質內衣,減輕床鋪或衣物對皮膚創面摩擦。及時清理患兒大小便并用溫水清洗臀部、肛周,保持清潔干燥。HFMD患兒皮膚皮疹容易因騷抓破裂而引起繼發感染,且皮疹或皰疹破裂后滲出液可造成病毒傳播,患兒需修剪指甲趾甲,必要時包裹雙手以防止抓傷、抓破皮膚,對于已破裂處可用抗生素藥膏及時局部涂抹避免感染[4]。
1.2.3 口腔護理 大多數HFMD患兒有不同程度口腔潰瘍或皰疹,導致拒食或少食、流涎、哭鬧不眠等,應加強口腔護理以緩解疼痛。餐前餐后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衛生,不能自主漱口者可由陪護人員用棉簽蘸上生理鹽水輕輕清潔口腔。口腔糜爛部位可選擇西瓜霜、蒙脫石散、冰硼散等直接輕輕局部涂抹[5],根據醫囑口服維生素B、維生素C,有利于促進糜爛早期愈合。
1.2.4 飲食護理 鼓勵患兒多飲水,對于發熱、口腔潰瘍疼痛而拒食或少食者,選擇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肉粥、菜粥、雞蛋湯等,食物不宜過熱,以避免刺激口腔潰瘍面而影響其愈合,應盡量避免禁食辛辣、油膩、過酸或過咸等刺激性食物。必要時可遵醫囑靜脈輸液以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防止患兒脫水、酸中毒加重[6]。
1.2.5 發熱護理 患兒多伴有不同程度發熱,需密切關注患兒體溫變化。如體溫在38.5 ℃以下且精神狀態較好時,可不用特殊處理,給予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措施即可,并鼓勵患兒多喝溫熱開水。由于酒精擦浴對皮膚有刺激性,不可用于伴有皮疹或皰疹的患兒。如體溫在38.5 ℃以上時,在物理降溫的同時,需遵醫囑服用退熱藥物治療,如為39 ℃以上的高熱且持續不退的患兒,可加用冰塊、冰帽等方法降溫,但對于伴有寒戰、畏寒、四肢冰冷者慎用[7]。注意觀察患者末梢循環及出汗等情況,及時更換衣物和被單,適當補充水分,避免出汗過多后虛脫。
1.2.6 心理護理 患兒入院后對環境陌生而產生不安全感,加上手、足、口皰疹疼痛的刺激,容易出現緊張、煩躁、哭鬧情緒,而由于HFMD作為急性傳染病有死亡可能,家屬也會產生焦慮、恐懼感,應加強對患兒及家屬的心理支持護理[8]。結合患兒性格特點通過鼓勵獎賞、、擁抱、玩耍、講故事等方式緩解患兒陌生感及緊張恐懼感,態度要溫和、體貼,同時對患者家屬給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要耐心傾聽、解答家屬的提問,向家屬詳細講解疾病的病因、治療及護理的措施,介紹治療成功病例,來消除家屬焦慮恐懼心理、增強家屬信任,避免負面情緒而影響患兒的治療。
1.2.7 健康宣教 目前仍缺乏治療HFMD的特效藥物及相關疫苗,而該病本身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因此做好健康宣教、提高預防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宣教使家屬及患兒充分了解HFMD的病因、傳播方式、高發季節、防病措施等,指導患兒及家屬做好皮膚護理,培養患兒良好衛生習慣,如飯前飯后勤洗手、不喝生水、少吃生冷刺激食物等,指導家屬加強患兒營養補充、保證其休息時間,提高自我防病能力。患兒治愈后仍有再次感染發病的可能,出院后患兒仍需在家隔離1~2周,家中室內保持空氣流通、清新,流行季節期間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減少各種感染機會。
2 結果
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經上述積極的綜合護理干預,所有患兒均未發生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致命性并發癥,無死亡病例,大多數患兒經治療1周內痊愈出院。
3 討論
HFMD是一種新型的急性、傳染性較強的疾病,目前仍缺乏公認的特效抗病毒治療方法,雖然也有少數患兒可合并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但該病仍屬于自限性疾病,只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大多患兒癥狀較輕、多可自愈。HFMD重要預防,發現異常時家屬要及時來院就診,確診后除了及時隔離、嚴密監視病情變化及采取針對性處理外,要做好皮膚、口腔及心理護理,加強飲食營養和健康宣教,積極有效的對癥護理干預對促進患兒早日健康、提高預后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小珠,陳莉樺.118例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0):67-68.
[2]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0:1.
[3]張淑春.298例手足口病患者護理體會[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1,43(17):94-95.
[4]羅丹.手足口病患兒臨床護理體會[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3,41(1):107-108.
[5]高紅閣,徐愛英.手足口病研究進展和防治對策[J].疾病監測與控制雜志,2011,5(12):736-737.
[6]董開蘭.81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體會[J].天津護理,2010,18(6):333-334.
[7]洪利芬,吳育平,李芳芹.手足口病高熱患兒采用不同降溫方法療效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5):896-897.
關鍵詞:手足口病;傳播途徑;特征;預防控制
【中圖分類號】R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4-0088-01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嬰幼兒(年齡
1 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癥狀帶毒者的唾液、皰疹、糞便污染的水、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可經口感染;醫院門診交互感染和口腔檢診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傳播手足口病;患者咽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可通過咳嗽、噴嚏、談話造成呼吸道傳播。
2 臨床特征
手足口病常表現為急性起病、發熱;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腭、硬腭、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疹子“四不像”:不像蚊子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后即出現潰瘍,常常流口水,不能吃東西。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惡吐或腹瀉等癥狀。大多數患者在一周內自愈,無后遺癥。
3 預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
3.1 個人預防措施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避免接觸患病兒童;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哺乳的母親要勤洗澡、勤換衣服,喂奶前要清洗;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檢查孩子皮膚(主要是手心、腳心)和口腔有沒有異常,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不要讓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兒童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
3.2 托幼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采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進行清洗消毒;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風。
3.3 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在疾病流行期間應實行預檢分診,并專辟診室,接診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引導發熱出疹患JLN專門診室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采用濕式清潔方式;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癥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對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醫務人員在就診、護理每一例患者后。均應認真洗手或對手消毒。
4 護理措施
4.1 消毒隔離本院成立了手足口病專業病房,實行嚴密隔離。病房內空氣流通、清潔、溫度適宜,紫外線循環機定時消毒;地面、床頭柜、床頭、凳子、患兒的用具和玩具用含氯消毒劑(每升含有效氯500mg)擦拭;患兒的分泌物、嘔吐物、排泄物用等量的消毒劑(每升含有效氯1 000mg)浸泡消毒半小時后倒掉;床單、被褥交洗漿房按丙類傳染病用物清洗和消毒。醫護人員加強手衛生,嚴格做到“一人一物一用一消毒”。
4.2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預防并發癥發生 手足口病主要是柯薩奇A。 和E,,兩種病毒感染引起。柯薩奇A16。 還可并發心肌炎,E71。則可并發腦炎、腦膜炎等。在護理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有無呼吸急促、胸悶、頭痛、昏睡、惡心、嘔吐、腦膜刺激癥等,定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及心率。對于發熱的患兒,要及時給予退熱處理,如冰敷、溫水擦浴或者口服小兒退熱劑。若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做好搶救準備。
4.3 飲食護理飲食要易消化、清淡、質軟、溫涼的流質或半流質。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口腔糜爛,在食用過熱的食物時可以刺激破潰處引起疼痛,禁食冰冷、辛辣、過咸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溫開水,少食多餐。對于因拒食、水而造成脫水、酸中毒者,要給予補液,并要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及酸堿失衡。
4.4 口腔護理 患兒每次進餐前后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漱口,嬰兒喂奶后少量多次喂水,以保持口腔清潔。護理人員每天用無菌棉簽蘸生理鹽水清洗患兒口腔后,在口腔黏膜破潰處噴涂喉友,以促進愈合。清洗口腔時動作要輕、快,棉簽應是滾動,切不可摩擦,盡量減少患兒痛苦。
4.5 皮膚護理患兒手掌、足掌皰疹因搔抓而繼發感染,一旦抓破,皰疹液會引起病毒擴散,加之高熱、降溫時出汗,嘔吐物易弄臟衣被,因此,應保持皮膚清潔,穿柔軟寬大的衣服,經常更換。用溫水洗澡,床單要清潔、干燥,勤剪指甲。隨時清理污染的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關鍵詞] 小兒病毒性腦炎;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2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1-135-02
病毒性腦炎是臨床上兒科較為常見的疾病[1],它是由于多種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感染,進而產生一系列的臨床病理表現的疾病。根據患兒的體質不同病情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病程大多數為2~3周,對于病情較輕的患兒可以自行緩解,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需要經過專業治療方能痊愈,而一些病情危重的患兒則會呈現爆發式的病理表現,最終導致死亡或者是嚴重的后遺癥[2]。本科室就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護理方法進行總結與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選取2009年3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腦炎患兒88例,其中男性患兒52例,女性患兒36例,年齡為半歲到11歲,平均年齡為(5.8±1.2)歲,發病時間為1~3d,平均發病時間(46.2±3.5)h。所有患兒中,伴有發熱癥狀者72例,伴有呼吸道癥狀者55例,伴有嘔吐癥狀者39例,伴有腹瀉癥狀者10例,伴有意識障礙者41例。
1.2 治療方法
根據每一個患兒的具體病情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對于發熱患兒要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處理,并給予適當鎮靜劑。對于意識障礙和嘔吐患兒要保持其呼吸道的順暢,必要時給予吸氧治療。對于所有患兒均給予促進腦部細胞代謝的藥物,并加服利尿藥來保持電解質與水平衡。
1.3 護理方法
1.3.1 發熱患兒的護理 發熱是病毒性腦炎常見的臨床表現,護理人員要根據其發熱類型和臨床癥狀進行有效的護理。使患兒保持絕對臥床的狀態,防止發熱過程中對于體內氧的消耗。當體溫過高時還要給予及時的物理降溫,如用酒精擦拭患兒腋下和四肢,給予溫水浴等[3]。護理人員要叮囑家屬在治療的過程中給予患兒高熱量和高蛋白的食物,保證能量供給滿足身體需求。
1.3.2 嘔吐患兒的護理 對于發生嘔吐的患兒采取側臥的方式,避免嘔吐物堵塞呼吸道發生危險。在其進行嘔吐后,護理人員要及時對其口腔中的異物進行清潔,避免異物氣味刺激后導致再次的嘔吐。在整個護理過程中注意患兒的生命體征,當患兒發生心率減慢或瞳孔不等大、呼吸不均勻時,要立刻報告值班醫生,給予及時的搶救措施。
1.3.3 昏迷與癱瘓患兒護理 對于昏迷的患兒要采取平臥,且頭部偏向某一側,便于其分泌物的排泄。長期臥床會導致褥瘡的產生,護理人員要每隔2h為患兒翻身一次,并且指導家屬對患兒背部和四肢進行按摩。在護理的過程中護士的動作要盡量輕柔,態度要盡量溫和[4]。在對患兒進行改變時,要注意保持其呼吸道的通暢,當有痰液時要及時進行吸痰處理,避免其阻塞呼吸道。對于癱瘓的患兒要協助其進行日常的洗漱、如廁、進食等行為,并且訓練其生活能力,使其能盡可能的自理。
1.3.4 心理護理 病毒性腦炎一般病情都較為嚴重,對于危重患兒要進行插管和腰穿等措施,此時患兒和家長一般會產生緊張和恐懼的心理,特別是患兒的負面情緒會造成一系列的生理紊亂,使得治療難度加大。護理人員在護理的過程中要對家長進行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幫助其減輕壓力,以最好的態度和最細致的照顧幫助患兒擺脫病魔。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要用親和的語言和安撫的行為鼓勵患兒樹立起戰勝病魔的信心,使其保持樂觀的情緒,配合醫生的治療。對于患兒的康復指導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幾點:(1)語言恢復指導:訓練患兒的舌肌、聲帶的運動,可以讓其采用模仿的方式來學習說話過程中的呼吸控制和卷舌等動作。(2)肢體運動恢復指導:對于患兒在恢復過程中癱瘓的肢體要進行適當的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關節與肌肉的變形程度。而對于未造成癱瘓的患兒,可以采用步行訓練或臥位訓練的方法,幫助其恢復正常的肢體活動能力。(3)感知訓練: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適宜的感官刺激,如采用冰塊或溫水帶敷在患兒的皮膚上讓其感覺溫度的變化。也可以通過播放一些較為緩和的音樂和錄影帶使得圖像與聲音在患兒的大腦里可以得到重現[5]。
1.3.5 飲食指導 在發生病毒性腦炎時,患兒一般是處于高度的應激狀態,此時應該注意密切監控患兒的生命體征與指標,待這些數據都達到平穩后,再指導家屬選擇一些流質或者是半流質的食物,等到病情逐漸好轉后,可以給予較軟溫度較溫熱的食物。食物要盡量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且易于消化的,在烹飪時可以注意食物的口味,促進患兒的食欲,幫助其補充能量。
1.3.6 康復協助 一些較為危重的病毒性腦炎患兒預后一般較差,所以注重患兒在康復階段的護理對于其良好的預后有著重要的意義。根據患兒自身情況和病情改善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協助方案,幫助患兒增加抵抗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使其生存質量得到改觀。
1.4 療效評價標準[6]
痊愈:患兒神志清醒,抽搐、發熱等癥狀完全消失,肢體功能活動回復正常,無后遺癥出現。好轉:神志清醒,抽搐、發熱等癥狀完全消失,肢體功能活動明顯改善,但未達到正常。無效:神志清醒,肢體活動有改善,但不明顯,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出現,治療前后體征無明顯變化。
2 結果
經過2~4周的治療護理后,88例病毒性腦炎患兒中有72例(81.8%)痊愈,13例(14.8%)好轉,3例(3.4%)無效,且因不同程度的腦水腫最終導致呼吸系統衰竭而死亡,總康復率達96.6%。
3 討論
病毒性腦炎是臨床上兒科常見的疾病,它可以由多種病毒引起,并因這些病毒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而表現出一系列的臨床癥狀。這些病毒包括有:單純皰疹病毒、乙腦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等。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且病情的輕重根據患者自身體質與抵抗力的不同而不等。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給予適宜的護理后即可自行緩解,對于較重的患者則需要專業治療來控制病情惡化,而急危重患兒則有可能導致死亡或者是嚴重的后遺癥。對于小兒病毒性腦炎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和精心的護理方法是改變患兒的預后質量的重要措施,首先應該積極地控制感染,在護理過程中保持患兒呼吸道的通暢并盡量控制其體溫。對于具有抽搐表現的患兒要及時給予止驚治療,而對于癱瘓的或昏迷的患兒則要和其家屬一同照顧其日常生活[7]。心理輔導對于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護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該疾病會給患兒帶來極大的身心痛苦,所以給予適當的安撫和心理干預對于減輕患兒的痛苦,提高患兒的康復質量都有重要的意義。護理人員在患兒處于康復階段時,還應給予其有效的康復治療,提高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減少后遺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雄英,楊小林.小兒病毒性腦炎35例的護理[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6):438.
[2] 曹東方.護理干預在小兒病毒性腦炎患兒中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0):107-108.
[3] 李琪.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觀察與護理[J].健康必讀雜志,2011,8(8):144-145.
[4] 莊瓊冬,黃正華,王珊娜.應用護理程序對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18):3284-3285.
[5] 李小潔,高永芳,姚霞.32例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14):1896-1897.
[6] 任明麗,任明臣,郭大慶.30例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8):45-46.
【關鍵詞】新生兒;肺炎;臨床護理
肺炎是指肺間質、肺泡和終末氣道的炎癥,有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之分,其臨床癥狀包括呼吸困難、肺部固定濕音、氣促、咳嗽,新生兒機體免疫功能低,出現肺炎后容易并發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1 ],及時治療并給予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促進患兒康復。本研究中,為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55例新生兒肺炎患兒應用舒適模式護理,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護理體會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來源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新生兒肺炎患兒105例,按就診順序分組,舒適護理組55例:男30例,女25例,日齡0~23d不等,平均日齡12d,體重2.0~4.9kg不等;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日齡0~21d不等,平均日齡13d,體重2.0~4.6kg不等。全部患兒存在拒乳、呼吸頻率改變、咳嗽、發熱癥狀,符合小兒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2](WHO推薦),105例患兒均無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無心力衰竭疾病。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資料對比顯示,差異較小,具有可比性(P>0.05)。
1.2 一般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兒病情觀察、吸氧、呼吸道清理等常規護理措施,為患兒提供良好的環境,保證病房溫度適宜,空氣流通,給予患兒溫水、流質飲食,保證患兒睡眠充足。
1.2.2 舒適護理組 應用舒適護理模式:①日常舒適護理:觀察患兒皮膚癥狀,確定其是否存在黃疸、膿瘡等,每日為新生兒洗澡,洗完后更換柔軟、清潔衣物,控制室內相對濕度為55%~65%,室內溫度22℃~24℃,將體溫不升患兒放入暖箱,根據患兒日齡、體重調節暖箱溫度,每周進行暖箱的更換、消毒工作;控制喂奶量,喂奶后托起患兒,協助排氣,并觀察其病情變化。②呼吸道舒適護理:定時翻身,保證支氣管排痰通暢,行超聲霧化吸入,4h1次,15~20min/次,有節律的扣擊患兒胸部,清理呼吸道并給予吸氧,視患兒實際情況確定氧流量及氧氣濃度;③對癥舒適護理:為煩躁患兒應用鎮靜劑,減少耗氧量;給予腹脹患兒胃腸減壓、腹部熱敷治療;給予發熱患兒物理降溫治療,若高燒不退,遵醫囑為患兒應用藥物治療。
1.3 療效評定 統計兩組肺炎患兒發熱、咳嗽、音、氣促消失時間,并進行臨床對比。
1.4 數據處理 借助軟件SPSS 14.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處理全部數據,采用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以(χ-±s)表示。P
2 結果
兩組肺炎患兒臨床發熱、咳嗽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統計:舒適護理組體溫恢復正常、咳嗽消失、音消失、氣促消失時間分別為(2.42±0.5)d、(4.93±1.31)d、(4.36±0.26)d、(2.74±0.86)d,以上觀察指標均短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肺炎多由肺炎鏈球菌引起,嚴重影響著患兒的生命安全,給予及時的治療及科學的護理手段,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舒適護理模式是一種新的臨床護理方案,與傳統模式相比,其具有獨特的臨床優越性,有研究指出[3],舒適護理模式能夠滿足人們健康保健理念的要求,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護理質量。有學者[4]為45例肺炎患兒應用舒適模式護理,結果顯示,舒適護理組的肺炎控制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
舒適護理模式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為提升舒適護理效果,護理人員應認真負責,堅守崗位,不斷提升自己對專業知識及技能的掌握水平,提高自身處理病情突變的能力。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模式能夠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可提升肺炎患兒臨床治療效果,加快患兒康復速度,贏得患兒家屬的滿意,值得在新生兒肺炎患兒中進一步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韓紅琳.25例新生兒重癥肺炎的急救與護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3,1(2):35.
[2]唐學敏.降低新生兒肺炎發生率的綜合護理模式研究[J].吉林醫學,2013,14(11):2838-2839.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78
肺炎支原體感染所致支原體肺炎在小兒呼吸感染性疾病中較為常見, 發熱和咳嗽是其主要臨床癥狀, 但支原體肺炎可累及其他器官, 可引起腦膜炎、心肌炎等, 影響到患兒健康和生長發育。小兒支原體肺炎除了實施有效的抗支原體治療外, 護理干預對治療效果產生積極影響[1, 2]。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支原體肺炎患兒, 觀察綜合護理干預對其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支原體肺炎患兒, 均符合診斷標準[3]。同時排除合并有心肌炎、并發腦膜炎等患兒, 不能堅持完成實驗過程的患兒, 患兒家屬不同意參與本實驗、合并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兒。將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0例。觀察組男和女分別為21例和19例, 年齡最小12個月, 最大11歲, 平均年齡(5.1±3.9)歲;病程分布:病程
1. 2 方法 兩組均給予相同臨床治療措施。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的支原體肺炎護理干預措施(觀察患兒癥狀變化、對患兒及家屬行簡單健康宣教、對患兒進行用藥指導、出院指導等)。觀察組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 具體包括:①心理護理。了解患兒心理改變情況, 分析支原體肺炎癥狀對患兒情緒的影響, 分析病房環境、醫療操作對患兒的心理影響, 針對患兒不良情緒進行心理護理干預, 緩解患兒不良情緒, 減輕患兒對醫護操作的抵觸情緒。②對患兒和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讓患兒和家屬了解支原體肺炎的發病原因、治療措施和過程、預防措施及注意事項等, 提高患兒及家屬對支原體肺炎的認知, 利于實施醫護操作。③用藥指導。讓患兒和家屬了解在治療過程中應用大環內酯類藥物可引起患兒胃腸道不適等癥狀, 可在患兒進食后進行輸注, 在輸注過程中注意滴注速度, 嚴格控制滴注速度, 減少或避免靜脈炎及心力衰竭的發生。④癥狀護理[4]。對患兒做好發熱、咳嗽等癥狀的護理, 密切觀察患兒體溫變化情況, 做好物理降溫準備和處理, 退熱過程中防止患兒虛脫, 注意保暖等。指導患兒進行有效咳嗽, 及時排出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暢, 可給予止咳類糖漿劑等。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觀察兩組患兒治療7 d后胸片改善情況, 胸片征象改善情況分為完全消失、明顯改善、無改善3個級別, 完全消失: 主要癥狀不再出現,胸片顯示炎性病灶全部消散吸收。明顯改善:主要癥狀減輕明顯, 胸片顯示炎性病灶很大程度消散吸收。無改善:治療前后比較胸片和患兒癥狀無好轉。改善率=(完全消失+明顯改善)/總例數×100%。②觀察組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靜脈刺激、皮疹)發生情況。
1. 4 療效評定標準[5] 兩組患兒治療后進行療效評定:患兒治療7 d內咳嗽和治療前比較顯著減少, 體溫恢復正常, 肺部聽診哮鳴音較治療前顯著減少, 為顯效;患兒治療7 d內體溫恢復正常范圍, 咳嗽癥狀有所減輕, 哮鳴音有所減輕, 為有效;咳嗽、發熱、肺部哮鳴音等癥狀改善不明顯, 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治療7 d后胸片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中胸片征象完全消失24例、明顯改善14例、無改善2例, 改善率為95.0%;對照組患兒中胸片征象完全消失16例、明顯改善13例、無改善11例, 改善率為72.5%;觀察組患兒治療7 d后胸片征象改善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兒療效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25、14、1例),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7、13、10例);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