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風險管理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使得風險管理的問題日益凸現。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業在各國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監管的放松,金融市場的波動性也在不斷加劇,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在世界范圍內發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機――歐洲貨幣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這三次大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損失,引起了國際金融界對金融風險管理的高度重視,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更成為國際、國內金融界關注的焦點。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主要的風險形式。信用風險的管理也成為當今風險管理領域中極具挑戰性的課題。因此,如何防范與降低信用風險已是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經濟學解釋
商業銀行在經營中會遇到很多中風險,其中信用風險是金融市場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風險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機構、投資者和消費者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影響著人們對信用風險概念的理解。
傳統觀點認為,信用風險是指交易對手(受信方)拒絕或無力按時、全額支付所欠債務時,給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帶來的潛在損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貸款的銀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公司。授信方總是會更多地考慮信用風險問題,比如發放貸款的銀行,其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在商業銀行的早期業務中,常常將信貸風險等同于信用風險。隨著商業銀行業務的演變和發展,信用風險出現了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
從廣義上說,信用風險還包括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對銀行信用的影響,使銀行經營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發生背離,從而導致銀行造成潛在損失的可能性;
從狹義上說,信用風險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協議、償還本息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信用風險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借款人或債務人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意愿履行還款義務而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另一個是指由于債務人信用等級或信貸資產評級的下調、信貸利差的擴大導致資產的經濟價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著眼于貸款是否違約,成為違約風險;后者則強調信貸資產質量價值的潛在變化,所以通常稱為信貸利差風險。
另外,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1)道德風險與信息不對稱是形成信用風險的重要因素。(2)非系統性與系統性。(3)風險和收益的非對稱性。信用風險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對稱性。(4)信用風險的歷史交易數據難以獲取。
二、國內外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監管的現狀分析
隨著現代經濟中信用活動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信用風險所涉及領域和規模迅速擴大,因此,各個國家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視的。
(一)國外先進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
1、風險管理上升到銀行發展戰略高度,董事會直接負責風險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來,一些大銀行由于風險管理失敗而遭受了巨額損失,甚至破產倒閉,使得銀行股東、經理們以及金融監管當局領略和感受到銀行風險的嚴重后果,深刻地認識到現代風險管理對于銀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目前,國際上一些大銀行的最高決策層已把風險管理納入其發展戰略計劃,將之作為銀行內部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風險管理在整個管理體系中的地位已經上升到銀行發展戰略的高度。
2、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開始出現,風險管理趨于日常化和制度化。與風險管理上升到銀行發展戰略高度相適應,現代銀行風險管理在組織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領導的,以獨立風險管理部門為中心,與各個業務部緊密聯系的風險內部管理體系。風險管理決策與業務決策的適度分離,改變了風險管理決策從屬于以盈利為首要目標的業務決策的傳統管理體制。同時,以獨立風險管理部門為中心的風險管理體系的運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礎上的,這就進一步加強了商業銀行在復雜的風險環境中及時、有效地管理風險的能力。
3、更加重視全面風險管理。與主要重視信用風險的傳統風險管理不同,現代銀行風險管理還非常重視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更全面的風險因素。而且不僅將可能的資金損失視為風險,還將銀行自身的聲譽和人才的損失也視為風險,提出了聲譽風險和人才風險的概念。
4、市場風險日益突出,市場風險管理技術得到迅速發展。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市場風險成為銀行風險環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時,金融自由化和銀行綜合化經營的發展,使得商業銀行傳統的以信用風險為主的模式發生變化。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兩者,無論是在管理技術手段上,還是在管理理論上,都構成了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的兩個基本內容。
5、風險管理技術趨于計量化和模型化,各種風險管理計量模型發展迅速,銀行風險管理的科學性日益增強。與傳統風險管理的特征不同,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越來越重視定量分析,大量運用數理統計模型來識別、衡量和監測風險,使得風險管理越來越多地體現出客觀性和科學性的特征。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現狀
1、我國商業銀行尚未形成正確的信用風險管理理念。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多數工作人員對信用風險管理的認識不夠充分、信用風險管理理念比較陳舊。不能適應新時期業務高速發展及風險環境復雜的需要。
2、信用風險管理的組織機構不健全。在我國商業銀行中,負責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是貸款部門的信貸員,這遠遠不能滿足實際信用風險管理的需要。
3、不良貸款比例高,貸款資金趨向長期化、集中化。我國銀行業的貸款人多集中在房地產或其它人型資產投資項目上,且數額巨大。而貸款資金長期化將導致銀行資產的流動性降低,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一旦累積的信用風險暴露出來,勢必會造成嚴重的信貸損失,對銀行的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4、內部評級不完善,風險揭示不充分。與先進的國際性銀行相比,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內部評級無論是在評級方法、評級結果的檢驗,還是在評級組織結構、基礎數據庫等方而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從而極大地限制了內部評級在揭示和控制風險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會計信息不完備和真實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風險的技術方法,銀行信息披露的質量和數量方而都遠不能適應市場的要求。
三、針對我國現狀提出完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監管的建議
第一,提高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度量和管理技術水平。根據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要盡快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首先,各商業銀行應積極開發以計算機為平臺的客戶信息系統,廣泛收集充分的客戶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數據庫。其次,我國商業銀行應根據我國的國情,堅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積極開發出適合自身條件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
第二,確立完善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體系。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可以保證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策略得以落實。商業銀行要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應根據中國銀監會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在對各類業務的各環節風險進行識別的基礎上,對現有的內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進行整合、梳理和優化。首先,通過授權管理、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風險在業務環節中的出現。其次,通過標準化的內部控制管理實現內部控制的連續性和系統化,從而嚴格控制銀行內的各項業務和管理活動。最后,通過不間斷的調整和改進,不斷提高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確保其經營目標的實現。
第三,強化風險外部監管,完善宏觀外部環境。強化風險外部監管是完善風險控制體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市場約束的要求,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規定最低資本要求、監管當局的監督檢查、市場約束為金融監管的三大支柱,強調銀行應及時、準確地向市場披露銀行財務狀況、經營業績、風險管理戰略和措施、風險敞口、會計政策以及業務、管理和公司治理6個方面的信息;其次,監管當局必須在強化合規性監管的同時重視安全性監管,逐步強化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約束。同時要對銀行風險評估體系的合理性、準確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進行監督,嚴格監管紀律,推動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科學化,實現從注重合規性監管向注重風險性監管的轉變,健全非現場監督體系,并保持監督的持續性。再次,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銀行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形成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金融法制環境。落實《物權法》,修訂完善《破產法》和《擔保法》等,在完善商業銀行的立法基礎上加大執法力度,維護金融秩序。
第四,規范社會信用關系,推動社會信用文化建設。要建立健全有關社會信用的法律體系,推進信用文化建設。據有關機構分析,社會信用指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促進GDP增長0.9%,促進生產率提高0.7%。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下)[M].北京:商務出版社,1983,255-256.
[2]P.Jorion.Value at Risk[M].New York:McGraw Hill.1997,128.
[3]王春峰.金融市場風險管理[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6-7.
[4]陽.金融風險分析與管理研究――市場和機構的理論、模型與技術[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1.
[5]崔炳文.新巴塞爾協議下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6.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問題;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商業銀行逐漸占據中國金融行業。為競爭需求商業銀行產生信貸業務,這將必然存在一定的風險,銀行對于信用風險管理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發展,同時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也起到抑制作用。受到2008年金融風暴的影響,商業銀行更加注重信用風險管理,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主要側重指信貸業務的風險。把握好信用風險管理,是促使商業銀行正常運行的保障。
一、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所處的形勢
1.信息技術在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的不足
(1)對于存儲、管理數據方面的信息技術做得不到位。伴隨著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在銀行內部信息技術的管理與應用也較為普遍。在發達國家電子信息運用到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包含三點:建立信息完整的數據庫、信息進行分類處理、信息的分析、審核。在信用風險管理中信息庫的建立是最主要的,是后續一切活動的基礎。我國電子信息系統在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存在很多不足,信息收集不全面,信息處理環節不細致,數據的分析結果有偏差等,這就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存在一定風險。
(2)對于信息的操作技術使用不當。電子信息在銀行內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已成為一種趨勢。電子信息相比手工操作而言,準確性高,工作效率快。但在技術操作上要求較為嚴格。我國商業銀行在對客戶信貸方面評估時,需要對企業或客戶的基本資料、收支情況、社會背景等大量工作進行審核,由于對信息操作技術的不健全,有些工作還停留在手工報表的形式上,導致工作量增大,加大了信貸風險。部分商業銀行在信控額度的管理系統分析不全面,使得信貸額度存在不確定的因素。
2.信用風險管理機構存在弊端
我國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分為行長、科室長、經理等進行分級管理,銀行下面設置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營業網點等,在機構組織和管理方面呈現錐形分布,由上到下垂直管理。而國外合資的銀行的管理體系上呈現矩形結構,縱向有分行、支行,橫向各個部門分工合作、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更好的協調銀行信用風險管理。而我國商業銀行下面的設置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等分支太過繁瑣,機構的設置分工不明確,對各個分支的監管不全面,不能相互協調管理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
3.信用風險管理中的審核工作不全面
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一直以來受到信用風險的制約,客戶、企業不還貸的現象頻繁發生。主要基于商業銀行為了競爭大客戶,在信貸方面對于客戶資料的審核環節做的工作不細致,只是片面的審核客戶資料的合法性,對于客戶內部不做詳細分析、調查。導致銀行借貸給他們,而客戶由于企業內部的各種原因不能償還貸款,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經濟的巨大虧損。
二、提高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措施
1.合理的信用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與應用
(1)合理的信用風險預警系統制度的建立。任何系統管理的建立都必須有制度、法規作保障。信用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也必須依靠健全的制度來開展。對于信用風險管理中最主要的數據庫來說,預警制度的建立必須有科學性、合理性,為銀行信用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提供保障,為信用風險的管理打下基石。
(2)風險預測模型的使用及方法。商業銀行通過采用科學合理的風險預警模型和方法,能有效地進行風險預警。例如,利用要素分析進行評估的方法中,對于客戶的道德品質、收支能力、經營環境及擔保進行分析評估,對于各個環節的評估使用信息數量化,最后對信用風險的預測提出正確的分析。
(3)提高風險預警在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的運用。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需要一個全面的、準確的風險預警系統作保障,通過實施預警在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中的應用,有效的減少了商業銀行信貸的信用風險。
2.注重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型人才的培養
對于信用風險的預防,主要實施靠人來完成,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理人才的培養應該引起重視。首先,注重信用風險的管理人的思想觀念的培養,讓管理人員意識到信用風險對于銀行經濟效益的重要性,定期組織對管理團隊的專業知識和信息化系統的培訓。此外,對于優秀的信貸管理人才應得到重用,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予一定的幫助。加強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型人才的培養,從而有效提高信用風險的管理,保證銀行健康發展。
3.提高全體銀行人員的信用風險管理思想
在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中,把信用風險管理思想滲透到每個業務工作環節中,銀行的全體人員自上而下自覺形成科學的信用風險管理理念,養成良好的風險文化。在每個工作流程中每個人都應該做到事前做好調查分析、事中加強監督管理、事后把握好跟蹤服務。加強內部控制管理,提高全體銀行人員的信用風險管理思想,有效促進商業銀行的經濟利益發展。
4.加強商業銀行體系創新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中介,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應加強商業銀行體系創新。從根本上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減少信用風險的發生。因此,商業銀行通過設置合理的管理結構,注重公平,構建市場機制和激勵機制,實現了商業銀行體系創新。
商業銀行是以利潤為經營目標的,信貸業務作為其主要的經營內容,如何能減少信用風險是最關鍵的。商業銀行在信用風險上的管理,提升了整個行業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也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應收賬款;信用危機;風險管理
一、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現狀
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的產生有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原因:從企業外部看來,主要是因為宏觀信用環境的缺失,缺乏健全規范的信用法律法規體系,且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在買方市場上,企業為了最大限度的擴大銷售,占有市場份額,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往往傾向于采取賒銷手段,但信用缺失的存在,造成買賣雙方的信用信息不對稱,極易帶來惡意欠款、欺詐現象;從企業內部看來,主要是因為企業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機制,未能對應收賬款發生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導致壞賬居高不下。目前我國企業內部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企業的經營理念存在誤區、忽視對企業應收賬款的信用風險管理
許多企業僅僅將應收賬款作為擴大市場銷售額、提高銷售業績的收款方式,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即使建立了也是附屬于其他部門,沒有獨立的權限,因此缺乏對應收賬款審批、發生、催收等相關工作的全程關注,相關的銷售人員僅將把貨銷售出去作為最終目標,根本不會關注應收賬款的回收情況,導致對賒銷政策的盲目使用。
(二)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的組織機構不合理
現在許多在董事會下設立了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的企業,并未使其真正參與到企業的戰略管理工作中。由于對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部門與營銷部門實行分段式管理,沒有與市場營銷部門建立起協調一致的工作平臺,割裂了應收賬款管理的系統性,同時帶來了各部門間隸屬關系不明確、權責不清等問題,限制了信用風險管理部門進行風險管理的范圍,也不利于調動各相關部門積極主動配合其工作。由于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必須通過營銷部門等直接與客戶進行接觸的業務部門獲得相關信息和數據,如果部門間權責不清,極易導致營銷部門為了該部門的局部利益上報虛假信息,從而造成信息交流和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失真和滯后,不利于對賒銷業務進行全程監督和管理。如在對應收賬款的催收工作上,多數公司將該職責指派給營銷部門,且多數就是聯系客戶、辦理該項賒銷業務的銷售人員,銷售人員很有可能會為了不得罪客戶,以獲得下次合作機會,擅自給予客戶延期付款的優惠條件,導致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政策無法落到實處。
(三)對客戶的資信評價及管理不到位
企業大多在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內部專門設立科室對客戶的資信狀況進行統一評價和管理,對于無法獲得信息的客戶,則將其信用委托給外部社會專業信用中介機構。雖然看似對客戶的資信情況進行了較為科學的管理,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如許多客戶不愿主動配合其工作,不愿為其提供真實的財務數據信息,使企業信用風險管理部門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對許多客戶的了解不全面,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僅僅通過相關人員的一面之詞對其資信狀況做出評價。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績效評價制度
要對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進行有效管理,離不開一套行之有效的績效評價制度,但我國多數企業并未將應收賬款的實際回收情況與營銷部門的業績考核直接掛鉤,往往僅將銷售額作為確定相關人員薪酬的依據,從而無法保證企業業績增長與信用風險控制之間的協調,不利于企業最終經營目標的實現。同時許多企業將權力下放給信用風險管理部門之后,缺乏對其工作效果的再監督,不利于調動相關人員積極開展工作、實現業務創新。
二、加強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的相關措施
我國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水平較低的現狀必然會給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弊端,如由于賒銷并未帶來真正的現金流入,但會計上卻要求確認收入,因此會虛夸企業當期的經營成果,容易誤導企業管理層和投資者;企業雖未獲得真正的現金流入,卻付出了商品,如果長期對應收賬款回收不利,容易帶來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大大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不僅會影響到企業目前的發展,且不利于企業未來進行規模擴張和創新活動。可見應收賬款作為信用銷售的產物,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加強對企業進行信用風險管理勢在必行,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防范機制
企業必須改變原有的經營理念,樹立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意識,認識到對應收賬款加強管理的必要性,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信用風險管理機制。企業必須使各部門認識到對應收賬款的管理不僅僅局限于收賬,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對其由發生到收回全過程的管理,企業必須認識到該機制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某幾個部門的責任。
(二)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
一套科學的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組織結構是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目標得以實現的基本保證,我國企業現階段應成立由董事會或總經理直接領導的獨立的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在其中單設科室對企業應收賬款的信用風險管理工作進行負責。通過將應收賬款的管理職能從財務部門中剝離出來,將其并入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在保證其獨立性的同時,賦予其相應權限,可以提高其在企業中的地位、使其獨立行使其職能,可以對應收賬款進行更好的管理,便于其及時、順利地從相關部門獲得需要的信息,便于有效協調企業的銷售目標和財務目標。企業內部應形成科學的信用風險制約機制,將信用風險管理工作落實到采購、銷售、財務等各業務部門,使其承擔相應的信用風險管理責任,防止個別部門或人員為了實現其自身利益,置企業整體利益于不顧,盲目進行賒銷等現象的發生,可大大降低企業風險、使企業的債權得到更高的保障。
(三)重新設計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工作流程
通過重新設計信用風險管理工作流程,使其自客戶開發階段便介入對其資信狀況的管理,可以使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全面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通過健全相應的監管機制,加強與其他業務部門的信息交流與溝通,對應收賬款的信用風險進行全程管理,可以防止出現企業的交易僅由業務員或經理人員憑人際關系或個人經驗進行決策及應收賬款發生后無人管理的現狀。具體工作流程可從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個方面展開:
1.事前控制
對應收賬款的信用風險進行事前控制主要是通過建立科學的客戶資信管理制度來降低應收賬款發生壞賬的可能性。在買方市場上,企業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客戶群,但是在賒銷方式下,企業還必須要考慮客戶的資信狀況,在此基礎上決定是否與其進行交易,因此企業首先應做好客戶的資信管理工作,在交易前指派銷售人員、合同訂立人員以外的獨立第三人對客戶的信用信息進行搜集調查和風險評估。管理部門應對長期顧客的信用狀況進行持續跟蹤調查、及時更新其信用狀況資料,通過經常性的檢查監督,及時了解客戶方的重大經濟決策或變動,分析可能對其資信狀況帶來的影響;同時應重點關注新客戶的信用狀況,通過多渠道獲取其信用信息,對擬賒銷客戶的資產狀況、財務狀況、經營能力、償債能力、以往業務記錄、企業信譽等進行深入地實地調查,根據結果評定其信用等級,并建立等級檔案。
2.事中控制
企業對賒銷業務必須進行嚴格的授權審批制度,對信用政策的制定、信用額的確定進行嚴格的制度化管理,在交易中按照客戶的資信等級,謹慎選用結算方式、確定賒銷規模,不能為了單純提高銷售量,遷就客戶的不合理要求。企業通過改進銷售業務流程、加強銷售過程中的審批授權制度,可以有效防止“一枝筆”現象的發生,對賒銷業務進行多方監督,從而有效地將企業銷售業務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跨越職能部門實現銷售業績增長和降低收賬風險這兩個最基本的目標。
3.事后控制
交易后,企業應密切關注應收賬款的回收情況,建立健全應收賬款賬齡監控制度與應收賬款回收管理制度,增強其科學性和系統性。當貨物銷售出去后,信用風險管理部門應與營銷部門一起加強對客戶進行時時監督,在日常管理中對大額應收賬款和核心客戶進行跟蹤調查,一旦賬款逾期應立刻派經銷人員分階段進行追收,如果發現客戶的產權或經營、獲利情況可能發生重大變化,應在加緊催收步伐的同時,要求客戶制定相應的還款計劃、提供擔保,或通過與債務人協商債務重組方案,實行風險轉移,盡量減少企業的損失。
(四)完善企業應收賬款信用管理績效評價制度
企業應將對應收賬款管理的成果納入到對銷售、財務、信用等部門和人員的考核項目中,使部門或個人利益不僅與銷售額掛鉤,還要與應收賬款的管理密切聯系在一起。企業應制定與其自身狀況相符合的應收賬款信用管理績效評價制度,經常性地對銷售、財務、信用部門進行考核,通過對應收賬款實行終身負責制,制定合理的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獎懲條例,并規定專門人員進行定期、不定期考核,可以加強各部門人員加強信用風險管理的責任感;通過對大額應收賬款指定專人負責,對責任人制定回收率,并定期考核其收回賬款的情況,落實經辦人員的獎懲制度,一旦應收賬款出現問題,應追究其相應責任。
三、結束語
防范應收賬款信用風險、加強對應收賬款的管理是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正常運轉的保證,也是保證社會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在逐步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為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的同時,企業必須樹立信用風險管理意識,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尋找應收賬款管理中的規律和問題,將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的諸要素與企業戰略管理過程相融合,通過逐步完善應收賬款信用管理組織機構、應收賬款全程控制和績效評價制度,加強信用風險防范、逐步提高其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容少華.基于風險管理的應收賬款管理策略[J].財會通訊?理財版,2007,(12).
[2]邊喜春.淺談信用風險防范的措施[J].價格月刊.2006,(11).
[3]王鳳妓.淺析應收賬款信用風險控制和管理[J].管理探索,2006,(6).
[4]王志東.健全信用管理體系,防范應收賬款風險[J].工程機械與維修,2006,(5).
論文摘要:文章概括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影響因素以及體系內容,同時就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普遍存在的問題,從它的度量模型、體系內容方面、內部管理文化等進行分析,并根據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研究表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還不完善,銀行自身應該從多方面努力才能完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以保證銀行生存和發展上的安全。
一、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概述
1.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商業銀行信用風險一般定義為銀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對象不能按事先達成的協議履行義務的潛在可能性。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違約風險(default risk),指交易一方不愿或無力支付約定款項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另一部分是信用價差風險(credit spread risk),指由于信用品質的變化引起信用價差的變化而導致的損失。以銀行實際的風險資本配置為參考,信用風險占銀行總體風險暴露的60%,而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則僅各占20%。狹義的信用風險通常指信貸風險。由于商業銀行本身以經營信用為基礎,作為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其信貸風險與生俱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銀行需要管理的風險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風險依然是最大風險,以我國為例,據了解在剝離大量不良資產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13133.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8.6l%,其中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高達10274億元,不良貸款率高達10.49%。并且,在開放的市場中,新增的各種經營風險都將最終表現為信用風險。
2.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產生與發展趨勢。
(1)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產生。縱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發展,風險管理從產生到發展已經完成了從傳統風險管理至現代風險管理的重大轉折。傳統的風險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前期,主要經歷了負債管理、資產管理和資產負債的綜合管理三個階段。現代風險管理源于2o世紀80年代初期,國際上多家銀行受信用風險的影響而紛紛倒閉,商業銀行由此開始普遍重視對信用風險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我國尤其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更深刻意識到: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理念、體系已經到了必須重新研究的階段,于是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在這樣的背景應運而生。
(2)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發展趨勢。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在當前又有了新的發展趨勢,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進取型轉變,由單純控制信用風險轉變為靈活運用信用風險。銀行業越來越傾向于積極地、富有進取地管理信用風險,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風險暴露下,實現風險調整收益率最大化;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發展到運用計算機系統進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來越高,銀行業可充分共享包括銀行在內的借貸信息和政府有關機構的公開記錄等;管理工具由內部控制工具發展到外部交易工具;管理手段由靜態向動態方向發展;管理內容由單一資產的信用風險管理向資產組合的信用風險管理發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風險管理。銀行更注重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其他多種風險納入到統一的體系中,進行全面的風險管理;由各自為政向市場化、法制化方向發展;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機構和有效的個人、企業信用評估體系。
3.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影響因素。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是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部因素指由外界決定、商業銀行無法控制的因素,如國家經濟狀況改變、社會政治因素變動以及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內部因素是指商業銀行對待信貸風險的態度,它直接決定了信貸資產質量高低和信貸風險大小,這種因素滲透到商業銀行的貸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貸款監督等信貸管理的各個方面。
4.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內容。風險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滲透在所有業務中和銀行管理的所有層次。目前,國際活躍銀行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風險管理體系,如圖1:
該體系可以涵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及業務風險等各種風險;此外,風險管理體系還引入了風險偏好、風險容忍度、風險對策、壓力測試、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中國加入wto,外資金融機構開始進入國內,國外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漸傳人我國,一些對銀行風險管理比較重視、觀念比較先進的國內銀行開始認識到對全行風險管理進行統籌規劃的重要性,開始慢慢嘗試建立自己的風險管理模式。例如,中國銀行率先在總行成立全球風險統一管理部,對中國銀行的全球業務進行統一的風險管理。
二、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信用風險的發生通常具有突發性、不可逆性和傳遞性特點,而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存在的較多問題,使信用風險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存在較大問題,主要還是由于銀行自身風險管理缺乏系統性和實效性所致。
1.運用現代風險度量模型計量信用風險時存在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主觀上。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度量的主觀評價色彩濃厚,長期以來采取的是由信貸主管人員在分析借款對象財務報表和近期往來結算記錄后進行信貸決策的主觀評價色彩濃厚的傳統方法,是靜態和被動的管理方式。客觀上。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我國商業銀行為例,目前我國大部分的征信公司經營規模小、收入低、效益差,業務開展上也不盡如人意:個人征信剛剛起步,征信的數據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圍;企業之間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業的財務數據無從搜集,已公開的一些大企業的財務數據也存在著失真現象。
2.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級體系尚不成熟。商業銀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風險內部評估體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預警、監測、轉移和防范機制。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估整體水平較低,缺乏對個體信用風險基本要素及其損失的度量問題的定量研究,先進的信用風險模型的使用幾乎沒有開展,難以準確地識別和度量經營風險。國際上比較活躍的定量技術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國內對var方法的使用還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門層次,在銀行層次的運用還很少。商業銀行普遍沒有建立起以科學有效的信用風險識別、度量機制為基礎的事前風險控制機制——風險預警機制。由此導致了商業銀行的借款管理偏重于抵押貸款,而幾乎沒有建立具有高效的風險防范和轉移功能的衍生產品以及證券化技術轉移和分散管理機制。以中圈工商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為例,如表1。
表1中國工商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3.商、世銀行未建立起有關信用資產的歷史數據庫。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科學在銀行業的應用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由于商業銀行在信息系統開發上缺乏前瞻性和不連續性,造成信息之間冗余,數據之間的一致性較差。目前商業銀行已經或正在建立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統主要是信息采集系統,以收集客戶信息,提供綜合查詢和統計報表等功能為主,大部分商業銀行缺少企業詳盡完整的信息數據庫,缺乏模型分析,銀行無法迅速傳遞、反饋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時解決商業銀行經營中的風險隱患。
4.尚未形成正確的信用風險管理文化。由于長期受漠視風險的思維定式以及行為慣性的影響,目前商業銀行依法合規經營意識比較薄弱,多數工作人員對信用風險管坪的認識不夠充分,信用風險管理理念陳舊,已不能適應新時期業務的高速發展及風險環境復雜的需要。從我國商業銀行來看,信用風險管理文化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現為:對銀行業發展與信用風險管理的關系認識不夠充分和對銀行發展的眼前利益與長遠目標的協調認識不夠充分。
5.金融市場中介服務機構不健全,信用風險管理人才嚴重匱乏。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是一門技術性非常強、非常復雜的新興的管理科學,要求銀行風險管理的人員必須具備很高的素質,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否則很難理解業務和產品的風險性質,更難以采取適當的風險防范措施。因此,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人才與風險管理現代化的要求相比顯得十分匱乏。商業銀行還缺乏一批復合型加專家型的金融風險管理人才和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技術人才。
三、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1.建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要盡可能地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并在日常業務運營中得到良好的執行。商業銀行應該把下一步信息化建設焦點放在信用風險管理之上。首先要加快風險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其次,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做好商業銀行的內部評級。商業銀行應以改造和完善資產評級制度,特別是改造和完善貸款風險分類制度為切人點,逐步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和客戶為中心的風險識別管理體系。最后,針對目前國內信用環境較差的實際,研究、開發一套具有反欺詐功能的風險監測系統。通過量化和建模的方法,甄刖虛假財務數據,從源頭扼制風險的發生。運用適當模型計量信用風險,并建立健全數據庫,致力于開發新的度量模型。注意信貸資料的收集。完善信貸檔案管理,做到專人負責、資料完整。組織科技人員統一開發適合本行的數據處理系統。商業銀行還應與有關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一起,對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進行改進。或量體裁衣式地開發新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使之更好適應我國的信用風險管理的需要。
2.逐步建立健全內部評級體系。內部評級法在銀行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應按照實施階段和條件,分為在制定貸款審批權限結構、貸后管理、貸款組合報告與分析等三個方面的應用和在設定信用風險限額、確定貸款損失準備金、風險定價、資本分配與績效評估的應用這樣兩個層次。前一個層次在近期可以實現,后一個層次在較長的時間內才能夠實現。
3.建立獨立體系,完善管理流程。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建立相互獨立的、垂直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應先明確董事會是銀行管理的最高權力和決策機構,下設戰略規劃委員會負責起草風險管理戰略,負責戰略風險的管理。監事會下設風險審計委員會,對董事會成員進行監測。風險管理戰略必須強調的是只能自上而下,不能自下而上。風險管理戰略應在系統內得到充分的認識,其制定、審批、分解執行和監督流程必須得到相應的組織制度保障。完善全方位的風險管理流程,則要逐步做到按產品、地區、業務、主線來識別風險;全面收集銀行的業務管理數據。特別是要嚴格實行貸款授權審批機制。由總行依據分行的資產負債情況,授權分行信貸委員會一個最高審批限額,分行依據最高限額向分行信貸委員會成員轉授權,核定每個委員的集體審批權限,當發生貸款時,先由信貸人員對企業資信全面評估,再交由信貸委員會委員批準生效,若貸款超過一定數額,則需報上級行信貸委員會核準,從而形成分層次的貸款授權審批制度。對那些不使用的流程應及時廢除。
4.樹立重視風險、對風險進行科學管理的企業文化。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培育良好的社會信用意識和法律意識,既是金融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創建金融安全的~項基礎工作,因此商業銀行要會同有關方面,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教育和風險教育,引導教育所有金融市場參與者充分認識到信用風險的危害性。在銀行內部建立風險管理文化,倡導和強化風險意識,樹立囊括各個部門、各項業務、各種產品的全方位風險管理理念,推行涵蓋事前預測、事中管理、事后處置的全過程風險管理行為,引導和推進風險管理業務的發展。信用風險管理文化是一種融現代商業銀行經營思想、管理理念、風險控制行為、風險道德標準環境等要素于一體的企業文化。商業銀行應倡導和強化全員風險意識,樹立全方位風險管理理念,要將個人行為與企業發展、風險管理與業務拓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建立這一風險管理文化,使員工以誠實守信、審慎務實的態度來對待每一次信貸調查,以對客戶負責、對全行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正確審批每一筆業務,建立一支品行端正、作風嚴謹、技術精湛的風險管理隊伍。
5.成立專門的機構、培養高素質的風險管理人才。商業銀行的正常運營與其機構的合理設置是分不開的,商業銀行的機構設置大都要遵循合理分工相互協調的原則,統一指揮、權責一致、提高效率的原則,加快內部稽核機構建設,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部門。風險管理部門直接獨立于最高管理者。同時有相當權威的某個人或某個小規模的委員會負責,以確保最高管理者關注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風險管理是現代商業銀行的核心技術,要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必須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現代風險管理需要精通金融學、經濟學、數學、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而我國銀行風險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能力結構都還很難適應現代風險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須培養高素質的風險管理人才。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風險管理措施及對策
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許多頗具實力的歐美金融機構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嚴重打擊。有著158年歷史的華爾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壞力之大、影響面之廣遠遠超出了當初的預期。各國都在極力扭轉乾坤,其效果卻是戚微。危機仍在不斷蔓延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們的驚呼中迎來了“第二波金融風暴”。在世界經濟高度一體化的今天,我國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實上我國也采取各種措施來緩解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如擴大內需等。由此場全球金融風暴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問題。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場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險的金融風險——信用風險。信用帶來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卻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經濟運行的風險最終都會集中反應或表現在信用體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風險決定了金融體系能否穩定、健康、持續的發展。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一員,信用風險對其的影響自然不能被忽視。
一、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內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謂“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或者交易對手未能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或信用質量發生變化,影響金融產品價值,從而給債權人或者金融產品持有人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信用風險使人們常說的最為復雜的風險類型。而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在受經營活動中由于不確定性風險因素的影響,使其實際收益偏離預期收益,從而導致遭受損失或獲取額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風險包括兩中形式:一種是違約風險,一種是結算風險。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證券發行人或交易對方因種種原因,不愿或無力履行合同條件而構成違約,致使銀行、投資者或交易對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可以針對個人來說、也可針對企業來說。結算風險是指交易雙方在結算過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資金但另一方卻違約的風險。常在外匯交易中出現。
二、研究信用風險的必要性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說過“銀行之所以對現代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大原因就在于他們愿意承擔風險”。美國著名銀行家愛德華費拉斯也曾指出“銀行是因為承擔風險而盈利,是因為沒有有效管理風險而虧本”。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就不難看出,沒有很好的管理風險能力銀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質疑。也由此可見,商業銀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風險的能力,因為信用風險管理好了,銀行能順利的運行,獲得自己應得的利潤;管理不好,虧本是自然嚴重時甚至是銀行倒閉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說風險管理是銀行的價值所在。
我們都知道,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并不發達,這就意味著對銀行的貸款依賴程度很高,從銀行貸款是企業常見的一種融資方式。不論國內國外,這種現象都不足為奇。同時這也是銀行發展的一種動力,銀行要想健康、平穩發展,也需要業務來支撐。一般來說銀行的利息收入是總收入的3O%~上甚至達到70%。有著這些業務的往來,風險就應運而生。信用風險也在貸款中潛伏著。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一旦銀行的風險管理不合格,那么銀行在進行信貸業務時,承擔了信貸者的投資風險、市場風險還有宏觀風險。在世界銀行對全球銀行危機的研究表明,導致銀行破產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信用風險。客戶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按合同償還本息造成銀行的巨大損失。一個客戶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損失,但是多個客戶就難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風險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現狀和問題分析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具體的表現可以歸結起來在個人或企業、中介機構、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從這四個方面描述現行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現狀。
1.企業失信總的來說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在注冊資金上作假。企業要想在銀行貸款,必須經過一些審核,符合條件者銀行才能擔當~部分風險貸款給企業,這其中就包括企業資產審核,注冊金金額限制審核。在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注冊金存在不實現象。企業主投機取巧通過臨時拼湊資金來當做注冊資金。一旦通過了銀行審定,就把拼湊的錢還掉。這樣一旦企業出現危機,銀行的承擔的風險就將無形中增大;第二,在財務會計上作假。為了蒙蔽銀行,企業會做家長爭取銀行貸款時虛增利潤和資產,降低本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這樣就使得銀行無法清楚地掌握企業的運行狀態;第三,利用各種手段逃菲銀行債務,造成銀行的損失。據調查顯示,將近70%的企業選擇拖欠貸款、稅款等逃廢銀行貸款。有的是公然賴賬、惡意拖延時間不在貸款催收通知書上簽字直到訴訟失效為止;有的是做破產銷債,表面上企業是破產了而實際上是企業為了逃廢銀行債務,暗中把資產轉移后再申請破產的。這樣銀行追不到貸款也只能自認損失;還有的是采取“金蟬脫殼”法將企業的有效資產拿出來成來新的公司,而貸款卻掛在了破產后的企業名義上,這就使得銀行貸款成了一死帳而無法短時間內收回。下表是各大商業銀行同期不良貸款比較表:從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貸款對銀行造成的損失程度,同時也表明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機構失信。有些會計事務所為謀一舉私利幫助企業出具假驗資,作假帳、一些虛假財務信息迷惑銀行管理者而錯將款項貸出;有些資產評估機構故意高估借款企業的資產或抵押物的價值,給銀行錯誤信息,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商業銀行作出錯誤判斷,造成最后信用風險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官不管舊賬”的現象,上一任領導欠下的銀行債務,新任負責人不承認以致擱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銀行貸款成為壞賬;第二,地方政府為了當地的發展,出面給企業連線從銀行獲得貸款,在貸款下來后就不再管理企業或個人是否已還銀行貸款,不從中協調雙方的事物進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銀行訴訟案上相關司法部門以立案條件不符合、政府干預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處理;對一些有勝算的案件不認真執行,導致商業銀行在贏了官司的情況下還要賠錢這一現象,而這一事件也已司空見慣的事;有些司法部門的考核制度也間接地影響了銀行信用風險,在有的部門以個人的業績與結案率直接掛鉤,顯而易見,銀行訴訟案一般需要處理的時間都是較長的,有些人為了提高自己的業績自然就會潦草結案來處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雙方利益如何。
從上述這些現象來看,我國的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在不斷地提高,而信用風險又是所有風險中的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風險。從銀行的長久發展來看,找出信用風險問題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風險的現狀來看,我國商業銀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遺留下了很多問題。隨著商業銀行商業化改革不斷地深入,商業銀行管理者已經意識到了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而相關監督機構也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逐步加強和完善了。雖然已經在降低信用風險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著很多問題。
通過對突出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問題的根源所在。
(1)資本不充足,風險資產規模較大。由于我各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并不高,資產補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業銀行要想提高資本充足率就必須要努力降低信貸資產的風險敞口規模。由于我國現行的評定制度不嚴明,商業銀行沒有對企業評估的內部評級的規章制度,也就無法對企業進行內部的評級。這樣商業銀行只能通過降低信貸存量規模,甚至是減少了一些優質客戶的信貸業務來降低風險敞口規模。
(2)風險意識不強。我國商業銀行高級管理層的風險意識雖然已經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沒有在全體員工中普及.沒有將這一基調貫穿到業務拓展的全過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認同的風險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單純的認為風險就是控制,對一些風險認識還只停留在理性認識,談不上統籌考慮。
(3)內控管理機制不完善,風險管理執行力度不強。我國商業銀行的內控還不能完全滿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不能滿足銀行監督的需要,沒有一個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規則。對客戶的資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無法保證對客戶的嚴格審查,這就使得了客戶與銀行間信息不對稱,造成風險的提高。
(4)法律制度環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風險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礎。但我國個人信用制度、破產制度尚未建立,無形中就保護了借款人或保證人的權利而忽視了銀行債權人的保護。這也給銀行的利益帶來啦一定的風險。因此,要從法律層面上對風險進行控制。
(5)信用風險管理方法落后。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還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階段,很大的依賴專家管理,形式主義更為趨向。而忽視量化分析,缺乏對信用風險識別、度量與監測方面的管理,與國際上先進銀行的大量運用數理統計模型等方法上我國商業銀行也是遜色一籌。
四、化解信用風險的對策措施
1培養信用風險的管理文化。對于各個企業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業銀行作為特殊企業也不在例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文化在經營過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種管理理念和銀行工作人員的價值觀。形成了一種對信用風險的統一認識,那么在處理信用風險問題上自然會得到更好的效果。銀行高層管理人員提高對信用風險的認識,做好風險管理的基礎工作和核心內容,銀行工作人員都樹立起信用風險的防范意識,經信用風險意識落實到每個員工身上,保證各項制度的落實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樣就在商業銀行內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質的信用風險管理隊伍。
2.完善貸款風險測量體系。加快商業銀行內部企業信用評級體系建設。針對我國現行的貸款體系風險系數的確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觀上的確定,很大依賴認為因素。我國應該研究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一些風險指標,然后對各項指標進行客觀的分析,運用數學模型、金融工程技術對這些指標系數得出科學的計算公式,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的貸款進行相應的調整。對缺乏專業評級機構,商業銀行自身要設立內部的信用評級體系,不管對外對內企業,都要用自身的內部評級體系去評定。我國現行的評級體系不全面,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來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水平,確保數據資料的真實性。在信用風險現狀中,有的企業就制造一些假的資料來蒙蔽銀行而造成信用風險提高。信用評級主要就是根據企業公開的信息資料來評定的。企業制造的一些假賬、假會計憑證等必然會影響大到評級的結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證銀行能得到企業的全部真實信息,銀行自身也要培養人才去辨別真偽、取精棄粕,提高評級水平。
4借鑒國際現金銀行的現金風險管理方法理念。雖然在金融風暴過后,某些國外先活躍銀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輕的影響,但是他們的先進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的。首先,我們要承認信用風險具有普遍性。一般情況下,風險與回報是成正比的,風險越大,回報自然也越大,銀行要經營日常業務就必須要全面認識這點,而認識風險不是說去竭盡全力去杜絕所有的風險,而是通過認識風險來如何經營控制風險,通過風險管理機制和技術,將潛在的信用風險轉化為未來的收益。其次,學習國外活躍銀行的靈活高效的信貸執行機制。人不是萬能的,在工作過程中總會出錯的,在銀行工作者,一時的疏忽可能造成對銀行的巨大損失,就要對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進行提高,在審核材料作出準確判斷是基本技能,不是主觀意識錯誤時可以不受到懲罰。這樣就可以采用“雙線授權、雙線監控”手段降低犯錯率。再次,權責制。權責不分也是造成銀行信用風險的一大原因,實現權責制時,工作人員會清楚考慮各個方面,一旦貸款出現問題自己是脫不了關系的,所以在處理業務時也會全面盡量去了解客戶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一般權責制內人員不超過三人。實行“三簽制”因為連帶責任,每個人都會認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認為原因造成的信用風險。
國際貿易經常被認為是國家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在促進我國國際貿易往來、促進國際經濟交流、推進國內經濟增長以及國內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都具有強烈的拉動作用。然而,對外貿易屬于典型的“高風險、高收益”產業,長期處于動蕩多變的經濟環境中,因此,國有外貿企業有必要進行財務風險管理。
【關鍵詞】
國有外貿企業;財務風險;風險管理;
一、外貿企業財務風險管理
(一)國有外貿企業財務風險
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全球貿易多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我國作為對外貿易的大國,所受的沖擊尤為嚴重。在當前金融危機環境下,我國外貿企業面對的財務風險主要包括匯率風險、壞賬風險、流動性風險等。
1.外匯風險
外匯風險,或稱匯率風險,是指經營主體在對外貿易、融資等活動中由于外幣的匯率變化而導致的增值或貶值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經濟風險和交易風險以及換算風險。外匯風險產生的核心原因與市場因素、交易方式以及換算方式等無關,外匯風險的根源在于匯率的變化。由于宏觀的經濟市場和微觀的交易內容等都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動之中,因此,匯率必然會處于不斷地變化之中;這又表明,外匯風險不可能杜絕。
2.壞賬風險
壞賬風險是指企業的壞賬損失而引起的風險。顧名思義,壞賬損失是指由于壞賬而產生的損失。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出口規模萎縮,企業海外壞賬大量增加,面臨的壞賬風險也更加嚴重。據商務部測算,2009年我國的出口貿易的不可回收的應收賬款達1000億美元,并且這一差額保持高速逐年遞增。
3.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企業在資金流動過程中由于資金流動的不穩定性而導致的企業償債能力不足或無法滿足企業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而使企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二)國有外貿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一般原因
在了解了國有外貿企業財務風險的基本類型之后,我們從理論上可以分析出導致國有外貿企業財務風險的原因有內外環境兩方面共同決定的。
1.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性
國有外貿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是導致企業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主要的外部因素包括經濟環境、法令環境、市場環境、社會環境、資源環境等。這些因素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它的存在給企業帶來某種機會,同時也可能給企業帶來某種威脅。我國眾多企業機構設置不盡合理、管理人員素質偏低、不健全的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及基礎工作欠缺管理等原因,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系統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缺乏,由此產生財務風險。因而,宏觀經濟對企業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其不利變化必然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
2.財務活動的復雜性
國有外貿企業財務活動是企業活動的整個過程,如企業多元化投資、企業分配利潤的比例、企業籌資過程中的自有資金與借款的比例以及相關負責經營等問題,日常資產及存貨管理以及應收賬款管理等一系列的問題。近年來,企業伴跟著資產規模的日益擴展,發展步伐加快,許多企業的財務活動變得越來越復雜。
3.負債資金在企業全部資金中所占的比重過大
負債資金占比越大造成外貿企業的財務風險也越大,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
第一,負債規模越大,企業的可支配資金越少。這就會導致企業所使用的短期借款的相對比重失衡,而且由于利率太高,償債資金也很高,一旦在短期內企業的可支配資金無法償債勢必造成企業的資金運行障礙,嚴重的會造成企業內部運行業務鏈斷裂。第二,負債規模所占比越大,則利息費用越大。一旦復制啊利率超過企業的收益率,必將形成企業資金的缺口,長期下去,企業資金會不斷萎縮,增加企業資金危機,最終可能導致企業破產。
4.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和預見性
由于宏觀的經濟市場和微觀的交易內容等都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動之中,因此,企業必然會處于不斷地變化之中;對于參與全球化的交易環境中的國有外貿企業更是如此。顯然對于這種難以量化的市場規律是不能僅憑經驗和主觀意識來接以決策的,而我國的國有外貿企業普遍存在這種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現象。這種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過于相信領導的主觀推斷能力而忽視了市場調研和科學論證,無法為財務決策提供客觀的依據。
二、國有外貿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信用風險管理意識缺乏
由首先從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對于國有外貿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重視不夠,政策引導和支持度不高。其次,從國有外貿企業本身的角度來看,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對于信用風險管理的意識不夠,全然給予與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相匹配的重視。二是,雖然意識到了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風險性復雜,難以著手,而且防治風險的成本較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國有外貿企業管理層往往選擇放任不管的“無為”措施。
(二)外貿企業產權不明晰
國有外貿企業的產權不明確造成的信用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企業管理者盲目賒銷頻發,賒銷方式的盛行,使得我國外貿企業在提高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同時也承擔了較大的資金壓力;第二,盲目價格戰多發。前者是因為國有外貿企業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檢查和考核,后者是因為國有外貿企業在市場競爭壓力之下對銷售額的過分追求。
這兩種行為會引起一連串的經濟效應,首先銷售費用上升、企業負債增加、呆賬壞賬增加;其次,引發企業危機,導致企業績效。
(三)企業內部職責不明確
在現有的國有外貿企業的應收賬款管理,主要是由銷售部門和財務部門來承擔。在實踐中卻發現這兩個部門容易出現職責不清、多頭管理和相互推諉的現象,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協調一致。例如,國有外貿企業的業務眾多而且錯綜復雜,涵蓋了客戶開發、信用評價、簽訂合同、安排資金、品質監管、制造單據、信用結算等諸多內容,在這些環節的實施過程中由于一開始就沒有對這兩大部門的職責進行標準化的規定,因此業務實施過程中的多頭管理、相互推諉現象時有發生。
(四)信用管理方法落后
第一,由于國內信用體系尚不健全,缺乏一種相對可靠的信用保障或者是法律依據,因此在信用管理的問題上常常無從抓起、無所依據。第二,我國的信用證業務起步晚,目前還不能完全發揮其功能,這客觀上增加了信用風險;同時也證實由于這部分風險是由于這種新型的交易工具產生的,所以尚且缺乏一種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方法。第三,由于信用管理意識的薄弱引發信用管理技術和方法的更新惰性,而目前所掌握的信用管理技術又不足以應對當前的信用管理風險。
(五)尚未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
國有外貿企業的結算風險管理本來就起步晚,再加上長期以來過多地將工作重心放在對資產風險的重組、轉化、清收、處置等事后管理上,導致了內部風險管理體系的松散,或者說是還沒有一套科學的惡風險管理體系。國有外貿企業內部應對信用證風險缺乏統一的指揮和良好的信息溝通機制,各個部門各自為政,分散管理情況突出。這不僅易于造成內部風險管理的混亂,而且大大降低了防治風險能力。
(六)內控管理機制不完善,風險管理執行力度較弱
國有外貿企業缺乏一整套的應對內部控制的管理機制,在許多防治風險的制度設計上仍然十分模糊、粗略。內部控制機制的缺乏是導致內部業務運轉失常、權責不明、不良資產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這些情況都是阻礙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風險高的信用證業務更好似如此。另外,在國有外貿企業內控管理的業務操作環節,銀行會計、儲蓄、出納、信用證、承兌貼現等都不按內部統一制度執行,極易導致這些崗位上的案件的發生。
三、國有外貿企業財務風險防范對策
(一)加強風險管理文化建設,增強全面風險管理的意識
我們都知道思想是認識一切問題最有力的武器,結合本篇論文所研究的內容,只有從思想上認識到了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才有可能有計劃地、有組織的、有原則的加強財務風險管理。因此,對于企業的管理層而言,應當多學習各種關于財務風險的經驗和案例,增強自身的洞察力和遠見性。其次,應當從整體上提升企業的風險意識。很多的具有良好的風險控制機制卻因為財務風險控制不當而破產的案例告訴我們,風險控制機制的建設奇缺是防范財務風險的重要保證,但是,財物風險的防范的根本作用力還是在于企業員工。因為人才是制度的有效性實施的關鍵。因此,對于企業來說不僅要加強管理層的思想意識的培養,也要注重整個企業的風險意識的提升,因此,企業應當打造屬于本企業的文化氛圍,增加員工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感。
(二)完善內部核查機制和獎懲制度、防止風險的蔓延
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并且切實的執行。對那些在執行制度、辦理業務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員工及執行內控表現優異的業務人員應有所激勵。同時,要加大對那些違法違規經營的責任人的懲罰,對那些從事不良資產積累的責任人的應當嚴格追究其責任;另外,違法違規的人員一般都是同伙作案,一般涉及到與主要責任人相關的一批相關責任人,因此,應當對這些相關責任人也加大懲罰力度。
(三)健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風險管理
對風險具有正確的認識后還應當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標準或者規范才能使這種思想層面的意識變成一種效力。因此,國有外貿企業應當抓住國有企業改制上市的機會,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逐步打造具有專業風險研究人員并且能夠獨立開展風險研究的內部風險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1]許煥檳.淺析歐債危機對我國外貿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中國商界,2013,8
[2]袁金宇.基于NRA賬戶與NDF交易結合的跨境人民幣結算風險規避分析.外貿業務探討,2013,3
[3]胡知澄.國有外貿企業的轉型創新之路.國際市場,2013,4
關鍵詞: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管理;防范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4-0-01
一、中小企業當前存在的信用風險
1.經營過程當中產生的信用風險
當前,很多中小型企業在進行經營活動時,因為缺乏足夠的商業信用,造成了企業產生巨大經營風險。當今社會是商品的社會,所以,商業信用的目的就是擴大銷售規模,提升成交量,努力提高企業產品在市場中所占的份額,而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沒有給客戶授信或者授信比例很低,那么企業的規模將很難得到擴大。
2.在融資過程當中產生的信用風險
很多中小型企業在進行外部融資的過程當中,因為有著很高的信用風險,造成了企業面臨巨大的融資風險。根據權威調查顯示,當前我國的商業銀行提供給中小企業的信用貸款僅占到中、大型企業的不足百分之一,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部分中小型企業還款能力低,信用風險高;二是因為部分中小型企業沒有良好的融資信用意識,不重視守信還貸,導致銀行房貸產生的成本同銀行收益不對等,最終使商業銀行不愿意對中小型企業提供信貸服務。
3.因信用缺失造成的應收賬款出現壞賬而產生的風險
(1)因缺少必要的信用管理人員,很難在銷售規模擴大和風險把控兩者之間維持必要的平衡。中小型企業基本上沒有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或經理負責人來進行企業信用的管理工作。很多中小型企業甚至完全缺失信用管理工作,完全依靠企業中管理者自己的意愿來對客戶進行授信。
(2)沒有必要的客戶資信管理體系,很多對客戶的信用風險做出準確的辨別。很多中小型企業還沒有形成完備的、規范的客戶信用檔案,沒有形成必要的規范要求對客戶信用品質進行調查。此外,缺乏對客戶商業信譽等方面的基本了解,對客戶自身的信用品質同樣沒有進行實地的考察,沒有針對客戶形成完善的信用調查制度以及檔案更新體系。
二、中小型企業進行信用風險管理對策
1.完善外部制度
(1)建立起科學、完備的信用信息征集體系。各級政府部門要發揮帶頭作用,與各級行政單位相連合,積極推動中小型企業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信息征集體系。完善現在呈現分散狀態的年檢報告、工商登記情況、產品質量抽檢調查、銀行債務清欠情況、簽訂合同的履行等多項內容,建立成各方共享公用的信用網絡。
(2)完善企業信用擔保體制。所謂信用擔保是當前中小型企業進行信用風轉移的最為重要的方法,同樣是當前中小型企業進行融資的非常重要的手段。針對當前中小型企業進行的信用擔保,需要推動其擔保范圍的擴大,并增加擔保的種類,延長擔保的時間。
(3)建立起企業信用獎懲制度。政府應該協調各級有關部門對在經營管理活動中信用表現良好的中小型企業給予貸款、上市、債券發行、利息補貼、信用擔保、產業支持等多個方面的支持。而對于失信的中小企業,應該把其列入黑名單,規定其在規定的時限內修復其失信的不良記錄。通過行政、法律與經濟等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對企業失信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完善中小企業自身的信用管理制度
(1)提高企業經營者自身的信用意識,使其認識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當前很多中小型企業的管理著與經營者一般為同一人,因此經營者自身的信用狀況能夠對企業整體的信用狀況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必須努力提升企業經營者自身的信用意識,建立其他們的守信理念。在這一方面,除去企業經營者應該努力學習信用理論知識,政府職能部門還可以通過組織定期的學習,使中小企業經營者的信用理念得到切實提高。培育起企業專門的信用管理人才能夠對企業進行信用管理發揮重大作用,大部分中小型企業都是通過家族企業發展起來的,因此家庭成員構成了企業管理的中高層,尤其是財務部門基本上由家庭成員掌控,但是因為家族企業缺乏必要的內部財務控制措施與完善制度,缺少一定的信用管理經驗。因此,中小企企業應該從企業設立著手,培養起屬于自己的專業信用人才,建立起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集中管理財務與銷售中發生的信用關系。
(2)培養企業信用專業人才,建立信用管理部門。
總結
當前,很多中小企業存在信用風險,主要是企業因缺少必要的信用風險管理而造成的,集中表現為經營信用風險、應收款出現壞賬導致的信用風險以及融資信用風險。為了達到提升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的目的,一是政府要提高重視,盡快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立法體系,爭取給中小企業創建起完善的外部信用大環境;二是要推進中小企業進行自身信用管理體系的建設,以便有效開展信用風險的管理與防范。
參考文獻:
[1]雷鳴.宜昌“三位一體”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的構建方案和實施效果[J].武漢金融,2010(01).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風險分散化
全面風險管~(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ERM)是商業銀行追求的風險管理目標,這種風險管理方法旨在全面衡量、控制和管理商業銀行經營中不同業務的風險,并利用風險分散化的技術手段,全面整合風險,使銀行擁有合理的資本儲備。與全面風險管理相對應的是經典的風險集合管理,就是將銀行的風險分類管理,如果在整合風險類型的基礎上,進行經濟資本的計算,其標準的程序是:經濟資本(全部):經濟資本(市場風險)+經濟資本(信用風險)+經濟資本(操作風險)+經濟資本(商業風險)。
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追求的目標是既要建立風險防范的組織體系,又要有衡量銀行的各方面風險及其分散化影響的量化方法。如果將各種風險看成是一個獨立投資組合的一部分,那么銀行在實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后,就能享受分散風險帶來的好處,而不必為每一種風險分別購買保險,這樣也就降低了銀行的資本儲備,使銀行能更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資金,并在競爭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
下面我們以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和大通銀行國外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對國外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進行分析,并為我國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立,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參考方法。
一、花旗銀行
(一)管理體系
花旗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基本結構是由一名副總裁直接負責全行范圍內的風險管理,領導風險管理委員會,作為銀行最高的風險管理機構。
花旗銀行將風險管理職能作為一個重要的職能獨立于其他的經營部門之外,不受日常經營部門的影響,其風險管理框架盡可能覆蓋廣泛的各個經營領域,以及考慮到了全球經營業務的分散性。花旗銀行的獨立的風險管理者負責建立和實施風險管理策略和其部門內部的風險管理執行,同時也要保證其執行于花旗整體的風險管理標準相一致。花旗銀行獨立的風險管理者負責建立和實施風險管理策略和其部門內部的風險管理執行,同時也要保證其執行于花旗整體的風險管理標準相一致。
(二)風險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花旗銀行在風險管理中采取一種“風險窗口”的管理方式,其中主要包括:宏觀經濟狀況分析和行業分析、風險敞口的評估和風險的處理三個部分。花旗銀行在風險管理上非常重視將風險的管理程序提前,進行事前的風險管理,在分析歷史數據的基礎上。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未來走勢做出預測,從而制定相應的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策略,保證銀行業務的正常開展。
1.信用風險。花旗銀行將信用風險分為消費者信用風險和公司信用風險兩大類。風險管理的程序著重于公司層面的標準,以保證風險管理的統一性和全面性。
花旗銀行在消費者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實行組合管理的原則,充分考慮到組合內風險因素的相關性和分散性,并且消費者信貸也是花旗銀行整體信貸資產的很大部分,占據69%的份額。這些信貸資產也產生于成百上千的客戶,無論是地域還是行業,都具有很強的分散性。
公司信用風險管理方面,也非常強調將業務經營與風險管理的程序進行結合,同時保證風險管理的獨立性,并存在一個單獨的中心,控制風險的相關性、風險頭寸暴露程度、以及限額的制定和管理等。并且對整體的公司信用風險進行組合管理,提高對風險整體的認識。
2.市場風險。花旗市場風險的管理和信用風險管理一樣,都是在企業層面展開,進行策略的制定和執行,并且保證風險管理從上至下的一致性。每一個業務部門都必須建立一個獨立的市場風險管理機構,建立市場風險管理框架,包括風險限額管理、風險測量、風險控制等方面。
花旗銀行將市場風險分為:非交易組合風險和交易組合風險兩大類,并且采用不同的風險測量手段進行管理。非交易組合風險的風險測量主要通過EAR(Earnings—at—Risk)和因素敏感性分析(FactorSensitivity)技術進行。表1說明了美元收益率曲線上行或下移lOObp,對花旗稅前收益的影響。在未來一年里,如果收益率上升lOObp,花旗的稅前收益減少8.22億美元,而下降lOObp則稅前收益上升9.69億美元。
對于交易組合的風險管理,花旗銀行主要通過因素敏感性分析、VAR(Value—at—Risk)、壓力測試來進行。每一個交易組合也都有其相應的市場風險管框架體系,其中包含限額管理、測量和控制。
二、德意志銀行
(一)管理體系
在德意志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中,俘在一個專門的委員會風險小組(GroupRiskBoard)對銀行的風險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執行負全部的責任,并且負責制定銀行整體的風險管理框架。委員會風險小組實際I:就是德意志銀行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并且由CRO(ChiefRiskOfifcer)領導一在風險管理委員會中,不同的風險歸一個統一的風險部門進行管理,而不像以前分別由不同的風險管理部門進行管理,這樣使得德意志銀行在全面風險管理方面更加得心應手。風險管理委員會在德意志銀行的風險管理框架中,具體的將銀行風險管理職能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實施。這五個部分分別是:風險測量和報告、限額制定、風險識別、頭寸管理和質量監督。
(二)風險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在德意志銀行的風險管理過程中,非常強調量化模型和研究的重要性,風險管理層正是根據量化的風險因素,對銀行各個不同部門和風險種類進行風險額度的分配和管理。
1.風險分散化管理。德意志銀行在風險量化度量中,不僅僅重視對各個風險單獨類別的量化研究,同時更加注重對銀行整體風險的研究,考慮各類風險之間的相關性和獨立性。在德意志銀行,管理層以經濟資本來度量業務風險因素的大小,同時考慮到不同風險的分散化作用。
經濟資本是測量在一定程度的置信條件、一定的時期內可能遭受的損失。在德意志銀行,置信程度為99.98%。其中,VAR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技術,是德意志銀行用來衡量經濟資本,測量風險因素的一種手段:
2.信用風險管理。在信用風險管理方而,德意志銀行由風險管理委員會最終確定銀行的風險偏好,負責管理策略的執行,并且將信用風險與其他各種風險統一~管理、在量化信用風險方面,德意志銀行采用標準風險成本法(Standardriskcosts)和經濟資本(EconomicCapita1)的方法進行度量。所謂標準風險成本是一種風險補償率(RiskPremium),是根據一年的歷史數據所預測出來的由于違約所導致的損失所計算出來的。1999年,德意志銀行信用風險暴露的標準風險成本為l0億歐元,①這是由于信用風險補償,銀仃預計能夠從信用風險資產中所產生的預期收益.另外,德意志銀行通過經濟資本的方法,將銀行所面臨的操作風險、國家風險、衍生具風險等都進行了詳細的度量,最終將各個風險進行綜合分折,從而得出銀行整體的風險狀況。1999年l2月31日,德意志銀行的整體風險的經濟資本為151.6億歐元。
三、大通銀行
(一)管理體系
大通銀行其將銀行所面臨的風險分為: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法律風險等具體種類,并且在其各個經營部門中,分別設有獨立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對各個業務部門經營所面臨的風險進行管理。并且各個風險管理委員會將風險管理報告向上提交給高層的經營管理部門和人員。
在大通銀行的高層風險管理機構中,又具體分為兩個風險管理組織:資產負債風險管理和投資銀行風險管理。這兩個風險管理組織機構將傳統的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和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的風險管理進行分別管理。大通銀行的風險管理機構的設計具體情況見大通銀行2004年年報。
各個部門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在銀行首席風險管理執行官的統一指導下完成各自的風險管理工作,首席風險管理執行官在整個銀行的范圍內獨立實行銀行風險管理和控制職能,并且直接向銀行的董事會負責,向銀行的最高管理層報告銀行一定時期的整體的風險狀況和應該采取的風險控制策略。
(二)風險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1.風險分散化管理。大通銀行在風險管理上最主要的手段是風險分散化和控制。大通銀行通過其廣泛的經營范圍,對銀行自身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散化,并且對各種風險進行相應的組合管理,統一控制,統一分配風險額度,以達到全面控制銀行風險的目的。正是由于實行了風險分散化的管理方法,大通銀行的經濟資本需求,在單個風險累加的基礎上有顯著的降低,使銀行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
從有關數據可以看到,大通銀行通過風險分散化獲得近20%的收益。大通銀行總的經濟資本需求是通過模型確定的,而這種預測是在風險分散化的基礎上進行的。把通過風險分散化調整的資本需求與普通股權益相比較,以此來估計資本的利用效率。大通銀行的風險管理政策就是維持一個能支持企業增長的適當資本水平,并能為風險損失提供保護。
2風險度量技術。大通銀行通過動態來測量內部和外部的對日常經營業務和銀行頭寸產生影響的因素,并識別銀行可能面臨的風險因素。并且由經營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共同參與制定適當的風險管理策略。
在度量風險因素方面,大通銀行采取綜合采用多種風險測量技術的方法,其中包括:預期損失、未預期損失、VAR和壓力測試等多種手段。并且定期的對銀行風險測量的模型的假設參數進行檢查,保證其正確反映銀行的狀況,減小模型風險的產生。同時,大通銀行建立了相應的風險監視和控制政策機制,風險監測控制機制范圍覆蓋銀行日常的所有的經營領域和業務,并且大通銀行的風險報告體系涵蓋了銀行所有的經營業務,向管理層提供日、周、月的相應風險報告。
四、對外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分析
綜合上面談到的花旗、德意志、大通等外國主要商業銀行在全面風險管理方面的策略和方法,有以下三方面的認識。
第一,國際大銀行在風險的量化度量方面比較成熟,能夠較為準確地對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進行度量,從而為銀行的風險管理以及經營決策提供幫助和依據。在量化度量方面,國外商業銀行在市場、信用和操作風險等方面,都在引入VAR(Value—at—Risk)的衡量方法,并利用VAR結果直觀地反映銀行可能面對的風險損失,而且在置信度的選擇上,已經達到很高的要求,德意志銀行的置信度選擇在99.98%,已經超過巴賽爾委員會要求的99.9%的置信度,更高于可接受的行業標準95%的水平。這說明在風險管理水平上,國外較先進的銀行對自身的要求是很高的,這種風險防范的高要求將確保銀行的穩健經營和對風險損失的防范能力。
在利用VAR進行風險量化分析時,各銀行主要采取三種方法:參數預測法(ParametricEstimation)、歷史模擬法(HistoricalSimulation)和蒙特卡羅模擬法(MomeCarloSimulation)。參數預測法能很容易計算并得到較精確的結果,但是它的假設前提是正態分布,而且對于非線性組合將很難計算。歷史模擬法的優點是沒有分布假設而且很容易理解,但需要較長時期的歷史數據而且只能用一個樣本路徑。蒙特卡羅模擬法的優點是在分布上約束很少,而且在精確度上能更好地控制,但是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同時具有模型風險。
第二,國外商業銀行采用整合風險的管理方法,考慮各類不同的風險以及同類風險之間的相關性和分散性,使其能夠更準確的把握銀行整體的風險特征。對銀行各類風險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并利用風險分散性來確定合理的經濟需求已經使國外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最核心的內容。這也是現代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中最前沿的問題。
一、工商企業信用風險分類
工商企業信用風險主要包括:
(1)借款人惡意行為風險。在工商企業申請借款前,均會被考察資信評級,若考察結果在正常范圍內,說明風險較小,故可獲得借款。而后,以資金使用計劃為依據,將資金投入到生產和銷售等相關環節中。若在還款日前,企業并未遵守信用而將其投入資金股市中,并企圖在還款前獲取高額利潤,便極有可能使借款資金被股市套牢,導致無法歸還資金和惡意拖欠資金的情況產生,增加資金借貸風險。
(2)生產經營風險。對工商企業進行分析可知,其生產、經營方面的困難具有較強的突發性與不確定性,當其借款后,一旦出現生產、經營的困難,便極有可能陷入生產經營風險,導致難以按時還款。
(3)財務管理風險。借款錢,財務體系的考察結果并不能完全規避資金使用過程中財務管理的相關風險。例如,當財務管理人員自身道德修養不高,易受利益誘惑時,其貪污、挪用借款等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將大幅提升,從而使得工商企業遭受嚴重損失。
二、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1.賒銷比例較低,信用風險較大
據國家統計總局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每年借助賒銷的方式完成的交易額已占據全球交易總額的70%,但就我國而言,賒銷比例較低,但壞賬損失率卻始終處于較高水平,從而導致潛藏在賒銷行為中的收益遭到嚴重損失。以我國商業企業為例,2014年,工商企業賒銷比例僅為20%,平均壞賬率卻高達8.5%,企業平均無效成本占總成本的14%,而應收賬款的回收期長達125天,相對應的逾期賬款歸還平均天數為90天,這便意味著工商企業從各相關企業中的借款大都是一種逾期歸還的情形,即企業難以在規定的還款時間內將借款按時歸還。對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進行分析可知,極有可能是因為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出現了眾多問題,從而導致其無效成本比例高達14%,在過度耗費借款資金的同時,難以獲得相應的本金和利潤,從而產生信用風險。
2.信用風險防范控制能力較差
信用風險的防控能力較差是當前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另一主要問題。工商企業的應收賬款被拖欠的形式為政策性拖欠、客觀性拖欠與管理性拖欠,即分別因為政策、自然和管理因素而產生的拖欠行為。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3年,我國工商企業應收賬款被個拖欠類型的所占比例為政策性拖欠16%、客觀性拖欠23%,而因管理不善導致的拖欠賬款比例高達61%。由此可見,管理不善是導致工商企業自身信用風險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國尚未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從而導致工商企業的外部約束機制仍然處于不完善的狀態當中,另一方面,工商企業內部也并未建立起科學的信用管理體系,導致企業信用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以及透明度等均處于較低水平,在阻礙了信用信息商品化發展的同時,也使得工商企業的信用風險大幅提升。
3.企業人才匱乏,風險意識薄弱
對工商企業進行分析可知,其信用風險的管控人才相對匱乏,加之銷售人員與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薄弱,進一步增加了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發生的可能。就現階段而言,工商企業內并未針對信用風險防范工作設置具體的崗位,信用風險管控工作大都是由企業經營者和財務管理人員負責,而其對信用風險管控知識的局限性導致企業始終難以在防范信用風險工作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基于銷售目標的管理辦法又使得銷售人員為了達到銷售目標而不顧個人和企業信用,盲目追求業績,從而為企業帶來了較大的損失,加之企業管理者并未予以財務管理工作以相應的重視,認為財務管理只是為企業核算其成本、利潤和員工新薪金的一項基礎工作,從而導致財務管理人員并未將其自身工作與信用風險緊密關聯,由此產生的監守自盜等情況也使得企業遭受了嚴重損失。
三、加強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的有關對策
1.建設并完善宏觀控制環境
針對工商企業賒銷比例低的情況,我國應建立相對系統的法律體系,就現階段而言,我國關于社會信用體系的相關立法僅有《信用控制法》、《信用數據采集與保護法》和《商業信用信息報告法》等,而專門針對商業企業特點的信用風險制定的相關法律則少之又少。因此,未來我國應進一步加強對信用風險管控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力度,通過規范工商企業信用行為,明確信用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而對社會信用體系的整體環境予以全面控制,從整體上降低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發生的可能。此外,工商企業自身也應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通過對其歷史信用風險的防范與應對措施進行研究和分析,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規范生產、經營活動,并對財務管理人員展開思想道德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確保所借資金能夠正常、有序、高效運轉,進而帶動企業效益增長并提升賒銷比例,逐步降低無效成本占企業總成本的份額,在提高資金利用率的基礎上,按時還款,合理規避信用風險。
2.加強企業內部信用風險管理
首先,建立社會信用管理支持體系,加大對信用中介機構發展的鼓勵和支持力度,促使與工商企業有關的征信數據和信息向著商品化的方向發展,并以相應的征信數據為依據,建立健全的征信數據庫,將工商企業、企業領導者、經營者和財務管理人員的社會信用檔案全部存儲至數據庫中,構建公平、透明的社會信用支持體系。其次,加強工商企業內部信用風險管理。工商企業自身需要建立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通過轉變銷售人員與財務管理人員針對資金問題互相推卸責任的情況,進一步明確信用管理部門的權責,避免有權無責情況的發展。一方面,信用管理部需要以授權審批制度為依據,對企業的賒銷申請進行審批,并嚴格監督和管控相應的賒銷業務,形成對信用風險及其相關行為的內部牽制,另一方面,工商企業還需加強對客戶的動態管理力度,通過建立起統一且規范的用戶信用信息管理檔案,對客戶的信用記錄進行及時修改,并準確評估、預測信用風險,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強人才培養,樹立風險意識
引進專業的信用風險管理人才,并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定期開展信用風險管理的培訓課程,并加強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宣傳力度,從而使工商企業全體員工和管理者均能夠意識到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對企業及其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在財務管理方面,企業管理者有必要也必須加強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視,通過賦予財務管理人員以相應的權限,使其充分認識到自身在信用風險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處理好銷售員目標、財務管理目標與信用風險管理目標關系的基礎上,實現對信用風險的合理規避。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