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范文

        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

        第1篇: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范文

        如此眾多“有分量”的成果,都出自一個科研團隊――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8年來,這個團隊堅持科研為大氣環境管理和決策服務,為打造“廣東藍”新名片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匯聚各路英才 共建科研平臺

        廣東、湖南、湖北、陜西、黑龍江、山東、河北……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廣州地化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

        大氣科學專業、大氣化學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專業……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面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審時度勢,將大氣污染防治研究作為優先發展方向,廣開進賢之路。通過就地轉型、積極招錄等途徑,擇各路英才而用之。并以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為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環境,讓這些“初生牛犢”們在敢闖敢干的實踐中展示才華,不斷成長。

        “如今,我們又在‘高人’的具體指導下開展工作,眼光更加開闊,研究更加深入。”被大氣研究所副所長廖程浩稱之為“高人”的是我國大氣環境研究領域權威專家、原中國環科院副院長柴發合。通過多方努力,2017年3月,柴發合研究員受聘成為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高級顧問。

        “我們有一套高性能計算機集群系統,刀片服務器20個、內存640G、存儲208T,去年又投入50余萬元進行模擬系統平臺擴充;此外,還花了30多萬元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購買了計算資源,用于支持科研工作!”談起現在的硬件設備,從事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和空氣質量數值模擬研究的楊柳林頗為滿意。良好的硬件環境,不僅讓他有用武之地,而且獨當一面,挑起大梁。

        大氣化學專業的女博士趙秀穎,也對所里的硬件設備十分滿意。2015年底前,所里的大氣環境實驗室設備總投入已達637萬元;去年,實驗室建設進一步提速,實驗室面積增加150平方米;投入215萬元,新購了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含FID及PID檢測器)、吹掃捕集儀、旋轉蒸發儀、微量天平等高精度分析設備,以及多臺環境空氣采樣器、空氣重金屬采樣器、煙塵(氣)采樣器等采樣設備。齊全的實驗裝置和先進的分析測試手段,為進一步加強污染源本地化排放特征研究,提升大氣環境科學研究水平提供了保障。

        除此之外,便利的工作平臺也為大氣環境研究所做大做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015年,獲廣東省環境保護廳批準成立的“廣東省環境保護大氣環境管理與政策模擬重點實驗室”,歷經嚴格的審核和專家評審,成為首批廣東省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之一。

        在廣東省環境保護廳的領導和部署下,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積極牽頭籌劃“廣東省大氣質量科學研究中心”的實體化運作,定位于“區域大氣環境科研創新和管理決策服務”,積極開展科研創新,進一步加強對廣東省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科技支撐。

        2017年1月18日、4月5日,在V東省環境保護廳、廣東省氣象局聯合召開的全省空氣質量綜合分析季度會商會上,在省環境監測中心、省生態氣象中心介紹相關情況后,省環科院代表廣東省大氣質量科學研究中心發言,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形勢作出研判并提出相關工作建議,為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決策提供技術支撐。

        聯系工作實際 呵護南粵藍天

        “各區(縣、市)運輸車輛監管實現率及道路保潔灑水執行率低,應明確道路運輸揚塵治理工作的具體落實部門。”

        “2016年度秸稈禁燒網格化管理工作未能落實到位,建議根據各區(縣、市)的實際情況下達各地任務目標。”

        ……

        近日,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向肇慶提交2016年度肇慶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治理第三方評估成果。一項項具體評價指標,一條條改進意見建議,令各縣區和相關職能部門“心服口服”。

        通過公開競標,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承擔了“肇慶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治理第三方評估”項目,對肇慶市環境空氣綜合治理情況實施2015至2017連續三年的第三方評估工作。兩年多來,這項在全國富有開創性的工作,得到當地的積極評價,認為“專業、客觀、中立”。

        “作為科研機構,我們不僅要客觀評估、科學考核,更要分析問題,找出原因,指導和推進地方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永波要求大氣研究所發揮上下聯系紐帶和立足廣東本土的優勢,緊密聯系各地實際提出更多有針對性、操作性強的建議,更好為地方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服務。

        聯系實際,服務地方,做就做好。4月26日,由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承擔的“潮州市大氣污染物來源解析及防治對策研究”項目,得到驗收專家組一致好評。該項目歷時1年多,涵蓋了潮州市城區、典型工業區及郊區,共采集分析了超過200多個環境樣品。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源解析項目主要聚焦于受體模型的PM2.5來源解析,鮮有對臭氧進行來源分析。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強強聯合,既利用采樣分析和受體模型的方法對PM2.5污染進行分析,又通過污染源排放清單的編制和使用先進的模型工具對PM2.5和O3的污染來源進行分析,且對當地復合污染的防控提出了針對性措施與建議,為潮州市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感謝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的工作,2015年下半年我廠實現VOCs減排量44.3噸,2016年減排77.6噸。”

        讓惠州中海殼牌實現減排效益的,是在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技術指導下該廠采用了泄漏檢測與維修(Leak Detection and Repair,簡稱LDAR)技術。該技術是目前國際上控制煉油石化企業VOCs無組織排放的最佳可行技術,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普遍使用。在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推動和廣東省環境保護廳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積極引入該技術并以廣州石化、中海殼牌、中海惠煉等三個廠為試點,于2014年在全國率先開展該技術的應用工作。

        在實施過程中,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研究建立了適合本地的LDAR實施標準化技術流程和規范、LDAR信息高效管理和追蹤技術體系、以及保障LDAR實施效果的長效運行和監督管理模式。通過應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利用掌上電腦和LDAR移動式信息管理軟件,改變傳統的信息數據表格記錄和文檔管理的落后模式,突破企業數以萬計的泄漏點檢測與維修記錄信息高效管理需求的瓶頸,改善人工操作模式難以實現標準化和全過程精確跟蹤的制約,實現對企業海量LDAR檢測、修復、維護和管理數據的自動化、系統化、精細化管理。因此,“廣東省石油煉制行業LDAR研究與應用示范”項目被廣東省環境保護廳評為2016年廣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圍繞全省環保中心工作,為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大氣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始終是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的“核心業務”。從珠三角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方案到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2014~2017年)再到廣東省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和珠三角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等的大氣專題研究,一項項方案凝聚了團隊的心血,見證了團隊成員們奮進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在移動源大氣污染防治領域開展了大量開拓性的研究工作。在機動車污染防治領域完成的“廣東省珠三角地區加快黃標車更新淘汰對策研究”“廣東省實施機動車國Ⅴ標準可行性研究”“廣東省在用車排污監管現狀與對策研究”等研究成果,已在“廣東省‘十二五’機動車污染物總量減排實施方案”、“廣東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廣東省提前執行第五階段國家機動車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通告”等政策文件中得到了大量應用,對推動廣東省的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第2篇: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范文

        關鍵詞 水環境;決策支持系統;污染物溯源;分析功能;設計

        中圖分類號 X5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172-02

        Design of Contamination Tracing Analysis Function i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LI Jing ZHOU Hao YU Xiao-ying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Harbin Heilongjiang 150056)

        Abstract Regarding the research advances on contamination tracing analysis,combined with the feature of pollutant emission in Mudan River,contamination tracing analysis function i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was designed,so a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water environment regulation in Mudan River basin.

        Key words water environment;decision support system;contamination tracing;analysis function;design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環境與安全問題越來越受關注[1]。我國流域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據環保部門對118個大中城市調查,地下水嚴重污染的城市占64%,輕污染的占33%[2],我國跨國河流涉及19個國家,共計40多條[3]。如何科學界定環境影響成為難點,控制和消除河流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根本[4-5],而污染源溯源是水污染防治和環境管理的基礎和關鍵。

        1 污染物溯源分析的研究進展

        目前,研究大氣污染源解析的報道很多[6-8],而針對水環境研究的報道卻不是很多。隨著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我國的水環境污染物源解析研究也開始陸續出現報道,于麗捷等[9]通過對牡丹江干流海浪、柴河斷面各污染源量的估算,為牡丹江流域治理提供依據。富國[10]的研究說明了實測河流斷面時段通量中時間平均離散通量的貢獻,并討論了污染源的點源、非點源類型的差別對選擇年通量估算方法的影響。王新蘭[11]對遼河盤錦段氮污染源解析,認為氮主要來源是農業面源污染及生活排污,引起氮濃度波動的是農業面源及工業源。金菊良等[12]提出了基于加速遺傳算法的投影尋蹤對應分析方法,并應用于流域非點源污染源解析研究中。陳玉成等[13]研究得出重慶市39個區縣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污染物是TP、TN,主要污染源是畜禽養殖和化肥施用,主要影響因子是農業總產值。水環境污染物溯源實際工作中常用傳統排查方法,首先調研勘查確定污染物質和范圍,然后篩查疑似污染源,采集該污染源下游斷面具有代表性的水樣進行監測分析,進而確定污染源。經過多年的研究,污染溯源已經形成多種求解方法,主要包括確定性方法和隨機方法。其中,確定性方法包括解析法、模擬優化及向后法,隨機方法是以概率學為基礎的溯源方法。按照所需基礎數據量及溯源的精確程度,大致可分為基于少量監測數據的水動力學理論反演法、基于一定量監測數據的成分比例分析法、基于大量監測數據的污染源排查法、基于特殊監測方法的溯源法及其他輔助方法等。參考當前污染物溯源分析研究進展,結合牡丹江污染物排放特征,設計牡丹江流域水環境管理決策支持系統中的污染物溯源分析功能。

        2 牡丹江流域污染物溯源分析功能設計

        2.1 監視日常水質監測斷面污染物濃度

        定期監視河流各水質監測斷面污染物濃度(COD和氨氮),當發現某斷面污染物濃度突然大幅升高時,系統自動發出報警信息,提示用戶可能發生污染事故。當用戶收到報警信息后,由用戶啟動污染溯源分析功能。

        2.2 圈定污染范圍

        污染溯源分析功能啟動后,系統對干流各水質監測斷面進行掃描,查找未發生污染物超標和污染物超標相鄰的2個斷面,初步_定污染事故發生在這2個水質監測斷面之間,然后將這2個斷面之間的排污企業(單位)圈定為疑似污染源。

        2.3 反推污染范圍內各排口污染物濃度

        根據一維穩態水質模型和監測斷面COD/氨氮值逆推各排口濃度值(圖1),并計算各排口處COD與氨氮比值。

        2.4 篩查超排企業(單位)

        將各排口所控制的排污企業COD/氨氮比值與2.3計算得到的COD/氨氮比值進行比較,比值較為接近的企業即認為重點疑似企業。

        以上牡丹江流域污染物溯源分析方法,是基于以下幾種假設:①一次污染事故(超排、偷排)僅發生在一家排污企業(單位);②同一排放源不同時間排放的物質相同,即污染物組成成分相同;③污染物在受納水體運移過程中物質組分不發生變化;④污染物在運移過程中只考慮綜合衰減作用;⑤假設污染物在向下游運移過程中無大的支流匯入,即無明顯的稀釋作用;⑥假設排污口污染物和上游來水污染物瞬時或極短時間內混合;⑦假設干流流量Q遠大于排污口污水流量q。當以上假設發生變化,還需進一步的調研。開展污染溯源工作是環境規劃、環境管理、污染防治的基礎,既需要理論基礎,又需要基礎設施和大量的資料數據支持,以便在實際問題中可以實時、準確地獲取污染源信息。

        3 參考文獻

        [1] 李雪,曹芳芳,陳先春,等.敏感區域目標污染物空間溯源分析:以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斷面為例[J].中國環境科學,2013,33(9):1714-1720.

        [2] 環境保護部.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A/OL].(2011-10-28)[2016-10-28].http:///gkml/hbb/bwj/201111/W0201111 09376922920938.pdf.

        [3] 李志裴.跨國家河流問題與中國周邊關系[J].學術探索,2011(1):27-33.

        [4] 錢曉雍,沈根祥,郭春霞,等.基于水環境功能區劃的農業面源污染源解析及其空間異質性[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2):103-108.

        [5] 蘇丹,唐大元,劉蘭嵐,等.水環境污染源解析研究進展[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2):749-755.

        [6] 鄒長武,印紅玲,劉盛余,等.大氣顆粒物混合塵溯源解析新方法[J].中國環境科學,2011(6):3-7.

        [7] 于娜,魏永杰,胡敏,等.北京城區和郊區大氣細粒子有機物污染特征及來源解析[J].環境科學學報,2009(2):153-162.

        [8] 楊洪斌,鄒旭東,汪宏宇,等.大氣環境中PM2.5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2(3):79-84.

        [9] 于麗捷,車蓉,董惠文,等.牡丹江干流海浪柴河斷面污染源解析[J].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2004,28(1):40-42.

        [10] 富國.河流污染物通量估算方法分析(Ⅰ):時段通量估算方法比較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03(1):3-6.

        [11] 王新m.遼河盤錦段氮污染源解析[J].黑龍江環境通報,2006(4):45-46.

        第3篇: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范文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保護

        一、環境監測的重要性

        1、在治理環境污染中的重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的提高,相應的出現不少的環境污染問題,環境保護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過程之一。環境監測是決定環境質量各因素的測定,因此,當出現環境污染時,就需要環境監測對造成影響污染的各因素進行全面、持久的監測。比如當某一地區出現環境污染問題時,我們可以利用環境監測測定影響環境污染的各因素,如大氣、土壤、森林、水資源等等,通過對測定結果的分析研究.及時地制定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方案,科學有效地治理環境污染。在還沒出現環境污染問題的地區進行必要的預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2、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新時期,科學技術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時代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環境監測是一種以高科技為手段的監測,自然,環境監測離不開科學技術,但同時環境監測又反過來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環境監測在對決定環境質最各因素進行測定的時候,收集到比較全面的、科學的數據,這些科學數據為人們研究科學技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加快人們研究科學技術的步伐,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比如,在對環境進行監測時,可以為地質學家提供相應的地質信息。在監測生物資源時,可以為微生物提供重要的數據信息。

        3、在城市環境規化中的重要性

        經濟與環境是緊密相連的一對,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環境基礎,而環境也必然反過來影響和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經濟與環境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相互促進的。因此,我們必須搞好經濟和環境的關系。在城市經濟建設中,我們有必要制定相關的環境規劃。城市環境規劃的制定離不開環境監測。通過環境監測,城市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城市環境信息,這些環境信息對城市環境規劃有著重要的指導和監督的作用,它能使政府在制定城市環境規劃時少走點彎路,提高城市的整個環境質量。

        二、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1、環境監測在環境污染問題中的作用

        環境監測可以對污染問題嚴重的環境要素進行持續的、穩定的監測,例如可以對土壤、大氣、水資源等環境要素進行監測,對發生污染的環境要素進行及時的治理,對將要發生環境污染問題的要素進行維護,對還沒有發生環境污染問題的要素進行預防等,在環境監測的監控范圍內,利用各種先進的科學方法去治理、維護和預防各種污染問題的發生,從而制止環境污染源的進一步擴散,扼殺引起環境污染問題的源頭,將環境污染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進而一步步的去治理,最終建立一個良好的、和諧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2、環境監測在城市環境規劃中的作用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和環境是一體兩面、相互促進的,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國家在堅持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提出了將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來執行。在發展經濟建設和環境建設時要齊頭并進,“兩手都要硬”,即實現“三同步”與“三同時”。“三同步”即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三同時”即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因而,環境監測在城市環境規劃中可以起到監督、指導的作用,為城市環境規劃提供合理的、正確的發展策略。

        3、環境監測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緊密的聯系,環境監測作為高科技的監測手段,與科技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同時環境監測對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當進行環境監測時,可以將所得到的各種科學數據(自然資源、自然環境)作為科學考察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做好各種環境的監測工作,這樣可以為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從而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三、提高環境監測質量的措施

        1、提高環境監測的技術水平

        新時期背景下,我國的科學技術得到不斷地發展,在環境監測技術上,雖然我們擁有一些先進的技術,也取得一些令人欣慰的效果。但總體來說,我國的環境監測技術水平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對此,我們應該努力提高我國環境監測的技術水平,在已有的技術水平基礎上,不斷研制出新的、先進的技術,尋找適合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最佳路線,完善環境監測技術的體制,提升我國環境監測的整體質量,促進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2、改進環境監測的方法

        目前,我國環境監測的方法相對的落后,其先進程度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環境監測工作中,我們必須改進落后的監測方法,建立自動監測的體系,提高其在噪聲、空氣以及地表水、地下水等方面監測的準確率,提升整個環境監測系統的自動化能力,促進環境監測質量的提高,使我國的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更好地進展。

        3、培養環境監測人才

        環境監測是一項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工作,只有專業的技術人才才能實施。在新時期,我國缺少專業的環境監測人才。因此,我們有必要培養一批專業的環境監測人才。這些環境監測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具備過硬的監測技能,并且具有國家持證上崗證件,在實踐操作過程中能夠做到正確的使用監測儀器,認真分析監測的結果,并且根據監測的結果制定出高效的防治方案。

        結束語:

        總之,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不斷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的管理,確保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提高環境監測的水平,從而可以有效提高環境的質量。

        參考文獻

        第4篇: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范文

        (1.滄州旺發生物技術研究所,河北 滄州061001;2.河北工業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300130;3.滄州市運河區農業局,河北 滄州061001;4.邯鄲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河北 邯鄲056002)

        摘要:介紹了水體污染生物修復技術的概念、方法、特點及應用實例。概述了近年來國內外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應用現狀,指出生物修復技術存在的問題和研究方向。

        關鍵詞 :生物修復;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

        近年來,隨著我國沿海工農業和海洋產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在海洋航運的快速發展,造成大量工礦廢水,生化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以及在海損事故中石油、烴等有害物質的泄漏,使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以及海洋受到有毒有害物質的嚴重污染。污染的水體極大地損害了生態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而且,對人類健康構成極大威脅。但是對于污染水體,尚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主要依靠自然生態的自我凈化。

        目前,生物修復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廣泛應用前景且可靠的環保技術。簡單講,生物修復(bioremediation)是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催化降解環境污染物,減少或最終消除污染的受控或自發過程[1]。與其它物理、化學治理相比,生物修復的優點是:投入低,操作簡便,可就地處理,對周圍環境干擾少,不會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對于傳統治理技術難以處理的環境(海洋),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1生物修復研究概述

        生物修復技術的應用研究也不過30多年,主要集中于水體、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污染。史料記載的首次使用生物修復是197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管線漏油事件。1989年,首次大規模應用生物修復技術修復了美國阿拉斯加石油污染問題,其具有里程碑意義[2]。20世紀80年代以后,基礎研究的成果逐漸應用于大范圍的環境污染,并取得一些成果,進而發展成一種新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目前,生物修復技術在清除或減少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廢水、污泥以及工業廢棄物中的化學有害物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如有研究人員研究了北極凍原油滴污染土壤,原位接種抗寒混合菌種進行生物修復,一年后,土壤中的油濃度有了明顯降低[3]。還有whiteley[4]進行了生物修復酚污染環境中的細菌生態學和生理學研究。我國研究人員也對受酚污染的地表水的生物修復方法進行了研究[5]。此外,一些研究者進行了有關石油烴類污染的生物修復方面的研究,如張旭[6]實驗模擬研究了生物修復石油烴污染土層的研究。李麗[7]對石油烴類化合物降解菌進行了研究。總之,這些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進行生物修復的可行性,而且在這一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生物修復技術雖然只有30多年的應用研究史,但是生物修復從最初的主要利用細菌治理石油、農藥之類的有機污染,逐漸應用到地下水、土壤、海洋、污泥等環境污染的治理上。生物修復已由細菌修復拓展到真菌修復,植物修復和動物修復,有機污染物的生物修復拓展到無機物的的修復。如:Numat[8]培育了一種新型微生物,可在24 h內降解30 mg/L的三氯乙烯,這種菌對有機鹵代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均有降解作用。另外,植物修復也是一種很有前景的修復技術,植物具有吸收重金屬,凈化水體、納污、清除放射性核素,調節生態功能,利用這種能力,可有效對污染水體進行修復[9]。有研究者通過靜態試驗和現場試驗水雍菜和水芹菜對手污染水體的研究顯示:水生植物不僅可以去除污染物中的磷、氮鹽,改善水體狀況,還可美化水體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而且其經濟效益也相當可觀[10]。此外,動物修復污染水體也處于不斷摸索研究階段,如羅固源[11]等證明了采用合理的間歇方式用蚯蚓處理養殖污水技術上可行。還有研究人員利用藻類治理河道污染和黑臭問題,且河水中DO值有了很大的提高[12]。

        2污染水體生物修復應用與進展

        2.1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復

        海洋污染尤其是海洋有機污染是當今世界沿海國家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之一,雖然,現代工業和海洋運輸業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其帶來的環境負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赤潮、石油污染、多環芳烴有機污染等。

        海上石油的開發以及石油產品的生產、使用及排放,海上溢油事故頻發,使得石油污染已成為海洋環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實驗證明,微生物是降解石油污染的主要治理方法,主要有加入高效降解菌;使用分散劑;使用氮、磷等營養鹽。1989年,美國環保局利用細菌降解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成功去除威廉王子灣的石油污染。目前,生物修復正朝著構建特定且快速降解污染物的工程菌方向發展,并且科學家已分離到了具有多種降解功能的超級微生物[13]。

        多環芳烴作為廣泛分布于海洋環境中的有機污染物,其具有毒性、致癌性以及致畸誘變作用。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危害。多環芳烴主要來源于人類活動和能源利用過程,通過地面徑流,污水排放及機動車等燃料不完全燃燒的廢棄物隨大氣顆粒沉降進入海洋環境中。目前,微生物降解是去除多環芳烴的主要途徑,該方法利用微生物將海洋中的多環芳烴轉化為無害物,或降解為CO2和H2O。還有赤潮災害的生物防治;海洋環境中病原菌污染的生物修復等。可見生物修復技術是治理海洋環境污染和海洋生態系統功能紊亂的一副防治結合的良藥。

        2.2河流湖泊污染的生物修復

        地表河流、湖泊污染的生物修復,主要有微生物和植物修復法。對于淺水湖泊,在水中加入營養鹽,用曝氣法混合,底泥中的有機污染物可作為碳源被微生物利用,污染的湖泊得以修復。華東師范大學的研究人員采用曝氣復氧,投加高效菌劑和促生液,放養水生植物等,對蘇州河嚴重污染支流進行了原位污染的治理和修復[14]。結果顯示:嚴重污染的水體消除了黑臭,DO值上升明顯,透明度增加,水質得到明顯改善。另據報道,像大榕草、水芹、黑麥草等都對水體中N、P有去除作用[15]。

        2.3廢水污染的生物修復

        目前,廢水污染的生物修復主要有對重金屬離子的修復和有機污染物的修復。美國科學家已對廢水中金屬離子銻、鉻、銅、汞等有效去除效果的微生物進行了研究[16]。此外,對廢水中重金屬離子的去除主要通過水生植物,如鳳眼蓮、破銅錢等。它們都能從水體吸收鉛、銅、鉻等金屬。孫鐵珩等人研究表明:水葫蘆對污水具有一定的凈化效果,水芹菜對黃金廢水具有凈化作用[17]。有研究人員[18]使用含假單胞菌的生物轉盤處理礦物廢水,銅和鐵去除率分別達到95%、98%,并可使氰由4 mg/L 降低到0.06 mg/L。總之,生物修復技術在廢水處理、生態平衡的協調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2.4水體底泥污染的生物修復

        水體底泥污染是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由于底泥的污染直接影響著水生動物、植物的生長,同樣也影響著水質。所以治理好底泥污染,污染水體也會得到凈化。底泥污染物主要通過大氣沉降、廢水排放、雨水淋溶與沖刷進入水體,最后沉積到底泥中逐漸富集,使底泥受到嚴重污染,最后底泥變成污染物的匯集地。由于底泥是底棲生物主要的生活場所和食物來源,污染物可直接或間接對上覆水生物產生致毒致害作用,并通過富集,食物鏈放大進一步影響陸生生物和人類健康。目前,水體底泥污染的生物修復主要通過物理和化學方法,如疏浚、引水、掩蔽等,但工程量大,耗財耗力,不是很理想,而化學方法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大,而生物修復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具有節省費用,對環境影響小,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濃度,而且可原位進行修復,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特點。運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組成的生態修復系統能夠有效去除多環芳烴的污染,高等水生植物可提供微生物生長所需的碳源和能源,根系周圍好氧菌數量多,使得水溶性差的芳香烴在根系旁迅速降解。種植水生植物的根莖能控制底泥中營養物的釋放,而在生長后期又能較方便地去除[19]。

        3生物修復應用前景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生物修復技術在國內外皆取得了較快發展,一些新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的發展,不斷提高了污染水體的處理效率。為進一步提高生物修復治理效果,獲得突破。其發展前景在于合理利用微生物,植物以及動物等生物修復手段,并且與物理、化學方法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手段;以及利用基因修飾、改造、克隆與基因轉移等現代生物技術獲取特殊降解功能的工程菌,從而減少污染物在水體中的積累,保持生態平衡;另外,采用新工藝和新手段,生產易于生物降解產品也是研究人員需關注的領域。可以預見,生物修復技術在治理和防治水體污染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且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雖然污染水體的生物修復技術已取得巨大的進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①修復速度慢;②生物難降解污染物(如重金屬)的存在導致水體修復困難;③微生物對污染物的專一性使得并非所有污染物都被去除,存在降解極限;④微生物易受溫度、酸堿性等環境因素影響;⑤大規模的工程菌的應用可能影響生態系統。總之,受污染地表水體的修復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治理,防治結合。

        參考文獻:

        [1] Pritchard P H,Costa C F. EPA’s Alaska oil spill bioremediation project[J].Environ sci Technol,1991,25(3):372-379

        [2] 陳玉成.污染環境生物修復工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3

        [3] Mohn W W, Radziminski C Z, Fortin M C.On site bioremediation of hydrocarbon- contami nated Arctic tundra soils in inoculated biopiles [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1,57(1- 2):242- 247

        [4] Whiteley A S, Wiles S. Lilley A K. Ecological and physilogical analyses of Pseudomonad species within a phenol remediation system[ J] . J Microbiol Methods, 2001, 44( 1) :79- 88

        [5] 徐向陽,俞秀娥,鄭平.受酚污染地表水生物修復技術的基礎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1999, 25(4):409-413

        [6] 張旭.石油烴污染土層生物修復模擬實驗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1( 40) : 106-108

        [7] 李麗.石油烴類化合物降解菌的研究概況[J].微生物學通報,2001, 28(5):89-92

        [8] Numata. Microorganism and method for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 using the same [P].US Patent: 6,171, 844 ,2001

        [9] 陳玉成.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復[J].環境科學動態,1999 (2):7-11

        [10] 由文輝,劉淑媛,錢曉燕.水生經濟植物凈化受污染水體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99- 102

        [11] 肖鄉,崔理華.城市污水人工土快濾處理系統的生物修復[J].農業環境保護,2001,20(5):374-376

        [12] 羅加,李祥林,石玉潔.應用燕類防治河水黑臭的試驗研究[J].江蘇環境科技,1997(2):2-5

        [13] John H L. Biodegradation of Bisphenol A and other Bisphenols by a Gram- Negative Aerobic Bacterium[J] . 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2,58( 6):1823-1831

        [14] 黃民生,徐亞同,戚仁海.蘇州河污染支流—綏寧河生物修復試驗研究[J].上海環境科學, 2003,22(6):384-390

        [15] 王國祥,濮培民,張圣照,等.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對太湖局部水域水質的凈化作用[J].中國環境科學,1998,18(5):410-414

        [16] PERRIELLO F A. Remediation of metal contaminants with hydrocarbon-utilizing bacteria[ P ] . U. S. Pat. 2003062306 A1,2003

        [17] 孫鐵珩.水葫蘆在污水生態處理系統中的作用及其利用途徑[J].生態學雜志,1984(5): 36-40

        第5篇: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范文

        一、問題的提出

        2011年12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江銅“污染門”:設施領先下的環保隱憂》一文,指出:“來自新華社最近的報道,江西銅業(600362.sh)旗下德興銅礦所在地下游緊鄰德興市的樂平市深受污染之害,受污染規模涉及9個鄉鎮約42萬人。……這已經是年內江西銅業面臨的第二次環保事故。”回顧2010年,上半年,國內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頻頻出現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其中紫金礦業和中金嶺南故意拖延披露事故信息,嚴重加劇了環境污染損害。近些年還有眾多上市公司因環境污染問題被環境保護部點名批評并要求整改,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的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這充分暴露出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和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制度(國家原環境保護總局在2005年就開始推行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工作)還不完善。對此,2010年下半年,環境保護部相繼了《關于進一步嚴格上市環保核查管理制度加強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后督查工作的通知》(環發[2010]78號)和《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見稿)》,強制16類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披露年度環境報告和臨時環境報告。雖然這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規范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問題,但是如果僅僅強制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披露年度環境報告等環境信息,卻不分行業利用公司環境數據信息去科學量化評價行業內所有上市公司環境績效水平,并建立相應的懲罰與獎勵,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將流于形式,無法激勵公司追求高環境績效,未來上市公司仍將沿襲“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不科學發展思路,環境污染事故隨時可能再發生。那么,什么樣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體系才能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責任內生為企業主動環境戰略和環境策略行為的目標,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環境管理問題。

        二、 國內外相關研究與現狀述評

        目前,國外單一的企業環境績效等級評價體系還

        收稿日期:2012?11?08;修回日期:2012?01?0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于cge模型的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減排效應和政策研究”(11&zd04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基于利益相關者深度參與環境監管的企業環境經營等級評價體系研究”(10yjc630170);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度評價理論與實證研究”(12jj4076);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優秀青年項目“湘江流域重污染行業企業環境績效評級與長效提升機制研究”(12b038);中南大學985工程“兩型社會”研究基地資助項目(znlx1111)

        作者簡介:羅文兵(1978?),女,湖南湘鄉人,碩士生導師,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中南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環境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劉愛東(1950?),女,山東高唐人,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反傾銷會計戰略與公司理財,環境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鄧明君(1976?),男,湖南宜章人,碩士生導師,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產品碳標簽制度,物質流成本會計.

        不多見。主要出現了不少企業可持續發展等級評價體系,這些等級評價體系基本上都包含了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側面,即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績效評價是評級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些企業可持續發展等級評價體系大致分為三類:① 企業社會責任評等機構的等級評價方法,包括business ethics magazine、centre info、coreratings、ethibel、innovest、oekom、serm、trucost等;② 金融市場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及sri基金評比指數,涵蓋了advance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indices (aspi)、djsgi、ftse4good、kld-nasdaq、domini 400 social index、vanguard calvert social index fund、meritas、insight、henderson、 jupiter、morley、isis 和sumitomo trust 等;③ 環保團體的評比鑒定方式,包括了美國硅谷毒物聯盟(svtc)、sierra club、the state public interest research groups(pirgs)和grass root recycling network(grrn)等[1]。其中,這些等級評價體系大致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來評等級:根據利益相關者提供的資訊進行評分、搜集公司內外部資料并進行評分、搜集公司內外部資訊并通過外部查證、分行業制定風險分析標準并進行評分、利用問卷搜集資料并進行評分、通過英國倫理投資研究組織(eiris)搜集公司資料并分析、自行搜集資料并分析,評分方法大致有算術平均、權重加總、分成四等、分成五等、分成七等和分成十二等,這些方式和方法的嚴謹度各有高低[2]。國外已有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等級評價體系中,innovest和oekom中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體系更具科學性,考慮了行業和產業特點,涉及到企業經營各個層面,更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的環境信息需求,符合未來發展趨勢,但評級結果僅服務于投融資機構,不對外公開。并且,其通過深入企業開展詳細調查的復雜等級評價模式,是否能夠應用到一國資本市場中的某重污染行業內所有上市公司還有待研究。亞洲國家中,印度尼西亞環境影響管理局于1995年實施“污染控制、評價和評級計劃(proper)”,但它只對企業造成水污染的程度進行分色評級,并將結果在媒體上公開。日本的企業環境績效評級發展迅速,有朝日新聞和文化基金會、日本經濟新聞公司、東洋經濟新報社、可持續發展管理評定機構、ntt數據機構的管理咨詢公司和teco組織等相關機構開展了企業環境績效等級和排序評價的實踐。其中,日本經濟新聞公司在1999年就構建了企業環境經營度評價體系,每年都對日本相關企業進行“環境經營調查”,該等級評價體系經歷過四次大的修正,包括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層面,其環境層面涵蓋資源循環、針對全球溫室效應的產品對策和物流對策等六大方面環境績效指標,采用了百分制評級方法。日本企業環境經營度評價體系采用簡單的問卷調查方式評級,未分行制定評級標準,還存在嚴謹度低的問題,但其體系中采用的環境管理層面劃分很值得借鑒。

        國內,2005年原國家環保總局了《企業環境行為評價技術指南》,該評價體系包括污染排放、環境管理和社會影響等三大類型的17項環境行為指標,采用單一指標判定法,按照企業環境行為的優劣程度,評判結果分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個等級,依次以綠色、藍色、黃色、紅色、黑色標示。與國外企業環境績效等級評價體系相比,我國現行的企業環境行為評價體系有以下不足:① 污染排放評價指標部分未引入量化標準,僅用達標與否來判定,不能反應企業環境經營真實水平,不利于公司追求高環境績效;② 將iso14001認證作為公司環境行為從藍色升級為綠色的充分條件有些欠妥,除iso14001標準自身的缺點外,沒有考慮到國內體系認證市場的競爭導致證書含金量打折的問題[3];③ 評價未涉及到公司具體環境管理層面,且未分行業評價,評級結果的投資決策有用性不高;④ 評價體系還缺乏關鍵的懲罰激勵機制,與金融資本市場的結合度遠遠不夠,導致評級信息披露無法驅動利益相關者深度參與環境監管。

        20世紀60年代,當時日本在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由于許多企業片面追求利潤以積累資本,而輕視廢棄物的處理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出現了“四大公害病”。此后,日本公眾深度參與企業環境監管,在巨大外部壓力下,日本眾多企業逐漸從被動的、公害發生后的末端治理轉向事先預防型的、承擔社會責任的環境經營模式,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環境經營是企業在明確的環境政策和環境戰略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會計和環境信息公開等制度性建設,通過3r、節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等具體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負荷、提高資源的可利用率、減少對各種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4](88)。其核心理念與我國“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提出的五大要求高度一致。同時,基于日本經濟新聞社每年進行的“環境經營調查”數據、日本各大企業公布的環境經營活動和環境責任報告等,日本學界開展了大量企業環境經營實踐的實證研究:如豐澄智己利用日本經濟新聞社連續十余年“環境經營調查”中的800多家企業數據,證實環境經營與企業業績正相關;金子慎原和金原達夫利用三井化學、住友化學、味之素、花王、資生堂等公司的經營數據,運用多重回歸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環境經營對經濟效益的影響,并認為大企業實施環境經營可以先行形成準入壁壘,進而獲得先發優勢,構筑競爭優勢;植田和弘、片山淳一郎等通過對日本汽車產業環境經營的數量分析,也為環境經營創造企業本文由收集整理競爭優勢的研究結論提供了支撐[4]。這些以實踐為基礎的理論研究成果,也為日本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參考。日本也涌現出了松下電器集團、理光集團和愛普生集團等環境經營典型企業。以上足以證明企業實踐環境經營的有效性。目前中國已進入環境污染導致健康損害高發期,與上世紀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情形很相似。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鑒環境經營理念創新我國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制度,融合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環境經營等相關理論,制定并實施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制度,長效驅動上市公司追求高環境績效。

        三、 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

        級評價研究框架

        (一)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研究思路

        本文將初步提出我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研究思路,其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基本

        思路:在梳理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基礎上,應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基于“公司環境管理具體層面×公司經營管理層次”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的矩陣式評價指標體系,設計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指標的量化調查表,應用變權理論和統計理論構建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水平的變權綜合評價模型和分色評級方法體系,完成我國某重污染行業已有上市公司環境經營水平的綜合評價與分色評級,最后提出建設我國上市公司環境經營水平綜合評價與分色評級制度的政策建議。

        (二) 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研究的主要內容

        1. 公司環境經營等級的本質內涵

        科學闡釋公司環境經營等級概念,能為構架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體系奠定理論基礎。環境經營超越了環境問題本身,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企業創新能力的增強、企業價值以及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環境經營視角下,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側重點將出現一系列變化,只有探索公司環境經營等級的本質內涵,才能運用一系列方法、指標去評價它,驅動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按環境經營的要求開展經營管理。

        圖1 我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研究思路

        2. 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的矩陣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由于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涉及環境問題很多,基于“把握物質和能源的數量、降低產品和服務的環境負荷、防止地球溫室效應、降低運輸的環境負荷、資源循環及廢棄物削減、化學物質的管理、土壤污染的防止與解除、水資源和水質的保護”等公司環境管理具體層面,從戰略、計劃、業績三個公司經營管理層次,構建科學的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的矩陣式評價指標體系(矩陣框架如表1所示)。將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分為總系統(環境經營等級)、子系統(環境管理具體層面)、次子系統(戰略、計劃、業績)、指標層四個層次,應用層次分析法,結合專家咨詢,確定評價指標、次子系統、子系統的常權值。

        3. 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指標量化調查表設計

        評價標準設定的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但以往的相關研究很少涉及評價指標的評價標準細節問題。基于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指標量化調查表框架(如表2所示),參考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國際標準和指南,簡單明了描述各環境經營等級評價指標所評價的內容,并確定計算性指標的數據來源和計算規則,確定水平性指標的評價依據和量化標準。

        4. 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的變權綜合評價模型構建

        以往的相關研究與實踐多數采用常權的綜合評價方法。常權綜合法既難以體現對評價因素的均衡性要求,也難以體現對關鍵因素的激勵性要求,并且存在指標間相互替代的弊端,導致綜合評價缺乏科學性和全面性。應用變權理論,構建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水平的變權綜合評價模型:① 確定評價指標的預處理模型,以滿足變權原理要求指標值在[0,1]內的需要;② 構造各評價指標和各次子系統的懲罰型狀態變權向量計算公式,構造子系統的混合型狀態變權向量計算公式,同時為實現相關參數的敏感性分析,建立狀態變權向量的可調計算模型;③ 構建各層次的

        表1 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矩陣

        公司環境管理具體層面

        把握物質和能源的數量 降低產品和服務的環境負荷 防止地球溫室效應 …

        代碼 評價指標 常權值 … … …

        次 戰略 u111 評價指標1 *** … … …

        u112 評價指標2 *** … … …

        … … … … … …

        計劃 … … … … … …

        業績 … … … … … …

        表2 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指標量化調查表框架

        符號 環境管理

        具體層面

        ×

        經營管理層次 評價

        指標 常權

        值 評價

        依據 量化

        標準 適合判斷 證據/

        評語欄 評估值

        a 把握物質和

        能源的數量 評價側面特征、評價訣竅描述

        略 at1 把握物質和

        能源的數量

        ×戰略 (評價

        指標1)

        評價的具

        體內容… **% 文件/數據

        … 計算性指標的數據來源和計算規則、水平性指標和“是否…”等二值指標的量化標準 0/1 記錄評價依據與評價指標的關系、扣分理由。 ***

        (評價

        指標2)

        評價的具

        體內容… **% 文件/數據

        … 同上 0/1 同上 ***

        … … … … … …

        說明 術語定義和問題說明

        … … …

        因素變權向量和變權綜合評價值的計算模型。

        5. 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水平的分色評級方法體系構建

        我國現行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制度雖然采取了分色評級方法,但該方法體系無法分行業分色評級公司環境經營水平。為實現對行業內所有上市公司環境經營水平進行科學分色評級,同時便于利益相關者辯識上市公司環境經營水平,應用統計理論構建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水平的分色評級方法體系,重點研究葉色判定閾值設定方法和分色評級結果具體表現方法。

        6. 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的層次變權綜合評價實證研究

        針對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污染事件頻發的嚴重情形,依據我國證監會行業板塊分類,選擇近年來污染事件較多的相關行業,利用所構建的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層次變權綜合評價體系,對該行業所有上市公司環境經營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和分色評級。統計綜合評價結果,系統分析該行業上市公司目前環境經營存在的問題。總結實踐應用,分析評價過程中的難點,評估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體系的可行性,修正該行業的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指標量化調查表。

        7. 建立“第三方”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機制和基于等級評價結果的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懲罰激勵制度

        在建立完善的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指標體系和量化調查表基礎上,如何獲得一個公平、公正、可信度高的不同重污染行業內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結果,同時,還需要利用資本市場優勢發揮等級評價結果的作用,最終切實推進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和擬上市的公司實踐環境經營,這是從理論研究到實際操作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因此,需要建立一個詳細的、具備可操作性的“第三方”評價機制,以及基于等級評價結果的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懲罰激勵制度體系。

        (三) 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實證研究的關鍵技術路線

        我國某重污染行業已有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實證研究的關鍵技術路線如圖2所示。

        圖2 上市公司環境經營等級評價實證研究的關鍵技術路線圖

        第6篇: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范文

        關鍵詞:污染土壤;生態修復;重金屬污染;有機物污染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人類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1]。隨著石油、城市垃圾、工業廢物、農藥、化肥的不斷滲入,我國的土壤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繼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和固體廢物污染后備受社會廣泛關注的污染問題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受各種污染物污染的耕地有1 200多萬hm2,約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0%,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

        加強土壤肥力的培育,防治土壤污染,實施污染土壤的清潔顯得十分必要。近年來,土壤污染的生態修復技術在國內外已成為十分活躍的研究熱點。與傳統的物理修復和化學修復相比,生態修復具有高效、無二次污染與操作簡便等特點,逐漸被大家所認識[2]。本文對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技術研究作一綜合介紹,以期為致力于這方面研究的科學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1 污染土壤生態修復基本原理

        生態修復(Ecological remediation)是指在生態學原理指導下,以廣義的生物修復(包括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動物修復和酶學修復)為基礎,結合各種物理修復、化學修復以及工程技術措施,通過優化組合和技術再造,使之達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費的一種綜合的修復污染環境的方法。也就是說,生態修復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利用特異生物(如修復植物或專性降解微生物等)對環境污染物的代謝過程,并借助物理修復與化學修復以及工程技術的某些措施加以強化或條件優化,使污染環境得以修復的綜合性環境污染治理技術[3]。

        2 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研究內容

        2.1 重金屬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研究

        重金屬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研究多以植物為核心。主要包括修復植物篩選與合理搭配、修復機理和根際圈效應以及修復強化措施與應用。有關超積累植物篩選的研究經歷了從對Ni、Cu、Zn 和Mn的超積累植物的篩選[4],到近年來對Cd、Pb和As等重金屬超積累植物的篩選[5]的過程。

        近年來,對重金屬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的研究已由對單一重金屬污染的修復研究轉移到對多種重金屬復合污染的修復研究,包括對一些已經發現的單一重金屬超積累植物,檢驗其是否具有對多種重金屬污染的修復作用。為了解決土壤重金屬復合污染的問題,許多學者還就多種單一重金屬污染超積累植物的合理搭配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隨著植物生理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以及各種微觀技術的發展,植物超積累機理的研究在不斷深入。有研究發現,植物根系分泌物特別是有機酸能通過螯合作用或酸化根際環境促進土壤重金屬的溶解和根系的吸收,這可能與植物體內某些專一性運輸蛋白的特殊作用有關。也有研究表明,超積累植物對重金屬有較強的耐性,它對重金屬的富集可能與一些轉運蛋白有關,如轉運蛋白基因ZnT-1對Zn轉運。目前已有成功從植物體內分離出與超積累及耐性相關的一些轉運蛋白基因的報道[6]。

        近年來,利用轉基因植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進展。Banuelos[7]等在田間試驗條件下,研究了轉基因植物印度芥菜對Se富集的能力,結果表明,與野生型印度芥菜相比,轉基因型印度芥菜的富集能力幾乎提高了近1倍。

        除以上外,一些學者還開展了通過施加各種添加劑來提高植物對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效果的研究。如施加EDTA、EDDS、有機酸等[8-9]后能明顯提高植物的修復效果,但這些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易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此外,利用微生物促進植物對某一或某幾種重金屬富集的研究報道也較多,如叢枝菌根真菌促進植物對Zn、Cd、Pb或As的富集作用。

        重金屬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研究較多但研究得不夠深入,目前仍有一些機理不完全清楚,生態修復的方法操作和應用還不成熟。因此,加強重金屬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機理、實用技術及多學科交叉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2.2 有機物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研究

        有機物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研究主要是圍繞微生物修復作用展開的,這方面的研究內容大致包括高效降解微生物篩選和合理搭配、生物修復的化學強化和生物化學強化、生物修復的物理強化和物理化學強化、生物修復的電化學強化、生物修復的酶學強化以及植物與微生物的聯合修復等。目前,有關有機物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篩選、分離、鑒定等方面[10]。

        3 污染土壤生態修復技術特點

        目前,盡管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復、化學修復以及工程修復技術已取得一定進展并出現了一些實用技術,但往往會破壞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質,甚至會造成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對于污染面積巨大且污染程度較輕的土壤基本上難以應用。重金屬等無機污染的植物修復和有機污染的生物修復雖克服了這些缺點,但由于這些技術本身所固有的一些應用條件的限制,在修復實踐中也難以推廣,大多只是處于試驗階段或是基礎研究階段。

        與傳統的物理和化學修復技術相比,污染土壤生態修復技術具有以下優點:(1)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基本保持不變,一般不破壞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土壤環境;(2)實現有機污染物的礦化;(3)處理形式多樣,可根據條件分別采用原位和異位修復方式;(4)處理成本低;(5)應用范圍廣泛,可處理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

        4 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研究前景

        綜上所述,生態修復研究雖然有較多的報道,但目前仍處于基礎性研究階段,仍有一些修復機理不完全清楚,修復的實踐應用和操作方法還不夠成熟。因此,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機理研究將是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研究的一個重點。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研究的核心內容仍然是超積累植物和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篩選及合理搭配、修復機理的探索和基于植物與微生物聯合修復的根際圈效應、以廣義生物修復為核心的聯合修復以及修復強化措施的研究。其應用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和農業高新技術,因此環境科學與生物學、農學的交叉融合必將成為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從這種意義上來看,生態修復將成為解決污染土壤的根本手段。如何綜合運用環境科學、生物學和農學等多學科原理,研究既實用又造價低廉的污染土壤生態修復實用技術,將是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研究的另一個重點。

        參考文獻

        [1] 周啟星,宋玉芳.污染土壤修復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 熊明彪.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研究綜述[J].中國水土保持,2009(6):41-42.

        [3] 周啟星,魏樹和,張倩茹,等.生態修復[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4] Brown S L, Chaney R L, Angle J S, et al. Phytoremediation potential of Thlaspi caerulescens and bladder campion for zinc and cadmium-contaminated soil[J]. Jour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4 (23):1151-1157.

        [5] Ma L Q, Komar K M, Tu C, et al. A fem that hyperaccumulates arsenic[J]. Nature, 2001, 409 :579.

        [6] 郎明林,張玉秀,柴團耀.基因工程改良植物重金屬抗性與富集能力的研究進展[J].生物工程學報, 2004,20(2):157-164.

        [7] Banuelos G, Leduc D L, Pilon-Smits E A H, et al. Transgenic Indian mustard overexpressing selenocysteine lyase or 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 exhibit enhanced potential for selenium phytoremediation under field condition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1(2):599-605.

        [8] Liphadzi M S, Kirkham M B, Snyman H G. Heavy metal displacement in EDTA assisted phytoremediation of biosolids soil[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4 (5):147-153.

        第7篇: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范文

        【關鍵詞】水環境監測;發展;技術分析

        前言

        水環境監測是水資源與水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公益事業,也是獲取水資源與水環境科學數據的源泉和開展水處理研究工作的基礎。隨著工業和經濟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水體污染問題日趨嚴重,政府部門和民眾對環境的關注度不斷提升,水體污染物監測與治理等研究工作也不斷深入。污染物種類鑒定與污染機理分析要求的提高,極大地推動了水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與更新。同時,隨著分析化學與有機化學等測試方法、電子信息和遙感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水環境監測的精度、范圍和水平得以提高和拓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水環境科學研究的發展。

        1 監測技術的發展應用

        縱觀水環境監測和研究歷程,隨著水質監測數據精度要求和水污染物分析需求的提高,水環境監測技術經歷了從手工到自動、從單機到集成、從臺式到便攜的發展歷程。

        早期河湖水庫等地表水環境主要分析水體污染物類型和濃度,收集天然水質資料,為水資源開發利用、防治次生鹽堿化等工作服務。以一般水化學指標監測為主,主要對環境污染物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監測基本為人工采樣,實驗室分析的模式。

        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可避免使得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971年北京官廳水庫發生死魚事件,從魚體查出有害物質,引起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水質污染的監測相繼開展,要求水資源保護不僅要管水量、沙量,還要管水質。監測項目和方法標準不斷得到豐富。但水環境監測技術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分析手段上。

        為迅速獲悉水體污染狀況和嚴格控制污染,一般的容量分析已完全不能解決不斷出現的水環境問題,各種現代水環境監測技術開始迅速發展和應用。水環境研究不僅局限于環境質量評價,更側重于水環境變化趨勢,探索污染物質內部結構、相互作用機理及遷移轉化規律等,這就要求監測分析手段的多樣化。運用物理、化學、生物、醫學、遙感及計算機等學科的交叉,從光譜、電化學及色譜到質譜、核磁共振、電鏡及生物等進行分析。空間和時間上由單一的實驗室采樣監測轉向實時自動監測、連續監測;在分析水平上,從無機、有機分析到生命過程信息獲取;物質含量上發展到痕量、超痕量級別。

        2 水環境監測技術分析

        2.1 常規污染物監測技術

        城市河湖水環境治理目前主要是水體黑、臭及氮、磷及COD等常規污染物的削減。此類污染物基本為無機物、重金屬和部分有機物質。其監測技術成熟,已形成一系列標準規范,但常規監測方式耗時長、效率低,而多參數、多功能檢測儀器,快速檢測和連續自動監測技術在現代環境分析中不斷得到應用。如理化指標由原先的pH計、電導率儀等單一指標發展到多參數多功能水質監測儀,并高度集成化,便于攜帶至現場監測。

        我國地域遼闊、鄉鎮企業發展快速且環境污染事故頻頻發生。因此,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檢測技術研究與現場快速監測設備的研制在我國環境監測工作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車載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是測量常量、少量甚至微量金屬成分的便利手段。尤其土壤、廢物等固體樣品,不經消解處理可直接測量。便攜式離子色譜儀是測量陰離子和少數陽離子的常規手段。便攜式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可以用作水質快速監測儀,只需配以各種顯色溶液和顯色兼作比色皿的試管。使用該儀器可以現場測量多種重金屬及鹵族元素、氮磷化合物和有機污染物等物質。PASTELUV型水質快速監測儀可以同時測量BOD、COD及TOC等,而且只需40秒就能給出檢測結果。可在中心處理器中存儲有幾千個河水、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等實測圖譜。使用這些圖譜測量的數據與標準方法測量結果進行比較、擬合并運算,從而得出測量值。

        連續自動化分析,尤其是連續流動分析技術近年來在水環境監測中廣泛應用,它從開機、稀釋、加樣、混合、加熱、透析、抽提、UV消解、重復、清洗及停機過程全部自動化。試劑和樣品消耗量少,將人員完全從繁重的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根據不同的應用,連續流動分析速度一般每小時可處理20-140個樣品,多通道的設計使系統可同時對同一樣品進行1-16項的檢測,每天自動分析多達800個樣。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所利用荷蘭Skalar San連續流動分析儀對農村飲用水、郊區污水處理站出水等進行檢測,結果穩定,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

        2.2 痕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分析技術

        據統計,在全世界已有的l 000多萬種化學品中作為商品上市的大約有10萬余種,經常使用的有7萬多種。這些化學品在大量使用的同時也會以各種途徑進入水環境,導致水體污染。大量研究表明,雖然許多痕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對COD、BOD及TOC等綜合指標貢獻極小,但其危害極大。因此研究人員不斷研究其在水環境中的遷移轉化、累積與生物效應等。但水體中有機污染物含量極小,一般在μg/L甚至ng/L,例行的水質分析很難檢出,需要應用現代分離富集技術和精密儀器進行分析。

        氣相色譜(GC)法配以FID、ECD、FPD及PID等檢測器可分析水中揮發性鹵代有機物、酚類有機物、多環芳烴和有機胺類有機物,常用前處理為吹掃捕集、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采用熒光檢測器,適用于檢測分子量較大、沸點高及熱穩定性差的有機物,如水體中多環芳烴類有機物、水中極性有機物和有機農藥等。

        多種儀器聯用技術也逐漸成熟。如用GC-MS快速測定各種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有機氯農藥及PCBs等,用LC-MS分析PAHs、酞酸酯類及酚類,用ICP-MS測定痕量重金屬元素。同時,溶劑萃取、微萃取和全自動固相萃取等快速、準確地分離富集的樣品前處理技術也在不斷研究開發。

        3 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我國水環境研究和保護工作需要以水環境監測工作為基礎,需要環境監測技術的快速發展進行支撐。我國水務和環保行業監測事業的發展,為水環境監測技術、方法和儀器裝備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廣闊的市場,逐漸呈現出向自動化、簡易化、精密化、微觀化和原位化等多角度發展態勢。

        基于水環境科學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化,需要加強對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環境激素以及突發污染事故預警的研究,由此,微量、痕量及超痕量污染物環境標準樣品的研制、痕量污染物監測方法建立與污染調查、突發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技術與預警技術支持系統的建立均是監測技術持續研發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第8篇: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范文

        【關鍵詞】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防治

        現如今,我國的經濟及人們的生活已經具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尤其對于沿海近岸的一些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初步成效,然而隨著沿海城市的經濟和建設工程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使得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現狀嚴峻,因此,對于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現狀及防御的研究,是現如今水質工作人員研究的重點。

        1 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現狀

        由于近年來,我國城鄉建設的進一步擴大,導致了近海海域的水質污染日益嚴重,人們對于水質環境的了解不是很明確和重視,所以,引起了進一步的環境污染。

        1.1 污染現狀

        1.1.1 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

        由于我國城鄉建設的進一步擴大,導致了近岸海域的自然灘涂和濕地的大面積減少,破壞了近海海域的自然環境的平衡,同時,如今圍海造田的現象十分嚴重,同時,近岸海域的養殖業和其他企業蜂擁而起,也是導致自然環境破壞的只要原因。自然景觀遭到破壞,經濟海產類生息繁衍的場所銳減,灘涂濕地調節氣候、儲水蓄洪、抵御風暴潮災和護岸保田能力大為降低。

        1.1.2 生物資源過度開發

        由于對于海上經濟作物的開發和利用,導致了近岸海域的生物資源過度開發,例如,一些海帶和海魚的過度開采和捕撈,嚴重的影響了水環境的平衡,破壞了水環境中,原有的平衡體系,同時,由于大量海上種植業的興起,引起了近岸海域水體中的營養失調,進而造成了,嚴重的水質污染。

        1.1.3 水體的富營養化

        造成近岸海域水質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近岸海域的工廠林立,進而很多工廠的工業廢水直接或者間接的排放入海水之中,所以引起近岸海域中的水質中,氮、磷、硫等化合物的過于富營,因此,導致水體中,赤潮發生的情況十分頻繁。

        1.2 污染來源及原因

        1.2.1 污染物來源

        污染物進入近岸海域的形式主要有三種:①如生活污水和工廠排放的廢水,經過江河等流入近岸海域;②如農藥和其他放射性物質等,先擴散到大氣之中,然后經過雨水和其他過程,帶入近岸海域之中;③工業廢水或生活廢棄物直接向海中排放或丟棄,或由航行的船舶排棄或事故泄露等,其中,油污染和廢熱污染尤為嚴重。

        1.2.2 污染的原因

        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有:①近岸居民和廠區對于周邊的污染物的排放,以及,隨著近年來海上石油業和運輸業的發展,都是產生近岸海域水質污染的成因;②由于相關部門的管理不到位,以及人們對于水質環境的保護意識欠缺,引起水質污染產生。

        2 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的防治

        要想科學有效地進行近岸水質污染的防治,我們必須從污染物的來源和途徑中進行防治和管理,同時,應當建立科學有效地水質研究模型,進而,充分的進行水質的監控和水質污染的治理。

        2.1 加強污染源頭的管制

        要想有效地控制好近岸海域的污染,就必須抓緊污染源的管制工作,對工廠和居民的生活廢水和垃圾,實行嚴格的管理規范,建立合理的法律依據,有效地對工廠企業中的廢水、廢氣等進行約束,使其,嚴格的執行法律規范,對于違反環境法律的相關人員和部門,要進行嚴厲的處罰。使得環境保護部門能夠進行有效的對近岸海域管理和監控。

        2.2 增強環境保護技術

        由于我國環境保護技術的發展起步很晚,所以導致如今我國的環境保護技術還是處于落后的狀態之中,所以,要想對近岸海域水質進行有效地保護,我們就必須要加強環境保護技術的更新,積極的促進環境保護技術服務市場的競爭力,提高企業對于環境保護技術概念的意識,環保部門應當從服務的角度出發,對技術服務市場進行管理,對服務單位的技術狀況,設計、施工能力,以及工程方案的可行性、投資、運行管理等進行嚴格把關,給企業當好參謀。企業則應當加強信息聯系,對所上工程進行投標,展開競爭,對競爭單位的方案進行審查、論證,選出投資最少,運行費最低,處理效果最好的方案,保證工程質量。

        2.3 建立水質預警體系

        要想對水質環境具有全方位的監控和預警,就必須建立科學的水質模型,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進行有效地防治,水質模型的建立,不僅僅對于防治近岸海域的水污染有著全面的分析,同時,對于水質污染的預警有著很高的靈敏度,實質模型可以根據水質的物質成分、生物成分、化學成分以及地理環境的不同,進行有效地分析及對于水質和水環境事實檢測,能夠預測出今后的一段時間里,水質變化的趨勢,進而實現水環境預警的過程。

        3 結語

        隨著如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近岸建設工業的不斷發展,導致了近岸海域的水質污染嚴重,因此,對于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現狀及防治的問題,已經得到了環保部門和水質研究者們的重視,因為,只有對我國近岸海域水質污染現狀及防治的研究,才會找出一套合理的治理方案,同時,使得對于近岸海域水質污染進行有效地防和治統一協調。

        【參考文獻】

        [1]魏毅,楊煥明.淺析烏魯木齊房地產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09).

        [2]談旭初.依據污染分擔率劃分地表水污染類型的方法[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04).

        [3]黃留芳,劉臣輝,范海燕,詹曉燕.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評價模型存在的問題及改進:以沈陽大氣指數模型為例[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10).

        [4]張永普.小莢蟶肉營養成分的分析及評價[J].動物學雜志,2002(06).

        第9篇: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范文

        一、在熱力學基礎中滲透環境教育

        熱力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它是研究化學反應過程中能量相互轉換規律的科學。在生產和科學研究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一個化學反應能否進行,反應進行的最佳條件是什么?化學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完成一個化學反應我們需要提供或者得到多少能量?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基礎就是熱力學。熱力學內容,與環境問題有著直接聯系。化學反應和能量之間有著重要的內在聯系。熱力學正是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化學反應常常伴隨著能量的變化。無論是人類已經大量利用的能源還是新開發的能源,大多都是依靠它們進行化學反應來獲得能量。人類的文明始于火的使用,燃燒是人類最早的化學實踐之一。燃燒把化學與能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人類巧妙地利用化學變化過程中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同時燃料的燃燒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溫室效應。人們必須掌握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規律,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能源與清潔生產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而在這部分內容中蘊含著大量的相關知識。人們對能源進行了分類: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清潔型能源和污染型能源等。例如,水力能、太陽能、核能等都是清潔型能源而且是可再生能源,煤炭和石油污染型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目前,能源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能源短缺的資源問題,另一個是能源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在這部分內容中,可以向學生大力倡導使用清潔源及可再生資源,開發研制新能源,向學生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再如:在介紹熱力學第二定律,學習概念、原理時,可以將抽象理論與社會發展相聯系。比如,有位科學家將對熵的性質的理解上升到哲學層面,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有機融為一體。熵代表的就是系統的混亂度,往往系統都是向著混亂度增大的方向移動。如果從哲學的角度分析,熵不僅向著無組織性滑去,在某些條件下熵本身會成為有序的根源,所以有序來源于混沌。如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著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于是,人和自然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需要有一種新關系,那就是和諧共生的有序關系。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原本是為了研究客觀世界而分裂的整體,但人們往往忘記將它們結合,片面強調某一科學的實用價值,這無法使受教育者全面看清世界的本質及發展。所以,在化學教學中要注意結合人文教育進行環境教育滲透。

        二、在化學反應原理中滲透環境教育

        化學反應原理中包括化學平衡和化學動力學。化學平衡問題,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物可以轉化成產物的最大限度問題。化學反應動力學是研究反應速率的問題即反應完成需要多長時間以及化學反應速率機理的學科。只有掌握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反應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在環境保護中利用化學反應的原理可以實現清潔生產。

        化工生產及其相關工業生產中,包含很多化學反應。所以,化學反應原理與實際生產過程密切聯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是污染的主要來源,而且也是最難消除和降解的。所以,在這部分內容中,筆者認為可以提倡從源頭上控制使用有害原料,并且在生產過程中最大地轉化利用原料,避免有害污染物的產生,即清潔生產的新思想――生產全過程的無害化。這就需要應用所學到的化學反應原理,判斷反應進行的方向,實現反應的最大轉化率,促進清潔生產的推廣使用。這樣,既聯系實際,明確學習的目的及應用,又有效進行了環境教育的滲透,加深了環境意識,又指導了環境行為。當學生將來進入生產第一線時,會為社會創造不可估量的價值。因此,在化學反應原理中要注重滲透清潔生產相關內容及如何運用化學反應原理實現清潔生產。比如,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為此,世界各國不斷增加投入,治理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三廢。然而,污染物一經排放到環境,再進行治理,不但難度大,而且效果差,達不到要求。為此,國際上對工業污染控制戰略進行了重大變革,其核心是:以污染防止戰略取代末端處理為主的污染防治戰略,即清潔生產。利用化學改革傳統的生產工藝,從三方面保證生產的清潔:能源清潔、生產過程清潔、產品清潔,從而達到清潔生產的目的。

        三、在電化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電化學是研究電能與化學能相互轉化的科學。在進行二者間相互轉化的同時,必須發生有電子轉移的氧化還原反應,這樣才能實現電能和化學能之間的相互轉換。很多污染的形成都涉及電化學反應機理,相反,學習電化學也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污染的形成過程,以此來防止污染的形成及污染的治理。所以,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要注意結合實例,講解電化學與污染的關系。電化學中的氧化還原反應是化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類反應。在我們的生存環境中,氧化還原反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化學現象。例如,長期暴露在潮濕空氣中的金屬器具會腐蝕生銹。燃料燃燒時產生的一氧化氮在空氣中轉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在空氣中氧化生成三氧化硫。由于污染氣體的排放,再經氧化形成的酸雨現象已經是全球性環境問題,它嚴重影響人類及生物的健康、腐蝕建筑物、破壞植被的生長等。

        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入環境后發生遷移和轉化反應等大多是氧化還原反應。而在污染物的治理中,也會經常利用到氧化還原反應原理。氧化還原處理法一般用于環境中難以消解的有毒、有害物質的處理。這種方法可使環境中的污染物因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變為無毒或低毒化合物,或轉化成能從環境中分離出來的物質。所以,在教授電化學內容的時候,注重強調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它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污染物形成的機理及如何治理污染物。此外,電化學處理方法也是廢水凈化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利用陽極使水中污染物氧化,陰極使水中污染物還原,也可以利用電解產生氧化劑和絮凝劑對污染物加以處理。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道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蜜桃 | 亚洲七七久久影院 | 亚洲国产精品浪潮久久久AV | 性午夜AV在线 | 日本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无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