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家校合作;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3-0113-02
小學班級管理不僅關系著學生素質的提升,更關系著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單純靠學校或教師進行班級管理,已經無法滿足當代教育發(fā)展的實際需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已經逐步被人們所認知,家校合作不僅能夠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而且能夠優(yōu)化社會與學校教育資源,對學生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的家校合作問題
1. 家校合作觀念意識不強
首先,在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下,家長的教育觀及學校的教育觀產生了固化。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將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作為一切工作的核心目標。在家校合作中,這種“成績”高于一切的觀念,深深地阻礙了家校合作良好作用的發(fā)揮,對學生其他成長需要的學習持漠視態(tài)度,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次,受中國傳統(tǒng)成才觀的思想禁錮。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對中國教育體制的影響較為深遠。從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史看,“讀書成才”已經成為社會的普遍教育觀,而且這種觀念由來已久。同時,過于看重“成才”也是眾多家長的心靈夙愿。他們將孩子送進學校,就等于將自己的全部希望放在了學校,以求自己的孩子能通過學習謀求未來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這種教育觀念的偏執(zhí),對社會多元化人才儲備的結構無疑是巨大的破壞。
2. 家校合作制度不完善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要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制度性。家校合作也不例外,需要健全的組織與制度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的小學班級管理中,學校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組織體系,即使是存在家校合作的相關組織與制度,也只是擺設,沒有實際意義。據相關調查顯示,72%的家長與43%的老師都對是否建立過家校合作制度表示不知情。同時,家校合作作為學校日常工作中的一種,應該與其他教學管理共同納入統(tǒng)一的管理體系。但據資料顯示,82%的教師認為自己所在學校并未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對于家長而言,參與小學班級管理的權利有其名無其實,參與權微弱,還是只關注學生的表現與成績,缺乏與學校的合作精神,溝通交流也沒有完善的組織與制度作為規(guī)范,起到的作用并不明顯。
3. 家校合作內容不全面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是,在家校合作過程中,合作內容還是比較片面,往往只注重學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視學生的品質道德與能力的發(fā)展。學校與家庭的合作,主要是圍繞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成績進行的,一般學生成績出現波動或者心理、行為出現異常時,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與交流就會頻繁。如果學生成績優(yōu)異,表現良好,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就會減少,沒有進行定期的合作與交流,沒有對學生品質、道德、能力等多方面進行探討。因此,家校合作內容過于片面,不利于家校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同時也使小學班級管理處于失衡的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素質的提升。
4. 家校合作實踐不足
在小學班級管理的家校合作實踐中,首先,家校合作次數不足,溝通交流的時間短暫,通常一個學期,大部分家長只在學期末與教師溝通一次,交流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即使是與教師溝通次數較多的家長,一般也不超過3次。此外,教師由于忙于教學、班級管理,除非學生出現異常情況,否則也不會與家長進行交流或溝通。另外,在學校組織的大型家校交流會上,大部分家長也只是形式上參加,并沒有真正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與意見,甚至一部分家長不愿參加,久而久之,學校也放棄了與家長的合作。家校合作的實踐明顯不足,時間力度不夠,效果自然也不會明顯。
三、小學班級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
1. 提高家校合作雙方意識,提升合作效率
(1)從教師入手,提升教師的合作能力。在家長與老師的合作過程中,老師的態(tài)度直接關系到合作的效果。教師是合作的主持方,需要具備開展合作活動的全面能力。①深入了解學生和家長,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家庭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溝通措施;②對家長持尊重態(tài)度。尊重體現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品質,也是老師必須具備的態(tài)度,不得以貌取人;③教師應作為家長的傾訴對象,家長能將對教師說出“心里話”,而不是對學生嚴厲管教,無限放大學生的生活不良行為。
(2)從家長入手,家長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huán)境。①家長應主動參與學校管理,而校方可以搭建“家長校園”,研究家庭教育理論,促使家長提升自身的素質與修養(yǎng),與教師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②定期走進校園,教師也應定期走進學生生活,促進雙方情感的交流;③積極參加校方舉辦的家長座談會,會議內容不是傳授家長理論性的教學觀念,而是促進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共同探討在生活中學生所表現出的學習問題。
2. 完善家校合作組織、制度
家校合作要落到實處,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體系,保證家校合作的實效性。例如,學??梢越⒓倚:献鹘M織機構,召開家校合作大會。家長可以成立家長委員會。學校設立的組織機構既要代表家長的意見,又要代表學校的意見。此外,將學生作為合作的主體,給予學生話語權,讓學生有表達的機會。家長委員會不能形同虛設,要有一定的規(guī)范,與學校形成和諧的合作氛圍,雙方平等交流,各抒己見,共同商討教學與班級管理問題,綜合確立最佳解決方案,同時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促進小學班級管理工作的不斷進步。
3. 豐富家校合作內容與形式
家校合作要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豐富合作內容,采用多種交流方式。例如,家長會、交流會、學校開放日、微信、QQ、電子郵件、電話、短信等,增加溝通機會。對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品質道德、行為、能力、性格、愛好等各方面情況進行交流與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各方面表現,對于出現波動的方面,雙方要共同給出意見與辦法,建立科學、合理的班級管理模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4. 加強家校合作的實踐
增加家校合作的次數,延長溝通時間。發(fā)揮家庭在學生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了解孩子的生活特點、生活習慣,加強與家長的交流,重視家長的意見和想法,使家長與學校成為合作伙伴,優(yōu)化學校與家庭的教育資源,提高家校合作的實踐性。
綜上所述,家校合作是促進小學班級管理進步的有效教育方式,但是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斷進行改進。筆者相信,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努力,一定會有效提高小學班級管理水平,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趙瀟怡.基于小學班級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4.
【關鍵詞】 東營市;市區(qū);中小學;家校合作;調查
中圖分類號:G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1-130-01
為更好地了解家校合作的開展情況,我們在東營市市區(qū)選取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四所中小學進行了調查。
一、調查的范圍與實施
本次調查中,調查的對象包括東營市婦聯、社區(qū)教育委員會、市教育局及市直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校長、教師和家長。調查的方法,對不同對象的調查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對婦聯、社區(qū)教育委員會、市教育局的有關負責人及校長采用訪談法,而對教師與家長則采用問卷調查法。
二、調查對象
本調查的對象選取了東營市市區(qū)義務教育階段的四所中小學,包括兩所小學,一所九年一貫制中小學,一所初級中學。隨機抽取各個學科的教師與學生,共發(fā)放教師問卷200份,獲得有效問卷173份,家長問卷300份,獲得有效問卷288份。
三、東營市市區(qū)中小學家校合作情況的調查結果
根據對東營市市直的四所中小學家校合作情況的調查,我們在如下幾方面得出下列調查結果:
(一)家校合作的一致性
1、教育指導思想。在兩種問卷中都問及:“你教育孩子(學生)的指導思想是什么?”,有82%的教師能夠接受全面發(fā)展學生素質的指導思想。有67%的家長明確認識到孩子全面提高素質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表明在教師隊伍中,正確的教育思想成為主流。但是家長在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方面比教師更加迫切。
2、對家校合作必要性的認識。在對家校合作對學生的必要性問題的調查中,97.9%的教師和96%的家長認識到家校合作的必要性。這表明,絕大部分家長、教師都能充分認識到家校合作對于孩子成長所起的重要作用,這是開展家校合作的良好基礎,對于密切家校關系,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雙方的合作意識
1、家長和教師雙方的相互認同情況。家長對教師的認同,從整體看他們既給學校所做的努力與改進給予肯定與認同,也理性地指出目前需要改進的方面。教師對家長認同程度不及家長對教師的認同程度高,教師認為家長重視子女教育的程度較高,70.5%的教師認為家長很重視和比較重視,而認為家長教育子女的能力強和較強的僅占32.3%,認為家長教育子女的方式是好的或較好的占41.6%,同時也說明家長雖然很重視子女的教育,但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方式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這就更需要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培訓。
2、職責意識。56.6%的教師和52.8%的家長認為無論在學習或其他方面雙方都應共同承擔。這說明家長與教師之間有著共同的職責意識,沒有相互推委現象,同時家長和教師普遍認識到競爭的激烈,都意識到自己對學生(孩子)的教育職責,這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3、合作愿望。對于教師、家長合作愿望的調查,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您大多在什么時候與教師(家長)交流孩子的情況,爭取對方支持和幫助”,48.6%的教師能夠與家長保持經常的交流與溝通,,30%的家長能夠做到與教師保持經常的聯系。
(三)合作內容
在此項內容中,當我們問及“您與教師(家長交流時)在大多數情況下比較關注以下哪幾方面的內容?”教師(92.5%)與家長(96.2%)對學生的學習高度關注,其次較為關注的是品德和心理兩個方面。目前中小學由于學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造成不少學生具有心理問題,這引起了教師和家長的關注,尤其是家長方面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超過了一半,這與以往我們的教育忽視學生的必理健康相比,無疑是一個好的現象,有利于發(fā)現并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消除心理障礙,保持心理健康。
(四)聯系次數與方式
1、聯系次數。在教師問卷與家長問卷中,我們都設計了聯系的次數,在教師問卷中的問題是:“在一學期中,與家長平均交流的次數”,教師與家長交流的次數偏少,一學期中,與學生家長交流不足1次者占調查對象的26%,平均每人1次或2次也僅占27%。與部分教師訪談中得知,班額大、教學任務重,帶來的工作壓力較大,教師不斷面臨的新的挑戰(zhàn),加之教師本人也有家庭、有孩子,來自生活、工作、學習等各方面的壓力,使得教師沒有太多的精力與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在家長問卷中的問題是“在一學期中,教師與你聯系的次數”,家長與教師的回答大致相同。
2、聯系方式。為了調查目前教師與家長之間聯系的方式,我們根據東營市目前的實際,列舉了以下幾種,打電話成為教師(85%)與家長交流的主要方式,另外,“家長會”也是大部教師(78.6%)選擇的聯系方式之一。家長會能夠在集中的時間內,高效率地使到會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與生活,但同時由于針對性差,一半左右的教師(50.9%)選擇“讓家長簽字”的方式,與學生家長共同督促學生的學習。
(五)家長參與的層次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層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家校合作的水平。在家長問卷中我們設計了以下問題:“在參與學校教育活動方面,你曾做到以下哪幾項?” 70.8%-88.9%的家長選擇低層次的校外參與,極少一部分家長參與校內的管理活動,這也比較符合我國家校合作的現狀,家長所形成對教師權威的傾向,使絕大多數家長不愿意走進學校,參與校內教育管理活動。
關鍵詞:農二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有效途徑
1 引言
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即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作,是家庭與學校相互溝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參與,共同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活動。當今教育的價值取向表明,學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資源,教師也不再是教育學生唯一的權威。在追求高質量教育的過程中,家庭與學校的合作越來越成為各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共同關心的問題,家校合作是當今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世界性研究課題。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就業(yè),農村勞動力在城鄉(xiāng)之間和區(qū)域之間大規(guī)模的持續(xù)流動,一個新的社會群體——農二代應運而生。農二代有四種情形:留守子女、“準單親”子女、進城子女、流動子女。其教育問題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由于諸多因素和障礙,農二代家庭教育結構和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親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顯弱化,學校教育也深受影響。本文在參閱大量文獻資料、梳理相關理論的基礎上,以西部數縣為研究樣本,以農村留守子女為重點,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相結合,對中小學領導、教師、學生家長進行了廣泛調查,討論了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關問題,以探討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徑。
2 家校合作研究現狀
在發(fā)達國家,家校合作具有相當長的歷史,并積累了寶貴經驗。美國早在1897年初就成立了歷史久遠且規(guī)模最大的“家長教師聯合會”(PTA)。二戰(zhàn)后,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之中,該聯合會致力于溝通學校與家庭、社區(qū)的聯系和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環(huán)境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教育力量。英國家長擔任“教學助手”,法國配備家校之間的“協調人”,歐洲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開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課題研究。1998年4月,歐洲七國(蘇格蘭、奧地利、比利時、法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開展了“關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項目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的旨在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新加坡在“學校一家庭一社區(qū)”三維教育網絡的構建中,教育發(fā)展達到了新的高度。我國港臺地區(qū)也很重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
在我國,近二三十年中,家校合作在理論、實踐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廣泛重視,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家校合作實踐方面,教育工作者不斷的更新家校合作的概念,補充家校合作的內容,探索家校合作的形式,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積極主動地爭取來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配合,將家校合作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理論研究方面,在借鑒國外相關理論和分析國內現狀的基礎上,許多學者對家校合作的概念、內涵、價值等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發(fā)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與國外相比,我國家校合作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學術界關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起步較晚,理論探索少,比較零散,現有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內涵、原則、分類、模式等方面的建構,對家校合作的特點、理論基礎研究較少;對國外的理論引進、譯介較多,本土化研究薄弱;研究的視角比較單一,對現存問題的分析比較籠統(tǒng),沒有將其置于不同的視角或背景下,重復性強;現有的研究主要以城市為主,對農村家校合作尤其對留守兒童的家校合作研究少而且零散,對農村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和原因認識還不夠深刻,對策研究及相關的理論研究也不完善,有些研究是對城市家校合作的移植,缺乏針對性。
3 家校合作的理論背景和實踐模式
3.1 家校合作的理論背景
目前,家校合作在各個國家的教育改革中備受關注,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提出了許多理論框架,分析家庭-學校-社區(qū)關系,為家校合作的實踐提供了全面、有力的理論依據。
3.1.1 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是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Coleman.J.S)在二十世紀八十年引入教育研究領域的,他指出,社會資本是內在于家庭和社區(qū)組織中的整套資源,它們有利于兒童或年輕人的認知以及社會發(fā)展。這些社會資源因人而異,極其有利于兒童和青少年的人力資本的發(fā)展。就教育來說,科爾曼將社會資本分為家庭內社會資本和家庭外社會資本,前者包括父母對孩子的關注、投入、教育期待、親子問的互動,而家庭外社會資本是指父母在社區(qū)內的社會關系,包括社區(qū)鄰里關系、與子女的教師聯絡、與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認識、師生關系等。在通過對美國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教會學校的深入調查之后,科爾曼發(fā)現,在社會資本相對高的教會學校中,學生的輟學率相對于社會資本低的公立和私立學校來說明顯的低,而學業(yè)成績相對較高。這一現象說明通過加強學校、家庭和社區(qū)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增加社會資本可以增強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茽柭纳鐣Y本理論對美國的家校合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促使家校合作進一步擴大和發(fā)展,使學校開始重視與家庭、社區(qū)的合作關系,家長、社區(qū)等社會機構開始參與到孩子的學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家庭內社會資本和家庭外社會資本。
3.1.2 發(fā)展生態(tài)學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布容豐布任納(Bronfenbrenner,U)的發(fā)展生態(tài)學理論(the ecology of humandevelopment)認為,人的發(fā)展是個體與其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相互交往和影響的結果;而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由家庭、鄰里、學校和社會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等一系列不同層次和結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所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每一個層次和結構不同的系統(tǒng),因其與個體之相互關系的獨特性,而對人的發(fā)展產生特殊的影響。生態(tài)學的理論注重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其他機構之間對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沒有考慮到各機構影響力的積累與協作,忽略了三者整體力量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
3.1.3 重疊影響閥理論
重疊影響閥理論是由美國學者愛普斯坦(Epstein.J.L)等人基于生態(tài)學的解釋框架和科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愛普斯坦提出的重疊影響閥理論將學生置于家庭、學校和社區(qū)關系模式的中心,認為,孩子們成長所依托的家庭、學校與社區(qū)都抱有相同的目標,承擔著共同的任務,它們之間經常進行高質量的溝通和互動。這樣,學生就可以從各種機構中感受到關懷,從各種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關學校的重要信息概念。學校、家庭和社區(qū)這三個背景實際上對孩子以及三者的狀況、關系發(fā)生了重疊的影響。重疊影響閥是對生態(tài)學理論的補充和社會資本理論的發(fā)展,在對兒童的教育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的影響力會不斷的積累,將兒童置身于一個關懷性社區(qū)之中,改變了家庭與學校的影響力是依序的認識趨向,增強了家庭、社區(qū)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參與,更好的促進了三者之間的聯系。
3.1.4 權變管理理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形成了一種新的管理理論,“權變管理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力圖研究組織的各個子系統(tǒng)內部和子系統(tǒng)之問的相互聯系,以及組織和他所處的環(huán)境之間的聯系。教育是社會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它與社會的其他系統(tǒng)之間具有高度的滲透性。近些年來,隨著教育類型一體化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共同承擔教育的責任,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三者之間應該互相影響、互相配合、資源共享、協調一致,共同促進教育和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對于家校合作來說,現代社會的復雜多變和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學校教育不可能僅憑自己單方面的力量來實現教育目標,學校教育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家庭、社會系統(tǒng)的影響。因此,學校要努力擺脫過去和家庭、社會在兒童教育方面相脫節(jié)的錯誤做法,注重三者的相互溝通和聯系。這就要求學校要從封閉轉向開放,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鼓勵、吸引家庭和社會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
3.1.5 協同學理論
協同學是系統(tǒng)科學的新分支,創(chuàng)立者是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他認為,客觀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系統(tǒng):社會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無生命、宏觀的或微觀的。這些看起來完全不同的系統(tǒng)內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統(tǒng)內部的各子系統(tǒng)之間受相同原理支配,這個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協同效應,成為協同系統(tǒng)。教育這一社會現象在實現其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過程之中,需要其系統(tǒng)內各子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協調。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系統(tǒng)內各子系統(tǒng)之間協同效應的表現。家校合作使學校、家庭、社會各系統(tǒng)之間形成協同效應,學校教育居于系統(tǒng)的主導地位,指導家庭教育,協調社會教育,使教育系統(tǒng)不斷向著平衡、和諧、有序狀態(tài)發(fā)展。
黃河清所著《家校合作導論》列舉了“社會交換理論”、“符號互變理論”、“利益群體理論”、“包容理論”、“共同責任理論”等理論依據,用于分析家校合作。
3.2 家校合作的實踐模式
國內外學者對家校合作的模式有許多闡述。在國外,具有代表性且被廣泛認可的理論是戈登的三種模式說,即家庭影響模式、學校影響模式、社區(qū)影響模式。
愛普斯坦(1990)指出,全面的家長參與應包含六種類型:親職教育、家長協助子女學習、家庭與學校溝通、家長義務工作、家長參與校政、學校與社區(qū)建立協作關系。這一模式在國外具有廣泛影響。
美國學者斯維普(Swap,1987)受家校分離式影響理論、嵌入式影響理論和重疊式影響理論的影響,探討了學校用來抵制或者鼓勵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四種實踐模式:保護性模式、家校單向傳播模式、課程充實模式和合作模式。
美國學者穆勒(Muller,1988)運用美國國家教育長期研究的數據,將家校合作的模式歸結為“以校為本”和“以家為本”兩種主要模式。
國外學者設計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運用了許多不同的策略。這些家校合作策略中,直接針對教學和學習活動的稱之為直接策略:與教學和學習活動并不直接有關,但是支援教學活動的,稱之為中介策略。與教學活動無關的教育活動稱之為邊緣策略。
在國內,有以地區(qū)為主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參與教育合作模式等,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理論是“以校為本”和“以家為本”兩種模式。我國學者馬忠虎編著的《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書中,對有親模式做了較詳細的介紹。國內學者在實踐層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步驟。主要有:王維榮在其“我國家校合作中的問題與對策”一文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四個步驟:譚虎等在“努力構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機制”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五個步驟:楊天平在“美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六項標準”中提出了五個步驟:香港大學學者何瑞珠(Esther,Hosichu)根據香港地區(qū)家長參與的重心,將家長參與活動分為家庭為本、學校為本和社區(qū)為本三大范疇。在《家庭學校與社區(qū)合作:從理論到實踐》一書中綜合愛普斯坦及韋氏(Weiss)的模式,提出家校合作的六個步驟。對各種模式加以綜合,歸納出家校合作的內容、操作路徑分別圖1、圖2。
4 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現狀分析
4.1 現狀分析
為了解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現狀,參照國內外相關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從家校合作的基本情況、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合作的效果三個維度,自行設計編制了家校合作現狀調查問卷。通過實地考察學校、個別訪談,以及對教師、學生和家長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等形式,以甘肅三市五縣農村學校為樣本,以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為重點,對農村家校合作教育展開調研,共獲得有效調查問卷757份,其中教師問卷252份,家長問卷505份。
4.1.1 對教育責任的理解:學校為主家庭為輔
教師和家長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教育責任的分擔,應該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頻度分布為:學校為主家庭為輔>家校均擔>家庭為主學校為輔。
4.1.2 對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認識:有必要,可行
大多數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合作教育持支持態(tài)度,認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家長的支持態(tài)度,為家校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4.1.3 合作方式:家長會為主
合作方式以家長會和電話聯系為主,合作渠道比較單一,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名存實亡,徒有虛名,家長開放日、親子互動等方式應用少,家訪漸受冷遇,家校結合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況。制約了家校合作功能的發(fā)揮。
4.1.4 合作時機的選擇:非常規(guī)事務為主
家校合作主要是在學生學習和思想出現異常時,以解決問題為主,沒有形成常態(tài)性工作,缺乏持續(xù)性。
4.1.4 合作內容的關注:學習成績?yōu)橹?/p>
家長和教師對家校合作內容的關注點基本趨于一致,尤其在孩子的學習成績方面,家校雙方達成了高度共識。說明家校合作雙方具備合作可能和基礎,有利于家校合作機制的建立和發(fā)展。但是,明顯存在合作內容狹窄,忽略了學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4.1.5 交流的頻度:有時有
教師參與家校合作很不平衡,以班主任聯系為主,表現出教師開展家校合作的專業(yè)性不強。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也只是偶然發(fā)生。
4.1.6 家校合作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產生的效益:有效益
大多數家長和教師從家校合作中得到了收獲,對家校合作的認識有所提高,對家校合作產生的效益持肯定和支持態(tài)度,評價積極。
4.2 特征
綜合分析各種調研材料,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呈現出以下三種結構特征:
4.2.1 一般性合作
在一般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長和學?;蚪處熤g存在低層次的溝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學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現,通常著眼于一些常見的一般性、常規(guī)性的事務。這種類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農村最具普遍性,雖然時效性好,對于維持基本教學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計劃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僅停留在較低層次。
4.2.2 隨機性合作
在隨機性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體沒有明確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與學校雙方彼此缺乏經常性的溝通,家長和教師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這種偶然的交流范圍狹窄,除非一些重大、突發(fā)的非常規(guī)性事務,雙方很少走到一起。
4.2.3 主導性合作
在主導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學校、教師是主導,要求家庭、家長積極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系統(tǒng)性都較強。但是,這種做法不是一般農村學校所能企及的。因此,雖然這種類型的合作較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學生家長都有條件、有心情予以配合,較難推廣。況且,學校主導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家長這兩個參與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從而造成家庭、家長對學校、教師的另一種依賴。
4.3 存在的問題
綜合分析調查結果,目前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組織松散,管理不足,家校合作缺乏保障機制。(2)渠道單一,時間拮據。制約家校合作功能的發(fā)揮(3)內容狹窄,深度欠缺。忽略學生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缺乏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4)單向為主,缺乏互動。合作中教師和家長角色定位不當。(5)質量不高,頻率不足。家校合作多以“解決問題”為主,只有“問題”出現才能激發(fā)大多數家長和教師的合作需求,合作層次不高。(6)學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沒有得到發(fā)揮。
上述問題與多數學者同類研究結果相一致。
4.4 障礙分析
4.4.1 社會因素
(1)農村生活環(huán)境不佳。中國西部農村生活環(huán)境仍然處于貧困和落后階段,生產與交通的長期滯后影響著家校合作教育。雖然近年國家減免了農業(yè)稅,并且對農村基礎教育實行“兩免一補”,但是現在農村經濟的主體依然是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效益差;對于外出務工人員,由于受自身素質約束,多從事建筑、制造、服務等簡單的體力勞動,時間和精力不足成為影響參與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礙。
(2)農村優(yōu)質教育資源緊缺。在受教育方面,農二代上學難問題普遍存在,成為弱勢群體,缺少先天的資源優(yōu)勢。
4.4.2 家庭因素
(1)時空受限。為了生計,多數農民外出務工,流動性大,遠離家鄉(xiāng),遠離子女,時空隔離,形成了留守子女、“準單親”子女等農二代類型,家庭教育結構和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親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對家校合作無暇顧及,鞭長莫及,影響學校教育。
(2)家長信心不足。農村學生家長與教師之間社會地位的差異、文化水平的差距,導致家長仰視教師,缺少心理溝通,在心理上與學校和教師產生障礙和隔閡,處于被動地位,對討論教育問題缺乏自信。
(3)家校合作能力欠缺。農民工自身知識淺薄,學歷層次和文化素質低,缺乏教育素質的訓練和指導,雖有望子成龍之心,缺少點石成金之術。對子女學業(yè)方面的輔導力不從心,對子女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
4.4.3 學校因素
(1)教師的時間精力不足。農村中小學教師工作量大,班級規(guī)模雖小,但工作時間長,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于常規(gu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還要準備應付一項又一項的“突如其來”的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而無法熟悉所有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同時,如果學校的價值觀和規(guī)章制度不支持教師與家長合作,教師就不能得到物質支持或者彈性工作制的時間補償,導致他們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非常少。
(3)教師合作能力受限。目前的師范教育,包括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并沒有向教師提供有關家校合作的專門訓練,教師缺乏家校合作的技巧和能力。部分教師對現代教育理念的認識和理解、對教師職業(yè)的歸屬感、對教書育人工作的熱情和投入欠缺,使農村家校合作教育難以開展,不能落到實處。
4.4.4 管理因素
(1)教育評價機制單一僵化?,F今農村中小學的教育評價機制并不完善。教育評價多以教師對學生學業(yè)成就進行一種量性的、結果性的評價,學生并沒有參與對自己的評價。而隨著以學生考試分數的量化評價方法被廣泛應用,家長同樣只注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單一,便是這種單一僵化評價機制的產物。
(2)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保障?;诩倚:献鞯闹匾裕斜匾蛊涑蔀閷W校和社會的一項常規(guī)性的工作,一種制度。而要成為制度,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關聯到社會系統(tǒng)中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它們的合作需要來自各方面的組織協調,尤其是教育主管單位的管理。管理缺位,造成農村家校合作的組織機構松散、機制不完善,多數學校沒有統(tǒng)一、正規(guī)的家校合作組織以及有效的評價機制,教育主管部門對于家校合作活動也沒有明確的、完善的規(guī)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從而使家校合作的現狀不容樂觀。
5 改進策略
5.1 升華合作理念
盡管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合作的態(tài)度和認識基本達成共識,但是這種認識并未內化為理念和意識,行動上未能形成自覺行為,需要政府、學校、及研究人員共同推動。如果家庭與學校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性質上、在學校和家長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質上具有新的觀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合作的障礙。
5.2 創(chuàng)新合作模式
前文已經介紹了多種有關家校合作操作層面的實踐模式,均有借鑒價值。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引發(fā)了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變革,網絡環(huán)境賦予“家校合作”更深的含義,也給家校合作帶來了新的發(fā)展空間和合作方式。網絡的時空跨越性,使得參與合作的教師和家長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網上的交流和互動,解決了農民工遠離家鄉(xiāng)遠離子女遠離學校家校溝通時空受限的難題?;诰W絡的互動式交流,既克服了傳統(tǒng)單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長的實際需求,逐漸得到廣大家長的歡迎和認同。基于網絡的“三位一體”的互動合作模式如圖10。
5.3 制定政策法規(guī)
健全的法規(guī)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維系和促進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規(guī)的建立有利于實現家校合作的正規(guī)化、系統(tǒng)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5.4 提高合作能力
提高家長素質和能力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工作。目前而言興辦家長學校,開展家長教育是一種可行的權宜之計。定期有目的、有計劃地培訓家長,介紹家庭教育的知識、經驗和方法,不僅提高他們的素質,加強對家校合作的認識,還可以密切家長與學校的關系,加強溝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礎,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相互補充、協調配合,促進孩子向著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教師的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培訓應加強家校合作技能的教育,教研活動就經常性進行家校合作方面的交流,提高教師實施家校合作的能力。
5.5 建立合作的組織
組織機構是家校合作活動的重要載體。家校合作組織機構的建立與完善可以避免合作過程中的組織松散、管理不善等問題的出現。各農村地區(qū)和學??筛鶕髯圆煌那闆r設立如村家校合作領導小組、家長教師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組織,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評價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合力。
關鍵詞:農村 家校合作 以校為本 實踐與思考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及意義
家校:即對學生最具影響力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家庭本身具有教育未成年人的職能和責任,學生成為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對象,構成了家庭與學校相關聯的客體,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鏈。
家校合作:顧名思義是“家庭與學校合作”,是一種家庭與學校教育相互配合的雙向循環(huán)活動;是現代家校合作教育發(fā)展的新模式,一般有兩種形式:即“以校為本”和“以家為本”。從現實意義上講:家校合作可化解家庭教育低效的難題和提高家庭教育的實效性;可促進家庭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可改變“5+2≤0”的現象;可整合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5+2≥7效應)?!耙孕楸尽钡募倚:献?,從所處教育機構(學校)和角色(教師)出發(fā),以學校為本位開展家校合作活動,毋庸置疑,也是順其自然;從運作模型到流程環(huán)節(jié)直至反饋調控都符合學校管理的目標指向。家校合作活動圍繞的中心是學生,學生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服務對象;家校合作的形式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其中學校應起主導作用;家校合作的過程是社會參與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家長及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家庭和學校為實現兒童全面發(fā)展,在平等的基礎上,雙方溝通協作,最終實現優(yōu)勢互補的一種活動;家校合作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身心健康成長,更好的實現社會化。
二、“以校為本”家校合作活動的探索與實踐
家校合作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由之路。由于社會發(fā)展的復雜性,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現代中小學生的教育很多是學校無法實現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關注與配合。特別是家庭教育,很多行為習慣需要在家養(yǎng)成,家長的責任是至關重大的,家校合作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由于農村家庭居住邊遠分散,家長外出務工的多,經濟條件比較差,交通不便等多種因素,比較適合于“以校為本”的研究與實踐。以內官營中學的家校合作實踐活動為例,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尋找合作過程中現存的問題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為我區(qū)農村全面推廣“家校合作”教育活動提供可借鑒的依據。
我?!凹倚:献鳌遍_辦比較早,但比較正規(guī)的家校合作活動是從2009年開始的,主要是“以校為本”展開活動至今已延續(xù)四年,從初步探索實踐到實踐過程中完善,現已形成良性循環(huán),使本校“家校合作”教育已形成規(guī)模,取得了顯著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訓家長提高認識,形成家校育人目標的統(tǒng)一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完善,它的社會性的深化,并不意味著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著家庭作用的加強。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fā)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fā),無論是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fā)生分歧?!笨梢姡嗌倌甑慕逃枰彝ヅc學校很好合作才能獲得成功。中學階段是學生發(fā)展的一個特殊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都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學習任務的繁重,升學、就業(yè)壓力的增大,再加上社會復雜環(huán)境的影響,都對學生形成了挑戰(zhàn),要協助他們很好的應對這一挑戰(zhàn),僅靠學校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認為家校合作是應對這一挑戰(zhàn)的有效途徑。
(1)舉辦家長學校,有機培訓家長,形成教育目標的一致性
我校舉辦“家長學?!?,一是注重了家長的有機培訓。開展各種類型的大小型家長會和家長座談會,針對農村家長的教育觀念,方法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培訓。促進家長提高認識,關心教育、參與教育,增強教育子女的信心和能力;挖掘教育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家長學校的開辦,拓寬活動資金的籌措渠道;讓家長了解學校情況,例如,開學初的家長會,學校首先給家長介紹學校本學期的收費情況、學校的工作計劃、教育教學任務以及教育管理措施等。期中考試后的家長會主要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考試成績、在校的各種表現以及發(fā)展的潛能,存在的問題,家長在后期還應做些什么?怎么做等。另外,由于農村多數家長外出務工,學校除了定期召開大型家長會外,還選擇家長農閑的時候,或外出務工人員返鄉(xiāng)的時候,針對重點年級的家長進行分層次培訓。
我校設立有容納3000多人的培訓場地和容納150多人的培訓室,有領導和專業(yè)教師具體參與負責,并邀請心理學專家、家庭教育專家就中學生青春期的心理轉變及家庭教育理念對教師和家長進行有機培訓。使家長在了解政策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激活家庭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教育家長了解中學階段孩子生理、心理發(fā)展的變化;了解孩子在這一階段需要什么?需要怎么樣的幫助和引導;明確學校的主要任務;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形成家校聯教目標的統(tǒng)一性。通過培訓,使家長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認識上達成了共識,促進了家校之間的相互信任。既避免了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孩子上出現的沖突和矛盾,又建立了融洽和諧的伙伴關系,同時,得到了家長及社會的支持和協助。
二是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講座。學校根據目前很多父母過多的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身體強健、文化成績等;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不思進取等家庭教育誤區(qū),利用“家長學?!泵繉W年舉辦一次由專家、學者和專業(yè)人士主講的《重視孩子心理健康》、《良好行為習慣從小養(yǎng)成》、《怎樣做新世紀父母》、《創(chuàng)建學習型家庭》、《怎樣引導孩子的學習》、《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父母必須天天向上》、《獨生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隔代孩子的教育應注意的問題》、《與新課程同行,與孩子共成長》等專題講座,并且進行問卷調查、反饋信息,邀請家長代表發(fā)言,相互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制定制度,使家庭教育逐步走向規(guī)范
我校每學年初,對新生都要進行家庭情況摸底,制定適合本校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制度。如《內官營中學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計劃》,《內官營中學家長委員會章程》、《內官營中學家長學校教育指導綱要》、《內官營中學學生管理條例》、《好家長、優(yōu)秀學員表彰條例》、《家長意見書》、《告家長書》等,讓家長明確其指導思想、主要工作及工作目標;并印發(fā)有關的章程、制度、規(guī)范等,讓家長充分認識家庭教育指導的重要意義,使家長學校的舉辦逐步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
(3)遵循三大原則,體現家校育人新特色
我校舉辦家長學校的三大特點:一是“導”而不“框”,給家長指明培養(yǎng)教育的方向,給他們更大的思考、實踐、體會的空間;二是搶抓契機,正確引導,促進家長與學生間的和諧交流;三是搭建平臺,創(chuàng)立特色,使家長學校工作常抓常新。我校的家長學校工作現已形成了“以公民道德實踐為切入點,以重塑自我為起始點,以孩子健全人格為出發(fā)點,以孩子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家庭教育氛圍,為師生家?!八奈灰惑w”的教育搭建了平臺,體現了家校合作的新特色。
2.建立健全家委會,形成完整有效的家校聯教機構
家長委員會是家校聯教形成“三位一體”教育緊密聯系的一種較好的形式。我校大型的家長會一般規(guī)定為每學期兩次,開學初和期中考試后,家長委員會的建立一般在每學年的起始年級開學初的家長大會上產生,畢業(yè)年級的家長委員由起始年級的家長補充,形成循環(huán)制。構建模式:“學校家長委員會總會年級段家長委員會班級家長委員會分會”三級機制,班級家長委員會是開展活動的基層單位,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家長委員會的成員,由家長會分級選舉,首先將各級有責任心、素質比較高、名望比較好、有奉獻精神、對教育事業(yè)熱心、有一定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樂于義務承擔學校和家長委托的工作的家長選上來,再考慮家長委員會的分布盡量體現農村家庭的分布,便于家長委員會與家長的聯系,使家庭與學校間的信息溝通暢達。家委會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學校教育管理;充當學校的參謀;為家庭教育提供咨詢;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結合。其次,給家長委員會自行組織的權利,鼓勵定期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學校擴大對家長的開放范圍,允許家長委員參與學校的各個方面,使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層次由知情層次向決策層次逐漸提升。另外,利用家長委員對素質比較低,尤其是隔代家長、單親家長從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上給予指導,負責把教師傳授的科學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傳遞給每個家長,相應的起到為教師減壓的作用。
3.以活動為主體,促進家校合作的有效發(fā)展
(1)開展各類家長會,消納存在的具體問題
家長會是家長與教師進行雙向交流互動的好機會。家長會有校級家長會、年級家長會、班級家長會和家長座談會。我校除了校級家長會外,根據班情、學情,不失時機的召開年級家長會、班級家長會和家長座談會,如有“會診式、交流式、咨詢式、展覽式、輔導式、快餐式”等。例如“會診式家長會”,班主任歸納好各種不同的“病例”,將不同類型的家長召集在一起,提供給家長思考,分析問題及形成原因,商討教育失誤及改進措施,尋求最佳教育方案。在會上各任課教師以平等的地位,本著雙方友好、坦誠的態(tài)度,就孩子教育的各個方面和存在的具體問題,共司探討解決問題的對策。這樣的家長會在各班最少每學期都要開兩次。特別是針對班級部分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喚醒家長的德育意識,盡量讓家長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使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同步發(fā)展。
(2)開辦“學校開放日”,提倡家長參與課堂研究
讓家長參與教育就要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不但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了解學校的教學情況。我校面向家長舉辦“教學開放日”有定期和不定期兩種形式,每周星期三為定期教學開放日,另外根據家長的方便而定,但不論是哪一種形式學校都有專人接待,參觀學校的環(huán)境,在自己孩子的課上陪孩子一起聽課,參加學生的各種活動等。讓家長進課堂聽課,參與課堂教學研究,既可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又可提高指導孩子學習的水平和能力;既可了解教師的教學行為,又可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提供有效建議。
(3)建立學生基本情況信息庫,開展有效家訪
我校鼓勵教師家訪,逐步將家訪制度化,并列人家校合作教育專項考核。家訪的作用在于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爭取家長的配合,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得以結合。我校教師根據所教年級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都建立了信息庫,如學生家庭成員結構、經濟狀況、居住條件及生活水平,學生的社會交往及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及理想愿望等。需要對某個學生進行家訪時,首先根據信息庫已存的信息和目前的表現制定出詳實的家訪計劃,確定明確的家訪目的與內容,再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家訪。因為農村家庭居住分散,家訪比較耗時,而且有很多家長外出務工,監(jiān)護人又比較忙,所以選擇比較合適的家訪時機是家訪能否成功的基礎。我校堅持做好班主任、任課教師上門家訪工作,特別是對家境貧困、學習困難、行為習慣偏差、身體智力有殘疾、單親、離異等特殊學生進行重點家訪和幫助,使家訪由針對解決學生問題型向針對家庭教育指導型轉變,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統(tǒng)計每個教師平均每學期有效家訪次數在五次以上。
(4)開通親情熱線,利用電訪優(yōu)勢
隨著現代通訊工具的改善與普及,為教師和家長的聯系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我校開展“家校合作”的另外一種形式是建立家校聯系卡和開通親情熱線。最直接,最顯實效的是親情熱線。由于農村家長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隔代撫養(yǎng)子女問題的突出,家庭教育的空缺,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性等,給學校教育帶來一定的難度?,F代信息的通暢,給各類家長的聯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保證了家校合作的有效進行。
三、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目前我校家校合作還尚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因此,必然會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有少數教師認為家長不懂教育規(guī)律,沒有能力參與學校的教育工作,家長介入校內事務是在挑毛病,形成對家校合作意義的抵觸和狹隘認識。有少數家長與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錯位,有些家長缺乏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認為教育孩子應該是學校的事,與家長關系不大。在時間上家校合作活動和學校工作往往發(fā)生沖突,合作內容的深度、廣度不夠,合作方法簡單等。對于現存的問題通過教育理論的學習,從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合作過程中成功的事例,啟迪部分教師和家長的認識偏差;通過實踐、認識、重整,再實踐、再認識,在實踐和認識提高的過程中形成“以校為本”家校合作模式的建構。
關鍵詞:ICQM 家校合作 個案研究
當今世界各國都普遍認識到家校合作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霸跉W美等教育比較發(fā)達的國家,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家校合作一直是其基礎教育研究和學校改革的熱點之一?!痹谥袊南愀鄣貐^(qū),由于政府的強力推動,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的家校合作得以迅速興起并蓬勃發(fā)展。我們研究團隊在考察“香港基督教國際優(yōu)質音樂中學暨小學”的辦學實踐過程中,發(fā)現該校的家校合作工作相比于香港其他學校,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個案。
一、家校合作概述
現代社會對于未成年人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全方位的,隨著社會變遷速度加快、社會生,活環(huán)境日益復雜,僅靠學校這一專業(yè)機構承擔所有的教育事務是不可能的?,F代公民的健康成長需要接受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和影響,任何一個方面的殘缺,都會使教育變得不完善,甚至會給受教育者造成終身的遺憾。而學校如果不能與家庭、社會等不同方面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因素取得協調一致,也會導致各方面的教育功能沖突和抵消。
未成年人由于其對成人的依附關系,其生活基本在成人監(jiān)護之下,主要時間均在家庭和學校中度過,社會教育的影響主要是透過家庭和學校來實現的,這與成人經常獨立面對社會事務不同。因此,家庭和學校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社會化場境,家庭與學校的溝通協作,在教育上形成共識,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就指出:“家長與教師之間必須進行真正的對話,兒童的協調發(fā)展要求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補充。”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頒布《綜合行動綱領》也提出,應該采取措施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促成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協作。
在英語表達中,“家校合作”最常見的表達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和“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長一教師配合),此外還有“educational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m involving(parent involvement)”(家長參與)、“parent participation”(家長參與決策)等?!凹倚:献鳌敝两駴]有一個明晰的、被廣泛接納的定義,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有不同的解釋。中國內地地區(qū)的家校合作實踐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與此同時,大陸學者也對家校合作問題開展理論研究,并提出了眾說紛紜的見解。關于什么是“家校合作”,我們比較認同如下定義:“家校合作是指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家庭和學校兩種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協調的教育互動活動?!?/p>
在世界范圍內,美國是開展有組織的家校合作實踐最早的國家,其家校合作的理論研究也較為豐富。早在1897年,美國就成立了規(guī)模最大的家長教師聯合組織——全國家長教師聯合會(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簡稱PTA),并成為推動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合作的主要力量。除PTA外,還有許多推動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融合的組織,如全國家長教育協會、全國家長和教師大會、美國兒童研究協會等。在理論研究方面,美國學者戴維斯(D.Davies)認為,家校合作有以下目的:①解決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約見家長、成立家長咨詢委員會等);②促使家長參與其子女的教育(如家庭教育指導等);③利用社區(qū)教育資源來豐富學校的教育(如參觀博物館、開辟校外教育基地等);④吸收家長參與教育決策(如家長委員會、家長一教師協會等)。另外,美國較具影響力的家校合作研究機構“家庭、學校及社區(qū)合作伙伴中心”提出的家校合作的六大領域則為世界各國所普遍認同,具體為:①親子教育,學校幫助家長提升其親子能力;②建立家校溝通機制,建立教育者之間的良性溝通;③家長輔導子女在家學習,家長要知曉子女在學校所學,配合學校教育,輔導子女在家學習;④家長無償參與學校的義務工作,有條件的家長應該力所能及的參與子女所在學校的義務工作;⑤家長參與學校校政決策,這屬于家校合作中比較高的層面;⑥學校與社區(qū)建立協助關系,隨著家校合作的發(fā)展,可以把這種合作推廣到社區(qū)教育中間去,形成家庭、學校、社區(qū)教育的良性互動。
二、家校合作在香港的發(fā)展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香港家長極少有機會踏足學?;騾⑴c學校事務。1982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DECD)顧問團來港,考察香港學校與家庭的關系,指出香港學校缺乏與小區(qū)的聯結,華人傳統(tǒng)文化相當強烈,“學校與教師各自有一股尊嚴,學生應該服從而家庭應該附和”。這種學校指令學生和家長的學校權力中心模式,是當時香港典型的“家校合作”模式。
隨著香港小區(qū)發(fā)展和教育服務質量的提高,香港教育署先后推出一系列文件和措施,推動現代學校的家校合作發(fā)展。1990年,香港教育統(tǒng)籌委員會發(fā)表《第四號報告書》指出:學校與學生家長互相合作,會為教育帶來莫大裨益。1991年,教育統(tǒng)籌科和教育署頒布《學校管理新措施》(SMI),指出家長不應停留在接受通告的被動層面,而應該有機會與教師商討其子女的情況,并參與到學校的一些事務中去。SMI還建議學校應允許家長和學生循正規(guī)的程序適當參與學校政策的制定,并倡議成立“家長教師會”以在家校間建立更為密切的聯系,甚至在校董會中引人家長代表。1992年,教育統(tǒng)籌委員會發(fā)表《第五號報告書》大力推行家校合作,建議成立“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并指出“家長有權知道子女接受教育的情況和有責任參與教育子女,而家長對子女的認識和了解,可以和教育專業(yè)人士的知識和技術相輔相成”。1993年2月,教育署正式成立“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負責推動學校的家校合作事宜。
在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過去近二十載的努力下,香港的家校合作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到目前,全港所有政府及由政府資助的中小學校均設有家長教師會。家長教師會的目標及功能:①促進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及溝通,建立伙伴合作關系;②透過家校緊密合作,共同促進子女在學業(yè)和身心各方面健康成長;③透過策劃及舉辦各類發(fā)展性及康樂性活動,發(fā)展家長潛能,加強父母與子女關系;④借著家長教育,讓家長更明白子女的需要,關注青少年政策;⑤讓各家長及學校就校政提出意見,推動學校發(fā)展;⑥選出學校法團校董會的家長校董,與其他校董共同管理學校。家長教師會既有家長代表,也有教師參與,是學校實施家校合作事務的主要組織形式。同時,香港還建立了家長教師會的地區(qū)網絡,在全港十八個區(qū)均成立了家長教師會聯會。這些聯會對促進區(qū)內家長教師會的聯系與交流,推動家校合作、凝聚家長力量、促進教育及社區(qū)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香港基督教國際優(yōu)質音樂中學暨小學”的家校合作實踐
“香港基督教國際優(yōu)質音樂中學暨小學”由基督教教會辦學團體主辦,是一所全日制男女生中小學“一條龍”貫通的、以音樂教育為特色的優(yōu)質私立學校。該校是獲得政府以“象征式地價”批地和1.7億標準校舍基建投入,并自籌兩千多萬建校,2003年9月正式招生開學,至今已配齊中小學階段的所有年級。ICQM作為一所私立學校,辦學上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和靈活性。ICQM盡管辦學只是短短的10年,但已為香港輸送了一批優(yōu)質畢業(yè)生,在社會上形成了良好的聲譽。
ICQM的培養(yǎng)目標定位為:“不但有良好的學術和藝術修養(yǎng)、豐富的創(chuàng)意,更有良好的文化氣質、道德操守、使命感,愿意獻身本港和祖國,以致整個世界——他們正是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該校強調“以靈育為核心”,“以圣經真理為辦學的基石,以音樂為培育的土壤”,促進學生德、智、體、群、美全面發(fā)展。該校在辦學中,基督教教育和音樂教育是兩個十分鮮明的特色。這兩大特色,在教育理念、學校管理、團隊建設、教學內容、德育工作、校園文化、家校合作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彰顯。
本研究重點關注ICQM的家校合作實踐。我們在考察中發(fā)現,ICQM在辦學過程中,十分重視與家長建立緊密良好的互動關系,并通過設立家長教師會和家長學校等形式開展家校合作:ICQM家校合作的理念是,“引領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理解學校教育理念和意圖,配合學校教育工作,為學生健康成長創(chuàng)設良好的大環(huán)境,更有力地支持學校教育工作,促進學校教育資源的自我增值”。有學者認為,家校合作的模式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校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圍繞學校展開各種教育活動;另一類是“以家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圍繞家庭展開各種教育活動。以此觀之,ICQM的家校合作,采取的是“以校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但我們分析ICQM家校合作的理念發(fā)現,在ICQM的家校合作實踐中,學校和家長兩者的角色是一種主導與被主導的關系,而不是“伙伴合作關系”,學校重在“引領”,家長則主要是在學校的“引領”下“參與”、“理解”、“配合”、“支持”。因此我們認為,ICQM的家校合作,可以稱之為以學校為主導的家校合作。
ICQM的家校合作之所以運用以學校為主導的策略,我們認為與其以堅定的基督教信仰立校密切相關。目前,香港由宗教團體主辦的學校為數不少,據《香港2011》年報統(tǒng)計,基督教團體開辦了639所學校(包括260所幼兒園、199所小學、180所中學)及相當數量的幼兒中心。此外,羅馬天主教主辦學校和幼兒園也有278所,就讀學生約192000人。但是,香港絕大多數宗教團體所辦學校,從學校經營的模式、教學的內容、具體的目標各方面看,已與一般的現代學校差異不大,宗教團體更多的只是扮演主辦或承辦的角色。但ICQM的創(chuàng)辦,是要在當代的香港社會建立一所在基督信仰指引下,具有國際視野,充滿音樂藝術氛圍,理念先進、辦學規(guī)范、校風淳厚優(yōu)雅的優(yōu)質學校,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條件,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宗教情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良好的文化藝術氣質、獨立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熱誠的服務社群精神。ICQM在辦學中,盡管要履行香港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規(guī)定,但更注重發(fā)揮私立學校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將基督教教義的宣導全方位地滲透到學校工作之中。ICQM的教師全是基督徒,在校學生已超過90%是基督徒,可以這樣說,ICQM是期望全體學生在本校接受現代教育的同時,養(yǎng)成堅定的基督教信仰。而要達至這一目標,就需要學校始終秉持辦校宗旨,去主導包括家校合作在內的所有工作的開展。
下面對ICQM以學校為主導的家校合作實踐進行具體分析。
1.家長教師會
ICQM和香港其他許多中小學校,在學校開展家校合作工作,并設有專門的家長教師會辦公室來方便其運作,經費主要來源于每位家長會員(學生家長自動成為會員)每年繳交的25元會費。
ICQM這樣表述家長教師會成立的目的:“本校致力推行基督教教育,為了促進、鞏固及強化家長與學校間之聯系及溝通,建立家校合一的和諧氣氛,本校特別成立家長教師會,作為家長與學校的橋梁,聯系學校、家庭、教會三方面合作,使學生在學業(yè)和品德上有更好的發(fā)展,促進家長與學校合作,協助推展學校辦學理念,同心協力,實踐基督教教育的理想,幫助孩子健康成長?!?/p>
ICQM家長教師會上述成立目的,充分體現在該校家長教師會的宗旨上:①聯系學校與家庭之聯系、溝通和了解,促進彼此間合作;②透過組織各類型的親子活動,促進彼此間合作,讓孩童在智慧、身量、靈命和人際關系各方面都得到適當的栽培和發(fā)展;③家長與教師能同心協力推動本校的辦學理念,實踐基督教教育的理想。
分析ICQM家長教師會的成立目的和辦會宗旨,有幾點特別之處:①家長教師會作為家長與學校的橋梁,要聯系學校、家庭、教會三方面的合作;②家長有協助推展學校辦學理念的義務;③最高目的是共同實踐基督教教育的理想。
將ICQM家長教師會的成立目的和辦會宗旨,與香港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編印之《家長教師會手冊》所確定的“家長教師會的目標及功能”相比較,可見ICQM家長教師會并沒有提及“讓各家長及學校就校政提出意見,推動學校發(fā)展”和“選出學校法團校董會的家長校董,與其他校董共同管理學?!边@兩條。為此,我們與學校相關人士進行過討論,校方認為:家長中不乏專業(yè)人士,但并一定是教育專才,而且本校有既定的辦學宗旨,學校需按自己的意志處理校政。同時,ICQM是私立學校,可不按照政府津貼學校那樣設立家長校董。由此可見ICQM在家校合作上校方的主導地位。
ICQM家長教師會自成立始,就一直高效工作,成為學校工作的重要支持力量。家長教師會下設行政組(負責策劃及推動會內一切行政事務)、義工組(負責招募和培訓家長義工)、活動組(負責策戈Ⅱ及推動會內活動)、學生福利組(負責跟進學生福利事宜),這些小組的角色及職責分工明晰,積極為學校提供支持。行政組做好制訂工作計劃、文書記錄、檔案收集、經費稽核等工作;活動組負責籌辦每學期的親子活動,如家長合唱團、家長一教師合唱團、大型家長分享會等;義工組專責招募家長義工,每學期都有200多家長報名,其中服務于圖書館的義工——故事爸爸、故事媽媽特別盡職盡責,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學生福利組為有需要的學生和家庭提供輔導,也負責監(jiān)管校巴、午膳等方面的服務質量。
2.家長學校
ICQM像香港其他學校一樣,也設立了家長學校。但是,其他學校的家長學校一般納入家長教師會的工作范疇,但ICQM的家長學校則由校長直接管理,屬于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運作上強調學校的主導性。該校對家長學校如此之重視,源于如下考慮:“本校深信要幫助同學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除了老師與家長的合作外,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責任也是責無旁貸,因此,本校除了重視學生的教育,也十分重視家長的教育,本校每位家長都要參加本校的家庭教育課程?!庇纱艘部梢?,家長參加家長學校的學習,并不因應家長是否自愿,而是學校的一項規(guī)定。
ICQM家長學校重視幫助、引導家長按著圣經的真理去教養(yǎng)孩童。家長學校的學員不僅僅是本校學生家長,也包括他們的親友。家長學校課程以講課、討論、工作坊等形式進行,理論與實踐并重,透過分享經驗或現實個案,幫助家長掌握教育技巧,解決切身問題。2010-2011年家長學校主要課程有:親子溝通、上帝是子女的最好輔導員、全家蒙主祝福、沉迷打機深淵、潔身自愛、主動學習等。這些課程由陳永生校長主講,同時也邀請資深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及其他資深人士授課。這些課程讓家長得到成長,進而讓孩子得到更優(yōu)質的培養(yǎng)。
3.家長對學校教學工作的配合
ICQM十分重視家長對學校教學工作的配合,要求家長主動完成督促孩子完成課業(yè)。為此,該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增強家長與學校的協作,且這些措施也顯現出以學校為主導的特點。
(1)學校網頁及內聯網
ICQM會定期將學校最新的消息上載于學校網頁,并將學校通告eNotice上載于內聯網(Intranet)。家長可以在任何地方和時間,隨時上網,了解子女在校學習情況,亦可在網上方便地簽署通告。這項措施反應良好,深受家長歡迎,每份通告的簽署率達70%,有的通告的簽署率甚至達到90%以上。
(2)網上家課日志
ICQM將小一至小三的各科家課上載于學校內聯網頁內,使家長能提醒學生完成家課。而一年級至十一年級的各科評估也上載于內聯網內,設定各班每天不超過兩科的評估,從而增進各科間的協調,避免一天也過多的評估。此措施反應良好,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預備評估,又能讓家長對孩子作鼓勵和監(jiān)察。
(3)欠交功課措施
為幫助家長了解子女交功課情況,同時鼓勵同學準時準時交功課,ICQM設計并實施了欠交功課措施。如學生當日欠交功課,班主任會于學生手冊上蓋上欠交功課印,需要家長簽名,以助家長提醒子女完成功課。如學生于該學期內,欠交功課達五次或以上,需于星期五留堂完成欠交的功課,班主任亦會蓋上留堂印以通知家長。如小學生能持續(xù)一個月交齊功課,老師會獎勵學生小天使印一個并豁免以往的欠交記錄,以加鼓勵。此措施使學生明白準時交功課的重要性,懂得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欠交功課的人數明顯減少。
4.學校教會工作
ICQM在學校內設立了基督使命堂,從事宣教使命。基督教使命堂80%的教友為本校家長,方便教會服務家長、引導家長。使命堂兩位牧師經常探訪教會家庭,了解家長的需要,共同牧養(yǎng)學生。每周五,教堂都組織家長祈禱會,祈禱、分享本周牧養(yǎng)孩子的經驗(該校對學生實施“牧養(yǎng)計劃”,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主要措施,也是樹立學生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手段),引導家長按圣經標準去牧養(yǎng)兒女。周日家長還帶著孩子回到校內基督使命堂參加禮拜活動。此外,基督教使命堂教會還對在學生中開展的宗教活動提供協助。
基督使命堂的教會工作,幫助ICQM實現了家校合一的牧養(yǎng)。這種學校教育與基督教增長率相互滲透、彼此交融的形式,對ICQM辦學宗旨的實現既是一種保障,也是一種促進。
5.其他家校合作形式
ICQM在家校合作方面,還通過開放日、家長晚會、學生手冊等形式,密切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系,促進學校和家長同心協力,共育學生。
四、結語
ICQM的家校合作在運作上,似乎有著“學校為中心”的印記?;仡櫥浇虝k學的歷史,其實也有著“以學校為中心”的傳統(tǒng)。但細究之,ICQM的家校合作并不是簡單的“復古”,它也有著與時俱進的方面,如成立家長教師會、開辦家長學校、家長教育內容針對孩子應對現代社會的突出問題等,都顯示出受到香港地區(qū)學校家校合作不斷發(fā)展這一大背景的深刻影響。ICQM提出要培養(yǎng)“面向2l世紀所需人才”,在辦學上,在家校合作上,主動地適應現代社會潮流也是應然的選擇,也顯示出ICQM在辦學上開放性的一面。
當代社會強調開放,強調對不同主體的尊重,因此,在家校合作的理念上,十分強調學校與家庭建立一種“伙伴合作關系”,亦認同家長對學校決策的參與。這些方面,在ICQM的家校合作上似乎并未得到充分體現。ICQM在學生的培養(yǎng)上,既強調能適應當代社會,又要樹立基督教信仰。而在日益多元化的當代社會,人們的價值觀紛繁雜亂,ICQM辦學者堅信圣經真理的價值,不僅將自己視為教育者,也將自己視為圣經真理的宣導者,因此在辦學上十分強調自己的意志得到落實。鑒于此,ICQM在家校合作上突出學校的主導地位是必然的選擇。這其實是ICQM對自身辦學信念的一種堅守。
摘 要 以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為契機,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獨立能力、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良好的體育道德。學生將理解個人健康與群體健康的密切關系,建立起對自我、群體和社會的責任感;了解和接觸社會,從而形成現代社會所必需的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在體育鍛煉中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逐漸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和集體主義。
關鍵詞 獨立能力 競爭意識 合作意識
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我們已進入一個網絡時代,每一個人的發(fā)展與進步都要跟上社會變化的腳步,不然就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這就說明了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性。學校作為培養(yǎng)二十一世紀人才的搖籃,不但要讓學生學好文化知識,而且要教會他們如何去適應這個社會,讓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體育新課標的實行,也同樣給我們體育學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
我國特殊的獨生子女環(huán)境,許多家長都過分溺愛孩子,使許多小學生養(yǎng)成了依附大人的習慣,缺少獨立自主的能力。在體育教學中要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獨立實踐的機會,例如在單杠教學中,有許多學生過分依賴老師的幫助和保護,離開老師的幫助和保護就不敢或無法完成動作。這時,我首先教會他們自我保護和相互保護的方法,然后鼓勵他們要多練習,讓他們明白只有克服依賴的思想加強練習,才能把動作掌握。又例如我常常會在課后布置一些體育小練習讓學生回家完成(一分鐘跳繩3組,仰臥起坐30個等),學生反饋的情況不是特別好,不是爸爸媽媽加班沒人看時間,就是沒有人幫助壓腿……學生總是會找出這樣那樣的理由來為自己解釋。面對這種情況,我及時開了一個座談會,就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回答。(1)你自己認識時間嗎?(2)做仰臥起坐一定要別人幫你壓腿嗎?學生們的回答很激烈,他們也逐漸意識到這些小練習沒有父母的幫助,自己也能獨立完成,最后我鼓勵他們要做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決不做爸爸媽媽身邊的小寶貝。我們不要只想到怎樣保護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會他成人后怎樣獨立地面對生活,教會他如何經受住命運的打擊,讓他無論在怎樣惡劣的環(huán)境都能不屈不撓地生活。
二、競爭意識的建立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一個沒有競爭意識的人是很難適應社會生活的,所以自幼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每個人都有一種追求優(yōu)越的欲望,它推動人們努力補償自己的不足,發(fā)奮圖強,獲得成功。這種補償心理在人的一生中都在發(fā)揮作用。因此,教師只要善于利用這條規(guī)律,就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競爭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首先經常運用比較的方法,能使學生看到自己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差距,這是激發(fā)競爭意識的第一步,只有看到差距,才會有補償差距的愿望;其次找出差距后,就可以引導學生去努力補償了,常用的方法如激將法,就很容易取得效果;再次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為一個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人,就是一個具有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的人。例如在上《搬西瓜》一課時,我提出不能用手搬西瓜時,學生就開始動腦筋想辦法,我原本的意圖是讓學生兩人一組夾著西瓜走,可是有的學生卻把西瓜放在自己的衣服里運到了對面,這樣即沒有把西瓜掉到地上,又比我原先設想的方法要快,于是我對他進行了表揚和獎勵??梢哉f現在學校的應試教育束縛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我們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興趣,鼓勵學生勤動腦、動手、動眼、動口,善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用自己的思路去解決問題。當學生表現出其“新思想”,有了“新發(fā)明”后教師應及時予以表揚,并鼓勵學生堅持探索。
三、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
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自愿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和協調而實現共同目標,最終個人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在體育教學中對于學生來說,在游戲和學習中能主動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協商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確?;顒禹樌M行,同時每個人都從相互配合中實現了目標,這就是合作。體育活動本身就是具有競爭的行為,是一個團體為了取得好的成績而與另外一個團體展開競爭,在競爭中每個小組的每個成員的力量都是取得好成績的前提,怎樣更好地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來,這就要求每個學生要具有相互之間的合作意識。例如在組織學生進行籃球的移位傳球時,大家既要快速地轉身傳球,又要一起快速地移位,還要讓傳過去的球穩(wěn)當地讓對面同學接住,這就要求每個學生要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比賽的勝利。如果在比賽時其中有一位同學移位不夠及時,那么就要阻礙傳球的順利進行,如果傳過去的球過于重對方接不住,也要浪費時間把球去撿回來,這樣就不會取得比賽的勝利。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讓他們心中有合作的意識,然后逐步養(yǎng)成合作的習慣。
結束語:適者生存的本領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是生物進化的普遍規(guī)律?,F代社會的變化更是讓我們難以把握,所生活、工作的環(huán)境隨時都可能變得陌生,青少年如果沒有良好的適者生存的本領,根本就談不上在將來的競爭中取勝,反而容易被淘汰。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格里尼(R.Greany)博士指出,適應環(huán)境不是一味地“順從環(huán)境”,根據環(huán)境條件改變自身、調節(jié)自身,試著與環(huán)境條件保持協調,才是其本意,才能真正生存。只有適應環(huán)境,才能改變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我們期待每一個學生將來都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參考文獻:
[1] 伽瑪健康網.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Z].
【關鍵詞】 小學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
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世紀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東西。我國中小學的心理輔導,一般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全體常態(tài)學生的健康成長,它不可能僅靠個別咨詢方式實現,更多的必須憑借集體輔導形式來達成既定目標。
在這樣的認識上,只有進入到“學科滲透”層面,學校的心理輔導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實處??梢哉f,學科滲透是學校心理教育的全員性策略。
作為科學教師,如何充分利用科學學科現有的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的心理能力隨著學習過程而得以發(fā)展,并形成持久的動力及認真、細致、耐心、踏實的良好性格特征?筆者通過實踐與研究,歸納如下:
一、活用教學內容,挖掘課程資源
我們的教材都是經過精心選擇和編制的,其間所包蘊的心理教育內容更是豐厚的廣泛的,與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茖W學科特別有助于促進觀察與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它也有助于促進邏輯的與非邏輯的思維品質的結合,形成科學創(chuàng)造思維的品質??茖W教學還涉及到現代人的一個重要品質即科學精神與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
例如《認識常見的巖石》一課,學生對巖石特征的觀察認識肯定會有不同的發(fā)現,由于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或條件未控制好也會導致不同的實驗結果,這時就自然而然地提出再次實驗的要求。讓學生親歷實驗的過程了解一次實驗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就需要再次的實驗,甚至是成千上萬次的重復。再次驗證,這也是科學素養(yǎng)的一種。
二、整合學科教育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為,教育目標由三個維度構成:其一是認知領域的目標,由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及智力發(fā)展諸目標構成;第二個維度是情意領域的目標,由興趣、態(tài)度價值觀、判斷力、適應性的發(fā)展等目標構成;第三個維度是技能活動領域的目標,由動作技能諸目標構成。新課程標準把教育目標表述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在心理健康教育剛起步的現階段,可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視為心理教育目標。
在科學教學中,應根據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任務不同,確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教師在備課時,除了明確學科心理教育目標和獨特任務,還要突出科學學科的特點,緊密與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以筆者執(zhí)教過的一堂心理滲透課《認識常見的巖石》為例:
學科目標 1、學會借助實驗工具觀察常見的巖石,在觀察中發(fā)現巖石的基本特征。
2、體會科學是一個探索過程。
3、了解巖石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心理教育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中敏銳的觀察力。
2、鼓勵探究,培養(yǎng)學生研究巖石的興趣。
3、體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4、注重師生之間多向互動,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整合目標 1、 學會借助實驗工具觀察巖石并發(fā)現巖石的基本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研究的興趣,體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 體會科學是一個探索過程,鼓勵探究。
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有意識地進行心理滲透教育。
三、善用表揚,及時引導
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都特別希望得到教師的反饋,尤其是對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錯了受到冷落,或者得不到教師及時的肯定,都容易損害學生的自尊心,都會直接影響其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要給予足夠的寬容,耐心地矯正,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
但是,不恰當的表揚同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教師應避免做出類似這樣的評價?!罢媛斆鳌?,“真了不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海姆?G?吉諾特博士在其著作《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中提到真正有效的評價應該是有建設性的,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們的感覺,千萬不要評價判斷孩子的性格和品行。在運用表揚的時候,要盡量表揚孩子的行為而不表揚孩子的品行。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價值評價。有益的表揚總是肯定孩子的感受,并且描述孩子所做出的成就。
四、營造和諧互動的心理氛圍和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向互動的活動,努力在課堂這個特定活動環(huán)境中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應該是學科滲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基本保證。教師應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效益和師生交往的觀念,重視課堂心理氛圍的建設及良好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梢詮倪@幾方面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愉悅;尊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理解學生的需要,傾聽學生的心聲……
例如有的學生在探究活動時有很多發(fā)現,到交流研討時就是不肯說,怕說錯了,會被嘲笑。實際上許多美好的發(fā)現都藏在這些不肯說的學生心中。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研討的民主氛圍,給學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呵護孩子的發(fā)現,給予多元化的激勵。只要孩子的交流有根有據,教師除了語言激勵外,還可以頒發(fā)“最佳創(chuàng)意獎”等,保護孩子的研討熱情。
五、適時評價,養(yǎng)成積極習慣
積極心理學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發(fā)青少年內在的激情,幫助他們發(fā)展綜合的技能,承擔起生活的責任,成為有社會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評價時要強調他們的優(yōu)點與長處,對于他們出現的點滴進步與努力都要給予鼓勵與贊美,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情緒和習慣。
在科學課堂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尤其重要,例如傾聽的習慣。一旦習慣沒有培養(yǎng)好,課堂雖然“熱鬧非凡”,但學生的獲益是極其有限的。因此,教師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抓住機會,表揚能認真傾聽他人觀點的小組或學生,強化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在表揚的同時告訴學生“傾聽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讓學生由內心接受你的表揚。也可以采用小組評價的方法:認真傾聽的小組給予表揚強化,爭當“最佳合作小組”,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通過課評的形式,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例如在執(zhí)教《認識常見的巖石》時,學生經過10分鐘的動手實驗,教師示意學生停下來時,發(fā)現有一小組自覺地把實驗材料收拾好。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教師立刻抓住了這機會:剛才我看到B1組的同學做完實驗后還順手將實驗材料收拾好。科學家做完實驗以后,也不會忘記收拾好實驗材料的。謝謝B1組的同學給我們樹立了這么好的榜樣。
總之,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人的個性發(fā)展中的重要性。教師應該以熾熱的情感和豐富的心理學知識打動學生。在日常教學的點滴中融入對學生心理的指導,切實實現學科滲透教育的“濡染整合性”功能。
參考文獻
[1]郭喜青,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情緒智力;性別差異;家校合作;生涯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5)13-0004-04
一、引言
情緒智力這一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彼得?薩洛維與約翰?梅耶提出,是指個體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識別他人的情緒情感,并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情緒智力是與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緒的能力相關的。良好的情緒智力應是學校教育的目標之一。
研究發(fā)現,情緒智力與不良行為(逃課、煙酒濫用、攻擊等)呈負相關。有心理學家對青少年的情緒智力及焦慮和健康進行了相關研究,發(fā)現情緒智力高者焦慮水平低,對生活的滿意度高,有更多的積極行為。加拿大特倫特大學研究者采用《巴昂情緒智力量表(青少年版)》(Baron EQ-i:YV)就高中生的學業(yè)成績和情緒智力的關系作了研究,發(fā)現情緒智力對學業(yè)成績有很高的正向預測力。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此時身體、心理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叛逆、冒險行為、情緒波動等現象比其他年齡段更為突出。然而,一方面,學生的很多叛逆行為、非理都是在情緒化狀態(tài)下做出的,即由于情緒宣泄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在任何情境(包括學習、人際交往、做事等)中的認知活動(感知、想象、記憶、思維等),都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上進行的,而情緒、興趣、態(tài)度、價值觀、信念等常作為心理背景而影響認識活動。因此,初中階段學生的情緒特點和情緒智力特點是學校教育不能忽視的重要學情之一。然而,當前很多學校沒有認識到情緒智力的重要性,缺乏重要的學情分析或是分析不到位。
情緒智力本質是情感與理性協調發(fā)展的結果。因此,學生的情緒應當受到德育工作者的關注,因為情緒體驗是一個強大的動機系統(tǒng),影響著人的各種行為。在道德認知、信念轉化為道德行為的一系列的內化過程中,情感、意志系統(tǒng)的加工作用更是必不可少。比如在教育實踐中,很多教師會發(fā)現有時學生明明知道某些行為是不合規(guī)范的,卻還“明知故犯”,便有可能是學生的情緒性推理導致的。我們結合基于量表的初中生情緒智力的測量結果,就情緒智力與德育工作的關系進行分析,以期為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可行的切入點。
二、 研究過程
(一)被試
被試為上海市閔行區(qū)莘松中學六年級和七年級學生,共計160人,回收有效問卷152份,問卷有效率為95%。其中男生68人(45%),女生84人(55%),六年級77人(51%),七年級75(49%)。
(二)研究工具
1.巴昂情緒智力量表(青少年版)
該量表由巴昂等人于2000年編制,是國際上第一個測量青少年情緒智力的量表,該量表在多國施測,均被證實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且結果的跨文化性和無偏性較好。本課題在中文修訂版基礎上,根據閔行區(qū)實情,做了進一步修訂。量表共60題,信效度良好,總量表和各因素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均在0.74以上,總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898。量表主要考察以下4個因素:
自我意識:個體理解和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
人際關系:個體愉悅他人、理解他人和傾聽他人心聲的能力。
適應性:為人靈活、高效、現實,善于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
壓力管理:在壓力條件下,冷靜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編問卷(背景信息調查)
我們還設計了一定的背景信息題目:包括性別、是否本地生源、是否獨生子女、家庭教養(yǎng)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師生關系自評、同學關系自評等。
(三)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來處理和分析數據。
三、結果統(tǒng)計與分析
(一)情緒智力的性別差異分析
對情緒智力的總分及四個維度(自我意識、人際關系、適應性和壓力管理)在性別間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是否具有性別差異。
由表1可以看出,女生在情緒智力的自我意識(t=-4.77,p
在附加的幾個問題中(師生關系滿意度、同伴關系滿意度、學習效能感自評和實現人生目標的信心),男生女生沒有表現出明顯差異。
(二)情緒智力在不同家庭因素的差異分析
1.是否獨生子女
對于是否是獨生子女在情緒智力上的差異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2。
非獨生子女在人際關系(t=-4.13,p
2.家庭教養(yǎng)方式
在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上,選擇民主型的有109人,專制型34人,溺愛型和放任型各2人。由于選擇溺愛型和放任型的人數太少,代表性不足,故分析時不予以考慮,主要分析民主性和專制型的差異。
由表3可見,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的子女在自我意識(t=-2.46,p
3.照料者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133人)是由父母(含三代同堂)照料的,(外)祖父母、單親以及其他人照料的共計19人,合并為一項,記作“其他(n=19)”。
由此可見,在自我意識(t=-2.45,p
此外,本研究還檢驗了在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不同戶籍的學生之間是否存在情緒智力上的差異,結果均顯示沒有顯著差異。
(三)情緒智力與自評問題間的相關性分析
在背景信息部分,我們設置了幾個關于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學習效能感、人生目標信心四個方面的自評問題,分別讓學生對四個問題給予評分(范圍在0~100之間)。結果顯示,師生關系滿意度平均分為87.11,同伴關系滿意度平均分為87.64,學習效能感平均分為82.43,實現人生目標的信心平均分為82.74。將之與情緒智力相關分數做相關分析,發(fā)現了以下一些關系。
從表5可以看出,自我意識、總分與四個自評問題之間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人際關系、適應性與師生關系、同伴關系之間存在極其顯著正相關;壓力管理與除師生關系自評外的三個自評問題存在顯著正相關。此外,師生關系自評與同伴關系自評呈顯著正相關(r=0.76,p
四、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啟示
結合測量結果以及學校德育工作實際,就情緒智力與德育工作的相互關系進行探討。
(一)德育工作需要關注性別差異
1.關注“性別差異”而不是“性別差距”
當前,各種各樣的“男孩危機”正成為一個教育熱門話題,全社會似乎都在擔心男孩們的未來。但筆者認為,男女生的不同表現并不是“性別差距”,而是“性別差異”。發(fā)展結果的不同可能源自于起點存在差異以及在教育過程中沒有正確對待這些差異,沒有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
本研究也反映出男生女生情緒智力的不同之處,但并不是男生在所有方面的表現都不如女生。六年級、七年級女生在自我意識、人際關系和總分上均顯著優(yōu)于男生,但是男生在適應性上顯著優(yōu)于女生,在壓力管理方面男女生沒有顯著差異。從性別差異的視角看,這可能與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性別角色定位有一定關系,男性從小受到的訓練是獨立和自信,道德取向是公正;女性社會化的重點則是去養(yǎng)育、同情和關心,即以人際關系來定義她們的道德。因此,女性更容易擁有較好的自我意識、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男生所需面對的來自社會、家庭、他人和自身的壓力比女生要大得多,情況也要復雜得多,因此男生必須獲得更高的適應性水平。
2.“尊重差異”而不是“強調差距”
男生和女生在不同方面的不同表現有可能是短時間內的、一過性的失衡,放在更長的時間范圍內也許就不足以冠之以“差異”或者“差距”。但這段短時間內的失衡需要被正確對待,以防止一時的差異變?yōu)樽罱K的差距,因此也離不開我們的德育工作對它必要的關注。目前很多學校已經開始注重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制定德育目標、開展德育活動以及進行德育評價。但對于同一年段、同一年級男女生之間的發(fā)展差異似乎需要更多的關注。
追求教育形式上的平等反映在德育中,就是同目標、同形式、同評價,但這只是一種無視差異的形式上的平等。在某些適當的時間和場合,在某些具體的方面,德育也似乎有必要分性別進行細化。不僅僅在行為規(guī)范上要求“紳士”和“淑女”的行為表現,也不一定是要分成兩個群體在不同地點進行教育,而是要在德育目標、工作方式、途徑和評價標準上深層次分析男女生的不同特點,對于不能忽視的差異要作出教育對策上的細化和優(yōu)化,促進每一位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fā)展。如教育學生要孝敬父母,我們應該首先了解傳統(tǒng)文化中推崇的兒子和女兒對于父母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而不是統(tǒng)一要求“為父母洗一次腳”等。分析學生的性別差異,讓不同性別的學生得到合理的有差異的教育,才是真正對教育公平性的追求。
(二)學校需努力提升家校合作的適切性和可操作性
在本研究中,有關于家庭因素方面,我們發(fā)現了幾個明顯的差異:(1)非獨生子女在人際關系和總體情緒智力上表現均顯著優(yōu)于獨生子女;(2)父母教養(yǎng)方式為民主型的子女在自我意識方面的表現顯著優(yōu)于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的子女;(3)在自我意識、人際關系和總體情緒上,受到父母照料的學生顯著優(yōu)于受到其他人照料的學生,只有在適應性上,受到其他人照料的學生顯著優(yōu)于受到父母照料的學生。將這幾種家庭因素綜合起來看,“2+1”、“4+1”甚至“6+1”是大多數的家庭結構特點,由于“1”是全家的希望和未來,使得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尤其是祖父母輩的教養(yǎng)方式)變得不理性、不科學的不在少數。如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大多數學生認為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是民主型的,但仍有一部分為專制型(非理性教養(yǎng)方式的一種)。也許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測量結果的差異。這啟示我們在以下兩個方面有更多的思考。
首先,要提升家校合作的適切性。
家校合作適切性的提升,將對學校德育的實效性產生積極影響。學校在指導家長了解孩子的同時,還要了解自身的家庭結構特點和家庭教養(yǎng)特點,這是提升家校合作適切性的基點。
其次,要提升家校合作方式的可操作性。
單向、低層次的家校聯系無法對家長產生教育影響以及促使其改進教養(yǎng)方式,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思考和舉措。家長有時不是不愿意配合老師的教育,而是不知道怎么配合或者沒有找到配合學校教育的有效切入點。創(chuàng)新家校合作的方式,創(chuàng)造切實可行的操作路徑或許能提升家校合作的成效。
(三)學校要關注學生的生涯教育
本研究有一個有關學生生涯自信心的自評問題――你對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多大把握? 該問題的結果與情緒智力總分、自我意識有顯著相關。當前有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學生在高中文理分科時會很矛盾,不知道如何抉擇,更多的學生到了高中畢業(yè)還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么。很多家長不清楚孩子的興趣和潛力方向,只看到分數、大學的名聲以及各種社會熱門職業(yè),不能理性地幫助孩子作職業(yè)規(guī)劃。測量結果和教育實際啟示我們,需要在生涯教育方面給學生以更多的引導。
【關鍵詞】家長委員會;有效;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fā)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的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fā),無論在教育目的、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能發(fā)生分歧?!笨梢?,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成人、成才、成功都離不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不可偏廢,缺一不可。只有將二者完美結合,產生合力,才能產生1+1>2的教育效應。家長委員會是一個和學校一起豐滿孩子羽翼助推成長的組織,彰顯著強大生命力。作為學校,我們高度重視家長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性,明確家長委員會這一教育資源的重要價值。
一、學校家長委員會的現狀
家長委員會是家長自治組織,是家校溝通的橋梁。通過家長委員會這個平臺,家長可以憑借組織力量行使教育參與權,促進學校民主管理、支持教育教學,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1.重形式輕內容。一些學校創(chuàng)建家長委員會純粹就是為了滿足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家長委員會只是個擺設,根本沒有發(fā)揮任何有意義的功效;一些學校則把家長委員會當成了一個炒作宣傳的噱頭;更有甚者,一些學校對于家長委員會的需求僅僅停留在物質和經濟層面,甚至成為向家長索取的渠道,過于利益化。
2.認識上的差異。大家對家長委員會工作的認識不夠,有的家長委員會成員認為學校只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設立了這樣一個機構。家長委員會工作有時被動地完成學校安排的任務。
3.機制上的不完備。家長委員會工作沒有“長效機制”,有時一任家長委員會主任的變更會影響到整個工作的開展,缺乏堅持性,工作中難契合。有的家長委員會成員有熱情,有能力,沒時間;有的家長委員會成員有時間,有能力,有熱情,卻一時找不到適合自己發(fā)揮作用的機會。
二、有效發(fā)揮家長委員會作用的策略
(一)“二有”是保障
1.有制度。家長委員會要高效發(fā)揮作用,首先要保障其對學校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話語權和監(jiān)督權,這就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來予以保障。家長委員會制度包括以下內容:《家長委員會章程》、《家長委員、會長、副會長選舉辦法》、《家長委員會職責》、《家長委員會例會制度》、《家長委員駐校辦公制度》、《家長義工制度》、《家長委員提案制度》、《家長評議學校工作細則》等。
2.有架構。家長委員會辦公室的架構可以這樣安排:
組長:校長、家長委員會會長
副組長:副校長、副會長
組員:教導主任、德育主任、大隊輔導員
有了架構,又有制度,就能有效地保障家長的權益,為發(fā)揮出家長委員會對學校工作的促進作用、橋梁作用、助學作用和監(jiān)督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流程要規(guī)范
1.溝通。學期初召開家長委員會會議,征集他們的需求、愿望,進行雙向溝通。學校與家長委員會兩方面的信息達成一致后,尋找工作的切入點,確定學校建設的長遠目標和當下工作重心。
2.謀劃。召集家長委員會負責人、任課教師、家長精心謀劃,把雙方達成的班級建設工作切入點轉化成具體的工作方案,并協調各方力量分頭落實。
4.督促。這一環(huán)節(jié)由班主任和家長委員會負責人完成比較恰當,通過電話、書信、QQ三種基本方式來了解工作方案的落實情況,確保預期的工作方案能順利完成并達到預期效果。
5.反饋。班主任要協調好家長委員會經常不斷地把家長的意見反饋給自己和任課教師,也要把自己和任課教師的想法反饋給全班家長。如有特殊情況,則應反饋給學校領導負責人。
班主任、家長委員會成員在具體工作中既要遵循這一工作流程,又不能太局限于這一流程。因為這一個工作流程不是單向延伸的,而是雙向互動的,要隨時根據學校建設以及發(fā)展的具體實際做出調整。
(三)建構“家校共育體”
家長委員會要做到對學校建言獻策參謀到位,觀察監(jiān)督評價到位,助學合作支持到位。
1.定期聽取學校工作報告。
讓家長委員會成員列席學校會議,學期初,聽取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或工作計劃的報告,學期末,聽取學校工作總結,并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
2.監(jiān)督學校事務,確保健康發(fā)展。
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管理、監(jiān)督依法辦學是確保學校辦學公平、公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家長委員會隨時對學校的辦學方向、教育理念、辦學章程、教育教學行為、規(guī)范收費、招生入學以及后勤服務等加以監(jiān)督,使學校的各項工作陽光運行。
3.組織多種活動,支持家校溝通。
(1)參與校園大型活動。
邀請家長委員會成員參與學校重大慶典、節(jié)日演出,如每年一度的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等,或者是開展各類親子活動,如親子游戲、親子閱讀、親子對對碰等主題活動,既可以讓家長的自身價值得到體現,又可以與師生共同體驗精彩的校園生活,感受孩子們成功的喜悅。
(2)開展廣泛的義工服務活動。
如校運會時,老師不夠用,這時就可以邀請有時間、有興趣、甚至專業(yè)的家長來當裁判員、紀律管理員、宣傳大使,并協助班主任設計班服、班旗等,這不但減輕我們的用人之難,更激發(fā)了家長參與學校工作的興趣。
(3)邀請有專長的家長來校擔任“客座”教師。
例如:請消防隊工作的家長來校指導師生安全逃生演練、請醫(yī)院工作的家長來給學生作衛(wèi)生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講座、請書畫藝術界的家長給學生進行琴棋書畫茶食歌陶藝舞等體藝特長指導、請政法系統(tǒng)工作的家長給學生講解法律常識……家長是潛在的、有待開發(fā)的、非常豐厚的資源,作為學校,就要充分挖掘利用這一資源優(yōu)勢。
4.建立立交橋式的溝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