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語文的概念范文

        大學語文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語文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語文的概念

        第1篇:大學語文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大學語文;閱讀;悅讀;通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8-0241-01

        每位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可能都有體會:如何將大學語文課上的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位教師的每一堂課都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因大學語文作為通識教育課的公共課或選修課,與學生的專業學習沒有直接的、顯性的聯系,加之大學語文課課程定位、課程內容、授課目標等不一致或多向性,使大學語文課教師在有較大的授課自由度的同時,又常常無所依傍。對大學語文課的改革伴隨了近些年大學語文課風風雨雨的發展歷程,其中教法研究是討論最多的。有人認為教法歸根到底是“技”而非“道”,不應過多關注,更不能將大學語文課上成娛樂節目。筆者對此觀點持贊成態度。

        大學語文課一個關鍵的環節是閱讀,在大學語文的聽、說、寫、思等幾方面,閱讀是既是內容,也是方法、手段、橋梁和關鍵。通過閱讀,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將較高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更好的運用于專業學習和生活中,準確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和思想,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因此,讀什么,如何讀是大學語文的重點問題,將“悅讀”概念引入大學語文教學中來,就是基于此。

        悅讀是借用近年來基礎語文教學領域的一個概念,原意是在積極、主動的心理狀態和情緒中閱讀語文(文學)經典作品,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悅讀從讀的內容到讀的方法都突出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將其運用到地方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的教學中取其名稱,但內涵有所變化,作為以培養“完整的人”為教育理念的通識教育課程,大學語文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為目的,這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悅讀”即是對一系列教學活動的概括。“讀”是核心,“悅”是狀態。它涉及三方面:文本篩選(讀什么)、課堂教學(怎么讀、如何悅)、課外閱讀與寫作(悅讀的效果)。

        一、悅讀重點是版本、文本的篩選

        這二者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眾多的大學語文版本中,選擇較權威的、且在教學實踐的檢驗中獲得普遍認可的版本。筆者所在的學校在大學語文開設過程中選用過的教材有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華東師大出版社)、王步高主編的《大學語文》(南京大學出版社)和陳洪主編的《大學語文》(高教出版社)。筆者體會可根據學生專業的特點和學時長短選擇教材,如外語專業強調文學素養、文化對比,大學語文課可以提供一些輔助的作用,而學時較充足,則前兩種教材可供考慮。理工科專業強調語言應用能力且學時較少,則后一種教材使用更便捷。文本篩選對學生的思想、情感、語文素養、年齡特征等,在眾多的版本中,選擇適合大學一年級公共課的特點,篩選出選文文體涉及面較廣、有思想啟發性、能對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有示范、訓練作用、藝術水準高、有較高審美價值等特點的文本。版本和文本與學生的年齡、心理需求、興趣愛好、文化文學文字的素養、能力等相對應,是學生“悅讀”的基礎。

        二、對文選的處理和文本的解讀

        地方高校的大學語文課受多方面因素制約,課時較少,筆者曾為工科專業開設過計劃學時為22學時的大語課,期間法定假日占2次,實際學時僅為18,所講授的文本不過十篇左右。而最多學時的文科專業為45學時。筆者體會可采用專題式的講法,即打破教材原有順序,整合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將某種相同因素的文本放在一個課程單元,以一、二文本作為精講文本,以點帶面,使文本更加適合教學呈現。使學生在興味盎然中獲取閱讀的快樂、學習和思維的。對于文本解讀則側重于引領學生對文本深入理解與探尋,要把學生被應試教育“敗壞”了的語文胃口給重新調試過來。

        三、將悅讀延伸到課外

        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說“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不僅僅在于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修身與成才,在于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實行持續性的教學模式,通過反復、長期地熏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自覺學習習慣,把大學語文課由教學過程的終點變為學生一生繼續學習的起點。”可采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促使學生主動拓展閱讀范圍、深入思考問題。教師可利用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檢驗學生效果,如有些學校和教師使用教學網站或教學博客提交讀書報告等,并與學生的平時成績適當掛鉤。可提高學生讀與寫的興趣與主動性。也可與學生管理部門一起適當組織一些以名著改編、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和設想,不揣淺陋,希望與同仁探討,并求教于大家。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大學語文:把“敗壞”的胃口調試過來[N].人民日報,2005-12-06(11).

        第2篇:大學語文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多元文化教育 大學語文課程 新認識 課程改革 課程重構 人才培養

        對于我們來說,語文一直都是一個相當直接卻又很復雜的概念。語文是指語言和文字,以及語言和文學兩類簡約式的統稱。同時是由文字、言語、文化以及文章等多個方面共同構成的一個整體。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學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十分重要的人文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

        通過結合當下大學教育環境下的大學語文這門學科所面臨的艱難境地,筆者認為應當從當代大學教育的目的以及內容等各個方面來對大學語文的課程教育進行新的認知。

        一、關于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目標定位

        近代社會教育環境下,太多的責任被賦予在大學語文身上,它擔負著傳授文史知識、傳承民族文化、陶冶自身情操、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弘揚人文主義精神等眾多的職責。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在現在的課堂教育之中,是無法做到各種培養兼而有之的。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開設語文課程的課時大多是三十至四十個,要在這樣相對短促的課程教學之內明顯地表現出對于寫作能力、道德素養以及人文精神等數方面的教學效果,根本是難以實現的。對于人文方面的素質培養更是要堅持不懈,長久堅持,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輕易達成的。

        將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定制的過為完美,這就直接影響到了語文教學本身的發展。當前,在新式的教學理念要求之下,我們應當及時重新地看待大學語文的教學。從語文本身的教育、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以及大學生在學校和社會中的處境等全方位定點觀察,徹底從以前固定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不再僅僅重視工具性質的訓練,更加看重學生在大學語文課程方面的綜合素養以及自身內涵的提高。并且開始嘗試現代化教育觀念以及社會觀念為視角,培養復合型人才。

        二、教育對象的重新認識

        確認教育對象所面臨的復雜及多元的文化知識環境。目前中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單一并且落后的計劃性經濟已經逐漸滿足不了中國現時的發展,逐漸取而代之的是多種多樣的市場經濟,與此同時,我國社會在政治和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體制改革,這就勢必要造成現代人們思想觀念以及價值觀念的變化。而語言方面的變化,是人們在精神生活中最有代表力的狀態,也同樣會在社會的變化之中隨之改變。

        針對當前的大學語文課程,大學生們的心態普遍可以視為接受與排斥并存,從功利性的視角來看待他們這一表現,就是他們從內心覺得大學語文以及大學語文的學習并不能夠對自己產生直接的作用,無法作為一種手段來直接獲取利益,然而現實中實際存在的激烈的就業壓力,使得他們又想通過學學語文來提升自己的全方位素質。作為大學教育者來說,這時就要正視學生內心存在的矛盾斗爭,敏銳地把握住學生的心態變化,并且積極地去尋求方式方法對大學語文的教育現狀進行改變,切不能僅僅片面地宣揚其負面影響。以大學語文教育自身為視角來看,大學語文本就是一種以多元化和發散性為主要特點的教育活動,兼以感染力和創造力的提高教育。大學生的心態對于教育活動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

        三、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重新構建

        (一)要重視在現代文化背景之下關于傳統歷史的文化重現

        無論是處在任何一個時期之中,現實中存在的傳播工具都能將文學藝術所產生的精神果實廣泛傳播,作為一種傳播的媒介,它決定了這些精神成果是否可以實現傳播,并且能夠決定這些精神果實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隨著時間的發展,文學藝術所產生的這種精神成果也變成了現時傳播媒介運行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教學課程就是將某個時代中各種能夠對學習者產生影響的實際知識進行總結以及有計劃地選擇,作為教育工作者,基本的任務就是將教學課程所涉及的各類知識與外界廣闊的社會緊密聯系。

        語言所要表現出來的具體內容就是一種文化,我國的語文教育是具有著傳承性以及民族性的,其肩負著自古而今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深厚濃郁且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當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對于傳統歷史的經典作品雖然是存在著學習的必要性,但它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鑒賞。同時,作者反對將傳統的中國文化作為現在新式文化的反面例證,但是也并不贊成對傳統的文化過為神奇化的看待或對其頂禮膜拜。我們要知道的是,所謂的傳統與現代,只是時間上的次序不同而已,并不是空間的問題。對于傳統文化來說,我們應該用現時的形式表現,從而成為現代文化中一個豐富多彩的組成。因此,力求將現代的文化與傳統的文化完美融合,力爭體現出現代文化中傳統文化的新含義,這就成為了我們大學語文教育的新目標。

        (二)妥善地處理好文本選篇的代表性以及時代性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般而言,在大學語文教材中選擇文章主要是追求其代表性以及時代性。但是在現在的現實中卻是:各種類型的語文教材都只重視代表性,缺乏對時代性的表現。課本中的文本選擇是語言進行應用的一種形式,但是語言的運用卻是有歷史性的,同時也包括現實性。代表性包含了時代性,代表性作品不僅只是婦孺皆知的歷史性作品,也可以是現時現代的新作,經典并不排斥時新。典型時代性作品也勢必會蘊含著經典的內涵,但是我們在承認經典流動的同時,也要注意,在選材的方向上要注意避免陷入兩個極端,一是要力爭規避選擇與作品時代的當時社會聯系過于密切的作品。二是要盡量不去選擇那些過于強調文學性的作品,換言之就是,太狹隘的文學觀念是不受提倡的,一個真正優秀的作品是不能僅僅用一個方面的考量去評價的,在將語言的運用能力作為主要目標的教育中,經典的概念是廣泛的,要同時囊括現當代的作品,也要選擇古代的優秀文選,要在時代性與經典性中取得一個平衡點。

        當前,大眾文化快速發展,已經逐漸地形成了包圍之勢,多元化的價值觀也在現實的社會中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對審美與情感的培養,這樣的養成是要大量的優秀文字表現作為依托的。只要是能反映這個時代典型特征的,能體現個人價值情感的,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的,均為積極的情感表現。而我們要通過借助文字的力量,將學生與人類,學生與人生以及自然之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和睦的關系。

        (三)應看重語文選篇在現實中的適用性

        許多版本在教材的選篇過程中都是相當重視經典性的,但是卻忽略了對教材適用性的顧及。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重構,是以需求為引導,這是很多課程改革所面臨的必經之路。所謂需求引導則是指以當前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中心,重新構建大學語文教學課程的內容。應該以大學生們的需求作為語文課程的形成依據,這也是決定大學語文課程的視野、作品的評論方式等方面的根本。

        引導需求,指的是重構語文的課程內容,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學生在已經可見的在藝術以及文化方面的需求,還應該引導以及拓展學生對的世界的探知,從而領悟到世界范圍內的文學或者藝術,增長學生的見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因此,選篇應當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們的特點,既要對其在閱讀研究上、人文素養上、思想道德品質上有所指引,還要在一定程度上關照到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閱讀的興趣等。

        (四)有關于大學的語文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的重建

        教學的內容并不等同于教材的內容,教師在教授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是教材的內容,這些內容是指教材中相對穩定的,可以傳遞課文內容的文字材料,但是教學的內容應該是教師在課堂之上將教材內容與自己對于教材的理解或者是外延知識相結合,從而使得教學內容成為一種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之中對于已有知識的重建。

        大學的語文教師也要不斷地完善自身,力求突破以往固定的思想,避免固定的教學方式,不僅僅要將學生培養成在語文方面有獨特見解的人才,還要形成自己鮮明的教學特色。教師對課程的教學過程不應該是一個靜態的過程,而應該是在理解了教材內容以及課程的標準之后,立體化的多方面使用教材,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讓學生能更加徹底地學習并領會教材內外的內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應該借助有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輔助工具,這樣不僅僅可以擴大課堂的知識涉及面,還可以使教學氛圍更和諧,學生能夠獲得更全面的信息。

        四、綜述

        語文方面的學習實際上是要伴隨著人的一生的,這是一個能將人的文化品質、綜合素質以及道德提升到相當高度的學科。這就要求我們要將大學語文的教學從簡單的字、詞、句、篇,擴展到融合中國文化以及傳承傳統文化的更高層面上進行,同時要將大學的語文教學從以前視之為工具的單一理論提升到積極培養各類作品的寫作能力以及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來進行;要把大學語文的教學之聲蘊含在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下來進行。語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要做到既能敞開心扉,吸收多方面、多民族的各種文化資源,又能堅守傳統語文課程里經典文化的基質,使語文課程能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擁有先進開放的視野文化,建立起新社會背景下大學語文課程的文化精神新境界。

        參考文獻:

        [1]馬美琴.大學語文教學與精神家園的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2007.

        [2]王繼紅.大學語文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研究[D].吉林大學,2008.

        [3]賈瑩.大學語文課程定位與目標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第3篇:大學語文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大學語文;現狀;目標確立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大學語文是我國高等學府專門學習母語的課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國人使用母語的能力,提高個人的文學、文化修養,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國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無論是對于個人、集體,還是整個國家和民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來大學語文課程卻遭受了社會的冷落。查詢相關高等教育研究的雜志和百度搜索,關于大學語文課程“失語”、“失寵”、“尷尬”、“邊緣”等字眼刺激人們的眼睛并充斥著國人的大腦。大學語文課程為什么會這樣?

        近年來,我國大學語文被定位為基礎性公共課,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大學語文的地位和作用受不到足夠重視,與大學英語的地位相比,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不容樂觀。

        一、我國大學語文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上得不到重視

        大學語文課時少,多數學校的周課時為2課時,而大學英語每周多達6個課時,部分學校將大學語文作為選修課甚至取消大學語文。高校教學不重視語文的學習,學生的人文素養日漸下降,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課堂教學內容陳舊,教材多而亂

        據不完全統計,自改革開放之后的30年間,出版和發行的大學語文教材約有350多種教材,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使很多高校老師不知道從何下手。教材的內容也沒有做到與時俱進,老師使用起來覺得很吃力,學生更是摸不著頭腦了。學生普遍反映許多文選與高中課文重復,老師上課大多數口頭講解,極少和學生互動交流,沒有趣味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下降了。

        目前,大學語文還面臨著這樣一個現實地位:高校教育體系當中的“邊緣化課程”。有不少學者,從理論上提出了大學語文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體系,必須引起重視,但在現實中,大學語文的實際地位與理論上所提相悖。大學語文在教學中可有可無,被專業課、英語課排擠。追根究底,主要是由實用性、技術性,還有市場需求量導致大學語文的重視度變弱,學校為了能適應市場需求,把重心轉移到這類專業和科目上,導致大學語文因此而受到冷落。南開大學教授、教育部中文科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洪說:“語文水平下降是公眾普遍面臨的問題。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日后的工作來說,語文的素養和能力不可須臾離之。”

        大學語文課程目標的確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自從21世紀以來,很多課程研究者,如杜威、泰勒、塔巴等人都對大學語文課程目標的制定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逐步形成了一種潛移默化的觀點,得到大部分的人認同,比如生活需要、工作需要、社會發展需要、弘揚中華文化需要、科學技術發展需要等等。

        二、大學語文課程目標確定的原因和必要性

        (一)基于學生的實際需要,確立大學語文的課程目標

        大學語文課程的基本功能是傳授語言和文學知識,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傳播和推廣中華優秀文化。大學語文課程實施的對象主要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大學生正處于一個身心發展接近完成但又不成熟的時期。因此,大學語文課程目標的確立必須多方面了解大學生的語文水平,根據他們的專業、性格特征、男女的差異以及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或者課外活動等方面來判斷什么樣的語文教學適合他們。

        (二)基于社會發展的需要,確立大學語文的課程目標

        大學生是社會的成員之一,即將邁入社會這個大家庭,學校教育是一個關鍵,能使學生慢慢適應社會生活。大學生在完成大學學業之后,必然要走向社會,面對現實和不可預知的未來。大學語文課程目標的制定,我們既要了解社會對大學生語文知識和水平的要求,又要知道社會對合格大學畢業生規格的要求,惟有如此,才能把大學生培養成為能完全適應社會生活的主體。

        (三)基于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確立大學語文的課程目標

        語文作為人類傳播先進文化的工具,從牙牙學語起便形影不離,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說語文、學習語文,語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學語文承載著中華56個民族優秀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是傳播民族文化、培養民族精神重要的方式;有利于培養人的美好情感,提高人的自身素養,這是其他任何學科難以相比的。

        同時,確立大學語文的課程目標,還要緊密結合大學語文學科的發展實際。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知識結構的獨特性、內容構成特殊性、發展趨勢不穩定性等。大學語文課程目標的制定要從總體上了解大學語文的知識結構、內容體系,更重要的是根據學科的功能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

        基于以上分析,語文教育是民族母語教育,母語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心臟,是整個國民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語文教育是民族母語教育的高級階段,是大學生實現“精神成人”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大學期間,各高校開設并重視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項教育學生懂得如何做人的核心課程。

        參考文獻

        [1] 吳炫.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徐中玉先生訪談錄[J].文藝研究,2005(12).

        [2] 肖緒才.對大學語文教材建設的思考[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6(05).

        [3] 任杏莉,李中合.談談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材中的幾個問題[J].商洛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02).

        第4篇:大學語文的概念范文

        5.對學生就業指導部門的調查。學生就業主管部門是溝通就業與培養的橋梁,在對用人單位進行調查同時,我們也與學生就業主管部門進行了訪談。訪談的就業指導部門的10位人員中,同意開設與不同意開設的比例大約各占到一半。認為要開設的觀點,主要集中于社會需求對職業綜合素質綜合培養的需要;而認為不需要開設的理由在于,希望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選修其他專業課程,拓寬就業渠道。

        總之,大學數受訪對象還是主張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無數的事例證明,只有科技的發展而沒有人文社會科學與之滲透和配合,科技一定條件下可能危害人類和社會,因此科技不是萬能的。”職業技能必須與人文素養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才能造就一個合格的職業人士。

        二、“大學語文”課程效應的分析

        調查結果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關各方對高職“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的態度。帶著這個調查結果,我們與陜西教育學院、陜西師范大學的幾位教育專家進行了深度訪談。

        1.對高職“大學語文”的理解。專家認為社會對職業教育的理解尚沒有轉變過來,而對“大學語文”仍停留在公共基礎課層面。首先,我國不少的高等職業院校,是從原先的高等專科學校或成人高校轉制而成,原來的思維模式存在慣性。其次,在全國統一招生考試中,只是將職業院校的錄取作為普通高等教育錄取的,分數低一些而已。第三,職業教育對基礎課“夠用”的要求確實存在難以核定的標準,因為基礎課本身并不直接對應任何職業技能。

        同時,爭議的原因在于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導致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在功利主義價值取向指導下的高職教育,追求的教育目標是“制器”而非“育人”。在課程設計上,關注顯性課程,忽視對專業課程中職業文化與人文內涵的理解和開掘。另一方面,人們往往過分地強調其培養人才的特殊技能要求,過多地強調教育教學過程的訓練功能和操作功能。有位教授形象地比喻:如果將“文”當做修養,將“武”當做技能,那么社會需要“文武”雙全的人才,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武”將。

        有專家指出,要用職業教育的視角來看待職業素質培養中的“大學語文”,就不會存在這樣的爭辯了。甚至有專家建議將“大學語文”改為對應于某個專業“專業語文”。

        2.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雖然說,高職教育是使求學者獲得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的實際技能。但是,“特定職業”只是理論上的說法,正如調研中實業界人士提到的“相同的專業技能,在不同的單位或部門有不同的要求”,職業教育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單位的崗位培訓。一位教授給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職業技術教育的建議》的材料,內容中指出:“為就業做準備的職業技術教育,應當為卓有成效地愉快滿意地工作打下基礎。為此,使受教育者獲得在某一領域內從事幾種工作所需要的廣泛知識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選擇職業時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從一個活動領域轉向另一個活動領域。”

        陜西教育學院一位教授指出:簡單地說,高職教育培養的也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在課程定位上,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更應該關注“職業人文素養”,而不僅僅是一般的文學素養。陜西師范大學一位教授說,目前,我國正式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有上百種之多,教育理念大多從原來的“文學教育”轉向“人文教育”。

        3.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課程設計。“大學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課程。到底如何設置“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呢?一位教授說,目前的《大學語文》教材依然沒有跳出傳統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從職業教育的目標取向來看,應該是“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而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傳統的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概念。

        對“大學語文”教學一直存在兩種錯誤的觀念:一是將“大學語文”和工作對立起來;一是只強調其工具性,不能和豐富的人生結合起來。這兩種觀念使得我們的“大學語文”教學方法空洞抽象,說教性強,“大學語文”課堂沉悶、呆板,價值取向不明。

        一位教育學教授建議,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應該以職業人文素質的養成為目標進行專業滲透和課程整合,將“大學語文”改革成類似于“專業英語”的模式,設置若干“專業語文”或“專業文史學”等。

        也有教授建議,可以利用“語文”與“人文”在知識上的相互涵蓋關系,把“大學語文”課程和人文通識教育結合在一起,將它改造成一門具備全面人文素質教育職能的、具有生態文化特性的綜合課程,達到既能滿足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又能節縮課時的目的。

        三、討論與對策建議

        經過調研,“大學語文”這樣的文化基礎課對高職教育是需要的。之所以被邊緣化,在于類似的文化基礎課缺乏創新,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而且也體現在課程的教學形式等多個方面。

        第5篇:大學語文的概念范文

        一、軍校大學語文課程的特點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應該側重于綜合性、文化性、人文性以及審美性的教學。

        (一)大學語文是一門人文素質課程

        軍校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為了第一任職的需要而參加集中培訓,因此,他們重視專業課程而忽視基礎課程。但是,未來的工作崗位需要的是既具備專業技能和知識,又具備基本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的人才。而在文化的熏陶下,學生的團隊精神、奉獻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和愛崗敬業精神都能夠得到鍛煉。所以,學生打好大學語文功底,才能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大顯身手。

        (二)大學語文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

        軍校的許多學生來自部隊基層,閱讀能力相對較差,基礎知識薄弱,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甚至寫不出文意通順的句子。因此,軍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非常必要,它作為一門不可替代的學科,將學生在中學階段所學的內容和大學所學的知識銜接起來。語言能力的培養貫穿大學語文課程的始終。

        二、軍校大學語文模塊式教學

        大多數軍校在模塊式教學的指引下,將大學語文課程分解成應用文寫作、口才實踐、文學欣賞三個模塊進行講授,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方面,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學生工作任職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強了本學科的深入學習。

        (一)應用文寫作

        應用文寫作教學體現了大學語文教學的實用性,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熟練處理公務文書,并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比如,筆者在講解文體寫作時,應用最新的火災案例作為講解實例,突出消防部隊的專業類文書,使理論課生動、易學;加大實踐課的力度,讓學生每學一種新的應用文文體就動手寫作,培養其實際動手能力,避免紙上談兵的現象。

        (二)口才實踐

        良好的口才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一項基本要求。筆者針對大部分學生都來自部隊基層、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在“演講與口才”這門實用性比較強的基礎課授課中,每次上課前安排一名學生做5分鐘即興演講,并打分測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內容方面,打破以往的章節式教學,改為分階段訓練,分片教學。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學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講授內容由淺入深,在場景模擬講解時,制作卡片,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培養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應變能力。

        (三)文學欣賞

        教會學生做人,陶冶其文學情操,提升其文化修養,是大學語文的一項根本職責。因此,在設立該課程時,我們將文學欣賞作為一個單獨的模塊教學。結合當下學生的特點,在教材中編選了中國古代詩歌,現當代散文、小說,尤其是軍旅文學,并適時介紹外國文學中的精華,分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三、軍校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措施

        (一)統一思想,轉變教學理念

        如前所述,我們首先明確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重新制定學科教學培養方案,按照模塊有針對性地分類教學,讓學生在接觸大學語文課程之初就明確要達到的目標,同時,對模塊教學提出相應的實施方案,在有限的學時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使其能說會寫,有較高的審美情趣、較強的心理素質和競爭意識。

        (二)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擴大課堂教學的外延

        因為軍校注重的是專業課程的教學,人文學科成為軍校的邊緣學科,所以,我們要重拾經典,將大學語文課程開設成為學生感興趣的人文素質學科。比如,舉辦專題講座。針對該課程時間有限的情況,按照教材內容進行分類,舉辦多個專題的系列講座,如針對戰爭題材,可以舉辦“中國古代戰爭詩歌研究”講座,學生除課堂上所學《采薇》、《城濮之戰》、《垓下之圍》等篇目之外,還會學習到更多的中國古代戰爭詩篇,從而引發出由“戰爭”這個人類歷史上的永恒話題所帶來的一系列思考,再聯系實際,結合當代軍人的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對其思想認識和價值觀起到熏陶作用。

        (三)推進教材的改革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將職業崗位和所學的語文知識結合起來,整理收集經典,同時側重于精美文章、哲理故事、專業前沿知識、名人傳記等。在學生喜歡和需要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領悟人生哲理和職業道德。并且針對學生的特點,選編一些實用性強、內容較切合實際的文體,例如會議記錄、通知等,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素養給學習、生活帶來的收益和樂趣。

        (四)改革考試制度

        以往的考核都只注重期末的試卷考查,不重視平時的學習過程,這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擊很大。我們應該從檢測學生學習過程的角度出發,以平時學習成績為主,輔之以考核制度。學生的平時作業有成績,上課發言有記錄,征文、辯論比賽、演講比賽獲獎有加分,全面考查每一位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定學生的成績。力求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第6篇:大學語文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大學語文改革素質職業能力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與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掌握較寬厚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從事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工作的應用人才。在此環境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既要堅持和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又必須尋求突破,明確定位,拓展功能,使其與高職教育相和諧,并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和能力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高職教育環境下大學語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談到大學語文時說:“大學語文這門課,不僅可以讓大學生進一步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培養他們對祖國優秀文化、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表達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們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鑄造中國人為人的道德’(魯迅語)”。①據此,大學語文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功能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界定:一是為專業服務的功能,表現在為學生學習專業提供必需的語文知識,以提高專業學習的質量和效率,通過語文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二是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現代社會合格人才的素質,大體可分為兩類,即智能素質與品德素質;三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這種功能實際上是前兩種功能實現的必然結果。必要的語文知識儲備、語文素質的提高、健全人格的養成是學生轉換職業或崗位、升人高一級學校學習以及創業所必需的。

        現行的大學語文教學基本上沿襲了中學傳統語文教學的模式,受制于應試教育的框框,重視字、詞、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學知識的系統介紹;缺少整體的感悟與思想的啟迪;缺少實踐能力的訓練;缺少質疑、批判、創新精神的培養……如此等等,導致教師不愿意教,學生不愿意學,大學生的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日漸下降,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因此,大學語文教學如何應對時代的發展變化和自身存在的問題,是巫待解決的問題。

        高職教育環境下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構想

        高職教育環境下大學語文課程的改革應當建立以學生為實踐主體,以人文精神為內核,以言語技能培養為主線,全面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和言語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可根據語文學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質以及實用性與倫理性的特性,以語言文字為核心,教給學生各種專項能力,它不應是對中學語文的補充,而應注重對中學語文知識的回應和銜接,拉開與中學語文教育應有的距離。大學語文應是對中學語文知識的梳理、激活,是在較高平臺上的升華和總結。

        筆者以為,模塊式教學可以彌補高職大學語文課程中的這些不足。“模塊”是以能力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這個模式可歸結為“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把職業人才的知識與技能培養要求用課程模塊一一對應,用活的課程模塊與多方向的專業對應。它是根據專項能力的最終目標及實現目標的各項要求,按照職業實際需要的知識技能、工作態度和能力而確定的教學單元。可以將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分解為相互融會的四個模塊,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教學。

        (一)語文基礎知識模塊(包括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的基本常識)

        要求學生掌握語音、詞匯、語法、修辭、邏輯、文體常識、文學常識等,建立文學史的知識體系。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所學的文學知識的梳理,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激活”舊知識。對中小學學過的作家作品從文學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認識,使學生對中國文學發展的全貌有系統的了解,從而建構文學史的知識體系,大致能指出各個朝代詩、詞、文、賦、戲劇、小說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與得失,使新老知識從中找到相應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此模塊在教學中可結合專業特點添加如下內容:

        漢字書寫基本知識與訓練(書法史、書寫意義、楷書與行書的書寫技巧等)對文房四寶,歐、柳、趙、文等書法名家,以及篆、隸、楷、草、行等書寫形式,如何欣賞書法藝術作品等均作簡要介紹。在訓練中,可采用摹影、描紅、對帖、背帖、創作等方式,使學生從硬筆到軟筆,從楷書到行書,從一般字體到名家名作,由淺人深,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

        口語交際訓練語言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承擔著重要的交際作用,一個人語言表達水平的高低,與人溝通協作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他在社會活動中的成功或失敗,因此,在大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應有意加強這些能力的訓練。提高高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擊,要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地進行。在教學中,可以將口語交際訓練分解為:(1)普通話能力訓練(面對不同身份、性別、年齡、熟悉程度的談話對象得體地提出問題、回答間題的能力);(2)口頭表達能力訓練(有準備的和無準備的);(3)演講和論辯能力訓練。在整個過程中,既教給學生知識,也教給學生訓練方法,如聲韻發音練習、聲調練習、蓄氣換氣練習、兒化韻練習、說繞口令、口才得體性訓練、口才集中性訓練、口才思維性訓練等并聯系學生的專業進行實際模擬教學。

        (二)閱讀與鑒賞模塊

        大學語文絕不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繼續。就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言,必須注重鑒賞批評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如果說有關文藝學的種種知識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歸宿應該是鑒賞和批評,也就是說,學習理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

        高職大學語文課的閱讀與鑒賞模塊可以采取專題講座的形式,由專業教師輪番講授,致力于將優秀作品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化、文學、藝術名著,在與古今中外的大師們進行心靈對話的同時,豐富情感,升華境界,使他們關注社會、人生、人性、人類、自然等等,并在充滿詩意的描述中,幫助學生形成高品位、開放性的文學藝術審美意識,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靈的凈化,從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達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閱讀與鑒賞模塊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組,一組是為形成一定文學、文化素質而必須研習的作家、作品及學術界對它們的權威闡述;另一組是為達到閱讀鑒賞、寫作等能力目標而必須研習的概念、技能、策略、態度、價值觀等,主要講授那些文質兼備的名家名篇,介紹作者、作品的背景、風格等一般常識。學生可從教師深人講解剖析作品、展示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在匠心獨運的分析環境描寫、情節設置、細節編排、場面描繪、感情流露和思想表達的過程中,獲得情感、藝術、精神上的充分享受,在此基礎上,完成字、詞、句、修辭、邏輯、篇章的學習,提高他們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此類課可以借助于文學講座、評論、閱讀指導、讀書報告、播放錄像等形式,努力實現文學的立體傳授與立體接受,并進行輔導、答疑、討論,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三)寫作訓練模塊

        高職學生尤其要加強寫作能力的訓練。高職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應以中學生已基本具備的寫作知識和寫作能力為起點,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寫作理論知識,強化思維訓練,提高學生對寫作材料的搜集、處理能力,并從文體學角度把握不同文體特征,以具備常用實用文章的寫作能力。大學生的寫作能力,應體現在具有文體感的文章寫作上。所謂文體感,就是要有自覺的文體意識,寫什么像什么。

        寫作訓練模塊包括常用文體的寫作(如記敘文的特點與寫作、議論文的特點與寫作)、應用文的寫作,重點是學術論文的寫作(小論文、研究報告、畢業論文、實習報告、調查報告等)。在教學中,教師應把側重點放在典型例文的評析和實訓演練內容的設計上,盡可能聯系學生的實際,實現課堂寫作和實踐的互動。如在應用文的寫作教學中,可以先集中講解寫作知識,然后利用學生調研、實習的機會,寫出系列應用文,即調研、實習前寫通知,調研、實習回來后寫總結,并結合調研內容、實習內容和自己的認識,寫競聘報告、求職信、請柬、演講稿、實習報告、調查報告等,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體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信息資料搜尋模塊

        信息資料搜尋模塊包括科研方法介紹、常用文史工具書的使用(專題研究資料的查詢)、現代網絡信息資料的查詢等,重點培養學生搜集、整理、運用信息資料的能力。

        第7篇:大學語文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人文教育 大學語文 應用與分析

        人文素質教育這一概念是十分廣泛的,針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不會僅僅局限于對學生特定職業的教育,而是更注重學生的明辨是非能力的培養。為了改善“高學歷、低能力”的大學生現狀,人文素質的教育不可或缺。大學語文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但同樣的,大學語文的教學現狀也不是十分理想。

        1.大學語文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的學習課程相對比較自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學習,很多學生注重技能學習,講究實用性,有利于為畢業后的就業打好基礎。由于大學語文是非中文專業學生學習的,相對而言比較放松,沒有急迫性和針對性。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能局限于技術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所以,大學語文教育有實施和落實的必要性。

        2.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2.1引導性較差

        大學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個性,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課程和途徑。在大學,語文教學不再是教你讀書寫字,而是不斷與各學科交叉融合,發揮其人文性,實現對大學生人文教育的合理教學。但在真實教學情況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度卻不高,很多人對大學語文教學存在認識偏差,容易忽視人文素質教育方面,而僅僅是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2.2教學評價體系不全面

        在大學中,教學評價直接與教師的教學考評掛鉤,而大學語文課程不受重視,必然導致其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甚至是流于表面,教師都不愿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而學生缺乏對人文素質的理解,難以把握教師講解的內容中是否包含人文素質。教學評價體系不全面,嚴重阻礙了大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應用。

        2.3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課程內容的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喪失了學學語文的積極性,加上教師不愿意花心思去鉆研,去教學,不會主動采取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導致學生產生懶散和抵觸心理,從而無法真正獲取大學語文課程的精髓,無法真正體會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3.大學語文課程中落實人文教育的途徑

        3.1落實到實際課堂之中

        3.1.1以歷史人文為榜樣進行教學

        歷史人物的榜樣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在人文素質培養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其滲透于所要講述的歷史人物之中,使學生更加有針對性地學習和汲取經驗。例如,在講述現當代小說中魯迅先生所寫的《在酒樓上》時,一方面需要對這篇小說所描述的內容和情景進行講解,另一方面需要根據作者魯迅先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及自身的經歷講課,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為救國就民族所作出的貢獻和努力,激發學生的崇拜之情,同時令其愛國情懷油然而生。

        3.1.2以文學作品為載體進行教學

        精神都需要物質載體進行體現,人文精神也是一樣,需要人文知識,也就是文學作品作為載體。所以,在文學作品的分析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是可行的。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不同情景設置不同的教學主體,始終貫徹人文素質教育這一主線,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例如在講述屈原《湘夫人》時,可以聯系整個《楚辭九歌》這一文學作品進行講述,通過作品中的相關聯系及不同情景進行講解和分析,讓學生在學習《湘夫人》的同時理解屈原這一人物及其相關文學著作,從而將人文教育貫徹其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

        3.2以教師為直接參照對象進行教學

        學生學習都具有向師性,所以,教師為人師表,必須做好榜樣,起到示范作用。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影響和感染學生,以無形的手推動其人文素質的提高。教師人文素質的體現不僅貫穿于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而且表現在其教學活動中,所以,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教學方式方法,主動關心學生,主動關愛學生,身正為師、學高為范,為學生做好表率。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所具備的和所展現出的人格會慢慢感染學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3.3以課外活動為主要輔助方式進行教學

        人文教育的開展和落實離不開良好校園文化的配合,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教育也需要課外學習活動來輔助,具體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開展:

        第一,在選修課中新增和文學相關的人文教育選修課,在人文教育選修課程下設立多門小課程,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第二,開展內容多樣化的人文知識講座,做好宣傳和引導工作,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第三,以班級或學院為單位,開展多樣化的以“人文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活動,例如電影欣賞、人文著作知識競賽、類似百家講壇的演講比賽,等等。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和接受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質。

        4.結語

        人文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就我國的教學現狀來看,并不樂觀,領導不重視,學生不理解等多重問題始終阻礙著人文教育的具體落實。本文提出的幾大途徑,都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有助于改善大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現狀。

        參考文獻:

        第8篇:大學語文的概念范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職教育環境下大學語文的教學情況,提出了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必要性,探索了大學語文教學的新途徑,論證了大學語文對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積極意義。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與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掌握較寬厚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從事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工作的應用人才。在此環境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既要堅持和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又必須尋求突破,明確定位,拓展功能,使其與高職教育相和諧,并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和能力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高職教育環境下大學語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談到大學語文時說:“大學語文這門課,不僅可以讓大學生進一步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培養他們對祖國優秀文化、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表達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們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鑄造中國人為人的道德’(魯迅語)”。①據此,大學語文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功能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界定:一是為專業服務的功能,表現在為學生學習專業提供必需的語文知識,以提高專業學習的質量和效率,通過語文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二是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現代社會合格人才的素質,大體可分為兩類,即智能素質與品德素質;三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這種功能實際上是前兩種功能實現的必然結果。論文百事通必要的語文知識儲備、語文素質的提高、健全人格的養成是學生轉換職業或崗位、升人高一級學校學習以及創業所必需的。

        現行的大學語文教學基本上沿襲了中學傳統語文教學的模式,受制于應試教育的框框,重視字、詞、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學知識的系統介紹;缺少整體的感悟與思想的啟迪;缺少實踐能力的訓練;缺少質疑、批判、創新精神的培養。如此等等,導致教師不愿意教,學生不愿意學,大學生的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日漸下降,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因此,大學語文教學如何應對時代的發展變化和自身存在的問題,是巫待解決的問題。

        二、高職教育環境下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構想

        高職教育環境下大學語文課程的改革應當建立以學生為實踐主體,以人文精神為內核,以言語技能培養為主線,全面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和言語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可根據語文學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質以及實用性與倫理性的特性,以語言文字為核心,教給學生各種專項能力,它不應是對中學語文的補充,而應注重對中學語文知識的回應和銜接,拉開與中學語文教育應有的距離。大學語文應是對中學語文知識的梳理、激活,是在較高平臺上的升華和總結。

        筆者以為,模塊式教學可以彌補高職大學語文課程中的這些不足。“模塊”是以能力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這個模式可歸結為“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把職業人才的知識與技能培養要求用課程模塊一一對應,用活的課程模塊與多方向的專業對應。它是根據專項能力的最終目標及實現目標的各項要求,按照職業實際需要的知識技能、工作態度和能力而確定的教學單元。可以將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分解為相互融會的四個模塊,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教學。

        (一)語文基礎知識模塊(包括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的基本常識)

        要求學生掌握語音、詞匯、語法、修辭、邏輯、文體常識、文學常識等,建立文學史的知識體系。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所學的文學知識的梳理,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激活”舊知識。對中小學學過的作家作品從文學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認識,使學生對中國文學發展的全貌有系統的了解,從而建構文學史的知識體系,大致能指出各個朝代詩、詞、文、賦、戲劇、小說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與得失,使新老知識從中找到相應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此模塊在教學中可結合專業特點添加如下內容:

        第9篇:大學語文的概念范文

        大學語文 人文素質 語文教育

        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教學,將該課程作為大學教育的核心課程,應當引起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視,達成普遍共識,并付諸新的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之中。

        一、大學語文教育的現實處境和面臨的問題

        有學者指出,眼下最嚴重的問題,在于工程管理方法之移用于學術研究管理,在于工程技術的價值標準之凌駕于學術研究中原有的標準。阿瑪蒂亞?森將這種思想和理路稱之為“關于治國方略的技術取向”。目前我國大學語文教育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工科為主的院校基本不開或只在文科類專業開設大學語文課,雖開設該課程但并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師資力量弱、水平低,以及“學生不愛學、老師不想教”等。另一方面,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乃至畢業時寫文章仍文理不通、錯別字連篇的狀況,仍無多少實質性的扭轉和改進。關于這一困境,有人將其概括為“重視不夠”、“定位不準”、“目的不明”、“隊伍不穩”和“學時不足”等五個方面,并作了詳細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闡述。

        二、人文性是大學語文課程定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斯圖爾特?霍爾指出,“文化”是人文和社會科學中最困難的概念之一。“語言是在一種文化中表達思想、觀念和情感的‘媒介’之一”。語文教育一方面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因為“文化個體的語言水平不僅決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細度、敏感度,還影響其心靈世界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是其工具,即提升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對于個體獲得成功與良好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對此,社會學家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個口才好并且其他方面也不太差的人常常能立即獲得收入豐厚的工作,并且能使他的職位得到迅速提升,以致超過那些缺乏口才的人……”屠錦紅、徐梅綜合加涅和布盧姆的觀點,用知識性目標、技能性目標以及情感性目標來概括學校教育情境下教學的基本目標,提出了語文教育相應的三類課程要素:語文知識、語文技能以及語文情感。“語文能力事實上包括四個基本方面,即讀、聽、寫、說。其中,讀和寫指向的是書面的言語活動,聽和說指向的是口頭的言語活動”,而語言情感則是指“社會性的、精神性層面的情感”。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審美性和人文性的課程定位,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一位學者認為,以工具性為主的語文課程屬性應當在中學語文階段完成,已經沒有必要將之作為大學語文的主要目標。

        三、人文教學是“育人”對大學語文教育的內在必然要求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指出,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社會生活的有機性、整體性,同時也在于促進個體的成長的有機性、整體性。文化和技能訓練是教育過程的不同方面,它們共存于一個緊密的整體之中,遠非互相對立、水火不容。無論是中西方,都有悠久的人文傳統。但我們常說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中的“人文”,一般指西方的人文主義。它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代表新興資產階級文化的主要思潮。它強調以人為“主體”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質、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種創造和發展的可能性。人文教育,就是在教學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注重知識的內化和滲透,通過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使學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

        人文教育對于大學生個體及整個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對個體而言,可以獲得更好的可持續發展:合理、明智地確立發展的目標,審慎地選擇發展的方式與途徑,積極地謀求和掌控發展的結果……對社會而言,大量受過良好人文教育的分子分布于全社會,社會將獲取更多的社會關懷和公共關懷,諸如公平、正義、平等、自由、和諧、公共福祉以及共同善等價值和追求,將得到更好的尊崇、維護和實現。大學語文可以說是所有人文學科的總和,要想使人文精神真正成為學生人格構成中的一部分,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最有效的方式與途徑無疑仍是依靠大學語文教學。大學語文的內容,選編古今中外的佳作,以中國歷史上先賢的名篇為主,科目涉及文學、社會學、倫理學、科學史、歷史、法學等。

        四、審美教育是建立大學語文教育人文教學的基本途徑

        因為大學語文教育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特點是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是建立大學語文教育人文教學的基本實現途徑。“審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務是培養和提高人們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受、欣賞和創造能力,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的豐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的本質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發揮。它是人們達到精神解放和實現完美人格的先決條件。”審美教育的特點是運用形象思維,需要情感介入。其他一些人文教育課程當然也運用形象思維,也需要一定的情感介入,但在程度和效果方面,則不可同日而語。此外,大學語文教學中還更多地應用直覺感悟的方法,并獲得上佳的效果。因為,“思維并不都是邏輯的,還有直覺的、感悟的,直覺感悟是靠近心靈的一種思維。”因此,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主陣地。

        五、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教學,對于教師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有人指出,一個優秀的大學語文教師應該具有一些大師的素質,興趣廣泛、思想深刻、知識淵博,而且在秉持專業情操的同時,還要有一種對教育事業的神圣使命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在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陳寅恪批評說。國文則全國大學所研究者,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內容,為一種人文主義之教育,雖有賢者,勢不能不以創造文學為旨歸。殊不知外國大學之治其國文者,趨向固有異于是也。換而言之,中國早期的教育包括大學語文教育是曾經確立了人文教學的。現在,已到了將大學語文課程作為核心課程、恢復和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教學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1]王宇,王文玉譯.森?A?倫理學與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江曉原.人之上升(科學讀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明清,丁璞.大學語文課程的現狀與出路[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12).

        [4]霍爾?S著.徐亮,陸興華譯.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泰勒?E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日本 | 亚洲性福利网站 | 久久超级碰碰视频久久 | 热99精品只有这里精视频 | 亚洲欧美在线播放 | 亚洲中文自拍另类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