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規劃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地規劃又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指在一國或一定地區范圍內,按照經濟發展的前景和需要,對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長期安排,旨在保證土地的利用能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按比例發展的要求。規劃的依據是現有自然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分配狀況,務使土地得到盡可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為的原因造成浪費。
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國家將土地資源在各產業部門進行合理配置,首先是農業與非農業之間進行配置,其次在農業與非農業內部進行配置,如在農業內部的種植業、林業、牧業之間配置。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因此,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一、當前土地規劃存在的問題
1.控制力有限
土地規劃無法做到完全控制土地市場,其控制力的有限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當前土地市場自身不完全,存在著許多漏洞。土地價格的不一致,從而使得土地規劃在執行時,在占地補償方面的問題變得難以操作;二是土地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和動態性很強,使土地規劃部門不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有用的信息;三是土地市場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土地市場信息不但瞬息萬變還有真假難辨的特性,土地規劃部門獲取的市場信息有可能不真實,因此土地規劃本身不可能對土地市場進行有力的宏觀調控。
2.規劃預測具有不確定性
土地規劃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確定的。因為土地規劃效應具有滯后性。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通常是一項帶有戰略性的長期規劃,從開始實施到最后的這段時間里,一切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很多的不可控、不可預測因素會干擾土地規劃的結果,而規劃制定的各項內容和重要指標都是靜態的。如此一來,動態性的經濟發展和靜態性的規劃指標之間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的誤差。另外,由于土地規劃目標和土地規劃手段之間有時相互牽制,甚至產生沖突。
3.土地規劃的實施問題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規劃工作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規劃的制定實施經常出現脫節的情況。一般情況下,花費了很大精力和人力編制出來的規劃,在實施過程中未能嚴格按規劃執行,從而使得土地規劃處于有規劃如同無規劃的狀態,造成了規劃的不穩定性。
4.修改規劃隨意性
有些地方考慮到吸引外資企業或者內資企業到該地建立公司和廠房,往往會給對方開出優惠政策,但是這些優惠政策一般都超越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如果不按規劃方案的要求來選址,不按照計劃供地,很容易造成規劃管理和計劃管理上的混亂。從短期角度來看,地方為了經濟發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些方案缺乏全局觀念,對規劃的戰略性、宏觀指導性以及權威性認識不足,容易造成建設混亂,甚至影響到以后的投資環境,得不償失。
二、完善土地規劃的建議
1.加強法制化建設減少權力尋租
想要優化土地規劃,必須從機制入手。減少權力尋租的現象,糾正和避免土地規劃的失靈,必須進一步完善政治體制和行政體制。要實現依法治國,加強民主建設,建立有效的權利監督機制,并且要在此基礎上推進機構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另外還應該完善我國公務員制度、引入競爭激勵機制,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危機意識等等,特別是要嚴查、嚴懲腐敗現象,保證政令統一、建立一個精干、高效、廉潔、權威的行政機構,只有這樣才能為糾正和避免土地規劃失靈提供組織保證。
2.土地規劃對市場進行一定的調控
土地規劃對市場的干預,應當遵循適度和適當的原則。就是說土地規劃有其特定的干預內容和范圍,只解決僅憑市場解決不了或解決不好的問題。一般而言,土地規劃限于公共領域,微觀活動則由市場機制加以調節。土地規劃對土地市場的干預并不是限制、取代市場機制的作用,而是在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的基礎上,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土地規劃在市場調控中的運行應當體現市場經濟的原則。凡是市場能夠獨立解決的盡可能由市場解決,同時國土管理規劃部門應該引入競爭激勵機制,以提高各方面的運作效率。
3.改進規劃方法
首先要將定性分析方法改為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其次應改靜態分析方法為動態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根據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理性認識,對某一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合理的判斷。這種判斷既可以用語言的形式進行描述,也可以用許多數據進行表述,這兩種表述方法都屬于定性分析的范疇。以往人們常采用的規劃方法雖然也采用了數據來說明問題,但其實質仍然是定性分析的方法。如果把對一些問題通過分析做出的判斷用數學關系式、數學模型等展現出來并進行推算分析,這樣推理就更加有科學依據,從而變成了定量分析法。靜態分析方法是對某一事物在某一個時間點和某一空間位置上的狀況進行分析并做出判斷,以此為依據進行規劃的方法。然而土地利用規劃是一個隨著時間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所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本身也應該是這種動態變化過程的反映。因此,要想求得具有動態特點的規劃方案,必須采取動態規劃方法。
4.完善內容
完善內容即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內容,把農村聚居點布局調整和鄉村道路網規劃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內容中,使零散的村莊向小城鎮集中,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完善鄉村道路網絡,為促進農村城市化建設進程創造條件。規劃的內容體系應該以指標控制體系為主向,進行宏觀調控。
5.規劃管理信息化
關鍵詞:城市規劃;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問題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做好城市規劃管理是保證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關鍵所在,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在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中將對此進行研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對應解決措施,為城市土地的規劃與利用提供借鑒。
一、對城市土地進行總體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1.1各個部門之間行政規劃的體系在管理上不順暢,職責不清楚
現階段我國城市土地管理主要是依靠總體利用和規劃這兩個部門來負責。國土資源的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土地的編制和土地總體利用規劃的;城市建設和規劃部門主要負責本省市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盡管這兩個部門已經對他們的職責進行分工,明確了他們的責任。但是在城市土地利用工作的進行中,因為諸多方面的因素導致兩個部門的協調力度不足,各部門對自己的工作各行其是,在諸多地方是不容回避的,因為領導對兩個部門的任務分配的不同,在自身工作的過程中缺少支持和信任,在工作中缺乏支持和信任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土地的集約和節約的問題方面。只要原則進行改變,那么在實際的運用上堅持自己的意見,在對土地的編制和規劃的方面也出現了兩張皮的現象,對實際工作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1.2土地制度的變遷帶來的巨大影響
通過我國土地制度的發展可以看出,土地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同時還具有其商品性的一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的土地使用制度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城鎮的土地使用制度,變化更加顯著,由原來的無償、無流動、無期的使用,變成了有償、有流動、有期限。通過這一項重大的改變,各級的政府可以對土地的使用權進行轉讓和出讓,使財政的收入得到有效增加,使城市建設的資金有新的來源,城市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促進。但是,需要認識到的一點就是,在利益驅動下,很多地方的利益集團或者政府部門在有償雙軌、土地使用制度的劃撥、法律制度還不健全等現象都存在的情況下,逐漸發展成了開發區和炒地皮的熱潮,一些農村也對土地進行隨意、違法買賣,在土地規劃和建設執行的管理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這種問題導致在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以及城市建設的規劃上存在的一些內在缺陷也暴露出來。原來對土地無限期、無償的使用制度,使城市的總體規劃受到很大影響,對于城市的發展機制缺乏整體、動態的認識和考察,在對城市土地的建筑容積率和密度進行確定的時候,最多考慮的是建筑以及城市人口的密度,很少從節約用地以及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對土地缺乏有效的控制。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展,使我國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積超過了很多發達國家。在改革開放以后,為了落實“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這項基本國策,對土地進行了總體的利用和規劃,它的作用和地位在相應的法律中做出了非常明確的規定。只是由于時間比較短,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上是比較滯后的,現在的政策以及經濟體制的限制,使很多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占用了城市的土地,在農村占用的土地也不放棄,造成在城市占用的土地越來越多,在農村進行土地承包和建設的現象不減少,在城市的土地上進行的用地活動以及交易的行為很難通過規劃用地來進行有效控制和調節。
1.3整個體系在運作和規劃上不健全
在實際的操作中,各種規劃之間的關系相互交錯。在城市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中,它們是聯系和交叉的類型不相同的規劃,使城市土地的總體利用和規劃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復雜了,加強了相關部門管理工作的難度。對于城鄉結合區域的用地情況缺少一定的規劃。城鄉交接處的地方是一個矛盾比較多的區域,現實城市規劃的重點主要側重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比較集中的市區,對其進行發展方向、規模、性質方面的規劃和論證,對于近郊的地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如果在整體上不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部署,就會影響城區或者縣城的發展,也不利于我國新農村建設。
二、城市規劃中的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2.1建立靈活多樣的城市規劃管理政策體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區與地區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對投資的爭取成為各地方政府的當務之急,而國際國內的資金總是流向回報率高的地方。投資環境成為政府與投資者普遍關注的問題,而作為政府行為的城市規劃管理對投資環境的形成與改善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在規劃管理過程中,必須運用靈活多樣的政策,以吸引城市建設資金,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
2.2進上步加強對土地的管理,減少后備資源開發
對于后備資源開發以及土地的管理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城鎮建設用地存在供需矛盾這一問題應該積極地尋求有效的途徑進行解決,在城市和各個縣市占地相互平衡的基礎上,不僅要對耕地進行保護,對土地進行合理利用,還要對土地進行整理和開發。比如基本縣有耕地 63611.83公頃,園地面積為9135.25公頃,林業面積為68830.27公頃。草地面積60838.93公頃,城鎮及工礦用地為12614.1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為12614.15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為3651.34公頃,其他土地395.39公頃。該縣土地利用類型多,首先,對于耕地可以作為采取集約化、產業化、商品化的農業基地,使城鎮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其次,要根據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對土地的整理要大力展開,使用地指標不足的現象得到彌補;第三,對農村的居民點應該加大整理的力度,對于農村用地的結構進行合理調整。
2.3繼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為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提供良好的基礎
要進一步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資源合理利用和開發、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還有人口增長的關系上進行正確處理,為規劃的銜接提供一定的基礎,如果發生一些有重大分歧問題,要進一步加強協調和溝通,努力地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土地進行集約利用的,區域規模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道路。在土地利用規劃中,要統籌安排,均衡區域用地需求,對土地使用進行合理的優化與調整,結構與布局合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相處,倡導環保理念,促進生態建設發展,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之戰略目標。要加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制定并執行最嚴格的農田保護政策,穩定糧食生產,確保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2.4在法律機制的建立上應該進行相互協調
逐漸理順城市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使其在法律的地位上得到提升,制定相應的土地利用規劃辦法,建立健全相配套的規章制度,在規劃實施的時候要切實使規劃管理得到加強,使違規違法的行為得到有效糾正。
三、結束語
土地的利用規劃是城市的土地能否得到很好利用的關鍵,通過對城市的土地進行規劃,才能更好的對年度用地的計劃進行安排和制定,才能做好建設用地審批和規劃工作。對城市的用地進行規劃,完成對城市用地在類型上的劃分。分析城市的建設用地,按照一定的需求對它們進行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使城市土地的規劃和利用工作更好地進行。
參考文獻:
[1]侯桂華. 城市規劃與土地規劃若干問題的探討[J]. 科技視界,2013,02:170.
[2]朱小慶. 探討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J]. 江西建材,2013,02:28-29.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土地利用;存在問題;對策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現階段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土地資源的制約。因此,在小城鎮的建設中必須堅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小城鎮作為一種經濟活動高度集中、土地產出巨大的空間集聚點,本身就是集約利用土地的一種方式。但,由于種種原因,近幾年的小城鎮建設用地效率低下,造成了耕地銳減及一系列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的問題。
1、小城鎮建設中土地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1.1 土地利用散、亂、差。用地結構不合理
小城鎮土地利用缺少統一規劃和管理,用地相當混亂。從土地所有權來看,目前有集體、企業、個人等多種用地權屬;從用地結構上看,有村莊建設用地(分為公建、工業和居住用地)、非村莊建設用地。小城鎮建設用地比例失調,工業、居住用地比例偏高,公共設施建設用地比例相對偏低,尤其是綠化、道路用地十分缺乏;從土地空間利用來看,用地布局不合理,建設,居住、公建用地相互混雜,甚至出現互相影響、相互干擾的現象;從住宅安排來看,布點分散、占地面積較大。小城鎮的用地結構反映了目前小城鎮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一些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完善,工業生產落后,環境效益差,出現一定的生態環境問題。
1.2 土地利用重平面、輕立體。集約程度過低
目前,我市的小城鎮建設中呈外延平面式擴張趨勢,忽視土地的立體開發利用。在土地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對土地使用者產權只有一個大致的區位和粗略的邊界,沒有立體空間的硬約束,地上、地下的空間界限模糊,造成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而且城鎮化水平低,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等還比較落后或不完善,土地開發利用程度低(如容積率低,平房過多以及用地結構不合理等)土地利用集約程度低,成為一個沒有多少內涵、特色、功能的“城鎮殼”。
1.3 重增量、輕存量
對舊鎮區改造和城鎮土地的再利用的重視不夠,導致對舊鎮區改造和城鎮土地的再利用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足。造成小城鎮建設占用大量耕地,造成舊鎮區土地利用率不高,出現舊鎮區土地的低效利用甚至土地的閑置。據統計,這類閑置土地占小城鎮總面積的比例約為5~8%。
1.4 改變規劃功能。發展以犧牲耕地為代價
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把農村城鎮化錯誤地理解為土地非農化。同時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疏于管理,甚至忽視國家法規,實際開發建設過程中,隨意改變規劃用地功能,造成城鎮化吃掉大片農田。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增量土地的發展,忽視土地潛能的挖掘,也就是說重外延、疏內涵。近年來,小城鎮的迅猛發展中,新增建設用地80%以上,為擴展城鎮周圍建設用地,大量的良田沃土成為建設用地,有的地區甚至占新增建設用地的60%以上。小城鎮建設缺乏有效的土地規劃,建設顯得雜亂無章,不但造成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而且嚴重制約小城鎮用地綜合效益的發揮。
1.5 土地資源利用盲目粗放。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改革開放后農村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小城鎮建設用地總量和人均水平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城鎮人均用地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城鎮人均用地與城鎮規模等級成反比。由于一些地區缺少有效的節約用地的合理調度及約束手段,一些小城鎮不綜合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貪大求全,盲目追求大廣場、寬馬路,在土地的征用時缺乏科學規劃出現了多征、多占,甚至征而不用、占而不用、好地劣用、非法租用等粗放性用地狀態,致使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
2、問題產生的背景
土地非農業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伴隨著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和耕地面積的減少。城市市區在總體上急劇擴張的同時,城市的人口、工業、商業先后在城市中作由內向外的離心遷移,即城市郊區化過程,在國外又稱逆城市化過程。1999年初有關專家在對當年我國經濟發展態勢進行分析時指出:我國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城鄉二元結構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得重要因素,如果我國城市化水平能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即提高12.1個百分點就可增加1.5億城鎮人口,增加1.5萬億元的內需,帶動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完善。專家們一致認為加快小城鎮的發展是促進潛在經濟增長的拉力極大、效用較長、收效極佳的方法。總之,在我國加速小城鎮的發展己成為當務之急。從耕地保護角度來看,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都把農地整理和村莊整理視作重要的土地利用潛力源。尤其是以并村定點,建設以小城鎮為中心的鄉村整理,通過對空出的舊宅用地的復墾利用,大大節省了農村居民點用地,增加了農民的耕地面積。因此,為加強小城鎮的耕地保護、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總體目標,必須加快小城鎮建設、完善用地規劃。
3、科學利用小城鎮建設用地,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3.1 協調兩個規劃。完善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
土地管理法明確要求“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過程中要依照科學合理地確定城、鎮、村的用地規模”,“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用地規模應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基礎,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客觀、合理、科學的編制。因此,小城鎮建設規劃部門在編制規劃時,一定要和土地規劃部門溝通和協作,科學合理的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協調一致,并且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的制約作用,實現用地的節約化、合理化。高起點、做好小城鎮建設規劃是加快小城鎮建設的關鍵。小城鎮建設規劃應有效地做到“三個集中”,即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工業向小區集中。因此,要做好城鎮體系規劃,必須做到:明確小城鎮未來的發展重點,科學、合理的確定空間布局;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合理確定小城鎮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做好小城鎮建設規劃的修編。
3.2 合理確定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
城鎮建設規劃必須依據城鎮的規模。城鎮規模一般包括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而人口規模又是用地規模的前提。因此,合理預測城鎮未來的人口增長尤為重要。在小城鎮人口預測的過程中,要考慮到的因素很多:①政策因素(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國策,提倡少生、優生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②地域環境因素(含地理因素、交通因素、水源因素、自然災害因素、資源因素等);③農業生產因素;④產業(工農業和市場環境)發展因素;⑤政治因素。在預測人口時要充分考慮上述各種因素的影響,以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為預測依據,以環境容量分析校核。在人口規模確定的基礎上,按照建設部規定的規劃指標和允許調整幅度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確定用地指標,但必須保護土地資源,嚴格控制人均建設用地。
當前,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管理面臨的兩個復雜問題即面對農民建房和鄉鎮人民政府違法用地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十幾年來的工作實踐,試作如下探討:
一、農民住宅用地是農村土地管理中最復雜的問題
1、農宅管理不是哪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農村工作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中央三令五申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物權法》第六十六條亦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民法通則》中也對物權作了相關規定,但這必須是在合法前提條件下的財產才能受保護,而在違法占用的土地上的建筑,怎能合法化?怎能受保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明確規定:未經批準或騙取批準的建設非處即拆,是不能受到法律保護的。筆者個認為法律、政策過于親民,有時會擾亂正常的執法環境,如在2000年我省下發的《致全省農民朋友的一封信》中提及“農村居民建房除繳納5元工本費外,不需交任何其他費用。”這讓農民朋友確實減了負,但也不乏讓農民朋友誤解,思想松懈,疏忽了一項稅費,耕地占用稅,即農民建房占用耕地應當繳納這項稅費,進行農用地轉用報批后并依規劃建房,后來有農民朋友向省級相關部門進行核實,確實該繳納這項稅費。這表明省級這封“信”措詞過于籠統,不夠透析。不繳納稅費讓老百姓產生一個誤區,認為國家現在再也不管農民建房了,他們將可以隨意隨處建房,所以就出現這樣的建設畸形:在2001年以來我們國家不論在城市特別在農村中大興土木,建大宅、豪宅的現象隨處可見,面積明顯超過各地區的農宅建設標準。
2、還有一些不法房地產開發商看準農村廉價的集體土地,就在城鄉結合部搞房地產開發,近幾年建筑材料價格上漲、工價上漲造成建筑成本上的增加,導致地價房價飚升,房地產熱居高不下,形成一定的泡沫經濟和通貨膨脹。
3、農村集體土地違法建設失控及難以管理的另一個方面。筆者認為是國土執法部門的人員配置和經費問題。自2005年國土體制改革垂直以來,作為最前沿最接近群眾的基層國土所,直接面對農村,矛盾繁多、任務繁重,對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保障農民康居工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至關重要。工作經費問題,縱觀全國中西部地區,普遍不如沿海發達地區,大部分市縣對基層國土所的工作經費是自收自支。國土資源部早在2006年就出臺了六項措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其中一項指出“重點加強鄉鎮國土資源所的建設。”筆者認為我國在國土所建設上還應當繼續調研和完善。
4、在農村集體土地管理中除了農民建房難以管理外,還有一個“老大難”,那就是鄉鎮人民政府違法用地現象。他們借招商引資或辦公益事業及民生工程之名違法建設,甚至還有的是“以租代征”,“光坐車不買票”或“先上車后買票”。從2005年起,國務院第15號令將正式施行,對土地違法實行衛片督查,對官員實行問責制,但至今效果仍甚微。
二、如何避免建設無序無規劃
建設無序無規劃這個問題在中西部地區最為突出。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2006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規定,新農村建設包括“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個方面,要求“以人為本,從農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決的那些生產生活中現實問題入手”。通過分析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要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設想和要求,是離不開科學而有前瞻性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近幾年我省乃至全國都在進行一大舉措:節約集約用地,對土地進行整理,整合資源。
1、對農村宅基地進行“騰籠換鳥”搞置換,對建設用地實行“增減掛”,遵行“地盡其利,地利共享”的原則,這是國家各級政府行政為民的最好驗證,既可以集約用地,又可以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的進程,同時增加了耕地面積。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確保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上這些都離不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國土資源部在2006年出臺的六項措施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三項提出“要加強農村用地規劃和管理,對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給予優先安排,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也將合理安排新農村建設用地,要積極推進土地整理,相關經費向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土地整理重大項目工程傾斜,要提高新農村建設的能力和水平。”我們不難看出,用地建設,規劃先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4條規定:“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第36條第一款有規定“非農建設必須節約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分明強調沒有規劃就沒有節約,沒有節約就沒有新增耕地,這必然會畸形建設,形成惡性循環。
2、農村的亂搭亂建無序無規劃建房,管理亂、臟、差必然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曾任國家環保總局局長的周立賢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視頻會上指出:“中國土壤污染總體形勢相當嚴峻,受污染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以上,多數集中在發達地區,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有1.5億畝耕地受污染。”現在土地違法用地現象“梯度西進”,農村建設及工業企業在農村建設逐年增加,環保環評均不合規,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加重了土壤污染的比重。
3、從本質上來說,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規劃主要是從社會經濟發展角度考慮,為公開利益服務的,它是一種政府的公共管理行為。所以,我們國家在農村集體土地管理與規劃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上有待加強,在規劃施行過程中明顯感到有的規劃區不科學,準入條件不適合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規劃時間拖延太長,影響了規劃的實施,目前中西部地區影響暫不明顯,而在沿海發達地區,不管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曾經歷“建設規劃、拆遷再建設”這樣的畸形發展。這樣大大的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是本末倒置,何不先行規劃,再批準建設?筆者認為我們國家“規劃低效論”、“規劃無用論”應該加緊完善,增加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以促發展、保和諧。
三、我國的農村集體土地管理與規劃可以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先進做法
1、在美國,土地資源的利用和規劃,其法律法規主要有兩大來源:(1)、依據聯邦憲法授權由聯邦、州或地方立法機構通過的法律;(2)、州、郡、市政府所頒布的行政法規。實行“分區制”是美國各地方政府控制土地利用的最主要措施,它是土地利用規劃的重要基礎,通過土地分區和土地細分來控制和管理土地的使用。在農村,美國同樣是重點保護基本農田,防止城市的無限制蔓延。地方政府運用土地利用規劃和《農業分區條例》來管理和控制農業地區的土地開發和使用。
2、在日本,1989年末,通過了《土地基本法》,該法的主要觀念是強調“土地的公共性”――即土地的適度利用,按照計劃使用土地,抑制土地投機及隨著土地增值稅負擔也應適度增加等內容。日本20多年前的“土地神話”現已成泡影。中國的土地調控應以此為反面教材加以吸收和應對。筆者認為在我國實行土地管理為主,規劃及市場配置為輔的土地優化配置策略,建立依法、依規劃的管理模式非常必要。
高舉法律法規之利劍,管好國土,讓權益與規劃在陽光下并行。
關鍵詞:土地資源 違規用地 土地管理
中圖分類號:D9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構建國內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結構的必要性
2012年9月份,南方農村報一則名為《汕頭數十畝耕地變豪華家祠 舉報多年不倒》的新聞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新聞內容顯示:“當地原村支書張瑞發自2006年以來,以修建企業為名,非法占用基本農田數十畝,嚴重危害了村民的合法土地權益”。這是繼2011年“云南石林高爾夫球場非法占地”、“ 河北香河圈占農地”等又一土地違法違規案件。據《2012年上半年國土資源有關統計數據》(引自國土部網站)統計:“全國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26.81萬公頃,同比增長27.5%。而同時,上半年,全國共發現土地違法行為2.94萬件,涉及土地面積1.18萬公頃,其中耕地0.43萬公頃,同比分別下降2.3%、36.5%和31.7%。關于土地違法查處情況,具體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共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1.53萬件,涉及土地面積1.00萬公頃,其中耕地0.35萬公頃,同比分別下降1.7%、35.2%和26.2%。全國土地違法結案1.03萬件,涉及土地面積0.89萬公頃,其中耕地0.32萬公頃,同比分別下降11.3%、30.2%和16.5%;收繳土地面積445.4公頃,罰沒款5.23億元,同比分別下降62.2%和31.8%。全國共立案查處礦產違法案件2760件,同比增長1.5%,罰沒款1.3億元。全國有313名責任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或刑事處罰。”可見,目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問題依然嚴峻,已經嚴重威脅國家和人民的財產安全,甚至可能引發其他的民事和刑事案件,亟需通過構建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結構,減少土地違法情況的發生。
二、國內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結構的構建
針對上文提到的2012年全國土地違法違規情況,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國內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結構進行構建,具體建議如下:
(一)實行土地編碼制度
土地編碼制度目前已在四川、廣西、遼寧、天津等試行,試行的效果也證明了土地編號制度對土地利用規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筆者認為,實行嚴格的土地編碼制度,就是要以土地為基礎,對土地這種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確保每塊土地都有“身份”可對,另外將所有編碼土地共享至土地利用規劃系統當中,就能夠及時快捷地找到相關土地的信息,包括土地的使用情況,以及是否被違法買賣等,真正做到實時全程監管土地,實現土地的信息化和社會化。實行土地編碼制度,相當于建立土地信息的檔案,今后如何利用土地以及利用的情況都能夠實時被監督,不僅對監督土地的買賣經營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也能夠方便相關部門對違法行為的進行及時調查和糾正,保證我國農業用地不受違法侵害。
(二)集體土地的確權發證
截止至2012年年底,全國范圍內所有農村集體土地將實現所有權確認,做到全面覆蓋到每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上。據筆者了解,城市市區的土地是國家所有,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是部分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農民集體享有這些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筆者認為,集體土地的確權發證,一是要嚴格遵守《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以及相關規定,務必查清楚所有土地的權屬、界址和使用途徑等;二是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加強證書應用管理,推廣“以證管地”的制度;三是在征收農民集體土地的時候,在完成土地的登記和發證之后,方可辦理征地手續,然后憑土地所有證和使用證獲得賠償;四是確權登記流轉于市場的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做到產權清楚,無糾紛,而沒有經過確權登記的集體建設用地禁止在市場流轉;五是集體農用地即便流轉,其所有性質和土地用途也不會改變,在確權登記工作中一定要明確,保證農村承包土地的利益不受侵害。
(三)土地市場建月度報告制度
房地產市場調控,包括房價的調控與地方土地市場是息息相關的,為了更好地進行調控,地方的所有土地出讓情況,務必通過檢測監管系統及時報備國務院。宏觀的市場經濟具有復雜性,從而增加了房地產各級市場的不確定性,為了保證報備的土地信息分析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確保各項宏觀調控政策落實到位,筆者建議市、縣要建立土地市場月度報告制度,將所在地區的所有土地市場變化情況每月上報國務院。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土地利用規劃的問題是關乎人民生活和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性問題,在每年上升的違法違規用地案件當中,都不乏國家竭力調控的措施,然而要想根除這個問題,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筆者認為,在逐步糾正土地管理問題的過程中,務必采取立體的土地監管模式,一方面要促進土地集約化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證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土地資源的有效管理,改善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條件,保障農民的利益,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災后重建; 土地利用劃; 反應機制; 探索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key issues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planning, by means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nd regulate human activities, so that the harm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human beings and to minimize the loss. By mean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descriptive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summa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gradually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adaptability, but also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provide useful exploration and reference. Thus, the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eap and enhance the nature, there should be more long-term considera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On the basis of post disaster land use planning, th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strengthen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planning guidance of land use land use.
Key words: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land use planning;response mechanism;exploration
1. 前言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的災害時有發生,尤其是地震災害更是對人類生存、生活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如地裂、地面塌陷、地面變形等,都可能致人死傷、破壞建筑物、破壞交通運輸以及毀壞耕地農田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加強災害預防以及災后恢復重建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規劃作為國家宏觀調控土地的一項政策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土地利用規劃也隨之不斷發展和改革,土地利用規劃的制定和執行已成為政府公共決策和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1],其作為國家對土地利用進行引導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日益加強。
然而目前各地在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時,為了地方經濟發展,實現土地價值最大化,往往將建設用地需求列為首要考慮因素,從而忽視了對于土地承載力以及生態安全方面的考慮。隨著近些年來發生的越來越多的地震災害,迫使人們對現行土地利用規劃進行反思,關注點也從單純的建設用地需求轉向了土地利用的安全性問題。土地利用規劃中各類用地布局應堅持尊重自然、堅持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為根本。從生態安全角度出發,規劃的編制與地質災害治理和生態建設相結合,可以有效抵御地震災害,建立和完善管理機制,使損壞及影響降至最低限度。本文就是以地震災后重建為研究背景,重點對災后重建地區土地利用規劃編制中關鍵問題進行研究,以期為今后開展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提供有益探索和參考依據。
2. 關鍵問題研究
地震是一種內動力地質作用,雖然很短暫,且全球具有災害性的地震也僅占到地震次數的千分之一[2],但它所產生的地震波,以及引起的地面破壞,卻對發生災害地區的人們生存及生活帶來極大危害。即使未達到災害程度,也會對地區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地震及次生災害給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帶來嚴峻挑戰:大量耕地、建設用地受損,有限的可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更加匱乏,土地供需矛盾加劇;次生災害及隱患頻發,土地利用的環境安全形勢嚴峻,土地利用布局調整的需求迫切;林地、牧草地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土地破壞嚴重,土地生態功能修復任務艱巨等等。
在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災難后,我國也充分借鑒、汲取了國內外災后重建的經驗和教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的研究,編制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規劃》、《青海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等,為地震災后重建地區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依據及土地利用方向。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人類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手段來規范和調整人類活動行為,從而使自然災害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3]。因此,在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2.1 資源環境因素識別
作為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基礎,調查研究及現狀分析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一階段,除了對規劃范圍內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土地利用數據、相關行業資料等進行收集及調查,更重要的是對規劃范圍內土地利用狀況、利用潛力、各項用地需求以及土地供應能力做出確切分析,明確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采取的改進措施。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既有一般土地利用規劃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傳統的基礎調查與評價的基礎上,應加強對資源環境因素的識別。首先要充分收集地震后地質災害的具體分布、土地災毀的詳細數據以及規劃區域內土地受損程度等。如:次生災害造成的農用地(耕地)滅失、損毀情況以及耕作層被塌陷、地裂等地|災害破壞,農業基礎設施損毀,區域農業生產條件產生變化情況;建設用地受損規模、類型。因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災害造成城鄉住房倒塌損毀,建設用地功能受損和部分建設用地滅失的情況;土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地震及次生災害使區域地貌植被發生變化,水土流失加劇,生態功能受損,環境承載力降低等等。
其次根據區域地質環境狀況,對于易發地質災害地區,應著重分析研究其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突出資源環境因素識別,并就地震與地質災害進行充分調查、評估,考慮地震斷裂帶、地質災害對土地利用空間布局產生的影響,結合各行業災后重建用地需求等,以便為規劃用途及布局安排提供有力依據。
2.2 土地利用安全性評價
根據地震斷裂帶分布,以資源環境因素和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為基礎,開展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區和評價。從恢復重建用地安全性角度出發,在區域內劃定地震斷裂危險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其他區域等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區[4],并對其進行評價,有利于引導災區生態功能的恢復和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布局優化提供依據和保障。
2.2.1地震斷裂危險區
一般距離地震斷裂帶200m以內(500m~1000m的城鎮也視為危險區)。相對高差400m~1000m,地形坡度大于25°,或處于主要行洪通道;建設用地場址或場地內及其周邊存在危險性大、危害程度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該區域內,應沿地震斷裂帶,嚴格控制工程建設,加強工程建設項目抗震設防,嚴格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開展建設項目場地適宜性評價。
2.2.2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地質災害規模以大中型為主,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較密集。該區應以保護生態為主,農業用地應重點作為林地、牧草地,嚴格限制坡耕地和梯田開發擾動巖土體。位于高易發區的城鎮及農村居民點經過治理大多數可以恢復重建,但要遠離地質災害點和斷層,留出一定的緩沖地帶,應在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建設規模;疏散或搬遷密集居民點,線狀工程(公路、鐵路等)應回避或采取隧道穿越,禁止水利設施建設和工業發展,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要提高建筑設防標準。
2.2.3地質災害中易發區
地質災害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地質環境脆弱。該區農業用地應以林地、牧草地為主。建設用地應回避主要地質災害點,在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基礎上盡量選擇安全的位置,并嚴格控制人口居住建設規模。線狀工程(公路、鐵路等)、水利設施、住房和基礎設施等均要提高建筑設防標準。
2.2.4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地質災害密度相對較小,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如部分地區發生地裂縫、砂土液化(噴砂冒水)等次生災害。該區可以作為城鎮村居民點以及線狀工程的主要選擇位置,農業用地可以視土地質量狀況盡可能作為耕地,適度用于林地、牧草地。
2.2.5其他區域
是指危險區和地質災害易發區之外的區域。一般距離地震斷裂帶500m以上、相對高差小于30m、場址和場地周邊無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地形坡度小于15°的地帶。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如符合建筑工程地質條件要求,都可以安排建設用地。其他區域原則上不需要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2.3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按照國土開發強度、產業發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鎮建設的適宜程度,綜合評價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可將規劃區域國土空間劃分為適宜重建、適度重建、生態重建三種類型[5]。
適宜重建區:主要指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災害風險較小,可以大規模集聚人口,并全面發展各類產業的區域。功能定位主要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集聚人口和經濟,建成振興經濟、承載產業和創造就業的區域。
適度重建區:主要指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弱,災害風險較大,適度集聚人口和發展特色產業的區域。功能定位為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建成人口規模適度,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特色鮮明的區域。
生態重建區:主要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很低,災害風險很大,生態功能重要,建設用地嚴重缺乏,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維護代價極大,不適宜較大規模集聚人口的區域。功能定位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為主,建成保護自然文化資源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少量人口分散居住的區域。
2.4 土地適宜性布局
2.4.1總體原則
按照災后重建各類用地需求,優先保障恢復災區人們基本生活條件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對規劃確定的重建項目給予必要保障。以資源環境因素識別為基礎,結合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區以及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優先保障適宜重建區的建設用地規模,控制適度重建設區和生態重建設區的城鎮建設用地,適度壓縮工礦用地和農村居民點用地,恢復并逐步擴大生態用地[6]。根據土地受災程度和重建用地布局調整方案,按照恢復生態、保護資源的要求,積極開展災后重建土地整治,使災毀耕地、臨時用地、廢棄城鎮村和工礦用地得到有效整治,耕地生產條件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全面恢復。
2.4.2主要建設用地布局
臨時用地:根據受災人口、過渡性安置戶數和現有搶險救災臨時用地需求,安排臨時用地。用于恢復重建過程中的搶險救災和居住及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過渡性安置建設。選取交通條件便利、方便受災人群恢復生產和生活的區域,并避開地震活動斷層和可能發生洪災、山體滑坡和崩塌、地面塌陷等災害區域,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并避免對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及生態脆弱區域造成破壞。
城鎮用地:按照就地恢復重建為主、嚴格控制異地新建、盡量利用原有建設用地的原則,立足恢復,安排新增城鎮用地。對于少數受災特別嚴重、原有城鎮場址不宜再作城鎮發展空間的城鎮整體異地重建,應充分考慮地質環境安全和長遠發展需要,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適宜城鎮建設的用地空間,合理安排重建用地規模;對于受災較重城鎮基于地質災害隱患和環境安全性考慮開展局部用地布局調整和重建;對于部分城鎮原有建設過于狹促,為增加防災避災空間,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城鎮改建和適度擴建;對于一些具有相對區位優勢、資源環境承載力高的城鎮,作為災區城鄉人口和產業布局轉移的承接地,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的城鎮集聚發展建設。
在城鎮用地的具體布局上,異地新建城鎮應新建場址應盡量避開危險區和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確實無法避讓的,具體的生產生活設施建設用地布局應開展地質災害安全性評估,并通過實施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適度降低建筑密度、增加防災避險用地、提高工程設防標準等方式提高城鎮防災抗災能力。
農村居民點用地:布局主要以安全性為前提,根據災后農村人口分布、基礎設施條件、地震及地質災害調查評估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結果,確定就地重建和異地新建規模和布局。在山區重建的農村居民點,應選擇經地質安全性評估確定為相對安全的區域,并通過實施地質災害工程防范措施等,降低災害風險,提高防災抗災能力。在平原區重建的農村居民點要堅持節約集約、保護耕地的原則,按照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完善農村生活生產設施的要求,適度集中建設。
獨立工礦用地:根據獨立工礦企業受災情況、產業政策、生產力布局調整方向和災后受災人口安置的就業需要,按照優化結構、節約集約、恢復為主、兼顧發展的用地原則,安排新增獨立工礦用地。除用于受災工礦企業恢復重建外,主要用于新建一批適合災區資源環境條件、具有比較優勢和較好發展前景的工業項目,增強災區自我重建和發展能力,重點保障產業聚集區用地。
基礎設施用地及其他建設用地:根據城鄉居民點分布和生a力布局,按照恢復和增強保障能力的要求,與經濟發展規劃和城鄉規劃相銜接。規劃期內基礎設施建設以受損設施就地恢復為主,同時考慮改善區域發展環境、提高防災抗災能力的需要,安排新增建設用地。
3. 研究結果
面對地震災害,我國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恢復重建和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也為加大調整城鄉和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有效改善區域土地利用配置效率提供了強大支撐。我國“十”也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合理的構建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但是災后規劃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組織、編制、實施、管理等系列工作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災后規劃的編制實施主要依靠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行政職能的推動,對于地震災后的快速化、制度化反應機制相對缺乏。
因此,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方針,應統籌城鄉與區域土地利用,著力解決災后重建中的土地利用重大問題,提高規劃的應急反應能力,并逐步形成預警預防―響應應對―監督保障的完善規劃應急反應機制[7],保障各項恢復重建任務在土地利用上的落實,有效緩解和改善因地震災害對當地人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更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奠定牢固基礎。
4. 結論及建議
對于地震災害,預防永遠比恢復重建更為重要。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災害預測預報,災后重建治理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從土地利用規劃的角度,加強對相關問題的研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技術方法上,都還需要不斷探索和積極創新,以提高規劃的適應性。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應更注重跨越性和提升性,應有更長遠的考慮,將災后重建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因此在災后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基礎上,還應對以下方面進行關注。
4.1 做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對規劃中未來開發活動的布局、結構以及資源的配置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并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過程。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環評需特別重視時效,突出重點,解決主要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則需要更具理性和預見性,對土地利用結構、規模和布局等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與風險,進行科學的前瞻性分析[8]。因此災后重建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應重點在深入分析災區資源環境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對規劃方案的環境協調性進行分析,分別對規劃目標、用地規模與結構調整方案、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復墾工程安排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從而對應提出減緩環境負面影響的建議措施。
4.2 強化公眾參與
規劃的實施過程雖然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但同時也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和要求,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利益和主張,可以全面了解和認識評價對象的環境狀況,揭示出潛在的環境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決策的盲目性、隨意性,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通過強化災后重建規劃中的公眾參與,也可以進一步提高災后重建效率、推動重建工作的順利完成。并且通過公眾參與,發揮公眾的監督職能,可以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為實現災后重建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4.3 建立規劃實施監測及評估機制
災后規劃的編制實施容易受到土地利用協調難度大、災后重建項目投資形勢變化、國家重大政策變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規劃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考慮不周和預測不準的現象[9]。因此,應逐步建立災后重建規劃實施監測和評估機制,在重建過程中對客觀條件、規劃實施情況以及規劃實施的政策變化情況適時進行評估,并及時對規劃進行必要的調整和修正。以提高規劃的彈性和適應性,從而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3] 張素蘭.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反思與探索[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
[2] 華南農業大學主編.地質學基礎(第二版)[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4:83―85.
[4] [6] 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專項規劃[R].北京,2008,4―6,11―17.
[5] 劉永湘,李何超,申京詩.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思路和方法[C].2008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9:1471―1480.
[7] 趙泰,田志強,賈克敬.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規劃應急機制研究[J].國土資源情報,2015,3:51-56.
[8] 劉杰,陳帆,劉園,王慶改.災后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環評重點內容解析與實證[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9,22(2):44-47.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主要功能分區 土地評價 結構調整
引言
都勻市位于貴州省南部地區,總面積2274.00平方千米。山地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0.00%以上。在山地、丘陵之間有眾多小盆壩和河谷槽地。平均海拔938.00米,最高點海拔1961.00米,最低點海拔540.00米。屬中低山山原地貌。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70℃。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城鎮工礦功能分區存在的問題
①《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的歷史機遇,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特別是在建的貴廣高速的鐵路、貴廣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黔桂復線、已建成的貴新高等級公路等國家西北、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完善,西電東送等工程的相繼建成,其土地利用結構已發生了巨大影響,用地結構正在趨于合理。
②由于歷史上該城市就是屬少數民族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落后、基礎設施薄弱、但同時,對當地的自然資源的保護從另一方面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于利用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利用當地天然氣候等自然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科學合理利用土地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③億元GDP指標遠低于全省及至全國水平,第一產業水平低,經濟總量偏小,外向度低,又缺少足量規模企業拉動,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輻射功能未能充爭發揮,廢棄獨立工礦用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城鎮人均占地41.27平方米/人,又遠低于建設部制定的標準中等城市人均標準90-105平方米/人,農村居民點用地有較大浪費(人均占地132.12平方米/人高于《貴州省村鎮規劃標準》規定的最高上限79.60平方米/人),
2、城鎮工礦功能區各種分析方法評價
1)、根據原建設部對城市用地的分類進行歸類,具體詳見原建設部頒布的《城市用地分類和代號》。
2)、特爾菲法和層次因子分析法
①特爾菲法
應用特爾菲法分配權重值的步驟是。
(1) 設計意見征詢表
(2) 選擇專家并請他們填寫問卷表格
(3) 整理和反饋專家意見
(4) 不斷整理和反饋專家意見
②層次因子分析法
影響城鎮工礦用地的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和特殊因素。根據分析確定城鎮工礦用地的指導性影響因素體系如下:
③資料的收集
1)、土地利用效益資料
2)、地租、地價資料
3)、影響城鎮工礦的因素資料
4)、其他資料
④指標的計算
1)、單元土地質量指數計算
根據土地功能分區內單元總分值進行級差收益測算時,單元土地質量指數按下式計算:
Xin = fi/ n(23)
式中:Xin :某單元土地質量指數
fi :某單元總分值
n :土地功能分區數
2)、行業或類別資本效益折算系數的計算
分別以商業、居住、工業中某種行業或類別的資本為標準,按下式計算各行業或類別的資本效益折算系數:
Kci = Crm/Cr(24)
式中:Kci :某用地類型中的某行業或類別資本效益折算系數
Crm :該用地類型中某一行業或類別全市平均資金利潤率
Cr :該用地類型中標準行業或類別全市平均資金利潤率
3)、 規模資本效益折算系數的計算
分別以商業、居住、工業中當地行業最佳企業規模或技術水平下的資本為標準,按下式計算規模資本效益折算系數:
Kcs = Crn/Cmax(25)
式中:Kcs :某一行業或類別某一規模下的資本效益折算系數
Crn :該行業或類別某一規模下的全市平均資金利潤率
Cmax :該行業或類別最佳規模下的全市平均資金利潤率
4)、 企業標準資本額的計算:
企業標準資本額按下式計算:
Cs =Ce×Kci ×Kcs(26)
式中:Cs:企業標準資本額
Ce :企業實際使用的資本額
Kci 、Kcs同前
5)、 合理工資量的計算
按當地各行業不同技術水平下勞動力的定員標準,用下式計算合理的工資支出標準:
Lcs = Lce ×LPs/LPe(27)
式中:Lcs :某企業在標準定員情況下應支出的工資額
Lce :該企業實際支出的工資額
LPs :某一技術水平下同等規模的企業應有勞動力標準數量
LPe :企業實際占有的勞動力數量
6)、企業效益資料的整理
將收集到的企業效益資料,按標準化公式計算整理,并將結果填入本附錄相應表格。
⑤ 指標選擇與樣點數據歸類
1)、 土地收益測算指標的選擇
土地收益主要是對級差收益的測算。級差收益測算選擇的指標主要有單位土地面積的凈收益、單位土地面積標準資金占有量、單位土地面積合理工資占有量、企業所在土地的功能分區或單元總分值。
2)、樣本數據歸類
以土地功能分區為單位,分別以不同土地利用類型進行數據歸類,對商業用地可繼續劃分金融保險業、辦公服務類、綜合商廈類、小商店與居民服務類等行業,進行資料歸類。
3)、 樣本數據檢驗
數據檢驗以土地功能分區或均質區域為單位,分土地利用類型進行抽樣樣本的總體和方差檢驗。
用卡方檢驗法、秩和檢驗法分別對已知數據總體分布類型和未知數據分布類型的樣本進行總體一致性檢驗。
用 t 檢驗法和均值方差法分別對樣本總體為正態和非正態分布的進行異常值剔除。
當檢驗后的數據不能滿足模型建立的需要時,應增加抽樣數據,按以上方式重新進行數據歸類。
(2)級差收益測算模型選擇方法
根據數據資料,用以下方法進行模型選擇:
將樣本數據依次代入可能的數學模型中,得到不同樣本的回歸模型,同時對各樣本模型進行經濟、統計和計量檢驗,按檢驗結果,選定測算模型。
⑥系數估計
1)因素系數數值的可靠性檢驗
(1) 經濟意義檢驗
一般從符號和值域兩個方面檢驗。符號檢驗主要是根據模型中變量設計所要達到的條件進行檢驗;值域檢驗是根據現實經濟條件加以具體限定。
(2) 統計檢驗
通過回歸系數的統計顯著性檢驗,判斷因素在在總體上對凈收益的影響程度。
通過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判斷建立的模型與樣點數據的擬合程度。
(3) 計量經濟檢驗
通過異方差性檢驗和多重共線性檢驗,判斷統計檢驗的有效性。
某一級地租的平均值按下式計算:
⑦用以上兩種分析方法進行相互印證,并進行合理調整
⑧計算分值
測算各自然單元各影響因素分值,分值的計算方法可采用德爾菲法或層次因子分析法定量測算的方法進行。各自然單元影響因素綜合分值計算,即在計算出各自然單元各影響因素的分值后,按照下列公式計算各自然單元影響因素綜合分值:
⑨ 測算各自然單元的影響因素綜合分值
影響因素綜合分值的計算,可采用專家打分的方法和因素分值定量測算的方法。
采用因素分值定量測算法,可按照評分估價法中的因素分值計算方法進行評價測算。
⑩各評估單元的各影響因素的分值確定后,按照下述公式計算各評估單元的影響因素綜合分值:
最后,根據上述得到的自然單元影響因素綜合分值,采用總分數軸確定法、總分頻率曲線法等劃分各因素功能影響分區。
3)、GIS分析
疊置空間分析,分為自然因素(成本指數、土地利用系數、地質環境條件)、社會因素(歷史形成原因、人口因素、技術水平、規劃指標和政策影響因素)、經濟因素(投入產出比例、投入強度)等屬性數據層。根據空間分析進行最終的綜合功能分區的劃分。
4)、定性分析
對評價的結果要進行進一步對不能確定的,要進行實證分析,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功能分區。
5)、評價結果
①都勻市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需對土地利用的使用強度特別是人均指標進行調整,合理分配;
②都勻市已受到不合理建設項目,特別是礦產資源開發的影響和不合理的城鎮工礦用地使用造成的了土地資源的一定破壞;
③需通過進一步的調整,確定商業、居住、工業等區域的科學合理劃分。達到“天地人”的和諧的統一與社會經濟持久穩定的發展。
3、結論與建議
1)、城鎮工礦功能分區根據當地自然、社會和經濟因素,確定多因素影響指標,建立分區評價模型,運用GIS技術進行分析評價。
2)、對評價的成果,進行定性分析相結合,與實際不相吻合的情況,應進行分析,找到原因,調整功能分區。
3)、此次評價是在現勢情況下的評價成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其具體情況也會發生變化,需要進行適當的修改調整,規劃在一定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長期而言是動態變化的。
4)、功能區的劃分是與歷史分不開的,而且受到歷史的影響比較大,只有在特定的時期特定政策也即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有時甚至將會起決定性、不可逆轉的影響,在此限制條件下,進行布局調整以達到把不合理性減小到最小程度。
5)可以自然形成的街坊為個分塊進行統計分析,然后歸并相似的街坊,比較大的街坊應以能區分其明顯功能的界線進行再次劃分。
6)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關規劃,特別是城市規劃的調整,對其功能區的劃分也會發生變化。
7)可根據當地的實際需要對有關功能分區細分進一步評價。
參考文獻:
1、《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研究》 張薇(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06)
2、《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內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謝敏等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6.11)
3、《基于3S技術的縣級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 張婧等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08.08)
4、《區域土地利用集約發展的階段性分析》 湯懷志等(資源與產業 2007.12)
5、《土地利用集約度的測度方法》李秀彬等 (地理科學進展 2008.11)
6、《土地利用對生態環境脆弱性的影響評價》 王瑞燕等 (農業工程學報2008.12)
關鍵詞:土地規劃;問題;解決措施
土地規劃就是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在確保最佳的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同時,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整治保護的安排。我國現階段的土地規劃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即國家、省、市、鄉、縣。不同層次的規劃所要求的內容與方法也是不同的。
1.土地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1.1規劃的方式落后
目前所采取的規劃方式基本上還是傳統的方式,也就是定性研究方式。這種方式是以經驗為基礎,在對事物客觀觀察的情況下開展綜合分析,進行目標規劃,進而推算出各種數據,最終實現綜合平衡。通常情況下客觀事物均是非常復雜的,而土地問題不僅涉及到經濟,還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因此在研究土地問題時,一定要進行全面的考慮。因為傳統的規劃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今的社會發展形勢,因此導致其局限性越來越嚴重,不再適合實際的發展需求。
1.2實施不當
在現今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土地規劃中存在著一個共性的問題,也就是規劃的制定與實施是脫節的,在實施的過程中,沒有按照制定的規劃進行嚴格的執行,使土地規劃的工作情況不夠明朗,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出現此種現象的原因有:規劃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不夠透明,規劃的科學性比較差,專家咨詢與群眾的參與度比較低,政策的實施性比較差。
1.3土地規劃與經濟發展間存在矛盾
土地規劃是一項長期的戰略規劃,少則5年,多則10年、20年。在這期間,所有的事物都是在變化的,但是規劃的指令確實靜態的,這就導致與動態的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不協調性。
1.4隨意改變規劃的內容
有些地區為了吸引投資或者企業的落戶,給予一些超出土地規劃內容的優惠政策,導致不能夠按照規劃的相關內容進行具體的實施,引起各項工作管理的混亂。
1.5不夠重視農村的土地規劃
現階段農村的產業布局還處在調整時期,農村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如果將保護耕地、居住點、道路布設以及節約用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方式進行有機的結合,那么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成效,不僅可以達到保護耕地以及節約用地的目的,還可以加快農村城市化發展的步伐。
1.6土地規劃與城市規劃的不協調發展
土地規劃與城市規劃分別有不同的部門進行的制定,相互之間缺乏良好的交流溝通。與此同時,土地規劃與城市規劃的發展情況也是不相同的,彼此所要達到的標準也不相同,這些均是導致土地規劃與城市規劃不協調發展的因素。
2.相應的解決方法
2.1完善規劃的方式
(1)結合定性分析法與定量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是按照人們長時間實踐積累的理性認識,判斷事物的未來發展狀況。這種判斷方式可以用語言表達,也可以用數據表達。雖然有一些規劃的方式選用了數據的表達形式,但是其實質還是定性分析。
(2)結合靜態分析法與動態分析法
靜態分析法是根據某一地點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分析判斷,以此來實現規劃的方式。而對于土地的利用是在逐漸的變化的,因此,對于土地規劃的本身也應當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土地規劃的目標就是在確保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一致的條件下,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最優化 。
2.2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實施
一定要確保農田保護區正常的發揮作用,優先規劃好城鎮、鐵路、公路以及村莊周圍的耕地,確保它們的合理規劃。并且將具體的規劃指標落實到各個區域,嚴格按照相關的指標規定進行實施。
2.3完善土地規劃的內容
合理規劃農村居民點與道路布設,這是完善總體規劃的重要步驟,將一些零散的小村落集中起來,完善道路交通網的建設,加快農村城市化的發展步伐。
2.4制定規劃的管理理念
要想在經濟發展中實現規劃的目標,就要堅持“在規劃中管理,在管理中規劃”的原則。與此同時,要積極宣傳規劃的方針、思想以及任務,尤其是各級領導對于規劃的理解。一定要建立規劃管理的理念,明確保護耕地、節約用地的目標,進而增強規劃的實施效率。
2.5完善規劃體系
在規劃的過程中,一定要完善相應的規劃體系,同時實施動態的規劃監測。盡可能的建立土地規劃管理的實施方法,完善土地規劃的監督體系以及約束體系。
2.6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理機制
加強對農地以及非農地的用途管理,有效控制生產用地的總量,控制城市化建設的用地規模。與此同時,一定要堅持實行土地管理制度的許可證制度,通過許可證控制土地的用途,避免發生土地濫用的情況。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土地規劃的工作要求越來越嚴格。有些地區為了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忽視了土地利用規劃的制定,出現了諸多的不良問題,反而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所以,在尋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要忽略了土地建設的相關規劃,這樣才可以實現土地規劃與經濟發展的協調進步。(作者單位:撫寧縣土地抵押登記事務所)
參考文獻:
[1] 劉永生.淺談土地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方法[J].天津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寶坻分局,2008(08).
關鍵詞:茶園土地;規劃建設;完善機制;開發策略;建設理念
茶園是整個茶葉產業建設發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的載體,完善的茶園發展機制,直接關系到茶葉產業的經營成熟度。特別是茶園作為整個茶葉產業經營體系中的重要元素,其對茶葉產業機制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于茶園經營建設來說,土地資源的利用與其功能屬性認知有著重要關系,特別是隨著當前茶園的功能屬性進一步豐富,如今在應用茶園土地資源時,怎樣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就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1茶園的功能屬性及茶園土地資源的特性分析
客觀的說,充分發揮茶園的價值作用,能夠為整個茶葉產業經營發展奠定相應基礎和幫助,從而實現茶園功能屬性的有效詮釋。當然,在整個茶園發展過程中,其土地資源是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因此,認知茶園的功能屬性,探究茶園的土地資源內涵,極具必要性。
1.1茶園的功能屬性分析
茶園是以茶葉生產為基礎的專業場所,也是我國茶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因此,一直以來茶園都是我們了解茶葉產業,認知茶文化的重要基礎。經過長期發展,如今茶園的功能屬性也實現了系統化發展,無論是其功能類型,還是功能價值,都極為全面。總的來看,當前茶園的功能屬性,主要表現為:首先,茶園是整個茶葉產業開發經濟基礎,其中有著能豐富的經濟功能。在茶園經營建設過程中,其通過茶園生產運轉,從而能夠帶來相應經濟收益。當然,在整個茶園經營過程中,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因此,通過系統化開發,其能夠實現整個茶葉產業的最佳開發效果。其次,茶園在經營建設過程中,有著豐富的文化功能,茶園作為重要的場所,其同時也是整個茶文化體系傳承發展的基礎,通過對茶園的具體內涵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理念和相關元素。應用和詮釋其文化內涵正是當前整個茶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要求。此外,在整個茶園經營建設過程中,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其能夠被作為旅游開發的基礎和載體。因此,在時展環境下,其功能屬性進一步豐富。
1.2茶園土地資源的特性分析
土地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尤其是對于茶園經營建設來說,其土地資源更是影響其發展效果的寶貴資源,而想要應用好這一資源體系,就需要對其中所包含的資源特性進行全面認知。茶園土地資源的主要特性表現為:這一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相對于其他資源內容而言,茶園土地資源在應用過程中,其一旦被破壞,在短時間內很難實現有效恢復。因此在對茶園土地資源進行系統化應用過程中,必須實施開發與維護相結合的客觀模式,當然,應用這一模式,客觀上也是對茶園土地資源價值有效應用的基礎和關鍵。不僅如此,對于土地資源來說,其還有著相對有限性,尤其是對于茶園來說,其在具體經營過程中,必須對茶園內土地資源進行有效融入,通過創新發展,從而實現茶園經營建設的集約化發展。當然,在茶園經營建設過程中,土地資源存在用途上的專項性,因此想要高效應用,就需要合理規劃。
2茶園土地規劃建設工作開展的價值作用認知
隨著當前人們對茶葉產業的經營要求不斷提升,加上整個開發理念不斷成熟,如今人們賦予了茶園更多功能元素和價值屬性,因此對于茶園經營建設來說,融入開發要求,完善規劃建設工作開展就成為影響茶園經營建設的重要要素。當然無論如何開展茶園建設,以及賦予其怎樣的新功能元素,其根源上都是對茶園土地資源的有效應用。茶園土地規劃建設工作的系統化開展,其能夠最大化發揮茶園建設效果,同時也能夠將茶園的整體轉型發展與茶園自身基礎資源的應用系統化融入起來,從而使其能夠滿足茶園的具體建設要求。也就是說,茶園土地資源在應用過程中,其不能盲目進行改造,要將功能屬性的豐富提升與茶園經營建設的具體資源系統化融入。做好茶園的土地規劃建設工作,其能夠對茶園建設資源進行最大價值應用,當前對于茶園資源開發利用來說,其整體是資源的體系化應用,也就是說在茶園開發過程中,想要實現最佳開發效果,應該從茶園各項資源應用視角出發,通過融入多項資源,從而實現茶園的綜合開發。同時,完善土地規劃建設工作,能夠將茶園經營開發納入到整體建設過程中,規劃建設是一項從發展視角開展規劃建設工作的活動,因此,其能夠否實現最佳價值,其與規劃活動的開展效果之間有著重要關聯。不僅如此,相對于茶園經營建設來說,在傳統經營模式中,其更多是一種隨意性開發模式,整體缺乏合理完善的發展應用,尤其是茶園經營建設過程中,未能將科學規劃和精細化、集約化管理集中融入。所以,可以說,做好茶園土地的規劃建設工作,實際上是一種精細化管理,是從現代化經營思維中,探究茶園土地經營建設的全新理念。因此,對于茶園經營來說,做好土地規劃建設工作是其轉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元素內容。當然,做好茶園土地資源規劃建設工作,也極為必要性。一方面是人們生活標準不斷提升,對茶園的功能屬性要求進一步提升,茶園的產業化發展要求更加深化,在茶園經營過程中,其內容與類型更為豐富,而這些內容是否能夠被應用與茶園規劃建設過程中,就值得我們深入探究。而另一方面,對于茶園土地資源規劃建設工作開展來說,無論是茶園自身資源的應用,還是茶園整體開發內涵,都需要充分結合市場經營發展的具體要求,予以創新。而做好茶園土地資源規劃建設工作,實際上是以科學視角來探究整個茶園經營建設過程中的具體內涵,其符合茶園建設環境。
3做好茶園土地資源規劃建設工作的具體思路分析
通過對茶園土地的規劃建設工作進行系統化分析,我們能夠認識到開展這一活動的價值作用,可以說,優化土地規劃建設工作的開展思路,直接關系到茶園的轉型發展。但是對于茶園具體經營來說,如何才能實現其土地規劃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也就是其具體發展舉措如何制定,就極其值得我們深入探究。通過對茶園土地規劃建設工作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尤其這一工作開展,需要做到:首先,要從科學視角切入,基于長遠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方式,創新茶園土地規劃建設工作開展的具體思路。規劃建設更多是一種具有指導價值的活動,通過有效開展規劃建設工作,其能夠使得整個茶園在具體經營過程中,始終以前沿性和開發性視角切入的活動。通過創新這一規劃建設工作,從而為茶園經營發展奠定基礎。前沿性實際上就是要從科學視角,通過融入和應用科技元素,進而為茶園規劃建設提供必要保障。當然,融入科技內涵,也為整個茶園土地規劃建設工作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其次,在茶園土地規劃建設活動開展過程中,其必須立足發展實際,無論是茶園土地建設,還是對茶園土地資源種各個板塊的規劃應用,都必須從茶園經營建設的具體需要角度出發,要充分確保對核心茶園土地資源的保障力度,同時也要為全新產業經營發展預留相應空間,規劃必須在對現實發展需要進行滿足的基礎上,為未來發展預留必要機遇,最好的規劃效果,是最適合茶園基礎情況的規劃活動。此外,對于茶園土地規劃建設活動開展來說,既需要確保其科學性和發展的持續性、前沿性,但也不能忽略其基礎是茶園的功能屬性,也就是說茶園的特點屬性決定了整個茶園土地的規劃設計工作開展的具體思路及內涵。因此,對于整個茶園土地規劃設計工作開展來說,無論是具體的茶園土地規劃,還是整個茶園的功能布局,都需要立足茶園的經營發展。事實上,做好茶園規劃建設工作,還要融入專業指導,尤其是要將現代化、成熟的規劃指導理論融入其中,事實上,當前茶園在經營建設過程中,其中融入了旅游功能和經濟功能等,因此,在進行茶園土地規劃建設工作時,可以將旅游規劃建設的相關經驗融入其中,通過有效借鑒,從而實現整個茶園土地規劃建設工作的理想效果。最后,在開展茶園土地規劃建設工作時,應該將整個茶葉產業經營發展的客觀趨勢和方向融入到整個土地規劃建設過程中,通過融入趨勢,從而實現整個茶園土地規劃建設的階段化和步驟化,當然更為重要的在茶園土地規劃建設工作時,茶園的土地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其獨特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我們必須階段性開展茶園土地規劃,通過充分滿足當前需要和未來發展需求,從而實現整個規劃工作與土地資源應用的有效融入。
4結語
隨著當前人們對健康養生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加上人們自身的消費理念實現了系統化發展,如今文化消費和旅游消費已經成為人們全新文化消費理念,可以說,當前茶園在經營建設過程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機遇期,但是從整個茶園的經營建設狀況看,多數茶園由于缺乏系統化的發展理念,加上其整體開發模式過于陳舊,其與市場發展需要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在充分結合時代需要的基礎上,系統化開展茶園土地的規劃建設工作,就極為必要。對于茶園具體經營來說,土地資源是其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通過有效規劃,實現其最大應用效用價值,就極為必要。
作者:姬桂珍 單位:廊坊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孫偉.開展城鄉統籌中國綠道規劃建設的建議及其對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152-155.
[2]何宏偉.為市場經濟下的城鄉用地規劃和管理提供有效工具———新版《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4(11):131-134.
[3]王以廉.建設用地掛鉤指標交易的困境與規劃建設用地流轉———以重慶“地票”交易為例[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5(6):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