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中醫骨傷科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60歲以上老年人占整個人口中的比例不斷上升,而據2000年我國第5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預測原發性骨質疏松人數約為88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6.97%,60歲以上的女性將患有絕經后骨質疏松和老年性骨質疏松,75歲以上的男性將患老年性骨質疏松[1]。老年人脊椎骨折、髖部骨折發生率增高,并發癥嚴重,常長期臥床,失去生活能力,死亡率高達15%~30%,因此防治老年骨質疏松癥不僅是現代醫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化問題。
無論是男性或女性在40歲以后,發生骨質疏松的情況都在增加,其特征是骨量減少,特別累及脊柱、股骨頭及長骨端,骨的體積、密度降低;有急慢性腰背痛。有時輕微外傷即可引起脊柱壓縮性骨折、股骨頭骨折及長骨端骨折。但沒有其他骨代謝病所具有的生化及放射學異常表現。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占骨質疏松癥的90%,分I型和Ⅱ型。I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發生于55~70歲的絕經后婦女;Ⅱ型:老年骨質疏松癥,發生于70歲以上的男性和女性。
祖國傳統醫學對人體生長發育衰老過程中骨骼代謝的有機變化已有了系統而完善的認識。祖國醫學歷來主張,腎藏精,腎之精氣充養五臟六腑,主管人體生、長、壯、老、已。《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男子“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亦即女子十四歲,男子十六歲左右性腺、生殖系統初步發育。女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男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隨生殖內分泌系統的逐步發育成熟,身體肌肉骨骼的發育也達到頂峰。目前的研究表明,人體30~40歲骨量積累達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值,而且骨骼肌重量與骨峰值呈正相關。正是所謂筋與骨的隆盛。
《素問?上古天真論》還談到,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人體40~50歲開始生殖內分泌腺系統功能減退,骨量也隨著年齡增長逐年減少,女性在絕經后5~10年內骨丟失顯著高于男性;每年約為峰值的2%~3%,此后逐漸減少。由《內經》論述可以看出,腎中精氣掌管著“任脈、太沖脈、天癸、肝氣”等男女生殖內分泌等物質,這些物質功能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筋骨從逐漸強盛到逐步衰敗,所以稱之為“腎主骨”,“腎之合骨也”,“腎生骨髓”,故有“腰者,腎之府,搖擺不能,腎將憊矣。”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原發性骨質疏松的研究也越來越提上了議事日程。有關學者在基礎理論及臨床治療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基于傳統中醫藥的理論認識和長期臨床經驗積累,肝腎不足是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基本病理已達成共識,補益肝腎是為本病治療的原則。
1 理論研究
首先在理論研究上,據全國十三省市骨礦含量調查合作組骨骼生長衰老規律和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預診的研究結果:該研究采用單光子和雙能X線骨密度儀對中國健康人群的橈尺骨、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進行了測量,找出了骨骼生長發育和衰老的基本規律,從而確定了中國人群橈、尺骨,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的正常值范圍,同時證明了中醫“腎主骨”理論的正確,其中腎虛組骨密度普遍低于健康人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2]。黃連芳等按照中醫“腎主骨”理論,根據用羥基脲和潑尼松都能造成陽虛模型,也可能產生骨質疏松癥的推論,用羥基脲和潑尼松造成陽虛模型,并觀察了兩者的陽虛狀態下,對皮質骨的影響,C組分別與A1組和B1組比較,都出現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導致骨量丟失,從而出現皮質骨變薄,骨髓腔增大。結論:致“陽虛”藥物潑尼松和羥基脲均可引起大鼠骨質疏松,但二者造成骨量丟失的機理不盡相同[3]。
2 臨床及實驗研究
2.1 臨床研究
有關方面的研究論述包含內容尤其豐富,在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臨床運用的觀察中,對癥狀、骨密度、骨代謝生化指標和鈣磷調節激素進行了分析研究。(1)如張氏以溫補腎元為主,采用鹿角膠、龜版、紫河車和牡蠣等品,用于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連服4個月,結果顯效21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5%,骨礦含量、骨密度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
2.2 動物實驗
采用類固醇激素及去勢等方法造成大鼠實驗性骨質疏松癥,對骨量骨生物力學等指標進行了分析研究,均顯示有關中藥具有良好的預防或治療骨質疏松癥的作用。(1)如謝華等用骨寶對氫化可的松致大鼠骨質疏松進行防治,結果表明,低劑量骨寶治療組與模型對照組比較,前者的骨吸收減少(-71%),骨形成增加(骨形成率+170%),骨量增加(骨小梁面積+29%,間隙-28%),各項骨形態計量學指標接近正常對照組,但體重尚低于正常組。但高劑量骨寶治療組除了骨形成率及骨吸收率分別高于和低于模型對照組外,其他指標差異均無顯著性,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則差異有顯著性。提示低劑量骨寶有防治氫化可的松所引起的骨質疏松癥的作用[14]。 肖建德等用中藥龜絲補骨片防治大鼠類固醇性骨質疏松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其對類固醇激素導致大鼠骨量減低有顯著改善作用,部分作用機理為:抗類固醇激素的繼發性甲旁亢作用,抗類固醇激素所致的代謝異常的作用,和刺激降鈣素分泌的作用[15]。 (2)丁桂芝等用補腎中藥對去勢大鼠骨生物力學影響進行了研究,使用補腎健骨膠囊對切除卵巢的雌性成年大鼠組與正常對照組,模型組和尼爾雌醇組進行比較,治療組股骨骨載荷、韌性系數、骨強度、彈性模量等生物力學指標明顯好于模型組,差異有顯著性(P
3 結語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多病因的疾病,隨著流行病學的深入調查,越來越明顯地顯示患病人群的高發生率,這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學者的研究興趣。但就目前而言,在眾多環節中究竟何種因素起主導作用,各種因素間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一問題仍未完全揭示出。致病基因的尋找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研究打開了一條新的探索之路,進一步的研究會確定骨質疏松的直接病因;找出敏感的基因標記,預測骨質疏松的骨折危險性;尋找新的基因克隆分子,開發藥物防止骨丟失和逆轉骨質疏松。而中醫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從肝脾腎論治、病證合參、辨證求因、低毒副治療作用等也為研究者留下了極大的研究空間,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認為,還應參照結合循證醫學的方法,注意終點指標如骨折發生率及發生人數的觀察,加強細胞學水平和分子生物學水平的研究,對中藥在骨強度、骨質量、骨結構方面的影響及機理進行研究,并對藥物的不良反應進行觀察。
參考文獻
1 樸俊紅,龐蓮萍,劉忠厚,等.中國人口狀況及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和發生率.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2,2(1):1.
2 全國十三省市骨礦含量調查合作組.骨骼生長衰老規律和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預診的研究.中國骨質疏松雜志,1995,1(1):1.
3 黃連芳,廖進民.不同致“陽虛”藥對雄大鼠骨代謝影響的實驗研究.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6,4(5):1.
4 張乃鉦.強腎增骨寧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研究.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6,4(2):15.
5 鄧偉民,賀楊淑,馮永佳,等.補腎壯骨湯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研究.中國中醫藥科技雜志,1997,4(2):70-72.
6 葛亮,戴芳芳,蔡新.健骨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E2和PTH水平的觀察. 江蘇中醫藥雜志,2005,26(3):24.
7 謝晶,杜靖遠,沈霖,等.補腎法治療男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觀察.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7,5(4):5.
8 陶有略,方亮,葉大付,等.黔嶺藿合劑對大鼠卵巢切除誘發實驗性骨質疏松癥的影響.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6,4(6):10.
9 張秀珍,韓峻峰,錢國峰,等.仙靈骨葆對PMO骨密度及IL-6、TNF-α、IGF-1的影響.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4,10(1):90.
10 閻德文,肖建德,孫月玲,等. 中藥龜絲補骨片對絕經后早期婦女骨轉換指標和骨密度的影響.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4,8(3):362.
11 王宏,王玲,李建軍,等.鹿茸健骨膠囊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4,8(3):344.
12 周丕琪, 沈霖, 杜靖遠,等.補腎法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者IL-6、TNF-α的影響.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0,8(4):1.
13 鄭湘宏, 黃霖.骨康液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研究.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4,3(12):20.
14 謝華,吳鐵,黃連芳.骨寶對氫化可的松致大鼠骨質疏松的防治作用.中國中藥雜志 ,1997,22(4):238.
15 肖建德,肖強兵,閻德文,等.中藥龜絲補骨片防治大鼠類固醇性骨質疏松的實驗研究.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1,7(4):343.
16 丁桂芝,曾天舒,周勇,等. 補腎中藥對去勢大鼠骨生物力學影響的研究.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5,3(1):1.
17 沈霖,杜靖遠,楊家玉,等.密骨片防治去睪大鼠骨質疏松癥的研究.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7,5(2): 4.
18 王鑫國,李澎濤,房家毅,等.益髓膠囊對大鼠實驗性骨質疏松癥的保護作用.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997,3(2):26.
19 秦臘梅,姜良鐸,肖永華,等.三仙湯對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和鈣磷代謝的影響.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5,11(1): 91.
建院四十多年來,在幾代醫院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我院醫療設施不斷完善,技術水平逐步提高。但是進入九十年代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同其他許多鄉鎮衛生院一樣,我們也碰到了許多困難。衛生院自身投入不足,人才流失,缺乏特色等原因造成發展后勁不足。房屋陳舊,醫療設施落后,設備老化。在醫療水平高、設備精良的市級醫院和經驗豐富的村級診所的前后“夾擊”下,衛生院在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如何主動適應社會大環境的轉變,盡快找到一條符合實際的發展路子,迅速擺脫困境,作為關系衛生院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擺在了院領導班子面前。
在經過廣泛考察和深入分析論證的基礎上,我們充分認識到: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是我國新時期衛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符合世界醫藥科學發展的大趨勢。“莊正骨”三百年來形成的良好聲譽是我院特有的無形資產,它的獨特優勢是其他醫院所無法比擬的。要想在競爭中求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正骨的名牌效應,造大培強這一專科龍頭,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全院步入良性軌道,健康發展。同時也必須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醫療環境,提高裝備水平,為專科建設構建發展平臺。思想認識的到位,使我們迅速確立了“以加強骨傷專科建設為突破口,形成龍頭帶動,以改貌配套建設為基礎,提高硬件水平,促進全面發展”的。隨后,我們經過科學部署,精心組織,迅速集中力量投入到了建設中來。
二、強化措施,真抓實干,加快骨傷專科建設步伐
雖然正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具有傳統優勢,但在目前醫學科技進步、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就顯得科技含量低,規模相對較小。為保證骨科建設盡快步入快車道,真正在全院起到龍頭作用,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予重點扶持:
一是出臺政策措施。年,我們集思廣益,制定了《莊鎮衛生院骨傷科發展規劃》,明確了“傳統引路,中西結合”的辦科方向。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將正骨傳人聘為副院長,調撥20萬元作為科研經費,骨科內部人事管理自主,獎金分配自主,骨科人員在晉級晉升、住房分配、參政入黨等方面享受優先照顧。年,針對工作中出現的實際情況,我們又適時召開了由院兩委和科室負責人參加的專題會,作出了《關于加強骨傷科建設的決定》。這些文件措施的制定,為推動骨傷科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提高醫療裝備水平。在衛生經費不到位,各項建設投入增加,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我院對骨科建設一直實行財政單列,每年的骨科專項經費增幅都保持在15%以上。為提高改善骨傷科的醫療裝備水平和診療環境,我們先后投資300萬元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高標準骨科病房樓和手術室,配齊了骨科手術器械,更新不銹鋼折疊床及櫥具50件套,并全部安裝了空調,購置了骨科牽引床、M-904E多功能麻醉機、自動洗片機等設備。
三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群體。專科優勢要靠人才去發揮,骨科特色要靠人才去體現。我們看準這一點,在選好人、育好人、用好人上下了大量工夫。選好人,任命正骨第十七代傳人梁華興為學科帶頭人,充當領頭雁,搞好傳幫帶。大膽提拔重用一批年輕業務骨干,為骨科發展輸入新鮮血液。目前,骨科醫護人員已經達到了20人,人才結構趨于合理。育好人,制定詳盡的《骨科人才培養計劃》,在新分配學生中選拔優秀畢業生充實到骨科,作為后備人才培養。每年定期派出1—2人員到泰安中心醫院、骨科大夫從進修回來后,大膽實踐,將所學新技術很快應用于臨床,帶動骨外手術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骨科病房護士長張蕾年僅23歲,但她扎實肯干,團結帶領全科同志創造性工作,連續兩年被授予“肥城市十佳護士”、“泰安市優秀護士”的榮譽稱號。經過多年努力,我院高素質、業務精、年輕化的骨傷科人才隊伍已經初步形成,為骨科技術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四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年我們將骨傷科做為試點,并逐步向全院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以崗定人、擇優錄用、人盡其才”的原則,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競爭上崗,對競爭崗位、任職條件、選拔程序做了詳細規定。經過資格審查、考試考核、面試答辯、民主測評后擇優上崗,每兩年一個聘期,保持聘任動態性。在分配制度改革中,我們實行了院科兩級核算,堅持“想閑無錢,勞動有酬,多勞多得,向一線傾斜”,科室每個人的效益工資與個人工作量、工作質量、勞動紀律相掛鉤。改革后,收入高的同志每月能達到兩千多元,低的僅能拿到幾百元的基本工資。在骨傷科試點成功后,我們又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全院推開,對中層干部實行競爭上崗,職工實行合同制管理,對行政后勤科室實行“崗位目標得分考評責任制”,臨床醫技科室實行“成本核算”管理,充分發揮出了每個崗位的最大潛能。
五是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我們積極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報道,不斷擴大正骨的知名度。先后在電視臺、廣播電臺、《衛生報》、《泰安衛生》等多家新聞媒體舉辦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去年初,我們還專門建成了骨傷科網站,全球用戶只要登錄國際互聯網,就能輕松瀏覽到正骨的有關信息。
“突出專科,培植龍頭”的,使骨傷科在幾年時間內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年,我院骨科門診量達到30800人次,占全院門診量的38%,收住院1060人次,占全院住院量的67%,床位使用率達92.3%,業務收入突破300萬元,占全院總收入的46.5%。正骨的牌子越來越響,接診范圍輻射6省16地50多個縣市區,膏藥也遠銷,為海外人士帶去福音。
三、加大投入,狠抓落實,全面實施改貌配套工程。
在實施改貌配套工作中,我們以“外塑形象,增強后勁”為出發點,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工作標準,對醫院醫療區和生活區進行了科學規劃布局。基礎建設方面,年投資200萬元完成了以門診樓和病房改造為重點的一期工程,建成了開放式中西藥房;年投資400萬元,完成了以病房樓和康復樓建設為主體的二期改貌工程,率先完成了泰安市衛生局下達的第二輪改貌配套任務;年又對門診樓進行了外部裝修改造,建成了風格別致的綠地廣場,使整個院容院貌有了很大改觀;2001年重點抓好“安居”工程,建起了面積3200平方米三室兩廳的職工宿舍樓。在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我們加大了對醫療設備的投入,近幾年先后投資120萬元,購置了F-820血液分析儀、C980C電解質分析儀、CX—9000B超、心臟工作站、SDN-660腦電地形圖儀、LH2802胎兒監護儀、三氧消毒機、自控式洗胃機等一批高新醫療設備。安裝空調120臺,更新升降式不銹鋼病床、全棕床墊100件套。購進南京依維柯救護車,改善了醫療服務條件。配置了一批IBM電腦,實行了微機系統化管理。醫院技術裝備力量進一步增強。
在搞好院內改貌建設的同時,我們結合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的實施,加強了村衛生所改貌建設。對全鎮的村級衛生所重新進
行了規劃布局,將每村一室合并為15處衛生所。衛生所由村里提供房屋,鎮里適當扶持,鎮、村、院共同建設。針對原村衛生所建設標準普遍不高的實際,引入競爭機制,采取“誰建設,誰受益”的辦法,哪個村工作力度大,建設標準高,就把衛生所設在哪里,充分調動了各村投資建所的積極性,加快了改貌建設的步伐。人口只有800人的西江村經濟并不發達,但村兩委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千方百計籌資4萬元,將原村委大院重新裝修改造,屋內吊頂,鋪地面磚,墻壁刮瓷,外墻貼墻面磚,改建成了400平方米的衛生所,切實為村民解決了看病就醫的問題,受到當地群眾的廣泛贊譽。在全鎮各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15處衛生所已順利完成了改貌任務,并全部達到了第二輪改貌建設的標準要求。
目前,我院的骨傷專科規模由小到大,技術水平由弱到強,服務范圍由省內到省外,效益由生存困難到良性運轉,院容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醫院的綜合實力,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是促進了三大效益的提高。骨科的快速發展帶動各科室團結協作,齊頭并進,形成了拼著干、爭著上的良好局面。衛生院作為精神文明的窗口作用日益鮮明,近年來先后收到感謝信230封,鏡匾74塊,衛生院連續4年被評為肥城、泰安市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年門診總量達83138人次,住院1521人次,業務收入達到680萬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骨科已經具備開展全髖置換、帶鎖髓內針固定、骨不連自體骨移植術等疑難手術的能力,其他科室技術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院共有120人次在省市級以上期刊200余篇,4項科技項目獲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
二是促進了農村衛生工作的開展。衛生院、村衛生所改貌建設的順利實施,極大改善了農民群眾的就醫環境,減少了轄區內病員的“流失”,以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農村合作醫療、社區服務為內容的農村衛生綜合改革順利實施。全鎮15處衛生所均按“五統一”的標準,實行了以“三制四統一”為內容一體化管理;農村合作醫療得到鞏固發展,多渠道籌措資金,完善報銷制度,解決了部分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合作醫療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0%;積極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健全服務網絡,進村入戶開展全民健康查體活動,健康檔案實現了微機化管理,為全鎮居民提供了全方位、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關鍵詞】中醫藥 英語著作
幾千年來,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之一,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直到今天仍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視,對國際醫藥學產生越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意到中醫藥的療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任中醫藥。這為中醫藥的發展、增強其國際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潛力。
從2001 年以來,在積極推動英語等外語對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進行教學的思想指導下,全國很多中醫藥院校都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為了迎接現今時代所賦予的挑戰,中醫藥專業的雙語教學無疑勢在必行。[1]但有研究顯示由于中醫藥的特殊性,其雙語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關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視。[2]因此本文通過闡述國內相關著作發展情況,從而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縱觀近20 年國內中醫藥英語翻譯著作的發展狀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內中醫藥相關英文著作
1.叢書系列
1990 年張恩勤主編,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其中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上、下冊)、《中醫診斷學》、《中醫臨床各科》(上、下冊)、《中藥學》、《方劑學》、《中醫養生康復學》、《中國針灸》、《中國推拿》、《中國藥膳》、《中國氣功》、《中國名貴藥材》、《中國名優中成藥》,該套叢書在國內尚屬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間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編了一套《英漢實用中醫藥大全》,其中包括《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單驗方》、《常用中成藥》、《針灸治療學》、《推拿治療學》、《醫學氣功》、《自我保健》、《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骨傷科學》、《直腸病學》、《皮膚病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急癥學》、《護理》、《臨床會話》等。2002 年左言富任總主編、朱忠寶等總編譯,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該套從書包括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國針灸》、《中國推拿》、《中醫養生康復學》等14 個分冊。2001~2006 年間劉公望主編,華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圖書《針灸基礎學》、《針灸臨床學》、《方劑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發揮》等,同時劉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編了《針灸學基礎篇》和《中醫臨床基礎速覽(傷寒、金匱、溫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間北京中醫藥大學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編譯了高等中醫藥院校英漢對照教材,并由學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醫藥院校英漢對照中醫本科系列教材”《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理論》等系列叢書。在2007 年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來華留學生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漢英雙語教材編審會指導下,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漢英雙語教材,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針灸學》、《推拿學》、《中醫養生學》、《醫學基礎知識導讀》。
3.單個著作
(1)英文
1)中醫基礎理論
2003 年劉干中、徐秋萍、王臺主編《中藥基礎知識》(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醫臨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編,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書籍《諸病中醫中藥外治大全》。2007 年李經緯主編的《中國傳統健身養生圖說》(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謝竹藩編著了《英文中醫名詞術語標準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針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編著《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農主編,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書籍《中國針灸學》。2002 年金義成、彭堅所著《中國推拿學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著,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編譯《針灸學釋難》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
(2)漢英或英漢
1)中醫基礎理論
1990 年陳慰中著,俞昌正譯《西方的中醫五行學說(英漢對照)》由學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馬偉光、和麗生主編《英漢雙解簡明中醫基礎理論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醫臨床
3)中藥學
2006 年蘇子仁、賴小平主編《漢英·英漢中草藥化學成分詞匯》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4)針灸推拿
4.工具書
二、討 論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醫藥英文著作中,叢書系列大致可分為四套,主要為漢英或者英漢雙解形式編寫。教材主要有兩部,基本包括中醫藥主要科目知識,一部全英文,一部漢英雙解。而個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較少;中醫基礎理論兩部,中醫臨床三部,針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漢英或者英漢形式出版;中醫基礎理論兩部,中醫臨床各科及詞匯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針灸推拿學的著作編寫,共有二十八部,中藥學僅一部。工具書包括有十六部,均為漢英形式。
1.目前國內中醫藥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問題
(1)專業英語教材:專門針對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的中醫藥專業英文雙語教材還呈現一個短缺狀況,尚需進一步編輯完善。
(2)專業英語人才培養:還缺乏一支數量充足,既掌握中醫藥專業技術,又精通中醫專業英語的外向型中醫藥人才隊伍在醫療實踐中大力宣傳中醫藥,使中醫藥難以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在國外醫療體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際認同。
(3)全英文著作:中醫藥英文著作目前主要還是針對國內相關從事中醫藥人士的學習,因此編寫形式以漢英或英漢雙解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編寫的著作相對較少;中醫藥知識全面傳播還尚存缺限。
(4)中藥學以及其他中醫藥經典醫籍:由于國際社會對于針灸推拿已經比較認同,但對中藥學和一些中醫經典醫籍,如《金匱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編寫較少,相對限制了有關理論的交流和傳播。
2.解決之道
六月的培訓,短短的一個月,在炎熱的夏天卻留給自己難忘的回憶。臨床護理的常規操作,彌補了在雪線操作技術的缺陷,如常規的心電監護,造瘺口的護理這是在學校學不到的,溫故而知新,操作以及每周三基的考試為到臨床做鋪墊。其中中醫的操作拔火罐,艾條灸也讓我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師們的示范也更加規范了我們的操作。
三個月的試崗,從進入試崗的第一天護士長就安排了老師帶教,每周老師都會制定帶教計劃并且做出評價,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每周都知道自己的任務也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哪些地方未掌握。婦產科、普外科、骨傷科老師帶我們上臺,到現在基本能勝任上臺的工作,巡回老師現在也試這讓我們單獨,所以深感自己的壓力。護理部為了提高每位護士的理論水平,每月進行理論的考試,三個病種的分析考試,豐富我們的知識也激發了我們了解不同科別的臨床護理工作。每個月科里會讓各位老師或者請手術醫生授課,讓我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的術前術中配合的要點。在手術室,認識了很多自己從未接觸的器械,見到了各種不同痛苦的病人,對于生命有了不同以往的敬畏,明白了作為一名醫護人員的艱辛。在這里穿刺的機會很多,留置針的穿刺對自己來說是個挑戰面對病人操作要沉穩、快速,雖然現在避免不了會惶恐,但以后會更加的努力克服問題,對于與病人之間的交談也感受頗多,術前訪視,術后訪視,七查十二對看似很簡單很輕松的過程,卻要有一定的交流技巧和專業水平。減輕病人的焦慮、恐慌這是首要職責,只有讓病人相信你才會得到最佳的配合,無論在術前還是術后無微不至的關懷才是病人最想要的,人文關懷也是我們目前最缺的,今后會更加朝這反面努力,希望自己有一天如老師在面對病人的問題時能對答如流。
在手術室接待好每一個手術人員牢記“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做到的凡事換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積極做好每一項護理工作,關心每一個病人,關心每一個病人,當病人入手術室時,護士在手術室門口熱情的接待,自我介紹,做好各項工作,加強與病人之間的溝通,減少病人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護士長也會經常詢問同事的工作技術,態度以及病人的要求,對病人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都能及時解決。
病人的需要是我們服務的范圍,病人的滿意是我們服務的標準,病人的感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優質服務是永無止境的。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刻苦學習,使服務更情感化和人性化,為醫院的服務水平登上新臺階而不懈努力。
一、主要工作成績
(一)突出政策扶持,中醫藥發展環境逐步優化。
縣政府按照省市相關文件要求,把中醫藥工作列入“***農民健康行”活動主題,成立了“***農民健康行”***活動領導小組。制定出臺了中醫藥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同時按照《***省中醫管理條例》的要求,制定了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將中醫院納入新農合、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緊急救援網絡體系;提高了中醫藥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的地位。將中醫院整體搬遷工作納入了縣城建設整體規劃并提到議事日程,中醫院經費實行了財政預算,今年預算安排45萬元。20***年,我縣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
(二)突出網絡建設,中醫藥服務領域不斷擴大。
一是加強中醫院建設。目前中醫院擁有業務用房9400平方米,開放病床101張,年門診7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4000人次,年手術1500臺次。全院有專業技術人員184人,中高級職稱人員比例達到35%。20***年與20***年相比,中醫院資產總值由1700萬元增加到2100萬元,增長23%。為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要求,縣政府決定將縣中醫院整體搬遷到馬鞍新區,計劃征地30畝,建筑總面積15000平方米,開設病床200張,總投資4000多萬元。目前已完成可行性論證和環評工作,省發改委已立項呈報國家發改委,征地工作、建筑設計正在抓緊進行。二是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建設。全縣6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均設有中醫科、中藥房。3家鄉鎮衛生院創建為“***省鄉鎮衛生院中醫興院示范單位”。治河渡衛生院地處城郊,面對縣級醫院的競爭壓力,通過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走出了一條不斷發展壯大的新路子。該院橋頭門診部全部為中醫藥科室,其中醫藥收入占全院業務收入的20%。團洲衛生院有中醫藥技術人員10人,占全院醫藥人員的30%。能提供中草藥300多種,中成藥100多種,同時,注重中醫藥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建立了轄區內農民健康檔案,針對個體差異,為農民提供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中醫藥治療方案。全縣50%的村衛生室均能運用中醫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和參與預防保健。基本形成了縣鄉村三級中醫藥服務體系。
(三)突出專科建設,中醫藥特色優勢逐年顯現。
通過專科建設,極大提高了我縣農村中醫藥服務比重和服務能力。目前,全縣共創建省級重點中醫專科4個。其中,縣中醫院的骨傷科是該院的拳頭科室,也是省級重點專科。該科室年收治病人占全院病人總數的40%。中醫院的針灸康復科、顱腦外科、中風專科日益受到全縣人民信任。治河渡衛生院的肝病專科已開設10多年,在全縣享有盛譽,曾治愈了大量危重肝病患者。縣注市中心衛生院設有中醫骨傷科、中醫肝病專科、風濕理療專科、慢性頸肩腰腿疼痛科等四個中醫特色專科,開展了針灸、推拿按摩、牽引、小針刀和封閉等項目的綜合治療,特別是中醫的定點介入治療對慢性頸肩腰腿疼痛的患者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元至6月份,中醫定點介入治療患者234人次,中醫中藥治療患者245人。20***年上半年全院中藥收入43.1萬元。通過專科的建設,中醫藥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
(四)突出人才培養,中醫藥人員素質逐步提高。
一是培養臨床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采取師承教育、外出進修等形式,培養12名縣級中醫藥技術骨干。二是培養基層中醫藥人員。以集中脫產培訓,繼續教育等形式,共培訓鄉鎮衛生院中醫臨床技術骨干17人。三是加大學歷教育力度。共選送110人參加了中醫藥大中專學歷教育,已有68人獲得畢業證。鄉鎮衛生院從事中醫藥工作的都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四是采取學術講座、專題報告等形式開展學術活動,邀請省市知名專家來***傳授學術經驗。并選派48人到市中醫院參加了“冬病夏治”技術培訓活動。
二、困難和問題
(一)中醫扶持政策難以到位。近幾年,國家雖然加大了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但沒有像發展公共衛生事業一樣發展中醫事業,即使有一些扶持的政策,也很難落到實處。一是中醫院預算經費沒有增加。我縣中醫院預算基數為45萬元,且去年和今年沒有變化,而醫院各項費用逐年增多,按照同步增長要求,預算嚴重不足。二是中醫專項經費沒有列入常年預算安排。中醫藥服務設施設備配置和建設、中醫專科建設、人才培養等經費得不到保障。三是提高中醫藥在新農合報銷比例的政策得不到落實。省市縣都出臺了要提高中醫藥在新農合報銷比例的政策,但因各種原因,沒有落實到位。西醫與中醫以相同比例報銷。
(二)中醫人才青黃不接。農村中醫藥優秀人才匱乏,高職稱高學歷的人才已寥寥無幾。在全縣農村中醫藥人員中,近幾年,雖然開展了農村中醫藥人員的學歷教育,但目前仍存在學歷層次低,技術水平不高,整體素質差的矛盾,在解除群眾疾苦方面沒有優勢。
(三)中醫西化現象嚴重。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中醫醫院及其他醫院中醫專科門診為了生存,迫不得已采用西醫的診療手段和治療方法,嚴重影響了服務價格相對低廉的中醫藥的應用和發展,致使傳統的中醫逐漸淡化。部分中醫藥人員為了追求個人利益,逐漸放棄簡便、廉效的中醫治療手段,而采用西醫診治,中醫被邊緣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收費低廉。據調查:一次針灸理療僅收15元,與西醫的一次注射費相當。一副中藥湯劑也就幾元錢,利潤低,報酬少。同一所醫院,同樣職稱,同樣上班,中醫醫生比西醫醫生要少幾百元一個月。據反映:一脛骨骨折病人如采用中醫手法復位和中草藥治療,僅需2000余元,通過西醫開放性手術治療,則需1萬元左右。因此,絕大部分醫院和醫生都會采取西醫治療手段。
(四)中醫管理機構不健全。縣衛生局設立的中醫股并入在醫政股內,中醫管理職能難以履行到位。我縣作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沒有單設中醫股,僅有1名兼職管理人員,與上級對我縣中醫藥工作的要求不相適應。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農村中醫工作的領導。縣政府要堅持“中西醫并重”方針,建立協調機制,健全中醫管理機構,進一步加強農村中醫工作的領導,積極扶持農村中醫藥事業發展,加速中醫院整體搬遷工作。
(二)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中醫事業的經費投入。要結合當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工作,調整時財政支出結構,將中醫藥經費在財政預算中單列,確保中醫事業費和中醫專項經費占縣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同時將中醫藥在新農合報銷比例提高5%的政策落到實處。
【中圖分類號】R681.5+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08-009-04
The curative effec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non-surgical treatment.
【Abstract】 Objective:To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non-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309 patient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integrative medicine non-surgical treatment are includ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5 to May 2009 .Select 194 cases of them with complete information by the way of out-patient referral, telephone or letter follow-up.104 cases are male, accounting for 53.6% and female 90 cases, 46.4%; aged 25 to 76,with an average 49.8 years; 126 cases from 30 to 60 years old, accounting for 64.9%.Assessment of the efficacy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by the Branch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thopaedic Spine Study Group. Results:Based on the the treatment assessment standard of low back pain by the Branch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thopaedic Spine Study Group.Excellent, 102 cases, 52.6%;Good,70 Cases,accounting for 36.1%; in,7 cases,7.2%; poor, 4 cases, 4.1%;the total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is 88.7%. Conclusion:With accurate knowledge of indications,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non-surgical treatment in active, formal, systematic and adequate way is effective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腰腿痛的重要原發病,各種非手術治療是該病臨床治療的首選,其臨床療效也得到認可。但目前對于非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性并未得到客觀評價方法的證實,對于其臨床適應癥的選擇、療效機制的認識、治療原則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的認識。
目前,臨床評價LDH治療療效的標準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較簡單的評定標準,如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脊柱學組制定的腰背痛治療評定標準〔1〕、Macnab評定標準〔2〕;另一類為量化評定標準,如日本骨科學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背痛治療評分、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3]。
我們從2005年開始,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對LDH患者進行非手術治療。我們對2005年7月至2009年5月接受治療的LDH病例進行回顧性調查,以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脊柱學組制定的腰背痛治療評定標準〔1〕為標準進行療效評估,并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資料與方法
一、病例收集
2005年7月至2009年5月因LDH在我院接受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的患者309例,采取門診復診、電話或信函隨訪的方式獲得完整資料者194例,其中男104例,占53.6%,女90例,占46.4%;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49.8歲;30~60歲者最多,為126例,占64.9%。
根據隨訪時間,隨訪3年以上(含3年)的,42例,占21.7%;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齡51.6歲(33~72歲)。1年以上(含1年)3年以下的,86例,占44.3%;男46例,女40例;平均年齡49.5歲(25~76歲)。1年以下的,66例,占34%;男35例,女31例;平均年齡50.4歲(27~75歲)。
二、一般資料
(一)發病頻次:本組LDH患者中,初次發病112例,占57.7%,復發82例,占42.3%。
(二)LDH部位:本組LDH患者中,單間隙160例,占82.5%,其中L3-4及以上間隙的高位突出24例,占12.4%;L4-5 74例,占38.1%;L5S162例,占32%。雙間隙28例,占14.4%,其中L3-4 + L4-5 8例,占4.1%;L4-5 + L5S1 20例,占10.3%。三間隙L3-4 + L4-5 + L5S1 6例,占3.1%。
(三)LDH類型:本組LDH患者中,旁側型突出138例,占71.1%;中央型突出56例,占29.9%。無一例有椎管狹窄、馬尾綜合征、腰椎滑脫等合并癥。
(四)主要癥狀和體征:腰痛與放射性腿痛146例,占75.3%;跛行104例,占53.6%;腰肌痙攣、脊柱畸形和活動受限110例,占56.7%;棘突間旁側壓痛伴放射痛122例,占62.9%;直腿抬高試驗陽性120例,占61.9%;背伸肌力減退118例,占60.8%;小腿內外側和(或)足背麻木(感覺異常)114例,占58.8%;腱反射異常108例,占55.7%。
三、治療方法
本組LDH患者均接受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
(一)中醫針刺、牽引、推拿治療:
從發病起即進行中醫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針刺:穴取患椎雙側夾脊,下肢后側放射痛(足太陽膀胱經)加患側環跳、委中、承山、昆侖;下肢外側痛(足少陽膽經)加環跳、風市、陽陵泉、絕骨;下肢前側痛(足陽明胃經)加髀關、伏兔、梁丘、足三里(如雙下肢疼痛取雙側穴位)。患者俯臥或側臥,穴區常規無菌操作,使用直徑0.35mm、長40―75mm華佗牌不銹鋼針灸針,夾脊向內側刺約50mm,委中、承山、風市、陽陵泉、髀關、伏兔、梁丘、足三里直刺約25―40mm,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環跳直刺50―70mm,作提插手法至出現患肢放射性觸電樣針感后約向后退針2mm。選雙側夾脊、環跳與陽陵泉或承山(下肢前側痛選雙側夾脊、髀關與梁丘)連接G6805-1電針治療儀,疏密波,頻率約14Hz,調節電流至肌肉出現明顯節律性顫動患者能耐受為止,時間30分鐘。
牽引:腰椎骨盆電動牽引,間歇牽引,牽引5分鐘,間歇1分鐘,牽引力為體重的1/2,牽引總時間30分鐘。
推拿:牽引結束后行腰腿部揉、搓、拿、捏等理筋手法10分鐘,最后行腰椎斜扳法。患者平臥5分鐘,治療結束。
以上治療一日一次,6次一療程,療程間休息一天,多數病人需治療4個療程以上。
(二)患者急性發作期臥床休息2~3周,經綜合治療癥狀體征緩解后,指導患者進行由弱到強、循序漸進的康復鍛煉,重點是腰背肌的鍛煉。
體療應慎重進行,練習內容要適合病人癥狀,而不是強迫病人進行一系列一成不變的活動,在俯臥位被動過伸脊柱時癥狀可緩解的病人,做過伸練習將有幫助,而不能行屈曲練習,過伸能改善癥狀標志著非手術治療可望有良好的預后;另一方面,被動過伸時癥狀加重的病人,行屈曲練習可能會改善。如練習時疼痛加重,就不應強迫病人進一步練習,任何能加重疼痛的練習均應終止。下肢的練習能增加肌力和緩解背部的緊張。這些治療的益處在于改善患者的姿勢和力學。在男性,理療的效果似乎較好,在女性,全面背肌鍛煉效果較好;體力勞動者理療后效果較好,伏案工作者全面背肌練習效果較好〔4〕。
(三)藥物治療:
1、患者急性發作期,為了較快的緩解患者腰腿痛及腰背肌痙攣等癥狀,主張應用激素治療,地塞米松20mg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應用3天。
2、采用中藥制劑活血通絡,丹參注射液4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應用7天。
四、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患者治療前后臨床表現和功能情況,依據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脊柱學組制定的腰背痛治療評定標準進行療效評估。
結果
對2005年7月至2009年5月因LDH在我院接受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的194例患者,采取門診復診、電話或信函的方式隨訪,依據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脊柱學組制定的腰背痛治療評定標準〔1〕對本組194例LDH患者進行療效評估,結果:優102例,占52.6%;良70例,占36.1%;可7例,占7.2%;差4例,占4.1%;總優良率88.7%。
討論
一、非手術療法的臨床定位
LDH的病理機制復雜。目前,該病的治療大體可分為手術療法(包括介入療法與有限手術)與非手術療法兩大類。就手術療法來說,無論是哪種手術方式,均以破壞已經發生病變的椎間盤為代價,尚未根本解決病變椎間盤自身結構及功能重建的問題,因而致使部分患者術后癥狀仍然存在,甚或造成腰椎結構的醫源性破壞。據統計,約有5%~10%手術治療的LDH患者〔5〕有近30種并發癥或后遺癥〔6〕,這給醫生和患者都帶來了心理上的陰影。由于術前診斷錯誤或適應癥過寬、術中定位錯誤或操作失誤、術后疤痕粘連或椎間盤再突出等原因,導致部分患者術后癥狀持續存在,其中79.8%的患者表現為術后殘留下腰痛〔7〕,引起所謂的腰椎手術失敗綜合征或術后疼痛綜合征。術后癥狀持續存在的患者的下一步治療變得更加復雜與困難,再次手術的優良率僅為47%〔8〕。
總之,LDH各種手術療法普遍具有患者并發癥多、醫療支出大、遠期療效不理想等缺點。相對而言,各種非手術療法成為當今LDH臨床治療的主流。積極、正規、系統和足時的非手術治療LDH,最大限度的保存了患者腰部解剖結構與功能活動的完整性,不僅可免除患者的手術之苦,而且具有臨床治療有效、使用病例廣泛、治療安全及并發癥少等優點。在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LDH患者的本組病例中,總優良率為88.7%,其中復發的病例為82例,占42.3%。
二、非手術療法適應證的選擇
目前LDH手術與非手術治療的臨床水平都很高,準確掌握適應證可以將各自的優勢充分發揮,并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各自的局限,以使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療。
適應證的內容包括非手術或手術治療的選擇和各種非手術療法的具體運用兩個層次的問題。對這兩個問題各家爭議較大,很多學者對適應證的選擇及其客觀化問題進行諸多有益的探索與歸納,明確了以下一些論點:1、首次或多次發作未進行積極、正規、系統和足時的非手術治療而直接行手術治療被認為是手術的禁忌癥〔9〕,因此,除馬尾神經綜合征和進行性神經性損害的患者,都應以非手術治療為開始,并隨著病程與病情的變化及時修正治療方案。2、嚴格的手術適應證可以控制再手術率,首次手術選擇病例適當,再手術率僅為2%〔10〕。3、只根據臨床癥狀和影像學資料所示突出髓核的大小和類型作為判斷非手術或手術的做法是片面的,原因在于LDH臨床癥狀的多源性,髓核突出的大小與類型跟腰腿痛的類型與程度無關〔11〕。4、治療療效的評定應以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作為綜合評定標準,應加強定性評定方法的精確性。不能片面夸大、迷信某一種治療方法。5、約有10%~20%的患者非手術治療無效,甚或病情加重,積極的手術治療是非常必要的。
三、對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LDH療效機制的認識
目前對LDH導致疼痛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除了傳統的機械壓迫學說外,學者們又提出了免疫反應和炎癥學說[13]、微循環與營養障礙致痛學說〔13〕等學說。
對非手術治療LDH有效性的解釋,“位移與形變學說”認為,生理上腰椎管具有一定的儲備容量,椎管外側有脂肪間隙,使得馬尾神經與神經根皆有一定的活動余地,并通過神經根鞘袖與髓核突出物的相對位移或周圍脂肪間隙的改變,來避讓突出髓核的擠壓,臨床上并不出現神經根受壓的癥狀和體征,對有癥狀的LDH患者而言,合適的推拿和牽引等非手術方法的拉伸與扭轉復合應力則可使椎間盤突出物與受累神經根發生相對的位移或是髓核突出物發生形變,從而通過減壓與松解黏連的途徑最終達到改善和解除疼痛癥狀的目的,受累神經根炎癥和水腫等病理改變的可逆性、突出髓核組織椎管內機械占位的可容性、神經根等受累組織與突出髓核之間相互位置的可調性被認為是非手術治療取效的理論基礎。LDH腰腿痛微循環與營養障礙致痛學說〔12〕認為,患者受累神經根等組織的微循環狀況的改善可能是臨床癥狀與體征緩解甚或消失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受累神經根周圍的化學環境與營養狀況是治療LDH的關鍵,活血化瘀是非手術治療LDH的一個基本原則。從本質上講,非手術治療LDH的最終目的皆在于解除患者的腰腿痛癥狀,中醫的“以痛論治”被認為是LDH臨床治療的主題〔14〕。
根據“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選穴原則,選取病灶附近的夾脊穴為主穴,采用針刺療法,通督化瘀,配以疼痛放射所在經脈之腧穴,舒筋活絡,使經絡氣血宣通,其痛自止;腰椎牽引和推拿能使痙攣的肌肉松弛,減輕椎間盤的壓力,促使椎間盤突出物改變與神經根的相對位置關系,松解粘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根的受壓狀態,從而起到減壓、消炎、止痛的作用〔15〕。配合規范的藥物治療和腰背肌康復鍛煉,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LDH的是確切有效的。
參考文獻
⒈胡有谷 . 腰椎間盤突出癥.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21,282.
⒉Macanab I. 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erve-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 patients. J Bone Joint Surg(Am), 1971, 53(5): 891-903.
3.Roland M, Fairbank J. The 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 and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Questionnair. Spine, 2000, 25(24):3115-3124.
4. Canale ST, Daugherty K, Jones L, et al. 坎貝爾骨科手術學. 盧世璧,王繼芳,陳繼營,等譯. 第9版.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132-2158.
5.賈連順,劉洪奎,侯鐵勝. 腰椎間盤突出和腰椎管狹窄癥再手術的研究. 醫學雜志,1993,18(3):178-181.
6.彭本旭. 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論反思.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6,4(1):47-50.
7. 錢列,賈連順,陳雄生.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下腰痛及再突出的臨床分析.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5):337-339.
8.Hu Tchinson P.J, Laing R.J,Waran V,et al. Assessingoutcome in lumbar disc surgery using patient completed measures. Br J Neurosurg, 2000, 14(3):195-199.
9.胡有谷 . 腰椎間盤突出癥.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11.
10. 胡友谷,黨耕町,唐天駟. 脊柱外科學.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453
11.侯樹勛,吳聞文,劉汝落,等. 髓核突出類型與腰腿痛嚴重程度的關系. 醫學雜志,1993,18(5):349-351.
12.田偉,崔冠宇,趙丹慧,王娜,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IgM和IgG與其癥狀和體征相關性研究. 中華骨科雜志,2008,28(4):288-291.
13.黃仕榮,石印玉,石關桐,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神經干微循環與營養障礙致痛機制.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4,11:60-63.
14.黃仕榮,石印玉,詹紅生. 腰椎間盤突出癥以痛論治芻議.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6,19(5)291-293.
一、中醫護理課程發展現狀
1、中、西醫護理課程分離。
中醫護理院校的護理專業課程設置分為中醫和西醫兩個專業,課程為西醫內外婦兒護理學和中醫內外婦兒護理學,將中醫和西醫的護理分離不但要重復學習護理內容,而且使學生在應用護理知識時思維也會出現分離,在應用時要首先區分是中醫護理還是西醫護理,不利于中西醫結合思想的傳播,不能培養學生中西醫結合護理思維,在中西醫結合醫學專業中,當前已經實現了中西醫臨床課程整合,而對于中醫護理專業來講也要實現中西醫護理課程的整合,這是中醫護理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長期醫護不分
因為很多歷史發展原因在傳統中醫學中沒有實現醫護分離,在建國以后才逐步實現了中醫護理學的獨立發展,發展歷史只有幾十年。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建立了大量中醫醫院中醫護理學才逐步得到了分離形成了一個獨立學科。客觀來講中醫護理學發展時間較短,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系統,但值得提出的是這一學科來源于有幾千年發展歷史的中醫理論,博大精深。中醫護理理論根植于中醫理論基礎之上,對中醫護理學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促進著中醫護理學的發展。
3、中醫護理處境尷尬
中醫護理學發展遇到的阻力不但包括上述因素,還存在下面這些原因:在醫學臨床上應用中醫護技術較少,就是在中醫院很多護理人員也選擇應用西醫護理技術,一般情況下只有醫生應用中醫護理技術,護士只是起到配合作用。在學校掌握的中醫護理技術得不到有效應用,限制了學習熱情的發展,給教師的傳授也帶來了很大困難。中醫在治療過程中要求“整體觀念”、“治病求本”,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才能看出療效,不如西醫治療迅速。所以醫生在選擇治療疾病的技術時因為受到經濟利益和利已思想的影響,都會選擇西醫技術,因此中醫護理應用一再受到排擠而不能健康發展。
二、對策
1、整合專業課
(1)中、西醫護理操作技能課程的整合。
西醫護理學和中醫護理學在內容上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可以將兩門學科進行整合使其成為中西醫結合護理學。在護理學框架的基礎上進行結合,如在西醫護理學的熱療法部分引入中醫護理學的熱熨;在西醫護理的注射部分引入中醫護理的穴位注射技術;在西醫護理的灌腸部分引入中醫護理的中藥灌腸技術等。利用將兩門課程進行有機整合,能夠讓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中醫護理技術屬于護理操作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處理病人護理問題時,可以自然想到應用中醫理論和操作技術,而不會只有在中醫院或中醫科才會想到應用中醫護理技術。
(2)中西醫護理臨床課程的整合。
把中醫內科護理學和西醫內科護理學結合在一起使其成為中西醫內科護理學,為了彰顯中醫特色可以以中醫內科護理學作為框架。如針對一種病癥可以依據病因、分辨病癥、進行檢查、應用中西醫進行治療與護理等進行綜合治療;還有,可以將中醫骨傷科護理學與西醫外科護理學結合在一起;實現中西醫兒科護理學的結合和中西醫婦科護理學的整合。全面實現中西醫護理學課程的整合,可以促進學生整體思維的發展,在遇到一種病癥時可以自然應用中西醫理論進行思考,而不將中醫與西醫分裂開來,使中醫護理得到良性發展培養了學生的中醫護理意識。
(3)擴展課程的整合。
隨著護理科學的不斷發展在護理方面出現了許多新技術和新理論,不同學科之間出現相互滲透與相互交叉現象越來越多,如護理美學、護理教育、社區護理、老年病護理、健康教育等,因為規定每門課程都要有學分和學時,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安排大量學時;但同時存在的問題是教學內容大量重復。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不應受一本教材一門課程思維的限制,可以研究將課程設置為護理人文社科擴展課程和護理臨床擴展課程,第一種課程可以包括護理美學和護理教育;第二種課程包括社區護理和老年病護理、健康護理等,在充分研究這些課程的基礎上,提煉出這些課程當中的新理論和新知識,實現全面整合防止重復講解,使用最少的教學時數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2、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及教材
當前在培養護理專業人才過程中要重視培養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意識,專業課程設置中的其他專科護理當前已經依據護理程序實施,也就是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護理辦法、護理評價。中醫護理作為專科護理課程,它的實質就是護理程序,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要講求護理程序模式,只是專業術語是中醫而已。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新入學的學生形成統一的護理認識,防止出現過于獨立的中醫傳統理論知識,因為沒有實現教學中的對接學生因為不易理解知識而導致厭學。在編寫中醫護理教材過程中要依據當前應用的現代護理模式,應用中醫辨證護理和傳統護理技術進行整體護理,對當代中醫護理學逐步完善和發展。
3、改革課程教學方法及教材
主要方法就是利用任務引領教學和理實一體化教學,逐步形成中醫護理知識結構。學生能夠掌握中醫護理知識:一是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民俗常識;二是中醫常識在中國文化中的表現;三是中醫護理教學的主要內容講求以人為中心,人們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人的認知;四是網絡信息利用多種渠道進行保健醫療宣傳等。綜合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就是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實”,教材內容、大量參考資料、網絡信息文字共同構成了“理”。在進行教材編寫時不但要包括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而且還應包括職業教育改革的教學方式,如任務引領教學,出示任務或任務的一部分,以及完成任務的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完成“理”與“實”的綜合運用,實現理實一體化而逐步形成中醫護理知識結構。這種形式的教材改革不但為師生參與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終身發展的能力,多方面表現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方向。
關鍵詞:SNOMED CT;中醫術語;回溯算法;多路徑;編碼化;本地化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04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ath Algorithm Between Two Nodes of SNOMED CT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Coding of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Cheng Fuchun, Liu Hua, Fang Min
(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437, China)
Abstract: The SNOMED CT terminologies have been fruitful. This paper study its architecture deeply. By using backtracking algorithm to find automatically and output the multiple paths between two SNOMED CT nodes.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rminology searching engi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erminology coding system.
Key words: SNOMED CT; TCM terms; back-tracking algorithm; multi-path; coding; localization
1 SNOMED CT簡介
醫學術語及其編碼化,對于規范臨床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檢索利用、提升醫療質量以及研究的深度,具有重要意義。醫學術語文字本身存在多樣性,首先是語種、語言的多樣性,如英語、阿拉伯語、中文等;其次是符號的多樣性,如各種各樣的符號都有可能出現在術語中。因此,通過統一編碼,既可以提高計算機處理效率,又可以規范數據錄入,更可以方便使用人員檢索分析等,還可以進行世界范圍內的術語交流。由于利用了邏輯描述、關系型數據庫結構等計算機技術,SNOMED CT是一個能夠滿足記錄衛生保健、疾病分期、病理生理學研究、治療及治療結果所需要的語義學上統一的臨床術語與醫學信息編碼系統,向全世界提供了電子醫學記錄(電子病歷)的底層框架支持。SNOMED CT集基礎科學、實驗室醫學和特種醫學在內的優勢及CTV3術語有關初級護理的豐富工作成果為一體,成為多語種的、包含內容最廣泛的臨床參考術語與信息編碼系統[1]。
然而,SNOMED CT要在我國應用,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①SNOMED CT術語的漢化問題,以及如何進行同步;漢化本身并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點,但是如何保證其準確性與統一性;幾十萬條術語,工作量巨大,何時能完成;SNOMED CT每半年一次新的版本,如何進行更新與同步;②中醫術語如何既能獨立應用,又能與SNOMED CT進行整合;我國存在的中醫醫療體系、中醫術語如何加入其中;加哪些內容;層次結構如何;術語之間的關系如何表示;中醫術語目前已有幾個國家標準,如1997版的GB/T 16751.1-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疾病部分》,GB/T 16751.2-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證候部分》,GB/T 16751.3-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治法部分》,以及2006版的GB/T 20348-2006《中醫基礎理論術語》。目前的中醫術語標準,存在以下問題:紙質版本,難以進行數據導入;編碼較為簡單,層次結構不清晰;未能充分整合,尚缺較多內容;長時間無更新。中醫目前尚無一套既具有信息技術特征,又具有中醫醫學本身特征的術語編碼體系。③技術問題。如查詢檢索的效率與準確性。 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與拆解,圍繞著術語的產生、術語版本的變遷、術語的映射、術語整個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將以上問題分為三類,一是技術方面的問題,如編碼、索引等,需開發出相關算法,解決高效準確查詢檢索等問題。二是業務方面的問題,如術語分類,層次結構,同一概念術語的多種表達方式等。需對核心概念進行提取與界定,術語之間的關系進行定義。三是管理方面的問題,如及時解決術語維護機制、機構、人員等方面的問題。
2 SNOMED CT術語本地化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SNOMED CT是基于代碼化的,每一個術語都用一個代碼來表示,在編碼過程中,考慮到了該術語所處的位置及分類,還考慮到了維護機構、順序碼、校驗碼等。由于存在著常用術語、同義術語、近義術語等,其三張核心表為主概念術語表、術語定義表、術語關系表。
在SNOMED CT的技術實現文檔中,提出兩種服務,一是術語服務(Terminology Service),主要功能包括:術語的分類、術語的維護、術語的查找、術語的檢索(文本檢索、層次導航、表達式檢索與范式等),創建和維護參考集等。提出創建術語服務器,開發相關的術語服務API(應用程序接口)等。術語的版本維護以及術語的映射,包括SNOMED CT不同版本之間的映射,以及與其他術語體系的映射,如SNOMED CT與ICD(國際疾病分類編碼)的映射,SNOMED CT與觀測指標標識符邏輯命名與編碼系統(Logical Observation Identifiers Names and Codes, LOINC)之間的映射等。術語服務的核心在于提供術語查詢及檢索服務,是術語本身的維護,是站在術語自身維護的角度。二是記錄服務(Record Service),主要功能包括:擴展查找與限制重復,實時檢索,后臺編碼,自動以及半自動編碼。為實現數據的高效錄入,可增加相關條件限制,如子集的應用,術語的排序、前組合表達式與后組合表達式的使用,檢索與聚合分析,數據交換表達方式,以及編碼化存儲。記錄服務的核心在于快捷準確地進行術語數據查找、錄入、編碼、存儲等,在于術語的實際應用,及站在使用者、應用者的角度開展服務。
然而,不管其角度如何,技術上的核心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2.1 術語檢索的效率問題
通過索引技術,將不同的詞語,按照相應的規則,重新組合,形成索引表,提高檢索效率,如單關鍵詞算法、多關鍵詞算法。其核心是利用英語詞匯的特點,將術語分詞后,對關鍵詞進行標注,并取其關鍵詞的前三個首字母進行組合,再按照相應的規則排序,構建索引表。查詢時,通過索引表,找到相關術語代碼,再通過代碼,找到相應的術語內容。由于中醫術語是以字符為單位的,因此,將相關虛字符剔除后,亦可用單關鍵詞算法、多關鍵詞算法,構建適用于中醫術語檢索的索引,從而提高檢索效率。
2.2 術語之間關系的應用
建立關系表,將術語層次結構與硬編碼脫離開來,是SNOMED CT區別于其他術語集的一大改進與創新。2002年2月31日的SNOMED CT 1.0版本由概念表、描述表、關系表以及一份歷史表、映射表和相關的技術性文件組成[2]。以往的編碼方式,大多具有位置特征屬性,如1979年版的SNOMED Ⅱ,以英文字符打頭,如T代表解剖軸。由于編碼的唯一性,一旦使用這個編碼,就可能存在于各種記錄當中。隨著認識的深入與改變,術語的結構、位置可能會發生變化。而一旦這個術語代碼本身的位置發生了改變,使用老的程序與算法,不容易將此類編碼區分出來,容易造成錯誤。因此,將術語之間的關系分離出來,專門進行維護,從而使之更加靈活地適應實際情況的需要,是SNOMED CT關系表的重要意義所在。
而對關系的處理,是通過尋找出特定的關系代碼,進行相關數據的查詢檢索。如IS-A關系,代表了術語之間的上下位關系,也可以認為是概念從粗到細的一個過程。通過IS-A尋找路徑,若兩點之間無路徑,則可認為無直接關系;若兩點之間只有一條路徑,則說明了概念由粗到細的衍生關系;若兩點之間有多條路徑,則說明了對該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而路徑長短問題體現了術語之間關聯的緊密程度,也代表了術語之間的親疏關系。
術語節點之間的路徑,既是SNOMED本身的特殊性,又是其他應用程序得以實際應用的基礎。是現實生活中對于同一個概念,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理解的實際情況的反映。因此,開發設計出SNOMED術語兩節點之間多路徑算法,既是術語檢索引擎本身的需要,也是術語檢索引擎是否成功的一個核心標志。
3 SNOMED術語兩節點之間多路徑算法的實現
SNOMED術語的核心在于層次結構,以及術語與術語之間的關系。SNOMED基于IS-A關系,可形成樹(圖)狀結構,可利用TreeView等樹型展示控件,進行術語的樹狀瀏覽與展現。如2013年1月版的SNOMED術語頂級分類,通過SQL語句查詢,“select CONCEPTID1 from sct1_Relationships_Core_INT_ 20130131 where RELATIONSHIPTYPE='116680003' and CONCEPTID2='138875005'”,得到19條記錄[123037004,Body structure (body structure)身體結構;……;373873005,Pharmaceutical/biologic product (product)藥物/生化產品],說明2013年1月版的SNOMED CT仍分為19個大軸。
某一個術語,可能存在多個位置關系,如7895008,Poisoning by drug AND/OR medicinal substance (disorder),藥物和/或醫學物質中毒(癥);既是87858002,Drug-related disorder (disorder),藥物相關癥(癥)的子節點;又是75478009,Poisoning (disorder),中毒(癥)的子節點;因此,它底下的某一個術語,其向上尋找上級節點(父節點)路徑的過程中,就存在著多條路徑的可能。而如何將這些多條路徑自動準確找出,需要有相應的算法來實現。如(51862005,138875005)兩節點之間的路徑關系如圖1所示。其中51862005,Poisoning by diiodohydroxyquin (disorder),二碘喹啉中毒(癥);111762003,Poisoning by antirheumatic (disorder),抗風濕藥物中毒(癥);10070005,Poisoning by quinoline AND/OR hydroxyquinoline derivative (disorder),喹啉 和/或羥基喹啉衍生物中毒(癥);441952005,Poisoning due to chemical substance (disorder),化學物質中毒(癥);46878002, Poisoning by antimalarial drug (disorder),抗瘧疾藥物中毒(癥);49450009,Poisoning by antiprotozoal drug (disorder),抗原蟲藥中毒(癥);419639006,Poisoning by anti-infective agent (disorder),抗感染劑中毒(癥);7895008,Poisoning by drug AND/OR medicinal substance (disorder),藥物和/或醫學物質中毒(癥);87858002,Drug-related disorder (disorder),藥物相關癥(癥);75478009,Poisoning (disorder),中毒(癥);64572001,Disease (disorder),病(癥);404684003,Clinical finding (finding),臨床發現(發現);138875005,SNOMED CT Concept (SNOMED RT+CTV3),SNOMED CT概念(SNOMED RT+CTV3)。
簡要算法如下:①定義方法名及傳入參數、結果類型,定義數組列表獲取得到的路徑。②定義一個棧來存放已訪問節點信息。③利用IS-A關系,獲取某一節點的上級父節點;將訪問過的節點壓入棧中,判斷是否到達目標節點,若未到達,查找當前節點父節點,并將其父節點壓入棧中。④不斷重復③,若找到目標節點,則將此條路徑記錄入數組列表中。⑤利用棧的性質,用回溯算法,繼續尋找有無其他路徑。⑥若尋找到根節點,或者棧中已無元素,完成循環,輸出獲得的路徑。
圖1 兩節點之間多路徑示意圖
本研究利用C#,以及SQL Server的存儲過程,函數,定義棧、字符串數組列表,利用回溯算法,將每一條路徑進行找出并記錄,實現了將多條路徑自動找出的功能。如圖1,利用回溯算法,共輸出7條路徑:
①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75478009 7895008 111762003 51862005;
②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87858002 789500811176200351862005;
③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75478009 441952005 51862005;
④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75478009 7895008 10070005 51862005;
⑤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87858002 7895008 10070005 51862005;
⑥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75478009 7895008 419639006 49450009 46878002 51862005;
⑦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87858002 7895008 419639006 49450009 46878002 51862005。
4 對于中醫術語編碼體系的意義
4.1 逐步將中醫術語加入到SNOMED CT統一體系架構中
SNOMED CT要在我國應用,第一步需克服的障礙是術語翻譯問題。由于術語數量龐大,概念術語已近40萬條,且每半年會有相應的更新,其工作量可想而知。筆者采取了一個相對簡單的方法,利用google翻譯,已將2011-07-31版的約40萬條術語翻譯成中文。由于是醫學術語翻譯,準確率相對較高,約80%左右,可以在此基礎上,在實際應用中,進行術語準確性的提高。
目前的首要問題是中醫術語的體系結構如何通過編碼及關系的添加加入與統一到SNOMED CT術語集中[3]。目前已經將四個國標,1997版的GB/T 16751.1- 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疾病部分》,GB/T 16751.2- 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證候部分》,GB/T 16751.3- 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治法部分》,以及2006版的GB/T 20348-2006《中醫基礎理論術語》,作為SNOMED CT的四個概念頂軸,按照其原有的層次結構,將相應術語加入到其概念表、定義表、關系表中。接下來將考慮對癥狀與體征術語、中藥術語、方劑術語、針灸、推拿、穴位、手法等相關術語進行整理添加。
應用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受需求驅動,因此,具體的應用是隨著醫學本身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如某一專病專科,如某一醫家,有其自身的術語添加及維護的需求,需要對中醫術語體系進行擴展。
4.2 開發術語檢索引擎,提供相關服務,打造中醫知識庫系統
SNOMED定義了術語之間的相互關系,最主要的關系是IS-A關系,但是還有著其他關系。如2011-07-31版本中,通過“select distinct RELATIONSHIPTYPE from dbo.sct1_Relationships_ Core_INT_20110731”,可得到65種關系,如149016008,MAY BE A (attribute),可能是(屬性);363698007,Finding site (attribute),發現部位(屬性);418775008,Finding method (attribute),發現方法(屬性)等。
而在中醫術語中,關系則更為多見。臨床知識庫的建設,更多體現的是關系的應用。在知識庫的構建方面,通過代碼與代碼之間的組合,如肺結核,可能同時出現四個主要癥狀,發熱、咳嗽、潮熱、盜汗等。在實際應用中,就可根據這些癥狀,判斷可能會是某種疾病或病證。
中醫醫學本身,可體現為術語及其相關關系的集合,如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關系。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體現為屬性。如中藥的性、味、歸經,由于每一味中藥都有著性、味、歸經等屬性,而且每一味中藥都有可能存在著多種性、味、歸經等。因此,為了更好地利用中醫屬性,可通過在術語關系表中,添加相應的關系條目,來反映中醫中藥屬性本身。如同義關系、反義關系、配伍禁忌、相生關系、相克關系、相佐關系、母子關系、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關系。以及一些古醫籍中的內容,如醫家學術思想、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相關的屬性維度[4]。關系需要進行抽象來獲取,并給每一個關系以一個特定概念與編碼。
在此基礎上,開發術語檢索引擎,提供相關術語服務,如近義詞檢索、反義詞檢索、以及相生、相克關系檢索,性味歸經等檢索功能。更高層面上,通過在關系表中定義相關規則,實現某些疾病、病證的判斷、鑒別等。
4.3 在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專病專科工作站等實際應用術語服務系統
醫學術語的應用最終體現在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中。目前的電子醫囑已經基本實現中藥編碼化。但是醫學術語的本地化,如專病專科、癥狀與體征、診斷術語,以及其他的中醫基礎理論術語等,并未完全體現在目前的醫生護士工作站中。
本地化過程,可根據需要進行定制,而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樣式。在實際數據錄入中,應滿足錄入數據的粒度需求,如精細化錄入,以及普通文本錄入,以及后期分析與聚合統計等。如某一醫院為中醫專科醫院,其側重點在針灸、推拿等傳統療法上,經絡穴位的術語就應更加豐富。而某一醫院以骨傷科為主,關于骨傷科的許多術語內容則會得到較為全面的展現。可通過對相關子集進行定義等方式,對術語進行擴展。
在實際數據錄入中,可充分利用單選框、復選框、組合列表框等控件,方便用戶點選,提高用戶的輸入速度與準確性。通過術語服務的方式,為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的記錄服務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鐘伶,林丹紅,林曉華.臨床醫學系統術語SNOMED CT的特點及其應用[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7, 16(2):58-60.
[2]楊陽,崔蒙.SNOMED發展概況與展望[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2):97-99.
[3]郭玉峰,劉保延,姚乃禮,等.基于SNOMED CT核心構架研究的中醫臨床術語集標準化特征要素初探[J].中國中
醫藥信息雜志,2008,15(9):96-97.
中醫藥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中醫藥學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至今仍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開展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活動,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為推動農村中醫事業加快發展,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在農村醫療保健工作中的作用而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是我國農村中醫工作多年經驗的成功總結。**的中醫藥歷史源遠流長,名醫輩出,在省內乃至國內均有較大影響。中醫藥在我市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是市委、市政府從我市實際出發,加快推進城鄉衛生統籌,促進農村衛生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作出的一項重要決定,符合時展的要求。
首先,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是弘揚祖國傳統醫學文化、加快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需要。中醫藥事業是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衛生事業獨具的特色和優勢,是一項寶貴的衛生資源。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始終堅持把發展中醫藥事業作為衛生工作的一項重點。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以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從堅持衛生工作方針,促進城鄉衛生統籌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充分認識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的重要意義,自覺地支持和參與創建工作。
其次,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也是推進我市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解決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需要。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下,我市農村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對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城鄉統一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的要求,我們還有明顯差距,要做的工作還很多,任務還很艱巨。中醫藥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容易為廣大農民群眾所接受,有利于緩解當前過快增長的醫藥費用與農民經濟承受能力的矛盾。因此,我認為以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為契機,加快推進我市農村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推動中醫藥在農村的廣泛運用,對滿足農民群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也是順應時代潮流和群眾需求,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中優勢和作用的需要。這幾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世界各國對中醫的療法和神奇功效進一步了解和認同,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步上升,應用范圍更加廣泛。目前,全世界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124個國家和地區均建立了各種類型的中醫藥機構,我國中藥已出口到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國內的情況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養生保健的意識和理念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現在,國內有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他們十分推崇運用祖國傳統中醫藥理論來指導國民進行養生和保健。從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看,中醫藥工作也一樣具有廣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我市廣大農民歷來有信賴中醫藥治病的習慣,即使在現代醫學快速發展的今天,廣大群眾仍希望衛生部門能夠提供更高水平的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隨著醫學模式和當今社會疾病譜的變化,中醫藥在防治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老年性、功能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我們積極順應這種需求和變化,期待通過開展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創建活動,進一步擴大中醫藥在我市群眾中的影響力,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保障群眾身體健康服務。
正是基于以上的認識,市政府才審時度勢,慎重地作出了爭創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的決定,希望各級各部門通過今天會議的動員,對這項創建活動,思想上更加統一,認識上更加深化,行動上更加自覺。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問題。
二、我市創建工作的現實基礎
“十五”以來,我市在省衛生廳和省中醫藥管理局的正確指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中醫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和《浙江省發展中醫條例》,中醫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初步具備了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的條件。2005年10月,我市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第九個“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建設單位。“十五”期間的工作為創建先進市奠定了堅實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日趨完善。全市6所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先后進行了改擴建,醫療用房面積由“九五”初期的2.4萬平方米增加到5.9萬平方米,床位由441張增加到1400張,還增添了CT、彩色B超、CR機等一批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醫療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在全省新一輪的等級醫院創建活動中,市中醫院被評定為“三級乙等中醫院”,德清、長興、安吉三縣中醫院被評定為“二級甲等中醫院”,南潯、吳興二區中西結合醫院被評定為“二級乙等中西醫結合醫院”。全市各級綜合性醫院及鄉鎮衛生院都建立了中醫科、中藥房,全市40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有341個開展了中醫藥服務,開展率達到84.2%,一張遍布我市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已經基本形成。與此同時,各級醫療機構注重發揮中醫優勢,加強內涵建設,狠抓醫療安全與質量管理,引進新技術,開展新項目,中醫醫療技術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二)中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深化中醫醫院辦院體制改革。南潯區、吳興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分別于2004年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二家醫院目前發展勢頭良好,業務量和經濟收入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市及三縣中醫院先后開展了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為核心的醫院內部管理制度改革,通過將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醫療技術、服務質量與職務聘任、獎金分配掛鉤等辦法,優化了醫院內部運行機制,調動了廣大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了醫院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為解決我市生活困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突出問題,市中醫院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于2004年9月掛牌成立了“**市惠民醫院”,市惠民醫院投入運行以來,充分發揮中醫藥價廉、高效的優勢,為生活困難群眾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據統計,市惠民醫院已經為4000多名低保、特困群眾提供醫療服務,共減免醫藥費用達147萬余元。
(三)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通過對中醫藥科研項目采取“優先立項、優先資助、優先評獎”的“三優先”扶持政策,我市中醫藥臨床科研成果數量逐年增加、水平不斷提高。近三年來,共爭取到省、市、縣三級中醫藥科研立項29項,獲各級科技進步獎10項,其中省級三等獎5項、市級二等獎4項。全市建成國家、省、市級中醫重點學科(專科)24個,其中安吉中醫院骨傷科被列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四)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明顯。幾年來,我市通過與浙江中醫學院等高校合作,建立了中醫、中西醫結合教育基地,**市中醫院、長興縣中醫院先后成為浙江中醫學院教學醫院。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中醫衛技人員繼續醫學教育,并建立了“培訓-考核-晉升”的配套制度,中醫藥人員受教育面達到95%以上,縣及縣以上中醫院中醫師規范化培訓面達到100%。2001年以來,我市還啟動了全科醫學知識崗位培訓強化中醫藥培訓課程,至今共有282名農村執業醫師、564名鄉村醫生獲得了合格證書。2003年以來,規范實施名老中醫評選和繼承工作,一代新名中醫和中醫藥學術技術骨干脫穎而出,全市現有省、市、縣名老中醫17人,名老中醫經驗繼承人9人,省、市中醫臨床學科帶頭人16人,其中,1人被確定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對象,2人被評為“全國農村基層優秀中醫”。
(五)農村中醫工作得到穩步推進。長興縣于2005年成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市區(吳興區、南潯區)和德清縣先后通過了“浙江省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的考評驗收。安吉縣準備今年迎接“省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的評估驗收。各鄉鎮衛生院引進中醫適宜技術,積極開展“中醫藥進社區”試點工作,目前市紅十字會碧浪苑社區衛生服務站和白雀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被列入省中醫藥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示范點單位。全市建成鄉鎮衛生院中醫專科專病基地44個,德清縣武康鎮衛生院的中醫針灸推拿、長興縣包橋衛生院的不孕癥、安吉縣下湯衛生院的中醫外科等一批獨具特色的鄉鎮中醫專科專病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歡迎。
在看到工作成績、堅定創建信心的同時,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對照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的建設標準,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差距,主要是:
(一)思想認識還不夠到位。干部群眾對中醫事業在整個醫療衛生事業和社會經濟發展中地位作用的認識還有差距。一些地方和單位對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思路還不清晰,缺乏調研、論證和規劃。
(二)區域發展還不夠平衡。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總體情況較好,但也存在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個別地方安于現狀,政策支持不到位,中醫院的硬件建設未得到根本改變,個別中醫院的軟件建設比較薄弱。
(三)農村中醫隊伍素質不高、穩定性差。中醫是一門經驗性、實踐性很強的醫學學科。一些剛畢業的中醫大學生由于沒有病人,影響經濟收入,導致專業思想不牢固,紛紛改行從事西醫;而一些醫療單位從眼前利益出發,認為年輕中醫醫生產生不了效益,不愿接受中醫畢業生,導致中醫年齡老化、后繼乏人、后繼乏術的問題非常突出,特別是農村基層中醫藥人才更加缺乏。
(四)中醫科研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尤其是各縣區中醫院的科研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
(五)中醫醫院發展機制有待進一步創新。相對于綜合性醫院來說,中醫醫院建院時間短、底子薄、競爭能力較弱,再加上中醫醫院建院大多正逢我國經濟體制轉型時期,各級財政對中醫藥的投入不足,中醫技術勞務價格與中草藥制劑價格過低,補償機制還不健全、融資能力較弱,這些都嚴重制約著中醫醫療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三、創建工作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思路
創建工作總的是要對照《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地)建設標準與評審細則》的有關要求,結合我市中醫工作實際,鞏固成績,尋找差距,查漏補缺,認真扎實地開展各項迎評工作。具體要按照“咬定一個目標,堅持二項原則,搞好三個結合,計劃四個階段,推進五大建設”的思路來進行。
(一)咬定一個目標
就是要通過三年時間的準備,確保到2008年,我市順利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評審驗收,正式評定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
(二)堅持二項原則
就是要堅持創建工作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創建工作創新求實的原則。
(三)搞好三個結合
就是要把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活動與建設衛生強市各項工作相結合;與當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推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省級實驗示范區建設相結合;與加快推進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入開展以“六位一體”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相結合。
(四)計劃四個階段
按照2008年接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審驗收的時間倒計時安排,整個創建活動計劃分成四個階段逐步推進:
第一階段(2005年10月至2006年5月):為項目準備及啟動階段。該階段主要任務是完成創建申報,組建各級創建機構,宣傳動員,營造創建氛圍和研究制訂創建方案。
第二階段(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為建設提高階段。主要任務是完成2006年度的各項階段性考核目標,并進行自查評估,總結經驗,形成書面材料報省衛生廳和省中醫藥管理局審核。
第三階段(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為中期評估階段。主要任務是在鞏固前一階段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完成2007年度階段性考核目標,迎接省衛生廳中期評估。
第四階段(2008年1月至2008年7月):為評估驗收階段。主要任務是對創建工作的總體情況進行全面考核自評,進一步查漏補缺,在此基礎上迎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評審驗收,最后召開創建工作總結表彰大會。
(五)推進五大建設
對照創建標準,聯系我市實際,今后三年,我們的工作重點是要著力推進以下五個方面的建設:
1.推進中醫藥基地建設。各級中醫醫療機構要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支持,進一步改善醫療條件,力求在醫療用房、設施設備和人員結構等方面,基本達到同級綜合性醫院水平。要抓緊完成市中醫院后勤綜合樓、各縣(區)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擴建工程,爭取到期末有1-2所中醫院進入省現代化中醫院行列。同時,要將中醫醫療機構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體系,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中的積極作用。
2.推進中醫人才隊伍建設。終期目標是每千人口中醫數達到0.3人,全市培養出2名以上新一代省級名中醫,評選出20名市級名中醫,同時,為名中醫配備好學術繼承人。選拔培養農村中醫骨干20名,引進、培養10名中醫、中西醫結合研究生。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培訓率要求達到100%。中醫藥衛技人員繼續教育參加率要求達到95%以上。中醫醫療機構中,西醫人員接受中醫藥知識培訓率達90%以上。
3.推進中醫臨床醫療重點學科建設。完善中醫(中西醫結合)專科專病群建設。新創建2個省級中醫臨床醫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力爭創建4-5個市級中醫臨床醫療重點學科(或專科專病),并達到省內先進水平;每縣(區)建設輻射當地的重點專科專病不少于8個。重視發揮各級綜合性醫院中醫科的作用,在綜合醫院中創建省級示范中醫科2個,在全市逐步形成具有中醫特色的重點學科(專科)群。
4.推進中醫科技創新工程建設。爭取在中醫治療不孕癥、肝病、腎病、腫瘤、骨傷、針灸、腰腿痛等領域以及醫院特色中藥制劑的深度開發利用等環節上取得重大進展。開展各類中醫藥科技攻關項目15項以上,其中,爭取省廳一級立項不少于4項、市一級立項不少于6項、縣一級立項不少于4項;向基層推廣6-10項中醫適宜技術;進一步完善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與繼承工作。
5.推進農村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確保安吉縣年內通過“省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評審驗收,使全市所有縣區均達到浙江省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標準。到期末,鄉鎮衛生院中醫藥覆蓋率達到100%。建成5個省級中醫藥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單位,力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藥參與率達到100%。全市基本建成縣、鄉、村三級農村中醫醫療預防保健網絡。
四、幾點希望和要求
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活動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社會系統工程,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各級各部門要加強領導、齊抓共管,市縣聯動、部門配合,突出重點、狠抓落實,確保創建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取得預期效果。在此我再提四點希望和要求:
一要切實加強領導,強化目標管理。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創建工作的領導,要嚴格按照創建工作計劃,強化目標管理。市政府已經按照要求成立由我擔任組長的市農村中醫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區)也要成立由分管縣區長任組長的農村中醫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工作班子。要根據人動和工作需要,及時調整充實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要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創建工作,切實解決一些能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際問題。這次會后,市政府將在征求大家意見的基礎上,出臺鼓勵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和《創建先進市年度(階段)考核標準》,各縣區也要結合各自實際,出臺相關政策,制訂年度工作推進計劃。
二要明確部門責任,加強協作配合。根據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地)建設標準與評審細則的要求(總分1000分),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和任務,形成政府牽頭、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這次會后,我們將下發創建工作實施意見,各部門要對照意見要求,明確各自職責,分解工作責任,細化到崗到人,認真抓好工作落實。市、縣(區)衛生局(社發局)要根據要求,抓緊設立中醫工作管理機構,制定中醫事業5年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各級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要成立領導小組,設立農村中醫指導科,具體負責工作方案的實施。市發改委、財政、勞動保障、食品藥品監督、科技、文化、建設等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制訂具體的工作計劃,認真落實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各項保障措施,保證農村中醫工作各項目標的實現,做到盡量不失分或少失分,做到誰失分、誰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