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談談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內科學》是一門臨床學科,它以辨證論治為方法,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中醫生理病理學說為基礎,繼承了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及臨床實踐經驗。中醫學的整個理論體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在《中醫內科學》中也大量引用了《內經》的原文,如何利用《內經》理論,以加強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和臨床思維能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與做法。
一、意義
1熟讀經典是名醫成才的必由之路
“翻開歷史,我們看一看從張仲景開始直到清代,在這長長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凡是在中醫這個領域有所成就的醫家,我們研究一下他的經歷,就會發現,大多數醫家都是依靠經典而獲得了公認的成就。”這是《思考中醫》中的一段話。事實上,無論是張仲景,還是劉完素、李杲、朱丹溪、張介賓、葉天士、張錫純等無不如此。我們有必要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內經》等經典理論的重要性。
2《內經》是中醫內科學理論與方法的根基
《內經》的理論體系包括了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運氣學說等內容,而中醫內科學的教學內容包括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三個方面,其中,中醫內科學的基本理論涉及了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內容,所以說,突出《內經》理論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基礎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3《內經》指導中醫內科學的臨床實踐
《內經》的理論體系還包括了診法學說、病證學說、治療學說、針刺學說、養生學說等內容,只要熟讀內經條文,在臨床中遇到疑難雜癥,頭腦中就能想起相關的理論學說,猶如在夜行中找到了指路明燈,明確了診斷、辨證、治療的方向,往往靈機一動,遣方用藥,效如桴鼓。
二、具體運用
1闡述疾病的病因病機
很多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在《內經》中有詳細的論述。如嘔吐的病因,《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皆屬于熱。”“少陽之勝,熱客于胃,嘔酸善饑。”“燥濕所勝,民病喜嘔,嘔有苦。”說明寒熱皆可引起嘔吐,且有嘔酸、嘔苦之別。
2認識疾病的臨床表現
《內經》對內科疾病癥狀的描述較豐富,至今仍指導臨床實踐。如對消渴的描述,《素問·氣厥論》認為:“肺消者,飲一溲二”“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素問·刺熱》對“腎熱病”的癥狀描述為“先腰痛,口酸,苦渴,數飲,身熱。”有關黃疸病證的論述也始見于《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靈樞·論疾診尺》:“寒熱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并且明確指出“目黃者曰黃疸。”(素問·平人氣象論)
3指導中醫診斷
中醫診斷,主要包括望聞問切。首先望診,《素問·舉痛論》:“五藏六府,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素問·脈要精微論》:“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有鵝羽,不欲如鹽……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告訴學生望色要注意一要有光澤,二不要浮露。再講聞診,《素問·宣明五氣》:“五氣為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這一段除“恐”字以外都是聞診,而且反映五臟的病變。然后是問診。《靈樞·師傳》:“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素問·征四失論》:“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說明古人也不能僅靠切脈就能斷病,告訴學生問診的重要性。最后是切診,《素問·脈要精微論》:“微妙在脈,不可不察。”“診法常以平旦。”這是說脈診的重要和時間性。《素問·平人氣象論》:“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說明脈象與疾病預后的關系。
4指導疾病的治療
《內經》雖然只記載了13個方,但卻更多在病機、治法等方面給我們治病的啟發。以《中醫內科學》第六章第三節自汗、盜汗為例,自汗有一種證型為肺衛不固證,臨床表現汗出惡風,稍勞汗出尤甚,或表現半身、某一局部出汗,面色少華,苔薄白,脈細弱。證機概要:肺氣不足,營衛不和。治法:益氣固表。代表方:桂枝加黃芪湯或玉屏風散加減。此處可以結合《內經》理解,以一汗出偏沮案為例。劉某,女,35歲,患者左側半身自汗,而右側半身無汗,遇天冷時自汗益甚,伴一身畏寒,其出汗的手足明顯厥冷,半身及左肢明顯麻木。病已三年不愈,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素問·生氣通天論》:“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偏沮就是半身出汗,半身出汗是發生偏枯的先兆。《靈樞·刺節真邪》:“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說明營衛不調是半身汗出麻木的原因,故選方用桂枝加黃芪湯調和營衛、補氣溫衛陽。藥證相符,患者用此方后得以治愈。
三、教學效果
學習效果問卷是在參考有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座談結果反復修改而成。共有9個項目,涉及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和知識掌握3個維度。問卷調查采用無記名方式,調查前用相同的指導語解釋問卷內容,學生在10分鐘內完成,當場回收。共發放問卷63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有效回收率952%。回收結果顯示,883%的學生反映結合《內經》教學優于傳統教學,816%的學生認為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自學能力,有利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717%的學生認為培養了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有利于適應醫生工作角色;833%的學生認為拓寬了知識面,對中醫經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教學反思
1結合《內經》理論教學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教師通過在教學中融入《內經》理論,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經典、背誦經典的熱情,提高了自學能力。在經典案例分析中引入《內經》理論討論,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溝通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顯著地縮短了學生臨床工作適應期。
2結合《內經》理論教學提高了教師自身素質
結合《內經》理論教學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為此,教師授課前不僅要熟背《內經》等經典著作重點條文,還要經常臨床實踐,做到引經據典,融會貫通,結合病例,條分縷析。授課過程中注重學生反應,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經典條文深入淺出,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功能性食品 教學改革
當前流行這樣一句話:“今日不養生,明日養醫生”。因此,對于吃什么、怎么吃,當今的人們急需科學的指導。功能性食品課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引導與傳播“怎么吃才好”的一門課程。
功能性食品,又叫保健食品,是以一種或多種可食性天然產物(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及其功能因子為主要原料,按照相關標準和規定進行設計,經一系列食品工程技術手段和工藝處理加工而成,既具有一般食品的營養和感官特性,又對人體具有特定生理調節和保健功能的一類食品。
功能性食品課程是云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目前,食品科學與工程、糧食工程及葡萄與葡萄酒專業的學生選修該課程。選用的教材為劉景圣、孟憲軍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這部教材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功能性食品的資源;二、功能性食品的設計開發與評價。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食品中的功能因子及開發功能性產品的方法,并為以后從事食品工程應用研究打下基礎。
一.教學改革的探索
1.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老師在臺上主講,學生在臺下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授者信息的方式,如何能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教學中來而提高學習效率呢?本人做了以下的嘗試:
提前布置作業。比如講減肥功能性食品一章前,提前給學生布置作業:走訪藥店,查看藥店的貨架上有哪些減肥藥品?任選一種說明其減肥功效成分,作用機理,并重點對其安全性進行評價。學生在完成這個作業的過程中,能夠對這些減肥藥品的安全性有一定的認識。教師在上課前收取作業,并隨機提問,最后對目前市場上的減肥藥品進行介紹,向學生傳遞幾乎每一種減肥藥品都對身體有副作用這樣的結論。在此基礎上進行授課,就能更好的讓大家接受: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以及茶葉等家常食品就能夠具有減肥作用,即安全又有效。
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講某些章節前,先給大家提出問題,讓大家帶著問題去進行學習。比如在講輔助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一章時,給學生提問:兩斤排骨和兩斤青菜,你會選擇哪一種去看望患有動脈粥樣硬化的長輩才是真正的對長輩好?提出類似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使大家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積極進行思考。授課后,讓學生進行討論,并對其進行提問,談談禮品的選擇和理由。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更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更好的消化理解課堂上講的內容。
學生做主講。功能性食品理論課的最后一次課,安排學生做主講。課前,學生每4人一組,協作分工,或查資料,或做PPT,或做主講等。內容為結合云南本地特色,講解某一功能性食品。比如三七、葛根、瑪卡、辣木、金銀花、松花粉等等。教師根據主講學生講的內容,對該組其他同學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在這個過程中,W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轉變為傳遞知識的主角,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并為學生以后開發新的功能性食品開拓思路,奠定了理論基礎。
學生設計實驗。我院功能性食品的實踐教學為6個學時,可以選擇驗證性實驗,如:卵磷脂的提取和鑒定;大蒜細胞SOD的提取及活性測定;不同種類食物總膳食纖維含量的測定等實驗。也可以選擇設計性實驗:如功能性水餃的制備;功能性飲料的制備及各種功能性食品的制備等等。為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本課程選擇了設計性實驗。實驗由學生設計,老師對學生的設計給予適當指導;學院提供場地,材料,儀器等必備用具。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實踐教學,不僅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實驗積極性,更是極大的豐富了實踐教學內容,同時也開闊了授課教師的思路。如有同學設計實驗為膳食纖維面條的制備;降血糖手工水餃的制備;功能性桂圓大棗飲料;降血脂蛋糕的制備等等。
2.全面提高授課教師的素質
功能性食品被譽為“21世紀的食品”,并在機體保健、疾病防治、延年益壽、美容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功能性食品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內容涵蓋醫學、食品化學、營養學、食品生物化學等多門學科。因此,就要求授課老師對相關學科有必要的學習和掌握。掌握更多的相關學科知識,才能在更高的角度上給學生進行講解。例如在講授L-肉堿時,授課教師需全面向學生介紹L-肉堿的結構,在體內的作用機制及其功能。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具有扎實的生物化學知識功底,才能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問題的思考:L-肉堿真的具有減肥功效嗎?對普通肥胖人士來講,如果選擇L-肉堿幫助減肥,必須配合哪些事項等等?這些問題的拋出,使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理論內容進行重新回顧以及認真思考,因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學習效率。又比如,在講授增強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一章時,又要求教師有深厚的基礎免疫學的知識儲備,才能將基礎免疫學的知識更好的傳遞給學生。再比如:在講授輔助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一章時,教師需要先講授什么是高血脂?當今社會條件下,大多數高血脂病人的成因是什么這些內容,這就要求教師有相關醫學方面的知識。而在講到本章后續:輔助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開發這一部分時,又要求教師具備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實驗實踐技能。因此,對于教授功能性食品課程的教師而言,要想把課程講清楚,講明白,就要努力的學習相關知識,全面的提高自身素質。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有病就要吃藥甚至打針。但我們都知道,藥物對身體具有毒性。許多藥物對肝腎甚至其他臟器具有毒性。而我們的傳統醫學中,一直有“食療”這個概念。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作為主講教師,更應該與時俱進,學習和掌握更多相關知識的學習,比如應加強對中華傳統醫學:中醫的學習。將課程導向到“食療”的大方向。有意識的把本課程的內容與傳統醫學中的食療結合。期望通過每餐中的正確飲食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甚至求醫不如求己的效果。
3.考核方式
本課程采用平時考查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法,平時成績占30%,要求通過學生隨堂考、聽課表現、實驗操作、實驗報告、課堂討論和課堂提問,作業等形式了解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狀況,綜合進行平時成績評定。期末考試成績占70%,考試題目覆蓋大綱、題型靈活、難易適中,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識點的掌握,同時亦注重考查學生分析、綜合和總結問題的能力。在卷面中可以通過綜述題或討論題等形式考察學生的分析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下題:通過功能性食品這門課程的學習,并結合當今社會上越來越多的肥胖人群、三高人群、心血管病人的現象,請從能量供需的角度,談談這類人群數量上升的原因及您對這類人群和普通大眾在飲食或其他方面有哪些建議。這樣的題目不僅考察了學生對輔助降血糖的功能性食品、輔助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以及減肥功能性食品這三章的理解,也考察了功能因子部分章節的內容,更是考察了學生對本課程的所要傳達的理念的接受及應用程度。
二.教學改革的效果
通過對專業學科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應用,更應該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國內外功能性食品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功能性食品基本原料的選擇和功能因子的確定,功能因子的作用;各類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機理以及功能性食品的最新研究進展等。為學生以后從事功能性食品研究、開發、生產及銷售奠定良好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同時,作為主講教師,本人希望將我們學習的理論內容真正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基本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關疾病的預防和保健問題,樹立保健意識,提高保健水平。本課程傳遞的理念是:所謂大道至簡,想要保持或恢復健康的狀態,無非是做到下面兩點:一、努力讓自己保持喜悅,讓自己成為一個開朗豁達樂觀的人。喜悅會促進自身機體免疫力的提高。二、深刻理解并踐行“管住嘴,邁開腿”。在當今營養過剩的年代,“管住嘴,邁開腿”已不僅僅是糖尿病人的指導原則,更是可以作為絕大多數人的飲食及生活指導原則。“邁開腿”我們大家都理解,就是要適當運動,而如何正確“管住嘴”,也是本課程的重點。“大醫治未病”,希望每一個學過本課程的學生,將他所學到的理念傳遞給他的家人,朋友以及更多的人。
總之,理論聯系實際,以及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本人對功能性食品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契入點。圍繞這兩點進行的課程改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課堂氛圍良好。作為教師,我們期望通過教學改革及積極提高自身知識儲備,可以為培養高素質的食品科學人才做出努力,也真正讓學生把學到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劉景圣,孟憲軍.功能性食品[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2.查錫良.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l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