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醫治療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S858.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275-01
引言
急性腸胃炎是山羊養殖過程中十分常見的問題之一,會導致山羊的體質下降和體弱多病等情況,嚴重的還會造成其產量的下降或者死亡等,使山羊養殖戶的經濟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損害。造成山羊出現急性腸胃炎的原因主要是飼養不當,例如經常給山羊飼喂冰凍的飼料或者發霉的飼料等都會引發山羊的急性腸胃炎,而且還會伴隨著一定的傳染病,例如寄生蟲病和大腸桿菌病等,對此,我們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和廣泛的關注,分析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其的治療效果,為做好其防治工作做鋪墊。
1 臨床癥狀
當山羊患上急性腸胃炎時,會出現消化不良的早期癥狀,然后便會轉變成急性胃腸炎,伴隨一些腹痛癥狀和食欲減退的癥狀等,嚴重時山羊出現水瀉脫水的癥狀與稀糞惡臭的癥狀等,這些都將使山羊的精神萎靡,體型也迅速地消瘦,如果對其的治療不當,山羊將會全身衰竭致死。所以,一旦確診山羊患有急性腸炎,我們必須立即加強對其的治療、觀察與控制。
2 疾病診斷
當山羊患上急性腸胃炎時,它們會出現消化不良這一早期癥狀,然后便會迅速地轉變成腸炎癥狀,當山羊出現口腔發臭的癥狀、體型消瘦的癥狀以及食欲減退的癥狀的時候時,我們便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并且結合其糞便的組織片對其病情進行進一步的診斷,還要區分急性腸胃炎與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區別。一般在夏即和秋季的時候,即7-9月份左右,急性細菌性痢疾這一類疾病較為多見,通常情況下,急性細菌性痢疾發病前的一周時間內,山羊曾經接觸過患有痢疾的其它山羊或者曾經飲食不潔等。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發作時,會導致山羊出現腹瀉的情況,會連續拉兩天以上的大便而且每天三次以上,糞便沒有膿血,左下腹位置的壓痛比較明顯。對以上的糞便進行連續兩次鏡檢,每個高倍鏡視野中的白細胞數量為5個以上,通過糞便來培養其生長或者熒光抗體,進而達到其抗原陽性檢測的目的。
3 治療方法
3.1 中醫治療
通過中醫對其進行治療,要選擇溫養脾胃療效的湯劑,對其進行止痛與散寒。在不同的發病時期,要選擇不同的湯劑來對其進行治療,在發病的早期,應該選用黃岑3 g、白頭翁12 g、山枝3 g、黃連2 g、玉金8 g、茯苓5 g和山楂5 g這一藥方,用500 m L水來煎煮灌服,連續灌服2~3 d,1次/d,當其癥狀緩解時,再選用粳米100 g、赤石脂35 g和干姜20 g這一藥方,用500 m L水來煎煮灌服,連續灌服2~4 d,1次/d。最后,選擇石榴皮散這一中成藥進行治療,在飼料中投入藥劑喂食,以達到活血的功效,連續拌食2~4 d,2次/d。
3.2 西醫治療
西醫治療是結合以上中醫治療進行的,可以促進病羊癥狀的有效改善。常用的藥物主要有維生素C、鹽酸左氧氟沙星和磺胺脒等,要嚴格地遵循說明書的指示控制好這些藥物的使用方法與具體劑量。當病羊的脫水情況比較嚴重時,要對其進行輸液,促進脫水癥狀的緩解,藥液的組成是:葡萄糖溶液(5%)200m L~300 m L+樟腦磺酸鈉(10%)5 m L,并且對其進行靜脈輸注,2次/d,脫水癥狀得到明顯的緩解以后,停止對其的輸液。
4 效果評價
本次試驗主要隨機地抽選了在某一養殖基地養殖的、急性腸炎病的山羊,總共26只,根據所采用的不同治療方法將其隨機地分為實驗組(13只)與對照組(13只),對照組病羊采用常規的西醫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即上文所述的治療方法,試驗組病羊則是在進行西醫治療時配合中醫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治療2周以后,對兩組病羊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與隨訪,其結果表明,經過治療以后,兩組病羊的腹瀉癥狀、腹痛癥狀以及脫水癥狀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緩解,然而,對照組的病羊仍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舌面苔黃的癥狀和食欲不振的癥狀,其糞便中有少量的血液,死亡的病羊有3例,對其進行剖檢,我們發現,其腸系膜的淋巴結出現大量充血的癥狀,胃腸道存在的出血斑較為明顯。實驗組病羊的腹瀉癥狀、腹痛癥狀以及脫水癥狀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山羊的喂食量增加了許多,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微循環障礙癥狀或者肝腎功能異常的癥狀。由此可見,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對山羊的急性腸炎進行治療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采用常規的西醫治療方法,它不僅可以促進山羊各種發病癥狀的有效改善,還能提高山羊的食欲以及消除炎癥等。
結束語
從山羊發生急性腸炎原因這一角度來看,對其的飼養不恰當或者是對其的管理不恰當時都將會導致山羊患上急性腸炎這一疾病。因此,在對山羊進行養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好對其的飼養工作與管理工作,盡可能地做好勤觀察與早發現這兩個方面,對于已經患病的羊只,我們要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對其進行及時的治療,避免其病情的惡化,使山羊的健康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最終實現對山羊養殖戶經濟效益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郭曉峰.中西醫結合治療山羊急性腸炎[J].中國動物保健,2016,18(3):51-52.
[2]姚振宙.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腸炎分析[J].哈爾濱醫藥,2015,35(1):69-70.
1.如何早期發現乳腺癌?
乳腺普查很重要。乳腺普查可以發現沒有任何臨床癥狀、極小且未發生轉移的乳腺癌,這是乳腺癌早期診斷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乳腺癌檢查多種多樣。建議采取以下三種方法,以早期發現乳腺癌的“蛛絲馬跡”:
1.請專科醫生評估病史及檢查,有無腫塊,有無溢液,評估是否為乳腺癌高危人群。
2.適當輔助檢查,如B超、鉬靶甚至磁共振檢查。
3.定期乳腺自查,提高健康意識。
2.有人說:某醫生手特別靈,一摸就知道是什么性質的腫塊,是不是就不需要再做輔助檢查了?
體格檢查主要檢查乳腺有無腫塊,皮膚有無內陷,有無溢液等,但很多很小、早期的病灶,還是得靠輔助檢查才能把它們抓出來,否則就容易成為漏網之魚。檢查包括超聲檢查、X線片(鉬靶)、導管鏡、磁共振(MRI)、組織活檢等。這些檢查方式有各自的優缺點,不可偏廢,需要適當結合,但最終診斷還是要靠病理學活檢這個金標準。
3.腫瘤的中醫和西醫治療有什么區別?
中醫與西醫治療是兩個不同的治療體系,西醫治療的重點是殺死癌細胞,同時對正常的細胞也有一定的傷害。中醫治療的重點是扶正祛邪,乳腺癌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氣虛,通過扶助正氣可以改善機體內環境,提高抗腫瘤的能力。同時中醫最大的特點是能體現個體化治療。西醫治療后有一些副作用的患者,如睡眠不好、胃口不好、大便干或大便不成形的,中醫會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予以不同方藥治療,從而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及抗腫瘤功能,起到預防復發轉移的效果。
4.中西醫結合有怎樣的效果?
【關鍵詞】緊張性頭痛;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15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0203-02
緊張性頭痛又稱做肌肉收縮性頭痛或者肌原性頭痛,它主要指患者頭部肌肉發生痙攣收縮時產生的疼痛,是最常見的的慢性頭痛之一。在臨床上,緊張性頭痛是一種典型的心身疾病,一般出現在兒童以及中青年身上,它嚴重影響著兒童以及中青年的身心健康,受到許多人的關注。本文主要研究50例緊張性頭痛患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
1緊張性頭痛鑒別診斷
緊張性頭痛容易和其它頭痛疾病混淆,因此對緊張性頭痛的鑒別診斷尤其重要。
1.1后顱窩腫瘤:
當腫瘤受到壓迫時,患者的后頸部可產生疼痛感,剛開始出現時這種疼痛感并不是很明顯,之后疼痛加劇,而且這種疼痛是持續性的。后顱窩腫瘤經常伴有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即患者除了頸部疼痛之外,還出現視水腫以及嘔吐等現象。后顱窩腫瘤與緊張性頭痛的區分方法很簡單,只要經過頭顱CT或者實行磁共振就可以分辨出后顱窩腫瘤。
1.2頸椎性頭痛:
頸椎性頭痛常見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在晃動頭頸時極易出現頸椎性頭痛,所以中老年人在晃動時常感到頭暈、站不穩、手腳酸痛等,這些其實都是頸椎性頭痛的表現。頸椎性頭痛與緊張性頭痛的鑒別方法比較簡單,只要對患者進行頸椎磁共振檢查即可辨別。另外,還可以根據年齡來辨別,一般緊張性頭痛常見于青少年,而頸椎性頭痛則常見于中老年人,不過,這種鑒別方法只來源于經驗,無科學根據。
1.3偏頭痛: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血管性頭痛,在青少年人群中比較常見。偏頭痛的痛源主要集中在頭一側的顳額眶部部分,大多患者感到這一部分跳動得厲害。而且在頭痛的時候還經常感到惡心,想嘔吐。
1.4枕神經痛:
枕神經痛主要是指患者的一側或者兩側枕,出現疼痛的情況。枕神經痛具有持續性、擴散性的特點,疼痛主要來源于頭部表面,疼痛強度等同于電擊,并且頸肩部分也相應的出現疼痛或者麻木感。枕神經痛有一個壓痛點,主要在枕神經的出口處,這是區別于緊張性頭痛的重要點。
1.5叢集性頭痛:
叢集性頭痛的主要痛源跟偏頭痛一樣,都處在頭部一側眶顳額部,但比偏頭痛要厲害,而且可能會擴散到整個頭部。叢集性頭痛具有突然發作和突然結束的特點,在發作之前,無任何預兆,一旦發作,即出現劇痛的狀況。
2臨床資料與治療方法
2.1臨床資料
2.1.1診斷標準:
緊張性頭痛的診斷標準主要依據《神經病學》提供的資料和國際頭痛協會在1988年簽訂的緊張性頭痛的診斷標準。緊張性頭痛可分為慢性型的緊張性頭痛和發作型的緊張性頭痛,具體的診斷標準如下:1.慢性型的緊張性頭痛,即患者在一年當中,有半年以上出現頭痛現象,一月當中,有半個月以上出現頭痛現象。2.發作型的緊張性頭痛,即患者在一年當中,頭痛時間不超過半年,在一個月當中,頭痛時間不超過半個月。
2.1.2一般資料:
本文主要對50例緊張性頭痛患者的臨床治療進行探討分析。這50例患者均符合緊張性頭痛的診斷標準,為了方便于對結果的分析,我們把這50例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中對照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齡在18~5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3歲;病程在14天~20年之間,平均病程為11年。治療組35例,男10例,女25例;年齡在17~4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5歲;病程在10天~15年之間,平均病程為8年。
2.1.3臨床表現:
緊張性頭痛常見于青少年,而且女性偏多。主要的疼痛部位在雙側枕頸部以及額顳部,嚴重時科擴散到全頭,大部分患者頭部有脹痛、壓痛的感覺,像被什么壓住了一樣。在臨床上,分為發作型緊張性頭痛和持續型緊張性頭痛,病程不固定,有幾天也有幾年。
2.2治療方法:
在緊張性頭痛治療方法上,我們可以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為方便對結果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將這50例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
2.2.1對照組:
對照組的治療方法比較簡單,一般只需服用乙呱立松與阿米替林,這兩種藥每天服用一次,一個療程為三個星期,需服滿一個療程。
2.2.2治療組:
治療組在對待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肝氣郁結型患者,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的肝臟順暢,無郁結情況。可以選用四逆散加味。具體用藥如下:11克郁金,35克丹參,25克生牡蝠,10克鉤藤,25克葛根20克白芍,5克甘草,12克積殼,11克柴胡,13克川芍,25克生龍骨,25克石決明,10克合歡皮。心脾兩虛型患者,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護脾護心,補氣補血,可以選擇歸脾湯加味,具體的用藥如下:10克炙甘草,10克陳皮,10克西洋參,25克黃蔑,10克當歸,21克獲神,15克木香,15克炒白術,10克半夏,20克酸棗仁,10克遠志,25克浮小麥,15克川芍,25克白扁豆。肝腎陰虛型患者,主要治療目的是護肝護腎,可以選擇六味地黃丸加味,具體用藥如下:20克牛膝,13克制首烏,10克牡丹皮,21克構祀子,20克山藥10克丹參,10克澤瀉,25克獲神,10克甘草,25克熟地黃,20克龜板,12克川芍,25克山茱英。1次/d
以上三種不同藥方服法一樣,即每天1劑,用水分兩次煎,每天分兩次口服。如果疼痛比較厲害,則需添加蟲類藥,即需要添加3條娛蛤以及6條全蝎,而且要在以上藥物之前服用。在服用中藥的時候也需要注意西藥的服用。西藥主要服用阿米替林。剛開始服用時劑量不能太多,最好不要超過13mg,每天服用兩次。如果是睡眠質量不好的患者,則需增加劑量,至少要在20mg以上,且要在睡前服用,這樣可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如果是疼痛比較厲害的患者,則需增加55克的乙呱立松,每天要服用兩次,一個療程為三個星期,至少要服完一個療程。
2.3結果:
在對照組里治愈的有4例,顯效的有4例,有效的有3例,無效的有4例,總有效率為73.3%,在治療組里,治愈的15例,顯效的有10例,有效的8例,無效的有2例,占4%;總有效率94.3%。
3討論
緊張性頭痛是一種最常見的慢性頭痛之一,在青少年中比較常見,主要是指頭部肌肉發生痙攣收縮時產生的疼痛。緊張性頭痛又稱做肌肉收縮性頭痛或者肌原性頭痛。在臨床上,分為發作型緊張性頭痛和持續型緊張性頭痛,病程不固定,有幾天也有幾年。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因為競爭的增加、壓力的增大而容易引發緊張性頭痛。緊張性頭痛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則可能引發抑郁病,嚴重影響我們的健康和生活,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緊張性頭痛的治療。本文通過對50例緊張性頭痛患者診斷和治療的臨床分析,掌握了緊張性頭痛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緊張性頭痛容易與其它頭痛混淆在一起,不容易區分,對此,在診斷方法上,我們可以利用鑒別診斷來辨別緊張性頭痛和其它頭痛的區別。在治療方法上,西醫治療還存在著一些缺陷,如不能解決患者肝臟失調等問題,對此,我們可以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在使用西醫的基礎上,服用相應的中藥進行肝臟、脾的調理等等。臨床分析顯示,在單使用西醫的對照組例,總有效率僅為73.3%,而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治療組里,總有效率達到94.3%。對此,我們可以看出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可以明顯的提高緊張性頭痛的治愈率,而且可以減少緊張性頭痛的復發率。
參考文獻
腫瘤是一種細胞的異常增生,腫瘤細胞來自正常細胞,但又不同于正常細胞,兩者在結構、功能和代謝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區別。惡性腫瘤現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也是醫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國目前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防治結合、基礎與臨床結合、中西醫結合的腫瘤防治研究體系。筆者現僅以系統觀的認識思路對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作一探討。
1 目前腫瘤治療存在的問題
1.1 片面追求腫瘤灶的治療,較少從整體考慮療效把體內腫瘤細胞的消除情況當做療效好壞的客觀指標,而沒有考慮到患者體質能否承受治療的實際情況。其實,有效的治療并不需要腫瘤的完全消退及癌細胞的全部殺滅,機體對癌癥的反應性是最重要的,它決定著宿主的最后命運。
1.2 治療缺乏合理性和計劃性
目前,腫瘤的臨床治療主要還是以近期療效為評價終點的短期行為。由于多數腫瘤治療方法的損傷較大,治療引起的并發癥較多,所以,并非所有的治療都能獲得預期的近期療效。對于多數手術不能治愈的患者,行大劑量化、放療后并沒有明顯改善預后,強化治療的速決戰不僅增加嚴重并發癥的危險性,也沒有留給患者機體恢復的機會,對某些發展相對緩慢的腫瘤,強化治療方案的實施還有悖于腫瘤發展規律和治療原則,使后續治療的機會大大減少,甚至降為零。
1.3 綜合治療方法缺乏理論支持
綜合治療缺乏合理的內涵。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理論上應根據腫瘤原發部位、性質、分化程度和全身情況等合理、有計劃地綜合選用各種治療方法,如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導向治療、局部理化治療、中藥治療、支持治療等,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提高中晚期腫瘤患者的療效。但當前的綜合治療遠不能令人滿意,各學科的本位主義嚴重,缺乏正常的交流與協作。在為腫瘤患者尋求切實可行的治療策略時,既缺乏整體觀念,也缺少全科知識,結果只能把幾種治療手段盲目地加在一起,因此,腫瘤患者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綜合治療,而實際上并沒有得到正確而全面的治療[1]。
1.4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重視不夠
因不適當的治療而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受損甚至提前死亡的例子很多。國內腫瘤的治療迄今仍然是以公式化的經驗治療為主,缺乏個體化的合理治療。因此,只重視治療強度,忽視腫瘤患者對治療的敏感性,是腫瘤臨床治療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
1.5 對中醫藥重視不夠
中醫藥治療腫瘤有其獨到之處。研究表明,中醫藥能有效預防腫瘤的術后復發、轉移[2];對腫瘤病灶有緩解和穩定作用,對臨床癥狀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3]。但不少人習慣認為,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僅是在西醫沒有辦法時采取的一種輔助措施。這種認識上的不足,導致目前對中醫藥的重視不夠、認識不夠、應用不夠。
1.6 中醫治療腫瘤的缺陷
《靈樞》指出:“是故虛之中人也……傳舍于伏沖之脈……傳舍于胃腸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留而不去,息而成積。”強調了正氣在腫瘤發病學中的主導地位。歷代醫家對腫瘤轉移的病機認識主要包括正氣內虛、伏邪未盡、血瘀痰凝等方面。現代中醫學者結合西醫研究成果,對腫瘤轉移的病因病機有了更完善的認識。腫瘤患者的虛證常涉及多個方面,但重點是脾腎二臟不足,邪實盡管持續存在,甚或增強,但本虛已不能耐受攻伐,單用攻伐,癌細胞更易增殖、轉移。因傳統中醫藥基本上是一種經驗性知識體系,有時由于缺乏實驗的檢驗,故存在著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或經驗[4]。另外,中醫藥借助現代醫學也會出現新的問題,如目前主要限于運用現代醫學手段檢測中藥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高表達的腫瘤細胞的調節作用,而缺乏對相應中醫理論的探討[5]。
轉貼于 2 中西醫結合在腫瘤防治中應該大有作為
2.1 加強中醫對惡性腫瘤基礎知識的研究
就腫瘤的治療而言,西醫注重的是局部治療,而中醫更加重視整體調節,兩者結合,取長補短,會進一步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這點已為大量臨床實踐所證實。中西醫結合也體現了我國的衛生政策,是我國在疾病防治領域的特色和優勢。中醫學雖有許多關于惡性腫瘤的描述,但畢竟從未有過完整的腫瘤學概念。因此,若要將行之有效的中醫治療手段更好地用于惡性腫瘤的防治,首先必須從中醫學本身的理論出發,系統深入地觀察和認識腫瘤的發生發展規律;按照中醫理論對腫瘤發生發展的特點有非常清楚的認識,才會使中西醫在技術方法上的結合更趨完善,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2.2 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療效的系統化判定,研究合理化、規范化的方案
惡性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既包括西醫的綜合治療,也包括中醫的綜合治療。前者如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生物治療等,后者包括中藥的內服、外敷、靜脈點滴、局部注射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并不僅僅是西藥加中藥或某種西醫手段加某種中醫手段的一起治療,而是要結合中醫和西醫對惡性腫瘤的基本認識以及各種腫瘤本身的生物學特性、體質強弱等,進行辨證施治,制定一個合理的、有計劃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對許多惡性腫瘤都無統一的治療方案,致使臨床上無據可依;且各地方治療方案不盡相同,治療方案中的經驗成分很大,勢必影響我國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的整體效果。因此,制定規范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方案勢在必行。
2.3 加強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術后復發、轉移的研究
惡性腫瘤術后的復發、轉移,是迄今腫瘤防治工作面臨的難題。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雖然試圖采用介入手法進行防治,但療效不滿意。而中醫藥最大的特點就是扶正祛邪,或者說是祛邪不傷正。對于根治性切除的實體瘤患者,理論上說其體內殘留的癌細胞短期內在數量上不會太多。如何利用中藥來清除體內少量的癌細胞而又不損傷機體的正氣(各臟器和組織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預防復發、轉移的目的,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在許多惡性腫瘤的根治性手術后如何減少復發和轉移的研究領域,中醫與西醫都有優勢,但最重要的是,能把二者的基礎理論更好地結合,使二者的臨床優勢更好地互補,從而制定出更為有效的方案。
3 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是系統觀的最好體現
腫瘤治療已逐漸進入中西醫綜合治療時代。從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成功經驗中可以看到,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能有效指導臨床,關鍵是我們要在頭腦中真正建立起這種整體思維。如果在臨證中真正能始終不離整體觀念,自然就會發現當前病患所需的治療原則。中醫學的整體觀就是系統觀的屬性之一,科學已開始邁向系統時代,系統理論將成為指導我們實踐的理論基礎。許多科學家指出,科學正從分子時代走向系統時代,系統觀和系統方法正在成為主導現代科學的思路,中醫學的臨床思維正符合這一發展趨勢,發掘和發展中醫學的系統方法是中醫現代化的必由之路[6]。系統觀正成為認識現代科學的新思路,中醫學應加以發揚光大,要利用現代科學方法,真正做到中西醫結合,找到治療腫瘤的根本方法。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2] 沈曄華,宋明志,黃雯霞.中西醫結合治療71例乳腺癌術后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3,1(1):30.
[3] 李佩文,畢國文,劉寶寬,等.參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療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藥雜志,2000,25(2):115-117.
[4] 闕華發,陳紅風,徐杰男,等.生命質量與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探討[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4(7):254.
[5] 鄭 展,徐振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及其信號轉導通路與中西藥腫瘤靶向治療[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4(7):320.
【關鍵詞】 席漢氏綜合征; 中醫藥療法
席漢氏綜合征,又稱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常見的是在產后大出血或產褥感染伴休克或昏厥,隨之出現垂體功能減退閉經等一系列癥候群。臨床表現為極度體力衰竭、產后無乳、貧血、感染,漸進出現性征退化、閉經、毛發脫落、性器官和萎縮等減退等。嚴重者每有暈厥,甚至無明顯誘因突然死亡。中醫古籍無此病名,屬中醫學“虛勞”、“血枯經閉”、“不孕癥”等范疇。現將中醫治療席漢綜合征的研究綜述如下。
1 病因病機
陳少春[2]認為產后大出血,氣隨血脫,血少而不生精,精血虧損、沖任虛衰、血海不充、胞宮失養是其主要病因,氣血虧損、脾腎陽虛、肝腎虧損是其主要病機,尤以腎虛為發病關鍵。張梅蘭[13]認為肝腎不足、脾腎虧虛、心脾兩虛為病因病機。哈荔田[29]認為與肝腎虧損、精血虛衰的病理相關,尤以腎虛為發病關鍵。劉奉五[32,34]認為氣血虛極、腎氣虧耗是其病理實質。
2 診斷標準
2.1 辨證標準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制定了席漢綜合征不孕證型辨證標準[1]:
席漢綜合征不孕證型常以脾腎陽虛、氣血虛衰為主[1]。
3 中醫治療
3.1 辨證論治
韓百靈[3]對腎陰虧損用百靈育陰湯;血虛用育陰補血湯;腎陽虛用滲濕湯;肝郁氣滯用調肝理氣湯(皆為韓百靈臨床經驗方)。胡仲英等[4]認為席漢氏綜合征之臨床癥狀復雜多變,氣血津液,五臟六腑多有涉及。又因為它在垂體50%以上破壞時,出現臨床癥狀; 75%破壞時,癥狀較明顯; 95%破壞時,癥狀典型,病情已很嚴重。這種病情變化規律為辨證分型提供了幫助。陳少春[2]分3型:氣血虛衰,精虧血乏用十全大補湯加減;脾腎陽虛,精枯血竭用右歸飲加減;肝腎陰虧,沖任衰竭用集靈膏(《張氏醫通》)加減。哈荔田[29]主張治腎為主燮陰陽,調脾為輔化源昌。龐保珍[36]分4型:腎陽虛用自擬右歸廣嗣丹;腎陰虛用自擬左歸螽嗣丹;氣血虧虛用自擬八珍益宮丹;血瘀用自擬逐瘀衍嗣丹。
3.2 專病專方
李穎[5]報道賀永清以人參養榮湯加減滋肝腎,補氣血,復陰陽,治愈本征1例;李志文[6]采用生地黃、女貞子、旱蓮草、玄參、山茱萸、石斛、麥冬、黃精、白芍、五味子,治療席漢氏綜合征獲效,并每日服六味地黃丸以善其后;劉春煦[7]用左歸丸加味治療兩例患者,療效滿意;張新華等[8]采用當歸補血湯合二仙湯,四物湯加減治療1例,效佳; 藤玉蓮等[9]用地黃飲子加減治療1例,獲顯效;李林鳳等[10]采用右歸丸加味治愈1例因精神刺激而致產后大出血者;張仁秀等[11]采用當歸、川芎、生地黃、鹿角膠、沙參、麥冬、枸杞、百合、生麥芽、雞內金、川楝子、菟絲子、羊藿、仙茅、葫蘆巴為基本方,治療席漢氏綜合征18例,效佳;袁支霞[12]以劉奉五之四二五合方,治療1例,療效顯著;張梅蘭等[13]慣用鹿角膠血肉有情之品,直入奇經,培補氣血,以水蛭貫穿始終,因“蟲蟻之類最善走絡剔邪”,采用:酸棗仁、鹿角膠、補骨脂、巴戟天、羊藿、白術、黨參、水蛭為基本方,效佳。郭鏡智[14]用下乳涌泉散加減溫補陽氣、養血潤燥,療效較好。李相中等[15]以右歸丸與通竅活血湯交替應用,效佳; 王蒿志[16]以紫鹿椒鱉丸(紫河車一具〔洗凈焙干〕、鹿茸片、人參、黃芪、白術、川椒、醋制鱉甲、地鱉蟲)為主,治療席漢氏綜合征16例,治愈14例。秦齊[17]介紹李積敏經驗:方用熟地黃、菟絲子、山藥、枸杞、五味子、山茱萸、羊藿、補骨脂、丹皮、茯苓、當歸、香附、覆盆子、白芍、肉桂、制附子,療程3個月,可收效。黃兆銓[18]以大營煎加味治療2例效佳。強調用藥切忌單用純陽之品,治宜陰陽兼顧,于補陽劑中酌加益精血、補沖任之血肉有情之品。葉敦敏[19]認為補腎中藥有類似激素樣作用,可以提高體內激素水平;活血化瘀藥則能改善微循環,增加盆腔臟器血流量。通過補腎活血法能調整腎―天癸―沖任―胞宮的平衡關系而收效。故采用張氏歸腎活血調經湯(菟絲子、山茱萸、淮山藥、枸杞子、丹參、熟地黃、當歸、杜仲、桃仁、赤芍、川芎、香附)治之,效佳。楊靈生[20]仿劉奉五先生四二五合方,創三四五合劑,治療席漢氏綜合征12例,痊愈10例,顯效2例。劉永等[21]以八珍二仙湯治療席漢氏綜合征48例,效佳;軒秀清[22]以自擬健脾補腎湯煎服,并配合炒食胎盤,治療本病療效顯著。認為人胎盤為血肉有情之品,有返本還原之功,調補陰陽,治虛勞有特效,并能促進萎縮的性腺發育。戴德英等[23]以自擬溫腎通經方治療本病35例,治愈19例,好轉及無效者各8例。李廣文[31]石英毓麟湯。劉奉五[32]四二五合方。朱小南[33]善用峻補沖任之品,如鹿角霜、紫河車、巴戟天、仙靈脾等。裘笑梅[34]養血補腎助陽飲。王渭川[35]育麟珠。王渭川[35]種子方。
3.3 人工周期
程涇[30]認為月經失調有狹義、廣義之分,主張以中醫周期療法治療功能性月經失調,將治療功能性月經失調常用的調制奇經基本治則,歸納為補腎填精調沖、滋腎養陰調沖等十四法;認為治療婦科病尤其是功能失調疾病,必須重視調理沖任(督帶)。
4 中西醫結合
唐瑞秀[24]以金匱腎氣丸、八珍湯合方結合①人工呼吸、呼吸興奮劑;②氫化可的松200mg/d,靜脈滴注; ③抗生素控制感染;④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搶救1例席漢氏綜合征且垂體危象患者;孫昌茂[25]用:仙茅、當歸、川芎、山茱萸、香附、橘皮、橘葉、黃芪、白芍、甘草為基本方,西藥:每晚服乙底酚1mg,服20d,第16天起,加黃體酮10mg,肌注, 1個月為1個療程, 3~6個療程判斷療效。結果總有效率為94.1%,認為單純人工月經,雖然月經來潮,但全身癥狀難以改善。純用中醫治療,月經周期恢復不易,兩者結合相得益彰。徐永正[26]治療本病6例,其治法為:①保暖、供氧,補充熱量、維生素; ②強的松10~30mg/d,甲狀腺素片20~60mg/d。3例年輕者,予短期人工月經周期治療。③抗感染、糾正酸中毒,水、電解質紊亂;④中藥以制附子、白芍、黨參、黃芪、丹參、熟地黃、白術、甘草為基礎方,結果6例患者病情持續穩定,好轉出院。隨訪中, 6例患者激素用量大為減少或已停用。畢良研[27]采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肌注, qd,強的松10mg, Tid;甲狀腺素片40mg,口服, Bid;并同服八珍湯合右歸飲加減,治療1例席漢氏綜合征患者,療程2月余,病情明顯好轉。柴志鳳[28]以補脾益腎湯加甲狀腺素片40mg,口服, Bid;苯丙酸諾龍25mg,肌注, qod;強的松10mg,口服, Tid,共5次;已烯雌酚0.5mg,口服, qN,共20d;右旋糖苷鐵100mg,肌注, qd,共10d。治愈2例該病患者。
5 療效評價標準
孫昌茂[25]參照擬定療效標準為:痊愈;好轉;無效。張仁秀等[11]擬定療效標準為:痊愈;臨床治愈;好轉。
6 小結
中醫藥治療席漢氏綜合征,至今多系個案報道,以臨床分型系統的辨證論治較少,診斷、療效判斷標準不一,更缺乏系統的前瞻性研究、實驗研究,缺乏標準的診斷、療效評價標準。本征單一證型較少,且多虛實夾雜。筆者認為,研究席漢氏綜合征,首先應確定標準的診斷、療效判定標準,以利于深入研究與廣泛交流;辨證分型應規范化;重視本征的早期診斷,避免誤診、漏診。本征發現越早,療效越好,由于本征早期癥狀不明顯,且與產后某些生理現象難以區別,所以當分娩大出血后,出現少乳或者無乳可泌等,即應高度懷疑本病。
參考文獻
1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國際中醫婦科診斷標準與療效評價標準(討論稿)[S].天津中醫藥,2007,24(增刊):30,49-53.
2 陳少春.席漢氏綜合征[M].∥程涇主編.實用中西醫結合不孕不育診療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366-370.
3 韓延華,韓延博編著.百靈婦科傳真[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59-162.
4 胡仲英,胡劍東,胡劍北.中醫診治席漢氏綜合征的特色[J].福建中醫藥, 1990, 21 (2): 59-61.
5 李穎,賀永清.臨床辨治疑難危急癥驗案3則[J].陜西中醫, 1997, 18 (10): 458-459.
6 李志文.從腎辨治席漢氏綜合征一得[J].河北中醫,1989, (5): 34.
7 劉春煦.左歸丸加味治療席漢氏綜合征[J].甘肅中醫, 1998, 11, (2): 33.
8 張新華,李景芬•中藥治療席漢氏綜合征1例[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1999, 21 (2): 330-331. 9 藤玉蓮,高健杰.地黃飲子治驗3則[J].甘肅中醫,2002, (4): 19.
10 李林鳳,張德興.婦科難癥辨治兩則[J].陜西中醫,2002, 23 (5): 434-435.
11 張仁秀,劉玉蘭,周華.中醫藥治療席漢氏綜合征18例臨床觀察[J].國醫論壇, 1998, 13 (5): 32.
12 袁支霞.二五合方治驗舉隅[J].光明中醫, 2000,15 (2): 41.
13 張梅蘭,指導:王慧川.席漢氏綜合征的中醫辨證治療體會[J].陜西中醫, 2001, 22 (6): 383.
14 郭鏡智.席漢氏綜合征的中醫治療[J].福建中醫藥, 1996, 7 (4): 25.
15 李相中,楊綱領.補腎活血法治療席漢氏綜合征2例[J].中原醫刊, 1990 (3): 26-27.
16 王蒿志.紫鹿椒鱉丸為主治療席漢氏綜合征16例[J].浙江中醫雜志, 1996 (11): 495.
17 秦齊,李積敏.治療席漢氏綜合征驗案3則[J].甘肅中醫, 1996, 9 (4): 9-10.
18 黃兆銓.溫補腎陽法治療席漢氏綜合征2例[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1990, 14 (5): 16-17.
19 葉敦敏.補腎活血法臨床應用舉隅[J].實驗中醫雜志, 2000, 16 (4): 43.
20 楊靈生.三四五合劑治療席漢氏綜合征[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0, 23 (4): 16.
21 劉永,劉桂營.八珍二仙湯治療席漢氏綜合征48例[J].陜西中醫, 1995, 16 (6): 251.
22 軒秀清.健脾補腎法治療席漢氏綜合征[J].河南中醫, 2000, 20, (5): 57.
23 戴德英,張鳳星.溫腎填精通絡法治療席漢氏綜合征閉經[J].上海中醫藥雜志, 1991 (10): 15-17
24 唐瑞秀.中西醫結合救治席漢氏征并垂體危象1例[J].新疆中醫藥, 1994 (2): 30.
25 孫昌茂.中西醫結合治療席漢氏綜合征34例[J].陜西中醫, 1996, 17 (12): 541-542.
26 徐永正.中西醫結合治療席漢氏綜合征6例[J].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1, (9): 568-569.
27 畢良研.席漢氏綜合征中西醫治療的體會[J].中醫藥學報, 1997, (4): 24.
28 柴志鳳.中西醫結合治療席漢氏綜合征2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 1998, 14 (4): 29-30.
29 哈孝賢,谷金紅,哈小博.哈荔田[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9-44.
30 程涇.月經失調與中醫周期療法[M].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186.
31 李廣文.男女性疾病與不孕癥[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20-222.
32 北京中醫醫院,北京市中醫學校編.劉奉五婦科經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129-134,281-282.
33 朱南孫,等.朱小南婦科經驗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14-121.
34 裘笑梅.裘笑梅婦科臨床經驗選[M].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188,88.
35 王渭川著,何煥霞整理.王渭川臨床經驗選[M].太原:陜西人民出版社,1979:236-237.
【摘要】目的:觀察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糖尿病并發尿路感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48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西醫組24例西醫合理有效控制血糖同時,根據尿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選擇有效抗生素,如頭孢他啶、氧氟沙星等;中西醫結合組24例西醫合理有效控制血糖和選擇有效抗生素同時,加用中藥清熱除濕、利水通淋、健脾補氣方劑。療程2個月,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西醫組,顯效9例,有效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8%,隨訪6周后復發1例,再感染1例;中西醫結合組,顯效14例,有效10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隨訪6周后復發0例,再感染1例。兩組效果有顯著的差異(P
【關鍵詞】糖尿病并發癥;泌尿道感染;中西醫結合治療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紊亂。其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中尿路感染又是糖尿病并發癥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存在著病情重、感染不易控制、易復發等特點[1]。我院采用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產生了顯著的效果,具體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于我院治療的4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21例(占43.8%),女27例(占56.2%),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4歲,患者糖尿病病程4~28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有尿頻、尿急、尿痛癥狀者43例,無癥狀菌尿者5例。其中中醫學辨證分型,膀胱濕熱型18例,氣陰兩虛型17例,脾腎氣虛型13例。
1.2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都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48例患者均給予尿沉渣檢查,結果示白細胞大于10個/HP,清潔中段尿培養陽性,細菌計數大于1000個/ml均可以診斷為尿路感染。尿培養出致病菌有革蘭陰性或陽性球菌或桿菌等。
1.3治療方法
1.3.1 控制血糖 采用糖尿病飲食基礎控制和藥物治療糖尿病,皮下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治療,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
1.3.2 西醫抗感染 所有病例均根據清潔中段尿培養及藥敏試驗,而選用敏感抗生素藥物,如復方新諾明、頭孢氨芐、頭孢他啶、頭孢曲松、環丙沙星、慶大霉素等。對全身癥狀重,如嚴重寒戰、高熱者,以三代頭孢菌素為主。其中聯合靜脈應用抗生素5例,并同時進行膀胱沖洗11例,其余為單一應用抗生素治療。平均用藥療程約為2周。并進行多飲水,勤排尿等對癥支持治療。
1.3.3中醫治療 清熱除濕、益氣養陰方劑用:山藥30g,枸杞子15g,女貞子15g,黨參15g,茯苓15g,麥門冬30g,墨旱蓮15g,白茅根30g,車前子(布包)15g,石韋30g,黃精30g,生黃芪30g,五味子15g,牡丹皮10g,葛根15g,天花粉30g,甘草6g。健脾補氣、益氣利濕方劑用:四君子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利水通淋方劑用八正散加減。均每日1劑,水煎服。2個月為1個療程[2]。
2、結果
顯效:癥狀完全消失,清潔中段尿培養轉陰;有效:癥狀明顯好轉,清潔中段尿培養及菌落計數<103/mL;無效:癥狀無好轉,清潔中段尿培養及菌落計數無改變;復發:菌尿轉陰后,但在停藥后6周內復發,且致病菌與先前感染的完全相同;再感染:菌尿轉陰后,另一種與先前不同的致病菌侵入尿路引起感染[3]。
西醫組,顯效9例,有效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8%,隨訪6周后復發1例,再感染1例;中西醫結合組,顯效14例,有效10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隨訪6周后復發0例,再感染1例。兩組效果有顯著的差異(P
3、討論
尿路感染是由于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癥,包括膀胱炎、尿道炎和腎盂腎炎。又由于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好,高血糖狀態更有利于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再加上其免疫功能低下,吞噬能力和殺菌能力降低。糖尿病的老年女性患者極易反復發生尿路感染,并且病程遷延反復,使患者對疾病治愈的積極性和決心也逐漸下降,思想麻痹化,導致不能很好的遵守醫囑治療。有癥狀發生時患者多自行服藥,待癥狀稍有緩解便自行停藥,結果造成體內菌群失調,耐藥菌株的產生[4]。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防治,首先要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注意保持外陰的清潔,第二要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敏感且對腎臟無或少損害的抗生素。盡量避免長期應用抗生素,防止引起耐藥性及真菌感染。因此我院現在采用敏感抗菌藥控制尿路感染,后配合加用中藥或單獨應用中藥治療,取得了的很好的臨床效果。
糖尿病屬中醫學消渴范疇。尿路感染屬中醫學淋證、腰痛范疇。消渴合并淋證病因病機多由膀胱濕熱、脾腎氣虛、氣陰兩虛引起,臨床上應注意區別,辨證治療。膀胱濕熱型、脾腎氣虛型、氣陰兩虛型、分別用石韋、木通、蒲公英、梔子、大黃、燈心草、甘草等諸藥合用,以達到清熱瀉火、利尿通淋之功效;黨參、黃芪、茯苓、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山藥、薏苡仁、車前子、石韋、麥門冬、黃精、天花粉、女貞子等以達到滋補肝腎之陰、養陰生津功效。
綜上訴述,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尿路感染、對鞏固治療效果、預防復發等方面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光輝.尿路感染的診斷和治療.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1, 1(1):58-60.
[2] 賀志光.中醫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325-326
[關鍵詞] 糖尿病;急性腦出血;中西醫結合;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0(b)-0071-02
急性腦出血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并且因為大部分患者合并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不僅增加了治療難度,還嚴重影響預后[1]。當前臨床上在治療急性腦出血合并糖尿病時,主要為西醫治療,但是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療效。因此,該文對中西醫結合運用在急性腦出血合并糖尿病治療中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80例急性腦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糖尿病病程2~10年,平均病程為(5.8±3.6)年,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為(64.5±9.9)歲,其中50例為男性、30例為女性,出血部位:20例為腦室出血、5例為腦干出血、30例為基底核區出血、10例為小腦出血、15例為腦葉出血,采用數字隨機法分為兩組,每組40例。入選標準:①有糖尿病病史;②符合急性腦出血診斷標準,且經顱內MRI或者CT檢查結果確診;③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④患者家屬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異常或者意識障礙者;②合并周圍神經損傷性疾病;③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④不愿意參與研究者。兩組的基本資料如出血部位、病程等對比無區別(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治療,包括降低顱內壓、預防應激性潰瘍、脫水、降血糖以及營養支持等。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再運用丁苯酞聯合治療,即運用100 mL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00041,規格100 mL:0.9 g氯化鈉與25 mg丁苯酞)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2次/d,連續治療5 d。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再運用中醫聯合治療:①麝香四黃湯。藥方組成成分包括羚羊角粉、天竺黃、珍珠粉、牛黃、冰片、麝香以及黃芩,運用清水對上述藥材進行煎煮,取汁200 mL,100 mL/次,早晚各1次,1劑/d,連續治療5 d。②針灸治療。運用酒精棉球消毒局部皮膚后,運用梅花針對患者的甲狀軟骨兩側進行扣刺,微出血后,運用干棉擦干凈血跡,隔天進行1次針灸,連續治療10次。
1.3 觀察指標
運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分別于治療前后評價兩組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得分與治療效果呈反比關系。同時,記錄兩組的空腹血糖和住院時間。
1.4 療效判定標準
評價治療效果:臨床痊愈。與治療前相比,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90%~100%,且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下降49%~89%,且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相比較治療前而言,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18%~45%;無效。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下降
1.5 統計方法
運用SPSS 19.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其中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運用t檢驗組間NIHSS評分對比,并且運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運用χ2對組間治療效果對比進行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NIHSS評分治療前后比較
兩組NIHSS評分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NIHSS評分下降明顯,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血糖水平低,且住院時間短,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有報道顯示,糖尿病合并急性腦出血與水腫有關,并且患者的死亡率與水腫程度呈現出正比關系,相比較非糖尿病急性腦出血患者而言,糖尿病合并急性腦出血患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所以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尤為重要[3]。中醫學上將腦出血劃分為“中風”范疇,認為其發病與痰熱滯留、腑實不通、痰熱內盛、脈絡阻塞等有關,治療通常堅持化痰清熱、通腑瀉濁的基本原則。麝香四黃湯中的黃芩具有解毒、清熱燥濕之功效;麝香可以止痛消腫、活血散結、開竅醒神;冰片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牛黃可以息風止痙、清熱解毒;珍珠粉具有解毒生肌、安神定驚之功效;天竺黃可以涼心定驚、清熱豁痰;羚羊角粉具有清肝明目、平肝熄風之功效,諸藥合用,則可以充分發揮通腑泄熱、化痰開竅之功效[4]。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麝香四黃湯可以改善D-二具體和血漿內皮素水平,對血腫吸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以減輕水腫,降低血糖,提高治療效果。同時,針灸能夠使血漿內皮素水平降低,使血漿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升高,使腦組織血液循環得到改善,使腦組織損傷減輕,有助于修復組織損傷[5]。此外,針灸與中藥聯合治療,還可以使組織損傷修復能力增強,對神經細胞進行保護,有效控制顱內壓,改善臨床癥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6]。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為95%,高于對照組的80%,并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血糖水平低、NIHSS評分低,這一結果與杜慶娟[7]研究報道一致,提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出血合并糖尿病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出血合并糖尿病的臨床治療中,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還有助于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降低致殘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美.腦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的臨床護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4(20):163-164.
[2] 吳宏靖,石峰,宋秀婧.急性腦出血合并糖尿病的臨床治療方法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4(19):78-79.
[3] 馬文慧.急性腦出血合并糖尿病的臨床特點及治療[J].糖尿病新世界,2014,21(11):58.
[4] 王銀霞,趙世剛,張國華,等.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腦出血患者病情及預后研究[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2,22(16):360-364.
[5] 徐昕. 丁苯酞治療急性腦梗死合并糖尿病臨床分析[J]. 吉林醫學,2014,21(19):4634-4635.
[6] Mancia G,Parati G,HennigM,et al.Relation between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carotid artery damage in hypertension: baseline data from the European Lacidipine Study on Atherosclerosis(ELS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 313(21):1315-1322.
【關鍵詞】 RS3PE綜合征;中西醫結合;醫案;治療經驗;劉效家
劉效家教授曾任遼寧中醫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在風濕免疫系統疾病的中西醫診斷及治療方面有豐富經驗。劉效家教授在長期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中,總結出了獨特的治療理念,在盡可能有效地控制疾病進展的同時,盡量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筆者在跟師學習過程中受益匪淺,援引其診治緩和的血清陰性對稱性滑膜炎伴可凹性水腫綜合征(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RS3PE)2例患者病案,以饗同道。
1 病例資料
【病案1】患者,女,56歲,因多關節腫痛3個月,加重20 d于2008年5月27日收入風濕免疫科。患者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膝、雙踝關節腫痛,腫脹呈持續性;伴低熱,曾在某醫院住院治療。住院檢查:C-反應蛋白(CRP)91.4 mg?L-1,
ANA、抗ds-DNA抗體、抗ENA系列、抗CCP抗體及類風濕因子(RF)均無異常。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予口服甲潑尼龍片每日12 mg及非甾體抗炎藥治療,癥狀改善。出院后激素逐漸減量至每日4 mg時,突然出現雙手、雙足腫痛,手足呈彌漫性腫脹,按之凹陷,雙手握拳不能。20 d前患者雙膝關節腫痛加重,伴輕微眼干、口干。既往高血壓病史10年。查體:T 37.4 ℃,BP 130/80 mmHg(1 mmHg = 0.133 kPa),口腔黏膜濕潤,無口腔潰瘍,無齲齒,心、肺、腹部檢查無異常體征,脊柱呈正常生理彎曲,四肢關節無畸形,雙手、足背彌漫性腫脹,輕微指壓痕,壓痛(+);雙手握拳不能,雙膝腫大,皮溫略高,壓痛(+)。雙浮髕征(+)。舌紅苔黃膩,脈沉數。
入院后復查紅細胞沉降率(ESR)55 mm?h-1,CRP 15.8 mg?L-1,免疫球蛋白IgE 503.80 IU?mL-1、IgM 1.128 g?L-1、IgG 17.8 g?L-1、IgA 4.07 g?L-1,谷丙轉氨酶(ALT)45 U?L-1,谷草轉氨酶37 U?L-1,堿性磷酸酶37 U?L-1,谷氨酰轉肽酶(GGT)236.00 U?L-1,白蛋白45.2 g?L-1,球蛋白34.9 g?L-1,肝炎病毒學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WBC)8.97×109?L-1,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2.4%,血小板計數546×109?L-1。尿、便常正常。咽拭子培養(-),補體C3、C4正常,離子、Bun、Cr均正常;HLA-B7(-),雙肺CT、腹部超聲、心電圖均無異常。因有口干、眼干癥狀,眼科會診意見:雙眼“干眼癥”。請口腔科會診后行唇腺活檢,病理報告示:下唇送檢涎腺組織3塊,共約4 mm2,可見淋巴、漿細胞浸潤灶1個(細胞數 > 50個)。臨床根據病史、查體、輔助檢查等診斷為干燥綜合征,給予口服甲潑尼龍片每日24 mg,聯合美洛昔康片、來氟米特片口服并輔以法莫替丁片、碳酸鈣片等。經治療關節腫痛略好轉,體溫正常,復查ESR 44 mm?h-1,CRP 18.7 mg?L-1,IgE 291.30 IU?L-1,ALT 50 U?L-1,GGT 132 U?L-1,WBC 14.9×109?L-1。
患者對糖皮質激素口服心存忌憚,請劉效家教授會診。劉效家教授詳細診查后,對干燥綜合征診斷提出異議。組織病理專家對病理切片進行會診,否定灶性淋巴細胞浸潤存在,并且細胞數不達標,故否定干燥綜合征診斷。結合患者病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劉效家教授提出西醫診斷為RS3PE,中醫診斷為痹證(濕熱痹阻),并調整治療方案。改予羥氯喹片0.2 g,每日2次口服;甲潑尼龍片減量為每日20 mg,以后每周減量4 mg,5周后停藥,停藥后繼續服用中藥。中醫治療以祛風清熱除濕,通經活絡,兼補脾腎為法。方藥:忍冬藤30 g、威靈仙30 g、青風藤15 g、炙黃芪20 g、積雪草30 g、甘草15 g、金雀根30 g、當歸15 g、赤芍20 g、烏梢蛇15 g、僵蠶15 g、白芥子6 g、澤蘭15 g、穿山龍15 g、地黃30 g、羊藿10 g、巴戟天10 g、補骨脂10 g。水煎服,每日1劑。
3個月后患者手足漫腫癥狀消失,雙膝、雙踝關節無腫痛。遂停用中藥,羥氯喹片減量為0.2 g,每日1次口服,維持至1年后停藥。治療期間未出現眼部和心臟傳導阻滯等表現。2015年12月隨診無異常發現。
【病案2】患者,女,58歲,以多關節腫痛伴發熱2個月余為主訴,于2006年9月14日收入風濕免疫科。患者2個月前無誘因出現發熱,T 37.3~38.3 ℃,伴咽痛、畏寒、無力,雙膝關節酸痛不適,但無紅腫,自服土霉素后咽痛漸好轉,但仍發熱,雙膝關節腫痛加重,逐漸發展至右肩、右肘關節疼痛及雙手指間關節、雙足跖趾關節腫痛,手背、足背呈凹陷性浮腫,晨僵 > 1 h,遂入住某醫院。查ESR 81 mm?h-1,CRP 43.5 mg?L-1,ANA、抗ds-DNA抗體、RF、抗“O”均無異常。雙膝關節MRI示:右膝關節骨關節炎(增生硬化、軟骨退變Ⅲ~Ⅳ期),雙膝關節腔積液。診斷: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給予地塞米松及青霉素靜脈滴注,3 d后改為醋酸潑尼松片每日30 mg口服至今。經治療后發熱消退,關節痛好轉,雙足、雙手浮腫略減輕,但雙手指間關節仍腫痛,肩關節亦有疼痛感,無皮疹、脫發、口干、眼干、口腔潰瘍。既往高血壓病史2年,右膝骨關節炎史4年,無可疑藥物過敏史。入院查體:T 36 ℃,BP 140/100 mmHg,全身皮膚黏膜無皮疹,咽無充血,雙扁桃體不大,心、肺、腹部檢查無異常體征,雙手近指間關節腫大,壓痛陽性,皮溫增高,雙手、足背彌漫性腫脹,輕微指壓痕,壓痛(+);左踝關節畸形,無明顯活動障礙。舌紅、苔黃稍膩,脈沉數。入院后輔助檢查:血、尿、便常規均正常,血糖和血BUN、Cr均正常,RF、抗“O”、抗CCP抗體、HLA-B27、HLA-B7均正常;心電圖、雙手正位片均無異常,肝血清酶正常,抗HBs(+)。
請劉效家教授會診,經詳細診查后,更正診斷,西醫診斷為RS3PE,中醫診斷為痹證(濕熱痹阻)。治療方案調整為羥氯喹片每次0.2 g,每日2次口服;醋酸波尼松減量為每日25 mg,以后每周減量5 mg,5周后停藥,停藥后繼續服用中藥。中醫治療以祛風除濕清熱、通經活絡、補益脾腎為法。方藥:忍冬藤30 g、青風藤15 g、穿山龍15 g、金雀根30 g、烏梢蛇15 g、澤蘭15 g、積雪草30 g、當歸15 g、赤芍20 g、甘草15 g、僵蠶15 g、炙黃芪20 g、地黃30 g、羊藿10 g、巴戟天10 g、補骨脂10 g。水煎服,每日1劑。3個月后雙手、雙足腫痛消失,雙手功能恢復正常。停用中藥,羥氯喹片減量為0.2 g,每日1次口服,維持至1年后停藥。治療期間未出現藥物毒副作用。2015年12月隨診無異常發現。
2 討 論
RS3PE是一種主要影響腕關節和掌指關節的少見疾病[1],1985年由McCary等[2]首先報道。目前RS3PE尚無嚴格統一的診斷標準,根據McCary等的描述和多數學者的看法可歸納成以下幾點作為臨床診斷要點:①老年發病(年齡>50歲);②急性發作;③對稱性關節炎伴肢端可凹陷性水腫;④癥狀可在6~18個月內緩解[3],無侵蝕、殘疾、畸形或其他形式關節損害;⑤RF、ANA陰性;⑥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良好;⑦病情緩解后多無復發。基本病理改變為滑膜炎,以屈(伸)肌腱鞘滑膜的炎癥為顯著特點[2,4]。以上介紹的2個病例均符合上述疾病診斷要點。
目前西醫主要為對癥治療,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羥氯喹、非甾體抗炎藥均有效[5]。糖皮質激素能迅速消除關節腫脹、減輕疼痛并緩解晨僵,但長期應用耐受量增大,撤藥困難[6]。在老年人應用激素時,由于本身腎上腺皮質功能已有所減退,加之基礎疾病較多,極易出現停藥困難和諸多不良反應。盡管目前臨床采用小劑量激素(醋酸潑尼松每日10~20 mg)治療RS3PE綜合征取得明顯效果,但有研究表明,即使糖皮質激素用量小于每日10 mg(按潑尼松劑量計算),也會導致高脂血癥的發生[7]。
以上2例患者在診療過程中被先后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干燥綜合征”和“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劉效家教授認為,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對疾病的基本病理改變認識不清,由此而對相應的臨床表現不能正確鑒別。
類風濕關節炎的基本病理改變是關節滑膜炎,進一步可發展為血管翳,造成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質破壞。灶性淋巴細胞浸潤性唾液腺炎是干燥綜合征的基本病理特征。在解讀唇腺組織病理時,只強調是否發現1個以上淋巴細胞浸潤灶是不夠的,還必須重視以下2點:①淋巴細胞浸潤必須圍繞腺體導管周圍,取代了正常腺體;②病灶周圍的腺體大致正常,少有腺泡萎縮、導管擴張或纖維化。干燥綜合征臨床表現為口干、眼干,其中70%~80%患者有關節痛,10%有關節腫,但關節破壞非本病特點,侵蝕性關節病變罕見。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由感染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后出現的反應性關節炎,臨床最常表現為膝、踝、肩、腕、肘等大關節炎,呈游走性、反復性發作。關節疼痛很少持續1個月以上,通常在2周內消退。關節炎發作之后無變形遺留,但常反復發作。
劉效家教授認為,RS3PE基本病理改變雖亦為滑膜炎,但以屈(伸)肌腱鞘滑膜的炎癥為顯著特點,且很少有骨質侵蝕。從解剖學角度看,手、足背部正是屈(伸)肌腱鞘集中部位,屈(伸)肌腱鞘滑膜的炎癥必然出現手、足背部炎性水腫。結合實驗室檢查表現為RF、ANA陰性,并排除感染、其他結締組織病及腫瘤等,則可做出明確診斷。
2例患者均為50歲以上老年人,突然發病,有p手、足背部可凹陷性水腫,以屈(伸)肌腱鞘滑膜炎為主要特點,雖有其他關節疼痛,但都無關節破壞或畸形,RF、ANA陰性。病案1屬急性起病,而不具有類風濕關節炎慢性起病且反復發作的特點,且抗CCP抗體及RF均無異常,可除外類風濕關節炎診斷;雖有口干、眼干癥狀,但據唇腺組織病理分析和ANA,抗SSA、SSB抗體均為陰性可除外干燥綜合征診斷。病案2不具備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有大關節的游走性疼痛而無肢端可凹性水腫發生的發病特點,且抗“O”陰性,故除外該診斷。
劉效家教授在對本病的中醫診治過程中,遵照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治療原則,在辨病中參考現代醫學的病理變化,在辨證中注重八綱辨證;在病機分析過程中除注重病位、病性外,還尤其重視邪正虛實,這是中醫和西醫在病機病理分析的最顯著不同點。2例患者均年近六旬,主癥是多關節腫痛,伴有雙手足浮腫、低熱,舌紅苔黃膩,脈沉數,中醫診斷為痹證(濕熱痹阻),病位在四肢關節、筋、骨。其病機是老年肝腎虧虛,或脾腎虛損,氣血不足,營衛失調,風、寒、濕、熱之邪侵襲肌膚,滯留關節、筋骨,閉阻氣血經絡,瘀阻痰聚,或熱化后痰瘀熱毒交結,均可造成關節漫腫疼痛。脾主四肢,運化水濕,腎主水,脾腎虛損,水液代謝失調而見肢端水腫。證屬本虛標實,標為濕、熱、瘀痹阻筋脈、關節,本為脾腎不足、氣血虧虛。治療中除應用清熱除濕、祛風通絡法外,更重視益脾腎、補氣血以扶正祛邪。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中醫治療用藥的思路,將中藥進行歸納分類,根據病位、病性等靈活選用處方:祛風除濕藥物如羌活、秦艽、威靈仙、徐長卿、青風藤、絡石藤、海桐皮、老鸛草、五加皮等;通經活絡藥物如桂枝、桑枝、烏梢蛇、地龍、蜈蚣、崗稔根;健脾益腎藥如金雀根、蒼術、白術、羊藿、巴戟天、茯苓;補氣養血藥如當歸、熟地黃、白芍、黃芪、黨參。根據中藥現代藥理研究和本病的特點,還常常應用具有抑制免疫及抗變態反應的中藥,如虎杖、忍冬藤、崗稔根、金雀根、羊蹄根、積雪草等。
實驗研究證明,補腎中藥與激素合用可減輕或消除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所致的腦垂體前葉的形態改變[8]。滋陰中藥有減輕或防止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所引起的腎上腺皮質萎縮的作用。溫陽藥有類似激素的作用,但無激素的副作用,它可能是在改善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功能的基礎上而發揮作用。這2例患者在治療中使用中藥,在取得穩固療效的同時,保障了糖皮質激素的順利減量和停藥,減少了糖皮質激素用量及療程,從而盡可能降低副作用,遠期觀察療效良好。這充分體現了中西醫揚長避短、發揮各自特長的優勢。
3 參考文獻
[1] 菲爾斯坦.凱利風濕病學[M].9版.施桂英,栗占國,譯.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5:2081.
[2] McCary DJ,O'Duffy JD,Pearsonl L,et al.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RS3PE syndrome[J].JAMA,1985,254(19):2763-2767.
[3] 王紅,李建武.中西醫結合治療RS3PE綜合征1例[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4,3(10):45-46.
[4] Olivieri I,Salvarani C,Cantini F,et al.Remitting distal extremity swelling with pitting edema:a distinct syndrome or a clinical feature of different inflammatory rheumatic disease[J].J Rheumatol,1997,24(2):249-252.
[5] 李天紅,楊南萍.緩和的血清陰性對稱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腫綜合征合并腎臟損害及血液系統損害一例[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1,15(2):142-143.
[6] 邱玉珍,張愛華.中西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近況[J].中國中醫急癥,2008,17(1):98-100.
[7] 穆榮,王素梅,劉傳慧,等.小劑量激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不良反應的回顧性臨床分析[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5,9(5):303-305.
臀上皮神經損傷也稱臀上皮神經炎,正常情況下,臀上皮神經不易摸到。臀上皮神經容易在勞動中因腰背部長期繃緊狀態、軀干左右搖擺時受到損傷,即是老百姓說的“推車”病,是由于彎腰勞動臀部皮肌勞累,產生水腫或患者的神經被壓迫而出現的傳遞障礙等情況。此疾病比較高發,有統計顯示,門診骨科的患者中60%患有此疾病。過往多把此疾病當作坐股神經痛來進行診斷和治療,但治療的療效并不理想。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治療300余人,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解剖復習
臀上皮神經的數目1-6支,以4支最多。組成臀上皮神經的各腰神經后外側支在橫突附近,骶棘肌內,骶棘肌表面或穿出筋膜后彼此吻合,合成臀上皮神經后,在臀部吻合更為廣泛。偶爾與股外側皮神經吻合下行,支配大腿、膝及小腿外側皮膚。
2癥狀與體征
臨床出現患側臀部,大腿外側,乃至小腿外側出現疼痛,向鍵側彎腰及直腿彎腰時疼痛加重,檢查時用拇指觸診法,與患測臀部髂嵴下7cm-12cm,處深筋膜淺層可捫及條索狀物(并非“筋出槽”),明顯壓痛,并傳導至大腿及小腿外側,但大腿及小腿外側無壓痛,直腿抬高不受限,坐股神經緊張試驗陰性。
3鑒別診斷
①坐骨神經痛鑒別,坐股神經痛無論是神經根性、梨狀肌綜合癥、還是坐骨神經炎(神經干性)疼痛癥狀均沿下肢后側達足底。②腰椎間盤脫出癥:此癥發生在L3-S1可有類似癥狀及體征,但有腰部外傷史,間歇性跛行,相應的CT檢查可確診。最大的區別是臀上皮神經疼痛不過膝,坐骨神經痛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疼痛都在膝蓋以下。
4治療
4.1西醫和手法治療1用單手或雙手拇指觸診法,大致在髂前上棘的內側約2cm-3cm處,觸到條索狀物時,垂直該條索狀物行彈撥、指壓進行鎮痛。發病在一周內,加服消炎痛3-5天,一周以后,可再行手法治療。2局部深筋膜淺層注射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25mg加1-2%利多卡因2-3ml,維生素B12250mg,注意:注射深度不可超過深筋膜,以免無效。3局部封閉,以2%普魯卡因3ml-6ml+強的松龍12.5mg痛點封閉法,每周1-2次,3-4次為一療程,也能起到特別好的效果。對于急性期的疼痛也可以實施手法加藥物聯合治療,但,必須先行藥物治療后,再施行手法治療。上三種治療均要臥床休息一周以上,以防復發。也要配合以中醫療法,顯效快,且樂于患者接受。
4.2手術治療經上述治療癥狀在2-3周不能立行緩解的,或是長期不愈的頑固性患者,行手術切除術,把經過髂嵴部的一段臀上皮神經切除,能完全的根除此病。
4.3中醫治療①腰部保健按摩,可以舒筋活絡消除肌肉疲勞,壯腰健腎,緩解痙攣和疼痛,使患者處于緊張后有放松感。取穴命門、腎俞、腰陽關、委中等穴位,還可以取相鄰的啊是穴配合,手法由輕至重,指壓或輕捶,每日最好做兩次。②針刀治療,在確定神經位置后,行嚴格的外科消毒處理,行髂嵴處針刀處理(臀上皮神經區、梨狀肌區等壓痛點處),要求技術全面,精湛,不得誤傷局部血管和相鄰組織。③中藥治療:中藥治療以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為主,方用熟地15g,當歸10g,桃仁15g,赤芍12g,杜仲15g,川斷12g,狗脊10g,麻黃10g,地龍15g,川牛膝2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一付,并配以西醫和手法為輔助。
經過以上三種方法綜合治療的患者,療效確切,治愈率100%,所以值得推廣,望能給予同行借鑒。
參考文獻
[1]郭世紱.臨床骨科解剖學[M].1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09:694.
[2]馮天友.新醫正骨講義(軟組織損傷)[M].西安:中國人民第四軍醫大學新醫正骨療法學習班,1977.03:44-45.
[3]韓玲玲,王艷.中西醫結合治療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84例[J].中國醫藥導報,2007,4(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