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族學的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民族高校;預科生;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從少數民族地區實際出發,為民族地區培養合格大學生而設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是保證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特殊有效措施。在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為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的相關精神,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指導委員會尤為重視對民族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培養模式及課程設置的創新性改革,其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以下簡稱‘民理課’)被列為少數民族預科生的公共必修課。民理課的開設對于幫助少數民族預科生樹立民族觀,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對民族問題的認知能力,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民族高校預科學生的基本情況
預科教育是民族高校的一個特殊層次,它的基本任務是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特點和實際水平,采取特殊教育措施,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水平,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為進入高等學校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舉辦預科教育是黨和政府為了發展民族高等教育,落實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而采取的戰略措施,體現了國家扶持民族高等教育的政策,為少數民族子女進入高等院校深造架起橋梁。
依據教民[2005]5號文件的相關規定:普通高等學校舉辦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是黨和國家加快培養少數民族地區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是高等學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認真做好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工作,對促進民族地區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增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民族預科班是指對當年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適當降分、擇優錄取的少數民族學生,實施高等學校本、??疲ǜ呗殻╊A備性教育的一種辦學形式。
民族高校預科學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預科學生均為少數民族學生。②生源地較為分散,主要為中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區,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區。③民族成分多。預科學生包括了國內大多數少數民族成分,包括一些人口較少民族如門巴族、珞巴族、普米族等。④民族文化差異性大。預科學生來自全國各少數民族地區,南方與北方、西南與西北等各地的少數民族在傳統文化、生活習俗上都有較大差異。
上述民族高校預科學生的特點,以中南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2015級預科生為例,表1中數據顯示2015級預科生(共498名)來自新疆、云南、、海南、黑龍江等23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新疆預科生人數最多,占總數的25.98%,湖北、廣西、貴州等省市自治區學生人數也相對較多,生源分布較為分散。
表2中數據顯示2015級預科生分屬40個少數民族,其中土家族預科生人數最多,占總數的19.35%,維吾爾族、回族、壯族等民族學生人數也相對較多;此外,還包含一些人口較少民族,如珞巴族、門巴族。
從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少數民族預科生民族種類眾多,生源地地理環境、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民族文化差異性非常普遍。
二、民族高校預科開設民理課程具有緊迫性
民族高校預科學生的上述特點,為在預科教育中開設民理課程提出了基本而迫切的要求。民理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和核心教學目標,是向學生普及少數民族的一般知識,教育學生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各民族共同開創祖國疆域、共同創造中華文化、共同反抗外來侵略、各民族血濃于水的民族關系等基本國情,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平等觀、發展觀,自覺形成“四個認同”的基本立場和觀點,成為推進宣傳和實踐民族團結進步、維護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復興的新一代。可見,民理課程正是切合了民族預科學生教育與培養的需求,在民族高校預科學生中開設民理課程,恰逢其時,十分必要。
少數民族預科生大多來自于偏遠的民族地區,由于民族的地理環境和長期的歷史差距,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生活水平、經濟水平較為落后,導致預科生很容易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等產生民族自卑感,進入民族高校后難以快速適應校園文化生活,在與其他同學的相處過程中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及風俗習慣差異造成隔閡、誤解,甚至產生心理疾病。民理課的開設對于增強少數民族預科生的心理認同,幫助少數民族預科生建立民族自信,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民理課教育是高校理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形成大學生民族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數民族預科生通過民理課的學習對于民族理論、我國的民族政策、民族關系、現階段民族工作等內涵的了解可以有效地克服由于民族文化差異性引起的自卑感,更正對于民族問題的錯誤認識,消除由民族風俗習慣差異引起的各種矛盾,增強本民族及與其他民族的心理認同。
三、民族高校預科民理課程教學的重點
民族高校預科開設民理課程,其教育教學的重點主要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少數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
作為我國各民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統一體的歸屬心理,中華民族認同是我國各民族的民族認同心理的升華,是更高層次的民族認同心理,是民族觀的具體體現。民理課教學的主要宗旨即為通過對于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核心思想的解讀幫助學生增強中華民族認同。
【關鍵詞】文化適應 心理健康
一、文化適應過程
文化適應最初是人類學研究的范疇。人類學家將文化適應定義為:“由個體所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兩個群體之間,發生持續的、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生變化的現象?!毙睦韺W家 Graves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心理文化適應的概念,強調不同文化接觸所導致的心理和行為變化。
文化適應既是一個結果,也是一種過程。這個過程一般可以劃分為五個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蜜月期。初來乍到,一切都很新鮮、有趣、令人興奮不已,簡直就是一次大冒險。人們著迷于文化的不同,興高采烈地愿意去探索去了解去感受這種新的文化。
第二階段:沖突期。一段時間之后,人們常常會感到疲倦、焦慮、有挫敗感,甚至開始想家了,再加上由于文化不同帶來的困擾以及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各種煩惱,如語言、住房、學校、工作、交通及購物,人們經常會覺得無所適從。
第三階段:首次調整期。當人們對當地的語言和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開始覺得有些希望了,有些自信了,與他人的聯系也多了起來。日常生活上遇到的煩惱少了,因此可以集中精力工作了。這時,人們又處于調整期的波峰段。
第四階段:心理孤獨期。在這個時期,人們離開家人和朋友已有很長一段時間,因而常常感到孤單、孤獨、憤怒和壓抑以及總是對當地文化挑三揀四。他們會盡量避免和當地人接觸,卻更經常地和本國人及同是“外國人”的他國人在一起。這個階段的負面感覺比第二階段要強烈得多。
第五階段:接受及融合期。再過一段時間,當人們漸漸習慣了新文化的一切,包括它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準則時,他們開始接受并將其視作生活的另一種方式;甚至開始享受起這一切來。他們也不再那么炫耀自己本國文化和批評當地文化了。
當對語言和生活方式越來越熟悉及日常生活走上正軌之后,人們就不再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越來越像在家里一樣自在了。
二、文化適應模式
文化適應是在兩種及以上的文化環境間展開的。從理論上來說,應該是一個雙向的影響過程。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往往是弱勢文化群體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調適。John Berry從文化適應的策略角度提出了文化適應的四種模式,即整合、同化、分離和邊緣化。
少數民族文化群體或個人如果覺得維持母體文化的價值較低,從而積極融入主流文化之中,則采用了同化的文化適應模式;如果覺得維持母體文化的價值較高,而疏遠主流文化,則采用了分離的文化適應模式;如果個體覺得維持母體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價值都較高,從而積極融入兩種文化的互動,此時個體采用了整合的文化策略;反之,如果個體既不想維持母體文化,又不想與主流文化積極互動,此時,個體采用了邊緣化的文化策略。
三、文化適應策略
(一)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整合的策略
根據鄭雪和David Sung于2003年提出的研究結論,“強的主族與客族文化認同及整合的文化適應方式有助于提高的個體的幸福感水平,促使他們對異質文化環境的心理適應”。采用文化整合的策略有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我們建議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機構,心理衛生工作者和班集體,通過種種途徑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文化為主的主流文化積極互動,同時,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母體文化的聯系,從而形成整合的文化適應策略。這將有利于少數民族大學的心理文化適應,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推廣雙語教育,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漢語水平
心理學家薩皮爾和語言學家沃爾夫提出的薩皮爾. 沃爾夫假說認為:語言決定個體的心理過程 ,人們通過自己使用的語言進行一切認知活動。那些對教學語言(漢語)越是熟悉和理解的個體 ,在學校教育中會表現越好。有研究表明,那些接觸教學語言(漢語)時間越早、 使用頻率越高的個體 ,受主流文化影響越大 ,在主流文化環境中就越容易適應。目前,語言障礙已經成為制約少數民族大學生提高學業成績、拓展人際交往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少數民族地區大力推廣雙語教育,結合當地民族教育現狀完善雙語教育體系非常重要。通過雙語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而且是少數民族學生通過語言學習了解漢民族文化,為文化適應作必要的準備。
總之,文化適應的過程也是一個心理不斷調試的過程。通過掌握文化適應的規律性,積極尋求對策,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文化適應能力,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未來成為少數民族社會經濟、 文化發展的中堅,在構建和諧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本研究從關于人的需要理論出發,探討當前高校如何做好新疆民族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時也是我們做好學生工作的前提和出發點。
一、需要理論引入高校新疆
民族學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需要理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礎
以人為本,是學生工作的根本理念?!耙磺袨榱藢W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育人工作的思想引領。關于人的需要理論強調從關注人本身的需要出發去研究問題,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思想。
(二)需要理論引入學校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1.民族特色、地域文化演變的生活、學習作風問題
一個方面,少數民族學生和一般學生的共性決定同樣需要關注各種需要,如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社會需要、發展需要等。另一個方面,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帶有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以及生活習俗等衍生出來表現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的特殊需要,決定高校學生工作者更需要關注這些方面。
2.以傳統制度管理為主的剛性手段帶來的管理成效低問題
傳統的管理以制度約束為主,缺少人文關懷和情感交流,剛性化的管理特點會潛藏不少弊端和缺陷,如管理成效低,成本高等。“服務為主、管理為輔”是現今學生工作注重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其服務的本質就是要回歸到學生的需要和需求層面上去思考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滿意度。
3.思想多樣性、價值觀多元化問題
由于少數民族學生的地域性、民族性,在一定程度會呈現出思想多樣性、價值觀多元化的現象。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積極引導少數民族學生關注自身的社會需要和發展需要的主流思想,應積極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馬克·巴主義需要理論視域下的少數民族學生需求現狀——以廣東某高校為例
(一)物質需要的現狀:經濟條件落后和生活水平低下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一般來源新疆欠發達地區,其經濟條件差、生活水平落后導致的求學難問題,是新疆學生群體反映最突出的情況。據初步統計,某高校80%以上的少數民族學生均屬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除國家必要的助學貸款及助學金等政策扶持外,其仍需要承擔一定的經濟壓力。因此,物質需要迫切地成為其第一關注的需要。
(二)精神需要的現狀:文化適應性差和校園歸屬感低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精神需要的現狀,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新疆地區和廣東地區的地域差異所帶來的文化沖突,體現在對廣東生活適應困難、適應周期長以及對廣東群體生活習慣不認同等問題;第二,校園班級活動、課外社會實踐以及校園活動參與度偏低導致其對校園文化歸屬感低:第三,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的差異性也會產生出不同方面的其他問題。因此,宗教文化與校園文化、廣東文化、漢族文化、中華文化的沖突,以及對上述文化不適應或不認同等因素決定精神需要成為其第二需求。
(三)社會需要的現狀:缺乏情感交流及心理滿足程度低
新疆民族學生關于社會需要的現實問題,主要體現在社會上擁有共同需求的群體偏少,人際交往圈子窄,溝通渠道少,這些都是其缺乏情感交流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目前的心理滿足程度低主要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漢族生源的學生群體對少數民族學生的不認同和不了解,甚至帶有一定的排斥情緒和偏見:第二,新疆群體也表現出不積極參與群體交流和合作的態度,以及對廣東學生群體文化也有一定的抗拒心理。
(四)發展需要的現狀:理想信念淡薄及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
當今的少數民族學生群體不同程度表現出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淡薄,并且對“為什么努力”“如何努力”等問題存在較為迷茫的認知,對未來職業發展和人生前途缺乏清晰的目標和規劃。另外,對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存在模糊的認識,有一部分學生不知道以后從事什么職業,在哪個城市發展等等,這就導致其在校缺乏周詳的學習計劃和生活安排。
三、新時期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對策研究——基于需要理論的視域下
(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思路
1.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正常群體和特殊群體的關系
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生活及其他方面存在一定的國家優惠政策,容易引起部分學生思想行為偏差。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工作應貫徹“一視同仁”的工作態度,避免學生存在思想誤區,在學生教務、請假紀律等日常事務安排上不應該區別對待,引導學生擺正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正確處理正常群體和特殊群體的關系。
2.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系
目前一部分學生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表現出較為著重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思想特點,如利用上課時間出外兼職、校內推銷、創業等情況時有發生,從而犧牲了其學習和提高自身價值的時間,本末倒置,是當今學生存在的思想特點。因此,應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之間的關系,做好思想引導工作,為自身發展奠定基礎。
3.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學生在學習階段,對任何知識以及思想認識都處于萌芽階段,不能夠正確認識價值觀。作為學生工作者,應明確辨別哪些思想是不正確的價值觀念。一方面,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認知,另一方面,應用引導學生樹立真正的精神追求。
(二)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對策研究
1.資源整合:從管理導向轉為服務導向轉變
提高學生工作的資源整合能力,轉變“重管理輕服務”的觀念,堅持育人為本,從關于人的需要理論出發,做好服務學生的工作。聯合保衛處、學生處、團委、就業指導中心等多部門成立聯動機制,從少數民族學生多樣性需求出發,圍繞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社會需要、發展需要等方面“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
2.多管齊下:構建少數民族工作管理的專門人才隊伍
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有很多問題仍然存在,具體表現在學生工作者與少數民族學生溝通不足,不精通維語,對維吾爾族文化特點不夠熟悉等等。因此,學校應加大對新疆少數民族專門人才的培養和建設工作,提供一定的經費用于培訓體系的籌備,讓學生管理者掌握少數民族學生工作的工作技巧和方法,對校園安全穩定工作體系建立一定的信息預警機制,建立一支“學習型、創新型、和諧型”的少數民族工作管理團隊尤為重要。
3.文化育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思想和人生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促進高校的改革、發展與穩定,優化育人環境,建立優良的校風、學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加大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的融合力度,打造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加少數民族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青年學生思想發展。
4.引領發展:尊重學生發展需求,打造特色發展體系
尊重學生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和特點,“分階段、有特點”做好工作,為學生各種需求做好服務工作。大一關注其物質需要,做好新生貧困認定和勤工助學崗位安排工作:大二關注精神需要,著力建立宿舍文化、班級文化、社團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大三關注社會需要,引導加大人際交往的積極性,拓展社會實踐,建立更廣闊的人際關系網;大四重發展需要,因應學生特點打造職業發展體系,提升就業技能和就業水平。
四、結語
由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狀況來看,需要理論在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工作應用的研究仍處在“起步階段”或者“萌芽階段”,其研究有許多不足之處。尋找需要理論引入少數民族學生工作中的“切入點”和“共通點”,是本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需求和需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做好少數民族管理教育工作,對應對新時期少數民族學生成長“差異化、多樣性”的紛繁復雜格局有著重大意義。
>> 高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當前高校轉型背景下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導游業務課程實踐教學改革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專業攝影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新思路 淺談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淺談文學理論課程的課堂教學藝術 論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瓶頸及突破 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的建構意識 淺議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植物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關于《西方經濟學》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教學改革的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制藥工程專業藥物分析教學改革的探討 試論數字文學對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文本”概念革新的價值 基于卓越寫作人才培養的文學理論課程改革的意義及路徑 少數民族地區的漢語教學探討 淺談少數民族地區的拼音教學 談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 高校文學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理念與方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②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2.
③④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4]16號).
⑤本雅明.本雅明文集.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12.
⑥[美]羅伯特?梅遜著.陸有銓譯.西方當代教育理論.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31.
這是要根據各地的教學情況,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予以解決。尤其在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整體情況呈現出其固有的特殊性,轉變教條的、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探討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地區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課堂教學有效性 地區教育特殊性
古語有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外歷史對于學生的教育功能已經不言而喻。從傳統的教育方式來看,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往往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民族關系、外交關系等許多方面,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流傳了一代又一代,“死看、死記、死背”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發展的詬病,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從課堂學習中吸收知識,而且對于教師來說,也容易導致教學積極性的下降。如今,“應試教育”逐漸轉向“素質教育”,高中歷史教學亦更注重課堂教授的有效性。筆者認為,高中歷史的學習應當是由教師課堂指導學生從多方面掌握歷史知識,引導學生參與并主動融入課堂教學,體驗“快樂”的學習方式,進而參與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實現書“由厚讀薄,再由薄讀厚”的過程。
一、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教學的特殊性
從我校的師源、生源及教學情況來看,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教學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基礎較為薄弱,教學資源相對缺乏
根據《廣西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報告,我區教育發展水平在全國仍處于落后地位,這是一個長期的社會歷史問題。就我校的具體情況而言,我校是本市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重點學校,少數民族學生較多,且多數來自于縣、鄉 的中學。教育觀念相對落后,人才培養模式相對陳舊,素質教育推進困難;雖然近些年來,黨和政府加大力度對我省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給予人力、物力和財力等的支持,民族地區的教育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與全國其它地區、甚至是本省其他地區相比,我?;A學科建設仍然比較薄弱,教學資源相對缺乏。
(二)歷史學科被邊緣化,學生學習熱情不高
由于受傳統的社會觀念的影響,“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在學生及其家長的心目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少數民族地區,要想通過知識改變貧窮落后的社會地位,在學生家長看來,對歷史科目的學習根本就毫無意義。這就造成絕大多數學生錯誤地認為歷史是“副科”,學之無用。尤其是高中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還是在于獲得高校的錄取名額,這樣一來,受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名校升學率的影響,學生在進行文理分科的選擇時,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報讀文科的學生成績相對低,成績優秀的學生一般選擇理科。由此帶來的后果是,文科成了弱勢學科,歷史就更是“順理成章”地成為學生心中的“副科”了。歷史學科的重要性被忽略,歷史學科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應試高考的壓力下被邊緣化了。即使歷史教師具有再強的教學魅力,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甚至于毫無學習的興趣,那么想要在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已。
(三)教師教育過于急功近利,學生學習壓力較大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決戰高考,追求本校學生的升學率,無疑使高中歷史教育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在高考升學率的壓力下,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勞記課本上的知識已經成為大多數教師的教學任務之一。教師無論從備課還是講課,都思索著如何讓自己的學生掌握應試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如何給學生營造一個快樂輕松地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那么,學生在這樣的教育壓力下,必然只能夠成為應付各種考試的“機器人”,這與我們歷史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我始終認為,歷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獲得一些能使他們終身受用的東西,如學習的能力與方法、正確的人生觀及世界觀,通過歷史的學習,樹立起正確的歷史意識,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等。這樣才能“學以致用”。但另一方面,在爭取高考優秀成果的利益驅動下,歷史教師也不可避免的在課堂教育中適用了最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死記硬背,采取題海戰術,成為一個又一個的“背多分”。
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構想
(一)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第一教師”。雅斯貝爾斯也在其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談到:“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痹谶@樣的教學過程中,興趣無疑是首要的因素。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上,鑒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對歷史學科本身或多或少的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如重理輕文等觀念),并且他們的歷史知識基礎也較為薄弱,導致他們的學習熱情不高,積極性不強等問題。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在講述歷史知識的第一堂課就向學生傳輸這樣一種思想:學習歷史不是“無用功”,它其實也有很多樂趣,也會帶給你們終身受益的東西。其次,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及學習的興趣。我校近幾年已經在各個教室安裝了方便教學的多媒體設施,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儀、播放教學影片等方式來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每次的課堂教學都充滿新奇,這是和以往“填鴨式”枯燥的教學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的講課內容,在有限的資源里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手段來優化的教學情境,設計不同的與學生互動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 中小學 音樂實踐活動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英、法等許多國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都注重開設音樂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中國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指出:“音樂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音樂實踐,不宜追求音樂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音樂教材,在大量的音樂實踐中掌握運用?!蹦鞘裁词且魳肪C合實踐活動呢?總的來說,音樂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具有經驗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經驗性在于它培養了學生利用所學音樂知識和積累的學習經驗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性在于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比如課題研究、走訪調查、實地考察、實際操作;綜合性在于它強調超越教材和課堂局限,密切關注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谝魳肪C合實踐活動的這些特點,如果能把這門課程與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藝術巧妙地相結合起來,那么這對于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來說就具有很大的實際價值,也應值得在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推廣。筆者大致認為在這些地區的中小學音樂課堂里開展的音樂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增進對少數民族藝術活動歷史的認識,進而了解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二是了解少數民族藝術與現代生活和當代社會文化之間的聯系。三是積極鼓勵中小學生參與民族藝術活動,進而培養欣賞、繼承及發展少數民族藝術的音樂綜合能力。四是大力關注民族藝術活動,培養學生崇高的民族文化情操。五是培養中小學生對少數民族藝術活動的興趣,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從這五個方面積極引導學生開發和利用課外學習資源以開展音樂綜合實踐活動,這也是全面提高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
一、音樂綜合實踐活動在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音樂課中的重要作用
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應該是對少數民族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培養既具備現代音樂知識又熟練掌握傳統音樂技能的繼承人。作為音樂教育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綜合實踐活動對于實現這個目的的來說,就具有了相當重要的意義。首先它能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程學習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加強他們的民族情感。學習音樂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一些音樂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教學活動讓每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從小就浸潤在民族音樂的母語環境中,從而喚起了他們在民族感情上的共鳴,促進人與人之間感情的交流。其次是著重培養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的學習習慣。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的教學中,教師要挖掘出學生身上的少數民族藝術才能,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多元化的音樂教學活動,最終達到全面提高綜合音樂素質的目的。最后是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這種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前提,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啟發學生學生發現、吸收新信息,解決現在普遍存在的少數民族藝術傳承中的各種問題,使他們成為適應21世紀的音樂人才。
二、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有效地開展音樂綜合實踐活動的措施
可是在貧窮的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里開展音樂綜合實踐活動有著重重地困難,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條件里進行有效地音樂實踐活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改善教學環境。
(一)提高各級教育管理層對音樂實踐活動的認識
首先教育行政部門應嚴格執行學校藝術工作條例,確保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規范順利開展。其次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也要把音樂教育工作提到議事日程,清除“主科”與“副科”的舊觀念,真正把音樂教育工作扎實、有序地開展起來。同時在如何突出音樂藝術專業特點、如何提高音樂教育師資隊伍素質與水平等問題上,結合新的社會形勢要求,制定出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最后是學校的領導要在實踐中不斷更新理念,創新思維,總結先進的音樂教學經驗,開拓辦學思路,大膽創新實踐。
(二)補充具有鮮明少數民族藝術特色的音樂教材
學生的音樂綜合實踐活動也應該在教學大綱的范圍內進行,那么就涉及到了音樂教材方面。在這里音樂教材不僅僅只有國家發行的那幾本,還應該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民族藝術精華,創編富有當地民族特色音樂的教材。民族音樂教材一般包括民歌、民族器樂曲、戲曲音樂、說唱音樂和以民間音樂為素材創作的現代音樂等等內容。它們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習慣和審美觀。常用的手段是采用直觀的方式,介紹少數民族音樂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在介紹過程里,教師要掌握大量的關于這個民族的背景資料,并結合最新的發展狀況,采用插圖、錄像和語言描述等方式,讓學生多方面了解本民族歷史文化背景,將學生與民族音樂的距離拉近,繼而對民族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音樂綜合實踐活動的資金投入
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由于資金的缺乏,導致音樂基礎設施不全,因此完全依靠獨特的自然資源是難以完全開展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活動的。而任何的少數民族音樂活動的開展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課程改革的實施,一定的經濟開支又是必不可少。大多學校只能依靠中央財政的撥款,缺少可以流動的資金。當然也可以有計劃的向當地文化教育部門申請專項資金,補充學校教學資源和設備的不足。而且在每個學期、每個學年或少數民族人民舉行重大的傳統節日的時候也能得到資金的保障,這樣就可以支持學生參加民族藝術活動,從而達到音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培養的目的。
(四)積極建立課外興趣小組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優勢之一就是擁有具有少數民族音樂技能的民間藝人,中小學??梢詫⑵涮仄笧榻處?,請他們對課外興趣小組的孩子們進行面對面的授藝。這樣可以彌補學校音樂教師對某些民族音樂知識和技能的不足,從而促進、提高、優化民族特色藝術教學的質量。同時也開拓了學生們的視野,充分挖掘了他們的藝術潛力,努力使學生各方面才智得到豐富和發展。
另外學??梢远ㄆ谂e辦文藝匯演。學校音樂學科是個綜合性學科,教師是不可能將當代音樂和民族藝術匯聚在一堂課上,而文藝匯演就是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給平時愛唱歌以及在器樂、舞蹈上有天賦的少數民族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使他們體驗到舞臺上表演獲得成功的樂趣,培養他們對少數民族藝術的興趣,以達到能夠主動學習民族音樂,主動參與表現活動的音樂教學目的。
(五)加強音樂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音樂教師民族音樂素養
所以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教師,專業素質的不斷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必須要了解本地區民族的歷史、文學、地理等知識。其次,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地方民族音樂舞蹈知識和民族藝術技能。也就是說教師第一要能哼幾首民歌、能跳幾段當地的民族舞蹈。第二教師還要學會如何把地方民族音樂和一般的音樂知識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最后音樂教師應注重自我能力的培養,也就是如何將自己所學到的專業知識轉化成實際操作的能力,主要指音樂課堂教學能力及組織、輔導課外音樂活動的能力。而課外音樂活動的形式又多種多樣,如組織民歌合唱隊、民族樂隊,組織當地文藝演出、民歌比賽活動等等。所以對音樂教師來說,接受專業知識的繼續學習和深入了解當地民族藝術知識,是提高他們實踐技能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少數民族藝術傳承的重要保障。
結語
音樂綜合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的學習習慣,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關于怎樣在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更好的開展音樂綜合實踐活動,怎樣更好的把少數民族藝術繼承和發展下去,這里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索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湛頻潔.音樂實踐活動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和策略[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8,(01).
[2]陳清.談在小學音樂課中有效地開展音樂綜合實踐活動[J].空中英語教室(新教師教學),2010,(11).
[3]韋青鳳.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途徑和策略[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1,(02).
關鍵詞:鄉土音樂;音樂課程資源:音樂資源整合;教育實習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2)02-0121-03
一、湘西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背景
隨著2001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指導性文件《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有關中小學音樂教育問題的討論被不斷引向深入。從全國范圍內來看,對民間音樂課程資源的實踐,福建省鄉土藝術進校園于2001年就已啟動;少數民族的侗族地區――貴州榕江縣早在1985年就已開始了相關的實驗;云南也于2003年開始試點教學;浙江的有些地區也進行了一些探索。而這些大多只局限于理論空間提出合理化構想,從實踐的個案上如何去操作的理論成果不多?!皬慕虒W的實際收效看,民族傳統音樂尚未能真正滲入學校音樂教育的深層。在全國五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除廣西外的其他四個自治區,都缺少具有本地區民族音樂文化特點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教材?!?/p>
新《課標》認為:“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審美體驗價值;(2)創造性發展價值;(3)社會交往價值;(4)文化傳承價值。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p>
湘西音樂資源非常豐富。民歌如巫歌、儺歌、梯瑪神歌、擺手歌、哭嫁歌、山歌等,器樂主要有嗩吶、咚咚喹、長號、蘆笙、牛腿琴、牛角胡、鼓、鑼等;舞蹈有花燈、龍燈、鼓舞、擺手舞、銅鈴舞、茅谷斯圍獵舞、九子鞭、跳喪舞、蘆笙舞、凋年舞、苗儺舞等。這些鄉土音樂資源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異質性、鄉土性等明顯的特點,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音樂風格也極其多樣,這為音樂課程資源的選擇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結合課標精神概觀湘西鄉土音樂,首先,湘西音樂具有豐富優美的樣式與內容,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如湘西民歌《馬桑樹》、《龍船調》、《花大姐》,土家族打流子《八哥洗澡》、《錦雞出山》等,因其優美與獨特而具有世界性影響。同時這些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積淀著湘西民族的歷史記憶,具有很強的文化傳承價值。而湘西地區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又是非常強調集體性的民族,他們的很多藝術形式都具有集體性,如苗鼓、擺手舞、蘆笙舞等等,都是集體參與的藝術活動。這都符合新課標所提倡的社會交往價值,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理念。新課標確立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原則,音樂的其他價值、功能應以此為中心,這也是湘西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指導思想。
二、湘西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原則
湘西音樂資源固然豐富多樣,然而,按《新課標》的規定,只有近20%的內容可以是地方、校本教材,將這些全部搬進課堂既不現實也不可能。該如何選擇?這些資源是否能以原生態的面貌直接進入課堂教學?具體教學實踐中如何實現?以何種理論支撐?怎樣去展開?現在我們討論其開發的原則與方式問題:
1 以音樂形式優美豐富、簡單易學為原則
新課標的一個很大的轉向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因此,在選擇民間音樂時要特別注意其優美豐富的特征。音樂教學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文化傳承的作用,但是音樂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審美。中小學的音樂課更多的是應體現其美育功能,為孩子們帶去美的享受,而非以技能知識、文化傳承為其目標。只有這樣,才能使歡樂重回音樂課堂,使孩子們愛音樂、愛上音樂課,這是中小學音樂課的基本目標。目前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集體課形式,每個學生的音樂素養有高有低,因之教學內容不能太過復雜難學,要便于師生在教學中展開形式多樣的課堂互動。所以,簡單易學也是篩選時必須考慮的因素。選擇簡單易學的音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從審美這個角度來看,只有“親歷獲得真知”,才能達到“審美是理解基礎上的深刻感覺”。
2 以內容符合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標準為原則
對于鄉土音樂資源進課堂,要求內容上一定要遵守國家相關教育法規,符合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不是所有的優美豐富的鄉土音樂都適合走進中小學課堂。民間音樂內容及其豐富,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愛情、婚喪嫁娶、生產勞動、、郊廟祭祀等。湘西本土音樂中很大一部分是宗教祭祀題術j的,如梯瑪神歌、儺舞、儺堂戲、跳喪鼓等,反映了早期人類的蒙昧認識;土家族的茅古斯舞蹈音樂,也遺存著原始的生殖崇拜。這些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承價值的藝術形式,作為文化現象值得學者專家去研究,但作為音樂教育資源,其宗教色彩濃郁就不適合走進中小學的課堂。民間歌曲里除了表達美好愛情的,還存在著大量的涉性歌謠,這些都不適合正在成長中的少年兒童學習。
三、中西混合音樂思維基礎上的鄉土音樂教材資源整合方式
1 鄉土音樂資源整合的理論前提
所謂“鄉土音樂教材資源整合”就是將即興性很強的民間音樂定量記譜,在此基礎上做音樂文本分析、改編、創造,按循序漸進的原則安排其學習次序,以適應新形勢下的中小學課堂教學需要。
由于中國目前的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基本是以西方音樂教育體制為基礎的,鋼琴、視唱練耳、和聲、曲式、復調等一系列系統課程構成其專業主體知識。我們的師資教育主要是西式的,學習的也主要是奧爾夫、柯達伊、達爾克羅茲等國外教育理論,以及和聲復調,師資現狀如此,因此對民間音樂資源的整合脫離不了這種師資培養的實際情況。
線性思維,這是中國音樂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湘西音樂也符合這樣的特征。而西方音樂具有發達的縱向立體的音樂思維,將中國這種單聲性音樂復音化立體化,便是一種中西混合音樂思維的做法。從多元文化的角度來看,多元共生是一種存在方式,而多元交融則更是一種發展方式。應該以開放的心態來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才能使民族音樂更好地走向世界。
2 鄉土音樂資源整合的具體做法
對樂譜文本進行專業化的處理。首先規范記譜,使用打譜軟件制訂統一格式的五線譜文本。其次,我們組織本院作曲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對文本進行專業的音樂分析,明確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特性節奏及音調旋法等特征。再次是對適合發展多聲音樂表演可能的曲目,進行簡單的民族和聲編配和配器。
對教學資源這樣處理的依據有四:其一,課堂教學的可能性是多樣化的。我們在教學中除了原生態的傳承,還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而原生態的表演方式顯然不能適應課堂教學靈活多樣的要求。這樣多樣化的教材處理使得實習教師有了更多組織教學的方式,使得高師教學與中小學音樂教學順利對接。其二,民歌是專業音樂創作的資源,對民歌的和聲化
處理、與器樂合作的編配,使學生明白專業音樂與民間音樂是如何轉化的。其三,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看,單一的音樂形態很容易達到審美飽和。改編其文本和改變其表演樣式,使得音樂在保持既有風格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面貌,給人以新的美感。其四,這體現了一種音響游戲的思維,符合民間音樂即興性的特點,也符合新課標提出的音樂課要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四、湘西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利用實踐教學過程效果分析
本次實踐教學是配合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的音樂教學實習活動完成的。課題組聯系吉首市、花垣縣、鳳凰縣、古丈縣、永順縣五個地區的文化館和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請他們本著簡單、優美、歌詞內容適合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標準,推薦每地10首共50首民歌,每地2首器樂曲和2套舞蹈。在得到有關資料之后就如何應用于教學實踐展開了數次專題研討會。結合新課標,本著其研究的標準和原則,對湘西鄉土音樂進行篩選整合。根據需要組建了五組專業突出、責任心強的實習團隊。請有關民間藝術家到大學校園教習湘西民間音樂舞蹈,對實習教師進行本土民間音樂培訓。在州非物質遺產中心的幫助下,得到了相關資源的音響、錄像、樂譜和傳承人的聯系方式,并請到了土家族音樂家田隆信先生到吉首大學為同學們教習土家族音樂,請到了苗族音樂家龍啟忠老師為實習生講授苗族音樂。
音樂教育實習內容分為三方面:課堂音樂教學、課外藝術活動輔導、組織策劃校園藝術節。時間是35天。實習隊分布在吉首市、花垣縣、鳳凰縣、古丈縣、永順縣五地的10所中小學。課題組負責課程資源整合(教材制訂與實習生教學指導)、總體工作部署、指導具體實習教學。在具體的實習教學過程中,實習小組取得了原生態音樂教學資源進課堂的寶貴實踐經驗。
例如,教學土家族樂器“咚咚喹”。咚咚喹這種吹管樂器只能發出四個音,因而旋律簡單易學,節奏律動性非常強,同時它又是聲樂曲牌,有唱詞。有的實習隊在基本的音樂技術分析基礎上,給它編配和聲,采用鋼琴或手風琴電子琴伴奏。有的實習隊采用沃爾夫配器法進行配器,在演唱的同時加入了更多的自制打擊樂器,使得學生有更大的參與空間。還有的實習隊經過反復實驗,制作了高低兩種咚咚喹,用于重奏合奏。對于較為偏遠的山區學校,這種自制樂器取材方便,非常值得推廣。多種教學方式的開展,使得小小一根竹管煥發出異樣的光彩,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全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教學組織既有序又趣味非凡。
保靖土家族民歌《搖籃曲》,是一首非常優美的歌曲,實習小組為其做了簡單的三聲部合唱編配。該曲調在湘西廣泛流傳,簡單易學的合唱使歌曲發生了質的變化,立體感空間感出來了,舊曲換新顏,一首質樸的民間歌曲會發生多種和聲美化效果。
苗歌是非常有特色的湘西民歌種類,是苗族人們悠長的歷史時期以來的集體創造,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其曲式結構“由帽子、基本樂句、襯腔、變化基本樂句、尾子組成”,“其中帽子、襯腔、尾子起到潤腔、色彩連接的作用”。苗歌即使舍棄這些裝飾,僅掌握其旋律節奏聲情,同樣給人很強的美感。
由于湘西地區經濟落后,教育投入普遍不足,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一切以升學為中心,音樂課的投入更加捉襟見肘,許多優秀的民間音樂課程資源限于條件,無法納入集體教學。如苗鼓、土家族打溜子等器樂舞樂形式,需要大批樂器和專門的音樂教室,這在湘西大部分地區的學校無法實現。實習小組將這種藝術形式納入課外藝術活動,以興趣小組的方式展開。而集體課教學則將這種藝術形式的核心――節奏――剝離出來,進行節奏教學。既然復雜的節奏變化是其根本特征之所在。那么其附屬的音色是否可以加以變化呢?于是實習小組利用湘西廣泛生長的竹子制作竹制樂器,以此演奏打溜子的節奏。還有的實習小組將打溜子納人體態律動教學,發現打溜子這種土家族打擊樂四重奏天然的與體態律動相合。這些教學實驗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苗鼓是一種樂舞形式,獨特多變的鼓點節奏,優美復雜的舞姿,這使得掌握起來尤為復雜。同時它還需要大量樂器和開闊的場地,才能滿足集體教學。實習小組將這種民間樂舞資源納入課外活動的范圍,成立苗鼓興趣小組。對于這樣一些需要大批樂器和專門場地的藝術樣式,實習小組鼓勵幫助學生建立興趣小組,如苗歌組、土家山歌組、打溜子組、咚咚喹組等,利用他們自己身邊的資源展開活動或組織競賽。
湘西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至今保留著多種形式的民族民間音樂活動,如苗族的清明歌會、四月八、趕秋節、趕歌節,土家族的社巴節、調年會、龍船節等…。在這些節日里,各地政府經常會組織歌舞表演活動,這是一種先天的音樂課程資源,組織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直接從藝術生活實踐中感受湘西本土音樂的神韻。
從課堂教學的效果看,器樂、聲樂、舞蹈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教學效果。實習小組發現,器樂由于不存在語言障礙,這種純粹音樂本體形態的形式,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接受都是最為順利,最易取得教學成果的。民歌教學方面,律動性很強的勞動號子、咚咚睦歌、擺手歌、小調等學生掌握最快,而一些自由不羈的山歌高腔、苗歌、梯瑪調等掌握進度參差不一。經過簡化改編的合唱合奏曲在校園藝術節上大受歡迎。
在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多元音樂教育、母語音樂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等理論興起爭鳴的大學術環境下,民間音樂資源納入音樂課程是民族地區學校教育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生命機制,被賦予了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文化位育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發展需求,民族文化也因此走進校園。湘西多民族的構成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生態圈,符合多元音樂教育的理念。從音樂學科教學價值的縱向維度看,鄉土音樂的節奏、旋律、音色、組織結構到音樂的表演、欣賞、接受,對于調動師生的教學積極性,意義重大;從人文價值的橫向維度看,民間音樂涉及涵蓋的民族性、民俗性、社會性、歷史性內容,它的進入課堂使得學科趨向于綜合,歷史文化與音樂的關系交織在一起,加強了學科的人文內涵,這對于學生的文化教育和民族心理歸屬都有重要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民族文化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普虹,民族音樂與“雙語教學”――關于新時期民族音樂傳承的心得[J],中國音樂,1996,(2):70-71
[2]馮國蕊,云南中小學“本土音樂進課堂”的實踐性思考[J],民族音樂,2009,(4):93-95
[3]錢建良,音樂教學鄉土資源的開發[J],中國音樂教育,2007,(3):51-52
[4]王安國,美育的實踐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與政策發展[J],音樂研究,2006,(3):85-88
[5]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J],中國音樂教育,2002,(1):6
[6]宋瑾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4):22-24
[7]張建國,論湘西苗歌的審美情態[J],中國音樂,2000,(3):40-42
【關鍵詞】專題化教學;成績;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B
[基金項目]該文是2013年伊犁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項目(NO:JG201238):《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課程專題化教學改革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宗永平(1965.11-),男,浙江義烏人,碩士,新疆伊犁師范學院法政學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新疆民族宗教問題研究。
《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以下簡稱《教程》)是新疆高等學校開設的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從2008年開始,根據新疆教育廳思政處的要求,新疆多數高校開始逐步實施專題化教學,幾年來,經過多輪專題化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使專題化教學在《教程》課程中充分發揮作用,有必要進行深入探究。
一、《教程》課專題化教學取得的成績
(一)專題化教學較好地解決了“教學內容多、教學課時少、教學任務重”的問題
現行的《教程》課不僅涵蓋新疆“三史”即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史、新疆宗教史的內容,還包括民族理論與政策、宗教理論與政策的內容以及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等內容,加上緒論和結束語,共有12個部分內容。由于教材教學內容多,在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中,遇到節假日、學生勞動以及特殊假期等情況,經常造成教師完不成教材內容的情況;該課程總課時為54課時,有的高校調減到了36課時,在有限的課時內,還要安排實踐教學等教學活動,難度是相當大的。而專題化教學較好地緩解了“教學內容多、教學課時少、教學任務重”的問題。將原來的12個部分內容整合為幾個大的專題,突出講授重點難點知識,通過以點帶面,著重解決學生在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和歷史觀方面存在困惑和疑難問題。比如:將教材中的第一章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章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與開發的地區、第三章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種宗教并存的地區,這三章內整合為“新疆三史”這一大的專題,著重回答三個問題即為什么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什么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與開發的地區?為什么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種宗教并存的地區?這樣既完成了規定的教學內容,又滿足了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解疑答難,而且突出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專題化教學較好地解決了教師集體備課、合作授課以及自身知識結構不足的問題
由于《教程》課程的公共性,教學班級多,許多高校專職教師不足,因而出現了許多從事《教程》課教學的兼職教師,他們在短期內,憑個人之力要深入透徹地理解,消化《教程》課內容具有較大難度,在教學質量上兼職教師的教學質量總體不如專業教師。專題化教學的實施,注重了教師的集體備課和合作授課的作用,教師們通過集體備課,說課,聽課、合作授課等方式,圍繞某個教學專題,凝練教學重難點,提供教學案例,交流教學技巧,提供教學經驗,不僅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質,加強了教師間教學交流,而且有利于教師對專題進行深入鉆研,形成教師間的競爭機制,提高教學質量,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取得入腦、入心,有助于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凸顯教師的主體地位,克服教師自身專業知識結構不足的問題。
(三)專題化教學讓“教”與“學”雙主體得到了較好的展示與發揮
現行的《教程》課大多數是大班合堂授課,由于授課人數多,課程理論知識多,內容較為抽象,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很容易引起學生逆反心理,一般公共課學生逃課率較高。有些學生即使身在在教室,不是上課睡覺就是在玩手機或者做其他事情等。而專題化教學著重以熱點和難點問題為核心,主動去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思考。作為教師而言,專題化教學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掌握相關的教學案例,去消化熱點和難點問題,想辦法采取多種方式讓學生寓教于樂,讓課堂活躍起來,使教師教學的主動性得到增強,教師的主體地位得到較好的展示與發揮發揮。作為學生而言,專題化教學注重了學用結合,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幫助學生解決了許多思想認識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比如:民族與宗教的關系、正常宗教活動與非法宗教活動的關系、民族地區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國家集中統一與民族區域自治的關系、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既是學生迫切需要了解的問題,也是教師必須予以正確回答的問題。
(四)專題化教學讓教師和學生對所教所學課程的科學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專題化教學一改過去簡單的問答式作業,大多采取的是課程論文的方式或撰寫調查報告的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能夠更多地發現研究的興趣點、有益于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而學生通過撰寫課程論文、調查報告,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研究之中,使學生的科學研究水平能夠得到較好地提升。
二、專題化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在實施專題化教學中,專兼職教師之間、民漢教師之間、新老教師之間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呈現較大差距
從專兼職教師之間看,專職教師經過多年課堂教學的鍛煉,對問題的理解把握比較到位,往往能夠抓住問題的焦點,而大多兼職教師較少涉及該領域教學,有的甚至是第一次從事課程教學,在專題講授時往往拘泥于書本或課件,照本宣科者多,靈活運用的少,存在教學水平高低的位差。
從民漢教師之間看,現在學校要求民語教師全部使用漢語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民語教師漢語水平呈現梯次差距,對問題的理解往往未達到漢語思考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深入。而年輕的漢語教師由于授課經驗缺乏,僅有授課熱情,缺少教學的經驗,也往往導致教學處于淺層次水平。
從新老教師之間看,新教師教學經驗缺乏、知識儲備較少,在上課過程中,往往出現心有余而力不從心現象。老教師教雖然教學經驗豐富,知識儲備較多,但是多數拘泥于傳統教學,排斥多媒體教學等情況,教學水平經常出現高高低低的現實差距??梢哉f在高校最受歡迎的教師是從事公共課教學的教師,但非議最多的也是從事公共課教學的教師,教學水平教學水平和質量呈現較大差距。
(二)在實施專題化教學中,民漢學生中間出現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欠缺現象,學習成績,學習興趣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結構和金字塔式結構現象。
由于專題化教學改變了教材原有的章節目順序,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有機的整合,要求學生對書本知識進行綜合概括總結,但是隨之而來,學生中產生了理解與記憶、教與學的矛盾。對漢語學生而言,由于習慣于傳統思維,對公共政治課,抱著平時不用功努力學習,到時突擊死背硬記過關心理。對課程學習興趣不濃,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存在平時不努力學習,期末考試成績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結構,即成績優秀者少,不及格者少,中等成績偏多現象。對民語學生而言,由于跟不上教師上課節奏,普遍反映在書中找不到所學內容,產生消極厭學現象,加之現行實行漢語授課,不少民語教師漢語出現表達能力局限,對問題理解不到位,教學針對性不強,缺乏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缺乏案例教學,新的教學信息接收滯后等情況,造成不少民語學生,對所學課程要么概括不到位,要么理解不深,要么不感興趣,要么認為沒有什么實際用處,導致學習興趣缺乏,學習成績普遍偏低,呈現學習成績,學習興趣金字塔式結構狀況即上小(成績優秀者少),下大(不及格者多)現象。
(三)在實施專題化教學中,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未能做到有機結合,存在重多媒體輔助教學,輕課堂知識傳授,輕實踐教學等本末倒置現象。
專題化教學中,現在的教師大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廣泛使用PPT、視頻、音頻等,但是多數年輕教師產生了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嚴重依賴性。有的教師把課件當做“電子黑板”,甚至是照本宣科;有的當做是播放器,隨意播放視頻資料,而忘記了多媒體教學僅僅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存在本末倒置現象即在重視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同時,忽略課堂知識傳授的主要功能,往往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F在多數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教師,存在較少使用板書或沒有板書習慣,即使板書也缺乏規范性,嚴肅性。遇到突發事件,如:遇到停電情況,不能有效組織學生正常教學,沒有做到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導致老問題沒解決,新問題又不斷涌現。
(四)在實施專題化教學中,實踐教學活動開展滯后,難度較大,經費難以保證,實踐育人功能未能充分發揮。
由于《教程》課是典型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僅僅書本知識的理論學習,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因而實踐教學成為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興趣的主要途徑之一。而新疆當地有著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和土壤。但是實踐教學活動開展滯后,組織學生到戶外開展實踐教學活動難度較大,最大的困難在于學生人數眾多,安全難以保證,實踐教學經費常常無法解決,往往導致教師不愿組織學生到戶外開展實踐教學,只能組織學生做一些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沒有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實踐育人功能。
三、專題化教學的對策建議
(一)專題化教學的對策
1、在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上下功夫
《教程》課專題化教學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各高校應當緊密聯系本地實際,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首先要端正指導思想,始終把提高各族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真正把教學的根本著眼點放在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加強專題化教學改革的針對性、實效性,必須抓住核心問題,通過教學,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和文化觀,增強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思想??梢哉f,對“五觀、四個認同、三個離不開”了解把握與否,是《教程》課最大的針對性、實效性的試金石。
2、在教學的感染力、說服力上下功夫
《教程》課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吸收的程度和學習的積極性,關系到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的教師由于教學語言生動形象,講課有聲有色,教學效果就好;有的教師由于詞不達意,言不傳情,因而教學效果不佳。教師的語言表達,直接影響著教師在教學中主導作用的發揮,直接影響學生接受知識和培養思維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教學語言要有感染力、說服力,需要用情感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語言要新鮮活潑,富于激情,聲情并茂,生動感人,使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學到知識、受到啟發。教師還有必須善于運用教學案例去激發學生的學習思考積極性,引導學生尋根究底,才可能使學生真懂、真信。
3、在教學的吸引力上下功夫
實施專題化教學,只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才能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以權威自居,應以一種平等的心態與學生交流、探討,從而使學生主動地接受正確的觀點。教師應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手段,充分調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努力做到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梢酝ㄟ^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深入了解學生存在的思想困惑問題,配合學校有關部門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為此要求教師要在吃準吃透教材基本內容和基本精神上下功夫、要在講好重點難點問題上下功夫。從學生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來進行授課,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正觸及學生的興奮點和關注點,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明白,講得讓他們信服,讓學生真正感到《教程》課不是在空洞的說教,而是與他們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課程。
4、在教學的方法上下功夫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督坛獭氛n專題化教學應當采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學生坐得住、聽得進、學得好,并引起興奮點和共鳴點。應當提倡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問題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教學氣氛,啟發學生思考。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把專題講座、課堂講授、課堂討論、社會實踐、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課程論文和心得體會以及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等環節和方式結合起來。在教學方法,努力做到:曉之以理,輔之以形,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授之以漁?!皶灾岳怼保褪且训览碇v透徹,做到概念明確,層次分明,邏輯連貫,重點突出;“輔之以形”,就是要把觀點和材料統一起來,把無形的、虛的東西和有形的、實的東西結合起來;“動之以情”,就是要調動師生雙方的感情,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動人;“導之以行”,就是教師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為人師表;“授之以漁”,就是不僅應該有助于學生較好地接受和掌握科學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學習和應用的方法,即能力的培養。只要教學中情理相融、方法得當,《教程》課就一定能夠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
(二)專題化教學的建議
1、加大對專兼職教師的專業知識培訓的力度,著重解決教學熱點、難點等需要關注的新問題和尖銳問題
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加大對專兼職教師的專業知識培訓力度,鼓勵教師進修、自修、讀書、思考、研究,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
當前在《教程》課教學中應當著重解決教學熱點、難點問題主要有:一是,學習黨的18大精神與新疆面臨的風險挑戰,二是,認真總結中央新疆工作會以來新理念新思路以及經驗和教訓,三是,圍繞黨的18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總布局,結合新疆實際,思考分析新情況新問題,明確應采取的措施邁上新臺階;四是,堅持把“一反兩講”(反暴力、講法治、講秩序)、“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新疆精神”、“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精神”滲透到教學中去;五是牢固樹立發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穩定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堅決制止三非活動(非法宗教宣傳品、非法宗教活動、非法宗教網絡傳播活動)。
2、發揮教研室的作用,加大集體備課的力度,集體研討專題化教學內容
教研室在每一個專題講授前,召集教師開展集體備課,對所要講授的內容進行集體交流,通過集體備課,突出主線,明確重點難點,集體編撰《教程》教學案例匯編,防止一些老師講課中涉及案例的主觀性隨意性,通過集體備課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的答案。
3、發揮專兼職督導在督學督教中的作用,建立民漢教師結對子制度
應當充分發揮學校院系兩級專兼職督導的作用,通過隨機聽課、現場檢查,組織學生評教、進行座談等方式,對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與教師交換意見,對教學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樹立先進典型,鞭策落后,推動教學觀摩活動開展,積極發揮督導在督學、督教中的“檢查、督促、指導、參謀”的作用,這樣有助于督促教師自加壓力,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同時根據對民族地區院校的實際,建立民漢教師結對子制度,通過教師之間相互聽課觀摩學習,以老帶新,以強帶弱,取長補短、不斷完善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總之,近年來新疆高?!敖坛獭闭n專題化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專題化教學中實際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應當在教學實踐中妥善加以解決,通過探索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專題化教學的新路子,不斷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吾爾尼沙·吾甫爾.關于高?!缎陆畾v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教學思考[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246-02
民族學生入校前,絕大部分漢語基礎較差,經過一年的漢語預科學習之后,即進入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習,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寫作及理解上存在許多問題?!恫±韺W》課程被安排在第二學期,由于本門學科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概念抽象、名詞繁多、很多內容需要記憶,而總論部分需要理解的內容較多,初學者負擔很重,從而給民族班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現就本人近些年的教學談一些體會。
1堅持強化漢語教學,努力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
我院是漢語授課教學,要提高教學質量,漢語是一個重要的前提。由于本門課在教學中需要記憶和理解的內容較多,民族學生漢語水平差,對內容的理解也有一定的誤差,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在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施教過程中,授課教師可將每一章學習的重點詞匯及相關內容簡潔明了地寫在黑板上,要求學生課前有重點,有目的地進行預習,使學生從著重熟悉專業名詞到重點授課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掌握理論學習。
2提高備課質量,增強教學效果
抓好備課質量是提高民族班教學質量的基礎。在上課前,教師應精心備課、廣泛閱讀有關的教學參考資料,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在課堂講授時能夠畫龍點睛。在舉例打比喻時,就能夠應用自如,學生才會聽得津津有味、興趣倍增;如本人在講解細胞水腫時肉眼病變特點臟器體積腫大、包膜緊張、邊緣外翻、切面混濁蒼白無光澤(水煮肉樣),顏色較淡。簡稱“大混淡”;肝脂肪變性時肝臟體積增大、邊緣變鈍、顏色變黃、切面油膩感,簡稱“大黃油”。結合臨床病理聯系首先提出臟器體積增大、病人出現哪些主要臨床癥狀?學生回答疼痛和功能障礙等,緊接著發問,病人為什么會出現疼痛、功能障礙等癥狀?并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教學規律,在考慮民族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使他們對病理學理論知識做到正確的理解和掌握,可采用具體的、大體標本、病理切片、形象的病理圖片、多媒體、掛圖及錄像片等直觀教學,詳細講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加深理論學習印象,最后做到全面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熱情,努力開拓思路,鼓勵他們多說、多問,即使答錯,也不單純否定,而要幫助他們打開思路,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為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開闊視野打開基礎,改進教學方法。
3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改進教學方法是提高民族學生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臨床病例討論的方法來鍛煉民族學生的綜合能力。討論的病例可以由易到難,病例種類由少到多,結合臨床資料(病史、癥狀、查體、化驗、尸體剖檢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對于有些民族學生來說討論難度大一些,但通過參與,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一位積極參與的學生都給予肯定、鼓勵,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