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范文

        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

        第1篇: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 英漢文化 差異 涉外禮儀

        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外國的交往越來越廣泛。在任何形式的交往中,禮儀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禮儀是我國傳統美德,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與道德原則,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差異型、規范性與傳承性。對此,在與國外好友進行社交的過程中,既需要遵守自身的禮儀文化,又需要照顧對方的禮儀文化,如此才能夠真正體現禮儀美德。

        1.英漢常規語言文化差異

        1.1介紹語差異

        在中國,首次見面時,介紹普遍是以夸獎、表揚的語言開頭[1]。但是,在國外,例如美國,領導如果這樣介紹一位新教師,“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beautiful new teacher,this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s very strong,she come from China,I hope you can take care of her”,這位女教師必然會顯得非常難堪。因為在國外,尤其是英美等國家,在初次見面的時候,不喜歡直接對其進行評論。許多國外友人認為,如果在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況下就對我直接進行主觀性的評價,盡管這是褒獎的話,受恭維的感受非常強,普遍會導致被介紹的人有種強加、唐突的感受,這樣的介紹在我國卻非常普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介紹國外好友應當以對方的身份、學歷或能夠直接觀看到的事物進行介紹,不得直接進行抽象或外貌的評論。對此,可以這樣對其進行介紹:“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graduated from Beijing University,she is a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er in China.”

        1.2稱呼語差異

        在一般的情況之下,英語文化中稱呼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是直接叫對方名字,例如“Tom,My dear。等[2]。這種方式在英國較為少見,但是在美國非常突出,特別是在初次見面時。這樣的方式不僅在年齡相等的人之間有,在年齡相差較大、在我國看來有輩分差異的人之間也能夠稱呼,在美國,直呼其名并沒有不尊重的意義,這樣的方式可以應用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這樣的方式不會讓人感受到沒有受到尊重,反而會讓人感覺自己平易近人,對方愿意與自己待在一起。

        1.3問候語差異

        在中國,朋友或親人之間見面,首先就愛說“吃飯沒有?”,這是因為在中國,吃飯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人認為“民以食為天”,這一問候語也是出于關心對方[3]。在國外,這一問候并不適用。如果向外國人詢問“What are you in the mood for?”,那么這位外國人首先會想,問我吃飯是什么意思,是想邀請我一起吃飯還是沒錢想讓我請客。在我國一句常規的問候,在外國人看來意義并不簡單。除此之外,朋友之間在街上見面,我們就會習慣性地問一句“你去哪?”或“干什么去?”,被這樣問之后也會下意識地模糊性回答“出去一下。”或“買東西。”這樣的答非所問兩者之間并不會介意,因為這只是朋友之間的常規問候而已。而在國外,在街上相遇,如果你問“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或者“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那么對方會認為你是在干涉他,想要“拷問”他。由此可見,我國常用的問候語并不能用于涉外禮儀當中,外國人非常強調自己的隱私,在問候時,盡可能地避免涉及對方隱私。

        1.4隱私差異

        對于隱私,相對于外國人,中國人并不那么注重,中國人會問對方是否結婚、收入、年齡、等。在國外,這些所有問題都是涉及隱私,都是侵犯隱私[4]。對此,與外國人談話時,應盡可能地避免這些問題。同時,對于年齡的認知態度差異非常大。在中國,“老”這一字代表著自己年齡較高,應當受人尊重;在國外,“老”代表著自己年齡大、沒有價值了,是社會的累贅。所以,在涉外交際時,盡可能不詢問對方年齡,尤其是年齡較高、身體健壯的老年人。

        1.5請客差異

        飲食文化在國際之間的禮儀文化中差異非常大,我國人在這方面非常熱情,但是如果不清楚對方的飲食文化,過于熱情的行為就會產生負面效果[5]。例如,我們在請客吃飯時,無論菜是否多樣,種類是否齊全,總會客氣地說“今天沒什么菜,將就吃。”或“照顧不周。”等客氣話,而外國人在聽到這樣的客氣話時,會產生兩種想法,一種是“明明這么多菜,為什么騙我?”,另一種是“既然要請我吃飯,為什么不做好菜,真沒誠意。”除此之外,中國人表示熱情的夾菜行為,外國人也是非常無法接受的,外國人請客會說“Please help yourself.”表示熱情。對于請客,英美等國家的請客吃飯在我國看來可能極為難以接受,這些國家的友人如果請你到餐館吃飯,最終結賬時并不是他付,而是各付各的賬。

        2.英漢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

        2.1對非語言交際的重視差異

        交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沒有良好的交際能力,人與人之間就無法溝通。交際除了語言交際以外,非語言交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國,人們并沒有非常重視非語言行為,而在國外,重視程度非常高。在交際中,非語言交際主要有身體姿勢、穿著、眼神、手勢及表情等。例如,在我國,教師在課堂上一直都比較注重自身的威嚴形象,尊重自古以來的“尊師”,在課堂上普遍不會展現過于夸張的行為動作。而在國外,特別是美國,課堂上,教師非常習慣也比較重視自己的肢體語言,教師在課堂上常常利用肢體語言進行教學,尤其是在講授動物的時候,教師一般會模仿動物的叫聲、動作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引發與學生之間的共鳴。國外教師更加看重自己非語言的教學,也就是非語言交際,而在我國,教師則要求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教師在講課時不得說話,想要發言必須舉手等。再如,在禮物的接受方面,我國常常在接受禮物之后習慣性地將禮物放在一旁,待沒人之后再打開,而西方則不一樣,西方人認為放在一旁是一種輕視的行為,西方人習慣性當著送禮物人的面拆開禮物。對此,在接受西方人所送禮物時,應當當面直接拆開,而不是放在一旁。

        2.2相互之間距離與空間習慣性差異

        距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交往過程中說話的距離及個人空間。相對于我國,國外友人與人交流時習慣保持一定的距離,尤其是美國人,認為10英尺左右才是正好的交流距離,他們不習慣別人過于靠近,認為過于靠近是侵占空間的行為。同時,如果侵占對方空間不及時進行道歉,對方就會產生厭煩情緒。對于空間的保護,不僅是我國,整個亞洲人都沒有考慮私人空間的習慣,許多人認為,距離越近就代表關系越親密。對此,日本人在與人交流時,常常會刻意靠近對方,這也是日本人與美國人在交流過程中,常常發生美國人一直“退讓”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國人習慣性將左邊的位置視為上座,而西方人則是習慣將右邊位置視為上座,這也是在涉外禮儀當中應當注意的事項。

        2.3身體姿態差異

        身體姿態主要包含手勢、腳的抖動、頭部搖動等。在不同的社交禮儀文化當中,身體姿態的要求差異非常大,尤其是在跨國家的文化交際中,身體姿態的異常行為極容易導致參與者有難以忍受的感受。例如,“OK”這一手勢是國際上都較為普遍的一種手勢,這一手勢在我國、美國等國家能夠表示“可以、好”等意義,但是在其他不同地區的國家所代表的意義差異巨大,例如,在巴西、意大利等國家,這一手勢代表藐視、不屑,在法國等國家剛好相反,這一手勢則表示價值意義為“零”,在日本則是代表“錢”的意思。由此可見,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交文化中,這一手勢所代表的含義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國際社交時,必須注重自己的身體姿態,不能亂用,否則會適得其反,讓對方認為自己被侮辱、貶低等。

        2.4表情差異

        在我國,微笑代表禮貌,代表友好,是一種積極的行為,而在東南亞等國家,微笑是用于表示內心的難受、尷尬的。與此同時,浪漫之都法國,微笑是不能平白無故的,在俄羅斯,如果在公共場合微笑,則代表這會讓人感到可疑。由此可見,在涉外禮儀當中,如果對方所習慣的文化差異中,微笑并不是正面的、積極性的行為。例如,中國人與外國人在同一餐桌吃飯時,如果外國人不小心打掉一個盤子,中國人習慣性地用微笑表達“沒關系”,而外國人卻不會理解,反而會認為他受到了嘲笑,會非常惱火。

        眼神在不同文化差異當中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在美國,眼神接觸太少便表示兩人之間關系較差,而在中國,會因為尊重、禮貌或服從等目的不會長時間注視對方,長時間注視普遍適用于表示驚訝、好奇等。在中美社交禮儀中,如果眼神注視時間過少或眼神一閃而過時,對方就會認為自己受到了藐視,認為中國人對自己有反感情緒、看不起自己等。中國人卻極不習慣對方一直盯著自己。

        結語

        英語是當前常用的國際交流語言,在涉外交際時必須深刻了解英文的社交禮儀。在商務行為中,一般而言,對對方禮儀文化上的認同、了解及熟悉越深刻,就越有可能成功。對此,在認識并掌握國外文化、對方國家文化知識背景的同時,還需要深刻認識對方國家的禮儀文化,清楚對方利益交際當中的敏感點,如此才能夠有效溝通,促使彼此之間達成合作與友好。

        參考文獻:

        [1]楊瑩.跨文化視角下的中西文化差異在商務禮儀中的體現[D].中南大學,2009.

        [2]王馳.淺談文化差異和文化空缺問題在英漢商標翻譯中的體現[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旬刊,2012(2):55-56.

        [3]郝佳麗.從涉外禮儀談跨文化交際――兼議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在跨文化交際中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J].新西部旬刊,2011(06):130-130.

        第2篇: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范文

        2英語教學與禮儀文化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規定了英語教學的目標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文化因素教學是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交際習俗與禮儀如:打招呼,稱贊,稱謂,訪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適時進行禮儀教育,注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掌握并準確運用英語語言。

        3在英語教學中逐步滲透禮儀文化意識

        3.1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中,注重“禮貌原則”。禮貌是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禮貌既是一種普遍現象,為各社會群體所共有,又是一種個性化的交際原則,受制于不同語言群體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說話者與聽話者的文化價值觀有很大差異,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禮貌的話語可能傷害對方,從而導致交際失敗。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中,雙文化比雙語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話題學習中比較中英禮儀文化的異同點,滲透禮儀文化意識。學生學習了Familytree以后。了解中英稱謂禮儀的差異并能正確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在中國的稱謂禮儀中,不能對父母輩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禮貌言詞代稱,要用準確的稱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強調人人平等,無論長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親近。現代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極具有中國特色,這種稱謂溫暖,親切,能有效地縮短交際者之間的距離。但如果套用到英語中效果會適得其反。例如在漢語中,出于禮貌,常常用“爺爺、奶奶”來稱呼素不相識的年長者,這種稱謂能使被稱呼者覺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禮儀文化中。忌諱“老”字,因為“老”意味著“old,useless”,“年齡大,體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們會感到親切,自然,若被稱為“oldgrandrna”,則會感到反感,更可能惱火。他們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輕,活力,權利和能力。可見,一種文化禮儀未必在另一種文化中也適用。

        在學習Foodanddrink話題中,學生了解到英語國家的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禮儀,如正規西餐的常規菜序大致分為開胃菜(starter)、湯(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飲料(ddnks)等幾道菜式。中餐則沒有那么復雜,但有豐富的酒文化。英國人就餐時是男士為女士拉開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國是長輩入座后晚輩才入座;中國人用筷子吃,而英國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規定不許將胳膊肘放上餐桌,這樣是不禮貌的。同時教育學生在就餐時注意餐桌禮儀,如在家里要請長輩先入座,吃東西或喝湯是要小口吞咽,不發出響聲,別人給自己添飯菜要說“謝謝”,主動給長輩添飯夾菜,吃完后要說“大家慢慢吃”。在學校就餐時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有序地進入餐廳,坐在指定座位,安靜文明進餐,不偏食,不挑食等。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中西餐桌禮儀的異同,又學會了自己該如何注意餐桌禮儀。

        學習Clothes話題時,學生學到了各種顏色,不同服裝的英語名稱,讓學生了解和欣賞服裝及顏色搭配的同時進行穿著禮儀教育,如著裝整齊,樸素大方,按要求穿規定的校服,不穿奇裝異服,不穿背心、拖鞋、褲衩等進教室,課堂上不敞衣和脫鞋,不佩帶項鏈、耳環、戒指或手鐲等飾物。按要求修剪頭發,做到儀表整潔,服飾自然得體,協調大方。

        在學習Travel和Zoo的內容時,學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場所的勸告語: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apos;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動物扔東西)。然后讓學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場所如影劇院、圖書館、旅游景點等的一些制度,從而進行公共禮儀教育。如在影劇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結束后有秩序地離開,不要推搡;在圖書館、閱覽室要注意整潔,保持安靜,不亂丟垃圾,愛護公共財產;在旅游景點要愛護旅游觀光區的公共建筑、設施、文物古跡等,不要亂寫、亂畫、亂刻,不要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不要亂扔果皮和雜物而污染環境。

        4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導入禮儀文化應注意的問題

        4.1導入的禮儀文化內容應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對教師、家人、朋友的稱呼、招呼和問候,道謝和答謝,贊揚和應答,邀請或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等,這些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讓學生覺得有親切感,往往是學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學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禮儀文化知識,嘗到學以致用的甜頭,因而還會產生進一步學習英語的興趣。

        第3篇: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文化意識;文化差異;交際能力;培養方式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與宗教環境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文化、風土人情和語言習慣,而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我國學者文秋芳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包含交際能力和跨文化兩部分,其中跨文化能力是指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要使學生了解漢英語言之間的差異,增強其“跨文化敏感性”,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善于引入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培養學生開放的、積極樂觀的思想。

        二、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開展文化知識的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設計的外國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學生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初中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方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教給學生一門語言,必然也教給了學生該文化。如何不了解文化,在交往中必會產生誤會。比如:餐桌禮儀,中外就有很大的差異。在中國,夾菜給對方是一種客氣的表現,但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中國人喜歡吃狗肉,而西方人覺得是匪夷所思的。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有意識地滲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注釋法

        即在教材中對涉及具有文化特異性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這種方法的針對性強,適用于各種類型的語言材料和各個階段,比如,介紹世界上主要的體育活動環法自行車賽(Tour de France);介紹西方的傳統節日,圣誕節、感恩節和復活節及慶祝方式等;介紹西餐廳的餐桌禮儀(table manners)等大都采用了注釋法。教師利用課文現有的材料,把文化呈現給學生。

        2.比較法

        即在教學中直接利用本國文化,通過對比發現兩種文化的異同。這是一種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教學手段,特別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培養文化意識,能較大地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中西文化差異顯著,只有通過不斷的文化差異比較,學生才能更好地排除文化障礙,正確理解西方文化的內涵和實質,增強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漢語是我們的母語,而英語是一門外語,學生在接受外語教育的時候會經常下意識地和母語進行對比,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的這種對比,因為都是語言,有相同之處,但也存在差異。

        3.體驗法

        即通過學生具體的語言實踐學習和了解異國文化。這些實踐活動包括聽、說、讀、寫、觀察、看電影和錄像、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等。根據中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認知能力,可以開展的語言活動有:

        (1)聽與讀的訓練

        課文的配套錄音都是英美人士的原配語言,盡量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跟讀和模仿,這樣才能學到地地道道的語言,而不是中國式英語(Chinglish)。

        (2)聽歌學英文

        學生對音樂都有一種無以言狀的喜愛,歐美音樂中有大量經典歌曲,聽歌曲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西方的文娛文化。

        文化意識作為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外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學習外語不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針對地、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使他們在日后的國際交往中能夠與人暢通無阻地交流,并使交際更加順利、有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偉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探析[J].時代文學,2012(4).

        [2]康月梅.中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中國科技信息,2005(7).

        第4篇: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英美文學;中外茶文化;地域特色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通過千百年來社會文化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茶文化。本文從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與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出發,探索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特色并進行比對分析。以此促進中西方茶文化的理解傳承與交融發展。

        1中外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探究英美文學視域下的中外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不僅要從英美文學作品中尋找尋找中外茶文化的影子與內容,還要進行具體的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找中外茶文化起源流變發展信號,與中西方茶文化發展的根源流變發展的具體影響因素以及茶文化根源流變整體的發展走向。通過探究中外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進一步了解到中外茶文化對國民的生活影響與審美作用,促進中外茶文化的交融發展。

        1.1中國茶文化的起源發展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頗深。儒家文化的價值觀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發展具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茶文化不斷完善與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茶文化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增添新的內容擴大和完善其原有的知識體系。在人們的生產生活勞動經驗過程中,茶葉同樣中居于重要位置,不僅具有養生保健與清熱解渴的功能作用,在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加工作用下形成了自成一脈的系統茶文化,對中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2西方茶文化的起源發展

        中國是茶葉的起源地,西方茶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在茶文化發展的早期階段,中國茶葉通過對外貿易與交流,將中國茶葉遠銷海內外。西方傳統茶文化由此開始漫長的發展歷程。西方國家茶葉生長的環境與中國大不相同,再加上西方國家人民的飲食口味與生活習慣各有差異。因此,西方國家所喜愛流行的茶葉也與中國有所不同,西方茶文化以紅茶文化為代表,吸收西方文化內涵與社會發展特色,不斷地充實壯大,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茶文化體系,成為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文化。

        1.3中外茶文化的根源差異

        中國與外國茶文化的根源啟蒙與發展歷程也不同。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茶文化最早誕生的國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茶文化誕生于本土,在代代相傳中不斷地賦予茶文化新的時代意義與內涵一脈相承,富有濃厚的民族特點,也體現了國民的精神風貌。外國的茶文化以中國茶葉的引進為基礎,以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啟蒙,并結合自身茶葉發展的區域特點與國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為依據進行發展。與此同時,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有力推動下,讓極具歐美特色的西方茶文化普及于世界各地。

        2中外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在英美視域下中外茶文化都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茶文化均作為各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各國國民所重視。關于中外茶文化的中國與英美等國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在中國,茶葉常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具有著豐富的內涵意義,表達著讀書人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在英美等西方國家,茶葉在進入的初期階段,茶葉是一種十分稀有罕見的物資,能滿足人體多方面的物資供給需求,因此,視若珍寶,被賦予了高貴典雅的文化內涵。飲茶的習慣也為少數人所享有,因此,在飲茶是十分注重飲茶的儀式感,到后來即便茶葉的普及,這樣正式的儀式規范也被保留了下來,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伴隨著國民生活。

        2.1中國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且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當時社會文化特色與社會發展趨勢的集中體現。如,在唐朝時期飲茶文化盛行,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尋常百姓都酷愛飲茶,在這當中,僧侶十分的精通茶道,并善于將佛家思想與傳統茶文化緊密結合。因此,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十分看重飲茶時的平心靜氣與淡泊超脫的心態,并在飲茶的過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哲思。中國傳統茶文化受到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華熏陶,并在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之中逐步地深化文化內涵。

        2.2西方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西方茶文化的傳播發展開始于歐美國家茶文化的發展,在這當中,以英美兩國的茶文化發展最為突出。西方國家十分看重下午茶,將下午茶列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早餐與晚餐一樣的平常。在許多英美文學作品中,也經常有家庭用餐或是聚會時,先生、太太一同品嘗精致優雅的下午茶的故事情節。由此觀之,在西方傳統茶文化的內涵中,茶葉被賦予了高貴典雅的精神品質與富有儀式感和實用性的內涵特點。

        2.3中外茶文化的流變差異

        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差異,為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的差異發展提供了依據。西方茶文化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的社會發展與國民生活習慣密不可分。如,中國人酷愛綠茶,喜歡綠茶清新自然,而西方國家偏好紅茶,喜歡紅茶典雅精致。因此,中國的傳統茶文化以綠茶為代表,而西方的茶文化主要就是紅茶文化。因此,中外茶文化的流變差異不僅僅起源于東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而且與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與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聯系。

        3英美文學視域下中外茶文化根源流變的影響

        中外茶文化的發展歷程都經歷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沉淀,漸漸形成了具有完整性的傳統茶文化體系。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對于中外國家生活與貿易以及文化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在英美文學的視域觀察下可以進一步地了解到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對中外國民生活與貿易以及文化的影響。如,在英美的文學作品中,茶葉常常是其中故事情節或是文學創作的座上賓。經過細致入微的細節描寫飲茶文化,展現了國民關于飲茶的生活狀態與精神風貌,體現了茶文化對于國民發展各個領域的重要作用。

        3.1中外茶文化根源流變對生活的影響

        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因素來源與中外國民的不同生活習慣與審美思維,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對中外國民的生活有著諸多的影響。如,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常常會描寫國人飲茶這一生活細節,表現國人飲茶的生活姿態與審美情趣。這體現了茶葉是國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國民生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中國人飲茶品茗喜歡原汁原味,感受茶的清雅芳香,追求茶的純真質樸。而英美等西方國家喜歡在飲茶時加入糖或牛奶,細細品味一種獨特的審美情調,營造中悠揚放松的氛圍,讓自己沉浸在這個享受的時刻。

        3.2中外茶文化根源流變對貿易的影響

        茶葉貿易對于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而言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在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早期發展中,茶葉便作為中國貿易發展的具有中國代表性的物品之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運輸到世界各地。為我國的貿易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增長,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當土生土長的中國茶葉傳入海外后,也為英美等西方國家根據地域特色種植,在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下,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此同時,也作為貿易發展中帶有本國獨特文化的重要物資遠銷世界各地,促進了本國的經濟貿易的發展。

        3.3中外茶文化根源流變對文化的影響

        對于中國人而言,茶葉在一種功能性飲料的基礎之上被挖掘出了更深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飲茶品茗更是一種需要多方面相互配合的行為藝術。如,人們在煮茶的過程中強調時間與水溫的平衡協調把握,在二者相互平衡作用之下煮出來的茶可以達到好的茶效。這就發展了中國人所倡導的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對西方人而言,注重飲茶的儀式感與實用感,飲茶作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具備正式的禮儀,同時西方更為注重飲茶所可以滿足的生活需求,這對西方文化中注重禮儀講究實用的文化特點有著內在影響。

        第5篇: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范文

        論文關鍵詞:稱謂語,翻譯,文化背景,對比分析

         

        “稱謂”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關系,以及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這里所研究的“稱謂語”(appellation)指在對話或文章中提及自己或他人時所用的語言。

        稱謂是語言的共性,乍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特別值得談的,翻譯中只要照葫蘆畫瓢就行了。但漢語尤其是古漢語的稱謂,有嚴格的使用規定,與不同的交際對象在不同的場合交際,都會有明顯的區別。假如一個孩子,其父親是老師,而他又碰巧在父親所教的班上。在英美國家里,這個孩子既可以在課堂上向其他學生那樣對父親直呼其名,也可以尊稱他為“某某先生”。在東方尤其是中國,這個孩子必須像其他學生那樣稱他為“老師”;即便是在家里,孩子一般也不能對父親直呼其名。這便是文化差異。

        《紅樓夢》所涉及的文化現象人文歷史論文,五花八門,林林總總。孫瑋把《紅樓夢》中各種稱謂的使用劃分為宗法,等級,禮儀和情感四項原則論文開題報告。宗法原則決定親屬稱謂詞的使用,等級原則制約社會地位稱謂詞的選擇,禮儀原則制約敬謙詞語的使用,而情感原則決定說話人在特定場合如何選擇情感詞語來表達自己的對聽話或所指對象的愛憎。本文通過分析中英稱謂語的差異,探討《紅樓夢》中稱謂詞翻譯策略,領略中西文化的內容異同。

        1.1親緣稱謂語

        由于傳統的中外家庭成員之間親密程度上的差別,英漢親緣稱謂語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漢語的親緣稱謂體現了中國人對長幼排行的看重,而英語的親緣稱謂語一般不會體現同輩人之間的長幼次序。漢語中血親與姻親界限明確,但英語親緣稱謂中沒有類似的區別。漢語中同一親緣稱謂語往往有書面語,口語,正式語體和非正式語體的區別,在不同方言中更是差別迥異;英語中卻較少這種變化。尤其是英語中對直系親屬的稱謂也比漢語要簡單的多,常常一個詞就能代表漢語中的許多稱謂詞。(表1)

        表1 漢英親屬稱謂對照表

         

        伯父

         

        伯母

         

        表兄

         

        大伯子

         

        大姑子

         

        叔父

         

        嬸母

         

        表弟

         

        小叔子

        Brother

        In

        小姑子

        Sister

        In

        舅父

        uncle

        舅母

        aunt

        表姐

        cousin

        內兄

        law

        小姨子

        law

        姑父

         

        姑媽

         

        表妹

         

        內弟

         

        嫂子

         

        姨夫

         

        姨媽

         

         

         

        姐妹

         

        第6篇: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服飾美學 設計實訓 課程設計 校園文化

        [作者簡介]王琳(1964- ),女,天津人,天津職業大學藝術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藝術教育。(天津 30041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4-0123-01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服裝設計或人物形象設計之類的專業。在實際教學中,服飾美學教育或傾向于美學理論,或傾向于服裝制作,總不能達到既兼顧理論學習又兼顧動手能力的均衡狀態。

        要做好服飾美學教育,有必要明確一下服飾美學的概念內涵。“服飾美學”是關于服飾的美的學問,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衣服,起遮蔽軀干的功能;二是佩飾和隨件,起美化軀體而不是遮蔽的作用;三是化妝,包括文身、美容等,起修飾和美化的作用。服飾美學是服飾教育與美學的交叉部分,是美育在服飾教育中的體現,是美學中實用美學部分。

        一、當前高校服飾美學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

        1.基本理論教育難以系統和深入。服飾美學的基本理論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來進行講解:縱向的維度包括服飾美學的發展歷史,如中國的服飾美學史和國外的服飾美學史,服飾美學發展歷程中的各種流派和思潮,服飾美學變遷和社會環境變化的關系等;橫向的維度包括服飾美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如服飾美學和哲學、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叉和影響,服飾美學和社會思潮等。這些都是學生應該了解或掌握的,尤其是服飾美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主要論及服飾美的內涵和形式。

        這些內容中,有的科目可以采取專題的形式。如“人體形態美和服飾美的關系”,從服飾和人體及文化觀念的關系角度探討中西方形態美、人體美和服飾元素的關系,可以以一個階段或一個知識點為重點,引領學生進入理論世界。“通過對這些基本的美學理論進行系統的整理,首先讓學生站在理論的高度對‘服飾美學’的基本理論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理解,這應該是整個服飾美學教育的關鍵和基礎。”

        目前的服飾美學教育中,這些理論知識只能蜻蜓點水,缺乏系統和深入,學生學起來一葉障目,難見泰山。

        2.服裝設計不能和服飾美學很好地結合。目前的服裝設計課只是側重動手操作,和服飾美學教育的理論學習“兩張皮”,相互之間不能產生良性互補。服裝設計對各種元素的運用離不開大量的模仿學習和借鑒,否則,設計就是無源之水。借鑒包括對中外的借鑒,也包括對古今的借鑒,這些都離不開史論的學習。

        服飾美學教育應該貫穿在設計課的始終,它不是一門單純的理論課,它要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方法產生積極影響,并對學生設計發揮指導和激勵作用。服裝設計的學習離不開對中外服裝美學史、中外設計史、中外美術史的了解,從中可以吸收到大量的設計靈感和素材。

        此外,當今服飾設計不能從美學相關學科很好地汲取營養。服飾美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相當廣泛,如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民俗學、歷史學、符號學等均和服飾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它們的涉獵是服飾美學理論學習深入進行的關鍵。但學生們往往對直接動手的技能感興趣,而對這些理論知識不當回事,這種傾向是不健康的。如,東方服飾較為保守、含蓄、嚴謹,西方服飾則大膽、隨意、率性,風格的差異無疑是東西方民族文化特征和社會習俗對服飾影響的體現。如果對東西方文化和歷史沒有相當的了解,則很難做到準確理解服飾方面的這些差異。

        3.忽視服飾美學教育對校園文化的影響。當前服飾美學教育閉門造車,關起門來搞教育,忽略了教育對人的影響。 “校園服飾文化是一種不同于大眾時尚文化的特殊文化現象,它反映了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所特有的價值觀念、審美趣味、時尚觀念及著裝觀念等。透過學生的服飾,我們能感受到學生特有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大學生的著裝風格應該體現出其應有的智性、素養、文明、青春等群體特征。而當前大學生的著裝,大為青睞“酷裝”,“各色摻雜的發色,曲直兼有的爆炸獅子頭(姑且這樣稱呼它),大如書包的褲兜,露窟窿的牛仔褲都是年輕大學生的最愛,顏色也一改過去暗淡的灰黑,鮮亮橙色、粉色、藍色、紫色成為新寵。夸張、獨特、扮酷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特立獨行,標榜自我的一種標志,這就是當代大學生所追求的個性與突出個人與眾不同的品味。”可見,當前高校的服飾美學教育成果并未對校園服飾文化產生應有的良性影響。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做好服飾美學理論課的課程設計、課時分配和教材選擇。在課程設計時,將理論課程和基本理論課程按照學年或學期做好分配。確保服飾基本理論知識能在系統性和深入方面做到位,課時的保證是最有力的手段。在做課時整體設計時,首先確定理論課和設計實踐課的總課時比例,以55或46為宜。既防止專業教學因過多的美學理論學習而成為理論研究課,又防止因理論課時不足而成為純粹的動手實踐的“勞技”課。其次,確定好需要進入教學環節的理論課程,從縱橫兩個緯度選擇合適的、能對設計動手能力起到切實指導作用的理論課。選擇理論課程時做到精選,兼顧系統和深入,首選確保知識結構框架線和點上的課程,再選拓展知識面的邊際性課程。

        課時分配方面還需注意理論教學對整個專業學習的貫穿,而不能在某一段時間集中突擊,和實踐實訓課皮肉分離,導致學生學理論時忽略實踐,做實訓時又忘了理論。

        教師在選訂或編寫教材時,首先要選能對其他相關課程產生知識衍射作用的內容;其次要看內容設計的難易程度,偏重于理論研究的過難教材和偏重于普及性讀物的過易教材均不太適合。在關鍵知識點上能深入進去,在知識脈絡上又比較清晰,這樣的教材較為適合。

        2.做好服飾設計實訓環節和理論知識點的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有兩種結合方式:一是以理論教學帶入動手實踐。這樣的方式是以理論學習為主,在理論知識點的關鍵環節上加入設計實訓的環節,占用理論課的課時。目的是以動手實踐加強對理論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二是以設計實訓帶入理論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接近或等于工學結合,以設計實訓為主,在關鍵環節上進行理論知識點的嵌入。目的是讓理論知識對設計環節產生引導作用,增加學生的設計自覺。

        在實訓動手和理論教學的結合這一方面,要注意避免的一個傾向是理論學習和實訓動手分成兩段分別進行,這樣會導致學生前學后忘,顧尾不顧首。

        3.加強服飾禮儀和校園文化教育。服飾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思想觀念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校風校貌有著直接影響。服飾和禮儀又緊緊聯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說,服飾就是禮儀的外在表現之一。良好的服飾代表了良好的禮儀素養,這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要做好高校的服飾禮儀教育,可以從幾個途徑進行: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加入禮儀文化的內容,并作為日常衣著實踐的重要環節,課堂上培育觀念,校園里身體力行。此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模范帶頭,從自身的禮儀文化做起。二是以活動推廣服飾禮儀文化。通過開展服飾禮儀知識競賽、主題演講、主題晚會、主題征文比賽、主題走秀、主題倡議、主題設計比賽等各種各樣的學生活動,在校園里傳播和推廣服飾禮儀文化。三是將服飾禮儀納入學生行為規范和日常守則,作為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個內容,甚至可以納入學生素質考評系統,與學生評優掛鉤,和宿舍批評、考勤管理等一樣,對學生產生直接的約束力。此外,可以成立專門的服飾禮儀學生社團,在課堂內外對其他專業的學生開展相關的教育,從而推動服飾禮儀知識走出專業、走向普及。

        總之,當前高校的服飾美學教育還存在種種有待完善的地方,尤其是非專門的服飾類院校。在藝術類學院里,服飾設計如果只是其中一個專業的話,文中論及的一些問題就更為明顯。這或者有師資不足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課程的設計者和專業負責人要理清思路,在有限的教學資源條件下,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使美學理論教學和設計實訓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

        [參考文獻]

        [1]陳玉.服飾美學教育研究[J].設計藝術,2007(2).

        第7篇: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范文

        論文摘要:語言與文化緊密相聯,外語教學中文化內容的導入和文化意識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從文化的內涵,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探討了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并以新課程下高中英語教學為例,提出了解決以往教學中文化意識欠缺的策略。

        語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緊密相聯。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語言和文化這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外語教學中文化內容的導人和文化意識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就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作一探索。

        1.文化的內涵

        文化在廣義上可以指人類精神和物質生產的總和,在狹義上指人類精神產品的總和;就不同國家和社會文化的差異性而言,文化乃指某一特定人群中人們行為和認知方式的模式以及與此相關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體現在人們的社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相互關系等。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外語教學所研究的文化,相對來說是一種狹義文化。

        2.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符號。人類文化世界的建構和運作正是通過語言的命名活動和語言的制約作用得以實現的。語言又是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語言對于表達人類復雜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必不可少的。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系,是我們理解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的基礎和前提。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在他的《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

        3.教學的誤區

        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屬于不同的文化傳統,語言又屬于不同的語系,因此我們缺乏歐美國家所擁有的語言環境。況且,中國和英語國家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經常會遇到很多因文化差異引起的障礙。因此,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僅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還取決于他們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英語教學中融人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并培養世界意識。

        由于我們對文化的認識不夠,跨文化意識薄弱,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處理不當,英語教學中出現了嚴重的文化意識欠缺的現象。英語文化意識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大多數學校還是薄弱環節。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原本就很容易引起文化障礙,制約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進行。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輕視語言能力的培養,外語教學的目的被認為是讓學生背熟語法規則,然后按照背熟了的語法規則做題,得高分,很少思考為什么要學這門語言,怎樣才算學好了這門語言。英語教學一直忽視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教師把重點只放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沒有對文化知識給予同樣的重視,用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因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師應努力使學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掃除因這種差異而引起的文化障礙,進而達到成功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境界。

        4.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4.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新課程普通高中英語課本,采用結構功能的編寫體系,圍繞中外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名人傳記、傳統節日、衛生與體育等16個話題選編語言材料,語言真實自然、形式多樣,活潑新穎,所涉及的話題貼近生活實際,緊跟時代的步伐,如旅游、體育、航天技術、環境保護、交友、集郵愛好、影視等;閱讀課文涉及題材廣泛,反映了英語國家歷史和地理、風土人情、名人傳記、新聞出版、戲劇、文學、音樂等。這些題材和話題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關注未來、關注社會,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提高學生對目的語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等社會文化知識,不斷增進學生對東西方國家國情的對比和了解,增強學生對兩種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識,準確而得體地運用英語交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能力。如在教Good Manners時,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西方餐桌禮儀,并引導學生進行辯論,論題是’’Western tablemanners is better than Chinese table manners"。雙方辯手各舉一方餐桌禮儀之優處,或宣揚,或反駁,氣氛熱烈。其實禮儀本無優劣,只是通過這一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東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教育學生要人鄉隨俗,樹立文化平等觀,注重禮儀,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又如”Disneyland""A Freedom Fighter""Charlie Chaplin""Abraham Lincoln”等人物傳記反映了美國自主、獨立、崇尚個人奮斗的主流文化;"A Taleof Two Cities""The Necklace""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反映了西方國家的價值取向,以及西方人瞻矚金錢的價值觀念。

        4.2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文化負載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并正確運用詞語。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是經過長期積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內涵的成語、慣用語、諺語、理語和格言等都來自于成語典故、神話傳說、文學名著,教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介紹其背景知識,讓學生理解其深刻內涵。如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個人物,作為典故比喻那些貪得無厭的高利貸者,而Solomon所羅門)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經》的傳說。又如,to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之戰),指十九世紀初,拿破侖稱雄歐洲一時,最后戰敗于比利時的滑鐵盧。這一詞語被人們用來比喻“慘遭失敗”。再如peasant(農民)一詞,在漢語中是中性詞,但對西方國家來說卻有某種反面的、消極的意味,指“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稱農民為farmer。又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在漢語中,狗含有貶義,而在英語中狗是寵物。因此,在詞匯教學中必須結合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 4.3開發校本課程,系統介紹西方文化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校本課程正是實施這一理念和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學生渴望更多、更系統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英語教師可摸準學生的興趣所在,結合教材內容,編寫《學點英文諺語了解西方文化》、《中學生英美概論》、《知多少》、《你喜歡的英文歌曲》、《西方節日文化》等學生感興趣的校本教材。使學生更全面、深人地了解目的語文化。

        4.4利用多種媒體資源培養學生英語文化綜合素養

        語言習得理論告訴我們,語言自然習得的過程是無意識的,是潛移默化的。英語的學習也一樣。由于電視、多媒體等能創設仿真的英語交際情景,在課堂中適當地引人這些媒體所提供的地道活潑的英語素材,能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英語文化,從而提高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引導學生課外自主地借助電視、網絡等學習英語,擴大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拓寬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跨地域文化的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現有的英語教學資源,如:(1)英語影視節目(2)英語教學網站(3)各類多媒體英語教學光盤(4)英語教學的報刊雜志等拓寬英語知識面,提高語音素質、豐富英語文化,有效提高英語綜合文化素養和實際應用能力。

        4.5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結合教材設置情景,進行跨文化知識的介紹,也要在課外最大限度地創設英語文化氛圍,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中西方文化差異。通過課堂內外的各項活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和意識,提高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4.5.1開辦英語角,由外語老師與學生交流。有條件的話也可請外教或外國朋友與學生進行直接對話。

        4.5.2開設研究性課程,以跨文化研究為主題,系統地傳授英美文化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小課題,如:“美國的飲食文化”、“英國的婚俗”等。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看電影和錄像、請教專家等方式進行研究、調查和分析,并最終寫出報告。這樣的課程學習在拓展學生的英語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和協作能力。

        4.5.3利用西方的一些重要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等舉行英語晚會,舉辦英語知識競賽,使學生了解西方的節日文化,了解西方習俗。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5.正確理解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系

        怎樣看待自己的文化和人家的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平等觀和語言平等觀。“決不能認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語言更美。”(王宗炎)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要正確地理解外語并恰當、得體地使用外語,不僅取決于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而且取決于對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異的了解程度。因此,了解、熟悉本國文化有利于外語學習。并通過跨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傳播中外文化的使命感和文化融合意識。

        第8篇: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范文

        一、外國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1.直接呈現背景文化知識

        背景文化,它在更高層次上詮釋了語言的內在含義,甚至可以說是語言本身的一種內在支撐,如果缺少了這種文化,那么語言的存在便可以說毫無意義。也就是說,對學生進行背景文化導入,可以加深學生對英語的掌握與理解,提高他們對英語的實踐、運用能力,增強他們的英語綜合素質能力。教師可以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培養學生學習國外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興趣。這些背景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本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別國的文化內涵。

        2.探討社會文化習俗

        習俗和社交禮儀是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影響力,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有一席之位。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日常交際都有其文化烙印,如果按照中國的交際習慣和禮儀與西方人交流,勢必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所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非常關鍵,要介紹打招呼、問候、告別、致謝致歉、請求、邀請等用語的規范,引導學生注意交談話題的選擇以及禁忌語、委婉語的使用等。

        3.挖掘詞匯中的文化內涵

        詞匯包括單詞、習語和成語。詞匯層面上,文化差異的體現尤為突出,大量的英語詞匯都帶有文化印記。例如,英語的星期五是“Friday”,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而耶穌受難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Friday face”意指“愁眉苦臉”,“Black Friday”意指“災難的一天”。而星期日“Sunday”會使人想到耶穌復活、做禮拜、過節,常常有神圣、歡樂等含義。這樣人們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說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沒有這種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匯則沒有以上之意。

        二、運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導入外國文化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應詳細講解教學內容涉及的文化內涵,并適當進行擴展,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交流,并且可以運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導入所學的外國文化知識。

        1.充分挖掘教材,讓學生在過程中習得文化背景知識

        由于中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主要集中于課堂上,平時較少接觸英語環境,遇到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時通常會感到費解,有時甚至會錯誤地認為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完全與我們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多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更直觀地接觸真實的語言交際情景。給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可以精選各種典型的、與教學相關的文化信息材料,將它們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課堂上,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現行的高中英語教材選材廣泛,為學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動鮮明的材料,而其中的文學作品大部分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課余,教師可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英語簡易文學作品,但必須在教師的監控下進行,教師要定期了解學習情況,根據第一課堂的內容安排課后的內容。

        2.創設語境,讓學生在體驗中內化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語境就是語言的運用環境。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它是一種語言形式,以實現交際為最終目的,因而語境尤為重要。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幫助學生發展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教師應努力創造英語文化氛圍,開展各項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從而提高其對英語的運用能力。這些實踐活動包括聽、說、讀、寫,觀看電影和錄像,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等。可以運用多媒體開設試聽課,每周給學生播放教學錄像,如《走遍美國》《新概念英語》等。還可開設調頻廣播語節目,播放錄音材料,營造英語學習氣氛,把英語學習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休息和娛樂等各種場合中,使學生時時與英語打交道,潛移默化地加深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3.利用比較法,讓學生感悟母語和英語之間的差異

        第9篇: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范文

        第一、 應當如何對待中外禮儀與習俗的差異性?

        第二、 在國際交往中,到底應當遵守何種禮儀為好?

        首先,對于中外禮儀與習俗的差異性,是應當予以承認的。

        再者,在涉外交往中,對于類似的差異性,尤其是我國與交往對象所在國之間的禮儀與習俗的差異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評判是非,鑒定優劣。

        在國際交往中,究竟遵守哪一種禮儀為好呢?一般而論,目前大體有三種主要的可行方法。

        其一,是“以我為主”。所謂“以我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依舊基本上采用本國禮儀。

        其二,是“兼及他方”。所謂“兼及他方”,即中涉外交往中基本下采用本國禮儀的同時,適當地采用一些交往對象所在國現行的禮儀。

        其三,則是""。所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為了減少麻煩,避免誤會,最為可行的做法,是既對交往對象所在國的禮儀與習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對于國際上所通行的禮儀慣例認真地加以遵守。 四、 入鄉隨俗

        “入鄉隨俗”,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對象,首先就必須尊重對方所獨有的風俗習慣。 之所以必須認真遵守"入鄉隨俗"原則,主要是出于以下兩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國為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的具體進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語言、文化、風俗和習慣,并且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這種“十里不同風,百里不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也是世間任何人都難以強求統一的。

        原因之二,是因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國友人所特有的習俗,容易增進中外雙方之間的理解和溝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 外國友人表達我方的親善友好之意。 五、信守約定

        作為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所謂“信守約定”的原則,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國際交往之中,都必須認真而嚴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諾。說話務必要算數,許諾一定要兌現,約會必須要如約而至。在一切有關時間方面的正式約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約定”,對一般人而言,尤須在下列三個方面身體力行,嚴格地要求自己。 第一,在人際交往中,許諾必須謹慎。第二, 對于自己已經作出的約定,務必要認真地加以遵守。第三,萬一由于難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單方面失約,或是有約難行,需要盡早向有關各方進行通報,如實地解釋,并且還要鄭重其事向對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動地負擔按照規定和慣例因此而給對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質方面的損失。 六、熱情有度

        “熱情有度”,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它的含意是要示人們在參與國際交往,直接同外國人打交道時,不僅待人要熱情而友好。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熱情友好的具體分寸。否則就會事與愿違,過猶不及。

        中國人在涉外交往中要遵守好“熱情有度”這一基本原則,關鍵是要掌握好下列四個方面的具體的“度”。

        第一,要作到“關心有度”。

        第二,要作到“批評有度”。

        第三,要作到“距離有度”。

        在涉外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正常距離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四種,它們各自適用不同的情況。

        其一,是私人距離,其距離小于0.5米之內。它僅適用于家人、戀人與至交。因此有人稱其為“親密距離”。

        其二,是社交距離, 其距離為 大于0.5米,小于1.5米。它適合于一般性的交際應酬,故亦稱"常規距離"。

        其三,是禮儀距離。其距離為大于1.5米,小于3米 。它適用于會議、演講、慶典、儀式以及接見,意在向交往對象表示敬意,所以又稱"敬人距離"。

        其四,是公共距離。其距離在3米開外,適用于在公共場同陌生人相處。它也被叫作"有距離的距離"。

        第四,要作到“舉止有度”。要在涉外交往中真正作到“舉止有度”,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不要隨便采用某些意在顯示熱情的動作。

        二是不要采用不文明、不禮貌的動作。 七、不必過謙

        不必過謙的原則的基本含意是:在國際交往中涉及自我評價時,雖然不應該自吹自擂,自我標榜,一味地抬高自己,但是也絕對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貶低,自輕自賤,過度地對外國人進行謙虛、客套。 八、不宜先為

        所謂“不宜先為”原則,也被有些人稱作“不為先”的原則。它的基本要求是,在涉外交往中,面對自己一時難以應付、舉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樣作才好的情況時,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盡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動,尤其是不宜急于搶先,冒昧行事。也就是講,若有可能的話,面對這種情況時,不妨先是按兵不動,然后再靜觀一下周圍之人的所作所為,并與之采取一致的行動。

        “不宜先為”原則具有雙重的含意。一方面,它要求人們在難以確定如何行動才好時,應當盡可能地避免采取任何行動,免得出丑露怯。另外一方面,它又 要求人們在不知道到底怎么作才好,而又 必須采取行動時,最好先是觀察一些其他人的正確作法,然后加以模仿,或是同當時的絕大多數在場者在行動上保持一致。 九、尊重隱私

        中國人在涉外交往中,務必要嚴格遵守“尊重隱私”這一涉外禮儀的主要原則。一般而論,在國際交往中,下列八個方面的私人問題,均被海外人士視為個人隱私問題。

        其一,是收入支出。

        其二,是年齡大小。

        其三,是戀愛婚姻。

        其四,是身體健康。

        其五,是家庭住址。

        其六,是個經歷。

        其七,是信仰政見。

        其八,是所忙何事。

        要尊重外國友人的個人隱私權,首先就必須自覺地避免在對方交談時,主動涉及這八個方面的問題。為了便于記憶,它們亦可簡稱為“個人隱私八不問”。 十、女士優先

        所謂“女士優先”,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一條重要的禮儀原則,它主要適用于成年的異性進行社交活動之時。“女士優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場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義務主動自覺地以自己實際行動,去尊重婦女,照顧婦女,體諒婦女,關心婦女,保護婦女,并且還要想方設法,盡心竭力地去為婦女排憂解難。倘若因為男士的不慎,而使婦女陷于尷尬、困難的處境,便意味著男士的失職。

        “女士優先”原則還要求,在尊重、照顧、體諒、關心、保護婦女方面,男士們對所有的婦女都一視同仁。 十一、愛護環境

        作為涉外禮儀的主要原則之一,“愛護環境”的主要含意是:在日常生活里,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對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環境,自覺地加以愛惜和保護。

        在涉外交往中,之所以要特別地討論“愛護環境”的問題,除了因為它是作為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的社會公德之外,還在于,在當今國際舞臺上,它已經成為輿論備加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在國際交往中與此有 涉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有兩點。

        第一,要明白,光有“愛護環境”的意識還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 要有實際行動。

        第二,與外國人打交道時,在“愛護環境”的具體問題上要好自為之,嚴于自律。具體而言,中國人在涉外交往別需要在“愛護環境”方面備加注意的細節問題,又可分為下列八個方面。

        其一,不可毀損自然環境。

        其二,不可虐待動物。

        其三,不可損壞公物。

        其四,不可亂堆亂掛私人物品。

        其五,不可亂扔亂丟廢棄物品。

        其六,不可隨地吐痰。

        其七,不可到處隨意吸煙。

        其八,不可任意制造噪聲。 十二、以右為尊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视频三级在线看 | 一本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 | 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 夜色福利院在线看 | 婷婷丁香五月激情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