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

        第1篇: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引導

        價值觀建設的主體是每一個公民,而大學生是成長中的公民,未來中國建設的中流砥柱,是培育中的重點對象。只有正確的宣傳引導,大學生才能正確的認識、了解和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正確的宣傳引導,才能為其今后的學習、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所以說,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宣傳引導,是對其培育過程中的首要著力點。

        (一)發(fā)揮媒體的主流宣傳作用

        宣傳欄、廣播站、報刊、網(wǎng)站等都是校內重要的宣傳平臺。學校要通過多方位的手段進行引導,在學校創(chuàng)建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的學習氛圍。這將為宣傳引導創(chuàng)造良好的宣傳環(huán)境。大學生對宣傳欄、紙質媒體現(xiàn)在關注的較少,對新媒體關注的較多。但是紙質作為媒體宣傳的主陣地,依然是宣傳引導中的重點。學校要在校報??狭粲袑iT的版面進行重點引導,同時對有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最熱的內容要突出宣傳,吸引大學生的眼球。

        在學校廣播電臺可以在每天廣播節(jié)目是合理插入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例如先進人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事跡的宣傳,播音員講述高尚道德素質的相關故事等,讓大學生在學習之余潛移默化的提高認同感。

        (二)注重教育和宣傳相結合

        在大學中,課堂是主陣地,思想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培育的主戰(zhàn)場。但是,如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做是一門課程,對大學生進行教育,這會造成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排斥接受、認同和學習它。在課堂教育中可以就書本的內容引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可以在課堂上插入一些視頻,然后由教師進行講解。這樣不但可以起到提高大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同時也能做到對大學生進行隱性的引導教育。任課老師還可以在課后給大學生一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業(yè),例如自己拍攝短視頻、微電影等。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大學生的認同感,還可以是促使學生們主動去學習其相關內容。

        (三)重視課后宣傳的相關建設

        高校要組織大學生舉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活動。例如以院、系、專業(yè)班級、學生社團為單位,舉辦主題班會、研討交流會、辯論賽等活動。最后高校對這些活動進行評比,對其中優(yōu)秀的班級、學院和社團加以表彰。這樣不但起到了宣傳效果,同時也達到了教育目的。

        二、加強在示范引領作用

        在大學范圍內,教師、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先進積極分子要做培育過程中起到做到模范效果,這是培育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又一著力點。在大學中,教育者即教師既是載體,又是表率,也是大學生最容易接受培育典范。教師自身要做到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以此來指導教學工作,因為大學生對教師的言行舉止比較敏感,往往以教師的行為作為自己行為的標尺,所以教師只有首先對自己嚴格要求,規(guī)范了自己的道德和言行,才能為大學生是為榜樣和模范。

        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和先進積極分子所發(fā)揮的引領示范作用,同樣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他們相對于其他的大學生群體來說,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更為深刻,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也更深入,踐行過程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強。同時由于他們在同學們中的受關注程度相對較高,他們的行為更容易被其他大學生群體接受和認可??梢哉f他們是大學生日常活動中的焦點和風向標,他們的言行對于其他大學生起到影響和示范作用。

        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

        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強調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實踐是檢驗知識的標準,實踐來源于知識,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實踐。只有通過實踐大學生才能更好的掌握自己的所學,才能達到對其培育的目的。所以實踐才是培育過程中的最終目的。

        第2篇: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 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觀

        一、什么是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由堅持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組成。2012年11月,黨的十報告首次以24個字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是引領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指針。我們大學生只有自己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風尚,才能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之人。

        二、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身處時代的洪流中,肩負著祖國的未來與希望。作為他們,要追趕時代的步伐,弘揚社會的正氣,如果大學生的價值觀發(fā)生偏差,那么對于個人或者國家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鞏固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的需要,它是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前提。當今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所以,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的信念。大學期間,同學們都面臨著一系列人生課題,如人生目標的確立,知識才能的豐富,發(fā)展方向的確定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科學的理想信念來引導。我們要把個人的奮斗志向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把個人今天的學習進步和祖國明天的繁榮昌盛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結出豐碩的成長成才之果。

        要做忠誠的愛國者,時刻不忘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份子。維護國家利益,維護祖國統(tǒng)一,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無論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報效祖國,都要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努力學習,掌握報效祖國的本領。

        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確立積極進去的人生態(tài)度,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明是非,知榮辱,辨善惡,在實踐中不斷地創(chuàng)造人生的價值,賦予人生與眾不同的意義。

        同時,我們還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錘煉道德品質。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fā)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大學生們一生影響很大。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我們大學生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努力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我們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做到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強法律意思,做一個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傊`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是一個人加強修養(yǎng)、完善自我的過程。我們大學生要從自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

        三、如何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一次講話中專門強調:廣大青年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以下幾點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實踐;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四是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

        作為當代大學生,學習是首要任務,所以,每個大學生首要珍惜校園的學習生活。但是,就是有個別學生紀律渙散,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經(jīng)常遲到、曠課,視大學生活如休閑度假,將個人榮辱當做糞土,沒有責任與擔當,更不用談所謂的勤于學習,敏于求知了,所有的觀點與立場來自網(wǎng)絡、出自他人,畢業(yè)論文抄襲現(xiàn)象屢禁不止。所以高效管理者首要任務是加強學風建設,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與目標,加強學生對于學風的認知度,強化各項學籍管理體制。

        學校還應該通過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教育、法制教育等報告與講座,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德育分為,加強道德修養(yǎng),重視道德實踐。讓學生胸懷天下,以奉獻為己任,通過開好主題班會,讓學生談學習對未來人生的影響,使學生體會到學習不僅是為了祖國的建設,同時也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幸福,從而認識學習的重要性、緊迫性,樹立憂患意識、競爭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大德,養(yǎng)大德者方可成大業(yè)。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jié)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

        大學階段,不僅僅要認真學習,還要積極地投入到社會實踐,無論是參加什么樣的實踐,都要面對困難與挫折,當代大學生要學會面對紛繁多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社會現(xiàn)象,正確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必須取舍之時,如何能做到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這是每個高校工作者應該考慮的問題。所以,樹立榜樣宣講團,加強誠信教育、增加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法制安全等專題講座,結合大學生自身特點,有效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是當代大學生學會明辨是非的關鍵。

        第3篇: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關鍵詞:文化產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屬性;功能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9-0172-07

        文化產品內涵深刻、外延豐富,包含有諸多的產品類型。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動漫、快餐等都是文化產品中最基本的文化形態(tài),是大眾最喜聞樂見的文化載體。文化產品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的形式直接進入社會成員的文化消費領域,通過影視、新聞、文學作品等可感可悟可體驗的審美把握,以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影響人們的思想道德、價值選擇和審美觀念,從而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著力點和支點。

        更重要的是,文化產品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承載著對大眾的教化職能以及體現(xiàn)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導向作用,它埋藏著當代人的焦慮,充滿著當代人的夢想,表達著當代人的人文關懷,是當下思想的時尚表達,是社會主流意識的鮮明體現(xiàn)。這里“撇開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經(jīng)院式分析,直接從當今社會的實際出發(fā),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進步到了一切關于思想文化的有效傳播和意識形態(tài)建設。都只有通過和借助與文化產業(yè)這一載體的規(guī)模手段才能實現(xiàn)的時代”。而文化產業(yè)最核心的部分則是文化產品。換句話或許可以這樣說:“社會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進步到了一切關于思想文化的有效傳播和意識形態(tài)建設,都只有通過和借助與文化產品這一載體才能實現(xiàn)的時代”。文化產品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切,就在于文化產品承載著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使命,具有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屬性和功能。

        一、文化產品具有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特殊屬性

        “文化產品,具體來說,就是文化生產的成果,是用一定的物質載體承載著特定的精神內容的產品形式。它具有精神產品的性質,又具有物質產品的特點?!弊鳛槲镔|產品,文化產品要考慮投入、產出和成本核算。要注重產品的物質材料的選擇,重視商業(yè)化、流行性因素,追求經(jīng)濟效果;作為精神產品,文化產品要有創(chuàng)新性內容,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具有能夠影響人們精神世界和指導實踐活動的社會效果,并通過信息、宣傳、教育、文娛等功能,擔負著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任。因而。文化產品具有物質產品所具有的商品屬性和精神產品所具有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雙重屬性,而這些屬性又可以歸結為文化產品的內部屬性。因為除此之外,文化產品作為精神的產物、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者還兼具外部屬性。即文化產品的屬性主要有內部和外部兩種屬性,其中內部屬性包含商品屬性和意識形態(tài)屬性;外部屬性包含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兩種屬性(如下圖1)。

        (一)內部屬性

        1.商品性。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tǒng)一體,是市場經(jīng)濟社會的產物,受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的制約。商品性,就是具有一般商品所具有的屬性?!拔幕a品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專門的交換品生產出來的”,即文化產品首先是一種產品,它具有一般產品具有的商品屬性和經(jīng)濟效能。

        首先,文化產品具有使用價值。作為人類文化活動的物化成果,文化產品一經(jīng)生產出來,就具有滿足人們需要的“有用性”,即使用價值。這種使用價值既可以直接運用于人的物質生產和生活領域,也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文化領域。其次,文化產品具有價值。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一般商品的生產是一樣的。都在生產的過程中凝結了人類勞動,耗費了人類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文化產品的價值也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制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決定了文化產品價值的含量。再次,文化產品具有交換價值。文化產品生產出來后,如果不進入交換領域。文化產品的價值也不能得到體現(xiàn),只有進入市場、進入流通領域,文化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才得以實現(xiàn)。第四,文化產品除具有使用價值、價值和交換價值外,文化產品在流通過程中還受價值規(guī)律的影響。這主要表現(xiàn)在,文化產品的生產、交換、流通、消費等要受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供求機制等的限制和影響。文化產品只要一進入市場就要受市場價值規(guī)律的制約和影響。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主要偏向于文化產品的實體或形式部分。不僅如此,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產品,和一般產品相比主要區(qū)別在于,文化產品的“文化”方面,即文化產品以自己的文化屬性和文化構成滿足人們的需求,具有精神屬性或日意識形態(tài)屬性。

        2,意識形態(tài)性。文化產品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范疇,它反映社會經(jīng)濟基礎、體現(xiàn)社會主體意志,具有意識形態(tài)的屬性。所以,“文化商品和服務的一個根本特征是,他們不像咖啡壺、汽車或銀行卡那樣只是具有一種實用功能,在本質上還是價值觀的攜帶者?!泵绹鴮W者約瑟夫·奈很早就認識到文化產品在實現(xiàn)國家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獨特影響,他說:“流行文化中當然不無瑣屑與湊熱鬧的成份,但一個占據(jù)著流行文化傳播通道的國家有更多的機會傳達自己的聲音并影響他國的選擇則是千真萬確的?!?/p>

        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可以從文化產品的生產創(chuàng)作和傳播等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

        第4篇: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一、重新回歸人本身:人本主義哲學的興起

        以理性主義為代表的“世界圖式”學說關注世界的本源,探究自然界和社會發(fā)展中的理性原則,熱衷于對終極世界的猜想,這是一種有關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的宏觀學說,它基本上外在于人,尤其是外在于人的豐富內心世界。盡管文藝復興時期提出了發(fā)現(xiàn)人、尊重人等口號,但這場運動主要朝向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的自由這樣的人道主義方向發(fā)展,而并未回到作為更為本體的人的內心世界。然而,十八世紀以來,叔本華、尼采、柏格森、克爾凱郭爾、弗洛伊德、海德格爾、薩特等人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一狀況,他們對理性提出了大膽的質疑,開始以直覺、情感、意志、本能、潛意識這些與個人聯(lián)系更為密切的心理元素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放棄了有關世界本源以及客觀規(guī)律的宏大敘事和終極探索,以非理性取性,開啟了一個被稱之為非理性主義或稱人本主義的哲學時代。在西方哲學史上,這種以非理性為主要特征的人本主義哲學第一次真正啟動了哲學研究向心理學研究的轉向,使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直接推動了現(xiàn)代心理學的產生。人本主義哲學與心理學的內在聯(lián)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人本主義哲學將研究的主體對象從外部世界轉移到人本身,從對外部理性的關注轉移到對人內心非理性世界的關注,具體研究人的情感、直覺、意志、潛意識等心理元素及其社會意義,這一研究范式的轉移以及它所開辟的新領域為現(xiàn)代心理學的產生做好了準備,并提供了借鑒和啟示。人本主義哲學的根本出發(fā)點是非理性的人,非理性的人以情感、直覺、意志、本能、欲望、潛意識為表征,人本主義哲學不僅將個人的這些心理內容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而且把這些心理內容看作世界萬物的本源和本質。在唯意志論代表人物叔本華那里世界的本質是“生存意志”;在尼采那里世界的本質是“權力意志”;在柏格森那里世界的本質是生命直覺和生命沖動;在海德格爾和薩特那里世界的本質是生、死、煩、憂、畏等情緒體驗。他們的哲學研究為人們推開了一扇人類意識世界的三棱鏡和萬花筒,他們以個人的非理性世界去對抗傳統(tǒng)哲學的理性世界,他們把表象世界還原成人的意識和心理世界(這種論說基本上就是后來興起的心理還原主義的哲學版),正是在這一點上,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們打通了一條通往心理學的通道。其二,人本主義哲學不是將客觀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本源,而將情感、直覺、意志、本能、欲望、潛意識等非理性元素視作世界的本源和人的真實存在,把整個世界看作是自我的產物和體現(xiàn)。他們否認通過理性能夠認識真理,相反,他們認為只有通過體驗和直覺才能認識真理,這實際上就是將人們認識的對象歸于人本身,將認識的手段歸于人的精神和心理直覺。生命原本是鮮活而充滿靈性的個體,讓這樣的個體服從于冰冷的理性邏輯,或者服從于自然科學的實證邏輯,而罔顧自身的存在,這是人本主義哲學家所堅決反對的。生命具備如此豐富而驚人的潛能,讓個體放棄自己的潛能,而僅僅依靠理性去認識世界和真理,這同樣是人本主義哲學家所不愿的。歷史上的泛神論追求的是“神我不二”的境界,人本主義哲學在個人存在,個人認識問題上追求的“物我不二”的境界,或者這一境界也可稱之為泛意志主義、泛直覺主義和泛心理主義。其三,人本主義哲學家不僅僅將非理性視作世界的本源,意識到只有靠直覺等非理性的東西才可以把握世界、認識真理、彰顯人性。一些重要的人本主義哲學家還從非理性的角度出發(fā)去探尋社會和歷史的發(fā)展,從而把人以及人的精神心理世界推向了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尼采對人類非理性世界的探索從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1872年)即已開始,在這部著作中,他比較了代表古希臘文化的兩種不同的審美風格,或曰精神信仰,一種是以平靜、和諧、平衡為表征的日神(阿波羅)文化,它代表的是古希臘理性主義傳統(tǒng);另一種是以熱情、張揚、癲狂等為表征的酒神(迪奧尼索斯)文化,它代表的是古希臘文化中的非理性主義傳統(tǒng)。

        尼采敏銳地意識到此后西方基督教文明就是日神文化的延續(xù),而在歷史長河中酒神文化卻遭到基督文明的壓制,人類被基督教所信奉的理性所摧殘和毀滅,真正的自我在歷史上消亡。正是由此出發(fā),尼采宣稱“上帝死了。永遠死了,是我們殺死了他”。在尼采看來,上帝死了之后,人們的首要任務就是重建信仰,再造一個新上帝,而這個新上帝就是權力意志和所謂的超人。這種思路不可思議地被另一位思想家弗洛伊德接了過去。弗洛伊德或許是人本主義哲學家中唯一一位具有醫(yī)學學術背景和醫(yī)學臨床背景的學者,他關于人類潛意識領域的發(fā)現(xiàn)震動了整個西方世界,由于他的學術及臨床背景,也由于他更多地采用實證研究方法,他的學說引起了人們普遍重視。弗洛伊德的全部學說與“壓抑”這一核心概念緊密相關,在弗洛伊德看來,所謂壓抑主要是指現(xiàn)實施加諸于人的諸多限制。潛意識是弗洛伊德最為重要的發(fā)現(xiàn),他認為所謂潛意識就是指被現(xiàn)實壓抑的欲望、本能以及其它替代物。弗洛伊德對夢及其表征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認為夢就是被現(xiàn)實壓抑的愿望的實現(xiàn)。他提出了自成一體的人格結構理論,這個包括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結構實際上是一個動態(tài)力學結構,其基本運行動力仍然是壓抑的本能:本我體現(xiàn)的是一切被壓抑的本能,自我把守在本我和超我之間,以確保在二者之間取得某種壓力的平衡,超我的形成則得之于經(jīng)過內化而形成的良知和道德的壓力,三者之間取得平衡的關鍵是壓抑機制。不僅如此,壓抑這一概念還被弗洛伊德天才地用于對整個文明進程的歷史考察,他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的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故事,證明外婚制起源于兒子們聯(lián)合起來殺死父親并娶母親為妻之后所帶來的負罪感以及恐懼,正是由于他們害怕自己將來遭受父親那樣的命運結局,他們開始以圖騰祭奉父親并宣布“放棄那些促使他們和父親發(fā)生沖突的女性”。在《文明及其缺憾》等著作中他更分析了人類精神疾病可能的重要起因就是習俗、制度和文化對人的壓抑,他斷言,每一個體就其本質而言都是文明之敵,文明的發(fā)展就是以壓制每一個體為代價的①。尼采對弗洛伊德的影響是一個事實,盡管后者宣稱自己不想讀尼采的作品,因為覺得尼采的思想會侵蝕他自己的研究②。吊詭的是,弗洛伊德最終還是接過了尼采歷史研究的文化學和心理學思路。從人的欲望、本能與文明之間的沖突與平衡這一角度去探討社會歷史以及文明的發(fā)展在尼采那里已經(jīng)開始顯山露水,到弗洛伊德這里可以說已是蔚為大觀,這一思想?yún)^(qū)別于哲學史上的神意決定論、理性決定論、技術決定論、生物決定論以及經(jīng)濟決定論,它不僅僅為哲學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場所,同時也為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打開了一條新的通道。本文來自于《廣東社會科學》雜志。廣東社會科學雜志簡介詳見

        二、心理主義范式的興起及其危機

        十九世紀后期現(xiàn)代心理學的誕生以及人本主義哲學的持續(xù)發(fā)展不僅進一步推動了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而且二者還推波助瀾,開辟了一個心理主義社會學的時代。心理主義試圖把一切社會現(xiàn)象還原為心理現(xiàn)象,并將心理變量作為最重要的因素去解釋一切社會事實,這一理論試圖提出人類心理意義上的另外一種“世界圖式理論”。心理主義在美國最初是以進化論的面貌出現(xiàn)。美國心理進化論代表人物萊斯特•沃德(1855—1915)認為:社會力量也就是人的群體狀態(tài)中發(fā)生作用的心理力量,支配社會運動的根本力量是心理力量。沃德于1892年出版《文明的心理因素》一書,提出了社會意識、社會意志、社會智力、社會統(tǒng)治等一系列重要概念,是社會心理學的雛形。另一位美國社會學家弗蘭克林•吉丁斯(1855—1931)認為:我們確信,社會學是一門心理科學,那種認為用生物學術語對社會的描述是一種錯誤,對此我盡量注意到社會現(xiàn)象的心理方面。他在《社會學原理》(1896年)中寫道:社會就其語詞原意來說,是指同伴關系,交談和交往,一切真正的社會事實就其本質而言,都是心理事實。吉丁斯提出了“類意識”理論,所謂“類意識”理論是指“在生命的尺度上,無論是低等的還是高等的任何生命,將另一種有意識的生命視為己類的意識狀態(tài)。”據(jù)此,他不是以階級來劃分人群,他將人群劃分為四大類:(1)社會階級,即社會的精英階級;(2)非社會階級,指那些胸無大志的群眾;(3)偽社會階級,指那些依賴他人的人組成的階級社會;(4)階級,即由犯罪組成的階級。吉丁斯的階級劃分理論體現(xiàn)了貴族立場。索羅金(PitirimSorokin)對心理主義的解釋是:將個體的心理特征作為研究變量,并試圖將社會現(xiàn)象解釋為心理特征的衍生物或具體表現(xiàn)。換言之,心理主義就是將社會現(xiàn)象還原到個體水平或心理與行為水平加以研究,從本質上說心理主義就是還原主義③。在人本主義哲學以及心理主義濫觴的大背景下,在美國,不但心理學發(fā)展迅猛,社會心理學也很快破土而出。一般認為,社會心理學是在社會學、心理學及文化人類學這些母體學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它得以形成的標志性事件一是1908年在美國兩本同名著作《社會心理學引論》出版,作者分別是羅斯(EARoss)和麥獨孤(WMcDougall),它們分別代表著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以及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另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是1924年奧爾波特(FHAllport)出版《社會心理學》,它代表著實驗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更多的人將這本著作的出版看作是社會心理學誕生的標志。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首先是以心理學為先導和基礎。但是,明確區(qū)分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并非易事,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對于區(qū)分二者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從研究對象來看,一般心理學將個人視為獨立于社會關系的個體,研究的重點是個體心理活動產生的基礎及一般規(guī)律,如心理形成的生理機制,個體的感覺、知覺、思維、記憶、情緒、情感、意志、性格以及能力等;社會心理學更多地將人看作一種社會存在,側重在社會關系維度中去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如社會認知、社會感情、社會態(tài)度、社會角色、群體與互動、文化與人格以及社會變遷等。從研究方法來看,心理學研究既包括過去那種哲學思辨性的心理學研究,也包括馮特以來那些借助于科學實驗手段來進行的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社會心理學則幾乎全部采用科學實證方法,這些方法包括觀察實驗法、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實地研究法等。但是,上述區(qū)分又不是絕對的。首先,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是有在極少數(shù)、十分例外的情況下,個體心理學才可以忽視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在個體的心理生活中始終有他人的參與。這個讓人或者作為楷模,或者作為對象,或者作為協(xié)助者,或者作為敵人。因此,從一開始起,個體心理學的該詞語義就被擴充了的。然而,從完全合理的意義上來說,同時也就是社會心理學。”

        第5篇: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yè)內容。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大學生心理書籍讀后感,請您閱讀。

        大學生心理書籍讀后感1近來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就是: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缺乏主動性,總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別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個人缺乏對生活的熱情和主動,就會被動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沒有目標,看不到前途,物質和精神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人的懶惰的本性就會被激發(fā)起來,就會處處“要我做”,如果在一個單位人人都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開展一項工作就會變得很困難,個人和集體的發(fā)展就會受到嚴重制約。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呢?《心理學》這本書給我們開出了一劑溫良的治病藥方。

        心理學在人的激勵方面分析的很詳細,就是如何激發(fā)個人的積極性,首先就是確定正確的目標。人活著要有理想,有奮斗目標,不然就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成功:簡單的說,就是目標加上進取心,有人安于現(xiàn)狀,只想維持現(xiàn)狀,采取“守”的態(tài)度,時間久了就會變陳消極的態(tài)度,失去積極的動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必須要設置向前看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時時努力超越現(xiàn)在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才能離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類的基本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夠體現(xiàn)自我價值,變成了一種興趣的時候,人就會以工作為樂,而不是以工作為負擔,一旦工作變成了一種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要我做”也就順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tài),讓自己時時擁有快樂的感覺,凡事不斤斤計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感激,只要健康和活著,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應有的一切。

        在現(xiàn)實社會和工作中,一個人滿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給自己定目標,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義如何體現(xiàn),怎樣讓自己的心情快樂和輕松,怎樣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對待挑戰(zhàn)和麻煩,在反思的過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轉化為“我要做”。

        大學生心理書籍讀后感2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一直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次有幸拜讀了《心理學與生活》。

        拿到它時我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畢竟自己是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但讓人欣慰的是,對于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但是又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本教材是非常合適的一本入門書籍。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yè)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fā)現(xiàn)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構成的“專業(yè)術語表”、20_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jīng)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纯催@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shù)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里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后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多點了解一些關于心理學的專業(yè)知識,深入學習現(xiàn)代心理學,了解心理學的發(fā)展史,學習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通過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知識。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學方法,認識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幫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師能在心理學與生活的課程中多講一些關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知識。當今社會,在物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如何讓自己浮躁的心態(tài),歸于平靜,如何放松自己,尋找心理的健康與和諧,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重要的新課題。

        大學生心理書籍讀后感3《讀懂心靈》是一本以各種小故事構成的心理書籍。書中分有八個小主題,其中最讓我感觸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題一一在失意與缺憾中修復自己,其中的一句話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過旱地為未來擔憂,那僅僅是徒勞,不于事無補,還會讓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實實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這樣,我們常常會好高騖遠,內心幻想這美好的未來,卻從未努力去靠近它。與其迷茫未來自己該做什么,不如踏踏實實過好現(xiàn)在,沒有人會一生下來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該是做什么的,未來都是掌握在現(xiàn)在一點一點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學可能都和我一樣,進入大學,對自己的未來都是無知迷茫的,很多人在這種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沒有目標的過著每一天,看著宿舍其他的同學積極的參加著各種組織或者協(xié)會,每天都很充實,心里是羨慕的,比起每天懶在宿舍的自己,雖然會聽到舍友說:“好累,好羨慕你什么都沒參加啊!”但其實自己心里是難受的,雖然也有為自己的未來考慮過許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標,第二天就會被扼殺在了被子中,就如書中說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實實的今天。與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對明天設下目標,不如好好充實過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慮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實的生活和學習中,會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來的目標,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學生活說久也不久,說短也不短,足夠你思考自己的未來,但希望在畢業(yè)之時,別還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點也未付出行動。

        大學生心理書籍讀后感4情緒轉移

        先簡單來介紹一下情緒平衡的作用,然后我會列出本書的目錄,它簡明概括了每章節(jié)的內容。

        借用現(xiàn)在流行的一句話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離不棄;學或不學,選擇權在你,不著不急?!比绻?,對你有所幫助,你不用謝我,謝謝你自己吧,因為是你自己想改變;如果你有經(jīng)驗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說出來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薦(是PUSH,不是PULL,就是僅僅宣傳,但不要強迫別人來學);如果,你感覺沒什么用,那就當個“打醬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隨心轉”,每種情緒會對心情造成不同的影響,還會對對應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響。而情緒平衡,就是通過一種情緒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療法+中醫(yī)經(jīng)絡穴道敲擊或按壓+自我肯定陳述等)來釋放各種不好的情緒,諸如仇恨、憎惡、痛苦、罪惡感與羞恥感等具有毀滅性的情緒;還有恐懼、憤怒、創(chuàng)傷、擔憂、哀傷、壓力、過度興奮等程度較輕的情緒,從而預防由這些情緒造成的不適,或治療由這些情緒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靈的健康,追求內心的愛、喜悅、和平。這種情緒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來進行,不需要別人的協(xié)助。你在任何地點都可以運用它。使用它,你將發(fā)現(xiàn)自己在哪里受了傷以及該如何治療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潛意識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創(chuàng)傷(不用擔心秘密會泄露)。本書無意取代專業(yè)治療,只是教你一種方法,學習化解痛苦。

        寶貴

        書的主要意圖在于教人們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這樣一本書,對于一個剛剛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的自己來說是相當有用的。情緒的誘因是內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來自潛意識的線索和信號,提醒我們尚有未解決的情緒問題。如果,我們忽略它,或許會失去解決生活中重大問題的寶貴機會,對我們的生活,甚至是我們身邊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響。因此,我們要學會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納來管理內心的亂流…平衡情緒的重點就是要認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來自于內在,這是通往內心和諧的第一個線索。

        同樣我們也需要接納自己,接納生命是艱苦的,接納人生中將會有重大的阻礙,接納我們將會犯下許多錯誤,以及接納許多人會認為我們就是他們苦難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談到去解決它。

        大學生心理書籍讀后感5社會心理學現(xiàn)代心理學的支柱之一,它與人格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起構成了心理學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領域設計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學科生命力寓于全社會不同個人和由這些人組成的不同群體的需要和應用中。研究社會心理學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所以,當我閱讀完《社會心理學》后,第一個感受就是不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論意義,更要實踐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讀了這本書,也讓我對窗口的服務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認識,下面我就談談在窗口服務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6篇: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一、從人的心理、意識、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講授思想政治教育學與心理學結合的科學性

        人的心理意識、思想是相通的。人的心理是思想意識的基礎,思想意識是心理的高級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發(fā)端,是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動力,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條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范疇中,心理、思想和行為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為的順序,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發(fā)展的。

        所以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解決人們的思想問題,就一定要涉及心理方面的知識,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當中,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這樣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于科學的基礎之上。從人的心理、意識、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必要性講授教學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教學邏輯。

        二、從方法論角度,論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建立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能夠轉變我們研究的角度,即從教育者向對象轉變,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轉變,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建設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也必然要從方法論的角度來分析其建立的合理性。

        從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出發(fā)對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分析,對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在社會日益多元化,人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不斷得到增強的現(xiàn)代社會,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需要加強對教育對象本身的研究,尤其要關注教育對象的心理需求。對對象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和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的研究成果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必要性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手段。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結合為思想政治教育擴寬了研究視角,通過對對象知行意的研究及規(guī)律的分析入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對象的心理需要,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從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出發(fā),論證思想政治教育學借鑒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僅為政治服務,更向培養(yǎng)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服務。進入十三五規(guī)劃時期,社會各項改革全面深化,為了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價值觀日趨多元化,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各種沖擊,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提升黨的宣傳輿論力度,占領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陣地,就必須關注人本身的需求,關注人的心理,利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真正解決教育對象的各種心理問題,提高其心理素質,促進教育對象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高道德甄別能力,增強他們在各種價值觀紛呈的社會環(huán)境中適應社會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從而滿足教育對象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必要性教學可以從人的心理、意識和思想三者的相互聯(lián)系的視角著手,從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從方法論角度這三個方面進行論證。時代的發(fā)展,很多科學研究也取得了諸多成果,發(fā)展了新的理論。在心理學方面也有新的成果,如積極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也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借鑒這些新的理論研究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效率。

        只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發(fā)展。在將來,隨著以人為本思想的深入、學科建設的需要、實踐的需要,心理學的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也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胡凱.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陳大柔,叢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3]張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曹杰,鐘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應吸納心理學知識[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5]楊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

        [6]文泰安.論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學科研究的可能性[J].傳承,2008(24).

        [7]高超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有效性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8]郭毅然.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會心理分析[J].理論與改革,2007(5).

        第7篇: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關鍵詞:同輩群體;教育;學生;青少年

        教育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出現(xiàn)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它作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把社會心理學滲透到教育中,其研究重視教育心理學中的社會因素。研究者把學校和課堂看作是一個“微型社會”,用社會學原理分析、解釋、預測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特點,從而能更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從社會學角度看,同輩群體是一個由地位、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等大體相同或相近的人組成的關系親密的非正式群體。在眾多同輩體中,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依賴最明顯。這是因為在青少年同輩中,每個個體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彼此之間相互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這樣的非正式群體普遍地存在于班級、學校等正式群體中;并且當班級、學校這些正式群體成員之間存在構成同輩群體的條件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其為同輩群體。由于青少年同輩群體在其存在的特定環(huán)境中對學校教育,包括智育和德育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因此,我們研究以學校、課堂作為微型社會中的同輩群體對學校教育。

        一、學生同輩群體的建立及其特點

        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價值標準、社會規(guī)范的專門機構,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huán)境,學校學習時期的社會化稱作預期社會化,是指個體在學校里進行的社會化,學習將要承擔的社會角色,為進入社會做各種準備。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論述過同輩群體對青少年個體社會化的影響。同輩群體是一個獨特的、極其重要的社會化因素,尤其是對于青少年來說,同輩群體的影響日趨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遠遠超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學生同輩群體的建立往往體現(xiàn)為如下特點:

        1、青春期身心發(fā)展:同一個年級、班級中的學生處于同一個年齡段,智力和心理機制水平大體相當。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學生,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會發(fā)生急劇的變化,他們自我意識增強,有了“成人感”,要求獨立行事和擺脫成年人的控制和支配;他們情感日益豐富,渴求友誼和理解,但發(fā)展了的自我意識迫使他們羞于向家長傾心交談。這些致使他們處于各種矛盾與沖突之中,是心理上的“斷乳”和動蕩時期,但是他們在學校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在與同齡人的接觸交談中,卻能獲得認同感與內心的滿足,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同輩群體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活動天地和適合他們心理適應及發(fā)展的小環(huán)境。

        2、性格、觀點相似:性格相似的學生之間,由于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彌補,因而容易建立起較為牢固的友誼。他們可以互相傾吐不愿向成年人暴露的思想、看法、情感,有共同的語言。如果自己的觀點被同伴接受或認可,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而使得相互間的相處變的愉快滿意,同輩群體中友誼的橋梁也因此建立起來。

        3、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學生的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從事職業(yè)、經(jīng)濟條件等)對學生同輩群體的建立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往往會選擇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同輩組成互動圈。這是因為在兒童入學以前,主要是與家人交往,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起點,不同的家庭類型對他們的教養(yǎng)方式也不同。家庭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學生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能夠互相認同,比較容易形成互動。

        4、距離效應:鄰近座位的同學交流頻繁,比較容易建立友誼。作為班級微型社會中的座位的排列,為最初互不相識的學生成員提供了特定的互動空間,學生相互間有了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機會,容易使相互間的距離拉近,而與同伴結下深厚的友誼,建立同輩群體。無論這一空間的確定是隨機的還是事先既定的,借助于它,學生成員之間的互相接納、互相滲透開始成為可能。即使座位排列在一段時間后重新加以調整,增加了選擇的成分,學生的互動還可能受原先座位的影響,遵循先前的互動模式。

        同輩群體中的友情是青少年時期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和人際關系。在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學生們可以意識到團體精神和同伴式的互幫互助,這不僅僅有助于他們脫離成人的管束而自立,而且會使他們心情舒暢、情緒穩(wěn)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同輩群體中所采用的規(guī)范和標準比父母師長的規(guī)定對他們有更大的作用,他們更需要得到同齡人的承認和贊許,而能得到同齡人的尊重和愛戴對他們自尊心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教師作為學校生活的主要組織者,應該認識到同輩群體由于其自身的特點而廣泛地存在于青少年學生群體中,并在學校、課堂這個微型社會中,對學生的社會化潛移默化地發(fā)揮著作用,教師在學校教育活動中,要主動地調動同輩群體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引導其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而要避免由于教學、教育方法上的失誤而抑制了學生同輩群體的正常良性發(fā)展。

        二、同輩群體成員間的人際關系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很多教育社會心理學家研究集體對同輩群體成員的學習成績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課堂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同輩群體之間的對抗和沖突時,全班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下降;而如果在同輩群體中,成員情感是互相支持、互相關心的,成員間便互相具有吸引力,學生成績便普遍上升。一位專門研究同輩群體的心理學家史穆克對課堂同輩群體的集體動力學做過分析研究,他根據(jù)學生的自尊、態(tài)度和學業(yè)成績的變量關系所取得的大量數(shù)據(jù)總結指出,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跟他們的自尊和自重存在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在一個學習集體里,同輩人之間友好的或是敵視的態(tài)度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從友好的、互相關懷的同輩人那里得到支持的學生比被同輩人排斥的學生在學習上更能夠發(fā)揮潛力。

        在學習集體中,學生之間的友誼是一步步建立起來的。由于經(jīng)常接近,常使學生結成朋友。在課堂里,學生坐在一起,由于接近開始交往,后來,他們感到在班上的地位和安全都沒有任何威脅時,便有了進一步的來往。以后,他們發(fā)現(xiàn)在態(tài)度、價值觀和興趣上有了共同之處,便增強了友誼并自愿在課外一起活動。同學間的互相滿意的反應又加強了每個學生的自我價值觀,并促使他們互相尊重,珍視友誼。

        以上分析不難得出: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自尊、自重與尊重他人,并且注意言行不應挫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心。有些教師堅持認為他們的工作只是“教學”,毫不關心跟學生之間的關系如何,絲毫沒有認識到關注學生同輩群體對集體中的學生學習效果的意義。學生正確的自我評價和對人的尊重在同輩群體中產生的影響越深,則他們的學業(yè)成績便越好。這有些馬太效應的意味在其中。由此可見,有意或無意地挫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做法,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如果一個學生從同輩人那里得到的是沮喪的、消極的反饋,而他每天要花上好幾個小時在一個心理上受到很大威脅和十分不愉快的集體里生活,那么,焦慮和不安往往會削弱他的自尊、自重和自信心,會大大減弱他為取得良好的學業(yè)成績所做的努力,甚至放棄學習。沒有同輩群體的支持,不僅會使他在學習上掉隊,道德品質也會向不良方向發(fā)展。如果教師能夠認識到青少年同輩群體的這些特點,并能很好的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引導,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會有很大幫助。

        三、同輩群體亞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影響

        隨著對同輩群體力量的依賴以及與同輩群體的利害關系的發(fā)展,學生遵從集體壓力的傾向日趨明顯。這種遵從可能表現(xiàn)在諸如音樂興趣、風尚和愛好等一些惹人注目的行為方面,甚至青少年從事某件事的理由就是“其他人也都這么干的”。他們的種種見解、信念、喜愛與厭惡一般都由集體決定。

        同輩群體以他們共有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建立自己獨特的亞文化群。由于同輩群體是由年齡相近、志趣相投、關系融洽、地位平等的人組成的非正式群體,它能滿足青少年的游戲、友誼、安全、自尊、認同等多方面的需要,因而同輩群體成了青少年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形成的重要影響源。青少年熱衷于參加同輩群體活動,并忠于同輩群體??梢哉f,他們從對父母的忠誠轉移到對同輩群體準則的忠誠,這遠非是由一種盲目的遵從變?yōu)榱硪环N盲目的遵從。由于同輩群體為青少年提供了一種新的價值觀念與準則來源,并提供了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來行事的體驗,因此同輩群體在降低父母的價值并促使青少年不再依賴父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在頻繁的同輩群體交往中相互刺激,情緒相互感染和強化,被群體認同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往往在群體內迅速、廣泛地流傳開來。青少年個體在群體中按同輩群體共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去思想和行動,以爭取同輩群體的認同,這樣往往形成青少年同輩群體亞文化。

        由于同輩群體是在志趣相投和其它條件相似或相輔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青少年同輩群體亞文化性質上有好有壞。其中青少年同輩群體中積極的價值觀念,行為傾向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目的大體一致,置身其中的青少年個體的心理較為正常、合理。例如,一些好學上進的中學生結合成的同輩群體其成員話題大多是學習、成績、報考什么樣的大學。這種價值上的認同既促進他們在學習上的競爭,又可相互啟發(fā),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相反,一些染有不良習氣的同輩群體,奉行人生一世吃喝玩樂信念。沾有惡習的青少年盡管會受到家長、老師等的指責,但由于在這些群體中獲得了精神支柱,并相互感染,結果越陷越深。某些教師和家長不正確地對待青少年同輩群體交往,采取簡單粗暴地取締或干涉手段,引起青少年的“逆反”,達不到應有的教育目的,給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青少年同輩群體的亞文化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文化,有自己所欣賞、模仿和崇拜的英雄或偶像,有自己特殊的旨趣、衣著、儀表和語言,以及特有的行為方式、交往方式、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青少年亞文化總是處處強調自己與成年人文化的差別,因而時裝、發(fā)型、語言、音樂都有可能成為青少年自我認同的一種標志。青少年亞文化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與社會主流文化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不一致,或矛盾和沖突時,如果處理或引導不當,就有可能出現(xiàn)化現(xiàn)象。

        目前我國正處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過程中,在社會轉型期產生了許多新的價值觀念,但主流社會文化可能尚未對它們作出相應的反應和調整,這些價值觀念沖擊著校園,這勢必會削弱學校等正規(guī)教育機構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建設方面的作用,從而也使青少年亞文化有更大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因此,要正視青少年亞文化的存在和影響,對其予以引導并施加影響。學校教育可以通過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利用電視、電影、書刊、教科書等渠道廣泛宣傳社會主流文化,并擴大其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同時學校、教師要正視并尊重青少年的愿望和要求,結合他們的特點予以指點,使青少年同輩群體亞文化在健康、正確的軌道上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全國13所高等院?!渡鐣睦韺W》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7.

        [2]馬維娜.學生互動的制約因素與基本結構[J].上海教育科研,1999.4.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大出版社,1990.

        第8篇: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一、有關接近性的多學科理解

        在新聞學語境里,接近性是新聞價值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一般而言,包括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五個方面。所謂新聞價值中的接近性,指事實因在地理上或心理上與接受者十分接近,自然地能夠引起受眾的普遍關注。[1] 具體而言,地理的接近一般指事實發(fā)生地點與接受者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接受者十分容易在生活上受到影響,因此對其更加重視。而心理的接近,則一般指發(fā)生的事實比較容易引起接受者的情感共鳴,使相關類型的人群比較容易產生興趣。這種基于心理的因素而產生的共鳴既可能來自于性別、年齡,也可能來自于職業(yè)、種族,抑或人生經(jīng)歷和政治信仰等等。換句話來說,新聞接近性的核心其實指的就是新聞事件與新聞受眾之間的距離關系,其內涵,既可以是事實產生或發(fā)生的空間與新聞傳播指向空間的關系,也可以是事實本身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與人們利益的關聯(lián)程度,還可以是新聞事實與人們在心理上、情感上的距離關系[2]。在新聞價值的五個要素中,接近性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也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運用得當,同樣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除了新聞學,在社會學、文化學,甚至旅游管理學等諸多研究領域中,同樣也牽涉到接近性的問題。根據(jù)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接近性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xiàn)象,可泛指一切接近現(xiàn)象。如年齡上的接近、性別上的接近、文化程度上的接近興趣愛好上的接近等等。

        對于很多社會心理學家而言,人際間的接近性是極富吸引力的研究課題。前蘇聯(lián)社會心理學家GM安德列耶娃著有《社會心理學》一書。在這部社會心理學著作中,安德烈耶娃花費了一章的篇幅,從口頭交際、非口頭交際、動覺學、時空組合等多個角度,論述了人們的接近的行為。她最終的結論是:人們所有的接近性行為,對于信息譯碼的最佳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3]。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E泰勒等人調查也表明,尤其是在人們具有相似的態(tài)度和目標時,接近性能夠對人際吸引起作用。從物理距離上來講,居住距離越近,個體之間越容易發(fā)生接觸,從而影響到了交往利益和成本的平衡[4]。另一個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邁爾斯,在其經(jīng)典著述《社會心理學》中也有相似的發(fā)現(xiàn):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接近性是一個強有力的預測源。[5]在他看來,雖然接近也有可能引發(fā)個體之間的猜疑和敵意,因為相當大比例的攻擊和謀殺都發(fā)生在彼此居住很近的人們中間,但相比較而言,個體之間越是接近,越容易使彼此產生喜歡。

        與此同時,一些旅游學研究學者也發(fā)現(xiàn),游客在心理接受上也普遍存在著受接近性影響的現(xiàn)象,旅游目的地與游客在某些方面越接近,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感受便越積極,越正面,尤其是文化方面的接近性,對潛在游客的自我一致性感知、目的地態(tài)度和旅游意向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6]。游客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如果與目的地的文化素質越貼近,就越容易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就越容易對該旅游目的地產生更好的印象,更高的評價,更積極的態(tài)度,以及到該目的地旅游的更強烈意愿。

        接近性現(xiàn)象同樣存在于人類的教育和學習活動中。前蘇聯(lián)教育心理學家MN季亞琴科在其著作《高校教育心理學》中,提出接近性其實就是教育過程中群體和集體心理泛化的表現(xiàn),本質指的教師和學生之間 心境、意見、自覺性、友誼、團結的水平和同情、厭惡等種種相互關系[7]。更加通俗地來說,接近性教學法其實指的就是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方面的選擇上,注意與學生的心理、情感,所學專業(yè)以及專業(yè)所對應的工作行業(yè)的社會性質等相吻合或接近,從而激發(fā)教師和學生的共鳴,增強教學感染力。

        二、地方院校新聞傳播學教學中的接近性運用

        新聞傳播學專業(yè)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除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采、編、播、攝等專業(yè)技能,對于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要求較高外,還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新聞敏感。相應地,新聞傳播學類專業(yè)學生大多都思維活躍,關心時事,對身邊的社會變化比較留心。這一點,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引入接近性原則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新聞價值理論中的接近性,主要有地理上和心理上兩個方面的考量,對于地方高校中占主體地位的本地學生而言,心理上的接近性往往與地理上的接近性密切相關。日常教學實踐中,最具可操作性的,也是地域上的接近性。

        1.教學案例的選擇上,盡可能地采用當?shù)亟?jīng)典新聞案例

        案例教學是高校教育中一種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教學方法,日常授課中,也不乏需要大量的案例。新聞傳播學的培養(yǎng)目標,便是為新聞與傳播事業(yè)培養(yǎng)決策型和應用型的人才。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其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要求,其培養(yǎng)目標。該專業(yè)的學術,離開大學從事工作之后,應該能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適應社會和所在的工作環(huán)境,面臨各種復雜情況也能果斷地正確采取對策。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適當?shù)剡\用甚至是加強案例教學,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技能訓練,幫助他們熟練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越發(fā)顯得尤其必要[8]。當然,在案例的選擇上,除了那些具有國際或全國意義上的重大性、顯著性經(jīng)典案例外,也要充分考慮地方院校所在省、市或地區(qū)較為典型和代表性的新聞案例。地方院校學生多以本地學生為主,其對當?shù)氐男侣剷r事當然更為關注,選用當?shù)匦侣劙咐o助宗教學,更接地氣,更合實際,可以充分利用地域的接近性。

        2.實踐教學的安排上,積極引導學生多做與當?shù)貙嶋H密切相關的選題

        地方院校隸屬各地,無論是地理環(huán)境還是世俗風情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當?shù)匦侣剛鞑ァ⑽幕霭娴绕笫聵I(yè)單位,也主要以服務當?shù)貫橹饕谥迹洚a品內容主要反映當?shù)貙嶋H。新聞傳播學類專業(yè)實踐性強,有關采、編、播、攝等各種實踐課的選題安排,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跟當?shù)貙嶋H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多做有關當?shù)貙嶋H的選題設計。此類選題,因為多為本地話題,或者與學生所在的家庭利益相關,或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價值共振,或者能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也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接近性教學法的優(yōu)勢。

        3.在校企合作的層面上,積極吸納地方新聞工作戰(zhàn)線的專家作為校外師資來源

        新聞傳播學類專業(yè)的特點,要求包括地方院校在內的各個高校一定不能閉門辦學,必須本著校企合作、聯(lián)合辦學的原則,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同當?shù)匦侣勑麄鞑块T或文化出版機構密切合作,共同培養(yǎng)學生。相對于地方院校自身師資長期局限于象牙塔內,理論水平雖然有足夠保障,但實踐經(jīng)驗普遍比較欠缺的特點,本地新聞宣傳部門或文化傳播企事業(yè)單位的一線專家或工作者,不僅具有豐富的實踐動手能力,也具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jīng)驗和長期培養(yǎng)出來的過人政治敏感??梢砸蚤_設講座,舉辦經(jīng)驗交流會,甚至聘請為專業(yè)課教師的方式,將他們請上講臺,充分利用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接近性優(yōu)勢,最大便利地為地方院校新聞傳播類專業(yè)的學生傳授實際經(jīng)驗。

        4.在教學語言的組織安排上,適當將地方方言引入課堂

        第9篇:社會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范文

        一、認知心理學與地鐵空間設計

        認知心理學起始于20世紀中期,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指的是對人的認知或認知過程的心理學研究。狹義的認知心理學指的是采納信息加工的立場和觀點對人的認知過程的心理學研究,這也被稱之為信息加工心理學。本文所指的認知心理學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學。

        所謂信息加工觀點就是將人腦與計算機進行類比,將人腦看作類似于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主要包括感知覺、注意、表象、學習記憶、思維和言語等心理過程或認知過程,以及模式識別和知識的組織等。其核心是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即信息是如何獲取、貯存、加工和使用的。

        1、認知心理學原理在地鐵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地鐵空間的設計,本身就是一個信息編碼的過程。地鐵的內外部空間的結構與功能、整體與局部、材質與裝飾、色彩與形態(tài)等,都是通過一些符號的組合來表達其實質。那么,如何對這些信息進行編碼,使之與公眾的長時記憶中的已有信息進行匹配,從而達到認知呢?這無疑是地鐵空間設計需要考慮的問題。編碼過程是物體憑借符號傳達信息的過程。一般來說,產品的造型信息編碼可以分為視覺編碼、聽覺編碼、觸覺編碼、味/嗅覺編碼等幾種形式,它們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而共同發(fā)生作用。

        以視覺編碼為例,對于地鐵空間設計而言,視覺編碼是一個非常龐雜的系統(tǒng)問題,它不僅涉及到地鐵的功能、結構、生產技術,而且與設計師的意識,人們的審美觀念有緊密的聯(lián)系,具體表現(xiàn)為形態(tài)、色彩、材質等幾種形式。

        具體來說,形態(tài)的心理也就是點、線、面的感知心理。點給人以醒目、活潑、靜中有動的感覺,并有集中、收斂、突出的作用。直線剛勁、堅固、簡明、具有力量感、方向感、硬度感及嚴肅感。而曲線柔軟、溫潤、豐滿、給人一種輕松愉快、光明、希望、柔和、優(yōu)雅的感覺。面都是通過具體的形來表現(xiàn)的。同一個面,如果所取之形不同,給人的感知心理作用也不同,比如長方形、三角形和橢圓形等。在這個意義上,地鐵內外的空間設計應該合理的運用點線面的心理效應及三者的相互組合,來正確、生動、合理的傳達設計者的理念。關于材質,丹麥設計家克林特說“選擇正確的材料,擇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材質,才能塑造率真的美?!辈牧系母杏X特性又稱材料質感,它是人通過對產品的色澤、紋理、軟硬、輕重、糙滑等形狀的感覺,產生的一種對其所用材料的質的特征的直觀把握和審美感受。具體選擇何種材料,除應考慮工程學上的安全因素外,還應從地鐵設計想要提供給公眾的感受和體驗出發(fā)。

        2、認知心理學層面的地鐵空間設計策略

        地鐵內部服務設施的設計,應遵循操作簡單實用的原則,以便于公眾在乘車時在對地鐵內部空間及設施解碼過程中省時省力,輕松愉快。這也符合“認知最省力”原則。

        這里的可識別性分為兩個角度。一是地鐵內外部空間的標識系統(tǒng)的可識別性。地鐵是一種定時快速的公共交通工具,站間運行速度與到站至發(fā)車的間隔時間都非常短。因此,地鐵車站都必須有明顯的特征和標志,從而幫助公眾迅速解碼,以免誤乘和錯站。如車站造型的特殊性,線路色彩的差異性,確保乘客做出快速正確的判斷。并且應設置清晰、醒目的指示標牌,引導人們的走向??勺R別的空間還有助于人們形成清晰的表象,對于定向、找路、交往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可識別的空間中,人們感到情緒上安定并有行為的自由,對環(huán)境有種控制感。二是非標識性導向系統(tǒng)的可識別性。大部分人乘坐地鐵不僅是為了方便,更多的是為了節(jié)省時間,而不熟悉的乘客每尋找和閱讀一個標識便花費好幾秒時間。這在認知心理學的層面上,不利于公眾快速、省力的解碼。那么不靠標識系統(tǒng)導向那應該選擇什么來導向呢?實驗證明:色彩、材質、裝飾、形態(tài)等都具有導向功能,還有一個使得這些所有導向方式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元素,就是記憶。要讓一個地鐵站成為導向可識別空間的典范,最好的效果就是能讓地鐵站像家一樣為公眾所熟悉。

        在地鐵空間的設計中應融入城市的文化特色,因為城市文化與城市形象息息相關。人們對城市的印象大都是從機場、火車站、地鐵等大型公共交通空間得來的。地鐵可以展示一個城市的性格、魅力及文化風貌。地域風貌和文化特色在地鐵空間設計中的運用,對于公眾的解碼至關重要。國際上,很多城市都非常重視地鐵的文化特色。莫斯科地鐵(圖1)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鐵,以宏大的規(guī)模和華美的風貌聞名于世。整個地鐵系統(tǒng)有一百多個車站,均以不同的歷史事件或人物為主題,采用彩色玻璃鑲嵌及各種浮雕、壁畫,并配以各種燈飾、雕塑等藝術品,有“地下宮殿”之美譽。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地鐵(圖2)保留了原始的挖掘痕跡,空間盡是天然的巖層和石料,結合車站的結構特征,經(jīng)過人工處理,風格獨特,將本身位于地下空間的地鐵空間傾向于純粹現(xiàn)代的表現(xiàn),整個地鐵空間變得神秘莫測,充滿未知和期待,在車站站臺候車也變得不再單調和乏味。

        二、社會心理學與地鐵空間設計

        社會心理學中最有影響的認知論研究綱領,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列昂?費斯汀格所創(chuàng)立的認知不協(xié)調理論。其理論假設的兩個基本點是:一、人的認知系統(tǒng)中,存在著一種固有的維持其內部協(xié)調狀態(tài)的傾向,假若這種傾向受阻或協(xié)調狀態(tài)遭到破壞,個人就會感到緊張和不安。這種緊張和不安迫使人設法排除阻力,解除緊張,于是產生一種力求協(xié)調的動機。二、不協(xié)調出現(xiàn)以后,人們不僅試圖去減少不協(xié)調,而且總是避免不協(xié)調繼續(xù)惡化,以阻止不協(xié)調因素(信息)擴大。

        1、社會心理學在地鐵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如前所述,社會心理學的認知一致性理論認為人具有一種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認知矛盾往往會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個體出現(xiàn)不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又會促使個體做出一定的行為,以重新恢復心理上的平衡。以地鐵空間為例,由于人們容易將地下空間與死亡、埋葬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處于地下空間可能會擔心建筑坍塌而被掩埋其中的危險,而且設計簡陋和通風不好的地下空間給人的感覺是潮濕和不 舒適,結果可能導致幽閉恐懼。這種種心理狀態(tài)都是心理不協(xié)調的表現(xiàn),而這種不協(xié)調則導致公眾心理緊張和不安。緊張和不安又導致人們產生態(tài)度的改變。態(tài)度改變有兩條路徑:一是改變自己原有的態(tài)度,認為不是地鐵環(huán)境的問題,接受環(huán)境并對用圍環(huán)境產生正面評價。二是堅持自己原有的觀點,認為地鐵空間很難受,讓人窒息,對環(huán)境做出負面評價。而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會采取后者,也就是說,通過對地鐵環(huán)境做出負面評價,從而消除認知上的不協(xié)調。由此可見,認知一致性理論對于地鐵空間設計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和理論意義。

        2、社會心理學層面的地鐵空間設計策略

        要避免公眾產生認知上的不協(xié)調,對地鐵及其空間產生不良態(tài)度,在設計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整體風格的統(tǒng)一性。地鐵空間設計在凸顯線路文化特色及獨特定位的前提下,應保持風格的統(tǒng)一。比如,香港地鐵“迪土尼”線(圖3)就將地鐵空間設計成主題公園的風格,車站和列車的設計以繽紛歡樂、刺激驚險為主題,讓旅客踏進車廂,在三分多鐘的車程中即開始體驗迪斯尼旅程的歡樂。

        時下,人性化設計成了設計的風向標,地鐵空間設計也不例外。人性化是指廠家在設計產品時力求從人體工程學、生態(tài)學和美學等角度達到完美,從而真正實現(xiàn)科技以人為本的目的。人性化設計理念真正體現(xiàn)出對人的尊重和關心,其核心是以“人”為中心,在設計和制造時都把“人的因素”作為首要條件來考慮。地鐵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包括加強無障礙設施的建設,關注特殊人群;完善空間標識系統(tǒng),消除乘客地下空間的方向迷失感;完善預警防災設施,提供安全舒適的乘車環(huán)境等。

        三、色彩心理學與地鐵空間設計

        色彩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在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美學等多門學科的基礎上研究人類如何感知、評價色彩以及色彩如何作用于人和環(huán)境。色彩心理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不同波長的光作用于人的視覺器官而產生色感時,必然導致人產生某種帶有情感的心理活動。色彩與情感相互聯(lián)系,比如色彩的冷暖感、輕重感、軟硬感、明快與憂郁感、興奮與沉靜感、舒適與疲勞感等。

        1、色彩心理學在地鐵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人們總是用視覺來最先感受環(huán)境,而在一個固定的環(huán)境中,最先闖入人們視覺的是色彩,色彩處理的好壞不僅影響著視覺美感,而且影響著人的情緒及工作生活效率。公眾每天上下班及出行花在地鐵上的時間越來越長,因此,地鐵空間的設計需要運用色彩心理學的相關原理,保證公眾在地鐵內外環(huán)境當中能夠順利、便捷地獲取需要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滿足人們安全、舒適的心理需求,弱化地下空間中的密閉感。

        地鐵空間設計首先要觀照色彩的象征性和表現(xiàn)力。在社會中,色彩非常容易帶有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情感和象征等語言和意念。色彩的象征及表現(xiàn)力,對大多數(shù)人來講是共性的。地鐵空間設計還應考慮色彩聯(lián)想的運用。色彩的聯(lián)想與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個人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色彩聯(lián)想既受到人的經(jīng)驗、記憶、情感、知識等方面的影響,也與民族、年齡、性別、性格有關。因此,可以在設計中融入輕松愉快、自由創(chuàng)意的元素,通過色彩的聯(lián)想引導乘客產生愉悅的聯(lián)想和情感。

        2、色彩心理學層面的地鐵空間設計策略

        運用色彩的色相、明度、彩度的組合以及配色原理,增強地鐵空間標識系統(tǒng)的識別性。比如,地鐵空間界面色彩設計要盡可能地采用高明度色,并在具有色度傾向如或暖或冷的基色上,適當布局一些彩度較高的點綴色,以增加空間輕松、生動的氣息。

        服務于地鐵空間文化塑造,通過色彩景觀規(guī)劃凸顯城市傳統(tǒng)與文脈。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積淀和特色,要把色彩作為改善環(huán)境、表現(xiàn)城市文脈和延續(xù)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地鐵空間色彩規(guī)劃要以此為基準,堅決杜絕“色彩污染”的現(xiàn)象。

        運用色彩搭配營造輕松愉快的乘車環(huán)境。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很少單獨使用某一種顏色,一般都會將多種顏色搭配起來使用。因為多種顏色的搭配能制造出多種多樣的心理效果。地鐵空間設計應將本線路或者本車廂的主色調和輔助色調很好的搭配組合,給乘客以美感、舒暢的心情。

        注釋:

        [1]葛魯嘉:《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兩個理論基點》,《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2]汪安圣:《認知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江湘蕓:《設計材料及加工工藝》,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王聰:《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的不足與創(chuàng)新》,《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6年第10期。

        [5]周江霞、張景斌、周珍:《認知方式與空間認知能力的關系研究評述》,《數(shù)學教育學報》2007年第8期。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疏勒县| 广东省| 曲靖市| 遂昌县| 抚州市| 扶风县| 灌南县| 双桥区| 石林| 元江| 绥德县| 台中市| 色达县| 梁河县| 南和县| 乌拉特前旗| 正镶白旗| 涞水县| 婺源县| 桐柏县| 长武县| 通州区| 义马市| 乌兰浩特市| 普宁市| 科技| 潍坊市| 天峻县| 喀喇沁旗| 涿州市| 阿坝| 张掖市| 建始县| 疏附县| 乐至县| 志丹县| 贞丰县| 周宁县| 出国| 鄂温| 雷波县|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