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核心競爭力的構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本文考察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概念的演變軌跡,解析了其構成要素,重新界定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科學內涵,即建立在科學的制度和積極向上的文化底蘊之上的高素質管理者和員工隊伍。指出獲得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在于企業員工的學習、培訓、企業的科學制度和良好的企業文化。
關鍵詞:企業核心競爭力 學習與培訓 制度與機制 創新與文化
企業核心競爭力源流考
核心競爭力又稱核心能力,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國著名戰略管理學家帕拉哈拉德(C.K.Parahold)和哈默(Gray Hamel)。1990年,他們首次提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之源?!彼麄冎赋觥熬投唐诙?公司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決定了公司的競爭力,但長期而言,起決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西方學者鮑•埃里克森和杰斯帕•米克爾森在研究成果中揭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組織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集合。Javidan和Mansour(1993)把企業核心競爭力分解為四個維度,即產品技術能力、對用戶需求的理解能力、分銷渠道能力以及制造能力;并指出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市場績效之間存在某種因果關系。
在國內學術界,有的認為核心競爭力是指一個企業獨有的價值觀念同所擁有的各項資源整合下表現出的整體行為能力,具體體現為組織管理能力、生產制造能力、獨特的技術和創新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反應能力和連帶服務能力;有的認為企業競爭力中那些主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能使整個企業保持長期穩定發展的競爭優勢,獲得穩定超額利潤的競爭力,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有的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是企業的知識管理能力和企業資本的大小。在國內企業界,華潤集團總經理寧高寧指出,所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一種特有的能力。它可以使你超過競爭對手,有比較快的發展,有比較高的利潤,有比較低的成本。這種能力應能持續五年以上且應該是結構上與他人不同。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理論包括資源基礎論、競爭戰略理論、馬克思的動態競爭理論、企業能力論、核心能力理論、市場競爭理論、企業成長進化論、交易費用理論以及文化控制學說等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包括價值性、動態性、獨特性、延展性和長期培育性。所謂企業核心競爭力,本質是指那些能夠促使企業持續不斷的產生出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某種能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一般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存在于價值活動兩個層面(企業基本價值鏈活動和輔助價值鏈活動)的某一個或幾個核心環節,系企業在這些環節優于競爭對手的能力。盡管哈默認為,企業競爭優勢取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但是企業的競爭能力包含眾多要素,既有企業創造低成本的能力和掌握某種重要技術的能力,還有獲取不同資源的能力,更有開拓市場的能力以及構建市場營銷網絡的能力,但只有那些能使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優勢、攫取穩定超額利潤、明顯優于且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能夠不斷提高客戶價值并使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是真正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由核心競爭力外化、派生出來的能力多不勝數,但是所有的能力都無一例外地為人所有、所有的企業資源包括企業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都為人所用。因此,“人”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最本質的構成要素。從邏輯上講,凡事都是人干的,這種能夠持續不斷地產生出競爭力的力量只能是來自于“人”。本文強調的“人”,是強調對“人”予以適當區分。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貢獻度不同。據此,本文將企業的人分為企業領導層和普通員工兩類,這兩類人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貢獻度是存在差異的(見圖1)。
領導層對核心競爭力的貢獻主要體現于其決策的正確性和對企業運行的控制能力。決策是企業領導層建立在對企業內外環境分析基礎上的對企業發展方向和重大問題的定位。無數事實證明,企業最大的成功莫過于決策的成功,企業最大的失誤莫過于決策的失誤。企業的成與敗,往往在這里就埋下了根由。一個正確與一個錯誤的決策主體之間的競爭優勢是不言而喻的,決策能力往往表現在企業決策者對未來預期的判斷能力。至于控制能力,則主要是指企業駕馭內外環境,驅使企業實現預定戰略目標的能力,其本質上也是一種資源整合的能力。一般員工對于核心競爭力的貢獻,主要在于員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性。企業全體員工充滿激情的工作和創新氛圍,正是企業發展的活力所在,是企業致富的源泉。迄今,許多企業設立了革新獎、合理化建議獎等,其目的正是為了激勵這種創造性并使之發揚光大。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獲取路徑
不斷學習與培訓。國外學者在提出“自我可持續學習的能力”概念之后,又提出了超級學習的概念,即系統的、復雜的、動態的學習。國內學者徐銳(2006)提出培育企業競爭優勢的三種方法,即整合、學習與重構。潘瓊(2007)提出企業能力創造的六種模式,即激發式學習、驅動式學習、輔助活動整合、整合構建“合作網絡”、核心流程再造、發揮資源的協同作用。因此,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企業核心競爭力決不能成為靜態的東西。只有那些不斷地進行各種投入、提升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創造新的戰略成長機遇。要使核心競爭力有效,必須通過持續地組織學習不斷地使之進化和變化。首先,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的基礎素質。無論是正確的決策、控制,還是員工的創新,都需要一定的文化修養做基礎。這種基礎的高低決定了企業決策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高低。市場的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一方面,企業要培育核心員工。如果說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本,那么核心員工則是企業最重要的核心資本。企業只有十分重視培育核心員工,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另一方面,企業要通過狠抓干部的學習、培訓以提高員工的基礎素質,這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性工作。其次,逐漸培養企業的學習創新能力。企業在面對變化的市場環境時,必須能夠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構企業內外部資源、技能和能力,通過創建學習型的企業以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這實際上就是企業的學習創新能力,可見,它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
優化制度與機制。眾所周知,美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得益于有一部好憲法,這從宏觀層面說明了制度、法規的重要性。對一個企業而言,制度和機制是人們行為規范的導向和剛性約束。制度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認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企業制度就是企業在社會分工與協作過程中經過多次博弈而達成的一系列契約的綜合。企業制度的創新直接關系到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它從理想信念、行為規范、價值取向和知識技能等方面,決定著企業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為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奠定觀念平臺和智力基礎。判斷一個企業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這個企業的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是否完善以外,更主要的是看這個企業制度的實施機制是否健全。離開了實施機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規則就形同虛設。好的制度與機制會誘導和驅使人們為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而努力工作。它克服了“人治”的不足,可使人們感受某種公平的氛圍,也可防止企業因個別人的變化而影響企業的持續發展。此外它還可以通過提供有效的激勵機制來鼓勵企業員工自覺地維護組織秩序。對于國內大多數企業而言,當務之急是按照企業改革的既定方針,加快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步伐,進一步規范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提高企業運行效率和應變能力,實現運營機制科學化、柔性化。
注重創新與文化。首先,創新能夠推動核心競爭力的養成。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得認為創新是指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到生產體系。因此,為了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部環境,不斷進行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服務創新等,賦予企業新的生命力。正如著名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說“不創新的企業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老化和衰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可以反映出企業的創新能力,而企業創新能力的強弱是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要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必然要求進行各方面的創新,“制度創新是根本,技術創新是核心,管理創新是關鍵”,這三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其次,企業文化能夠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品位。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創新的土壤,在知識經濟時代更是如此。企業的發展僅靠制度的剛性約束是不夠的,尚需營造企業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鄭剛(2007)認為組織文化是企業動態能力的四個構成維度之一。企業文化的建設應當兩手抓,一方面要培養企業學習文化。支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組織文化即是學習文化。企業為了適應變化,必須保持不斷地學習,形成一個開放的團體學習文化氛圍,將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這樣的組織文化能夠讓企業更具適應力。另一方面,企業文化的建設必須注重內外兼修。企業文化聽上去很有用,但實際用起來卻很頭痛。對于大多數公司而言,企業文化仿佛是一種“海市蜃樓”般的東西:從遠處看它是險惡環境中的希望所在,一俟走近目光所及的只有流沙。簡言之,只注重外在形式的文化是沒有靈魂的、空洞的企業文化。管理者不僅要營造學習文化氛圍,還要塑造企業核心理念。企業的核心理念也必須通過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為消費者所感知。例如,摩托羅拉公司始終堅持“公司存在的目的是光榮地為社會服務,以公平的價格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以及“誠實、正直、講究職業道德”,“不斷自我更新”等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核心理念,形成了擅長研發、生產市場變化快的移動通訊、電腦芯片等產品的核心能力,從而保證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萬科公司創造性地提出“專業化+規范化+透明度=萬科化”、“規范、誠信、進取是萬科的經營之道”等理念,并在堅持這些核心理念的前提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了一套經營管理規范和流程,奠定了公司在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龍頭地位。所以,管理者應當在企業中推行共同的理念、價值觀、道德風范等,使員工自覺地、心悅誠服地為實現企業的目標而奮斗,從而不斷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所謂企業核心競爭力,應是建立在科學的制度和積極向上的文化底蘊基礎之上的高素質的干部和員工隊伍。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著眼點則在于鞏固和完善能夠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干部和員工隊伍的企業制度和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由于企業制度、文化等的特有性,也就決定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有性。員工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故企業核心競爭力也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也有一個不斷提升、強化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宋遠方.知識管理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培養[J].管理世界,2002(8)
2.徐銳,李恒.基于動態能力的企業競爭優勢培育[J].情報雜志,2006(3)
3.潘瓊,張卓.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企業資源創造模式.現代管理科學,2007(3)
4.鄭剛,顏宏亮,王斌.企業動態能力的構成維度及特征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3)
【關鍵詞】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內涵;構成要素
一、引言
從1999年國家實施擴招政策以來,高等職業教育被提到了一個重要發展的地位,并被定位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廣泛關注和重視。中國高等教育迅速實現了從精英階段到大眾化階段的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其中高等職業教育更是異軍突起,成效顯著,對中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然而由于我國的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底子薄,許多高職院校對職業教育辦學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專業資源、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面準備不足,招生規??偭康慕^對增長幅度大大超出了各種投入的增長幅度,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學科專業結構失衡、教學管理滯后、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直接影響了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迅速提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求得生存和發展,是我們高職教育面臨的一個艱巨、緊迫,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淵源于1990年美國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競爭力》一文,其原意指“在一個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于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核心競爭力概念自提出后,受到了廣大學者和企業家的重視,特別在突破了波特開創的基于產業結構分析的戰略管理,核心能力理論的提出標志著戰略管理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當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是從中等專業學校升格而來的,盡管表面上高職教育發展規模上突飛猛進,但受原有發展“路徑依賴”影響,其辦學理念、院校治理、管理機制、培養模式等還未完全高職教育的發展,固有的“劣根性”制約了高職院校整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水平的可持續提升。教育部、財政部自2006年啟動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目的是由點帶面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對于微觀主體的高職院校,其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其中最關鍵、最核心的就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里,我們認為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是指圍繞培養高技能應用型創新人才所擁有的獨特教育資源和整合這些資源而形成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長期培育和積淀而成的,是難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種基礎性的能力,其實質就是高職學院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實力,是高職院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
三、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層次結構和構成要素
(一)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層次結構
1、高校核心競爭力的觀點紛爭
目前關于高等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觀點,代表性的有“技術觀”、“知識觀”和“資源觀”三種觀點?!凹夹g觀”的代表人物有賴德勝和武向榮,這也是國內最早把核心競爭力概念引入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學者,“技術觀”強調院校的“整合能力”,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以技術能力為核心,通過對戰略決策、科學研究及其成果產業化、課程設置與講授、人力資源開發、組織管理等的整合或通過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現而使學校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林莉、劉元芳則提出“知識觀”的核心競爭力概念,強調知識經濟背景下的知識的再生擴散,認為“大學核心競爭力是識別和提供優勢的知識體系,是大學內部一系列互補的知識和技能的組合,并且具有使大學達到國內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持“資源觀”學者相對較多,認為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的“優勢資源”,是主體對大學資源有效運作資源而產生的、區別于競爭對手的自身獨特能力。
在企業界,核心競爭力具有兩類特性:一類是一般特性,即核心競爭力所呈現的但其他競爭力也可能不同程度具的的特性;二是關鍵特性,是核心競爭力區別于其他競爭力的根本特性,如顯著增值性、領先性、延展性和整合性??梢?,盡管教育領域對核心競爭力進行了相關研究,但目前仍入于引入概念、模糊嫁接階段,尤其是沒有理清核心競爭力的層次、要素等關鍵問題。
2、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層次剖析
本文認為,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是由三個層次構成,如圖1所示。關于核心層的理解,張洪春和宋振云(2012)認為是人才培養力,包括培養學生人才和教學管理人才兩個方面。顏楚華等認為領導力,指出院(校)長是高職院校的法人代表,其個人的教育思想與辦學理念將影響高職院校的發展和競爭力。本文認為,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核心層是院(校)領導班子的領導力和院(校)的治理結構。一方面,領導班子的戰略規劃能力、科學決策能力、資源整合能力、人格魅力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內生因素;另一方面,院(校)的治理結構從體制、機制方面補充、拓寬了競爭力的來源,廣大教師、甚至學生、家長和社會等利益相關者,都會反作用于院(校)的領導班子,促進競爭力的提升。內隱層是執行力,由管理執行力、專業建設能力、文化培育能力等構成,內隱層體現了高職院校戰略目標的執行能力,也體現了在時間和空間上整合資源的能力。外顯層則是高職院校的外在影響力,由畢業生就業力、社會服務能力、社會影響力等方面構成,是高職院校綜合服務社會能力的外在體現。
(二)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1、辦學指導思想和培養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國現行高等教育體系,兩者之間只有類型的差別,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學術和研究性的創新人才,而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等社會各行業第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高等職職業教育就是要準確定位,緊跟社會需求,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緊隨市場需要來調整自己的辦學方向,同時,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素質和能力。高職院校只有構建了獨特的辦學理念,才能進一步凸顯自身的辦學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是構建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其指導思想應以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職業技術領域和崗位群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建立健全市場參與機制,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人才培養模式,把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結合起來,加強實踐教學和就業能力的培養。加強與行業、企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單位的合作,推廣“工學結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
3、專業設置與建設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和自具特色的組成部分,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要有很強的針對性。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要從市場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偏離市場需求和就業崗位的需求。由于市場經濟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因此,高職學院的專業設置需要不斷調整更新,要具有相對的靈活性,這也是高職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專業框架是高職院校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加強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措施。
4、市場資源
高等職業院校必須具有強烈的市場意識,要樹立市場觀念。必須了解市場,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明確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素質,學校應如何培養這樣的人才。同時必須主動開拓教育市場,開拓培訓市場,積極引進行業、企業參與辦學。職業教育必須具有企業的參與和加盟,企業不僅為學校提供實習實訓的場所,接受學校的畢業生,而且參與學校辦學的全過程,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課程內容的制定等。建立健全參與機制,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人才培養模式,把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結合起來,加強實踐教學和就業能力的培養。
5、辦學條件
我國的職業院校與發達國家的同類院校相比,一個很大的差距就是起步較晚,底子薄,教學、實驗、實訓設備嚴重短缺,與生產第一線嚴重脫節,這也是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主要瓶頸。一方面要呼吁政府的投入,改善實習實訓條件,但僅靠國家出錢是不夠的,要多渠道籌措經費,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通過校企合作彌補辦學條件的不足,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改善人才培養環境。
6、師資隊伍建設
由于高等職業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特點,又有職業教育的特點,因此對教師質量有特殊的要求。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關鍵,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實踐教學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高職教育的高教屬性,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學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高職教育的職教屬性,又要求教師尚需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有過硬的動手能力。從這一層面上看,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難度并不亞于普通高校。所以,如何集聚師資力量,形成專業競爭優勢,特別是實踐教學的師資優勢,是高職學院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7、辦學特色
辦學特色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不斷積淀、錘煉和升華的結晶,是學院獨有品格和特質的凝聚,是精華、是質量、是活力,也是競爭力;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關鍵在于內涵的優化、辦出個性與特色,既遵循共同的辦學規律和原則,同時又具有多樣性,根據自身的優勢、特點,確定學校的定位、發展目標,獨樹一幟,真正辦出特色,提高質量。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戰略活動,它需要高職院校不斷的學習與積累,高等職業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唯有以就業為導向,明確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加強專業設置與建設,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合理利用市場資源,改善辦學條件,辦出質量,辦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孫睿.論高校的核心競爭力[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校報,2002(4).
[2]賴德勝,武向榮.論大學的核心競爭力[J].教育研究,2002,7.
[3]鄒吉忠.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動力:培育和提升大學的核心競爭力[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4]陳運超.淺論大學的核心競爭[J].江蘇高教,2000(6).
[5]林莉,劉元芳.知識管理與大學核心競爭力[J].科技導報,2003,5.
[6]張洪春,宋振云.示范性高職院校競爭力體系結構與模型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2,3.
[7]顏楚華等.示范性高職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其關系[J].職教論壇,2011(23).
內容摘要: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復雜性的系統現象,需要從系統觀的角度認識、發現其本質內涵。文章指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戰略業務部門競爭力的協調和集成化。智力、核心價值觀、知識、技術、經驗和技能等資源基本要素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系統資源本質。企業資源協調整合體系的整合力是資源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的協調力、組織力和轉化力。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在企業內部系統的核心價值觀和外部環境的競爭推動力共同作用下構建、發展起來的。
關鍵詞:系統觀 企業核心競爭力 本質 內涵
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發表《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引起了關于企業核心競爭力討論和研究的。國內理論界和企業界10多年來從企業體系的多個層次和角度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本質、內涵進行了研究。以國內已有的研究為基礎,本文從企業系統的角度探究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本質與內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如何形成和發展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核心競爭力,一直是理論界、政府與企業關注的焦點。從系統觀的角度研究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本質內涵,對于整合已有的諸多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識別、構建、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概述
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 Rumelt、Wernerfelt和Barton等人提出了“組織的競爭力”這一概念,認為一個組織擁有的競爭力(Competencies)或能力(Capabilities)是其保持競爭優勢的根本原因。C.K.Prahalad和G.Hamel進一步將這類“組織的競爭力”稱作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因此,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組織系統所具有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系統在特定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中所獨有的能夠使自身具有可持續競爭優勢的系統競爭能力。企業競爭力是互動競爭意義上的企業能力,是企業主體系統與其所處環境互動中所形成和表現出的企業競爭屬性,是企業系統自身內在的功能屬性―能力在競爭中的表現。
哈拉德和哈默在《公司核心競爭力》中提出判斷核心競爭力的三個標準:核心競爭力必須被市場認可;核心競爭力應當能夠給客戶帶來特別利益;核心競爭力必須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
在市場經濟體系中,企業組織的運營目標,都是圍繞著如何不斷適應市場環境、滿足市場需求,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而展開的。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依賴于自身競爭優勢的獲取和維持,其關鍵在于它的核心競爭力。為了識別、構建、發展和維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首先認識核心競爭力的本質內涵。
企業競爭力理論和認識的發展起源于對企業形成和發展競爭優勢問題的探索研究。首先古典學派亞當•斯密從分工提高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探索創立了“勞動分工論”,以此為基礎,新古典學派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創立了“企業內在成長論”。其后許多學者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企業成長論”,包括:“特殊能力論”、“企業內部知識積累論”、“組織間協調論”、“企業組織慣性演化論”等。在“企業成長論”的基礎上,許多學者又從企業戰略管理的視角進一步探討企業競爭力問題,包括“競爭戰略論”、“資源戰略論”、“核心技能和多角化戰略論”、“動態能力戰略論”等。
哈拉德和哈默在發表《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后,奠定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的基本框架,從而形成了以“企業資源基礎論”、“企業動態能力論”以及“企業知識基礎論”等為基礎的現有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捌髽I資源基礎論”認為:企業所擁有的戰略性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動態能力論” 認為:企業最寶貴的資產是以組織知識為基礎的企業能力,它是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力量?!捌髽I知識基礎論”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組織具有的積累性學識,是系統化的企業知識體系,特別是協調、集成積累性學識的知識。
目前建立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從企業體系的某個層次和角度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和本質進行研究。這一方面說明了理論發展的階段性,另一方面說明了企業核心競爭力事物本身和現象的復雜性。企業核心競爭力必然具有全面、系統的本質屬性有待進一步認識?,F代全球化創新經濟的發展,已使企業組織及其環境演化為由文化要素、創新要素、物質要素有機構成的復雜性系統。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復雜性的系統現象,需要從系統觀的角度認識、發現其本質內涵。
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系統化結構
哈拉德和哈默定義核心競爭力為“企業系統所具有的積累性學識”。企業的積累性學識是什么?從企業硬件資源―設備、工具和人力資源的構成要素分析,企業的積累性學識是指智力、核心價值觀、知識、技術、經驗和技能。這些要素是構成企業系統的有形的、無形的、硬件的、軟件的所有資源的共同的本質的構成要素。
哈拉德和哈默在定義核心競爭力時特別強調“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的知識和能力”。這里提到了企業軟硬件資源基本構成要素的協調、整合和系統化問題。系統化的對象是技術和技能,就必定包括智力、核心價值觀、知識和經驗。因為智力、核心價值觀、知識、技術、經驗和技能是企業所有資源本質構成要素的有機統一體。系統化是依靠實現系統化的知識和能力完成的,完成系統化的知識和能力應該是企業的文化、制度、組織、管理和人際關系體系中的知識和能力,這是存在于企業體系中的政治力。
依據以上的線索繼續分析,哈拉德和哈默強調的是生產資源要素的整合問題。企業的資源協調整合體系以文化、制度、組織、管理和人際關系網絡等為手段,把企業生產資源的本質構成要素智力、核心價值觀、知識、技術、經驗和技能整合為企業的一種力,這種力必然是企業研究開發部門和生產部門在市場競爭中的競爭力。
企業作為一個復雜的有機系統,由諸多戰略業務部門產生各自的市場競爭力并形成一體化的合力參與市場競爭。所有的戰略業務部門與研究開發部門和生產部門具有同樣的資源構成要素,包括智力、核心價值觀、知識、技術、經驗和技能等。因此,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決不僅僅是研究開發部門和生產部門在市場競爭中的競爭力,而是企業所有戰略業務部門經資源協調整合體系分別系統化后形成的諸多競爭力的一體化系統合力。
哈拉德和哈默在關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定義中強調研究開發部門和生產部門的競爭力,在于這兩個戰略業務部門的競爭力直接產生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而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是企業競爭優勢的直接來源。企業的所有戰略業務部門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有機體系。在其他戰略業務部門的支持和協作下,企業的研究開發部門和生產部門才有可能研發和生產出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因此,哈拉德和哈默強調研究開發部門和生產部門的競爭力決不是說它們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各個戰略業務部門競爭力在文化力、制度力、組織力、管理力的整合下構成的能力系統,是戰略業務部門競爭力的協調和集成化。戰略業務部門的競爭力是由部門資源的基本構成要素智力、核心價值觀、知識、技術、經驗和技能分類組織、管理、系統化形成的。企業的戰略業務部門包括:文化制度部門、組織管理部門、資本運作部門、社會活動部門、信息資源部門、戰略決策部門、研究開發部門、工程化生產部門、市場營銷部門和環境應變部門。企業核心競爭力由文化制度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資本運作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信息資源能力、戰略決策能力、研究開發能力、工程化生產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和環境應變能力的協調、集成化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系統化構成包括四個層次:戰略業務部門資源、部門資源要素的系統化、部門競爭力的協調和集成化、企業核心競爭力。部門資源要素的系統化、部門競爭力的協調和集成化由包括文化、制度、組織、管理的資源協調整合體系完成,資源協調整合體系實現企業資源向核心競爭力的轉化。
通過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系統化結構分析,可以發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是社會力、文化力、政治力、經濟力、科技力和物質力。鑒于宗教文化對人類歷史、文化、政治和社會的久遠影響力,還應該包括宗教力。
系統觀視角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系統本質與屬性
構成企業能力系統的所有子系統―所有戰略業務部門,包括企業和部門的資源協調整合體系,有一個共同的本質內涵,即它們都是由智力系統、核心價值觀系統、知識系統、技術系統、經驗系統和技能系統構成的。企業能力是有形資源、無形資源、硬資源、軟資源有機協調、整合后形成的能力體系,無論是有形資源、無形資源,還是硬資源、軟資源、人力資源,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要素:智力、核心價值觀、知識、技術、經驗和技能。因此,智力、核心價值觀、知識、技術、經驗和技能等企業基本資源要素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系統資源本質。
在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系統化構成中,企業的資源是基礎,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條件;企業資源協調整合體系的整合力是企業資源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的協調力、組織力和轉化力。包括文化、制度、組織和管理的資源協調整合體系把不同的資源,包括有形的與無形的,知識的與人格的,包括其主體―勞動力、非勞動力等組織協調起來,把他們整合到一個組織體系之中,把企業資源的構成要素智力、核心價值觀、知識、技術、經驗和技能等協調、整合,轉化、提升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系統核心本質是:智力、核心價值觀、知識、技術、經驗和技能等企業系統資源要素與資源的協調、整合和轉化。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是企業系統與企業系統之間在這個系統核心本質的深層次競爭。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在功能表現為:研究開發、工程化生產和市場營銷。這三個體系包括知識、技術、經驗、技能層次,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層次,多元化業務、多元化產品層次,品牌、市場營銷層次,它們共同構成了企業的創新體系與機制。
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資源要素:智力、核心價值觀、知識、技術、經驗和技能,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是企業在長期的科技經濟一體化的市場競爭中形成的,是在復雜系統的生長演進積累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極強的路徑依賴性、歷史依存性和積累性。
企業組織的歷史路徑積累性學識是長期技術創新活動中發現和積累的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積累性活學識”,是企業能力系統結構體系中的“系統性整合學識”,它們的主體通常表現為“隱含性學識”。正因為如此,它們共同轉化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企業創造市場價值和市場信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戰勝諸多競爭對手,并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正因為如此,企業系統積累性學識形成的核心競爭力不會被競爭對手模仿、替代、交易和轉移。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主導下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而適應競爭的一種系統化資源屬性和能力,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和發展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企業文化系統的核心價值觀;二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生存發展需要。核心價值觀動力和生存發展動力構成共存、互生、一體化的企業競爭力發展動力機制。
綜上所述,本文從企業是歷史路徑演進形成的復雜有機系統出發,依據企業是資源系統、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系統本質能力的思想,抓住企業資源的共同構成要素通過資源協調整合體系向企業核心競爭力轉化這一關鍵點,通過分析企業核心競爭力構成的系統結構,建立基于系統觀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而且把目前從系統層次和角度研究核心競爭力的諸多理論整合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從基于系統觀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思想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可以發現技術創新能力是核心競爭力諸多構成分力中的一個中心環節,它可以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價值。
參考文獻:
1.康勝.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系統本質和特征[J].生產力研究,2003(2)
關鍵詞:文化旅游;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旅游業競爭活動分析
把核心競爭力的一般理論應用到文化旅游企業中,我們必須結合文化旅游企業的行業特征和企業性質進行分析。因此,我們先對旅游業行業特性、文化旅游企業的競爭行為及競爭環境進行分析。
(一)旅游的行業特性分析
旅游活動是一種人們離開居住地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消費活動,那么旅游活動必然涉及眾多方面。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這種旅游活動表現為借助于各種旅游服務組織所提供的不同類型的服務來體現。從其構成來說,主要包括四個要素:旅游者、旅游資源、文化旅游企業和旅游產品。
(二)文化旅游企業競爭行為分析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競爭力最直觀地表現為一個企業能夠比其他企業更有效地向消費者市場提品或者服務,并且能夠獲得自身發展的能力或者綜合素質。所謂“更有效”是指,以更低的價格或者消費者更滿意的質量持續地生產和銷售產品;所謂“獲得自身發展”是指,企業能夠實現經濟上長期的良性循環,具有持續的良好業績,成為長久生存和不斷壯大的強勢企業。同樣,這條規律也適用于文化旅游企業的競爭力分析。
二、文化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構架分析
(一)文化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認識
在認識和分析文化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時,我們首先從提高企業內部綜合素質入手。核心競爭力理論提倡集中的原則,強調企業要把自己關鍵資源集中在企業運營的關鍵流程上去,而對非關鍵流程僅要求做到合格,達到正常運轉狀態即可。這樣,只要關鍵流程得到強化,就能帶動其他環節的提升。從企業競爭角度考慮,一個企業全面工作做得都不錯,只能保證企業的一般性競爭力較強,僅能具備一般性的競爭優勢。只有企業的關鍵性競爭力比競爭對手優越時,才能使企業具備獨特的競爭優勢,才能確保企業獲得長期的競爭主動權。
(二)文化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架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提出了文化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構架。文化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過程就是旅游產品開發與旅游市場營銷兩個關鍵流程之間及其內部支持流程良性運轉和交互作用的過程。反映在文化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上,就是文化旅游企業技術能力和營銷能力處于核心競爭力架構的核心層次,文化旅游企業戰略能力、組織能力和界面能力處于支持層次,基于企業資源(包括旅游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等)支撐,在企業特有環境的影響下,經過科學的系統整合過程而形成的一種系統合力。
三、文化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機理
(一)影響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因素
1.企業知識分析
核心競爭力是在企業特定的環境中沿著特定的方向產生并演化的,是依靠長期的知識積累形成的,與企業的技術、結構、文化、價值觀等獨特性質有關。企業整合資源的過程,實質上是知識的應用和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生成了新的產品和服務,又由于知識具有互補性和衍生性,產生了新的知識,而這些知識的不斷積累最終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2.企業資源分析
企業核心競爭力系統基本構成要素是資源,能力也是企業資源的一種,屬于無形資源。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及其之間的組合關系是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系統的重要因素。
3.組織學習分析
組織學習是建立并不斷強化文化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驅動力。企業能力理論認為與企業外部條件相比,企業內部條件對于企業的競爭優勢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內部的資源、能力和知識的積累是企業獲得超額收益的關鍵,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是企業內部獨特的資源、技能、知識的積累和整合的過程。
4.系統整合分析
核心競爭力不是單一的某種資源或能力,它是企業各種資源和能力有效整合的結果。核心競爭力的行程需要系統整合:將分散的企業資源和駐力整合為系統的核心競爭力,或是將內部和外部的資源、能力整合為一個整體核心競爭力。整合的作用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核心競爭力的效能。
(二)文化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1.核心競爭力形成機理分析
文化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源于對企業內外知識資源的獲取。這里的資源主要指顯性知識。顯性知識或者說專業知識通常是以文獻或專利的形式流通的,存在于企業的內部或外部。在企業的內部參與企業核心競爭力,并且和企業的現有能力結合在一起,構成企業的資源。企業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技術和知識員工后,為了在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優勢,就開始考慮創新和研究開發新產品,這需要重新整合和協調配置已有的綜合知識,就產生了一種新知識可稱為整合知識和高效利用資源的能力相結合,創造出競爭對手難以獲得和模仿的競爭力,并再一次和知識結合形成核心競爭力。
2.核心競爭力形成過程分析
常規學習過程分析: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過程中的第一個學習環節,由于資源與工作常規之間的學習是一種互動關系。因此,我們將該學習過程也成為常規學習環。
能力學習過程分析:能力學習過程是通過能力學習來體現的,這過程是在分析常規學習的基礎上,將工作常規轉換為企業的能力。在能力學習環節中,一方面,工作常規通過與組織慣例整合,開發出企業的能力;另一方面,企業能力的發展,需要有新的組織慣例來支撐,進而又產生了改革舊的工作常規,建立新的工作常規的需要。這種互動式的學習關系,使得能力的學習過程構成了一個封閉的學習回路。
戰略學習過程分析:這是企業的能力轉換為核心競爭力的學習過程。在檢驗、校準一種能力是否是“核心”時,有兩個主要參照點:企業的競爭環境和企業任務。正是在這樣的任務背景中,能力才有了自身的意義。某些能力對于企業任務的實施起著根本性作用,當這些能力對完成企業任務有根本性的意義時,這些能力就是“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參考文獻:
[1]彭壁玉.現代企業管理新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2]王金鳳,白彥壯.追求企業卓越――核心競爭力打造方略[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3]黃繼剛.核心競爭力的動態管理[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論文關鍵詞:核心競爭力,知識,技術創新,整合
0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工業型社會正在逐步向信息型社會過渡。其關鍵資源也由資本、勞力轉變為信息、知識。技術創新發展日新月異,信息的瞬間萬變使不確定因素增多,而創造力又是21世紀獲得競爭優勢的有力武器,所有這些都使企業感到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贏得競爭優勢方面比以往有更大的壓力。因此,企業為了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如何整合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是企業實現競爭力的關鍵之一。
1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或說是企業競爭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個企業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獲得穩定超額利潤的競爭力。是企業所特有的、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技術或能力。
施先亮先生指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借以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并擴大優勢的決定性的力量。它是特定企業個性化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它并不位于公司的某一個地方,而是充斥于公司不同的研究、開發、生產、采購、倉儲以及市場營銷等部門。它往往體現了意會知識的積累。它是根植于企業中的無形資源,不像實物資源會隨使用而折損;相反,它是組織中集體學習的結晶,將在不斷的應用和分享過程中得到改進和精煉。
如果說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短期內主要體現為產品價格與性能的競爭,那么從長期看,這種競爭實際上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1]。
2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
在《公司核心競爭力》一文中整合,哈默爾與普拉哈德列舉了三種確定核心競爭力的檢驗標準:首先,核心競爭力提供了進入多個市場的潛在途徑。其次,核心競爭力能夠給最終產品的顧客可感知效用做出巨大貢獻。最后,核心競爭力應難以被競爭者模仿[2]。
巴尼在分析核心競爭力是否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時,提出了作為企業競爭優勢基礎的核心競爭力的四個條件:一是核心競爭力應當是有價值的;二是核心競爭力應當是異質的;三是核心競爭力是完全不能仿制的;四是核心競爭力應當是很難被替代的[2]。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分析,筆者認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特性如下:
2.1 難以模仿性
核心競爭力不是企業單個的、外顯的技術,而主要是企業綜合協調的、內隱無形的關于管理、組織、學習等方面的特征,使得核心競爭力難以模仿。它是企業通過不斷地積累、學習形成的,是企業經過漫長時間的錘煉而形成的,深深打上了企業自身的烙印。因此,核心競爭力是其他企業不易仿制的。一個競爭對手可能獲得構成核心競爭力的某些技術,但是,競爭對手將會發現復制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內部協調和學識的綜合模式是非常困難的。
2.2 價值性
核心競爭力對企業、顧客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小論文。對于顧客來說,核心競爭力必須對顧客所重視的價值有關鍵性的貢獻,增加顧客的效用。對于企業來說,核心競爭力有助于為企業創造長期性的競爭主動權,為企業創造超過同行業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
2.3 持久性
關于持久性,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方面,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是在短期內能夠形成的,而是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逐漸形成并培育發展的。另一方面,核心競爭力一旦形成,就會在很長時間不會失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能夠長期生存并經歷多代產品,而且核心競爭力的持久性越強,利潤的可持續性就越高。
2.4 動態性
企業建立的核心競爭力不是一勞永逸的。在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不同的。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原來的核心競爭力就喪失,而需要建立新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應該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地更新和重組知識技能和不斷地學習,以培養、維護和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5 整合性
核心競爭力是對企業內外部知識與技能進行整合出來的獨一無二的優勢。這種整合過程就是企業素質的提升過程,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過程。但它不是簡單的組合,不是針對企業的某一部門,也不是針對單個企業的內部整合,而是指企業運作過程中涉及到的所有上下游企業以及企業本身的知識與技能的整合。核心競爭力是許多單個技術和生產技能經過復雜的協同作用的結果。對于任何一個企業,領導者的智慧、員工的忠誠、共同的價值觀、企業聲譽與形象、管理運作機制、營銷理念、與供應商和銷售商以及顧客之間的關系資本看似無形,但都是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2.6 不可交易性
它是企業從自己過去的成長歷程中積累產生的,與企業的技術、結構、文化等獨特性質息息相關,體現了企業特有的歷史文化氛圍。其價值難以估量,無法像其它企業資產通過市場進行交易轉化。
2.7 延展性
能夠同時應用于多個不同的任務,使企業能在較大范圍內滿足顧客的需要。即它必須能夠不斷推衍出一系列的新產品,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3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構成要素
在分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的問題上,中外學者同樣有著不同的觀點。
在國外學者的論著中,很少直接分析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從其對核心競爭力概念的理解入手,分析歸納他們對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的認識。他們把核心競爭力的直接構成要素理解為技術、知識、技能、組織管理能力、文化或價值觀、資源、研發及市場營銷能力等。
費明勝等認為技術能力是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此外還包括響應能力、戰略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等。
曹繼剛博士認為,可分為兩大類: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
在分析這一問題上,筆者認為應在企業內、外部的作用關系為出發點,重點在于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具有緊密關系的企業內部活動,并結合我國企業的實踐,把企業核心競爭力基本構成要素分為:人力資源、創新能力、管理體系、技術體系、價值觀。
3.1 人力資源
它包括企業員工個人的體質、智力、知識和技能,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與知識技能結構。核心競爭力屬于知識的范疇,其實質是企業組織中累積形成的特殊知識,而知識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人是其重要載體。核心競爭力只有通過企業員工的學習和創新才能獲得。如何發揮人才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貢獻和把人力資源與企業有機結合在一起,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首要問題。因此,企業的人力資源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3.2 創新能力
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和制度創新。創新就是對企業的技術、人(物)力資源、管理體系以及企業價值觀進行重新整合的過程。它是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即使制造的產品看起來不怎么樣,像萬寶路公司生產極多的相關性很低的產品,但它卻能利用核心能力,使公司整體蓬勃發展,擴大了原來局限于香煙的競爭優勢。
3.3 管理體系
主要包括向顧客提品和服務的各個環節中的能力。例如市場響應能力、市場調研能力、戰略決策能力、研發管理能力、生產制造管理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售后服務能力以及管理模式、激勵機制、制度體系等等。好的管理體系可以將各種分散的人力和技術資源有效的集中組織協調起來發揮企業的整體優勢。
3.4 技術體系
技術能力是指企業開發與設計新產品和新流程的能力,以及整合關于物質世界知識的能力,包括一系列配套的技術專利、技術訣竅、方法、程序、經驗和設施裝備、技術規范組成的。既包括隱性技術系統,也包括顯性技術系統。
技術體系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更新和競爭優勢的保持。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產品和技術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更新換代的速度日益加快整合,企業能否及時獲取最新的技術、產品和市場等信息,并在組織內部迅速準確地傳遞、處理是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的前提。因此企業技術體系的完善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小論文。
3.5 價值觀
價值觀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無形因素。企業文化和品牌形象的形成過程中,都受到企業價值觀的直接影響。并且企業文化本身就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企業員工所形成的共有理念、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表現形式。價值觀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無形因素。好的價值觀可以減少內部沖突,給企業的員工帶來一種凝聚力,使其圍繞核心競爭力展開服務。價值觀念的更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創新的動力,企業價值觀只有與科技發展保持同步,甚至領先于當前的科技潮流,才會使核心競爭力保持長久的競爭優勢。
4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4.1 確定目標
要想培育獨特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必須明確自身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只有目標、方向明確,企業的資源配置、使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加速核心競爭力優勢的培養與壯大。由于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所花的代價較大,且具有一定的剛性,會影響企業較長時期的經營運作,因此,企業在選擇核心競爭力培養方向時都較慎重,常常將目標鎖定在最能影響行業發展前景的領域,以使企業掌握更大的競爭主動權。
4.2 集中優勢資源
集中資源就是將資源集中于企業待定的一項或某幾項目標業務領域,以發揮最大資源效用,增強特定的競爭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事實上,相對于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而言,任何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個企業都很難在所有業務活動中都成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業只有將資源集中起來,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在目標領域取得突破,形成核心競爭力。當今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企業,都是把請注意力和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某些關鍵性的業務工作上,以求得領先對手的目的。
4.3 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相結合
通過自我研發和收購兼并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企業的核心技術。在技術創新的同時,注意管理和制度創新整合,及時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提高管理水平。制度是維持和發展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證,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和創新,保證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核心競爭力[3]。
4.4 持續動態學習
堅持動態持續的學習、提高知識技能的積累和儲備,是培養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科技飛速發展、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企業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組織其知識都在不斷落伍,必須進行持續動態地學習,更新、重組知識技能與結構,才能維持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4]。彼得?圣吉指出:未來最成功的企業將是學習型組織----一種靈活,有彈性,不斷以學習創造持久競爭優勢的組織。因為企業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競爭對手學習的更快。
5 結束語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和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企業的競爭力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面臨的重大問題。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創造學習型組織,提高員工素質,不斷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62
[2]施先亮,李伊松.供應鏈管理原理及應用[M].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151-154
[3]馬衛國,王歡.淺議技術創新與企業核心競爭力[J].企業經濟,2009(2):46-49
[4]趙修衛.組織學習與知識整合[J]. 科研管理.2003(3): 23-25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elements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nd working mechan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system theory and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mechanism, and provides a more appropriate framework for thinking for the study on the composi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enterprises.
關鍵詞:企業;系統論;核心競爭力;作用機理
Key words: enterprise; system theory; core competitiveness;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7-0048-01
1研究背景
核心競爭力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中首先提出?!对u論》中認為:“就短期而言,公司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決定了公司的競爭力,但長期而言,起決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边@個觀點得到了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重視。核心競爭力是一種基于內生的企業競爭優勢,是企業內部一系列互補的技能與知識的結合,它能使企業的一項或多項業務達到比競爭對手更強的水平。這種競爭力不同于企業的一般能力,核心競爭力和一般能力代表了企業兩種不同但相互補充的企業戰略。前者強調價值鏈上特定技術和生產方面的專有以及營銷方面的專長等;后者則具有更廣泛的涵義,它涵蓋了整個價值鏈。通常一般能力使企業進入市場的基本條件,而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獲得突出的成績則應具備核心競爭力。
2企業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
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基礎是企業擁有的各種要素。在系統論中這些要素可概括為能力、資源和環境。由于要素在系統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上具有連續性或有序性,因此,這些要素在空間和時間的運動趨勢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契合,進而形成各種推移和衍生組合體。如企業的管理系統、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又如企業文化的形成和作用,企業文化的作用使企業逐步形成新的行為規范、經營哲學等企業文化資源,以及企業文化資源衍生的作用于企業的發展的新企業文化能力。當然,這些組合體在實體經濟中更多的是以各種競爭力的形式表現出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則是由這些競爭力的發展和提升而來。核心競爭力的實施實施上是企業多方面能力、資源和環境的有機融合,是不同技術系統、管理系統及技能的整合,是企業在特定經營環境中的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合力。按照科學性、可行性、完備性和實用性原則,結合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作者提出市場拓展能力、技術與資金契合能力、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整體管理水平、協同組織能力等五個企業核心競爭力底層構成要素,具體構成見表1。
3基于系統論的構成要素作用關系分析
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之間的作用關系,從系統的角度可以概括為資源和能源的匹配;內部資源、環境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平衡;環境要素的獲取過程中協調與統籌。這些要素的之間的作用關系通常外在表現為企業市場拓展能力、技術與資金契合能力、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整體管理水平及協同組織能力。其作用關系的系統分析圖如圖1。
①市場拓展能力。市場拓展能力反映了企業把握市場信息與拓展潛在市場領域的能力,是實現產品與潛在市場接軌的能力。當然,市場拓展能力涉及到企業營銷過程、品牌商譽、企業形象的管理和控制,它直接決定了企業能否將技術優勢外化為市場競爭力的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市場競爭的焦點就是企業市場拓展能力的競爭。企業市場拓展能力可細化為市場營銷能力、品牌提升力、營銷創新能力、品牌信譽價值等。技術與資金契合能力。核心競爭力實際上是一種基于內生的契合能力,是企業內部一系列互補性要素的結合能力。這里技術和資金具有重要的作用。技術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水平通常需要通過產品展現出來,而技術,尤其是產品制造技術,決定著企業能否取得產品質量競爭優勢和成本競爭優勢。對資金的運用則更多表現為企業財務管理能力上,涉及到企業財務制度及運作機制效果。技術與資金契合能力可細化為生產與制造能力、財務管理能力、技術創新能力。②人力資源管理水平?,F代企業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那么,人力資源管理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對企業核心資源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力資源的基本素質、結構與戰略適應性、招聘與培訓、考核與激勵、創新能力等決定著人力資源的質量,進而也對企業的長足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可細化為員工的整體素質、員工的招聘與培訓、員工的考核與激勵。③整體管理水平。管理能力與層次涉及到企業的組織結構、發展戰略、信息傳遞、企業內部制度、機制運作效果,涉及到企業對未來市場和環境的把握,進而決定著企業對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和對企業發展進行規劃、組織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它是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可細化為戰略管理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市場控制能力、信息控制能力。④協同組織能力。協同來自于技能、資源和知識的共享。它是一種實現將各種因素在時間、空間和功能上達到有序的內聚的能力。通常是建立在“競爭―合作―協調”的運行機制下的協作組織能力。當然,在企業經營中企業管理者通常需要整合企業的各種資源,協同系統內外相關的各種資源與活動,以達到過程的優化,結果的完美。企業協同組織能力可細化為文化凝聚力、行業環境、企業聲譽號召力等。
4結論
企業的持續發展有賴于競爭優勢,而其競爭優勢的源泉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只有致力于打造核心競爭力戰略,培育核心競爭能力,才能立足變幻莫測的市場經濟,進而實現自身的長足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民經濟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優勢特色專業;核心競爭力
中國全日制高職院校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一方面,適齡高中畢業生生源日趨萎縮,萬人規模的高職院校比比皆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經顯現;另一方面,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家長和考生的教育消費訴求更加自我。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正在催促高職院校的調整與洗牌。在這樣的形勢下,厘清辦學思路,明確院校核心競爭力內涵,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高職院校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本文試就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屬性、內涵、衡量要素以及培育問題進行研究。
一、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屬性
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概念源自企業核心競爭力。1990年,美國著名管理學者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爾(G.Hamel)撰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首次提出了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1997年,麥肯錫管理咨詢專家Kevin P. Coyne,Stephen Hail和Patricia Clifford給出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核心競爭力是群體或團隊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彌補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識的結合,是借助該能力能夠按世界一流水平實施的一項或多項核心流程?!盵1]
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應具備如下六項基本屬性:
1. 獨特性。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應是獨有的,他人很難模仿、復制或簡單替代。這種不可模仿和難以替代的特性,是高職院校保持競爭優勢的首要特性。
2. 價值性。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應該能夠給學校帶來實在的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昂诵母偁幜δ芙o其所服務的對象帶來長期性的利益與價值。”[2]這種價值性不但體現在經濟效益方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社會價值方面,即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要。
3. 延展性。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應該能夠滿足不斷擴大的教育消費者需求,并引導消費者需求的增長,即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不但能較大限度地滿足教育消費者的現實教育需求,而且能引導消費者的潛在教育需求,不斷創造新的教育需求增長點。
4. 長期性。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是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種核心競爭力不會像一些實物資產一樣,在時間流逝中造成價值遞減,其在正確的方向下反而會越來越強。
5. 可測性。力是可以準確測量與評價的物理量。核心競爭力是物理學概念應用于社會科學的新概念。因此,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應當具有可測性。
6. 創新性。高校的競爭優勢,取決于其所擁有的優勢知識體系的建設水平,取決于院校的整體管理水平,取決于院校整合優化資源并使之成為優質資源的綜合能力,取決于其內化為對社會有重大影響力的學校文化。要它們由平庸變為卓越,持續創新是必由之路。
二、專業品牌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關于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國內專家的研究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能力整合觀。主要代表為賴勝德、武向榮,他們認為“大學的競爭力就是大學以技術能力為核心,通過對戰略決策、科學研究及其產業化、課程設置與講授、人力資源開發、組織管理等的整合或通過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現而使學校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3]。二是構成要素觀。王繼華、文勝利等學者認為,從中國國情出發,構成大學核心競爭力的要素是教師、管理者和大學校長。[4]王生衛等學者認為,大學競爭力主要表現為硬件核心競爭因素和軟件核心競爭因素。硬件核心競爭因素是能被感知和測量的影響大學創新能力和知識體系的各種因素,包括領先的學術能力、較強的創新能力、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和具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優勢等。軟件競爭力因素是指大學長期形成的大學觀念、價值、文化、辦學理念、大學規劃、戰略等綜合體現。[5]三是核心能力觀。陳傳鴻認為,一流大學必須具有強大的整體競爭力,而構成整體競爭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學科建設水平。[6]
借鑒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根據核心競爭力屬性,我們提出了優勢、特色專業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的觀點。理由如下:
1. 知識體系是高校區別于企業的競爭力核心
專家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表述雖有差別,但認為核心競爭力是技能和知識的結合,借助其達到競爭領域一流水平、具有明顯的優勢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說企業的功能是將一流知識轉化為有競爭力的一流產品而贏得市場的話,那么學校就是以經營知識并培養掌握高水平知識人才來實現其社會價值的特殊組織。知識體系是高校參與市場競爭的優勢所在,是其核心競爭力的原動力。因此知識體系是高校區別于企業的競爭力核心。
2. 專業是高職院校知識體系的基本載體
高校的知識體系在不同類型層次的院校中是有區別的。在本科院校中,知識體系的載體是學科。其知識體系也稱學科體系,所以說學科是本科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在高等職業院校中,知識(技能)體系的載體是專業。其知識(技能)體系是專業體系,所以說專業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本科的學科教學體系與高職的專業教學體系之間,既有關聯,也有差異。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學科是個基礎性的概念。學科有門與類的區別:學科門是最高級別的學科,比學科門低一級的學科稱為學科類,又稱一級學科;比學科類低一級的學科稱為專業。按此分類,高職教育的專業是二級學科,是學科門這個“源”下面的“流”。但高職的專業又不同于本科的專業。本科專業是按門、類、專業的學科邏輯衍生出來的,所以本科中既有按學科類設置的大類專業,也有按職業方向與技術方向確定的普通專業(二級學科)。這樣的劃分顯然與本科院校培養研究型與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目標定位相適應。高等職業院校有意忽略了學科類,直接從學科門衍生專業。這是因為高職院校的專業是根據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技術來確定的,是按就業導向設置專業。雖然所有教育都強調人才培養的知識、技能、素質要素,但側重點不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中將技能定義為關鍵詞,實際上是強調職業崗位中動手或手腦并用的技能。對高職而言,知識與素質是在職業崗位上起間接作用與持久作用的隱性就業能力;而技能則是在職業崗位能否直接上手的顯性就業能力。所以高職教育的知識體系是以技能為中心的知識體系,與本科教育以知識為中心的知識體系有明顯的區別。
3. 優勢、特色專業或專業群建設水平決定高職院校的品牌
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產品品牌與企業品牌能有效放大企業的競爭優勢。因此,品牌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顯性指標。在教育市場中,高校的品牌也能有效地增強其競爭優勢,是其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教育部推進的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大大增強了高職院校的品牌意識。一方面,示范建設院校是依據辦學特色、綜合實力與市場競爭力的標準從高職院校中擇優選拔的;另一方面,通過示范院校建設項目的實施,建設院校的市場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得到顯著提高。在目前條件下,示范院校很自然地成為品牌高職院校的標志。
人們已經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專業建設對于高職院校品牌建設的重大意義。實際上,示范院校建設從遴選到驗收都是緊緊圍繞著專業建設進行的。可以這樣說,沒有一批有優勢、特色的專業或專業群,高職院校必然缺乏市場競爭力,不可能成為示范。所以,專業建設水平決定院校品牌,決定院校的市場競爭力。
三、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內涵與要素分析
綜前所述,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發展形成的,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高度協調,具有明顯就業競爭優勢,為企業社會充分認同的特色品牌專業與專業群。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構成有四大要素:
1. 人才要素
人才是院校核心競爭力首位要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決策層。 高職院校領導班子是專業建設的方向決策層。院校領導班子的素質、水平與決策判斷力是引領專業結構調整,確立專業建設方向,建設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組織實施高效能教學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建立有特色、有影響力專業品牌的根本保證。由二級學院(或專業系部)領導層與專業帶頭人組成的組織是專業建設的執行決策層。他們的專業視野、職業素養和政策執行力是專業建設水平提高的關鍵。所以說決策層是人才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2)管理隊伍。最好的決策,如果沒有訓練有素、綜合素質優良的管理者去有條不紊地實施,就不可能有高效的產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質量與享譽社會的專業品牌不但取決于決策層的正確決策,更依賴于管理隊伍的運作水平與職業精神。從這一意義上說,管理決定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3)專業教學團隊。專業教學團隊是專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力量,也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力量。實現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主力軍是師資隊伍,而高水平的專業教學團隊則是學校師資隊伍的脊梁。
2. 技術特色要素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應用技術人才。與職業崗位對接的技術綜合能力是檢驗畢業學生質量的主要標準。專業特色,關鍵是技術特色。其他特色,如運行管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特色都是為凸顯專業技術特色服務的。吸引企業注意力的,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專業,一定是技術含量高(體現企業先進技術)、技術綜合程度高和反映稀缺技術品種的技術特色專業。因此,技術特色是形成專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3. 制度建設要素
人才培養、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的有效運行都必須有必要的制度保證。機制不合理,系統運行就會出現障礙,組織發展就會受阻;機制合理,就會有效激發組織活力,促進專業發展。所以說,機制的作用是根本性與基礎性的。
4. 硬件配置要素
技術與技能的訓練,對教學資源的依存度很高。所以硬件配置也是構成高等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的要素。除了師資隊伍與校舍之外,運動場所與實訓基地以及與之配套的實驗實訓設備儀器是人才培養的主要硬件配置。
四、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1. 以就業市場需求為辦學導向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此目標定位決定了它必須牢固樹立立足地方經濟,面向區域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辦學思想,必須堅持以就業市場為導向,積極培育主體專業,發展特色專業,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專業和專業群,從而形成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的核心競爭力。
2. 以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分析為基本依據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要求源于其所面向的行業、企業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因此,必須通過對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明確專業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設計課程體系,提煉專業的技術特色與人才培養模式特色。這樣才能明確具有競爭力的專業特色的方向。
3. 以強化和提升專業技術含量為重要目標
技術是專業的立身之本,因此強化和提升專業技術含量,必然成為提高專業競爭力的重要建設目標。主要途徑有:一是要在課程體系構建中及時引進或融入企業新技術;二是要通過機制建設,有效提高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技術服務能力;三是要加快專業與行業企業的合作,通暢理論與實踐,課堂與現場,教材內容與崗位應用技術的雙向通道;四是加大與新技術相關的實訓基地建設,有效利用企業的新技術裝備實施工學結合專業教學。
4. 以品牌特色專業帶動專業群建設
獨木不成林,為數不多的特色專業還不能有效構成高職院校的整體競爭力。以品牌特色專業為龍頭帶動專業群建設,才能形成合力更大的院校核心競爭力。專業群是以資源共享為基本紐帶的相關專業組群。以較大人力、物力、財力打造的特色品牌專業的建設成果如果不能有效輻射到相近基礎專業,不但會造成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不利于特色品牌專業的健康發展,從而削弱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專業群建設的主要抓手是專業師資隊伍與共享實訓基地,核心是發揮人才與實訓設施的效用。
5. 以學科專業的交叉復合為發展方向
許多生產一線的工作往往是綜合性的,需要多學科的知識與多種技術門類的技能才能解決。隨著現代生產和技術中綜合化趨勢不斷增強,職業崗位的智力技能內涵日益豐富,這就需要培養復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在專業培育時經常會根據生產一線的要求,有意地進行跨學科專業的聯系,將不同門類的技術有機地綜合在一個專業中。復合的方法有三:一是異類復合,如將人文管理與工程技術復合,“機械制造質量管理”、“商務英語”等就是異類復合專業;二是同類復合,即將同一門類(門與類相同)的專業進行復合,如“機電技術應用”、“數模專業”就是同類復合專業;三是子系統獨立專業,子系統是從系統中獨立出來的系統,在一些技術成分構成較復雜的專業中,根據市場需求和學校辦學條件,將其設計為若干專業方向,進而發展為專業。
參考文獻:
[1]趙國浩.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與實務[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晉保山.論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及培育[D].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5-16.
[3]賴勝德,武向榮.論大學的核心競爭力[J].教育研究,2007(2).
[4]王繼華,文勝利.論大學核心競爭力[J].中國高教研究,2001(4).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是指構成核心競爭力的基本組成要素,或者說是核心競爭力的表現形式。綜合分析,企業核心競爭力應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企業資源
資源是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企業資源包括物質性資源、非物質性資源等,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質性資源包括土地、廠房等不動產,機器設備、運輸工具等固定資產,存貨、流動資金等流動資產。非物質性資源包括商譽、品牌、專利、技術秘密、商標、積累的學識和經驗等,也包括原材料、產品等上下游關系及政府關系。沒有企業資源作為支撐,核心競爭力很難建立起來。
(二)技術能力
技術能力是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能力是一個由一系列配套的技術專利、技術訣竅、設施裝備、技術規范為表現形式的隱形和顯性技術組成的,包括硬件和軟件的相互配合與協調的有機系統,籠統地說一個企業的技術能力主要是將原材料等輸入轉換成顧客滿意的產品輸出的技術轉換系統。技術能力從重要程度上可分為核心技術和一般配套技術。核心技術是指實現顧客價值的關鍵技術,所以一些人往往把核心技術等同于核心競爭力;一般配套技術則指支撐核心技術實現的輔助技術。技術能力從結構上還可分為三層:獲取和創造新技術的研發能力,利用現在成熟技術生產顧客需要的產品或服務的制造服務工程能力,培育、利用工程技能和生產作業技能的作業能力,三層技術能力分別對應企業的科研人員、工程人員和作業人員。
(三)企業制度
制度是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企業的所有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企業制度規范下進行的。制度的本質是指人與人之間結成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從制度的內容看,主要包括產權制度、經營制度和管理制度三個層面。
制度是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如果一個企業的行為目標傾向于短期目標,就會忽視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這種長期目標;如果一個企業的行為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健全,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就失去了動力和壓力;如果一個企業的權責不清,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不完善,培育核心競爭力的目標就無從實施。
(四)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手段。企業的本質是資源、能力和制度的有機結合,以創造顧客價值的組織形式。使各種資源相協調,各種能力相配備,各種制度相兼容,這之間起紐帶作用的就是管理。
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管理能力,要通過企業戰略決策、生產制造、市場營銷以及組織管理、企業文件的整合等具體環節上表現出來,才能使企業獲得長期競爭優勢,構成核心競爭力要素。企業計劃決策、領導指揮、組織協調、監督控制和管理激勵等各類管理職能都應該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而展開,生產、營銷、財務等各個管理領域都應該以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充分調動利用各種資源和能力,創造更大的顧客價值。
(五)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動力。企業文化是在不確定環境的情況下對管理制度的替代。
企業文化從層次上主要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三層。精神文化,包括企業的共同愿景,企業使命、企業目標、企業精神、核心價值觀、企業戰略、經營理念等。制度文化主要是為實現精神文化所倡導的內容,而在企業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所做的制度性規定。行為文化則主要涉及人們的行為規范、工作作風等具體行為所應遵循的準則。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實質上都是如何落實、實現精神文化,受精神文化支配。管理學家德魯克說:“在管理中越是利用一個社會的文化傳統,則這種管理的成效也就越大?!蓖瑯樱诤诵母偁幜Φ男纬晒芾碇?,企業文化也發揮著重要的源動力作用。
二、形成過程
企業核心競爭力,需要依次經過獲取要素、創新、管理整合和拓展四個步驟才能最終形成。
(一)獲取要素
1.內部培育。內部培育是指企業通過內部力量開發形成核心競爭力所需的要素。根據核心競爭力培育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演化法和孵化法。演化法是經營者選定一個目標,由全體員工在原有工作崗位上一起努力,設法在合理期限內建立形成核心競爭力的要素。孵化法是企業組建獨立的工作組,專門從事核心競爭力的開發培育。
2.市場采購。市場采購是企業從市場上一次性購買培育核心競爭力所需的要素,向外部市場購買所需的要素能力,包括購買專利權、特許經營權、雇傭有特殊專長的人才、交鑰匙設備,等等。
3.企業并購。當某種知識或要素不容易獲取并包含在另外一個企業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中時,企業并購對于獲取該知識或要素就是適宜的途徑。并購優勢之一在于它的快捷性;優勢之二是它的排他性。當然,在并購過程中,企業可能需收購一些用處不大的資產和人員。另外,由于企業文化的差異,并購后企業與被并購企業要在文化、管理體制等方面存在諸多磨合,如果不能很好地整合并購企業的文化、管理體制、人員等,將會嚴重影響并購的效果。
4.公司合作。當不同的企業擁有各自專長而又互補的知識和要素時,它們可以通過合資企業、產權互換、聯營或戰略聯盟等方式來互相學習。通過合作中企業雙方知識要素的交流、促進,獲取對方的某些技能,然后與內部技能整合,就有可能建立一項單個企業都不可能或難以建立起來的競爭力。
(二)創新
企業創新包括觀念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價值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等等,是各種創新機制有機結合的全面創新體系。這些創新的綜合結果是企業的全面的核心競爭力,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形成機制。
1.觀念創新。在面臨新技術革命、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企業必須用新的價值觀、新的視野來謀劃和構建企業思想和觀念,使企業真正成為學習型組織和創造型組織,為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提供全方位服務。
2.制度創新。企業制度創新,就是根據市場配置資源和企業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斷革新和完善以企業的財產制度為核心的各項基本制度。制度創新包括產權制度、經營制度和管理制度三個層面上的創新。
3.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知識經濟的今天,技術的更新速度是驚人的,計算機的芯片平均每兩周就有一次技術更新。如果企業不重視自己核心技術的更新換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很快就會失去優勢。
4.產品創新。產品創新是企業最終的有形產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企業全部活動的成果。產品創新是提高企業應變能力和競爭力的基本手段,是企業可持續競爭的動力和必然要求。產品創新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產品線的創新;二是產品品質、性能、外觀的創新。
5.市場創新。市場創新,一是可以通過廣告、促銷活動,售后服務等挖掘市場潛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在原有市場上進行滲透性創新;二是可以通過尋求新的市場細分,重新給企業產品定位,尋求新的買主和市場,進行開發型市場創新。
6.管理創新。管理創新的內容有很多,包括管理思想創新,管理方式創新,管理手段(工具)創新,管理制度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等。
7.組織創新。組織創新應遵循組織結構適應于戰略的原則,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要突破傳統層層分級職能制和戰略經營單位的束縛,構建靈活、高效、扁平式的新型企業組織;二是實現以人為中心、以組織過程為中心和分權化的組織;三是加強團隊建設,建立企業內部的市場化組織。
(三)管理整合
管理整合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內內整合,整合內部現有的資源、能力、技能、技術知識以及組織機構、管理體制等,以形成統一對外的核心競爭力。這主要發生在企業的既定戰略目標,定位不發生變化,企業內部資源、能力充沛而不需借助外部資源及能力的情況下。二是內外整合(在企業明確既定戰略所需核心競爭力,而企業內部資源和能力又不足以形成所需核心競爭力時,企業就需借助外力,通過并購、聯盟等方式引入外部的能力)。三是戰略整合,主要指在外部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企業原有的戰略已不再適應時,企業需要在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經營理念的指導下,分析外部經營環境變化中所帶來的機會,借助于企業原有的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明確新的戰略發展方向和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的過程。
管理整合,實質上表現為通過管理的介入,增強要素能力間及其支撐設施間的協同性??傮w而言,管理整合的結果是在企業內形成一個核心競爭力并且能夠得到不斷培育和積累的自身組織協調機制。
(四)拓展
拓展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將核心競爭力應用在最終產品或市場的開發上。通用公司除了自己生產部分汽車以外,還將公司長期培育出的核心競爭力―――先進的設計技術和強大的銷售能力等應用在產品和市場的開發上,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并強化核心競爭力。二是利用核心競爭力開發中間產品。三是發展和更新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不是一種固化的能力,而是一個動態系統,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發展,原有的核心競爭力可會演化成一般的能力而逐漸喪失競爭優勢,因而企業必須時時關注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演變,并不斷推進、豐富,直至更新。
三、保障體系
(一)學習型組織
核心競爭力的本質應該是“知識和技能”。它的特點是獨有的、優異的、扎根于組織之中的,競爭優勢是可持續的。雖然核心競爭力并不會像有形資產那樣被逐漸消耗,但是如果組織不注意更新、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競爭對手的不斷進步、超越,組織的優勢也會喪失。這就要求每一個企業必須始終保持一種清醒的認識:要想保持并擴大核心競爭力的領先,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就必須把握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持續不斷地進行有關核心競爭力方面的投入和創新活動,而合理的投入和創新活動的基礎和源泉就是企業的學習能力。
美國《財富》雜志指出:“未來最成功的公司,將是那些基于學習型組織的公司?!睂W習型組織是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一個企業只有當它是學習型組織的時候,才能保證有源源不斷的創新的出現,才能具備快速應變市場的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員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作用,也才能實現企業滿意、顧客滿意、員工滿意、投資者和社會滿意的最終目標。未來成功的企業必然是學習型的企業。如此看來,打造學習型企業是大勢所趨,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企業家
企業家的行為不僅推動了與企業核心技術專長攸關的技術創新,而且推動了企業的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等。企業家個人的才能、魄力和遠見卓識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美國微軟公司的技術及其開發能力和輝煌業績令世人矚目,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總裁比爾•蓋茨的卓越的組織領導。
企業家在企業中的獨特地位,對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組織模式、管理風格、市場營銷、后勤系統、融資和投資決策等一切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它決定了研究與開發的方向、效率,決定了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的成敗,從而也就決定了企業核心競爭力能否形成和核心競爭力所具有的特征。因此可以說,企業家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起著關鍵性的保障作用。
四、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機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機理,就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將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各要素建立聯系和實現組合,在保障體系的作用下,使企業形成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有機體系,主要涉及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要素(企業資源、技術能力、企業制度、管理能力和企業文化)的獲取和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對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要素的不斷創新、整合和拓展。
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機理的邏輯模型就是:
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要素×形成過程×保障體系
用數學函數式來描述, C(x)=f(S,P,E)
―――C(x):表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自變量函數;
―――S:表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要素,主要是指企業資源、技術能力、企業制度、管理能力和企業文化;
―――P:表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要素,主要是指獲取要素、創新、管理整合和拓展;
關鍵詞:技術資本;核心競爭力;要素資本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第三次科技浪潮的推動而產生并形成的一系列高新技術,社會經濟的發展已進入了新技術時代,技術要素已取代傳統生產要素成為現今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企業日趨激烈的競爭中,技術要素對企業的貢獻越來越大,技術資本逐漸替代傳統資本成為企業財富創造及價值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因此,企業在這個特定的經濟時代,惟有不斷推行技術創新,不斷提高技術資本的投入量和使用效率,才能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技術資本的內涵
2.1技術資本的經濟內涵
技術資本首先是一個資本范疇,是知識經濟時代新出現的,它可以理解為企業在其生產經營及管理活動中所積累起來以取得價值增值的預付技術價值,它由技術資源(要素)在一定條件下轉化而成。技術是商品,可以進行交易,但技術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可以帶來高額增值,所以又具備資本的自然屬性。技術只有在財務資本幫助下進入市場和企業,具有明確的產權關系,并與其他資本相結合,實現其使用價值和市場價值,為企業帶來資產增值,才能稱為技術資本。
2.2技術資本的屬性
一般來說,技術基本具有以下幾個屬性:
2.2.1高風險性。技術資本不僅承擔著技術風險,還承擔著市場風險和其它風險。
2.2.2高增殖性。風險和收益往往是對等的,因為技術資本是一項承擔著高風險的經營活動,如果成功,收益往往是比較高的。
2.2.3融合性。技術資本不具有實物形態,投入生產時,必須與一定的有形資本相融合,才能發揮其使用價值。
2.2.4投資的重復性。技術資本可以重復投資,并可根據市場需求狀況,調整投資時的價格,獲得更高收益。
2.2.5時效性。技術成果具有一定壽命,不是可以無限制地創造價值的。
2.2.6技術資本值評估的復雜性。由于對預期利潤的測算受技術成果水平、成熟度、技術壽命周期、技術投資方式、替代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技術資本值的評估極其復雜。
三、技術資本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
經營戰略的關鍵在于培養和發展能使企業在未來市場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競爭力。在戰略管理過程中,企業應首先考察現有資源和核心競爭力以及在適當的市場機會中這些資源和競爭力的價值,然后確定與未來可能存在的商業機會所要求的資源和核心競爭力相比的差距,最后進行如何彌補差距的戰略決策。
3.1技術資本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以技術資本為基礎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著眼點主要在于企業可能獲得壟斷利潤。技術資本的形成方式大致可分為兩種:其一為建立在自主研發基礎上的技術積累與資本化,對應的是技術領先戰略,以超額收益為訴求,一般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其二是以引進、消化、吸收和改造為主積累技術力量,對應的是技術跟隨戰略,定位于行業平均利潤,相應風險也較低。
就中國現行經濟環境和企業狀況,從財務角度運用技術資本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思路有二:一是依靠自身力量和財務資源構建內在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模式。二是通過并購擁有某種專長的企業,或者與擁有互補優勢的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構建整合內外資源的核心競爭力模式。
3.1.1依靠自身資源構建內在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戰略觀念不鼓勵企業進入那些與其核心優勢缺乏較強關聯的產業領域,為了獲取或保持持久的戰略優勢,企業應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在自己擁有一定技術優勢的領域經營,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對技術資本的選擇和應用,以科學合理地確定在此基礎上構建核心競爭力財務模式的行進方向,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漸進發展態勢。
第一,技術資本應具備對消費者潛在需求的把握能力。這是技術資本項目選擇和技術資本成果形成產品進入市場所要求的,也是企業財務是否能以技術資本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這一客觀現實的職能要求。第二,技術資本應具備獨特性,即競爭對手無法對其加以復制或復制起來難度很大,從而為企業提供持久的競爭優勢。第三,技術資本應具備一定的延展性,以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和選擇權,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經營業務的拓展范圍。
3.1.2實施技術資本戰略重組構建整合內外資源的核心競爭力。技術資本戰略重組是企業對那些掌握本企業重大技術資本所需要的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的企業實施的重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在20世紀80年代改變了以往只用自身力量從事技術資本化的做法,而是采用與其他公司合作或重組其他公司以獲取最先進的技術來實現其戰略目標。1984和1985年通用汽車公司分別花了25億和45億美元,兼并了電子數據系統公司和休斯航空公司。因此,對于運用技術資本開發與獲取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專長和技能,如果因為受到企業內部資源的約束和傳統觀念的約束,通過企業內部發展建立核心競爭力困難很大或時間不允許,不妨以自身內部資源為基礎吸收外部資源,則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必要的競爭力要素。
從長遠看來,技術資本不僅是企業進入市場的條件之一,也是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必要因素之一,技術資本(的積累儲備)豐厚與否,直接關系著企業絕對實力的高低。
3.2技術資本與核心競爭力其他構成要素的關系。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大致可分為要素資本、組織資本和社會資本三部分,技術資本作為一種重要的要素資本,與組織資本和社會資本相互聯合,共同推動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增長。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從過去的成長歷程積累中產生的,不是通過市場交易獲得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協調”和“有機結合”,其存在形態具有結構性、隱性和非要素性等特征。因此,核心競爭力可被看作是由企業各要素資本相互依存和補充,并在組織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支持下而共同創造價值的一個系統。在高新技術企業里,培育核心競爭力的財務問題,就是財務部門如何設計要素資本結構,協調技術資本同其他要素資本的關系,適量運籌組織資本和社會資本,達到企業生產協調和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
四、結論與建議
總之,企業要持續發展必須以技術資本為依托,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企業的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政治與法律環境、技術環境、自然環境等諸多因素,將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市場創新、資本創新等系統化,建立和實施技術資本的財務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