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翻轉課堂的感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7)11-0036-04
一、調查背景
高職教育是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為主的高等教育,其無論是學生群體特征,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教學資源的獲取和教學環境的利用,都與基礎教育乃至本科教育有較大的不同。現有的研究表明:翻轉課堂在基礎教育方面產生了顯著影響,為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和資源均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1];同時,國內高校聯盟的研究也證明,利用MOOC、SPOC等形式的翻轉教學可有效開展混合學習,具有易于服務高校教學、有效降低學習難度、重新定義師生角色的優勢[2]。但這些研究主要是針對本科院校進行的,很難直接作用于高職院校。不y發現,各國及相應的研究機構已經清醒地意識到:不同的學習對象要有不同的實施模式,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數據比最終的分數更具說服力。為此,本文借鑒部分高校實驗翻轉課堂的經驗,在全省6所高職院校開展了翻轉課堂現狀和實施效果的實證調查研究,以數據分析來正面回應“翻轉課堂是否促進高職教學效果”的詰問,幫助廣大師生對翻轉課堂教學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二、問卷設計及數據處理
(一)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問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目前高職院校實施翻轉課堂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明確影響翻轉教學效果的因素;其次,通過對師生的調查和訪談,了解他們在踐行翻轉課堂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并提出數字化校園下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對策和建議,為促進高職教學的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實證依據。
為避免現場調查帶來的時間緊、被訪者忙于應付從而影響調查效果的弊端,同時為節省成本和時間,迎合師生現行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本次調查采用APP和Web形式。圍繞調查目標,問卷在設計時吸收了相關研究成果[3],并考慮了院校層次、不同師生群體、專業類型等因素,共20個自變量,分4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包括5個二級變量,每個變量的評價因子共5個,對應5種不同的評價程度,如變量1分為“非常了解、比較了解、一般、聽說過、完成不知道”5種評價因子,其他評價因子在此從略。評價指標和變量詳見表1所示。
(二)數據處理方法
本次在線調查共獲取1856份調查數據,剔除明顯不符合的特征記錄(如全是A選項,或有規律的局部全A、全B選項等),將余下的1738條數據從后臺數據庫中導出到Excel表中,另存為以制表符分隔的文本文件,方便R軟件利用read.delim函數進行處理。為避免局部隱性非可信數據對整體分析結果的影響,并考慮便于處理結果的可視化分析,本次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處理,隨機選取其中200條記錄進行量化分析,共進行5次,然后取均值作為最后的分析結果。實驗采用R軟件計算一級變量和二級變量的均值和標準差,然后從整體上依次分析“應用現狀”“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和“總體評價”之間的回歸關系。
三、結果分析
(一)一級指標的數據統計
分別對4個一級指標包含的變量值進行計算,求其均值和標準差,結果如表2所示。
從統計結果來看,應用現狀的均值最低,其次是教學過程,教學效果與總體評價的均值相當,而標準差正好相反,總體評價的標準差最小,應用現狀的標準差最大。這說明學生對當前翻轉課堂的教學現狀滿意度最差,且不同學生群體對慕課網、可汗學院、網易公開課等教學形式的了解差別較大,對數字化校園的軟硬件環境、教學場所和翻轉課堂的大面積推廣的認知存在較大的分散性,反映出高職院校在建設支持翻轉課堂的數字校園和教學場所方面的水平參差不齊,各校在推行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方面的力度也有較大的差別。
調查發現,學生在接受翻轉教學時感受的教學效果,能直接體現在總體評價上,這說明,學生對翻轉教學的興趣、參與度和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整體認可和肯定。因此,學校在推廣翻轉教學的初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基礎準備工作,如構建流暢的數字校園環境、精心設計高質量的微視頻、建設豐富的配套教學資源等,讓學生在接觸翻轉教學的初期就能感受其巨大的魅力和有效機能,從而成為翻轉課堂的追隨者和參與者。
(二)二級變量統計
表3顯示,在所有二級變量中,變量2即“翻轉課堂教學曾經在你學習過的課程中廣泛使用”均分最低,其次是變量4“學校有完善的支持翻轉課堂的教學平臺和資源”。這說明高職院校在推廣翻轉課堂方面還存在不足,要利用省市、國家層面建設品牌專業和資源庫的機會,夯實翻轉教學的軟件和硬件基礎,攻克阻礙翻轉教學的壁壘,全面提升翻轉教學的高度和深度。同時可以看出,變量9和變量10的均值和中位數也都比較低,這反映出在實施翻轉課堂時,高職生在主動探究問題和學結方面明顯不足,不能自覺控制學習進度,對時間的把控能力較弱,影響了學習效果。這需要任課教師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加強這方面的培養和強化。
調查反映,變量7的均值為4.55,中位數為5,由于中位數不受異常值的影響,具有穩定性,說明絕大多數學生對“上課時得到老師的個別指導,從而解決你本次學習的疑惑”持非常肯定態度,學生能明顯感受到翻轉課堂的課中學習相比傳統課堂而言,更能得到快捷的學習幫助和教師指導。其次,變量12和變量18的均值和中位數都比較高,說明學生在翻轉課題中,能明顯感受到由于能及時解決學習疑惑帶來的學習輕松感,從而得出相比傳統教學,該教學模式具有更好、更有效的教學體驗。其他變量的均值和中位數均在4以上,這表明,學生對翻轉教學的總體評價較高,認可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反映出學生有較大的收獲感和學習效能,愿意在課程學習中嘗試和運用翻轉教學,并贊成學校推廣和普及該教學模式,擴大受益面,讓更多的學生分享課程改革成果,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三)一級指標中各變量的相關性和影響
在4個一個指標項中,總體評價是因變量,應用現狀、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可以視為自變量,因為數字校園的軟硬件環境,校內外的微課、公開課等學習資源都會影響學生對翻轉課堂的總體評價。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則更能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親身體會,也直接影響學生對翻轉教學的總體評價。因此,此處將應用現狀、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分別設定為自變量x1、x2、x3,總體評價定為因變量y,來分析3個一級指標項與總體評價的相關性和影響程度。
經軟件計算并從分析結果得出公式:y=1.29275+0.21663x1+0.02256x2+0.51497x3。
結果顯示,應用現狀與總體評價顯著正相關,教學過程與總體評價相關性不明顯,而教學效果與總體評價高度顯著相關。從教學常理來看,教學過程是翻轉課堂的核心,其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評價,應與總體評價有直接的關聯。但從分析的數據來看,這種關聯關系并沒反映出來,究其原因,在翻轉教學活動中,可能相比教學過程環節而言,教學現狀和教學效果更能直接和明顯地讓學生感受到變化和不同。另外,教學過程受教師表現、視頻質量、時間分配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對教學過程起決定性的作用,如果表現不佳,學生自然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值不高且趨于穩定,也就不能對總體評價造成顯著影響。
從回歸分公式可以看出,應用現狀包含的二級變量,如共享微課資源、教學場所、大面積開設翻轉課堂和數字校園支持翻轉教學的軟硬件環境,直接對總體評價的滿意度造成顯著影響,表明這些客觀條件是翻轉教學的關鍵要素和基礎,提供通暢的教學資源訪問和舒適的教學場所,以及保障軟硬件設備的正常運行是保證翻轉教學效果的前提。
數據分析發現,教學效果對總體評價的影響最為明@,教學效果每提升1個值,將使總體評價增加0.51,說明與教學效果相關的評價因素:自主學習能力的提示、學習更輕松、微視頻提高學習效率、更好的師生關系和激發學習興趣對綜合評價有直接的影響。原因在于學生在翻轉學習過程中對這些因素的感受更深刻、體驗更直接,也就將教學效果直接反饋到總體評價中。所以,要全面提升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不僅要加強數字校園的軟硬件基礎建設,同時要豐富以微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成果,還要加強教師在翻轉環境下的教學能力培養,成為組織課堂學習的高手和引導學生研學的金牌教練。
四、建議與啟示
從以上4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的數據統計分析,能比較直觀地反映出我國高職院校翻轉課堂的應用現狀:從應用范圍來看,多數的院校還沒有普及和大面積推廣翻轉課堂教學,實際應用的翻轉教學課程寥寥無幾;從支撐資源來看,數字校園的基本環境是比較健全的,但缺乏豐富和有針對性的微視頻和外鏈接的微課資源;從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對體驗過的翻轉教學持較肯定的態度,沒有明顯的偏好和否定的意愿;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給予一致的較為積極的好評,但在翻轉教學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學生的評價一般。基于以上結論分析,對高職院校落實教育信息化的教學創新,推動翻轉課堂的未來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翻轉課堂的平臺和資源
調查表明,盡管高職院校在數字化校園方面的建設卓有成效,但專屬慕課和微課的教學平臺還很欠缺,不足以支持翻轉教學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慕課和微課平臺,能使視頻學習和師生的網上互動交流順暢便捷,方便師生及時檢索到自己所需的網絡資源;另一方面,要采取共建、共享的網絡資源建設模式,及時推出與課程教學相適應的微視頻、PPT、電子學案和在線測試等網絡資源,為翻轉教學的實施提供技術和資源支持。
(二)提升教師對翻轉教學的駕馭能力
無論是從教學的組織、工具的使用,還是教學內容的選取和設計,翻轉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由于教師的時間和精力上的限制,或者對翻轉教學中自身角色轉換的不適應和認識不足,都會造成教師對翻轉教學的消極處理,影響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雖然部分教師積極投身于翻轉教學的洪流之中,但由于自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存在再學習困難,很難將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通過微課的形式完美展現出來,挫傷了他們應用翻轉教學的積極性。因此,要從學校政策、環境和時間上充分給予教師支持,幫助他們領悟翻轉教學的理念,掌握新媒體技術,提升翻轉課堂的設計和組織能力,讓廣大教師真正成為翻轉教學的踐行者和推動者。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興趣
在翻轉教學中,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和信息的獲取者。因此,在將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練”轉變為翻轉教學“預、學、研”的過程中[4],更需要學生的主動參加,讓學生自覺觀看微課視頻,認真完成知識自測,積極參與課堂主題研討,及時進行學習的總結和反思,逐步培養學生自我約束和把控時間的能力,培養學生能靈活運用各種學習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訓學生探索新領域、新知識、新技術的興趣,讓學生成為翻轉教學的最大受益者和推動者。
(四)創新課程評價方式
任何教學模式的創新最后都要接受效果的檢驗,翻轉課堂也不例外。如果課程還是采取傳統的終結性教學評價方式,很顯然這違背了翻轉課堂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體性原則,也不符合評價活動的驅動性特征。因此,要建立綜合的評價新機制和新方式,可以通過在線測驗、課堂報告和辯論、學生作業以及紙卷考試等多種形式來進行評價,將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結合起來,形成多維、多元的綜合評價體系,來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學生通過評價結果能真切地體會到翻轉教學帶來的效果,會自覺、主動參與翻轉教學活動,促進教學的良性循環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卜彩麗,孔素真.現狀與反思:國內翻轉課堂研究評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6(12):26-28.
[2]T蘇燕. SPOC支持下的生態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6):100-102.
[3]池憶.翻轉課堂的學生滿意度調查研究[J].高教探索,2015(6):85-87.
[4]祝智庭,管環琪,邱慧嫻.翻轉課堂國內應用實踐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5(6):66-67.
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Flipped Classroo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Campus
Cai Binbin, Song Chuping, Li Shaoqin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lipped teaching,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flipped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questionnaire was carried ou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four dimensions, such as application form,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effect and overall evalu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ardware foundation of digital campus in different colleges,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tudents’cogni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he students are deeply imprinted on the flipped teaching, but have a general attitude towards the teaching effect. In the meanwhile, 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the application statu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verall evaluation,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is not obvious,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overall evaluation are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result of investigation, the college should find out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campus platform and resources, teachers’flipped teaching ability,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flipped teaching reform.
關鍵詞:初中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研究
一、課堂角色從原來的教師主角變成學生主演
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翻轉課堂而言,最大的特點就是突出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在傳統模式下的教學實踐中,面對新的教學內容,師生所占有的知識是不對等的,老師絕對占有新知識,課堂教學成為老師向學生單向傳輸知識的手段,學生在此模式下一直是被動的接受者、聆聽者。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這對于全面提高教學效率,效果非常顯著。
二、精心設計視頻,對預習環節進行優化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中所用到的教學方式有視頻教學法,這對于促進教學非常有利。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不斷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水平,優化設計和制作條理清晰、高效可行以及具有良好互動性的視頻輔助教學。基于老師所制作的視頻練習題,引導學生自主觀看,并在課前進行針對性的預習。學生通過仔細觀看老師精心設計的教學視頻,能夠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還可針對個人的具體情況,對學習步調以及節奏等優化調整,從而使原本非常枯燥、乏味的預習變得有滋有味。
三、合理安排課前學習任務
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前環節并非只是學生觀看老師制作的微視頻,還應當設置與上述微視頻以及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其他學習任務。比如,有些課文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環境、時念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閱讀這些內容時往往難以產生共鳴。就這一現象,傳統教學模式下,老師的應對方法是適當選擇和補充背景資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然而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該任務全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學生自主讀課文、看微視頻,老師將能夠幫助學生解讀教學內容的資料傳達給學生。在此過程中,除文字資料以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音像資料,以豐富學生所掌握的資料。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另一方面還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當學生完成課前活動任務時,首先會對文本內容有非常深層次的認知,而通過更加深入的閱讀,內容理解也更準確和深刻。其次,引導學生對某種應用文體進行嘗試性寫作。最后通過該種方式,可以使學生搜集、歸納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得以提升。
四、轉變家長的角色,成為孩子的“同學”
翻轉課堂教育理念,還應當延伸到家庭,讓家長正確認知該種新型的教育方式,營造良好學習氛圍;讓家長與學生一起觀看微視頻,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配合教學。比如,《背影》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請家長、學生一起通過網絡觀看《背影》,欣賞改編自本文的黃磊的歌曲《背影》,然后共同品讀課文、交流感受。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讓他們明白無論自己的路行多遠、將來的事業成功與否,都是父母的牽掛;同時,父親也應當意識到,自己是孩子善良、純真心靈中應有的快樂音符,時時陪伴孩子轉過每一個彎、翻過每一個坎,讓他們面帶微笑地期盼和度過每一天。通過翻轉課堂,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學習,不僅可以有效增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心靈交流,而且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可謂一舉兩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家庭中的延伸,可以使家長不再是苛刻的督促者、埋怨者或者責備者,而是“翻轉”成孩子們的“同學”和學習參與者,較之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總而言之,翻轉課堂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并不是簡單地套用模式,而是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探尋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方法,這樣才能體現該種教學模式的價值,才能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興.關于初中語文翻轉課堂教學實施的思考[J].新課程(中旬刊),2015(04).
[2]蔣少鴻.初中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初探與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上),2015(03).
初識“翻轉”――在摸索中迷茫
2013年3月,在校長的帶領下,學校共10位教師前往重慶聚奎中學進行了觀摩學習。此行我們學習了聚奎中學的“翻轉課堂”的探索成果,并通過實際聽課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翻轉課堂”。個人認為,“翻轉課堂”模式對于教學環節中的預習、重難點解析和復習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具有極強的教學實效性和可操作性,于是,我便開始了自己的“翻轉課堂”教學嘗試。
在返校后的“翻轉課堂”教學嘗試中,我將八年級上學期地理的教學內容錄制成教學微視頻,并結合導學案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加以運用。
“匪哥,你播的是啥子?”“匪哥,你個人錄的嗎?”……剛開始,學生對這種先看教學微視頻,再結合導學案學習的方式感到很新奇。(注:“匪哥”是學生對我的昵稱)
“匪哥,又要看視頻嗎?”“匪哥,不看行不?”……時間一久,學生便慢慢對這種方式失去了興趣,甚至對“PPT播放+錄音”的教學微視頻頗為抵制。
簡單地將PPT錄制成為教學微視頻并不能很好地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的“翻轉課堂”教學嘗試陷入一陣迷茫。
作為親歷者,我很清楚,迷茫是因為那時的我把“翻轉課堂”想象得太過簡單了。
再識“翻轉”――在迷茫中改變
2013年10月,在區教委組織下,信息技術項目聯盟學校赴深圳市南山區學習考察,了解先進地區的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通過學習,我也對“翻轉課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翻轉課堂”所使用的教學微視頻,單表現形式就是多種多樣的,PPT錄屏僅是其中一種。教學微視頻的制作,在突出知識性、專業性的同時,還應該具備一定的趣味性……這些都對我在“翻轉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嘗試有著很大的觸動和幫助。
在“翻轉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嘗試中,我和同事們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來錄制教學微視頻,讓枯燥的講述變得生動有趣。
“匪哥,視頻中那個人是你嗎?”“匪哥,再播一遍可以嗎?”“匪哥,下回哪時播喲?”……在改善錄制教學微視頻的方法后,雖然教師實錄的教學微視頻數量下降了不少,但是教學微視頻成功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
一點小小的改變,讓我的課堂氣氛又活躍了起來。充滿趣味的教學微視頻,讓學生對我的課堂有了新的期待。學生的期待,又讓我對“翻轉課堂”充滿了信心,更有干勁。
三識“翻轉”――改善日常教學
有付出才會有回報,經過一年多的“翻轉課堂”教學嘗試的積累,我的教學微視頻《秦嶺―淮河》在九龍坡區首屆微課程大賽獲得領導及專家的肯定與好評,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但是,我對于“翻轉課堂”的認知卻再次陷入迷茫。怎樣才能更好地將“翻轉課堂”和日常教學結合起來呢?
2014年9月,我通過網絡MOOC的形式學習了北京大學王瓊教授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很好地解開了我的困惑,讓我對“翻轉課堂”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翻轉課堂”不是一種模式化的教學,而是一種教學思維。它并不要求每堂課都必須有教學微視頻,前置學習材料可以以文本、圖像、視頻等形式存在,最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學習任務單。通過學習任務單,教師可以幫學生明確“學什么、怎么學”,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的學習效率。同樣,“翻轉課堂”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不管是哪種課堂教學形式,只要能幫助進行理解學習,都能與“翻轉課堂”很好地融合使用……于是,我又開始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嘗試改變一些東西。
“匪哥,這回發的為何不是導學案了?”……在課堂教學中,我嘗試著用教學任務單替代以前的導學案,更多地將討論、探究等形式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并強調將教學內容與地圖有機結合,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加以理解記憶。
“匪哥,這回的音樂是《舌尖上的中國》嗎?”……在教學微視頻的制作上,除了堅持幽默地將知識點融入微視頻以外,我還嘗試著在不影響聽覺感受的基礎上,在部分視頻中添加了背景音樂,盡量使教學微視頻更“高大上”,還能夠在課后與學生更好地互動,增加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匪哥,這些事是不是真的這么奇怪喲?”……除了錄制教學微視頻,我還嘗試通過網絡有針對性地搜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聞片段,并嘗試著將有聯系的內容加以剪輯串聯,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達到增長見聞的目的。
看著學生們一點點地對地理課堂越來越期待,“翻轉課堂”讓我在課堂上進一步認識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句話。
回看“翻轉”――課改需要勇氣
在網絡上,在現實中,無數專家學者對“翻轉課堂”褒貶不一,有視之為課程改革靈藥的,也有斥之違背教育規律的。我嘗試了兩年的“翻轉課堂”教學,但由于業務素養水平有限,對專家的意見不敢妄加非議,作為普通教師我只有兩點簡單的看法。
首先,不管是什么課堂,只要能被學生接受并喜愛,就應該是好課堂。
其次,不管是什么課堂,學生對課堂的回饋,都應該促使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進。
基于本人親歷,我認為:不管是課前的精心準備,還是課上的認真講授,甚至是對“翻轉課堂”教學嘗試的思索探究,雖然這些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看著一個個學生喜歡上地理這門課,就覺得我的付出是有價值的。
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渺小的我不能肯定“翻轉課堂”就一定是課程改革的靈藥,但是我可以肯定指手畫腳、作壁上觀一定不是課程改革的靈藥。
一、樹立“過程為本”教育理念
從本質上講,教育是學生的立體學習過程,以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傳統的教學模式事實上是一種結果導向,更多注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翻轉課堂則強調的是過程教學,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和培養。一方面,由于翻轉課堂通過信息化渠道將“學”置換到“教”之前,因而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要在課堂教學之前完成知識的接受工作,就需要學生能夠積極提取有用的知識信息,并分析處理這些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翻轉課堂的課堂教學過程更多的是一種知識內化過程,就需要學生在課堂中學會如何提出自己的疑問、表達自己的觀點、回應他人的質疑和分享自己的感受,這些能力的鍛煉和培養也是學生綜合素質體現。因而,在初中語文翻轉課堂的建構之中,應該摒棄傳統的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樹立“過程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展。
二、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而學生則居于被動接受地位,多表現為“我說你聽”“我講你寫”的方式,屬于一種單向灌輸型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被忽視,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翻轉課堂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學生也由知識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建構者,其主體性地位得以凸顯。因而,在初中語文翻轉課堂建構過程中,老師也要注重角色的轉換,由傳授者和灌輸者轉變為組織者和引領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組織和指導,比如組織學生對特定內容進行討論、指導學生如何去獲取相關信息,建構起“師生互動”的教育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三、強化教育者的技術整合能力
信息技術是翻轉課堂的有力杠桿,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直接影響著翻轉課堂的實際效果。在翻轉課堂的建構過程中,無論是微視頻的制作還是在線作業的整理都依賴老師的技術整合能力,強化教育者的技術整合能力,提升教育者的技術水平是建構翻轉課堂的關鍵所在。因而,在初中語文翻轉課堂建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培訓和鍛煉,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加強對初中語文教師信息技術培訓,通過系統培訓學習,使教師掌握學習運用軟件和各種媒體工具;另一方面通過講課競賽的方式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相應的教育主管單位要擔負起組織工作和責任,通過設定特定主題來監督翻轉課堂的建構落實情況,使教師在競爭之中求發展,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化水平。
在新課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環境下,翻轉課堂已成為目前教育中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是以微課作為基礎,微課資源的優劣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效果,微課與翻轉課堂屬于緊密聯合的關系。探討微課與翻轉課堂在科學教學中的應用,能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
微課;翻轉課堂;科學教學;探究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翻轉課堂教學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一種標志。翻轉課堂是在信息化時代下衍生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也是自上而下的一種教育模式,為我國新課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一、微課與翻轉課堂
(1)翻轉課堂的發展。
我國教育在進行課改的早期就具有翻轉課堂的意識,從翻轉課堂發展至今,已有多種的教學模式產生,目前主要的有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問題導向自主學習、三三六這四種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為我國教育的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翻轉課堂比較傾重于理論,但缺乏實踐性的教學。真正將翻轉課堂付諸實踐,是從2011年上海、廣東和重慶這些區域的學校開始的。例如,深圳南山實驗小學、廣州海珠區第五中學、重慶聚奎中學、上海閔行區浦江第一小學,在實施翻轉課堂后,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翻轉課堂實踐的一面旗幟。
(2)微課的概念。
經過十幾年的課改,關于微課的概念仍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胡鐵生認為微課就是一種微課程,主要是以微型教學視頻作為基礎,針對每一個學科的知識點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而焦建利卻認為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主要的表現形式為精簡的在線視頻,是以教學應用或學習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本文中的微課主要是指微視頻,就是在短時間內,為闡述某知識點或解決某問題而錄制的微型教學視頻,是微課程的一種表現形式。
二、基于翻轉課堂的微課設計策略
微課程孕育挑戰,翻轉課堂實現蛻變,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微課是翻轉課堂的核心,在教學目標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明顯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但微課與翻轉課堂結合,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所以,設計制作優秀的微課是成功實施翻轉課堂的必要前提。
(1)微課的制作。
在全球信息化的時代下,獲取教學資源的渠道已從報紙、書本拓展到網絡,如今關于教育的頻道和視頻不計其數,在這些視頻中有著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如可汗學院網站、國外的YouTube教育頻道、TED視頻、火星視頻教育、微課教育在線、優酷教育頻道及我要自學網,等等。優秀的教學視頻有效地促進了翻轉課堂教學的發展,但與課堂教學目標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教師在運用微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盡量不要選擇現有的微課資源,而應當先提高自身信息技術水平,然后再去制作微課,唯有這樣才能跟上教育發展的步伐。在制作微課這個問題上,對教師有著較高的要求。制作微課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在錄制前教師應當先制定一個完整的設計策略,如PPT的制作、微課腳本的撰寫、知識點的分配等。
(2)微課的適用性。
微課在如今課堂教學中,屬于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教師在運用微課程進行教學時,不能太過于形式主義,避免出現跟風的狀況,必須在微課的基礎上全面實行翻轉課堂教學。當前,微課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實驗是一種集中于理科類的操作性課程。理科類的知識點具有操作性強、目標明確的特征,小學科學教師可以通過微課來顯示基本的原理,突出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教師要提高翻轉課堂教學的效果,就要遵循學生的意愿,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還要根據學生的建議對微課進行針對性的調整。
(3)化解重點和難點。
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小學生還不具備抽象思維能力,缺乏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對于教材中的難點與重點不容易掌握。加之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在課堂上會出現注意力不持久或不集中的現象,接觸科學的機會比較少,對科學的認識還較為模糊。小學科學教師要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將文章中的難點與重點制作成微課,運用微課進行教學,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掌握重點,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容易和高效。另外,教師還可以從學生實際生活中列舉與科學相關的例子,提高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將實際生活的例子用在微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科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唯有這樣,才能讓微課在短時間內發揮最大的教學作用,提高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科學的快樂。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運用微課與翻轉課堂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先明確微課的概念,讓學生認可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參與翻轉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遵循學生的意愿,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還要根據學生的建議對微課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唯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微課與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
作者:鄭東 單位: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第十一小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微課 小學語文 翻轉課堂
在當前我國新課程標準持續深化改革的社會背景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始滲透至教學領域的各個科目教學活動中。與傳統教學課堂相比,翻轉課堂合理實現了課堂教學模式及學生學習組織形式的轉變,同時,在翻轉課堂上,大量多媒體信息資源的利用不僅豐富了學科知識,還開闊了學生眼界[1]。另外,作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重要環節,微課的應用還能明顯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內化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總而言之,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推行,是適應新課標改革的趨勢必然,更是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內在需求。
一、利用微課翻轉課堂突破教學重難點
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多媒體技術也開始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工作的各個層面,微課教學就是綜合利用互聯網資源與多媒體技術的一種教學形式。具體來說,微課事實上就是教師將教材中的知識點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表現,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前通過觀看視頻而了解課程的重點內容。因此,教師在制作微課時就應該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接收能力有效整合互聯網資源,從而將課程中的重點內容為學生直接呈現,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提高其知識理解速度,還能有效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其學習效率[2]。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臥薪嘗膽》一文之前,就可以先通過制作為課的方式將文章中的知識點進行總結,使得學生能夠在通過微課學習初步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品德。另外,教師還可以在微課視頻中展示更多勵志的典故與成語,從而擴展學生的知識系統,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同類型詞語或是同一類文章素材的具體應用。
二、利用微課翻轉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力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為學生制作好教學短視頻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與具體情況來安排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時,針對自身的真實學習效果,學生可以對視頻進行反復的觀看學習。當在課堂上進行課程講解時,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并鼓勵學生在班集體中發表自己對于文章內容的認識與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善于發現不同學生之間的思維差異,積極引導課堂討論話題的走向。另外,對于學生不太理解的視頻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堂視頻播放的同時進行進一步講解。例如,在學習《三顧茅廬》一文時,有的學生不明白劉備為什么會三次拜訪諸葛亮,而若是第三次沒有見到諸葛亮時,還會不會有第四次,而有的學生則關注為什么前兩次拜訪時諸葛亮沒有接見劉備,此時,教師應根據文章的具體表達內容為學生進行一一解答。在經過教師的詳細講解后,學生就能夠更為全面、深入地掌握三顧茅廬的故事內容,明白其中所蘊含的深意。
三、利用微課翻轉課堂凸顯閱讀主體性
教師在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傳授相應的語文知識時,通常會采用多媒體輔助設備,例如,為學生放映課前所制作的幻燈片、互聯網視頻資源等。特別是在課文閱讀講解時,教師通常會將文段中所包含的語篇結構知識、修辭手法、細節描寫及所蘊含情感等詳細情況以幻燈片放映的形式為學生進行一一羅列,在這樣的課文講解模式下,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入熟悉文章內容,還能使學生在教材課文學習過程中真正收獲語文應用知識,從而積累自身語文素養[3]。例如,在為學生講解《桂林山水》一文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文章內容在課件中插入精美的桂林山水圖片,使得學生在品讀文章內容的同時,借助圖片的欣賞作用產生帶身臨其境般的美的享受。同時,針對文章中細致的景物描寫,教師可以結合真實的桂林山水面貌以賞析作者寫法上的巧妙之處。此外,在品讀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表在看到美麗桂林山水景色時的內心感受,從而以己度人,試著站在作者角度體會其對大自然的親近、向往之情。
四、利用微課翻轉課堂構建有深度的語文課堂
與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相比,利用微課翻轉課堂進行教學活動,能夠為學生創建出有深度的語文課堂。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在翻轉課堂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進一步凸顯。那么如何才能通過微課翻轉課堂構建出有深度的語文課堂呢,首先,教師應不斷創新變革語文教學方法,對于課時較長或是內容較為復雜的課文而言,在制作微課視頻時則可以將其分成多個小結進行展示。其次,教師應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及時為其提供幫助,并指導學生合理分配其學習時間,從而有效保障學習深度與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詹天佑》一文時,就可以將文中難度較大的兩種鑿井法以生動的視頻展示效果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有效地將文中生硬的技術描寫轉變為具象的理解,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切感受到這種施工設計的巧妙之處,進一步深化語文知識課堂。
綜上所述,作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論研究探析階段,更應積極投入課堂實踐,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彭作玲.基于翻轉課堂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J].中華少年,2016(15):198-199.
關鍵詞:“翻轉課堂”;開放教育;教學策略
一、研究背景
廣播電視大學的學生不同于普通全日制高校的在校生,他們多為在職想要提升自身學歷的學員,由于他們受到工作事物和家庭等方面的多重制約,導致他們無法像普通高校學生那樣擁有可以投入學習的大量時間。電大系統采用面網結合的教學模式,在為學員提供大量自學資源的基礎上為學員安排適量的面授課,用于重點講解學員難以掌握的知識內容。由于很多學員缺乏主動學習的毅力和興趣,導致他們在面授課上很難聽懂教師的授課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果的提升。“翻轉課堂”的出現,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探究、討論,教師轉變為整個過程的指導者、促進者。通過前期調研與實踐研究,開放教育中的多數學員和教師對“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持積極態度,認為應用得當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員的學習效果。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就“翻轉課堂”如何在開放教育中有效實施進行相關探究,力圖最大限度地發揮“翻轉課堂”的自身特點,讓其為遠程開放教育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提供出路。
二、“翻轉課堂”核心理念與理論基礎
“翻轉課堂”的核心理念可以總結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就是翻轉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前,學生在家利用教師提供的視頻和相關材料進行學習;課堂時間則用來解決問題,概念深化,參與合作性學習。此模式將最寶貴的學習資源———時間最大化。“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1)掌握學習:該理論強調目標定位,反饋矯正。“翻轉課堂”的重中之重在于課堂活動中的協作、探究。(2)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是人們通過感覺、知覺得到的,是由人腦主體的主觀組織作用而實現的,并提出學習是依靠頓悟,而不是依靠嘗試與錯誤來實現的觀點。(3)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是一門科學,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教則是一門藝術,是把學生與教學大綱結合起來的藝術,是安排可能強化的事件來促進學習,教師起著監督者或中間人的作用。十分強調強化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師、學習伙伴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5)人本主義:該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發展學生的自我潛能和價值為目標的人本主義教育觀。人本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為本,主張對人的“終極意義”的追求,強調人的情感體驗,注重學生內心世界的發展變化及學生個性的培養。(6)教學設計理論:以學習論、教學論、教育傳播學、信息技術等作為指導思想的理論依據,采用系統方法,分析學習需求、確定學習目標和任務體系,整合教學策略、制定解決方案。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實現教與學的最優化。(7)自主學習理論:該理論不同于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探究,著重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及合作交流能力。(8)同伴互助合作學習:該理論體現著集體行動的思想,通過合作互助同伴間共同完成對問題的探索,在互動互助中增長知識,得出結論。(9)基于問題的學習:是以“問題”為核心的高水平的學習,該理論是一種讓學生通過基于不一定有正確答案的真實性問題的學習而獲取知識的教學,是由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活動構成的一種新的教與學的方式。(10)混合式學習:該理論將傳統學習和基于網絡的現代化學習方式相結合,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三、開放教育中“翻轉課堂”實施的策略分析
通過上述對“翻轉課堂”理論基礎的探究,本節將著重研究如何利用上述理論指導“翻轉課堂”在開放教育中實施的有效策略。1、“翻轉課堂”教學環境要保證師生、生生間的積極互動。“翻轉課堂”將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到課外,由學生自主完成,課上主要用于學生間問題的討論與解答。因此,構建一個積極有序的課堂氛圍對教學效果的提高十分重要。為了營造良好氛圍,教師需要充當主持人的角色,在學生互動減少或者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給予幫助,為了提供給學生更好的幫助,教師需要準備大量教學素材并對知識內容充分掌握。2、利用獎懲機制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對于在“翻轉課堂”上主動提問或積極回答其他學員問題的學生,教師需要在第一時間給予鼓勵并探究其他獎勵機制來促進學生持續維持這種學習態度。本研究認為,適用于開放教育學員的獎懲機制可以包括以下幾種:其一是對于參與教學活動的學員,根據其參與次數為其準備級別不等的電子資源作為獎勵,如電子書、各類考試的參考資料等;其二是對于長期不參與課題互動的學員,主講教師要在第一時間了解學員的心理狀態和想法,盡可能鼓勵其參與進來,對那些仍不參與互動的學員,其平時成績適當降低;其三是對于偶爾參與互動的學員,每次參與互動后及時給予口頭表揚,并對其回答進行補充,幫助其更好的理解內容,以此來鼓勵這部分學員積極地參與互動。3、對“翻轉課堂”教學內容和環節進行良好設計。很多教師認為“翻轉課堂”是對傳統教學環節的翻轉,即課堂用來解惑答疑而課外用于知識學習,既然課堂時間轉變為解惑答疑,教師只需回答學生的提問或引導學生之間互動討論即可,對這一環節教師并不需要特殊設計。本研究通過調研發現持有上述觀點的教師不占少數。本課題認為,上述觀點并不正確。“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的內涵并不僅限于課堂內外的翻轉,而是整個教學模式和思路的翻轉。“翻轉課堂”的課上環節,并不是學生間無序的就知識內容的問題而進行的自由討論,教師需要對學生討論的各個環節加以引導和提示,需要精心設計好整節課的討論主題和流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看似主動靈活的自由討論過程中得到知識點的進一步理解和深化。針對“翻轉課堂”的設計主要集中在活動的組織與設計之上,需要盡可能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做互動多討論。4、教師在每節“翻轉課堂”上至少要為學生提出1-2個有難度的問題。如果只是提出容易解決的問題,將使學習進度較快的學生覺得枯燥無聊,喪失學習的動力。難題的提出也有助于學員開動腦筋主動思考,并在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中開拓思路,對自己認知策略的提升有所裨益。在學員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在第一時間給以提示,讓學生沿著正確的思路自主探究,以至于最終解決難題。5、“翻轉課堂”教學實踐中體現人文關懷的思想。雖然開放教育的學員都是成人學習者,但是在進行實際教學時也應多加考慮他們的內心感受,讓他們像兒童一樣在快樂中學習。不論兒童還是成年人,能夠在一個和諧有愛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是所有人都向往的。為了體現這一思想,教師需要具有平易近人的態度,遇事多站在學員的角度考慮問題,在面對學員回答不上問題、遲到等事件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多給學生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愿意回答問題,樂于在工作之余參加面授課的學習。6、“翻轉課堂”中應至少同時包括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兩個部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該為學員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機會,教師應主動探究促進學員自主交流的多種形式。
四、結論與展望
“翻轉課堂”的出現為課堂教學效果的改變帶來了一種新的嘗試與可能,目前為止,多數教師對待這一教學形式持有肯定的態度。“翻轉課堂”運用得當,可能會對教學效果的提升帶來可能,否則可能只是一種形式獨特的噱頭,與傳統教學相比并無大的提升,反而浪費了教師的寶貴時間用于制作或尋找合適的素材與資料。通過大量文獻研究和實踐反饋,本研究認為一般來說,內容比較容易理解的部分適合學生課外自學,而涉及到技術、情感等的部分則更適合回歸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學習。每一種新型教學形式的出現都會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翻轉課堂”的出現也不例外,然而,要想真正發揮“翻轉”的功效,還需學者和專家、教師們的共同探索與研究,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徑方能解決。相信在未來,“翻轉課堂”這一形式的運用能夠為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帶來可能,本文僅對“翻轉課堂”在開放教育中實施的相關策略進行探究,希望對日后“翻轉課堂”教學效果的真正提升提出一點借鑒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宋艷玲,孟昭鵬等.從認知負荷視角探究翻轉課堂———兼及翻轉課堂的典型模式分[J].遠程教育雜志,2014,(1).
[2]容梅,彭雪紅.翻轉課堂的歷史、現狀及實踐策略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5,(7).
[3]姜艷玲,徐彤.學習成效金字塔理論在翻轉課堂中的應用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4,(7).
關鍵詞:翻轉課堂 大學語文 應用
大學語文是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漢語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理解、鑒賞、表達能力,對于提高母語修養及綜合文化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語文的授課對象是大學生,授課內容與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既不是對中學語文的“補課”,也不是“高四語文”,而是較高層次的語文課。大學語文的培養目標、學科性質,決定了其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不同于中小學。在新的教學環境下,翻轉課堂的出現,為大學語文教學活動拓展了一種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一.什么是翻轉課堂
2011年,薩爾曼?可汗在TED大會上將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翻轉課堂”介紹給全世界,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翻轉課堂是相對于傳統的課堂上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講,課后學生完成作業為主的教學模式而言的;它是指課前學生在家觀看教學微視頻,完成知識的理解與把握,課堂上完成作業,深化討論,動手操作,探究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凸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和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為信息時代的教學改革注入了活力。
二.翻轉課堂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以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的《大學語文》第九章中《蒹葭》為教學案例,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實踐。
(一)提前介入,獨立學習階段
如何設計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微視頻成為翻轉課堂舉足輕重的一環。要針對大學語文的學科特點,根據《蒹葭》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精心取舍,整理篩選與《蒹葭》有關的資料,如《蒹葭》出處《詩經》的介紹,《蒹葭》中個別生僻字詞的提示,名家對《蒹葭》主旨的解讀,鄧麗君《在水一方》歌曲的展示等等。創建教學微視頻,營造意境,讓學生融入到詩歌的情景中,耳濡目染、潤物細無聲地接受人文的熏陶。同時提出思考問題:《蒹葭》一詩的創作主旨歷來眾說紛紜,有“刺襄公”、勸其“遵循周禮”說,“招賢”說,“愛情”說等,你更傾向于哪一種解讀?提前介入的不單有學生,還有教師。教師可及時掌握學生網上交流平臺的互動交流、練習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理解程度,并制定個性化指導方案,為下一階段的深入學習做好準備,為知識內化―合作互動階段奠定基礎。
(二)知識內化,合作互動階段
1、個性化指導。由于教師在課前已經了解掌握學生探討、交流情況以及學習效果,并及時發現了普遍存在的疑難問題和典型問題,所以課上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集中講解,針對個別典型問題一對一、面對面獨立講解,效率高、目的性強。
2、任務布置。在個性化指導的基礎上,匯總梳理出一些有探討價值的問題,供學生合作互動。以《蒹葭》為例,可圍繞如何體會《蒹葭》這首詩中的“音樂美”和“朦朧美”展開研討,并拓展閱讀李商隱的《錦瑟》、顧城《一代人》。
3、合作探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以進行師生、生生討論,暢談各自對《蒹葭》這首詩的形象、意境的理解,從“音樂美”當中感受漢語的魅力,從“朦朧美”中感受古詩詞含蓄慰藉、迷離朦朧的意境,體會弦外之音、意外之旨,獲得獨特的審美享受與情感體驗,從而樹立好學習這首詩的信心。在這個階段,需要教師在學習資源組織、教學策略設計等方面充分考量,把問題設置、思考啟迪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起學生強烈的主觀能動性,不使翻轉課堂流于外在形式。
4、成果評價。如何檢測學生對《蒹葭》的學習效果,提升對《蒹葭》的理解與收獲,課堂即興演講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即對《蒹葭》這首的解讀及對自己的啟示展示分享。既梳理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實現思想的碰撞升華,非常切合大學語文的培養目標。翻轉后的課堂語文味會更加濃厚,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互動性、主體性更強。
(三)資源反饋,鞏固提高階段
課后教師將課前的視頻資料、課上的互動問題、實時生成的資源以及拓展資料制作成電子壓縮包,在互聯網上與學生共享。電子資料既方便學生隨時搜索查閱,也方便長期保存。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大學語文教學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翻轉課堂的興起與運用并不是完全替代傳統課堂教學,無論什么教學模式,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廣大教育工作者應抓好機遇,迎好挑戰,應以翻轉課堂為契機,努力探索、不斷發展與大學語文教學實際相融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于天貞,田愛麗.“慕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追求及實踐路徑――華師慕課在大數據時代下的探索[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11).
【關鍵詞】初中;歷史;翻轉課堂;教學方式;優勢;實踐方法
0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經濟的增長,我國基礎教育正面臨著一場顛覆性的變革,其核心在于以學生為主體,回歸學習本質,向以學定教轉變。而翻轉課堂模式不僅延續了傳道受業的精神,更是結合了現代高新技術,融入了微課等教學手段,以混合式教學、探討性學習及其他教學方式的優點,充分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的精神,提高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營造了靈活、主動的學習氛圍,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教學手段。本文基于教學實踐,闡述了如何讓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增加教學參與的方法,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的策略,得出了翻轉課堂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
1何為翻轉課堂
為了加強學生的能動性,加深其對社會熱點話題以及時事要聞的理解與認識,學校對內外課堂時間作出相關調整,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權,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專注于項目主動學習,解決社會關注的重點、難點以及世界面臨的挑戰、困境等問題,這就是翻轉課堂。因為翻轉課堂較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其利用微課等手段,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教學成效顯著。目前,翻轉課堂已經逐漸成為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
2初中歷史翻轉課堂實施的優勢
2.1有利于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增加信心
相對于傳統死板、枯燥的教學模式而言,翻轉課堂引入了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大大改善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及對學習產生抵觸、恐慌的現象。例如,翻轉課堂中引入了視頻教育、網絡教學等現代化方法,緊跟時展的步伐,使學習過程充滿現代化元素,極大滿足了初中生的心理需求。歷史翻轉課堂的實施能夠讓學生耳目一新,對于改善學生心理需求意義重大,學生容易在這樣的課堂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2.2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由于傳統歷史課的教學方式與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很難聯想,因此極易對相關知識產生誤解。而在翻轉課堂上,學生可以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從而形象的對知識點進行剖析,大大改變了被迫學習的傳統學習狀態。學生一旦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其獨立思考與團隊協作的能力就會明顯改善。例如,網絡學習可以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使學生有平臺去進行自我探索與分析,提高了學生的探索精神。
2.3更新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
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讓學生感覺乏味,無法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努力更新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學校可以以開展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手抄報競賽、開辦歷史演講等形式,增加學生學習的參與度,豐富教學的方式與內容,從而引導學生把精力集中到歷史的學習活動中來,以便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這充分顯示出翻轉課堂的價值和意義。
3初中歷史翻轉課堂實施策略與實踐
3.1課堂上展示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的展示是翻轉課堂實施的首要任務,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以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為學生盡可能設計意義深刻的學習任務。例如對于《偉大的歷史轉折》的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預習環節,利用EDMODO網絡教學資源軟件給學生提供預習的課程內容,讓學生主動從網絡中調出該內容進行預習。內容為羅列從徘徊到轉折再到推進的中國新情況,并以知識樹的形式進行展示,在知識樹后面可以設置①中國在后為什么會出現徘徊現象;②中國是如何實現轉折的;③推進轉變又是怎樣進行的等問題。利用學生對網絡等新鮮事物很感興趣的優勢,通過上述方式,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應該教學效果很好。
3.2學生自主合作完成任務
教師一旦下發了學習任務就應當交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進行學習,充分落實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全力激發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探索的意識,讓學生融入到整個認知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獲得教師發放的學習任務后,首先應當針對任務進行預習,可以通過資料查找等方式弄清楚學習重點與難點,提出難于理解的問題。然后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盡量解決學習任務中的難點問題。學生通過上傳答案讓老師批閱,可以準確把握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學生之間通過討論、辯解找尋問題答案,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加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3師生交流并給予學生指導
翻轉學習并不意味著學生完全自學,并不代表要摒棄教師所有的主導位置。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必要的環境中對學生給予應有的指導和引領,從而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激活學生的內在潛質,提升學生的自我驅動能力。例如,在學生交流討論中無法得到正確答案時或是學生遇到難題難以解答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指明方向,并適當點化,以保障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讓小組交流活動的有效開展。
3.4拓寬教學空間,變生活為課堂
歷史課主陣地的地位必須進行鞏固,而課堂作為歷史教學的主要集中營,更是學習歷史、解讀社會的重要場所。但是,盡管學習空間有限,歷史演變、社會改革的生動性并不應當被淹沒。所以,如何讓課堂教學充滿靈動性,如何將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相關聯,如何讓學生清晰認識世界的進化過程,如何突破教室的束縛,如何培養學習興趣、引導學習思維、提高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習能力都將是歷史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重點考慮的方向。例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過程中,可以讓一組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另一組學生獨立完成相同的任務,通過比賽的形式對比哪一組學生效率高,以此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小作坊效率比手工工場效率低,從而產生自然聯想,得出大機器工廠的效率遠遠高于手工工場的結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取新穎、多元化的手段進行歷史教育,拓寬教學空間,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意義重大。例如,學校可以通過掃墓等活動的開展,強化歷史與社會的實踐性,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變生活為歷史學習的課堂。
3.5師生對學習進行匯報總結
為了促進學習交流,實現共同進步,經思考、探索、提點之后的學習成效應當進行匯報總結。再次以《偉大的歷史轉折》為例,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從而完善答案。再由老師指導與評價,對小組討論結果作出肯定,以增強學生自信心,并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結語
要想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揚翻轉課堂的積極作用,教師必須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加深對翻轉課堂的認識,并有效結合社會實踐,利用高新技術,實現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初中歷史課堂要努力注入新的活力,融入新的血液,全力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努力發揮翻轉課堂的優點,提高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