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15年,全省環境保護工作將深入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創新,堅持依法行政,努力打造活力環保、法治環保;集中力量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強化水、大氣、農村污染防治,全面打造清澈江河、蔚藍天空和綠色田園,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一、抓機遇、謀改革,努力打造活力環保,積極穩妥推進生態環保體制改革。一是積極推進環評制度改革
將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防范作為環評審批的基本條件。組織承接環境保護部下放的權力和審批項目,制定我省的配套措施,實現對接到位。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探索推行“一口受理”、“限時辦理”、“規范辦理”、“透明辦理”和“網上辦理”。加強下放審批項目的指導,確保審批權“接得住、管得好、服務優”,樹立廉潔高效的行業形象。二足加快推進總量控制制度改革。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規范污染物排放行為。穩步推進排污權有償取得和交易改革,出臺交易管理辦法,擴大排污權交易試點范圍。加快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市場化改革的治污機制。三足探索生態保護紅線和補償制度。完善生態功能紅線劃設體系,完成重點生態功能區、脆弱區和禁止開發區的生態功能紅線劃設。開展流域跨界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補償”的原則,對水生態環境惡化的市縣扣繳預算資金,作為水環境生態補償專項資金,推進流域內水污染治理。四是組織實施環境經濟政策。優先在重金屬行業、危險廢物產生企業,推動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啟動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將環境違法企業列入“黑名單”,并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成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機構,開展環境損害鑒定評估,逐步納入司法鑒定評估體系。
二、謹守法、嚴監管,全面打造法治環保,切實履行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
一是厘清權力清單,堅持依法行政。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全面梳理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9個方面的環境保護行政權力,列出權力清單,及時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監督。二是鐵腕治理污染,堅持嚴格執法。繼續組織開展新《環境保護法》宣傳貫徹活動,重點培訓黨政領導工部、企業負責人和一線執法人員,用準用好法律利器。組織開展環境保護大檢查、環境執法綜合督查和“利劍斬污”專項行動,對違法排放污染物的企業,要嚴格依法予以處罰,對拒不改正違法行為的企業,依法啟動按日計罰、查封扣押和限產停產等手段。推動行政拘留、涉嫌環境犯罪案件的移送和辦理,實現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無縫對接。三足制約權力運行,堅持規范執法。嚴格約束環境執法行為,重點規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收費和行政檢查等執法行為,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以城市為環境監管單元,全面推行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網格區“定人員、定區域、定任務、定權責”,重在解決問題,改善居住環境,做到監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隱患,讓群眾確實感受到環境監管的新成果。四是主動公開信息,堅持陽光執法。依法主動公開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監管及其他重大環境信息。及時公開環境執法信息,推行移動執法,拓寬陽光執法手段,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督促和指導企業依法公開環境信息,接受社會監督。支持和鼓勵公眾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改進公眾參與方式,對環保審批提出意見、對排污單位開展評價、對違法行為進行監督。
三、履職責、控污染,堅決打造清澈江河,積極保護和修復全省水生態環境
一是穩定松花江干流水質。以規劃項目實施為抓手,推進流域水質進一步改善,維持松花江干流在三類水質,19個考核斷面達標率力爭達到80%以上。二是大幅提升重點支流城市內河水質。推進阿什河、呼蘭河、安肇新河、訥謨爾河等河流綜合治理,重點解決斷面不達標問題,堅決消滅劣五類水體。公布省轄城市黑臭水體名稱、責任人及達標期限,建成區基本消滅黑臭水體。啟動“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管年”活動,組織開展專項督查,嚴厲打擊超標排放行為,追究當地政府責任。三是提高良好湖泊水質。加快興凱湖、山口湖、鏡泊湖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建設,湖泊生態環境恢復能力得到加強。四足全面保障飲用水水源水質。強化水源監測與執法聯動機制,依法清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筑和排污口,消除水源安全隱患,地級以上城市水源達到三類水質比例保持100%。開展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年度評估,地級以上城市主動公開水源水質信息。
四、靠科技、治源頭,努力打造蔚藍天空,加快建設空氣清新的美麗城市一足分類指導,科學防治。按照全省空氣質量狀況,以PM10削減任務為基礎,將全省城市劃分為“大幅提升、穩步改善、維持現狀”三個層次。以哈爾濱、七臺河、牡丹江等城市為重點,先期開展網格化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大幅提高空氣質量。二足點面共防,工程推進。控煤,加快城鎮熱網和熱源基礎設施建設及老舊管網改造,加快淘汰小鍋爐。治車,繼續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嚴格黃標車及老舊車輛管理。凈氣,基本完成油氣回收治理任務。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全部完成清潔生產審核。防塵,加大城市揚塵污染控制,加快建筑工地標準化建設,強化道路揚塵管理。繼續做好野外秸稈禁燒,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提標,加快推進火電、供熱、工業鍋爐、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污染治理設施提標改造進度,實現濃度達標、總量削減。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創新
[中圖分類號] X1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043-02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
十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生態文明,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福佑中華,造福人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由之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構建生態文明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念,協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充分而科學地利用已有的工業文明,充分發揮各地生態、資源、產業的機制優勢,引導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教育與培養生態文化。
生態文明貫穿政治建設,十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強調保障人權和民主,提出“協商民主”制度,要求“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為此,我們必須建設生態文明,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全面發展的生態文明道路。
二、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
目前,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主要是“原料―產品―廢料”的非循環方式,是單向的,結果就是“資源越來越少,污染越來越多,直至崩潰”。不但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而且為彌補其所帶來的危害,人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工業文明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抓住新的戰略機遇,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和解,實現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社會,勢在必行。
(一)生產方式的變革
生態文明時代要超越工業文明時代,生態文明生產方式要轉變為“產品―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生產模式,實施“資源再生”與地球資源可持續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生態文明的生產的特點是:產品生產與環境保護統一考慮,在統一的生產過程中完成,加大力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態生產方式。
(二)轉變思維并制定適合的發展策略
樹立生態學整體性思維,創造“資源礦”,從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的出發,制定新的資源開發利用策略,轉變工業文明生產方式為生態文明生產方式,運用生態文明解決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
三、加快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建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教育是橋梁,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體現了生態文明教育的精髓,必須加快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生態文明關系雙面建設
生態文明貫穿文化建設,要加快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和事業,不斷提高社會生態價值觀念和生態生產創造力,使我國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加。
生態文明貫穿社會建設,我們要把握住這個戰略機遇,以創新推動教育價值觀的變革。
(二)以“教育先行”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宗旨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教育可以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創新驅動力。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做到教育先行,提升教育價值觀的培養,完善教育體系,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教育不但可以使人提升對社會的認知感,促進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復雜過程的理解,而且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以及生態文明價值觀。同時大力發展與生態文明教育息息相關的生態文化產業,要形成社會生態文化氛圍,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普及。
1.加快生態文明課程體系建設,增強理論教學的實效性。在教育與研究領域,生態文明課程體系建設是基礎也是關鍵,必須抓好課程體系建設以及生態文明理論研究這一重要載體。這些理論研究必須與生態文明實踐相結合,必須與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社會的生態意識、生態價值觀念、生態生產創造力,使我國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加。
2.傳統教育價值觀必須向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變革。要以創新為手段、為驅動力,創新生產方式,建立新觀念,直接從實踐入手。我們認為,生產過程使用的資源是有內涵價值的,它的使用,除了“采掘過程”需要付費,資源本身的存在就很有價值,必須付費,必須節約使用及循環使用,建立新的“原料―產品―廢料―產品……”生產方式。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循環生產,循環使用,無廢料,形成生態循環。要建立這樣的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以生態教育價值觀教育普及生態文化、生態意識。
樹立教育教育生態價值觀,順應人與自然與社會的生態平衡、和諧共生的發展潮流,從人的教育入手,開展生態價值觀的培養,實現“個體、自然和社會的價值”的和諧共存,教育培養“生態人”,完成“生態事”,造就“生態社會”,推進生態文明穩步有序而又快速地發展。
四、創新是變革教育價值觀的犀利武器
(一)創新是變革相當有力的手段
1.創新發展生態技術和工藝。建立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直至無碳的發展,形成以創新生態技術和工藝為基礎的生態教育價值觀。
2.創新生產與生活方式生態資源的教育價值觀。以創新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以此創新建立新生態方式的教育價值觀,營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3.創新生態資源新模式,樹立生態資源新教育價值觀。創新集約循環利用資源新模式,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強度,創新發展科學技術,實現能源的可再生、能源的生態生產與發展,創新技術與生態教育價值觀,建設節水型社會、保護耕地,生態開發礦產資源,發展循環經濟與生產,可再生,可持續。
4.創新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開發。建立自然生態教育價值觀,形成全社會的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意識,建立自然生態系統的創新保護措施,保護環境、保護自然。
5.創新生態產品。改變重生生態環境,建立重歸自然、重生自然的生態教育價值觀,人工干預植樹造林,擴大森林覆蓋率,人工干預減少荒漠化,減少冰川融化,減少自然災害。
(二)變革教育價值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1.借助工業文明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運用我國發達的工業文明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從生態文明教育入手,同時開展生態文明的科學技術理論研究,建立并不斷發展生態文明的科技支撐體系,樹立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建設科學合理的生態環保產業,利用當代科學技術進行廢棄物的凈化處理,直至轉換為有益物質再利用,形成良性生態循環,打造生態文明的社會。這其中,教育是先導,利用現代生態文明的科技成果營造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
工業文明高度發達,人們的思維必然會存在巨大的慣性,只有創新才能改變。只有創新,生態教育價值觀才能被喚醒,才能有所改變。創新生態教育價值觀,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思維的慣性與生活方式的慣性,包括生產方式的慣性。
2.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本身就是新生事物,更需要創新,更需要發展,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的創新發展將直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的創新就是要做開路先鋒,就是要領先。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在建設生態文明中起著思想引導者的重要作用,為建設生態文明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
五、結論
創新是教育價值觀變革的有力武器,教育價值觀變革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符合十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工業文明已進入末路,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生態文明教育必須超前,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精髓。要加快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推動生態文明的文化大發展,直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立新的生產方式――循環生產,建立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創新是變革教育價值觀的犀利武器,充分利用現有的工業文明,有益于創新生態文明實踐發展,有益于創新樹立教育教育生態價值觀,有益于改變人們思維的慣性。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將能有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的“中國路”,以此引領世界的未來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摘要:黨的十報告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一論述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意志,反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筆者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效和面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條路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思考
黨的十報告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一重要論述,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豐富,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意志。我們必須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因此,本文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這一重大課題,從生態建設的成效、問題、對策等方面展開論述。
一、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效和面臨的問題
(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效
我們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這些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扎實開展,全民資源節約和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節能減排有力推進。統計顯示,2002年至2011年,全國單位生產總值能耗10年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學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4.29%和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綱要的目標任務;資源利用率提高,“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大幅度減低;環境質量局部改善,2002年7大水系重點監測斷面中,僅有29.1%滿足一至三類水質要求,2011年提高到61.0%;2002年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比例為49.7%,2011年提高到62.8%;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提高30.3個百分點;生態保護和修復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間,森林覆蓋率提高2.16個百分點,退牧還草區牧草質量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加大,全國沙化面積減少,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47.16萬平方公里;應對氣候變化取得進展,“十一五”期間通過節能提高能效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6億噸。
(二) 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石油、鐵礦石等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一是資源約束趨緊,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億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二是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一些重點流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氣增多,環境頻發;三是生態系統退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37%、沙化土地面積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我們要意識到,資源環境問題的出現,背后有體制政策、發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認識、自然觀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價值還不被承認。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坎。
二、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全民動員,共同行動。十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布局,是我們黨對建設現代化國家認識的新升華,是科學發展觀的新思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舉措。建設生態文明,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人人都有責任,各行各業都要身體力行。全民都要樹立“切實保護好森林、保護生物多樣性,善待自然生態、珍惜自然資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發展觀念,這樣才能既建設山清水秀、和諧美好、生態優良的人類家園。
(二)加強媒體宣傳。要使生態文明的觀念深入人心,我們還需要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媒體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與努力。應重點抓好幾項工作:一是高度注重輿論引導和宣傳平臺建設。比如,通過創辦網站、雜志,發表綠色書等形式,突出特色,形成品牌,拓寬宣傳渠道。二是抓聯動。要以重點區域、行業、單位為切入點,單獨或聯合主辦相關的論壇、研討會、報告會,就生態文明理念的普及、國策方針的探討等進行交流;同時以重要節慶、重大活動為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吸引廣大干部群眾直接參與生態文明的實踐活動。三是推典型。要認真總結這些年來生態系列創建中涌現出的先進單位、先進個人等典型,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形式,繼續組織好對先進典型的宣傳、推廣,用鮮活的事跡教育人、感召人。
(三)政府體制改革。在政府機關中還要對過去建設的各方面消極因素做出反思,盡快地彌補體制的缺陷,不能再單純地以GDP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唯一依據,而忽視了綠色GDP對于國家建設的重要意義。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制定其他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編制各類規劃、推動各項工作都必須遵循。在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的同時,要強化評價結果在政績考核中的運用。要將體現節約環保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監督管理的重要依據,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充分發揮考核的引導、激勵和約束作用,推動地方政府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努力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是深圳與東莞、惠州交界的唯一街道,是深蕘惠合作的橋頭堡;同時又緊鄰龍崗中心城,是龍崗區中心組團片區的重要腹地。轄區現有可建設用地較多,城市建設密度小,交通干線密集,區域內水域、山林和園林分布豐富,素有“龍崗后花園”之稱。市、區政府充分利用龍崗在生態、空間等方面的有利條件,把深圳國際低碳城落戶坪地。作為中歐可持續城鎮化合作旗艦項目以及深圳建設國家低碳發展試點城市重要舉措,深圳國際低碳城將打造五大中心,即:國際低碳技術集成應用示范中心、低碳產業與人才聚集中心、低碳技術創新研發中心、低碳技術博覽交易中心、低碳發展技術和服務輸出中心。這對加速坪地的城市化和一體化進程,加快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借助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實現坪地跨越式的大發展,最關鍵就是要按照黨的十要求,堅決按照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的戰略部署,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全力推進國際低碳城建設,著力推動坪地社會經濟躍上新臺階。
黨的十報告指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圳市委市政府、龍崗區委區政府積極謀劃,在坪地規劃建設國際低碳城,把建設深圳國際低碳城作為貫徹落實十精神、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建設國家低碳發展試點城市的重大舉措,作為探索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條件下實現高質量穩定增長的有效路徑。坪地作為國際低碳城項目規劃建設選址街道,要堅決按照市區的部署,切實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和責任意識,全力保障國際低碳城各項建設順利實施。
首先,大力推進土地整備。坪地目前的土地資源優勢主要是建設密度較低,零散的小地塊相對較多,但可用于連片開發的地塊卻較少,必須通過整備,才能將潛在土地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優勢。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動員,大力宣傳土地整備工作的重大意義,營造群眾關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整備工作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整合力量、落實責任、突出重點、全力推進,如期完成坪西片區、高橋片區土地整備進度,確保綠色低碳創新產業基地等低碳城核心啟動區重大項目順利實施;結合國際低碳城建設進度,統籌考慮、精心規劃,認真做好整個國際低碳城53.14平方公里選址區內域土地整備工作的編制規劃,確保國際低碳城土地整備工作有序穩步推進,全力保障建設用地需求。
近年來,桐廬縣堅持“寧可發展速度慢一點,也要保護好山水”的發展理念,始終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具魅力、最富競爭力的獨特優勢,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全覆蓋,率先全面開展農村垃圾分類收集推廣工作,連續六年實現富春江出境斷面水質優于入境水,全省美麗鄉村現場會、全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現場會和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培訓班在桐廬舉辦;先后榮獲國際花園城市、國際人居環境示范獎、中國最美縣城、國家文明縣城、國家生態縣、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城市等眾多榮譽。黨的十將生態文明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也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的理念和藍圖。結合桐廬實際,“美麗桐廬”是以生態美為基礎、以城鄉美為特色、以產業美為支撐、以人文美為內涵、以生活美為目標的“五美”并進的發展實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以“美麗桐廬”建設為抓手,努力開創現代文明發展新路子。
立足“三個確保”,打造
山明水秀的生態之美
要圍繞“確保水質提升(每條河道逐步由能游泳向能飲用轉變)、確保大氣改善(全年空氣質量以優良天數為主逐步向優質天數為主轉變)、確保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創建成功(工作標準由試點示范區逐步向達標示范區轉變)”等“三個確保”的目標,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整治工作,努力使桐廬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凈、空氣更清新。
重拳出擊“治水”。大力開展清水治污行動,加強砂、石、山、林等資源的管理,嚴禁亂采亂挖亂伐,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增強河道水環境容量和水體自凈能力,構建健康、完整、穩定的水生態系統。深化地表水自動監測和飲用水源環境管理,建立健全應急處置預案體系,積極推進備用水源等工程建設,探索新建自來水取水口建于流域下游制度;全面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工程截污納管和提標改造,不斷強化對電鍍、化工、造紙、印染和石材、鑄造等行業污染治理和監管,積極推行總量控制和刷卡排污,有效削減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深入實施分水江、富春江水環境綜合整治,完善以鄉鎮交界斷面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為基礎的考核體系、跨行政區域河流交界斷面水質管理和公示制度。
多措并舉“治氣”。大力開展大氣整治行動,實施大氣污染系統綜合治理,改善重點區域大氣質量。把調整和改善能源結構、減煤增氣作為源頭減污的基礎措施,積極推進城區“煤改氣”工程建設,嚴格控制高污染車輛的使用,加快推進天然氣加氣站建設,分步推進公交車“油改氣”工作,著力減少煤炭消費總量,從源頭上降低區域污染負荷;深入開展水泥、熱電行業脫硝工程建設和溫室甲魚養殖場綜合整治,強化廢氣處理設施運行監管;制定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現場揚塵控制規定,強化餐飲業油煙污染防治,建立完善聯防聯控和監測監控體系,推行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新國標。
深化創建活動。以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為總抓手,廣泛開展以“美麗”為主題的生態文明系列創建,積極把“美麗”引入學校、農村、社區、單位、企業和家庭。深化生態村、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創建,積極推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以及國家生態鄉鎮等創建活動;創新生態管理制度和機制,形成生態優先的決策方式、資源能源節約的生產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化氛圍,不斷增強全民生態文明理念,提高生態文明創建的知曉率和滿意率。
融入風景元素,打造
全域景區的城鄉之美
按照“以景區的理念規劃整個桐廬,以景點的要求建設每個鎮村”的原則,立足“最美城鄉”標準,大力推進風景城鎮、風景村落、風景庭院、風景園區、風景工廠等建設,逐步實現“處處是景、時時見景”的城鄉如畫風光。
拉高標桿,做“優”城區。堅持規劃先行原則,高標準編制和實施風景桐廬建設總體規劃、老城區改造提升規劃、城市色彩等規劃體系,推進各類規劃無縫對接;繼續秉承“不以規模拼大小、而以精致論高低”的建設理念,加快城市有機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加快推進重點區塊拆遷改造工作,大力實施開元街區等綜合改造工程;積極豐滿優化新城區,加快實施城西休閑度假綜合體、城東高校文創綜合體及柴埠區塊拆遷改造等重大項目;積極會同國家有關部門抓緊出臺最美縣城標準體系。堅持建區與造城并舉、生態與產業互動,加強富春江科技城城市設計,優化利用山體、水域、綠地公園等環境資源,實施主干道、節點區域景觀提升改造等工程,著力打造集高新產業、創新科技、宜居生活“三位一體”的生態性、高效性、前沿性的科技新城,全面優化城市整體形象。同時,抓住全面西進的機遇,進一步加快與杭州大都市的融入發展。
提升品質,做“精”鄉鎮。以新型城鎮化為主導,突出品質特色發展,加快小城市、中心鎮和特色鄉鎮培育,全面彰顯桐廬城鎮獨特魅力。分水鎮省級小城市培育試點,要立足全省范圍,切實以“杭州西郊最靚麗小城市”的高度來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加快“一心一帶三區”建設,增強小城市的輻射功能;江南鎮要以建設“一城兩區”(即桐廬東郊衛星城,“風景桐廬”示范區、產業升級樣板區)為目標,堅持規劃引領,提升建設標準,豐富完善功能,強化城鎮管理,努力實現中心鎮向衛星城的跨越;橫村、富春江等中心鎮要拉高標桿,以小城市的標準來規劃建設,加快拓展發展空間、完善基礎設施、增強產業實力,打造特色鮮明、經濟發達、全省一流的中心鎮;瑤琳鎮要圍繞創建“全國一流旅游名鎮”目標,依托良好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業,著力打造全域旅游的示范鎮。同時,按照“一鎮一品”的思路,加快推動百江、鐘山、莪山、新合、合村等鄉鎮發展,強化集鎮建設和產業培育,努力建成一批特色鄉鎮。要深入研究縣域大交通格局,優化城鄉公交,適時啟動16省道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城鄉交通一體化進程。
點面結合,做“美”農村。按照“突出重點、示范引領,點面結合、重在惠民”的總體思路,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鞏固提升5條風情帶、5大風情節和25個風情特色村的建設成果,做好串點、成線、連片文章,著力打造4條杭州市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和2個精品區塊,有序推進50個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村、32個中心村和3個風情小鎮建設;大力推進“四邊三化”行動,以路邊、山邊、河邊和景邊為重點區塊,著力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打造沿線靚麗田園風光帶;強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運行監管,大力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機制,積極推進生活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和溝渠池塘生態化改造工程。
創新發展驅動,打造
綠色低碳的產業之美
緊扣“綠色、低碳、高效”導向,大力培育生態農業、綠色制造業、新興服務業等產業,以好山好水好空氣為依托、以原汁原味原生態為賣點,大力發展“美麗經濟”,努力實現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
一、內蒙古生態文化研究會成立的意義成立生態文化研究會是現代林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現代林業是按照生態良好、產業發達、文化繁榮、發展和諧的要求,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的林業。現代林業理念的提出,使林業建設由過去的生態和產業兩大體系共存,逐步向現在的生態、產業和生態文化三大體系發展,特別是生態文化體系的發展,為建設現代林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多年來,自治區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堅持走保護優先、工程帶動、產業拉動的發展之路,生態狀況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但是,從現代林業建設的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民群眾的期盼等方面來看,林業工作任重道遠,還需要凝聚全社會的共識與力量。特別是,自治區生態建設到了“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現代林業建設正處在攻堅克難、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一些社會組織來研究和弘揚生態文化,宣傳生態文明理念,普及生態文化知識,傳播綠色生產、低碳生活方式,引導綠色消費,促進公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內蒙古生態文化研究會作為學術性社會團體,由生態文化事業發展方面的專家學者、媒體工作者、企業家及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社會各界人士組成,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滲透性和較強的影響力、輻射力,是連接政府與社會力量的橋梁紐帶,通過深入研究和大力發展生態文化,不僅能夠正確引導人們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而且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凝聚社會力量推動現代林業建設。成立生態文化研究會是建設生態文明的迫切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弘揚生態文化,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綠色增長,建設生態文明除了需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充足的綠色資源,還需要先進的生態文化引導。林業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公益事業、基礎產業和文化載體,承擔著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林產品和豐富生態文化載體等多重使命。就自治區而言,當前的生態文化研究與弘揚還沒能夠與生態建設和保護、綠色產業發展相協調,沒有能夠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短板。以弘揚生態文化為己任的生態文化研究會的成立,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必將在補齊短板,促進綠色發展,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上發揮重要作用。
二、生態文化研究會的作用宣傳普及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覆蓋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領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生態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需要提高人們對它的關注和培育,同時要適應新的世界發展潮流,通過傳統文化和生態文化的對比,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興趣,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促進經濟健康發展,造福子孫。研究會將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優勢,通過舉辦論壇、開展科學普及教育、組織主題活動等多種形式,面向會員,面向社會,廣泛宣傳生態文化知識,倡導綠色發展、綠色消費,將生態文明理念傳播到社會各個層面,使全社會逐步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樹立起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進一步喚起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使全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理解達到一個新高度、新境界,從而形成關心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強大共識與合力。橋梁紐帶作用。研究會作為社會團體組織,是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是服務、落實政府決策,聯系社會各界的重要力量,有高度的融合性、滲透性和較強的影響力、輻射力。研究會將根據內蒙古生態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會員權益、市場主體需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形成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分享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積極參與完善行業標準、行業自律公約,規范行業有序發展;積極反映會員的訴求,推進行業健康發展;積極與國內外有關組織、企業交流合作,搭建生態文化建設平臺,吸引一批與內蒙古生態文化建設相關的組織和單位,共同推進內蒙古生態文化的研究與普及。服務助推作用。研究會將立足于林業,著眼于生態,致力于文化,廣泛聯系各有關部門和相關社會組織,構建生態文化研究、教育、傳播體系。要緊緊抓住生態文化建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利用自治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契機,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和生產工作一線同志們的作用,組織開展生態文化調查研究、學術研討、交流學習等,多出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產品,促進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努力構建內蒙古生態文化建設服務網絡體系,積極為各級黨委、政府決策建言獻策,促進內蒙古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文化產業快速有序發展。
三、生態文化研究會的工作任務
生態文化研究會要緊緊圍繞國家和自治區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安排部署,努力為政府、部門、會員單位提供服務,著力開展生態文化的專題研究與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為推動現代林業發展、打造北疆亮麗風景線服務。為此,生態文化研究會要在主管單位林業廳和登記機關的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下,做好以下工作。著力推動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觀。要通過輿論引導、媒體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生態文化更加繁榮,生態文明更加深入人心。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荒漠化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濕地日、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周的重要時間節點,積極開展生態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倡導生態倫理,樹立生態道德,崇尚生態文明,適時開展“美麗鄉村紀實”“生態文化的故事”“森林文化的故事”等系列活動,創造性地開展特色活動,在全社會形成弘揚生態文化,普及生態科學文化知識,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促進生態文化產業加快發展。要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推動生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提高生態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要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沙漠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等發展潛力,增強生態文化產業的活力。在全區森林、沙漠、濕地、生態旅游等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與實體產業配套的文化研究,增強產業發展的活力與后勁,使生態文化切實為實體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推動實體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全面提高生態文化傳播能力。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生態文化內容形式,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詩歌文學、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形式,使生態文化更加貼近百姓,深入群眾生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傳播媒介,形成多層次的傳播網絡,擴大生態文化的傳播廣度和深度。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生態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生態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潛能,使生態文化發展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要充分調動廣大生態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營造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使人們的才華有展示的舞臺、創造的空間,使高質量的生態文化產品不斷涌現。研究會剛剛開始運轉,在做好以上幾項長期工作的同時,當前重點要抓以下幾項緊要工作。一是結合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組織開展生態文化領域的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工作;二是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活動和人才培訓工作,擇機舉辦有影響力的生態文化論壇;三是積極組織開展生態文化村、生態文化企業和生態文化基地創建活動。
四、加強生態文化研究會自身建設推動事業發展,必須有干事創業、求真務實的組織機構和人員隊伍
一、努力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
科學發展觀對做好林業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要把落實科學發展觀當作當前自然保護事業發展的首要政治任務來抓,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全面系統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正確把握時展要求,深刻認識保護區社區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保護現狀,堅持從實際出發,按科學辦事,增強運用科學發展觀推進自然保護工作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二、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搞好自然保護工作
近年來,我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及上級林業主管部門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了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保護區自然保護和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但是還應該看到,與現代林業發展的要求相比,與群眾的愿望相比,我們的自然保護工作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如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社區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生態建設與資源合理利用等有待于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林區維穩工作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和提高。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總結以往成功的實踐,更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我們正在進行的工作進行深入思考,進一步明確工作方向、目標任務。新時期自然保護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標定位,要用科學發展觀確立新時期自然保護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學發展觀推進新時期自然保護工作的新實踐。
樹立和落實正確的自然保護發展觀,涉及到保護區所在地環江縣以生態建設為重點的生態生態強縣工程實施的各個方面,是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林業與自然保護部門責任重大。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自然保護工作,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必須堅持從自然保護實際出發,建立體現經濟與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長效機制,推進自然保護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對自然保護工作的一些思考
黨的十七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是對林業部門提出的新任務,是我們黨為林業工作確立的新目標、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生態文明,大力推進現代林業發展,進一步明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林業發展目標,在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結合保護區實際,研究制訂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然保護工作目標、任務、重點和措施。就自然保護工作而言,今后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自然保護工作:
第一、結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圍繞“一個中心,生態文化名城”戰略目標,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進一步加大生態文明、生態文化的宣傳力度,認真組織好局屬各部門的業務活動,切實加強對貫徹活動的組織領導,把十七大精神落實到林業具體工作當中。
第二、結合林業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加強林區維穩。林權制度改革是廣西林業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林改本身。由于歷史原因,保護區建設時期的特殊性,保護區涉農邊界的群眾對對保護區的界線劃定認識不足,如果處理不好會造成新的糾紛。因此,針對要始終把林農作為林業建設的主體,把林農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實做好林改的宣傳工作,讓林農充分認識到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認識到在自然保護的前提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讓林農深刻體會到改革帶來的成果和實惠。
今天我們出席第五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的市長、專家學者、國際組織代表,市民和青年代表以及關心支持城市森林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各界人士,在森林之城廣州共同發表宣言。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物質條件,城市森林建設水平是城市發展程度的體現和標志,我們必須對森林生態系統在科學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給予最大的認同。對于森林匱乏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的影響給予更大的警覺,對城市森林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基礎地位給予最大的肯定。
我們欣喜地看到,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理念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的推廣和試點。各級黨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推進城市森林建設,為改善我國城市生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專家、學者深入探索引領城市森林建設不斷創新發展,廣大市民關注森林、保護森林、建設森林的意識不斷增強,迸發了共建綠色家園的高漲熱情。
2016年學雷鋒志愿服務月活動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圍繞文明城市創建,把學習雷鋒精神與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結合起來,創新內容形式、豐富實踐載體、吸引群眾參與,推動學雷鋒活動制度化、常態化。
二、主要內容
2016年學雷鋒志愿服務月活動,時間安排在3月份。主要活動內容有:
1、集中宣傳雷鋒精神。將雷鋒精神宣傳融入到志愿服務中,利用歌曲、影視、動畫動漫、圖書等平面媒體和手機報等網絡媒體傳播雷鋒精神,推出一批學雷鋒公益廣告。組織干部群眾以征文演講、集體觀看學雷鋒電影等形式緬懷雷鋒,感悟雷鋒精神。
2、大力推進社區志愿服務。將社區作為開展志愿服務的重要平臺,結合聯點共建工作,有針對地開展志愿服務。廣泛開展社區家政、心理疏導、法律援助、植綠護綠等多種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單位志愿者進入社區,開展送文藝和送文化進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等。
3、大力推進關愛自然志愿服務。利用志愿服務大力普及生態文明理念,組織志愿者廣泛宣傳有關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等法律法規,提倡低碳生活,鼓勵垃圾分類,倡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利用“3?12”植樹節、“3?22”世界水日等時間節點開展關愛自然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動員人們參加義務植樹,參與公園綠地、旅游景區、重要河流和水資源地生態環境治理,引導人們培育關愛自然、善待環境的生活理念。積極開展環境衛生清潔志愿服務,組織“聯點共建”小分隊志愿者深入背街后巷、社區樓院、公共場所、城鄉結合部等,清除衛生死角,營造優美環境。
4、大力推進送溫暖志愿服務。廣泛開展敬老愛幼、送溫暖等志愿服務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五保戶以及城市高齡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送去關愛,幫助解決生活困難。圍繞技能培訓、權益維護、情感關懷和素質提升,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關愛農民工志愿服務活動。
5、開展培訓座談活動。利用開展志愿服務培訓活動、開展道德講堂、市民學校等陣地,對本單位志愿服務骨干、新進志愿者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舉辦志愿服務工作座談交流會,進一步探索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
三、活動要求
1、提高思想認識。學雷鋒志愿服務月活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的重要抓手,是推動文明單位建設、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在全社會營造“做文明人,辦文明事”的良好氛圍。各單位、科室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出實招求實效,積極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建設。
2、加強組織協調。開展志愿服務月活動,頭緒繁多,涉及面廣,各單位之間需要各強化協調配合,充分調動單位干部群眾積極參與。要牢固條塊整合,上下聯動,推動學雷鋒志愿服務月活動廣泛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