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態鄉村;綠化建設;后期養護
中圖分類號:S7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79
1 目前我國鄉村綠化后期養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綠化養護工作缺乏長效統一管理機制
綠化建設工作也不是以栽完樹、種好花之后就結束了。其實,恰恰相反,長期的綠化后期養護工作也就隨著綠化工作的完成開始進行。但是,相較于城市有專門的部門和崗位來維護、監管綠化養護工作,鄉村綠化養護工作由于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往往處于無人監管的情況。目前我國新農村建設進程當中,在前期的綠化造林工作中能夠做到統一規劃、施工、種樹、驗收等。對于造林綠化后期的養護工作一般不再統一進行管理和維護,甚至是不再進行維護。
1.2 綠化養護工作缺乏專門技術人才
在一些鄉村綠化建設中,仿照城市園林綠化經驗或是照搬外省成功綠化模式,大規模栽植草坪、花壇等,或大量引進名貴樹種,片面的追求高端綠化。忽視了鄉村這一特殊的地點,忽視了當地的地理環境以及氣候特點。由于這些問題已經成為既成事實,無法進行改變,只能盡力去改善,當地老百姓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當外來樹種或是草坪綠化出現問題時,當地百姓無法解決只能眼睜睜看著情況逐漸惡化,最終導致外來樹種在當地成活率,綠化造景失敗,失去了鄉村綠化建設的意義,既浪費了國家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農民負擔。
1.3 對鄉村綠化養護工作重視度不夠
個別城鄉為追求效率,在鄉村綠化建設工作中追求“面子工程”,僅僅重視綠化的面積和整體規劃,對于細節的把握不夠,尤其是對綠化結束后的養護工作認識不到位。對綠化養護工作不重視,不上心,地方上的上行下效也使得基層鄉政府,各村委忽視了綠化養護工作。除此之外,基層政府對農民的綠化建設的教育、普及工作不具體,使得農民對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了解不到位,對鄉村綠化建設的意義體會不深刻。
2 針對鄉村綠化建設后期養護工作問題提出的相應建議和解決辦法
2.1 擴大鄉村綠化建設養護參與人群
針對我國生態鄉村綠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缺乏人員管理問題這方面,筆者認為要積極探索融合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鄉村綠化建設的管理機制。具體可以將鄉村公共綠化建設用地統一規劃起來,通過招標、租賃、承包等多種模式改善綠化經營的方式,讓社會各界參與到鄉村綠化建設中來。將“誰造誰有,誰經營、誰管理、誰受益”這一政策切實落實到實際行動來,吸引社會各界能人、大戶或各種經濟實體投資造林綠化,盤活鄉村公共綠化用地,實現“村莊綠化有人種、綠地樹木有人管,投資經營有收益、廣大村民得綠景”的雙贏效果。
2.2 健全鄉村綠化建設服務體系
針對鄉村綠化建設養護中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對于珍惜樹種和外來樹種栽植經驗不足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求健全鄉村綠化建設服務體系。對生態鄉村綠化建設過程中涉及到的包括規劃、苗木供應、相關技術指導、業務培訓等在內的各方面服務要細化和加強。更為具體和有效的方法是在各鄉鎮設立“綠化服務處”這一單獨的部門,聯合幾個鄉鎮共同聘請專門的技術人員做好綠化服務工作。建議有條件的鄉村可以專門配備1~2名受過綠化養護教育保潔員或護林員專門負責綠化養護工作
2.3 對鄉村綠化養護工作施行門前三包政策
由于鄉村綠化的特殊性,就要求農民對栽種在自家田間、地頭、門口的綠化苗木進行各家各人負責,實行門前綠化“三包”(包種、包活、包管護),并發揮村老人協會作用,共同抓好綠化管護工作。
2.4 加強對鄉村綠化建設的教育工作
生態鄉村綠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對于綠化后期養護工作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綠化養護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思想上不夠重視,從而導致了行動上的忽視。所以要加強對城鄉政府以及鄉村百姓各階層人員進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意義的教育工作,普及生態鄉村綠化知識,深化綠化養護工作的認識。
3 總結
鄉村作為我國近9億農民的主要居住地,鄉村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和制約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生態鄉村綠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漫長的工作,而且鄉村綠化建設不同于城市綠化,鄉村綠化面對的人群以及規劃設計都跟城市綠化有很大區別。如何根據鄉村的地域、管理特點制定出適合在鄉村施行的綠化養護規劃設計是需要人們慎重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山區鄉村承包地塊小、量多、分散,傳統耕種模式與現代水生態文明建設不相匹配。山區村民分配的責任田和承包地數量多,地塊小,分布散,難以集中耕種,雖然村民一年到頭忙忙碌碌,但最終收益低下,擺脫不了窮根。村民種植作物類型散,形不成規模,勞作模式傳統,灌溉效率較低,與現代水生態文明建設不相適應,脫貧致富步伐緩慢。
2山區貧困村地處偏遠、地域廣闊,資金投入明顯不足。近年,雖然國家在山區水生態文明建設上投入巨資,實施了村村通自來水、農村飲水安全、小流域生態治理、水土保持、農業綜合項目開發、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等工程項目,成效明顯,但是山區條件決定了山區水利發展投資需求大,目前項目建設的資金缺口仍然較大。
3極端惡劣天氣事件頻發也對山區水生態文明建設構成較大威脅。山村應對突發暴雨災害能力較低,山谷河道和小流域綜合治理還不夠完善;山區水土保持建設還存在不足,山洪災害防治和監測預報等非工程措施建設還相對滯后,季節性抗旱防洪防臺風任務艱巨,強對流天氣形成的冰雹和霜雪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巨大威脅。
二、扎實推進貧困山區水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碧水鄉村
淄博市水利部門在幫扶支持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實施河道生態治理,改善山村水生態環境。安平村內的安平河為季節性河流,河道內沙質優良,亂采濫挖現象突出,給雨季防洪帶來巨大威脅。通過實施河道生態治理工程,總投資80余萬元,對河道進行了清理平整,修建了梯級攔河壩,攔蓄河水進行灌溉;修建了0.6km的沿河生產路,兼做防汛管理道路,安平河應對水旱災害的能力明顯提升,成為山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實施引河蓄湖工程,發展休閑漁業。山區河水清澈純凈,水質優良,是發展漁業養殖的天然水源。結合整修河道,沿河修建了長160m、寬80m的人工湖,在湖中幫扶放養了價值萬余元的錦鯉、鰱魚等魚種,安排漁業專家定期為村民培訓養殖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知識;在湖邊修建了休閑涼亭和垂釣長廊,鋪上花磚,栽上花卉,建起了秋千等娛樂設施,為安平村打造了休閑漁業和生態旅游景點。
3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夯實水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山區缺水是造成貧困的重要因素,建設小農水工程是推動沂蒙山區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實施了山區打井找水工程。聘請水利專家通過反復勘測計算,在安平村山腰打出一口深158m、出水量80m3/h的水井,打破了歷史上在此區域打不出水井的成例,保障了飲水和灌溉用水需求。二是實施引水上山工程。投資80余萬元,在山地高處修筑一座60m3蓄水池,在河道旁修葺大口井,進一步完善了電灌站,實現引水上山灌溉耕地。三是實施雨水集蓄工程。因地制宜建設了數十處小水池、小水窖、小堤壩等工程,充分利用雨水抗旱保收。小農水項目實施后,坡耕地小麥及玉米畝產由150kg提高到了350kg,蘿卜種子畝產達50kg,經濟果林品質也明顯提升,山區農民初步實現了增產增收,為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夯實了基礎。
4實施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山區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貧瘠,土壤含水層減少和山石松散現象,雨季更易形成山洪暴發和泥石流現象。水利部門把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作為保障水生態系統完整和提升水生態修復能力的安全屏障。本著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抓發展的思路,著力實施了安平村青石山1.5km2的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工程。在青石山小流域整修生產路,整理荒坡荒地,通過種植結構調整,開發果樹采摘園區和家禽生態養殖園區,發展特色農業等舉措,青石山小流域已經成為當地日益有名的生態特色旅游景區。
5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加強農村基礎管網建設。在幫扶安平村成功打出深水井的同時,水利部門投資配套了供水設施設備,對村內自來水管網進行了統一規劃和建設,讓符合飲水標準的深井水自流到每戶村民家中,徹底解決了山村吃水難的問題。同時,及時對村內主干路進行整修硬化,方便了村民出行;建起了籃球場、健身器材場和文化廣場,擴建了村委小院,配套建起學習室和綠色書屋等場地,豐富了文化娛樂生活,為打造碧水鄉村鼓舞了信心。
6構建起安平村生態特色旅游產業,走山區綠色發展之路。水利部門與安平村委秉持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構建起山村生態特色旅游產業。位于安平村南的棲真觀始建于元代,觀內的千年銀杏古樹和元代二十八星宿壁畫是鎮觀之寶,道觀香火旺盛,已成為道觀祈福養生文化景區;安平村東南山溝中的青山古村,小河繞村,青石鋪路,古宅石屋,生活古樸,開辟成原生態古村落景區;青石山松濤、仙姑峪美麗傳說和特色農業園區開辟成為青石山旅游觀光景區。這四大景區構成了安平村生態特色旅游的支柱,也成為貧困村脫貧致富的優勢產業資源。
三、對貧困村水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幫扶的建議
幾年的貧困村幫扶行動使我們認識到:
1應重視頂層規劃設計,增強山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前瞻性。要把水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加強頂層設計,逐步縮小貧困山區和城鄉之間的水利發展差距,從整體上提升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讓水生態文明建設激發山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讓水利更好地支撐貧困山區脫貧致富。
2要因地制宜加強民生水利工程建設,這是推進貧困山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應大力發展山區小微水利工程,解決季節性缺水問題,在保障農業用水需求的同時,優化農業發展布局,增強水資源合理調配與高效利用能力,對持續建設山區水生態文明具有關鍵的影響力。
3突出抓好山區水生態系統修復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應繼續加強對山區生態保護區和水源地的保護;通過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生態護岸等措施,推進水生態修復。同時應加大現代水網建設力度,鞏固河道治理、水土保持項目、引水工程、山區灌溉配套設施建設成果,大力建設優美的水生態環境,持續推進碧水鄉村建設。
4要依法實施土地流轉政策,激發貧困村管理體制內生動力。針對山區農戶承包地塊小、分散、耕種不便和經營管理體制不活的問題,應依法實施土地流轉,招攬開發商和有能力的農戶實施承包,發揮適度規模化的優勢,調整作物種植結構,發展經濟效益增值快的農產品,培育養殖、種植、工業等園區項目,讓貧困戶坐收土地流轉租金的同時,騰出勞力實施勞動力輸出,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要把集體資源資產化,明確所有權、使用權和管理權,產權依法公開交易,土地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切實讓山區貧困村資源流轉起來發揮最大效益,讓體制保障資源的有效整合,激發貧困村經營體制內在活力,實現農村新發展。
一、以生態文明視角分析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1、不合理的開發和建設
旅游業是一個很大程度上依賴自然稟賦、社會和文化遺產的行業,合理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過度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將破壞旅游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不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隨著鄉村旅游市場需求的增加,受利益驅動的影響,很多地方開始盲目開發與建設,造成鄉村旅游產品種類多但是過于雷同,降低了對市場的吸引力。鄉村旅游項目定位不準,沒有特色,加之旅游產品同質競爭嚴重,開發后客源不足,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2、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游客不斷增多,對鄉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第一,鄉村生活垃圾隨之增多,而且目前鄉村一般不具備完善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主要采取深埋或焚燒的方式來處理,容易對土壤、水源和空氣造成污染。筆者曾到武漢石榴紅村、蔡甸沉湖濕地景區,發現景區的垃圾沒有及時清理。第二,農村水污染狀況增加。筆者曾到蔡甸沉湖濕地景區,景區正在開發與建設,雖然大部分湖水比較清澈,但也發現了受污染的湖水。第三,農田減少、鄉村的環境城市化。鄉村旅游的發展導致了無規劃的道路、餐館、娛樂場所建設,占據了農村大量的農田,致使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為了吸引游客,很多鄉村允許游客隨意采摘與踐踏,也使得鄉村旅游地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3、生態文明意識有待提高
人們的行為受思想的約束與影響,目前,生態文明的理念在我國比較淡薄,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導致鄉村旅游有悖于可持續發展的原因。比如部分旅游者不負責任的旅游行為,亂扔垃圾,為農村帶來大量不可降解的廢棄物質。此外,部分風景名勝區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和管理隊伍,經營者本身缺乏相關法規的制約,在進行景區開發時,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4、鄉村旅游的特征要求要可持續性發展
鄉村旅游的魅力在于鄉村獨特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發展鄉村旅游,生態環境是基礎。因此,鄉村旅游發展應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在開發中要注意保護鄉村的自然風貌和鄉土文化,確保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如今鄉村空間逐漸退縮、鄉村資源不斷消減、鄉村環境不斷城市化、鄉村文化逐漸舞臺化,這使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同樣面臨著重大挑戰。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人們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也將會越來越關注資源與環境保護。
二、以生態文明理念發展鄉村旅游的措施
1、加強政府調控,減少盲目性
以生態文明的視角發展鄉村旅游會產生外部性問題。鄉村旅游景區在以生態文明的理念發展的同時,要減少能源和資源的使用與消耗,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并積極治理污染,自覺將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統一起來。政府應適當介入,制定合理的政策,糾正外部性所產生的市場失靈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對鄉村旅游開發建設進行統籌安排、整體規劃,防止經營者的盲目投資與開發。第一,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從全局、整體的角度出發,以打造統一的鄉村旅游產品,形成統一的區域旅游線路,打造鄉村旅游品牌;第二,政府還應發揮主導作用,制定各項優惠政策扶持鄉村旅游發展,例如對以生態文明的方式發展鄉村旅游的景區給予低息信貸或稅收減免或政府補貼等政策。第三,通過完善當地基礎設施等手段來鼓勵和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加大建設投入,完善交通、通信、衛生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的聯動發展,完成城鄉清潔工程的同時也為鄉村旅游提供了整潔、美化的村莊環境。只有當鄉村旅游改變小而散的自由發展狀態讓其走上規模經營,最終形成規模效應時,才能更好地促進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完善。第四,在政府的引導下,在全國有代表性的建立幾個示范的生態鄉村旅游景區,對其它地方發展鄉村旅游起到了帶動、宣傳、示范的作用。
2、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使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以生態文明的視角發展鄉村旅游:旅游消費者,將轉變消費觀念,在旅游的過程中注意環境的保護,愛護旅游資源;旅游景區經營者,將積極引導消費者的旅游消費方式和旅游價值觀,大力倡導生態旅游、低碳旅游、健康旅游,并適度控制景區的游客接待量;旅游地居民,將自覺參與旅游開發與景區環境保護、文化保護之中。
培育生態意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應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作為制度的建設者,應積極進行生態文明的宣傳與教育,使環保理念和厲行節約的行為深入公眾內心,改變人們的價值觀;第二,抓好學校的生態意識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建立起生態意識教育體系,把生態教育貫穿于國民教育的全過程;第三,注重社會和媒體的引導。生態意識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僅靠學校的教育是不夠的,還要靠社會和媒體的引導,引導人們樹立起生態意識、環保意識,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形成生態文明的價值觀。
3、合理規劃
我國的鄉村旅游存在旅游產品同質的現象,比如,看油菜花武漢周邊有黃陂大余灣、蔡甸消泗鄉、新洲舊街鎮都有萬畝以上的連片風光。因此,在進行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要發揮當地的特色,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找準鄉村旅游產品定位,做好規劃。不同地域鄉村旅游所依托的資源各不相同,有的以自然風光為依托、有的以當地特殊鄉土人情為依托、有的以生態農業為依托等。比如武漢的黃陂景區依托當地的資源,開發了木蘭天池、木蘭古門、木蘭草原等景區,形成了區域品牌。因此,鄉村旅游開發建設必須緊密結合當地的旅游資源優勢,充分開發和展現鄉村獨特魅力,尤其是人們的旅游行為日趨多樣化、個性化今天,鄉村旅游差異化的發展正迎合了人們的這種市場需求。
4、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相關制度
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融入生態文明的理念,實現可持續性發展,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納入領導的考核評價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建設生態文明的長遠目標與年度計劃結合起來,建立科學、客觀、可行的階段性、可量化指標評估體系,及時跟蹤、監測、分析生態文明建設情況。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制納入領導績效考核內容。第二,對于新開發的鄉村旅游景區,把好入口關,完善項目準入機制,堅持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不破壞當地的“鄉土”文化,著力推進低碳的、健康的、綠色的、生態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第三,地方政府應制定完備的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旅游開發法規及管理辦法,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四,加強旅游產業開發管理和監督。相關部門充當旅游產業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者,嚴格按照已經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來監督經營者的開發行為。
5、建立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
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既要通過教育普及逐漸形成,更要通過物質設施的引導,提示人們實施生態文明的行為。比如很多景區設立的愛護花草、愛護文物、節約用水等指示牌,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生態文明理念的傳遞,此事雖小,但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游客的生態文明的行為確實需要從小事做起,慢慢的轉變成自覺的行為。在景區內,用以傳遞生態文明理念的這些說明牌、指示牌、勸誡牌和講解牌等一系列物質設施要和景區的整體環境相和諧。以生態文明的理念發展鄉村旅游,需要各方包括政府、旅游業的經營者、旅游者、旅游景區的居民等各方的參與、推動。
6、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產業鏈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鄉風文明文化雙重性
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并系統的提出二十字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鄉風文明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內容包括文化、風俗、社會法治、社會安全等多方面內容,這些內容中文化作為影響力最廣泛的元素,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在兩個方面體現:一個是物質文化滿足人類生存生活和發展的作用,另一個是精神文化提高人類綜合素質的作用。物質文化是有形的、易變的,精神文化則是無形的、相對穩定的。
一、鄉風文明中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發以來,中國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和變化。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國政府逐步發展和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急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然而相對于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后。西方文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滲透和融入到我國的文化市場中來,同時隨著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成熟化,我國主體文化正承受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加之我國對傳統文化繼承的缺失,導致我國傳統文化的流失,我國的本土文化正面臨著被外來文化覆蓋和同化的現實。
文化是人類實踐的反映,實踐是文化的本質屬性然而文化又能指導實踐。文化沖突是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在文化建設中,應該著重突出我國特有文化的優勢,汲取世界上的優秀文化應該只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補充我國的文化建設。如果過分依賴國外的文化理論那么我們勢必會被導入一種誤區,使我國自身的文化走入僵局,更容易陷入被西方文化西方同化的尷尬境地。
二、在文化的雙重性中探索鄉風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在物質文化中文化顯性作用
目前我國存在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也就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由于一直對農村投入相對較少,導致城鄉文化發展的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差,農村文化管理系統幾乎成為擺設。加上長期以來文化建設只是“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等,這些文化發展形式過重強調外部植入而忽略了農村自身的發展培育過程。這種植入文化的發展模式導致農村文化發展缺乏生命力,一旦停止外部文化輸入農村文化的發展就會陷入僵局。
當代農民大多是改革開放后經歷土地承包的新型農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他們有一定的物質文化需求,手機,電腦等新的科技設備的購買逐漸增強。但由于知識水平有限,對電腦等高科技設備的使用還是相對淺薄,在利用互聯網等便利網絡資源查詢信息方面還是相對落后。通常電腦在家里成了擺設,有的成為孩子的游戲機,還有的僅僅是當起了電影設備,對于網絡科技信息的利用還是相對較少。
2.在精神文化中文化隱性作用
目前我國農村精神生活貧乏,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主體—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單一對新知識和新事物的認知缺乏主動性。另外農民對于知識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農忙時農民沒有時間學習,農閑時農民大多看電視、打麻將、玩撲克等活動為主,很少人會主動學習提高自己。哲學原理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依據,農民自身主動性的缺乏是目前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滯后的主要原因。
三、對鄉風文明建設中文化建設的對策
1.重視隱性作用的影響
第一,改革農村文化的發展機制。目前我國農村文化發展過多依賴外部力量,忽視了依靠自身的發展。尤其是很多農村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存在問題,傳統的節日氛圍越來越淡化。改革現有機制提高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使文化能人真正認識到自己是文化主體,擁有文化主導權,帶動大多數農民都能積極的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去。
第二,重視傳統文化地位。農村是相對封閉,是具有相對封閉傳統文化的社區。有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農村社區中,重視和保護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對提高鄉風文化建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帶動農村自身物質文化發展有巨大的作用。超級秘書網
2.提高顯性作用的影響
第一,政府應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足夠的物質條件。鎮政府應當提倡各個村建立圖書館為農民提供學習的客觀條件,另外政府部門應當擴大家電下鄉的覆蓋范圍和財政補貼力度,擴大有線電視和數字電視以及互聯網的覆蓋范圍,利用原有廣播文化站體系繼續對農民的主體意識加以正面引導。
第二,針對農村的實際開發技術性教育體系。農村自身教育條件有限,很多人義務教育結束后就不再接受再教育,有點只是傳統的農業技術,致使很多人一年到頭都只是收入甚少。開發農村技術教育體系,可以使農民自身的技術教育提高的現代水平,擁有先進的思想,會使用先進的技術,利用自身資源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三,農民網絡課堂的建立。對于農民用電腦的技術專門開設網絡普及班,有利于農民在農產品種植或養殖中處理生產中的技術問題;也有利于在購買種子和銷售產品時也可以多渠道供銷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李小云,趙旭東,葉敬中.鄉村文化與新農村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市場營銷;策略
1前言
鄉村旅游是跟隨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新型旅游模式,目前鄉村旅游已經掀起一股時尚潮流,雖然我國的鄉村旅游起步時間較晚,但是其發展的快速,近年來一直處于相對良好的發展狀態。而鄉村旅游在發展的過程中,在市場營銷方面存在較多的不足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2鄉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2.1鄉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鄉村旅游為一種綜合性較強的旅游模式,該種旅游模式帶有較強的鄉土氣息和地方性,同時也富含人文特征。在農村特色的基礎上,以農村的自然資源作為旅游的資源的基礎,通過對農村的自然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設計,對其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提升農村的旅游競爭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2.2鄉村旅游的特征
由于我國的疆土遼闊,每個地方均有極具特色的鄉土人情,因此鄉村旅游的地域特點相對明顯,正是因為各個地區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才讓鄉村旅游得到快速的發展。并且鄉村旅游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輕松、貼近自然的環境,讓人們的身體、心理得到放松,壓力得到有效的緩解。除此之外,城市為鄉村提供的客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鄉村經濟的增長,而鄉村為游客提供一個安靜并且舒適的環境放松身心,滿足彼此的需求。
3鄉村旅游市場開發的重要性
3.1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相對城市發展而言,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開發鄉村旅游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農村的人力、物力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能夠增加農村的產品銷售量,讓其農業資源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除此之外,在開發鄉村旅游市場之后,城市的資金以及人流都會涌進農村。并且鄉村旅游能夠優化農村的經濟結構,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升村民的經濟收入。
3.2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農村建設的旅游景點以及農家樂,均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主要是為游客提供整潔、舒適的環境,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景點。如此一來,不但能夠更好地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更好地體現出農村樸實以及純凈的精神面貌,而且還能夠推動農村的基礎建設。
3.3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鄉村旅游開發的主要目的就是營造極具農村特色的旅游環境,為游客提供相對便利的服務,因此,以村民為主的鄉村旅游經營者會不斷在經營和學習中提升自身的素質,更好的做到顧客至上,從而養成禮貌待人等良好的品質。除此之外,村民在和游客接觸的同時,其會接觸到外來文化,受到良好的熏陶,從而讓其思想得到進步。并且還能夠提升村民自身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好地推動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4鄉村旅游市場開發與營銷出現的問題
4.1缺乏統籌規劃,重復建設
就目前而言,鄉村旅游的管理主體并不明確,鄉村旅游和旅游、農業等部門均存在一定的聯系。然而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與之有聯系的部門較少對其進行管理,從而導致其缺乏科學的規劃,例如鄉村旅游市場調研工作、旅游交通路線規劃等。因為大部分的鄉村旅游都是村民自行經營,村民都是根據最受歡迎的項目來進行經營,會出現同一種項目普遍存在的現象,并且旅游項目在開發之后設施配套不完整,接待游客的能力不足,從而導致該種項目受歡迎的程度大幅度下降,形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4.2開發的旅游項目缺乏特色、文化主題意義缺乏
在鄉村旅游市場開發期間,開發者通常會對具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忽略不計,或者是對本土文化的開發力度不強,特別是文化體驗項目,進而導致鄉村旅游項目中缺乏特色,大幅度減少其經營的時間。除此之外,鄉村旅游偏向于城市發展,例如農家樂通常會出現過度包裝的情況,沙發、空調、瓷磚等具有城市特色的物品一應俱全,而在飲食方面都是精致的都市食物。由此可知,農家樂和鄉村旅游的實質相差甚遠。
4.3缺乏市場經營理念,營銷模式過于單一
鄉村旅游近年來才得到發展,其發展的速度相對較慢,在市場營銷方面相對落后,缺乏營銷的經驗以及相應的知識理念。一般情況下,經營鄉村旅游的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對于市場營銷缺乏相關的概念,僅僅是跟隨市場的潮流來進行經營,全部的經營項目都是效仿他人,不缺乏新意。而農副產品在營銷方面的重視程度較低,缺乏開拓市場以及經營的理念。就目前而言,鄉村旅游中的農家樂通常只是為游客提供吃住,其相應的旅游產品并未進行研發,沒有在銷售方面形成體系。
4.4缺乏市場競爭意識,營銷方式相對落后
鄉村旅游的經營模式都是以家庭個體為單位,營銷和開發并沒有統一的標準,村民對營銷缺乏經驗和營銷意識,此外,在政府都是采用先行鼓勵村民進行鄉村開發,在對營銷進行考慮,從而拖慢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步伐。鄉村旅游銷售經營只是停留在入門階段,沒有深入進行開發,缺少得體的包裝,營銷策略缺乏創新。在如今科技發達的時代,鄉村旅游大部分還是采用面對面銷售的方法。
5鄉村旅游市場開發和營銷的策略
5.1科學進行規劃,政府支持
需要以打造精細的旅游產品為基本原則,防止出現無序競爭,讓鄉村旅游經濟能夠和諧進行發展。政府需要與林業、農業以及土地等相關部門做好協調工作,從而制定出具有特色、不具合理以及具有廣闊前景的鄉村旅游市場開發計劃。在對其進行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各個相關部門進行協作,防止出現項目重復開發或者開發相似項目的情況。與此同時,政府需要給予鄉村旅游相應的保護政策、投資開發政策、稅收政策以及經濟扶持政策等,還可鼓勵外商投資等。從而讓和諧發展的環境以及政府的支持政策來吸引外部投資以及民營投資。
5.2注重文化元素,突出鄉村旅游的主題
鄉村旅游不能夠離開當地的特色文化,在游客到本地進行放松的同時,需要讓游客感受到本地的鄉土風情以及相應的生活習慣。由此可知,在對鄉村旅游市場進行開發的同時,需要將風俗人情納入開發的考慮范圍,讓本地風俗人情作為鄉村旅游的營銷熱點。在對旅游產品進行開發的同時,還需要注重旅游產品的藝術性以及文化性,將鄉村旅游產品和城市產品做好區分工作。政府需要對村民進行營銷指導,讓村民進行聯合營銷,將原先小規模、零散以及服務態度差的營銷模式進行轉變,可對農家樂進行統一管理,避免出現項目重復開發等資源浪費的現象。
5.3創新市場營銷觀念,實現與時俱進
鄉村旅游市場創新的營銷模式是讓其能夠得到長久發展的關鍵所在,鄉村旅游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突破傳統營銷的束縛,讓營銷觀念跟上時展的步伐,以游客的消費需求作為營銷的基礎。除此之外,鄉村旅游還需要具備專業的旅游知識,堅持可持續發展,將保護環境觀念融進營銷觀念中,讓鄉村旅游發展和保護環境得到和諧發展,實現共贏。
6小結
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迅速,相關部門需要以目前良好的發展趨勢為基礎,從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對于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及時采用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從而幫助村民提升經濟收入,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得到和諧發展,更好地實現新農村建設。
作者:余文 單位:長江大學
參考文獻:
[1]袁月.鐵嶺縣鄉村特色旅游營銷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09).
[2]馬銘霞.濰坊市鄉村旅游營銷策略創新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12).
[3]柯珍堂,徐丹.大別山鄉村旅游市場營銷SWTO分析及策略探討[J].湖北農業科學,2014(05).
[關鍵詞] 遼寧 新農村建設 鄉村旅游 戰略分析
近年來,鄉村旅游不僅豐富了國內旅游產品種類,延伸了旅游產業鏈,而且成為城里人回歸自然,體驗農村生活,休閑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新農村文明進步,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作用顯著。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全國旅游主題確定為“中國鄉村游”,其口號:“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開發鄉村旅游既適應旅游消費多樣化,更滿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需求。而且,發展鄉村旅游正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可見兩者在發展農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村面貌、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質,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等目標上完全一致。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推動。這種聯合開發、綜合利用、統籌協調、整體優化求發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可持續的開發。
遼寧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發展空間余地較大。根據遼寧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規劃,“十一五”時期,遼寧省農業旅游總收入將達到1116億元。在此期間,全省農業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0%,帶動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提高1.5個百分點,累計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農民旅游就業3萬人,累計增加農民旅游就業15萬人,間接從事農業旅游的農民達到60萬人以上。面對新世紀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趨勢和機遇,遼寧鄉村旅游如何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研究課題。
一、遼寧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遼寧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遼寧省農業資源非常豐富,農村景觀類型多樣,農耕文化悠久,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優越條件。隨著我國鄉村旅游迅速的發展,遼寧出現了一大批具有鮮明鄉土特色和時代特點的鄉村旅游地與鄉村旅游區。到目前為止,遼寧對外開放的主要農業觀光旅游景點類型多樣,涵蓋了“農業生態觀光型”、“參與體驗型”、“成郊觀光型”和“農業科技型”等。據2007年五一黃金周不完全統計。沈陽、大連、鞍山等主要城市周邊的生態旅游成為游人的首選。丹東的天橋溝、五龍山、鳳凰山等旅游區(點)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農家飯、賞農家景、睡農家炕、做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農家樂”旅游備受城里人歡迎。撫順各大休閑山莊、旅游農莊和漁塘垂釣場所,接待游客10萬多人次。大連長海縣的“漁家風情游、環島垂釣游”、甘井子區的“農家樂”吸引大量來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農家旅游接待6.59萬人次。本溪的“農家樂”旅游,黃金周期間接待游人8萬多人次,收入800多萬元。遼陽的瓦子溝“農家樂”旅游也吸引眾多旅游者。
總體來看,遼寧鄉村旅游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但整體發展處于探索的起步階段,從規模、產品、服務、從業人員素質等還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會議獎勵等市場需求。
2.遼寧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自遼寧開發觀光農業旅游以來,確實己經取得了一定的規模和發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解決。
(1)發展鄉村旅游缺乏前期規劃,產業規模狹小
據國外研究表明:觀光農業的半徑為29.5公里,才能發揮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遼寧觀光農業規模狹小,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高科技含量小,產出效益模式不明顯,整體觀賞性不強。
(2)旅游基礎設施滯后,綜合服務能力不強
農業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一般是比較偏僻的農村或鄉鎮,這就要求在開發農業旅游項目時,必須考慮基礎設施的問題,要適應城市居民回歸自然又追求環境質量的需求,加快建設高標準、高質量的生態旅游產品。
(3)對農業旅游資源的開發深度不夠,農業旅游產品單一
遼寧目前開發的農業旅游資源僅局限于觀光型產品,產品結構比較單一,旅游行為的層次較低,特別是缺乏高層次的互動性和參與型的農業旅游產品,使得游客的滯留天數少,重游率低,對農業旅游市場的擴大構成極大威脅。
(4)對市場和品牌營銷缺乏概念研究
對發展鄉村旅游還缺乏足夠認識,觀念和理念還比較落后,因而指導和引導不力;鄉村旅游市場處于自然發展的狀態,缺乏管理的市場;普遍缺乏規劃和策劃,往往造成盲目開發,特色不突出;鄉村旅游產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強,效益不高;經營管理水平低。沒有充分考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二、遼寧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和機遇
1.發展優勢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使農業經濟成長迅速,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民意識改變,遼寧省農業經濟發展迅速,為遼寧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和環境。
(1)旅游資源優勢顯著
遼寧省位于環渤海經濟區, 習慣上稱為“遼西走廊”,是中國東北地區溝通華北地區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遼寧地勢地貌復雜,東部和北部是山區,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遼寧省主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獨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風光豐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種植業,養殖業,農、林、牧、副、漁品種齊全,果樹資源豐富,水果總面積和總產量在全國落葉果樹栽培區中分別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遼寧地區又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共有44個民族,除漢族外,民族風情豐富多彩,是滿族之鄉,根據遼寧優越的農業旅游資源和人文文化資源特征,可以發展農業科技觀光旅游、民俗文化體驗旅游等,遼寧鄉村旅游的客源將會非常充足。
(2)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
遼寧與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內各城市之間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內鐵路干支線稠密,居全國之首;三是全省的國際航線和國內航線眾多;四是境內擁有大連港、營口港、丹東港、錦州港、葫蘆島港、大東港、鲅魚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口,為國內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務,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
(3)經濟基礎堅實,提供了發展的廣闊空間
2006年,遼寧省國內生產總值達8009億元,(吉林3620.1億元、黑龍江55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8983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長13.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690元,增長11.6%。遼寧經濟發展處于東北地區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國處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邊旅游,加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東北地區的帶動和示范作用,使遼寧的鄉村旅游市場優勢顯著。
2.發展機遇
(1)發展農村旅游是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實踐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旅游局關于實施農業旅游豐收計劃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見的通知 (遼政辦發[2007]44號)提出主要任務:“創建旅游強縣,實施農業旅游百千萬工程,創建農業旅游示范點”。據2006年初步統計,全省建成、在建和規劃建設的鄉村旅游景區已達181個,總規劃建設面積245.21萬畝,已經建設面積130.26萬畝,占規劃面積的53.12%;計劃建設總投資225.39億元,已經投資81.78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36.28%。計劃年總產值187.64億元,已經實現年總產值60.69億元,占計劃的32.44%;計劃吸納勞動力35.31萬人,已經吸納勞動力17.92萬人,占計劃的50.75%。鄉村旅游業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項農業新興產業。
(2)新農村建設促進遼寧鄉村旅游的發展
2006年遼寧省首批推選出的32個特色鄉鎮,為遼寧省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礎。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實施,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可以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國家旅游局提出,鄉村旅游促進新農村建設,應當把發展鄉村旅游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中,讓鄉村旅游的成果惠及農民。必須遵照農村的實情和旅游經濟規律來發展鄉村旅游,確保鄉村旅游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提出了新的相關政策,其中有些舉措直接關系到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新農村建設時期的鄉村旅游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新農村建設下遼寧鄉村旅游發展戰略
1.科學規劃 正確引導 有序發展
遼寧省必須因地制宜制定科學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嚴格按照規劃辦事,避免重復建設和盲目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消費特點,針對需求編制可持續發展規劃。使新農村建設規劃充分反映本地區鄉村特色,適應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適應鄉村旅游產品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使鄉村旅游朝著有序的方向快速發展。
2.突出重點,合理布局
遼寧省在發展鄉村旅游時,由于區位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存在差異,因此在發展中,一定要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計劃,突出重點、帶動一般。區位條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連、沈陽、鞍山等城市周邊、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區,可以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優先予以支持;在資源豐富、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區,可以采取穩步發展的措施,集中精力,開發一個、建設一個、成功一個, 把資源開發與基礎設施建設同步進行。
3.建設生態新農村,追求和諧發展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任務就是培育新農民、拓寬新產業、發展新經濟、展示新風貌與建設新文明。鄉村生態旅游就是新農村的新產業與新經濟。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能夠促進心態和諧、農村人際和諧、城鄉區域和諧、農村產業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是一種戰略選擇。
(1)注重原生態新農村建設
遼寧鄉村旅游應該重視本地區原生態形象,追求真實,提倡先生活后生產,從生活本身出發,以生態資源要素(如景觀、環境、科技、文化、產業、產品、服務、消費等)為內涵,以生態文明為基礎,施以生態經濟和生態智慧的優化系統開發與管理,寓教于游憩,通過生態旅游的生態、經濟、社會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方式、旅游產業和事業。
(2)走綠色新農村建設之路
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節約土地、材料和能源。新農村的環境要保持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在生產和生活廢物的無害處理上要增加技術和資金投入。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大對重點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農村飲水工程等,大力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太陽能、風能等新型潔凈和可再生能源。目前遼寧省大連市農業已進入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現代化的新歷史階段。
(3)新農村、新文化、新農民
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舉辦一系列的農民素質和技能培訓,提高了農民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遼東第一村”的美譽的遼寧鳳城市大梨樹村,該村以鎮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依托,培育新農民;被批準為全國文明村后,該村既注重發展農村生產力,又注重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既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又注重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抓住了“三農”問題的關鍵,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大梨樹村的經驗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廣價值,遼寧省有條件的鄉村應該在新農村建設中根據本地區域特點、經濟特色和社會現實選擇發展模式。
4.發展鄉村旅游強勢品牌,培育特色新農村
遼寧在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時,必須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內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競爭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產品。要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高起點,大手筆,重點培育和建設一批遼寧省鄉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裝鄉村中最本質、最亮麗、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和元素,重點包裝提升特色旅游資源和產品,突出本旅游地與其他旅游地的差異性,通過差異產生吸引力。遼寧實施鄉村旅游精品帶動戰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遼寧省大中城市為依托,形成差異型農業觀光帶
利用城市周邊鄉村的特殊區位,推廣以休閑度假為主的農業旅游項目。遼寧省觀光農業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東部、中部、西部的差異;國道(丹大公路-201國道)及高速公路兩側(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陽、大連、鞍山、撫順)的周邊郊區發展起來的觀光農業具有明顯的差異,應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設施和功能,形成東北地區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線。
(2)深入開發大梨樹村等生態旅游
遼寧可以借助旅游景區的市場性,著力打造盤錦大洼縣趙圈河鄉的紅海灘濕地、大連安波鎮冰雪溫泉、潮陽北票長皋鄉的田園風光游、丹東寬甸滿族自治縣青山溝鎮的山水風光游、遼陽弓長嶺區的冷熱奇觀游等以生態旅游為主題的產品,深入調研分析,對其生態資源進行保護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給游客。
(3)凝練清河農莊度假區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區,總結影視劇《劉老根》帶來轟動效應的原因,利用影視劇品牌擴大農莊的知名度,同時挖掘滿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業莊園依托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形成的度假、休閑、觀光等功能。
(4)發揮綠色水果生產大省的獨特優勢,富裕區域新農村
“打綠色牌,走特色路”是遼寧省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針。遼寧省的綠色農業規模居全國之首,而綠色食品與旅游活動有著天然的緣分。遼寧省是我國水果生產大省,遼寧省水果栽培總面積已達1005.6萬畝,水果總產量385萬噸,水果總產值71億元。可依托以上城市開發農業科技示范園、生態果園等旅游產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實驗基地。
(5)延伸產業鏈條
遼寧鄉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須從系統化、立體化、全方位、多層次、多視角考慮,鄉村旅游可在更廣泛的領域、更深的層次上挖掘遼寧鄉村旅游內涵,找到遼寧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延伸品牌到農村建設、農業生產、農村文化發展中,運用鄉村旅游樹立農村品牌,進行經濟運作,贏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省旅游局關于實施農業旅游豐收計劃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見的通知(遼政辦發[2007]44號)[EB/OL].heep://liaoningtour.省略.2007~7~30
[2]遼寧統計年鑒編輯委員會: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3~26
[3]張彩霞:關于發展遼寧省農業旅游的思考[J].區域經濟,2006(9):126~128
[4]新農村新風貌建設[EB/OL].遼寧旅游信息網heep://lntour.省略2007~2~23
為貫徹落實省、市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現場會議精神,加強生態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有效激發和持續保持農村發展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結合全鎮實際,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xx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和人文風貌,協調推進;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實事求是、注重實效,實現動機與效果有機統一。
二、工作目標
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切入點,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支撐,實現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和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的緊密結合,大力創新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努力使農村的環境有一個大的改觀,農村產業有一個大的提升,農民自我發展的素質有一個大的提高,把我鎮農村建設成為產業生態高效、環境優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園。使全鎮農村兩年內完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五化”任務,同時三分之一的村達到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標準,利用三至五年時間三分之二的村達到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標準,到20xx年全市農村基本達到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標準,率先實現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目標。
三、重點任務
(一)迅速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營造優美宜居新環境。
按照“一年凈化、兩年城鄉環衛一體化、五年全面實現‘五化’”的目標,通過集中整治提升,使村莊、鎮區、鎮域主干道路兩側、河道及兩岸環境得到全面改善。村莊進村路和大街小巷衛生得到徹底整治,無“三堆”(柴草堆、糞堆、垃圾堆)、無亂搭亂建、亂貼亂畫現象,無亂倒垃圾、亂堆亂放問題,村莊綠化整齊美觀,為下一步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奠定堅實基礎;鎮區的衛生、綠化、設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鎮域主干道路兩側違章建設、各類料場、環境衛生、經營秩序等方面得到徹底整治,廣告牌等宣傳設施規范有序,無衛生死角,確保道路兩側無白色樹掛、邊溝漂浮物等垃圾雜物,無有礙觀瞻的建筑物、構筑物,無外接棚舍及違章建筑,無亂堆亂放的物料和“三堆”。
(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建設標準,為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三)將轉方式調結構作為重點任務來抓,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加快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建設生態文明鄉村的關鍵和基礎。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認真落實市政府《關于農業主導產業調整振興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升我鎮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規模和產業層次。要把培育農業龍頭企業作為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重大任務,著力培育不同類型的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好中心面粉、勝大面粉、天紅鴨業、匯通糧食、萬畝苗木基地等典型帶動作用,繼續按照擴大規模、集群發展的思路,重點抓好大園區、大項目、規模化、品牌化建設,盡快形成有競爭力的重點產業和產業集群。大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把將農民組織起來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工作來抓,大力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計劃,力爭用3—5年的時間,實現“一村一社”的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組織實施好示范社建設行動,著力培育一批實力強、覆蓋面大、運行規范的高層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四)做好結合文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以“三創三評三推進”活動統領生態環境建設全局,與正在開展的創先爭優、新農村建設、兩評一樹、黨務村務公開等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取得最大成績。
一是形勢教育與素質教育兩措并舉,培育新農民。以聘請專家授課、職能部門下村等為載體,做活農民政策培訓和百姓科技戶戶通工程,普及時事政策、實用技術和衛生保健知識,崇尚科學;通過不斷創新文化活動形式和機制,組織開展一系列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使村級文化大院成為廣大農民求知的課堂、求美的窗口、求樂的藝園、求富的良友;充分利用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和圖書室,組織黨員群眾在農閑或晚上學習科技文化知識,提高群眾的科技致富能力;各村文藝隊伍每年除參加縣、鎮組織的文藝匯演、體育比賽外,利用農閑時節巡回各村串演、交流,極大地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養成講科學、講衛生、講文明的良好習慣和風氣。二是實施文明創建工程,倡樹新風尚。認真組織開展“和諧村莊”、“和諧家庭”、“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文明衛生戶”、“好媳婦”、“好婆婆”、“雙學雙比”、“致富女能手”、“小康文明戶”等群眾性評選和爭創活動,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獎勵。各村成立道德協會、道德議事會,帶領村民移風易俗,引領倡樹和諧村風。三是深化平安村莊建設。要深化農村普法工作,創新鄉村治理機制,及時預防和妥善化解農村社會矛盾,構筑完整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為農村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全鎮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活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全鎮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活動的組織、指導、調度和督查工作。各辦事處、村,鎮直各部門、單位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強化措施,狠抓落實,推進整治工作開展。
近日,河南省統計局了2011年河南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評價結果的報告,根據報告顯示,此次評價中,在河南全省108個縣(市)中,排名前十位的縣(市)依次為:義馬市、新鄭市、滎陽市、沁陽市、登封市、新密市、鞏義市、長葛市、林州市、新安縣。
據了解,2008年,河南省統計局出臺《關于加強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工作的意見》,確定了新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和權重。在新指標體系中,分為“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發展與人民生活”、“可持續發展”三大部分,所占權重分別為50%、34%和16%,包括22項具體指標。
除了權重方面的變化外,在評價指標的內容上,還強化了對經濟發展質量、結構、效益以及人均指標的考核。
從前十名的排名上可以看出,與2010年相比,排名的變化并不算很大。義馬市仍保持了頭把交椅的位置。而最大的變化是,2011年靈寶市被擠出前十名,長葛市則首次進入前十名行列。而原來常年穩居第一位置的鞏義市名次再次下滑,比2010年下滑兩位,由第五下滑至第七。
據悉,義馬市2011年人均GDP、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人均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人均全社會固定投資、城鎮化率等6項指標均位居河南省第一。
農業部預警:小麥加工產能過剩
近年來,我國小麥粉加工企業急劇擴張,一些地區和企業擴大產能的熱情依然不減。對此,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預警,切忌盲目擴大普通小麥粉加工產能,嚴控低技術水平產能擴張,加快推進現有企業的升級換代和產品結構調整,在小麥主產區和營銷物流節點培育一批制粉加工領軍企業,推動產業集群集聚。
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小麥粉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由2005年的8090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15954萬噸,產能翻了一番;如果將未納入統計的小微企業及近兩年新增產能計算在內,我國小麥粉加工產能更大。同期,小麥年產量與凈進口量合計數由9796萬噸增加到11569萬噸,小麥總量僅增長18.1%。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小麥粉加工業產能過剩主要表現為結構性過剩。而小麥粉加工產能特別是落后加工產能嚴重過剩問題,一方面帶來小麥粉加工行業的無序競爭,降低行業總體利潤水平;另一方面影響企業向高端市場的積極拓展。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梯次推進
目前,我國已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形成了梯次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生態省、市、縣建設,已經成為各地建設兩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載體。據了解,海南、吉林、黑龍江等15個省(區、市)開展了生態省建設,超過1000個縣(市、區)開展了生態縣(市、區)的建設,并有38個縣(市、區)建成了生態縣(市、區),1559個鄉鎮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
自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十一五”時期,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首次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約束性指標,成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目前,東部沿海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已全面展開,自北向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已連成一片;中西部生態文明建設也開始了有益的探索,廣西、云南、湖北出臺了相關文件。不僅省級層面有目標、有任務、有考核,大部分市、縣級也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
未來20年城市將接納5億農民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指出,今后20年內,中國將有近5億農民需要實現市民化,為此需要40萬億~50萬億元的成本。
藍皮書指出,從鄉村型社會向城市型社會轉型是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如果未來中國的城鎮化率以每年0.8%~1.0%的速度推進,到2020年前后中國的城鎮化率將超過60%。這同時意味著,今后20年內,中國將有2億多農民需要轉移到城鎮就業和居住,再加上近年來已經進入城鎮但還沒有完全市民化的農民,未來全國將有4億~5億農民需要實現市民化。
據初步測算,僅解決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農民市民化成本至少人均10萬元。在未來20年內,需要支付40萬億~50萬億元的成本。
中國社科院城環所副所長魏后凱研究員表示,目前中國離城市型社會的要求還具有較大的差距。從生活方式標準看,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郊區就地轉化的農轉非居民以及縣改區中存在的大量農民,沒有真正融入城市,其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仍然保留著農民的習慣和特征,市民化程度低。
藍皮書還顯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達到6.91億,城鎮化率達到51.27%,城鎮常住人口超過了農村常住人口。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0%,這是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表明中國已經結束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開始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的城市時代。
全國農村集體土地近八成確權發證
截至6月底,全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率達到78%,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率達到85%,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率達到80%。國土資源部要求,各省區市要加強協調、盯準目標、全力以赴,確保年底前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任務。
據悉,天津、海南、重慶等地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從全國來看,確權登記發證工作仍然存在進展緩慢、重視不夠、組織不力和措施不強等急需解決的問題。截至目前仍有7個省份集體土地所有權發證率在50%以下;一些地方政府及國土部門領導認識不到位,有的因擔心發證會給政府征地帶來麻煩,存在消極觀望的態度。
河南2015年完成2000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
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基礎
各位委員、各位領導:
為加快推進我縣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縣政協組成調研組深入到我縣部分鄉村進行了調研視察,并赴吉林省圖們市涼水鎮、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延吉市安圖縣萬寶鎮紅旗村(被譽為中國朝鮮族第一村)和我省桓仁、寬甸兩個滿族自治縣部分鄉村進行了學習考察。五市縣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舉措和成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我們深入思考,充分論證,精心撰寫,形成了調研報告。下面,我代表縣政協調研組就扎實推進我縣美麗鄉村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基礎提出幾點建議。
一、五市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和作法
通過學習考察,我們感受到,五市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思路明晰,措施得力,成效顯著,富有特色,他們的經驗和作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明晰思路,強化規劃引領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韻”要求,五市縣用科學的規劃設計提升實踐水平,編制了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讓規劃引領建設、改造和升級,致力于推進環境、產業和文明相互支撐。四平市鐵東區明確了“抓點、連線、促面”的工作思路,堅持規劃、整治和建設并舉,做到組織領導、示范引領、資金投入、幫扶措施、督查指導“五個強化”。桓仁、寬甸兩縣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桓仁縣制定完善了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桓仁鎮和北甸子鄉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大南溝村成為國家級生態村。寬甸縣確定了“四美十有”標準,河口村被國家六部委評為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成為全省乃至東北地區惟一獲此殊榮的鄉村。
(二)整合資金,注重突出實效
五市縣采取多種形式,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實效。寬甸縣積極開展美麗鄉村申報創建活動,美麗鄉村建設的點定在哪里,相關部門的項目和資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全力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集中優勢,重點幫扶。如2013年,幫助青山溝鎮整合省市縣各類資金770多萬元,對散居于山上的45戶進行整體搬遷,統一標準,規范建設,依托青山溝景區,悉數辦起了農家樂,每戶每年住宿和餐飲凈收入可達10萬元左右。桓仁縣“十二五”以來,整合各方資金,累計投資10多億元,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并對全縣103個行政村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和新建。四平市鐵東區強化資金投入,堅持多渠道籌資,即區上支持一點、單位部門幫扶一點、鄉鎮擠出一點、社會捐助一點、村民自籌一點,有效破解了建設資金難題。
(三)整治環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平市鐵東區全面開展了以“治山、治水、治臟、治亂、治污”為主要內容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投入大量資金,重點實施了農村環境整治凈化工程、高標準村屯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完善環境整治配套設施工程、退耕還林整治工程,成效顯著。桓仁縣加大農村環境治理投入力度,“十二五”以來,整合各方資金1.9億元,建成生物質垃圾氣化站8處、垃圾堆肥池1650立方米、污水處理設施套,新建畜禽糞便處理中心2處、戶用沼氣池5132個……達到了既解決環境問題,又解決衛生問題;既解決燃料問題,又解決肥料問題;既解決生產問題,又解決生活問題。寬甸縣著力開展了“四場五化六整治”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全面推進“萬盞路燈進村屯”、“萬座水廁進農戶”等工程,使全縣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四)依托資源,發展特色產業
五市縣各鄉村緊緊依托本地資源,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作為中國朝鮮族第一村,延吉市萬寶鎮紅旗村依托毗鄰長白山的區位優勢,精心打造民俗特色品牌,原汁原味的朝鮮族民族風情。在這里,一幢幢具有民族傳統建筑風格的白墻青瓦房整齊地排列在溪水兩旁,統一的木柵欄圍起一座座農家小院,86戶家家院里都是“蔬果飄香綠滿園”。該村逐步形成了以朝鮮族特色餐飲、民俗表演、民俗風情體驗、家庭度假和農業觀光為主的民俗旅游產業體系。2014年共接待游客24萬人次,旅游收入1900萬元。桓仁縣依托生態資源優勢,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形成了以葡萄、山參、優質米等產業為重點的六大產業基地,培育和發展了10個“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示范村。其中老黑山村成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發展大榛子種植基地3600多畝,年產大榛子35萬公斤,人均收入達2萬元。大榛子產業成為老黑山村農戶致富的搖錢樹,讓曾經的全縣經濟最落后村變成如今的最富村。寬甸縣立足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集觀光、游覽、采摘于一體的觀光農業產業基地,在景區與沿線周邊建設了有機蔬菜、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中藥材等示范基地,農旅結合效益明顯。如今寬甸農家樂已多達2000家,農業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帶動了百姓致富,也將寬甸美麗鄉村建設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五)創設載體,培育鄉村文明
五市縣積極引導農民提升文明素質和道德水準,培養農民科學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形成了良好的民風、村風。萬寶鎮紅旗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設和鄉風文明培育當作一項重要任務來抓。該村認真開展了評選“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和“美德在農家”、“不讓黃賭毒邪進我家”等活動,形成了“團結友善、明禮誠信、家庭和睦、鄰里互助、遵規守法”的良好風尚。桓仁縣灣灣川村,以“愛家邦、美家園、傳家風、睦家鄰”為村訓,建設了集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的文化廣場2處,村民在閑暇時間唱村歌 、跳健身操、自編自演文藝節目,文明和諧的文化生活在村里蔚然成風。寬甸縣河口村,在村“十星文明戶”的基礎上,按照“美麗農家”的標準,評選出家庭和諧、鄰里和睦、環境整潔、產業致富的美麗農家80多戶。用典型的力量感召和激勵村民人人講文明、家家有產業、戶戶講和諧、共奔幸福路。
二、我縣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我縣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村屯環境美化、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弘揚鄉村文明新風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一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新建和改造了村部、村路、巷道、邊溝、院墻、衛生室、農民書屋、文化廣場等,更多的農民走上了柏油路、水泥路,住進了漂亮新房,喝上了清潔自來水……二是農村面貌大為改觀。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各村設置了垃圾箱,配備了保潔員,村屯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加強,衛生改廁力度加大,農村環衛保潔水平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改觀。三是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結合鄉村實際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綠色農業,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業,農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四是道德文明素質得到提升。認真開展了“四德”主題教育進鄉村活動和“道德文明示范戶”、“十星級文明標兵戶”等評選活動,提升了農民道德文明素質,凈化了民風、村風。
幾年來,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我縣涌現出了一些生態優良、環境秀美、鄉風文明、幸福和諧的美麗鄉村。如:南口前鎮王家堡村被評為國家級文明村,獲得省村容村貌綜合治理先進村、省環境優美村等多項榮譽稱號。南山城鎮大北岔村先后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先進村(大孤家鎮王小堡村也曾獲此稱號)、全國法制文明村、省級衛生村等一系列榮譽稱號。紅透山鎮成為全省宜居示范鄉鎮。大蘇河鄉沙河子村成為我省少數民俗村和全市鄉村旅游的典范。
成效有目共睹,差距不容忽視,任務依然艱巨。近年來,我縣美麗鄉村建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變化,但也應清醒地看到,與五市縣等地區相比,我們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進展不平衡。由于認識高度、工作力度和推進程度的不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我縣各鄉、村之間發展得不平衡,有的差距還比較大。全縣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特色鮮明、衛生環境整潔、鄉風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所占比例還不高。二是缺乏科學規劃。一些村規劃意識淡薄,缺乏通盤考慮,村莊布局不盡合理;有的村雖有規劃也不按規劃實施,隨意性強,導致規劃和建設“兩張皮”;有的村規劃粗線條,缺乏科學性和實效性……總之,重建設、輕規劃的現象在農村并不少見。三是健康文明的社會生活習慣尚未形成。有些村戶垃圾亂丟棄、污水亂排放、雜物亂堆積……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的情形,在一些村戶中還相當程度地存在著,污染了農村的環境,制約著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四是有的村級班子戰斗力不強,存在著畏難情緒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主動性不強,群眾參與度不高,美麗鄉村建設進展不快。
三、關于扎實推進我縣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縣14個鄉鎮,188個行政村,無論是從地域面積、人口規模來看,還是從生態資源、發展現狀來看,廣大農村都是我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和短板。美麗鄉村建設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
生態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有利于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實實在在地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加快我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為此,需要全縣上下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奮斗。現就進一步推進我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一)深化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化認識,加強領導,明確重點,扎實推進,切實把美麗鄉村建設當作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實抓好。要像寬甸等縣市那樣,研究制定針對性更強、更實的實施方案、管理體系、職責分工和考核機制,加大督導檢查力度,并在資金、政策、項目上給予傾斜,在全縣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和互促共進的良好氛圍。
一是建立“三級聯動”管理機制。要建立以鄉鎮為責任主體、村屯為實施主體、縣相關部門為考核主體的“三級聯動”管理機制,加強領導,明確目標,有序推進,認真考評,形成縣、鄉、村三級共抓、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強鄉村兩級班子建設。事業成敗,關鍵在人。美麗鄉村建設對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鄉村兩級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賦予了更多的職責。要大力加強鄉村兩級班子建設,切實抓好以鄉(鎮)黨委、村黨支部為核心的鄉村兩級班子建設,不斷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要將美麗鄉村建設納入鄉村兩級班子考核體系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工作導向和激勵機制。實踐證明,美麗鄉村建設亟需一大批有責任意識、創業激情、開拓精神、務實作風的鄉村干部來帶領。這是時代的迫切要求,發展的關鍵所在,群眾的強烈企盼。
三是建立有效投入機制。要建立多方籌資的投入機制。整合各類資金特別是涉農項目資金,加強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財政、城建、交通、農林水、環保、移民、扶貧等職能部門的作用和省市縣幫扶部門、幫扶單位的作用,做到資金項目集中投放、高效使用,力求打造更多的示范鄉鎮、示范村莊,確保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實效。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制定出臺“以獎代補”配套政策,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同時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民間資本、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四是傾力守護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是鄉村最寶貴的資源,是我縣最厚重的家底。作為生態資源的承載主體,各鄉村要始終不渝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讓鄉村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要依托豐富的自然稟賦,堅持生態富民戰略,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使自然生態與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絕不能因為短視行為而犧牲鄉村的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要充分認識并發揮好生態這一最大優勢,努力將我縣鄉村打造成為山清水秀的生態走廊和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園。
(二)堅持科學規劃,注重因地制宜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全局性工程。要堅持科學規劃和因地制宜相統一,把鄉村科學規劃與環境衛生整治、農民素質提升結合起來,與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努力打造鄉村特色和品牌。
一要堅持規劃先行原則。要把規劃擺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首要位置,堅持先規劃、后建設,不規劃、不施工的原則,充分發揮規劃的先導引領作用。要進一步完善《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各鄉村要結合地理區位、資源優勢、產業發展、村民實際需要,編制本鄉本村切實可行的建設規劃。做到同全縣發展總體規劃相結合,同產業布局規劃相協調,同精神文明建設相呼應,讓規劃更具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發揮典型引領作用。要充分發揮典型村的示范引領
作用,優先抓好城郊村、 公路沿線村、鄉鎮政府駐地村、重點景區村建設工作,做到突出重點、典型引領、示范帶動、以點促面、有序推進,努力打造一批環境優美、設施配套、產業興旺、民風淳厚的示范村、特色村,實現生態美、百姓富、民風正的有機統一。
三要堅持因地制宜方針。要本著“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主動作為、群眾滿意”的原則,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堅持合理化布局,實施差異化指導,突出個性化塑造。堅決摒棄“一個模子”、“ 千村一面”的現象,始終保持鄉土特色和田園本色,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鄉村獨特魅力,彰顯自然、恬靜、綠色、清新的鄉村之美。讓藍天白云、綠樹紅花、小橋流水、田園農家、鳥語蛙鳴、院墻屋瓦、淳樸民風、滿鄉文化……這些具有鮮明的生態元素和鄉土氣息的生活印記,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縮影,努力打造我縣美麗鄉村的品牌和特色。
(三)加強環境整治,形成長效機制
環境整治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要堅持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重要舉措。在“美”字上下功夫,在“實”字上求突破。
一是突出重點,狠抓落實。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涵蓋硬化、綠化、亮化、美化、無害化處理等眾多領域,需要多部門協調作戰。要全面實施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突出抓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化肥農藥污染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農村基礎設施完善等重點工作。通過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環境整治,達到道路硬化、村屯綠化、衛生凈化、街路亮化、環境美化,遠離臟、亂、差。讓干凈整潔的村落、蔬果飄香的庭院、綠意盎然的花木、平坦通暢的道路、清澈見底的河流……成為農村一道靚麗的景觀。通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讓農村設施多起來、農村環境好起來、農村面貌靚起來,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
二是健全機制,確保實效。要健全農村環境整治長效機制,明確工作任務,落實目標責任,加大監管力度。要從最基礎的垃圾污水處理、村屯美化、河溝清理、衛生改廁等方面入手進行環境整治。制定環境衛生管理長效保潔責任制,做到衛生環境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使農村環境整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確保整治效果不反彈、可持久。
(四)立足生態優勢,壯大特色產業
沒有特色產業作支撐,農民就難以增收致富,美麗鄉村建設也會成為一句空話。我們應堅持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業、旅游、生態深度融合,以特色產業支撐為重點,形成產業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互促并進的良好態勢。
一要圍繞資源優勢狠抓生產基地培育。各鄉村要結合本地區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緊緊圍繞特色農業狠抓生產基地培育。特別是要以大伙房水源保護治理規劃實施為契機,搞好水源保護區產地認證、產品標識和區域保護工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依照標準規范生產,積極運作打造品牌。鼓勵和支持農戶積極發展中藥材、食用菌、優質米、山野菜、花卉等有機農業、綠色農業、觀光農業。讓好的多起來,形成規模;多的好起來,形成特色;特色火起來,形成效益。使我們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特色產品走向城市、走進商場、走上餐桌,不斷提升清原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我縣農業提質增效、農民致富增收。
二要圍繞生產基地狠抓龍頭企業建設。實踐充分證明,建好一個龍頭企業,就能占領一方市場,帶動一批農戶,致富一地百姓。要緊緊圍繞資源優勢下大氣力重點抓好具有區域特色的深加工型龍頭企業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對外聯大靠強等方式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強牽動能力的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組織形式,組織農戶實行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與農民形成聯系緊密的產業發展鏈條,促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就地增值,大力提高特色農業的優勢和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民增收步伐。要本著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鼓勵農民以租賃、轉讓、入股等多種方式合理流轉土地所有權,從而使土地能夠向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集中,實現土地的集約經營,促進土地增值和農民增收。
三要依托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鼓勵和支持具備條件的鎮(鄉)村發展鄉村游、生態游,真正將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農業、民族文化、生態旅游開發相融合。積極打造融農家樂、觀光農業、休閑旅游、生態景觀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品牌,使自然之美與發展之美相得益彰,田園之美與生態之美相映成輝,努力打造更多旅游強鎮、旅游特色村、旅游示范點,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農戶就業增收。讓鄉村旅游成為我縣旅游的亮點,使之既有看點,又有賣點。
(五)培育新型農民,倡導文明新風
美麗鄉村建設需要“物的硬件”建設,也需要“人的軟
件”建設。只有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齊頭并進,才能實現外在美與內在美的深度融合,使美麗鄉村既體現發展之美,也釋放文明之美。
一是提升農民文明素質。要把美麗鄉村建設與培育新型農民、提升農民文明素質有機結合起來,引導教育廣大農民增強環境保護和衛生保潔意識。要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把生態、潔凈、文明的理念滲透到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以往亂扔亂倒、亂堆亂放、亂搭亂建等不良行為習慣,保持村屯庭院干凈整潔,使美麗鄉村建設更具文明內涵、更有文化底蘊。讓農村既有美景,又有美德。
二是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四德”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有效載體,組織開展美麗鄉村、文明村、美麗農家、衛生模范戶、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等評比活動,引導大家崇德向善、守望相助、明禮誠信、遵紀守法、敬老愛幼、創業致富,形成風醇物厚、健康向上的民風、村風。倡導新風尚、弘揚正能量。要繼續推進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養老等配套設施建設,不斷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