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道德與法治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論和差異化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1]。隨著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以來就一直受到各方的歡迎,現在我國教育工作者們都深深被之吸引,甚至掀起了一股“多元智能熱”。那么要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下進行七年級的道德與法治差異化教學呢?首先要解決的是差異化教學問題。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全面發展。差異化教育的優點在于能夠使得社會和學校不再僅僅關注于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開始轉而關注學生健全的人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學生的興趣發展程度[2]。就當前的教育形式來看,差異化教育會成為以后的教育趨勢,但是目前差異化教學還沒有被大規模的推行,因為道德與法治本身就是一個帶有差異甚至某些情況下還有對立的詞匯,所以推行道德與法治的差異化教學其實是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的。
二、如何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道德與法治的差異化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所提倡的“為理解而教”、“個別化教育”等理論。
首先是“為理解而教”意在啟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更多地注重學生的理解,而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如果只是將課本上的知識大聲地朗讀一遍,那么教學就變得毫無意義。理解的教學更有意義,明確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所謂道德就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是一個相對比較“軟”的詞匯,它沒有什么條例的硬性規定,但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行為準則,因為德多在人心,道德的標準也在人心,有這么一種說法“罪莫大于無道,怨莫大于無德。”;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約束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現在是法治社會。”要依法治國、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實現真正的法治國家。法治是硬性的條文規定,是一個有著強制規定需要的遵守的準則,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實際案例、分組討論等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理解“道德”與“法治”這兩個詞匯的真正意義,教學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學,真正學到了才是教學。
再次是“個別化教育”,個別化教育是一個類似于差別化教學的詞匯。它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在一個目前還是應試教育的教育體系中提倡個性化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道德與法治來說,因為是兩個既對立又統一的詞匯,所以就有了實現差異化教學的可能,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對比講述,從概念到授課方式,從授課方式到討論分析,從討論分析到提高總結。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結合實際進行分析,針對學生的個性,以及學生不同的學習理解情況進行教學,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以期達到一個氛圍良好的教學環境,達到了一個各方都滿意的教學情況。
三、結果和建議
無論是多元智能理論還是差異化教學都是幫助學生接受教育,幫助老師進行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要學會合理利用,將理論與現實實際情況相融合,真正實現教學方法的重要作用,真正實現一個良好的智能教學。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在利用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同時也要警惕過度使用或者濫用造成的不利影響。
(一)真正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教學之中
教學的輔助方法有很多,真正實現價值是要將其徹底融入教學之中。多元智能理論是一個相對而言其實比較復雜的理論,在教學之中一定要正確理解并真正將其融入其中才能達到實現多元智力理論的重要作用。無論是“為理解而教”還是“個別化教育”對于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差異化教學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七年級是初中教學的開始,是中學生的一個階段,是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要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他們以后更好的發展,所以要將多元智能理論真正融入教學之中,學會融會貫通,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要一樣,學習不是簡單的相加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理解,是一種學會學習的能力,學海無涯,學習這條路沒有盡頭,所以只有學習的方法才是茫茫學海上的一葉扁舟。
(二)警惕過分沉迷于教學方法而忽略教學本身
7中華民族一家親
教學設計
課題
中華民族一家親
第二課時
單元
第三單元
學科
道德與法治
年級
五年級
學習
目標
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維護民族團結、尊重其他民族風俗習慣的意識。
2、
能力目標:能夠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維護民族團結。
3、知識目標:了解民族之間的差異,學會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了解我國扶助少數民族的政策,懂得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必要性。
重點
了解民族之間的差異,學會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
難點
解我國扶助少數民族的政策,懂得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必要性。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1、猜猜這是哪個民族的服飾
2、猜猜這是哪個民族的飲食
3、猜猜這是哪個民族的民居
猜一猜小活動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1、
思考:
(1)你從上述猜一猜的活動中感受到了什么?
(2)不同民族之間還有什么不同嗎?
2、小提示: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民族的生活環境、文化紫蘇都有差別,表現在服飾、飲食、民居、節慶和禮儀等各方面。
3、活動園:五(2)班開展了一次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展示會。會上,同學們介紹了自己所了解的節日。
4、小小分享會:請你結合自己的經歷或看過的資料,向同學介紹一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可圍繞下面問題進行介紹。
(1)節日的名稱是什么?
(2)這個節日給你印象最深的習俗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
(3)如果有人想參加這一節日的活動,你想提醒他注意什么?
5、介紹民族節日:那達慕大會、酥油花燈節等。
6、開動腦筋:想一想,文化習俗等的不同容易導致什么?我們該怎么辦呢?
7、社會觀察:由于各地區文化的差異,我們經常能發現一些游客因不了解或不自覺,而做了許多不尊重當地人的行為,例如:在摩梭人家里隨意談論走婚習俗,并將走婚過度解讀。或是在古城里隨意爬上民居的屋頂拍照,亦或隨意將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評論為落后、愚昧等。
直觀了解各民族之間的差異。
從不同民族的傳統節日當中感受差異可能會帶來的影響(好與壞),再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怎么做,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尊重其他民族風俗習慣的意識。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8、民族相處小貼士: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許多少數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忌諱。俗話說:“入鄉隨俗”。在進入少數民族聚居區旅游時,應尊重當地的傳統習俗和生活中的禁忌,任何人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為標準,去衡量和要求別的民族,也不能以個人的好惡去對待民族風俗習慣,去處理與民族風俗習慣有關的事情。
9、我是民族風俗小達人:你還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嗎?假如去到當地,你會怎么做?
10、入鄉隨俗我能行:
(1)蒙古族認為火神或灶神是驅妖辟邪的圣潔物,所以我可不能當著他們的面跨越或踢火,不能往火上摔東西、扔贓物。
(2)回民禁止以食物開玩笑,特別是不能用進食的東西做比喻,如形容辣椒、西紅柿像血一樣紅等。
(3)彝族男性最忌他人觸摸自己頭上的蓄發,認為這是不可寬恕的行為。
11、小數據:從數據中你發現了什么?對此,你認為國家應該怎么做?
12、小提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也不能少。我們56個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努力實現這個偉大夢想。(國家要扶助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共同繁榮)
13、國家的措施:
(1)實施精準扶貧政策。
(2)援助少數民族大行動
(3)開展興邊富民行動
14、播放視頻《天路》
15、思考與感悟:你知道這條“神奇的天路”指的是什么嗎?它“神奇”在哪里?
16、閱讀角:“天路”頌歌。
17、解釋:青藏鐵路的重要意義。
把意識付諸行動,做到入鄉隨俗。
從數據中認識到不同民族發展的不均衡問題,懂得國家應該扶助少數民族,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了解國家為實現共同繁榮所實施的舉措。
課堂小結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56個民族一個都不能少,我們要團結互助,努力實現共同繁榮。
總結提升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板書
7中華民族一家親
第二課時
1、不同民族之間的不同
關鍵詞 道德認知;道德行為;矛盾;原因;解決方法
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的先導;道德認知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指導人們形成明確的道德判斷和進行自覺的道德行為選擇。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德育過程中往往存在只注重道德認知教育而忽視道德行為的培養,導致人們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產生矛盾,出現言行不一現象。對此,應予以高度重視,并認真地加以研究和解決。
一、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矛盾的主要表現
(一)在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上表現為行為取向趨于實惠。一方面,人們認同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推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景抱有希望,對英雄人物也極為崇敬。在處理公與私、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上,絕大多數人能夠認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的道德觀念和“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公益活動中表現出極高的熱情,顯示出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并能用集體主義觀點去分析評價事物,贊同真、善、美的人與事。另一方面,在人們的道德實踐中,有相當多的人希望公私兼容、奉獻與索取相平衡,他們奉行“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道德信條;個別人甚至以個人為中心,一味崇尚自我;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個人長遠利益與社會終極目標發生沖突時,會選擇個人利益,關心個人價值實現與實際物質利益的得失。可見,人們在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上,表現為集體主義觀念淡薄,行為取向趨于實惠,導致道德行為弱化。
(二)在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表現為行為取向趨于冷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社會需要雷鋒精神。需要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支持“先人后己”、“大公無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觀點;希望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也希望建立一個人人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平等互助的理想人際關系,對損人利己、弄虛作假也表示反對。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往往有較大差距,甚至彼此矛盾,如在身處危難者面前表現冷漠、麻木不仁、見死不救,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充當看客;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處事原則。這些表明,道德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觀念層次上,沒有形成良好的、自覺的道德行為。
(三)在個人道德修養上表現為言行相互脫節。絕大多數人都認識到德性是安身立命之本,應該修身養性、完善人格,都接受或認同“正直”、“誠信”、“負責任”等優秀道德品質;接受遵守社會公德對個人乃至社會有著重大的意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部分人卻很難做到“慎獨”、“篤行”,甚至無視社會公德,出現隨地吐痰、高聲喧嘩、亂寫亂畫、亂丟雜物、衣冠不整、小偷小摸等現象,宣稱自己不想活得太累,不愿冒“傻氣”,也不想當什么“圣人”,只要能做一個“利己而不損人”的、自由自在的凡人就很滿足了。這些都說明這些人的個人修養和社會公德水平滯后于他們的智力水平。
二、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矛盾的主要原因
造成人們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相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知輕行的道德教育是產生知行矛盾的重要原因。當前,我國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即把道德教育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的東西加以講授,只重視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工作,而忽視人們在課外活動、隱性課程、社會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實踐;教師過分強調課程的學術性、理論性和系統性,而忽視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進行針對性教育。對受教育者的道德評價,不是由他們自己參與實踐進行道德判斷而得出正確結論,而是以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知道與否作為標準;學校德育考核往往是考查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而沒有考查學生的實際表現以及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結果導致學生對德育課程的態度只是追求表面的高分,而不顧自身思想與品德的實際修養。這種只重視道德教育的知識性而忽視道德教育實踐性的做法,勢必會出現道德認知與行為相矛盾的奇怪現象。
(二)道德本身知易行難的特性使然。道德品質的形成是知、情、意、行這四個要素相互作用、辯證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道德認知是前提和基礎;道德行為則是道德認知和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實現知向行的轉化需要主體將道德認知付諸實踐;需要克服實現道德行為過程中的種種困難;需要排除外界環境中不利因素的干擾;需要道德情感的支撐作用和道德意志的保證作用。因此,道德行為很難實現,即使有了正確的道德認知,如果沒有基本的道德情感、沒有頑強的道德意志,也不可能實現知向行的轉化,使道德生活中產生“知行矛盾”的現象。
(三)社會變革的影響。社會轉型時期,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變革,使傳統的道德體系受到強烈的震撼,而我們對社會轉型可能給人們的道德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變化卻又研究不夠,致使傳統的道德未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出現新的調適和生長點。在舊的道德體系被打破后,新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又不能及時、適時地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道德“真空”,造成各種道德觀念良莠并存,多元道德觀、價值觀的碰撞沖突不斷產生,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互相交織,使當今中國社會在價值取向和信仰上,出現一種“主體迷失傾向”,造成正義感、責任感淡化,榮與辱、是與非混淆,公德心缺失,個人行為失范以及個人主義抬頭,再加上一些不符合社會公德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尤其是好心人見義勇為而負傷,卻得不到應有的補償,客觀上對人們進行道德行為實踐的信心和勇氣造成打擊,致使人們明明知道應該做道德的事,但又害怕其帶來的不良后果而不敢去做,出現一定程度的行為無序、道德失范現象。
(四)法制建設滯后的原因。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社會秩序、社會關系只能由道德來調整、由社會輿論和個人的道德良知來監督實施,違者受到相應的道德譴責。而有些社會秩序、社會關系,只能由法律來調整,由國家機器來監督實施,違者必須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即當道德規范不被社會成員所信服和遵循時,法律便成為保障道德失范后的社會秩序的盾牌。當前,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是一場嶄新的事業,與之相適應、配套的法律和有關制度不可能一步到位。這種法制建設的滯后和人們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淡薄,以及社會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不正常現象,嚴重影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并最終造成人們對道德作用的懷疑及對道德的忽視與踐踏,從而在知行上出現矛盾。
三、解決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矛盾的主要方法
道德知行矛盾是制約和影響道德實踐的重要因素,如果任其自由發展,勢必會影響到道德觀念與規范的進一步落實,影響到道德對整個社會秩序的調節作用,影響到道德個體的健康成長,影響到以德治國思想的貫徹落實。現結合實際,對道德知行矛盾提出如下解決方法:
(一)改善德育工作。優化社會環境,形成道德知行統一的大氣候。道德教育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進行的。周圍生活環境、社會道德風貌、黨風、民風、國際大氣候等都會對教育對象產生正面或負面的作用,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因此,要解決“知行矛盾”,取得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僅有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優化社會大環境結合起來,并建立、健全各項社會制度,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開放型、立體化的育人環境,讓人們在“凈化”的社會環境中受到熏陶,達到提高。
(二)引導教育對象自覺進行自我教育。道德教育歸根到底是自我教育。只有當受教育者自覺地接受教育并努力地轉化為現實的道德行為時,道德教育才起作用。因此,要引導教育對象自覺進行自我教育。通過自我教育,主動、自覺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主動地克服自己的不良行為,養成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良好習慣,使他們在親身參與的各項活動中,鞏固道德信念,培養道德情感,增強道德意志,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從而把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個體的道德意識,“外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實現知與行的統一。
(三)引導教育對象積極進行符合道德的行為訓練與道德實踐。《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人們獲得道德認知后,要內化成為自己的道德人格,就得通過實踐,即踐行道德,按照道德規范做事。只有通過實踐中的行為訓練,自覺地去做,在練習或實踐中掌握行動技能,逐步養成穩定的行為習慣,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我們要充分地引導教育對象進行符合道德的行為訓練,讓受教育者參加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維護社會、國家利益的活動,躬行實踐,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培養、固化、內化人們的道德知識以及道德情感,讓人們從生活小事做起,一點一滴地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習慣,并通過自己的道德行為,為社會風氣的好轉作出應有的貢獻。
摘 要:當代社會,學生可以從很多渠道獲取道德與法治知識,老師填鴨式的教育往往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尤其是當學生處在初一的時候,填鴨式的教育很有可能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失去探究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課本上的內容。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自己探究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互動;開放教學
一、初一道德與法治開放式教學概述
初一道德與法治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礎,同時它也是一門兼具思想和教育的課程。它是法律知識和道德水平的基礎,它能引導學生學習法律與道德,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思想水平,所以是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需要讓學生對它的內容感興趣,讓他們有興趣了解它,探究它。而傳統的教育就是老師“填鴨式”的教育,這往往會讓學生覺得這門課程枯燥無味,從而漸漸地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導致不會主動去探究它,只會死記硬背課本里的東西,甚至對于不理解的地方,也不會主動去弄懂它。但是開放式教育就不一樣了,這種教育方式彌補了傳統教育方法的不足,它將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改變為學生與老師進行討論互動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老師將書本上的內容講述給學生聽,然后進行討論,其間學生可以就書本上的內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并將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全班同學,與此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點評學生理解的內容是否正確。正確的話,就對學生進行鼓勵,給予肯定。如果學生的理解是錯的,那么老師就要指正出來,幫助學生找出錯在哪里,及時改正。通過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讓老師與學生成為亦師亦友的伙伴,增進了師生情誼,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學會去探究、了解它。
二、在課堂實施道德與法治開放式教學的方法
1.列舉案例法
列舉案例法是根據教科書的內容,找到生活中對應的例子列舉出來,比如說,老師這節課教的內容是“對社會負責”,就可以用詹天佑舉例子,通過他為國不計名與利,在當時國內無資本、無技術、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因為擁有忘我的吃苦精神、積極的愛國精神,他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用遠遠比外國人計劃少的錢、少的時間修完了京張鐵路。這種為國家、為社會奉獻的精神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探究。在這種開放式的授課方式中,老師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教師成為學生亦師亦友的伙伴,共同探討。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脫離了死記硬背教學模式下的學習,而是通過探究獲取知識,這樣獲取知識的方式讓學生不僅能在快樂中學習,而且對學到的知識記憶牢固,理解透徹。
2.辯論法
老師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教科書上的內容,列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關于道德與法治的問題,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用自己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的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在這種利用生活實際例子來授課的方法,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實質化,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同時,老師在教授不同的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引用不同的例子,讓學生進行辯論,老師在評價學生辯論的內容時,要指出學生錯誤的觀點,并找出錯誤的原因;肯定正確的觀點,讓學生感受到自信,使學生從實際例子中學到的知識更加深刻,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3.模擬教學方法
老師在授課的時候,尤其是在復習知識的時候,可以根據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例如法律咨詢的事例,讓學生扮演事例中的每一個角色,例如受害者、法律咨詢師、承擔責任者,以及事件的見證者,讓學生說出事件中涉及的有關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同時,老師針對學生事件中沒有考慮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解析。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氣氛,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對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開放式教W的注意點
所謂的開放式教學并不是單單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探究,還需要老師在一旁指導。因為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尤其是初一的學生,所以有時候會對一些問題及知識的理解不足或出現偏差,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給學生做講解,讓學生學得正確,學得明明白白。但是老師不是開放式的主角而是引導者,例如當一些知識點在教科書上的解釋很不清晰,讓學生很難理解的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慢慢地將整個知識點理解透徹。如果是傳統教育,當學生遇到問題,老師一般都是直接給學生詮釋知識點的含義。這樣做只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開放式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這不僅能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還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四、總結
開放式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相比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開放式教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開放式的教育能讓課堂氣氛更加和諧,老師與學生能夠就課堂上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對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探究,進而激發學習熱情,更好地鞏固知識,同時能讓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更加和諧。所以開放式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符合初一階段特點的教學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藝術教育;啟發;引導
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促使人們對藝術文化的追求越來越強烈,職業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藝術人才的重要基地,對我國社會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尤其是在學校素質教育越來越為社會所重視的情況下,職業藝術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所以,不管是國家層面還是學校層面,都有必要對職業藝術教育進行正確的啟發和引導。尤其是2015年12月11日文化部在北京召開全國藝術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會議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高我國藝術職業教育支持文化建設能力為目的,以經驗交流、講座為形式來加強對職業藝術教育引導和啟發。
1為何要加強職業藝術教育的啟發和引導
1.1加強對職業藝術教育的啟發和引導對學生藝術興趣的提高有重要影響
加強對職業藝術教育的啟發與引導對提升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興趣是很有幫助的。不管是學習什么,只有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才能有學習的動力,而且在職業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加強對職業藝術教育啟發和引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以及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當然,我們必須承認,隨著家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社會思想的豐富多元化,學生的思想管理確實越來越難了,但是,這僅僅是一個方面。如果我們能夠改變上課時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勢必會有提升,學生如果有了興趣,其學習的積極性也必然能帶動起來,所以說,實現對職業院校藝術教育的正確引導,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果都有著重要意義。
1.2加強對職業藝術教育的啟發和引導對職業藝術教育課堂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職業藝術教育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無非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師層面。提到教學效果不好,很多老師認為現在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且上課出勤率也不是很好,更多的把責任歸結到學生層面,很少有老師能夠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固然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有待提高,但是老師如果能從自身方面發現自己的不足,去積極的探索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的原因,這比一味的去追問學生的責任而顯得有意義得多。所以,在這個方面,加強對職業藝術教師的啟發引導就成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其次,學生層面,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更有責任也有義務去把專業知識學好,如果僅僅是老師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的配合,只有兩者都引導好了,我們才有希望提升職業藝術教育的教學實效性。
1.3加強對職業藝術教育的啟發和引導對職業藝術教育的長遠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對藝術文化的追求,我國的文化藝術事業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加強對職業藝術教育事業的啟發和引導,直接關系到職業藝術教育的發展問題,引導好了,其必然會發展得更好,如果我們不加以引導,只是一味的任其發展,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學工作,教學的效果并沒有得到保證。如果能從宏觀的層面實現對職業藝術教育的啟發與引導,就可以為職業藝術院校的發展方向上提供一定的引導作用,為職業院校的發展提供一個比較長遠的發展方向。
2加強職業藝術教育中啟發和引導的路徑
2.1學生層面
(1)啟發和引導學生樹立藝德觀念。可以說,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藝德觀念是加強職業藝術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和學業都沒有信心的話,其很難在藝術的發展道路上有所作為,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也不會被社會所認可,可以說,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道德觀念是做好職業藝術教育的基本前提條件。要想做好這個工作,首先,教師就應該樹立好榜樣。學生對藝術的了解和追求,一定程度上與老師的開發和引導有著直接的聯系。所以說作為職業藝術教育的一名教師,其審美素養、教育思想觀念一定要有超前的意識和足夠高的定位,因為這直接關系著學生認識美的內化過程以及對于創造性外化能力的發展。所以說,作為任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授課習慣,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意識,與此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對教育發展的新思想、新理念進行熟悉,最好是同行業之間教師實現互動交流,取長補短,形成與時俱進的藝術教育觀。這樣,教師的技能水平和人格魅力都能實現相應的提高,進而在職業藝術專業的道路上給學生樹立起一個很好的榜樣。其次,還可以通過著名藝術家的先進事跡的宣揚來啟發和引導學生和教師對藝術的追求,讓其認識到藝術事業的重要性和榮譽性,通過對他們灌輸老藝術家的藝德讓他們進一步樹立正確的藝德。(2)對藝術熱愛的啟發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職業藝術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專業學習,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激發其對藝術的熱愛是極其重要的。這里所提到的熱愛,很大程度上是教師對學生的細心指導和關懷,在這方面,老師首先要實現對學生的充分尊重,不能因為學生在課堂上違反紀律或者是出現其他的一些情況,我們就對其進行人身批評。很多學生選擇藝術,是因為他們從心理上認可藝術,喜愛藝術,教師應該在這個基礎之上對學生進一步的引導和啟發,讓他們能夠更加熱愛藝術、喜歡藝術,讓學生認真對待職業藝術教育,學好本領,提高其自身的素質和修養。(3)在教與學兩方面實現對學生的引導。加強對職業院校老師的啟發和引導固然重要,但是實現對學生學的引導更是工作中的重點。在課堂上,老師應該鼓勵與學生進行合作教學。讓學生對教材的學習重點和要求也進行了解和熟悉,鼓勵學生以一種主人翁的心態參與到課堂中來。在這方面,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式的教學和引導,然后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工,這樣大家為了整個小組的榮譽都會去努力完成屬于自己的那部分學習任務,而老師則在一旁進行指引和整體把控,從宏觀上把控課堂的教學,讓學生是自主地、主動地去研究,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更高。(4)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創作。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與學習相比,創作又使學生的學習提高了一個檔次,如果說學生的學習階段是為了攝取知識的話,那么創作階段,就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和發揮,這對于學生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知識內容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相關的實踐作業來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發揮,對各藝術流派都進行熟悉和了解,以此來提升學生鍛煉扎實的藝術功底和設計創意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
2.2教師層面
(1)要做到課堂教學內容的創新。現在我國的職業藝術教育依然逃脫不了傳統教育的模式,固定的上課時間,單一的上課模式。實際上,以現在的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完全有能力對教學的方法和模式進行創新,關鍵是學校有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在這個方面,院校要積極的讓老師參與到教學方式的創新工作上來。首先,應該讓老師充分認識到創新藝術教學的重要性,只有老師有了這個認識,其才會去積極的探索課堂教學的創新,這樣才能為職業院校創新教學內容奠定基礎,打好地基。然后在這個基礎之上,老師就應該采取真正的行動來進行課堂教學的創新,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例如,可以在課堂上實行分組教學,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甚至以院系為單位,形成一種競爭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也能處于一種競爭的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方面,有的藝術院校做得就比較好,例如根據院校自身的特點以及社會的需求,在校內制定出一個相對中長期的發展目標和規劃,在對學校實現正確定位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學校的各項優勢和辦學條件,將教學的實效性提升到最大化,以此來滿足學生及社會對于藝術人才的培養需求。(2)教師的素質提升應該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可以說,師資隊伍建設是提升職業院校整個教學效果的關鍵指標,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習和素質教育,更對整個學校的發展和定位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這方面,重慶有的職業院校引進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藝術威望的藝術家作為特聘教授來對學校進行指導和建議,有的學校甚至引入了學科帶頭人的制度。直接將某個學科交給一個人負責,這樣,將學科的教育和發展落實到個人,并對負責人進行績效方面的考核,如果學科發展得好,學科帶頭人也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這樣,就避免了整個學科沒有領頭羊的現象,也可以避免學科教育中教師隊伍出現一盤散沙的情況。讓某一個人來對學科實現負責,實現一個學科有一個主心骨,大家圍繞這個主心骨來進行教學工作的展開,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很多學校也都逐漸開始使用這種教學方式,并且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關鍵詞:中等生語文學習體會
一、發現
送走了舊生,我又迎來了新生,面對50多雙好奇的眼睛,我知道又將開始新的啟程。這是一個普通班級,學生成績參差不齊,在這之中有一位很普通的孩子,他貌不出眾,語不驚人,常常孤單只影,沉默寡言,像是躲在角落里的一只可憐貓,引不起眾人的注意。最初我沒注意到他,直到第一次語文測驗……那次測驗前,我就給學生敲警鐘,小心第一次語文考試會“考砸”。因為小學和初中語文的要求差別較大——基礎知識量大,閱讀內容靈活,作文要求較高。果不出所料,測試結果90分以上一個沒有(滿分100分),十幾人不及格。當時我并沒有批評他們,我知道這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況且我也不想讓他們失去信心。于是幫他們“找原因”,其他同學很快就接受了事實,可他還是哭的很傷心。下課后我安慰了他,談話中我了解到這次測驗他沒及格,且他小學語文成績是中等。
二、指點
我又具體了解他的情況,原來小學他主要是靠記憶、練習來學習語文的。于是我指點了他的學習方法。首先,注重積累。從課文中的字、詞、句入手。其次,擴大閱讀。由課內慢慢遷移到課外。再次,堅持練筆。堅持寫周記,從寫話開始,只要求真情實感,語句通順即可。把自己身邊發生的事,說過的話,用筆“說”出來。并叮嚀他要堅持下去。第一學期結束時,他的語文成績竟然七十多分,我暗自高興,我的“有效教育”生效了。這件事對我觸動較大。
三、反思
像案例中這樣的學生,班上占多數,他們才是我們教學的“主體”。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懇求別人對自己的關懷。”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寶庫,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中等生不是天生就居于這個位置,他是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定位。這就有待于我們老師去“開采”“挖掘”。那么我們教師該怎樣去做呢?
四、分析
中等生不論思想、學習及其它方面都處于一般水平,他們被稱為“灰色”學生。老師幾乎忽視和冷落了他們,因為大多數老師主張“先抓兩頭,后帶中間”。事實上常常是“忙兩頭,丟中間”。老師只想讓優生更冒尖,差生不給班級拖后腿,中等生就晾在了一邊。中等生要么孤獨地等“帶”,要么被“丟”在遺忘的角落,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導和教育。學生的心靈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產生被遺忘,被拋棄的心理情感。很多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對成績失望甚至麻木,失去學習上適當的壓力感和進步的動力,成績停滯,甚至放棄學習。這種情形就要求我們教師傾盡所愛去關注這個弱勢群體。
五、對策
第一,情感激發。中等生的特點常常是沉默寡言、膽小冷淡。教師應經常與他們交流、談心,讓他們不再有被忽視的感覺。古人云:“感人心者,莫過于情。”班級中的中等生,猶如社會中的普通老百姓,堅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學習態度。作為教師,首先打開他們的心門,通過聊天談話、周記評語回復等形式,與他們溝通,時時關注學生的想法,狀態。讓他們明白老師很在乎他。這樣觸及學生心靈,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愛。
第二,制定目標。中等生的認知水平偏低。語文成績的進步只能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教師就幫助他們每學期制定每期或每單元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不是遙不可及,而是結合他們實際,制定適宜的目標,稍加努力就能達到。當成績達到目標,教師就大大的表揚、鼓勵,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從而樹立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第三,夯實基礎。中等生基礎知識比較薄弱,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偏低。進入初中語文基礎知識多而雜,他們感覺無從下手,把握不到點子。如他們在學習字詞句時,無法記憶和掌握那么多,考試時基本上是猜,出錯率很高。教師可指導學生不能死記,把字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記憶,并且分期記憶,定時鞏固,這樣才能掌握。其次,對文學常識、古詩文等必須記憶的基礎知識,采用“分散記憶”“定期回憶”的方法,監督他們分量、按時完成。提高基礎知識的掌握度。
第四,養成習慣。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應從“積累、閱讀、練筆”三方面入手。積累——從課文中的字、詞、句入手,理解、記憶并最終運用。閱讀——抓住課內重點文章、精彩段落,運用老師講的閱讀方法去體會、分析、理解,并慢慢遷移到課外閱讀。練筆——利用好“作文書”,進行“仿寫”。堅持寫周記,降低“寫作難度”,不規定題目、不限制內容、字數,從寫話開始,只要求真情實感,語句通順即可。這三方面都要求他們堅持,教師定期督處檢查幫助他們完成,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五,講究策略。很多中等生不具備管理策略。進入初中學習任務較重,作業量較大,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合理分配時間,完成學習任務。首先,教師就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布置適量作業,讓他們不被作業所左右,空余點時間自行安排復習。讓他們慢慢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其次,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成績。不是每個學生制定了目標次次都能實現,這就要求學生從知識點、思維角度、學習方法等方面反思自己的學習,找出不懂、失誤或忽略的地方,以便在下面學習中改進。當然,這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必要的時候老師帶著他們來尋找,及時地查漏補缺。
六、結語
綜上所述,中等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教師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彌補學習上的不足,提高語文成績。
參考文獻:
[1]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那么,在超市的貨柜里,一瓶洗發水在手,我們如何從差異不大的成分表上獲得信息,來指導選購?多少宣傳,純屬噱頭?天天使用的洗發水,你要知道些什么?
不管多貴,最主要都是清潔
不管宣傳語有多誘人,清潔成分絕對是洗發水里面除了水之外,最重要的成分。
包裝上寫著LAS、AES等看起來不知所云的成分,其實就是一些表面活性劑。和洗衣粉、洗潔精等清潔日用品相似,表面活性劑的作用就是結合并去除被清洗對象的油污。而這也是包括洗發水在內的清潔洗劑的最主要成分。
當然,不同的表面活性劑,其刺激程度、去污能力也有所不同。就目前而言,天然油脂棕櫚油加工的產物MES,是去污效果較好也比較溫和的綠色成分。
柔順亮麗真不難,護發就很難
洗發水的電視廣告多年來變化不大,最經典的總是那些烏黑的、柔順的、熠熠閃光的秀發。
其實,要讓我們的長發柔順、有光澤,并不是多難的事情,通常加入油脂就能達到柔軟效果,再加入甘油或丙二醇、山梨醇、聚乙二醇和吡咯烷酮羧酸鈉等普通保濕劑,頭發也就顯得順滑不毛糙。
羊毛醇、羊毛脂及其衍生物等,能有效吸附在頭發上,給頭發補充油分,形成油性薄膜,抑制頭發水分的蒸發,這樣頭發就有濕潤感和光澤度。
再加上些去靜電的氯化雙十八烷基甲基羥乙基銨、十八碳脂肪酸鈉或十八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鈉,在秋冬這樣身體到處容易起電的季節,選購這一類產品,就沒那么容易“怒發沖冠”。
由此可見,這些成分更多的是直接改變頭發本身的“物理性質”。至于深層滋養、從內到外的說辭,你大可聽聽就行。
清涼、止癢、去屑,看看特殊成分
清涼、止癢、去屑,具有這些功能也沒多復雜,在成分上添加些薄荷,洗后頭皮自然清涼干爽。
而添加水楊酸或水楊酸鹽、十一碳烯酸衍生物、硫化硒、六氯化苯羥基喹啉、聚乙烯吡咯烷酮一碘絡合物以及某些季銨混合物,能抑制細胞角化速度,降低頭部表皮新陳代謝的速度,頭屑自然就少了。
一些嚴重脫屑的可能合并有真菌感染,建議這些人還是去看看皮膚科。我們都知道,抗感染,就要先確認被什么所感染。
修復受損、減少開叉是維生素的功勞
維生素類如維生素E、維生素B5等,能通過洗發水基質滲入毛發,賦予頭發光澤,保持長久濕潤感,彌補頭發的損傷和減少頭發末端的分裂開叉,角質層而不使頭發結纏。
另外,氨基酸類如絲肽、水解蛋白等,也有一定的營養和修復損傷頭發的作用。是否需要這一功能,在選購的時候可以適當留意一下。
中草藥多有用?
關鍵詞:以就業為導向;課程設置;職業需求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7-0194-01
近幾年,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教育部在第五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高等職業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以就業為導向”口號的提出,對于提高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需要、更好地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態環境
有研究者提出“職業教育就是為了謀求一份職業而實施的教育”。由于社會上這種認識的存在,致使高職教育的育人環境出現一定程度的失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高職教育課程設置的誤區
人文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的分割是高職院校繼續發展的一大障礙。實際上,企業到高職院校招聘,更希望能招聘到全面發展的、潛力巨大的員工。高職教育盡管可以歸屬于實用性很強的科學教育,但在深層次意義上所表現的人類理性內容使它同樣可以超越其實用價值。高職教育的真正成就在于它能使學生獻身和追求個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如果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主要目的只是致力于給學生一本學歷證書或者幫助學生得到一個崗位的話,高職教育就會失去精神的內核。
(二)職能的錯位
2003年,教育部門出臺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從四個方面分十八條規定高校發展要與畢業生就業情況掛鉤,教育部還對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提出基本要求:負責就業工作的專職人員與畢業生人數的比例不得低于1:500,就業工作經費應確保不低于學校年度學費的1%。因此,就業率不僅決定了—個學校育人的大方向,同時也成為高校被重要考核的內容。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使命——人的全面發展
職業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就業,促進就業只是職業教育的功能之一。除了就業功能外,它還具有育人功能、經濟功能、先進文化傳播的功能。黃炎培先生在《中華職教社章程》中指出: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因此,要深入分析高等職業教育育人環境,有必要討論教育的根本使命。
(一)教育的根本使命
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全面發展的人應具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智、豐富的情感、深刻的體驗、全面的知識,更需要他人的認同,教育要塑造學生的理想人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作為教育的四大支柱,這是現代人才智能結構的基本框架。現在的時代需要集人文素養、科技素養與倫理素養于一體的優秀人才,因而高等院校首先負有人格培養的責任。高等院校要培養有素養、有頭腦、有專長,能夠創造幸福生活和服務社會的人,通過培養人才參與建設、改造和服務社會。
(二)高職教育的根本使命
職業教育要樹立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觀,同時更要樹立人格本位的價值取向發展觀。“以就業為導向”在政策層面上應是當今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階段性選擇。職業教育與就業教育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但職業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就業教育。從培養目標、教育內容、教育功能、教育對象、時間跨度、評價導向等方面對職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的內涵進行分析與比較,可以發現就業教育完全包含在職業教育概念之中,將職業教育完全等同于就業教育會導致理論上的以偏概全與實踐上的誤區。高職學院的真正使命是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并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理智的選擇——加強創業教育
在就業緊張的今天,適當強化就業沒有什么不對,但不應走向極端。高職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不是他們沒有應聘技巧和充分的就業信息,而是內在素質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因此,將高職院校精神注入大學生的靈魂之中是高職教育的當務之急。應回歸高職教育本位,以高職院校內在的魅力獲得更大范圍的社會認可。
(一)以個人職業需求為導向
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研究起點,既可以是職業對人的需要,也可以是人對職業的需要。“以就業為導向”考慮的是在各種類型的崗位上安置合適的勞動者,而并不是個人獲得工作的具體方式。如果高職教育以個人職業需求為導向,就會首先尊重人對職業的需要,進而探尋滿足需要的條件,直至研究宏觀層面的制度因素,科學地進行高職院校的定位。
(二)加強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以開發和提高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為目標,培養學生從事創業活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知識和心理品質等,使其成為具有創造性的人才。1999年4月在漢城召開的第二屆國際職業教育大會上,國際勞工組織在歸納提高就業能力所需要的核心知識、技能與態度時,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創業和自謀職業的能力。
高職教育既要幫助學生在未來崗位上有所作為,更要指導學生自主創業。對廣大高職學生來說,獲得創業本領比僅僅獲得一份職業要有用得多,高職院校應把培育創業精神提高到辦學宗旨的高度。高職院校應把學生的創業活動作為一種鼓勵成功的機制,對于有創業愿望和行動的學生給予充分肯定,引導學生將創業作為個人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高 嚴.建設高職教育的新使命[J].教育研究,2010(7).
關鍵詞:城市;河道;整治;看法
前言
與以往工作不同的是,我國已經進入到了十分重要的發展階段,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都應該以國家利益為重,如果沒有積極的工作態度,以及合理的工作方法,那么就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在城市河道整治的過程中,有相當數量的城市工作,需要在客觀上較為努力,從主觀的需求出發,在長期的工作中取得良好成果。
1 全面規劃、綜合治理
城市河道整治在開展的過程中,其本身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有些因素的控制偏向于傳統,有些因素的控制則需要綜合性的方式來完成。我國的城市河道整治任務比較繁重,因此需要在所有的城市當中并行開展,要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好的工作成績。經過大量的討論與分析,認為城市河道整治的開展,需要按照“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來落實。第一,必須對城市河道的內部情況有一個深度的了解,應該派遣專業的工作隊伍,前往工作地點進行勘察分析,觀察城市的發展方向,了解河道的重點問題和次重點問題,然后再進行相應的規劃干預,并且從長遠的角度執行治理方案。第二,針對城市河道整治的實施,一定要進行綜合性的治理[1]。以往的城市河道整治,雖然沒有進行綜合治理,但是當時的問題并不嚴重,僅需要通過專業化的手段就能夠進行良好的應對。但現如今的情況并不樂觀,很多城市的河道問題,都表現為長期積累的情況,在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河道治理工作受到了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在治理的時候,需要在各項因素的控制和解決上,達到徹底的效果,這樣才能避免在將來工作中出現惡性循環。
2 防洪為主,統籌兼顧
我國的國土面積比較遼闊,因此在城市河道整治的過程中,還應該對防洪工作深入的考慮。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洪澇災害在整體上是得到了良好的抵抗,造成的損失也在減少。可是每一次的雨季來臨時,總有一些城市的河道整治工作沒有經受住考驗,之前的一些風光指標和優秀成果,在洪澇災害面前,并未展現出應有的作用,反而是對相關的搶險工作產生了嚴重的阻礙。另外,有些城市在城市河道整治的過程中,過分偏重于防洪工作,針對其他的工作部分沒有提高重視,直接導致了城市河道整治的偏差嚴重,未得到綜合性的成績[2]。所以,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還必須將防洪工作作為主要對象,并且執行統籌兼顧的方法。第一,針對重點防洪城市,其河道整治需要通過高水平的方案來完成,無論是河堤的修建,還是進行的防洪處理,亦或者固有的工程改造,都必須提出可行性、可靠性較高的方案,需要將技術指標合理的設置,在相關部門備案處理,不能出現夸大其詞的情況。第二,城市河道整治的過程中,防洪工作良好完成以后,其他的配套設施和工作任務,也應該有效的完成,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體系。要求技術人員針對城市河道整治,提出兩種以上的工作方案,以變化的因素為主導,在多方面實施干預,提高城市的河道運行效果,促使民生得到更好的改善。
3 河槽灘地、合理開發
對于城市而言,河道整治工作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部分,很多地方都不能通過常規的手段來開展。但是,如果一味地進行被動防御、更改,并不見得就可以獲得預期工作效果。就城市河道本身來分析,其在實施整治的過程中,還應該進行良好的開發處理,一方面利用自然上的優勢來減少人工干預,另一方面則可以為工程的深化提供更多的幫助。文章認為,可以按照“河槽灘地、合理開發”的思路來開展。首先,有很多城市的河道整治工作,其之所以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在于河槽灘地的開發并不理想,有些城市甚至完全沒有實施開發。建議這樣的城市,應該對本身所具有的河槽灘地進行分析處理,觀察河槽灘地的特色和優勢,結合當今的技術手段來進行鞏固處理[3]。其次,在開發工作執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持續的開展,絕對不能表現為中斷工作的情況。當前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十分嚴重,很多地方的極端天氣都在不斷增加,在雨季來臨時,河道整治工作將會面臨極為嚴重的挑戰。所以,設定可行性方案以后,需要立刻開展。第三,城市的政府力量、社會力量、民生力量等,都應該積極的參與到河道整治工作中。以往的河槽灘地開發,主要是通過一些社會力量來完成的,但是社會企業注重的是經濟利益,因此時常出現豆腐渣工程的現象,在政府力量、民生力量的監督干預后,相信會有較好的轉變。
4 分清主次、先急后緩
城市河道整治工作的落實過程中,經過上述幾項工作的落實,基本上可以對固有的問題實施良好的改善,出現問題的概率是比較低的。但是在整體協調上,還是要結合“分清主次、先急后緩”的方式來完成。一般而言,每個城市的河道整治工作,都存在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所涉及到的范圍又比較廣泛,在很多方面都造成了嚴重的隱患。倘若將全部的工作力量派發下去,勢必會造成工作的較強分散性,對于各項問題的處理,均沒有辦法達到預期效果。所以,必須分清楚主次工作,要先急后緩的處理。第一,城市河道整治的過程中,主要工作在于將固有的內容改善、鞏固,次要內容在于加強相關防護處理及輔助工程建設。每個城市都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的最大不足,然后是采取強力手段來解決,不給問題惡化的時間。第二,先急后緩的處理原則,意味著在整治過程中,針對急性、激烈的問題,要作為首要處理對象,穩定好社會的心態和居民的心理,要及時的提出正確的答復,減少動亂的現象發生。
5 政府牽手、群眾參與
對于城市河道整治而言,其隸屬于政府分內的工作,可是單純憑借政府的力量,是難以得到較高成績的,還必須得到群眾的足夠參與,調動較多的力量來進行幫助。眾所周知,城市河道整治直接關系到一個城市的整體安定,甚至是對周邊的鄉鎮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政府在帶頭作用發揮以后,群眾的參與力度也要加強,否則勢必會對自己的家園造成嚴重的威脅。例如,傳統的國內城市河道整治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蓋,強調河流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破壞了自然河流的生態鏈。河流的人工化、渠道化,人工與自然的比例失調,又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加劇生態惡化。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值得我們注意。今后要以“保護、創造生物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考慮具有一定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體和土體、水體和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
6 結束語
文章對城市河道整治展開討論,現下的很多城市都對河道整治工作提高了重視,因此在具體的處理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日后,應該加強城市河道整治的每一項工作,特別要健全技術體系,要積極的開展考察分析,采取適合的手段去整治處理,追求長期工作效果。除此之外,必須對城市河道整治進行專項分析,重點問題需要團結相關力量去解決,不要總是依靠單一的方法來完成。
參考文獻
[1]王曉貞,王炎如.城市河道生態整治工程經濟評價特點[J].水利天地,2015(0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