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農村建設現狀范文

        新農村建設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農村建設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農村建設現狀

        第1篇:新農村建設現狀范文

        ——對__縣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調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僅靠政府扶持是遠遠不夠的。如何通過扎實有效的金融支持推進新農村建設,是當前擺在各級和各金融部門面前的重大課題。本文通過對國家級貧困縣——__縣的調查分析,提出“農銀互動”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僅供參考。

        一、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現狀

        __縣地處鄂東南,下轄310個行政村,耕地面積63.5萬畝,人口總數9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1萬人,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現有銀行營業機構64個,從業人員680人。近年來,__縣堅持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辦法,采取完善農戶信用檔案、農戶信用等級評定、頒發信用證、培訓農村工商個體黃金客戶等措施,實行向信用農戶實施貸款授信、發放農戶小額農貸等多種方式,大力開展創建“信用農戶、信用村組、信用鄉鎮”的“農村信用工程”。到12月末,對全縣8.7萬個農戶的信用等級進行了重新審核和評定,向信用戶發放《貸款證》累計9萬個,授信額度1.4億元;建立農村個體戶經濟檔案32400個,培養黃金客戶1400個。目前,全縣共有“信用鄉鎮”13個,占比81%,信用村組116個,占比37.4%,有力支持全縣14.2萬農戶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盡管__金融部門加大了對農村的信貸投入,但與當前新農村建設需求相比,還存在諸多問題。

        1、信貸供需不適應新農村建設。一是需多供少。據權威專家測算,未來5年,新農村建設農民年人均需資金投入1700元-4900元,以最低標準1700元和80萬人計算,__每年約需新農村建設資金14億元。全縣金融系統累放貸款為3.4億元,其中農村貸款1.2億元,遠遠無法滿足新農村建設資金的需求。如楓林鎮花塘村按新農村建設規劃共需建設資金600萬元,農村金融部門目前為止,沒有實質性參予到建設當中。二是流多回少。郵政儲蓄存款余額4.7億元全部上存,其它各類商業性銀行都有資金上存或外流現象。止末,全縣銀行存款余額27.89億元,其中,農村存款17.4億元;全縣實際投放不足5億元,僅占存款的四分之一,從存貸差可以看出,__縣資金外流至少在11個億以上。三是取多予少?!叭r”資金總需求為15億元,農信社當年的信貸資金凈投放為3650萬元,僅占總需求2.53%。如,黃顙口鎮三洲村七組人口418人,有330人入股,入股人數達80%以上,享受農金支持的僅占17%;該村村民周妹,下崗后,回鄉創辦養豬廠,當年盈利全部存入農信社,,因生豬市場價格下跌,資金周轉困難,她多次找上金融部門申請貸款,由于缺乏抵押品,沒有獲得信貸支持,以致該企業面臨倒閉。

        2、信貸結構不適應新農村建設。主要表現為“三放三不放”。一是放小不放大。主要是抓農戶小額貸款,而放掉大額農業發展項目資金投放,農業信貸資金供給與農業產業化發展不相配套的狀況已制約著農業生產水平的總體提升。,農信社對全縣4萬余農戶發放了貸款。其中,2萬元以下的占77%,2-5萬元占17%,5-10萬元占4%,10萬元以上僅為2%。二是放短不放長。主要以短期貸款業務為主,忽視了中長期農業基礎設施項目、科技開發項目等的投入,貸款周期短的制約,已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的廣泛需求。抽樣調查的木港、楓林、龍港、富池、大王五個鄉鎮,1年期限以內的各類貸款占貸款總量的98.4%;1年期限以上各類貸款余款僅占1.6%。三是放熱不放冷。如__縣農業銀行,從至今,對一些工業企業、房地產開發、消費性按揭等的貸款較熱的項目累計累計3億元,對“三農”的貸款投入累計不足200萬元。其他金融部門重城輕鄉、重消費領域輕農村項目建設的經營思路,也嚴重制約了對新農村建設資金的投入。

        3、信貸環境不適應新農村建設。主要表現為“三好三不夠好”。一是大環境好,小環境不夠好。近年來,為解決“三農”問題,國家各項支農、惠農金融支持政策較多,而地方金融部門信貸資金直接投放農村建設的領域窄、數量少。加之相當部分鄉鎮重視項目資金,忽視信貸資金,導致金融對農村支持“袖長手短”,政策無法得到較好貫徹。二是軟環境好,硬環境不夠好。據不完全統計,__縣每年打工收入在6億余元,每年上級對農村轉移支付、各項??畹荣Y金1億余元,為農村金融業的發展提供巨大商機。而目前__縣鄉鎮一級金融機構只有農信社一家,比較邊遠的5個鄉鎮連一個網點也沒有,并且城鄉無法進行電子匯兌核算,資金結算極為不便。加之新農村建設全面實施,農村資金流量將會更大,農村金融機構根本無法承載。三是點上環境好,面上環境不夠好。在爭創湖北省最佳信用縣活動中,__縣先后推行了“群體信用”、“規模定貸”、“農戶聯?!钡刃刨J模式,試點鎮、村信用環境大大改善。如大王鎮柯畈村原是有名“借貸不還”村,全村52戶村民拖欠信用社貸款達27.4萬元,在,該村43戶村民主動全部還清貸款本息,并被評上信用戶,既獲得了政府專項豬欄支持款,同時每戶在信用社辦理到5000-10000元的貸款購回仔豬,到9月份,戶均出欄10頭以上,人均增收2132元,該村現已成為全縣有名的“養豬專業村”。但是,面上少數農戶只借不還、還息掛本、欠本拖息等現象仍然存在。如楓林鎮農信社累計發放貸款1049萬元,收回貸款700萬元。

        二、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

        1、農銀互動不夠是直接原因。一是思想認識不夠。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農村金融部門加快自身發展的有效載體。然而,當前金融部門認為農村投入是周期長、效益差、風險高,經營思路基本是傾向投資短、見效快、效益高的工作項目;部分農民則認為新農村建設資金大部分由國家無償投入,將金融信貸資金也視為國家政策扶持資金 。認識上的偏差直接影響了農銀對資金供需的溝通、影響了農銀關系的和諧發展。二是金融政策宣傳不夠。從調查的情況看,木港鎮棗園村胡受組150戶農戶,了解金融信貸政策的不到10戶,目前,該村僅有2戶在信用社辦理貸款,宣傳不夠直接影響了信貸投入,影響了農業項目的開發和資源收益的共享。三是農銀協作不夠。雖然__縣開展創建“信用鄉鎮、信用村組、信用農戶”的“農村信用創建”活動已初見成效,但真正農銀協作的份額仍然不高,貸款農戶占比較小。加之,農村金融機構為適應股份制改革,大幅撤并營業網點,而新農村建設涉及的各類資金較多,因網點太少,缺乏互動載體,導致農村資金異地存儲和外流現象嚴重。農銀互動不夠,致使金融信貸在農村很多地方是“空白”,直接影響了農村金融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2、支農體系不全是重要原因。一是政策性銀行功能單一。__農發行只承擔農產品(糧棉油)政策性收購資金供應的任務,對商業性經營業務從未開展,而隨著農產品購銷市場化步伐的加快,國有糧油企業的經營空間將縮小,糧棉油收購貸款的業務量也會大幅下降。而對于急需政策扶持的農業基礎設放建設、農業產業化開發,農業科技項目推廣、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等卻得不到應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業發展銀行沒有發揮其政策性支農的作用。__縣農發行1997-,年貸款在6000萬元-1.2億元,-,年貸款僅3000萬元,全部為農產品收購資金,這種不完整的政策性信貸業務,與新農村的生態建設、公用設施建設要求不對稱;二是農業銀行功能錯位。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__農行的市場定位逐步從農村轉向城市,從農業轉向工業,主要支農功能體現在扶貧貸款方面,而扶貧貸款的扶弱性與商業銀行效益最大化經營之間相矛盾,扶貧貸款在撬動“三農”困局上功能完全消失,力度大(來源:文秘站 )大減弱。三是農信社力不從心。農信社盡管是農村金融的生力軍,但同時也是金融體系中的一個“弱勢群體”,由于農村貸款周轉慢、季節性強、業務分散,在建設新農村的中更顯單薄,對涉農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根本沒有力量去應對。這些問題勢必會導致農村金融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雙重窘境。

        3、金融政策不活是根本原因。一是信貸審批權限過于集中。

        單筆發放萬元以上的貸款由省級分行審批,萬元以下由地(市)分行審批,縣級支行只有信貸申報權,農村金融機構實際上已經成為變相的吸存窗口,造成了農村信貸規模逐步縮減。二是利益與服務位次互換。信貸風險小、收益高是現代金融企業的追求,而農業在金融中被視為是“弱勢產業”,最大化目標與扶弱性之間的矛盾,農村資金“非農化”,必然導致金融部門慎貸、懼貸,使飽受資金短缺的農村發展資金缺口更大。三是信貸手續過嚴。目前,縣級金融部門信貸業務主要放在抵押、質押的傳統信貸模式上,而農村貸款的主要問題是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土地、房產等農民擁有的財產均不能做抵押;小組聯?;蛐☆~信貸由于受額度的限制,只適用于小規模的生產農戶;盡管目前農村金融部門采取以信譽為物品替代抵押品,由于農戶評級缺乏統一的規范和規定文本,現實存在評定手續過于復雜,信貸人員責任過大,使這方面的業務開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農民貸款難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農村金融政策的局限性,加劇了資金供求關系的緊張,新農村建設將很難分享到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成果。

        三、完善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對策與思考

        1、金融理念由傳統向現代延伸。在縣域農村經濟發展中要徹底打破農民“貸款難”和銀行“放貸款”的兩難現狀,理念革新是先導。一是變輕貸重存為存貸并重,強化支農意識。新農村建設離不開金融支持,金融發展也離不開新農村建設。相關金融機構應重新審視自身在農村金融服務中位置,定好位,用好錢,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機遇,搶占先機,樹立農村發展我發展,農民增收我增效的觀念,積極融入新農村建設這個龐大的金融市場,變“抽吸”為“供養”,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中實現農銀雙贏。二是變守門等貸為上門送貸,強化服務意識。金融部門要根據新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特點,主動走向市場,尋找項目,打造支農品牌,有針對性地制定信貸營銷策略,積極培育新的貸款增長點;要正確認識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建立良好的金融服務體系,擴大有效的金融需求主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三是變風險掣肘為正面激勵,強化經營意識。在強化風險意識的同時,不斷完善風險控制和補償機制,讓風險承擔與收益相匹配。要建立金融投入的正面激勵機制,逐步消化各金融機構的政策性包袱,對金融支農投入大、服務優的機構政府予以利息貼補與獎勵。建立與財政、稅務、農業相關部門的協作與溝通機制,著力解決影響金融投入中的突出問題,研究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金融措施,更好地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第2篇:新農村建設現狀范文

        我國常規能源資源的總儲量在全球二百多個國家中排行第三。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就可采儲量而言,人均資源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我國能源消耗水平卻又很高,能源的利用率還很低。據統計,我國能源系統的總效率僅為11%,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能源的無限制使用還帶來環境上的種種問題,我國的生態環境正在面臨巨大挑戰。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建筑產品的實用性能,居住環境質量的要求都在不斷的提高,由此產生的能源消耗、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從全球范圍看,建筑活動所消耗的能源占總能源的40%,排放的溫室氣體占排放總量的50%。建筑垃圾的產生也是環境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建筑垃圾中的絕大部分采用填埋方式進行處理,不僅要占用大量土地,還污染了環境。

        有上述可知,建筑行業對我國的能源資源及環境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住宅建設數量是城市建設數量的數倍。但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使得農村住宅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農村相對落后的發展現狀是阻礙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農村的居住環境質量,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探索適宜我國國情和農村地域特點的住宅模式,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達到了快速發展階段。然而,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其發展水平卻一直停滯不前。雖然農民收入水平相比以前翻了幾倍,但是農村的生活方式還是趕不上城鎮居民。農村規劃雜亂無章,農村住宅偏向于傳統化,這嚴重阻礙了農村的發展因此必須加快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主要包括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等內容??梢娂訌娹r村基礎建設、住宅建設是農村發展的重要部分。新農村建設以完整、繁榮、文明、和諧、美麗為目標,農村住宅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據統計,截至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為46.58%,城鎮人口6.2億。也就是說我國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屬于絕對意義上的農村人口。由于人口眾多,使得農村住宅建設每年也在快速增長。雖然農村住宅建筑面積不斷增加,但住宅建筑技術和質量一直處于相對落后的局面。農村住宅建造技術簡單,缺乏科學性及合理性。因此如何改善農村生活環境質量,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是我國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在新農村全面建設的今天,農村住宅能耗量大、污染嚴重、室內熱環境質量差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主要原因是農村地區所使用的材料性能差、施工技術落后,缺乏有效的保溫節能措施。因此重視我國新農村建設規劃,對緩解我國能源、土地緊缺有著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到目前為止,經過30多年的發展,城鎮規模和布局有所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逐漸提高。未來幾年,村鎮住房建設數量和需求仍將不斷增加。村鎮建設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但總的來說,我國農村建設整體較為落后。農村住宅建設落后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農村住宅功能欠缺,基礎設施不足。從古至今來看,我國住宅建設主要采用自建自住、分散建設的模式,住宅商品化率幾乎為零,住宅的工程質量、功能質量與環境質量差。我國大多數農民由于受落后經濟水平、生產方式和傳統生活形態的影響,居住水平上仍處于落后狀態,住宅無法滿足現代生產和生活的要求。

        (2) 規劃重視不足與科技含量低。農村住宅建設的規劃、設計、建材與部件生產、建筑施工等各環節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問題。一是缺少統一規劃。據統計,我國行政村中編制建設的僅占47.88%,實行整治的村莊占總數的4.62%。農村中住宅錯亂無章,甚至都找不到一條筆直的公路、胡同。這嚴重影響了農村的村容村貌。二是不重視前期的設計,在開建前基本沒有進行實際地質探測。這往往導致了住宅在使用過程中產生地基不均勻沉降,造成墻體開裂,使新房變成危房。三是施工過程中根本沒有施工圖紙,施工人員往往是憑借以往經驗進行施工。例如農村住宅結構以砌體結構為主。按照設計規范,該類砌體結構必須設置構造柱及圈梁以達到抗震要求,但是在實際中,基本沒有這些抗震措施。

        第3篇:新農村建設現狀范文

        1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現狀分析

        1.1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是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中要項目之一。在我國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當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其保障農民生活用水和農田種植用水的供給。但是因為我國各個地區的地理條件、經濟實力、氣候條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使得各個地區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情況不同。但綜合我國各個地區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整體情況來看,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1.1 資金不足。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需要較多,雇傭施工人員、采購施工材料、選購施工設備等。但有些地區經濟實力不強,當地政府拿不出足夠的資金支持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這使得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遲遲不能落實。

        1.1.2 小型農田水利站管理不善。小型農田水利站的有效應用,可以長期為人們提供水資源,促使人們合理利用水資源進行生活和農田灌溉。但是一些地區對小型農田水利站的管理比較疏忽,促使水利站的一些設備未得到良好的養護,在應用一段時間后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夠有效的應用。

        1.1.3 水利工程蓄水能力不佳。在建設農田水利站的同時我們要考慮它的裝備,當下雨的時候要考慮它蓄水功能,不下雨的時候要考慮不讓農田缺水,要選擇好建站的地點和考慮周邊環境,重工業和輕工業都要考慮周全。但一些地區所建設的水利工程蓄水功能不佳,不能夠有效的應用,節約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1.2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供應的水的質量存在問題

        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還有2.6 億以上的人存在喝水困難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我國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當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并未到各個地區,為人們提供水資源。但需要更為注意的是盡管有些地區建設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然而所提供的水的質量并不過關,其中存在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飲用這種水會嚴重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注意加強優化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2 加強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對策

        綜合以上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現狀來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還未達到新農村建設要求。對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優化對策,強化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非常必要,這可以大大提高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應用性,為造福于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條件。

        2.1 加強水利維護

        為了可以促進新農村的建設,在優化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注意加強水利維護是非常必要的,這可以促進水利建設補償條例的建立、水利建設技術水平的提高、優化土地環境。

        2.1.1 建立水利建設補償條例。水利工程作為公共財產和設備,其使用遵循政府相關條例。為了能夠保證所建設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可以長期安全、穩定、高效的應用,需要建立補償條例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予以保護。如此,在水利建設補償條例的基礎上,對水利工程進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使其有效應用,為促進農民經濟實力提高創造條件。

        2.1.2 水利建設技術水平的提高。在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水利建設方面所以應用的技術也有一定水平的提高,將其科學、合理的應用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可以提高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應用性,另外,水利工程使用的過程中,應用適合的科學技術對水利工程進行檢測,可以及時發現故障或不足,并對其進行維修和養護,可以使水利工程長期有效應用。

        2.1.3 優化土地環境。土地是一個復合體,它的構造是復雜的,因此農田水利站的建設也就成為了土地整治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倆是相輔相成的。加強土地環境優化,可以構建一個完善的、系統的水利工程,使其可以用于農田灌溉、輸水、發電,這對于促進新農村建設有很大作用。

        2.2 加強薄弱環節的建設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薄弱,如若不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建設,最終將會影響水利工程應用效果。所以,在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注意利用適合的施工技術,科學、合理的施工,完成薄弱環節的建設,并對其進行全面的、深入的、詳細的檢查,可以及時發現不足或弊端,在對其進行有效處理,將增強薄弱環節的建設質量,為使高質量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佇立在祖國大地上創造條件。

        2.3 嚴格對農田水利項目進行管理

        有關人員及部門應及時頒布與農田水利、節水相關的法規政策,使農田的水利建設工作趨于法律化。全面發揮農田水利項目的資金整合基礎及指導作用,完善技術標準系統。創建用水效率、總量控制、污水責任制,管理責任制?;谒Y源存儲量明確的基礎上,保證水資源利用的合理化。對于農民,應提高他們對建立農村水利項目的認知,提高節水觀念,降低水資源的損耗及浪費。對于企業、項目,尤其是一些用水量較大的工程,需要創建相關的排污限定,明確凈化排污標準,如果存在不足,責令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改正,同時大力提倡、鼓勵新技術的應用,增強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另外,還需要與新聞媒體機構向聯系,爭取更多人的參與,更好的發揮社會資源的作用,加大水利的宣傳力度,全面調動社會各界人士及人民群眾對水利項目建設關注與及參與度。

        第4篇:新農村建設現狀范文

        【關鍵詞】蘇北地區;農村體育;新農村建設;現狀與對策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Rural Sport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Liu Song

        (Nanjing Institute of Sports Ministry; Nan Jing 210000)

        【Abstract】 Article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interviews, logic analysis method, starting from the Survey of rural northern Jiangsu area sports, and explore new ideas for sports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of northern Jiangsu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main problem t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Northern Sports: villager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ort there is a deviation, no strong awareness of exercise; economic level and pressure of life; rural stadiums invested in short-farmers fitness areas. less than normal; no sports talent of its guidance,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sports organizations;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there are still obvious shortcomings. Put forward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Jiangsu;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the Northern Area; build sports facilities for rural sports; strengthen the culture of rural sports talent resources and mining; emphasis on rural primary school sports in rural status and role in spor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Subei region; rural sport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1 前言

        當前,新農村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隨著國際國內形勢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國進入了建設新農村的關鍵時期。發展農村體育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農村體育作為群眾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農民群眾身體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的作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80%以上的農業國,“三農”問題歷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基于其重要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新農村體育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基本任務和發展目標,而且對新農村的整體建設無可代替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蘇北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2005年以來新農村建設的開展以及農業稅費改革的施行,為廣大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極大推動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了農村的社會環境,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政府部門也提出了《關于加強體育工作、建設體育強市的意見》、《關于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意見》等相關文件,也為蘇北農村地區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本文在調查了解蘇北地區農村體育的現狀的基礎上,分析蘇北地區農村體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為蘇北地區農村體育的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不僅可以豐富農村體育研究的理論成果,而且對目前蘇北地區、乃至江蘇省的新農村建設和農村體育發展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5個省轄市,共40個縣(市、區)。土地面積5.23萬平方公里,2010年約人口2975萬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根據該論文的研究需要,圍繞相關內容,查閱我國關于農村體育的相關領域的報刊、書籍,網上查閱有關資料等,通過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查閱關于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研究的優秀學術論文。

        2.2.2訪談法

        對相關專業人士進行訪談,了解蘇北地區當地的體育開展情況,聽取他們的對發展農村體育的意見和建議,并做好歸納與總結。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蘇北地區農村體育發展的現狀分析

        3.1.1蘇北地區農村小學體育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的重視,蘇北地區農村中小學的師資力量和各方面的硬件設施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體育教師隊伍整體趨于年輕化,學歷和專業知識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學校的體育教育和體育的指導思想都進一步完善,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例如一些學校在課外活動中,會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體育活動;大部分的學校都設有供學生體育運動的場地,一些條件好的學校甚至已經配備了比較完善和先進的體育設施。這都得益于目前各級政府對農村中小學教育和體育經費投入的加大。

        3.1.2蘇北地區村民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

        隨著蘇北地區農村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社會的一些“文明病”開始在農村里出現,促使農民認識到身體保健的重要性,開始通過體育鍛煉的方式來增強體質和身體健康,另外相當一部分的村民已經超越體育對于人體生理價值層面的局限,他們認為參加體育運動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還認識到了體育在身心娛樂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的作用,這說明蘇北地區農村村民體育價值觀念己經有了一定的進步。

        3.1.3蘇北地區村民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形式

        蘇北地區農村村民參加體育活動的形式主要還是以個人或者與親朋好友一起的自發性的體育活動為主,而參加鄉鎮或村里有組織的體育活動比較少。農民們之所以大多選擇自發性體育鍛煉而較少參與鄉鎮或村里組織的體育活動,他們除了時間不允許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的鄉鎮和村里很少甚至從不組織體育活動,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農村組織的一些體育活動不是很受當地村民的歡迎,因此,農村在組織體育活動時應盡量選擇適合當地實際情況和村民的體育需求,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村民的體育運動積極性。

        3.1.4蘇北地區村民的體育消費現狀

        蘇北地區的村民的體育消費主要是以實物消費為主,其中最多的是購買運動服裝,至于那些觀看體育表演或體育競賽等,由于農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都不高,所以在大多數的村民心中還屬于可望而不可求的“奢侈品”,這和蘇北地區的經濟水平較落后和村民的體育消費觀念落后有關。

        總體來說,雖然目前蘇北地區的村民體育消費能力和水平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在短期內很難形成較大的體育消費市場,但是蘇北地區人口眾多,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進行,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的提高,所以體育消費在蘇北地區的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

        3.1.5蘇北地區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現狀

        由于很多鄉鎮的健身設施大多都是由體育彩票的公益金建設的,地方出資較少。所以蘇北地區農民參加體育運動的場所選擇上,大多會選擇在“自家庭院”和“公路街道邊的空地”以及“天然場地”,這說明農村體育場館缺乏的問題所在,因此,要加大體育硬件設施投入的力度,在數量和質量上要能夠基本滿足蘇北地區農民健身的需求。目前新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障礙之一就是體育鍛煉場地、器械的不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國家和政府投入的資金不足,現在的場地、器械等硬件還不能滿足廣大村民鍛煉的需求,更無法滿足蘇北地區村民健身的需要。

        3.2影響蘇北地區農村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3.2.1村民對體育的認識存在偏差

        由于蘇北地區農村人民體育觀念的落后直接影響著農村體育的開展,在農民的生活中始終有一個傳統的看法,認為成年人只要有足夠的體力勞動就不需要體育鍛煉,勞動代替體育鍛煉的思想觀念。另外,農民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理解也是不夠的。這些對體育活動錯誤的理解嚴重影響蘇北地區農村農民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3.2.2經濟水平較低等因素影響村民參與體育鍛煉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和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相比城市而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經濟基礎水平還較低。雖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因為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導致蘇北地區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也遠遠落后于城市,由于蘇北地區人口眾多,很多農村家庭面臨著醫療、子女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巨大經濟壓力,對于這樣的經濟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說,只能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提高經濟收入,維持正常的生活這些基本的需要上面,而沒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條件去滿足體育健身、體育消費等更高層次的需要。

        3.2.3農村體育設施匱乏

        體育場地設施是參加體育鍛煉、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場地和器材的缺乏,極大地限制了農民群眾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農村體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離不開體育場地設施的支持,它不僅影響著農民參與體育的熱情,它更代表著一個地區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F在大部分農村可以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場所、設施數量極少,有一些農村甚至沒有任何的體育活動場所和設施,村民們對自己的體育場地設施狀況的滿意程度很低。由于農村缺乏體育健身場地設施,一些喜歡參加體育鍛煉的農民沒有辦法進行體育鍛煉,嚴重挫傷了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在蘇北地區,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嚴重滯后與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之間的不協調因素,是影響和制約新農村體育活動開展和體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3.2.4缺乏有效的組織與管理

        新農村建設中要想加快發展農村體育,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就要求有有效的組織和管理。然而,由于我國蘇北地區農村的相關領導沒有形成對體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性的足夠認識,因此不重視體育管理人才和管理體制的科學建立,導致農村體育難于管理和開展,使農村體育健身活動難以得到很好開展,非常有限的農村體育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成為影響我國農村健身活動的主要因素之一。

        3.3新農村建設中蘇北地區農村體育發展的對策

        3.3.1政府財政的投入與發展農村經濟相結合

        農村體育的開展也離不開穩定的經費來源,鄉鎮政府應采取切實措施多方籌集資金,加大體育經費投入,為鄉鎮全民健身活動創造必要物質條件。政府撥款是蘇北地區農村體育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體育傳播的價值認識,社會辦體育、社會參與體育的潛力將逐漸增大,各種社會團體對體育的資金支持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只有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會有條件和能力去參加體育活動和鍛煉身體,從而達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3.3.2政府應加強對農村體育的組織與管理

        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積極借鑒其它地區農村體育工作的先進經驗,健全組織管理體系。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建立涵蓋縣、鄉、村的多層次農民體育協會,形成以鄉鎮為龍頭、以村民委員會為基礎、以農民體協為紐帶的具有較強輻射力的農村體育組織網絡。加大蘇北地區農村體育的宣傳力度,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體育活動。除了對農村體育的宣傳,政府應該經常組織農民開展運動競賽、農村運動會等活動來調動農民的健身積極性。

        3.3.3大力發展農村學校體育,實現全社會體育資源共享

        在新農村建設中,加強農村學校體育建設,培養和發展農村體育骨干力量,對新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農村學校的體育可以為農村體育的發展帶來兩個方面的支持:一是農村學??梢詾檗r民體育鍛煉提供鍛煉場所。這樣會給廣大農民參加體育活動帶來方便;二是農村學校體育具有輻射作用。加強對農村學校學生的體育鍛煉的教育,可以積淀體育傳承,可以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一體化發展模式的社會體育。因此,應努力將農村學校體育培養成農村體育的中堅力量,并注重挖掘和發揮其在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3.3.4積極培養農村體育指導人員,引導農民科學鍛煉身體

        農民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健康開展。在新農村體育發展建設中要加強農村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培訓一批能夠深入到基層去指導農民進行科學體育鍛煉的指導員。在指導員的培訓中,要考慮到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傳統體育文化等因素。體育指導員不僅能對農民進行科學的體育健身指導,同時還可以開展體育宣傳,使人們真正明白農村體育活動的意義,培養農民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識。另外,還要通過政策的積極引導,使更多有體育才華的年輕人到基層去工作,去利用業余時間對農村體育活動進行指導,真正使蘇北地區的每個村都能有科學的健身指導員,每個村都能有固定的健身指導站。

        4 結語

        我國大多數人口分布在農村,農村人口的身體和健康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的國民平均素質。“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同時也是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沒有農村事業的發展,就沒有全國體育事業的全面發展,同樣沒有新農村體育的發展,就更談不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新農村體育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是新農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新農村的建設也會帶來農村體育的發展,“生產先進、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生活富裕、身體健康”將是蘇北地區農村乃至全國農村的新貌。隨著我國整體社會經濟水平的持續提高,價值理念的進步,國家全方位的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必將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要想徹底改變我國農村體育長期落后的面貌,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與新農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同步推進,切忌出現急功近利和膠柱鼓瑟的做法,只有這樣,“新農村體育”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我國的體育事業才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韓軍,王斌,馬紅宇.我國農村體育發展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9,(6):16-20.

        [2]于向.新農村體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6):745-747.

        [3]張玉娟,余萬予.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社會變遷對農村體育發展的影響[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22(6):5-6.

        [4]郭琴.我國農村體育研究綜述及其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4):34-38.

        [5]李海樂等.蘇南農村體育文化作為江蘇新農村體育建設重點的必要性[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08):115-116.

        [6]增理,許玖平.對中國農民體育的思考[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1):27-28.

        [7]裴東景.新農村建設形勢下農村體育文化建設[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7,(12):40-41.

        [8]胡建忠,江亮等.從農民新價值觀塑造透視體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功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5):5-8.

        第5篇:新農村建設現狀范文

        關鍵詞: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人力資源開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中圖分類號:F24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2-0062-04

        截至2005年,重慶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4.21%,屬于典型的“大城市大農村”。與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相比,重慶不僅總人口最多,而且農村人口數量位居四個直轄市之首,但農村人口質量卻遠遠落后于其他三個直轄市。全面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等就成為重慶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其中,身體素質作為農村人力資源質量的物質基礎,其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生活水平的高低和醫療衛生水平的高低上。前者可由食物消費支出、消費結構和營養狀況直接反映;后者則由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平均預期壽命和死亡率的高低予以具體體現[1]。探討重慶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發展問題,對于重慶開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重慶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發展現狀

        1.1 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嚴重不足

        1.1.1 農村醫療服務機構數量狀況。從2000年至2005年,重慶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中,除了縣及縣以上的醫院增加了80個以外(見表1),其余鄉、村兩級醫療服務機構數量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鄉鎮衛生院減少863個,減少了44.48%。這可能與行政機構的調整趨勢有關,因為自2000年以來,重慶乃至全國大規模鄉鎮機構的撤銷與合并帶動了鄉鎮衛生院的撤銷與合并,致使近年來鄉鎮衛生院的數量有所減少,但其均數基本保持穩定,每個鄉鎮基本上仍有一個衛生院。村級診所、衛生保健室是農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石,但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其數量五年來呈現較明顯的下降趨勢,共減少1 710個,減少了26.71%。從實際調查看,農村“一鄉一院,一村一室”的基本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農村居民到達最近醫療點所需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比例高達36%,全市應就診而未就診人群中農村居民為44%,應住院而未住院的農村居民為52.5%。一些偏遠地區農民看病難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1.1.2 農村醫療服務機構床位數情況。除了數量之外,醫療服務機構的規模也很重要。衡量規模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醫療服務機構的床位數,這個參數對于考察醫療服務機構提供的住院服務能力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005年,重慶縣及縣以上醫院床位數比2000年增長1.15倍,但鄉鎮衛生院床位數比2000年減少了13.06%,村級診所、衛生保健室的床位數不增也不減,處于停滯發展階段??傮w來看,重慶農村醫療機構床位數從2000年的65 666張下降到2005年的64 674張,凈減少992張。其中,鄉鎮衛生院擁有的床位數僅為全市醫療機構床位數的25.16%,為縣及縣以上醫院擁有床位數的36.57%(見表2);從醫療服務機構平均擁有床位數來看,2005年,縣及縣以上醫院平均擁有床位123.22張;鄉鎮衛生院平均擁有床位15.1張。

        根據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的結果顯示,農村居民年住院率為34‰,年住院天數為10.2天。這意味著每千農業人口年需住院床位數347張。照此測算,重慶的縣醫院每千農業人口床位數為0.46張,年床位數約為168張。如果扣除城市住院人口和一些慢性疾病長期住院患者所需床位數外,縣醫院目前擁有的床位數已無法正常應對當地農村居民的住院服務需要。而作為農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龍頭的縣醫院,其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的配置又與它的重要地位極其不符合。據統計,重慶17家三甲醫院中就有13家位于主城六區,高新醫療設備也主要集中于主城三甲醫院。

        1.1.3 農村醫療服務機構人力資源狀況。除了數量和規模外,農村三級醫療服務機構人力資源狀況直接影響著農村人口能否獲得質量可靠的服務。首先,從村級醫務人員的狀況來看,從2000年到2005年村級醫務人員在數量上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凈增從業人員2 700人(見表3)。但是,與村級醫務人員數量上的樂觀

        上升趨勢相比,其執業素質卻令人擔憂。目前村級醫務人員主要包括村醫、村衛生員和接生員。他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學歷層次普遍較低,主要通過子承父業的方式學習醫療服務技術,能夠提供的醫療服務水平十分有限。

        其次,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狀況也不容樂觀。2000年到2005年,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數(包括執業醫師、注冊護士、檢驗人員、藥劑人員及其他專業人員)銳減6 707人,減少幅度為23.32%。2005年,每千農業人口擁有的鄉鎮衛生技術人員數僅為0.94個。根據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居民兩周患病率為139.5‰,這意味著每千農業人口中每兩周就有約140人患病,如果全部到鄉鎮衛生院就診,那么平均每天1個執業醫師要接待病員數為10人[2]。事實上,鄉鎮衛生院除了診療以外,還擔負著農村公共衛生、預防接種以及新農合的一些管理工作和一些住院服務等任務,因此其現有人力資源明顯不足。另一方面,學歷和職稱低問題在農村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中也十分突出,如重慶市彭水縣全部鄉鎮衛生院的396名工作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員為0,這與目前全國醫學高等院校的大量本科畢業生就業難又形成強烈反差。由于部分鄉鎮衛生院經營困難、政府投入不足,人員待遇較低,使得大量學歷和職稱較高的衛生技術人員流失較嚴重,其中大部分流入縣級醫療機構,有些人員干脆另立門戶自開診所;同時,又有大量無學歷人員和初級職稱人員流入,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素質狀況進一步下降。從而導致整個鄉鎮衛生院衛生服務可及性差、服務能力不強。調查顯示,重慶市87.94%的鄉鎮衛生院不能開展上腹部手術,66.7%的鄉鎮衛生院不能開展下腹部手術,69.12%的鄉鎮衛生院不能開展剖宮產手術,31.11%的鄉鎮衛生院不具有平產接生能力。

        最后,從縣級醫療機構的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看,比鄉鎮衛生院情況稍好些。但是,2005年縣醫院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員數只有3 952人,也僅占全市37 321個執業(助理)醫師比例的10.59%,其從業素質可想而知,且不同區域縣級醫療機構人力資源素質結構也存在較大差異。

        1.2 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健全

        據統計資料顯示,2000年鄉鎮衛生院承擔的診療人次高于醫院承擔的診療人次,健康檢查人數也高于醫院,但住院人數略低于醫院。2005年,鄉鎮衛生院承擔的診療人次與醫院基本相當,健康檢查人數和住院人數為醫院的70.97%;住院人數為醫院的52.14%。作為農村三級衛生網樞紐的鄉鎮衛生院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中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重慶的鄉鎮衛生院多數是在鄉辦鄉管的體制下運行的,其衛生經費投入政策落實不到位,加之管理不善,導致其發展不景氣。不少集體鄉鎮衛生院已經解體為個體經營[3]。

        另一方面,村級衛生室在農村醫療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村落離縣城或鄉鎮衛生院路程較遠的情況下,農民生了病,一般不會專程去醫院看病,而是主要選擇直接到村衛生室就醫。一則較為方便,二則可以節省醫療費用。但是,村衛生室作為重慶農村三級衛生網的網底,事實上絕大多數已名存實亡,變為個體行醫。三級衛生網底的破裂,嚴重影響了農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工作任務的落實,致使農村疾病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等工作難以開展,公共衛生問題突出。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未來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但是,目前重慶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在試點階段,覆蓋面較小。到2006年底,試點區縣已增加到16個,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700萬人[4],約占全市農村居民人數的1/3。同時,由于資金籌集方式及運行管理模式還不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緩解農民的醫療負擔,提高農村的醫療服務水平方面作用還不十分明顯。

        1.3 農村醫療衛生投入嚴重不足

        重慶市各級政府對農村衛生工作的重要性尚未達成共識,國家制定的某些衛生經濟政策不能兌現,致使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近年來,部分地區對農村衛生投入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還有所減少。例如:萬州區2002年農村衛生投入經費由2001年的547.21萬元下降到511.37萬元,下降6.55%;銅梁縣2003年總投入僅315萬元,人均3.91元,大大低于全市人均21.39元的水平;2004年在此基礎上還略有下降,總投入274萬元,人均3.39元;同時,應由縣財政配套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資金也未到位。絕大多數農村衛生院成為自收自支單位,醫療衛生工作不能正常開展。

        1.4 醫療費用高,農民負擔重

        據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重慶市城市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為629.32元,比2000年增長了1.5倍,年均增幅為16.5%,超過可支配收入10.6%的增長幅度;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2005年比2000年增長了2.07倍,年均增幅為15.68%,大大超過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7.83%的增長幅度(見表4)。由此看出,一方面農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低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而另一方面農村居民家庭醫療保健支出增長幅度卻高于城市居民家庭。農村醫療保健支出的增長,并不意味著重慶農村居民家庭醫療保健支出能力的提高,而主要是由于醫療保健服務價格的提高所致。據璧山縣農村住戶調查資料顯示:2000年人均醫療費用支出為13元,到2004年人均醫療費用支出已達87.45元,是2000年的近7倍,而同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只增加了32.6%。因此,很多農民患病后經濟負擔加重,只能靠借錢或變賣家產來看病,所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又非常普遍。例如:在奉節縣20.03萬建卡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的就有67 313人,占33.6%。

        2.重慶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發展對策

        2.1 加大政府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投入力度,適當調整投入方向

        農村醫療衛生實際上是一種公共產品,政府在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政府應當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農村醫療衛生經費剛性增長的機制,進一步明確農村醫療衛生投入的增長幅度,確保各級政府每年用于農村醫療衛生的經費高于同期財政支出的幅度。鑒于目前重慶市各區縣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公共財政實力懸殊、部分區縣財政支持困難的情況,可以考慮由市級財政承擔主要責任,優先、重點支持一些農村醫療衛生發展相對落后的區縣。如可以重慶“兩翼”為主,選擇城口、巫溪、巫山以及秀山、酉陽等縣進行重點投入、重點發展,確實保障這些困難地區的每一個農民都能平等地享有最基本的醫療衛生權利。

        另外,政府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投入方向可以作適當調整,一方面財政投入的重點應當從治療領域逐步轉到預防領域。在適當的時候,政府應當通過立法的形式將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納入財政預算范疇,遵循公共財政的原則把財政支持的重點調整到支持農村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和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人員的培訓等方面來;另一方面財政投入的重點應從城市中心醫療機構為主轉向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為主[5]。

        2.2 加快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針對農村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線斷、網破、人散”的現狀,必須加快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步伐,明確各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功能定位,努力發揮農村衛生網絡的整體優勢。縣級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著農村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基層轉診、急救和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和指導的責任,應該統籌規劃、加強建設,避免資源浪費;鄉鎮衛生院是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樞紐,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綜合提供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受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委托承擔部分公共衛生行政管理職能。因此,要著力調整好布局,采取“撤、轉、并”的形式實現鄉鎮衛生院的資源優化和重組。同時要改革現行的鄉鎮衛生院行政管理體制,由鄉辦鄉管體制改為統一由縣級人民政府管理,其經費、人員、業務等統一歸口到縣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管理,經費指標上劃到縣級財政預算。村級衛生室是農村三級衛生網的網底,點最多、面最廣,與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但條件最為簡陋。所以應該實行縣、鄉、村三級財政按比例共同分擔的機制,為村級衛生室建設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改變目前村級衛生室主要由個體行醫的局面,使村級衛生室納入政府公共產品服務范疇,提高社會公共福利覆蓋農村的比例。

        2.3 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2005年,重慶農村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共計78 780人,其中縣及縣以上占49%,鄉鎮衛生院占27%,村級衛生室占14%。從所有農村醫療衛生從業人員情況來看,整體素質不高,而且越到基層從業人員的學歷水平、醫療技術等越差。因此,應該從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整體發展的高度,有計劃、有重點、分層次地選派農村三級衛生服務從業人員分別到重慶醫科大學、重慶衛生學校、重慶藥劑學校等醫學專門學?;蛘咧貞c醫科大學附屬一院、二院等市內著名大醫院,接受正規的醫療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培訓。其中,尤其不能忽視對村級衛生室從業人員的培訓。他們中大多數是當地的“土醫生”,雖然學歷不高,但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摸索,已積累了許多寶貴的行醫經驗,在當地群眾中享有較高的威望。因此,可以考慮通過正規培訓的方式,進一步提高他們科學行醫的水平。

        除了對在崗從業人員加大培訓力度以外,還可以借鑒“大學生支教”的形式,開展“優秀大學生支醫”活動,進一步帶動農村醫療服務水平的發展。同時,應大膽引進學歷較高的醫學專業優秀畢業生。區縣人事局、區縣財政應出臺相應的特殊政策,重點引導大專以上醫學專門人才向農村鄉鎮衛生院或者村級衛生室流動,以充實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崗位,提高整個農村醫療衛生從業人員的素質。

        2.4 繼續推進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促進農村衛生服務需求增加

        重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試點情況表明,這項制度對于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還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力爭到2010年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重慶39個區縣,覆蓋全市農村居民的目標。同時,要積極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努力解決這項制度在運行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從重慶試點區縣存在的問題來看,今后要著力改革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以下幾個方面:

        2.4.1 把基本目標定位從“保大病”改為“保障基本醫療需求”。

        由于重大疾病和住院醫療服務發生的幾率較小,因此,現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大病為主”的保障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并不能真正解決大多數農民的基本醫療需求。在農村的現實生活中,真正影響農村居民整體健康水平的是常見病和多發病,農民不到萬不得已時是不會住院治療的。但是按目前的規則,花不起住院費、無錢繼續看病的人又不能報銷,所以這部分人又很難從新型合作醫療中得到實惠,最終導致新型合作醫療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因缺錢造成的看病難問題。由此看出,以“保大病”為基本目標定位的新型合作醫療實際上放棄了對大多數人基本醫療需求的保障,也難以回避“小病大醫”的道德風險。所以,應該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基本目標定位為“以保障農民基本醫療需求為主”。

        2.4.2 把農村部分最貧困群體承擔的個人繳費改由政府承擔。

        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原則,農民自愿參加并需要按年度繳納費用。醫療幫助需求迫切同時也是最貧困的群體,必然出現因繳費能力限制而無法持續參加的問題。這種狀況不僅導致這部分人口無法受益,而且還會造成逆向轉移支付。因為農村中相對富裕的群體更有能力繳費,也就更有可能享受政府提供的補貼以及相應的醫療保障。這樣客觀上就形成了富人有保障,窮人越窮越沒有保障,違背了社會保障應對貧困者轉移支付的基本原則。所以,根據重慶目前還有50萬最貧困人口的實際情況,市政府可以考慮從市財政中每年拿出500萬元,重點解決這部分貧困農民每人每年10元的個人繳費問題,使貧困人口從新型合作醫療中真正受益,實現社會保障公平。

        2.4.3 適當提高對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的補助標準。

        從2006年起,中央財政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的補助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重慶市政府和區縣政府對農民的補助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15元,2007年起提高到20元。按照制度規定,中央和市級財政籌資的合作醫療資金補貼,多由定點醫療機構用于大病住院統籌。而用于門診報銷的農民繳費構成的個人基本賬戶“僅夠看一次感冒”,難以起到醫療保障的作用。因此,應該適當提高市級財政對參合農民的補助標準,可以考慮中央和市級財政以1∶2的比例進行籌資,加大市級財政對參合農民的支持力度。同時,可以考慮把市級財政支持的資金中的50%納入農民合作醫療個人基本賬戶,解決部分農民日??床〉膯栴}。

        3.對重慶統籌城鄉改革試驗中農村醫療服務問題的一點思考

        2007年6月7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批準設立重慶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試驗區的改革擔負著為全國統籌城鄉改革探索道路的重大任務,它既要有堅實的理論支撐,又需要體現很強的現實操作性。

        在2007年11月出臺的《重慶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意見》中提出了今后5年(到2012)改革試驗的階段性主要任務是:要推進行政管理、城鄉規劃、土地管理、公共財政、金融服務、社會管理六項制度改革形成綜合配套效應;抓住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安居扶持、社保解憂、服務均衡、轉戶進城六個關鍵環節建立農民工有序轉移通道;著力在發展經濟增加非農產業就業崗位、扶持有條件的農民工轉化、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方面改革創新。同時,必須堅守耕地保護、糧食生產、生態環保、群眾權益保護四條底線,以控制改革試驗的風險。

        根據改革試驗目標,目前重慶統籌城鄉的一個首要突破口就是要推進農村居民進城,實現農民變市民的身份轉換。由于統籌城鄉改革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因此,重慶市采取了先在九龍坡區試點,再在全市推廣的做法。重慶市九龍坡區改革試驗的主要精神是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具體辦法是用宅基地交換城市住房、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交換社會保障福利。因此,在九龍坡區試點范圍內,凡是有穩定的非農收入來源的農戶,如果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經申請審核,可登記變更農村戶口為城市戶口,同時獲得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一次性經濟補償,并在城市安置方面獲得一定的優惠。農民轉為市民后的宅基地劃入區統一土地儲備庫,退出的承包地由各鎮土地流轉中心統一登記造冊,由各村土地流轉服務站統一管理和經營。農民變市民人員在子女上學、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有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權利;同時退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后仍享有退出時集體資產的分配權利。

        從九龍坡區改革試點的經驗和重慶的改革思路來看,未來重慶農村醫療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通過農民變市民,將進城農民全部納入城市醫療服務范疇,讓進城農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以達到通過減少農民,致富農民,提高農村醫療資源承載水平的目的。根據《重慶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到2020年,重慶的城市化率將由2005年的45%提高到70%,有800萬左右(占現有農村人口近三分之一)的農村人口要轉移到城鎮。到那時,農村醫療服務資源的人均可及性將大大增強,醫療服務狀況也將得到較大的改善。

        但是,由于重慶成為統籌城鄉改革試驗區的時間還很短,一切路子都還在探索之中。特別是對統籌農村醫療服務方面的做法,還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800萬農民變市民后,城市的醫療服務資源能否合理承載?鼓勵部分有能力的農民進城落戶后,農村會不會進一步“空心化”,農村醫療服務機構如何生存?只考慮將進城落戶農民納入城市統一的醫療服務范疇,而較少考慮如何通過城市支援農村提高大多數農村人口醫療服務質量問題,是否會帶來事實上的不公平,從而有違統籌城鄉改革的初衷?……

        基金項目:重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06-JJ25)。

        參考文獻:

        [1]張曉梅.中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J].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37-38.

        [2]顧昕,方黎明.農村醫療服務體系的能力建設與新型合作醫療運行[J].河南社會科學,2007,(15):65-66.

        [3]黃泓.重慶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發展現狀與問題[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7,(1):36-39.

        [4]合作醫療動態[EB/OL].http//cqwsj.省略.

        [5]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22-325.

        第6篇:新農村建設現狀范文

        2、農科大學生在新農村建設中大有作為。對于新農村建設,高等農林院校大學生在學科、專業等方面更有優勢,投身于新農村建設將成為他們科學而合理的選擇。首先,高等農業院校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對”三農”有著與生俱來的特殊感情,與其他高校的畢業生相比,他們更愿意扎根農村,更能艱苦創業,可以在廣闊的農村找到自己的落腳點,為新農村建設建功立業。其次,高等農業院校學生知識結構與農業緊密相連,投身新農村建設可以很好地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帶領廣大農民克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大力發展集約農業、規模農業、生態農業,推動我國的農業產業化和現化建設。第三,高等農業院校學生對信息時代與農業發展的關系有深刻和具體的理解,他們善于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捕捉機遇,掌握信息,幫助廣大農民回避市場險。第四,高等農業院校學生投身于新農村建設,其影響力將會大大超出這一事情本身,不但會引導大量青年農民回到自己的家園,開創自己的事業,而且還會吸引大量的城市資本投入到農村,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1)(P81-82)因此,高等農林院校的大學生投身新農村建設可以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提供農業科技服務、開拓農村市場、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促進農村文化建設、增強農村的民主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當前高等農林院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現狀分析

        1、高等農林院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已經取得的成效(1)建立了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高等農科教聯盟服務。如在教育部、科技部、農業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和領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牽頭,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八所農林高校,通過聯盟協作方式,利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平臺等現有網絡資源,采取“日校+夜校,一師兼兩教”的模式所建立的農業教育培訓和科作者簡介:郭丹(1983-),女,南昌理工學院經濟管理系教師?!?0·技推廣綜合服務體系,即高等農科教聯盟。中國農大等網盟高校在河北曲周、陜西、江蘇等地建成了一批示范基地,開展了各類面向“三農”的科技與教育服務,探索出了一套新型的以高校為主體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通過農科教聯盟開展的各類科技與教育活動,十多萬農民接受到了實用科教知識服務,農科教聯盟取得了初步運行經驗,為新農村建設作出了積極作用。

        (2)各農林高校利用自己的優勢積極探索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各種方式與機制。各農林高校利用自己的人才、專業以及學科等優勢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較有特色的有:中國農業大學實施“村官”計劃,2006年和2007年共有包括28名研究生在內的234名畢業生到平谷、密云、朝陽、懷柔、通州、門頭溝六個北京郊區縣的村鎮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助理。河北農業大學自1979年開始利用自身人才、科技優勢,主動為“三農”服務,而開創以承擔河北省太行山開發研究項目為契機,組織廣大師生走出校門、深入太行山區,開始以科學技術全面開發太行山的探索和實踐的一條成功道路,即“太行山道路”。十多年來,河北農業大學累計培訓達1.2萬人次,2003年開始啟動“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到今年,已為農村培養1 8 2 6名大學生?!疤猩降缆贰毖刂叭瞬鸥幻瘛钡牡缆飞罨由臁1本┝謽I大學創造性地開展了以學生黨支部與京郊農村黨支部結對子和學生環保社團與京郊農村共建生態文明村兩項活動為內容的紅綠相映“1+1”實踐項目,動員全校師生對口支持新農村工作。四川農業大學近三年到農業產業化企業就業的本??飘厴I生約占總數的60%,400多名畢業生參加西部計劃,128名選調生到基層服務新農村建設。當然,還有其它農業高校,如中國林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也在服務新農村建設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高等農林院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農林院校大學生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缺陷也是明顯的:即農林院校的大學生一般是在高校或“組織”的號召下,才投入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而且這種服務大都是具有一定的階段性,比如三下鄉”活動和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缺乏長效機制。目前,農林院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法律規范與政策配套措施還不完善,農林院校大學生自發、自愿、自覺地投入新農村建設思想動力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最后,學界對農林院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方式、政策、機制等缺乏具體深入的探討。因此,農林院校大學生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剛剛開始,新農村建設人才供給的長效機制沒有形成,還遠遠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對所需人才的需要:一方面,從現實來看,目前我國新農村建設所需人才嚴重不足,處于“低谷”,尤其缺乏的是農林類人才;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傳統農林類高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一直呈明顯下降趨勢。據有關統計,2002年為45%,2003年為40%,2004年為38%,2005年與前年同期相比又下降了10個百分點,而找到工作的農林科類畢業生中有95%的留在了城市,絕大部分從事著與農業無關的工作。據農業部對農業院校畢業生去向的調查顯示:一般農業大學有26.7%畢業生去鄉鎮工作,重點農業大學有13.7%畢業生去鄉鎮工作,大部分畢業生都沒有去農村。這就反映了高等農林院校大學生實際上還存在較重的“離農”現象,這種狀況將直接制約新農村建設所需的人才供給,造成農林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對于新農村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是十分不利的。

        三、高等農林院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障礙因素分析

        1、傳統就業觀的負面影響。目前,我國傳統的就業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鐵飯碗”觀念。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和就業由國家“統、包、管”的分配體制,造成了“畢業即就業”的局面,大學生畢業就意味著端上了“鐵飯碗”,而不認為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是“鐵飯碗”;二是“學而優則仕”的就業觀念。認為讀了大學就應當理所當然當國家干部,就應該有一份待遇豐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認為留在大城市、大單位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實現自己理想和抱負。如果大學生畢業再回農村,就會有人說,這是人才浪費,這是教育的失誤,這種傳統的就業觀影響著農林院校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動機與行為。

        2、農林院校大學生自身能力素質的欠缺。首先,我國有一部分農林院校的大學生在校期間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與完善,不注重系統的專業基礎與理論的掌握,而且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比較差,他們并沒有關注新農村建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其次,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公共精神的缺失。比如,相當一部分部分大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功利思想,如學知識就關注計算機、英語等立竿見影的東西,考研就是為了更好就業,考公務員就是為了謀求公務員這一職業的穩定與待遇(公務員的本質涵義是為社會公眾服務),而對社會責任、社會公德、公共利益等方面就表現普遍的弱化與淡漠,他們并沒有從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的角度去關注新農村建設,沒有把新農村建設與社會的發展、祖國的前途、個人的命運有機結合起來。最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認為農村經濟社會條件艱苦,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理想,而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

        3、農林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滯后。一是教學內容陳舊且與生產實踐相脫節,不少農林院校仍舊偏重于傳統的理論灌輸,忽視知識的應用性,缺乏對適應新農村建設相關專業與學科最新理論動態的把握。二是專業設置缺乏市場調研,培養與需求脫節。在高校擴招的大背景下,許多農林高校仍沉溺于計劃經濟的慣性之中。它們沒有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依據來建設特色專業并適時調整優化專業結構,不少專業仍是過去計劃體制的產物。三是實踐性教學環節薄弱,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大部分農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中強調得多,而在教學環節中,卻重視得不夠。而且不少教師并沒有對新農村建設進行深入的實地調查,缺乏相關的知識與經驗,以至于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4、基層政府的用人機制不當。首先,基層政府用人機制不規范和不透明,存在較為普遍的官僚主義作風。他們不是用人唯賢,而是用人唯親,不是公平競爭,而是暗箱操作;其次,相當一部分鄉鎮政府還沒有對農林院校大學畢業生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統籌規劃,沒有把畢業生支(下轉第50頁)·50·多、種類比較集中的縣區市建立新的檢測中心,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方法,以優惠的費用對農產品進行監控檢查,提高檢驗檢疫的效率?;蛘?,由政府牽頭或者提供專項資金,由檢測設備比較齊全、人員配備較為寬松的龍頭企業提供服務,對區域內的出口農產品進行自主檢查。

        (3)短期內,給以農產品出口企業政策扶植,對生產出口農產品的農民進行直接的損失補貼,協助企業和農民為農產品尋找其他替代市場??梢砸环矫骈_發國內高端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其他國家展開農產品營銷活動。(4)對國內的“龍頭公司+生產基地+農場工人”的模式,因地制宜加以引導推廣,合理地促進其發展,但是要防止坑農害農問題的發生;對合作社的發展和聯合,也要視具體情況合理地引導扶植,但是要采取措施盡量減少企業和合作社的外部交易成本。

        (5)除了對國外針對農產品的檢驗檢疫信息加強收集、整理、以外,還要合理地運用世貿組織規則,據理力爭,并且聯合其他受“肯定列表制度”影響的國家,與日本方面進行充分地交流磋商,要求日本給以一定的緩沖或者支援協助。

        5、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夠。一是目前國家對農林高校的投入力度不夠。在國家的教育政策中,對高等農林教育政策的傾斜力度不大,尤其在經費投入、人才引進、事務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不夠。這就直接制約了農林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二是國家對農林院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支持性與保障性政策還不完善,還沒有建立農林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綠色通道”。比如在打破就業的城鄉待遇差別,為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畢業生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一定的安家費和創業風險投資資金,在稅收、貸款、行政事業性收費方面實行優惠,提供甚至包括土地在內的一定自然資源的優惠使用權,提供公務員錄用、學習深造的優惠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急需配套實施。

        6、社會輿論宣傳引導不深入。首先,相當一部分新聞媒體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典型案例以及熱點問題缺乏密切與深度關注,從而在社會上難以形成一種關心與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輿論導向;與此同時,農林高校對新農村建設的宣傳還不深入和廣泛。據一項來自浙江大學700名本科生的調查與分析,對新農村建設有所了解的城市和農村學生,依靠校內宣傳來了解相關知識的分別僅為4.8%和6.86%。這種狀況值得我們反思。對于新農村建設,如果缺乏正確健康而有效的主流輿論引導,勢必制約農林高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廣度與深度。

        四、結語

        新農村建設為農林院校大學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農科大學生可以在新農村建設中大顯身手,并且有所作為。而且,各農林高校在服務新農村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目前我國新農村建設所需的農林技術類、管理類等人才是相當匱乏的;而另一方面,廣大農林院校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首要選擇仍然是沿海大中城市,真正自愿去農村或相關單位工作的為數不多。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不僅會造成農林院校大學生就業的困難,影響社會的穩定,而且必然直接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進而制約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面推進。因此,為實現農林院校大學生與新農村建設的雙向互贏、良性互動,需要學界和務實界高度重視農林院校大學生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問題,并認真研究,積極探索,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廣大農林院校大學生扎根基層,服務于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第7篇:新農村建設現狀范文

        關鍵詞新農村;經濟建設;現狀;問題;對策;云南隴川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739(2016)01-0317-02

        1隴川縣新農村建設現狀

        截至2014年年底,隴川縣共有9個鄉鎮(4個鎮、5個鄉),68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706個自然村,763個村民小組,鄉村戶數38562戶,純農戶36473戶,鄉村人口160404人,農業人口152471人。勞動力數101832人,從事家庭經營的92722人(第一產業82446人,第二產業3760人,第三產業6516人),外出務工勞動力9110人。隴川縣實有耕地面積31380.67hm2,其中水田面積16280.93hm2,旱地15099.73,林地98042.13。201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3379萬元,農民所得總額97612萬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6402元。2007年5月開始,隴川縣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建設正式啟動,經過逾8年的努力,隴川縣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果。

        1.1采取多種運作模式

        隴川縣根據“政府主導、部門跟進、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思路,選擇那些有一定經濟基礎、發展潛力大、農民積極性高、領導班子強的村寨作為試點,堅持與庫區移民搬遷、扶貧整村推進、人口較少民族發展項目、興邊富民工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六個結合”,采取組織農民自建、農民與施工隊共建、施工隊獨建“三種模式”。

        1.2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隴川縣縣鄉兩級黨委、政府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試點村成立了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明確了責任和幫扶計劃。建設資金的籌集和管理制度、支持保障體系和直接補貼政策、村級衛生服務網絡和農村公共衛生保障機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民主議事制度等基本建立。

        1.3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

        道路硬化、砌擋墻、清土方、村內排水溝、支砌石方、曬場、文化活動室、人畜飲水管道、沼氣池等項目建設按計劃推進,試點村人居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1.4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農民增收問題得到一定程度解決

        隴川縣重點引導和扶持農民種植甘蔗、麻竹、紅土曬煙、冬季馬鈴薯、姬松茸、澳洲堅果、枇杷、茶葉、核桃等作物,同時開展科技培訓,推廣科技種植大棚蔬菜、養豬養牛、制作工藝品等,農民收入穩步增加。

        2存在的問題

        2.1資金籌集困難,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單一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由于農業產品周期較長,再加上投資者對風險和回報的顧慮,使得農業發展籌集資金比較困難。從縣財政來看,隴川縣的財政收入本來就不寬裕,盡管開展了新農村試點建設,但對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支持畢竟有限,有時甚至會占用其他項目的資金。從農村金融體系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來看,并沒有實質性突破。國家糧食體制的改革,使得農發行支農的力度被弱化,政策性糧棉油收購等流通領域貸款是適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金融支農;農信社歷史包袱沉重、不良貸款比率較高,在支持新農村建設方面力不從心;商業性銀行逐漸退出農村金融市場,直接面向農業、農村貸款的金融機構逐漸減少,金融資金對農村的金融支持嚴重不足。從村級投入來看,由于幾乎沒有村辦企業,因而村組的正常運轉主要依賴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加之許多村組負債較多,村組級對新農村建設投入同樣無能為力。

        2.2農民持續增收的動力不足

        一是從隴川縣農民的收入結構看,隴川縣農民工資性收入約占總收入的30%,而經營性收入占比達50%以上,但在家庭經營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占比過高(70%以上依靠農業),但由于隴川縣農業生產機制落后,農民通過農業生產很難實現收入的大幅增長。同時,農村二、三產業增收帶動效應有限,導致農民增收后勁嚴重不足。二是從隴川縣農民的綜合素質看,作為典型的邊疆多民族農業縣,大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低,長期封閉在較小的環境中,思想保守,對新產品、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弱,這些因素制約了隴川縣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偏低,是導致增收難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從農民工的收入看,由于缺乏職業技能,文化水平不高,因而外出務工的農民不能滿足日益專業化、技術化的市場需要。農民工的就業機會少、就業面狹窄,這也導致了農民工的收入不高。

        2.3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充分,農產品品牌不響

        近幾年來,隴川縣的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小農經濟狀態有所改變,農業產業化也邁出了新的步伐,然而并沒有完全改變隴川縣農業經濟整體落后的狀況,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夠充分,大型農業骨干龍頭企業少,僅有1家省級龍頭農業企業(云南省和泰綠源農業科技公司),創新和輻射帶動農戶能力弱。隴川縣農業生產加工龍頭企業較少,技術落后、產品檔次低,因而產業鏈難以延伸。此外,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民還沒有完全脫離傳統的小農模式,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實施,農業的發展進程受到限制。隴川縣農產品品牌數量少,種類也僅限于枇杷、麻竹、獼猴桃等幾種,產品項目松散,產品知名度不高。同時,農民的品牌意識薄弱,對市場信息的掌握不充分,農產品種植后往往面臨找不到銷售市場的問題,滯銷的農產品儲存后導致農民資金不能及時回籠,而且增加了管理成本。

        3對策

        3.1加大資金投入,拓寬融資渠道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充分發揮財政支撐作用,充分調動農民籌集投勞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形成多元化籌資體系。3.1.1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隴川縣要加大對支農惠農政策的支持力度,堅持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的原則,切實加大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同時,加大對農村基礎性、公益性和服務性領域的投入力度,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3.1.2運用財政政策工具,引導金融資本支持新農村建設。通過財政融資平臺,強化與各金融機構的合作,隴川縣可以逐步嘗試建立有關農業和農村的中小企業資金擔保公司,建立農村合作銀行,試行政策性農業保險,為農村融資搭建平臺,促使支農服務水平和能力不斷增強。3.1.3創新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通過爭取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捐款、捐物,支持新農村建設。繼續實行新農村建設資金獎勵補助,激發農民參與積極性,引導和鼓勵農民投資投勞。

        3.2多措并舉,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3.2.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隴川縣應結合市場需求,立足隴川縣的特色,推進健康種養、生態種養,發展精品果、特色菜、名優茶、綠色畜禽產品,優化農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扶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推動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使農業獲得更大的回報,從而增加農民收入[1-4]。3.2.2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一方面,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建設一批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實行全過程標準化管理,支持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開展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識認證。另一方面,做好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推廣的財政投入,解決農業科技推廣中的經費問題;建設一批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農技人員、種養大戶和農民科技培訓基地,農情信息采集和傳播基地,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3.2.3加快發展特色生態農業。以莊園經濟、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多種方式為載體,實現工業、農業的聯動發展,發揮大棚蔬菜、脫水蔬菜、獼猴桃種植等示范效應,引進、培育和發展糧食、蔬菜、食品、畜牧、紡織、民族醫藥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以工促農,用第二產業促進和提升第一產業,把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構建財政增長、農民增收的“雙贏”產業格局。3.2.4通過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充分促進農民就業。隴川縣各級政府和勞動培訓機構要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提高勞動力素質,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同時,隴川縣要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和村級集體企業,并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遠程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形式,提高農民非農產業職業技能,幫助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增加農民的收入來源[5-7]。

        3.3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打造農產品品牌

        隴川縣發展農業產業化要以市場為導向,圍繞農村經濟發展這個中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搶占國內外大市場,堅持并做大“萬元田”工程(“煙葉—水稻+魚”“煙葉—鮮食玉米+蔬菜”“冬馬鈴薯—水稻+魚”、常年設施蔬菜核心區)、甘蔗提質增效工程、林竹產業開發工程、優質稻米生產工程、茶葉產業開發工程、水牛產業化開發工程、冬季農業開發工程、萬畝枇杷基地建設工程、龍頭企業扶持發展和品牌創建工程等主導產業,確保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同時,重視產業基地建設,以點帶面、由小到大,最終形成規模產業。隴川縣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還應結合自身優勢和實際努力推進“一村一品”,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促進入市農產品生產園區標準化、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進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商標注冊,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開拓農產品市場,提升隴川縣農村經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4參考文獻

        [1]陳虹均.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前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3):178.

        [2]張玉榮.論農村經濟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品牌:下半月,2015(2):20.

        [3]楊麗彥.農村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河北農業,2013(1):65-66.

        [4]武衛敬.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淺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71-72.

        [5]孫輝.淺析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路[J].中國農業信息,2012(13):87.

        [6]自麗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探討[J].吉林農業,2012(12):31.

        第8篇:新農村建設現狀范文

        論文摘要:作為有著數千年農業立國歷史的國家,“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在農村,文化的多樣性也在農村”。而隨著現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新農村的文化建設成為時代的要求,如何將此要求與優秀民間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這既符合文化傳承的一半規律,也是現今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1優秀民間文化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的建設目標和要求中明確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穩步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勾畫出了美好藍圖。這個思想體系中,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素。農村文化中的民俗、民族語言、生活民居、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民間曲藝、民間雜技和各種傳統技藝等豐富的民間文化更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村新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是農村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今的農村文化出現了一種尷尬的局面:一方面,豐富的傳統民間文化資源被忽視,遭到冷遇,走向衰落;另一方面,農民的文化生活極為單調、貧乏。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提出,“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在農村,文化的多樣性也在農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財富之一,是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因此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不僅是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需要,更是保護我國的文化多樣性,保存我們民族的文化根基的迫切需要。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研究的重點轉向對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民間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研究。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走遍山東、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個民俗文化集中呈現的省份,而一些有悖于我國民間文化傳統文化保護的現象讓他痛心疾首,因此他振聾發聵地提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把‘新農村’變成‘洋農村’”,要注重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很多有研究者提出,民間文化是新農村文化的根基;民間文化形式多樣,有利于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民間文化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有利于彌補農村文化建設專業工作人員的不足的困境,便于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加強傳統民間文化建設有利于發展農村民辦文化;傳統民間文化建設需要的經費投入少,可以減輕政府農村文化建設的資金壓力。因此,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以傳統民間優秀文化為支撐。

        那么,如何結合民間文化在農村中的生存現狀,開展民間文化的保護,以真正促進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內涵,這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2民間文化在農村面臨的困境

        2.1經濟全球化威脅民間文化多樣性存在

        經濟全球化對民間文化的沖擊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文化價值體系的沖擊,我們無法回避一個事實,當前全球化是伴隨著西方的經濟理念、管理模式、價值觀念等內容共同推進的。為了在全球化中取得優勢,我們必然要求自己在宏觀和微觀中都按照當前最先進的相對統一的經濟、文化理念生存和發展,甚至按照與此一致的價值觀進行思考。從這一點這就能解釋為何現今好萊塢的大片可以在全球大行其道,麥當勞、肯德基、沃爾瑪在全世界分店林立。經濟全球化對民間文化的另一個沖擊是過度商業化,尤其是在經濟發展較快地區,民間文學、戲劇、曲藝、詩歌、音樂、舞蹈、繪畫、工藝美術、建筑、服飾、器具及傳統節日、慶典活動和民間工藝、民俗活動等等,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遷。商業化的過度開發和濫用,人為的損毀和扭曲,個別地方甚至已損害到“面目全非、慘不忍睹”的程度。

        2.2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堵塞民間文化的傳承通道

        農村人口結構的改變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二是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大軍的產生。前者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農村人口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按照“存在決定意識”、“生存方式決定思維方式”的原理,城鎮化無疑取消了傳統民間文化的存在土壤。

        同時,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以農民工形式涌入城市后,使得農村的“留守”人口以老人和兒童為主,對于民間文化而言,出現了最為直接,也最為嚴重的損失,它失去了傳承者,老一輩的藝人、工匠無法通過傳統的“口口相傳”、“手手相傳”方式將自身的技藝傳下去。

        2.3民間文化自身“現代化”變革不足

        理論上來講,面對上述兩個困難,民間文化并不意味著必然的萎縮和消亡,作為一個名族最為深刻的印記,文化根植于民族本身。故而,振興民間文化不能一味要求國民以“懷舊”的情緒面對民間文化,其生存和發展有待于自身的“現代化”變革。當然,在此筆者需要指出,這種“現代化”變革絕對有別于上文提及的過度商業開發,而應將民間文化的內涵形式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緊密結合,在這一點上,韓國(以“江陵端午祭”為例)的許多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3促進民間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以江蘇鎮江為例

        鎮江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一座著名的江南文化名城,也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著“真山真水”的獨特風貌,自古便以“天下第一江山”而聞名遐邇。

        鎮江具有以白蛇傳傳說、《華山畿》和華山傳說為代表的民間文學,以南鄉田歌、古琴藝術為代表的民間音樂,以揚劇為代表的傳統戲劇,以玻璃雕繪畫、上黨挑花、揚中竹編為代表的民間美術,以鎮江恒順香醋釀制技藝及唐老—正齋膏藥制作技藝為代表的傳統手工技藝,以金山寺水陸法會為代表的民俗。以針作筆的正則繡、工藝精湛的竹編、“亂趣”的郵貼畫更是稱為鎮江民間工藝品“三絕”??梢哉f鎮江的民間文化底蘊深厚,品種豐富、源遠流長。

        如何使得這些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有效融入現代的新農村建設,筆者認為應該加強一下幾點:(1)加強農村民間文化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要堅持地域性、傳統性、生活性、“百花齊放”、“原汁原味”、“棄粗取精”等原則;(2)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3)加強領導重視程度,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合理保護開發民族民間傳統文化;(4)加強農村民間傳統藝術人才和文化骨干隊伍建設,傳承和發展民間傳統文化;(5)鼓勵、扶持以傳統民間文化為主的農村民辦文化;(6)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利用經濟杠桿調動社會積極性;(7)加強立法,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制訂民俗文化保護政策,科學合理地制定文化保護規劃;(8)加快民俗博物館建設,提高民俗文化保護的技術含量;(9)采取的措施保留和改善民俗文化活動場所,舉辦相關民俗文化活動;加(10)強民間文化的調查,加強宣傳,提高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梅亮.論城市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策略,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20

        第9篇:新農村建設現狀范文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空心村,回鄉創業,公共政策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村則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新農村建設成了全面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建設新農村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有相應的資金投資。[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農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當大改觀之后,新農村并沒有真正地發展起來。由于農村收入相對較低,留在農村沒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導致建設中的新農村呈現出空心村的狀態。新農村是為農民建的,但建設中的新農村卻沒有農民,這就出現了理論與現實的相悖,也應該引起我們對于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學界對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兩種主流觀點:一是地理意義“空心村”。如李衛華認為:所謂“空心村”,是指由于村莊規劃嚴重滯后,一些農民新建住宅時,為追求住宅寬敞,在村子外圍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閑和地閑置,形成外實內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張昭則認為:“空心村”就是村莊面積盲目擴大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發展,村莊內部出現了大面積的空閑宅基地的一種特殊結構布局的村莊。[iii]二是人文意義上的空心村。如張志勝就認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吸引農村中的有知識、懂技術的年輕人來到城市工作,造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空心化”;[iv]陳旭堂、王舒則更為簡單地將在“空心村”概括為“缺乏青壯勞動力的農村社區”論文格式范文。[v]

        當前情況下,對于空心村的理解我們應該從兩個維度出發:既要顯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狀態,又要體現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筆者認為:所謂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和農村資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農村內部宅基地閑置或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的現象。大量農村人口的外流,不僅導致了新農村的“空心化”,更嚴重的后果便是與之而來的農村的衰落與貧窮。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擔不起新農村建設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給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蒙上了一層陰影。

        二、新農村建設的空心村現狀

        為了客觀地了解北京郊區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及其出現的問題,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們先后多次對延慶縣井莊鎮老銀莊村進行了詳細的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匯總訪談記錄6篇;發放問卷1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5份,問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區新農村建設的現狀。

         

        對新農村建設成效的評價

        對新農村前景的看法

        項目

        比例

        項目

        比例

        非常明顯

        4.80%

        會讓農村有一個徹底的改觀

        18.10%

        比較明顯

        31.50%

        會對農村有些好處,但作用不會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場政治運動,不會有什么改觀

        25.70%

        不太明顯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顯

        10.5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视频中文2021 | 一级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 | 午夜福利免费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a | 在线观看国精产品二区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