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單細胞生物的結構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中生物 活動 興趣 效率
一、充分利用有效資源,開展廣泛的學生活動
由于受過去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許多教師的教學,大多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解決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fā)揮,能力得不到鍛煉。即使部分教師在課上設計了一些學生活動,但都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而走的形勢而已。而真正注重學生的參與,加強學生活動,是需要教師在平時就注重在課堂中開展的。而活動的內容也是可以豐富多樣的。比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組織學生觀看具有生物教學、生物知識的電影、電視以及生物知識的短片等。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看而獲得的感想結合所學的生物知識進行有效學習。這樣不僅起到了教育的目的,而且還有利于引導學生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和能力的鍛煉。此外,還可以開展內容豐富的演講比賽、辯論賽、常規(guī)知識問答等。這些活動學生都比較樂于參與,而且易于接受。在開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尋找、搜集相關知識用以解決在活動中需要面對的問題,這樣他們的主動性就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且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生物課的興趣也就大為提高了。
二、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到各個學校,所以作為高中化學教師就應該充分運用好這一資源。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高高中生物課的實效性。如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程相關的視頻資料,不僅可以烘托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還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落實知識點。如在講《光合作用》時,視頻播放一小段有關原始地球的錄像,然后就人類生存而言,讓學生比較原始地球和現(xiàn)在地球氣體成分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為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吸引了,聽課明顯認真了許多。接下來,視頻展示:植物生長的一生。問題:植物為什么長大?所需營養(yǎng)物質來自哪里?展開教學。講到普利斯特利實驗的時候,充分利用Flas演示實驗過程,引導思考:幾組實驗的現(xiàn)象是什么?有無植物的兩組實驗裝置起什么作用?該實驗裝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小組分析討論,得出結論: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三、聯(lián)系實際深化教學
高中生物課的一個重要特點即為較強的實時性,學習生物課,除了掌握相關知識點,樹立一定的價值觀外,還應該學會時刻參與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并會用所學知識理解,分析生物事件,樹立自己一定的評判標準和原則。而對高中生而言,教師主要做的就是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活動方案,并將這些活動方案適當的聯(lián)系相關生物知識,開設部分專題活動,強化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知識的能力。
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身邊的資源,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組織學生進行探討相關知識,幫助其端正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如講解《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時,教師可以這樣教學: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yī)療的完善等,人的壽命在延長,老年人的比例上升。那如何能延緩衰老,保持身體健康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來探討這問題。首先:讓我們一塊來看短片,片名:“人的一生”然后回答學案上的問題。人的一生必然要經歷哪些生命歷程出生——生長 ——成熟 ——繁殖——??????? ——??????? 的生命歷程。播放《人的一生》對于人的一生來說,出生,衰老,死亡都是非常重要,活細胞也一樣。衰老和死亡是細胞不可忽視的部分。小組討論:完成問題:我們學過的單細胞生物有: ???????????????????????(舉一例,單細胞生物的衰老????????????? (= 或 ≠)細胞的衰老。人的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有哪些?人體是由許許多多的????????? ——不同的?????????? ——不同的器官—》不同的????????? ——人。人的細胞時刻都在????????????? ;所以,老年人的體內有幼嫩的細胞,年輕人的體內也有衰老的細胞。得出結論:個體衰老和細胞衰老的關系,單細胞生物的衰老=細胞的衰老,多細胞生物的衰老≠細胞的衰老,細胞時刻都在更新。
總的來說,高中生物活動課,是提高生物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得到發(fā)展,實踐能力得到提高,視野得到開闊,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教學內容。當然這除了合理利用相關教學資源外,還需要教師善于把教材相關內容聯(lián)系學生實際,聯(lián)系社會實際,幫助學生在實際中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微生物種類;結構特點
現(xiàn)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微生物都是比較常規(guī)的種類。高中生物的新的教學大綱提出了知識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養(yǎng)的明確目標,并對相關的知識內容、主要知識點進行了更新。教材中將微生物分為三大塊來分別講解,包括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和病毒。本文主要對這三大類微生物的子類別和其結構特點進行分析歸納。
一、微生物的定義及常見的微生物種類
1.微生物的定義
微生物指的是形態(tài)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無法看見或看清的單細胞、多細胞的一類微小生物。絕大多數微生物的觀察與研究要通過光學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才能進行。
2.與身體健康和生活過程相關的常見微生物種類
(1)與身體健康相關的常見菌種:大腸桿菌。大腸桿菌是寄宿于大腸內的一種原核微生物,是動物體內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大腸桿菌也有不同的菌型分類,除了部分引發(fā)腹瀉的菌型外,大部分的菌型對人體是有益的,尤其是其具有合成維生素K和維生素B族的功能,是人體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種類。大腸桿菌既有異養(yǎng)需氧型,也有兼性需氧型。
肺炎雙球菌。肺炎雙球菌是異養(yǎng)兼性厭氧型的原核生物。也分兩類,一類是正常寄居在鼻咽腔中的菌型,通常是無莢膜的;一類是會引起肺炎、中耳炎、細菌性腦膜炎等多種疾病的病原體,通常是有莢膜的。
(2)與生活過程相關的常見菌種:蘑菇。食用的蘑菇是真核生物的一大類,屬于真菌界。蘑菇富含維生素D,種類眾多,味道鮮美,是餐桌上常見的食材。
酵母菌和乳酸菌。酵母菌是單細胞真核生物,是酒精生產、面食烹飪等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菌種。酵母菌是異養(yǎng)兼性厭氧型,最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是pH4.5~pH5.0之間。乳酸菌則是泡菜、酸奶等生產過程中必要的青貯飼料,同時也跟人體健康息息相關;200多種乳酸菌中,大部分都是人體需要的生理功能的菌群,存在于腸道,有助于身體健康。
草履蟲。以細菌為食,可以用于污水處理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屬于原核生物。
根瘤菌。桿狀需氧型細菌,與豆科植物互利共生,能在其根瘤內形成類菌體,用以固氮。
藍藻。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因為藍藻本身含有葉綠素和藍藻素,是最原始的藻類,屬于自養(yǎng)型生物,繁殖很快,藍藻暴發(fā)會引起水質惡變,嚴重時會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大面積魚類死亡。尤其是藍藻的部分菌型會產生霉素,從而導致魚類和人畜受到毒害,甚至誘發(fā)癌癥。
二、微生物的種類及其相關的結構特點
1.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原核細胞構成的一類微小生物。原核細胞中的細胞質中只有核糖體;細胞沒有膜包圍的細胞核,有擬核,染色體分散在細胞質中;細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主要類別有藍藻、細菌、放線菌、支原體和衣原體。
(1)藍藻。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是最簡單、最原始的原核微生物,既可以進行營養(yǎng)繁殖,又可以進行孢子生殖。其多存在于湖泊等水體中,大量繁殖會引發(fā)“綠潮”。是生活中常見的菌種之一。
(2)細菌。細菌指的是一類形狀細(直徑一般在0.5~5μm之間)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細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為廣泛、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參與了絕大多數的大自然物質循環(huán)。
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細菌的分類也不同。按其對氧氣的需求分,可分為需氧菌和厭氧菌兩類,也有兼氧性細菌。生活中常見的大腸桿菌、乳酸菌主要以厭氧為主,而根瘤菌、硝化細菌等則是需氧型的,它們都與人體健康和生活過程息息相關。如大腸桿菌和乳酸菌都是寄居在人體腸道內,與人體互利共生的,而根瘤菌、硝化細菌則是自然界中植物固氮必不可少的部分。
按照細菌的生活方式分類,可將其分為自養(yǎng)型細菌和異養(yǎng)型細菌,大多數的細菌是異養(yǎng)型的,如上面提到的大腸桿菌、乳酸菌、根瘤菌等,而硝化細菌則是自養(yǎng)型。硝化細菌是自養(yǎng)需氧型細菌,能將土壤中的銨鹽及氨轉化為硝酸鹽,供給植物必需的氮素營養(yǎng)。
按照細菌的形狀分類,可將其分為球菌、桿菌和螺形菌三類。
(3)放線菌。放線菌是原核微生物的一種,但不屬于細菌,這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常見的錯誤。放線菌是由分枝發(fā)達的菌絲組成,介于細菌與真菌之間的絲狀微生物。放線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繁殖,在合適的條件下,保證會萌發(fā),長出牙管,形成營養(yǎng)菌絲,并分化出氣生菌絲和繁殖菌絲。
放線菌具有產生抗生素的作用,包括鏈霉素、卡那霉素、四環(huán)素、土霉素等,占已知抗生素種類的近70%。
(4)支原體和衣原體。支原體指的是沒有細胞壁的一類革蘭陰性菌。支原體能形成細長分枝細絲,呈現(xiàn)絲狀、環(huán)狀、星狀等多種不同形態(tài)。支原體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
衣原體也是革蘭陰性菌,自身無法合成生物能量物質ATP,需要完全依賴被感染的宿主細胞提供。
2.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不同于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同時具有細胞核和高度分化的各種細胞器。常見的真核微生物包括原生生物和真菌。
(1)原生生物。原生生物在自然界中屬于消費者。自然界中比較常見的原生生物包括草履蟲、變形蟲、衣藻等,它們都屬于單細胞生物,其中衣藻屬于自養(yǎng)需氧型,草履蟲和變形蟲是異養(yǎng)需氧型。
(2)真菌。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中十分重要的類別,包括霉菌、酵母菌等。
霉菌的形狀多為絲狀,且具有繁殖方式多樣、繁殖能力強的特點,既可以進行有性繁殖,也能進行無性繁殖。霉菌屬于異養(yǎng)需氧型微生物。
酵母菌與霉菌的繁殖方式相同,均既可以進行有性繁殖(孢子繁殖),也能進行無性繁殖。其特點在于生長迅速,易于培養(yǎng),在工業(y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其代謝類型屬于異養(yǎng)兼性厭氧。
(3)病毒。病毒指的是由一個核酸分子與蛋白質構成或只有蛋白質顆粒構成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體。
病毒與細菌間的最大區(qū)別是病毒形態(tài)更小,且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病毒可以根據其核酸種類的不同將其分為RNA病毒和DNA病毒;也可以根據侵染的宿主細胞不同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細菌病毒。與人們生活關系比較密切的動物病毒中,我們熟知的有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致癌病毒、瘋牛病病毒等。
通過對微生物的結構特點、繁殖方式、代謝特點等的把握,深入了解不同微生物種類的區(qū)別,是學好微生物這一部分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邢 妍,魏朝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微生物簡介及分類[J].新課程(教研版),2013(3):175―176.
關鍵詞:DIY; 拓展;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10-008-001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思想。認為教學過程不是直接注入知識,而是誘導兒童全身心地參加活動,在活動中以迂回的方式無意識地獲取經驗和知識,于是就應“從做中學”。
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60多個DIY專欄,DIY(do it yourself)與杜威的教育思想一脈相承,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是對課堂知識的延伸,是生物教學的重要部分。DIY的內容多是鼓勵學生主動動手、參與、探究,但側重點各不相同,在教學中就有不同的處理,下面對其進行歸類闡述:
一、內化知識,激發(fā)學習熱情
在教材中的DIY專欄設計了一些小制作,小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課堂上所學的規(guī)律和原理,并通過動手操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如:七(下)的教材,在動、植物的細胞結構后面,安排了一個典型的小制作DIY——“制作細胞模型”。怎樣才能將細胞的各結構很好的展示出來?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細胞結構的理論知識作依據,熟知各結構的特點及功能,并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制作細胞模型。學生們使用毛線、紙板、乒乓球、廢舊飲料瓶等材料,制作中會出現(xiàn)不同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了所學知識,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對細胞的細微結構有進一步學習的欲望,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七(上) 的“自制池塘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式圖”,八(下)的“模擬人體的性別決定”等DIY內容均屬于這類活動。實踐證明,通過小制作和活動將生物課堂延伸到課外,這種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效果比課堂上的還要好。
二、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
如果只關注課堂上老師教、學生學、考試考出好分數,那么生物教學會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只會做題、考試,不能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教材設計的DIY專欄的內容能起到促進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的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八(上)“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節(jié)后安排了實用的DIY——“學習測量血壓”。學生在課堂上知道健康的人有正常的血壓范圍,但純粹的記憶數據很容易遺忘。學會測量血壓的方法以后,無論是使用水銀血壓計,還是電子血壓計,都能為家人測量血壓,隨時關注家人的血壓健康狀況。這既有利于掌握所學知識,又能讓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感覺自己長大了,能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有利于身心健康發(fā)展。還有七(上)“能量的釋放與利用”后安排了DIY——“查閱資料,了解水果蔬菜的保鮮、儲藏方式”等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問題。課上學生們展示了自己搜集到的各種保鮮、儲藏方式,為真空包裝、低溫儲藏等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找到了理論依據,還對家長普及了生物學知識,甚至有的學生還自己設計了對比實驗,尋找儲藏食物的最佳方法,真正做到了理論和實際相聯(lián)系。
三、設計方案,加強科學觀察
還有一些DIY專欄注重培養(yǎng)學生設計方案,科學探究的能力。此類探究性DIY,能促進學生的探究能力,觀察能力的提高,同時培養(yǎng)了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是課堂上科學探究問題的延伸與拓展。
例如:七(下)“探究蚯蚓對土壤環(huán)境的影響”。在學習了蚯蚓適應土壤環(huán)境的特點的基礎上,課后繼續(xù)探究其對土壤環(huán)境的影響,是對課堂學習的拓展及加深。這個探究活動需要學生從提問、假設開始,完整的設計整個探究過程并實施,然后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怎樣飼養(yǎng)蚯蚓?”“從哪些方面觀察蚯蚓?”等疑問。在摸索中不斷改進,從觀察蚯蚓的生活、食性、糞便的形狀等入手,做科學的記錄,并作出合理的分析,得出結論,真正體會到蚯蚓改良土壤的作用。像這樣利用本校的生物實驗基地、安排興趣小組觀察,對蚯蚓的生活習性認真觀察記錄積累起來的材料對教學也產生了很大的幫助。
四、搜集資料,嘗試信息整合
一些DIY專欄以調查、觀察、撰寫報告與同學交流等為主要內容,學生能通過親自操作提高搜集資料整理信息的能力,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例如:七(下)教材,“單細胞生物體”后安排的“查找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水中的藻類植物”后安排了“查閱有關水生植物資源,整理成論文或自制小報班內交流”。課后學生通過自己的方法搜集資料,完成活動內容,老師找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對這些成果進行展示和交流。這類調查、網絡搜集信息的作業(yè),學生的興趣比較濃,收集整理的信息形式多樣,除了普通的文檔,還包括音頻、視頻、表格、FLASH動畫等,這樣的結果更能刺激學生的感官,比單純在課堂上聽講獲得的知識更容易掌握。學會整理、篩選這些信息,尋找關鍵點的過程,是對各層次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提高。
五、愛護環(huán)境,珍愛生命
一些DIY專欄,還默默滲透著生命、健康、情感教育。這類DIY使學生在親自參與中逐漸體會到保護環(huán)境,愛護環(huán)境、珍愛生命、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課堂上老師直接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
如:八(上)“人的生殖”一節(jié)后的“采訪母親”。讓學生采訪了解母親在孕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哪些痛苦、快樂,以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的母親把自己的經歷告訴孩子,是一次親子溝通的好機會,是一次很好的珍愛生命的情感教育活動。一些學生在采訪的過程中流下了眼淚,并反思自己的行為,一下子長大、懂事了很多。另外八(下)教材中的“找出家中的環(huán)保型材料物品”;“堅持跑步鍛煉”七(下)教材中的“參加愛鳥活動”等DIY專欄,都可以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潛移默化的接受環(huán)保、生命健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
總之,DIY將愛科學,愛環(huán)境,珍愛生命,熱愛自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把生物課教學延伸到課外,增加了學生接觸社會、合作探究的機會,同時也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作為中學生物教師,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我們要和學生一起依托課堂,走出教室,真正利用好DIY內容,讓學生親自做,從做中學,將生物課堂得到最大化的拓展。
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到改變傳統(tǒng)方法,提高改錯效率,也能適應如今的生物高考局勢。
對錯題的整理,不能以偏概全的說這樣改變,我按考題考查目標不同大致分成以下三種方式。
一、基礎型的試題
例1.與水綿相比,藍藻細胞( )
A.只含有一種核
B.mRNA完成合成前可與核糖體結合
C.光合色素分布于葉綠體類囊體薄膜上
D.沒有細胞壁,屬于單細胞生物
試題分析:該題考查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區(qū)別,正確選項為B,但很多學生選A和C這就是對核酸分布的記憶不清和光和色素分布的定向思維。
例2.與主動運輸相比,協(xié)助擴散的特點是( )
A.運輸物質沒有選擇性
B.運輸物質的速度與物質的濃度成正比
C.需要載體蛋白的協(xié)助
D.只能將物質從高濃度一側運輸到低濃度一側
試題分析:該題考查了物質跨膜運輸的特點,正確選項為D,但很多學生選B。這是對協(xié)助擴散是順濃度梯度的片面了解,其實影響協(xié)助擴散速率的除了濃度差之外還有載體。
對此類題,把其中選項抽提出來以判斷題的形式出現(xiàn)。如下:變式:(1)原核細胞中只有一種核酸,即DNA或RNA;(2)真核細胞mRNA完成合成前可與核糖體結合;(3)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都分布于葉綠體類囊體薄膜上;(4)協(xié)助擴散運輸物質的速度與物質的濃度成正比;(5)主動運輸不能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
二、圖表型的試題
例3.下圖表示細胞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據圖分析不正確的是( )
A.M點細胞中的所有DNA數正好是L點細胞中的2倍
B.二倍體生物細胞中OP段含4個染色體組
C.LM點所示過程與細胞膜的流動性有關
D.圖中BC段、FG段可能會發(fā)生基因突變
試題分析:該題考查了減數分裂、染色體組、遺傳變異等相關的知識,綜合性強,又結合圖表題,是高考高頻考點,也是難點。對這樣經典圖像的分析不能輕視。
對經典圖像擴展分析,圖形不變,以填空題形式出現(xiàn)。如下:變式:上圖甲表示細胞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據圖分析后回答:
(1)M點與L點細胞中的核DNA數之比為 。
(2)人的細胞中OP段含 個染色體組,在 段可能存在四分體。
……
三、能力應用型試題
例4.下圖是大麥種子萌發(fā)過程中赤霉素誘導a-淀粉酶合成和分泌的示意圖,其中甲、乙、丙表示有關結構,①②表示有關過程。據圖回答:
(1)催化①過程的酶是 。與②過程相比,①過程有的堿基互補配對方式是 。
(2)甲、乙、丙中不屬于生物膜系統(tǒng)的是 ,圖示甲的功能是 。
(3)大麥種子萌發(fā)時,赤霉素誘導合成a-淀粉酶,其意義是
。
試題分析:該題型考查了基因表達相關內容,圖表不難識,主要是相關知識點記憶不牢,有些解題能力欠佳。
知識能力題以知識點默寫形式出現(xiàn)如下:變式:DNA復制時參與的酶有 ,轉錄是參與的酶有 ,作用于氫鍵的酶有 ,生物膜系統(tǒng)包括哪些 ,核糖體的功能是 。
近年隨著糖皮質激素和細胞毒性藥物的廣泛應用、腫瘤放、化療以及各種器官移植的迅速開展,非AIDS免疫抑制患者PCP的發(fā)生率明顯升高。
病原學和流行病學
伊氏肺孢子菌(PJ)為真核單細胞生物,主要有包囊和滋養(yǎng)體2種形態(tài),包囊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6um,內含2、4或8個囊內小體,姬姆薩(Giemsa)染色囊壁不著色,胞漿呈淺藍色,核為藍紫色。六胺銀(GMS)染色囊內容物不著色,囊壁為深褐色,多呈塌陷形空殼或乒乓球樣外觀,囊壁上具有特征性的圓括號狀結構,是囊壁局限性增厚形成的,以此和其他真菌相鑒別。
PJ環(huán)境宿主和傳播途徑尚不明確,一般認為通過呼吸道感染或體內潛伏狀態(tài)的PJ激活。
本病常見于早產兒、長期應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器官移植和HIV/AIDS等免疫缺陷宿主。在美國,HIV/AIDS患者PCP發(fā)生率高達60%,是其最常見的機會感染和死因。國內報道的PCP多發(fā)生在非HIV/AIDS免疫抑制宿主,此二者并發(fā)PCP的特點有所不同。
臨床表現(xiàn)
HIV/AIDS患者PCP起病隱匿,常持續(xù)數周到數月,表現(xiàn)為干咳、低熱、食欲不振、嗜睡、呼吸急促及發(fā)紺。胸痛不常見,急性發(fā)作呼吸困難并伴有胸痛時,提示可能合并氣胸,典型患者體檢可見呼吸頻率加快,心動過速,肺部聽診無異常。體征與疾病癥狀的嚴重程度往往不成比例,此為該病的典型臨床特點。
非HIV/AIDS患者PCP起病急,有發(fā)熱、干咳、呼吸困難,可有胸痛,最終導致呼吸衰竭,常在數日內死亡。病人體溫正?;虻蜔幔贁翟?8.5~39℃,體格檢查肺部陽性體征少,或可聞及少量散在的干濕音。與HIV/AIDS患者相比,起病更加急驟;進展迅速,常常需要機械通氣,死亡率極高。
影像學特點
PCP的X線及CT表現(xiàn)均為雙肺彌漫性滲出性病變,呈斑點狀、片狀或網狀,其特點是病變主要分布在肺門周圍,而邊緣肺野及肺尖清晰,但病灶可由肺門區(qū)向肺野周圍發(fā)展,有明顯的融合趨勢(類肺水腫征)。這種改變可能是因為病原體沿支氣管氣道離心性擴散所致。
彌漫性滲出病灶呈肺腺泡狀分布,類似于間質性病變,早期HRCT表現(xiàn)為彌漫性毛玻璃影,而x線胸片可為陰性,是少數“胸片陰性的肺炎”之一,但病變發(fā)展極快,大約3~~4天后病變迅速融合,出現(xiàn)典型的肺泡滲出性病變或肺實變。
過去一直認為、PCP是間質性肺炎,但實際上急性PCP主要是肺泡和含氣腔隙的滲出、實變伴有少量的漿細胞浸潤,少部分病例可合并大葉實變、胸腔積液、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肺不張和肺囊腫。大葉實變可和雙肺彌漫性病變同時存在,亦可表現(xiàn)為多葉實變,后者少見。
臨床診斷
筆者總結PCP的臨床診斷標準包括以下5條:①免疫功能受損宿主(如AIDS、腫瘤放化療、器官移植、長期應用糖皮質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白細胞減少,尤其是外周血CD+4細胞<200/mm3等);②發(fā)熱和(或)呼吸困難;⑧雙肺彌漫性病變(類肺水腫征);④低氧血癥,嚴重者出現(xiàn)I型呼吸衰竭;⑤正規(guī)抗細菌和真菌治療無效而磺胺藥有效。滿足以上5條可臨床診斷PCP,滿足3~4條為I臨床疑似病例。
關鍵詞:初高中生物教材 知識銜接
目前關于初高中生物學教學銜接問題研究比較多,但這些研究過于宏觀、理論性較強。本文就高中壬教版生物學教材與初中教材的知識內容進行比較研究,提出一些教學建議。
1初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知識內容比較
1.1初高中細胞學知識內容比較
圖 1初高中細胞學教學目標比較
初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在細胞學部分共提到30個教學目標[1],高中提到64個教學目標[2]。從教學目標要求水平數量看(見圖1),高中了解、理解、操作水平比初中增加了很多知識內容。從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三個維度數量比較,細胞學內容初高中都重視在知識維度,高中學生獨立實驗操作教學要求比初中有很大提高,并重視了學生體驗知識的活動過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和初中教材相比,細胞部分增加的新知識點有: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細胞膜的成分、細胞器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細胞核的結構、物質跨膜運輸的其它實例、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被動運輸、主動運輸、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細胞的衰老和凋亡、細胞的癌變等18個內容。
比較初高中生物教材關于細胞學知識內容,歸納得出以下銜接點:
(1)初中“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與高中“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2)初中“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器官構成系統(tǒng)和人體”與高中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3)初中“觀察植物細胞、觀察動物細胞”與高中“觀察細胞”。
(4)初中“細胞中有哪些物質”與高中生物中“組成細胞的元素、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5)初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與高中“細胞膜的功能”。
(6)初中“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與高中“細胞器之間的分工”。
(7)初中“遺傳信息在細胞核中、細胞核中有儲存信息的物質——DNA”與高中“細胞核的功能”
(8)初中“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與高中“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有絲分裂、無絲分裂”。
(9)初中“細胞分化形成組織”與高中“細胞分化及其意義、細胞的全能性”。
1.2初高中遺傳與進化知識內容比較
初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在遺傳與進化部分提到40個教學目標,高中提到58個教學目標,從數量看初高中相差不是很大(見圖2);高中教學目標在理解、操作、反應水平有很大增加,可見遺傳與進化知識內容比初中難度增加;高中更重視實驗操作技能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圖 2初高中遺傳與進化教學目標比較
遺傳與進化部分增加的具體知識點有:對分離現(xiàn)象的解釋、對分離現(xiàn)象解釋的驗證、對自由組合現(xiàn)象的解釋、對自由組合現(xiàn)象解釋的驗證、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再發(fā)現(xiàn)、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現(xiàn)代解釋、對遺傳物質的早期推測、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DNA分子的結構、DNA分子復制的推測、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DNA分子復制的過程、遺傳信息的轉錄、遺傳信息的翻譯、中心法則的提出及其發(fā)展、遺傳密碼的閱讀方式、克里克的實驗驗證、遺傳密碼對應規(guī)則的發(fā)展、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與生物進化、隔離與物種的形成、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等24個內容。
比較初高中生物教材關于遺傳與進化知識內容,歸納得出以下銜接點:
(1)初中“細胞核中有儲存信息的物質——DNA”與高中“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初中“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基因和染色體”與高中“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
(3)初中“生物的性狀、基因控制性狀”與高中“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
(4)初中“基因經或卵細胞的傳遞”與高中“的形成過程、卵細胞的形成過程、配子中染色體組合的多樣性、受精作用”。
(5)初中“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與高中“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6)初中“禁止近親結婚”與高中“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遺傳病的監(jiān)測和預防”。
(7)初中“男女染色體的差別、生男生女機會均等”與高中“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8)初中“探究一種變異現(xiàn)象”與高中“基因突變的實例、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基因重組、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9)初中“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與高中“雜交育種、誘變育種”。
(10)初中“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生物進化的原因”與高中“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
1.3初高中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知識內容比較
初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在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部分都提到53個教學目標,從數量看初高中沒有發(fā)生變化。但從各個教學目標水平數量看(見圖3),高中教學目標在理解、領悟水平有所增加,而在實驗技能方面,初高中差別不大,情感價值觀方面在領悟水平有所高的要求??梢姺€(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部分知識內容與初中難度相似,但高中較重視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生態(tài)學觀點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形成。
一天,他穿過一片濃密的灌木叢,在空曠的草地上看見一只奇怪的白色“小蛋”。起初,他以為那是鳥蛋或蜥蜴產的卵,用手一摸,發(fā)現(xiàn)它軟綿綿的,還有點彈性??唆斊崭械胶芷婀?,正想拿起來看個究竟,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蛋”不斷膨脹,而且“蛋殼”上很快出現(xiàn)了細微的裂縫,接著又綻裂成兩半,從里面跳出一個橙黃色的小傘。細看之下,克魯普發(fā)現(xiàn)它竟然是一只蘑菇。
這只蘑菇的生長速度著實驚人,僅僅兩個小時,就長了50厘米。被深深震驚了的克魯普完全忘記了時間。黃昏時分,快速生長的蘑菇又發(fā)生了令人吃驚的變化:它那黃澄澄的傘蓋下,突然抖落出一道雪白透明的網格“薄紗”,一直拖到地面,好像歐洲貴婦穿的長裙。緊接著,這只美麗而又奇異的蘑菇散發(fā)出難聞的惡臭。此時,森林中已是夜幕低垂,一道綠光從傘蓋下射出,映照著網格“薄紗”,光彩奪目。臭味和光亮吸引來無數小蟲,繞著它飛舞。克魯普回國后詢問植物學家才知道,這種奇異的蘑菇屬于竹蓀類真菌植物,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很高、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關于真菌的故事還有很多,其實它離我們并不遙遠。
是植物,還是動物
我們每天都在和真菌打交道,如做面包或饅頭用的酵母菌、釀酒用的“酒曲”、用來提取青霉素的青霉菌、剩菜剩飯的長毛霉變以及我們吃的木耳、香菇、平菇等各種蘑菇,它們都是真菌。那么,真菌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呢?真菌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呢?大家或許在一些比較舊的教材或科普讀物中看到,真菌屬于植物;但現(xiàn)在一些較新的教材或科普讀物則把它們與植物分開了,認為真菌不屬于植物。不少人對此感到十分困惑。
要了解這個問題,還必須從200多年前說起。一般認為,最早把真菌歸入到植物中的是瑞典博物學家林奈。他在1735年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自然系統(tǒng)》中,把整個地球上的生物劃分成兩個界,即植物界和動物界。植物界的生物含有葉綠素,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光合自養(yǎng)),不能運動,細胞具有細胞壁。動物則不含葉綠素,自己不能制造食物,依靠攝食或捕獲現(xiàn)成的有機物或其他生物為食。動物絕大多數都能運動,細胞沒有細胞壁等。真菌和上述所講的植物和動物均有所不同,如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它們都具有細胞壁,而且絕大多數不能運動。相對而言,真菌和植物更接近一些,所以林奈把真菌列入植物界。同時,由于真菌不產生種子,僅以孢子進行繁殖,因此,過去人們也把真菌和另外一些不產生種子、以孢子進行繁殖的藻類、苔蘚及蕨類植物一起總稱為孢子植物。長期以來,人們都是根據林奈的兩界系統(tǒng)把真菌視為植物的,在植物學教材和自然教科書以及一些科普讀物中,也都是把真菌作為植物來界定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生物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對于真菌的認識,亦是如此。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們就對于把真菌列入植物界提出了很多質疑,并對真菌的地位提出了許多新的意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學者是美國生物學家魏泰克,他在1959年和1969年先后提出將生物分成四界和五界的意見,其中包括把真菌從植物界中分離出來,單獨成立一個真菌界。他的最主要依據就是,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與植物和動物完全不同,主要是腐生或寄生。以魏泰克為代表的意見得到了國內外廣大生物學家的贊同,肯定了把真菌從植物界中分出、單獨成立真菌界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因此,現(xiàn)在國內外一些較新的教材中,均把真菌從植物界分出,單獨按照真菌界進行論述。
真菌什么樣
真菌究竟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概括地說,真菌是一大群不含葉綠素,具有細胞壁,營養(yǎng)吸收方式為異養(yǎng)的真核生物。它們在形態(tài)結構、繁殖、營養(yǎng)方式上的主要特點如下:
首先,真菌的有機體絕大多數都是由菌絲構成的,也就是說,它們的細胞為非常纖細的絲狀結構,如大家在夏天最常見到的引起食物霉變的根霉菌,它們在食物上首先長出大量疏松的白色“綿毛”,這就是它的有機體。由于菌絲很細,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這些白色的“綿毛”不久之后就變黑了。這是因為,它們很快產生了大量的黑褐色孢子,白色疏松的菌絲體隨之老化崩解。再如我們吃的側耳、木耳和香菇等蘑菇,它們的有機體在營養(yǎng)生長旺盛時期也長出大量的白色疏松菌絲,但隨后它們的菌絲體發(fā)生分化,并形成傘狀、耳狀或其他不同形狀的子實體,在子實體上又產生大量的孢子進行繁殖。如果我們取其子實體任何部位的一點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同樣可以看見,它們也是由很多菌絲組成的。真菌的菌絲都具有細胞壁,構成細胞壁的成分大多數為幾丁質,菌絲細胞中都有細胞核,即具有繁殖功能。
其次,真菌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繁殖能力很強,但它們都不產生種子,而是通過無性或有性生殖過程產生大量的孢子來繁衍后代。不同的真菌所產生的孢子在類型、大小、形狀和顏色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為真菌的孢子都很小,也必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它們的模樣。此外,真菌的菌絲在適宜的條件下同樣可以進行分裂、生長和繁殖。
真菌在繁殖時所產生的孢 子數量令人吃驚,如1個紫芝每天可以產生2.5億個孢子,磷多孔菌大約產生36億個孢子,而扁平層孔菌可產生300億個孢子。直徑達0.5米的大馬勃所產生的孢子數量更為驚人。一位從南美洲考察回來的人曾在回憶錄中生動地描述了與馬勃遭遇的情景:“這一天,我在森林中獨自行走,前面有個被枯枝落葉遮沒的樹坑,沒留神,我一腳踩上,摔了個嘴啃泥。當我從坑中拔出腳來,正暗自慶幸沒有受傷時,右腳下卻發(fā)出了‘叭’的一聲,一個東西被踩破了。頓時,我的眼前黑煙彌漫,一片漆黑,鼻子受到了黑煙的強烈刺激,感到一陣陣酸溜溜的,大量的眼淚從眼眶中涌出,還連連打著噴嚏……過了好一陣子,身邊的黑煙終于散去。這時,我才看到腳下有一個類似南瓜的白色大菌,破裂處還有少量的黑煙裊裊散出。原來,這就是號稱‘植物催淚彈’的馬勃。”
馬勃散出的黑煙就是它數以億計的孢子。這些四散紛飛的孢子,飄落到地面上后,就能長出小馬勃。由于馬勃的“黑煙”對人具有很強的刺激性,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曾把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武器抵抗敵人。歐洲殖民者就吃過它不少苦頭,他們?yōu)榱寺訆Z南美洲的橡膠資源,曾派大量軍隊侵入南美洲。當地的印第安人為了抵抗殖民者,經常把敵人引到馬勃叢生的密林中去,自己則隱藏起來,等敵人踏上馬勃,被“黑煙”熏得狼狽不堪時,再跳出來反擊。
最后,真菌獲取營養(yǎng)的方式為異養(yǎng)類型,即它們自身不能制造食物,而是依靠分解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腐生)或從活的動物、植物及人體來獲取營養(yǎng)(寄生),還有部分種類與其他生物共生。所謂腐生,就是靠分解死亡的動植物殘骸及各種有機物獲取營養(yǎng)的方式。這些真菌生活在土壤、枯枝落葉、草堆、水果及各種食物上,它們對于一些小分子的糖類或氨基酸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對于一些大分子的有機物,如纖維素、木質素、脂肪、淀粉、蛋白質等,真菌是靠分泌大量的胞外酶,把它們分解成小分子物質,使之成為溶液狀態(tài),然后再以高的滲透壓將營養(yǎng)物質吸收到體內。寄生,則是指真菌寄生在活的動物、植物及人體上,直接吸收寄主的營養(yǎng)物質。此外,還有一些真菌與其他生物(植物、藻類及動物)共生,它們相互依靠,一方面為共生的生物提供好處,另一方面也從與其共生的生物那里獲取營養(yǎng)。
上述特征都表明,真菌和植物及動物的差異很大,它們既不是植物,又不是動物,而是一類獨立的生物類群。
真菌不是細菌
那么,真菌和細菌是不是同一類生物呢?客觀來說,真菌和細菌既有類似的地方,又有很大不同。
二者的共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它們都有細胞壁,營養(yǎng)方式都是異養(yǎng),即腐生或寄生。
但真菌和細菌的差異也是很大的,如細菌的細胞壁成分主要是肽聚糖,真菌則大多為幾丁質;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全部為異養(yǎng)(腐生或寄生),大多數細菌和真菌一樣營腐生生活或寄生生活,腐生細菌依靠分解各種有機物來獲取營養(yǎng),寄生細菌則直接從活的植物、動物或人體等各種寄主吸取營養(yǎng)。
細菌和真菌的不同之處還在于,有些細菌為自養(yǎng)類型,包括光合自養(yǎng)和化能自養(yǎng)兩類。光合自養(yǎng)類型的細菌含有細菌葉綠素,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營養(yǎng)物質,如光合細菌。但它們和植物的光合過程也不完全相同,細菌的光合作用不產生氧氣。化能自養(yǎng)細菌是利用氧化無機物時所釋放出的能量來制造有機物,如硫細菌將硫化氫氧化成硫,再將硫氧化成硫酸而獲取能量。
真菌和細菌的最大區(qū)別在于,細菌的細胞中只具有核物質,沒有核膜和核仁,我們稱為原核。細胞中也沒有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等細胞器。而真菌的細胞中具有真核,即有核膜和核仁。細胞中具有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等細胞器。
此外,細菌和真菌的有機體在結構上也差異甚大,細菌的菌體形態(tài)有球形、桿狀和螺旋形等幾大類,而且都非常小,真菌除很少種類為單細胞類型外,絕大多數都是由菌絲構成的,有機體也比細菌大得多,高等真菌的有機體還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分化,結構也比較復雜。所以,真菌和細菌不同,真菌中不包括細菌。此外,真菌也不包括放線菌,雖然放線菌的菌體為絲狀體;但它們和細菌一樣屬于原核生物。
真菌從何而來
關于真菌的起源還存在諸多謎團。首先,真菌究竟是在哪個地質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目前還很難確定;其次,對于真菌起源于哪類生物也沒有確切的答案。
研究推測,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年代大約在距今37億年前到距今35億年前,原核生物(藍藻、細菌類)出現(xiàn)于距今35億到距今32億年前,真核生物是由原核生物演化而來的。據推測,真核生物大約是在距今15億年前到距今14億年前產生的。真菌是真核生物,因此,最原始的真菌在地球上出現(xiàn)的時間不可能早于這個時期。
【關鍵詞】 藥用植物;,,病害;,,蟲害;,,防治措施
關鍵詞:藥用植物; 病害; 蟲害; 防治措施
隨著中藥種植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科學的種植技術已成為提高藥材產量和品質的重要保證,特別是近年來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危害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也嚴重影響藥材的產量和品質,應引起高度重視。常見的藥用植物病蟲害可分為以下幾類[1]。
1 侵害性病害
根據病原微生物種類的不同,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1.1 真菌病害因病原真菌侵染引起。真菌是靠吸收營養(yǎng)為生,以孢子繁殖的低等生物。其種類多,分布廣,易在高溫高濕條件下侵染植株發(fā)病。真菌病害在侵害中占大多數,侵染源為帶菌的種子、土壤、昆蟲等。植株受害后可引起明顯的病征,如出現(xiàn)霉層、粉狀物、銹狀物等,這是鑒別真菌病害的主要依據,如黃芪的白粉病,病菌主要危害葉片和莢果,在葉片逐漸變成褐色,最后造成植株干枯死亡。
1.2 細菌病害由病原細菌侵染引起,這類單細胞生物靠分裂繁殖,其種類比病原真菌種類少。主要是通過水、昆蟲、土壤或病株使細菌進入植物自然生長的孔口或受傷后留下的傷口而引起感染,使植物發(fā)病,受害植株常發(fā)生腐爛、壞死、畸形等。如軟腐病使浙貝母的鱗莖變成豆腐渣樣或呈粉滑狀。
1.3 病毒病害 由植物病毒侵染引起,病毒形態(tài)微小,無細胞結構,專性寄生,通過自我復制進行繁殖。主要通過刺吸式口器的昆蟲、嫁接等途徑傳播。冬季在塊莖、種子或冬眠的昆蟲體內越冬。植株侵染病害后出現(xiàn)葉片變色、壞死、卷葉、皺縮等畸形,如地黃的黃斑病,病葉先出現(xiàn)圓形的黃白色病斑,隨后不斷擴大,變成多角形病斑,受害葉片呈皺縮狀,葉面凹凸不平,葉脈隆起。
1.4 線蟲病害 由植物病原線蟲侵染引起,線蟲是一種寄生蠕蟲,存在于土壤和植物體內,使植物被侵染部位出現(xiàn)膨大畸形,呈不規(guī)則瘤狀,好發(fā)生于植物的根部,如黃芪根部受害后,使根部形成葫蘆狀瘤,并使須根上長出念珠狀根瘤,影響植株的營養(yǎng)吸收,造成植株發(fā)育不良。
2 生理性病害
此類病害與病原微生物無關,但常是侵害性病害的誘因,主要是由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如氣溫的高低,光照的強弱,水分的多少,土壤的養(yǎng)分等都會直接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多造成植株營養(yǎng)不良,抗病力下降,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誘發(fā)侵害性病害的發(fā)生,造成雙重病害。如白術喜旱怕澇,因此在整地時應注意地面的排水性,在雨季應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防止內澇造成白術的傷水死亡。
3 蟲害造成藥用
植物蟲害的害蟲種類很多,根據其生活特性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3.1 地下害蟲主要有蠐螬、地老虎、螻蛄等。它們生活在植物根部或近土表層靠近主莖的部位,主要咬食植物的地下部分,破壞植株的根系吸收系統(tǒng),使植株缺乏養(yǎng)分、水分,造成植株死亡,也可使被咬食的傷口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引起侵害性病害。
3.2 刺吸式口器害蟲 主要有蚜蟲、介殼蟲、椿象和螨類,其特點是利用上下鄂口針刺入植物組織內吸吮汁液,造成植株卷曲、皺縮或產生畸形,也可成為植物病毒傳播的媒介引起病毒病害。
3.3 咀嚼式口器害蟲 分為食葉害蟲和蛀干害蟲兩大類,主要有蛀螟、天牛等,其特點是直接啃食植物的花、葉、果實、莖等部位,給植株造成毀滅性的危害。此外,鼠類食性較雜,損害植株部位較多,危害很大,也應注意防治。
4 防治措施
對于生理性病害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了解藥用植物的生長特性,掌握其生長規(guī)律,科學種植,規(guī)范管理,盡可能地減少冷、熱、風、光、鹽、堿和其他有害因素的不良影響,達到防治目的。防治侵害性病蟲害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來抑制病蟲害的發(fā)生,既保證藥用植物的茁壯生長,提高其本身的抗病性和抗蟲性,又要因地制宜,合理運用各種防治措施,達到減災高產優(yōu)產的防治目的,主要的防治措施有以下幾種:
4.1 種植技術防治 可通過選用抗病蟲品種,調整播種期,加強栽培管理,適期修剪整形,水旱作物輪作和不同作物輪作等科學的種植技術防治病蟲害。
4.2 生物防治 主要有以保護和利用捕食性天敵來防治病蟲害的以蟲治蟲法和以鳥治蟲法,如利用七星瓢蟲捕食蚜蟲等??衫檬购οx致病的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如白僵菌。還可用抗生素防治,如用鏈霉素治療細菌性軟腐病。
4.3 物理防治 主要是利用昆蟲的趨光性可捕殺害蟲,如用黑光燈誘殺蛾類害蟲。其他還有用輻射的方法使害蟲不孕也能起到較好的殺蟲效果。
4.4 化學防治 是以化學藥劑預防或直接殺滅病蟲。要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關鍵在于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應針對不同的蟲害選用合適的農藥品種,適時適量應用,如選用胃毒劑殺滅咀嚼口器式害蟲。在介殼類害蟲的孵化盛期應用農藥,殺滅效果最好。由于中藥的特殊性,國家對中藥生產中農藥的使用有嚴格要求,因此必須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guī)范》(GAP)是國家對中藥材生產標準的統(tǒng)一規(guī)定,根據此規(guī)定應禁止使用屬于禁用范圍的54種農藥,如六六六、氧化樂果等,并且要嚴格按照標準要求配制農藥使用濃度,還應遵守使用次數和使用間隔期的規(guī)定,以提高藥材產量,保證藥材的質量。
關鍵詞:實物直觀;模像直觀
【Abstract】“Biology”not only in the teaching, the utilization direct-viewing teaching method may help the student to understand the course content, moreover also may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Therefore, each living thing teachers all should act according to oneself in the teaching actual situation, the choice utilization appropriate object teaching method, in order to enable the direct-viewing teaching method the fuller more reasonable instruction teaching.
【Key words】Physical intuition;Die like intuitive
在新課程《生物學》的教學中,運用直觀教學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而且還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因此,每位生物教師都應根據自己在教學中的實際情況,選擇運用恰當的直觀教學手段,以便使直觀教學法能更充分更合理的指導教學。
一、實物直觀
利用活體進行教學的形式叫實物直觀。利用活體教學能真實的反應出生物的結構,生命現(xiàn)象及活動規(guī)律。
例如:在學習“花的結構”這部分內容時,不妨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讓每個小組在課前準備一朵月季花。在上課時,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本仔細觀察,然后再歸納出花的各部分結構。
再如:在學習“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時,可提前準備一些草履蟲培養(yǎng)液。在上課時,首先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草履蟲的形態(tài)結構及運動情況,然后再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認識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
通過實物直觀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獲得比較生動具體的表象,從而提高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
二、模像直觀
利用制作的教具進行教學的直觀形式叫模像直觀。它主要包括:掛圖(或模型)和電化教學兩個方面。
(一)掛圖(或模型)。
掛圖(或模型)是生物教學中最為常見的直觀教學形式。它最大的優(yōu)點:能將實物“放大或縮小”,最終讓學生更清楚的認識生物知識。
例如:它可以把細胞放大,還可以把巨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縮小。最終使學生既能掌握微觀的生物知識,又能掌握宏觀的生物知識。
此外,掛圖或模型還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它能將復雜的生物結構用最簡單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時“少走彎路”,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
但正因為掛圖或模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又使它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它畢竟不是真實的生物體。我們看到的是“理想化”、“簡化”的生物模式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已不再具有真實性。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與實物的結合。
(二)電化教學。
電化教學是指運用現(xiàn)代化的電器設備進行教學的直觀形式。它的種類比較多,主要包括:錄像教學和多媒體教學。
1.錄像教學:現(xiàn)在錄像教學已在每個學校得到推廣應用。運用錄像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錄像教學還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完成一些常規(guī)課堂無法完成的教學任務,并且可以重復使用。
例如:在學習“螞蟻的通訊”時,由于內容的特殊性,學生不可能在課堂上做實驗研究“螞蟻的通訊”。因此可先播放與此有關的錄像。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整個實驗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從而為他們在課下親自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們在運用錄像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講授與播放錄像相結合。若“只看不講”,對學生來說,只能形成短暫的表象,只有及時地用語言來鞏固,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2.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是一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目前,大部分學校都安裝有這種設備。該設備集展臺、電腦、投影等設備為一身,兼有傳統(tǒng)教學和現(xiàn)代化教學的所有設備。
在過去的十幾年內,運用錄像進行教學也許比較時尚,但現(xiàn)在看起來,已經落伍了,隨著科技的進步,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嶄新的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運用這套系統(tǒng)進行教學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從小的方面說,它能使教師在教學時,完全不必為“粉筆沫”煩惱,也不必為嗓子的沙啞所擔憂。教師可在備課時制作一個電子課件,將板書輸入微機。上課時只需用鼠標輕輕一點,即可把教學內容展示出來。另外,教師在上課時,可佩戴無線麥克風,只要用平時說話的聲音,就足以讓所有的學生聽清楚。整個課堂不像老師在給學生講課,倒像是師生間的親切對話。此外屏幕上不斷變化的畫面及優(yōu)美的伴音,更能使學生的有效注意時間增長。
從大的方面說,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還能完成傳統(tǒng)教學難以完成的教學任務。例如:在學習“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與“尿的形成”這些內容時,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需要學生能夠概述出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及尿的形成過程。要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或掛圖來描述這樣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是十分困難的。若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教師可將這部分內容制成動畫課件。當講的時候,可讓學生反復觀看這個動畫,而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補充幾句就夠了。從學生反應來看,其掌握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實踐證明:運用這套設備進行教學,只要教室足夠大,至少可容納100多個學生同時聽課。與傳統(tǒng)的教學相比,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至少可完成兩倍的教學任務。
多媒體是一種先進的教學設備,在應用時,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能力,尤其是多媒體操作及計算機應用方面的能力。此外,還要能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及Flash等軟件來制作課件。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熟練應用多媒體。
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需要將幾種板書形式綜合應用,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
我們在運用直觀教學法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課前應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2)應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特點,恰當地選用直觀手段,防止為了直觀而直觀,同時避免直觀的庸俗化。
(3)注意直觀教具與教師語言相結合,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