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農村建設的優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農村;重視;地方戲劇;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4-0260-02
傳統地方戲劇大都產生于農村鄉野,是我國農村文化生活中最為傳統、最為流行、最具影響的一種行為方式。發展優秀地方戲劇文化,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發展優秀地方戲劇文化,擴大其影響,值得我們大力探索。
一、地方戲劇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生于民間、生長于民間、繁榮于民間的優秀地方戲劇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它們深邃豐盈的文化內核,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得天獨厚的根基,是農民和諧生活與幸福指數的重要資源。
首先,地方戲劇文化能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地方戲劇通過農民能夠理解的劇情、親切的地方話語、能充分發揮高臺教化的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倡導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可以說,地方戲劇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最有效的載體之一,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生力軍。
其次,地方戲劇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發揮著文化娛樂、教化、傳承等功能,農村有地方戲劇藝術的根,與農村這一片深厚的文化土壤血脈相連,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群眾性。
另外,地方戲劇文化的發展對于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不小的貢獻。如湘劇、長沙花鼓戲、侗戲是湖南的地方特色劇種,本身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需要重點保護與培植。由于戲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口頭傳承等特殊性,演出市場的紅火,就有利于這些地方戲劇藝術的傳承、發展和發揚光大。
二、地方戲劇文化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地方戲劇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盡管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在各地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狀況。地方文化歷史悠久的地區,地方戲劇在農村大舞臺呈現出一片繁榮發展景象;但更多的地區地方小劇種正在消失,且消亡速度驚人。就整體而言,地方戲劇發展存在以下問題:
(一)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觀演關系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地方劇團下鄉上山進行巡回演出,是作為政治任務來完成的。觀眾無償看戲,劇團的工資和演出費用靠國家每年的財政撥款。進入90年代,財政給劇團斷奶,劇團要闖市場,不能象當年一樣,無償地在農村演出。劇團這種沒有收入卻要賠錢的演出,使劇團陷入難以自拔的絕境,只好少演出或不演出。湖南一些縣級劇團,大部分是在這種困境中解散的。
(二)一些當地經濟落后,農民收入低,沒有花錢看戲的習慣
以湖南省武岡市秦橋鄉為例,地處經濟落后、山大人稀的農村,經濟困難,群眾沒有花錢看戲的習慣。劇團領導曾與很多鄉鎮領導協商,希望能夠解決農民看戲難的問題。但鄉鎮財政困難,既拿不出錢請劇團來為農民演戲,也不敢擅自向農民增收文化娛樂費。由此形成廣大農民觀眾渴望劇團來演戲,而劇團又難以下鄉演出的困境。
(三)與戲劇相關的民俗活動中斷,沒有形成廟會戲的演出市場
地方戲劇沒有了廟會,失去了與戲曲相關的民俗活動,就等于失去了戲曲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湖南一些小的地方戲劇如辰河戲所以衰落的如此迅速,民俗傳統的中斷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三、在新農村建設中發展優秀地方戲劇文化的對策
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進行,廣大的農民在不斷的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精神文明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做好地方戲劇文化在農村的發展,更好的發揮地方戲劇文化在建設新農村的作用在當今顯得優為迫切。
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發展地方戲劇呢?筆者認為須從三方面下手:
(一)地方政府要積極扶持引導,尤其要加大財政支持
近年來,隨著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我國一些農村文化能人開始籌措資金組建業余文化劇團。要想讓農民劇團發展好,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扶持引導。要按照“因地制宜、健康文明、群眾自辦、政府扶持”的原則給予大力扶持,尤其是地方財政支持。
(二)發揮農民群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發展農村民間劇團
把發展群眾文化活動作為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條措施來抓。為確保農民劇團健康發展,文化部門要把組織專業劇團送戲下鄉和培養農村文藝業余團隊工作結合起來,并根據實際情況實行扶植,要經常舉辦地方戲劇展演活動,吸收許多農村民間劇團參加,促進交流。
(三)地方國有劇團要轉變思想觀念,要示范帶動民間劇團發展
地方國有劇團是繁榮地方戲劇文化的主力軍,作為地方劇團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要搶抓機遇,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的滾滾大潮中,以“三下鄉”工程為契機,開辟廣闊的農村市場。
要進行市場調研,摸清新形勢下廣大農民的審美需求和欣賞習慣,積極排演廣大農民群眾喜聞樂見、健康向上、形式新穎的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同時要全力保證在農村演戲的質量。
改變服務方式,變“送文化”為“種文化”、“產文化”。大多數地方戲曲來自民間,來自農村,農村不但有龐大的觀眾群體,也有一支土生土長的農民劇團、農民藝術家和文藝骨干,這是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寶貴資源。作為專業地方戲曲劇團,在送戲下鄉的過程中,要注重加大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產文化”的廣度和力度,倡導培育農民劇團、農村藝術人才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做主體、當主角,完善農村文化的“造血”功能,進一步激發農村文化發展的活力和后勁。
要真誠地和農民劇團、農村文藝骨干交知心朋友,通過“沉下去”、“請上來”等的舉措,探尋他們的所思所慮、所需所求。“沉下去”就是要幫助建立完善農民劇團,要有代表性地設立農村戲曲文化輔導點,提供適合農民品位的劇本和唱腔曲譜,幫助他們籌劃實施農民文藝節和農村民間劇團調演、民間戲曲演唱比賽等活動。通過搭建平臺和載體,以點帶面,以面促點,全面提高農民劇團的綜合素質。“請上來”就是劇團在自身藝術生產的過程中,要選擇有悟性、有基礎的農村文藝骨干親臨排練現場,讓他們多看、多學、多問,了解劇目生產的流程環節。
(四)大力培育新一代地方戲劇創作者,加強農村戲劇題材創作
劇作者要加強農村題材戲劇創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農村戲劇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作為劇作者要加強農村題材戲劇創作。我們要不斷去思考,去體驗,去感知,進而創作出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之魂,塑造出一系列既傳統又現代的新農村建設中的新型農民;同時也需要我們用足夠的和更新的思想觀念作為精神支點,用更新的手法和表現形式,來刻畫和表現今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農村以及以農村為主體的社會現實。
劇作者創作的農村題材戲劇要有時代特征。戲劇的時代特征既是戲劇表層的藝術特征,也是它所承載的內涵意義。要關注中國農村在走向現代化、市場化、法制化進程中的農民命運、情緒心理和中國農村前所未有的歷史變化,要克服過去寫農村題材的弊病,發現農村生活的新亮點,努力塑造好轉型時期的農民形象。
一、建立健全農村“三資”服務管理機制是工作的關鍵
1.成立農村“三資”服務中心。即各鄉鎮以農村經管中心為依托,成立由鄉鎮主要領導為主任、經管中心主任為副主任、司法、財政等相關人員參加的農村“三資”服務中心。對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全面實行服務。同時對受理的農村“三資”進行重新核實評估、公開競標、立賬建檔實行統一管理。全市10個鄉鎮86個行政村全部實行 “三資”服務工作,達到了有專職人員,有穩定辦公場所、辦公設備、有圖板、基礎賬簿。
2.實行兩個工作流程,執行“三資”服務程序。首先是實行資金代管流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切收入必須及時足額存入設在經管中心的資金專戶統一管理。村級財務支出實行預決算審批制度。即村級在使用前,先做出資金使用預算,經村民民主理財小組審核,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報鄉鎮“三資”服務中心審核,在取得原始憑證必須經民主理財小組審核蓋章、簽字后,村主管財務是領導審核后,方可入賬。保證了村里花錢不管賬,鄉鎮不花錢。其次是實行資產、資源監管流程。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和資源出售、轉讓、承包、租賃還債等,由村兩委制度方案,向“三資”服務中心提出申請,服務中心在五個工作日內對村級申請作出批復,交村民大會或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并及時公示。公示期滿,按照相同條件村民優先的原則,由村委會和服務中心共同組織競價發包。
3.推行三種管理辦法,明確職責。一是資金委托代管。村集體經濟組織以書面的形式,將資金委托“三資”服務中心設置賬戶進行核算管理。目前服務中心共核算資金561萬元,462筆,制止不合理開支74萬元。二是資產統一監管。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在三資“三資”服務中心設置臺賬,服務中心按照統一的標準、程序對其經營、處置、收益進行指導監督、規范管理。三是資源聯合協管。村集體經濟組織資源承包、出售、租賃、轉讓等由村制定方案,報“三資”服務中心審核,標的額萬元以上的由市三資服務監管組織復核幾,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通過,實現市、鄉、村三級聯合協管。目前全市“三資”服務中心組織資產、資源競價發包412項村集體收入347萬元。
二、開展農村“三資”清理,是做好服務工作基礎
摸清底數是加強農村“三資”監管的基礎性工作,做好清產核資可以采取先易后難,穩步推進的原則,全面摸清農村“三資”總量,結構、分布和收益情況,著力解決“三資”狀況不清,賬實不符,產權不清晰,資產閑置和被侵占流失等問題,為服務打好基礎。
1.全面清理“三資”底數。全市抽調農委、財政、審計、鄉村干部76人,組建成20清理工作組,在村級自查自報的基礎上,深入鄉鎮村屯進行普查,通過賬目審計、合同清查、實地踏查、產權界定、價格評估、登記照冊、公示、公開、定性處理等方式,摸清三資底數。全市核實集體資產3 848萬元,資源221萬畝,減少債務102萬元。
2.穩妥界定“三資”權屬關系。權屬問題關系村集體和農民群眾的利益,處理不當,會引發新的矛盾。我們堅持實事求是依法處置、區別對待,確保穩定的政策原則,進一步明晰“三資”權屬。對歷史原因已經形成的帶有法定契約性質的合同,只要沒有明顯違法違紀問題,一般予以維護。對超越法定權限,在資產、資源發包中暗箱操作,違反《土地承包法》和資產管理條例顯失公平,進行重新修訂或依法廢止。對農村電力設施、學校、開荒地等已有明確法律政策規定的資產、資源。按規定明確權屬。通過界定,進一步明晰產權歸屬關系,規范了秩序,目前全市共認定核實林木103畝, 土地資源4 617畝權屬關系。
3.嚴肅處理違紀問題。堅持邊清理、邊整改,明確處理問題的原則,權限和政策及法律依據,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對合同明顯不規范,價格偏低、期限過長、不合理程序發包等先行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再依法依規定處置,對挪用擠占,仗權承包,偏親向友,等依紀依法進行嚴肅處理。目前全市重新修訂和廢止合同63份,為集體挽回損失17.6萬元。
三、加強規范管理,提高三資服務水平
在“三資”服務工作中,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是實現“三資”管理規范化的必要措施。
加強“三資”管理制度建設。堅持把“三資”管理改革與“三資”服務配套制度建設同步推進,建立完善了財務預算,管理費用包干,重大項目報告等。我們制定出臺了《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暫行規定》、《村集體組織“三資”管理定期核查》、《村集體“三資”登記公示》、《勤廉雙述》等19項制度,對農村資金、資產、資源如何實行委托作出明確的規定,加大資金、資產、資源的管理力度,為了確保“三資”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還專門組織召開樂業鎮、向陽鄉現場會,有146人參加學習,通過典型引路,帶動全面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推進力度
強化推進措施,確保三資“三資”服務工作取得實效。“三資”服務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量大,必須統籌兼顧,協調各方面力量,強力推進落實。
1.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對“三資”服務工作高度重視進行了專題研究,制定出臺了《同江市開展農村集體組織“三代”管理暫行辦法》建立了聯席會議和協調會議制度,把這項工作納入實績考核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各鄉鎮成立了“三資”服務領導組織和監督組織,村成立了監督委員會和村民理財小組,設立了“三資”工作站,形成統一協調、分工負責、密切配合、上下聯動是工作機制。
論文摘要:本文是在調研基礎上對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新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理論思考,認為肅南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農枚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理念現代,設計科學,標準較高,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突出。在突破城鄉界限,體現對計劃生育家庭的優先優惠方面具有很高的“標本價值”,可資“新農保”試點地區借鑒。
一、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理論和實踐
(一)主要理論研究成果
近年來,伴隨育齡婦女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社會帶來的養老保障壓力增大已經成為需要高度重視的基本國情之一。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階段,自“十六大”以來的一系列黨和國家重要會議精神中,“關注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命題。在2009年正式試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之前,實踐操作層面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就已形形,兼容并包。學界關于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各個層面的研究也比較豐富,從多個層面展開。相對于農村的其他社會保障制度而言,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較為完善一些,但是地區間的差距也十分顯著,保障水平很低,制度不穩定,共濟性差(韓玉堂、管誼、劉志誠);也有人認為應“根據區域差異和農村勞動力分布狀況,分層分類解決農村勞動力的養老問題”(曹信邦、裴育)。
在浩繁的研究成果中,認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應從計劃生育家庭起步的不乏其人,并認為應探討適宜的計劃生育與養老保障結合的路徑(何律琴);應以保障農民的利益為目標(車曉端、王嘉彥);也有研究認為應完善計劃生育家庭養老模式(李新京、李忠、鄧行舟);并就完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經濟供養體系進行對策建議(鄭韓雪、胡繼亮);有人認為應結合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即已提到的“開展農村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社會保險試點’,工作(張夜湘、周美林)。更進一步的工作則有對江蘇省傈陽市農村計劃生育社會保障機制建設的探討(張國平、蔣海清、宋君);對貴州省慶余縣建立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障制度的調查及對實施方案的測算(武家華、吳士勇)等。這些研究極大地拓展了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研究的范疇,提出了鑒于我國經濟社會尚不夠發達,農村人口數量龐大的國情,在不可能“齊步走”地進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條件下,相對更容易被社會各界接受的漸進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路線圖。筆者也認為,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有助于體現社會公平,彰顯基本國策對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影響,進一步穩定我國來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實踐探索
對城鄉二元格局下農村在國家層面建設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空白的突破,在2009年9月完成,國務院的《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將在2020年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下簡稱“新農保”)全覆蓋。2009年底,全國27個省、自治區的320個縣(市、區、旗)正式啟動試點,覆蓋農村居民約1. 3億人,當年試點面達11.8%。2010年財政部將再投人25億元,覆蓋面將擴大到23% o《意見》的出臺對占中國人口半數以上的農民構筑防范養老風險的“安全網”,對改善民生,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理論研究進展的同時,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社會保障建設實踐業已在各地普遍開展,各類以“獎勵、優惠、免除、補償”為內容的政策的出臺都蘊含一定程度的社會保障內涵。而真正突破的則在于國家人口計生委推出的部分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試點,獎勵扶助制度也因此成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利益導向機制建設“三項制度”的重要內容。獎勵扶助制度自2004年開始實施,規定農村計劃生育家庭中的獨生子女領證戶和兩女節育戶家庭,夫婦年齡達到60歲之后每人每年發放600元獎勵金,2009年這一標準提高到了每人每年720元。這一制度的實施具有顯著的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色彩,通過微觀制度建設改變了生育子女對家庭的經濟影響,少生者得利,具有比較明顯的對基本國策倡導的示范效應。在筆者的調查中,廣大群眾、黨政領導干部和人口計生工作者均對獎勵扶助制度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這是政府讓利于模范執行計生政策家庭,減少計生家庭后顧之憂的制度創舉,增加了計生“兩戶”的福利,并極大地降低了計劃生育工作的難度。
在“新農保”開始實施之后,“新農保”與獎勵扶助制度的雙重享受無疑將使計劃生育家庭獲得相對較為明顯的社會福利和民生改善,但是在“新農保”建設中對計劃生育家庭利益的考量也成為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建設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導向。在近年中央對農村和農民“多予少取放活”思想指導下推出的多項惠農政策中,“新農保”無疑是最具長遠社會效益的社會“安全網”和“穩定器”,解決占人口半數以上的農牧民“老有所養”的問題,在中國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在“新農保”建設中是否體現對基本國策的倡導和響應具有顯著的導向作用。在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實踐中,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實踐具有很強的標本意義。
二、肅南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踐探索
肅南縣隸屬甘肅省張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一線,東西長650公里,南北寬120公里,總面積2. 4萬平方公里。全縣轄6鄉2鎮、9個國有林牧場、101個村和3個城鎮社區。全縣人口3. 58萬人,其中農牧民占70%。
肅南縣地廣人稀,縣域經濟社會事業較為發達,是全國“百強”民族縣之一,教育、衛生、城市規劃、社區建設等工作都與經濟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切實注重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2008年1月16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農牧村養老保險辦法(試行)》開始實施,2008年底全縣應參保的農牧村民為16227人,實際參保12768人,普及率78.6%。該項制度的出臺早于全國的“新農保”試點2年時間,且待遇水平高于“新農保”的每人每月50元,分年齡類別享受不同的待遇給付水平,最低達到了每月80元以上。
(一)肅南農枚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特點
肅南模式的農牧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堅持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理念,體現出幾個明顯特點。
第一,在制度模式上,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按照現代社會保險制度最普遍通行的制度設計,從而確定了這一辦法的長期性和社會性、現代性。規定2008年繳費標準按照2007年度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人5000元的10%繳納,每人每年繳納500元,其中個人繳納70%即350元,財政補貼30%即150元。個人繳費部分全額計人個人賬戶,財政補貼的30%中,1/3(10元)計人個人賬戶,2/3計人社會統籌賬戶。
第二,在資金籌集上,明確了政府的保障責任。規定在制度建設初期,社會統籌基金用于支付參保人員養老補貼和個人賬戶余額不足時所需支付的養老金,社會統籌基金由縣級財政兜底。
第三,在繳費形式上,實行差別費率制,堅持繳費與待遇相銜接,多繳多領的原則。繳費金額和年限按照年齡分布,規定45周歲以下的農牧民參保,按年繳費;年滿45周歲未滿60周歲的參保人員,達到規定養老年齡時,繳費年限不足巧年的,按照到齡當年的繳費基數,一次性補足后,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年滿60周歲不滿65周歲的參保人員一次性繳費3000元、滿65周歲不滿70周歲的參保人員一次性繳費2500元、滿70周歲不滿75周歲的參保人員一次性繳費1500元后,享受養老保險待遇;75周歲及以上農牧民可不繳費直接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享受的養老保險待遇則規定,滿60周歲未滿75周歲的參保人員月領取養老金100元,75周歲及以上的參保人員月領取養老金80元。不滿60周歲的參保人員到領取年齡時,養老金計發辦法為:月領取養老金標準二養老補貼(100元)+個人賬戶累計額/139。
第四,充分體現了農牧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高度相關性。在根據現有發展水平確定待遇水平的基礎上,規定養老補貼標準可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適時調整。
(二)肅南農枚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比較—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的制度安排,縮小了城鄉差異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辦法(試行)》的出臺,在甘肅省同樣具有標本意義,因為迄今甘肅省具有城鎮戶籍且無固定收人的城鎮居民尚無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安排,而肅南縣已于2008年12月啟動該項制度的建設。就《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辦法(試行)》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農牧村養老保險辦法(試行)》的文本來講,表現出很強的共性,如同樣堅持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理念,同樣經過對繳費和待遇給付水平的科學測算,可以充分保證社會保障待遇水平的“剛性”特征。同樣堅持了以保障基本生活為目標、個人繳費與財政補貼相結合、繳費與待遇相銜接,多繳多領、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等原則。同樣試圖通過制度建設建立“低水平、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保障模式。同樣體現了對于民生事業的關注,充分體現了政府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努力。
但是,比較這兩項試行的制度,仍然可以發現其中體現的重要差別及由此折射下的肅南縣社會事業發展時間表或路線圖對我國長期以來延續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模式的突破,從而使其具有更加重要的標木價值。
農牧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優先于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其顯著特點。肅南農牧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出臺和實施時間均早于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牧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于2007年進行前期工作準備,以2008年1月1日為截止日期開始計算參保對象的年齡和相應的待遇水平。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于2008年進行前期工作準備,以2008年12月31日為截止日期開始計算參保對象的年齡和相應的待遇水平。其間有一年的時滯,肅南縣全體人口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由此由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牧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三步走實現了全覆蓋,而農牧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優先于城鎮居民,突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各項制度建設都是城市優先的格局,城鄉差異及其利益分配格局被完全打破。
三、肅南縣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對“新農保”制度的啟示
在農牧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出臺之后,為了體現社會公平,體現國策影響,進一步體現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具體在農牧民的社會養老保險辦理辦法中則充分體現了對農村計劃生育“兩戶”家庭的傾斜,使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體現為鮮明的“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特征。
(一)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對計劃生育家庭的制度優先
近年來,在人口計生工作中與基本國策形成沖突的一個很具負面影響的現象就是“生育獲利”。由于各項惠農政策與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在有些方面的銜接不夠,新農村建設中以“普惠”為特征的多項民生政策設計中往往表現為按人頭平均,人群全覆蓋,這對于推進農村各項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自然十分必要,但是也造成了模范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兩戶家庭”由于人口少,在以人數為標準的資源分配中處于劣勢,而一些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超生的群眾反而由于家庭人口較多而受益,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貫徹實施十分不利。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實現在新農村建設中推進各項事業,且不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造成沖擊成為新農村建設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對其破解需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的以人為本的全新制度設計。
肅南于2008年即開始進行探索。縣政府出臺政策,規定“凡參加了農牧村養老保險的農牧村計劃生育‘兩戶’家庭,且年齡在45 - 60周歲的婦女,其養老保險金財政補貼每人每年200元”。2009年又進一步提高標準,“將每人每年補助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補助260元,且財政補貼新增加的60元全部劃入個人賬戶”。這一政策的顯著特點體現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公平與效率”問題的全新思考,傳統的社會保險理論一般都認為在社會保險制度建設中對公平的考慮毋庸置疑,而對效率的考量則主要體現在“自愿參加”,個人繳費是獲得財政補貼的前提,以及個人繳費的費率和繳納標準與到達享受年限后的享受標準的對應,即“多繳多得,少繳少得”。
在公平與效率兼顧前提下,肅南縣對計劃生育“兩戶”家庭的優先集中體現在2009年7月7日由縣政府下發的文件《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于提高全縣農牧村計劃生育“兩戶”家庭養老保險金財政補貼標準的通知》(肅政發仁2009 ] 29號)中。《通知》規定,為“解決農牧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障問題”,決定在全面實行農牧村養老保險制度基礎上,提高全縣“兩戶”家庭養老保險金財政補貼標準。“從2009年1月1日起,凡參加了農牧村養老保險的農牧村計劃生育’兩戶’家庭,且年齡在45 ~60周歲的婦女,其養老保險金財政補貼部分由原來每人每年補助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補助260元,且財政補貼新增加的60元全部劃人個人賬戶。”這就決定了與其他婦女相比,農牧村計劃生育“兩戶”家庭的婦女在社會養老保險繳費中承擔較低的義務,而在進人享受養老金的年齡段之后,享受標準則遠高于其他婦女。在與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銜接之后,兩項制度累加,“兩戶”家庭享受的補助和獎勵金將會遠高于普通家庭,體現出極為鮮明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通過微觀的家庭制度建設,模范執行計生政策的家庭優先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計劃生育家庭成為政府支持下享受較高社會福利和經濟扶助的令其他群眾羨慕的“特殊人群”。
(二)肅南縣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對“新農保”制度實施的啟示
2009年和2010年是我國試點“新農保”制度的關鍵年份,各地的試點將對民生改善和“新農保”的制度完善起到關鍵作用。社會保險制度最顯著的特點是其“剛性”特征,享受待遇的給付標準只能上升不能下降,這就決定了在我國由于人口眾多,農民占一半以上的條件下只能以“低標準、廣覆蓋”為基本原則。
“廣覆蓋”之下的“新農保”制度如果沒有充分的基本國策考量,將有可能因“生育獲利”現象帶來前文提及的對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的負面沖擊,因為在目前養老保險制度原本空白的中國農村,“養兒防老”仍是很多人在考慮自身養老問題時的首選,漢族占絕大多數的農民男婚女嫁的風俗習慣也決定了老人的養老需求更多由兒子來滿足,生兒子長期以來一直是大部分農民為自己“購買”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計劃生育在我國推行的30多年中最大的制度制約也在于農村養老社會保障制度缺位。“肅南模式”提供的制度標本極其可貴,對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極為關鍵。對與此相關的人口問題,如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的解決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將逐步引導育齡群眾的生育觀念發生重大轉變,生育將首先帶來的是感情滿足和精神需要,而非現在的滿足養老的經濟和物質需求。
關鍵詞: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城鄉協調;模式選擇
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推進城鄉協同發展是我國“十三五”時期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按照中央部署,實施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手段。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2016年)中,明確提出建設美麗特色新型小(城)鎮,有機對接美麗鄉村建設,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然而,保定市的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工作中,仍面存在許多問題,如鄉村優質人力資源外流、土地資源無法得到合理利用、生態環境問題無法得到改善。為此,如何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是保定市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基于對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內在關系的正確認識,調查研究保定市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保定市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程度,探究保定市城鄉協調發展的模式選擇,以期對推進保定市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保定市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工業化關系
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互動,共同推動現代化發展進程。一是工業化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關系。一方面,工業化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業支撐。工業化水平的高度發展,通過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征收納稅來帶農業發展,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另一方面,新農村建設為工業化的高度發展開拓空間。二是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關系。新型城鎮化主要是指發展中小城鎮,因而為新農村建設積聚生產要素,推動城市化建設重心下移,促進新農村建設;而新農村建設水平的提高,雖然會在一定程度地增加農村返鄉人口,但限于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以及現代化農業水平的發展,必然農村人口中“出”的比例仍然很高,推動城市化發展。三是新型城鎮化與工業化互為我國現代化的兩個方面,共同推進現代化進程,促進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是指農村勞動力往城鎮轉移,而工業化是指農業勞動力往非農產業轉移。新型城鎮化支持工業化發展,工業化帶動新型城鎮化。
2保定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保定市新農村建設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城市化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2.1新農村建設欠缺職業農民
新農村的建設勢必需要人力、財力的聚集,而城鎮化的發展,又使人才等優質資源向城市聚攏。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人才、資金的良性循環已近乎中斷,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而農民整體水平能力的欠缺是保定市新農村建設的最大障礙。雖然依靠政府的幫助,不斷開展職業農民培訓等相關活動,但是效果并未達到預期。為此,提高職業農民數量,提升農民的現代化技能水平成了當務之急,也是制約保定市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因素。
2.2新農村建設科技水平含量較低
農業科技含量低是制約新農村建設的又一重要因素。科技水平不足,致使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生產規模效益不夠高,產業培育和形成滯后于全市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發展緩慢,抗災能力不強。
2.3城鎮化發展未突出區位產業優勢
一方面隨著保定市不斷在周邊設立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的建設使城市周邊的地區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河北省旅發大會的開展,使得淶源、淶水、易縣的小城鎮建設進一步加快。然而,保定市并未充分利用區位經濟優勢,發揮周圍城鎮群以及主干公路沿線的城鎮特色產業。
2.4新型城鎮化減少優質耕地資源
耕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資源,而保定市人多地少情況嚴重,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合理利用土地,保護優質耕地資源,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而近幾年的城市化進程中,保定市的優質耕地資源逐年減少,因此,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必須深刻意識到土地資源銳減的嚴重性。
2.5城市化破壞農村生態環境
美麗鄉村建設一直是所有人共同的美好愿景。然而,工業排放廢水、居民生活垃圾、空氣和土壤中的有害成分超標等現象將嚴重影響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特別是部分村鎮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對環境污染視而不見,生產流程中部分環節并未嚴格按照相關標準操作,而村鎮干部對該問題重視不夠,導致相關配套措施又跟不上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因而,農村的村容村貌并未達到新農村建設的標準。
3保定市新農村建設的模式選擇
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相輔相成,協同促進。基于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依據保定市的區位、資源、產業特點,本文提出以下三種主要的模式選擇。第一,發揮城市主導作用,利用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輻射帶動新農村建設。雖然保定市屬于中小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城市系統的輻射作用。但隨著保定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設、市區周邊工業園區的開發,使得城市的規模逐漸擴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延伸,城市的優勢產業逐步發展。因此,城市的擴張輻射在帶動周邊郊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使了生產要素向周邊村鎮的聚集,推進新農村建設。第二,利用區位產業優勢,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動新農村建設。農業是基礎性產業,但由于農業自身的特點,也是弱質性產業,同時面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保定市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市領導對農業的重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農業產業園區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打造精準農業。通過橫向延伸產業鏈,縱向推進三產融合,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效用,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的同時,更是有利推動了保定市新農村建設。第三,以優質資源為抓手,發展當地經濟,促進新農村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另一有效途徑是通過開發地區優質資源,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地區經濟。保定市縣區擁有數量較多,而部分縣區擁有優質的旅游資源,如易縣、順平、阜平、淶源等。發揮農業多功能效應,以優質旅游資源為抓手,大力推進三產融合發展,以優質資源帶動經濟,以服務業促進新農村建設。
4結語
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是現實的迫切需求。如何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關鍵要做好規劃,通過各種模式發展經濟,消除城鄉差距。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要注重人力資本的提升,運用產業支撐,加快城鄉建設。
參考文獻
[1]曾燕南.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策略選擇--以哈爾濱市為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27(4):94-97.
[2]徐光平.“十二五”時期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J].東岳論叢,2011,32(8):156-160.
[3]張艷.重慶市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發展的協調性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3.
[4]孫正林.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關系研究--日本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對我國的啟示[J].求是學刊,2008,35(1):66-70.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統一思想,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工作伊始,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成立了鎮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組,組長由鎮黨委書記、鎮長李池松擔任,并確立一名副鎮長吳葒專抓新農村建設工作。各職能部門抽調得力人員,共同組成工作領導組,確保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及時解決。
2、加強宣傳、政府引導、群眾參與,全力營造新農村建設良好氛圍。新農村建設是廣大農民群眾自己的事,群眾能否積極參與是決定新農村建設質量的關鍵,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開展了深入調研,全面掌握實情,并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群眾滿意的實施方案,強化宣傳,公開扶持標準和補助辦法,并給予一定的優惠和獎勵政策,充分調動群眾申報建設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政府引導,群眾選舉推薦成立村級新農村建設管理組織,進一步協調和化解建設過程中的矛盾。
3、典型示范,以點促面。逐步推進,保證新農村建設穩步開展。為保證新農村建設能夠取得初步成效,從而逐步帶動全鎮的新農村建設,鎮黨委政府認真對各村的經濟狀況、資源情況、群眾的建設熱情等進行了調查分析,逐步選出有一定基礎條件的村作為第一批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示范村辦成廣大群眾為主動心的新型農村,從而起到帶動作用。
4、嚴明責任,公開招標,加強監督,確保各項工程規范化操作。鎮黨委、政府為保證新農村各項工程順利實施,杜絕人情工程、面子工程,經研究決定對所有工程實行公開招標,將各項工作進行分工細化,責任到人,加強工程質量監督,嚴格制定驗收標準,使新農村工程真正成為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
二、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新農村建設中,缺少科學規劃。目前我鎮所啟動的新農村建設項目,普遍缺少長遠和科學規劃,多數工程建設是為了完成達標任務,從長遠來看,必然為今后的發展帶來隱患,或造成資源浪費,以及重復建設的被動局面。
2、衛生長效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在村莊整治工作結束后,對村內的公共設施如何管理,村容村貌如何保持,垃圾的有效及時處理等工作缺少長效管理機制,必然造成整治后的村莊再度出現“臟、亂、差”現象。
3、建設資金缺口較大。目前新農村建設資金盡管實行了政府補助、部門幫助、社會贊助、群眾自籌等多種渠道籌集,但是面對新農村建設這個龐大的工程,資金遠不能滿足需要,一些幫扶單位本身財力有限,或主觀積極性不高,工作被動應付。群眾自籌資金更加缺少有效措施,群眾小農意識強,對公益事業投資熱情不高,籌資難度大,從而嚴重制約了建設資金的來源。
4、新農村建設內容單一,品位不高。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目前村莊的修路、改水、改廁等設施建設,應該還要包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文化建設、教育建設、生態建設、衛生網絡建設、富民工程建設、集鎮建設、農業產業化建設等一系列建設,從而使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各項指標真正達到新農村建設標準,新農村建設內涵更加豐富。
三、對策與措施:
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內涵豐富,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如何抓好新農村建設,需要加強領導認真研究,把握關鍵,突出重點,細化方案,當前要認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進一步更新觀念。政府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導,首先要改變認識上的誤區,無亂在理論學習上、政策研究上以及實踐探索上要更加切合實際,理清工作思路,剖析優勢與劣勢,循序漸進地推進工作。同時,要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引導,進一步提高農村廣大干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認識,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工作熱情,發揮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
2、加強整體和科學的規劃,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指導。政府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伊始,要制定村鎮建設整體規劃,并且要逐步細化,所有村鎮的規劃設計工作,嚴格按照規劃搞建設,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同時建立科學的規劃管理制度,制定相應的村莊建設管理辦法,形成科學合理的村鎮規劃管理體制。新農村建設也必須要與發展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城鄉發展,積極探索讓村民變居民、農村變社區的有效之路。加大城鎮發展和經營力度,積極創新摸索土地置換等手段和方式,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3、在工作方式上要積極探索和創新工作方法。要深入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在建設模式上,要力求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式多樣。新農村建設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首先要抓好示范工程建設,方法上要采取先易后難,分步實施,不齊步走,不一刀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勢而為,不搞大拆大建。要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不過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4、要把促進生產發展與推進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后盾,政府要加強引導,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各村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區位特點,市場需求,選準自身主導產業,加強產業基地建設,突出“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之路,培育品牌,做大做強,積極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增強市場競爭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經濟保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它深刻體現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特征和要求,集中代表了億萬農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和根本利益。貴州是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嚴峻的形勢迫切需要我省把扶貧開發作為新農村建設十分重要的任務來抓。只有堅持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統一,才有利于突出扶貧開發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有利于指引扶貧開發工作朝著科學發展的方向推進;有利于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實現效益最大化。
做好新階段扶貧開發,是我省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前提
扶貧開發是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的有效措施,為新農村建設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生產生活條件,不僅關系到貧困群眾的利益,而且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我省實際看,扶貧開發工作從1986年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實施以來,絕對貧困人口從1986年的1500萬減少到2007年的238.6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開始形成從制度上抑制貧困的新格局。但是實行低保制度代替不了扶貧開發,它只能解決貧困農戶的生存問題。扶貧開發要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問題,不僅為緩解區域、城鄉差距擴大趨勢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要為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良好條件。但是,應當清醒地看到,貴州扶貧開發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貧困規模大。2006年全國絕對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2.3%,低收入人口占3.7%,兩項之和是6%,而貴州高達21%,是全國的三倍多。二是貧困程度深。我省所剩下的絕對貧困人口,大多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人口素質不高、自然災害嚴重,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弱,脫貧難度大。三是減貧速度慢。2000年以來,貴州絕對貧困和低收入的發生率在全國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貴州絕對貧困發生率和低收入的發生率2000年分別占全國的11.3%和8.5%,到2006年上升到12.7%和12.8%。全省減貧速度明顯低于全國。四是城鄉收入差距大。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為4.5:1,遠遠高出全國平均比例的3.3:1。
嚴峻的貧困形勢決定了我省必須把扶貧開發擺在全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作為解決民生問題最突出的任務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前提來抓。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省扶貧開發工作的深化和提高
2003年,省委出臺《關于加大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力度的決定》提出,我省扶貧開發工作要圍繞幫助貧困農戶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基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三個基本問題”, 采取開發式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長期社會救助“三類扶貧措施”,大力抓好整村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產業化扶貧“三項重點工作”(以上三點扶貧開發工作思路簡稱“三個三”),旨在全面改變農村貧困落后面貌,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打好基礎、創造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確保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其涉及到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方面面,最終目的就是要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美好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然而,扶貧開發關鍵在開發農村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重點是推進農村的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部分領域的發展,還處于新農村建設的起步階段。新農村建設是扶貧開發的進一步豐富、深化和提高。
堅持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統一,使其相互銜接、相互促進、一體推進
堅持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統一,堅定正確的價值取向是根本前提,整合現有的資源優勢是基本手段。推進扶貧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要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農業持續增效。具體來看,扶貧開發工作,通過幫助貧困群眾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基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促進“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重大任務。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推進,給扶貧開發工作注入了新動力。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能夠實現資源共享,扶貧開發有資金保障、有工作標準、有激勵機制、有組織體系、有成功模式,為新農村建設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礎。新農村建設組織和動員的政治優勢、經濟條件、文化氛圍等方面資源,也能助推扶貧開發工作順利實施。從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聯系來看,將兩者剝離或完全等同都是不正確的認識,我們應當在既肯定同一性又承認差異性的前提下,把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其相互銜接、相互促進、一體推進。
在推進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工作中,需要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
從整體上看,我省仍處在從溫飽向“總體小康”邁進的歷史階段,扶貧開發仍然是全省工作的“兩個重中之重”,具有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重要特征,建設新農村更需要一個相當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因此,在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工作中,需要我們正確處理、很好地把握若干重大關系問題。
一要正確處理農村經濟發展和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關系。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是基礎,農民致富是前提,只有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推進新農村建設,只有使農民得到實惠,才能使新農村建設得到持久的動力支持。農業基礎薄弱嚴重制約我省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是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要把加強農村基礎建設作為突破口,著力加快以交通、水利、信息為重點的農業基礎建設,使鄉村面貌有新改變。但是,如果沒有經濟發展作保證,即便是基礎設施建設一時搞上去了,也可能出現“蓋了新房住不起、有了醫院去不起、通了電話打不起、修了新路維護不起”的情況。因此,在統籌推進農業基礎建設、增強農村發展后勁、逐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要發展生產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創造持續增收來源,使得經濟發展與農業基礎建設形成良性循環。
二要正確處理統一部署與分類推進的關系。我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層次低,推進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應堅持統一部署、科學規劃、分段實施、先易后難、分類指導、逐步推進。推進新農村建設,應將統一安排與分類指導結合起來。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應在發展新產業、營造新環境、培育新農民、建立新機制、樹立新風尚和建設新村寨上下功夫;經濟條件一般的地區,應以提高生產力水平為目標,以發展農業產業化為方向,以加強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為重點;貧困地區則應以幫助貧困群眾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為重點,結合整村推進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促進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新農村 服務 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190-01
一 發揮資源優勢,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圖書館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是衡量一個城市和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圖書館不僅保存著豐富的文獻資料,而且有專業的信息管理服務人員,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和使命。圖書館應自覺站在構建新農村的高度,統籌謀劃圖書館工作,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料,通過宣傳教育、宣傳引導等一系列具體措施,為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提高素養和技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圖書館可以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通過特色化服務、網絡信息服務、農業知識專題等多種服務形式滿足廣大農民讀者全方位、多層次、綜合性的信息需求。不斷強化圖書館的各項服務功能,拓展服務范圍,提高農民利用圖書館的意識,進而使圖書館更加貼近廣大的群眾。
二 發揮職能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涵義不僅是解決溫飽問題,它是經濟更發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進步、文化更繁榮、社會更和諧、人民生活更殷實的一種理想社會形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求“十一五”期間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目前,農村地區圖書館的建設比城市差距要大得多,經費嚴重不足、人員素質低下、資源十分匱乏、沒有獨立建制,導致許多鄉鎮圖書館難以為繼。不少鄉鎮圖書館創建后不久就“缺糧斷水”,長期得不到新的文獻信息資源補充,處于癱瘓狀態。有的偏僻、落后地區的鄉鎮圖書館建設甚至還是一片空白,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縣級圖書館在幫助農村加快經濟建設和脫貧致富的同時,可通過開展多種形式、豐富多彩的主題報告會、科技講座、推介新書、組織優秀文化信息資源特別是本地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上網等,以吸引廣大農民讀者參加,從而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通過這些寓教于樂的活動,引導農民講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營造農村濃厚的學習環境和求知氛圍,豐富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綜合文化素質。定期開展知識下鄉、科技興農活動,促進農村形成崇尚科學、熱愛學習之風。近幾年來,庫倫旗圖書館積極參加文化下鄉活動,多次為農村送去大量的科普書籍,開展各種咨詢、科技講座,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的文化生活,使讀者隊伍不斷壯大。
三 發揮教育優勢,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
新型農民建設新型農村,新型農村呼喚新型農民。支撐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在于培養數以億計“觀念新、有文化、講文明、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培養新型農民縣級圖書館有著積極的作用。按照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的要求和標準,圖書館要突出抓好對農民尤其是青壯年農民的教育培訓。要改善讀書環境和條件,合理調整圖書資料的知識結構,強化館員的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檔次,使農民讀者愿意到圖書館來吸取知識,提高其素養。同時,縣級圖書館還要對鎮、村圖書站開展經常性的業務指導,提高鎮、村圖書站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服務意識,最大限度地為農民獲取知識和技能提供服務;積極開展“送書下鄉”和巡回借閱活動,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理論聯系生產實踐活動,開展具有實用性、可行性的技能培訓,結合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對致富新技術、新品種的迫切需要,給予實用技術和技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大力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大好背景下,縣級圖書館最基本的讀者群還是農民。縣級圖書館應及時把握這一大好機遇,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在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上,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協調發展方面,發揮其獨有的職能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圖書館作為人類知識的搖籃,應緊跟時展的步伐,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作用,為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測繪 先行作用 新農村
中圖分類號:P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2-0273-01
測繪作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一項前期性、基礎性事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先行作用。在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測繪工作要堅持以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為宗旨,充分發揮測繪高新技術、地理信息數據資源優勢,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數字農業發展、農村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推出適農、惠農的測繪產品,積極為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快捷、實用的測繪保障服務工作。這樣,對測繪行政主管部門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
首先,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要增強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服務的責任感。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舉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做好測繪服務保障工作。
一是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服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農業、農業信息化建設等目標和任務,對測繪工作提出了廣泛需求。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當前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任務。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服務,是測繪工作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重要體現,也是測繪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服務,是推動測繪事業發展的重要機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測繪工作提供了發展的空間,能夠拓寬測繪服務渠道,拓展測繪應用領域,不斷加強公益性測繪事業,不斷提高測繪保障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其次,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服務工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而繁重的長期任務。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要統籌規劃,科學安排,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充分發揮測繪高新技術和地理信息數據資源優勢,把握工作重點,提高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式,認真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服務工作。
一是積極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提供測繪保障服務。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為制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和工作措施及時提供地理信息數據和技術支持。認真實施縣域基礎測繪保障服務工程,加快縣域地區大比例尺地形圖測制工作,主動為縣域規劃提供基礎資料。組織實施鄉村用圖保障工程,努力做到一鄉一圖、一村一圖,積極為鄉鎮規劃、村莊規劃提供測繪服務。二是積極為涉農重大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測繪保障服務。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和測繪技術,針對生態環境變化、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土地荒漠化等涉農問題,會同林業等部門開展地理空間信息動態變化的分析;配合國土、氣象部門開展災害天氣預報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服務。積極為鄉村飲水、道路、能源、電力、農田水利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土地整理、中小河流治理提供測繪保障服務。三是積極為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提供測繪保障服務。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和測繪高新技術,為農業結構調整、精準農業、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和農村旅游開發等農村生產力發展提供測繪保障服務。四是積極為推動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供測繪保障服務。積極推動以國家標準地理信息數據為基礎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地理信息及技術對整合涉農信息資源的作用,推進“金農工程”和農業信息化建設。五是積極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提供測繪保障服務。根據農業、農村、農民的特點和需求,大力開發適農測繪產品,編制出版物美價廉的地圖讀物,開展送圖下鄉活動,為鄉村教育發展、農民科學文化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服務。
最后,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服務工作機制。
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及時可靠適用的測繪保障服務,是一項宏大艱巨的工程,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要結合本地區本單位實際,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采取有力措施,力爭取得實效。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要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測繪保障服務列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做好長遠規劃,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及時了解各部門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對測繪的需求;主動深入農村地區,及時了解農村發展和農民對測繪的需求。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開拓思路,創新方式,探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測繪保障服務的有效模式和運行機制。二是加強資金投入。針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求,要在項目和資金安排等方面向農村地區傾斜;積極爭取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支持,加大針對農村地區測繪工作的投入,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三是加強科技創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艱巨而繁重,而現有測繪成果又難以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要發揮科技創新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服務中的主力軍作用,充分利用新技術、創造新方法,創新實施鄉村用圖保障工程,加強地理信息與其他涉農信息的整合分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及時、快捷、實用的測繪保障服務。
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測繪工作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集成政策,整合資源,依靠發展保障農民利益,通過改革促進民主管理,讓測繪造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惠及廣大農村,致富千萬農民。
參考文獻
[1] 楊培增.山東省基礎策劃現狀及形勢分析.山東國土資源.
1.加強領導,強化督導,切實發揮組織的領導作用
為全面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縣、鄉、村層層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組織,制定下發了《東遼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分工》,明確了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的職責任務,形成了縣、鄉、村及幫扶部門四級組織網絡和部門聯動點面結合的工作機制和組織體系;組建新農村建設督導組,加強對全縣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檢查指導,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解決,推廣典型經驗,并將新農村建設工作納入鄉鎮和縣直部門工作目標責任制,進行績效考評,并作為干部任用的重要參考指標,全面調動了全縣各級組織支持、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有效促進了東遼縣新農村建設的全面開展。
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切實發揮典型的示范作用
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的龍頭,東遼縣主要在兩個方面進行了規劃。一方面,在發展現狀上規劃,對全縣所有的村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自然環境、區位條件和經濟基礎,將全縣234個行政村劃為標準型、一般型和落后型三個層次,并從三個層次中按照一定比例確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推進村和示范村。對不同類型的村確定不同的目標、不同的任務、不同的重點、不同的措施,從而使每個層次都有試點村和推進村,每個試點村、推進村和示范村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務,不搞一張圖紙、一個模式、一個方案。另一方面,在產業特色上規劃,根據東遼縣低山丘陵區的地貌特點,將全縣234個村進行細化分類,劃分為產業支撐型、城鎮工業型和生態農莊型等類別,力求實現“發揮優勢、打造特色、彰顯個性”的目標。在農戶較少、居住分散的地區推行分散村落式規劃建設模式,重點突出村屯的層次美、錯落感,體現農村的山水田園風光。在住戶較多、居住密集的城郊和平坦開闊地區,推行農村社區式、城鎮集中式等規劃模式。同時,注意研究探索區域布局的科學性、合理性,堅持“公路沿線、集中連片,中心輻射、節點聯接”的布局原則,科學合理確定試點村和推進村,重點向沿線和具有輻射帶動功能的村鎮發展。突出打造了五個區域布局,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充分發揮了試點村、推進村和示范村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了全縣新農村建設的均衡發展。
3.分類指導,突出特色,切實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對于試點村、推進村和示范村,根據他們不同的自然環境、區位條件和經濟基礎進行分類指導。對于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較好的村制定相對較高的目標和要求,通過扶持引導,努力使之達到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標準;對于具備加快發展基礎的村,制定中等層次的目標和要求,引導農民通過產業培育、規模發展,實現有較強的支撐能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美的村容村貌的目標;對于自然條件較差、經濟薄弱、農民收入較低的村,制定實事求是的目標和要求,以提高收入、改善環境等急迫問題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的要求,東遼縣還確定了“壯大一批特色主導產業、完善一套農民增收機制、培育一種和諧文明風尚、打造一個優美環境、建設一支過硬隊伍”的“五個一”新農村建設目標,打造特色,完善功能。東遼縣還從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成效的事情抓起,把村屯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以“六改四普及”(改路、改房、改墻、改水、改廁、改環境,普及清潔能源、普及有線電視、普及太陽能、普及自來水)為抓手,優先解決涉及到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在把鄉村環境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重點內容來抓的同時,還連續三年組織實施了新農村建設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年活動,對城鎮街道實施秩序整頓,對村屯垃圾實施定點清運,對地表實施綠色覆蓋,重點開展了綠化美化一條街、綠化美化一條路、綠化美化一個村屯、綠化美化一條河的“四個一”綠化杯等競賽活動,美化綠化了農村環境,使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促進了全縣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活動的深入開展。
4.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切實發揮政策的引領作用
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東遼縣不斷強化政策的引領機制,用政策的引領作用激發干部群眾的積極性。首先在政策制定上傾斜。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政策導向機制。根據全縣新農村特色鎮、示范村、提升屯建設的實際情況,以及省、市對新農村建設階段性目標要求,在前幾年組織實施的“8+1”、“10+1”、“10+X”建設模式的基礎上,又對全縣以獎代補政策進行了完善,制定并實施了《東遼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335”工程以獎代補實施方案》,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發展等方面實施以獎代補,增加了特色鎮和提升屯的獎補項目,以獎代補政策面向全縣所有特色鎮、示范村、提升屯,提高了獎補數額,擴大了獎補范圍,更具現實性和可操作性。2010年,以獎代補建設項目達到20類158個,項目總投資超過1.2億元,各類獎補資金總額超過1200萬元,項目總投資是獎補資金的10倍;其次在資金投入上傾斜。在解決資金問題方面,東遼縣將一些涉農資金整合起來,打捆使用,盡量向新農村建設上傾斜。在公路橋涵、牧業小區、人畜飲水、沼氣池、衛生廁所、安全糧倉、產業基地建設等方面,將這些建設項目全部投向新農村特色鎮和示范村,并引導各類資金向新農村投放,進行集約使用,集中投入,加快建設。同時,采取財政投一點、群眾籌一點、集體經濟擠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幫扶部門助一點和優惠政策減一點的“六個一點”等辦法,探索建立了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投入機制。
5.示范引導,強化宣傳,切實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東遼縣將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貫穿于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如在試點村、推進村和示范村的確立上,實行自主申報,政府按梯次把關,進行動態管理,搞不搞、怎么搞都由農民自己說了算;在建設資金的籌集上,積極倡導自已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鼓勵自愿投資、投勞;在組織方式上,創新推廣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監事會制度,由村民自己推選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師和青年積極分子組成,增強農民的責任意識,放手讓農民自己拿“大主意”,自己定“大方向”,自己做“大手筆”,建立自主管理、自主實施、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村民自治機制,實現了農民的事農民辦,農民的錢農民管。在促進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方面,東遼縣主要采取了四項措施:一是強化宣傳,增強主體意識。專門抽調業務素質高、組織能力強的人員組成宣傳組,駐村入戶面對面地宣傳,并向每個農戶發放了《東遼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宣傳手冊》。同時,采取制作電視專題欄目、播出《暢談東遼新農村》電視專題片、創辦《東遼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簡報》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全面介紹新農村建設政策、法規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涌現的典型,不斷提高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增加農民的主體意識;二是強化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整合全縣教育培訓資源,組織農業局、牧業局、農機局、婦聯等相關部門,以實施“新時期農民素質提高工程”、“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為載體,在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中廣泛開展了教育培訓活動,進一步提高了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動意識;三是強化引導,提高參與意識。通過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學習和典型現身講解等方式,使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投資投勞熱情高漲;四是強化責任,提高管理能力。本著教育引導農民自我決策、自我作主、自我發展的原則,強化了村規民約在新時期的針對性,增強了項目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切實增強村規民約對村民日常行為的規范引導和約束作用。
6.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切實發揮部門的幫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