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吳孟超院士范文

        吳孟超院士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吳孟超院士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吳孟超院士范文

        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的人數超過25萬。我國是肝癌高發區,每年有10萬人死于此病。因而,肝癌在中國又被稱作“癌中之王”。

        手術切除,是治療癌癥的主要方法之一。肝癌自然也不例外。

        老師一席話,將他引進門

        1956年,大學畢業的吳孟超,在普通外科做了七年住院醫生后升為主治醫師。他面臨未來方向的定位。

        “當今世界上肝臟外科是薄弱環節,我國在這方面還是空白,偏偏中國又是肝臟疾病的高發區。如果你有決心,可朝這個方向發展。”說這話的是吳孟超十分佩服敬重的老師、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教授(裘老是《大眾醫學》雜志的創辦人之一)。

        吳孟超一頭扎進圖書館,開始找尋有關肝臟外科的書籍。在幾乎翻遍了所有的藏書目錄后,他終于找到了一本英文版的《肝臟外科入門》。吳孟超如獲至寶,如饑似渴地讀起來。在裘教授的鼓勵下,他與一位同志合作,準備用最快的速度翻成中文。

        40多天后,大功告成:一串串英文變成了一排排漢字。經裘教授推薦,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了《肝臟外科入門》中文版,這是我國出版的第一部有關肝臟外科方面的書。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從此,吳孟超的事業與我國肝臟外科緊密聯系在一起。

        不斷超越 碩果累累

        1958年,吳孟超與另外兩名年輕軍醫組成“三人攻關小組”,拉開了向肝臟外科進軍的序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成為出色的肝臟外科“一把刀”,首先必須對肝臟的解剖構造了如指掌。沒有現存的、可供參考的詳細圖解,怎么辦?攻關小組開始對制作肝臟腐蝕標本進行探索。1959年4月,中國第一具能滿足臨床科研需要的肝臟腐蝕標本在他們手中誕生!在隨后制作的近百個標本中,吳孟超從看似紛雜纏繞的無序狀態中找到了肝臟血管的分布規律,并據此提出至今仍在沿用的中國人肝臟解剖經典理論――“五葉四段”理論,為我國肝臟外科奠定了重要的解剖學基礎。

        1960年3月1日,已經掌握了進入肝臟“密碼”的吳孟超,主刀完成了長海醫院第一例成功的肝癌切除術。中國肝臟外科終于沖破,實現了零的突破。

        打破后,吳孟超又創造了“肝門間歇阻斷切肝法”,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提高了手術成功率;1962年,完成了“肝葉切除術后代謝改變的研究”課題,降低了并發癥,提高了手術療效;1963年夏,又成功地為一患者實施了肝中葉切除術,這是對“中的”的突破,這一重大飛躍標志著中國肝臟外科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作為中國的“癌中之王”,肝癌與其他惡性腫瘤不同:它在我國特別高發,而在西方發達國家,該病的發病率卻很低,相對來講研究不多,可供借鑒的經驗就更少。經過45年的努力奮斗,始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我國肝臟外科,終于在原發性肝癌的臨床診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在國際相關領域處于先進水平的肝癌外科理論。

        從1960年3月主刀肝臟手術至今,吳孟超及其團隊共施行肝癌手術近8000例。截至1998年的統計數據,其肝癌手術成功率達98.5%,術后五年存活率從20世紀70年代的16%上升至20世紀90年代的36.1%。其中,直徑小于5厘米的肝癌,術后五年生存率已達79%;而直徑小于3厘米的肝癌,術后五年存活率則超過85%。肝癌切除總例數、切除率、手術成功率及生存率等重要指標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綜合治療 攻克肝癌

        年近八旬的吳孟超院士,至今仍然活躍在手術臺上。就在接受記者采訪的那一天上午,他還為一個大肝癌患者施行了切除術。他創下的好幾個“世界之最”,如切除重達18千克的肝腫瘤、為年僅四個多月的嬰兒切除重達600克的肝癌等。這些記錄至今還沒有被打破。在醫學界,他有著“神刀”的美譽。

        吳孟超不僅僅是一名醫療技術超群、手術做得爐火純青的外科專家,更是一位有著戰略家眼光的醫學科學家。他始終認為,要最終攻克肝癌這個頑癥,必須靠臨床與基礎研究相結合。因此,他所領導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從創辦之初,就按照臨床與科研相結合、醫教研為一體的嶄新模式,實現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通過科學研究解決問題。近幾年,醫院先后建立了中德合作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中美合作腫瘤免疫和基因治療中心等四個國際合作研究中心,為全面攻克“癌中之王”儲備力量。

        吳孟超院士說,在治療上,中醫比較強調整體,而西醫偏于局部。具體到肝癌的治療,外科醫生切除腫瘤是局部治療,但未來的治療應走綜合之路。他強調,在不斷發展局部治療如微創外科的同時,要進一步認識肝癌發生、發展及其機制,識別肝癌的特異性抗原和基因,及時捕捉肝癌早期病變,以期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第2篇:吳孟超院士范文

        吳階平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醫學家,被稱為我國泌尿外科的奠基人。同時,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從事醫學教育工作60年。吳階平小時候活潑聰明,凡事都要仔細鉆研,比如為了破解一道“翻銅板”的智力游戲,他一坐就是好長時間,甚至是廢寢忘食,最終獲得了“勝利”。能成為醫學家,靠的還真是這種堅持到底的決心。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協和醫學院,這里的學習、生活氛圍簡直讓他著迷極了!加上哥哥也是協和醫學院的學生,他便下定決心,自己一定也要考到這里來!從此,他發奮讀書,不僅實現了童年的愿望,還成為了那里成績最好的畢業生。

        故事啟迪:刻苦鉆研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為了理想而努力,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吳孟超:在誓言中成長

        201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中有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他醫術高超,擅長肝膽疾病外科手術,曾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吳孟超的童年生活非常艱苦,為了生計,一家人生活在異國他鄉,6歲的他已經在橡膠作坊干活了,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割膠。艱苦的生活鍛煉了他堅強的毅力,他讀書時非常用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當聽說了國內的抗戰形勢后,他許下諾言:一定要回國抗日、報效祖國!正是這豪邁的誓言,激勵著他成為了“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故事啟迪:艱苦的環境恰恰是對毅力的磨練,有志者,事竟成。

        王忠誠:貧窮鍛造的堅毅

        王忠誠也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做神經外科手術超過1萬例的人。這樣的一位醫學大師,他的童年階段卻是異常貧窮的。父母沒有文化,生活得十分艱辛,5個哥哥姐姐都沒有上過學,王忠誠意識到,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他堅持要去讀書,6歲的他終于成了一名小學生。雖然此后的讀書生涯時時伴隨著貧窮,卻鍛造了他無比堅毅的性格。

        故事啟迪:最艱苦的歲月都經歷過,還有什么困難能阻擋前進的腳步呢?

        王振義:刨根問底中走出來的大師

        王振義是2 0 1 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我國杰出的內科血液學專家,在白血病醫治工作上做出了突出貢獻,1994年曾榮獲國際腫瘤學界的最高獎。王振義小時候,遇到什么都要追問出個為什么,就是這種“刨根問底”的鉆研勁兒,讓他在后來的醫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說起當醫生的理由,王振義的回答特別簡單:可以幫助很多人。

        第3篇:吳孟超院士范文

        本刊訊 (特約記者肖 鑫) 近日,記者在上海嘉定看到,由吳孟超院士領導的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安亭新院及國家肝癌科學中心,正如火如荼建設中。“安亭新院主體結構已經封頂,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體工程將于年底完工。”吳孟超院士告訴記者,明年底,一座設計1500張床位的現代化醫院和國際一流的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將在上海“西大門”崛起并投入使用。而這些,只是第二軍醫大學與上海市深度融合發展的一個亮點。

        其實,早在2009年3月,上海市與總后勤部共同簽署協議,將二軍醫大納入上海市教育、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整體建設和發展規劃,參照上海市與教育部合作建設“211工程”院校的規模,給予相應的政策和經費支持。其后,二軍醫大共獲上海市行政劃撥用地750畝、建設經費10多億元。同時,該校在上海市政府的組織協調下,先后與浦東新區、楊浦區和嘉定區簽署了合作協議。目前,大學確立了以校本部和長海醫院為主體,以醫院東遷浦東、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西進嘉定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主動融入上海、服務上海、建設上海,并為其提供智力支持。

        該校政委陳錦華對記者說,與上海市全方位深度融合,給學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大批重大醫學成果已產生顯著效益。近年來,該校與上海市整合軍地優勢資源,實施強強聯合,研制出我國首個批準上市的抗體類藥物——治療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重度牛皮癬和強制性脊柱炎特效藥益賽普等40多個國家一、二類新藥,率先開展了以血管介入治療為代表的30多項新技術,研發了缺損性先天心臟介入治療系列封堵器為代表的30余種醫療器械。

        與此同時,軍地科研人員聯合攻關,在預防、治療威脅人民群眾健康的腫瘤、免疫等重大疾病的新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軍醫大校長孫穎浩教授在臨床實踐中研制了螺旋形的雙“J”管,對輸尿管側壁的彈力伸縮提供有效支撐。他首創了尿道鏡下治療尿道球部損傷的“尿道會師”術,既縮短了手術時間,又降低了手術危險。有關論文已發表于國際泌尿外科權威雜志。收稿之初,多位編輯曾對此抱有懷疑態度,但在看到該術式的錄像后給予了高度評價:“該手術的成功,徹底改變了尿道損傷的傳統治療觀點。”目前,該術式已被美國外科年鑒收錄,同時也作為歐洲泌尿外科疾病診療指南中尿道損傷治療的推薦方法之一。

        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李兆申教授和廖專副教授,與地方單位聯合攻關,成功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膠囊內鏡,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并成功研制膠囊內鏡的國家。膠囊內鏡的成功研制,解決了小腸一直是內鏡檢查盲區的世界醫學難題,與國外產品相比,我國的膠囊具有參數可控、性價比高等優勢,已出口62個國家,在1000余家醫院應用,并被列入上海世博會重點展示自主創新產品。附屬醫院麻醉科創新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技術,可以安全有效實施叢麻醉、臂叢麻醉、坐骨神經阻滯、椎旁阻滯等,應用于術中麻醉和術后鎮痛。目前,該技術已安全實施700多例,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第4篇:吳孟超院士范文

        《醫學與哲學》雜志創刊于1980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主辦的國家級學術期刊。《醫學與哲學》雜志自出版以來,已成為我國醫學人文學方面的一份主要刊物,在國際同類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最早被評為“中國核心期刊”與“國家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國同時獲得兩種國家核心期刊的惟一人文醫學雜志。同時是國際上僅有的兩本同名雜志(另一本為美國的《醫學與哲學》)中的一本。

        主要欄目

        設有:醫學人文學研究、醫學哲學研究、生物醫學哲學、醫學倫理理論研究、高新技術倫理、中國傳統文化與生命倫理學、垮文化倫理學研究、醫學思想史研究、現代醫學研究、醫學人物研究、醫學心理學、醫學人文關懷、衛生保健改革、保健政策研究、醫學社會學、醫學教育思想研究等。

        《醫學與哲學》自創刊以來,一直遵循“開闊眼界,啟迪思維,提供方法,促進發展”方針和“關注熱點,挑戰現實,放眼世界”的思路,受到各方的熱情支持與鼓勵,于光遠、崔月犁、陳敏章多次撰文給予支持。時任衛生部副部長崔月犁在為本刊撰寫的發刊詞號召“醫務人員學點哲學,學會用正確的思維去分析、研究征服疾病的途徑和方法。”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黃家駟在本刊第一期撰寫的文章認為“醫學是一門很復雜的科學,既要有科學的分析,又要有哲學的概括。”白希清、張孝騫、蘇德隆、吳階平、韓啟德、吳咸中、吳孟超、湯釗猷、劉德培、等多位院士和學者在本刊發表精彩文章,國內外成百上千名學者的論著,影響無處不在,意義深遠。26年的歷史表明,《醫學與哲學》已成為我國醫學界和社會有關部門十分關注的一份雜志。

        第5篇:吳孟超院士范文

        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感受:在得病之后,尤其是一些難以治愈的疾病后,往往會驚恐萬分,害怕自己不久于世。于是便病急亂投醫,看病、檢查、吃藥、手術……只要是能治好病的法子,都盡可能地去嘗試。而一旦沒有效果,便會遭受五雷轟頂的精神打擊,全家也都會被搞得一片愁云慘霧。

        人生在世,生病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疾病很容易確診,也有很多醫治方法。如果患上這類疾病,當然要趕快看醫生,乖乖吃藥,把病治好。可也有一些疾病的病因和癥狀都比較復雜,現代醫學還不足以完全攻克難關,甚至就連醫生本人也無計可施,所以碰到這種情況,如果一味糾結于疾病本身,一心想把疾病趕盡殺絕,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將自己拖入痛苦的深淵,這就是不明智的做法了。

        不在乎失眠,失眠反倒沒了壓力

        老謝長期失眠,不知道看了多少醫生,藥幾乎天天吃,但失眠情況卻并沒有太大的改善。這讓他逐漸變得情緒煩躁,痛苦無比。在被失眠折磨了整整兩年之后,老謝對治療失望了,不再尋思著去看醫生、吃藥,心想:算了,反正吃藥也沒啥效果,吃多了肯定對身體不好,隨他去吧,失眠就失眠吧,該咋樣就咋樣。

        以后的日子,老謝晚上十點半就上床休息了。熄了燈,把床頭的收音機打開,聲音調到柔和舒服的程度,什么節·目都聽,常常聽著聽著就睡著了。然后醒來,在接下來睡不著的一兩個小時里,他回想著剛剛做過的夢,也回想一生經歷的種種事情,再計劃一下天亮以后要做的事情,如此便又睡著了。

        有時,后面還會再次醒過來,可他不再焦慮煩躁不安,接著聽收音機里的節目。不知不覺,天色已經漸亮,于是起床上廁所,出門做運動。

        如今,老謝的失眠狀況仍然存在,但并沒有繼續惡化下去,身體狀況也不錯。最關鍵的是,他的內心已經變得平靜安穩,不再焦慮,他接受并適應了這種夜里獨醒的狀態。而與失眠和平共處的結果,就是他讓身邊的人更加舒服了,同時他自己的生活質量也保證了。老謝深刻體會到:對于那些我們無力改變的疾病,有些時候微笑接受比頑強對抗更有意義。

        與疾病“和平共處”是一種生活態度

        人一出生便朝著死亡的方向前進,而推動其前進的動力便是疾病。這些疾病有的在母腹中即已得上,有的則是出生后逐漸上身。縱觀人的一生,其實就是與疾病斗爭的一生;雖然很多時候,經常以我們的勝利告一段落,但最終還是要被疾病戰勝,讓疾病把我們送走。由此看來,終生與疾病共處,是人生注定的宿命,誰也不能擺脫。而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接受這個現實,我們才能更坦然自如地對付疾病的困擾。

        目前,對癌癥的治療,主要的方法仍然是手術、放療和化療。據統計,目前約有45%的癌癥患者可以治愈,對于曾經是“絕癥”的癌癥患者來說,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也同時意味著還有多達55%的患者無法治愈,

        治療疾病的最終目的是恢復患者的健康和勞動能力,保存患者的生命。就象對患者實行手術、放療或化療,目的是為了治愈該患者,消滅腫瘤只是治愈該患者的手段,可是我們卻常常為了消滅腫瘤而把患者這個“人”也一起消滅掉了。常見一些患者,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殺傷了正常細胞,破壞了機體內環境的平衡,致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導致腫瘤復發、轉移。其實,許多研究都表明:對某些癌癥,手術切除非但不能治療,反而有促進癌細胞呈暴發式生長增殖以及轉移的危險。對中晚期癌癥患者進行治療,不能一味追求腫瘤的完全消退,可采取控制腫瘤,讓癌休眠,與癌共存(帶瘤生存)方式。這種姑息療法雖然不能根治癌腫,但能減輕痛苦,延長患者的生命,利大于弊。多年前,美國國家癌癥中心就提出“與癌癥共生存”的概念,并強調我們應從“尋找及消滅”的觀念轉換成“瞄準及控制”的思路。總之,只要能夠讓患者好好活下去,癌細胞也并非要斬盡殺絕,畢竟我們的目的是讓病人活下來。

        子宮肌瘤是所有女性腫瘤疾病里面最多見的一種。由于它的不適癥狀比較少、比較輕,而且惡變的幾率低于1%,所以,我國著名婦科專家郎景和教授曾告誡那些患有子宮肌瘤的女性,不要老是憂心忡忡的怕惡變,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和平共處。

        風濕病也是一種“終生疾病”。對于此病的治療,目前醫學界也提出了新的治療方法“情志護理療法”。醫學家們發現,由于風濕病的病程長,病情反復大,患者的思想活動、情志變化更為復雜,如疾病急性發作或病情加重、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就感到悲觀失望;有的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又產生了急于治愈、心情急躁、要求醫療效果過高的情緒等,而這些都會導致疾病發作或者加重。如果改變觀念,學會與風濕病共處,那么病人多會保持良好心情,有的患者可以長達三四年不發病。

        腎臟疾病中除了急性腎炎、特定原因導致的腎損害以外,大多呈慢性進展過程。即使小兒患有腎病,只要及時干預,絕大多數能獲得良好預后,不影響正常生活。但如果父母對此過分焦慮、跑遍全國求醫,不僅不利于疾病康復,反而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孩子“心理殘疾”。因此,目前腎內科醫生治療腎病的目標是:避免過度治療,避免患者出現心理疾病,盡量使患者能和正常人一樣帶病自然衰老。

        總之,面對疾病,我們必須更新一種觀念:每個人的一生都是與疾病共存的。要學會把無法治愈的疾病轉化成良性,不是戰勝疾病,而是要尋找出疾病發展的規律和與疾病和平共處的方式,控制住疾病的進展,將疾病帶進墳墓。2007年,吳孟超院士等人曾就提出“與疾病共生存”的理念。吳孟超院士認為,現代醫學技術發展使得患者長期“與疾病共生存”成為可能。目前臨床存在很多“過度治療”現象,不但造成對患者的傷害,而且浪費醫療資源。提倡“與疾病共生存”可以更好地促進患者治療后,在病情穩定狀況下帶病生存,還可以有效避免傷害病人和醫療浪費。201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等4家醫療主管單位共同提出了“與疾病共生存”的倡議,與5年前中國醫生的觀點不謀而合。

        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

        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是我們今天必須客觀面對的事情。下面這些方法,將助您與“它”和平相處。

        別一味追殺它。治療疾病還得講究分寸,應三分治七分養,不能一味對疾病“追殺”而不顧身體的承受能力。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在“追殺疾病”的同時也會傷害人體。所以,一定要杜絕過度治療,要認識到,除了治療外,飲食、運動、心情等方面的調養也很重要。

        摸清它的脾氣。疾病就像一頭毛驢,如果不了解它的脾氣,上來就捋它的毛,難免會遭殃。和疾病相處也是同一個道理,我們要明白疾病的一些特點,比如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忌什么,什么情況下會加重病情……只要盡力不去觸犯它,人體就會與它相安無事。

        了解自己的弱點。帶病者知道自身的弱點后,因為沒有“本錢”放縱自己,往往能經常學習養生知識,善于休養生息、積蓄力量。長期堅持下來,這些“零存”的健康就成為“整取”的長壽了。

        第6篇:吳孟超院士范文

        據中國醫師學會最近統計,90%的醫患矛盾其實是由溝通不當導致的,尤其是醫生們對病人“不會說話”加劇了醫患矛盾。為此,吳孟超、湯釗猷、鐘南山、樊代明、吳咸中、郎景和、趙玉沛等七位院士和盧光琇、胡大一、凌鋒、何裕民等四位教授最近在一個研討會上發出臨床醫學人性化的倡議,醫生要善于對病人“說話”,認真踐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關愛生命,呵護生命。

        據媒體報道,著名腫瘤專家何裕民教授以“談心式”治療,使一位被專家斷言“最多可活兩個多月”的晚期肝癌患者,有質量地生話了兩年時間。這位患者在找何教授門診時神情沮喪,他的妻子哽咽著說,他們剛掛了個名專家號,專家說:“最多兩個月,任何治療都沒有意義,想吃點什么就吃點什么吧!”說完拂手讓他們離開。他們抱著一絲希望來到這里。何教授通過中醫藥的零毒治療,同時經常與病人談心交流,給予他生活信心和勇氣,使他快樂地生活了兩年時間。何教授指出,其實,當初那位斷言“最多兩個多月”的專家并沒有錯,因為從統計概率來看,睌期肝癌患者生存期90%是在三個月內。但如果注重心理治療,有的病人是可以延長壽命甚至創造奇跡的。像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筆者的妻子有一位表哥,獨身一人在香港打工,患了肝癌后回穗治療,發現己是睌期,盡管切除了三分之一的肝,醫生還是斷言他只能活三個月。他在一位老中醫的鼓勵下,放下思想包袱,積極治療,并長年飲用民間的食療湯方,已生存了十多年時間,還在香港幫人看倉庫值夜班。他回到廣州這間醫院復診時連醫生也感驚奇,問他術后吃了什么藥,把他的病例作為該院的典型病案。由此可見,當人們有執著與過度的心理期盼時,無論是消極還是積極,都會影響到最后的結果,這是心理學經典的“皮克馬利翁效應”。而根據過去的經驗所做的預測和推斷,在不做必要的解釋和鼓勵的情況下而告訴病人,這樣既不科學又不人道,完全沒有必要。很多情況下,在醫生和患者、家屬的共同努力下,奇跡是可以創造的。

        醫生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沒有生命的機器。醫生在診治的過程中,要看到在疾病狀態下病人軀體和心理對情感的需求。心病不去,大病不愈。病人的意志和信心能夠調動機體的能量和潛力,起到藥物所起不到的作用。我國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時期關云長“刮骨療傷”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醫生要向病人交心,在認真聽取對方訴說、以合適的語言告訴病人良好的康復前景的同時,應盡可能讓他們感受到醫生十分重視他們的病情和身心痛苦。醫生能否為病人作出最優化的治療決策,首先取決于醫生的文化底蘊、道德良知,其次才是專業技術水平。

        醫生的“會說話”,除了重視心理治療、滿足病人的情感需求外,還應跳出利益為病人分析病情、診病治病。當醫生的診療意見和病人的自我選擇有矛盾時,醫生應跳出利益,盡可能幫助病人分析病情及各種療法的利弊,以探討的口吻對這些療法進行排序,引導病人作出更理性的選擇。從根本上說,“會說話”就是為病人著想,把病人的痛苦作為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治愈當作自己的歡樂,真正做到“醫者父母心”,以良好的醫徳為醫生這個崇高的職業增添光彩。

        第7篇:吳孟超院士范文

        關鍵詞:腰椎塌陷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醫院

        《健康報》訊 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醫院介入放射治療中心采用國內首創的“骨水泥”介入微創手術治療,使一位老太太三年前骨折的椎體得到了加固和塑形,患者疼痛癥狀徹底消除。

        這名75歲的老太太因為骨質疏松導致第一腰椎椎體出現壓縮性骨折,劇烈的疼痛和無法正常行走整整折磨了患者3年多。該院介入放射中心滕皋軍教授為患者施行椎體成形介入手術,經影像設備透視定位后,在局部麻醉下經患者背部穿刺至病變椎體內,用壓力注射器將4毫升特制的醫用“骨水泥”注入骨折的椎體內,撐起骨折塌陷的椎體,手術歷時40分鐘完成。4小時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動,出院時已行走自如。

        腹部埋手救活男孩斷指

        關鍵詞:斷指復活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健康報》訊 11歲男孩王帥不幸被電擊傷,兩根手指幾乎被燒焦,皮膚壞死。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燒傷科采用腹部皮瓣移植方法,用王帥腹部的皮瓣,連接到已經露出骨頭的手指上,并把手指埋入腹部。日前,手指已經復活。

        據介紹,王帥被電擊傷后在當地醫院住了20天院,但燒傷處一直潰爛,食指皮膚缺失、骨頭外露、中指肌腱外露。來到中國醫大一院后,燒傷科專家采用腹部皮瓣移植方法進行手術。醫生把腹部的兩塊皮瓣連接在已經沒有皮膚的手指上,并埋在腹部,讓腹部的營養供給準備轉移的皮瓣。待兩三周后,皮瓣轉移復活,再同腹部離斷,手指完全恢復功能。

        左膝關節打洞巧取骨瘤

        關鍵詞:膝關節骨瘤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健康報》訊 邢某左膝關節內長了一個腫瘤,近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陳廖斌教授在其關節處打一個小洞,用關節鏡取出了腫瘤。

        20歲的邢某4個月前感覺左膝關節疼痛,左腿逐漸變細,無法伸直,走路一瘸一拐。日前,邢某來到中南醫院骨科求醫,陳廖斌教授通過磁共振檢查發現其膝關節前后韌帶交叉處有一個20厘米×1.5厘米的腫瘤,由于腫瘤“藏”在關節韌帶中,陳廖斌決定采用關節鏡來為其取瘤。陳廖斌先在患者膝關節外側小腿骨上鉆孔,取出一個長4厘米的圓柱形骨頭,形成一個通往腫瘤組織的通道,然后將關節鏡和微型手術器械從通道伸入,取出腫瘤,隨后將圓柱形骨頭還原到膝關節內。

        口腔插窺鏡治療先天頸部頑疾

        關鍵詞:先天頸部頑疾中南大學湘雅第三醫院

        新華社訊 中南大學湘雅第三醫院采用經口腔插入微小窺鏡的方法,未開刀就為一名患者解除了危及其生命的先天性頸部頑疾。

        湖北籍患者被該院確診患有先天性枕頸區復雜畸形、顱底凹陷、寰椎枕骨融合、延髓受壓、若不及時以手術解除患者腦干、延髓所受的壓迫,患者隨時有死亡的可能。

        該院骨科主任張朝躍教授等決定,采用由他們研創的骨科新技術為患者治療,整個手術歷經八個小時成功完成。

        雙肺移植

        關鍵詞:雙肺移植北京安貞醫院

        《健康報》訊安貞醫院成為國內首家連續多例雙肺移植手術成功的醫院,標志著該院在大器官移植方面已達到了國際水平。

        患者史某,女,40歲,2002年6月多次自發性氣胸發作,在當地醫院對癥治療。2002年又出現咳血,2004年3月病情加重,經檢查發現,其病癥已發展到終末期,惟有盡快進行雙肺移植手術,否則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安貞醫院胸外科張志泰、區頌雷等專家主刀,心臟外科等專家在手術現場備戰,先后為其成功進行了雙肺移植手術。術后在多科專家通力合作監護、治療下,患者闖過了術后的感染、排異等難關。

        股骨頭上“種植”干細胞

        關鍵詞: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總醫院

        《健康報》訊 36歲的劉某來自河北,一年多來腰胯部一直疼痛,左側比右側重,走路輕度瘸拐。住院后核磁檢查,可見股骨頭負重區有一半死骨,確診為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副院長孫天勝與骨科副主任醫師朱兵等制訂了周密的手術方案。第一步先將病人400毫升骨髓抽出,用高科技手段提取50毫升干細胞懸液。第二步通過手術在股骨頭鉆一小孔,在X線監視下,用長針頭將干細胞送入壞死區。干細胞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能夠多方向分化增殖,修復受損的組織細胞,它在股骨頭壞死區“落戶”后,“入鄉隨俗”地生根發芽,逐漸枝繁葉茂,改良生病的土壤,發揮功能。“種植”干細胞,是在手術減壓的基礎上又上了一道保險,使治療發揮雙重效果。手術后病人疼痛癥狀明顯緩解,一周后出院。

        微波微創法治小肝癌

        關鍵詞:小肝癌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

        第8篇:吳孟超院士范文

        中醫對肝臟的認識沒有西醫這樣全面、準確、深刻,但中醫確實領悟到了肝功能的重要性。

        肝是生命的重要器官

        肝是人體最大的亦是最重要的消化器官,它位于右上腹,胸腹隔膜的下方,從上到下約7~9cm,一般不超出肋骨。肝呈楔狀被韌帶分為兩葉,右葉大左葉小,它是由數以千計的典型的六角形小葉組成,小葉由數十億肝細胞構成,其間細小的膽管在肝內聯成網,是肝內膽汁及其他物質流動通道。

        肝、膽囊及胰腺雖不是消化管的一部分,但與消化密切相關。肝分泌的膽汁由膽囊貯藏、濃縮后和胰腺產生的胰液一并經膽管輸送到小腸的起始端即十二指腸,在腸道內對食物進行消化、分解吸收,給機體提供營養。

        肝除了分泌膽汁外,它自身還具有極其復雜的各種神奇的功能,可以說,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都必須經過它的處理,才能利用,所以肝臟又是人體最大的腺體,是人體的化學加工廠。

        肝既能合成蛋白質也能分解蛋白質。除免疫球蛋白外,大部分血漿都由肝細胞合成。肝是血漿白蛋白的唯一合成器官,表示急性期炎癥的C-反應蛋白也由肝合成。

        肝臟也合成高密度與低密度脂蛋白。凝血系統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元及凝血因子亦完全由肝合成,所以嚴重肝損傷時可有出血傾向或者血漿蛋白減低出現水腫、胸腹腔積液等癥狀。

        肝細胞分解蛋白質,主要形式是使氨基酸脫氨或轉氨。常說轉氨酶(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是與肝細胞中兩個氨基酸代謝有關的酶,當肝細胞受損時,它們就會升高。

        對人體來說,肝是合成尿素的唯一器官。正常情況下,體內分解的蛋白質與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所產生的氨,被肝攝取,生成尿素而解毒,當肝細胞受到損害時,氨就會積聚體內,引起氨中毒,發生肝性昏迷及其他精神癥狀。

        同樣,肝對糖代謝也有合成與分解的雙重作用。在維持血內葡萄糖穩定方面肝主要是通過三個途徑:①以肝糖元的形式貯存糖類,若肝糖元儲存完全飽和時,部分血糖可以轉化為脂肪。②通過糖元異生合成葡萄糖或肝糖元。③肝糖元分解釋放葡萄糖。在這些轉化過程中,都是在肝細胞內,而且都是通過磷酸化酶的活性來實現的。當然,胰島素也參與了代謝。在正常情況下,通過調整肝糖元的合成與分解可以有效地維持血糖正常化。肝功受損時也可發生糖尿病、植物神經對肝的糖代謝也具有調節作用、迷走神經興奮可使合成增加、交感神經興奮使糖分解加速,為精神養生提供了依據。

        肝在脂肪代謝中具有多種作用。雖然腸黏膜和其他細菌可合成膽固醇,但肝是合成膽固醇的中心部位。膽固醇的大部分在肝內轉化成膽汁酸,膽汁酸鹽是膽汁的重要成分,少部分隨糞便排出,90%~95%的經重吸收又返回肝臟。膽汁酸鹽對脂肪的消化具有重要作用,故肝功能障礙或膽道受阻時常出現脂肪消化不良及厭油、惡心等癥狀。

        肝對脂肪酸的控制與利用直接關系到健康。肝的脂肪酸是由血的脂肪組織轉化而來,部分由甘油三酯水解或丙酮酸合成而來,這些脂肪酸主要是氧化供應機體能量。由肝功能嚴重受損或合成原料缺乏時,脂蛋白的合成與釋放發生障礙就可能出現脂肪肝。

        肝內還儲存著豐富的維生素、像維生素A、D、E、B1、B6、B12、煙酸、葉酸等,肝分泌的膽汁酸鹽是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的必要條件,而且許多維生素參與輔酶的形成,對機體的物質代謝起著關鍵性作用。

        肝對激素的調節作用不容小視。大多數人體分泌的激素是通過肝來滅活,特別是性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但也有某些激素像甲狀腺素是通過肝提高活性的。慢性肝損害時病人皮膚常出現蜘蛛痣與肝掌,這可能與肝對雌激素滅活能力降低,血中雌激素過多,引起小動脈擴張有關。肝硬化時男性出現女性化與萎縮,女性出現不孕或閉經,也與之有關。肝病人容易激動、亢奮可能與甲狀腺素的作用增強有關。

        肝內有專司化學異物的代謝酶,對藥物或毒物具有轉化作用,使毒性減輕或喪失,故稱為肝的解毒功能。不但來自體外的毒性物質,就是來自體內分解產生的有害物質也能被肝臟吞噬和清除如肝臟的枯否氏細胞,就有強大的吞噬能力,它能吞噬由體循環而來的異物和衰老的紅細胞,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是它能清除腸道內毒素,腸道是我們人體毒素的主要來源。

        人體內這個最大的實質性器官

        近年來的研究還證明,肝臟有奇特的感受器功能。如有調整水鈉代謝的滲透壓感受器和離子感受器,有調節體溫的熱感受器,有掌控進食的代謝感受器等,這是肝臟內存在傳入神經分布與特殊形態的感覺神經末梢,可見肝的感受器功能在維持體內環境相對恒定中起著重要作用。

        肝臟的功能還有許多,據統計它具有500種以上。如果割除肝,哺乳動物在1~5天內死亡,如果患急性肝功能衰竭,人在短時間內就會失去生命。

        肝臟,人體內這個最大的實質性器官,在體循環中所處的位置也非同一般,它在“腸――肝――肺”軸的中間位置,其靜脈管道是機體的重要“交通要道”,無以替代,更不能缺失。肝內血流通道的明顯降低可導致腸道瘀血、腸黏膜屏障受損、腸道菌群紊亂,加劇肝臟損害,形成惡性循環。肝臟功能稍有閃失、將對機體形成系統性影響,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可見肝臟對于生命狀態的維持或生存質量的呵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保肝護肝原則

        所以中醫養生學中,保肝護肝的基本原則:疏肝理氣、條達氣機、祛郁滯,從肝的生理學上講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對調整精神、平衡肝的植物神經,充分發揮肝的感受器功能是有益的。這就要保持心理的寧靜健康,需要養心養神養德,才能真正做到。

        目前十分令人關注的是毒物和藥物的危害。環境污染、食品污染,直接或間接地傷害了肝。這需要政府、社會、個人共同治理。濫用藥物,超前治療、過度治療,特別是抗菌素、保健藥泛濫成災,不少老年人或兒童長期口服多種藥物,據報道有600多種藥物和化學毒素以及越來越多的中草藥引起藥物性肝損害,全球藥物性肝損害達3%~9%,我國遠遠高于這個數字。請記住,幾乎所有化學藥物或中草藥都有毒副作用、長期、多種服用,一定會損害健康,開始是轉氨酶升高,重者導致中毒性肝炎或暴發性肝衰竭,其發生率約占肝衰竭病人的20%~40%,但人們往往不知情。盡量不用藥,少用藥,用毒副作用小的藥是治療慢性病的原則。

        第9篇:吳孟超院士范文

        把心藏在竹子中

        朱一諾的創作從畫竹子開始,十數年如一日,“我喜歡竹,它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也是一種代表中華名族氣節的植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竹有著很高的地位,它中空有節,虛心向上,虛懷若谷,包容有節,謙卑平和,積極努力,它高風亮節,為人師表,令人崇拜。它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坡更是贊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是外界所熟知的朱一諾選擇以竹為題材的根本原因,而在筆者與本文主人公的交談中發現,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朱一諾從小到大很長一部分時間都是住在外婆家的,外婆家院子后面有一片大大的竹林,這“浩瀚”的竹林深處也便成了小朱一諾的天堂,挖竹筍、采野花、和小伙伴們捉迷藏,玩累了就依偎在外婆的懷中聽外婆講慈城的典故,睡醒一覺便早有那外婆親手用竹筍烹飪的各類美食等在眼前。及到外婆永遠的離開,每逢思念外婆時她就會獨自躲在竹林中,看著這些竹子,就仿佛外婆從未離去,竹子就是外婆,外婆就是竹子。

        雪越壓而韌性越強

        往往很多職業藝術家成名的初期,都是在家人的默默支持下度過了窮困潦倒的那段黯淡時光,而朱一諾卻恰恰相反,出身在寧波富商家庭的她雖無經濟壓力,卻在早些時候很難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快速發展的經濟讓大多數寧波人眼睛里都是經商,父輩們和同儕們覺得我可以把繪畫當成一種消遣但卻不可以當成主業,也由此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和他們失去了共同語言,情緒低落的時候陪伴的仍舊是這些竹子,慢慢的我就領悟到竹子不正是百折不撓、堅強向上嘛!于是下定決心要做個像竹子一樣的女性。”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朱一諾的竹子比傳統文人筆下的竹子更顯得清麗婉約,在繪畫語境中,融入國畫傳統技法中的若干西方繪畫元素,使得人很自然的聯想起“中西調和”的林風眠先生。可以感受到一種是似而非的意象性的“詩性寫意”。在她的畫面上,沒有為制作機理刻意為之的堆砌,也沒有為強調局部反復刻畫的痕跡,有的則是出于內心的自然流露和率性。這就是朱一諾作為一位女性藝術家的獨特視角,是一種完全屬于自己的,洋溢著朦朧詩性的女性表達。或許她的這種女性表達方式,少了某種彰顯的視覺沖擊力,但會更接近生命本源的親和力和滲透力,也許這就是筆者甫一進門所受到心靈撼動的主要原因吧!

        潤物細無聲

        朱一諾的作品形態已經不再單純的停留在竹子的形體表面,慢慢的借助竹文化延展到一些其他的素材,這時候便有了《中國戲劇?印跡》《生命?印跡》《時空?印跡》等系列作品的呈現,意在借助竹精神,呈現出她對大自然的獨特視角和個性洞見,憑借著她作為一位女性藝術家所特有的纖細敏銳,無不透出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式美”。“作為藝術家不僅僅要修身,更要有社會責任感,所以我也一直不遺余力的借助各個平臺讓各界人士學習竹子的精神,讓好的、真善美的東西去緩解物質性的焦躁與不安。”說到這里就不能不提一句,2013年開始國際漢語教師學院用她的作品設立了一項為期30年的獎學金,意在推動世界范圍內深入了解一種傳統的中國文化。

        從小范圍來看,這種影響在朱一諾家人的身上最為明顯,“某次回家,表弟一直跟在我后面,跟了許久才紅著臉說想求姐姐一幅畫,當時真的很開心,說明我的努力家人開始認可了。其次是我出席公眾場合的服飾都是妹妹特意為我設計的,說是要符合一個藝術家的氣質,放在以前她不嫌我煩就已經燒高香了。我對他們說之所以你們能在我的畫中找到共鳴最主要的是我們有著相同的生活環境,這些文化元素早已深深的烙印在每個人骨子里了,只是之前不愿意去靜下心來了解罷了。家里的小孩子們也對學習畫畫產生了興趣,我感覺寧波的文化氛圍在被商業氣息沖淡多年后開始慢慢的回歸了。”

        積極參加公益慈善,傳遞藝術家的公益力量,關愛“瓷娃娃”、“關注貧困地區婦女兒童醫療設施”,“幫助老區貧困兒童”、“黑蘋果青年匯”,支持全國大學生慈善公益項目等,都有她的身影,這些也是她覺得最快樂的事。

        朱一諾也把這種創新理念與竹精神融匯在繪畫教學中。“孩子需要探索未知的世界,老師要激發他們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她的教育方法有些別出心裁,并沒有按照傳統的套路進行,有些家長對于為什么不先教孩子素描感到困惑,不過當我看了一些孩子們的作品時,有些震驚了。孩子的天真無邪、發散的思維被有條理的誘發了出來,這種繪畫意境不恰恰是很多藝術家在找尋并渴望回歸到的那種本源狀態嘛!“當人們看待事物的時候,稍稍去掉其中的功利,停下你匆忙的腳步細細品味周圍不起眼的事物,你會發現這世界無處不美。”

        朱一諾

        1973年生于寧波,現居于上海。畢業于中央美院,作品曾入選世博會、上海國際藝術節、美國紐約藝術博覽會等;部分作品被英國皇室、澳大利亞華人博物館、澳大利亞皇家兒童醫院、瑞士巴塞爾大學、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收藏;更有部分作品被眾多世界名人收藏,其中包括英國維珍航空集團(Vir-gin)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Branson)、女兒李敏、中國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孟超院士、臺灣星云法師及一眾奧運冠軍等收藏。

        展覽:

        2013年《紫竹林里觀自在》朱一諾作品展,嘉應會館美術館,佛光山,蘇州

        2013年上海昆劇團《對畫牡丹亭》朱一諾作品展,思南公館,上海

        2013年《清風傳正氣節從竹中來》朱一諾作品展,土山灣美術館,上海

        2013年《中國-印跡》朱一諾個人作品展暨「中國文化日,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孔子學院總部,北京

        2012年朱一諾作品展,外灘1902藝術館,上海

        2012年“茶、水、墨、油、”朱一諾作品展,上海國際藝術節

        2012年“朱一諾作品展”,陸家嘴中國銀行私人銀行財富中心,上海

        2011年“印跡”朱一諾作品展,上海證大麗笙大酒店

        2011年“2011紅星”慈善之夜朱一諾作品展及拍賣,釣魚臺國賓館,北京

        2013年上海國際藝術節青年創意周,上海戲劇學院,上海

        2013年上海第七屆美術大展,中華藝術宮,上海

        2013年紐約藝術博覽會,美國

        2013年2013國際藝術節,意大利

        2012年紐約藝術博覽會,美國

        中國藝術品網創始人、批判家陳強: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中日韩在线 | 一级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 |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 免费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