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農村建設的方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F321.4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是戰略任務更是實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定,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深得人心,順乎民意的一項德政工程。這次會議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明確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建設農村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作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很多工作與之緊密相連,息息相關。這就要求國土資源部門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維護農民切身利益,從搞好農村用地規劃管理,保護耕地,積極推進土地管理、征地足額補償等方面,切實將工作做到實處,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新農村的思路
建設新農村,必須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開展先進生產進農家,幸福生活進農家,文明新風進農家,美化整潔進農家,和諧民主進農家的“五進農家”實踐活動,在促進農業產業化、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促進農村和諧穩定上求突破,促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而土地管理就是要根據新農村建設既定的發展目標,著實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問題,切實保障國家和糧食安全,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提供用地,把好土地審批關,指導土地整理工作,使新農村建設帶給農民實惠,受到農民擁護,扎實穩步的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新農村建設的土地管理措施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我國發展進程中的一項戰略安排,是一項重大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職能部門,要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在用地保障、土地規劃、資金配套等方面積極出謀劃策,努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依法管理、貫徹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和嚴格保護、合理利用資源的方針,落實嚴格的管理制度,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大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1科學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用規劃指導新農村建設用地
新農村建設要以村鎮建設整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以現代鄉村理念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科學合理地確定土地利用戰略目標,做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我縣可持續發展,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通過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進一步擴大建設用地比例,擴大中心鎮建設用地規模,實事求是地確定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等,使規劃適應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處理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用地需要,認真做好規劃,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留足用地空間,從而使新農村居住和產業發展用地得到保障,并引導農村和農民節約集約用地,達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生活居住條件的目的。
2.2積極推進農村宅基地復墾,推動新農村建設
建設新農村,主體是農民,戰場在農村,要千方百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村宅基地復墾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契機,一是宅基地復墾新增的耕地指標首先用于新農村建設,用地指標得到有效保證;二是拆遷戶的集中搬遷有利于新農村的集聚;三是“政府補一點、集體貼一點”的模式減輕了廣大農民向新農村點集聚的經濟壓力,也更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2.3建立和完善農村發展的土地收益分配體系
在我國現行土地稅、費體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農用地轉用和土地供應環節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環節取得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區的多、投向農村地區的少,投向經濟建設的多、投向社會事業的少。這種格局加劇了城鄉發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沖突,同時也使地方政府盲目擴張建設用地。新農村建設,要對這種格局進行必要的調整。比如,提高耕地占用稅的征收標準,加大力度支持農村綜合開發;制定和完善全國性的耕地開墾費征收標準以及使用、轉移和監督管理辦法,保障對占用耕地的有效補償;嚴格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征收管理,建立土地收益基金專項管理制度,嚴格規范土地出讓收益用于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具體標準,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4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
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外流和遷移,一些農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隨之廢棄或閑置,出現了空心村等現象,而與此同時,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環境的愿望越來越強。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在村鎮規劃的統一指導下,尊重并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因地制宜地開展土地規整以及廢棄閑置地的開發利用等多種形式的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減少農村居民用地的無序發展,確保農村居民點用地,不侵占城鎮用地規劃指標,使農村用地向中心鎮集中,用地指標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
3結語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求實創新的態度,全面推進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經濟建設,進而實現由傳統農村向現代農村的轉變。而其中涉及到的土地管理問題需要進一步深思和探索,要切實履行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的職責。嚴格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落實嚴格的管理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積極主動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關鍵詞】服務業 新農村建設 發展潛力
一、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影響和服務業的具體含義
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主要包括: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筑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在此種情況下,服務業自然而然地成為新農村建設成果的風向標。在當今社會,服務業作為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被大力推行、發展。服務業的發展程度也不可避免的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至關重要的指標。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的相繼出臺實施,我國服務業發展迎來了機遇期。服務業主要有兩種分類方式:一是分為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包括商貿業、餐飲業、住宿業、旅游業等。現代服務業則指一國或地區的產業結構中基于傳統服務業改造升級而形成的新型服務業。二是分為生產業和生活業。生產業主要包括金融、物流、中介咨詢、信息服務、科技研發、教育培訓等。生活業主要是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包括商貿、旅游、房地產、社區養老、家政、就業服務、物業管理、醫療健康和休閑娛樂等。
二、服務業在新農村的發展潛力問題
首先,政策支持服務業在新農村的發展。這是服務業在農村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政策對服務產業發展的支持,給中國的服務業帶來曙光。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新農村建設方針的提出,給農村服務業的發展灑下了希望。會上提出“生產發展”的新農村建設方針,服務業的發展自然而然包含其中。
其次,國家發展也需要農村大力發展服務業。2011年我國GDP總量為473104億元,2012年上升為519322億元。GDP總量及其增長表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快速發展的副產品便是城鄉差距的不斷加大。我國一直堅持建設和諧社會,縮小城鄉差距是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的 必然要求。服務業作為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點,其在農村的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趨勢。我國走的是可持續發展道路,城鄉發展相一致才能保證國家的穩步持續發展。并且,在農村發展服務業也符合本地發展的需要。服務業發展程度是一個地區或國家發展程度的象征,一個地區要向好的方向發展,必然要大力發展服務業。
再者,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的多樣化需求也為服務業在農村的發展提供了機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其中包括農民。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為51.9萬億,根據綠皮書數據顯示,農業所占比重為10.09%,比2011年上升0.05%。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加上其他產業在農村的發展,農村經濟呈現快速向上發展態勢。農村經濟的發展,加之新農村建設的支持,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必然提高,對各種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這為服務業在農村的發展創造了機會。
還有,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農村教育水平也有所提升。農村居民的知識水平提高,法律意識增強,也將促進其對服務業的需求,尤其是保障。服務業在農村的發展與農村本身的發展是成正相關的循環態勢的。服務業發展了,農村經濟也隨之發展;經濟發展了,需求增加,進一步促進服務業的發展。所以,服務業在農村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時相輔相成的。綜上所述,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服務業在農村是十分具有發展潛力的。
三、服務業在新農村如何發展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效用。首先,政府需要投資完善新農村的公共福利制度,包括醫療體制地完善、養老機制地完善、就業指導地開展、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公共設施地完善等等。再者,政府需要充分發揮其監督管理作用,保證農村服務業發展的公平行和穩定性。我國的經濟制度是政府管制下的市場經濟,政府的監督管理對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第二,引進外部資金。相對于城市,農村具有勞動力資源優勢和土地資源優勢。服務行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農村的廉價勞動力可使企業成本大幅度下降。迎合新農村建設的契機,當地可利用資源優勢招商引資,適度發展商業區。當然商業區應包括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面對新農村市場的特殊客戶群體,在起步階段適度發展服務業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實行產業整合策略,以其他產業的發展帶動服務業的發展。鑒于農村消費群體的特殊性,為減少某些服務行業的發展阻力,可利用產業整合的方式來帶動發展。以家政服務為例,由于農村固有的生活習慣,家政服務在農村建設的初期階段很難獲得市場。但如果整合家政服務和建筑行業,甚至再加入其它行業,采用免費附帶服務形式,便可以帶動這些發展潛力巨大但初期難以進入的行業。另外,產業整合使不同行業之間共享客戶資源,降低了資源獲取的成本,從而使其獲得成本優勢。由于對某些行業的必然需求,使新農村居民了解并親身體會其他相對較新服務,從而改變農村固有的消費和需求模式。
第四,在新農村建立新的專業化分工模式。可以在農村采用內部細化分工的方式來促進服務業在農村的發展。服務業作為人員集中型產業,可以大量吸納農村勞動力,推動農村的就業。同時,專業化的分工也可以提高農村服務的效率。內部化的分工會在新農村建立一種自給自足并且吸納外部資源的模式,不僅可以深化新農村服務,也可以拉近農村發展和城市發展的距離。
參考文獻:
中國是農業大國,為了推進社會經濟建設,我們需要對農業發展進行強有力的經濟管理,而社會經濟管理的核心就是農業經濟管理。伴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對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分析,旨在提出相關管理對策,為之后的農業經濟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經濟管理;新農村建設;發展
農業的發展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農業的經濟水平達到了相應的高度,不僅可以提升農村的經濟發展,還會對社會的平穩發展提供幫助。實際上,農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就是農業的經濟管理,這與當地農村的發展趨勢以及國家經濟政策密切相關,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好農業經濟管理這一艱巨而龐大的工作。
1農業經濟管理簡述
農業的經濟發展可以直接促進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并且能夠保證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所以,我們需要對農業、農業經濟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廣義上看,農村經濟管理指的是一種管理活動,而這種管理活動是以國家的經濟政策方針、社會經濟條件、市場環境為依據的;狹義上看,農村經濟管理需要與市場經濟條件和市場環境想節后,然后根據國家在經濟上當中政策方針,制定農業經濟將來的發展目標,在這個工程當中,不只是要對信息化再生產過程當中需要的要素進行計劃、決策、控制和組織協調,還要對生產資料當中的生產過程進行計劃、決策、控制和組織協調,讓農業經濟的發展更具規范化和法制化。
2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現在,我國正在不斷的提升綜合國力,所以比較重視工業發展方面的經濟管理,從而忽略了農業發展當中的經濟管理,因此導致農業發展當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實際生活當中,農村不具備前沿的整體發展水平,因此不能及時了解和認識經濟管理制度,從而不能以很高的管理制度對農產品的生產、分配、消費等進行管理,以致降低了經濟管理水平。比如,在對農業經濟的工作進行開展的時候,我們通常采用合作制的形式,這就會導致出現分配不合理的現象,進而引發經濟糾紛,這些現象的發生就說明我們在管理制度方面不具備完善性。
2.2缺乏專業的管理隊伍在開展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一支具備專業知識的管理隊伍。但是,現在的農業經濟管理現狀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對于能否開展好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我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專業管理隊伍的缺失問題。因為農村無論是在地理位置、經濟條件還是管理水平上面,都不可以與城市相提并論,因此,就極度的缺乏經濟管理方面的專業性人才,這對于農村經濟管理而言是硬傷。
2.3管理模式存在滯后性在傳統的管理模式當中,人們都是采取紙筆形式記錄和管理數據,但是如果數據的工作量太大,就會在記錄、整理方面出現一定的難度,從而降低了經濟管理水平,并且不能夠達到理想的經濟管理效果,這就體現出來農業經濟管理的滯后性。
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了目前我國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出現了什么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對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要拿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和管理策略,讓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3.1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加強重視自身管理職責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經濟管理息息相關,管理人員應對農業的經濟發展提高重視,不只是要對農業經濟的管理工作引起重視,還要知道作為管理人員,自身應該具備怎樣的管理職責和任務,在管理工作的實施工過程當中,管理人員要采用規范的方式進行管理。目前,國家正在大力的進行新農村建設,因此,當地政府應該要提高對農村經濟重視度,清楚農業經濟管理的價值,并且要舉辦農業管理人員的相關培訓工作,培訓合格了才可以上崗,在培訓期間,要讓管理人員能夠明確農業經濟的重要性和對其社會發展的影響性,進而讓管理人員充分的認識自身的管理職責。
3.2制定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每一項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都需要用管理制度進行支撐,這樣才可以讓工作的開展具備目的性。因此,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們需要發展農業經濟,而農業經濟的發展方針則是合理的管理制度,這樣才可以加快新農村建設。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進行合理的規劃,可以幫助加快新農村的發展,同時增進新農村建設的經濟發展。第一,我們需要改革戶創新現有的經濟管理制度,根據當今新農村的發展態勢來改變管理方針,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必須要符合時代的當地的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三點內容:首先,對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向做出改變,在傳統的農業結構當中加入經濟結構,融入當今的經濟發展木事,進而加快農村的整體經濟發展;然后,對農產品的外形進行改變,這是因為產品的包裝盒食品的安全息相關,這種做法除了可以打開市場,增加銷售量,還可以為農產品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渠道;最后,在傳統的農業當中融入新科技,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進而提高農產品的銷售產量。
3.3重視民眾利益,加強完善利益管理機制在經濟發展當中,民眾的利益居首位,所以為了發展新農村經濟管理我們需要重視和維護民眾利益,解決矛盾糾紛,進而完善管理機制。
4結束語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經濟管理需要與當今的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為了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我們需要不斷對其進行創新和改革,以期能夠為國民經濟我穩步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羅衛江.農業經濟管理研究的前沿問題與資助方向[J].時代經貿,2012(02):193.
一、對全市農村形勢的基本估價
通過視察,我們認為,我市農村的形勢是好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成效顯著,態勢良好。主要表現在:一是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不斷加強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的領導,農村的發展始終有著堅強的組織保證;二是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得到了較好的落實,農村得予持續發展、農民得予休養生息;三是農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生活狀況明顯改善,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四是農村發展的輝煌成就,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新農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視察中,我們看到,我市農村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有:一是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一、二、三產業的結構從年的36·5:27·1:36·4,調整為年的31·6:31·7:36·7。二是農民生活不斷改善,貧困人口逐年減少。年,農民人均有糧達365·7公斤,人均純收入達1553元;貧困人口減少為100萬人。三是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改觀。年,農業水利化程度達20·9%;已有890個村通了路、989個村通了水、939個村通了電、814個村通了電話、91·7%和93·8%的村分別通了廣播、電視;建沼氣池18萬口,40·1萬戶農戶有了永久住房。四是社會事業取得了進步,鄉村文明水平有所提高,農民素質得到增強。年,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3·5%,人均受教育年限達5·94年。五是農村基層組織健全,制度逐步完善,民主管理得到加強。
視察中,我們也看到,我市農村在發展中同時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一是農業基礎脆弱,綜合生產能力仍然較弱;產業結構調整步子不大,經濟發展仍很滯后;集體經濟實力弱,自我發展的能力不強;農村市場培育程度低,服務體系還不完善。二是農村貧困面大且貧困程度深,農民生活水平仍然較低。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面貌仍然較差。四是社會事業發展落后,鄉村文明程度低,農民素質教育不夠。五是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村組干部的待遇較低;農村還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構建和諧農村任務艱巨。
二、全市新農村建設推進情況
通過視察,我們認為,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有關會議和文件精神,圍繞生產發展,突出村容村貌整治,堅持從實際出發,采取有力措施,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歸結起來,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加強領導,提供保證。各縣(區)成立了強有力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和協調工作,并組建了工作機構,抽調了得力的工作人員,負責處理新農村建設日常事務,指導和協調新農村建設,還劃撥了一定的經費,做到了新農村建設有機構負責、有領導分管、有人員落實、有經費保障。二是積極試點,探索途徑。各縣(區)按照有關要求,結合實際,選擇了一些有一定發展基礎、建設條件較好、群眾積極性高的自然村進行試點,努力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和辦法,為全面進行新農村建設積累經驗。視察中看到,試點村工作進展順利,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三是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各縣(區)通過會議、廣播、電視、黑板報、宣傳單、標語等方式,積極宣傳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思路目標和任務措施,努力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輿論氛圍。通過不同形式的宣傳,各級干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新農村建設的氛圍在逐步形成。四是抓住機遇,穩步推進。各縣(區)抓住機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不斷加大投入,大力培植致富產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扶持為輔,認真進行村容村貌整治,農村特別是試點村各項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村容村貌有了新的改觀,農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新的變化。
三、推進全市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通過視察,我們也看到,我市新農村建設在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一是思想認識有差距。少數地方干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認識不到位、有誤區,特別是對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足。二是宣傳力度還不夠。對新農村建設的宣傳發動還不夠充分,對基層群眾宣傳的力度還不夠,存在“上級熱、下級冷,政府熱、農民冷”的現象。三是規劃編制較滯后。新農村建設規劃均處在把握上情、分析下情的醞釀階段,均未形成明確的規劃,編制工作仍然較慢。四是建設中困難較多。新農村建設中需要與可能差距大,投入嚴重不足,爭取發展項目、資金難度大,加之原已建設的基礎設施缺口資金大、欠帳多,建設新農村任務十分艱巨。針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提高認識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條件。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宣傳、教育和引導,通過宣傳、教育和引導,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認識,把各級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統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精神上來,使廣大干部群眾清楚明白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目標任務,從而增強各級干部的責任感,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齊心協力建設新農村。
加強領導是進行新農村建設的組織保證。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協調和指導,健全有關機構,充實工作人員,落實工作經費,保證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從目前的情況看,應當加強對有關工作的督促檢查,采取市負責縣、縣負責鄉、鄉負責村的辦法,分別派出工作組,對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情況進行指導和督查。督查的重點應當是組織機構的建立及經費保證情況、宣傳發動情況、規劃編制情況、試點推進情況和項目實施情況。通過督查,確保新農村建設試點和整個建設穩步推進。
(二)加強培訓,增強能力
加強培訓、增強能力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應當通過多種方式方法,切實加強培訓,提高各級干部的認識水平,增強組織實施者的工作能力,強化廣大農民群眾致富技能。應當繼續將新農村建設的培訓納入各級黨校、成技校的培訓內容和培訓計劃,不斷加大對各級干部、組織實施者和農民群眾的培訓。培訓應當結合農村實際、當地產業的發展和生產生活的需要,突出針對性、實用性,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盡力滿足干部群眾生產生活中的智力渴望和技能需求。
(三)因地制宜,加快規劃編制
規劃是對今后一定時期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設想。應當堅持規劃先行,加快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進一步明確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措施要求。規劃編制應當堅持加快發展、突出整治、重在基礎的原則,把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既做到目標宏偉、增強信心,又做到結合實際、切實可行。除市縣(區)制定全面規劃外,鄉村組也應當制定出具體的規劃或是打算,明確建設的思路、目標和任務,突出產業發展,一村一策,增強計劃性,減少盲目性。
(四)立足市情,分層次建設新農村
我市農村的發展條件不同,內地與邊疆、壩區與山區、交通便利地區與偏僻閉塞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差異較大。應當根據不同的發展條件和發展水平,確定不同的發展層次,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提出不同的發展要求,臺階式梯次推進。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層次,市委、市政府已經明確了按村、溫飽村、貧困村三類推進。從視察的情況看,建議還可增加兩個層次,把新農村建設分為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5000元以上)、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000元——5000元)、溫飽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924元——3000元)、貧困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67元——924元)、絕對貧困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67元以下)五個層次比較符合實際,更有利于整個農村的發展和進行具體的工作指導。根據我市貧困村、絕對貧困村所占比重大的實際,在制定一個時期的新農村建設規劃及進行工作指導時,應重點關注貧困村和絕對貧困村。分層次建設的目標及要求建議為:
1、村:高標準建設新農村,經濟發展產業化,基礎設施配套化,村容村貌特色化,鄉風文化文明化,生存環境生態化,社會保障體系化。具體要求是:農民年人均有糧達450公斤以上,年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基礎設施完善,連村路通柏油路,村內道路通水泥路,住永久住房,飲用安全水,使用安全能源,普及電話、廣播和電視,文化室、衛生室、活動場、公廁、垃圾場配套;生態環境優美,村容村貌美觀且具特色;文化生活豐富,鄉風文明;農民生、育、老、病、養得到保障。
2、村:按標準建設新農村,經濟發展走向產業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文化不斷發展,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初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具體要求是:農民年人均有糧達450公斤以上,年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以上;基本普及電話、廣播和電視,文化室、衛生室、活動場、公廁、垃圾場基本配套;生態環境較好,村容村貌美觀且具特色;文化豐富,鄉風文明,娛樂條件好;農民生、育、老、病、養初步得到保障。
3、溫飽村:著力發展農村經濟,抓好產業培植,繼續完善基礎設施,穩定解決溫飽,重點進行村容村貌整治,積極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素質。具體要求是:農民年人均有糧達400公斤以上,年人均純收入達3000元以上,基本解決通水、通電、通路、建住房、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問題,文化娛樂條件進一步改善,生存環境進一步好轉。
4、貧困村:發展農村經濟,逐步完善基礎設施,著力培植脫貧致富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全力擺脫貧困。具體要求是:農民年人均有糧達350公斤以上,年人均純收入達元以上,逐步解決通水、通電、通路、建住房、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問題,努力提高農民的素質及致富技能。
5、絕對貧困村: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創造發展條件,重點解決溫飽。具體要求是:農民年人均有糧達350公斤以上,年人均純收入達1000元以上,著手解決通水、通電、通路、建住房、通電話、通廣播電視等問題,努力改善居住條件和生存環境。
(五)建立投入機制,加快新農村建設
建立投入機制是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和機制保障。應當積極探索新的途徑和辦法,努力建立新農村建設投入的長效機制,不斷加大投入,加快新農村建設。一是應當在制定好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同時,儲備好農村發展項目,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支持,對新農村建設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多給予傾斜和照顧,加大投入,加快發展。二是各級財政應當不斷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在編制年度預算時,應以高于當年財政收入增長的比例預算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三是金融機構應當不斷調整信貸政策,研究確定加大對農村資金投放的辦法,拓寬融資渠道,支持新農村建設。四是應當鼓勵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參與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產業,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搞活農村流通。五是應當倡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政府引導、農民參與的原則,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發動群眾自己動手建設家園。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群眾投工投料的折資比例應達投入的60%以上。其中,村和村不低于70%,溫飽村不低于60%。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農村經濟發展來帶動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雖然當前城市化進程已經明顯加快,但農業仍然是我國的基礎產業、農村居民依然占據著總人數中的大部分,城市的發展本身也需要農村的支持。我國應該認清當前農業人口數量大這個事實,所以應該堅定不移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而新農村建設能否取得成效,獲得持續和健康的發展,這是直接由農村經濟發展情況來決定的,并且還關系到我國現代化事業的成敗和社會的穩定,所以應該把農村經濟建設作為首要任務,這樣才能按部就班地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
二、農村經濟管理在新農村建設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新農村建設時,為了可以讓經濟建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很多農村地區都會選擇通過資金籌集、統一管理的方式來進行,但是資金在分配和使用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些協調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想要得到解決,離不開農村經濟管理人員具備應有的工作技能。在進行資金統一管理的時候,管理人員應該對每一筆款項的去向和用處公開,提高資金使用情況的透明度,讓人們可以及時了解資金使用的情況。其次在資金使用和管理的時候一定要按照相關規定和政策來進行,確保管理行為合乎當前的政策。所以農村經濟管理在新農村建設中起到的作用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體現關注民生精神
在我國當前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新農村建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換而言之,想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離不開新農村的建設。如果農村經濟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客觀上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性,給社會的全面進步帶來很大的阻礙。為了避免這些情況,就要極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管理者一定要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民的利益上,并且以國家的方針政策來作為指導,這樣才能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也是我國政府關注民生的體現。
(二)加強農民主體地位
新農村建設是以農村經濟發展作為基礎和保障的,采取切實合理的經濟管理方式,一方面客戶以讓農村經濟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開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大新農村建設的成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建設方針上應該堅持以人為本,有效落實城鄉統籌發展工作。管理人員也可以動員廣大農村群眾來進行經濟建設,一方面可以取得經濟建設方面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農民分享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成果,這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城鄉統籌發展的精神。
三、農村經濟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更新農民的思想
我國農民占據總人口的比例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及時對他們的思想進行更新,如果他們的思想滯后,那么我們國家的三農問題就得不到解決和改善,經濟也無法充分發展,進而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一定程度的阻礙。政府應該加強思想方面的引導,讓農民可以及時更新自己的理念,做到與時俱進。
(二)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前在國際上,農業面臨的科技競爭形勢非常嚴峻,當前繼續提高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只有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斷得到提高,我國在農業方面的先進科技成果才能推廣下去,給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前進的動力。所以,廣大農民應該進行科技方面的教育和培訓,例如實行科技下鄉活動等等,讓農民學會利用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這樣就可以給農村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三)統一生產方式
我國地域廣闊、地域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加之受到生產規模限制,很多地方仍然采用人工的方式來進行勞作,機械化程度和產業化程度都很低,這種情況下給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舊有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于當前農業的發展,所以應該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而在農業生產模式上也要以設施農業和節水農業作為中心,可以起到很好的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效果,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新農村的建設。
(四)優化產業結構
去年春,這個村××縣委、縣政府確
定為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鎮黨委鎮政府和村兩委按照中央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的要求,依托農綜開發建設這個平臺,緊緊圍繞“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產業發展步伐,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促進黨的組織建設”的工作思路,把產業發展、村莊規劃和村容村貌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工作重點。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做好各項工作,經過一年來的艱辛努力,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夯實領導責任科學制定規劃
去年春這個村被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后,××鎮黨委、政府及村兩委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制定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組建了領導小組,落實了領導責任。鎮上確定黨委書記包聯,鎮人大主席張建平帶領三名得力干部駐村包抓項目建設。鎮領導和村兩委在認真分析村情的基礎上,參與研究制定了××村新農村建設經濟發展五年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村莊建設村容村貌整治規劃,同時制定了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文秘雜燴網一年打基礎、兩年大變樣、三年見成效計劃目標,堅持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主攻涉及經濟發展和服務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加快產業項目建設步伐的工作思路。通過廣泛宣傳動員,深入發動群眾參與,營造了新農村建設良好氛圍,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
二、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努力改變村容村貌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三、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加快富民強村步伐計生服務正常開展,群眾就醫難問題得到解決,村上建起水塔,90%以上的村民飲用安全衛生自來水。通過經常性的環境衛生整治和“一建三改”,公路、水渠及村民院落得到綠化、凈化、美化。隨著新村部竣工落成,村級文化活動室順利完成,縣上配發鼓樂、服裝、道具、圖書,建起籃球場,兩副乒乓球臺,購置了學習娛樂必需的桌椅及電視電教器材,管理有序,活動正常,一個欣欣向榮、充滿活力的新農村示范村正在形成。
一、村基本情況
xx村位于xx鎮中部,為鎮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口4255人,20個村民小組,890戶,全村耕地,面積2450畝,黨員91名,兩委干部7人,主要特色產業有四大懷藥種植加工、塑料加工、紙業生產等。2005年人均純收入3880元。
二、主要作法
1、強化組織,加大宣傳力度
村里成立了以村委主任為組長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選出工作踏實、責任心強的村民代表為工作骨干,負責新農村建設日常事務。利用各種宣傳方式,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意義、辦法和建設目標,進一步調動全村村民關心新農村建設、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加快新農村建設速度。
2、責任到位、分工合作、建立獎罰激勵機制
按新農村建設標準的九項要求,村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依任務性質不同進行了分工,將工作人員分成5組,分別負責不同工作,避免了推諉扯皮事件的發生。與此同時,經村兩委和村民代表會議研究,制訂了切合實際的獎罰措施,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各工作組定計劃定目標,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日程表,保證了各項工作的按時完成。
3、發動社會力量,多方籌集資金,確保工程順利開展。
針對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量大,需用資金多的情況,村建設領導小組發動社會各方力量,在取得多方支持的同時,借助市縣幫扶單位,籌措資金,使各項建設工程有了可靠保障。
三、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效
1、完成村莊編制規劃,村莊規劃編制合理,即符合農村生產生活習慣,又不失城鎮發展要求。
2、全村計劃硬化道路9條2900米,已完成8條2200米,剩余一條道路鋪設已近尾聲,月底前保證按時按質收工。道路綠化已做好計劃,確保美化綠化率達100%。
3、村莊排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全村共挖排水溝3630米,路溝預,制已基本完成,村內已建設積水坑塘3個。
4、全村共拆除低矮破舊房屋50間750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筑30間300平方米,確保了村容村貌的整潔有序。完成了長久垃圾的清理以及村內外的亂堆亂放清除,落實了四有一落實的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規范了各種線路架設,清除了村內各種有礙觀瞻的標語廣告,美化墻體10000平方米,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5、完成118個露天糞坑和簡陋廁所的拆除,改造衛生廁所850個。
6、完成了村文化中心建設,建起了村衛生室,理發店、澡堂和公廁,使村公益公共設施逐步完善。
7、建設了文化游園,保證了村民休閑時節的健身娛樂。
四、不足之處
1、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村內建設3處景觀墻工程還沒有完工。
近幾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解決“三農”問題的正確政策,農業形勢較好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為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使我們掌握了謀劃全局的主動權。但是也必須看到,“三農”工作仍存在不少問題,農民種糧收益減少,生產積極性受到影響。農業基礎脆弱,抗災能力不強,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在農業持續豐收、經濟形勢較好的情況下,出現了放松農業特別是放松糧食生產的傾向。對這些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歷史經驗表明,農業發展關系國民經濟全局,忽視農業往往導致整個經濟出問題。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業比重逐步下降是客觀規律,但農業的地位和作用絲毫沒有降低,反而更加重要。我們要始終牢記,我國有13億人口,保障糧食安全必須立足國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
堅持把“三農”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城鄉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業、農村、農民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廣闊市場、大量工業原料和豐富勞動力,是工業發展、城市繁榮、社會進步的強大支撐。農業基礎不穩,國民經濟不可能穩定;農村發展滯后,社會不可能全面進步;農民不富裕,全面小康不可能實現。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必須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我們要增強危機感,增強大局意識,更加重視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絲毫不動搖,堅持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任務絲毫不放松,堅持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力度絲毫不減弱。
“三農”問題事關全局。全局的工作需要從全局來抓。我們要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把挖掘農業自身潛力與工業反哺農業結合起來,把擴大農村就業與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結合起來,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穩步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形成城鄉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我們要動員全黨全社會的力量,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重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全面發展農村經濟,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逐步建立工農協調發展的機制。特別要抓住當前經濟發展較快和財政增收較多的有利時機,繼續鞏固、完善和加強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實實在在為農民辦一些實事。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于農村。
關鍵詞:新農村;產業發展;措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黨的管理等方面,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各地在新農村建設中,能全面準確把握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堅持扎實穩步推進農村產業建設,把產業發展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來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成效。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1.干部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不到位。一是對新農村建設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部分干部對新農村建設熱情不高,存在畏難情緒,照抄照搬規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對新農村建設存在理解上的誤區。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輕視產業規劃和生產發展,片面追求修村路,蓋新房,對民居設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產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
2.農村主導產業發展遲緩,農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數新農村建設不注重產業發展規劃和項目,致使生產發展沒有很好實施。以華坪縣為例,著力推進殖業、芒果、茶葉、烤煙、瓜菜、蠶桑、核桃為主的主導產業。但主導產業對大面積輻射作用、帶動作用還是不夠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艱難。
3.農民群眾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一是在新農村建設實際工作中,群眾難發動,思想難統一,行動慢半拍,不積極、不主動,政府熱,群眾冷的現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農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認為新農村建設是上面撥的款,所有的建設項目資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覺主動地參與性不高,由于農民群眾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進度、質量和效果。
4.新農村建設資金不足。在新農村建設中,資金投入以縣為主,資金投入視財力而定,而大多數鄉鎮財政困難,沒有更多的配套資金和投入,而根據新農村建設規劃和要求,大多數在設施中涉及農村道、水利、生態能源、教育文體、村莊綠化、醫療衛生、廣播電視電信等項目,建設內容多,任務重,在實際推進中,很難圓滿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
二、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基礎
1.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而產業發展是生產發展的核心內容。“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總體目標。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和首要任務。只有農村產業壯大了,生產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義的新農村;只有發展富民產業,農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撐真正意義的新農村,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2.發展產業促進生產是創建新農村物質和財富的基礎。只有產業興旺了,生產發展了,物質和財富才有基礎。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首先滿足農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滿足農村社會再生產以及擴大再生產的需要。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指的是生產發展和經濟建設,同時,生產的發展不僅帶來政治、文化、社會的進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會的同步發展和有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綜合反映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必須建立在生產發展提供的物質和財富基礎上。
三、新農村建設中產業發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施現代農業中,要堅持樹立發展產業作為推動生產發展貫穿于規劃和建設的各個環節,使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全面落到實處。
1.強化宣傳,提高認識。新農村建設工作,鄉鎮干部、群眾是基礎。充分發揮出干部、群眾的主體作用,就要通過召開各種會議對干部、群眾進行廣泛宣傳,讓他們真正清楚和明白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讓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體現,群眾主動參與,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工作將得以順利開展。由此,營造一個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輿論氛圍,形成了全社會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進新農村建設格局。
2.堅持規劃,強化產業。注重產業發展,堅持把生產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重點。培育主導產業,是保證新農村建設目標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它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布局,是一個促進農村協調,全面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