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能醫療發展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可穿戴設備正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詞。除了創業者和投資人,政策方面也在關注。國家發改委的《實施移動互聯網及4G產業化專項的通知》中,智能可穿戴設備作為亮點被提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擴大,這種以往更多令人聯想到醫院、疾病等概念的可穿戴設備正漸行漸近,走向普通人。
可穿戴設備時代到來
一顆芯片,放置在隨身的手環、腕表、眼鏡、戒指上,它就可以測量和記錄你的全部健康數據,如運動量、睡眠深度、血糖、血壓、體檢結果、治療效果等,并傳輸到后臺,為你提供醫療健康服務。這顆芯片,就是可穿戴設備的核心,在芯片背后,是通過軟件支持及數據交互、云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數據分析及處理功能的體系。
受智能手機銷售疲軟影響,三星已經加快可穿戴設備和無線接入的家用電器兩大類產品的研發步伐。蘋果推出的iPhone6Plus威脅到了由三星蓋世系列主導的大屏智能手機市場,而小米和聯想等競爭對手也在依賴價格優勢蠶食著三星的市場份額。因此,三星將繼續推出新產品來應對在智能手機市場遇到的嚴峻挑戰。三星將斥資15.6萬億韓元(約合150億美元)在韓國興建一座芯片制造工廠,以此來滿足智能手表、健康監測設備等可穿戴互聯產品的動力需求。
繼喬布斯之后,蘋果公司現任掌門庫克終于推出第一款屬于自己的“革命性”產品――Apple Watch。針對運動需求,這一系列預計面市單價為300多美元的Apple Watch專門推出兩款健身新應用。庫克說,這將改變人們的健身方式,比如設置運動類型、設立目標、記錄數據、記錄心跳、測量熱量消耗、鍛煉時間和距離等。
“果粉”一如既往地追捧,很可能使百花齊放的可穿戴領域變更格局。可穿戴設備在業內被稱為繼電視、PC、手機之后的“第四屏”。世界范圍內,谷歌、蘋果、三星等各大科技廠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設備領域,中國國內也由百度、華為、TCL、小米等公司牽頭,頗有掀起一場可穿戴設備革命的勢頭。小米了價格低至79元的智能健康手環,已經打起了價格戰。
目前市場上主要的可穿戴產品形態各異,主要包括:智能眼鏡、智能手表、智能腕帶、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環、智能腰帶、智能頭盔、智能紐扣等。分析人士認為,醫療衛生、信息娛樂、運動健康是熱點;產品功能方面,互聯、人機接口、傳感將是必不可少的功能。
據互聯網權威咨詢機構艾媒咨詢最近的《2013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各種設備出貨量達到230萬部、市場規模達到6.1億元。預計到2015年,中國市場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將超過4000萬部、市場規模達到114.9億元。
嶄新的商業模式
在細分領域上,健身醫療等初級領域仍然被研究機構看好。艾媒咨詢的報告顯示,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健身和醫療是當前最被看好的細分領域;據百度的《可穿戴設備用戶需求研究報告》指出,運動和健康監測成為用戶對可穿戴設備的核心需求。
可穿戴設備涉及到硬件和軟件,在商業模式的構建上,一是直接賣硬件賺毛利;二是硬件產品上面疊加軟件和互聯網服務做增值收費;三是通過收集用戶的個人相關數據,配合云計算技術,向特定企業售賣云端數據。
通過賣硬件賺毛利是比較傳統的做法,硬件產品具有天然的現金流,大量硬件產品的售賣可以獲取巨大的利潤。比如,小米手機售賣了300萬到500萬部手機,而小米手機相關配件銷售2013年達到6億銷售額。除銷售智能手表外,可穿戴設備公司還可以附帶銷售配件設備如DIY的顏色、藍牙耳機、充電底座等外設,可能有意外的收獲。
另一方面,硬件設備的市場環境競爭激烈,作為創業型的新興公司在沒有大銷量的情況下受到上游廠家的擠壓,成本上升,需要應對多方面的威脅,光靠硬件賺錢成為一件越來越難的事情。奇虎360董事長周鴻曾經說過,未來硬件不賺錢,通過互聯網提供的服務來盈利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通過硬件產品上疊加軟件和互聯網服務做增值收費是一種倡導的趨勢,比如亞馬遜賣的kindle平板電腦幾乎成本價出售,但是它依然可以從用戶買書、買視頻、買游戲、買各種各樣的服務中賺取大量現金。比如,未來的智能手表可以通過公布一部分表盤,然后對另一些精美的表盤進行收費類似的模式。
通過手機用戶的個人相關數據,結合大公司的云計算技術,向特定的企業售賣云端的數據或者自己對用戶數據進行分析推薦相關的服務,是一種各大智能手表廠商都比較看好的模式。智能手表具有貼身的特性,可以收集用戶運動、睡眠、心率等身體特征數據,基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實現精準的推送健康相關產品的消息,從中獲取分成。
國內產業現狀分析
業內人士認為,可穿戴設備成為科技及醫療器械領域重塑產業格局的重要機會。在醫療行業的各個細分領域,包括診斷、監護、治療、給藥等環節,都有可能全面實現智能化。國泰君安的一份研報曾指出,移動互聯網、可穿戴設備、大數據的新技術或將全面顛覆傳統醫療器械和醫院治療的商業模式。
國內可穿戴設備產業鏈主要分布在華南。華南的制造業產業鏈比較完善,整條產業鏈從原材料、方案設計到制造加工都比較完整和成熟。不過,華南的這些可穿戴設備創業者,從硬件開始創業的不少廠商缺少互聯網思維,不明白怎樣利用互聯網來進行增值開發,也不太明白構建設備背后數據挖掘的價值。
可穿戴設備市場產業鏈主要包括硬件、行業應用、社交平臺、運營服務、大數據、云計算等環節。不同的創業公司從不同的切入口進駐掘金。各地也開始在各個細分領域進行產業布局,但到目前為止,可穿戴設備產業初步形成的兩個地區,只是深圳和上海。
深圳今年將以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精密檢驗檢測儀器等為重點的智能裝備產業,作為未來產業予以重點培育發展。深圳市長許勤表示要充分認識加快發展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智能裝備產業的戰略意義,加快完善規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前瞻把握未來市場需求,搶抓機遇,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根據規劃,深圳將圍繞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通過技術創新、示范應用,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建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國內一流智能裝備產業基地;充分發揮深圳在電子信息產業、通信設備、技術創新、市場機制體制等方面的優勢,瞄準網絡化、智能化、精密化的趨勢,大力培育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智能裝備產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中國目前最大的智能穿戴公司――上海果殼電子有限公司自2013年推出全球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手表后,9月上旬,果殼智能手表二代面世,該款智能手表也是世界首款圓形智能手表。
除了果殼以外,歐孚通信、云蟻科技等也將可穿戴視為未來的藍海,推出了系列產品,國產智能穿戴正在浦東落地生根,有望在新一輪IT變革浪潮中彎道超車。據百度《可穿戴設備用戶需求研究報告》顯示,果殼智能手表已經占據7.4%的市場份額,是唯一入榜的國產智能手表品牌。2014年3月,果殼的訂單量突破30萬臺,超過美國pebble智能手表28萬臺的出貨量。
果殼這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這是一個“山寨”的拐點。果殼電子已成為國內第一大、全球排名第七大智能穿戴廠商,在智能手表領域按規模計算,果殼電子位列全球第四。
>> 可穿戴設備市場尚未引爆 2013年,可穿戴設備元年 CES2014,最潮可穿戴設備來襲 可穿戴設備亂局 回歸可穿戴設備 改變·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 掘金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來襲 盲人可穿戴設備 掘金500億美元可穿戴設備市場 可穿戴設備應貼近市場需求 4G點燃可穿戴設備市場 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市場面臨爆發 健身監測是可穿戴設備的重要市場 可穿戴設備市場發展前景可期 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可穿戴設備期待爆發 可穿戴設備新動向 可穿戴設備“硬”傷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關鍵字:可穿戴設備;CES;智能手表;智能手環;Android Wear
DOI:10.3969/j.issn.1005-5517.2015.2.002
2014年是可穿戴設備發展歷史上不平靜的一年。從年初CES上的無限風光,到年中各大賣場的少人問津,再到年底的黑色星期五搶購潮,可穿戴設備歷經動蕩后更顯無限生機。2014年可穿戴市場經歷了下面幾個重要事件。
1月美國拉斯維加斯的高科技產業年度CES大會上,可穿戴技術走到了臺前,各大廠商紛紛推出新產品,是2014年可穿戴設備熱鬧的開端。Pebble展示了其金屬腕帶的Steel智能手表。索尼、英特爾和Garmin的智能手環都在此次大會上齊齊亮相,CSR的智能藍牙珠寶為早已擁擠不堪的秀場更添一抹高大上的光芒。
4月可穿戴市場開始進入低谷,Nike宣布放棄穿戴硬件,70人的Fuelband硬件團隊中,有大約55人被裁減。
5月智能手環和手表銷售不旺,BestBuy產品陳列規模減少。
6月可穿戴市場再次升溫,谷歌發表AndroidWear和Google Fit,LG和三星的Android Wear手表開始在Google player預售。
7月小米79元的低價小米手環。
9月蘋果Apple Watch,并將到2015年一季度正式銷售。
11―12月Mot0 360開始在北美熱銷,各大可穿戴設備公司紛紛備戰黑色星期五和圣誕季銷售。
長期跟蹤可穿戴市場研究的公司Canalys2014年對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預測也是幾經變化,一波三折。
在2014年8月的報告中,Can alys把可穿戴設備分成基本型和智能型兩種,基本型是手環類似的產品,主要是記錄身體運動的狀態,而智能型可以安裝第三方的應用軟件。Canalys指出相較2013年同期,2014年上半年全球增加了684%。在基本型市場上Fitbit和Jawbon依靠其廣泛的渠道成為銷售量最大的兩家。在智能型市場上三星依然是老大,第二季度三星了Gear 2,Gear 2 Neo和GearFit三款產品,7月三星其第15款穿戴產品,也是第一款Android Wear智能手表Gear live。Canalys分析師DannielMatte預測借助Android成熟的商業操作系統,智能可穿戴設備公司可以更快地將產品推向市場。
2014年9月蘋果了大家期待已久的Apple Warch,Canalys在9月的報告中對2015年可穿戴市場做出更為樂觀的預估:相較2014年市場將增長129%,達到4320萬臺,其中智能穿戴設備將大幅度增加到2820萬臺,基本型的可穿戴設備將達到1500萬臺。Canalys分析師Danniel Matte更看好Apple Watch,他預計2015年智能穿戴市場的推手將是蘋果,Apple Watch的用戶界面設計得更加精致,把健身、醫療和個人通信多種功能集成在一個設備上,讓人們更愿意佩戴。Canalys在9月的報告中也注意到中國超低價格的可穿戴設備產品,比如小米手環在市場上的銷量和影響力也不容小噓。
2014年11月Canal紿出了2014年Q3的可穿戴設備銷售報告,摩托羅拉憑借Mot0 360單個產品取得了15%的市場份額的好成績,憑借精巧的設計,Moto 360成為最受市場歡迎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產品。三星依然占據52%的市場份額,但是這是三星憑借16個產品機海戰術的結果,如圖2所示。Canalys分析師Daniel Matte雖然繼續看好Apple Watch,但也承認Android Wear平臺雖然年輕,但將會成為除了蘋果Watch OS以外的另外一個熱門的可穿戴OS,成為設備開發商的重要平臺,Android Wear依托18億Andoird手機的市場占有率,未來在市場會有進一步的成長空間。
縱觀2014年可穿戴設備發展已經大幅超過了傳統PC和智能手機的發展速度。國外分析機構和專業人士普遍看好2015年可穿戴市場。美國Macquarie Securities分析師Ben Schachter 2014年底撰文說,“我們將見到更多的健身智能裝置、健康管理監測工具以及智能眼鏡,明年將是個起步”。從可穿戴設備產品的形態看,Gartner預估,2015年將有一半配戴健康手環(即Canaly報告中的基本型)的用戶轉戴智能手表。2015年全球健康手環銷售量將從2014年的7,000萬支減至6,810萬支。在智能手表市場上,Forrester預測,Apple Watch將是亮眼明星,預期將有更多的Apple Watch App問世。但是分析人士也承認,來自Android和其他品牌的智能手表競爭者也將愈來愈多。據市場數據公司Statista的一項調查顯示,穿戴設備市場在2015年將會創造71.4億的銷售額,比2014年的51.7億增加了38%。
未來幾年,可穿戴設備應用主要有三大熱門領域:游戲和娛樂、信息交互和健康醫療。其中,健康醫療更可能成為可穿戴設備的大熱門,可穿戴設備的近期發展將主要取決于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推動。IDC預測,2015年醫院將邁入數碼化時代。到了2018年,65%醫院和療養院的互動溝通將透過移動裝置來完成,其中多數將使用穿戴設備上的App做遙控健康監測,還可提供虛擬的醫療照護。
近期,隨著谷歌眼鏡、智能手表等智能消費終端的推出,一股由可穿戴設備掀起的科技浪潮正試圖開啟物聯網2.0時代的大門。相較于物聯網1.0時代對傳統行業的信息化模式,由可穿戴醫療設備帶動的物聯網2.0時代,正在致力于突破孤島,實現各種應用的互聯。而在亞健康和個性化健康管理的觀念日益普及下,可穿戴設備也在成為喚醒醫療物聯網2.0的潮流先鋒。
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可穿戴醫療的前景很美,但其價值并未真正顯現,已面世產品與用戶的實際生活仍有距離。
不得不規劃和管理的亞健康狀態
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很多人由于不正確的生活方式,身體常常處于亞健康狀態。中國首部保健用品藍皮書《中國保健品產業發展報告》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亞健康狀態者所占總人口比例高達77%,即中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數已超7億。人體處在亞健康狀態,就極有可能患上各種嚴重疾病,如心腦血管病、骨質疏松、腎結石、關節炎、痛風、高血壓、癌癥、高脂血癥、糖尿病等。可以說,亞健康就是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前狀態。
歐美國家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提出和普及“亞健康概念”,在這一點上,我國的起步比較晚。目前我國的“亞健康”人群規模及嚴重程度,已不容我們樂觀,特別是企業職員、中高層管理人員及強腦力工作者,亞健康狀態尤為嚴重和普遍。
幸運的是,隨著科學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重大疾病的治愈率逐年提高,即使是癌癥,如果及早發現,有效治療的話也是可以被治愈。那么,如何規劃和管理的亞健康狀態呢?
幸運的是,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采用多種傳感器的融合、創新的可穿戴設備,正在打破原來的狀態。
例如:通過生物傳感器監測到人體血壓、血脂過高時,能警告用戶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運動傳感器負責監督人體每天的鍛煉情況;環境傳感器負責監控人體周圍的環境狀況(如有無吸煙和環境污染等);最終,通過三類傳感器的有效配合,很好地控制疾病。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夠避免看急診和住院治療,減少就醫次數、節約費用和人力成本。
正因為可穿戴醫療能夠讓患者(用戶)管理自己的疾病,得到及時的幫助。因此任何一個慢性病里面,上百萬的活躍、專注的用戶是完全有可能的,大量的用戶的臨床數據存在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可穿戴智能醫療能夠協助患者進行經過科學設計的個性化健康管理,通過檢查指標來糾正功能性病理狀態,中斷病理改變過程。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夠避免看急診和住院治療,減少就醫次數,帶來費用和人力成本的節約。在全球范圍內針對移動醫療服務效果的臨床研究顯示,出院后的遠程監護可將病人的全部醫療費用降低42%,延長看醫生的時間間隔71%,降低住院時間的35%。
健康管理理念的興起使可穿戴醫療有了廣泛的需求基礎。從蘋果UP手環到谷歌眼鏡,涵蓋了健身、健康管理等方方面面,有人甚至預言“可穿戴醫療革命”即將引爆。
醫療:可穿戴設備最具前景的應用領域
從2013年起,五花八門的可穿戴設備開始出現,智能眼鏡、智能手表、運動手環、穿戴心電馬甲、可穿戴式血壓計……這些可穿戴設備被認為是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后最熱門的移動產品。2014年5月,中國(北京)國際技術轉移大會舉辦了“可穿戴醫療設備與智慧健康”專場,其設立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展臺讓參觀者大開眼界。
2014年5月,可穿戴設備領域出現了幾件重大的事情,一是Google 1.3億美元領投大數據醫療Flatiron Health,以及蘋果招募醫療人才(蘋果公司過去一年至少已經從生物醫學領域挖走了6位一流專家。5月29日上午,英特爾也在Re/Code大會上推出了智能T恤產品。
這款T恤,是由英特爾之前收購的AIQ公司開發的。T恤搭載Edison芯片,采用可拆卸電池供電,方便用戶清洗。同一天,三星也了一款名為Simband的可穿戴醫療平臺。這款產品與現有的智能手表非常相似,采用正方形外殼和大號的彩色觸摸屏,并且配備Wi-Fi和藍牙模塊,可監測心跳和含氧水平。
正因為有如此多種類的可穿戴設備投入市場,2014年也被稱為“可穿戴科技之年”。也正因為可穿戴設備在醫療領域廣泛的應用前景,有專家預測,可穿戴醫療設備將是引爆醫療健康領域的一場革命。因為它不但可以隨時隨地監測血糖、血壓、心率、血氧含量、體溫、呼吸頻率等人體的健康指標,還可以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也許就在2016年,醫生坐在辦公室里,就可以通過一部智能可穿戴設備反饋的信息查看地球另一端某個病人的心電圖,這就是正在發生的醫療技術革命”。美國霍普金斯醫院前心內科醫生Eric Topol 在他的新書《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medicine》中,將可穿戴醫療設備和移動醫療列為醫療領域最具潛力的破壞性創新技術。
市場研究機構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研究表明,醫療是可穿戴設備最具前景的應用領域(其次是健身和娛樂);Ahadome預測可穿戴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至少占可穿戴設備的50%份額。可穿戴設備將為醫療器械行業帶來一場革命(微型化―便攜化―可穿戴化),不但可以隨時隨地監測血糖、血壓、心率、血氧含量、體溫、呼吸頻率等人體的健康指標,還可以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如電離子透入貼片可以治療頭痛,智能眼鏡可以幫助老年癡呆癥患者喚起容易忘記的人和事,Google Glass可以全程直播外科手術等。
據IDC估計,到2020年無需人工操作的可穿戴智能設備總數將超過300億個,而能連接上網的各種“小玩意”則會多至2120億個,其中有近2/5屬于醫療領域。根據iiMedia Research數據,2012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為4.2億元,到2015年這一市場預計將達到12億元,2017年將達到47.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0%。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報告顯示,未來5年內,可穿戴設備的整體市值將超過80億美元(約合480億人民幣),主要受益于醫療保健類產品的推動。
探索怎樣的商業模式?
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能夠有效地協助患者進行個性化健康管理,通過對各項指標的檢測來糾正功能性病理狀態。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進入這個領域。醫療領域,一直都是各種新技術覬覦的重點市場,在中國醫療服務大概是2-3萬億人民幣的規模,占GDP5%-6%的比例左右。美國的醫療服務市場則達到了2-3萬億美金,占到美國GDP比例的17%左右。
目前,可穿戴醫療設備在技術層面已經有了很多突破,可穿戴設備正在通過語音識別、眼球追蹤、骨傳導技術、低功耗和能源技術、裸眼3D技術、高速無線、人體芯片和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開始生產越來越多的產品。智能手環、智能腕表、智能耳套、智能虹膜、智能腰帶、智能鞋……各種具備檢測體征、睡眠、坐姿、腦電波等功能的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也在市場上掀起熱潮。目前,可穿戴設備已經被應用到慢性病管理、疾病預防、健康保健、居家養老等方面。不過,大多數產品仍處于實驗期或推廣初期,且價格偏高,商業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如果以“互聯網基因”來定義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當然目前價格偏高的價格還不能讓大多數人接受。所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探索如何通過硬件粘住客戶,以及如何利用硬件背后收集到的醫療云端“大數據”來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經過比較和總結可以發現,目前通過設備銷售來完成價值轉移的商業模式已經越來越少,更多的公司開始通過服務模式的改進向用戶、企業、科研機構、醫院、醫生甚至保險公司來收取費用。下表就列出了一些衍生的商業模式:
綜合來看,尋找可以產生增值效益的商業模式對可穿戴醫療設備廠商尤為重要。可穿戴醫療設備行業產業鏈由硬件、應用、運營服務、大數據等組成。醫療設備制造商、移動運營商、系統集成商、軟件方案商等都是移動醫療產業鏈的重要參與者。
目前,可穿戴醫療設備雖然技術層面已經有所突破,但是可穿戴醫療作為未來移動互聯新的入口,最大的潛力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通過硬件粘住客戶,在于硬件背后收集到的醫療云端“大數據”,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商業模式。
普及尚需時日
醫療穿戴設備這一技術不僅給慢性病患者帶來了自由,減輕了住院的經濟負擔,而且為醫院節約了醫療資源。特別是中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以后,老年人需要更多的醫療關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每一位老年人都佩戴移動醫療設備,進行實時的醫療監控。老年人需要長期的醫療監控的特點為醫療穿戴設備提供了極大的市場。除了用于個人醫療保健和生活運動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外,用于醫生護士臨床治療和監護的移動式可穿戴設備儀器,也在陸續應市。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4年6月末),中國投入醫療穿戴設備研發和生產的企業達到420家左右,國際上則達到2000多家。但是目前為止,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很多公司推出的可穿戴醫療產品銷售狀況并不樂觀。比如浙江嘉興統捷科技研發的針對中老年人的手機手表式健康檢測遠程跟蹤監護器“腕寶”,因自身產品因素,通過網銷及直銷的模式均未達到預期目標。另外,如三星智能手表的銷售數據顯示,其日銷售量僅為800~900臺,遠低于預期,其中價格昂貴是主要因素。九安醫療為了提前布局前端智能醫療可穿戴設備,曾重磅推出的iHealth產品,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產品對公司業績貢獻并不大。九安醫療2013年年報數據顯示,其營業收入為4.07億,同比增加14.46%,其凈利潤為虧損834萬,同比下降219.52%。其主要是外銷的iHealth產品賬款壞賬達到383萬。
同樣在美國,可穿戴設備產品的利潤也并不樂觀。2014年1月份曾有報告稱有1/3的用戶在購買可穿戴設備之后6個月內即停止使用。美國的一些醫生指出,目前可穿戴醫療設備功能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大部分可穿戴設備的功能都集中在記錄步數、估算消耗的熱量以及跟蹤用戶的睡眠質量等方面,還有一些可穿戴設備能夠跟蹤記錄許多用戶的活動數據,但是這些數據最終卻難以幫助人們針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有意義的改變。也正因為如此,耐克公司就在前不久宣布裁減可穿戴硬件團隊。
一、醫療應用前景值得期待
來自經濟學人智庫調查顯示,近一半的醫生認為未來既需要遠程數據處理和診斷決策的服務,更需要智能可穿戴智設備的支持。智能可穿戴設備極具發展潛力,作為移動互聯新的入口,最大的作用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通過硬件粘住客戶。通過硬件,可以收集到海量的醫療數據,由此衍生出很多商業模式,如利用海量醫療數據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遠程服務、為臨床外包機構提供研發服務、為醫院提供自動分診服務等。如今一些健康服務提供商提供的個人健康管理業務,實現了集前端健康管理終端和后臺管理服務為一體,消費者可以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內置的“體征檢測感知終端”監測出體征信息,并通過網絡將信息發送至相應的健康監測中心,從而隨時隨地獲取個性化監測服務、長期健康檔案管理服務和定期健康監測報告。
二、醫療健康服務應用價值
智能可穿戴設備是利用人們日常穿戴,如眼鏡、手表、手環、服飾及鞋襪等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而推出的設備,可以用緊貼人體的佩戴方式測量各項體征,目前已問世的設備包括智能眼鏡、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鞋墊等。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可以即時獲取個人實時體征信息。而傳統醫學的診斷,多基于某一時刻的靜態體征數據,實時數據的便利獲取和積累有助于推動基于動態體征數據診斷的醫學研究,對于病情診斷和健康管理的自我量化意義重大。表1例舉了智能可穿戴設備在人體生理監測的典型應用。智能可穿戴設備除用于生命體征的檢測外,還可以對疾病治療起到輔助作用,通過傳感器采集人體的生理數據(如血糖、血壓、心率、血氧含量、體溫、呼吸頻率等),并將數據無線傳輸至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再將數據發送至醫療中心,以便醫生進行全面、專業、及時的分析和治療。
智能手環、智能腕表、智能耳套、智能虹膜、智能腰帶、智能鞋……各種具備檢測體征、睡眠、坐姿、腦電波等功能的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在市場上掀起熱潮。在媒體熱捧和強大的營銷攻勢下,很多樂于“嘗鮮”的消費者趨之若鶩;享受著可穿戴設備帶來的美妙體驗與保健功能。然而,也有越來越多的用戶與行業專家發現,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產業鏈尚未完善,產品的功能仍然存在不少局限。而對于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而言,可穿戴醫療的發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呢?
三大潛力和投資新寵
可穿戴電子設備是當下前沿科技的熱點,醫療產業則是近年中國改革的核心。當可穿戴設備應用于醫療保健領域,勢必引發各方的高度關注。可穿戴醫療設備是將可穿戴技術應用于體征檢測、運動數據統計及健康狀況改善的設備統稱,具備監測生理指標、記錄數據、動態觀察等三大作用。
據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報告顯示,未來5年內,可穿戴設備的整體市值將超過80億美元(約合480億人民幣),主要受益于醫療保健類產品的推動。而根據全球移動通訊系統(GSM)對移動醫療行業的測算標準,預計到2017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市場銷售規模將接近50億元人民幣。可穿戴醫療設備為何會引爆中國市場?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可穿戴醫療在中國發展的三大潛力:
第一,數字醫療勢不可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比重穩步上升,這與中國當前整體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較低和供給不足形成矛盾。在中國,醫療服務的規模大約是2~3萬億人民幣,占GDP的5%~6%;而在美國,這一數值是2~3萬億美元,占到GDP的17%左右。醫療服務的數字化可以緩解我國醫療供給不足,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
數字醫療結合了大數據、可穿戴科技、移動終端應用、社交網絡、認知計算、3D打印等前沿科技。變被動的疾病治療為主動的健康管理,維護健康的同時,節省了普通醫療檢測的支出。目前,可穿戴設備已經被應用到慢性病管理、疾病預防、健康保健、居家養老等方面,如全球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可穿戴產品,就是美國可穿戴技術及音頻設備開發商Jawbone公司推出的UP智能手環,它能監測并管理日常活動、睡眠情況和飲食習慣等數據。
第二,人口老齡化帶來特殊醫療服務需求。中國正邁入老齡化社會,多數家庭的結構呈現4-2-1的倒金字塔形態,即一對年輕夫婦同時要贍養四位老人,并撫育一個孩子,其中任何一個人的健康出現問題都將可能帶來難以承受的金錢、時間及精力方面的壓力。因此,與健康管理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正越來越受到重視。類別繁多的可穿戴醫療設備應運而生,方便、舒適,可實時監控老人和孩子的體征,為繁忙的上班族提供了關懷家人的更好途徑。
第三,可穿戴設備綜合硬件和軟件的優勢。一方面,硬件技術不斷發展,計算機終端的外形越來越小巧,從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到可隨身佩戴的小物件;另一方面,無線網絡、云計算和社交媒體等能為可穿戴設備的用戶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形成豐富多元的商業生態系統。
在這些客觀因素的驅動下,百度、三星、谷歌、盛大、九安醫療等IT硬件、軟件、服務提供商和醫療器械公司紛紛加入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競爭中。如九安醫療與蘋果公司合作,設計生產可便攜式醫療設備、手環等,檢測血壓、血氧、體重等基本體征,并通過APP應用進行數據記錄、分析和慢性病跟蹤、管理。2013年創業板“九安醫療”的股價尚在10元左右徘徊,而2014年2月一舉上漲到25元以上,反映了投資者對可穿戴醫療產業前景的樂觀態度。
五大瓶頸需要突破
當智能眼鏡、頭罩、手表、手環、腳環、睡衣、鞋子、襪子漸漸“攻占”人體的各個部分,形成人體信號的體域網(Body Area Network),人們是否會質疑可穿戴設備果真如此神奇、潛力無限?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面臨哪些市場挑戰?
首先,可穿戴設備應回歸用戶需求和價值定位。大數據、粉絲經濟等新概念層出不窮。可穿戴設備外觀炫酷,的確能夠在短時間吸引一部分消費者購買。但是沖動引導的購買行為,無法產生持續的購買力;已經購買的用戶,也不會持續、長期地佩戴。并且,可穿戴設備背后的社交媒體、大數據和云計算,由于缺乏足夠的用戶群和數據積累,無法體現進一步的價值。
當下,不少智能硬件為了智能而智能、為了聯網而聯網、為了開發應用而開發應用,未能真正抓住用戶“痛點”,迷失商業模式本質的三大要素——客戶價值的獨特性、關鍵資源的不可模仿性和盈利途徑可持續性。比如,基于百度云開發的可穿戴設備“咕咚手環”,主打“運動狀況提醒”、“睡眠監測”、“智能無聲喚醒”三大功能。但手環其實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無法糾正用戶的不良生活習慣。如何鼓勵用戶長期佩戴,培養用戶黏性,為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值得深思。
其次,可穿戴設備須擺脫“智能手機附屬品”的窘境。目前,可穿戴設備大多非必需品,比起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并不具有顛覆性。眾多智能手環可以記錄睡眠時間和行走路徑,而智能手機很容易就能實現這些功能。如盛大旗下果殼電子的一款智能便攜設備GEAK Watch,可引入WiFi模塊、搭配藍牙4.0技術連接智能手機,接收信息提示、查看郵件標題等,但它僅僅還是智能手機的一種附屬品。目前少量可獨立使用的可穿戴產品已經問世,值得進一步探究。
第三,需要擊破硬件開發的技術壁壘。可穿戴設備是人與世界溝通的新工具,開啟了物聯網2.0時代的大門;但與軟件相比,在硬件方面,可穿戴設備面臨更大的技術壁壘。如MEMS(微機電系統)承擔了可穿戴設備傳感器和執行器的重任,但中國MEMS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初創企業聚集于長三角,其技術遠落后于國際巨頭。此外,可穿戴設備還存在電磁輻射、電池續航能力差、依賴智能手機、用戶界面和用戶體驗有待改善等問題。
第四,需要提升監測數據的可靠性。在美國,可穿戴設備上市必須經過FDA認證,而中國尚未出臺相關的監管法律或法規。可穿戴醫療設備的檢測結果能否被醫院認可,對可能發生的醫療事故如何處理,尚無定論。另外,即使可穿戴醫療設備準確捕捉了使用者的各種體征,它是否能妥善分析這些醫療“大數據”,得出靠譜的結果,來指導人們的睡眠、飲食、工作、運動,仍然需要臨床測試來進行驗證和比對。
[關鍵詞]智能家居;居家養老;模式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8-0305-01
1 前言
“居家養老模式”住宅是我國現階段解決問題比較理想的模式,隨看我國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嚴峻,對于“居家養老”模式住宅的設計建設應當更多地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并成為普遍研究的課題。
2 基于智能家居的居家養老模式研究的意義
智能居家養老系統的產生使得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時間和地理環境的束縛,借助于各種智能穿戴設備和數據網絡互聯,在自己家中過上高質量高享受的生活,在健康安全也更有保障。相比于傳統的養老方式,智能居家養老可謂是其升級版和優化版,繼承中國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的同時,既滿足老年人對“家”的需要,又充分滿足了子女對老人的呵護需要與管理。針對受眾主要以老年人為主,這款App在設計初期就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界面簡潔,操作簡便,具有一鍵呼叫,精準定位等功能防止突發事件的產生。另外該App可以通過具有無線傳輸功能的心電監測儀、血壓監測儀、脈搏手表等設備能夠檢測老人的血壓、體重、血脂等狀況,讓普通的日常生活融入系統的醫療檢查,所測數據直接傳送到所屬醫療服務中心的老人電子健康檔案,一旦出現數據異常,智能系統會自動啟動遠程醫療,必要時上門進行醫療服務。同時系統自帶的數據庫可以作為老人的備份健康檔案,實現對老年人檔案的電子化管理,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動態數據庫,使子女可以在APP上動態查看老年人的身體情況,還可根據需求自動生成初診病歷,在就醫時作為醫生對病情分析的有效參考。
3 智能化居家養老模式”的原理
為解決空巢老人的居家養老問題,本文提出“基于智能化居家養老新模式”,旨在通過信息化手段,利用智能化、傳感器技術和RFID射頻識別技術,解決空巢老人日常生活問題,從而實現智能居家養老。
隨著不斷發展,其技術也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利用智能化的傳感器技術和網絡監控視頻技術,實現智能化居家養老(利用傳感器技術,按照自動報警裝置,保證老人的人身安全。通過視頻可以使老人與子女見面,排解老人的寂寞、孤獨。老人若有突發事件,可以通過安防報警系統將信息傳給子女和社區人員,使老人得到及時救治),可以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減輕子女的負擔,使子女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以達到老有所依居家養老模式,為共建和諧社會起到了推動作用。
4 基于智能家居的居家養老模式研究
4.1 社區服務智能模塊
利用COP的安全性、自動化和保密性等優勢,可以為老人提供更加完善的社區服務。社區服務智能模塊支持退休金認證、送飯送菜、清潔衛生、基本醫療、陪護聊天等切實貼身的服務。社區對轄區中的老人信息進行統計、整合,為其進行網上登記,通過互聯網實現網絡化訪問和自助式服務。這樣,只需要很少的專業人員監控這個智能計算平臺,大大彌補了專業人員不足的問題。另外,此模式提供的支持養老保險認證功能,通過為老人設置登錄賬號、密碼、指紋識別等技術將智能計算、智能安全運用到社區的管理中,為老人提供網上認證,確保退休金管理的準確、嚴密。
4.2 醫療智能模塊
基于智能計算的居家養老模型將區域醫療信息化解決方案引入,提供低成本、易管理、可按需靈活擴展的信息共享平臺。此模式略去中間環節,將老人與醫院直接建立起互相幫扶的網絡系統即醫療智能。通過COP裝置,當老人點擊紅十字圖標時,表示病情不是很嚴重,如:感冒、頭疼等,這可以由社區醫療提供服務。當情況緊急,如心臟病突發或者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時點擊120圖標,此時醫院會接到求救信息,并根據信息的緊急情況派遣醫療小組或者派發120急救車。
4.3 購物智能模塊
購物智能模塊利用智能計算將老人與各大商場超市信息進行全面整合,分別推送到商家和老人的智能終端上,形成一個信息完整的資源匯集池,對老人的購物需求提供自動化管理和快速交付,及時滿足老人的需求。老人可以通過COP裝置的購物車圖標與商店聯系讓他們送貨上門,或者商店根據COP資源匯集池的記錄情況,自動為老人適時地提供物品及服務。商家可以引入智能計算,建立自己的購物智能網絡,更好地滿足有特殊需求的老人。
4.4 定位智能模塊
老人隨身攜帶的COP裝置將老人的信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與老人的兒女、聯網的醫院、社區等相互聯系,方便其子女對老人進行時刻的遠程監控,能夠準確了解自己的父母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所處環境的安全情況。當老人出門在外迷路的時候,只需點擊迷宮圖標,他們的子女們便會接到呼救信息,通過此技術子女可以及時確定父母的地理位置。
4.5 娛樂交流智能模塊
該模型將娛樂交流功能引入到老人的日常生活,更切實地為老年人提供適合他們交流及娛樂的環境氛圍。通過網絡把老人聯系在一起,為老人提供有益于他們身心健康的娛樂交流方式,如:養花、書畫、垂釣、跳舞、旅游活動。娛樂交流智能也可以將不能到現場參加活動的人覆蓋其中,使他們通過COP裝置的音符圖標感受活動的快樂,如身臨其境一般。與此同時,利用智能計算的廣泛性將老人與其相關的人員整合在一起,老人與他人能夠隨時聯系,擴大了他們的娛樂交流范圍。
4.6 精神撫慰智能模塊
老人們也可以通過精神撫慰智能與子女、他人在精神上互相安慰與關心。通過精神撫慰智能將居家老人集中起來,由幾名專業人員提供網絡咨詢與心理撫慰,適時地向老人傳授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此外,社區或者其他一些組織可以利用這個精神撫慰智能將老人們的信息和其他家庭的信息進行全方位整合及網絡覆蓋,使老人能夠看到其他人的需求,有能力的老人便可以直接向有需求的家庭發出有償或者無償的幫助請求,這樣老人在為他人提供服務的同時又可以愉悅自己的身心,達到年輕人和老年人互助的目的。
5 結束語
老年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并不以你是否重視而改變。在老年人許多特殊的需求中,居住條件的改善是其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老年人不同于殘疾人,身體機能的衰退有個漸變的過程,所以智能家居的居家養老模式的研究就顯得尤為的重要。
參考文獻
關鍵詞:智慧醫療;物聯網;物聯健康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health applications is still predominately in the government domain and is limited by skills shortage and a lack of standards. As smart health applications become more commonplace, demand for terminals will increase and comprehensive interconnection will be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we suggest that the goal of such applications is to allow every user to benefit from collaborative, coordinated, and intelligent health services. A smart health industry will include governments, medical service providers,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Key words:smart health; Internet of things; interactive health
智慧醫療作為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交叉學科,為用戶提供了醫療健康互動服務保障,逐漸成為未來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近年的智慧醫療的應用推廣中突顯出政府主導性、規模有限性、標準性缺乏等特點,同時也展現出巨大市場潛力和未來應用推廣的發展趨勢。
1 智慧醫療概念及業務形式
智慧醫療是一門新興學科,也是一門交叉學科,融合了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智慧醫療的關鍵技術是現代醫學和通信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醫療通過打造以電子健康檔案為中心的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利用物聯網相關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全面信息化。
目前,類似概念很多,諸如無線醫療、移動醫療、物聯健康等說法,然而從以上概念的核心特征看均屬于智慧醫療范疇。根據信息互動主體不同,智慧醫療的業務范圍大體分為智慧醫院服務、區域醫療交互服務、社區/家庭自助健康監護服務、智能遠程急救服務。
1.1 智慧醫院服務
智慧醫院服務主要指在醫院范圍內部展開的智能化業務,一方面有方便患者的智能化服務,如患者無線定位、患者智能輸液、智能導醫等(如圖1所示為患者智能輸液的業務流程,在藥品配發、輸液耗材配發、人藥匹配上均自動化實現);另一方面有方便醫護人員的智能化服務,如防盜、視頻監控、一卡通、無線巡更、手術示教、護理呼叫等。此外,醫院之間的遠程會診也是智慧醫療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智慧醫院內部信息化平臺方面,各醫院正在加速實施基于信息化平臺、醫院信息系統(HIS)的整體建設。建立以患者為中心,以優化流程為導向,以電子病歷為信息單元的醫療臨床信息標準化、電子化、語義化處理平臺,在實現臨床信息采集與存儲的基礎上,實現臨床信息的深入利用。同時,在有資源有實力的醫院逐步整合HIS,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ACS、RIS)、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S)、會診系統,實現臨床科研一體化以及醫療信息集成和共享交換,實現醫療臨床信息的深層次利用。
在智慧醫院醫生所持終端方面,逐漸向智能化、便捷化發展。據Manhattan研究所預言,到2012年,81%的醫生將擁有一部智能手機。然而在Manhattan研究所2011年5月的報告中展現,這一數字已經在2011年得以實現。隨著終端產品的小型化及屏幕分辨率提高,移動護士站、醫用Pad終端已開始在部分醫院中應用[1]。
1.2 區域醫療服務
區域醫療服務信息化是以用戶為中心,將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疾病控制甚至包括社區自助健康服務的內容相互聯系起來。該信息化服務以健康檔案信息的采集、存儲為基礎,自動產生、分發、推送工作任務清單,為區域內各類衛生機構開展醫療衛生服務活動提供支撐。該服務作為“十二五”衛生信息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將在“十二五”醫療衛生規范中成為醫療信息化建設重點內容之一。
區域醫療服務平臺是連接區域內的醫療衛生機構基本業務信息系統的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是不同系統間進行信息整合的基礎和載體。圖2展示的是基于電子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基本架構。通過該平臺,將實現以電子健康檔案信息的中心的婦幼保健、疾控、醫療服務等各系統的信息進行協同和共享。從業務角度看,平臺可支撐多種業務,而非僅服務于特定應用層面。
1.3 家庭自助健康監護服務
健康監護業務主要直接針對個人類或家庭類客戶,主要實現方式為通過手機、家庭網關或專用的通信設備,將用戶使用各種健康監護儀器采集到的體征信息實時(或準實時)傳輸至中心監護平臺,同時可與專業醫師團隊進行互動、交流,獲取專業健康指導。實現形式多種多樣,也可結合區域醫療服務信息化平臺,開展全民建檔及電子健康檔案信息更新;也可與應急指揮聯動平臺結合,結合定制化手機或定位網關提供一鍵呼、預報警等功能。
健康監護業務根據應用場景不同可分為家庭健康監護業務、個人健康監護業務和車載急救監護業務幾類,各場景對平臺、網絡及終端的關鍵技術、實現形式均有不同需求。
圖3展現了健康監護業務架構,其中涵蓋健康監護終端、數據傳送網關、信息展現平臺等終端實現環節。
2 智慧醫療應用技術特點
智慧醫療需要新一代的生命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作為支撐,才能實現全面、透徹、精準、便捷的服務。智慧醫療體系架構圖如圖4所示。智慧醫療在整個泛在網、物聯網體系中所涉及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的各種關鍵技術。
(1)技術范圍廣
在智慧醫療相關技術領域涉及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的關鍵技術,針對以上介紹的幾類業務場景所相關的技術包括:
?智能感知類技術,如射頻標識(RFID)技術、定位技術、體征感知技術、視頻識別技術等。智慧醫療中的相關數據主要從醫院和用戶家中各系統傳出信息的傳感器獲取的,實現被檢測對象準確的數據采集、檢測、識別、控制和定位。
?信息互通類技術,如上下文感知中間件技術、電磁干擾技術、高能效傳輸技術等。實現用戶與醫療機構、服務機構之間健康信息網絡協作的數字溝通渠道,為整個醫療系統海量信息的分析挖掘提供通道基礎。
?信息處理技術,如分布式計算技術、網絡計算技術等,完成對各類傳感器原始測報或經過預處理的數據進行綜合和分析,更高層次的信息融合實現對原始信息進行特征提取,再進行綜合分析和處理。
(2)技術需求個性化強
針對幾類醫療健康場景采用的關鍵技術也各有不同特點,具有一定復雜性。
?針對智慧醫院場景下環境復雜、多種終端共存、醫用設備防干擾要求高等特點,醫療健康環境電磁干擾技術要求成為智慧醫院場景下一個重點要求。包括臨床場景下多徑環境下多個移動用戶及射頻干擾源時對醫療設備的電磁干擾影響,目前中國聯通研究院與北京郵電大學開展合作“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擬與加拿大合作針對室內電磁輻射級別的室內現場預測模型進行建模,用于蒙特利爾醫院無線局域網(WLAN)環境下的電磁干擾及覆蓋研究。
?無線定位技術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的重要技術之一,根據醫院、家庭、野戰環境下實時監護需求,提出三維空間的精確定位的要求,目前業內已提出了許多室內定位技術解決方案,如ZigBee定位技術、超聲波定位技術、藍牙技術、紅外線技術、射頻識別技術、超寬帶技術、光跟蹤定位技術,以及圖像分析、信標定位、計算機視覺定位技術等,以實現醫護人員、病人、醫療設備等目標移動條件下的精確定位。
?高效傳輸技術是指充分利用不同信道的傳輸能力構成一個完整的傳輸系統,使信息得以可靠傳輸的技術。針對醫療健康信息傳輸的需要,針對醫學信號處理技術,研究能夠有效壓縮醫療傳感器數據流、醫療影像數據的新的壓縮算法;針對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高能效傳輸技術研究,涵蓋傳感器網絡分布式協作分集傳輸算法,從而提高傳感器節點及整個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能效。
(3)技術門檻高
智慧醫療屬新興行業,但其涉及技術和研發成本偏高,在為傳統醫療信息系統和設備廠商帶來商機的同時,也將一些研發實力薄弱、投入資金有限的企業逐漸排擠出智慧醫療主流產品供應商。
基于以上技術分析,面向智慧醫療的一些關鍵技術仍不成熟,還待繼續完善、研發、產品化。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布局仍需投入較大研發成本,因此對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技術基礎和產品沉淀有較高的要求。
3 智慧醫療應用發展現狀
智慧醫療領域在電信運營商眼中的位置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近年來,無論是中國運營商還是國際運營商,都在積極向這一領域擴張。運營商不僅將提供醫療信息化服務作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舉措,而且也將其視為新的盈利增長點。在組織結構上,全球重要電信運營商紛紛成立了專門的部門以負責醫療信息化的運營,并且還大量聘請來自醫療機構負責信息技術的高管組成咨詢委員會。這對于運營商了解醫療行業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運營商還非常重視與產業鏈重點環節建立伙伴關系。在服務方面,運營商非常重視網絡及安全設施的部署,這是提供醫療信息化服務的基礎[2]。
2010年,運營商西班牙電信強勢進軍醫療信息領域,專門成立了智慧醫療業務部門。西班牙電信采取了進軍電子醫療業務領域的做法。提供開發并銷售基于ICT的醫療業務,包括通過移動方式提醒患者就醫、適用于慢性病患者的遠程監控、遠程修改病歷以及基于視頻會議的病患咨詢等。
AT&T公司最近在管理層架構中新設了一個全新的高層職位――首席醫療信息官。該舉措標志著該公司已經將智慧醫療行業作為一大潛力領域進行系統開發。AT&T公司針對行業中醫院、醫生、公共衛生人員、納稅人等不同的主體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AT&T提供了包括醫療信息交換、遠程醫療、安全服務、災后恢復、統一通信、遠程醫療等解決方案。
Vodafone在智慧醫療服務領域重點關注三類主體,制藥公司、醫療服務機構和醫療保險提供者。Vodafone研發團隊提供應用服務系統作為重點產業。醫療機構員工可通過移動終端以遠程方式方便接入其應用系統,使其能夠實時接入最新醫療健康數據并使用其他資源,以方便服務客戶、判斷產品效能、指導安全用藥、提高產品和服務效率。
此外,國際幾家主要的平臺研發企業和服務提供商也高調介入智慧醫療行業領域。
高通公司宣布組建全資子公司――高通生命公司,將運營此前的高通無線醫療部門業務。同時還將設立規模為1億美元的高通生命基金,由高通公司的投資集團――高通風險投資管理。高通生命公司的首項產品――無線醫療終端的2net™平臺,目前已上市。旨在通過基于云的解決方案將無線醫療終端互連,以方便終端用戶、他們的醫療保健服務提供者和護理者訪問生物計量信息。谷歌和IBM公司在2009年即宣布,患者可以使用IBM的軟件從他們的醫療設備,如血壓和血糖監測的接口來傳輸各自的數據,并通過谷歌在線錄入個人健康記錄庫中。
英特爾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也早在2009年建立合作關系,在智慧醫療業務領域開展深入合作。他們發起成立了康體佳健康聯盟,旨在實現醫療設備和系統之間交換信息標準化。
然而,在過去的3~5年內,中國運營商的智慧醫療業務與國際方向不同,大多數地方運營商目前主要提供的是一些保健、健康提醒類信息服務,多是為用戶提供疾病預防和飲食調養之類的信息推送服務或預約類服務。該類普適性的信息用戶也可以通過網絡免費獲得,缺乏針對性,并且在服務鏈中多以“啞管道”提供者角色出現,介入服務深入有限,對用戶的吸引力有限,仍未在醫療健康信息服務本身中產生價值。令人鼓舞的是,近來中國智慧醫療應用發展,其多數發展模式是在延承國際健康服務先進理念的同時兼顧具體國情,其經驗具有借鑒價值。如何突破價格競爭“瓶頸”,積累充足且合格的專業人才,梳理優化業務流程,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智慧醫療發展模式與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決定智慧醫療產業未來命運的主要因素。
綜上,目前全球智慧醫療業務發展均突顯出以下共同特點:
?傳統通信行業多以ICT基礎業務作為智慧醫療業務切入點和業務開展基礎。
?智慧醫療作為行業信息化的一種典型應用,具有行業特點強、個性化要求高特點。
?智慧醫療作為新興行業,目前仍未形成成熟產業鏈,各合作伙伴正在探索未來發展模式。
4 智慧醫療應用發展趨勢
通過對全球智慧醫療技術特點分析及業務現狀梳理,可見智慧醫療將成為健康管理最有效的適宜技術。智慧醫療將覆蓋影響個人及人群的健康因素全生命周期的過程,實現有效地利用以用戶為中心的健康信息及各類醫療資源來達到最大健康效果。中國的智慧醫療產業是在中國特定的制度環境下新興的醫療服務業態,目前仍沒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可供比較和參考,在近年的發展過程中展現出政府參與度加強、應用范圍廣、物聯健康終端需求猛增、互聯互通更加全面等特點。
(1)政府參與加強
智慧醫療作為一種新興的醫療服務業態,沒有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可供參考,目前中國還缺乏與之相匹配的法律、政策及規范,現行政策按醫院審批和監管模式進行,為醫療服務機構發展帶來了一些困難,對個人電子健康檔案信息法律保護缺失。隨著中國醫療衛生“十二五”規劃出臺,明確醫療信息化建設作為“四梁八柱”之一,要求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衛生服務,并進一步明確“3521”工程建設要求,即建設國家、省和市州3級衛生信息平臺,加強公共衛生、醫療服務、新農合、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管理等5項業務應用,建設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2個基礎數據庫和1個專用網絡。可以預見在未來3年內,醫療主管機關將逐漸針對人群、服務范圍、標準,出臺相關政府監管、法律、規范,解決健康體檢與健康診療、健康保險的結合問題[3]。
據谷歌宣布將從2012年1月1日起永久關閉個人醫療信息聚合服務Google Health,該服務的關閉反映出公共云服務的現狀,也表明公眾對于將個人信息存放于免費服務的意愿仍不夠強烈,用戶更期望政府監管下的健康信息服務。
(2)應用范圍更廣
隨著應用系統和終端產品的逐漸成熟完善,智慧醫療的應用范圍也將逐漸拓廣,智慧醫療的應用范圍逐漸覆蓋用戶全生命周期,從新生兒出生、新生兒家庭訪視、兒童健康檢查、預防接種、健康體檢、高血壓患者隨訪、糖尿病患者隨訪、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隨訪、老年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動。在國際上,IDC研究公司2011年數據顯示,大約14%的美國成年人使用智慧醫療的移動醫療程序管理保健、健康和慢性病問題。中國衛生部“3521”工程明確提出重點業務系統中包括藥物管理、公共衛生信息管理、新農合監管、城鎮醫療保障、藥品器械信息化監管、遠程醫療服務、共享協作服務等,智慧醫療也將覆蓋以上范圍。
(3)物聯健康終端需求猛增
據ABI研究公司201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預測,2016年可佩帶設備的市場需求將超過1億臺,未來將有8 000萬該類設備成為健身感測器。ABI預測,在未來5年中,消費者在體育、健身以及臨床上使用的心率監測器和可佩帶血壓計等設備將促進無線感測器的應用。藍牙4.0等新型低功率無線技術也將與社交網絡和智能手機相結合促進無線感測器的應用[4]。根據InMedica公司2010年報道,在世界范圍內,遠程醫療使用的家庭血糖儀、血壓計、體重秤、脈動血氧計和峰值流量計等聯合裝置的發運量將增長到160多萬臺。
可見物聯健康終端產品,將在未來3~5年里成為廣大市民主要健康業務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對于管理慢性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高血壓和糖尿病[5-6]。
以便捷化、低成本化、移動化為特征的物聯網健康終端也將隨著智慧醫療應用范圍拓廣急劇增加。
(4)醫療信息互聯互通將普遍
隨著中國區域醫療服務平臺分階段開始部署、搭建,未來的智慧醫療將真正實現醫療信息的互聯互通。而且,預計智慧醫療將成為一個多級、多層面的數據處理平臺,完成多個信息源的數據進行關聯、估計和組合,實現各系統及物聯網多元數據相關信息的全面加工和協同利用,最終實現醫療信息的融合。
5 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智慧醫療將成為未來醫療衛生信息化的主要發展趨勢,其核心目標是使得每一個用戶享受到協同的、協調的、智能化的醫療系統所提供的服務。從產業角度看,未來將創建一個以患者為中心、價值為基礎的醫療產業鏈,包括政府角色,醫療服務提供機構角色,社區、藥品和設備制造商角色。智慧醫療產業鏈如圖5所示。
目前產業鏈各角色面向智慧醫療均有所動作,或研發平臺產品,或研發芯片、或提供系統集成,或提供網絡,然而遠未實現針對智慧醫療信息為中心的有機產業鏈上下游互動,只有實現各角色協同合作,才能真正打通面向智慧醫療的智能管道,提供協同化健康服務,用戶才能享受到最便捷、最放心的智慧醫療業務。
6 參考文獻
[1] “感知健康 智慧醫療”戰略規劃報告 [R]. 2010.
[2] 郭慶婧. 運營商劍指醫療信息化 [N]. 人民郵電報, 2011-10-12.
[3] 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指南(試行) [S]. 北京: 衛生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 2009.
[4] 李建功, 趙文東,王寧, 等. 移動醫療終端呈現四大發展趨勢 [J]. 通信世界, 2011(30).
[5] 賈雪琴, 包建軍, 李建功. 物聯網在智能心電監護上的應用 [J]. 信息通信技術, 2010(4):24-28.
[6] 李建功. 物聯網環境下移動終端的發展趨勢思考 [J]. 信息通信技術, 2011(5): 75-78.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簡介
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1月13日組織召開的會議上,專家預計這類行動很快會在全國范圍內鋪開,目前190個城市正在升級數字網絡并構建智慧城市。對中國而言,推廣“智慧醫療”的意義尤為重大,因為公共衛生體系已經遭遇瓶頸,大量患者涌向大醫院,而大醫院的醫生人數相對不足。
據全球性IT調研公司IDC近期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中國大約有1/6的大醫院已經安裝了某種類型的移動醫療系統,提供在線預約掛號、查看數字醫療文件等基礎功能。IDC指出,鑒于許多醫療機構都大大加強了其移動醫療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這類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都將在2014年大幅提升。
Wi-Fi和可穿戴設備
IDC稱,移動健康行動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就是推動大醫院無線網絡的構建。IDC中國高級研究經理肖宏亮(Leon Xiao)在接受《亞洲制藥新聞》(PharmAsia News)的采訪時說:“許多大型三級醫院預計將在2014年實現Wi-Fi網絡全覆蓋,并且將無線網絡與有線網絡相整合。”隨著無線網絡覆蓋范圍的擴大,醫生和護士將越來越多地使用“自帶移動設備” (BYOD)技術,及時了解患者病情以及藥物使用和不良事件信息。
這份IDC報告稱,對于中國醫院而言,通過完善臨床數據中心來加強數據采集和分析工作也是當務之急。政府之前啟動了國家電子健康檔案(EMR)系統,儲存個人醫療記錄以及醫療費用和報銷范圍信息("China's Residents Health Card Offers Potential For Massive Data Mining" — PharmAsia News, Aug. 30, 2011 12:00 PM GMT)。肖先生說,盡管該系統獲取了大量的患者數據,但從數據挖掘的角度來看還需提高其粒度。“現有的EMR系統需要更加細化,包括按照治療領域才采集數據,比如胃病、呼吸道疾病等等,因為現有數據缺乏具體細節,不同疾病類型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可穿戴式健康監測設備的逐漸普及也會進一步推動我們邁向“大數據(big data)”時代的步伐。在中國,年輕一代的“科技通”已經開始使用各種智能手機應用程序來監測自己的體重指數、心率甚至壓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電信最近與瑞士企業LifeWatch Corp.簽署了合作協議,開始在中國出售Lifewatch V 智能手機。這種手機可以監測體溫、血糖等生命體征,并且能安全地共享和儲存數據。
肖先生說:“對于這種能監測生命體征的智能手機,中國市場的需求很大,因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自身健康、環境和食品安全。”
預計2014年智能手機還將進一步滲透中國市場。據IT咨詢公司高德納 (Gartner)預測,今年智能手機的銷售量將達到4億臺,占中國所有手機銷量的90%左右。
政策激勵
政府也出臺了政策法規鼓勵發展民營醫院,并且允許醫生多點執業,這也進一步擴大了移動醫療的需求。
2013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要求醫院加大醫療信息技術投資。措施包括擴大數字化醫療設備和便攜式數據采集設備的使用。此外,還要求整合無線和有線網絡以提升自動化、智能化服務水平("China Opens The Door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As It Lifts Investment Ban" — PharmAsia News,Oct. 28, 2013 6:58 AM GMT)。
中國也可以借鑒亞洲鄰國的經驗。例如,日本總務省正在率先嘗試使用醫務人員提供的大數據來促進預防性衛生保健("Japanese Government to Tackle Preventative Health Care Using Big Data" — PharmAsia News,Sep. 23, 2013 4:30 PM GMT)。
IBM將東南亞視為收集大醫院或公共衛生機構各類數據的沃土,然后將這些數據輸入其超級計算機以此來控制醫療成本并且生成有助于診斷的鏈接("IBM Pitches “Dr.” Watson In Asia To Leapfrog Into Big Data Management: An Interview With PharmAsia News (Part 2 of 2)" — PharmAsia News, Jun. 3, 2013 4:59 PM GMT)。
IDC的肖先生說,醫院移動健康系統由四個部分組成:移動護理、針對醫生的應用程序、移動數據管理以及針對患者的應用程序。目前發展最不足的應該是針對患者的應用程序。
他補充道,除了政策激勵之外,中國公眾對于便利的、高性價比的醫療服務的強烈需求也將推動移動健康業的可持續發展。
投資熱潮
隨著“智慧醫療”行動的展開,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滲透,Wi-Fi覆蓋范圍的不斷擴大,再加之公眾的強烈需求,許多移動健康應用程序開發商都試圖抓住這一機遇。能在較短時間內吸引大量用戶的開發商同樣也會引起投資者的關注。
“美柚(Meet You)”是一款專為女性開發的應用程序,用于幫助女性管理其月經周期。自2013年4月上線以來,美柚已經擁有了2000萬名注冊用戶。其開發商廈門美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Meet Y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于1月15日宣布完成1,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此輪融資由經緯創投(Matrix Partners China)領投。
另一款名為“大姨嗎”的經期管理應用程序于2013年9月完成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這次是由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領投,A 輪投資機構貝塔斯曼(Bertelsmann)繼續跟投。
在這場拉轟的移動互聯風潮中,相對運動、智能家居、娛樂而言移動健康一直是比較有剛需的領域。但就目前而言,移動醫療要做到真正的繁榮與崛起,為時尚早。尤其是其中的分支——可穿戴式健康設備。
至多扮演健康管家的角色
在文章展開之前,首先來界定下移動醫療的概念——醫療行業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傳感技術等高科技,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
對體征探測的可穿戴設備無疑屬于近來耀眼的一大分支。包括:手環、可穿戴計步器、智能胎心儀、智能血壓儀等健康類設備。
以血壓計、血糖儀為例,像這樣的產品早已走進尋常百姓家,如今可穿戴系在此基礎上所增加的“智能”無非是將硬件產品連接到用戶的手機客戶端上,從軟件上記錄相關數據與變化曲線,供患者參考。
再進一步延展的功能無非是——以數據分析為例,智能設備通過監測某用戶一段時間的血壓、血糖、運動及飲食變化后,便可為其推送飲食及運動方面的建議。
說到這里,我們再把視角切入到目前醫療的整個操作流程:
1、患者提供各類體征信息
2、醫生獲得體征信息,進行診斷,下處方或提供治療方案
3、藥房開藥給患者或者在醫院進行其它相關治療
整個流程耗時相對短暫,并且能達到最終解除病患的目的。可目前的可穿戴仍只是處于醫療的初步階段,并且,為患者提供各類體征信息也是需要通過長時間、持續不斷的測量才能達到的。
可穿戴現在的核心點還都集中在監測用戶的健康指標,不過是充當了健康管家的角色而言。這與醫療、智能醫療的概念相距甚遠。如何能夠更早地提前給用戶預警,之后幫用戶治療,大多數可穿戴產品是沒有做透的。
機器能那么容易解決人自身的問題嗎?
如果能通過技術的變革來讓飽受健康之苦的人重新振奮的話,這的確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畢竟健康幾乎是每個人必須考慮的剛需問題。
每個有健康問題的患者需求非常明確:節約時間、成本,拿靠譜的身體報告看靠譜的醫生。目前的可穿戴設備更多地是打著讓人“遠離醫院”的口號,在家里就能完成相關身體數據的測量。想想京城各大醫院前烏泱泱大隊列的看病者及“攪局”的黃牛黨,這樣的方式的確是省時省力。可剩下的靠譜呢?
很多智能家居目前打出“不牛逼哄哄,只讓人安心”的家居口號,讓人安心的確是智能家居的靠譜行為。那么,智能健康的靠譜又體現在哪里?對,精確性。所有的醫療設備不能只是無限接近精確,而是要必須精確。醫療的核心診斷,是可現有的智能技術能否做到或接近醫生眼睛、耳朵、皮膚的分辨率,即使一根頭發落在皮膚上都能感覺出來?
目前,健康跟蹤器的核心感應器技術大多數都是三軸加速度計,這在智能手機里也能找到。要超越智能手機,做到更精準的檢測,健康跟蹤設備們還需要不同的感應器一起配合,比如心率、體溫、皮電反應等感應器。
另外,想用冷冰冰的機器解決人自身的問題,沒那么簡單。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北京某三甲醫院為解決24小時心臟監控的種種麻煩和問題,對于智能設備在醫療領域的探索也做了嘗試,但是患者必須隨身攜帶一個Holter心電圖。站在患者的角度想想就會感覺使用體驗太差:患者要隨身帶著一個在全身貼滿電線的小盒子,對于日常活動、生活的影響會有多大?
健康是一個不能出差錯的事,只有是面對面溝通才給人以安全感。如果做不到有安全感,那么至少得給人營造一種貼心感的體驗。
即便是在外界看來是移動醫療方面不錯的APP產品,依然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前段時間,筆者嘗試著將身體的不適問題提交后,馬上就有了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的回復,讓人深深懷疑這是否是幕后有機器人在自動回復呢?回答的內容也是非常籠統的。讓筆者覺得這依然沒有一對一私人定制的感覺,想想也是,那群白大褂們整天忙著把脈問診、救死扶傷呢,哪里還有時間搭理手機疑問呢?
可穿戴要培養哪些與移動醫療契合的氣質?
除上文所提出的幾個問題,可穿戴設備還需要培養哪些與移動醫療契合的氣質?
1、便捷性。未來,智能終端要更方便地采集數據、更方便地提供醫療服務。在將來,更多的測量儀器會向小型化、移動化發展,不僅僅是血壓、心率的測量,還會有白細胞、B超、腦電波等。針對主要的“老、幼、病、孕”用戶群體,設備的設計理念、應用手段、操作方法都應做到“傻瓜式”便捷,以達到可穿戴設備的最高境界——“人機合一”。
2、交互性。從上世紀60年代可穿戴技術提出后,該創新技術所倡導的人機交互歷史經歷了很多偉大的節點。但自從喬幫主將觸摸引入蘋果的人機交互之后,這六七年來技術并沒有太多質的飛躍。
對于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與身體交互,可以讓人們活得更健康。與眼球的交互、與鼻子、耳朵的交互……當然,在健康醫療方面更高級的交互絕遠不止現在如此:比如同樣是“醫療”類設備,既然能實現人體指標的西醫式檢測,為什么不能嘗試下“把脈問診”的中醫式看病?
3、專業性。不可否認,目前從事健康醫療類的可穿戴設備大多是國內的科技類公司。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很多產品是按照理工科的工程師思維開發的,很少有醫生或醫學專業出身的科班人士參與開發。純粹按照工程師思維設計的產品會帶有濃重的技術色彩,這樣的智能終端到了用戶手中,更多地還是在玩可穿戴方面的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在性能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缺口、漏洞,缺乏了健康醫療類應具備的專業性。
另外一些覬覦該領域的健康服務公司或醫院,在互聯網思維又相對弱勢一些。所以,未來如何打通相關行業,做到資源共享,或是保證設備專業性的萬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