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漢代易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古代文學;情感;體驗式思維;本真;原創
文學作品脫離不了關于“情”的描述,所謂“一枝一葉總關情”,又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點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作品中表現得尤其明顯,脫離“情”字,文學便不成其為文學,藝術也就沒有了生命與靈魂;因此,分析古代文學藝術作品,必須習慣于從“情”字入手,解剖開了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情”的元素,也就能夠充分把握住古代文學作品的脈搏所在了。
一、古代文學中“情”的要素具有原創意義
古人對世界的認知,以“天人合一”為主要特征,其情感體驗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情感體驗屬于一種感性活動,這就決定了古人在文學創作中的體現出來的“情”是具有原創意義的;文學藝術本身是文化的子項目,其必然是從屬于文化并受文化的制約的,因此,揭開了“情”在古代文化中的原創意義,也就自然揭開了“情”在古代文學中的原創意義;對于古代文學而言,其顯著的特征就是緣情而生與緣情而立;對于古人而言,其生存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因此,中國古代的文化不可避免的成其為一種情感體驗類型的文化,所謂“憑天機本能,糊涂了事”,便是對這種情感體驗文化的直觀描寫,充分體現了難以言說的直覺體驗的文化特征,這也構成我們古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正因為古人的情感來自于生活中直觀的體驗,因此,古代文學中關于情的內涵意義,首先就是一種原創性質的意義。
二、古代文學中“情”的要素具有本真規定
情是屬于一種人性的本能,是不需要去特意學習而能具備的一種特質,表現為喜怒哀樂愛惡等等方便,這是一種本能生理需求,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的自然行為;因為情發端于生命的本真,所以情的狀物又往往和另外一個用來表述生命存在特征的“性”連接起來使用,通稱性情之謂;古人熱衷于對各種社會現象的探究,以追求其本真為目的,古人在建構文化和藝術實踐方面,往往是從追求其本真的角度出發,并基于本真的標準來把握事物的發生發展的原理,評判行為的標準。因此,可以理解在古代文學中體現的“情”的要素,本身就是古人對事物本真的一種探索和嘗試,所以可以這么說,古代文學中體現出來的“情”,符合本真的規定。
三、古代文學中的“情”具有原創意味
古人的思維形態中,其情發乎于本真,而本真出于血緣親情,因此,古代文學中的情之一字,是具有原創特征的,其本質上是古人建構和把握世界的心靈方式;古人通過這種思維形態來關聯日常社會文化生活活動與藝術活動,并使二者之間不存在于直接明顯的界限和區別。古人的情感主要是一種體驗型的情感思維模式,其關注點在于現實與歷史的各種情感關系,這種情感關系的包含范圍相當廣泛,不但包括人們之間的情感關系,也包含個體的人與整個社會之間的情感關系,還涉及到社會的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情感關系,通過對這些情感關系的體驗,并細膩真切的表述出這種情感體驗,便構成情在古代文學中的體現。
四、古代文學中“情”是創生藝術的母體
中國古代藝術不同于西方藝術的明顯差異,在于中國古代藝術中往往充滿了強烈的抒情要求,這種早熟的抒情藝術,催生了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各種形式的創造性涌現。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形式中最早出現的無疑是音樂,而音樂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抒情性;音樂不但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中最早出現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中國古代音樂的出現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并在這種自覺中走向成熟。音樂之外中國古代藝術中另一個很早就出現的藝術形式就是詩,而無論是音樂還是古詩,其都是以抒情為基礎,并通過情與樂將詩與音樂有機結合,形成了璀璨的藝術隗寶。音樂與古詩通過情的粘合而為一體,體現的是中國古代的人倫文化,這種人倫文化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本質。
五、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文論以“情”為統領
隸書,也叫“漢隸”,相傳是程邈創造的。歲月的變遷,隸書仍是當今生活中常見的書體。隸書的字形取橫勢略顯得寬而扁,筆畫的書寫時橫長豎短,整體呈現出長方形狀。從篆書到隸書的演變,書法史上常用“破圓為方”來形容。正是有了“破圓為方”,才有了中國漢字以水平垂直線條為基本元素的方形結構。這種結構至今都沒有太大的改變。我鐘情于隸書,是因為她沒有楷書那般方正的嚴肅,也沒有象形字那般圓潤的活潑,而是取其中間嚴肅中帶著些許的活潑,書寫起來能體會到其筆畫中起伏波折中帶來的趣味。由此,隸書的書寫的確是一種享受了。
一、隸書的起源
隸書的起源,我們就必須先了解文字的起源。我們知道,文字的主要功能就是記錄事件。人們為了把重要的事情記錄下來,便用繩子打一個結用來記錄。后來的人們學會用簡單的圖案來表達,被后人稱作象形文字。不難看出,我們祖先表達事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畫圖的方式來傳達的。在我國,通常文字注重的是一種視覺的傳達,現實中的物與表現文字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秦始皇統治時的書同文化,是把各國雜亂的文字進行統一,從而結束了文字紛亂,也為我們今天的漢字奠定了基礎。書同文被人們稱為“小篆”,而之前各國不統一的文字被稱為“大篆”,隸書便是在篆書基礎上逐漸地發出了自己的光芒。隸書的起源,大部分人聯想到的應該是秦漢時期,認為是程邈創造的書體。其實早在戰國時期隸書便已經萌芽,能見證這種說法的是1980年出土的《青川木牘》。說明了戰國中晚時期隸書就已經存在,可以說與篆書同時存在,只不過是被篆書一時掩蓋了她的光芒。
二、隸書在書寫中的文字之美
(一)隸書的筆畫特點
隸書的書寫,筆畫中夾雜著裝飾的成分。古代受到書寫工具的限制,隸書大多是書寫在竹筒或木片上的,這些并不如在紙張上那般的流暢,會受到材料的阻力,所以在書寫?M畫的時候需要加以力道去表現,筆勢到了中間輕微向上拱起,到了尾端加重之后再利落地出鋒。我讀過蔣勛撰寫的《漢字書法之美》,在這本書里,他把波磔與我國古代建筑里的“飛檐”聯系在一起。細看隸書中的?M畫,是否會發現和我國古代建筑的屋檐有異曲同工之妙?利用往上升起的斗拱,把屋檐的尾端拉長并且翹起一個優美的弧度,在我國美學傳統中,這種悠遠拉長的表現手法并不少見,并由此表現出建筑的宏偉大氣。蔣勛先生提出的這種想法十分的有趣,讓人忍不住去細細咀嚼。
隸書的書寫特點,首先要提到的是蠶頭燕尾。它可以說是隸書的一種標志,它是隸書特有的一種書寫習慣。隸書先由右邊向左起筆,按下,形成如蠶頭一般的圓頭,再由此行筆至尾端,再按下,提筆出鋒。這樣便充分展現了蠶頭燕尾的書寫過程。這是隸書用筆上的一個典型特征,特別是隸字中的主要筆畫橫、捺基本都是用“蠶頭燕尾”來表現的,可見,它是支撐著隸書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隸書的結構特點
隸書是由篆書發展而來的,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化弧為直。我們知道的篆書是縱向取勢,字形較長。而后演變為隸書之后,采用橫向取勢,左右分字,字體形狀偏方扁,筆畫也從縱向向橫向發展,這是隸書的一個基本造字特點,與篆書的根本區別便在于此。那為什么要用“化圓為方”這個詞語來形容由篆書向隸書轉變的過程呢?我們所看到的篆書筆畫是圓潤的,帶著充滿活力的曲線組成的一個個文字,那么,隸書是撇開篆書而獨立存在的一種字體嗎?然并不是這樣的,先有篆書之后再有了隸書。在篆書圓潤線條的基礎上,逐漸把字體寫方正。在書寫隸書時,不管是直畫或者是方折,無不蘊藏著篆書的曲線弧度。正是因為如此,隸書的筆畫才具有波動性,常用“一波三折”來形容隸書的?M畫。而你要是想寫好隸書,如果你不了解篆書的圓,那你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隸書的方。
在隸變的過程中,還有一個較大的特征,即變畫為點和變連為斷。我們知道篆書幾乎是看不見點畫的,偶見的點也是一種渾圓的點。然而隸書中點已經被作為一種單獨的筆畫來書寫,不再是依附于畫。隨著隸書的不斷發展,點畫的寫法也日漸豐富起來,如平點、豎點、左右點等。除此之外,隸書把篆書中一些盤旋連綿的筆畫斷開寫,這樣人們在書寫時更加方便。
三、隸書在文化中的傳承之美
隸書所表現的是一個時代的審美,在歷史潮流中曾經如此鮮艷地綻放過光彩。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她到底意味著什么?從以來,西方的思想,西方的建筑,西方的文化進入我國,一種錯誤行為籠罩著我們,一味地認為西方的一切觀念都是美的,因此在追逐西方腳步的同時反而失去自我。這種行為,被人們稱之為“崇洋媚外”。殊不知,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更加耐人尋味,更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研究。就隸書而言,它使中國的象形文字進入了由點畫組成的方塊文字,即給勞動者們打開了方便之門,也把我國的書法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在漫長的書體演變的過程中,書法經甲骨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的依次形成,造就了今天書法璀璨多姿的藝術殿堂!而隸書更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在這個過程中添上了濃重的一筆,是不可磨滅的一段歷史。思緒回到遙遠的漢朝,辛苦勞動的人們是因為不堪書寫的重負,而對文字進行了簡寫與快記,這一切都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就如同我們的本能反應,餓了就吃飯,渴了就喝水,書寫筆畫多了便簡化,書寫的量多了便簡寫。也可以說,正因為那些勞動者們的偷懶,才創造出了這么偉大的隸書!
罕見病(Rare Diseases),顧名思義就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見的疾病,一般為慢性、嚴重性疾病,常致殘甚至危及生命,又稱為“孤兒病”。我國尚無罕見病的確切定義,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罕見病定義為患病人數占世界總人口的0065%~01%的疾病或病變。國際確認的罕見病有六七千種,約占人類疾病的10%,在種類繁多的罕見病當中,約有80%是由于基因缺陷所導致的。根據醫學相關文獻顯示,每個人的基因當中平均約有7~10組基因存在缺陷,一旦父母雙方存在相同的缺陷基因,孩子就有可能患上罕見病。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日趨完善,各項社會工作也隨之展開。而在罕見病方面,也相繼出現各種罕見病非營利組織,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北京愛力重癥肌無力罕見病關愛中心、北京藍梅淋巴管平滑肌瘤罕見病關愛中心,等等。這些非營利組織的出現,無疑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關注罕見病,也因此迎來了中國罕見病的春天。
1愛的開端不罕見
2014年8月,ALS冰桶挑戰賽(Ice Bucket Challenge)火遍全中國,由中國互聯網大咖們跟風引領,其傳播之勢迅速蔓延。隨后,各個社會層面的人都開始積極響應,并關注漸凍人癥等罕見疾病。截至2014年8月20日下午4時許,中國獲捐方“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已收到捐款近140萬元。驚人的數字背后,筆者看到的是中國各界人士對罕見病的關注和關懷。筆者相信,迎著ALS之風,我們的愛,不再罕見。
2醫學專業看罕見病,讓愛不脆弱
根據中國罕見病官網提示,罕見病根據其病變組織和起因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不正常細胞增生(瘤)、先天性代謝異常、腦部或神經系統病變、消化系統病變、呼吸循環系統病變、腎臟泌尿系統病變、皮膚病變、肌肉病變、骨及軟骨病變、結締組織病變、血液疾病、免疫疾病、內分泌疾病、先天畸形綜合征、染色體異常、其他未分類或不明原因病變共16種病變。
筆者以成骨不全癥為例,從醫學專業的角度來看待罕見病。成骨不全又稱為脆骨癥、骨膜發育不全、Lobstein病,是一種結締組織異常,累及骨骼、內耳、皮膚、韌帶、肌腱和筋膜等組織器官。本癥可能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特點是容易發生骨折、藍色鞏膜和聽力障礙。
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易骨折,其病情因年齡不同分為早發型和晚發型。早發型病情嚴重,骨折于出生時即存在,或在嬰幼兒期發病。晚發型,出生時正常,骨折發生于小兒持重時、青春期或成年人。長管骨和肋骨為好發部位。骨折次數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預后較好。藍鞏膜亦是常見癥狀(約占90%),系因工模的透明度增加使藍色的脈絡膜色素顯露所致,約1/4有進行性耳聾。其他癥狀可有大量出汗、肌肉無力、關節韌帶松弛、生長發育遲緩等。
由以上相關介紹及臨床癥狀可見,罕見病患者在外形上有別于其他人,而這些臨床癥狀也會影響到他們正常的生活。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關愛罕見病的第一步。
要想真正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就必須讓更多的人了解罕見病、關注罕見病,讓我們的愛不脆弱,讓患者的生活不再脆弱。
3醫學人文看罕見病,讓愛永延續
“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愛協會”的創始人王奕鷗說:我們的挑戰,往往不是那些疾病,而是那些原本不應該因為疾病就必然帶來的痛苦、貧困、歧視和孤獨。這一語,便道出了看待罕見病不僅僅要積極的診斷和治療,更重要的是要關注罕見病患者內心真正的訴求。
一位醫者在臨床治療罕見病――高鐵蛋白血癥的過程中,也同樣體會到了這點。那是一個16歲的青少年,顏面及唇甲重度紫紺,呈罕見醬紫色。當醫者見到此病例后,照例詢問患者有何不適,但患者和家屬卻都說,沒有不舒服,只是因為面色奇怪來看病。當醫者帶著心中的疑惑再次詢問患者有無胸悶氣喘等不適,患者卻仍然神態自若,表示主要是別人覺得這種臉色是重病患者,但自己確實從來沒有覺得胸悶憋氣,但周圍人不敢跟他交往。看病11余年,卻屢治不愈,是因為旁人和醫生一直以來關注的都是是他紫紺這個表象,從來沒人關注他無不舒服這個內在本質,大眾和醫生都把病和人割裂開來,因此在檢查方面出現了嚴重的誤導,走了十多年的彎路。由此可見,“病人”的落腳點還是在“人”上,只有病人內心真正的訴求得到重視,疾病才能夠被完全治愈。
筆者于2015年8月,因緣際會成為了第四屆瓷娃娃全國病友大會的一名志愿者。影像專業出身的我,看慣了X線下無所遁形的軀體,卻仍然是被那時候形形的生命震撼了。雖早就做好心理準備,但從來沒想到過輪椅上的那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竟是出奇的精彩。“繡出自己幸運天”的曉菊,繡滿人間,畫滿錦繡,笑逐顏開追光明;“平板支撐”堅持到最后,刷新最高紀錄,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奇跡卻又一次次真實地在筆者的身邊上演。那一抹陽光照進心底告訴大家:靠近光明,光明就會照亮你。拒絕做“英雄”的漫畫家翟進,仰望星空執著追夢,腳踏實地努力圓夢;一幅名為“瓷”的漫畫,繪出了他生生不息的活力,留下了屬于瓷娃娃獨有的色彩。那一抹陽光照進心底告訴大家:執著于夢,夢想就在你腳下。“撐起父母一片天”的陳松,他說:“我只是不方便,可我不是做不到。”一句堅定的話讓他斷然離家,獨立生活,熱愛旅游,以凳代步,勇敢前行,不畏險阻。那一抹陽光照進心底告訴大家:力排眾議,走好自己的路。就這樣,他們的生活在繼續,內心那種孤傲的堅強也在逐漸成長。
從他們形形的生命中看到的“我們不脆弱”,從數十名志愿者們身上看到的人文情懷,筆者深深地理解了那句話“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段銘刻在美國紐約東北部撒拉納克湖畔的Trudeau醫生的墓志銘,是醫學人文關懷的最佳解釋。
4醫療保障看罕見病的未來
罕見病患者是弱勢中的極弱勢者,只有依靠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他們的基本生存權益才得以確保。罕見病患者醫療保障的基本依據是:基本醫療保障是罕見病患者與其他公民平等享有的基本人權,罕見病患者與常見病、多發病患者應享有平等的醫療保障權,罕見病患者享有受到傾斜性醫療保障的權利。罕見病患者醫療保障面臨的困境是:社會基本醫療保險極難涵蓋罕見病藥品,商業醫療保險將罕見病患者拒之門外,社會救助難擔其責,罕見病藥物保障的立法缺失,社會保障的幫助作用甚。
以成骨不全癥為例,罕見病患者在醫療康復方面需要特殊的髓內釘手術、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特殊助行器和輪椅等輔具、特殊水療康復手段等。在滿足這些需求的過程中,醫療和康復是不能夠分隔的,必須建立一個全面的專家團隊共同工作才能解決。在這方面做得好的便屬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他們通過各方資源整合,將醫療構(如北京協和醫院、天津醫院、山東省立醫院等)和康復機構(OVCI、中國康復研究院、醫院康復科)的專家們協調在一起,為醫療康復提供專業指導和服務。目前服務到的有全國2000多個家庭。但是面對越來越多的康復及醫療需求,現有的康復治療機構十分有限。大部分機構對脆骨病致殘的患者束手無策,面對一個又一個因為錯失治療和康復時機而導致的嚴重脊柱側彎等情況,還需更多專家給予關注和支持。并且,在醫療康復的支付方面,目前尚不在醫保范圍內,患者長年因病致貧情況嚴重,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整合社會各界資源,通過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及其他基金會等各方資金支持,設立專項醫療、康復、生活基金,長期對有困難的家庭進行救助,共計資助600余人。在這個過程中,一種模式新鮮出爐,即政府醫保報銷、醫療機構減免、公益組織救助、家庭個人承擔的四方支付模式,使看起來較大額的醫療負擔壓力分散,大大提高可支付性,最終使患者得到及時治療。另外,也可以解決患者之間溝通少、信息渠道有限等問題。
鼓勵和扶持罕見病藥品研發的制度、市場排他性保護和專利保護制度、研發與生產的稅收優惠安排,以及國外現有罕見病藥物的引進機制等,這一系列政策顯得刻不容緩。這些規定也將從根本上推動罕見病藥品的研發,促進罕見病醫藥產業的發展,提升我國罕見病治療的整體水平。
5不罕見的愛沒有尾聲
首先我以歌曲《枉凝眉》開頭,當歌聲想起時,我相信同學們的思緒會隨著歌聲飛揚,會想到林黛玉,賈寶玉,想到兩個人的愛情。以這樣的情景導入使課堂進入了一種美的情景。在講課過程中又穿插使用了黛玉、寶玉、王熙鳳的劇照,使人物形象更為鮮明突出。當然我把這些安排在了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再展示,以防學生把黛玉就想成陳曉旭,把寶玉就想成歐陽奮強,阻礙學生們發揮他們的想象力。
在具體的課文分析中我通過對“點評式讀書法”運用,再加上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盡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蘊涵的豐富內容,從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曹雪芹運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比如王熙鳳肖像描寫: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這里我就提示學生特別注意“三角”“吊梢”等詞來體會她的刁鉆狡詐,注意“威不露”一詞來體會她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陰險,并且讓學生齊讀兩遍,以活躍氣氛加深理解。接著使學生通過對一些關鍵詞的理解一步步地走進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還提示學生要培養良好的欣賞習慣。“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這樣一來,引導學生讀文學作品從“看熱鬧”的低層次提升到審美鑒賞的層面。如:“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么姑媽偏就去世了!”王熙鳳真是一石三鳥,她能用一句話就把在座的各位一一拍遍。王熙鳳不但善于辭令,而且善于表演,一瞬間她就能變換好幾種表情,變化速度之快讓我們讀者都瞠目結舌。所以這一段精彩的語言描寫,我選擇了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尤其注意“真有”“今兒”“才”這幾個非常傳神的字眼。朗讀效果很好,尤其是王熙鳳的扮演者王哲同學有些地方確實讀出了人物的潑辣性格。我覺得這樣的教學處理,既避免了學生淺嘗輒止的不良思維習慣,又使學生能更明確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讀名著,提高鑒賞力。
本堂課做的較好的地方:
1、突出了重點,學生對人物形象把握很到位
本堂課突出了對重點人物形象的把握,課堂中心明確,學生忙碌而有序,始終緊緊圍繞王熙鳳的人物形象從多方面展開賞析,學會了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
本堂課運用了點評式讀書法。從學生的點評情況來看,能夠從多方面展開對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的鑒賞。離開了老師的講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師的預料,教師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學生不會欣賞或欣賞不到位的問題。因為在讓學生自由發揮各自的認知水平去鑒賞作品的同時,學生間思維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需要改進之處
(1)課堂是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但不能否認,在這堂課上有些地方的處理顯得有些僵硬,我講的過多,學生雖有參與,但仍然不充分。總是擔心學生分析不好,挖掘不充分,這實際上是對學生不放心不自信的表現。其實這個學生可能分析不好,那另一個同學可能會很好。再說答案是多樣的,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獨到的表現。教師可以在點撥完一個后,引導學生感知、品味具體的語言材料,讓他們自行探究,這樣學生的自主活動會體現得更充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會更明顯地體現出來。這一點是以后教學中必須注意的。
(2)對語言的朗讀品味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語文課離不開對語言的涵詠品味。好的語言大多意味雋永,可多意會,少言傳。雖然小說的篇幅較長,不像詩歌散文那樣便于誦讀吟詠,但還是可以挑選出一些精彩的片斷,讓學生體會,品味。可采用單個地讀,分角色地讀,對讀的情況進行評價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品味,發掘其中的妙處。本課共有兩次齊讀,后來因為時間關系就沒有對文本進行朗讀,使得鑒賞點評有些游離文本,這就好像在建造一個“空中樓閣”,缺少堅實的根基,分析得再多,到最后仍讓人覺得岌岌可危,到最終也無法內化成學生自己的東西。所以應加強對文本的誦讀,讓學生在品讀文本中不斷加深理解感悟,以致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長久的回味。
(3)時間安排不合理。
一、醫德的內涵
醫德通常被簡單地認為是醫生的職業道德,但筆者認為將醫德二字做拆解,根據醫與德的不同闡釋,可以有以下幾種理解:當醫指代醫學作為一門學科簡稱時,可以將醫德理解為醫學中的倫理規范當醫指代醫生,作為一種職業理解時,醫德就自然而然表達的是醫生的職業道德的涵義;當醫微觀化,作為單一的醫者的個體來理解時,醫德可以理解為一名醫生所具有的品質與修養。可見,醫德的內涵由大而小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不同層面的內涵理解也給醫學生醫德培育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1.醫德是醫學中的倫理規范。《中國百科大詞典》指出醫學是認識、保持和增進人體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機體康復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實踐活動。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是與自然和社會相互聯系著的人,鑒于人的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屬性,醫學也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學科理論的醫德是醫學發展過程中,用以指導和評價相關醫學實踐的道理,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一是醫德是醫學研究中的倫理約束。醫學是人研究人、人干預人、人改變人的科學。在醫學的研究中必然涉及人與人的關系問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倫理道德的標準也在變化,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醫學道德階段性地約束著醫學研究和發展的方向,告訴從事醫學活動的人們,什么允許做什么不允許做,以調節人類社會的倫理關系,維護人類社會自身的和諧有序發展。
二是醫德是醫學實踐中的是非判斷。在醫學實踐過程中,每一種不同的選擇都將面對醫學道德的是非判斷,而每一次的醫學實踐也是在醫學道德是非判斷后作出的抉擇。醫學道德告訴進行醫學實踐的人們:做什么是錯的,是不應該的;做什么是對的,是值得肯定的。從而發揮醫學道德作為是非準則的標準作用,決定著醫學實踐發展的主流方向,增進人類社會的文明。
三是醫德是醫學教育中的價值向導。在醫學的傳承和發展中,必將面對醫學教育的價值引導問題。在培育醫學傳承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醫學道德向從事醫學學習的人們指明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是可以忽視的,從而指導人們在學醫的道路上做好價值排序,作為相對穩定的價值向導,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保障醫學價值的趨同,醫學科學的發展。
2.醫德是醫生的職業道德。道德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的意識形態,它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和準則。醫德是在社會道德制約下,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等方式向醫生這一職業的群體表達的積極角色期望,是通過規范要求、信念內化等途徑實現醫患關系、醫際關系、職業與社會間的關系調整的行為準則。
一是醫德是社會對醫生職業的積極角色期望。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的發展,當醫生成為一種社會職業,醫德就成為了醫生這一職業群體的公德。醫德就是社會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于從事醫生職業的群體做出的積極正向的角色期望,表達社會整體對于醫生職業群體應該做什么、怎么做的一種最佳道德表現的希望,從而明確社會對這一職業群體的要求。
二是醫德是醫生職業群體要遵循的行為準則。在社會生活中,每一種職業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也要履行這一職業的社會義務,醫德就是對于醫生這一職業的所有從業者提出的行為準則的要求。醫德告訴從事醫生這一職業的群體什么行為是正確的,什么行為是錯誤的,什么行為是符合要求的,什么行為是違背要求的,從而實現對醫生群體的行為規范。
3.醫德是醫生的品質修養。醫德作為從醫者的道德人格理解,可以將之稱為從醫者的品質與修養,也可以定義為從醫者在長期的醫療實踐活動中產生、積累和發展,并逐漸穩定下來的心理狀態。在內表現為醫者個體對于自身的一種品質自律,在外表現為醫者個體對于自身的一種行為控制。
一是醫德是從醫者的自律品質。醫德作為從醫者的一種道德品質理解,體現的是從醫者個體的自我約束、內化要求。只有從他律發展到自律,從社會期望、職業要求轉化為從醫者內心認同的信念和持續堅持的信仰,才能成為一個從醫者真正穩定的道德人格。
二是醫德是從醫者的修養行為。醫德作為從醫者個體的一種品質,也必然體現在從醫者個體的外化行為模式中。從醫者有什么樣的醫德品質就會有什么樣的醫德修養行為,醫德既是一種可評價的道德品質也是一種可表現的道德行為。只有通過外化的道德行為的觀察才能實現對道德品質的評價。
醫德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化充實,在不同的視野下也具有著不同角度的表達,無論從學科領域論述醫德,或是從職業規范論述醫德,還是從個人修養論述醫德,都體現著一種約束,或是他律或是自律;還體現著一種取舍,或是選擇或是放棄。醫德通過隱形的力量調整醫生與其他社會人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二、當前社會存在醫德問題的分析
當前社會存在的醫德問題可以歸結為缺乏三心:首先是缺乏愛心。表現為當前部分醫生存在兩種危險的傾向:一是技術化。不把病人當人,只看作疾病的載體、醫療技術施予的對象。二是商業化。只把病人看作消費的主體和盡可能多的賺錢機會。其次是缺乏進取心。表現為面對疑難雜癥等未知挑戰時,缺乏主動性,畏懼探索。再次是缺乏責任心。表現為迷信權威,實施過度的實施防御性醫療。根據醫德培育的一般規律,可以從知、情、意三個方面對此問題展開分析:
1.片而的醫德認知。醫德認知是對醫德相關問題的認識,包含對醫德內涵與醫德行為思考、判斷與評價,是相對穩定的思考與選擇過程的模式。醫德認知是將醫德要求轉化為醫德品質的首要環節,是醫德行為形成的基礎。當醫生不把病人當作人,而僅是疾病的載體,這意味著醫生只看到病人生物屬性,忽略了病人作為人的本質屬性,難以考慮到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于治愈病人的影響,更難以給予病人應該有的作為人的尊重。如果醫生僅僅把病人當作自己施展醫術對象,只看到了診療過程的表象關系,那就忽略了醫生職業的救死扶傷的天職。醫生治病救人,病人確實是醫生施予醫療技術的對象,但此行為的最終目的是減輕病患痛苦,救助治愈病患,而不展現醫生高超的醫療技術或是滿足醫生求知、研究的興趣。當醫生把病患看成消費主體和賺錢的機會,那么看到的僅僅是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謀生職業中主客體的經濟關系,卻沒有看到醫患之間共同面對疾病的戰友的合作關系,也辜負了病患生死相托的信任,站污了醫生身份的圣潔與光榮。片面的醫德認知導致不符合醫德準則的行為,必然導致醫患關系的破裂。
2.淡漠的醫德情感。醫德情感是醫生在醫療實踐過程中對醫學衛生事業及患者所產生的具有一定穩定性的情感態度,是一種或愛或恨,或喜或惡的內心體驗。當醫生不把病人當作人,只看成疾病的載體或是醫療技術施予的對象,那么他在治療病患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更多的是自己完成一項工作或成功或失敗的喜與憂,不可能對于病患有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這樣的醫患關系中沒有了情感的互動,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漠視。當醫生僅把病人看作消費的主體和賺錢機會,那么病人自然就認為他花了錢就應該買到健康,而醫學是一門存在技術缺陷的探索性學科,這是醫療行業區別于所有其他服務性行業的重要特征。這種商業化的傾向致使醫患站在了看病只能看好、救人只能救活的違背自然規律的高壓標準下,醫生必須戰戰兢兢地服務,留好每一項支持專業判斷的證據,考慮所有可能性,進行更多檢查,開出更大處方,必然導致了過度的防御性醫療。最終忽略了問診等傳統診斷手段,讓病人在治療過程中與儀器機械對話,減少了醫患之前溝通的機會和時間,醫患之間難以形成合作互信,寬容互諒的情感態度,醫患之間情感也將更加淡漠。
3.薄弱的醫德意志。醫德意志是指醫務工作者自覺地克服在醫學學習和實踐中履行醫德義務遇到的困難的毅力。在醫學學習與醫學實踐中,必然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面對困難是否履行醫德醫務,是知難而退還是排除萬難,依靠的就是醫德意志做出的選擇。在面對醫療實踐中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經驗借鑒的情況,是消極地對癥治療,還是責無旁貸地迎接挑戰、勇于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面對醫學學習與研究中發現的與權威或傳統醫學認識相悖的情況時,是懷疑自己、墨守成規、屈從權威、放棄研究,還是實事求是、繼續探索、審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在身邊出現趨炎附勢為經濟利益或是名望成就而放棄醫德追求的同行,是隨波逐流還是慎其獨也。這些選擇都考驗著醫務工作者的醫德意志,在正確的醫德認知下將醫德規范與要求內化為自己內心的信念,自我完善,自覺追求,才能在各種名利誘惑下,堅定意志慎獨行事,提高自身醫德修養。
三、當代醫學生醫德培育的目標
醫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導個體生命獲得有意義的體驗和追求,在呵護生命、維護健康的同時,激發人們追求生命意義,實現自我價值,滿足精神需要,實現對現實的超越。當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已逐漸確立,而醫學生的醫德培育要結合當前社會存在的醫德問題,挖掘我國傳統醫學文化的精髓,提出順應醫德傳統又符合當前實際的具體的培育目標。
1.勤于鉆研,精益求精。醫學作為一門兼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屬性的科學,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發生新的變化,得到新的結論,繼而再出現新問題,再尋求新的解答。在個體應用上,每個生命體更有不同特點,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因為每一個具體問題的微小差異,解決方法在應用上仍有區別,救治結果依然存在差異。因而醫學的學習更可謂學海無涯,更加需要醫學生勤奮與鉆研的精神,不論在理論學習階段或是在臨床見實習階段,還是正式從醫階段,勤于鉆研,精益求精,探索醫學的奧秘,以最小的代價換取生命的健康與質量,是醫學求學者不懈的追求,是醫務人員在學風方面必須履行的醫德責任,也是醫學院校在培養醫學生醫德品質方面的學風要求。
2.誠信嚴謹,求實慎獨。誠信是立人之本,從業之要,既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最基礎要求,也是醫務人員要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的重要要求,更是醫學生醫德培育的最基本要求。為醫者,只有秉持誠心,忠誠于患者和醫學事業,做到對人誠、做事實、守信用,才能贏得信任,提升醫學造詣。嚴謹即嚴肅謹慎、細致、周全,這是出于對珍貴生命的尊重,也是醫學學科特點的必然要求。求實慎獨就是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時,仍然做到實事求是、客觀理性地從事醫學研究,從事醫療工作,堅持自己的醫道信念,自覺履行醫德義務,不做任何有違客觀事實、有損病人利益、破壞醫者形象的事情,做到不為名不為利,堅持原則,默默獻身醫學事業。求實慎獨是一種醫德境界,也是醫學生醫德培育在自律方面的要求。
3.互尊互學,團結友愛。互尊互學,團結友愛是醫者正確處理醫際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醫學生醫德培育在處理同學、同行人際關系方面的要求。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也是一種文明的社交方式。在互尊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互學,互尊、互學是醫者間共同探索醫學奧秘、鉆研醫學難題、順利開展醫療工作、建立良好醫技關系的基石。團結才能凝聚力量,友愛才能凝聚人心,所有的醫者們聯合起來,形成統一的為醫學獻身,為患者服務的從醫目的,才能在遇到醫學難題時形成合力,不論差異,如友相愛,才能在面對醫學困境時親密協作,不斷解答醫學難題,擺脫醫學困境,提高自身德藝,推動醫學發展。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摘要】近年來,對外漢語國際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吹捧,原有的現代漢語語音學已經不能滿足現行的教育需要,因此,文章結合目前的漢語國際教育的形式,和學生的基本認知水平等,對現代漢語語音學的進行了部分改良,希望能夠得到廣大教育人士的認可。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現代漢語語音學;教學改革;漢外對比
0前言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漢語,同時為了進一步培養對外漢語的教育人員,各個高等院校都開設了對外漢語專業。一些學校為了更詳細更專業的教授漢語,進行漢語教學,將原有現代漢語專業細化為現代漢語詞匯學、現代漢語語音學等不同的專科。就目前的教學實況而言,現有的教材和現有的教育理論等都不能夠滿足與漢語國際教育的需要,因此對現代漢語語音學進行改良,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1現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語音學知識的授課途徑和主要問題
(1)“現代漢語”的語音部分,主要以漢語的音系特點為基本結構線索,按照物理和生理語音學、聲母、韻母、聲調、音節、音變、音位等進行組織。
(2)“語言學概論”的語音部分,主要以普通語音學的基本結構線索進行組織,跟現代漢語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以輔音、元音作為一級結構框架,而后者以聲母、韻母作為一級結構框架。部分學校還在高年級開設了獨立的“普通語音學”課程作為“語言學概論”語音部分的延伸。
(3)“二語習得概論”的語音部分,主要以語音習得規律的基本結構線索進行組織,偏重于對偏誤現象及產生原因的分析。
三個部分循序漸進相互關聯,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卻出現了問題:
(1)“現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的語音部分,不僅理論部分內容重復較多(如物理和生理語音學、發音語音學基礎等內容),語料部分也多有重合。“現代漢語”一般只介紹普通話中出現的元音和輔音;“語言學概論”對語音的介紹雖比現代漢語全面,但舉例以漢語方言及民族語為主,書中涉及的外語材料遠遠無法滿足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際需要。
(2)在高年級單獨開設的“普通語音學”課程,現有教材同樣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需求相脫節。以長期使用的兩本權威教材,林燾、王理嘉兩位先生所著的《語音學教程》與羅常培、王均兩位先生所著的《普通語音學綱要》為例,由于教材本身的編寫初衷分別針對漢語專業和少數民族語專業,因此其語料甄選的總體方針是先內后外,這一方針能夠很好地為培養漢語方言或少數民族語言工作者的目標服務,但用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顯然捉襟見肘。
(3)“現代漢語”語音部分內容偏淺,如仍用大量篇幅講授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正音。本世紀初,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拓寬——媒體和網絡每天都在像學生們傳授不同的知識,同時學生們對于知識的渴望愈來愈高,這種內在的潛動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所以現有的教材就略顯淺顯,與學生的知識構成不成正比。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需要對現有的教材進行必要的整合,增加需要的內容,刪減重復和淺顯的內容,這樣教材才能夠得到更好的利用。
2理念創新:眼光向外、以類型學促漢外融通
當前社會是一個信息高速發達的時代,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廣泛,這就使得學生們的知識面更寬,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更全面,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更快,在這種情形之下,必須進行教育理念的全面改革,以適應不斷提高的生源素質。理念創新分為高低兩個層次,針對于低層次而言,理論創新主要是指改變現有教學材料的內容和比重,不斷的融入國際上的信息,以真正達到國際教育的目的。而就高層次的理論創新而言,要將最科學的教育方法引入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中,從國際形勢的變化分析,眼光放長遠,促進中外文化和語言的融通。目前,教育界對于高層次的理論創新研究尚不足,還需要后繼教育者的不斷努力。
淡化“現代漢語”的結構框架、強化“普通語言學”的結構框架,實際上也是要理順“現代漢語”與“語言學概論”這兩門語言學主干課程之間的關系。按照傳統中文專業的課程體系,前者重在教授漢語的特殊規律,后者則更加偏重人類語言的普遍規律。但在新形勢下,由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今后的就業目標是教外國人學漢語,而語言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充分對比,知己知彼。因此我們認為,無論是講授具體語言的“現代漢語”,還是講授人類語言普遍規律的“語言學概論”,都應讓學生及早建立語言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觀念,從而在今后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有效利用語言的共性促進正遷移,同時充分注意語言的個性減少負遷移。
3教法改革:語言“領養”、以學外語促漢外整合
任何一個理論的創新和改良都是一個不斷摸索和探求的過程,為了確保現代漢語語音學改良的科學性,我們需要密切圍繞本學科的基本特點,并適當的結合其他語言教學的經驗,進行有機的整合。這就要求作為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身專業素養,要不斷的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對于學生而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并善于在學習中進行歸納和總結。
就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而言,修此學科的學生多半是以走向國際為目標的,學生們為了提高自身國際社會的適應能力,通常會掌握多種語言,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需要旁征博引。這種做法誠然能夠提高課堂的厚度,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但是如果一味的提高課堂的深度,學生對于漢語的學習精力必然會受到影響,這樣就會發生主次不分的現象,因此,必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們可以利用高度發達的網絡進行自學,也可以在圖書館查閱相關的書籍,總之不能夠將語言的學習僅僅局限在課堂之上。
分組報告。學生首先在課堂上集中受教,然后根據個人的實力或者興趣愛好,分成若干小組,分組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具體的內容包括:國際音標與語音最后一項對學生的素質要求較高,所以可以適當允許查閱資料,請教導師等。
成果展示。全部授課完畢之后,選取最具有鉆研能力的小組,將小組內的分析結構,以展示的形式講授給大家。此時,教師要進行理論知識的把關,出現的錯誤問題要及時糾正。
4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對現代漢語語音學的改良進行了具體的論述,這種改良不僅避免了教學上的反復,同時也更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當然,這種改良也存在不足之處,希望相關的教育人員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不斷的將其完善,共同提高對外漢語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羅常培,王均.普通語音學綱要(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關鍵詞 現代漢語 藝術院校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Chinese in Art Institutions
——Take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LIU Tiansheng
(Jilin Animation Institute Media Branch,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The contradiction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modern Chinese in art institutions, to solve this problem, you can combine professional features, step by step; in compliance with the classic, based on the flexible expansion; emphasis on two-way interaction, and guid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integrated use in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language.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art institution;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fessional
1 結合專業 循序漸近
現代漢語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第一學期開課,36至56學時不等,選用教材是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后續學習廣播劇創作、電視小品寫作等專業類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現代漢語實用性強,直接關系到語言文字修養的高低,與學生將來從事的廣播電視編導行業關系密切。但實際學時數較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教學目標?考慮到專業實際需要,不涉及語音、文字和詞匯,主要講授語法和修辭部分。就整體而言,編導專業學生的入學門檻高于本院校其他專業,但水平參差不齊,語法基礎好的學生有限。而黃、廖版《現代漢語》是適用于普通本科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應適當降低難度,拓展的內容不宜過多。
黃、廖版《現代漢語》與中學語文中的語法知識有所重疊,雖然學生早有涉獵,但基礎并不牢固,所以,首先要查漏補缺,將中學階段應該掌握的內容夯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習。這種實際情況,為課程導入提供了便利。面對“似曾相識”的內容,學生容易入門,但又與中學階段不同,則避免了“審美疲勞”。比如修改病句,先展示給學生一些常見的、典型的病句,他們很容易完成,然后再展示較難的病句,提示學生完成,最后歸納總結病句的類型,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分步驟、分階段、逐層進行。
現代漢語課“學院氣”濃厚,比如講語法,從語素到詞,到短語,到單句,到復句,再到句群,層層深入,雖然系統完整、條理清晰,但涵蓋大量的概念、界定、區分以及各種分析方法。編導專業學生思維活躍,喜歡內容豐富、生動有趣的課程,尤其對視頻資料感興趣,對這類“文科中的理科”,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在講授過程中,可以關注傳媒行業中與語言相關的現象,將之與課程內容相結合。比如“甄嬛”讀音之爭,提醒學生作為傳媒工作者應精益求精,盡量避免失誤;比如漢字書寫危機,使學生警醒,認識到漢字傳承的重要性;比如國際上的“漢語熱”現象,培養學生作為漢語使用者的自信心。這些內容的插入,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關注語言現象,提高分析和認識語言現象的能力,進一步了解傳媒與語言自然天成的關系,從行業的角度審視現代漢語課程的重要意義。
2 不舍經典 靈活拓展
作為理論性較強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現代漢語教學需要結合大量的例句,黃、廖版《現代漢語》中的例句大多來源于魯迅、楊朔、秦牧、吳伯蕭、峻青等現當代作家的文章,時代印記明顯,吸引力不足,在調動學習興趣方面顯得力所不及。如果全部拋開,在紛繁的語言現象中尋找更新穎、更恰切的例句,并非輕而易舉。況且這些例句都是從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典型性強,與相應章節的知識點結合緊密。因此,不應全部擯棄,可以酌情選用,目的在于將知識點有針對性地、清楚無誤地講解給學生。但在練習環節,可以靈活拓展,不拘一格。教材和參考書中雖然有配套的練習,但很少體現如何“運用”現代漢語。學生即便完成了練習,也只是了解了概念、掌握了分析方法,仍不知如何運用。練習中應理論聯系實際,盡量彌補缺憾。當下,媒體語言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新媒體的發展更是導致了各種網絡語體的流行,學生對網絡流行用語耳熟能詳,結合網絡用語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解析,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從2013年流行的網絡語“女漢子”引申出“很女人”、“很中國”、“很雷鋒”等“副詞+名詞”這一語言現象,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印象深刻。另外,還可將與編導專業有關的語言文字材料融合到練習中,比如,從《舌尖上的中國》、《人與自然》、《幼兒園》等經典紀錄片中選取3~5分鐘的視頻資料,將經典段落的解說詞用PPT展示出來,結合每節教學重點進行分析,學生往往會改變“事不關己”的狀態,表現積極,參與熱情很高。如此,既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又可以將講授的內容落到實處,還能夠幫助學生提前了解一些與專業相關的內容,與專業課互相滲透。
3 雙向互動 注重實踐
目前,高校現代漢語基本上仍采用最傳統的講授法,側重于知識的介紹,缺少課堂討論和互動,本來就枯燥的教學內容,加上單調陳舊的教學形式,使得課堂缺乏魅力,尤其是與學生的專業課程相比,所以很多學生“不買帳”。如何搞活現代漢語課堂,成為教師的當務之急。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努力尋找和挖掘學生的“興奮點”,創設問題情境:比如,在緒論部分,講到現代漢語的幾大方言區時,可以請不同方言區的學生走上講臺,用家鄉話向大家做自我介紹,教師再不失時機地加以點撥,指出學生所在方言區語音的發音特點,將書本上的知識變成活生生的語言現象,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考慮到90后的學生中“杰迷”很多,講解部分修辭格之后,設置這樣的問題:你最喜歡周杰倫的哪首歌?請將歌詞寫下來,分析用到的修辭格,學生們躍躍欲試。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上課,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是一味地聽講;在老師是指導和糾正,不是一味地講解”,現代漢語的課堂也可以借鑒中小學課程改革中“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做法。比如,語法部分比較難懂,如果按部就班地進行講解,學生總是處在被動的狀態,積極性和創造性都會受到影響,極易形成僵化的思維方式。可以將部分章節交給指定的學生來講授。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會精心研讀教材,反復琢磨重點難點,一旦發現問題,會主動搜集資料,尋找答案。在思索、發現和解決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實際能力也得到提升。當學生帶著制作精美的PPT走上講臺時,積極性、主動性得到發揮,課堂氣氛隨之被帶動。教師也能借此機會了解學生的口味和需求,在日后的教學中適當改進,實現教學相長。
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必須注重語言實際和研究實踐。引導學生運用語言知識鑒賞文學作品,鼓勵學生恰當地運用各種修辭方式進行創作,是實踐的重要內容。比如,以“中國夢”為題,要求學生從對偶、層遞、回環、排比、雙關、拈連、仿詞、反語中選擇四種修辭格,來寫演講稿,并選取最精彩的段落在課堂上表演,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參考文獻
一、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異化現象
簡單說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異化現象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常見的情況。
1.個人中心主義抬頭,過分強調個性而忽視對集體的歸屬和集體行為規范的遵守。當今,很多大學生在過分強調彰顯個性的思潮下走向了“個人主義”的誤區,凡事都喜歡標新立異,排斥集體的歸屬而一味看重自己與他人的差別。特別是在當今獨生子女眾多的社會狀況下,他們從小就養成了過分強調自我的思維模式,而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獨立應該建立在與他人合作共存的基礎之上。
2.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對于他人、集體及社會的利益與發展毫不關心。“個人主義”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凡事只關注自身而忽視他人的存在。因此,當今一部分大學生就局限于小我的狹隘視野,“只掃自家門前雪,不管別人瓦上霜”,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當談到個人的遠大理想和抱負時,這些學生也往往會表現出一份不屑,認為那種激情和高尚都已經過時。這些現象都折射出當下一部分大學生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空白。
3.功利主義趨向明顯,缺乏對于人文價值的關注,過分追求現實效用。隨著社會對于效率的越發推崇,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在大學生中也開始蔓延。比如很多學生學習動機不端正,往往以“哪門課比較好及格、容易拿高分”作為選課的標準,而不是看重從課程中能夠學到什么有用的知識。很多人忙著考各種實用證書、參加各種培訓班,以此服務于自己的就業。固然,就業應該是學生關注的對象,也應該成為學習時努力的一個目標,但是,把它極端化為唯一的指標就失去了大學的初衷。
4.貪圖享樂、好逸惡勞,缺乏堅強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面貌。在當今的大學生中,很大一部分比例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在相對安逸、幸福的生活環境中長大,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即便在學校里,很多學生也只是學習比較刻苦,卻很少參與社會實踐,對于社會工作與勞動的困難和強度大多缺乏體會。因此,很多大學生在剛剛接觸社會時,往往表現出不肯吃苦、不能吃苦,一味回避困難,追求安逸的狀態。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合理價值觀內涵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建立在心性論基礎之上的倫理教化之學,注重對個體道德自覺的開拓與道德境界的提升,尤其強調合理把握個人與社會國家的辯證關系。因此,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價值觀理論,可以作為我們進行大學生思想道德培育和價值觀構建的思想資源。
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強烈社會責任感與濃厚的“家國一體”之情懷。一般說來,人的存在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私自利,走不出自我小家庭、小圈子的“小我”式存在;一種則是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自身的發展、奮斗緊密結合的“大我”式存在。以傳統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在教人去選擇后一種活法,追求一個大寫的人生。《大學》強調儒者要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身與家、家與國乃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這種責任意識和道德修持是每一個人都所應當具有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正是在這種家國情懷的培育下,才會有喊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才會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才會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可以說,家國情懷已經在千百年來“成圣”理念的教化之中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成為了民族精神中的核心要素,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2.“先義后利”、兼顧而有序的辯證義利觀。“義利之辯”一直是儒學中被頻繁探討的重要話題。孔子肯定了“利”為眾人之所需所求,有其當然合理性,但同時又警惕世人不要因利棄義,而應取之有道。在孔子看來,仁與義是君子終生無時無刻都應遵循的原則,任何利益與之相沖突都應舍棄,只有在仁與義范圍內的利益才是正當之利。同時,孔子反對過分擴張自己的物質求,而主張以求道代替。“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為學也已。”這種義利觀帶有辯證色彩,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在面對抉擇之際,首先以義去篩選之,做到義利的平衡,避免陷入過分功利主義與拜金主義的泥淖中。同時,對于道的孜孜以求則又會讓大學生的心靈得到充實,找到一個積極昂揚的人生目標,避免心靈空虛帶來的頹廢迷失。當然,這種“道”在今天應被賦予現代的精神與內容,即個人與集體利益的統一,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社會和諧的構建與自身層次的提升。這樣才能保證當代大學生在自我超越中實現人生價值。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孔子的一生都可以視作對“自強不息”精神的現實寫照。推行“仁政”、反對戰爭和剝削是他畢生的愿望,也是促使他十數載周游列國的根本動力。孔子的這種堅守使得“自強不息”成為了儒家人格中的重要內容,在歷代儒者那里都得到了發揚。孟子在闡述到圣人的歷練過程時就對“自強不息”之精神作了生動的詮釋:“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這里,孟子所強調的就是一種經歷過磨難而仍然不屈不撓的精神。也只有具備了這種素養的人,才可以在充滿各種困難與挑戰的現實中比別人多一份成功的可能。
三、運用傳統文化構建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由上可知,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化理論對于當今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有著極為積極的啟發和借鑒意義。然而,價值觀的培育畢竟是一項現實的工作,只有我們方法得當,這種傳統資源才可能為當代所用。因此,如何探索有效的宣傳和教育方式來對大學生價值觀進行培育,就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首先,善于將國學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中,用國學的經典格言與名人典故來充實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師們把國學知識引入思想教育課堂,用同學們喜聞樂見、活潑生動的故事、格言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用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價值觀和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學生的發展。
其次,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的影響力,把傳統文化的宣傳與教育用網絡形式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自覺了解傳統文化價值觀的主動性。制作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網絡動漫節目和傳統文化知識網站,通過包括動漫視頻、古代偉人典故、勵志格言等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新生;媒介素養;新媒體
當前,新媒體已經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傳遞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也把諸多負面的、不健康的信息毫無保留地呈現。大學新生作為一個知識結構尚不穩定、認知及評斷標準尚不成熟的年輕群體,對以新媒體為主體的大眾媒介保持著極高的迎合度與參與度,但他們缺少自控力和辨別能力的現實,使得大學新生入學階段的媒介素養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媒介素養的內涵
“媒介素養”這一概念最初源自英語“Media Literature”,其中文表達意義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包括媒體素養、傳媒素養、媒介認知能力以及媒介識讀能力等。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進,媒介素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多層次、多方位的綜合性概念。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是指人們獲取、解讀、批評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服務于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等方面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二、針對大學新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
媒介素養教育旨在樹立大學新生科學的媒介價值觀,從而使新生正確認識、合理利用各類媒介。因此,針對大學新生開展適時的媒介素養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對優化大學新生的認知習慣和思維模式發揮有利作用。早期的專家曾經提出,希望青少年用批評的眼光來對待媒介信息,實現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即實現被動接受信息到主動利用信息。媒介素養教育的本質在于教會受眾解碼的方法,即通過系統化、專業化的分析,擺脫媒介信息表象的影響,實現對傳播者的意圖的清醒認知。媒介素養教育強調的是一種基于理性角度的思考。
目前,在眾多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國家和地區中,雖然教育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將培養民眾“自主的批判”媒介信息和理性的思維方式作為其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根本目標,從而讓民眾正確地認知并選擇媒介信息。這種教育一方面能夠有助于大學新生從入校開始就逐漸形成對媒介信息獨立的判斷,另一方面也能為他們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時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與思維方式。
2.對提升大學新生的道德水平、凈化大眾媒介環境起到幫助作用。因為逐利使然,大眾媒介為博取點擊率和關注度,通常會使用低級的感官刺激來實現這一目標,然后再通過受眾的關注度來實現媒介的商業價值轉換,從而獲得利潤。在傳媒與受眾雙方的互動過程產生了大眾媒介環境,因此,和諧良好的媒介環境與受眾的態度和行為緊密相連。媒介素養教育旨在培養受眾的良好的審美習慣與觀念,有助于建立大學新生的媒介道德意識,提高他們的信息鑒別能力,使他們自覺過濾大眾媒介中傳播的低俗內容,避免大眾媒介尤其是網絡媒介中產生的非理。當大學新生通過媒介素養教育,能以較高的媒介道德水平、媒介信息甄別能力和良好的審美習慣進入到媒介環境中,大眾媒介的信息傳播者就會根據受眾偏好和習慣來調整和設置媒介傳播內容,更大程度上實現信息的客觀真實性和內容的格調高雅,從而對民眾的媒介素質進行再一次提升。
3.對大學新生理性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發揮促進作用。培養和鍛煉受眾傳播與表達自身訴求的能力是媒介素養教育的一項內容。新媒體憑借其自身所具備的信息傳遞高速與溝通便捷的功能,打破了大眾傳播媒介話語權被少數人長期壟斷的局面,媒介平民化程度日漸提高,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主動參與到大眾傳播媒介的互動過程中發表言論。
媒介素養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和鍛煉受眾的媒介適應力及表達技能,還擔負著提高受眾分析思辨水平、培養理性公民的責任。雖然大學新生剛剛從高中步入大學,還未踏入社會,但是他們積極熱情,有著強烈的愿望想要加入到社會事務與公共話題討論中,對一些社會現象和問題有著自己獨到的想法與見解。媒介素養教育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在大學階段做一個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理性公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