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校園環境設計方案范文

        校園環境設計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園環境設計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校園環境設計方案

        第1篇:校園環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以人為本;多層次;多樣化;多彩性

        中圖分類號:TU24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07)09-0024-03

        1 概況

        2006年受湘潭大學基建辦的邀請,我院(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參加了湘潭大學興湘學院綜合教學樓項目的方案設計投標。在方案評選過程中我院的設計方案得到了專家和校方的好評和認可,從而贏得了對校園建筑進行探討與實踐的好機會,目前正處在施工圖的設計階段。

        湘潭大學是文理工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坐落在人杰地靈、風景秀麗的湘江之濱、一代偉人的故鄉――中國湖南湘潭。學校內的教學、科研、學習、生活等各方面設施齊備,校園環境優美,辦學條件優良,現在為了滿足學校擴招和迅速發展的需要,決定興建湘潭大學興湘學院綜合教學樓。本工程是湘潭大學興湘學院目前建設的主要教學用綜合樓,是正對湘潭市北二環線的標志性建筑。

        2 總圖規劃――延續校園環境特色

        綜合教學樓位于湘潭大學的西南側,市北二環規劃道路以北,東面為學校的出版大樓,占地面積約為3萬多m2。綜合教學樓的總建筑面積:24950m2,其中教學區建筑面積:22040m2,辦公區建筑面積:2910m2。

        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地形圖,用地的地形變化較大,場地原始地貌為丘陵地貌,用地北高南低,東高西低,高差約7m,與周圍規劃道路及周邊建筑關系復雜。教學樓依地形而建,正對市北二環規劃道路,依次有序的排列三棟由低到高教學樓。

        本方案在總圖規劃設計原則,在整個教學樓及環境設計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從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需求出發,為他們創造多層次、多樣化、多彩性的充滿校園文化氣息的交往與活動環境。將環境作為建筑設計的延續和補充。由于教學樓位于規劃用地的西北側,留下正對大門的校園入口廣場。尺度適宜的校園廣場是教學區和辦公區入口過渡空間,同時又是一優美的校園景觀,以廣場環境設計帶動教學樓的建筑設計。廣場成為了主體,而教學樓則成為廣場空間的一部分,成為廣場的配景。

        在廣場設計中我們結合用地現狀,首先改造和利用原有道路――圍繞建筑的環形道路,中間辟出了外形規整、高低錯落的廣場空間。這樣的布局自然形成了“人車分流”,車流由北側的湘潭大學校園原有道路引入,主要人流由二環路和東北角的廣場進入。廣場中心花園綠化設計是師生環境空間的核心與精華。綠化系統設計以中心花園為主,輔以路邊綠化。中心花園的園林設計采用幾何圖案構圖,鋪地、花草,樹木、雕塑等有規律設置,形成一個有韻律的綠化空間。中心綠地環境小品、廣場相結合。植被主要以常綠植物為主,大面積種植草坪及湘潭特色的樹種,為師生生活和學習創造優美舒適的綠化空間,廣場兩側緩坡式草坪及草坪中點綴的立體圖案,也創造出廣場優美、寧靜的文化氛圍。建筑東北向形成入口廣場,同教學樓區前的中心綠地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廣場,臺階,水體,建筑在陽光的淋浴下,相映成輝。

        在建筑布局上自然地形成了兩個庭院,庭院空間與建筑內部空間融通,特別是在其中設置了一個可以用來交流,聚會,演講的露天平臺,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舒適寧靜的教學氛圍,將6個教學區有機地聯系起來。

        3 平面布局與功能設計――開放與交流

        建筑開放性及其所塑造的豐富交流空間與現代高等教育的精神與方式相符。

        1-5層的教學區,西側的開敞式走廊和東側通透的玻璃幕墻,創造了流動的空間與外部廣場交融滲透,中部兩個中式庭院,營造了學生沙龍的空間環境,并且由于地勢高差較大,在一層教學樓大廳入口處設置大踏步的臺階,連接校前廣場和教學樓開放式的大廳,使內外空間的過渡有機自然。

        主樓“山”形平面,形成南北朝向的三棟既獨立又聯系的包括6個教學區的教學樓,通過垂直交通樞紐相聯系,交通便捷流暢,可迅速疏導人流,加快教學節奏;建筑平面布局適應功能多樣性和可變性的要求,采用大柱網、多人口、均衡布置樓梯等方式,為今后的靈活分隔和使用創造條件。根據人流方向,主要人流來自西側教學樓,教學樓的主人口僅是校園環境序列發展和延伸的要求,而140人、180人、400人階梯教室和80人、100人教師等大量人流的疏散入口在西、南、北三個方向共6個出入口,便于短時間內大量人流的集散,階梯教室墻身之間強化了兩側次入口,使其在視覺和空間效果上僅次于主人口。

        平面設計上,由于教學樓內部集中而大量的人給平面布局帶來了困難,因此將教學樓進行了分區,分為6個教學區和1個辦公區。各層功能區布置如下:教學1、3區為階梯教室部分;教學2、4區的1-3層為教學區,4-5層為計算機房,圖書館,語音室等用房;教學5、6區主要為藝術樓:6個教學區和辦公區相對獨立,只在三層有交流平臺,大量的教學活動安排在三層以下,將人數相對不多的閱覽室和計算機室布置在四到五層,南北兩翼中間用交通核連成一體,便于交流、聯系,內部流線清晰簡潔,分區明確。

        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市場需求的頻繁變化,對學生素質要求的提高,使教育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學生的學習不僅在課堂內,而且在課堂外。在平面布局創造復合型的交往與交流空間,利用適當擴大的交通樞紐空間,例如教學區得1-5樓的敞:開連廊和內走廊相連處,布置了擴大的休息交流空間,寬敞明亮的走廊和過廳便于學生的交往。

        4 立面設計――形體塑造

        第2篇:校園環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校園公共空間 整體性 研究

        現代校園是社會進步的窗口, 校園環境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科技進步的表現。完整的校園公共空間一般包含校園建筑、交通、景觀等一系列要素因子,它們之間的有機組織才能形成良好的整體環境秩序,而校園規劃設計過程也就是運用設計手段對環境系統的整體性設計的探尋。設計對象的整體性是整體性設計的起點和基礎,對于一所校園而言,就是加強校園作為一個整體的內在聯系、便捷度和識別性。

        在阿鎮高級中學的總體規劃設計中, 從方案的最初階段直至建成, 我們結合當地教育局的具體要求, 力圖充分把握時展的節奏和規劃設計的要求。下面將把阿鎮中學設計的感悟結合校園的公共空間的若干子系統的做一下整體性分析。

        1 項目基本情況

        1.1 基地概況

        項目用地位于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阿鎮,北側為經六路,東側為規劃五路,南側為越山路,西側為規劃七路?;孛娣e共213893m2,基地形態為矩形,地勢平坦。擬建筑面積45206.2 M2,辦學規模為36 個班級,年在校人數為1800 人。

        1.2 規模及功能組成

        在功能布局中,學校由教學中心區、體育運動區、生活服務區三大功能組成。教學中心區由普通教室、專業教室、實驗室、公共教室、圖書館以及教研、行政辦公室組成;生活服務區由學生宿舍、學生、教職工餐廳組成;體育運動區由室外田徑場、籃球場、排球場、足球場、室內體育館等綜合體育設施組成。(圖1)

        2校園公共空間各子系統分析

        2.1功能系統分析

        中學校園的功能相對于大學,簡單得多,主要有教學樓、宿舍、體育場等設施。通常在功能組織上以教學活動為基本活動,作為組織的“核心”,并規定其他功能組成要素的布局原則。

        根據基地現狀,本設計的規劃思路是突破學校的地域性,建設特色鮮明的高級中學,客觀上不僅要求學校提高軟體教學質量,也要求有足夠的實體教學空間。在此規劃中,南部為教學區,西面為運動區,東南部為生活區。北部的主教學樓與南部的綜合生活服務中心中間由一條景觀大道相連,將整個校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邊為教學和生活區,西面為運動區,形成了校園的主軸線。中間的宿舍將運動區和教學區合理分開,互不干擾。

        教學用房、教師辦公、行政辦公和輔助用房整合成教學建筑組群:基本教室布置在教學組群的中央地帶,南北朝向;教師辦公室緊貼普通教室,方便日常管理;實驗室分類組合,布置在教學組群的;行政辦公區布置在校園主入口附近,便于對外聯系。本項目用地現狀用地非常寬裕。所以學校入口在退路邊200米設置緩沖區。正入口所對應的是學校主教學樓,主教學樓與辦公樓、專業教室、風雨操場共同圍合一個寬闊的校園前廣場,非常氣派。辦公樓和教學樓之間通過連廊圍合兩個內庭院,內斂的空間布局采用軸線的組合,轉折,節點的虛實來劃分空間,營造各種景觀空間,使得整個校園內功能分區明確,流線清晰,空間虛實有序。

        生活區有學生宿舍,教職工宿舍和綜合生活服務中心組成,連廊將宿舍圍合成兩個內庭院,形成重要的私密空間。綜合生活服務中心包括食堂、超市、浴室等配套設施,使得學生和老師的各種生活需求得到最大的滿足,給學生創造出優越完善的后勤服務體系。

        在用地西側合理布置一條400米的標準跑道的運動場和多個標準籃球場及羽毛球場。風雨操場位于用地的西南側,獨特的造型成為越山路上的標志性建筑。風雨操場內設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室、舞蹈健身室。滿足了全校體育鍛煉和課余活動的要求。(圖2)

        2.2交通系統組織

        交通系統是形成校園功能分區域結構的“骨架”,以人的連續性活動為特征,并由此規定車行、步行系統,實現人車分流,并通過連接其他子系統實現人流活動的延續性幾個功能分區間的最佳組合。校園交通組織遵循以上基本的設計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流與車流的沖突,避免干擾,力求創造一個寧靜、舒適、安全的校園環境。阿鎮中學校園的主要道路,布置于教學與生活核心區的,形成環狀的機動車道,以保證交通的高效、通暢。機動車及非機動車的停車也集中在車道解決,考慮各功能區交通流量合理布置。步行交通主要集中于校園中軸線上,聯系著校區內各主要建筑,合理地引導著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流線,并進一步強化校園各組團的空間序列關系,同時結合小品及地面鋪裝的設計,盡可能豐富步行系統的場所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氣息。(圖3)

        2.3景觀系統分析

        景觀是現代校園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它首先應該保證自身系統的完整性,同時應該將景觀納入城市或社區等更廣泛的景觀系統中,這對塑造整體生態環境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本校園規劃沿景觀軸布置的多個景觀節點,形成了不同主體和風格的景觀區域,。教學區與宿舍區之間布置大片綠地,保證校園內生態的多樣性和景觀要素的多元化,為全校師生床在了一個可 圖4 景觀節點分析圖 讀、可息、可娛的良好環境。(圖5)

        2.4形體環境分析:

        建筑體塊的組合強調了實體的組合和空間的變化,盡可能使建筑在整體統一的前提下富有空間的變化, 增加校園的空間趣味,設計一個“中學生喜歡的校園”。在建筑界面的控制方面,本方案在校園中間地帶注重了建筑的朝向,在校園邊緣地帶,建筑物的走向與周邊道路相關,使之與周邊地塊的建筑肌理保持一致性。

        形體空間環境與人的視知覺能力密切相關,校園環境中的各類建筑物和設施的形象易于識別,無疑將加強校園環境的場所感,同時,由于校園中人流日?;顒拥募行耘c規律特征,應當關注其對形體空間環境的規定性。普通教學樓、辦公樓、風雨操場三者的化零圖5 普通教學樓 辦公樓透視圖為整圍合主廣場,形成鮮明的整體形象(圖5)

        專業教學樓沿主要步行線方向線性展開,形成院落單元。宿舍樓沿中心廣場的另一側線型排列,與綜合生活服務中 心共同規定了中心綠地的界面。(圖6)

        3.各子系統的整體建構

        3.1社區意象的整合

        當前的校園設計, 重視體現獨具特色的個性特征, 強調校園環境的時代感。日本專家曾提出: 智能化校園既是舒適的教育場所, 同時是寬敞豐富的生活環境。現代化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校園的開放性等賦予校園外部空間形態以新的概念, 外部空間作為建筑內部空間的延續, 也成為課堂教學空間的延續, 是進行思想、知識、信息交流的場所。在阿鎮中學的總體環境設計中, 我們正是本著這種理念, 力求保留整體環境之美的傳統風格, 探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環境。

        在這里校園的主入口空間不僅是校園自身景觀與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依托于城市與社區的次級空間。本設計中普通教學樓、辦公樓、風雨操場的一體化設計有意識的突破了一般中學校園的空間尺度,形成一種次級空間并以此作為城市空間與校園空間之間的“中介空間”,形成鮮明的過度標志

        3.2景觀系統與行為的整合

        校園的人流具有集中性和規律性特點,作為校園空間的主要使用者學生,其主要流線是往返于生活區與教學區之間。校園景觀根據其所在場所性質分為動態和靜態景觀區。教學景觀去為靜態景觀區,以園林式花園為主,廣體現安靜的教學環境。教學景觀區用地中心即主次軸的交點為凈態景觀區的中心。它和前廣場的人流都比較多,同時也是學校對外展示學校形象的重要場所,故主要以硬地為主,綠化為輔。在其中布置臺階、噴泉、雕塑等多項內容,充分體現安靜祥和的特色氛圍。廣植樹木,并由風雨連廊進行劃分,形成悠遠深邃的感覺,襯托主體建筑。西面則為動態景觀區,以運動場為中心,向周邊的功能區滲透,生活區景觀主要為片式布置,為學生生活休息提供一個林蔭深深的優美環境。

        3.3有機骨架

        公共空間的設計不僅是在客觀環境上分割、組織空間,而且要在主觀認知上使空間連續,達成人的行為、感知與環境的協調整合,滲透、開放、融合的校園空間環境需要滲透、開放、融合的物質界面來圍合,沿校園步行線形成的線性長軸規定了教學樓和宿舍樓的形態和發展方向,將各種外部空間連接一個多種形式交往的網絡,近期建設一部分即可形成完整的校園環境,遠期的加建也不破壞原有的空間架構。

        結語

        第3篇:校園環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校園生活文化;大學校園空間;文化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校園生活文化是一種自下而上產生的文化形式,它發源于校園生活之中,又滲透進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影響師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生活理念來發揮作用。校園空間既是校園文化的載體,也是師生生活的容器,各種生活化場景對人的教育作用遠勝于課堂,校園空間環境對師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于校園人群年齡構成、文化素質、行為習慣相對接近,校園生活具有穩定性與連續性的特點,不同的大學各自都具備相對固定的特色化生活方式、文化活動,在師生中代代相傳,植入了校園文化基因之中。在長期發展中,這種特色化的校園生活與空間環境之間逐漸形成了穩定的關聯,產生了一種生活化的文化網絡,進而激發了校園中場所精神的生成,使校園文化與校園空間融為一個整體。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校園建設步入,隨著信息全球化,東西方文化交融,社會經濟轉型,校園空間模式也在繼承融合中求變化。然而,由于當前校園規劃建筑設計周期的壓縮,建設規模的擴張,容易造成設計方案批量生產和重復使用,并忽視對原有生態地域特色的保護導致校園個性的喪失,導致規劃設計模式的趨同,以及大學所應具有的魅力和氛圍的缺失。中國的大學校園的生活文化建設正面臨精神和物質雙層面的困惑,大學校園生活文化空間的建設與發展迫切的需要理論的重視與研究,它的存在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提供校園生活的多元承載

        大學空間之所以較其他層級學校更具有討論彈性和論證的必要性,在于大學課余生活的本質具有準社會生活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尤其在社會關系和活動模式層面。大學的課余生活遠較中小學來得充滿余裕而具有活力,課外生活是大學生另類核心學習課程的概念,已為不爭的事實,但是相對應的課外活動空間確鮮為規劃者重視,課余生活的特色往往塑造出大學獨特的人文性格。英國劍橋大學被廣為傳送的師生下午茶和校外沙龍、咖啡廳里學生自發性的討論活動令人印象深刻;印度泰戈爾大學在叢林中專注在于自然體驗的學習生活自成獨特風格;法國巴黎大學沒有圍墻、融入社區和城市,學生大多寄居民居,師生經常舉辦家庭烹飪、品酒閑聊的傳統,增加了另類的師生非正式互動生活。

        大學校園空間,如果只是原始單一的使用功能,充其量只是一個裝載活動的容器,無法真正觸動人心。引發懷念回憶,更不可能形成傳頌永久的意義空間。大學的傳統,出了引以為傲的成就之外,不可避免的也必然會建立在一些師生間的名人軼事以及行之久遠的儀典習慣上,凡此種種或可名之為“校園故事”。故事的本質有些會被出傳頌,也有些會被師生通過年復一年的重復活動形成集體記憶,這些活動沉淀在間上,行程“行為場域”,這些充滿意義的空間,與其他功能性空間大異其趣,因為它們是“值得記憶的”。

        承載校園事件的意義空間的存在,基本特質是有機分布和零散的,從量體而言,具有微觀的特質,類似人體的神經叢結,相互糾結,密切關聯,若能普同遍布在校園各個生活圈域,可以形成意義空間的神經叢結構造,悠游其中,大學課堂之外的自由學習和生活詩意應該是可以被預期的。

        二、營造校園生活文化的個性特征

        大學校園文化受到大學歷史發展、學科特色、教育理念的影響,反映了高等教育機構特有的組織制度、行為方式、精神內涵。校園文化通過空間環境和建筑整體形象,傳承教育建筑所應具有的空間特質,展現傳道育人場所應具備的文化底蘊,對校園空間行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校園文化千姿百態,各個大學之間往往文化性格迥異,學科專業、教學方式的差異也會造成文化內涵的不同,尊重這種差異,傳承校園文化的個性特色,才能產生風格多樣、個性生動的校園空間。

        每一所大學在其歷史發展中都會根據自身所處的地域特征、城市文化以及學科專長等客觀條件發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并逐漸演變成大學傳統與校園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個性化、生活化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學的文化生活氛圍由于更貼近師生的日?;顒?,具備深入而廣泛的影響力,對師生的個性、人格、心理有著更強的教育引導作用。同時,也由于它來源于校園環境與師生生活本身,所以具有強烈的獨特性,是大學校園文化個性發展的關鍵所在。

        例如,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校園均與河流鄰近,劃艇運動一直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自19世紀起,兩校開始正式的劃艇比賽,并逐漸發展成兩校之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校際傳統活動,而牛津、劍橋各個臨河而建的學院式建筑所擁有的河畔步道、小橋、船庫各具特色,是兩校最為獨特的校園景觀,成為師生課余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武漢大學校園被稱為“中國最美的校園”,其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交織,大學建筑與山體環境相融合,是城市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每年一度的“櫻花節”都會吸引師生與大量市民的參觀游賞,其知名度與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校園范圍,成為城市中最具知名度的文化活動之一,賦予武漢大學校園更多的浪漫色彩,在此生活的師生認為特色鮮明的校園環境調動了共同參與的熱情,激發了創造力與多元思想的表達,營造了充滿個性的校園文化,使他們為這里與眾不同的校園環境與生活學習氛圍而自豪。

        三、傳承校園生活文化的脈絡體系

        不同國家、地區的大學社會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地域大學的創建起源、演變歷程、發展目標各異,都導致了大學之間歷史與人文積累的千差萬別,校園的人文氛圍迥然不同。堅持各自的文化氛圍特色,立足于本校的歷史與人文傳統,是校園文化個性傳承的基本原則之一。歷史悠久的大學具有先天的文化優勢,人文氛圍濃厚并且具備傳承發展的自覺意識,只要不進行大規模的拆遷改造,貫徹有機更新的發展理念,一般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氛圍延續。新興大學校園歷史較短,文化積淀較弱,但也可以通過對校園空間層次、尺度、序列等的優化處理,增強空間的親切感與歸屬感,輔以內涵深刻的文化景觀體系構建,仍然可以營造出特色鮮明的人文氛圍,近年來大學新校區建設中不乏這樣的優秀案例。

        沈陽建筑大學新校園的公共空間體系設計得非常成功。校園中以中央水系形成景觀軸,將教學與生活分為東西兩區。教學區建筑以80m×80m的正方形平面作為基本單元構成網格狀布局,產生了若干個相互連通的內庭院,引入不同文化主題的布置,形成了內涵深厚、尺度宜人的室外開放空間系統。庭院通過組織垂直交通的“節點塔”與網格狀教學空間相聯系,可以自由通達教學區各個部分。一條長達756m的“建藝長廊”聯通了生活區與教學區,成為整個校園平面構圖的線性主干,給師生提供了通暢、便利、舒適、安全地到達校園各個功能區域的捷徑。長廊東起生活區主廣場,西聯教學網格,并與教學區的交通網絡融合,把校園中各部分的公共空間聯系成為了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開放體系。

        參考文獻

        第4篇:校園環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 集約化; 校園規劃; 高校校園

        中圖分類號: TU98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0)08-0067-02

        高校新校區經過幾年的大建設,因擴招引起的學校校舍不足的情況已得到有效緩解。但由于土地資源的緊缺以及高校建設規模的壓縮,人們對集約式校園的呼聲日益漸高,以節約有限的土地資源并保證能夠提供盡可能多的高質量建筑使用空間成為高校基建管理的重要課題。

        一、 集約的含義

        “集約”的概念原用于農業經營方式的表述,就是指精耕細作,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投入,以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粗放”的概念相對。顯而易見,集約的內涵當中包括節約土地、空間資源,降低能源消耗等屬于節約觀念的內容,但集約絕不僅僅等同于節約,還包含在硬環境上建構群體秩序并完善單體形態,在軟環境上傳承校園文化并追求適度創新。

        二、高校校園集約化發展的內涵

        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高等教育自身的不斷發展對大學校園規劃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從以追求數量為主的外延式發展轉變為以提升品質為主的內涵式發展,積極倡導集約化發展模式――從高效復合的空間概念出發,在占有有限的土地資源的前提下,研究具體的使用行為活動與所需空間體積的對應關系,對空間進行詳盡的立體劃分,通過綜合組織功能和高效復合空間的探索與設計,追求功能使用,優化功能復合,形成緊湊、高效、有序、可持續的高校校園布局形式。

        三、高校校園集約化發展模式的探析

        (一)影響提高校園的功能與效率的因素

        1. 土地利用率低

        由于高等教育自1999年起的迅速擴張,校園用地規模的迅速膨脹導致了較為嚴重的粗放用地現象。我國內地大學校園生均用地面積平均值為69平方米,100平方米左右的也不在少數,浙江大學達到133平方米,平均校園容積率不超過0.40。而美國人均占有國土面積最多,大學生均用地面積指標大都在10平方米左右;在我國香港地區,由于土地資源嚴重缺乏,人口密度較大,大學生均用地面積則更少,基本都在10平方米以下,最少的香港理工大學則只有4.2平方米。通過這些數據的對比,必須承認我國內地目前大學生均用地面積指標偏大,而生均用地面積指標過大的直接后果是土地資源利用率低下,間接造成了對寶貴的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

        2. 布局的形式化

        空間布局設計的任務,是要把一些物體或空間合理地布置在一個場地中,使它們滿足一定的尺寸與位置關系并能符合約束條件的限制。設計投標單位為追求中標,不重視實質性內容,只片面追求設計成果的圖面效果和包裝。設計方案過于重視構圖,總平面的形狀力求有象征意義,比如象龍、火箭等,采用直徑極大的圓來作為形式布局的組織系統,曲線、圓弧、放射線等構圖手法被大量地使用,再加上一些如生態軸、人文軸、歷史軸等軸線的組織,采用象征意義和軸線本來并無不好,但如果僅以此作為設計的核心,而忽視甚至犧牲交通組織、建筑結構及朝向等實質性的內容,這就得不償失了。

        3. 空間尺度過大

        某些學校新校區的占地面積較大,為了構圖的完整,規劃中追求大空間、大軸線、大廣場,如幾公頃的水面,上千米長、上百米寬的景觀大道,數萬平方米的廣場,完全超出人們步行距離的情況,顯得“不近人情”,如此的環境設計建成后,不僅造成土地資源浪費,也會發現比例失真,師生活動其中,感覺并不自然,這與校園環境空間所需要的安寧、親切、宜人的氛圍相悖。

        (二)高校校園建筑的集約化建設的思路

        1. 建構緊湊、合理的空間布局。

        高校校園的規劃要體現現代化、集約化的特點。首先總體布局要滿足現代高校的功能使用要求,保證高校建筑空間環境與教育模式及其在今后的發展變化相適應。既要有明確功能分區,又有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生能方便地往返于兩區,又能領略到沿途優美的校園景觀?,F代校園的布局在總平面上更講究構圖的藝術性和形式美,構圖的藝術性和形式美也體現了各種功能有規律的合理組合,反映在布局上,則強調布局緊湊、張弛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簡潔大方而又變化豐富。

        2. 完善集聚性單體設計,并做到傳承文化,突出建筑特性。

        校園內空間的整合和學科的集群化必然帶來使用功能的集聚,突破了傳統校園建筑空間的彼此分離、孤立的特點,在同一建筑空間中將多種功能層次進行并置和交疊,各功能單元的組合出現了多種功能并存的空間環境系統,走向了多層次多要素的動態開放系統。不同功能、不同形態、不同大小的空間集聚在一起,多元空間相互融合,實現空間效益的最大化,并為將來校園的發展留出足夠的余地。

        大學的空間是一種文化的空間,是需要長時間培育的空間,尤其扎根于地域的,大學校園應在逐步有序的建設中,做到傳承文化,彰顯功能特性,并不失時代氣息。

        3. 追求功能使用,并滿足一定時期可持續性發展需求。

        校園建筑靈活性和通用性的不斷提高,許多功能單一、設備陳舊的建筑設施已不能適應教學和科研的需求。校園建筑的功能空間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需要仔細推敲,仔細審視和認真思考建筑的規模、高度,平面的開間和進深尺寸,交通流線組織等設計細節問題。

        同時,這些不同使用目的的建筑其功能組織方式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并且同種類型的建筑之間由于使用者的不同要求也具有較大的差異。在思考教學用房應該以多高為合適時,顯然大量人流集中使用的教學建筑不宜層數過多,但全國卻有很多教學綜合樓被設計成了高層,實際是只有低層部分才被用作教室,高層部分用于科研辦公。

        4. 優化功能復合,可拓互補,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園建筑使用效率。

        在校園建筑設計中,充分發揮建筑的靈活可變性和功能適應性是提高使用功效的常用手段,在大的功能分區概念下進行有效的功能復合是必要的。功能的模糊性、空間的多用性而要在設計時進行有效的功能復合。從單體建筑來看,許多大學校園建筑往往不是由單一的功能空間組成,如實驗樓單體中設計局部教學、科研及辦公用房,更有助于科研及實驗教學的對接,更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

        四、阜陽師范學院西湖校區集約化建設的實踐

        阜陽師范學院西湖校區總體規劃方案按2萬名學生規模配置教學、實驗、科研、體育運動、生活設施、景觀主體等,同時要考慮與校本部結合,使圖書、資料、設備和重點實驗室等資源互補而不重復。一次性規劃、分期進行實施,同時為二期工程預留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一)西湖校區集約化建設的思路

        1. 原始地形地貌保留與改造

        西湖校區選址定位之后,基建處現場踏勘建筑基地,并專門測繪基地地形圖,幫助分析擬建基地的原始地形地貌,為開展設計做好必要的鋪墊。針對低洼地勢和多處溝塘等不利因素,結合城市總體規劃,適當平衡挖方和填方,對基地地形地貌進行了適當改造和調整,平整臨城市道路用地,與城市實現完好對接。

        2. 功能配置與分區的整合

        在集約理念的指導下,提出設計要求,在密切結合地形情況下,將整個校園分成三大功能區組團,分別是:辦公教學區、體育運動區、學生生活區。其中辦公教學區包括公共教學、專業教學、院系辦公、學校行政辦公、專業工作室、學術報告廳、圖書館等,屬于功能的高度整合;學生生活區包含了學生公寓、食堂、浴池及其他生活服務設施,方便學習、用餐、購物、活動的出行的同時也有利于管理;體育運動區包括局部集中的運動場、體育館,便于學生分散式的休閑活動。

        3. 使用空間的高效挖掘

        校園內的土地存量不足,建筑的層數和容積率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如此嚴格的限制條件下,要合理利用珍貴的土地資源,高效布局,得到盡量多的使用面積,同時要求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條件,增加可以使用房間數量。比如,在每一幢學生公寓單體中設計了下沉空間,考慮自行車停放、活動室、自習室、書庫、機房等功能。從規劃布局和建筑設計的方法上實現了提高建筑的容積率,在不突破占地面積和限高的條件下得到了更多的有效面積,以達到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

        (二)西湖校區集約化建設的實踐

        在西湖校區的規劃設計中,強調的核心理念就是土地的集約利用和具有彈性的規劃模式,以期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實施過程中綜合采用了多種集約化策略。

        1. 低層高密策略

        土地資源不可再生,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應考慮節地,順應時代的設計追求的是高效率和高效益。西湖校區容積率0.57,建筑密度30%,建筑由于緊湊型的布置和良好的空間組織達到低層高密度的效果,實現了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

        2. 集中布局策略

        學生公寓、教學區的布局都采用了集中制布局的策略,形成了充分的集中布局,把公共教學樓、學術報告廳、院系教學樓等統一布置于一幢綜合體建筑中,更有利于資源共享和學科交流。

        3. 彈性生長策略

        摒棄傳統的“每學院一幢樓”的布局模式,采用通用型教學實驗空間布局,既可適應不同時期、不同學科的不同步發展,又有利于多學科的整合,符合彈性生長的要求。同時由于采用了緊湊型和集中式的布局,預留了大片的發展用地,利于今后的擴建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鑒于上述,當代節約型大學校園的空間消費模式必須實現從粗放型開發向集約型的利用的轉變,從而形成緊湊、合理的空間布局,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節約利用土地,尊重原有地形,力求創造出新型集約化校園建筑與環境。

        參考文獻:

        [1] 何鏡堂.當前高校規劃建設的幾個發展方向[J].新建筑,2002(4):18-20.

        [2] 高峻,吳雅萍.合宜的人文尺度――大學校園規劃設計談[J].華中建筑,2003(6).

        第5篇:校園環境設計方案范文

        論文摘要使用后評價是指對建筑,建筑綜合體及建成環境所開展的一套系統的評價程序與方法。它關注的是建成環境的實際使用狀況以及使用者的意見和要求。通過收集使用者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將建筑師與規劃師的規劃設計目標與建筑及其環境的實際使用情況加以比較,使用后評價者能為建筑師與規劃師提供極具價值的反饋信息,使建筑師與規劃師得以據此有針對性地改進其規劃設計工作。本文簡要介紹建筑使用后評價的意義和重要性,建筑使用后評價的發展簡史以及建筑使用后評價常用的技術和方法。

        一、使用后評價的意義和重要性

        1.使用后評價的概念使用后評價(PostOccupancyEvaluation,簡稱POE)是指對建筑物及其環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時間后進行的一套系統的評價程序和方法。它關注的是建筑及其環境的實際使用情況和使用者的意見和需求。其原理是通過對建筑與規劃的預期目的與實際使用情況加以對照、比較,收集反饋信息,以便為將來同類建筑與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建筑決策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

        2.反饋機制的作用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是人類在20世紀提出的三大理論。維納提出控制論的核心,就是特別重視反饋機制的作用。維納的控制論論述了人類、動物和機器是如何利用反饋信息來學習、調整并改進自身的行為。沒有反饋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運動員為例,每發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離靶心的信息,作為調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據,使之越來越準確地命中目標。開展使用后評價的目的就是在規劃與建筑設計中建立反饋機制。缺乏這一過程,規劃與建筑設計的程序就不完整。

        歐美建筑界通過使用后評價發現,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點、不足和問題,是由于建筑設計不當造成的。這些問題若不是通過使用后評價及時發現,就可能在類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發生,甚至延續數十年而得不到發現和解決,將造成極大的損失。

        3.“以人為本”價值觀的體現規劃與建筑設計的根本目的,是要創造適用、健康、安全、節約資源能源和有利于保護環境的建筑空間、場所等人工環境,來滿足人們的各種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產、休閑與娛樂等各種活動)。因此,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為建筑物的使用者著想,為他們設計良好、適用的建筑空間,是建筑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設計水平優劣、質量高低的根本判別準則。

        4.使用后評價的作用一個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環境是否令人滿意?有無需要改進的地方?對于這些問題,使用者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們長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體會,他們的意見也因此而極具參考價值。

        歸納使用后評價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環境的質量與功能,使之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要求;②有助于促進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形成導則、規范和標準;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師、規劃師的修養和業務能力?!都t樓夢》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俗話也說:“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師、規劃師應同時具備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種要求,不熟悉人們在建筑空間中發生的行為模式和引發的環境心理狀況,是難以勝任建筑師和規劃師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調研與評價正是建筑師、規劃師了解、熟悉服務對象,提高自己業務能力和修養的一項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學地檢驗和評價規劃與建筑設計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優秀。如同評價影視作品設有金雞獎、百花獎,要依賴專家的評價和觀眾的評價一樣,對于規劃與建筑設計的評價,也一樣既要依靠專家的評價,又要依靠群眾的評價,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評價都涵括在使用后評價的范疇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業可持續發展和四節一環保(節材、節地、節能、節水)建筑的實現。

        使用后評價的最新發展:綠色建筑使用后評價,著重于對建筑的四節一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考量,對建筑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建成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評價發展簡史

        1.首個嚴格意義上的POE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對精神病院和監獄等特種建筑開展使用后調研。這些工作著重調查評估這些特種建筑對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響,并為今后改進同類建筑設計提供依據。

        自上世紀60年代末至整個70年代,發達國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關論著發表。如1969年,RobertSommer出版著作《私人空間:設計的行為基礎》(PersonalSpace:TheBehavioralBasisofDesign);1974年,又出版《緊密空間: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Spaces:HardArchitectureandHowtoHumanizeit);1975年,Edward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維度:建筑對人之行為的影響》(TheFourthDimensioninArchitecture:TheImpactofBuildingonMan’sBehavior)??梢姡敃r西方建筑界已十分關注建筑設計與人的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使用后評價的開展正是與這些理論動向密切相關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環境設計研究協會”,其成員包括建筑師、規劃師、設備工程師、室內設計師、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地理學家等。70年代后期,發達國家建筑界又陸續出版了一批著作,涉及使用后評價方法及案例研究,并辦有專門的雜志,如《環境與行為》(《EnvironmentandBehavior》)、《環境心理學報》(《The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建筑學和現代建筑》(《Architectureand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這些重要建筑類雜志上,也重視POE論文的發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hristophe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釋》(《NotesontheSynthesis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Generatedby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語言》(《APatternLanguage》)。這些著作對建筑使用后評價的開展起到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1975年,美國成立了《通用設施管理》(《GeneralServicesAdministration》)機構,開始對辦公建筑的性能開展可測量指標的研究。自上世紀60-80年代,美國已對學生公寓、醫院、住宅公寓、辦公建筑、學校建筑、軍隊營房等建筑廣泛地開展使用后評價研究,發展出一套關于數據收集、分析技術,主客觀評價指標、評價模型及設計導則等方法體系,包括調研、訪談、系統觀察、行為地圖、檔案資料分析和圖像記錄等一整套開展POE的技術手段。

        在英國,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響的關于POE的著作,如蘇格蘭《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Performance》)一書,影響相當廣泛。

        總之,到80年代,在歐美等發達國家,POE已成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動。一些建筑學院還將POE列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除了美國以外,在歐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個重要的組織在執行POE研究。它們是:

        ①歐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eople&TheirPhysicalSurroundings》)(國際人與實體環境研究協會);②澳洲、新西蘭和東南亞的PAPER:《People&ThePhysical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與實體環境研究協會》);③日本的MERA:《Man-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與環境研究協會》)。

        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探索生態建筑學和開始環境影響評價,注意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和與自然生態、環保的關系。隨著能源危機和環境資源問題的加劇,自80年代起,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更加關注綠色建筑。如美國成立綠色建筑協會USGBC(UnitedStatesGreenBuildingCouncil)。有關綠色建筑與建筑環境評價的方法體系也紛紛推出。如英國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推出的“建筑環境評價方法(BREEAM)”,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于1993年推出的“LEED綠色建筑等級體系”;1996年由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等14個國家參加的“GBC綠色建筑挑戰”。還有德國的生態導則LNB及ECO-PRO、澳大利亞的建筑環境評價體系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荷蘭的ECOQuantum,法國的ESCALE、EQUER,日本的《環境共生住宅A-Z》等。這些評價體系對建筑是否節能、環保的性能標準給出系統的分析與評估方法,并設計了各類圖表及電腦軟件,便于設計者或使用者評估。

        2.我國的使用后評價我國的建成環境使用后評價及相關工作,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常懷生先生于1982年在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介紹建筑環境心理學,并于1984年翻譯出版了《環境心理學》一書,其中介紹了日本的環境評價工作。1992年常先生著手調查全國9個城市123戶住宅、4個城市7家醫院近60間病房,以及深圳6棟辦公樓近40間辦公室。其評價實踐偏重于研究人與微觀環境的心理互動關系。后來,他又在1999年《室內環境設計與心理學》一書中介紹了POE的理論和方法。

        關于建筑物理環境的專項使用后評價方法的研究也在80年代陸續展開。例如,楊公俠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視覺與視覺環境》一書,結合視覺環境進行環境評價研究。

        筆者曾于上世紀80年代研究廳堂音質的評價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擴大到對居住區生活與環境質量的使用后評價。1990-1993年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筆者對4城市17個居住區居民進行居住區生活與環境質量使用后評價。以人群的主觀評價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環境綜合評價的科學架構。

        1998年在《建筑百家言》[2]一書中,筆者發表了《提倡建筑師進行使用后調查》一文,強調了在我國建筑界開展使用后評價的重要性。此后,筆者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招收博士生,開展建筑使用后評價的較為系統的研究。目前已先后有朱小雷、陳建華、尹朝暉等三位博士生畢業。另有若干位博士生仍在這一領域耕耘。他們分別就使用后評價方法體系以及城市休憩性文化廣場、住宅、大學校園教學建筑以及辦公建筑等建筑環境開展較為深入的使用后評價研究。朱小雷博士還于2005年出版了《建筑環境主觀評價方法研究》一書。

        1993年,在吉林召開了我國首次“建筑與心理學”研討會。李道增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環境行為學概論》一書。胡正凡、林玉蓮于2000年出版《環境心理學》一書。他們在“環境、行為”理論研究基礎上,利用認知地圖對校園環境和風景區質量做了評價研究。該書還介紹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識和特點。

        莊惟敏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劃導論》一書,系統介紹了日本住宅空間的評價方法。他結合建筑策劃理論研究,系統地發展了以“語義差異法”為中心的建成環境評價方法,強調利用社會學的調查研究方法評價現狀環境實態,收集建筑策劃基礎信息的重要性。

        關于綠色建筑評價的研究,我國在進入本世紀以來也有很大發展。如2001年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制訂了《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同時多家科研機構、設計單位合作,制訂了《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價體系》,并出版了《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另外《現代房地產綠色開發與評價》一書也于2003年出版。同年8月,由清華大學等九家單位合作,完成了《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1996年香港地區參照英國的BREEAM,建立了HK-BEAM。1999年臺灣地區也推出了《綠色建筑解說與評估手冊》。[3]

        三、評價學要點使用后評價涉及評價學,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評價學的要點

        首先,評價可分為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兩大類,并且應當以后者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尤其是使用后評價,更關注使用者的主觀感受,如滿意不滿意,舒適不舒適,方便不方便等。

        其次,評價可以按定量和定性的方式進行。通??陀^評價多依賴于定量指標進行,而主觀評價則多以定性的方式進行,但也可以利用諸如語義學標度等方法予以量化,使之能輸入計算機進行統計分析。

        再者,評價通常還會依靠一套指標集(或稱因子集、參量集)來進行。這些指標要求是彼此獨立的,并且對于所評價的對象而言,應當是力求完備的。對各指標還應尋求適當的容限和優選范圍。

        探討主客觀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是評價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如何由各單項指標的評價合成為綜合評價,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另外,依靠什么人去評價,用何種技術方法去評價,也是十分重要的評價學內容。

        四、使用后評價的常用技術和方法

        1.文獻資料收集與分析通常需要收集的資料包括有關建筑設計圖紙、維修記錄及變更設計的情況。若是欲進行綠色建筑評估,則還應包括用電、耗能的記錄等資料。新晨

        2.現場踏勘與測量進行現場踏勘的目的是熟悉欲評價之建筑及其環境。專項評價還應包括必要的測量:如光學、聲學、熱工學與室內空氣品質測量等。

        3.問卷調查與訪談調查訪談的對象主要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包括該建筑的服務與管理人員。有時還需要向相關專家(包括建筑師、規劃師)作調查、訪談。例如,欲評價觀演建筑設計是否良好,則可向音樂家、樂隊指揮、演員、導演及劇場經理等作調查和訪談。

        若涉及的調查訪問對象過多,則需采用隨機采樣的原則來獲得調查對象的樣本。若所需研究、評價的項目與被調查者的身份與社會統計屬性有關(年齡、性別、職業、民族、收入等),則尚須記錄這些信息資料,以供后期分析之用。

        設計調查問卷也有許多講究。通常須涉及對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工作效率與生活方便性和心理舒適性等方面的問題。如詢問何項設計是成功的?何者是失敗的?某工作與活動空間的面積、體積是否足夠?各房間之間的空間關系是否恰當(包括平面關系和豎向關系)?交通面積和路徑(包括門廳、過道、樓梯等)是否足夠與恰當?指向性是否明確?物理環境(聲、光、熱、空調、通風、遮陽)等是否滿意?墻、地板、天花等各界面的裝修材料是否合適?建筑外觀及美學效果如何?使用者在各種空間中所感受到的領域感、私密度如何?是否便于社交接觸?建筑物是否便于變更使用?是否便于維修等等。同時,還可詢問是否需要某些使用者認為必需,而所在建筑又缺乏的房間或設施以及使用者對改進設計的建議等。

        關于空間利用率的調研,可以詢問使用者在一個平均周內,花多少時間于某個空間。具體時間(小時數)可按每4~5小時分檔。

        為了量化主觀評價,可采用語義學級差標度法來獲取評分。通常采用4、5、7、9、乃至11級標度。例如:

        采用4點標度的好處是不設中間態度,要么是正的評價,要么是負的評價。如:

        當欲作某專項使用后評價,在設計問卷時,可以把其它項目的問題也夾雜其中,以一種不經意的方式來調研,避免誘導、暗示的作用,以便更真實地了解到使用者的反應。

        4.直接觀察與行為記錄對人們如何使用某一建筑空間或設施進行直接觀察,并利用草圖來記錄其行為,從中發現規律,是行為科學研究的一項基本方法。例如陳建華等人[4]在對嶺南地區休憩性文化廣場所做的使用后評價中,就曾利用此方法發現喬木下人群的若干行為模式,包括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齡、性別、利用時間和人數的分布,人群集聚特性與活動類型等,并得出在設計休憩性文化廣場喬木下空間時,應注意其坐椅的布置和設計,注意周圍景物的可視性等設計導則。

        5.拍照與錄像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人們如何利用某一建筑空間或設施的行為加以拍照、錄像,也是行為記錄的一種常用方法,可作為直接觀察和草圖記錄法之補充。朱小雷[5]在對華南理工大學文化廣場作使用后評價時,曾于2002年4月24日下午利用拍照記錄行為資料。圖1是他在半小時內每隔5~7分鐘對該廣場的拍攝樣本。通過拍照,他發現了一些空間異用行為,如有18人在中央主花壇就座,說明原設計在花壇邊布置的坐位數量不足,或坐位設計不舒適。他并發現有小車開到廣場中停車。這顯然不符合設計者設計該文化廣場之初衷,說明設計者未采取有效措施,來防護類似行為之發生。拍攝還發現跆拳道小組和交誼舞小組共同利用該場地作為活動空間,但在時間上有沖突等問題。

        6.認知地圖與使用方式記錄讓被訪者畫出某建筑環境或空間的認知地圖或意象圖式,也是一項行為與環境心理學的調研方法,從中可以了解建筑等認知對象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使用者是如何感知所處的建筑空間環境的。此外,提供給被訪者一些建筑的平面圖,讓被訪者畫出(或用文字注明)其是如何利用該空間的,也是一項輔助的調研方法。如尹朝暉[6]在對珠三角地區住宅實施的使用后評價中,就利用此方法了解到居民如何使用住宅的許多細節和方式。圖2示出部分居民住宅的使用方式記錄圖。她從中歸納出居民有希望設獨立書房和第二主臥室的傾向;居民有希望主臥室有私密化個人休閑空間或讀書空間的傾向;有自己劃分出玄關的傾向;居民有喜歡在客廳設置酒吧、裝飾柜或魚缸的傾向;以及多數居民較喜歡圓形餐桌,較重視陽臺的休閑功能等意向。

        7.變更設計與改變空間使用功能的記錄在了解使用者對建筑空間與設施的使用方式時,注意了解使用者是否及如何變更設計和改動原設計空間的使用功能等信息,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這些行為的發生說明設計者的意圖未能被實際使用者接受,二者發生差異。這些反饋信息提示設計者今后在設計類似建筑和布置同類設施時,應特別注意加以改善的地方。

        8.利用圖片或虛擬仿真技術來進行主觀優選試驗何種設計方案和建筑空間環境更為使用者所青睞?欲對此有所了解有時可利用相片、設計圖案、計算機仿真乃至虛擬現實技術提供給被調查、訪問的對象,供他們進行主觀擇優試驗。通??刹捎枚弑容^擇一或多者比較排序等方法。所提供的供擇優、排序的圖片,或虛擬仿真場景,最好在某一參量上加以變化,而其它參量盡量保持不變,以便了解被試者對某一參量的優選意向。由于計算機仿真技術容易做到僅讓單一變量變化,故特別適宜于此種主觀優選或排序試驗。至于所提供的圖片或場景是否需要十分逼真,則應視所進行的試驗目的而定。通常只要被試者能作出優選、排序判斷即可。

        9.數據統計分析方法對所收集到的調研資料、信息,尤其是量化數據尚需根據評價的旨趣進行一些統計分析處理。常用的數理統計分析包括以下幾項:

        ⑴平均值分析:可以了解大多數人的中心判斷傾向;⑵標準差分析:可以了解調查對象意見的分歧、離散程度;⑶相關分析:可以了解調查參量之間的關聯程度;⑷獨立性檢驗:可以檢驗調查參量之間是否相互獨立;⑸因子分析與主成份分析:可以了解哪些潛在的重要因子在起作用;⑹回歸分析:可以將所欲預報的參量(因變量)用一個或若干個自變量來定量地表示。

        由于數理統計涉及專門的課程,為了更好地開展使用后評價,建筑師、規劃師應當學一點統計學?,F在已有專門的應用統計分析軟件可以利用(如SPSS統計軟件)。

        10.小結綜上所述,建成環境的POE主要可分為三個層面進行:其一是在技術層面上進行。主要是根據現行規范、標準的一套客觀指標來檢驗;其二是從功能層面上進行,主要涉及各類專門建筑的功能,如醫院、超市、劇場等;其三是從行為層面進行。這一類的POE更加關注的是使用者是如何使用空間的,其行為規律如何,以及環境心理效應。要考慮人體測量學、人類工程學的因素,注重研究建筑空間的次序、位置、相互關系、形狀、比例、尺度、細部等對人的行為和心理的影響,包括私密性、領域感、安全感、社交距離、親切感、方向感、舒適感及對環境的認知等。

        各類建筑使用后評價研究還在發展之中,尤其在國內建筑界還未引起足夠重視。然而使用后評價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是當今建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予以關注,共同推動使用后評價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1]W.F.E.Preiseretal,“Post-OccupancyEvaluation”VNRCompany.NewYork.1988.

        [2]楊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3]劉啟波,周若祁。綠色住宅綜合評價方法與設計準則。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熟女作爱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欧美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字幕精品 | 中文字幕精选三级欧美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网站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焦 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在线 | 色就是色亚洲欧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