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結構的抗震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建筑結構;結構設計;抗震措施;技術研究
1我國建筑結構設計的現狀
建筑結構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建筑的抗震能力,這關乎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國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因此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之一。但是,從目前我國建筑的抗震能力來看,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一直以來我國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都遵循著小震級的地震可以抵抗,大地震能夠不倒的原則,雖然這樣的設計理念在建筑物的抗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在面臨大的地震時還是存在不足。尤其是一些設計人員的僥幸心理,在設計時缺少靈活的應變,一味的照抄照搬,使數據最終產生錯誤。不僅如此,在進行建筑施工時,一些建筑承包公司為了節省建筑開支,從而偷工減料,降低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的甚至是私自改變設計方案,最終導致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改變。而施工人員不夠專業也會影響整個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施工人員在進行施工時,為了施工方便或者對設計的理解不透徹,對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的施工沒有做到設計的相關要求,最終影響了整個工程的施工質量。
2建筑結構設計的抗震措施
2.1要結合建筑結構與性能進行設計
大部分的現代建筑中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通過控制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截面和配筋達到抗震的最終目的。在進行建筑施工時,可以在建筑的內外墻上設置鋼筋混凝土構件,并且再在墻上安裝一些特殊的減震材料等。尤其是對于建筑中的構造柱的要求要更加的用嚴格,他必須要延伸到建筑的頂部,而且還需要與圈梁進行連接,進一步保證整個建筑結構的整體性,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同時,在進行結構設計時還要充分考慮建筑抗震的性能。不同結構類型的建筑物有不同的抗震防震的要求,只有充分考慮到建筑結構的性能才能為設計提供更為準確的實際數據,從而達到抗震的最佳效果。在我國一些地區是地震的多發地區,而有些地區地震發生的可能性比較小,對于這種情況就需要設計人員來進行不同的抗震設計。在發生大地震可能性較高的地區要以該地區最大的地震強度來設計,不僅僅如此,還要考慮建筑自身的結構類型來最終確定他的抗震能力。一般情況下,建筑的基礎部位以及內部結構的設置需要進行抗震設計,在發生大地震時能夠很好的保護建筑物,進而保證建筑中內部人員的生命安全。
2.2要結合建筑規劃以及建筑環境進行設計
要使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就需要在建筑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建筑所在的周圍環境,選擇地基比較穩定的環境。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到建筑物之間的距離,建筑物之間的距離過近,在地震發生時造成的傷害就可能越大。在建筑設計之前還應該詳細了解當地的地質、水文條件,盡量將建筑物建設在地質結構條件穩定的地方。對于建筑其他方面的規劃,比如說地震逃生通道的設立,它能夠保證地震發生時人員及時疏散。
2.3提高建筑抗震的設計質量
地震是一種對人類威脅較大的自然災害,它不僅會對建筑物造成破壞,嚴重時還會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但是,造成人類傷亡一般是因為建筑物的倒塌,所以,對于建筑設計人員來說,建筑抗震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當今我國的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水平還比較低下,許多設計施工人員對相關法律和規定的忽視,施工操作不規范,現場管理混亂等等。所以要提高建筑的抗震設計質量就要制定合理的設計方案,要根據相應的設計數據以及結合建筑本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設計。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對建筑從業人員的培訓,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提高他們自身的專業素質,為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做出積極地貢獻。
2.4地基施工要用特殊隔震材料
建筑的地基是整個建筑的關鍵部位,它的質量會影響到整個建筑物的抗震水平和抗震能力,所以我們在進行建筑設計施工時,最好使用特殊的隔震材料。在地基的建設中,通常要對它進行特殊處理,進而來降低地震對建筑物的沖擊和損害。在中國古代的建筑中就有對地基抗震的特殊處理,比如,在進行建筑設計施工時,他們在建筑地基中鋪上砂子以及粘土,在中國的南方的建筑中還發現了糯米這種減震的材料。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的抗震技術的不斷提高,相應的抗震的特殊材料也越來越多。在地基的施工中鋪設相應的建筑材料,能夠有效的降低地震波的沖擊,從基礎上來保護整個建筑物,起到較好的抗震效果。但是,在市場中,一些材料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所以企業在選擇防震材料時,要特別注意材料的生產質量,必要時可以對材料進行相應的檢測,以確保施工建筑的整體質量。
2.5懸掛隔震的隔震措施
所謂的懸掛隔震就是把建筑物的大部分的結構懸掛于空中,當地震發生時地震波帶來的能量就不能夠傳到建筑主體部分,最終可以降低地震帶來的沖擊。這種懸掛設計一般都采用于較大的鋼結構建筑。這樣主要的鋼柱框架在遇到地震時可以不受到其他鋼結構的影響,最終起到抗震的目的,而且在這樣的建筑結構中,懸掛式還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地震的能量,降低地震帶來的傷害。
2.6在建筑物層間設置隔震設備
在對建筑層間進行設計時,要用隔震設備來降低地震帶來的損失,這種隔震技術設施主要采用在建筑物基礎和上部建筑物的減震裝置,它主要是通過對建筑底層的震波進行進行吸收,從而減少上部建筑物所受到的沖擊。在進行施工時可以采用粘彈性隔震、摩擦滑移隔震的方法,通過在建筑的內部設置橡膠墊以及其他隔震裝置來進行防震。而且這種建筑方法也可以用于舊建筑的防震改造中,一方面在施工時比較容易操作,另一方面這種隔震設計也可以很好的起到防震的效果,從而也降低了施工的費用,節省了社會資源,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但是,這種隔震裝置的應用也有它的局限性,他不適合在樓層比較高的建筑上實行。因為這種裝置在地震發生時可能會延長建筑結構的自身震動周期,最終會導致這種裝置在高層建筑中不僅不會起到相應的防震效果,有可能會加重整個建筑結構的震級,從而起不到最終的防震抗震的最終效果。
3總結
加強我國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能夠為我國建筑行業的正常發展創立良好的環境,保證人民的生命安全。通過對建筑抗震設計的研究,我們發現了在實際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這對建筑設計來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建筑的質量,加強了人類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從而促進我國建筑業的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的進步。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層建筑;抗震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進展,建筑物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高,在看作情況下必須做好抗震設計??拐鸾Y構設計規范是設計人員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遵循的原則,使結構滿足強度.剛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而實現“小震不倒.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但是在實際設計中,卻達不到看作效果。因此,我們在對建筑物進行結構設計的時候,必須把建筑物的抗震問題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適當的措施,盡量避免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壞。
1.影響建筑抗震的因素
1.1建筑抗震取決于所選取建筑結構形式
為實現“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標,新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取消了磚混內框架結構,提高了磚混結構建筑的設計要求。目前普遍使用的框架-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結構三種結構形式中,框架-剪力墻結構的抗震性能最為突出,剪力墻次之。單純的框架結構造價雖然抗震性能不如前兩種,但其造價較低,施工技術成熟,是目前最為常見的結構形式。根據建筑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建筑的使用功能,選取合適的結構形式,對于建筑抗震意義重大。
1.2建筑抗震取決于適宜的抗震措施
在場地類型不同的情況下,抗震措施主要由建筑的不同等級決定。在確定建筑等級及場地類型之后,將先進的抗震理念和系統的分析計算納入到抗震措施設計中,即可改善建筑抗震設計,提高建筑抗震效果。
1.3影響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
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取決于場地選擇、施工質量等其他因素。建筑工程場地選擇不當等造成施工質量下降,這些因素都可能對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造成重要影響。選擇建好的工程場地、加強施工質量監督,對于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2.建筑結構設計的抗震措施
2.1建筑場地的選址和地基與基礎設計
2.1.1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與場地的選擇有緊密的聯系,實踐證明,由于建筑的場地的不同雖然是同種建筑物,但是破換的程度大有不同,建筑場地選址時應盡量選擇平原地帶,沒有斷層通過或是斷層交匯的地帶。
2.1.2地基與基礎設計在防震結構設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是基礎工程,它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整個設計的流程進行,要想是建筑順利進行,就要處理好地基沉降及承載力的問題,要調節好不均勻的沉降基礎,盡量減少影響地基沉降的因素,使其在承載力或是整體結構上達到規范性的要求。
2.2選擇有利于抗震的體系的類型
建筑結構影響抗震的因素很多:使用功能的重要性,體系的類型(結構在平面與立面上的規則性、對稱性、整體性與剛度的均勻性以及材料類型)與施工因素等都會有所影響。
2.2.1建筑的體型要簡單,平立面布置宜規則。體型簡單和規則的建筑,受力性能明確,設計時容易分析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實際反應及其內力分析,且結構細部的構造也易于處理。所以這類結構遭遇地震后其震害相對都較輕。
2.2.2對于結構體系的類型,其規則性關系到建筑地震作用的產生、分配和傳遞,其建筑材料及結構體系對建筑物的固有周期和抗震延性有很大影響。扭轉不規則時,產生附加扭矩,即影響地震作用的產生;剛度不連續時,影響地震作用的分配;傳力構件不連續時,影響地震作用的傳遞。它們都對建筑的抗震不利。因此,對體型復雜、平立面特別不規則的建筑結構需要在適當部位設置防震縫,使其形成多個較規則的抗側力結構單元。否則,如為平面不規則的建筑結構(扭轉不規則,凹凸不規則,樓板局部不連續)或立面不規則的建筑結構(側向剛度不規則,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樓板側向承載力突變),則應進行水平地震作用計算和內力調整,并對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結構措施。由于偶然偏心放大了結構的扭轉效應,因此扭轉不規則的計算應該考慮偶然偏心的影響,必要時設置防震縫??拐鹨幏兜脑瓌t是:建筑防震縫的設置,可按結構的實際需要考慮。體型復雜的建筑,不設防震縫時,應選擇符合實際的結構計算模型進行精細的抗震分析,估計其局部應力和變形集中及扭轉影響、判別其易損部位、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當設置防震縫時,應將建筑分成規則的結構單元。防震縫應根據烈度、場地類別、房屋類型等留有足夠的寬度,其兩側的上部結構應完全分開。
2.3選擇合理的抗震結構體系
抗震結構體系的選擇,應根據建筑的設防烈度、房屋高度、場地、地基、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結合技術、經濟條件綜合考慮??拐鸾Y構體系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
2.3.1宜有多道抗震防線。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破壞而導致整個體系喪失抗震能力或對重力的承載能力。一個抗震結構體系應由若干個延性較好的分體系組成,并由延性較好的結構構件連接起來協同工作。一般情況下,應優先選擇不負擔重力荷載的豎向支撐或填充墻,或選用軸壓比不太大、延性較好的抗震墻等構件作為第一道抗震防線的抗側力構件。結構體系中的抗震墻處于第一道防線,當抗震墻在一定強度的地震作用下遭受可允許的損壞,剛度降低而部分退出工作并吸收相當的地震能量后,框架部分起到第二道防線的作用,這種體系的設計抗震墻能夠承受大部分的地震力。對于強柱弱梁型的延性框架,在地震作用下,梁處于第一道防線,其屈服先于柱的屈服,首先用梁的變形去消耗輸入的地震能量,使柱處于第二道防線。為使抗震結構成為具有多道抗震防線的體系,也可在結構的特定部位設置專門的耗能元件。
2.3.2應具備必要的強度、良好的變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如果抗震結構體系有較高的抗側力強度,但缺乏足夠的延性,則這樣的結構在地震時很容易破壞(如元筋砌體)。但如結構有較大的延性、而抗側力強度不高,在不大的地震作用下結構產生較大的變形(如純框架結構)。如果框架中設置抗震墻,使其抗剪力強度增加。則上述兩種結構的抗震潛力都增大了。
2.3.3宜具有合理的剛度和強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變形成薄弱部位,產生過大的應力或塑性變形集中。對可能出現的薄弱部位,應采取措施提高。由于與之相連的梁水平寬度較小,且梁、柱截面中心線不能重合,按規范規定,當梁、柱中心線不能重合時,應考慮偏心對梁柱節點核心區受力和構造的不利影響。有試驗研究表明,當框架梁、柱中心線偏心距大于該方向柱寬的1/4時,在模擬水平地震作用試驗中節點核心區不單出現斜裂縫,而且還有豎向裂縫。因此,有抗震設防的框架梁、柱中心線的偏心距大于該方向柱寬的1/4時應采用梁水平加腋等措施。
2.3.4薄弱部位鋼筋構造。舞臺這類大開洞結構,勢必會在天橋和樓梯等部位形成薄弱部位,是抗震時最不利的部位。因此,對樓梯及天橋等部位的板鋼筋應雙層雙向拉通設置,以增強其連接作用。同時,豎向構件的鋼筋構造更不能放松。在對柱鋼筋進行配筋設計時,針對一些角筋計算值較大的柱,應特別注意。角筋配筋值較大在滿足柱單邊縱筋計算配筋后,可能會使得柱全截面配筋值偏小,甚至達不到計算要求。此時,應增大柱單邊中部的縱筋配筋面積,以滿足計算要求。另:舞臺結構中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多較大,且多有夾層、樓梯等構件使得框架柱形成短柱。對這類短柱,箍筋應全長加密,縱筋連接宜采用機械連接,接頭區應盡量避開短柱區域。
3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高層建筑的迅速發展,建筑高度不斷增加,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也成為結構工程師設計工作的主要重點和難點。其抗震設計變得尤為重要,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是一個完整、系統的概念,從場址的選擇到建筑物的結構設計,抗震設計貫穿了整個過程。建筑物的抗震設計是衡量建筑結構設計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指標。因此如何準確、合理的運用不同的抗震設計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情況應區別對待,從而尋求最合理的抗震設計。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筑物結構;抗震性能;選擇場地;概念設計
1前言
我國處在多地震帶,是多地震國家,地震給人們帶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造成我國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中,導致重大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物的倒塌,倒塌現象較嚴重的是學校,有的甚至一地震房屋就倒塌了,使大量學生在地震中死亡,建筑物的質量沒能得到保證,這是造成大量學生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此看來,提高建筑物結構的抗震性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可以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延緩時間,可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所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意義非常重大。
地震造成建筑物受損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強烈的地震可能導致建筑物地基塌陷,使地基失效,導致建筑物抗震性能下降;其次,強烈的地震引起地面變形,使建筑物的重心偏移;再次;地震強烈的震動,變形大,使連接處斷裂,造成建筑物抗震性能較差。所以,建筑物的設計人員必須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進行深入的研究,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減少地震給建筑物造成的危害。
2建筑場地的抗震性選擇
如果施工條件相同,而施工場地的地質條件不同,這樣便導致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壞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加強建筑物結構的抗震性能就必須選擇好的建筑場地,避開對抗震性不利的場地,減輕地震災害帶來的損失。有些也可以根據地點特點采取抗震措施。
2.1場地類別的確定
建筑的場地類別問題一直是建筑界所關注的焦點。一般建筑場地類別的劃分可以分為兩種,包括土層等效剪切波速和場地覆蓋層厚度。
2.2建筑場地選擇的原則
2.2.1首先我們要選擇對建筑抗震性能有利的地方,例如:寬闊、平坦、堅實的場地。風化的基巖、堅實的砂土層以及不含水的粘土層都是良好的建筑場地,避開軟弱土、山丘、和陡坡這些不均勻的地段。
2.2.2如果根據設計要求無法避開山丘、陡坡這些不利的地段時,則需要根據抗震設防類別采取適當的措施,加強建筑物整體結構的剛度,消除由于地基液化使地基淪陷的現象。
2.2.3有些地段地基內有軟土層或者不均勻土層時,還要考慮地震造成的地基下降,采取有效措施對樁基、地基進行有效的加固,以及加強地基基礎和地基上部結構的處理,對于有些易發生地震的地段還可能引起地陷或者是坍塌,要及時采取穩定地基的措施。
3建筑物抗震性概念設計的提高
3.1提高建筑結構的規則性
我國是一個多發生地震的國家,實踐證明既規則又對稱的建筑物地震時抗震性能較好,而且不容易被損壞,建筑結構越規則越容易準確計算地震的反應,從而確定出傳遞途徑,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3.1.1建筑形狀要規則
如果地面是平立面,則應少出現有凸角的結構,若根據建筑物的設計要求無法避免凸角,則突出部分長度不可以超出總長度的百分之三十,更不能超出建筑的總寬度。
3.1.2建筑物結構要均勻對稱
建筑物結構對稱是抗震性能一個重要原則,如果結構是不對稱的結構則在地震中會產生較強的扭轉。若周邊的構件強度和剛度不對稱,在設計上從總體上減小剛度偏心,還應對構件內力的變形位移進行估測。
3.2增強剛度和整體性能
建筑物必須具有足夠的剛度和穩定性才能維持建筑物自身的抗震性能。結構體系由縱、橫承重構件和樓蓋組成。在建筑施工時,要盡量增大構件的剛度,這樣可以延長地震時構件的屈服力。同時,對構件的延性要求有所降低。設計人員還要考慮抗側力構件的結構質量和布置。剛性樓蓋抗側力按各自側移剛度在地震中合理分配地震作用。一般來說,較為理想的抗震構件選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和屋蓋?,F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整體性能好、水平剛度大,對墻體對齊的要求不高,這樣可以有效控制層問變形。強度大的樓板和屋蓋的水平剛度可以傳遞荷載。采用現澆樓板和屋蓋直接增強建筑物的整體穩定性和空間剛度,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建筑物抗爭性能。
3.3確保建筑物的結構延性
強烈的地震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一定的危害,所以,建筑物在設計時要確保建筑物抗震能力大,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充分考慮建筑物部分結構構件的損壞來增大延性耗散地震能量,使得建筑物整體承受的地震能量得到減少。結構延性可以抵抗地震引起的非彈性形變。為了避免地震中建筑物受到損壞使結構表現出必要的延性,使塑性變形集中在有延性能力的構件上。提高結構延性能力的方法:
3.3.1選擇一個塑性變形結構,也就是“強柱弱梁”,人為的使抗彎能力強于梁的,這樣,一旦發生地震,塑性鉸最早出現在混凝土框架的梁端,柱端的塑性鉸出現的相對比較晚,由于地震使二者達到最大非線性位移時,梁端塑性轉動大,而柱端轉動較小或者根本不會出現塑性鉸。這樣框架就獲得了較大的塑性耗時能力。
3.3.2采用相應的抗震構造措施,確保能夠出現塑性鉸的部位盡量有足夠的塑性轉動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建筑物中增加箍筋可以提高構建在發生斷裂時達到所需的延性。
3.3.3為了避免建筑物結構延性在地震中還沒有完全被發揮出來就發生了斷裂和剪切的破壞,所以,我們需要人為的改變條件,增大建筑物構建的抗斷裂和剪切能力,即強剪弱彎,要增大梁端和柱端的和構件節點處的剪力值,從而避免構件發生剪切、斷裂的破壞。
4施工管理的改進
我們所設計的方案都要由施工方進行施工,施工質量得到保證才能滿足設計的要求,施工中要時刻提高各個部門的負責人和施工人員對抗震性能重要性的認識。工程偷工減料,將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所以,我們要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充分了解,依法執行建筑抗震性設計的規范。施工抗震性能工作做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施工過程抗震的效果。施工單位要定期對施工人員宣傳抗震知識,提高他們對抗震性能的認識,確保施工的質量。施工人員要嚴格按照施工圖紙和相關的抗震構造圖進行施工,保證施工質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5結束語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建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如果建筑結構抗震性能不佳,一旦發生強烈的地震,將會導致人員傷亡和一定的財產損失,所以,提高建筑結構抗震性能必須受到高度的重視。從總體來說,都是為了避免地震帶給人們的傷亡和損失,建筑物的設計人員要對建筑物的場地選在和建筑物的構建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并且設計符合各個地段要求的工程,施工時嚴格按照施工要求進行施工。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結構的薄弱環節,提高建筑物結構的抗震性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可以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延緩時間,可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所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意義非常重大。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筑工程;磚混結構;抗震設計措施
中圖分類號: TU973+.31 文獻標識碼: A
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均為磚混結構,同時據相關研究表明在汶川和玉樹的地震中受到嚴重破壞的均為磚混結構,地震中磚混結構的破壞不僅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還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為此很多的地震工作者在不斷的進行著努力,總結了一些抗震措施。為此,本文就現行的抗震設計理念和磚混結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提出了在建筑工程中磚混結構的一些抗震設計措施,以其給同行以一定的借鑒。
1磚混結構中的設計理念
現在社會中,世界上很多國家應對建筑物的抗震目標中指出:在小地震頻發地帶,要求建筑物的結構能夠經得起考驗,出現一定的破損但經過修整之后可以投入使用;在遇到難的一見的大地震時,可以允許建筑物的結構出現一定程度的毀壞,但是不允許建筑物全部倒塌。在我國的抗震規范中要求建筑物“小震不壞,大震不倒”,總體上將砌體的抗震設計分為兩個方面:(1)對截面的承載力進行驗算,使構件或者整個結構能夠經受一定強度的考驗,這主要是對抗剪力的計算。(2)抗震能保護措施。在現階段的研究中,主要是對結構的連續性、整體性以及布置的合理性等進行科學的布局,保證建筑工程中建筑物在遭受強震時不至于倒塌。根據相關資料的分析表明,對抗震進行合理的布置、注意構造措施能夠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中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這說明,在一定程度上設計的理念要比強度的計算更能對地震的預防起到作用。
2建筑工程中磚混結構在抗震設計中的問題
現階段,很多的設計人員所做的工作絕大多數是針對基層建筑物進行抗震設計的,所以在針對建筑工程中抗震結構的設計過程中,不能重視建筑物頂層的抗震結構。一些頂層或樓梯之間磚混結構中的突出部位中砂漿強度不夠,將會在地震中出現特別嚴重的破壞。在一些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一些建筑物中為追求大客廳的效果,通常在建設過程中設有大開間和大門洞,但大門洞的墻寬不夠300mm,而陽臺的長度卻要超過2m,磚混結構的設計過程中,其房屋因場地和造型的限制,使得在工程設計的過程中建設成了復雜的結構,從而使施工過程中不能夠將縱橫墻之間的布置進行對齊,同時使得豎向結構中存在著不能保持連續的情形。除此之外,一些由磚混結構構成的建筑物在針對抗震設計時,不能夠準確的對建筑物的承載能力進行驗證和核算,使得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僅依靠經驗對其進行設計,從而使得磚混結構的砌體不能夠滿足實際需要,達不到相關標準規定。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存在于建筑物中的問題不僅僅限于此,所以作為設計人員必須要正視磚混建筑物中的問題,并進行認真的分析做出合理的設計。
3 建筑工程中磚混結構的抗震設計措施
3.1砌體建筑物的剛度及整體性的強化
在建筑工程的實施過程中,建筑物中的具有空間剛度的結構體系由承重構件和樓蓋組成,該結構所具有的剛性和整體的穩定性是決定建筑物是否能夠抵御地震的關鍵,這是磚混結構構成的建筑物的一大特性。在抗震過程中,剛性樓蓋能夠根據側移對地震起到分配的作用,使建筑物的整體性增加,使滑移、散落現象消失,使樓板的剛度增加,增強抗震作用。同時樓板和屋蓋具有較好的剛度能夠使水平載荷進行良好的傳遞,在平面結構上,上下墻體進行對齊能夠有效的傳遞水平力,而樓板和屋頂的存在則能夠有效的對墻體進行約束?,F階段,在建筑工程的實施過程中使用現澆筑的屋蓋能夠有效的增強其剛度和穩定性。
3.2房屋圈梁和構造柱的合理設置
根據相關資料的調查表明,磚混結構組成的建筑物中采用圈梁能夠起到有效的防震作用,使地震的損失減少,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磚混結構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圈梁設置在樓板的水平面可以使建筑物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增強,還能使內外墻體之間的連接更加協調,同時在圈梁的作用下還可以對樓板和縱橫墻的布置進行約束,使它們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這能夠有效的對內外墻的倒塌起到緩沖,有效的提高了墻體的抗震能力。在豎向的結構中,在構造柱和墻體的共同作用下,能夠有效的對墻體的裂縫以及水平面的夾角進行限制,這能夠顯著的提高墻體的抗變形能力,使墻體的抗剪切能力增加,能夠有效的保證墻體的完整性。圈梁的設置能減少地面裂縫的出現,同時可以改變地下的不均勻沉降,值得注意的是屋頂和基礎頂采用圈梁是保證建筑物豎向剛度和抵抗磚混結構的最佳結構。
3.3 有效的保證建筑物的總層數和總高度
對有關磚混結構的建筑物進行調查的資料表明,建筑物的層數越高,其破壞程度就會越大,所以有效的降低磚混結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壞程度的措施之一就是降低建筑物的總高度和總層數。根據相關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對高度和層數的強制規定: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物的總高度和必須要滿足各種限制。這是因為建筑物的頂層的總重量達到建筑物總重量的一半,增加一層樓就會使地震中建筑物坍塌的危險增加一分。在建筑物的層數相同的情況下,重量增加一分就會使建筑物底部承受的抗震傾覆力矩增大一分,在傾覆力矩過大的情況下,建筑物不能夠承受較大的重量就會造成傾塌。所以,有效的減輕重量,是建筑物的層數降低,這是減弱地震的有效方法之一。
3.4墻體面積的適當增加和砂漿強度的合理提高
由磚混結構構成的建筑物在抗震設計過程中,上面幾層房屋在地震中所起的作用較小,因此受到的影響也較小,很容易達到相關要求。在地震發生的情況下,建筑物的底層很容易成為脆弱層,不能夠達到相關抗震需求。所以在實際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需要對砌體的承載面積和砂漿的強度等進行合理的調配,使它們達到相關標準。所以,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適當的增加底層的墻體面積或提高砂漿的強度可提高磚混結構的抗震能力。
3.5磚混結構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的合理設計
建筑工程中磚混結構的合理設計中最重要和常見的內容是其平面和立面 的設計。在該工作的實施過程中必須要使平面和立面的各個方面做到簡潔、正式和規范,同時使質量中心和剛度中心保持一致。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磚混結構構成的房屋不能夠完全重合,這將會增加在地震中出現扭轉作用的情形。在建筑物的施工過程中對于不規則的磚混結構需要注意對其偏離墻體的抗震數據進行精確的計算和驗算,同時保證建筑物的重心位于最低端,建筑的立面要避免頭重腳輕現象的出現,突出屋頂部位的建筑物高度不應設置的過于高,同時要盡量不使用錯落的立面形式,預防磚混結構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產生鞭梢效應。
4結語
在地震的發生過程中能夠造成最直接和最大經濟損失的嚴重原因是建筑物的坍塌,而地震的發生具有很多因素,在其發生時若建筑物能夠有效的對其進行抵擋,就能夠有效的保護很大一部分人逃出房屋,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所以在建筑工程中有關磚混結構中抗震設計措施中必須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將每一步的工作落實到實處,這樣才能夠有效的保證在地震中受到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劉輝.磚混結構房屋的抗震設計[J].中國科技財富,2011(9).
[2],高建全.淺談磚混結構房屋的抗震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2).
關鍵詞:建筑結構;抗震扭轉設計;重要性;措施
建筑結構抗震扭轉設計影響著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形變程度,地震是破壞建筑質量的最大原因,通過改善建筑結構抗震扭轉設計,可以有效的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高建筑結構抗震扭轉設計,對提高建筑的質量與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這項設計也是建筑單位比較關注與重視的內容。根據建筑不同的結構類型,其抗震扭轉設計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尤其是高層或者不規則建筑,這些建筑在地震的作用下結構極易變形,一旦發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損失也非常大,所以,必須通過相關的技術改善這類建筑結構的抗震扭轉設計,本文對建筑結構發生扭轉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希望相關部門可以盡快解決這些問題。
一、建筑結構扭轉的形成原因
建筑結構扭轉是建筑在地震力作用下最容易發生的質量問題,這種質量問題對建筑結構的破壞極大,如果不通過相關技術改善建筑結構問題,很容易埋下安全隱患,造成居住者較大的損失。為了避免建筑結構遭到破壞,可以增強建筑結構的剛度,提高建筑結構的扭轉能力,還要了解建筑結構發生扭轉的原因,這樣才能改進抗震扭轉設計技術,下文從建筑結構本身以及外來干擾兩個方面,對建筑結構扭轉的形成原因進行了簡要分析。
1、建筑結構本身原因
影響建筑結構承重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建筑結構的剛度中心與質量中心是否重合是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在施工的過程中,沒有將建筑結構的剛度中心與質量中心重合在一起,那么在地震發生時,建筑的結構則會遭到嚴重的破壞。所以,剛心與質心的位置影響著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兩者重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結構的整體性,而且也會減小地震對建筑結構的破壞,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扭轉力。為了做好對剛心與質心重合的檢測工作,必須提高監管人員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對質量進行嚴格把關,這樣才能避免因建筑結構問題而影響其抗震扭轉力。
2、外來干擾原因
地震的發生具有突發性與強破壞性性,人為力量無法阻止地震的發生,但是建筑設計人員卻可以通過提高抗震扭轉設計的質量,降低地震對建筑的破壞程度。地震發生時會對地面產生水平的作用力,而且對建筑結構會產生轉動的作用力,這種力量對建筑結構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地震雖然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預測,但是這種預測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準確率,而且對地震的強度也無法掌握。所以,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一定要多考慮外界因素的干擾,做好建筑結構抗震扭轉設計,尤其是不規則建筑結構抗震扭轉設計,需要通過科學的計算優化設計方案,這樣才能提高建筑的質量與安全。
二、建筑結構抗震扭轉設計的重要性
在建筑工程項目中,做好抗震扭轉設計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內容,其對于保證建筑結構整體性耐久性有著重要的意義。一般而言,扭轉問題所產生的影響主要是對建筑結構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威脅。就多年工作實踐證明,破壞性地震會給國家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直接或者間接的危害以及損失,尤其是強烈的地震,甚至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害。目前,有關數據統計得出,全世界每年因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高達一萬人以上,經濟損失每次高達十億美元。根據分析和總結得出,在地震問題中,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大多都是由建筑結構倒塌而引起的。而扭轉作為影響建筑結構整體性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做好建筑結構抗震扭轉設計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改善建筑結構抗震扭轉設計的建議與措施
引發建筑結構的扭轉振動的因素眾多,包括地面的運動、建筑物質量和剛度分布的不均勻、計算分析的誤差以及抗扭構件的脆性破壞等,這些使得扭轉振動在所難免。在設計中應盡量改善結構扭轉效應,并在構造上采取一定措施來減小扭轉。
1、改善扭轉效應
總的來說,就是要做到削弱中問、加強周邊。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善扭轉效應:
1.1建筑平面總體布置應規則、對稱,具有良好的整體性。
1.2建筑的立面形狀應規則 ,縱向抗側力構件的材料強度和形狀尺寸從上到下應逐漸增加。避免其剛度和承載力突變。
2、 抗扭措施
2.1根據建筑具體高度來選擇適宜的結構類型。
2.2確??蚣?剪力墻基礎具有良好的整體性和剛度。
2.3框架結構和框架-剪力墻結構中 ,梁中線與柱中線、柱中線與剪力墻中線之間的偏心距不宜過大。
四、建筑結構布置分析
1、平面布置
地震區的建筑,最好采用圓形、方形或矩形平面,橢圓形、扇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也可以采用。雖然三角形平面看起來也比較簡單和對稱,但它并非沿主軸方向都對稱,地震時也易產生較強的扭轉振動,所以地震區建筑的現狀盡量避免采用三角形。
2、 立面布置
地震區建筑的立面也盡量采用矩形和梯形等均勻的幾何形狀,不宜采用帶有突然變化的立面形狀,因為形狀突變會引起質量和剛度的劇烈變化,致使該突變部位在地震時因塑性變形,效應而加重破壞。在地震區尤其不宜出現倒梯形建筑和大底盤建筑,但這兩種建筑形式是比較流行的。倒梯形建筑雖然建筑風格比較時尚,但其在質量、剛度和強度分布上均不符合抗震設計原則,它的上部質量下部質量小,使得重心偏高,增加了傾覆力矩。
五、結語
地震的發生會對建筑造成巨大的破壞,在地震的作用下,建筑的結構會發生變化,這也考驗了建筑結構抗震扭轉設計的質量,人們無法阻止地震的發生,但是可以通過提高建筑結構抗震扭轉設計的質量,減少地震對建筑的破壞程度。建筑設計人員的技術水平對抗震扭轉設計的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設計者必須不斷的加強專業技術,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了解建筑結構扭轉形成的原因,這樣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抗震扭轉設計方案。影響建筑質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建筑結構的剛心與質心是否重合,影響著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如果二者未重合的話,會使建筑結構形成扭轉破壞,所以,相關人員一定要全面考慮,這樣才能有效的改善建筑結構抗震扭轉設計。■
參考文獻
[1] 考慮構件抗扭剛度的建筑結構抗扭計算[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06(2).
關鍵詞:建筑結構;抗震加固方法;應用研究
新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取得了飛越發展,對于建筑而言,安全性至關重要,雖然經過長期發展,建筑無論是結構選型還是施工技術,均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有的建筑結構性能依然難以滿足抗震要求,尤其是在地震多發、易發地區,對建筑結構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尤為必要,也唯有如此,方可有效抵抗地震災害,并降低影響和損失。下面就建筑結構的抗震加固進行研究,以供同行參考。
一、建筑結構抗震加固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我國屬于多地震國家,因此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便開展了有關建筑抗震技術的研究,且經過不斷發展,我國建筑抗震技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像高層框架、簡體結構、剪力墻等建筑抗震加固方法日益豐富。即便如此,在地震災害面前,仍有很多建筑難以抵抗其強大的破壞力,從而使得建筑結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甚至是瞬間倒塌。受此影響,住宅、學校、商場、醫院、辦公樓等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再度成為眾人的關注焦點,加強建筑結構抗震加固研究顯然是大勢所趨。
二、建筑結構抗震加固方法探討
由上可知,對建筑結構進行抗震加固已是必然選擇,但關鍵在于采取何種加固措施,在此就常見的抗震加固方法進行分析:
1.增設合適的構件
就當下而言,通過設置必要的構件,用于改善建筑結構的變形能力、抗震能力和整體性能,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建筑結構抗震加固方法,具體涉及增設支撐、抗震墻、鋼架等幾種加固形式。
其中設置抗震墻法多見于建筑結構中具有抗震作用的墻體承載力明顯不足或間距無法滿足相關要求的情況,即由新砌筑的抗震墻分擔地震作用,以此將結構變形量降低最低,但前提是必須妥善處理建筑原有構件與新增墻體的連接問題,既要使其連接可靠,也要減少損壞原有構件,同時還要將加固后的建筑結構強度考慮在內,以免因其不均勻引發薄弱層的轉移;相對而言,該抗震加固方法經濟可靠、強度剛度較高且便于應力傳遞,不過必須確保其基礎結構有著足夠的承載力。而針對鋼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等由梁柱連接構成的框架空間,可采取增設鋼支撐這一抗震加固方法,其擁有施工快、支撐輕、可滿足延性、強度要求等特點,而且不會對建筑內部情況造成嚴重影響,但因耗能有限,故通常在震后對其支撐構件予以更換。
2.適當強化構件性能
若建筑結構不適合采用增設構件這一抗震加固方法,可從原有構件著手,對其承載力、延性等進行強化,如粘貼鋼板、外粘型鋼、粘貼纖維復合材料等多種方法。
具體而言,針對建筑結構鋼筋混凝土中的大偏心受壓、受彎或者受拉構件,建議選用粘貼鋼板法,即利用專用的建筑結構膠在構件表面位置粘貼鋼板,其不僅可以補足原有鋼筋構件的不足,也可增強構件的抗裂能力和結構的承載能力,且剛度增加很小,能夠與原有構件形成一個受力均勻的整體,而不會出現應力集中,所以是國際上公認的加固方法,但必須確保粘接劑性能和施工質量;若建筑結構中的梁、柱等對截面承載力、抗震能力等要求較高,可選用外粘型鋼法,即通過焊接或灌漿等手段在構件兩角或四周包設型鋼,使其與原有構件一起承受荷載,并在約束原有構件的同時使其變形能力和承載能力得到改善,若在混凝土柱、梁等構件需要顯著提升承載能力且又不允許增大截面尺寸時選用該抗震加固方法,施工便捷、工作量小、增重較少不說,還可顯著增強構件延性、剛度和承載能力;此外為鋼筋混凝土中軸心受壓、受彎、受拉等構件粘貼增強型纖維復合材料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抗震加固方法,但必須保證材料合適、可靠,唯有如此,其強度、抗化學腐蝕以及保護加固構件的能力才會充分發揮,進而改善建筑結構的加固效果和耐久性,當然簡單的操作、較小的施工噪音和環境影響也是其一大優勢。
3.做好建筑隔震減震處理
隨著建筑結構抗震加固研究的不斷深入,隔震技術和減震技術逐漸發展起來。其中防震技術是指借助布置隔震層集中地震變形,以此降低地震對建筑原有結構的影響,從而限制能量繼續上傳,實現增強建筑抗震能力的目的,可見其加固效果理想,抗震安全性好,無需再次加固非結構構件,那么建筑功能和用途自然不會受到干擾,可是在采用該方法時,必須注意合理連接穿過隔震層的設備配管、配線等;而減震技術則是通過設置必要的耗能阻尼減震裝置弱化地震反應,但其需要增加結構的能量耗力,而非結構延性和剛度,同時實踐證明,較之普通抗震結構,耗能減震結構可降低 40-60%的抗震反應,結構造價也有所降低,像粘性流體、附加阻尼剛度、粘彈性等阻尼器是常見的耗能裝置。
三、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加固定法的應用
1.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措施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一定要考慮到地質條件、建筑物本身的基礎結構、材料、地理位置等,結合建筑類型和抗震設計標準,有針對性地進行雙重抗震設計,運用有效的抗震技巧,全面提升建筑物在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中的穩定性,確保建筑物的穩固。
2.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建材選擇
建筑材料是建筑結構設計中最重要的承重原料,抗震結構對建材的塑性、剛度都有較高要求。在運用建材的過程中,要以保證建筑物的穩定性為目標,參照當地地震史,并經過科學的理論分析,選用最合適的建材。通常在不影響建筑物的結構和使用效果的情況下,應選用質量小的材料,因為在地震中,此類材料相比之下破壞力低,不易造成人員傷亡。
例如,在我國東北,建筑物經常使用鋼筋混凝土作為主要材料,大型建筑物還會運用伸縮縫的方法,這樣不但保證了建筑結構的完整性,還能很程度上防御地震的破壞。
3.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效能減震
效能減震的原理采用阻尼器、效能器對地震力進行主動消耗和吸收,從而減少地震對建筑主體的破壞,確保建筑主體安全。這種減震技術目前應用也很廣,在,新、舊建筑物抗震加固中均能起到很好的抗震作用。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安全起見,對建筑結構采取合理的抗震加固措施十分關鍵,不容忽視,畢竟其事關建筑質量安全和使用效益。這就要求我們強化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建筑結構特點,選擇合適的主動或被動抗震加固措施,以此提高建筑抗震能力,降低風險隱患,同時還需加強抗震方法研究和創新,以期推動我國建筑抗震技術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解增銀,陶小林.淺析如何做好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J].建筑科學,2013(15):273.
[2]薛彥濤,范蘇榕.傳統抗震加固技術與抗震加固新技術的介紹[J].抗震防震工程設計專欄:19-22.
【關鍵詞】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問題
建筑行業發展步伐緊緊跟隨著城鎮化發展愈來愈快的腳步。受到不同區域限制,及自然災害的產生,使得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成為建筑設計中一項不得或缺的設計任務,從保證建筑的安全性出發,為人身安全做出了保障。那么如何對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做出合理設計,需要考慮到什么?對抗震設計需要采取什么具體措施?本文將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與解決。
1.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思想
1.1與不利區域相互避開
施工選區對建筑結構抗震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再好的設計更需要有一個好的根基,建筑物的構建,需要避開地質狀況不佳、地震低發區域,從而從根基上保證建筑地基能夠堅實穩固。當地震災害發生時,直接破壞的是建筑結構。如有特殊情況,無法避開不利建筑區域,這時必須使用特殊方式適當解決對應問題,并在建筑結構的構建設計上,需要對抗震能力大幅提升。所以選擇一個最佳建筑建設區域,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抗震性能。
1.2建筑外形設計
根據統計得出,建筑構件截面及平立面更容易突變,發生地震應力,引發地震災害。當今時代,許多建筑設計師更注重通過建筑外形的設計穩定抗震性,設計師清楚地明白:①建筑設計注重整體性。建筑的整體性強,才能保持“傳力通道”通暢,保證抗震能力強;②建筑結構遵循規則性。建筑結構不規則時,需要通過加倍地震產生的作用力與內力來重新計算建筑受力,調整設計;③設計方案的重要性。方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整個工程的耗材與建筑的安全性。
1.3協調設計
如何把控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不僅需要的是對平立面設計的規則與對稱,更需要的是建筑構造設計師與建筑工程工程師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建筑構造設計師與建筑工程工程師不僅要各司其職地完成設計與分析工作,還需要通過溝通交流,完成配合,對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進行調整,最終達到建筑結構規則要求與抗震設計標準。
1.4確定結構體系
當確定建筑結構后,需要選擇并確定合適的結構體系。建筑結構體系的選擇與確定,抗震設計中的建筑實際條件(建筑區域地質、地基深淺、建筑材料、建筑高度等)、抗震類別等決定了建筑結構體系的選擇,再通過各體系間經濟、技術等對比,可確定最終的建筑結構體系。確定結構體系對抗震整體分析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擁有地震傳遞與作用途徑、計算簡圖,能夠把控地震的作用力并分析出作用力的傳遞方向,達到預防地震來襲并在一定程度地避免了對建筑物迫害的作用。
2.建筑結構抗震構造的關鍵措施
要提升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構建措施。本文介紹了:設置防震縫、增設構造柱、設置圈梁三種防控地震的構建建筑的措施。具體措施介紹如下。
2.1設置防震縫
在抗震地區,建筑物立面高差≥6m、建筑物有錯層、樓板間錯層高度差很大、或是建筑物各組件間硬度或重量差距過大時,需要設置防震縫。防震縫的作用就是將建筑整體劃分成若干個體單元,使這些個體單元的剛度以及重量均勻,從而降低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壞程度。防震縫一般設置于地基之上,寬度基本在50~100mm內取值。
2.2設置構造柱
為增強抗震能力,加強建筑材料強度與剮度分別在建筑物拐角、墻根部、隔斷、高墻體中部、樓梯以及電梯間等位置設置構造柱,并通過圈梁、構造柱與墻體三體之間緊密相連構造出穩固的空間骨架,大大提高了建筑物強度及穩定性,也對墻體的應變能力得以提升,使建造出的建筑物達到“裂而不倒”的高標準要求。建筑施工過程中需要按照“砌墻逐段柱身”的順序來進行工程搭建,在柱身過程中需要現澆鋼筋混凝土,使之更加堅固,在構造柱時,要做好根基,在柱下固定鋼筋混凝土,保證其根基穩定,柱的截面應≥180mm×240mm,主筋采用一般規格:4×412mm,箍筋間距應≤250mm,墻柱間沿墻高每≤250mm增設4×46mm的鋼筋加以連結(嵌于墻內鋼筋需≥1m)。
2.3設量圈梁
需要圈梁來配合樓板進行搭建是提高建筑物空間的剛度,加強空間整體性,鞏固墻體穩定性,減少開裂情況,提高抗震能力的必要措施。圈梁的材料有兩種可以選擇:鋼筋磚與鋼筋混凝土。鋼筋磚圈梁用于地震低發區的非抗震區域;鋼筋混凝土則相反用于抗震地區,它的寬度基本和墻體厚度相當,高一般≥120mm,其最小橫截面為240mm×120mm。抗震地區建筑建設中圈梁務必完全閉合,保證不能被洞口截斷。
3.結語
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的優劣,是衡量工程質量的重要因素,為建筑質量作以保障。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直接影響的是建筑壽命,而間接影響的是建筑承納人員的生命安全以及建筑單位的經濟效益。所以,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整體思想必須遵循:避開不利區域選擇合理的建筑建設地區(了解建筑施工地區的實地情況)、進行全方面合理設計(工程人員與設計人員的協調設計、建筑外形設計)、通過總結與對比選定合適的結構體系,結合最佳抗震技術,把握建筑建設過程中抗震的重點措施。根據上述設計思想,才能夠完全保障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
作者:齊玉平 單位:山東碧海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王秀麗.多層鋼框架梁柱連接節點抗震性能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4.
1高層建筑抗震設計的相關概念
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還需要結合當地的地形以及氣候環境條件,針對一些地震高發地帶,設計需要采用強度較高的施工材料,要做好建筑結構的優化工作,保證建筑滿足抗震設防的要求。高層建筑有著良好的發展趨勢,在設計與施工時,一定要保證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并且要使建筑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會出現結構嚴重變形的問題。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下面筆者對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目標以及結構優化措施進行簡單的介紹。
1.1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目標
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設計人員需要保證結構的穩定性,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目標是“小震不壞、大震不倒”。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設計人員還要合理確定施工的材料,施工材料要具有較高的強度與剛度,建筑結構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另外,在高層建筑施工時,需盡量減少耗能情況,施工單位要多采用可再生的新型能源。
1.2高層建筑結構優化措施
1.2.1加強結構體系的優化高層建筑施工在選擇材料時,應盡量選擇輕質的材料,結構材料還要具有較高的強度,這樣的結構有著良好的連續性,可以抵抗較大的荷載以及作用力,可以保證建筑結構的整體性。合理選擇結構材料,并優化結構體系,是提高建筑防震效果的有效措施。建筑工程多采用的是鋼結構或者型鋼混凝土結構,這對鋼材以及混凝土的性能有著較高的要求,在施工前,需要對施工材料的性能進行檢測。優化建筑抗震結構體系,可以保證建筑的承載力,避免結構在地震力作用下出現變形問題,良好的建筑結構可以起到吸收地震能量的作用,在地震災害下,有利于避免建筑出現較為嚴重的損毀問題。建筑抗震設計需主要結構的整體性,這考驗了設計人員的能力,采用型鋼混凝土結構,可以保證建筑結構達到立面的效果,提高建筑使用的安全性。
1.2.2場地的選擇高層建筑對施工場地也有著一定要求,在施工前,設計人員需要做好地質的考察工作,對施工場地的土質進行檢測,并保證地質結構的穩定性,設計人員加強實地勘探,可以了解該地區是否存在地震隱患,并了解地下巖層的結構,根據這些因素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得出準確的場地數據。如果遇到不適合建造高層建筑的場地,應該采取回避的措施,給出恰當的危險性評價,從根源上杜絕出現由于地面的震動而摧毀地基的現象。
1.2.3建筑結構的規則性建筑結構的規則性對于抗震作用比較大,不規則的建筑結構不利于抗震。因為建筑結構具有規則以及對稱的剖面結構,地震對建筑物帶來的搖晃有一定的支撐作用,從而起到很好的抗震效果。從建筑豎向剖面理論來說,豎向抗側力構建的截面尺寸以及材料強度應該自下而上的逐漸減少,這樣就能夠避免測力結構的承載力突變。因此,對于沒有特殊要求的高層建筑物,應該盡量避免過于規則的結構組成,不能一味的追求其視覺效果,更多的注重抗震要求。
1.2.4多道防震體系一般情況下,一次地震不會造成持續的震動,但是可能會造成接連不斷的余震,盡管強度不大,但是從持續時間以及反復次數上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對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高層建筑物只是采取單體的結構,一旦遭遇到破壞時就會難以應付接踵而來的持續余震,最終導致建筑物坍塌。針對此種現象,就必須設立多道防震體系。設立多道防震體系,及時第一道防震線被摧毀,還有第二道以及第三道防震線,就能夠很好的躲避反復的余震帶來的破壞,大大的降低了危險指數,增加了抗震能力。
2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應主要的幾個問題
2.1控制結構超限現象以及相關的解決措施
對于結構薄弱位置,在框架柱內設置型鋼,提高其承載力以及抗震安全性;控制結構扭轉比,使結構樓層的扭轉位移比小于1.2;對于個別墻柱按照中震彈性以及小震計算結果進行包絡設計,滿足中震彈性的抗震性能目標;依次類推,標準層的個別墻柱則按照中震計算結果,滿足中震不屈服的抗震性能目標;根據彈塑性實程分析結果,連梁以及框架梁出現彎曲塑性鉸,梁端塑性鉸在各個樓層分布較為均勻,反應歷程中最大層間位移角小于1/120,滿足規范要求。
2.2剪力墻連梁抗震設計措施
①調整連梁剛度折減系數:對內力以及位移進行計算時,對豎向與水平的荷載效應下兩種情形進行區別對待。在水平荷載效應下,可以折減連梁的剛度系數,例如:當出現作用力時,折減系數應該大于或者等于0.50;在豎向荷載效應下,不需要折減連梁的剛度系數,通過利用支座彎矩調整的幅度來降低連梁支座的彎矩。
②調整連梁跨高比:在設計連梁時,可能會遇到剛度折減之后連梁的正截面仍然承受剪承載力不足的現象,這時就需要增加洞口的寬度,減低高度。
③其他措施:設置水平縫形成雙連梁、連梁內設置交叉暗撐、采用型鋼混凝土連梁、調整連梁的內力以及增加連梁延性等。
3結論
【關鍵詞】建筑機構;設計;常見問題;解決措施
1 建筑結構設計中地基計存在的具體問題
1.1 建筑結構設計中對地基埋設所進行的設計不夠合理
建筑物的地基設計要根據《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中的具體要就進行合理設計,然而在現實的基礎地基設計中高層建筑基礎有效埋置深度不足的問題非常普遍,建筑地基作為承受建筑結構物荷載的巖體埋設深度不符合建設標準,將嚴重影響到地基的有效承載能力,當地基上部的建筑結構荷載超過地基可承受的荷載范圍時,地基會受到破壞甚至產生變形,地基質量一旦出現問題,將嚴重威脅建筑結構的安全性能,對居民的正常使用造成威脅。
1.2 地基設計過程中忽視了地基沉降問題
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工作人員應針對施工的具體環境,對天然地基與人工的地基的沉降量進行科學的估算,并在施工過程中對建筑地基的沉降量實施嚴格的控制,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建筑結構中不同部位的地基沉降要基本保持一致,不可存在較大的差異。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因地基沉降問題導致建筑物上部結構出現裂痕,影響建筑的使用性能。然而在具體的地基設計中,設計人員往往忽視了對地基沉降問題的綜合分析與研究,最終導致地基變形,難以維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給建筑單外以及用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 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選型、布置及構造方面存在的常見問題
2.1 房屋高度、高寬比超過現行規范、規程的限值
現行的規范、規程給出了房屋的最大適用高度和高寬比限值。審查中發現某些高層建筑房屋高度超過最大適用高度或高寬比超出規定限值,個別高層建筑房屋高度和高寬比均超出規定限值,且既無可靠的設計依據。在抗震設防區也沒有采取有效的抗震加強措施,給結構抗震帶來一定的隱患。根據建設部第59 號令,對于房屋高度、高寬比和體型復雜程度超過現行規范、規程的高層建筑,應按超限高層建筑進行設計,并按有關規定進行抗震設計專項審查。
另外還有一點常被設計人員所忽視的是,房屋適用高度除與結構體系類型及抗震設防烈度有關外,尚與場地類別和結構是否規則等因素有關,當位于Ⅳ類場地或結構平面與豎向布置不規則時,其最大適用高度應適當降低。
2.2 建筑結構的布置缺乏合理性,結構布置不規則
建筑結構的布置是否合理對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建筑結構的規則布置主要是指對建筑結構平面、立面的外型尺寸進行合理布置,同時還要兼顧建筑結構的質量分布以及建筑結構中抗側力構建的具體分布情況,將影響建筑結構安全使用性能的各主要建筑結構進行有機整合,合理布置。在建筑結構設計中不規則的結構布置問題非常普遍,而且這一問題的存在很難用簡單的定量指標來加以規范,為此解決建筑結構中的不合理布局具有一定的難度。
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在對建筑結構進行布置時由于缺乏標準規范的有效指導,同時由于缺乏對結構抗震的理念的足夠認識,在進行具體結構布置時主觀隨意性非常大,有的設計人員甚至盲目服從業主的喜好以及建筑工程師的要求,導致建筑結構布置缺乏規則性,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受到極大的破壞,為建筑的安全使用埋下隱患。建筑結構設計中布置不規范的例子比比皆是,下面簡單列舉幾個比較常見的例子:高層建筑中存在樓層錯層問題,樓層錯層問題主要是因樓層內部樓板缺乏連續性,樓板結構不是統一的整體,這一問題的存在極大地削弱了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高層建筑中建筑結構設計不統一,不同的建筑結構設計無法形成合力來抵御外部作用力對建筑物所造成的影響;在高層建筑結構內,水暖與用電安裝工作需要對樓板進行開洞,這些工作的進行往往導致樓板開洞率過高,有的甚至近乎于30%左右,嚴重影響了樓板的整體性與承重效果,不利于維護建筑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使用性。在具體的建筑結構設計中,設計人員與施工人員應采取有效措施,盡量避免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建筑結構盡量趨近于規則,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2.3 建筑結構中樓板、樓柱等主要承重結構設計存在的問題
樓板是建筑上部結構的主要承重結構,樓板的設計要求設計人員對樓板的實際承重情況有清醒的認識,并對樓板的具體設計進行認真地計算,同時還要根據樓板內雙向板的長短跨向的不同來對樓板配筋進行科學的計算,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樓板在遭受外力作用時能夠保持穩定,避免房倒屋塌的慘劇發生。同時還要在設計時保證樓板與房梁、樓柱等主要承重結構之間相互連接,渾然一體,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建筑機構整體的安全性與穩固性。然而設計人員在進行建筑物內承重結構設計時,沒有堅持建筑機構設計的基本原則進行,此外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在執行具體設計任務時還帶有極大的隨意性與盲目性。
2.4 異形柱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在進行住宅建設中,特別是高層或小高層住宅,有些采用了異形柱結構。由于缺少相應的設計依據和規定,目前在異形柱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很多,也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異形柱結構房屋的高度超高、體型不規則、結構布置不合理、抗震構造措施不當等方面。
應當說,目前國內對異形柱的受剪承載力、節點承載力和結構延性等方面的試驗研究還不多,對異形柱結構抗震性能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在這種情況下,設計異形柱結構時,對房屋高度、結構規則性及抗震措施等方面宜從嚴掌握。
2.5 結構縫設置不合理,縫寬度不足
對于超長建筑物,為減少溫度變化對結構的不利影響,合理地設置伸縮縫是必要的。有些設計人員提出用后澆帶代替伸縮縫,筆者認為此種做法并不一定妥當。因為后澆帶僅能減少混凝土材料干縮的影響,不能解決溫度變化的影響。后澆帶處的混凝土封閉后,若結構再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后澆帶就不能再起任何作用了。對于不能或不便設置溫度伸縮縫的超長結構,除留設施工后澆帶外,還應采取其它構造加強措施,如加強頂層屋面的保溫隔熱措施,對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部位適當配置直徑較小、間距較密的溫度筋,或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等。
2.6 采取的結構抗震等級有誤
對建筑結構抗震等級經常做出錯誤的判斷,例如:異形柱結構抗震等級的劃分不同于普通框架;框- 剪結構中框架部分抗震等級的劃分常常出現差錯;裙房結構的抗震等級劃分常常有誤。當裙房與主樓分開時,應按裙房本身確定抗震等級;但當裙房與主樓相連時,裙房抗震等級不應低于主樓的抗震等級;超限高層建筑結構抗震等級的劃分不能再以現行規范、規程為依據。根據建設部第59 號令,應采取比現行規范、規程更嚴的抗震措施,因此超限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等級應適當提高,滿足建筑結構抗震的基本需求。
3 總結
建筑結構設計對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以及建筑結構的安全性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針對建筑結構設計中存在各種問題,作為建筑結構設計工作人員要在執行具體設計工作任務時認真貫徹落實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和設計技能,吸取國內外建筑結構設計中的經驗教訓,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為我國建筑工程事業的發展設計出質量好、安全性高的建筑結構,最大限度的滿足廣大用戶的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