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化工的主要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十五”期間,北京化工大學以第一單位(個人)獲國家技術發(fā)明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獲省部級獎勵36項。申報發(fā)明專利280項,授權101項。被SCI收錄論文1050篇,被EI收錄論文706篇,被ISTP收錄論文187篇。據教育部科技發(fā)展中心統計,2004年學校被SCI收錄論文244篇,居全國高校第35位,比2000年前進了50位,2005年SCI收錄論文413篇;特別是在SCI被引次數由2000年的18篇次、名列63名,上升到了2004年的288篇次、名列全國高校第36名。這對于一個只有800多名專任教師隊伍的學校來說是殊為不易的。
以基礎、應用基礎為先導 構建知識、技術創(chuàng)新的平臺
近年來,插入化學這一概念已逐漸被國際學術界認可并成為研究熱點,十年間發(fā)表的SCI論文數目幾乎增加了一倍,2004年達到2029篇。以長江學者段雪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通過這一前沿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被SCI收錄研究論文100余篇,為完善和豐富超分子插層組裝理論做出了貢獻,奠定了在國際、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近5年以來,共申報國際發(fā)明專利17項(已公開5項,并有2項進入國家階段),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99項,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32項、公開國家發(fā)明專利29項,針對結構與技術創(chuàng)新構筑了較為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趹没A研究和工程化及產業(yè)化的科技成果,2004年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1項,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還先后獲得省部級成果獎勵5項,形成了穩(wěn)定的、有特色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yōu)勢研究方向。
開發(fā)共性、關鍵技術 為行業(yè)科技進步服務
作為一家具有行業(yè)特色的高校,學校針對行業(yè)中一些關鍵、共性技術,組織研究、攻關,并將成果及時在企業(yè)中推廣應用,這些成果在解決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和國防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如,“丁基橡膠生產技術“于2002年8月用于工業(yè)生產中,生產結果表明,該技術已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這一關鍵技術的攻克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5億多元的經濟效益?!按笮透咝嚢璨?反應器的成套技術及裝置”這一共性技術的開發(fā),結束了我國關鍵的大型攪拌槽/反應器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與國內外技術相比,具有適應性強、單臺設備生產能力高、操作彈性大、性能價格比高等特點,有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疤厥馕锪戏蛛x技術”已應用在高粘度、易自聚、含固體顆粒物料等270多套裝置中。2003年對應用該技術的10家企業(yè)近三年的情況作了調查,他們開具的證明表明,三年內取得經濟效益13億元,節(jié)省蒸汽一百多萬噸,減少化學污染物料排放約4萬多噸。這一共性技術的開發(fā)應用,對推動行業(yè)的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生產能力、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減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上述案例說明,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對推動行業(yè)的科技進步,提高行業(yè)的國際競爭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企業(yè)不同,學校開發(fā)的這類技術不求自身獨占,而總是力求讓更多企業(yè)使用,以充分發(fā)揮它在推動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扶植、培育新的生長點 加強對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fā)
近幾年,學校生物化工技術的研究開發(fā)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環(huán)境領域項目明顯增加,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持續(xù)發(fā)展,農業(yè)工程有關的研究工作開始顯現成效。在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特別是微生物發(fā)酵平臺技術和脂肪酶催化,在國內有一定的優(yōu)勢。在生物資源和生物能源領域,開發(fā)了從青霉素菌絲體中提取麥角固醇、殼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的新工藝,先后獲得2001年中國石油化工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國家發(fā)明二等獎。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的小試已于2004年1月通過了技術鑒定。在分離工程和中藥現代化方面,開發(fā)了中藥連續(xù)多級逆流多級萃取設備及工藝,獲中國商業(yè)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依靠現代化工技術 改造和建立新型化工產業(yè)
現代化工技術主要特點是“綠色化,資源高效、集約化,進而改善產品結構,降低資源消耗并從根本上減少環(huán)境污染?!崩矛F代化工技術改造傳統化工基地,建立新型化工產業(yè),提高其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具有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超重力技術,在長江學者陳建峰教授的帶領下,在較寬領域中進行了大量有關超重力高新技術的研究。學校首創(chuàng)超重力法制備納米材料技術,成功合成出納米碳酸鈣、納米阻燃劑、納米電子化學品、納米白碳黑、復合納米材料等產品,并成功實現納米碳酸鈣的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在世界上首先實現了超重力法油田注水脫氧的商業(yè)運行;協助美國Dow Chemical公司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超重力反應分離裝置,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多項超重力反應與分離示范技術已出口美國、新加坡和臺灣地區(qū)。中心在超重力反應與分離、制備納米材料技術以及高技術產業(yè)化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2001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獲中國高??茖W技術(發(fā)明)二等獎、2003年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近200篇,申請國際發(fā)明專利9項(已授權2項),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35項(已授權10項)。
積極開展科研組織的創(chuàng)新
結合當前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需求,在基地、團隊建設基礎上,學校組建安全科學與監(jiān)控工程中心、國防新材料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在這四個中心建設的指導思想中,首先改變了學科建設以學科點申報為導向和目標的習慣做法,其所涉及研究領域大多數尚未完整體現于現有學科專業(yè)分類體系中,而是緊密結合了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學科專業(yè)是知識劃分和知識生產制度化的產物,學科制度通過規(guī)范有效地推動了學科新知識的增長,但同時形成了學科之間相對封閉甚至沖突,不利于學科之間的交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科內部的知識創(chuàng)新活力。其次,打破現行人員行政隸屬關系的壁壘,包括績效考核體系、利益分配管理辦法等方面對學科交叉與融合形成的人為阻滯因素。第三,通過人事聘任制度的深化改革,加強學科建設中個體責任意識,大力扶植各層次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
加強統籌、協調 實現集成科學和技術、工程的重點突破
由于歷史原因,學校在科研基地建設方面相對薄弱。通過努力,學校近年新增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
全球性資源匱乏和行業(yè)資源消耗高,已成為制約化學工業(yè)發(fā)展乃至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首要矛盾。學校以“可控化學反應科學與技術基礎可控化學反應科學與技術基礎”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基礎,瞄準化工與資源的學科交叉點――化工資源有效利用,積極組織協調,按照以化工手段解決資源問題為主導思想,充分利用學?;?、材料和化學3個一級學科布局緊湊、專業(yè)方向完整的優(yōu)勢,通過化學、化工及材料等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整合,形成以化工資源有效利用為特色方向,“化工資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納入建設計劃。
關鍵詞:能力訓練模式;三級遞進;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9-7032-04
自2006年以來,我校計算機基礎課程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提出了為專業(yè)教學服務的教學改革思想,突出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崗位信息化服務能力;把傳統的教學內容整合成中英文錄入、系統與網絡應用、圖文排版、電子表格處理、演示文稿制作、簡單網頁制作和綜合應用等七個模塊,把七個模塊與職業(yè)崗位應用有機結合起來,設計通用案例和職業(yè)崗位特色案例,開展案例教學;實施教學做合一的一體化教學,推行同步訓練、自主訓練、拓展訓練三級遞進的能力訓練模式,進行教學全過程的技能訓練;實施“6+1模塊”能力達標考核方式,綜合考核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1 研究背景
2004年,我校對高職畢業(yè)生進行回訪,并同時開展了市場調查工作。經過調研發(fā)現,高職學生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普遍存在:漢字錄入速度不快,辦公軟件使用技巧不多,計算機應用能力較低,與社會需求差距較大,不能靈活運用所學技能解決實際事務等問題。針對此情況,我校成立了高職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改革項目組,開始啟動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
項目組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及時組織召開了專題研討會,針對調研結果,認真分析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問題,找出了我校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
項目組針對這些問題,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教學研究和探索,經過五年的教學改革與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
1)通過社會調研,確立教學目標
通過座談、問卷、信函、網絡等調查形式,廣泛調研企事業(yè)單位,積極跟蹤畢業(yè)生,充分了解各種職業(yè)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根據調研結果,確立了為專業(yè)教學服務,為職業(yè)崗位提供信息化服務的教學目標。
2)面向實際應用,設計教學內容
項目組提出了構建“實用夠用,滿足職業(yè)基本需要,具備信息技術基本素質”的課程建設方案,把傳統的教學內容整合成中英文錄入、系統與網絡應用、圖文排版、電子表格處理、演示文稿制作、簡單網頁制作和綜合應用等七個模塊,把七個模塊與崗位應用有機結合起來,設計了多個通用教學案例和職業(yè)崗位特色案例,為教學和學生訓練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范本。
3)教學做一體化,實施案例教學
積極開展教學做合一的一體化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借助教學案例,按“展示案例提出問題討論分析實操制作教師點評歸納總結”六個步驟組織教學,學生邊做邊學,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4)實施項目達標,考核綜合能力
實施“6+1模塊”能力達標考核方式,圍繞一個具體項目,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完成文本錄入、數據分析、排版打印、PPT演示、網絡展示等多個任務,考核學生多項能力的綜合運用,系統考核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
5)開展校企合作,共建課程資源
重視教學資源建設,積極與黃岡市遠東公司、市教育考試院等單位合作,學生直接完成合作單位項目,合作單位技術能手來校擔任兼職教師,共同建設開放共享的課程資源。
6)提升教學能力,保障教學實施
教師通過高職教育理論學習和課程改革實踐,提升教師職教教學能力,定期輪流下企業(yè)鍛煉,不斷增加教師企業(yè)工作經歷。
通過后續(xù)的畢業(yè)生回訪和市場調研發(fā)現,隨著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逐步在提升,使用計算機的水平在不斷加強,用人單位對學生信息化水平的滿意度在不斷提高。但是,依然存在著畢業(yè)生打字速度不太令人滿意,使用辦公軟件的靈活性不強,使用計算機處理專業(yè)事務的水平還有待提升等問題。
針對存在的問題,項目組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探索能力訓練模式,建立有實效的能力培養(yǎng)方案。提出了將能力訓練分為同步訓練、自主訓練、拓展訓練三級,構建三級遞進的能力訓練模式,把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與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真實的工作情景來訓練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2 研究理論基礎
行動導向的教學觀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榻虒W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教學目標由傳授知識轉變?yōu)榕囵B(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學方法由單一的灌輸式轉變?yōu)榘咐?、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教學手段由傳統技術轉變?yōu)槔矛F代多媒體技術進行一體化教學;教學過程由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開轉變?yōu)楹喜⒊梢惑w,教室、實訓室合二為一,教學做一體化;培養(yǎng)途徑由校內封閉式轉變?yōu)楣W結合,開放式培養(yǎng)高技能型人才。通過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變革,擴大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從講臺前站到了學生的背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式學習能力。
職業(yè)成長規(guī)律告訴我們,人的職業(yè)能力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是按照從初學者、高級初學者、有能力者、熟練者到專家的過程進行的。職業(yè)教育的任務,是把處于低級階段的人通過合適的方法帶入到更高級的階段。職業(yè)人在從初學者到專家的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在職業(yè)環(huán)境中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反復大量的生產實踐,不斷提升專業(yè)技能和積累職業(yè)經驗,才能實現角色的轉換,能力的升華。
本研究通過合理設計能力訓練模式,全方位地提高學生運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實際辦公事務,能突出軟件的主要應用功能、反映辦公事務主要特點的工作情景作為教學案例,實施案例教學方法,輔助任務驅動、項目教學、生產實訓等教學方法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借助實際工作情景引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采用三級遞進的能力訓練方法,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反復多次的重復和拓展訓練,使其“熟能生巧”,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 訓練模式設計
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實施全過程的技能訓練。依據由簡單到復雜,熟能生巧的認知理論,將每一個學習任務設計成同步訓練、自主訓練、拓展訓練三個層次,形成三級遞進的能力訓練模式。
同步訓練是教師在一體化教學時師生同步開展的能力訓練,教師通過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時,教師邊講邊練,學生邊聽邊做,以教師操作引導為主,學生同步模仿操作為輔,知識和技能貫穿于做的過程中。這一階段,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自主訓練是教師根據課堂學習情境而設計的以學生動手實踐為主的學習任務,由學生獨立自主完成訓練,教師在旁邊進行指導,這一階段是對同步訓練的鞏固。需要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能動性,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拓展訓練是學生課后完成的訓練任務,該任務較課堂任務難度有所增加,知識和技能有所提高,學生需要查閱資料才能完成相應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整個能力訓練過程設計成三條線,技能訓練任務由易到難,學生通過重復而又遞進的能力訓練,計算機操作能力不斷提升。
同時,課程教學過程中,積極利用外部資源,開展生產性實訓。與校園周邊的企事業(yè)單位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長年聘請校外辦公業(yè)務技術能手擔任實習指導教師,要求學生在課余及寒暑假期間到企業(yè)參加辦公自動化業(yè)務實習;自己開辦文印社,對外承接文印業(yè)務,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輪崗、頂崗等多種形式參與到生產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教學實踐
1)比較研究:通過對平行班級進行空白對比實驗,進行比較分析,檢驗能力訓練效果。
項目組分別從生物化工學院、建筑學院、商學院2009級學生中各選取了兩個教學班進行對比實驗,為了客觀驗證教學效果,采用學生通過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四級考試(辦公軟件模塊)考核認證的過關率作為評價依據。實踐研究表明采用三級遞進的能力訓練模式進行教學的實驗班學生,與對比班學生比較,認證合格率具有顯著差異性,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較強。(數據來源: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文件《關于公布2009級學生“三通一?!蹦芰y評結果的通知》黃職教函[2011]50號)
2)生產性實訓研究:合理設計和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有效監(jiān)督學生進行生產性實習,通過真實的辦公事務實踐環(huán)境,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踐研究表明,認真參加生產實踐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顯著增強,辦公軟件使用技巧較多。這部分學生多數踴躍參加校內外的各類競技比賽,并取得較好成績。
3)實踐研究:主要是通過教學實踐,研究三級訓練模式的可行性;通過合理設計每一項基本應用能力的工作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檢驗實用性;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教學時效性。
項目組分別選取了2009級交通學院物流專業(yè)、機電學院制冷專業(yè)和電子信息學院電子專業(yè)等三個專業(yè)全體學生進行教學實踐研究,為了客觀驗證教學效果,項目組采用學生通過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四級考試(辦公軟件模塊)考核認證的過關率作為評價依據。實踐研究表明采用三級遞進的能力訓練模式進行技能訓練的學生,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較強,通過技能認證的比例較高。(數據來源: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文件《關于公布2009級學生“三通一專”能力測評結果的通知》黃職教函[2011]50號)
5 教學效果
1)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穩(wěn)步提升
自從在教學中運用“三級遞進的能力訓練模式”進行全過程的技能訓練,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明顯提高。2008年至2010年,我校學生參加湖北省教育信息化核心技能競賽、全國辦公軟件核心技能世界大賽、大陸地區(qū)“極品飛手”計算機錄入大賽等賽事共獲得一等獎34項,二等獎59項,三等獎53項。與之前相比較,無論是獲獎層次,還是獲獎質量,都有了跨躍式的進步。
2)出版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案例教材
根據三級遞進的能力訓練模式,編寫出版了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訓練一體化案例教材《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術》。該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堅持教、學、做合一的指導思想,按工作過程來組織每一個教學案例,以在微機實訓室開展一體化教學,實施教學全過程的三級遞進的能力訓練為主線來編寫教材,突出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建立了課程打包教學機制
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熱情,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借鑒相關院校的成功改革經驗,結合我校實際,從2009級學生開始,我校將公共計算機課程第一學期的教學實行目標考核,即:任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由所任課班級學生技能考核達標的比例來核定。為了保證公平性,實施教考分離,學生成績考核借助于第三方的辦公軟件考核系統來完成。間接地促進了計算機基礎課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4)帶動了相關課程建設
本研究提出的“三級遞進的能力訓練模式”有效地指導了我?!禖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和《Access數據庫應用》課程的教學改革。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本著“職業(yè)活動導向、任務驅動、項目載體”的教學原則,重構了課程內容,形成了以項目為載體的課程結構,建設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于2010年建設成校級網絡課程,開發(fā)出版了一體化的項目教材《C語言程序設計項目教程》。學生程序設計能力顯著增強,參加2011年“國信藍點杯”全國軟件專業(yè)人才設計與開發(fā)大賽獲湖北省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獲國家級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Access數據庫應用》課程自實施“三級遞進的能力訓練模式”以來,學生的數據庫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小型數據庫管理軟件開發(fā)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 萬德年.高職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模式的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0(18).
[2] 萬德年.計算機基礎“6+1”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9(2).
[3] 萬德年.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術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