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及對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調查研究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給問題及對策研究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城鎮社區居家養老的可行性分析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老齡化背景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問題探析 人口老齡化下的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探析 老齡化社會背景下居家養老模式現狀及對策研究 人口老齡化視域下對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研究 人口老齡化與居家養老服務研究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農村居家養老模式的價值與保障對策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機構養老的現狀及對策分析 居住郊區化背景下城市老齡人口居家養老模式與環境需求問題 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的現狀及對策 城市居家養老的社區服務現狀及對策思考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開封養老服務業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區養老模式初探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區養老探討 老齡化趨勢下南京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虛置化”問題研究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現狀及對策研究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貴陽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桂瑩,鄒焰,張憶雄,等.遵義市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分析[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2,21(12):1-3.
[3]羅占廷,楊穎,郭梁.銀川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調查報告[J].統計與經濟,2011,25(6):43-46.
[4]黃莉.從制度與文化角度來審視和構建老年人口社區衛生服務[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62-69.
[5]田奇恒,孟傳慧.城鎮空巢老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8(1):30-33.
[6]王思斌.我國城市社區福利服務的弱可獲得性及其發展[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30(1):134.
[7]翟玲玲,江遙.城市居家社區養老模式淺析[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1):63-66.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醫療保險;制度;挑戰;對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66
[中圖分類號]F8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12-0-01
所謂的人口老齡化,其實就是總人口數量中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長的一種動態過程。按照國際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的60歲和65歲的老年人的人口比例超過總人口數量的10%和7%,這個國家或地區就步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而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象已然形成。因此,政府要及時分析人口老齡化問題給醫療保險制度帶來的挑戰,并制定相應的對策維持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人口老齡化給醫療保險制度帶來的挑戰
相較于年輕人,老年人顯然更需要醫療保險。在人口老齡化現象越發嚴重的情況下,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遭到了巨大挑戰。就目前來看,人口老齡化問題給醫療保險制度帶來的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給保險基金供給帶來的挑戰,二是給保險基金支出帶來的挑戰。
1.1 人口老齡化問題給保險基金供給帶來的挑戰
我國現階段的醫療保險制度主要由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構成。其中,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費用繳納由個人和政府共同完成。具體來說,就是在一定的繳費金額范圍內,居民享受的待遇將由當年的繳費情況決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老年人的比例有所增加,對醫保基金的收入也不會產生過大影響。但是,不同于其他兩種繳費方式,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費用是由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的。而職工退休后,可在達到一定的年齡后享受醫保待遇,不需要繼續繳納費用。隨著老年人數量的增加,醫保基金的繳費人員將遠遠少于享受醫保待遇的人員。因此,人口老齡化就會給保險基金的供給帶來一定的壓力和挑戰。
1.2 人口老齡化問題給保險基金支出帶來的挑戰
在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下,老年人的數量將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基金的支出將遭到一定的挑戰。一方面,在醫療條件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人們的平均壽命將不斷增長。這意味著,居民在退休之后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享受醫療保險的待遇。另一方面,近年來老年疾病的發生概率不斷增加,醫療保險的支出費用也將逐漸增長。因此,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將會迅速增加。
2 醫療保險制度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
人口老齡化的現象已然發生,且在短期內也無法得到有效改善。為解決人口老齡化給醫療保險基金供給和支出帶來的矛盾,相關單位應積極尋找對策解決醫療保險基金供給和支出存在的問題。
2.1 尋找更多保險基金的供給
要想緩解目前醫療保險費用緊張的問題,就要尋找更多保險基金供給。一方面,政府應擴大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使更多人參與到醫療保險的費用繳納中,緩解目前醫療保險費用緊張的問題。例如,政府應將民營企業、民辦企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納入到醫療保險的參保群體中。另外,在經濟運營多元化發展的今天,無論是事業單位還是民營單位,都應采取多元化的投資理財渠道。所以,相關單位應為醫療保險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使銀行理財產品、股票等資源成為醫保基金的投資對象。為降低醫療保險的投資風險,相關單位應構建多層次的投資模式,進一步拓寬醫療保險的投資渠道。最后,政府應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醫療保險的資金投入,解決醫療保險的資金供給問題。
2.2 做好保險基金支出的控制工作
一味增加醫療保險的基金供給,顯然無法解決人口老齡化給醫療保險制度帶來的挑戰。所以,政府還應做好醫療保險基金支出的控制工作,緩解醫療保險支出費用緊張的壓力。一方面,政府應通過規范醫療機構來解決過高的醫療費用問題。具體來說,就是使醫療水平盡可能高的同時,減少醫療支出的費用。這不僅可解決老年人的看病問題,還能解決醫療成本控制問題。另一方面,政府要推廣社區醫療服務,進一步降低醫療費用。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建立集醫療、預防和保健為一體的老年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增強老年人的保健意識,降低老年疾病的發生率。另外,政府還可推廣體檢制度,使國民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有效減少醫療保險基金的支出。
3 結 語
面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發展趨勢,政府和相關部門只有充分認識到人口老齡化問題給醫療保險制度帶來的挑戰,并處理好醫療保險基金的供給和支出問題,才能保證我國醫療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康彩霞,王宏.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制度的影響[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9(1):108-109.
【關鍵詞】區域生產能力;可持續發展;人口老齡化;消費傾向;消費市場
一、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1)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現狀。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從我國歷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結構中看,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先后經歷了人口年輕化和人口老齡化兩個歷程,其中1964年的人口普查表明我國還處于年輕型人口結構類型,而到2000年我國已經進入老年型人口結構類型。(2)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人口年齡結構也逐漸變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斷提高。《人口結構變化報告》的中國專題中顯示:目前中國的退休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約為19:100,到2050年則會高達64:100。
二、我國老齡人口消費狀況
首先,老齡人口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的降低對日常生活用品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適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用品產業需做出相應的產量的調整,做好迎接老齡化社會的準備,從而利用這一人口發展趨勢找到新的增長點。其次,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未來家庭服務行業也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我國教育質量的提高,人均學歷水平的整體提升,導致進城務工的人口數量在逐年減少,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城后從事了腦力勞動工作。這直接導致進行家庭服務工作的人員數量的急劇減少,針對老年人身體活動能力的下降和自我生活能力的減弱這一趨勢,我國必須著力提高我國家庭服務行業不斷上升以應對這一趨勢。最后,我國制藥業和健康衛生服務業也應及時調整產量和規模。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必然結果就是更多的老年人疾病的發生。所以我國制藥業和衛生服務行業須擴大規模,完善保障機制。
三、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個人消費市場的影響
(1)老齡人口個人消費狀況發展趨勢。通過對我國老年人口消費總量進行計量分析預測,在未來40年內隨著老齡人口生活來源的增加,老齡人口的生活消費總支出將大幅度上升。(2)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個人消費市場的影響。我國現階段的人口老齡化尚處于初期,但我國此時的經濟狀態也還不太發達。相對于其他國家的老齡化進程,我國老齡化進入較快。面對社會還需要保持穩定、經濟和社會也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狀態的前提下,老齡化對我國發展極易產生很大的影響。首先,對消費結構的影響。隨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老年人的消費傾向導致個人消費市場跟多的是偏向老年人的消費品的增多。其次,對經濟結構的影響。從生產者的角度講,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必然導致消費市場上滿足老年社會成員的產品、服務和勞務等需求將越來越多樣化。這時,市場機制將引導社會資源不斷的向開發滿足老年人的生活用品、醫療用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大學、老年旅游等產業轉移。
如果我國的老齡產業得以有效開發,老齡消費市場得以迅速發展,其對拉動我國內需、化解當前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將起到重要作用。對于我國來說,人口老齡化很可能對我國社會消費結構和經濟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參 考 文 獻
[1]顧大男.中國人口老齡化與未來商機分析綜述.市場與人口分
析.1999(5)
[2]金曉彤,王賀峰.中國老齡化人口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建議.2010,10(5)
[3]孟雙見,吳海濤.日本人口老齡化對日本社會經濟的影響[J].日本問題研究2005(4)
[4]岳頌東.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及其對策[J].社會保障問題研究.2000(8)
[5]王蘭英.老年消費市場特征及企業營銷策劃選擇.現代財經.
1999(8)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儲蓄
中圖分類號:C9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0-01
從20世紀末期開始,中國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追溯到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并不突出。但是近年來,中國老齡化的態勢加速發展,并將于2030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及過于龐大的老齡人口,這些使得過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將不得不面對隨之帶來的經濟發展上的諸多問題和挑戰。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特征
目前,我國仍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我國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從2010年開始,我國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比重將超過20%。根據聯合國《2008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數據表明:“2000年我國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總數為11.63萬,到2050年將增至1.01億人”,也即是未來50年我國將增加89.72萬高齡老年人。我國2000年高齡老年人只占老齡人口比重的13.51%,而到2050年這一比重將達到30.66%。高齡老年人的數量增長令人擔憂。
伴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的同時也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由于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其社會環境通常表現是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但是中國卻是還未達到現代化的時候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和負擔巨大,究其原因則是因為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快并且我國老年人口規模龐大。伴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在經濟發展上,我國可能將面對比其他國家更加艱巨的挑戰。有關研究預計,在我國繼續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將在30年左右超過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度。
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對于我國目前經濟情況來說,投資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伴隨著我國不斷提高的儲蓄水平,我國投資的增長也將更為強勁。人口老齡化過程中,人口結構的變化意味著國民收入中儲蓄與消費的分配比例也在作出相應的變化,同時不同的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產生的效應也不同。Leff曾經對1964年74個國家人口結構對儲蓄的影響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人均收入水平、經濟增長速度、少兒撫養比、老年撫養比、總撫養比對國民儲蓄率的影響顯著。Ram在1977年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而中國人民銀行課題組對中國1978-1997年中國居民儲蓄率的研究得出結論:總撫養比的下降是國民儲蓄率逐漸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較高,少兒撫養比下降較快,老年撫養比緩慢上升,儲蓄率緩慢上升。其中少兒撫養比和儲蓄率成反向關系,與生命周期理論所預期的結果相符。然而,人口老齡化程度越深,儲蓄率則下降得越快。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會極大地降低中國的儲蓄率,從而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無法預計的嚴重后果。
儲蓄率水平的下降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家庭儲蓄水平不斷下降。我國在目前情況下,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毋庸置疑。低生育使得低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下降可能會緩解老齡化程度,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老年人口的上升速度則更快,故而我國將面臨總撫養比不斷提高的問題。在總撫養比的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社會用于贍養老年人口的支出大大增加,同時也將增加各項個人社會保障的開支,這都會降低家庭儲蓄水平。
其次,社會整體儲蓄水平不斷下降。在社會儲蓄方面,社會儲蓄水平的下降,究其原因則是因為社會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大幅提高。隨著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國家的公共支出也將不斷提高。同時,企業用于支付社會保障的各項支出也將增加,使企業用于生產性的投資比例縮小。進而導致社會總產出水平和人均國民收入增長速度的下降,這將對我國經濟發展與增長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策
1.正確認識人口老齡化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一種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一種客觀規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人口發展過程中,其社會整體的經濟發展都將與人口老齡化問題掛鉤。故而從保持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的角度出發,政府必須盡早把人口老齡化問題提上日程,這樣才能控制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從而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這就要求政府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如勞動力供給減少、勞動生產率下降、社會負擔加重等負面作用時,必須要有超前戰略性眼光,做到未雨綢繆。
2.改革養老體系
在正確認識人口老齡化的基礎上,政府面對老年型社會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老有所養”。社會養老保障包括老年社會保險,老年社會福利,老年經濟救濟等,是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的社會安全制度。發揮國家,企業和集體以及家庭和個人的積極性,這樣建立社會老年保障制度才能使得退休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老基金制度,也是企業和集體的一種選擇,這樣能使勞動者退休后有較高的保障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積累充足的社會養老儲備基金,建立以社會養老為主,以家庭和自養為輔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老年社會保障的發展方向,進而逐步建立健全國家、社會的家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體系。
參考文獻:
[1]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刷館,1999.
[2]于學軍.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M].中國人口出版社,1995.
[3]萬春,許莉.養老保險繳費率變動的經濟增長效應分析——基于資本視角[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6).
[4]王林.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人力資本變遷[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6(5).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2-00-01
養老保險所指的是國家與社會依據法律,在國家所規定的勞動年齡界限之后,或者由于年老失去勞動力而退離工作崗位之后,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建立的社會保險。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保障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采取有效措施,改革養老保險制度,可有效解決養老保險問題,并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一、人口老齡化狀況
人口老齡化所指的是在我國總人口當中,中老年人占據的比例不斷增大,而青少年人口占據的比例在遞減的過程,依據聯合國的老齡化社會概念可知,當國家60周歲以上的人口占據本國總體人口10%以上,或者65周歲之上的人口占據本國總體人口7%的時候,該國就可稱之為老年型的人口社會。在1999年的時候,我國正式跨入老齡化時代,并且在2000年的時候,我國60周歲之上的老齡人口比例已達到10.6%,依據統計資料來看,我國的老齡化速度要比歐美及日本等國快,在第6次人口普查時,我國14歲以下的人口比重不斷減少,由1982年的33.59%降到2010年人口比例的16.6%,少兒下降速度比較快。根據預測,我國到2020年的時候,老年人將上升到2.4億,老齡人口為總人口比例的16%左右,而到2050年,我國老齡化人口會超過4億,占據總人口比例為25%左右,此時,我國將會步入深度老齡社會。我國人口結構逐漸呈現倒金字塔形式,在我國經濟還不發達的時候,步入老齡化社會,使得我國的國民財富還不能有效承擔老年人生活的各方面需要,呈現出了未富先老特點,人口老齡化使得退休人員的數量不斷增多,人均壽命的提高,使得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年限延長,這必然會讓養老保險的費用支出增大,截止2010年,我國養老金空賬約為一萬三千億元,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斷上漲,而給制度繳費的人員不變甚至減少,致使隱性債務問題突出,待遇具有差別大,資源分配不公平等,并且我國養老保險還面臨著新賬舊債問題。
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對策
1.加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推動農村養老保險機制
加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是促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已開始對城市居民的養老保險及新農保制度,在理論上看,此養老保險制度會在短短幾年內,提高我國養老保險的覆蓋率,但其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養老保險改革中,不僅注重覆蓋面,還應注重收益的質量。對于農村養老保險與城市養老保險的覆蓋要靈活,對于下崗職工、待業人員及農民工參保能力應該給予考慮,對這些繳費人員應給予優惠,僅養老費用就占據工資的20%,是個非常大的負擔,應減低此類人群的參保繳納費用,鼓勵他們少退保,多參保,繳費基數可分成兩檔,低檔可每2年改變一次基數,逐步提高參保率與覆蓋面。同時利用廣播電視、咨詢服務及標語等途徑,加強農保宣傳,轉變農村人口的養兒防老觀念,進一步完善農保機制,盡量營造全社會的參保氛圍,并加強執法力度,對參保企業實施監督檢查,加大剛性制約,增強養老保險改革的有效性。
2.實施彈性年齡退休制,防止提前退休
我國的退休年齡女性為55歲,男性為60歲,此退休年齡是依據當時的國情所制定的,但隨著人均壽命延長,教育年限增加,原來的退休年齡已不適合了,不僅會加大養老保險的基金負擔,還會帶來人力資源浪費,根據有關報告可知,退休年齡延長1年,其養老基金會增加40億元,而減少支出160億人民幣,在合理程度下,適當推遲退休年齡,實施具有彈性的退休年齡制度,對人口老齡化下的養老保險基金具有緩沖作用。
3.落實個人賬戶,避免隱性債務
為解決養老保險中的隱性債務問題,我國可建立社會保險的基金理事會,并集中管理國家財政及國有企業所承擔的養老基金,同時,不能增加職工與企業所繳納的養老費用。還可以采用特別國債發行的方法,平穩過渡養老基金改革,用未來的基金增值與結余來還清這筆特別國債。空賬問題主要也是由于隱性債務所引起的,要解決空賬問題,應該嚴格劃分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管理,這兩個賬戶應該徹底分開,對任何貫通途徑均堵死,避免資金挪用問題出現,還應增強社保基金,以解決隱性債務問題,落實空賬問題。
4.建立多樣化養老保險機制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傳統的養老方式已不能滿足老年人豐衣足食的要求了,養老保險應從過去的家庭養、單位養向自己養與社會養來過渡,我國養老保險應實施國家基本養老、企業補充養老及個人的商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機制,我國處于未富先老的社會發展當中,經濟尚不發達,保險市場也不成熟,養老保險機制并不能如同發達國家一樣完全依靠商業保險來收益,需要個人、國家與企業共同來承擔,以適應我國不同經濟條件下的需求,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如政府擔保的商業養老保險機制,主要由政府或聯營建立的托管所或其他類似的社會養老福利機構等。通過這些機構對基本養老補充,可有效緩解老年人面臨的養老院緊張問題,并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增加養老的生活指數和幸福指數。建立基本養老保險為主,企業養老保險輔助,個人商業養老保險鼓勵的多樣化養老機制,在我國經濟上不是很發達的狀況下,有效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
三、結束語
人口老齡化已是我國必須面臨的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養老保險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應實施多層次及廣覆蓋的養老制度,落實彈性退休年齡機制,加強養老基金的監督檢查力度,做好保值增值,并營造社會參保氛圍,加強養老保險的合理改革,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穎新.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效應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0(04).
根據人口普查,1982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為4927萬人,1990年增為6299萬人,2000年進一步增長到8827萬人。因疾病、傷殘、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顯著增加,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社會保障面臨嚴峻挑戰。
中國主要通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而加快完成了人口轉變,老齡化問題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比如,計劃生育導致的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規模擴大;經濟基礎的薄弱使得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導致“未富先老”;戶籍制度造成大量的“人”、“戶”分離和農村留守老人及空巢家庭,增大了農村養老困難。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些問題正日益深刻地影響到中國人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及挑戰,應作為國家頭等大事來抓。
中國目前主抓的國家戰略重點不能僅停留在“炒房”、“炒股”階段,而要未雨綢繆,力爭主動,盡快把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作為國家戰略,像抓計劃生育一樣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
少子化、老齡化“雙鬼”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提前“拍門”
人口老齡化與人口結構失衡及生育率下降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循環作用的。生育率的下降導致人口加速老齡化,人口加速老齡化又將反過來促進生育率的加速下降及人口增長減緩、甚至停滯。這樣,中國生育率加速下降導致的少子化及老齡化“雙鬼”提前“拍門”就不可避免。人口結構失衡,會削弱國家發展優勢,后果也將十分嚴重。
人口老齡化影響人口自身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導致勞動年齡人口的相對減少和需撫養老齡人口的相對增加。這兩大人口集團及其作用和需求的反向變化,造成了人口老齡化的基本難題,使每個勞動年齡人口除自己以外需要撫養的老齡人口迅速增加。撫養老人經濟負擔的不斷增加,是難以破解的人口老齡化的核心問題。
目前,已有不少企事業單位,離退休職工比在職職工還多,財務已陷于不堪重負境地。不少早年退休的職工,只能得到很少的退休金,一些城市居民甚至未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這些人都早已在通脹中“貧困”生活。特別在城鄉分割和二元社會體制下,與城市老人相比,農村老人更在“九地”之下,社會保障缺失,更無收入保證。由目前人口遷移造成的數千萬農村留守老人及空巢家庭的養老,也已成為中國養老及養老制度之“痛”。
與日本、歐美等“先富后老”的發達國家不同,中國是“未富先老”。長期實施的計劃生育控制政策,使少子化、老齡化“雙鬼”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提前“拍門”,而且帶來的問題特殊又復雜。這不僅給解決老齡化問題造成很大困難,而且也將增加中國經濟的負重,影響經濟發展的動力而拖中國經濟發展的后腿,甚至導致中國經濟增速延緩或停滯。
人口老齡化導致家庭結構失衡,動搖社會發展基礎
少子化與老齡化,是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變動的兩種表現,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的變動將導致家庭結構的失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少子化將導致家庭規模、結構的“小型化”和“核心化”,二是老齡化又帶來家庭結構的“老齡化”和“空巢化”。空巢家庭老人的養老,目前已成為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即使有勞動力人口(扶養人口)和被撫養老齡人口的家庭戶,由于家庭中的勞動力人口不僅要參與社會競爭、工作謀生養家,還要照料家中的老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這樣的家庭結構模式下,撫養人口不僅自己難有閑暇,也往往顧此失彼,不堪工作、家庭負擔的雙重壓力,更難言一家人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
一些家庭在僅憑自己難以照料家中老人的情況下,就把老人送到養老院,把家庭照料關系轉變為社會照料關系。這種照料生活關系的變化,使被撫養老人與家人分離。而與家人交流的減少和親情的缺失,以及由此造成的孤獨和淡漠,成為不少老人心中難以治愈的痛。家庭關系的改變和不和諧,將直接動搖社會發展的基礎,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在家庭日益小型化和老齡人口特別是空巢老年家庭不斷增加的大背景下,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已面臨很大的挑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農業發展;對策分析
一、人口老齡化概述
(一)人口老齡化
隨著生產生活水平的不斷提交,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物質資源的日益豐富,社會成員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增加,人們逐步走向長壽時代,人類社會也開始出現老齡化現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口老齡化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國際上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也就是說,如果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占一個國家或地區總人口數的比例達到10%,或者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人口數的比例達到7%,那么就表明該國家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
(二)人口老齡化指標
人口老齡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衡量。第一,從老年人口比重來看,一般來說,65歲對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就是老年系數,這個系數是直接反映了人口老齡化程度。第二,從老化系數來看,這個系數是衡量人口老齡化所用的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指數,主要是指老年人和少年兒童占總人口的比重,也是反映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重要指標。第三,從撫養人口和被撫養人口的比例來看,如果被撫養人口占撫養人口的比例重,也是直接反映了人口老齡化的一個程度,這里的被撫養人口主要是指老年人和少年兒童,撫養人主要是指適齡的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
二、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一)導致農村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速度下降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就越高。人口老齡化對農村勞動生產率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勞動力的供給方面。人口老齡化發展會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相對下降。使得農村就業人口的減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條件下,農村勞動力資源不足,就可能導致部分生產資料和技術設備的浪費,影響農村社會生產活動的正常運轉和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
(二)影響新農村建設步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新農村,需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緊密聯系群眾,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穩步前進的步伐來進行建設。但是,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勞動年齡結構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村留守老人和貧困老人增多,給新農村建設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
(三)阻礙現代農業發展
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適齡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由老年人構成,加上農村留守兒童居多,農村的勞動力出現嚴重匱乏的局面,大量的土地也因此荒廢下來,或者承包作為經濟作物更種地。這種格局導致農業生產水平卻沒有得到實質發展,農村勞動力的老化也直接造成農業勞動力資源不足,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三、人口老齡化時代的農業發展對策
(一)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農村人口老齡化顯而易見,政府應當從制度上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進行保障,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做好農村養老保險的宣傳工作,要從思想上改變以前農村人認為保險是白花錢這樣的觀念,認真做好扎實細致的宣傳普及工作,廣泛運用電視、廣播和報刊等各種新聞媒介和輿論工具,采取板報、標語等形式,向廣大農民宣傳新農保制度的方針政策,使農村老年人自愿參保,積極參保。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也要加強對農村養老的投入,總理指出:政府少上項目也要確保對養老保險的投入。所以,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財政實力增強,各地區要增加對農村養老保障建設的投資額度。政府要制定出符合新農村實際情況的養老保險制度,讓農村老年人養老做到有保障,有依靠。
(二)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1、人口老齡化問題對醫療保險制度所產生的挑戰
1.1對保險基金供給的挑戰
城鎮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的合作醫療保險費用的繳納都是個人和政府共同完成。詳細說,在一定的繳納金額范圍之內,居民所享受待遇需要結合當年的繳費情況來確定,及時老年人占比增加,但是對醫保基金收入影響并不大。同其他繳費方式存在著差別,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則是單位與職工個體共同繳納,職工在退休后并且達到了一定的年齡,能夠享受到正規的醫保待遇,同時也停止繼續繳費。隨著老年人的數量漸漸增加,醫保基金的繳費數量少于享受醫保的人數,這就為醫保基金的供給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1.2對保險基金支出的挑戰
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下,老齡化數量逐漸增加,這就為保險基金支出帶來巨大挑戰。結合醫療條件逐步提升,人們平均壽命逐漸增加,也就是說,居民退休后常見內能夠享受到醫療保險。從近些年來看,老年疾病發生率逐步增加,醫療保險支出費用逐漸增加,這就使得醫療保險基本支出增長。
2、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制度的應用對策
人口老齡化問題成為社會常見問題,在短期之內也無法實現有效解決。為了可以真正的解決人口老齡化催生的醫保基金供給和醫保基金支出間矛盾,那么就需要尋求更加有效、更加具有針對性解決對策。
2.1優化醫保基金的供給
為了能夠有效環節現存醫療保險的費用緊張問題,那么就需要盡可能尋求更多醫保供給。政府則需要擴大對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積,這樣能夠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更加積極參與到醫保費用繳納活動中,這樣能夠更加有效的緩解目前醫保費用過度緊張問題。例如,政府部門需要有效發揮其作用,擴大參保群體的范圍,將民辦單位、社會團體以及民營企業等納入到參保群體中,隨著經濟運營愈發的多元化,事業單位、民營單位,無論何種性質單位,都需要逐步實現理財渠道多元化。相關工作部門也需要充分利用醫保契機爭取投資,明確股票、理財產品等在醫保基金中的作用。為了能夠盡可能的降低醫保投資的風險,相關的工作人員則需要構建多層次的投資模式,做好醫保投資渠道拓展工作。政府工作部門則需要做好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提高醫保資金投入,緩解醫保資金的供給問題。
2.2提高醫保基金支出控制
單純提升醫保基金供給,那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所帶來的挑戰。政府則需要有效控制醫保基金,緩解醫保支出的費用緊張問題。政府可以借助規范化醫療機構有效解決目前醫療費用過高的問題。詳細來說,不僅需要保持醫療水平,還需要降低醫療支出費用,這樣不僅能夠緩解老年人“看病難”的問題,還能夠有效處理醫療成本的控制難問題。政府需要重視社區醫療服務的推廣,循序漸進降低醫療費用。詳細說,集合保險、醫療、預防等構件綜合性養老社區服務體系,注重老年人的保健意識培養,降低老年人的疾病發生率。此外,政府還需要做好體檢制度推廣工作,促使群眾能夠漸漸培養定期體檢習慣,做好疾病預防推廣,降低醫保基金支出。
2.3實現醫療保險改革和醫改間配合
醫院、藥品與醫療保險屬于醫療衛生事業的關鍵性因素,同樣承擔治病職責。為了能夠順利開展醫療保險制度,醫院、流通領域以及藥品生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醫改與藥改工作并未到位,那么就對醫改進程產生阻礙。例如,藥品定價過高、以藥養醫等問題,由于并未有效解決,這就使得醫保資金存在過度消耗。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處理醫院的管理體制問題、醫院的流通問題、藥品的生產問題等等,扭轉目前藥品的虛假定價問題,為順利開展醫療保險制度提供保障,合理使用醫療保險基金。疾病譜不斷變化,這就使得人們漸漸認識到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那么就需要做好心態調整、科學生活方式以及和諧社會關系等提升人們身體素質,這就使得目前醫療衛生重點是疾病預防與健康教育。老年人的角度來看,做好健康知識的普及工作,構建更加科學的生活費方式,諸如,少吸煙、少喝酒、適當運動、保持愉悅心情等,不僅避免發生某些疾病,還能夠有效緩解疾病痛苦,不生病、少生病,這樣不僅節省醫療費用支出,還有能夠有效緩解老人年病痛,為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享受生活提供保障。
關鍵詞:人口;發展趨勢;經濟影響
中國近20年來形成了“低人口增長、高經濟增長”的人口經濟新格局,充足的勞動供給和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帶來經濟高增長,但同時也承受著隨之而來的就業、資源和環境壓力。本文通過對未來人口數量和結構等進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中國未來經濟形勢。
一、中國未來人口發展趨勢
從人口增長趨勢來看,我國人口增長速度減慢且逐漸開始減少,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數據表明,十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于低生育水平階段。
從勞動力人口增長趨勢來看,中國的勞動力總規模將不斷減少且高齡勞動年齡人口增加。據聯合國預測,2045年勞動年齡人口將下降到8.97億人,2050年進一步下降到8.7億人,但勞動年齡人口的總規模都將大于2000年8.6億人。另外,我國15-24歲的低齡勞動年齡人口在迅速萎縮,而55-64歲的高齡勞動年齡人口迅速增加。勞動適齡人口的平均年齡一直在上升,從2000年的35.7歲上升到目前的37.2歲,預計2020年上升到39.7歲,平均每4.4年上升一歲。
從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趨勢來看,首先,隨著生育率的轉變,人口撫養比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其次,隨著生育率下降,我國從2000年末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此后中國的老齡人口比重繼續增加。另外,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老年人口的高齡化,即老年人口中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的規模和比重都將出現大幅增長。
二、人口轉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老年人口增長和老齡化帶動老齡產業的快速發展
國家應制定老年產業發展規劃,完善相關政策,增強老年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挖掘市場機會,大力發展為老年人服務的產業,如照顧老年人起居的服務行業;為老年人接觸社會提供設施;為老年人的健康和提高晚年生活質量服務;開發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產品等。老齡產業的發展可以提升國家和社會應對老齡化挑戰的能力,并成為引領內需投向、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新領域。
(二)人口老齡化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1.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必然導致勞動力供給總量下降、老年人口撫養比上升。21世紀前30年,我國總的勞動力資源暫時不會出現短缺問題,這是我國人口負擔最輕的時期,但2030年以后,隨著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勞動力資源短缺問題將會出現。人口老齡化還將導致勞動力中年輕人的比重降低,不利于技術創新,這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對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是一種環境威脅。
2.人口老齡化對投資、儲蓄的影響
老齡人口的增多意味著儲蓄率在長期中將處于下降趨勢,儲蓄率下降意味著我國可用于投資的資金變少,潛在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在投資需求仍然旺盛的情況下,儲蓄率下降將導致可用的投資資金緊張,當儲蓄下降小于投資時,就會出現儲蓄缺口,導致我國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上升,這都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人口老齡化對社會養老和醫療體系的影響
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勞動年齡人口日益減少,使國民收入中用于養老、老人的護理、醫療等非生產性消費支出不得不大幅度上升,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將逐漸顯現。我國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并且我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還不健全,所能提供的保障能力還十分有限,社會養老能力亦十分欠缺。另外,老齡人口是疾病的高發人群,因此老齡化社會對我國的醫療衛生設施及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人口低增長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中國人口增長的迅速下降不利于消化吸收過剩生產能力、擴張消費能力。日本在短缺經濟下,其在戰爭的廢墟上很快復蘇,創造了高速增長的神話,而在過剩經濟下,雖然積累了雄厚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但已輝煌不再,因為老齡化的加速,人口不再增長,曾經拉動經濟增長的汽車、電子通訊、房地產等支柱產業很難在老年人眾多的社會找到市場。此外,人口增長還具有調節勞動力供需的短期效應和增加長期的勞動力供給,特別是通過穩定生育更替水平而實現的人口增長,對保證未來年輕勞動力的供給,具有未雨綢繆的作用。
三、對策
(一)計劃生育應以穩定生育水平為主
未來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對經濟有嚴重影響,我國的生育率已經很低,長期持續的低生育率會造成人口快速老齡化等一系列問題,本文認為我國非常有必要阻止生育率的進一步下滑,根據我國現狀要適當調整生育政策,政策調整不能急于轉向鼓勵生育,而應建立在穩定生育水平的目標上。只有保持人口穩定適度的增長,才能保障我國經濟長期處于準繁榮狀態。
(二)實施積極老齡化策略
老年人擁有的豐富經歷和經驗是年輕勞動力難以企及的,我們不能把他們一律視為需要被供養、被救助的對象,而是要鼓勵老年人參與就業。在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應注重發展適合老年人就業的產業;在具體的薪金制定和管理政策上給予超齡工作的老年群體有效傾斜,比如提高這一群體退休金的比例,或者是對于雇用老年群體的企業給予稅收政策的充分扶持;在適應整個社會發展背景的前提下推行更加靈活的退休機制等。
(三)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自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以來,改革的首要方向是擴大保障覆蓋面。城市社會養老保險要形成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擴大交納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面,尤其要注重進城務工人員的個人賬戶的建立。改革退休養老金機制,在資金籌集、管理運作以及養老金發放方面,應該逐步分離,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分別實施。擴大老年人的收入來源,構建老年人多元化收入體系。另外,要多方面挖掘個人的養老資源,研究資產(如房產)養老的可行性,保障老年人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作者單位:河北大學)
參考文獻:
[1] 楊靜.中國人口變化趨勢及其對經濟趨勢的影響[J].經濟研究參考,2012(56):69-72.
[2] 海,張平,王貴鵬,等.中國未來二十年的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的影響[J].金融發展評論,2013(01):69-76.
[3] 王衛琴.試論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3(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