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雙減政策的必要性范文

        雙減政策的必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雙減政策的必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雙減政策的必要性

        第1篇:雙減政策的必要性范文

        論文關鍵詞:醫院經濟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益

        論文摘要:文章闡述了制定醫院經濟管理方案的必要性及醫院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則,并對醫院經濟管理方案制定所面臨的困難進行了討論。

        為加強醫院管理,最大限度調動職工增收節支的積極性,每個醫院的決策層,在年初都必須要制訂醫院經濟管理方案(簡稱“經管方案”)。在新的形勢下,盡管各大醫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往往也讓醫院管理層,感到經管方案越來越難以確定。現就醫院經濟管理方案的有關問題談談筆者的一點初淺體會。

        1制訂醫院經濟管理方案的必要性

        1.1國家對醫療體制的改革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對醫院的投入越來越少,而且對各類醫療服務采取低廉的收費價格,加上在現行醫保政策下,超標準費用又得不到補償,因此,醫院入不敷出的現象嚴重,采取增收節支的措施勢在必行。當前醫療行業競爭激烈。每個醫院不得不運用激勵機制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以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對合理的經管方案(尤其是分配方案)便成了最有效的管理措施。

        1.2加強對醫院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在醫院現有的醫療設備中,近6o%為國家無償投入,不計成本,不計效益。醫院“等、靠、要”的思想,尚未從根本上扭轉。醫院管理者和職工的市場經營意識不強,對醫院成本核算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在成本管理中,經常遇到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有抵觸情緒,甚至持反對意見的現象。有人還片面地認為,醫院成本核算僅僅是一種會計方法,是財務部門的事情,是管理決策層的事情,與職能部門、臨床科室沒有關系。由于存在這種思想,各科室就向醫院伸手要設備、要房子。認為設備房屋越新越多就越好。沒有愛護、保養資產的意識,完全不考慮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效益。面對員工成本意識淡薄的現狀,各家醫院不能不制訂相對合理的經濟管理方案,用以加強員工的成本意識。

        2醫院經管方案的制訂

        2.1指導思想和原則堅持社會主義辦院方向,嚴格執行國家物價政策和醫保規定,正確處理國家、醫院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根據“多勞多得、績效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對創收部門實行成本核算;對行政、后勤部門采取目標管理,以“職務+職稱”確定獎金系數,每月民主測評得分付酬的管理辦法。

        2.2成本核算的考核辦法

        2.2.1核定科室收入醫院嚴格界定各科室收入.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科室來完成的收入,采取雙方接受的比例核定,做到各科室收入匯總等于醫院財務報表收入。確保醫院收入既不重計,也不漏計。

        2.2.2明確科室支出科室支出由三部分組成;(1)人員支出:含工資、福利、社保等個人所得。(2)公務費支出:含科室材料消耗費、維修費、辦公費、電話費、水電費、管理費、公共費用(按科室收入占醫院收入比例攤銷)等組成。(3)各項折舊:醫療設備、房屋按國家規定的折舊標準,核定各科室每月的折舊額,計入使用科室的成本。

        2.2.3科室結余=科室收入一科室支出各科室以結余為基數,按醫院核定的提成比,提取科室獎金。科室獎金的計算公式為:科室獎金=科室結余×提成比×質控得分比。

        2.2.4臨床科室人員獎金的第二次分配醫院制訂按系數、按任務完成指標分配到人的指導性方案,供科室參考。即護理人員的獎金接系數發放,臨床、醫技人員的獎金按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發放。同樣核定系數,此系數根據完成的勞動量計算出來。每個醫生當月完成的出院病人數和收入數各占獎金的50%。計算方法:每個醫生當月完成的出院病人數除以本科當月的出院病人總數得一個系數,將此系數乘以50%的科室平均獎,等于其醫生50%的獎金。用同樣的方法再計算醫生個人完成收入的獎金系數。得出醫生個人另外50%的獎金。用以上方法算出的醫生個人獎金,能較客觀地反映“多勞多得、績效優先”的獎金分配原則。

        3討論

        3.1科室之間獎金差距難以協調因為科室業務發展不平衡,必定會出現有的科室獎金較少或沒有,有的科室獎金相對較高。面對這種結果,獎金少或無的科室,往往不是找本科室創收不到位的原因,而是說經管方案制訂不合理。一是管理費不能提成或比例不能一個樣;二是結余提成比例太低或者沒有傾向臨床不可缺、而又不可能有結余的科室。

        3.2病人欠費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盡管醫院制定了一系列控制病人欠費的措施,如:住院結帳處及時下發催款通知單;對預交款余額較少的患者,采取停帳、停藥等措施;但仍會有少數病人欠費。在計算科室獎金時,對于病人欠費,是直接核減科室收入?還是進入成本支出呢?欠費扣到科室后,是只扣責任醫生的獎金?還是相關醫、護人員都要扣獎金呢?怎樣才能有效的加強欠費管理,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值得同行們展開討論。對于家庭困難、病情嚴重的患者,如果停止治療,勢必會導致病人的病情惡化,甚至于死亡。這即違背了醫生的職業道德,也違背了醫院的辦院宗旨,更會帶來不必要的醫患糾紛。但堅持治療,又會導致更多的欠費。這種情況下形成的欠費,追究醫療科室和醫生的責任,顯然不合情理。因此,病人欠費很難得到有效控制。因為有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使得醫院經管方案很難做到客觀合理。

        第2篇:雙減政策的必要性范文

        【關鍵詞】 經濟管理 成本 效益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develop the hospital economic management plan.

        為加強醫院管理,最大限度調動職工增收節支的積極性,每個醫院的決策層,在年初都必須要制訂醫院經濟管理方案(簡稱“經管方案”)。在新的形勢下,盡管各大醫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往往也讓醫院管理層,感到經管方案越來越難以確定。現就醫院經濟管理方案的有關問題談談筆者的一點初淺體會。

        1.制訂醫院經濟管理方案的必要性

        1.1國家對醫療體制的改革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對醫院的投入越來越少,而且對各類醫療服務采取低廉的收費價格,加上在現行醫保政策下,超標準費用又得不到補償,因此,醫院入不敷出的現象嚴重,采取增收節支的措施勢在必行。當前醫療行業競爭激烈。每個醫院不得不運用激勵機制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以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對合理的經管方案(尤其是分配方案)便成了最有效的管理措施。

        1.2加強對醫院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在醫院現有的醫療設備中,近60%為國家無償投入,不計成本,不計效益。醫院“等、靠、要”的思想,尚未從根本上扭轉。醫院管理者和職工的市場經營意識不強,對醫院成本核算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在成本管理中,經常遇到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有抵觸情緒,甚至持反對意見的現象。有人還片面地認為,醫院成本核算僅僅是一種會計方法,是財務部門的事情,是管理決策層的事情,與職能部門、臨床科室沒有關系。由于存在這種思想,各科室就向醫院伸手要設備、要房子。認為設備房屋越新越多就越好。沒有愛護、保養資產的意識,完全不考慮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效益。面對員工成本意識淡薄的現狀,各家醫院不能不制訂相對合理的經濟管理方案,用以加強員工的成本意識。

        2.醫院經濟管理方案的制訂方法

        2.1指導思想和原則 堅持社會主義辦院方向,嚴格執行國家物價政策和醫保規定,正確處理國家、醫院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根據“多勞多得、績效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對創收部門實行成本核算;對行政、后勤部門采取目標管理,以“職務+職稱”確定獎金系數,每月民主測評得分付酬的管理辦法。

        2.2成本核算的考核辦法

        2.2.1核定科室收入醫院嚴格界定各科室收入.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科室來完成的收入,采取雙方接受的比例核定,做到各科室收入匯總等于醫院財務報表收入。確保醫院收入既不重計,也不漏計。

        2.2.2明確科室支出科室支出由三部分組成;(1)人員支出:含工資、福利、社保等個人所得。(2)公務費支出:含科室材料消耗費、維修費、辦公費、電話費、水電費、管理費、公共費用(按科室收入占醫院收入比例攤銷)等組成。(3)各項折舊:醫療設備、房屋按國家規定的折舊標準,核定各科室每月的折舊額,計入使用科室的成本。

        2.2.3科室結余=科室收入一科室支出 各科室以結余為基數,按醫院核定的提成比,提取科室獎金。科室獎金的計算公式為:科室獎金=科室結余×提成比×質控得分比。

        2.2.4臨床科室人員獎金的第二次分配 醫院制訂按系數、按任務完成指標分配到人的指導性方案,供科室參考。即護理人員的獎金接系數發放,臨床、醫技人員的獎金按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發放。同樣核定系數,此系數根據完成的勞動量計算出來。每個醫生當月完成的出院病人數和收入數各占獎金的50%。計算方法:每個醫生當月完成的出院病人數除以本科當月的出院病人總數得一個系數,將此系數乘以50%的科室平均獎,等于其醫生50%的獎金。用同樣的方法再計算醫生個人完成收入的獎金系數。得出醫生個人另外50%的獎金。用以上方法算出的醫生個人獎金,能較客觀地反映“多勞多得、績效優先”的獎金分配原則。

        討論

        (1)科室之間獎金差距難以協調 因為科室業務發展不平衡,必定會出現有的科室獎金較少或沒有,有的科室獎金相對較高。面對這種結果,獎金少或無的科室,往往不是找本科室創收不到位的原因,而是說經管方案制訂不合理。一是管理費不能提成或比例不能一個樣;二是結余提成比例太低或者沒有傾向臨床不可缺、而又不可能有結余的科室。

        (2)病人欠費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盡管醫院制定了一系列控制病人欠費的措施,如:住院結帳處及時下發催款通知單;對預交款余額較少的患者,采取停帳、停藥等措施;但仍會有少數病人欠費。在計算科室獎金時,對于病人欠費,是直接核減科室收入?還是進入成本支出呢?欠費扣到科室后,是只扣責任醫生的獎金?還是相關醫、護人員都要扣獎金呢?怎樣才能有效的加強欠費管理,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值得同行們展開討論。對于家庭困難、病情嚴重的患者,如果停止治療,勢必會導致病人的病情惡化,甚至于死亡。這即違背了醫生的職業道德,也違背了醫院的辦院宗旨,更會帶來不必要的醫患糾紛。但堅持治療,又會導致更多的欠費。這種情況下形成的欠費,追究醫療科室和醫生的責任,顯然不合情理。因此,病人欠費很難得到有效控制。因為有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使得醫院經管方案很難做到客觀合理。

        第3篇:雙減政策的必要性范文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大學;困境;對策

        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必要性

        1.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是國家產業升級的需要

        2015年5月,國務院出臺“中國制造2025”,大力推進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這是國家全面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深化,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市場需求日益旺盛,到2020年,將有2,400萬人的供應缺口。這需要職業教育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服務“中國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2.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是首都戰略發展的需要

        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首都高端產業發展均需要應用技術型大學給予智力支持與技術支撐。一方面,應用技術型大學集中了所在區域優質的人力資源、科技資源、信息資源,能夠與企業共同設立項目,攻克生產實踐、技術研發課題;能夠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有效服務于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目標。另一方面,應用技術型大學能夠通過開放硬件設施,增加所在區域的公共資源供給;通過開放軟件資源,促進便民信息的共享與區域人才的交流;通過開展咨詢服務,為首都發展規劃提供有效的數據分析與可行性建議。

        3.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是落實教育政策的需要

        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技術型大學是教育領域的重大改革。2013年,教育部啟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和應用技術型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工作。2014年,總理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建設轉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也強調“鼓勵舉辦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將其建設成為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舉辦本科職業教育為重點,融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于一體的新型大學”。可見,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轉型與建設成為了落實教育政策的需要。

        4.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是國際合作共享的需要

        隨著世界各國聯系的加強,高等教育不斷尋求國際化合作平臺,以提升國際地位,提高影響力、競爭力。在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北京市應用技術型大學能夠依托現代國際城市的區位優勢,將開放共享作為創新發展的出發點與價值取向,將具有國際影響力或國際品質作為發展目標,通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國際合作,加速人才的國際流動,推進立足國際視野開展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面臨的困境

        1.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

        第一,社會觀念的束縛。一是對于職業教育不認可。在“重學術輕應用”的傳統觀念下,職業教育作為“低層次”教育長期被限定于專科范圍內;應用技術型大學雖然以本科面目出現,但多屬于高考招生中的二本、三本類院校,不為社會、家長、學生所認可。二是對于應用型人才不認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行業需求的不均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等因素催生了社會關系中“高層次人才”相對于“低層次人才”的優越感,突出體現為職業選擇、收入水平、勞動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異,這導致民眾普遍認為從事研究型工作“高大上”,從事應用型工作“沒出息”。

        第二,自我認知的束縛。一是缺乏轉型意愿。部分地方本科大學固守傳統思路,認為轉型即降格,擔心不能得到教師認同而造成優秀教師流失,不能得到企業、學生認同而喪失社會聲譽,即便勉強轉型也是基于政策要求,而非根植于理性的自覺。二是缺少辦學特色。追求辦學“高大全”。1999年前后,高校大規模合并、更名、升格,曾經擁有較強辦學特色的院校在融合過程中丟掉了優勢專業、模糊了校園文化,失去了異質化競爭優勢。三是學生培養“標準化”。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上采用相同模式,專業設置趨同、教學方式趨同、教材設計趨同,與因材施教的原則相去甚遠。

        2.高端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

        第一,人才供給的絕對減少。就京內生源而言,2016年北京市高考報名61,222人,較2015年減少6,594人;本科招生計劃則從38,000人升至42,800人,考生人數與招生人數的反比例增長使本科錄取率高達76.87%,加上自主招生、出國留學日益便捷,學生擁有更多升學選擇。就京外生源而言,北京市教委明確提出壓縮市屬高校京外招生人數,招生計劃一減再減。京內、京外的雙重壓力造成市屬本科院校遭遇招生“寒冬”。

        第二,人才供給的相對過剩。2016年10月20日,《人民日報》“三問高等教育”提出“為什么今天培養的學生似乎什么都懂,但解決實際問題時又略顯不足?”隨著首都戰略的轉變、產業的轉移、服務的轉化,高校人才培養的周期性、滯后性無法滿足企業持續變化的勞動力需求,這造成畢業生的相對過剩,其實質是人才供給與企業需求之間出現結構性失調。

        3.教育資源配置不足

        第一,缺少辦學場地。從現實層面看,作為持續的人口凈流入城市,北京實際承載人口已超3,000萬。每平方公里1,323人的常住人口密度使得高校辦學場地受限,直接表現為校園規模小,變相表現為多校區辦學。從政策層面看,《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學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積,城六區高等教育不再校內擴建”,明確限制了市區高校的用地規模。應用技術型大學作為職業教育,需要場地開展實踐教學,興建實訓室、配置訓設施,缺少辦學場地難以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

        第二,缺乏資源吸附力。2016年,全國高校共計2,879所,北京占據91所,其中“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26所,教育中心的地位無可撼動。地處北京的研究型大學水平高、基礎好、較為知名,在政策支持、資金配置、社會認知度等方面具有較強的資源吸附力。北京市屬本科院校與其相比存在明顯劣勢,在教育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發展空間受到擠壓。

        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對策

        1.注重轉變觀念和創新思維

        第一,轉變社會觀念。一是促進人人出彩。一方面,轉變職業教育“低層次”的社會定位。《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規定,職業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而非一個層次,因此應用技術型大學與研究型大學具有同等地位。另一方面,轉變唯分數論的單一評價體系,尊重學生的差異、個性、合理訴求及發展意愿,樹立“人人是勝者”的教育^。二是認同工匠價值。時代呼吁大國工匠,也呼喚有利于工匠成長的社會氛圍,這需要從政府到民眾統一對應用型人才重要性的認識;需要在權利、待遇上給予其充分尊重與保障。

        第二,轉變自我認知。一是注重辦學特色。“任何大學都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辦學特色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應當基于辦學歷史,在面向市場、面向區域、面向國際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予以內化。二是注重專業特色。特色專業是高校的重要標識,能夠定位辦學方向,如北京印刷學院、北京物資學院等。應用技術型大學應當根據首都需求、行業需要,培育或堅持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專業;改造傳統專業,淘汰“僵尸”專業,設置跨領域的復合型專業;集中優勢專業,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群。

        2.注重加強優質人才供給

        第一,打通人才培養立交橋。一是與部屬高校協同培養。一方面,通過開展“雙培計劃”與“實培計劃”實現人才的聯合培養。雙培計劃,是指應用技術型大學與部屬高校采用“3+1”模式―3年委托部屬高校培養、1年在本校學習的方式―共同培養人才,2015年僅“雙培計劃”就囊括2,800多名北京生源。實培計劃,是指從應用技術型大學遴選優秀學生進入部屬高校的科研團隊、工程中心接受創新訓練,提升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與部屬高校教學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推進教師互聘、專業互修、圖書共借、實驗共享,如北京聯合大學與部屬高校共建“虛擬教研室”。二是與高職院校加強合作。北京市高職院校共計25所,其中高職示范校4所,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豐富的校企合作經驗,在政策不支持高職院校升格的背景下,其謀求與本科院校合作的意愿強烈。應用技術型大學應當深化與高職院校的貫通,實現同類型專業的對接,允許更多高職學生通過升學本科完成“升格”。三是完善研究生培養體系。一方面,關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數量,改變其主要來源于研究型高校畢業生的現狀,為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另一方面,關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既可以依托部屬高校的理論優勢、學位點眾多的優勢協同或委托培養;也可以建設培養基地,從入學考試、評價考核等方面探索不同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第二,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一是設計靈活的學時學制。一方面,提供靈活的教學時間,賦予學生更多選擇權。例如:英國應用技術型大學學生可以選擇工學交替、脫產培訓班等多種類型的課程;在荷蘭,學生可以采用全日制、部分時間制的方式取得學士學位或副學士學位。另一方面,推進學分制改革,開展完全學分制與學分互認制。完全學分制是指實施彈性學分、自主選課、專業二次調整等制度;學分互認是指與其他高校尤其是國外高校、部屬高校在協商的基礎上,互認課程或互認所修課程學分,為學生訪學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創造條件。二是設計多樣的教學方式。多樣化線下教育教學方式。一方面,開展實踐育人,通過組織研討班、項目研究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通過設計“實習學期”鼓勵學生進入企業參與工作;通過實踐性課程模擬職業環境,強化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另一方面,開展文化育人,通過建構有形或無形的文化共同體進行與行業、企業的文化融合。多樣化線上教育教學方式,依托慕課平臺建立多元、開放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共享中外高校、企業教學資源,培育“互聯網+教育”的新型業態。同時,采取多維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借助微博、微信隨時隨地開展教學;依靠微課、翻轉課堂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利用教學APP寓教于樂。

        3.注重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第一,通過土地置換拓展教育空間。高校土地置換是指將原有校區的科教用地變更權屬關系,交換區域位置的行為,這對于區位價值明顯的北京高校尤為重要。從人口數量看,與其他國際大中型城市相比,北京0公里~20公里人口最為密集,30公里~50公里圈層人口比例偏低。從地區分布看,北京五環內的總面積僅700平方公里,五環到六環之間的面積近1,600平方公里,擁有更大的置換空間。應用技術型大學用五環內校區置換五環外校區,是規模擴張中資源整合的必然趨勢,能夠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也能夠緩解五環以內的建設壓力,實現政府對被置換校區的市政規劃。

        第二,通過高校外遷疏解非首都功能。高校外遷是指北京將不再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支持高校通過整體搬遷方式向郊區或者京外疏散,推動老校區向研究生培訓基地、研發創新基地轉型。高校外遷能夠疏解非首都功能、保障首都核心功能;能夠發揮首都的教育資源優勢,推動區域教育合作機制的建立,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2015年,北京城市學院等3所高校率先向郊區疏解6,600人,開啟了北京高校人口疏解的大幕,到2020年,現已確定的教育疏解項目將基本完成。

        第4篇:雙減政策的必要性范文

        【關鍵詞】低碳物流 低碳經濟 可持續發展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保證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性重要議題。隨著低碳理念與低碳技術的推動,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將徹底被以低碳為標志的各種綠色行動徹底顛覆。在供應鏈領域,從運輸、倉儲、配送到采購、制造、營銷、交付和回收的一整條業務鏈中,每個環節都涉及到能源的消耗并排放出二氧化碳。相關專家分析了運輸成本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揭示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少將推動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低碳物流要求企業在兼顧其經濟利益外,還必須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思維融入所有的物流和供應鏈環節中,并形成完整的綠色供應鏈體系。

        一、東莞發展低碳物流的必要性

        (一)低碳物流的發展符合東莞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

        全球氣溫變暖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為了防止生態環境的繼續惡化,發展低碳經濟已悄然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話題。世界從此進入一個以低能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時代,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將會逐漸轉變。物流產業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由于物流活動的一個主要功能要素就是運輸,而運輸過程則主要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據中國統計信息網數據2014年3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0.2萬億元,運輸費用為5.4 萬億元,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52.9%,體現了運輸在物流活動中占據的高能耗地位。因此,對物流產業結構適當調整并升級以達到低碳的目,走低碳物流之路,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需求,是減少碳排放,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局面的必由之路。

        (二)低碳物流的發展展現東莞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可持續發展觀點不但強調要以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為目的,而且要以提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能力為考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發展低碳物流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降低整個物流活動中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貫穿到整個物流供應鏈的戰略與管理中,將低碳物流與綠色供應鏈中的綠色采購、色制造和綠色消費環節結合,共同構成一個資源節約、生態保護的綠色低碳經濟循環系統,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由此可見,低碳物流不僅僅是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環節,而且能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物流活動效率和環境保護利益的協調發展,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低碳物流的發展增強東莞全球一體化的競爭優勢

        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能源與環境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日益關注的焦點,良好的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人們逐漸意識到自然環境與能源也是有價值的。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深,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淡化關稅壁壘的限制,而非關稅壁壘范疇內的綠色貿易壁壘(亦是環境貿易壁壘)應運而生。作為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強調節能降耗、增強企業競爭力與贏得客戶,從之日起便得到眾多企業的積極響應"因此,面對物流業蓬勃發展的今天,著力發展低碳物流模式是提升東莞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優勢的唯一出路。

        二、東莞市目前發展低碳物流面臨的問題

        (一)物流設施落后,社會化程度低,缺乏提供低碳物流服務的保證基礎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物流行業已超逾傳統單一的運輸服務功能,只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跟得上,物流業才能有繼續長足發展的動力和基礎。該市港口、公路及鐵路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相對落后,缺乏統一規劃的物流倉儲設施,缺少高效的物流數據平臺,致使信息渠道不規范,全社會物流運行效率偏低,社會化物流需求不足和專業化物流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導致低碳物流服務基礎設施相對短缺。

        (二)供應鏈領域內,低碳物流人才缺乏,尚未開啟低碳物流理念的人才隊伍建設

        物流從業人員的素質決定著物流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雖然東莞市目前物流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規模都較大,但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學歷程度都參差不齊,城市物流的低碳化發展,需要既懂管理又懂技術與操作的復合型人才,更需要眾多企業組建一支“低碳型”人才隊伍。培養低碳型物流人才可以減少物流操作環節的碳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耗,促進物流經濟的合理化,是建設美麗東莞的必要條件,也是促進低碳經濟模式發展的基本要求。該市大型物流企業多為國有企業,管理體制仍然有計劃經濟的遺留,在低碳物流經濟體制下,低碳型物流人才儲備尚存在很大的欠缺,人才培養方案不完整。

        (三)綠色供應鏈技術與管理手段尚未健全,企業缺乏對低碳物流的認識

        東莞市目前對低碳物流的研究有限,對低碳物流的操作仍處于呼吁階段,大部分企業認識不足,在相關政策與實施措施正式之前,仍處于觀望等待的狀態。2011年,交通部在全國十個城市開展首批建設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城市試點,但截至當前,符合“綠色貨運企業標準”“綠色貨運車輛標準”的企業數量較少,大多數物流企業還未開始轉型,專業化程度較低。

        (四)物流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出現各自為政的局面,造成物流能力的浪費

        據東莞市物流協會統計數字顯示,東莞市物流及相關企業總數近萬家,而其中有規模的僅有幾百家,大多數當地企業業務以單一的倉儲和運輸為主,物流企業發展參差不齊,無標準、不規范、監管不健全,服務范圍有限,這些都會造成物流服務成本較高,能源消耗浪費,難以實現供應鏈規模效益。

        三、促進東莞低碳物流發展問題的對策

        (一)發展多式聯運,完善綠色供應鏈體系,加強產業鏈條建設

        多式聯運通過各個運輸環節和各種運輸工具之間的密切配合,大大減少了貨物在路途中的等待時間,從而降低了貨物的庫存成本,減少運輸中碳的排放,同時,由于貨物是在集裝箱內進行運輸,從而也節省了貨物的包裝,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發揮運輸工具等物流設備的作用,通過能夠實現公路、鐵路、海運、空運等一體化并用,通過合理規劃運輸路線選擇最佳運輸路徑,盡量避免了企業間各自為政的現象,通過電子數據交換平臺,完善綠色供應鏈體系,有利于加強政府部門對整個產業鏈的監督與管理,通過宏觀調控,實現使用對環境破壞最小的運輸方式達到該市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雙贏。

        (二)培養低碳物流專業人才

        低碳物流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培養低碳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應該有針對性地對普通高校,尤其是成人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在教學資源準備過程中,將低碳環保以及綠色供應鏈體系的相關知識融入到目前的教學資源中,堅持長期專業基礎知識教育與短期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在學習傳統物流與供應鏈知識的同時,學習物流二氧化碳排放測算、核查、報告以及審核等技能,以及物流低碳經濟、物流低碳金融和物流代碳資產等知識。其次,推進低碳物流人才培養職業資格認證的工作,幫助物流管理專業人員全面熟悉低碳物流相關管理知識與技能,系統掌握現代企業低碳物流管理的理論與方法,能做到勝任低碳物流相關職業崗位,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應提高目前高校物流教師的師資能力,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或者選派優秀教師學習發達國家低碳物流的知識與技能,深入國外企業或者政府相關部門了解法規政策,學習實踐操作經驗,提升教師職業素質,為培養優秀的低碳物流專業人才做好儲備工作。

        (三)盡快制定低碳物流發展策略,推出相應政策措施

        供應鏈管理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制定相應的綠色采購制度,規范綠色制造流程,合理設計產品綠色交付及綠色回收過程,合理選用供應鏈分析軟件,從企業內部系統流程中貫徹低碳!綠色,用精益化管理達到高效運轉,進而降低碳排放;通過加強物流企業的合作,共享物流基礎設施與運輸渠道,共同配送,減少重復建設物流網點,可以有效提高運輸效率,提高服務質量和降低能源消耗。因此,政府合理發展低碳物流,不一定意味著成本的增加,相反,低碳物流手段的應用,可以提高對客戶服務的效率。

        (四)推進物流基礎設施發展,采用低碳環保設備,發展第三方物流

        發展物流基礎設施是需要在滿足各種物流組織需要的同時,又能通過合理的規劃和分配方式達到各類設施共同發展的目的。合理發展運輸設施與作業流程,整合現有的物流基礎設施,提高設備利用率,采用多式聯運、集裝箱運輸、鐵路運輸、運輸網絡等綜合運輸環境和運輸效率,鼓勵跨行業、跨企業的整合,增進物流設備的綜合利用是物流組織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和優質服務的基本條件。政府及相關物流企業采購低碳環保型物流設備時需要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進行:在車方面,目前該市主要物流運輸工具主要以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資源為燃料,碳排放量相當高,可以考慮利用傳統汽車和內燃機減排技術、推廣柴電混合動力汽車,推進甩掛運輸,更長遠的減排措施是研制可替代燃料;在航運方面,開發系統管理海運中碳排放足跡,開發系統識別碳減排能力和貫穿供應鏈的碳減排監測機制;在港口方面,應大力推廣輪胎式集裝箱、門式起重機、“油改電”和船舶使用的岸電建設。

        參考文獻:

        [1]李健,周慧.中國碳排放強度與產業結構的關聯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1).

        第5篇:雙減政策的必要性范文

        一、突破土地瓶頸存在的問題和矛盾

        (一)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矛盾突出。現行規劃在*年至20*年期間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實施,在耕地保護、建設用地規劃管理、土地用途管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行政區域調整工作的完成,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變化、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結構和城鎮體系戰略的調整等因素的影響,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建設用地和基本農田空間布局、建設用地總量等方面逐漸暴露出一些與新形勢不相適應的問題,勢必造成浪費土地違法用地的現象時常發生。

        (二)用地空間組織形式相對落后,結構不夠合理。我市工業項目用地基本上以傳統獨立式院落為主,且面積較大。工業集聚區內標準廠房及多層廠房等先進的空間組織形式所占的比例很低,有的工業集聚區甚至沒有標準廠房,土地空間未得到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同時工業用地除生產及生產輔助設施用地外,其內部行政辦公和生活服務設施用地等非生產性用地所占比例過大。

        (三)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難度大。根據20*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數據與20*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數據比較,城鎮用地擴大了2821畝,農村居民點用地基本沒變,農村居民點粗放型用地依然沒有改變。我市地處山區,土地后備資源嚴重缺乏,土地開發、整理較困難,尤其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難度大,山區的自然村莊,零星分散,生產資料集中在村莊附近,農民一般不愿意遷移到不便于生產、生活的地方去住,因而可用于整理的農村居民點用地屈指可數。

        (四)工業用地投資度偏低。通過對六里坪工業園53家企業的調查,53家企業總用地1530畝,投資強度不低于75萬元/畝以上的由15家,占地632畝,投資強度在40——75萬元/畝的有21家,占地面積425畝,投資強度在40萬元/畝以下的有17家,占地面積473畝,六里坪工業園內的企業以汽配業為主,按照國土資源部《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的規定,汽配業投資強度應大于75萬元/畝。

        二、充分認識加強節約集約用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國家宏觀政策要求我們必須加強節約集約用地。從20*年年初開始,中央加大了耕地保護和土地調控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進行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去年4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緊急通知,將土地市場秩序整頓工作又延遲了半年,而且在治理整頓期間要全面貫徹“六個清理”、“三個暫停”的要求,對土地采取了更為嚴格的管理政策,控制了土地供應總量。要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只有把立足點放在內部挖潛上,加強節約集約用地,積極盤活存量土地,不斷推進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提高土地利用率,以緩解建設用地緊張的狀況。

        (二)我市的實際情況要求必須加強節約集約用地。從我市的土地實際情況來看,我市經濟社會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加強節約集約用地勢在必行。當前,我市可開墾的耕地后備資源極其有限。通過土地整理增加耕地有效面積的潛力已日趨枯竭。而農村宅基地整理復墾由于受傳統思想、各方利益、規劃等因素的影響,宅基地整理復墾工作舉步維艱。今后幾年,靠通過土地整理獲取折抵指標來滿足建設項目用地需求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難度也很大,我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因此,切實保護耕地,大力促進節約集約用地,走出一條建設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市市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關系子孫后代生存根基和全市長遠發展的大計,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是我市必須長期堅持的一條根本方針。我們必須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堅決克服盲目投資、貪大求全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浪費土地資源等短視行為,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到實處,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三、突破土地瓶頸的對策和措施

        從我市目前的土地管理現狀看,可以通過強化五項管理措施,來進一步加大節約集約用地的管理力度,緩解用地緊張矛盾。

        (一)強化土地規劃管理,引導節約集約用地。目前我市正在進行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要抓住這一機遇,充分論證,科學劃定土地用途區域,使用地空間布局更為合理,引導合理、集約利用土地,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要發揮規劃的積極引導作用,在規劃修編中應努力做到:明確規劃修編重點,將本輪規劃修編的重點定位于探索妥善處理好耕地保護與發展經濟關系、建立合理用地和集約用地的引導機制上。搞好各項規劃銜接,要協調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其它專項規劃的關系,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和城市向外延展。合理規劃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要根據我市現有工業經濟結構、發展水平以及社會資源分布特點,在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科學規劃我市的產業布局,劃定若干個不同工業行業類型的產業帶,并通過規劃引導工業項目向工業集聚區集中,努力提高區域性社會資源共享程度,確保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二)強化用地預審管理,選擇節約集約用地。加強用地預審,要提高建設項目用地準入“門檻”,對引進的項目,要設好準入關,合理設置用地“門檻”,變“招商引資”為“選商引資”,有選擇地引進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項目;要提高用地投資強度和產出密度標準,優先發展單位用地產出率高的產業。嚴格用地審批,對要求新增建設用地的用地單位,必須已經充分消化使用了現有批準的土地,才能安排新的用地指標。對存在閑置土地傾向的用地單位,不報批新的建設用地項目。嚴格審查用地規模,按照“建設用地雙控指標”的要求,嚴格控制建設項目用地規模。對投資強度、建筑容積率、非生產用地比例達不到要求的,要相應核減用地面積,并由項目單位重新進行總平圖設計。如六里坪工業園內投資強度不足的38家用地企業,一是按投資強度核減用地面積,據初步測算,可核減用地393畝,二是要求用地單位追加投資,新增項目,擴大生產規模。計劃、規劃和國土部門在項目審批、總平圖審查、用地計劃安排、具體建設項目供地各個環節中,都要對建設項目的用地規模進行嚴格的審核。

        (三)強化土地市場管理,激勵節約集約用地。強化土地市場管理,重點是要全面落實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提高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程度,增強市場主體用地成本意識,提高全社會珍惜土地、節約用地的自覺性。進一步規范協議出讓土地使用權行為。對具有競爭性的工業用地引入競爭機制,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防止企業因用地成本低而“多占少用”、“寬打寬用”、“低效利用”。增加土地儲備,保障資源供應。對有增值潛力和區位較好的閑置半閑置土地、依法收回的違法用地、企業破產撤銷等騰出的劃撥用地以及土地使用者申請政府收購的土地都統一納入土地儲備中心進行儲備,提高對集約用地項目的土地供應和保障能力,確保土地一級市場有一定量的土地能優先、及時地安排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急需和高效的建設項目使用。

        第6篇:雙減政策的必要性范文

        【關鍵詞】“營改增” 企業財務 影響

        一、“營改增”的必要性

        增值稅的概念是在1917年由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亞當斯提出,經過漫長的思想發展過程,增值稅制于1954年在法國制定并成功實施。增值稅是價外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沒有產生增值的部分不征稅。營業稅是價內稅,是就在中國境內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所取得的營業額征收的一種稅。營業稅制下,一個商品從生產到流通到消費,無論中間經過多少環節,每個環節都要征稅,存在重復征稅的問題。增值稅由于抵扣政策,沒有增值的部分可以通過進項稅額抵扣而避免重復繳納稅款。因此增值稅以其獨特的稅制優勢,在國際上一經推出,就受到廣泛認可,迅速被各國采用。實施“營改增”,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具有謀一域促全局的功效,也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對拉動經濟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完善我國財稅體制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二、我國“營改增”的主要歷程

        我國1984年開始引入增值稅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對機器機械、汽車、鋼材等12類貨物征收增值稅。1994年稅制改革,將增值稅征稅范圍擴大到所有貨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同時,對出口貨物所繳納的增值稅實施退稅政策。對其他勞務、無形資產和不動產征收營業稅。近二十年來,增值稅作為第一大稅種,為國家籌集財政收入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使我國的商品以不含稅價參與國際競爭,使我國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迅速躍升為全球制造業大國。

        我國實行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試點始于2011年。財政部聯合國家稅務總局印發了《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開始了營改增的行業試點和地區試點。這次試點的范圍較小,僅在上海市對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進行試點,自2012年1月1日起實施。

        2012年8月1日開始,試點范圍由上海市分批擴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蘇省、浙江省(含寧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廈門市)、湖北省、廣東省(含深圳市)等8個省(直轄市)。

        2013年8月1日起,交通運輸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納入全國試點。2014年1月1日,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納入試點。2014年6月1日,電信業納入試點。

        2016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下達文件,自2016年5月1日起,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生活服務等全部營業稅納稅人納入試點范圍。試點完成后,營業稅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三、本次“營改增”的特點以及企業的應對措施

        本次全面“營改增”實行雙擴,一是擴大征收范圍,實現增值稅對服務和貨物的全覆蓋。至此,所有營業稅應稅項目已全部納入“營改增”范圍。二是擴大抵扣范圍,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比較完整地實現了規范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新的稅制體系有哪些主要變化,企業又該如何應對呢?

        (一)及時監控企業稅負水平變化

        此次“營改增”試點涉及建筑、房地產、金融、生活服務四大行業,“營改增”以后,所有市場主體都成為增值稅抵扣鏈條上的一環,并要實現“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目標,這是中央國務院對這次稅改的要求。理論上計算,原營業稅率為5%的企業,改為增值稅以后,稅負水平5%/(1+5%)=4.76%,降低了0.24%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增值稅的稅率,有6%、11%、13%、17%等多個檔位,加之抵扣政策的影響,稅負水平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企業要對稅負水平進行動態監測,如果稅負出現上升的情況,要及時進行因素分析,排除經營因素、管理因素,確定是稅制因素所導致,可以向稅務部門申請調整。

        (二)慎重選擇稅率

        本次“營改增”給了納稅人自主選擇稅率的權利。

        第一,一般納稅人發生按照規定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的應稅行為,可以選擇使用簡易征收方法,一經選擇,36個月內不得變更。比如,一般納稅人銷售不動產的適用稅率為11%,其相應的進項稅額可以扣除。如果選擇簡易征收,適用征收率為5%,不可以抵扣進項稅。這就需要企業根據進項稅的取得情況進行一個分析判斷,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稅率或征收率。如果企業發生成本能夠取得正規、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發票,使得抵扣的增值稅超過銷售收入的6%,那么企業可以選擇11%的適用稅率,如果進項稅發票取得比較困難,達不到銷售收入的6%,則選擇5%的征收率對企業有利。

        第二,勞務派遣服務,可以根據取得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為銷售額計算繳納增值稅,也可以選擇以取得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扣除代用工單位支付給勞務派遣員工的工資、福利和為其辦理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后的余額為銷售額,按照簡易計稅方法依5%的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這也需要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權衡和判斷。

        (三)增加進項稅的取得

        對于一般納稅人來說,應納稅額的高低取決于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兩個因素(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所以,增加進項稅抵扣額是降低應納稅額的有效方法。

        本次“營改增”新增了六個方面的可抵扣項目。一是建筑業的建安工程、小型基建工程、房屋裝修修繕改造、房屋配套設施維修。二是購置不動產及土地使用權。三是金融保險業的銀行轉賬手續費、賬戶管理費、財產保險費。四是租賃服務業的不動產租賃費、廣告位租賃費、車輛停放費、道路通行費。五是商務輔助服務的物業費、服務費、人力資源服務費,安全保護服務費。六是生活服務業的因公出差住宿費、培訓費。

        企業要全面掌握可抵扣的項目,取得合法有效票據,做到應抵盡抵,以降低企業稅負,充分享受國家“營改增”政策帶來的紅利。

        參考文獻

        [1]新浪重慶>新聞>綜合資訊>資料:我國“營改增”改革實施過程一覽2013年8月16日.

        第7篇:雙減政策的必要性范文

        中圖分類號:E232.6文獻標識碼: A

        近幾年來,政府出臺了財政投資建設項目一系列管理政策、措施、制度,成效顯著,但隨著新一輪城市基礎建設的實施,項目前期準備不充分、論證不到位、規劃不完善、設計不周密、程序不完備、制度不健全等問題逐漸顯現,而實行跟蹤審計管理,能較好地解決上述存在的矛盾。

        跟蹤審計管理是概(預)算審核的一種拓寬延伸的新模式,就是對工程項目從設計到竣工全過程的評審管理,實行全過程造價管理,是造價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目的是強化財政監管職能,規范評審行為,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評審質量,提高政府投資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建設項目的順利進行。

        現階段實施跟蹤審計管理的必要性

        1.是彌補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監管缺位的有效措施。眾所周知,越是在項目建設的前期,審計監督的缺位現象越明顯。投資項目傳統審計范圍僅僅涵蓋了建設項目全過程后期施工及竣工結算兩個階段,由于未能對建設前期各階段進行有效監督,近年來建設項目決策不夠科學、建設前期準備不夠充分、論證不到位、設計不周密、程序不完善等現象時有發生,造成項目資金損失浪費、項目建設效果性不佳,大大降低了政府建設項目投資績效。而跟蹤審計實行審計關口前移,成為項目建設全過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參與者,能夠隨時就發現的問題提供審計意見,及時對管理漏洞進行修正完善,從而促進建設項目科學決策和管理,從源頭上提高項目投資績效。

        2.是進一步規范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管理的重要手段。建設項目管理與控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周期較長,影響的因素較多,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使得項目始終處于變化的狀態,需要及時進行調整、修補和完善。實行跟蹤審計,將審計監督貫穿于建設全過程,能盡可能早地發現設計、招投標、合同、變更、質量、安全等“十大”關鍵環節常見的、苗頭性問題,及時提出合理化審計建議,督促建設單位加強內控管理,幫助建設單位提高項目管理水平。

        二、實施跟蹤審計管理取得的良好效果

        1.提出合理化建議,節約建設資金。跟蹤審計管理人員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在充分了解財政投資項目建設和工程做法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供建設單位參考。比如在某市政管網工程中,需鋪設一條臨時性的排水管,設計的意見是采用HDPE纏繞管。跟蹤評審人員經研究,認為按照該排水管的性質、作用及所處位置,可以不必采用纏繞管,因而建議采用UPVC雙壁波紋排水管,與HDPE纏繞管相比,不影響使用效果,但單價上要便宜181元/米。最后建設單位、設計單位采納了這一建議,此項造價節約了近一半。

        2.審減不合理的現場簽證。簽證是對施工過程的記錄,也是最終工程價款結算、索賠的依據。現場簽證往往會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出現不規范、不合理的現象,這就需要跟蹤評審人員嚴格把關,堅決拒絕不合理的簽證。如在某市政廣場工程中,施工單位對土方外運的距離增加提出索賠,簽證單上有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簽署“同意”的意見。但是跟蹤評審人員發現,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的意見中未注明外運土方的方量及運距,而且施工單位報送的變更預算中在直接工程費的基礎上計取了施工組織措施費、綜合費用等所有費用和稅金,存在多取費的現象,明顯違背了招標文件和施工合同中相關條款精神。于是跟蹤評審人員將此變更退回,要求重新計價、簽證后再報審,節約資金95.4877萬元。

        3.合理確定暫定價。暫定價的確定由于材質、規格、市場、時間甚至主觀上等因素都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極易導致建設資金的浪費,也是對工程投標時其他未中標的投標人的不公平,所以必須謹慎對待。如在某宿舍工程中,投標時塑鋼窗為暫定價,在施工過程中,需確定此價格。跟蹤評審人員參與了建設單位組織、監理單位參加的市場調查,并對調查的廠商家名稱、材料型號規格等作了詳實的記錄。參加了建設單位組織召開的價格論證會,對會議的流程、各建設主體的職責履行作了監督,并對會議形成的紀要作了備案留存。通過這樣公開、公正的方式確定暫定價,既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價,又維護了各方的合法、合理權益。

        三、實行跟蹤審計管理應處理好幾個關系

        開展跟蹤審計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須要準確定位職能,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只有職能定位清晰了、明確了,才能更有作為。跟蹤審計管理的職能應是:參與建設項目工程造價形成的每一個環節的相關主要活動,了解工程造價形成的來龍去脈,發現其中的不規范、不合理、不合法的行為,向相關單位指出和披露,并在可能時盡量提供合理化建議,以此促進投資效益的提高。

        基于此定位,在跟蹤審計過程中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處理好監督與服務的關系。從建設服務性政府的要求出發,政府投資評審機構是財政管理的一個技術支撐部門,要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立足監督,著眼于服務,把服務寓于監督之中,通過監督搞好服務,在服務中監督,在監督中服務。牢牢把握“用心去執法,用情去感化”這一現代工作理念,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不斷開拓評審工作新思路。在跟蹤評審過程中,既不以監督者的身份代替管理者,也不以評審者的服務代替監理方,實現評審單位與被評審單位的和諧共處。

        2.處理好協作與獨立的關系。跟蹤審計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相關責任單位尤其是建設單位的配合,互相之間要有充分的溝通和協作。成功的跟蹤審計不僅是技術才干的成果,往往也是與有關各方面溝通與協調、集思廣益、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結果。在目前我國的法規框架下,采用“建議型”的跟蹤審計工作方式比較恰當。同時,建設項目跟蹤審計要以服務工程建設為己任,逐步建立起審計單位與被審計單位相互間的一種溝通機制。確保審計的獨立性。在任何情況下,審計監督都不能替代項目管理。目標和重點要明確。跟蹤審計是一項頗費人力和時間的審計模式,如果目標不明確,必然是“出力不討好”,導致“重點不突出缺點突出,成果不大風險大”的不良后果。善于溝通協商、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敢于發表審計意見,履行監督職能,不能隨大流。

        3.處理好責任與作為的關系。在建設過程中,項目建設相關責任主體都應該認真履行各自的職責,跟蹤審計既不越俎代庖,又不放松監督,審核與被審核單位既明確責任,又都有所作為。對于有些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的管理人員存在“買保險,甩包袱”、“少簽字,少負責”的思想,要從流程標準、規章制度的規范上來進行約束。業主代表、監理單位代表跟蹤監督在各個施工環節,各負其責,嚴格把關,即時控制,相互制約,對每項工程變更認真審核,仔細計量,按規定計價。所有變更簽證聯系單應做到內容描述清楚、真實準確,各責任單位的意見表述明確,簽字蓋章手續齊全,報批流程規范、有效。這樣才能防止施工單位巧立名目、以少報多,杜絕結算時靠回憶搞突擊簽證等現象,減少因變更而產生的不必要的損失。

        跟蹤審計是新的嘗試,作為加強財政資金管理、控制工程造價的一種新手段,任重而道遠,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總結、完善和提高。我們要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抓住重點,處理好相關關系,不斷學習提高,不斷積累經驗,科學發展,創新克難,不斷提高財政投資審計工作水平和審計質量,實現跟蹤審核的目的,為財政項目預算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服務。

        【參考文獻】

        1. 時現,《關于建設項目投資績效審計的思考》,《審計與經濟研究》2003年

        2. 武旭華,《做好跟蹤評審 提高評審效率》,《財政評審》2008年第6期。

        3. 張 偉,《對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的探討與思考》,《財政評審》2009年第2期。

        第8篇:雙減政策的必要性范文

        節約型后勤后勤管理體系高校

        高校后勤工作是確保學校正常運轉的基礎,其工作范疇涵蓋廣大師生的衣食住行及對學校基礎設施、教學設備等的維護等內容,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校尤其是后勤部門是資源占有和能源消耗大戶,在高校深入改革的過程中,構建節約型后勤管理體系,是全面提升高校后勤服務質量的重要內涵。

        一、高校節約型后勤管理體系的基本內容

        從實踐角度講,高校節約型后勤管理體系涵蓋的基本內容應包括以合理利用資源為重點,建立節約型的管理運行機制,全面構建節約文化。在校園建設規劃、土地使用、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技術物資設備采購,水電氣、飲食、公寓等日常的管理實行全過程的節約型管理。建立節約型后勤管理體系既是高校后勤工作實現育人功能的需要,也是“建設節約型高校”的基礎。為了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進行人、財、物的節約管理,充分發揮資源效能。

        二、高校節約型后勤管理體系的建立基礎

        首先,節約型管理理念能夠納入到高校的工作大局當中,從學校的高度樹立節約型后勤理念建設;其次,后勤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要能夠通過宣傳引導,達到實現節約辦后勤的業務要求,能充分認識到節約后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節約意識充分滲透到管理的各個環節;再次,要有全過程管理和責任包干制度落實的土壤。能夠通過制度改革,將節約型管理體系的責任細化到人,將節約任務下放到各個管理環節。有了這些建立的基礎,節約型后勤管理體系才有順利落成的可能性。

        三、后勤部門建立節約型后勤管理體系的途徑

        1.深入宣傳動員,增強節約意識

        后勤員工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具體實施者和推動者,首先要將節約意識融入到后勤員工的日常工作中,要加強對員工創建節約型校園工作的宣傳動員和具體指導,有計劃地開展培訓交流、業務指導、技術研討和經驗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員工真正接受和認可節約意識,在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落實,促進合理采購、勤儉節約、節能減排等工作的落實。

        2.推廣先進技術設備,形成流程管控

        對高校內高耗能的技術和設備有計劃地進行升級、撤換和改造,積極推廣使用耗能低、節能效果好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例如,在辦公樓、教學樓、宿舍樓等安裝使用節水節電設施。與此同時,要利用“互聯網+”思維,加快后勤辦公信息化、和自動化建設,實現耗能信息實時監控,信息資源及時共享,使后勤工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提高。

        3.加強科學管理,量化分解目標

        高校后勤管理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后勤部門要通過全成本核算、經濟核算和效益審計,制定節約的量化指標,實行量化考核。要將節約成本細化到具體的數字上,細化至各個方面。從水、電、氣等基礎性資源的減能增效,到各個項目的開銷,確立明確的節約時間表。對經費使用實行全程跟蹤,定期做出效益評價,明確經濟責任。物資儲備實行計價掛賬,物資供應實行計價核算,實現對物資的價值管理。對龐大的工作內容可以考慮引入相關數據庫,通過對數據上的體現,建立賞罰分明的管理制度。

        4.優化后勤結構,節約資源人力

        高校后勤部門結構龐大,人員較多,一旦結構、職能未確立清楚,就容易導致資源浪費。因此,后勤部門要優化結構,理順職能,落實責任,做到按崗定人、按需用人。加強對后勤部門和員工的節約工作的監督、評估和考核,制訂導向政策和激勵機制,盡量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5.加強制度建設,培養優秀人才

        建立嚴格的管理體系,離不開制度的保障。后勤管理要高度重視保障服務的制度化建設,要合理配置并有效使用后勤資產,做到統一管理、調配和使用,以提高后勤部門資產使用效率。制度的建設、落實都離不開專業人才的自我培養和引入,專業人才能夠幫助有效減少開支、降低成本,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要通過在改革中培養,在引進中學習的雙重模式,來破解當前的制度和人才引進難題。

        四、建立高校節約型后勤管理體系的幾點建議

        1.適應移動互聯網趨勢,探索管理模式的轉型升級

        高校應重視將信息化、智能化技術融入到后勤的服務和管理中,促進學校大數據的有效利用和校園服務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建設。支持引入移動客戶端、一卡通等技術,考慮搭建后勤辦公、財務、人事、飲食、公寓、物業、節能、維修等管理平臺,實現傳統后勤向現代后勤的轉型。

        2.倡導勤儉節約辦后勤,自主推進節約型校園創建

        在引導后勤部門及其員工樹立可持續的理念和節約意識后,可從制度層面、技術層面、執行層面入手,構建有利于后勤清潔生產、健康服務、生態環保、低碳生活、節能降耗、合理利用資源的精細化服務管理新體系。可在體系建立的基礎上,推進如“綠色食堂”、“節約公寓”、“節能減排標兵部門”等的創建工作,努力營造綠色校園環境,為廣大師生提供綠色健康的后勤服務。

        3.加強宣傳樹新風,全面推進節約型后勤建立

        學校各單位、各學院可圍繞建設高校節約型后勤,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書畫比賽、語言節目表演以及文藝活動來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增強節約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做到人人崇尚節儉,樹立“節約光榮、 浪費可恥” 的良好風尚。

        參考文獻:

        [1]程道光.高校節約型后勤管理體系的構建.時代教育,2016(02):73.

        [2]鄧雙淵.高校節能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科技與企業,2016(02):30-31.

        [3]吳民.論如何使高校資產管理不再成為高校發瓶頸.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2):200-202.

        第9篇:雙減政策的必要性范文

        一、大氣污染防治現狀及開展清潔空氣行動的必要性

        近年來,全縣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開展生態縣建設,先后實施兩輪“811”環境保護行動,認真落實節能減排各項政策措施,扎實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通過嚴格環境準入制度、淘汰落后產能、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強化環境監督管理等措施,取得明顯成效。在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總量劇增的情況下,全縣二氧化硫減排已基本完成國家、省、市下達的“十一五”減排目標,大氣環境常規因子質量狀況穩定,SO2、NO2、PM10年均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縣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十二五”期間SO2、NOx、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大氣污染物排放增量和能耗增長較快。此外,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長,機動車尾氣污染日益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城鄉餐飲油煙、建筑施工揚塵也都不斷地向大氣排放各類污染物。

        上述這些問題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及時開展清潔空氣行動,全面整治大氣環境污染,讓人民群眾呼吸到清潔的空氣,是維護群眾環境權益,保障群眾健康的迫切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適應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加快推進全縣環境質量改善的必然選擇。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清潔空氣行動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明確要求,強化責任,落實措施,力爭盡早取得成效,努力改善空氣環境質量。

        二、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一三四八”戰略,以進一步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為目的,以全面削減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為抓手,以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責任為保障,以健全大氣復合污染監測與預警體系為支撐,全面加強聯防聯控,全力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向多因子、全方位、區域協同控制轉變,為建設生態文明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促進我縣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方針

        ——統籌協調,聯防聯控。著力增強區域大氣環境保護合力,加快建立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統籌考慮城區和農村大氣污染防治,協同治理固定源和移動源、高架源和低架源,聯合控制常規污染因子和特種污染因子;充分調動公共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積極性,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根據實際情況,分清主次矛盾,緊緊抓住重點,先主要后次要,先重點后一般,分階段推進竹木加工、玩具制造、造紙、醫藥制造、食品加工等行業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統分結合,梯度推進。堅持屬地管理與區域聯運相結合,先行試點與整體推進相結合。按照全縣統一要求和統一部署,發揮各鄉鎮(管理區)各有關部門的主觀能動性,全力推進大氣污染整治各項工作。考慮到各行業的大氣污染現狀、行業企業規模大小的異同,對各類大氣污染源采取各自相應的治理對策,準確把握梯度推進的方式和節奏。

        三、主要目標和實施階段

        (一)主要目標

        按照省市統一部署,力爭到2015年,區域大氣環境管理機制基本形成,全縣大氣污染防治能力明顯增強,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下降,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全面完成國家及省、市下達的“十二五”大氣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

        ——竹木加工、玩具制造、造紙、醫藥制造、食品加工等重點行業企業污染物排放實現排氣口與廠界雙達標。

        ——建成覆蓋全縣的機動車尾氣監測監管體系,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油氣排放達到國家相關標準。

        ——城區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50%以上。

        ——城區餐飲業油煙規范達標排放,并建立監督管理制度;城區所有施工工地現場(包括建筑工地、房屋拆遷工地、土地整理工地等)達到揚塵控制要求。

        ——基本杜絕沿路沿河沿庫區秸稈野外焚燒現象;確保全縣新增“煙塵控制區”面積劃定科學合理,與城市化擴建同步進行;確保80%以上礦山創建綠色礦山。

        ——全縣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7%以上,林木蓄積量達到760萬立方米以上,力爭林木綠化率達到79%以上。

        ——全縣大氣復合污染監測和預警體系建成投運,環境空氣質量評價體系逐步完善。

        ——全縣空氣質量年均值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縣酸雨率和酸度均有所下降,保持現有良好大氣狀況。

        (二)實施階段

        清潔空氣行動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去年為啟動階段。初步建立區域大氣環境管理與協調機制;開展大氣污染源排放調查研究,確定重點整治目標,編制清潔空氣行動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

        第二階段:明年為推進階段。全面開展工業、交通物流、城市、農村等領域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完成年度主要大氣污染物減排任務;啟動區域大氣復合污染監測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到今年,全縣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進一步健全,大氣環境污染防治能力進一步增強,環境空氣質量繼續保持現有優良水平。

        第三階段:明年—2015年為深化階段。鞏固和深化工業、交通物流、城市、農村等領域的污染治理成果,確保到2015年全面完成國家及省、市下達的“十二五”大氣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全縣重點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區域保持在現有良好水平,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提高,充分保障群眾環境權益,維護群眾身體健康。

        四、主要任務

        (一)實施工業大氣污染防治工程

        1.充分結合“飛地”麗景民族工業園建設規劃,合理優化城區工業布局。加強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結合“飛地”建設發展,通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合理布局,提升縣域大氣環境質量。對城區大氣污染嚴重和群眾反映強烈的高污染企業加大整治和淘汰力度。同時,嚴格限制在城區及其近郊建設各類廢氣高排放企業。

        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排放標準,在城區及其近郊工業爐窯及其他工業煙塵污染源宣傳推廣采用布袋除塵等高效除塵技術,提高除塵效率。

        2.加強閥門、不銹鋼等行業大氣污染整治。今年底前鋼鐵(含冷軋、鍛造、鑄造)企業全面完成大氣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并投運。鼓勵企業采用清潔能源,到2015年,使企業生產設備排放的粉塵及無組織排放的粉塵達到相應國家標準。

        3.推進有機廢氣污染控制。有機廢氣排放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減少有機溶劑使用量,加快竹木加工等行業水性樹脂、水性漆的推廣應用;加強對有機廢氣的收集,增強廢氣凈化效果,做到排氣筒排放濃度和廠界濃度雙達標。

        4.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按照國家及省、市各級要求按期淘汰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落后生產工藝和落后設備。關閉石灰窯土窯和不符合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采石生產企業,嚴格限制工藝落后的生產稀釋劑、涂料、黏合劑等的小化工企業和污染嚴重的鑄造沖天爐、單段煤氣發生爐的生產工藝及設備準入。

        (二)實施綠色交通物流工程

        1.實施統一的機動車環保分類標志管理。各地要繼續按照環境保護部《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管理規定》,實施統一的機動車環保分類標志管理,并逐步對“黃標車”實行區域限行,加速“黃標車”和低速載貨車淘汰進程。

        2.加快建設機動車排氣檢測體系。按照《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的通知》規定的檢測方法及時間要求,建設完善機動車排氣檢測制度。各檢測機構應依法取得委托證書和計量認證資質,并按照規定的技術規范與檢測方法進行檢測,我縣環保部門依法對檢測機構實行日常監督管理。

        3.加快油氣回收工作進程。遵循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油氣回收綜合治理工作的有關要求,對縣域內現有的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開展油氣綜合治理,新建加油站、儲油庫必須按國家有關排放標準建設。全縣所有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油氣排放從今年1月1日起,執行《加油站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儲油庫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汽油運輸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4.構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統。在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快建設以城區為核心的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統,完善區域交通網絡。推進交通管理現代化建設,合理分配交通流,保障道路安全暢通,減少因道路擁堵造成的機動車排氣污染。鼓勵推廣使用節能環保型汽車。

        5.發展“綠色”物流。加強對物流貨物裝卸、物料堆場、化工原料儲罐的管理,大力整治相關的粉塵或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強化對低速貨車和非道路機械的環境管理,督促物流企業建立符合綠色環保標準要求的貨物運輸車隊,規范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制度,努力減少因交通運輸及事故造成的環境污染。

        (三)實施城市“藍天工程”

        1.推行清潔能源。全面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在城區大力推行以清潔能源替代燃煤鍋爐,逐步淘汰效率低下的燃煤小鍋爐和爐灶。到2015年,城區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50%以上。

        2.防治工程施工工地揚塵污染。根據當地情況,制定工程施工現場揚塵控制規定。確保城區所有施工工地現場(包括建筑工地、房屋拆遷工地、土地整理工地等)達到揚塵控制要求。

        3.加強餐飲業油煙污染防治。城區餐飲業油煙規范達標排放,并建立監督管理制度,確保餐飲業油煙排放濃度符合《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試行)》。

        4.整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廢氣。采取適當方式對工業企業污水治理設施和城鎮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所產生的惡臭廢氣進行收集和凈化。鼓勵回收利用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沼氣,禁止直接排空。逐步開展垃圾填埋場廢氣治理,采取氣體導排、處理、利用和除臭等措施,實現達標排放。加強垃圾焚燒設施的廢氣治理設施建設,確保廢氣治理設施與生產設施同步運行,并實現穩定達標排放。

        5.大力控制地面和道路揚塵。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提高綠化水平,減少城區和城鄉結合部地面。加大道路和地面改造的投入,逐步改造低質材料路面,減少城市道路揚塵。對綠化帶高于路面的道路,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沖刷泥土流入路面,造成路面揚塵。積極推行城鄉一體的道路路面保潔制度,有效控制道路揚塵。

        (四)實施農村大氣污染防治工程

        1.鼓勵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現秸稈的資源化、商品化,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力爭到2015年,基本形成秸稈還田和多元利用的格局,基本杜絕沿路沿河沿庫區秸稈野外焚燒現象。

        2.加強煙塵控制。繼續開展“煙塵控制區”建設,城郊結合部,高速公路以及國道、省道兩側至第一山脊處范圍內的區域全面創建“煙塵控制區”。各類爐窯灶排放的煙塵、粉塵和林格曼黑度均應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到2015年,確保新增“煙塵控制區”規劃與城鄉建設規劃同步進行,合理部署。

        3.防治礦山開采污染。推進綠色礦山創建工程,努力減輕礦山開發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嚴格控制礦山開采、加工作業、廢棄物堆放、礦石裝運過程中的粉塵排放。粉塵無組織排放濃度應符合國家《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的相關要求。到2015年,全縣符合創建條件的生產礦山80%以上要建成綠色礦山。

        4.大力實施森林碳匯工程。加快綠化造林,大力開展中幼林撫育,實施闊葉化改造和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加快村莊綠化步伐,著力提高森林質量,不斷增強森林碳匯功能。到2015年,全縣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7%以上,林木蓄積量達到760萬立方米以上,城市林木綠化率達到79%以上。

        (五)建設大氣復合污染監測與評價體系

        1.建設大氣復合污染立體監測網絡。按照合理布局、科學配置、統一規范、資源共享的原則,在現有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和氣象監測系統的基礎上,優化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位,選擇性增加大氣臭氧、細顆粒物、一氧化碳、有機污染物、大氣能見度和灰霾等監測設備。到2015年,按要求完成區域大氣復合污染監測體系建設,監測信息實現互通和共享。

        2.提高特殊污染因子的監測水平。加強對大氣特殊污染因子的監測能力建設,全面掌握大氣污染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等特殊污染因子,為污染治理、事故處置及制定恢復措施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3.完善空氣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大氣復合污染立體監測網絡,深入研究區域大氣復合污染及其傳輸特征和危害。完善空氣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把臭氧、細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有毒有害廢氣等因子逐步納入城市空氣質量評價范圍,使空氣質量評價結果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大氣環境質量狀況。

        4.逐步開展低能見度和灰霾等天氣預報預警和應急響應工作。建立區域大氣能見度、灰霾天氣監測、預報、預警體系,依托大氣環境質量、氣象信息等系統有關信息,服務廣大公眾。逐步建立應急響應機制,動態調控不利氣象條件生成區域的社會生產和區域交通等活動,盡可能降低低能見度和灰霾天氣的危害性。防范突發性大氣污染事件,對突發性大氣污染事件實行統一指導、分級響應,協調處理突發大氣環境應急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創新機制

        成立由縣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的自治縣清潔空氣行動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協調實施全縣清潔空氣行動,與周邊縣市共同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建設。環保、發改、經貿、科技、公安、財政、國土資源、建設、交通、農業、林業、衛生、工商、質監、氣象等部門和有關單位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協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二)落實責任,強化考核

        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明確任務,完善措施,抓好落實。進一步形成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進一步健全環保部門統一監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格局。

        (三)深入實施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

        強化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根據國家及省、市要求,“十二五”適時增加總量控制指標,拓展總量控制范圍。根據國家和省、市的總量控制要求,結合我縣大氣環境質量現狀和大氣環境保護目標,制定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并通過排污許可證將總量控制指標分解下達到轄區內排污單位。排污單位必須按照排污許可證規定的污染物種類、數量、濃度和其他排放條件排放污染物。有大氣污染物總量削減任務的排污單位,必須按期完成減排任務。

        (四)嚴格環境準入制度,加強大氣污染源頭控制

        從空間環境準入、總量環境準入、項目環境準入入手,完善環境準入的決策評價機制,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嚴格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管理,加強建設項目的執法監督,從源頭預防大氣污染。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建設。加強高耗能、重污染項目的審批管理。

        (五)嚴格執行相關法規標準,強化環境執法監管

        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相關大氣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進一步強化重點污染源的日常監管,加強大氣重點污染源的監督性監測,提高大氣污染重點企業在飛行監測中的比重和頻次。繼續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嚴格落實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責任制,并將處罰信息納入信用評價體系,作為企業資信評價的重要依據。鼓勵社會各界依法有序參與和監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六)加快推廣污染防治先進技術

        通過設立科研專項,加強部門合作,開展大氣復合污染防治科技攻關,加快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積極推廣環保先進適用技術。以竹木加工、閥門、不銹鋼等重點行業工藝廢氣減排為重點,通過建設示范工程,推廣一批能夠解決目前重點大氣環境污染問題的先進適用污染防治技術。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在线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大片 | 亚洲日本人一成在线网播放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二区 | 一本久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