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清明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清明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祭奠已故的先烈與親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由來的傳說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由來的傳說故事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就是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并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并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
第二年清明,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然后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
各個地方的清明節習俗1、山西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時,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燒香、不焚紙,只是把冥錢、紙帛等物掛到墳頭上或墳塋旁的樹枝上,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這種民俗可能是來源于寒食節禁火的習慣,也可能是出自干旱的春季民間防火的意識。
不過,山西北部多數地方的民俗卻截然相反,人們卻要將冥錢等物燒盡,認為燒不盡就轉不到先人手中,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同等地,人們則習慣于白天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紙。此外,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菜,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2、山東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蕩秋千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后上下飄蕩,極富樂趣。
3、四川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插楊柳是全國各省份差不多的習俗,而四川地區獨特之處在于,除了將楊柳枝掛在門口、墳前,愛美的四川婦女還會在清明節這天將柳條戴在頭上,叫做柳葉符。由于四川產竹,竹子在清明節期間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明這天,家家戶戶會請道長畫上紙符,掛在竹子上,然后掛到墳頭,作為清明上墳的一個必要儀式和步驟,是為“掛青”。
火神門祭火神,這也是四川地區比較獨特的習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人們把家里的火都滅了。人們在清明當天專門去火神門祭拜火神,回來以后再重新生火。
清明節禁忌1.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可能會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掃墓的問題,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嗎,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生意場上陪同客戶去掃墓。
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各自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么建議你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則會犯了禁忌。
2.最佳的拜山時間為寅時,也就是5-7點。
不過由于墓地大多離居住地較遠,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會這么早,不過最好是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掃墓拜祭。
3.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期間買雙鞋。
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
如果留意鞋店,那么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你就明白了。如果有些朋友不慎清明這天買鞋了,那么請這些朋友用紅紙包好鞋子,放在門口一晚,然后清早將紅紙燒掉即可。
4.與清明節前忌買鞋類似,清明節掃墓回來,一定要清掃你的鞋子,同時將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時勿忘將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凈晾曬為宜。
5.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在清明節去祭祖、掃墓的朋友,清明節當天盡量少些娛樂活動,更不能吵架、說些不著邊際的話語,否則,日后恐生麻煩。
6.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
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
7.清明節當日最好不要去探視親朋好友。
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實在是讓人難堪,或者說是相當不吉利的。
8.清明節拜祭時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
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本命年者除外)。
9.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
拜祭完畢后,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
10.有些朋友恰巧是清明節生日,那么提醒你要提前過生日。
推開清明的門扉,就能看到陽光下思親的淚水;打開清明的天窗,就能聽到春風中喚親的傷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二十四節氣清明節的由來,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的由來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痛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睘榱思o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了!
清明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清明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蹴鞠和踏青等,下面就有小編來繼續為您介紹清明的其它習俗。
2、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
《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碧拼幥锴б呀浭呛芷毡榈挠螒?,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3、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有哪些注意事項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因而在民間清明節有很多禁忌。如清明忌諱刮風、下雨、陰天。人們認為,清明有風,主早;有雨,會對麥子造成傷害。相傳清明不明是荒年的兆頭。
在晉北地區,女子禁忌上墳,只有男子才有上墳的權利,上墳之后,回到家要用燒剩餓紙錢剪成門形,貼在門上。臨沂地區,忌諱婦女在清明時節回娘家,否則,會死公公。而有些地方就恰恰相反,剛過門的新媳婦一定要在清明時回娘家,相傳,不回娘家,婆婆會死。而在山東即墨有青年婦女躲清明的風俗,相傳這日天界會有兇神下凡抓俊俏的姑娘。
漢族民間有清明日戴柳、插柳的習俗。清明不戴柳已成為禁忌。這方面的俗諺有許多,如:“清明不戴柳,死了變成狗”?!扒迕鞑粠Я?,死后變黃狗”;“清明不戴柳,死了變豬狗”;“清明不帶柳,紅顏成皓首”。等等。關于清明戴柳(或言帶柳)、插柳的習俗成因,也有多種說法。一說是與寒食、禁煙有關。即從晉文公重耳祭介子推,號令家家插柳禁煙火的故事傳說而來?!堆嗑q時記》云:
“清明即寒食,又日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瑩而已。”山東、河南等舊方志中多從此說。
一說清明戴(帶)柳是與祭祖有關,不戴柳是不祭祖。所以世人咒罵不戴柳者“死了變豬狗”,言其不孝,豬狗不如,湖北一帶多依此說。還有一說,以為清明帶柳的習俗與黃巢造反有關。清人讓廉《春明歲時瑣記》中云:“……清明日,婦女兒童有戴柳條者,斯時柳芽將舒苞如桑根,謂之‘柳茍’。諺云:‘清明不帶柳,死后變黃狗’,其義殊不可曉,或曰:
‘清明不帶柳,死在黃巢手’。蓋黃巢造反時,以清明日為期,帶柳為號,故有是諺也?!?。其實,這些說法,都不見得確切。從清明又為鬼節一層意義上來看,插柳、戴柳實則具有驅邪避煞、消災解禍的巫術作用。清明上墳祭掃,既要拜祭祖靈(圖110),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擾。
因柳樹在民間信仰中具有驅邪的法力效用,所以要插柳、戴柳,以防不測。至于那些咒語,則不過是為確保此項習俗傳承遞繼所采取的一種手段而已。人們在違忌犯禁會遭惡報的恐懼之中,便不能不順風隨俗了。當然,如今,這類咒語的恐嚇力已經大大減弱而幾乎很少能再使人害怕了,因此,這一禁忌習俗也自然就在消亡之中了。由于清明是寒食節,舊時民間一般不動灶火,忌吃熱食,否則,以為要遭神罰的。俗諺云:“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滿地?!鄙綎|即墨還有青年婦女躲清明(三月三)的習俗。據說這天有兇神要下凡抓俊俏姑娘,因此,這一天婦女忌作針線,一律要出外踏青,蕩秋千。這實在是青年婦女出門踏青、玩耍的極好借口。婦女們在這一天玩得十分痛快、開心,因此當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這種說法。剛過門一年的新媳婦也要在清明時節回娘家,俗稱之為“換還寒食”。據說,不回娘家,會死婆婆。
而山東臨沂地區,則忌諱婦女在清明時節回娘家,否則,要死老公公。
此外,在與農事相關的方面,清明還忌諱天陰、下雨、刮風。俗以為:清明不明,即為荒年之兆。清明有風,主旱;清明夜落雨,對麥子不好。諺語云:“麥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p>
你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嗎?今天讓小編來告訴你把。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節日起源
介子推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稓q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念先人切切,無根便無家,先人便是你我感恩之源,不忘卻前人,才能擁有我們眼前這般的生活。風俗習慣,在清明節踏春掃墓之時,我們有哪些傳統風俗習慣呢?
關于清明的詩句之一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唐】戴叔倫
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
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于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暖榮寒嘆不衰竭
一場急匆匆的雨應時而下,勾起了對清明節的所有記憶?!扒迕鲿r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首流傳千年的詩歌縈繞耳畔,婦孺皆知。它之于中國,好似感恩節之于美國,意義古老且深遠。清明是個矛盾體,一方面,它依附于暖春四月,楊柳遍地生,百花未謝盡,到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以青春的面貌昭顯了強大的生命力,是外出踏青郊游的大好時節;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國傳統的三大鬼節之一,籠罩在冥幻色彩的光環下,予人平添了不少的哀怨與愁傷,制造出穿插在暖春里的心寒。清明節就在這一暖一榮、一寒一嘆中無止境地延續著,永不衰竭。
清明感恩思先人
在我南方的老家,“叫祖先”是每家每戶清明祭祀的主題,做幾樣菜,幾碟幾碗盛放,外加一杯白酒,用木制托盤墊著,托盤上還放有黃紙冥幣等陰府通用之物,移到庭院邊,將托盤畢恭畢敬地擱在地上,一根火柴劃出明亮的火花將黃紙冥幣點燃,祭祀的人雙膝跪地,一邊燒紙一邊念念有詞,燒完后將白酒灑地,一串鞭炮“啪啪”地響起……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凈傷感人的眼睛。
我以前一直認為這是迷信,并時常不屑。等慢慢長大后,才意識到這是對一種模式的傳承與發揚,而這種模式卻深蘊著尊敬老人的傳統習俗,更烙印了一種龍族精神與炎黃情懷。
我們的今天,是父母賜予的,往上追溯,一代一代地蔓延,不可棄根忘本。普天下的父母都以年邁換取了后代的茁壯,他們從盛到衰等價著后輩的從衰到盛,正如清明這個榮與怨的結合體一樣,一個家族總循環著旺與衰。
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發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
年輪會隨著日光漂移,清明來了又會去了,留下孝心一直在!
國泰民安好清明
在紛紛細雨中,梨花風起正清明,掀動一脈恣意的春風,翻起一些紛繁的記憶,把一年年的思念,折疊在一起。
清明節由來于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遭迫害流亡,有一天,他餓暈了,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晉文公做了君主后加封有功之臣,介子推卻背著老母躲進了深山,晉文公為找他放火燒山,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留下一首血詩給晉文公: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2017關于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活動總結一 為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努力營造書香校園的氛圍。根據學校工作計劃,結合我們的節日清明節,開展了以感恩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
4月2日下午,我校開展的經典詩文誦讀比賽活動在學校操場隆重舉行。本次比賽主要以集體誦讀為主要形式,節目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既有領誦、集體朗誦、配樂朗誦等藝術表演形式;又有琴曲、吟唱等。隨著悠揚典雅的樂曲聲,中青年教師深情誦讀了經典詩歌《相信未來》,參賽班級用清脆而悠揚的聲音吟誦了《感恩媽媽》《初春》《我的祖國》《游子吟》《紅色箴言》《初春》《寫給媽媽的詩》《畢業歌感謝你,乾明》這些膾炙人口的古今詩詞,孩子們用優雅的表演和甜美的語調展示了古今詩詞的韻律美和意境美,深深地感染了臺下的每一位學生。讓我們在欣賞經典詩文的同時,也看到了孩子們團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感受到誦讀經典詩文濃厚的氛圍。
本次誦讀比賽分三個年級段(低、中、高),經全體語文老師評選,二乙班《學會感恩》,四甲班《我的祖國》,五乙班《感恩的心》獲一等獎。
本次比賽進一步了加深學校師生對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在誦讀中親近中華經典,在親近中熱愛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在弘揚中催生踐行活動。過此次活動,引導小學生在緬懷先輩的情懷中認知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提升道德素質,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
2017關于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活動總結二 為了繼承和發揚少先隊的光榮傳統,推進素質教育進程,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素質人才,提高學生全面素質、造就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少先隊員能肩負起新世紀賦予我們的新使命,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我校少先隊在清明節期間,開展了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為主題的一系列教育活動:
1、要求學生利用各種渠道包括向家長及村里的老人請教,利用信息課,讓學生上網搜集資料等,了解清明文化清明節的由來,及各地的清明節習俗,有關清明節的傳說、故事,使得學生對這傳統的節日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2、學校發動隊員積極寫關于清明節的、革命烈士事跡的文章,以及讀后感等,利用紅領巾廣播站,少先隊宣傳欄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宣傳教育。
3、各班能及時召開我們的節日 清明節主題班會。在班會上,學生有說、有唱,有的朗誦詩句,有的暢所欲言。雖說各有各的特色,但都能通過本次的班會課,使學生明白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讓學生能從小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好好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4、各班結合我們的節日 清明節出了一期黑板報、手抄報。各班都能較好的完成,特別是高年級的同學,老師布置了任務,她們就很自覺地完成好,并能充分體現了本次的主題。通過出手抄報活動使更多同學參與其中,特別是低年級的小朋友,她們用她們的彩筆畫出了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畫出了要如何去珍惜幸福生活!通過評比我們選出來的優秀的手抄報作品,從學生的優秀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確實是受到的深刻的教育,相信她們會真正懂得這樣珍惜現在,珍惜幸福生活的!
2017關于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活動總結三 為了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理解,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慎終追遠、緬懷先輩,銘記革命先烈光榮事跡,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麗陽中學在清明節期間組織學生開展了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系列活動?,F將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組織學生在微機室通過中國文明網進行了網上寄語活動,參與簽名寄語活動的學生達到了318人次。學生們在網上撰寫感言和自己的心得體會,表達對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二、各班制作了一期以清明節和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手抄報,同學們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設計制作手抄報,加深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了民族意識,引導學生尊崇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情感。
不知不覺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來,而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清明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喜歡出去踏青,那么為什么在清明節要踏青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清明節踏青的原因2022年,歡迎參閱。
清明節為什么要踏青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尋春。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并進行各種游戲以及蹴鞠、蕩秋千、放風箏等活動。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于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笨梢?,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余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鼻О倌陙?,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卑拙右椎摹洞河巍吩娬沁@種心境的寫照。
清明踏青注意事項1.提前觀察天氣
當發現墻縫有滲水、天氣悶熱異常、濕度明顯加大,這種情況說明兩三天內一定有大暴雨,避免外出。
2.量力而行
春游踏青以近郊為好,最多不超過兩天的路程。過遠春游,舟車之累,身心疲憊,既不利于健康,也減少了興趣。另外,要補充各種營養不能樂而忘返,造成過度疲勞。如果出現心悸、乏力多汗、頭暈眼花等癥狀,應盡早休息,切忌勉強。
3.穿戴適當
春天氣候多變,乍暖還寒,要帶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應選用輕便、無跟防滑和高彈性的運動鞋,大小要合適,以免影響血液流通,防止腳趾擠傷和腳底麻木不適。同時可準備戴防風鏡和墨鏡。
4.注意飲食保健
踏春時,體力消耗較大,身體內所需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物質較多,所以踏青中的飲食是保健的重點。
5.注意場所選擇
踏春宜在田野、湖畔、公園、林區、山區等場所,以攝取較多的“空氣維生素”———負離子,起到健腦驅勞、振奮精神的作用。
6.防止昆蟲叮咬
春天是各種昆蟲滋生的季節,如果你不慎被昆蟲叮咬,切不可搔抓,而應立即涂擦風油精或皮炎平等糖皮質制劑,被松毛蟲、蜘蛛、蜜蜂、蝎子等叮傷后應冷敷處理。
7.防止意外事故
踏春時,應盡量避免走陡峻的小路,不要獨自攀登山林石壁。同時,凡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隨身帶好常用的急救藥品。
8.預防花粉過敏
春天百花爭艷,要注意預防花粉過敏。首先要找準過敏源,最好先到醫院進行檢查,查出自己的過敏源,如果沒有進行過徹底的脫敏治療,在選擇的春游地點,應盡量回避有花之處。出游前可事先口服撲爾敏或安其敏等抗過敏藥物,戶外活動時不要近距離“拈花惹草”,不要在草地上睡覺,不要用口唇、鼻子及面部直接與花朵或樹葉接觸,以免過敏現象發生。
9.熱水洗腳
踏春時腳部肌肉不停地進行收縮運動,易引起局部肌肉酸痛。熱水洗腳可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足部血液循環,還可使皮脂腺的分泌和毛孔散熱作用恢復正常。
10.時刻注意防曬
春季萬里無云的天氣,紫外線較強,春光中的紫外線沒有我們想像中那么溫柔,它會潛入人體直接暴露的肌膚,面部皮膚被太陽曬得緋紅發熱,千萬別用冷水洗面,應該讓皮膚休息一會兒再用溫水洗。另外,春季皮膚容易脫水,嘴唇和手足容易干裂開口,面部易起皺紋,甚至出現頭暈眼花。要及時涂抹防曬用品,但不要化妝,因旅行中很容易出汗,很容易引發毛囊炎或化妝品感染。
清明節的風俗掃墓祭祖:這個習俗傳承已久,一些地區在節日這天,還會寒食禁火,祭奠先人。
斗雞:舊時該活動主要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尤其在唐朝時期不但民間會舉行,就連皇帝也會參與。
拔河:早期成為“牽鉤”或“鉤強”,一開始是流行于軍中,后來慢慢傳到民間。唐玄宗曾經在清明時期舉行了大規模的拔河活動,這一天才逐漸形成了該風俗。
【關鍵詞】學校 家庭 網絡 弘揚民族精神 傳統 內涵 民俗
2010年4月,我校有幸成為廣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學校、家庭、社區、網絡”四位一體的立體化實驗區實驗學校之一。兩年來,學校課題研究遵循著“依托活動,貼近生活,抓住興趣,扎實推進”的原則,開展“弘揚民族傳統節日 培養中小學生民族精神的實踐活動”研究。
一、針對現狀,確定研究目標
我們學校屬于一所九年義務學校,有學生2100多人,生源90%是周邊的原企業單位下崗工人的子女,生活條件各方面不是很好。許多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賺錢養家糊口,無法顧及小孩,缺失家庭的溫暖;小孩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居住,過分的溺愛、遷就,小孩孤僻、我行我素。逢年過節,父母不在身邊,老人也只會弄好吃給孩子,至于節日的內涵及通過節日來教育孩子更談不上了。中國傳統節日蘊涵著豐富、深邃的人文內涵,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而我們的中小學生,他們正處于奠定正確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基礎的關鍵時期,在現代文明的背景下,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皮亞杰曾經說過:“借助于具體事物支持的活動和活動中獲得的教育研究是長久的。”為此,結合傳統節日,通過課題的研究,挖掘教育的途徑,引導中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了解傳統文化,讓學生在節日活動中親身感受、體會,從中受到教育。
二、實踐與探索
根據對傳統主要節慶的內涵提煉結合學校德育目標,將這些節日大致分類: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劃歸為文化類節日;重陽節為愛心類節日,清明節為紀念類節日等;根據節日的不同特點開展不同的德育教育。我們開展對學生的思想現狀研究,從中發現問題,擬訂節慶教育的認知目標和學生實踐目標,并共同策劃組織節慶活動。
(一)“節慶指南”引導小學生系統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作為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中國傳統節日蘊涵著豐富、深邃的人文內涵,是炎黃子孫共有的精神財富。因此,可以說,傳統節日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核心價值觀、加深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是集體的文化記憶。但一項關于民眾了解節日文化渠道的調查中顯示,近7成受調查者表示“聽老一輩說的”,而真正能系統了解節日文化的,可謂少而又少,這就意味著我們這些流傳千年、意蘊豐富的文化記憶,正在逐漸淡化,那些豐富的節日儀式里所蘊涵的對世界與人生的祈求和寄托和那種對節日的尊重與敬畏,也正在或已經消亡。
針對這種現實,在指導學生過春節、清明的實踐活動中,我們課題組編輯了《歡歡喜喜過春節》《我們的節日――清明》《弘揚民族精神 共度和諧端午》節慶指南,實驗家庭人手各一冊,手冊第一板塊:節日的來由。第二板塊:各地方節日的習俗,活動形式、內容,人們的飲食等等。第三板塊:同學們你們家又是如何過節的?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你的快樂?。ü澣盏膬热?、形式、時間、地點、飲食、居飾、游樂)第四板塊:節慶剪影(附上說明)旨在引導家長和學生系統學習和了解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中時間跨度最長、形式最隆重、活動內容最豐富的春節的文化內涵;通過祭奠先烈、先人、先賢,引導學生在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的情懷中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我們的孩子從中受到濃郁的傳統節日文化氣息的熏陶,并從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事實證明,效果明顯。
調查前曾顯示,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他們印象中的過春節,主要內容就是吃年夜飯和收紅包,清明節吃糯米飯,而春節、清明節過后,課題組回收的活動手冊記錄中顯示:學生知道了春節的起源傳說,了解了春節的居飾文化,熟知了春節的一些飲食文化,能講述一些節日儀式的含義,同時還了解了本土的春節風俗習慣。比如:在本市內、市郊、老家又是如何過春節的,都有哪些民風民俗,并參與一些當地的活動,踐行了一些春節期間的禮儀等。知道清明節的意義、習俗;和家人及同學一起去掃墓,家長配合收集、追溯家族歷史和故事,朗誦有關清明的詩文,感受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魅力,奠定學生的中國根、民族根。
(二)親歷節慶引導小學生切實體驗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
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多種多樣,各項節慶儀式分別表達人們的美好愿望、敬畏自然、懷念祖先、維系情感、體現價值觀等,這些都是節日文化的重要支撐。然而,快節奏的現代人過節,簡化了節日儀式,大多幾乎只剩下飲食這一方面了,因此,在中小學生印象中,清明節就是吃五色糯米飯,端午節就吃粽子,中秋節就是吃月餅……至于緬懷先祖、家傳祖訓、紀念先賢、龍舟競渡、把酒問月等美好意境,早已被各種娛樂活動所代替。因此,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也就沒能在中小學生腦海中占有一席之地。
清明節是我國人民緬懷先人的節日。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節日,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傳統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結合學校實際,開展了以“傳承民俗文化,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時代精神”為主題的清明節系列活動。(1)組織了“我們的節日――清明節”大討論活動。圍繞怎樣過清明,大家來評說,各班級召開了主題班隊會,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們懂得了清明節的歷史由來、民間習俗等知識,引導了學生積極參與健康向上的傳統節日活動。(2)廣泛宣傳,氛圍濃厚。學校借助黑板報、校園廣播宣傳清明節文化內涵,要求各班級出一期以“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為主題的黑板報,學校組織評比,使清明節活動深入人心。(3)組織學生開展“網上祭先烈”活動。與信息技術課相結合,在信息技術課上,專門抽出時間讓學生登錄中國文明網等相關網站,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學生們可以自由點擊自己想要了解的相關內容,并向烈士們獻上鮮花、鞠躬,在留言欄上留言,表達自己的緬懷之情。這種紀念活動不但讓學生懂得了低碳環保的祭祀方式,而且還對學生進行了愛黨愛國教育。(4)團委、少先隊共同組織學生到人民英雄紀念碑進行掃墓活動。同學們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寄托我們的哀思;向烈士敬獻了花圈,隊員代表發言表決心;向烈士莊嚴宣誓?;匦:笸瑢W們還寫了參加掃墓活動的感想,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此行的重要意義。(5)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我們的節日――清明》實驗家庭手冊:清明節意義、習俗;家庭清明節活動內容;了解家族歷史和故事;收集、誦讀有關清明時節的詩文。
從收集的資料來看:每一個同學都能從不同的程度認識到保護和開展傳統節日活動是熱愛中華民族的美德體現,也是我們了解和感受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
(三)實踐操作培養學生喜愛傳統文化的感情
如今的中小學生們熱衷吃“肯德基”“麥當勞”,穿“米奇”“巴布豆”,看外國動畫片……對傳統的東西缺乏興趣;如果能在吃這一方面吃出點傳統的意味、吃出點對文化的理解,也未嘗不可。問題是,就連這些節慶享用的食品都幾乎是來自于商店,出于自家人之手的少而又少,一家大小都參與準備的情況就更不用奢望了。如果我們的活動僅僅停留在讓孩子“看”的層面上,他們對節慶文化的理解仍然只是表面的、膚淺的,更別指望讓孩子們從內心熱愛這一傳統文化。
學校課題組為了使學生感受端午節這個民族節慶的文化內涵。我們與北湖中社區一起開展端午節系列活動。請社區的領導、學生家長進來,我們買來了粽葉、粽米和赤豆,請學校食堂的師傅給學生傳授包粽子的技藝,他們學得認真,也充分感受到了端午節的氣氛。同時在校內舉行家庭包粽子比賽,活動中大家互相協作、體會親情。既增進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社區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又從中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
課題組布置的活動記錄有讓孩子們親自動手,量力而為地參與到節慶的活動中去。有條件的孩子可以跟家長學習包粽子,哪怕只是看看煮粽子的火候也好;手巧的孩子可以幫助貼春聯、貼福字畫,哪怕只是扶扶梯子、刷刷漿糊也好;嘴巧的孩子可以為長輩講講春節的傳說故事,哪怕平鋪直敘不夠生動也罷;有幸的孩子還可以到民間去跟村民大開眼界:莊嚴地看祭祀、點香燒紙,虔誠地叩頭作揖、許愿,彬彬有禮去農家當客人、學禮數……孩子們回校后的反應幾乎一致:學會過節,那絕對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恭行”!
(四)學校、家庭、社區、網絡四位一體,形成教育合力,且輻射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國家大計,教育為本,但教育絕不是學校一方的事情,這早已成為共識。但真正落到實處才是硬道理。如果只是布置讓孩子們自己回去過好春節,體會我們的節慶文化的魅力,這無異于布置了一道無法完成的作業。因此,課題組充分發揮家庭、社區和網絡的作用,讓他們組織、引導、帶領、幫助、利用,這才使得這次“歡歡喜喜過春節”“我們的節日――清明”“弘揚民族精神 共度和諧端午”等活動方案得已落實,教育合力的作用得已顯現。
另外,以中小學生落實活動方案,反過來也促進了家長的參與,影響了更多的人對我國節慶傳統文化的關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是一個民族在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被本民族絕大多數成員所認同、所接受、所追求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綜合反映,它是中華文明的精粹和精華,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生生不息、延綿不斷的精神支撐和精神所系。因此,結合傳統節日,引導小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促使他們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了民族精神。
三、課題研究的成效
(一)提高認識,增強使命感,加強領導
通過課題研究,全體教職工充分認識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 歷史意義,增強迫切感、使命感,提高開展實驗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同時,學校要積極主動與所在社區(北湖中社區)取得聯系,通過召開座談會、舉辦家長學校等方式,將此項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與內容、形式,向所在社區廣泛宣傳,取得社區領導和群眾理解與支持。
(二)構建一個學校、家庭、社區網絡主體化教育環境平臺,形成民族民俗節日的意識調查與培養的模式
1. 學校充分發揮主陣地作用
(1)利用各學科教學滲透。(2)結合班級、團隊活動和重大節慶、紀念日等開展主題活動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2. 家庭傳統節日內涵的升華
(1)家長注重了過節的真正內涵。(2)親情回歸家庭,感恩落到實處。
3. 與社區網絡搭建教育平臺
(1)建立社區活動實踐基地。(2)與社區聯合活動。(3)借助網絡教育資源,開展網絡教育活動。
4. 家庭與學校的溝通密切
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召開家長會、致家長信等多種方式與學生家長建立密切的聯系,把各項活動落到實處,取得家長的認同與配合。請家長共同參與活動,促進了學生、家長、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與學生共同感悟、實踐弘揚民族傳統節日,培養中小學生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關鍵詞:傳統節日;德育教育;融入;小學語文
小學的德育主要是習慣的養成教育,即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提升自身的品質與思想情操。教師既是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也是學生生活上的領路人。要成功地在語文學習中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師就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知識,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
一、挖掘傳統節日的教育資源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將傳統節日的文化與小學生的德育進行對接,開發其中蘊含的道德教育資源,組織學生自主活動,并進行探究,是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教育體驗。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與傳說,學生通過自己的搜集整理,能夠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調查活動,探究傳統節日的由來與習俗,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或是其他的學習方式來獲取知識。然后開展一次知識競賽或是經典詩文朗誦活動,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節日的氣氛,增強情感體驗。比如,以“清明節”為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清明節的由來以及相應的習俗,讓學生學會感恩,緬懷故人,并懂得維護新生。清明節不僅僅是掃墓祭祖的節日,其節日活動還有踏青、植樹、放風箏、蕩秋千等等張揚生命力的活動,學生在了解傳統節日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要傳承尊老愛幼的孝文化,還要弘揚珍愛生命、呵護自然的精神品質。因此,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挖掘傳統節日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受到德育。
二、加強傳統節日內涵的挖掘
傳統節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內涵,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挖掘,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的教育。要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僅僅靠學生搜集資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并交流自己對節日的理解。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促進他們思維的發散,從而更好地理解傳統節日的內涵。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其具有普及性、甚至是全民性的特點,學生對春節的習俗也極其熟悉,那么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加強學生對傳統節日內涵的挖掘。春節的習俗有掃塵、守歲、拜年、貼春聯、放爆竹、接財神等,教師可以選取其中的一個來讓學生進行活動,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節日的內涵。比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春聯PK”,即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活動,每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有關春節的對聯,并將其進行整理,到規定的時間就交給老師,老師根據學生寫的質量與數量來綜合評定優秀小組。學生在這個活動中能夠充分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古典美,從而能夠自覺自發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提高自身的修養。
三、開展實踐體驗活動
小學語文不僅是一門學習課程,更是一科育人指南。教師要按照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結合傳統節日的內涵,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體會到傳統節日的德育精神,增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大部分學生都知道端午節的由來與屈原有關,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傳說,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與孝女曹娥。學生在讀過了這些故事后能夠體會到傳統節日的深厚底蘊,并能夠慢慢體會到廉潔自律、愛國、孝順這些傳統的道德。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賽龍舟、掛荷包、懸艾葉、吃粽子等,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節日的氣氛,可以組織學生玩游戲,雖然受到條件的限制,不能賽龍舟,但是拔河比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凝聚力,讓他們意識到集體的力量是偉大的,還能增強每個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在游戲中提升自身的品德。在我們班級組織的拔河比賽中,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熱情高漲,他們也體會到了端午節的節日氣氛,體會到了人們對那些具有崇高品格的古人的敬仰與尊敬之情,并促使自己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總之,小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脊梁,對其進行德育刻不容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結合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將德育融入教學之中,并讓學生在參與搜集與實踐中增強德育意識,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從而自發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提升自身素質。另外,閱讀是增加學生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增強學生的德育觀念,使學生自覺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符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泰州旅游?,F在我們來到的是溱潼鎮。
溱潼古稱溱泓,位于里下河地區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處,舊有“犬吠三縣間”之說。早期溱潼人依靠著肥沃的土地和無限的水域,過著農耕與取魚為生的日子,詩人吳嘉記詠溱潼詩中有“有船田父皆為漁,十口五口依菰蒲”的詩句。溱潼最為著名的景區便是溱湖濕地公園了。這便就是溱湖,它又名喜鵲湖,從四面八方通達湖區的主要河流有九條,便形成“九龍朝闕”的奇異景觀?!跋铲o湖”這一名稱的由來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一年中秋之夜,張果老施展法術將唐明皇送上月宮,唐明皇似夢非醒地游罷了月宮,正要起駕回宮,護駕的神龍忽患疾病,喜鵲仙子銜來仙草為神龍療傷,神龍長嘯一聲,用尾巴甩出了一個一碧萬頃的湖泊。其實溱湖的喜鵲也的確很多,棲息著97種水鳥,在這里品茗會友,閑庭散步,準有幾分“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意境。全國十大民俗節慶活動之一的溱潼會船節也在這里舉行,日期在清明節的第二天,四鄉八鎮的船只,上萬船民云集溱湖。沿湖四岸,人密如織,呼聲如潮,水面上千帆競發?;趾氲膱雒?,驚心的爭賽,多彩的表演,被海內外人士稱贊為“天下會船數溱潼”。該風景區已被批準為國家4A級風景區。
下面就讓大家盡情地欣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