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線上教學的背景和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信息化;SPOC; 高校;混合教學
[基金項目]“互聯(lián)網+”背景下大學生主動求知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SPOC教學 方發(fā)為例[2016B28]、[2016LYJG007];基于就業(yè)導向的風景園林專業(yè)畢業(yè)設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2016B26];廣西高校風景園林專業(yè)植物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2015JGA234];廣西高等學校強基計劃,示范網絡課程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以上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從教育部所制定的一系列的教育信息化規(guī)劃中,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等,我們不難看出,信息技術與教育相互融合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如何讓傳統(tǒng)教學和線上信息優(yōu)勢結合,是順應時代的發(fā)展,也是對于目前教育事業(yè)來說一個亟待推行和解決的問題。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混合式教學是最適合于信息化這一背景下的教學方式,混合式教學可以理解為多種教學方式的融合,在本文中混合教學模式,是特指在信息化社會的背景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
1 相關概念辨析
教育信息化沖擊下,各個高校、教育部門都不斷的進行嘗試,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涌現,新的概念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其中讓人談論的最多的,也最為認可的主要有慕課(MOOCS)、SPOC、翻轉課堂、混合教學等,我們對這些名詞定義并不陌生,但τ謁們在教學中的關聯(lián)性卻較少推敲。
慕課指的是大規(guī)模的、開放的、線上教學,特點是不分地域、時間、人群,缺點是授課的標準、難度及目標難以統(tǒng)一,因此往往參加學習的人多,堅持學習的人少。SPOC的也常常被稱為“后慕課時代”,國內常稱為“私播課”,是相對慕課而言小規(guī)模、私有、在線課程,它是基于慕課所存在的問題,所進行的教學嘗試。SPOC的教學方式,首先對目標和選學做出比較一致的要求,針對性地選擇線上慕課資源,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提升和調整,進而在線下近一步的討論、提問、辯論和答疑。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SPOC教學是針對于小眾群體,利用豐富慕課網絡資源,因材施教,并且在課堂上運用翻轉式學習的方式。因而翻轉課堂是在SPOC(MOOCS)等新的教學形式下衍生了新的教學方法,SPOC(MOOCS)為翻轉課堂提供更多可行性的資源。混合學習是學習方式,慕課、SPOC、 翻轉教學均是它不同的實踐形式。
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即可利用傳統(tǒng)課堂的優(yōu)勢和特點,同時又吸取在線學習的靈活性與豐富性來實現教育目的及改善教學,因此SPOC是一種慕課在高校中可行的方式,適合于信息化時代高校教學的需要。
2 SPOC混合教學設計
按照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法,在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可以分為六個層次,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在傳統(tǒng)的課程中一般所達到的是知識、理解、應用的層面,通過SPOC的混合式教學,可以在傳統(tǒng)的課程基礎上上升到分析及綜合能力的運用,使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得到延伸,在教師價值得到近一步的體現和提升。
目前采用SPOC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主要是:由教師團隊建立完整的線上MOOC課程,作為學生線下自主學習的資源,教師通過線上平臺跟蹤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定期組織學生于傳統(tǒng)課堂中進行重難點強調、問題答疑,總結等,通過互動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課程內容,最后再適當布置相關學習任務進行鞏固,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SPOC混合教學的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教學環(huán)境設計
對于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推行,需要具備有基本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首先學生、教師必須配備電腦、手機以及便攜式實驗設備;其次,需要具備有無線網絡環(huán)境及交互式教學平臺;另外,教室的設置也有別于傳統(tǒng)的教室,以清華慕課課程開展的教室為例,慕課教室內課桌以組來進行劃分,多采用圓桌的形式,旨在提供一個輕松平等的討論環(huán)境,同時教室內還需要配備足夠的電源及多塊黑板。教室人數規(guī)模一般控制在30~60人左右,以便于開展有效融合的交互式討論。
2.2教學課前準備
課前主要是根據上課時間以每周為單位,學習視頻及資料,明確考評及預習要求,學生需要自主學習視頻及發(fā)放的資料,并完成課前專題討論及課前習題練習。SPOC混合教學中和以往傳統(tǒng)學習提前預習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學習所采用的MOOC資源,一般是以短視頻的形式呈現,便于學生更加直觀的學習,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基礎決定學習的方式及觀看視頻的次數。利用課前學習的方式可以縮小其知識基礎差距,從而使整體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也是進行課堂交互性學習,課堂討論、課堂辯論、總結等行為發(fā)生的基礎。
2.3 學生學習過程評價
SPOC混合教學與傳統(tǒng)課程想比較最大的優(yōu)勢體現在,通過學生線上學習活動,可以由平臺記錄的學生的課前學習行為,通過選課學生管理,我們可以查看學生進入課程、播客視頻、討論區(qū)發(fā)表話題、討論、閱讀、練習、在線測試等時間及次數的記錄,
通過課前練習的記錄,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中便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性的設計課堂內容,通過混合式的教學來達到因材施教。這種教學方式,也非常符合學界所推崇的基于成效的教育: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通過目標、措施、評價的閉環(huán),以實現持續(xù)改進。
2.4 教學課堂
基于SPOC混合教學模式,有效的教學課堂必須具備幾個條件:(1)學生必須發(fā)生課前學習行為(2)設定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答問題(3)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歸納總結,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課程的節(jié)奏,改編課程材料,近一步提供學習材料,引起更深層次的討論。
在課堂中老師需要解答學生課前預習的問題,及講解本周章節(jié)內容的關鍵,梳理重、難點。組織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匯報等環(huán)節(jié)深化學習,彌補課前學習的不足,教師近一步總結,并布置下次課程預習要求。課后仍然進行鞏固復習,完成習題。
在上述的SPOC混合教學設計中,我們會發(fā)現通過線上及線下教學的結合,能夠賦予學生更加充分、完整、深入的學習體驗,并且能夠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引導學生高效地完成課程內容。
3 SPOC混合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始對混合課程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也有部分的教師也開始在教學中實踐,但從目前來看SPOC混合教學實踐的推行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3.1學生學習具有差異,兩級分化
在SPOC混合教學環(huán)境中,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比較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者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協(xié)作的方式完成線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往往主動學習、積極思考、自制力較強的學生更能夠適應這種教學方式,這部分的學生通過在線上學習,主動進行問題的探究,課堂上往往積極發(fā)言,善于交流,因而學習效率有很大的提升,并且推動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信息素養(yǎng)、協(xié)作、語言表達及自制力等綜合能力發(fā)展。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習慣于被動式學習,在新的教學模式中顯現出時間安排不合理,無法完成課前學習要求,課堂中回避交流,學習效率呈下降趨勢。
應對策略:
如何減少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進行嘗試,(1)設置SPOC實驗班與平行班,通過雙向選擇,保證混合教學達到最優(yōu)效果(2)建立課前學習效果評價機制,可由教師分析統(tǒng)計不同學生的學習次數、學習時間。通過課前測驗,計入考核。(3)課前布置課前思考題,準備課堂討論發(fā)言,采用鼓勵機制,建立學習小組,成績按小組計分,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3)對于基礎及自制力較弱的學生,課前建議通過集中觀看視頻,集中討論的方式,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與質量,保障教學順利展開。
3.2 高校教師缺乏對混合課程深入了解
多數高校教師對SPOC混合教學方式的內涵缺乏深入理解,高校的混合課程建設也大多停留在較低層次的一些網絡輔助教學和網絡輔助教學管理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混合教學方式不是簡單的采用線上資源、課堂資源及線上測三者合一,而是根據教學內容和進度安排線上教學和課堂教學,針對課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的學習體驗發(fā)生根本的變化。另外,SPOC混合課程需要在課前準備大量的工作,在實際教學中并不是所有課程都含有現成的慕課資源,因而在課程中,開展混合教學需要錄制大量的微視頻,完善其資料,并且要不斷地跟蹤學生的學習,在線上形成交互,這樣占用了教師的大量時間,尤其,首次嘗試混合教學需要花費原課程近3倍以上的時間與精力,而從目前多數高校推廣來看,在高強度的教學下,并未給予教師合理的薪酬支持,這也是SPOC混合課程實踐讓諸多教師望而卻步的原因。
應對策略:
如何讓高校教師正確面對SPOC混合教學?(1)大力推廣SPOC的教學方式,組織全體教師進行相關學習,讓教師們意識到混合教學的發(fā)展價值。教學需要破除墨守成規(guī),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現代化需求的優(yōu)秀人才。(2)組織觀摩成功SPOC混合教學教學案例,讓教師們能夠更加直觀、深入地了解這種新的教學方式。(3)采用鼓勵機制,針對高強度的教學,建議給予教師適當的鼓勵和支持,如清華大學,首次對于首次開展混合教學的老師都給予原課時3倍以上的獎勵,并且在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因而在目前所有的高校中清華大學混合教學開展與實踐一直遙遙領先。(4)團隊教學。在SPOC混合教學中,對于教學資源的數量及質量要求較高,如果要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往往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通常要采用團隊合作的方式,增加教學助理,才能把課程設計推到最優(yōu)效果。
3.3 教學環(huán)境支持力度不夠
當前,國內許多高校缺乏良好的混合式教學硬件及網絡支持。學校缺乏無線網絡覆蓋,教室沒有免費Wifi,采用混合式教學,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經濟壓力。其次,高校教學網絡平臺開發(fā)設計不夠完善,教學模塊單一,互動性不足,學生學習評價分析缺乏,因而對于教學實施的效果產生了一定影響。另外,多數高校開展SPOC混合教學,均采用傳統(tǒng)教室,這對人數控制、小組討論的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有所欠缺,同時也缺乏足夠的電源等輔件支持。
應對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可以給予以下的支持。(1)學校要盡可能地提供無憂的信息環(huán)境,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中配備足夠的電腦提供給學生學習,提供wifi覆蓋,提供一個“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空間。(2)完善教學網絡平臺。模塊智能化,增加優(yōu)質資源的鏈接,重視平臺中教學的效果追蹤和評價,這樣既能夠提供給教師一個更加便利的線上教學環(huán)境,同時也能夠根據分析因材施教。(3)高校可以設置一定數量的SPOC混合教學的專用教室及錄制微視頻的錄播室,給予教師開展混合教學最大技術及環(huán)境的支持。
4 結語
當前,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對新一代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及教育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學習優(yōu)勢和線上學習的優(yōu)勢相互結合是高校教學模式發(fā)展改革的必然之路,SPOC混合教學將技術融入教學的實踐,著眼于有效學習,利用SPOC混合教學方法可以提升教學質量,拓寬學生的學習時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實現課程教學的特色化和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 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J],2014
[2]徐葳,賈永政,[美]阿曼多?福克斯,[美]戴維?帕特森.從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清華大學MOOC實踐的學術對話 [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130(4):13-22.).
[3]祝智庭,劉名卓.“后 MOOC”時 期 的 在 線 學 習 新 樣 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4(3):36-43.
關鍵詞:教育O2O模式;個性化教學;應用型本科院校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78
在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互聯(lián)網已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能接觸到的信息量越來越大,體現在學生個體和各個層面學生群體的個性化趨勢越來越嚴重,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這種個性化發(fā)展的變化,這種形式下需要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否則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育O2O模式作為一種將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相融合的新型模式,在個性化教育教學中有著較好的優(yōu)勢,將其應用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學,給高校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方向。
1 教育O2O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個性化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2015年兩會期間,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lián)網+”行動計劃,要求高等教育也要與時俱進,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對現有教育資源重構及優(yōu)化利用,這給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近年來在線教育發(fā)展得非常快,國外的“可汗學院”、MOOC的出現都將在線教育推向了。但純粹的在線教育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在線學習的參與率、完成率、互動、反饋等方面。究其原因,學生在缺乏有效引導下的自主學習還存在很大的困難。線上的學習雖然可以教給學生知識,但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以及面對面溝通交流的缺陷等問題都讓在線教育遇到了瓶頸。
在越來越多的批評質疑聲中,一種結合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通過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彼此優(yōu)勢互補,“從線上到線下”或者“從線下到線上”甚至兩者融合交錯不分彼此,這就是教育O2O模式。
因材施教是順應時展的教育理念,個性化教學方法與教育O2O模式的結合給有個體差異的學生的教與學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在動手操作方面因其個體差異導致傳統(tǒng)的教學無法很好的滿足教學需要,探索將教育O2O模式應用到應用型本科的日常教學中,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教學是對現代教育模式變革的有力促進,是對處于變型時期的傳統(tǒng)教育的補充和完善,有效的促進了個性化特征鮮明的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
2 教育O2O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個性化教學中的應用
2.1 教育O2O的個性化教學模式
教育O2O模式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種改進。教育O2O模式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部分,兩部分相互交錯,實現了線上和線下教育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個性化教學的應用。
2.1.1 教育O2O模式的線上部分
在教育O2O模式的線上部分通過在收集的學生在線下的學習狀況,分析現有教學的不足,依照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及需求,設計其適合個性化需求的自學資料。使學生能夠在課后找到適合于自己的學習資料,隨時隨地學習,及時查漏補缺,這也大大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同時,針對個性化的自學資料,同時也應配備對應的學習資料的測試資料,通過線上的測試來考核學生自學的效果。并對測試的結果進行分析,尤其是測試中重復出現錯誤的問題和大部分學生容易出錯誤的知識點,在線上以討論的形式為學生們進行講解。同時在線下課堂授課的時候也σ狀淼鬧識點進行鞏固和加強,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在制定下一步的教學計劃時,應結合前面所反映的問題及學生反饋的學習需求,以及當下的社會需求和形式,這樣學生才能學有興趣,學有所得。
2.1.2 教育O2O模式的線下部分
在教育O2O模式的線下部分不再是以老師講為主,學生聽為輔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主要采用引導式的教學方法,以學生提問為主,教師主要是答疑解惑,師生之間以相互討論的方式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提高學習興趣,達到主動學習的效果。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在課前備課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收集相關資料,做好把控課堂的能力。學生在課前應根據教師布置的課堂任務在線上進行學習,然后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這種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進,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zhàn)和進步,在這種模式下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不再僅僅局限于教材了。教師充當的是導師的角色,通過布置任務方式確定教學學習的方向,學生根據需要在線上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去完成任務。課后學生的線上在線學習不僅僅可以通過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還可以利用其它的互聯(lián)網資源來擴充自己的知識面。但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習中怕遇到攔路虎,有些學生對遇到的問題沒有及時解決,后面的問題就會越積越多,到最后就容易出現厭學情緒。教育O2O模式下,學生在課后線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通過線上平臺找老師尋求幫助,或者可以將問題到網上,也可以將問題帶到課堂上和同學們討論,加深印象。
2.2 教育O2O模式的個性化線上平臺的構建
構建適合高校發(fā)展的教育O2O模式,是將線上教育和傳統(tǒng)教學深度融合的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能較好的實現教育個性化教學。在這種模式下,需要以現有的信息化基礎硬件設施為依托,信息技術為手段,構建具備優(yōu)勢教育資源的線上平臺。教育O2O模式的個性化線上平臺的構建能有效的將線上的教學資源提供給教師和學生,并借助于線下教室的課堂授課等形式確保教學知識點與線上教學資源一致性。同時,教師和學生也可將線下課堂的教學場景及內容通過視頻、圖文等形式上載到線上平臺上,并實現線上學習交流、問題反饋等互動環(huán)節(jié)。
線上平臺是一個集合了網絡課程、大數據和工具有機結合的組織系統(tǒng),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每個人既可以是學習者,又可以是教師,通過角色互動,充分實現合作學習。通過在這個平臺上的學習,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能從中得到進步。
線上平臺的建設模式需要從“供給思維”轉向“需求思維”,也就是不再是直接根據教材定內容,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來確定教學資源內容。線上平臺資源庫的建設關鍵在于教學的應用,資源庫的教學應用設計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課程設計,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個體學習進程,制定適合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內容,實現因材施教的學習模式。教學資源的內容可通過文字、圖片、PPT、FLASH、應用軟件、視頻等多種形式來展示,使其更吸引學生學習,提高學習興趣。“微課”作為目前一種應用比較好的線上教學工具在高校悄然興起。這種線上教學工具操作簡單方便,教師只需要有攝錄設備或者錄屏軟件,即可設計或錄制完成教學視頻課件,并將視頻課件上傳到線上。學生通過登錄教學平臺就能進行在線學習,視頻課件可暫停也可以反復播放,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另外針對在線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學生可以隨時在教學平臺上提出,教師也可針對微課里的重點、難點進行提示,答疑。
教育O2O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個性化教學中的應用,很好的將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融合在了一起,學生能夠在課后隨時隨地線上學習,教師也能在課后線上答疑解惑,課堂的教學再也不是傳統(tǒng)的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臺下聽課的模式了,教與學的充分互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
3 教育O2O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個性化教學中應用的問題
以教育O2O模式為理念的教育平臺的應用,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為各高校及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目前在應用過程中,還有以下幾個問題:
(1)教育O2O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個性化教學中需要轉變教師平時的教學模式。教師在平時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上進行課后備課上課,在信息化教學需要下,教的上課、備課方式都需要改變,而且還要在線上上傳教案、課件等資料。這對教師來說無疑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因此如何將信息化教學和線下課堂教學的時間進行合理的分配有待探討。
(2)雖然在線教育早就已經在國內各培訓機構早有應用,國外許多高校也有采用,但將教育O2O模式進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日常教學還是一個全新的探索,教師和學生在這方面缺乏相應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需要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培訓,培養(yǎng)教師和學生的網絡教學及學習興趣。學校方面必須考慮如何投入一定的師資、財力物力來有效地解決這個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常娜,曹輝.“互聯(lián)網+”背景下O2O教育生態(tài)圈及其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1).
[2]王琴.淺談O2O模式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6,(09).
為解決職業(yè)院校開展通識課程教育過程中存在的課程資源有限、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水平落后等問題,網絡通識課程應運而生。網絡通識課程的開設,也促生了一個新的商業(yè)服務行業(yè)――網絡通識“代W”服務。
一、“代學”服務產生的原因
1.從課程資源本身分析
目前各職業(yè)院校所開設的網絡通識課程,多是通過各種方式,從課程供應商處購得。且不去分析此過程中的商業(yè)利益所造成的質量問題,僅從課程教學方式來看,幾乎所有的課程均采用相同的呈現模式:觀看視頻解答題目完成學習。這個教學過程基本借助教學視頻來實現,雖然在視頻中也會嵌入一些問答或考核方式,卻并沒有太多的改變。這導致部分課程資源缺乏教學設計的指導和支持,對教學過程也沒有足夠的研究,即使課程講授教師均是名師、大家,講授過程也足夠精彩,卻難以將學生帶入學習中來。一方面,課程資源的模式簡單,難以吸引學生學習;另一方面,這為“代學”服務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2.從教師輔導情況進行分析
職業(yè)院校之所以引進網絡通識課程,從本質上來看,是因為其師資力量存在著較大的缺口,無法滿足通識課程教育的需求,這就導致網絡通識課程開設后,學校并沒有能力為課程配備足夠的指導教師,教學團隊更無從談起。而網絡通識課程的模式又決定了課程的講授教師不會也不可能參與教學過程中的輔導工作。這樣一來,網絡通識課程事實上成為了將課堂搬到網上的“填鴨式”教學,教學過程中缺少真正的師生交流,學習支持服務也往往停留在技術支持的層面,學生遇到問題難以求助,對學習的積極性自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從教學考核和反饋情況進行分析
目前的網絡通識課程教學實施的全部過程都在線上完成,無論是教學過程中的各類信息反饋,還是學生的成績評定,均依賴于網絡教學平臺。這導致反饋的信息多集中在學習主動性較高、學習情況較好的學生上,容易導致課程教師和管理人員出現“一切順利”的錯覺。而事實上,學生通過“代學”完成課程學習,利用“代考”通過課程考試并不困難。
4.從學生學習情況來分析
所有關于“代學”服務產生的原因,最終都指向學生。如果學生具有足夠的求知欲和學習的主動性,即使其他方面條件不足,也不會出現找人“代學”的現象。然而,這個原因卻幾乎是一個“死結”。盡管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一直在進行改革,但高等教育“嚴進寬出”這一現實卻并未改變,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還很難改變。這就導致“等著畢業(yè)”“混到文憑就好”這樣的思想在大學生中屢見不鮮,于是,既能輕松獲得學分,又不要自己勞心費神的“代學”現象的出現也就不難接受了。
二、避免“代學”服務的路徑分析
“代學”服務依附網絡通識課程而發(fā)展,早已被各大院校和網絡通識課程供應商所關注,各大網絡通識課程提供商也嘗試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相關問題。
然而,技術并不是萬能的,現有的幾乎所有計算機技術手段對于真實環(huán)境下通過手動操作實現的網絡作弊行為,都是無效的。因此,防止“代學”作弊行為還應從管理和教學兩方面入手。
1.增加教學中的交互環(huán)節(jié)
目前的網絡通識課程教學視頻中往往會添加問題、作業(yè)等交互環(huán)節(jié),但由于內容固定、模式簡單,因此很容易通過軟件手段加以破解。如果內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交互環(huán)節(jié),如對講、視頻等,即使實際上雙方并不認識,但由于交互內容的隨機性變大,可以有效控制利用各種外掛軟件“掛機”學習的現象。而出于心理顧慮,學生找人“代學”課程也會更加慎重,對人工“代學”也會產生不小的抑制效果。
2.適當開展翻轉課堂教學
通過適當開展翻轉課堂教學,讓學生把在線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獲得的收獲和取得的成績拿到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分享、討論,能有效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實體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會使學生感受到網絡通識課程并不是“學不學只有自己知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學生學習行為中的不良傾向,降低學生對尋找“代學”服務的熱情。當然, 由于通識教育的特殊性,翻轉課堂在設計上也應有別于一般課程,如減少學生的時間負擔,盡量避免大量的課程作 業(yè)[2],以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內化的目的。
3.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課程考核
線上考核,由于沒有監(jiān)督,根本無法明確參與考核的人員,導致學生代考、專業(yè)替考現象隨處可見。既然如此,不妨在正常進行線上考核的同時,增加線下考核的環(huán)節(jié)。在線下考核過程中,要合理設置線下考核的內容、形式和所占課程成績的比例,既要實現“學與未學”的區(qū)分,又不能將線上學習的成績棄之不顧。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考核方式,可以讓那些想通過“代學”服務蒙混過關取得學分的學生無處遁形。
4.重視輔導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輔導教師應具備相應的專業(yè)背景和信息化教學的能力,能夠適應開展信息化教學的要求,提升對網絡教學活動的掌控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輔導教師應做到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解答,學生的發(fā)言及時回應,學生取得的成績及時給予表揚,這樣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減少其在學習中出現倦怠的可能性。
三、結語
網絡通識課對解決目前職業(yè)院校通識教育資源匱乏這一棘手問題無疑是一劑良藥。但網絡通識課程并不是把課程的一切交給網絡。把教學作為商品,任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消費,這是對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是對學生的不公平。只有充分利用網絡課程資源,結合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學習情況考核,才能將通識課程教育落到實處,真正促進學生修養(yǎng)和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一、做人應該具有彈性形變
教學背景:在學習完“彈力”一課后,學生了解了如何區(qū)分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
人文思想精神滲透:同學們,做人應該具有彈性形變。例如我們面對順境和逆境時的態(tài)度,順境和逆境就像是外界作用在我們身上的力,會使我們的心態(tài)發(fā)生一些變化,當撤掉外力以后,我們能恢復原狀、找回真實的自己嗎?很多人不懼逆境,在困難和挫折中迎難而上、越挫越勇,而在順境中卻會自我膨脹、迷失方向;而有些人會在喝彩聲中精神抖擻但面對災難時灰心絕望。人應該具有彈性形變的本領,當“外力”作用在我們身上時,我們要從中獲得進取的力量,當撤掉“外力”時,我們能恢復原狀,不迷失自己,找到真實的自我,找到起點重新出發(fā),在彈性限度內,生活就會伸縮自如、張弛有度。
學生感悟: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賽跑,要做到一時的成功不驕傲、一時的退步不自棄,應保持孜孜以求、刻苦努力的生活態(tài)度,一定會成為笑到最后笑得最美的人!
二、摩擦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教學背景:學習了“摩擦力”一課以后,學生掌握了產生摩擦力的必要條件。
人文思想滲透:同學們,摩擦力產生的幾個條件缺一不可,例如其中的一個條件是互相接觸。如果物體之間不產生接觸,就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哪來的摩擦呢?再例如其中的一個條件:壓力。如果物體之間沒有壓力,就像父母和孩子之間,倘若父母能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而不強加給孩子過多的壓力,那么父母與孩子間的關系就會少一些摩擦,會更加和諧融洽。如果同學們在與朋友相處時,能多尊重和包容朋友,就會少一些由于苛責帶來的摩擦,這樣就會擁有更多的友誼。
學生感悟:在與他人相處時,多一些包容可減少彼此的摩擦,對他人多一些關心和幫助就如同在接觸面上加了油,可以減少與他人的摩擦,增進感情。
三、什么情況下的合力最大
教學背景:在學習了“同一直線上的合力”一課之后,學生知道了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方向相同時合力最大這一原理。
人文思想滲透:當幾個力方向相同并在同一直線上時,這幾個力的合力最大。就像平時的成績一樣,每個人都想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但是,要想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是需要如下條件的:自己的刻苦努力、教師的引導教育和家長的鼎力幫助。只有這幾個力的方向一致,合力才會最大,如果其中任何一個力的方向發(fā)生了變化,就會影響合力的大小,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
學生感悟:成績的取得主要在于自己的努力與付出,但由于自控力不夠,總是會浪費很多時間做一些低效或無效的事情,如果要想使學習效果的合力最大,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還需要聽從教師的指導和家長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提高學習成績。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背景:在學習了“力”這一課以后,學生明白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
人文思想滲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像同學們之間的交往,對他人投之以桃,別人就會報之以李。如果對他人斤斤計較,他人可能會對你睚眥必報。我們在向他人微笑的同時,自己也會因為他人的微笑而心情愉悅!我們在傷害別人的同時,良心會因受到譴責而惴惴不安。因此,我們應多關心身邊的朋友,在關心朋友的同時也會因朋友的關心而感到溫暖!
學生感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像一束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鏡上,反射光線一定會逆向返回。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決定了我們將收獲怎樣的心情。
五、亞里士多德的意義
教學背景: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這一課的過程中,學生對亞里士多德在當時提出的一些錯誤觀點很是不屑,從而對這位古希臘的博學家有一定的誤解,認為他對科學的貢獻是錯誤的或是負面的。
人文思想滲透: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些錯誤的觀點,例如力是使物理運動的原因、光是最單純的顏色、不承認有真空存在等。由于當時知識的局限和宗教的力量,他的一些錯誤學說在很長時間一直占據統(tǒng)治地位,然而,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其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tǒng),包含道德、美學、邏輯、科學、政治和哲學。我們知道,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艱難而漫長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也只是400多年前的事,第一張地球的照片拍攝于20世紀60年代,因此,我們不能因為知識的有限、科技的局限以及宗教的束縛這些因素導致的人類對科學和世界的錯誤認識而產生鄙夷,更不能站在現在的科學高度去譴責或嘲諷2 000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這是不理智的,當時的亞里士多德是令世人敬佩的!
學生感悟: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那就是不斷的猜想、假設、驗證,只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才是真理。科學家探究真理過程中的艱難曲折,有時甚至為了真理而獻身的科學精神是珍貴且可敬的!
六、浮力的利用
教學背景:學習了“浮力的利用”一課之后,學生明白了浮力的巨大作用。
人文思想滲透:浮力的利用教會我們一些處世之道,例如面對困難時,如果無法改變環(huán)境,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換種方式面對苦難,或許會柳暗花明。就像潛水艇在露出水面之前浮力不變,靠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上浮下潛一樣,又如把鋼鐵做成空心的輪船,靠增大浮力來漂浮在水面上,又如在飛艇中充入密度較小的氣體飛艇能升空一樣。
學生感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困難時要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認真面對、積極解決。
七、存儲足夠的彈性勢能
教學背景:在學習了“機械能的轉化”以后,學生知道了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人文思想滲透:勢能可以轉化為動能。例如,同學們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有的同學花大量的時間在學習上,還經常熬夜學習;有的同學該學的時候認真學,該玩的時候痛快玩。哪種學習效果好呢?是不是要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呢?玩是在浪費時間嗎?科學研究發(fā)現,人的大腦每天都需要靜思的時間,這是大腦真正的放松,人在放松的時候也是在儲存勢能,在恰當的時機可以轉化為更多的動能。因此,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勞逸結合,就是在為自己增加勢能,為以后轉換成更多的動能作準備,讓自己的進步更大。
學生感悟:人們常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藝多不壓身,都是指人要儲備勢能,勢能越大,轉換的動能就越大。
八、物盡其用的杠桿
教學背景:在學習了“杠桿的分類”以后,學生了解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杠桿。
人文思想滲透:省力的杠桿浪費距離,距離小的杠桿費力,等臂杠桿力量、距離相等。這三種杠桿在生活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我們要利用自身的優(yōu)點,規(guī)避自身的缺點,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學生感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就像不存在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杠桿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有光的地方就有陰影,因此,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和別人,每個人都是一道風景!
上面的圖形中,九個數字正好是從1到9,既無重復,也沒有遺漏,但它們并不是按遞增或遞減順序來排列。按照上圖的排法,到底有何奧妙呢?圖中任意一橫行、一縱列及一條對角線上的三個數字之和全都等于15。把上面的圖旋轉90°、180°與270°,再把它們與原圖一起畫在透明紙上,從反面來觀察,這樣一共可以得到八個圖,但它們并無實質上的不同。還可引導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研究其他階幻方的構造和性質,將會有更多有趣的發(fā)現。在教學中引入數學游戲,可以激發(fā)學生們的數學熱情,從而可以把眾多的學生引入數學課堂。許多學生可能會因為對數學游戲的熱衷,投身于數學研究,并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對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艱巨任務。當今教育,注重個性的張揚,摒棄教育的強制性,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索。興趣的培養(yǎng),能更好地適應這一點。教學中要以培養(yǎng)學習興趣為核心,全方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充滿活力,才能事半功倍。而面對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的新教學理念,也只有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才能更好地進行。在教學《相遇問題》一課時,我先課件演示情境:小明不小心將同桌小芳的作業(yè)本帶回家,如果步行有幾種方法可以讓作業(yè)本回小芳的身邊,讓她按時完成作業(yè)。(小明家、小芳家在同一條直線上)
方法一:小明把作業(yè)本送給小芳。課件演示,出示小明速度(每分鐘40米)和時間(30分鐘),讓學生求路程(40×30=1200)。
方法二:小芳去拿作業(yè)本。課件演示,出示小芳速度(每分鐘60米)和時間(20分鐘),讓學生求路程(60×20=1200)。
方法三:兩人同時從家出發(fā),面對面行走,途中相遇。
1課件演示,重點理解“同時出發(fā)”“相對而行”“相遇”。
2同桌合作表演上述三個詞語的意思。
3讓兩人表演,重點理解“相遇時間”。
師:如果將上述三種情境分類,可以怎樣分,為什么?
……
讓學生編題繼續(xù)研究探索相遇問題,重點研究兩個人(物體)在運動時的特殊情況――“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最終相遇”。
一、相關背景
雙語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通過漢語和外語,達到學習目標,提高學生雙語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進而提高學生與學校的國際化水平。也就是說,雙語教學是指將母語外的另一種外國語言直接應用于非語言類課程教學,并同步獲取外語知識與學科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因此雙語教學的教學目標兼具語言習得與專業(yè)習得的兩個焦點,且兩者地位平等,不存在偏廢任何其中一個側面的問題。雙語教學兼具政治與教育雙重意義。一方面,雙語教學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撐。“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從謀篇布局的“大手筆”階段轉向精耕細作、高質量發(fā)展的“工筆畫”階段,同時對外語人才這一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的需求愈發(fā)強烈,因為外語人才的質量直接影響著該倡議的實施效果。現階段,以培養(yǎng)語言技能為主的傳統(tǒng)語言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已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不能適應我國對外交流的實際情況,更不能服務于“一帶一路”的高質量建設。因此,要想培養(yǎng)出兼具專業(yè)知識、復合外語能力的人才,其首要因素便在于雙語“金課”的有效實施。在此背景下,順應了時展趨勢的雙語“金課”的重要性便愈發(fā)突顯,即雙語“金課”可為“一帶一路”供給雙語人才,且服務于政治交往、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另一方面,雙語教學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與方向,且國際化教學和科研對雙語教學也提出了挑戰(zhàn),這就更加突顯了我國對雙語教學的強烈需求。因為雙語教學有利于高校師生了解國際動態(tài)、接軌國際前沿、加強國際交流、講好中國故事,為教育國際化提供重要基石。2001年,教育部提出使用外語授課,以應對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zhàn)。2005年,教育部再次要求擴大和提高雙語課程的數量與質量。2015年,國務院印發(fā)的《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持續(xù)打造國際化教學科研土壤與環(huán)境,提高來華留學教育質量,增強對外籍師生的吸引力[1]。2021年,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提出,開放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謀劃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由之路[2]。而雙語“金課”為其實現提供了具體的、可實施的現實抓手。另外,以“金課”為標準與指導,可以有效推動高校課程改革,振興本科教育教學,優(yōu)化高端、高質、高復合“三高”人才的培養(yǎng)方案。2018年,《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指出,要打造“金課”,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3]。2019年,《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正式明確提出了“金課”建設的內容與要求,以及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的“金課”標準與質量體系[4]。其中,高階性指向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創(chuàng)新性指向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形式[5],挑戰(zhàn)度指向學習的深度與廣度,這有機融合了學生、教師、學習這三方面的要求。蔡映輝[6]將“金課”定位為課程設計貫徹“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結果為導向”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并始終堅持以學生為課程核心。在“金課”的標準與指導下,雙語“金課”的現實意義更加突顯。然而,目前雙語教學效果未達預期,具體體現在學生滿意度不高、獲得感不強,教師課堂控制力不高、認同感不強,教材建設質量不高、不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等方面。相關原因涉及眾多方面,包括雙語教材、雙語教師、學生水平、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故如何提高雙語課程教學質量,打造雙語“金課”,成為眾多走在前沿、實行雙語課程的教師需要面對的中心難題。學界對此的研究較為零碎,或側重某一學科領域、某一專業(yè)方向、某一具體課程,或側重實際教學的經驗總結、體悟反思,鮮有建立框架而進行全面梳理者。因此,本文試圖在“金課”的背景下,探討雙語課程體系及教師隊伍、教學的建設策略,以期系統(tǒng)性地幫助教師提高雙語授課質量,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提高教學質量的教育改革方針及“金課”質量要求。
二、“金課”視域下雙語課程建設策略
(一)課程體系建設
“金課”視域下,課程體系建設是雙語課程建設的中心任務。課程體系建設涉及課程設置、學時調整、教材建設、學生培養(yǎng)、質量建設五個方面。第一,課程設置。既要開設外語等公共基礎課,也要開設雙語專業(yè)課程,從而在豐富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開闊學生國際視野,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二,學時調整。因為專業(yè)課程本身的知識內容大多艱深難懂,加之雙語教學與課堂互動的要求,教師需要增加學時數量來應對以上挑戰(zhàn)。同時,教師可以合理取舍其他相關課程中重復的部分內容[7],形成課程群協(xié)同共進,以在有限的學時內提質增效。第三,教材建設。在內容上,當前多數原版教材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不強[8]。因為原版教材語法詞匯過難,所以學生多選擇參閱中文教材,并形成了路徑依賴,這就與雙語教學的目的相背而馳。另外,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精力熟悉教材、梳理體系、構建教案,這對其要求較高。形式上,因為原版教材大多數內容極其豐富,所以分量極重、不易攜帶,且閱讀量大、價格昂貴。因此,保留原版教材的核心特色,組織人力編寫適應我國師生情況的精編教材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同時融合商務外語、學術外語等專門用途外語教材的編寫經驗,可有效提高教材的可讀性與吸引力。第四,學生培養(yǎng)。高校學生在外語交流、學習方面仍然比較薄弱,加之專業(yè)課程內容高深、難度較大,在母語教學條件下,學生尚且感到吃力。因此在學生外語水平不高和前期知識不足的情況下,雙語授課的成效便會大大受限,更容易導致學生心理排斥、厭惡雙語課程,最終事與愿違。對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點著手。一方面,課前設立教改班級,吸收外語基礎扎實的學生入班;課中注重教學引導,營造教學氛圍;課后建立學生學習共同體,互幫互助。通過此種方式,教師可以在積累雙語授課經驗的同時,不至于讓學生成為雙語教學失敗的“犧牲品”。另一方面,可將雙語教學貫穿四年學習始終與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提供配套的高質量外語課程,輔助學生提高外語實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適應雙語教學。第五,質量建設。改革考核方式與評價標準,既決定了雙語教學的質量與成果,又體現了“金課”標準的落地生根。因此,學生測評應由線上成績與線下成績兩部分組成。其中,線上成績應當包括視頻學習、互動討論等,線下成績應當包括課堂互動、分組討論、匯報展演及最終的期末測試成績等。另外,通過兼顧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兼具理論知識考核與實踐能力考查,以多維考核系統(tǒng)為抓手,能夠客觀、動態(tài)、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學生學習效果。
(二)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現階段,師資匱乏制約了雙語教學的推廣[9],同時師資是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關鍵[10]。因此,“金課”視域下,保障師資力量是基礎,提高教學水平是核心。即雙語教學團隊既要注重隊伍的穩(wěn)定性,又要注重學科的多樣性,只有這樣,方可以方可形成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的教師團隊,進而打造學科優(yōu)勢與特色。另外,為提高雙語教學水平,在教學前期側重準備,優(yōu)化授課教案學案,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對接專業(yè)課程術語將成為教師雙語課程授課的核心。首先,培養(yǎng)方式上,要采取短期培養(yǎng)與長期培養(yǎng)相結合的方式。短期培養(yǎng)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選派有潛力的教師參加雙語授課培訓、出國留學項目、境外交流項目等。長期培訓則可以依托現有校內資源,開展在職培養(yǎng)[11]。另外,學校不僅要注重對雙語主講教師的培養(yǎng),同時也要注重對雙語助教的發(fā)掘。其次,增量師資上,要注重后續(xù)教師招聘。后續(xù)引進教師時,學校應將專業(yè)的外語表達能力作為考核標準之一,以提高后續(xù)人才隊伍的雙語教學能力。另外,學校通過聘請外國教師聯(lián)合執(zhí)教,聘用來華留學生擔任助教,可以提升雙語教學的國際化水平。此外,在雙語教師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特別注重雙語生態(tài)的土壤建設。一是環(huán)境建設。打造國際化交流環(huán)境,設置國際化交流平臺,組織國際交流活動,以促進教師外語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制度建設,特別是激勵機制。雙語教學壓力大于母語授課。國內多數高校通過調整學時系數的方式激勵教師,但與教師的付出相比,尚顯不足,難以激勵更多教師廣泛參與雙語教學。因此,學校應從資金經費、任務數量、職稱晉級、工資調整、出國研究等方面予以考慮。
(三)教學建設
教學是鏈接教學目標與學生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金課”視域下,教學建設涉及理念建設、能力建設、模式建設三個方面。第一,理念建設。理念建設是教學建設的靈魂。“金課”的教學理念便是“以學生為中心”。由此,教學的主要特點由“填鴨式”轉向引導式,教師角色由信息傳遞者轉換為學習活動的組織引導者、啟發(fā)管理者[12],學生角色由被動接受者轉為主動參與者。即課堂不再是信息傳遞的場所,而成為師生分享知識、交流體驗、互相激發(fā)、不斷感悟的成長空間;教學目標不再僅僅局限于知識,而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思考獨立性、問題解決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等。第二,能力建設。能力建設是教學建設的保障。各學科差異大,故各自的雙語教學經驗被認為不具有普遍性和復制性,難以標準化。但是根據基于CLIL4Cs理論的研究,雙語教師通過持續(xù)提升專業(yè)知識能力、語言教學能力、環(huán)境建設能力和課程實踐能力[13],從內容、交際、認知、文化四途徑入手,可以持續(xù)提高雙語教學成效,增強雙語教學感染力。即雙語教學不僅旨在促進學生學科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應在學生語言發(fā)展方面提出反饋與建議,方才符合雙語教學的本質內涵。這就要求雙語教師不僅要掌握專業(yè)語言、課堂語言,同時還要掌握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與方法,具備較為深厚的語言功底。另外,雙語教師要通過診斷式教學,對教學片段進行診斷,一對一分析、點評,以動態(tài)提高雙語教學能力。第三,模式建設。模式建設是教學建設的實施途徑。即摒棄單一教學方式,由“滿堂灌”變“滿堂學”,從教師教變?yōu)閷W生學。基于此,方式由單一轉多樣,學生學習興趣由低迷轉高昂,氛圍由沉悶轉活躍,狀態(tài)由被動轉主動。①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如小組匯報、微課教學、實驗參觀、沙龍交流、主題講座等。其中,沙龍交流以其獨特的場域,體現了學緣共同體思維的復雜性、創(chuàng)造性和交融性,彰顯了本真追求,突顯了心靈交往[14]。②采用混合化現代教學模式,如綜合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對分課程等。課前,教師在學習管理系統(tǒng)上傳授課視頻、課件、學案等,布置課前自學任務,并在兼顧認知快與認知慢的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的基礎上,使學生突破時空場域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同時,特別注重規(guī)定學習的時間節(jié)點,這樣既能保證學生學習時間充足,也能通過截止時間督促學生學習。課中,在線下面授時,借助雨課堂,教師可通過設計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綜合采用研討式教學模式,強化教學的引導性、互動性、實踐性、思辨性;在線上教學時,教師充分利用線上題目與線上討論,引導學生探究、發(fā)問,以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與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動力和信心。課后,教師利用學習管理系統(tǒng)進行測試、引導討論、布置作業(yè),完成學習評價閉環(huán),確保學生學習效果。此舉既可以避免傳統(tǒng)的權威式教學模式的弊端,取學科教學之長,補雙語教學之短,同時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另外,教師在課后還可以發(fā)放反饋問卷,開展調查,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了解學生對于雙語教學質量的評價與感受,以促進反思,最終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學優(yōu)化路徑。
三、結語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詞教學;魅力課堂
語文教學是高中階段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諸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生的語文成績都集中在及格線上下,而這些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也都較低。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地開發(fā)語文這門學科人文性色彩的一面,為學生打造一個詩情畫意的課堂,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這門學科獨有的魅力和文化的巨大感染力。
一、以學為主,喚起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
長久以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課堂主體意識的缺失。很多學生意識不到自身對于這個課堂的重要意義,而教師也往往忽略了對學生主體意識、個人情感以及感情的關注,這就使得教與學其實是處于一種脫節(jié)的狀態(tài)。教師按照既定的教育計劃進行,而學生則毫無選擇的權利,學習效率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證,這也就使得我們的教學效率得不到應有的保證。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到以學為主,真正將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這樣學生的主體意識才會被真正喚起,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去發(fā)現語文之美,去感受文化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注重詩詞教學,為學生打造詩情畫意的課堂氛圍
詩詞部分的教學是高中階段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同時詩詞也是我國古典文學的集中體現,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古典文化的最高成就。教師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絕不能僅僅局限于古文的翻譯以及詞句的意義,要更多地結合時代的背景,通過文字來感受作者內心深處的感情。
例如,在學習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這首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等方式在學習這首詞之前渲染一下時代的背景,讓課堂仿佛回到了那個中原淪喪,仁人志士圖強光復的時代。通過這樣的渲染,學生會更加了解這首詞中作者所飽含的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苦心情。尤其是最后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既點明了作者的平生志愿,也訴說了作者高尚的情懷:那就是注重生前志,也重身后名。這點對學生的教育意義非常關鍵,這樣非常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通過這種文學感染力的烘托,使得學生能夠更加喜愛語文,從而能夠讓學生逐步積累文化底蘊。
三、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為學生建立長效的語文學習機制
高中階段任何一門學科都會面臨時間緊、任務重的局面,學生成績的提高除了需要教師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之外,更需要的是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學習的堅定信念,而這些都是很多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忽略的部分。雖然很多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學生的成績提高依然很艱難,這主要原因就是在學生方面沒有形成一種長效的良好學習機制。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這就使得學生一旦脫離了課堂,學習效率就變得很低,因為教師將課堂安排得過于緊湊和全面,使得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一旦脫離了教師,學生在學習方面就失去了方向。因此,教師在高效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要時刻謹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充分發(fā)揮語文這門學科工具性的特點,更要發(fā)揮其人文性的特點,努力為學生打造充滿詩情畫意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置身其中,深刻了解課程教學內容。同時,通過教學來讓學生充分感受語文這門學科獨有的魅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長效的學習機制,為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提供更為可靠的保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數學教學 閱讀能力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曾困惑不已,經反復探索后竊認為:數學學習離不開閱讀。同一般意義的閱讀過程一樣,數學閱讀過程也有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它包含了對文字、數學符號、數學術語、公式圖表等內容的感知和認讀。在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設計好學生閱讀環(huán)節(jié),可使他們在積極的心態(tài)下主動地感知知識背景,形成數學概念,內化知識涵義。
但由于數學語言的抽象性、嚴謹性以及數學知識的符號化、邏輯化等特點,數學閱讀又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閱讀,筆者談幾點粗淺的認識與同行們商榷。
一、給出閱讀示范,教會學生讀書
新課標下的數學教材是專家們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其設計內容本身就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在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學生傳授閱讀的方法,教會學生"讀"課本,幫助他們發(fā)現數學教材中語言文字的"魅力",理解數學符號的含義,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做好示范,發(fā)揮組織者的引導作用。
比如:在概念教學或公式教學中,教師可重讀概念或公式中的關鍵詞,用彩筆勾劃出要點,幫助學生弄清其中的含義。又如在講"三角形概念"這節(jié)內容時,可在引導學生閱讀三角形概念的同時,提醒他們注意幾個關鍵詞句:"不在同一條直線上""三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并思考:為什么樣要求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可不可以將三條線段寫成三條線?去掉首尾順次連接行不行?這樣邊讀邊思考問題,既可以加深他們對概念的理解,又為他們以后"自讀"提供了示范。
二、列出閱讀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為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閱讀,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布置閱讀提綱,以促使學生迅速把握書中的要義,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科學的治學精神。數學教材畢竟不同于文科類的教材,它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和簡潔性等特點,學生開始閱讀教材時可能會按照他們閱讀語文或看小說的習慣較少分析思考。結果收獲甚微,甚至失去閱讀興趣。因此教師不妨先做出閱讀示范,然后編寫由詳到略的閱讀提綱,傳授數學閱讀技能,使他們逐漸掌握數學閱讀的一些技巧,慢慢地,當他們從閱讀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時,閱讀的自覺性就會加強。對于比較好的學生還可以讓他們自定閱讀計劃(包括進度),獨立完成閱讀筆記,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
初一起始年級階段教師要格外重視閱讀習慣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教師的閱讀示范作用,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形成較規(guī)范的閱讀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防止學生的閱讀流于形式,抓不住關鍵,教師可有計劃地選擇部分內容, 設計分層遞進式的閱讀提綱,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解讀,效果頗佳。例如,學習"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這一節(jié)時,可列出如下提綱:
(1)閱讀課本中的定理及逆定理,想一想怎樣用幾何圖形和語言表述它們?
(2)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有什么性質?
(3)定理或逆定理中所提出的"距離"相等是什么意思?
(4)與角平分線上的點相比,兩者有什么異同?
(5)如何判斷一條直線是某線段的垂直平分線?
(6)能否在三角形內找一點,使它到三角形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
列出提綱后,可以在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學生先進行一般性閱讀;然后再將關鍵知識點所涉及的內容與已有舊知識進行對比,展示差異要點;最后再啟發(fā)他們去回讀,去再思考,從而拓展學生頭腦里原有的認知結構,實現知識的螺旋式上升。
三、進行反饋練習,鞏固閱讀效果
教學嘗試中,筆者發(fā)現:有些時候盡管學生讀了,想了,但他們仍是一知半解,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了閱讀之后的辨別練習。我們知道,練習是形成數學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生易混淆的概念,易犯的錯誤考慮進去,設置一個個練習"陷阱",讓學生辯析,有助于學生準確形成數學概念,正確理解知識內涵。
要進行數學交流必須加強數學語言的學習,通過閱讀來豐富學生的數學詞匯,通過閱的正確理解數學語言表述的數學內容,并逐步學會將日常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來表述數學概念。教師一方面要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有利于師生間、學生間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調動全體學生投入相互探討;指導學生帶著閱讀中的體會與疑問,主動與老師或同學交換看法,探討是非真?zhèn)巍A硪环矫嬉龑Ы涣飨蛩季S的縱深發(fā)展:當學生閃現精辟見解時要及時捕捉,并予以肯定;當出現錯誤或片面認識時,要及時糾正或補充;當思維要及時引發(fā)新的認知沖突……例如:"什么樣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強調的是"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質因數"?……有學生質疑:為什么書上要講是"一個最簡分數"?什么是"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質因數"?……閱讀后一連串的問題回蕩在學生腦海里。通過大家的交流、爭論、計算,大家終于明白了這些數學語言的意義。
四、拓展創(chuàng)新,提煉思想方法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與討論,筆者認為,高中數學難點概念的成因主要有:(1)概念本身問題:部分概念抽象層級多,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要求高,表征方法少,具體化、形象化困難,理解難度大;(2)教材編寫中的問題:部分概念定義的文字表述過長、語言枯燥、符號抽象難懂,教材中對概念的形成提供的感性材料不夠充分,鞏固概念的配套練習不夠恰當,教學課時安排過于緊張,學生缺乏深入理解所必須的時間;(3)教師教學中的問題:對所引入概念的必要性(背景)闡述不夠重視;對概念本質屬性的剖析不夠到位,沒有從文字敘述、圖形、數學符號等多角度地揭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對概念辨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重視不夠,普遍存在以解題代替鞏固練習的現象;(4)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不能理解部分概念學習的必要性,學習動力不足;上位概念理解不深、固定點知識薄弱;語言轉換能力缺乏,難以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概念;表征方法少,缺乏原型和樣例支撐;不清楚相關概念的內在聯(lián)系,無法形成恰當的概念網絡結構,
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力的基礎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概念,而要讓學生理解概念,教師首先自己要理解概念,為此,我校數學學科組開展了“高中數學難點概念解讀”為主題的學科校本研修活動,提出概念的解讀也要高立意的要求,體現在能宏觀把握數學概念在中學階段的地位與作用,明確這個數學概念的內涵――對象的“質”的特征,及其外延――對象的“量”的范圍,挖掘依附于概念的數學思想方法,從前后知識聯(lián)系的角度審視概念,在概念體系中認識概念等,只有這樣,概念的教學才能循序漸進,具體教學才能抓住教學核心,摒棄細枝末節(jié),即一節(jié)課中到底講些什么,哪些重點講,哪些不需講,哪些本課之前講,哪些后續(xù)講等,提高概念的教學效率,
以下我們以“曲線與方程”的概念解讀為例,談談如何對數學難點概念進行深入解讀,
1.地位作用
“曲線與方程”是人教c版教材選修2一l中第二章“圓錐曲線與方程”第一節(jié)“曲線與方程”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已學過必修2中的直線與方程、圓與方程內容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圓錐曲線與方程”的起始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于解析幾何的本質是用代數的方法來研究幾何問題,即通過研究曲線的方程來研究曲線的性質,這就帶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為什么能通過研究方程來研究曲線?即怎樣保證這種研究的可靠性,
“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是解析幾何的基本概念,解析幾何的兩個基本問題(建立曲線方程和利用方程研究曲線的性質),都是以這兩個概念為基礎的,該內容安排于直線與圓的方程之后,是讓學生對曲線的方程的認識經歷從“觀念”到“概念”的螺旋上升過程,又使后續(xù)研究圓錐曲線等內容的理論基礎,使得學生對曲線與方程的關系有一個更加系統(tǒng)、完整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可以借助曲線與方程之間互為表示的等價關系,通過方程來研究曲線,因此,“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概念是解析幾何的核心概念,
2.內容解析
“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定義:一般地,在直角坐標系中,如果某曲線c(看作點的集合或適合某種條件的點的軌跡)上的點與一個二元方程f(x,y)=0的實數解建立了如下的關系:
(1)曲線上點的坐標都是這個方程的解;
(2)以這個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
那么,這個方程叫做曲線的方程;這條曲線叫做方程的曲線,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建立以后,任何曲線都有惟一的方程,任何方程也都有惟一確定的曲線(或點集),曲線與方程之間的一一對應的關系,是通過曲線上的點所成的集合與方程所有解所構成的集合之間存在一一對應關系來建立的,定義中,條件(1)中“都”字闡明了曲線上每一點的坐標都滿足方程,保證了曲線對于方程的純粹性;同樣地,(2)中“都”字闡明了符合條件的所有點都在曲線上,保證了曲線對于方程的完備性,純粹性與完備性合起來,保證了曲線與方程的等價性,這是曲線的方程概念的本質屬性,
從集合角度看,如果把直角坐標平面內曲線上的點所組成的集合記作A,方程F(x,y)=0的解所對應點的集合記作日,那么定義中(1)用集合關系表示就是A∈B,定義中(2)用集合關系表示就是B∈A,兩者合起來即A=B,這是從集合角度對曲線與方程關系的解釋,
“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是同一事物的兩種表現形式,只是定義的主體不同,曲線的方程反映的是圖形所滿足的數量關系,方程的曲線反映的是數量關系所表示的圖形,“曲線與方程”概念所界定的既不是具體直觀的曲線,也不是具體實在的方程,而是它們之間相互的“隸屬關系”,跨越幾何和代數兩界,認識這種隸屬關系并能應用,是教學的著力點和落腳點,
“曲線與方程”一方面要從形到數,即繪出曲線,寫出相應方程;另一方面要從數到形,即給出方程及其要求,畫出相應曲線,揭示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互統(tǒng)一的關系,體現解析幾何的核心――數形結合的思想,為“作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辟了途徑,是數學方法論上的一次飛躍,
3.學情分析
3.1知識與認知基礎
就學生而言,在這節(jié)課之前,他們已經在必修課程《數學2》的直線與方程、圓與方程中,討論了曲線與方程的關系,加上初中和高一學過的函數在內,學生已有了曲線與方程的初步觀念(還不能說是“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也有了處理相關問題的基本數學活動經驗,這是學生學習曲線與方程的認知基礎,是學生理解曲線與方程概念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3.2可能的理解障礙
首先,學生在學習曲線與方程概念之前,對曲線與方程的關系更多是從整體、宏觀角度認識的,一般情況下,會認為直線就是直線、圓就是圓,不會想到把它們看作滿足某種條件的點的集合,方程就是方程,不會想到把它們看作滿足某種條件的解的集合,而曲線與方程概念是通過“曲線上的點”和“方程的解(有序實數對)”之間一一對應關系來定義的,這種考察問題角度與思維方式的變化會導致學生理解上的思維障礙,因此,教學設計的著力點是借助實例,將學生對曲線與方程之間的“能相互替代”“等價”“不多不少”等觀念進行精確描述,將已有觀念明確化、概念化,
其次,在經歷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中,學生容易對定義中為什么要規(guī)定兩個方面產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兩者缺一都將擴大概念的外延,同時學生易將定義中的(1)(2)兩點孤立開來,認為曲線上的點的坐標都是方程的解,那么曲線就是方程的曲線,以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那么方程就是曲線的方程,未能將兩個方面統(tǒng)一起來,因此,教學要通過對正、反例的充分辨析,引導學生明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認識到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是同一事物的兩種表現形式,
再次,之前學生求得的直線或圓往往是一條完整的直線或一個完整的圓,不需要去深究求得的方程是否會混入不在曲線上的點的問題,而進入到一般的曲線的研究過程,在給定曲線一部分確定其方程時,學生會受函數定義域與值域負遷移的影響,出現變量范圍錯誤的現象,例如,對單位圓的上半圓(不含端點),其方程應為X2+y2=1(y>o),學生會寫成X2+y2=1(-1
4.教學建議
4.1關注知識體系的螺旋上升
教師要從全套教材的結構來認識曲線與方程的地位,弄清知識的前后安排順序,把握好要求,體現知識體系的螺旋上升過程,教學要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在函數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到直角坐標系中的點與其坐標的一一對應關系;在直線與方程、圓與方程的內容學習中,要明確提出曲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的對應關系,使學生能熟練地判斷給定坐標的點是否在曲線上,熟悉曲線上點的坐標求法,為得出曲線的方程概念埋下伏筆;在圓錐曲線方程的內容學習中,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關系,強化概念的理解,
4.2重視概念的生成過程
從既要讓學生理解“曲線與方程”的概念、又要讓學生體會“為什么要引入這個概念”出發(fā),以學生熟悉的“直線與方程”“圓與方程”為載體,在給出抽象概念之前,通過實例,讓學生建立起“純粹性”“完備性”的充分體驗,體會到引入曲線與方程概念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后,再給出嚴格的數學定義,并借助反例引導學生進行概念辨析,使學生從內心接受“曲線的方程”“方程的曲線”這樣“顛來倒去”的數學定義,再通過給出曲線寫方程、給出方程畫出曲線的圖象,以及證明“已知方程是給出曲線的方程”等問題的探究,讓學生充分理解“曲線與方程”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領悟定義中①②的缺一不可性,把握概念的深層結構,
4.3善于舉例,使抽象概念具體化
由于“曲線與方程”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要通過簡單、具體而又較為豐富的例子(直線、圓及其變式)完成概念同化,在概念應用中通過進一步的變式訓練完成概念的順應,從而建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教學時,應該為學生提供各種感性材料,不斷改變其表現形式,合理運用變式,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其中,反例(非概念變式)的引入對于概念的正確理解、防止或糾正學生各種可能的錯誤觀念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