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境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其一:東晉時期,爆發了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淝水之戰。東晉以八萬人馬,打敗了號稱百萬人馬的前秦八十萬大軍。當捷報傳回建康的時候,謝安正跟朋友下棋,他隨意看過后,便擱置一旁,繼續下棋,似乎一切皆在意料之中。友人相問,他只是淡淡地說沒什么,只是小孩子們已經把敵人打敗了。《世說新語》這樣記載:“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于常。”
其二:吳國的丞相顧雍是有名的棋迷。吳太子孫和反對下棋,把下棋說得一無是處。顧雍是丞相,權高位重,對太子的話裝做沒聽見,照舊在宮邸與賓客弈棋。一次,棋戰正酣,他在外地做官的兒子顧劭重病身亡了。顧雍聞訊面不改色,對弈如故。但在棋桌下面,卻用力以指甲掐手掌上的肉,掐得血都流出來,以發泄心中的痛苦。
在三國的政治家中,顧雍有“東吳名相”之譽。他在吳國名臣張昭、孫邵之后執掌相位,輔佐孫權,是個有大功勞的人物。史書說他氣度恢宏、處變不驚,從他弈棋的故事可見一斑。
其三:孔融為人耿介不狷,素為把持朝政的曹操所憎恨。一次,曹操找了個“莫須有”的罪過,把他抓起來。這時孔融的9歲兒子和7歲女兒正在下棋,有人勸他們趕快逃命,兄妹倆回答說:“哪里有毀掉鳥窩,鳥蛋還能平安無事的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兩人安安靜靜地下完一局棋,也被抓走,和父親一起被殺掉了。
其四:魏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有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一天,他正在與朋友下棋時,家人風風火火跑來報告,“老夫人過世了!”朋友慌忙起身,催他趕緊回去料理母親的后事。阮籍卻非要將那盤棋下完不可。雙方又博弈了兩個多時辰才終局。《晉書阮籍傳》這樣記載:“性至孝,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如果你以為阮籍這樣是不孝,那就冤枉他了。《晉書阮籍傳》說他下完那盤棋后:“既而飲酒二斗,舉聲一號,吐血數升。及將葬,食一蒸肫,飲二斗酒,然后臨訣,直言窮矣,舉聲一號,因又吐血數升,毀瘠骨立,殆致滅性。”
其五:南朝宋明帝時有位官員叫王景文,是個很能干的人。宋文帝非常器重王景文,不僅為宋明帝娶景文妹并且以景文之名命名明帝。但宋明帝臨死之際,對王景文非常不放心,擔心自己死后,皇后臨朝,王景文不會甘心稱臣。宋明帝病重之時,遣使送藥賜王景文死。詔書送到王家時,他正與朋友下棋。王景文看完詔書,將其壓在棋盤下面,神色自若地繼續與朋友下棋。一局終了,王景文從容地收拾好棋子,取出詔書,然后,端起毒酒,舉杯對朋友說: “我要走了,這杯酒不能勸你喝了。”言罷,一飲而盡,時年六十。
其六:康熙皇帝是個象棋迷,沒事時總喜歡殺兩盤。一次,康熙率領隨從去承德附近的木蘭圍場打獵,一時棋癮大發,便與一位大臣對弈起來,很快連勝三局。康熙弈興未盡,便找了一位棋藝水平高,叫那仁福的侍衛與之對弈。那仁福也是個象棋迷,對弈起來很專注,他棋藝十分高強,一時忘記了對弈者是皇上,只見他攻城略地,勢如破竹,進入中局后很快吃掉對方一車。旁邊觀弈的老太監郭繼功見皇上的棋輸定了,便急中生智地說:“皇上,山下發現有猛虎,請您趕緊出獵。”康熙一聽高興極了,對那仁福說:“你在這里等著,待我獵虎回來咱們再續弈。”說著便翻身上馬,持弓向山下奔去。山下哪里有什么猛虎,隨從們只發現一只梅花鹿。康熙喜歡打獵,是一位老獵手了,憑經驗他知道有鹿是不會有老虎的,想必是郭繼功看花了眼,把鹿錯看成老虎了。實際郭繼功并沒有看錯,皇上與那仁福在棋盤上廝殺正酣,如果山下有只鹿,他必定不會下山,因此故意說成是猛虎,以便引起皇上的興趣,引他下山,免得棋敗后尷尬。
前言
中國的各類企業的經濟收入都有下滑的趨勢,因而在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經濟衰微現象。本文從中國經濟增長率較低、中國經濟受外貿影響會有所回升、中國經濟“信貸泡沫”現象嚴重、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等幾個角度分析了在世界經濟新格局下,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前景,文末對全文進行總結。
一、世界經濟新格局下中國經濟增長率較低
當今社會,世界經濟的新格局是“一超多強”,這種經濟格局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改變。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在未來的十五至二十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會低于百分之八,這就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活躍市場、促進經濟的增長,以此來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健康高速發展。
二、中國經濟受外貿影響會有所回升
當今社會,不僅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重大的壓力和挑戰,就連一些發達國家也剛剛走出全球經濟低迷的谷底,處于漫長的經濟恢復時期,而且還有可以出現輕微的經濟波動。歐美國家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這些國家的經濟開始逐漸復蘇,受到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中國經濟也會隨之而獲得增長。中國經濟在近二三年內處于“庫存化”狀態,投入在房地產和基建等項目上的資金仍在增加,所以,2014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會有所上升,但這并未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率持續走低的趨勢。
三、中國經濟“信貸泡沫”現象嚴重
就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來看,可能存在相當嚴重的“信貸泡沫”,而且中國企業負債累累,高居世界榜首。中國各行各業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都處于下滑的趨勢中,國家必須面對這種嚴酷的現實,創造性地尋找激活經濟低迷現狀的方法,促進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中國的金融系統和銀行也應該提前做好預警,降低風險和隱患,從而減少經濟損失。
四、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
近年來,中國經濟雖然處于持續增長的狀態,但經濟增長率卻在逐年下滑,到期央票數量接近于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做出了調整,放寬了運轉的條件和空間。據統計,在2012年,中央銀行的社會融資為15.7萬億,貨幣投放量為2.7萬億,而到了2013年,社會融資達到17.29萬億元,貨幣投放量增加8.89萬億元。此時,降低商行的法準金是一項明智的政策決策,而且即使再增加基礎貨幣投放也無需考慮通貨膨脹的困擾。IPO的重新開閘和增加市場的流動性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穩定發展,但要考慮到中國經濟增長處于瓶頸期,貨幣政策難以發揮其優勢作用。放松貨幣政策可以使貸款資金流向地方政府、房地產和腐敗企業,不能增加制造業的經濟收益。中國經濟宏觀調控政策中的貨幣政策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但只有通過降準、減息才能減少融資成本,進而增加企業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由此看來,適當地放松貨幣政策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但應該關注寬松政策下資金的流向問題,避免使資金在地方政策、房地產和某些企業中的濫用。因此,國家需要大力改革政府體制和官員升遷機制。
關鍵詞:企業;經濟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7-0000-01
就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來看,企業不僅能夠帶動就業,而且能夠促進經濟向著更高層次的發展。在更加激烈的生存環境壓力下,從管理層領域不斷創新,結合當前新的經濟形勢,通過對經濟管理創新,從而推動企業發現新的突破口。結合當前企業在經濟管理創新中的問題,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創新性的策略,以便不斷完善企業經濟管理創新模式,最終促進企業向著更加健康、長遠的方向發展。
一、當前企業經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就現如今企業經濟管理的形勢來看,雖然中國經濟發展環境已經發生變化,但是一些企業仍然墨守陳規,受到傳統管理模式的制約,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受到各種問題的制約,從而不利于保持自身發展的獨立性。
1.企業管理制度落后
就當前企業發展內部管理控制來看,企業經濟發展受到一些原有的發展方式的影響,從而過于依靠外部的發展局面,內部發展力量不足。同時,企業沒有形成健全的管理模式,僅僅依靠單一的發展策略,管理制度僅從當前的發展盈虧狀況考慮,沒有立足長遠。
2.企業管理理念滯后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經濟的發展已經逐漸與世界經濟相適應,所以,就企業長久發展來說,不能忽視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當前的企業管理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過于依賴原有的發展方式,沒有形成自身的發展創新思路和空間。所以,在強調經濟管理以人為本的今天,應當擺脫原有的發展理念,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3.企業經濟管理人員素質不高
企業經濟管理是一項涉及專業知識、需要依靠專業人才的企業管理分支,就當前企業工作人員的現狀來看,作為企業發展中的一項關鍵的體系,企業缺乏相關的專業管理人員。這種低層次的管理水平,不僅限制了企業的發展,而且難以建立高品質的發展思路,最終不利于企業根據經濟發展新形勢創新經濟管理思路,由此致使經濟發展效率不高。
二、新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策略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形勢下,企業經濟管理活動應當與社會發展現狀相結合,通過不斷創新,在經濟管理活動中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以確保與時代接軌的同時建立高效企業。
1.全面加強經濟創新管理理念
同傳統的經濟發展理念相比,現今社會提倡在發展中尋求創新。所以企業應當樹立創新的經濟管理理念,建立先進的經濟管理體系,在追求效益中注重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同時建立企業經濟創新管理的新發展目標,抓住國家戰略改革的時機,切實創造新的發展戰略,最終以新的發展經營理念促進企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同時,企業也應當積極應對市場的發展狀況,通過不斷加強新的發展思想指導體系,從而實現經濟管理理念的與時俱進。
2.提高職員素質,促進企業管理的現代化
對于企業發展來說,應當依靠企業人員的從業素質,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優秀的軟實力。對于企業內部經濟管理的員工來說,應當通過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加強管理,建立職工崗位培訓制度,通過此種方法,及時有效的更新員工知識存儲,以充分保障員工的崗位適應性。企業也應當建立合適的崗位淘汰制度,通過增強員工的競爭意識,繼而增強員工的工作責任感,推動企業良性發展的同時加強員工的使命意識。
3.強化監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經濟管理體系
企業的發展力爭保持經濟獨立性和風險防護意識的同時應當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創建樹立經濟管理創新意識,通過有效的內部控制,在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的同時,加強企業內部的監督管理,有效制約并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同時保證企業發展的凝聚力,通過加強監督管理,最終促進企業發展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同時,企業的發展也應當建立完備的經濟管理體系,促進經濟管理制度的完善。企業在建立經濟管理體系過程中,應當把握全面的發展戰略,通過綜合的管理體系,實現制度的創新。此外,企業的經濟管理在創新的過程中也應當把握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將企業帶入良性循環,以實現新的運行軌道。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當前企業發展而言,務必要及時創新思路,切實把握經濟發展的最新趨勢,通過審視自身發展問題,制作符合實際的發展思路,以真正實現企業發展的創新。在此過程中,還要通過選擇合理的發展理念,制定正確的發展目標,并且通過嚴格的監督管理體系和人才選拔機制,確保經濟管理創新與時代接軌,在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建立更加正確、完整的發展目標,從而推動企業長遠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愛華.淺談新形勢下如何強化創新企業經濟管理[J].商場現代化,2014(25):678-679.
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報道
如今,大數據時代正向我們敞開懷抱。正如最早洞見大數據時展趨勢的英國數據科學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所說:“到2013年,世界上存儲的數據預計能到達約1.2澤字節,其中非數字數據只占不到2%。這樣大的數據意味著什么?如果把這些數據全部記在書中,這些書可以覆蓋整個美國52次。”
目前,國內很多學者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陳力丹教授認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重大新聞若運用大數據來報道,其深度會大大強化,也能夠給人以更強的動感和說服力。數據新聞以數據為中心,密切圍繞數據來組織報道,與數據相關的各種技術都被賦予重要地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方潔認為,數據新聞是在大數據時代新聞學發展形成的新領域,它代表未來新聞業發展的方向。其內涵就是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并不是唯一的途徑,我們仍可在傳統的深度報道、調查報道上做文章,但是合理地利用大數據有時卻會讓我們的報道呈現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新聞報道的數據化、可視化實踐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召開期間,《京華時報》在3月2日至14日共刊發了104個“兩會”報道之“大國轉身”專版,共計200多篇相關報道。報道聚焦政府工作報告,匯集了社會養老、單獨二胎、霧霾和樓市等很多社會熱點內容。其中,很多報道都是通過大量數據的搜集、統計、分析、重組和研究來完成的,特別是3月6日關于政府工作報告圖解的幾個版面尤為出色。
多途徑獲取數據,增加信息量。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不僅可以準確統計官方過去的以及現在的權威數據,也可通過網絡調查等方式搜集民意,通過數據準確反映受眾的習慣、喜好。
從《京華時報》此次“兩會”中發表的新聞報道的資料來源看,大量的數據來源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道,新華網、人民網以及歷屆的全國政協常委會報告和全國“兩會”會議資料,還有少量來源于歷屆政協會的文字直播以及媒體公開報道等二手信息。數據來源較廣泛,且可信程度高。
利用數據挖掘新聞線索,產生獨家報道。現在新聞報道的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獨家新聞越來越少。但是,海量的大數據卻給新聞報道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媒體從業人員可充分利用數據庫挖掘相關信息,拓展新聞報道原有的廣度和深度,寫出獨家新聞。
每年的總理報告都是各家媒體極為關注的新聞富礦,但如何在政治、經濟等宏大新聞主題中做出差異化的獨家報道呢?《從總理報告看百姓生活變化》(2014年3月6日006版)一版另辟蹊徑,從2013年和2014年的總理報告中居民收入的增加、農村人口數量的減少、醫療保障普及率的提高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據中發現了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的趨勢。用數據說話,證據確鑿,令人信服。同時,通過細節的對比產生獨家新聞報道也更容易吸引受眾眼球。
此外,還有諸如《細數總理記者會之“最”》的報道縱向挖掘了最近11年的總理記者會,從而盤點出“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獲首問最多”“中央媒體愛問經驗與困難”等新鮮好玩的結論。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和統計,小角度中瞥見大主題,視角新穎,見解獨到。這樣充分挖掘數據形成獨家報道,利用數據做新聞的優勢也日漸凸顯出來。
數字邏輯代替傳統的文字報道,增強客觀性。獲取數據只是最基礎的一步,在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擾性的數據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對數據進行處理,按照各種創意手段進行加工,使數據按照一定的邏輯聯系起來,增強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數說總理這一年》(2014年3月6日016版)系統梳理了總理這一年所參與的各項事務,比如參加了39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月均3.25次;處理了地震、山體滑坡、輸油管道爆炸等12次公共突發事件;出訪了3次9個國家20天,平均每4個月出國一次,足跡遍布亞歐9國等。文章淡化了空洞的敘述和高談闊論式的贊揚,用實實在在的數字來進行敘事,不僅增加了文章的客觀性,也使得一個親切的、關注民生和百姓的大國總理形象躍然紙上,客觀性強。
還有諸如《政府工作報告77次提“改革”》《決不讓農村貧困代代相傳》《像對貧困一樣向污染宣戰》等報道也是運用數字邏輯進行新聞敘事,增加新聞的客觀性。
利用信息圖表,將數據可視化。除了獲取海量數據外,《京華時報》還積極探索數據新聞的可視化方式,主動迎合視覺傳播時代受眾的喜好,利用了大量的信息圖表,包括圖形、表格、地圖、漫畫以及色彩等各種元素,擺脫了單調數字的枯燥性,生產出了一大批可視性強的新聞版面。
《四張圖表,看懂政協會議》(2014年3月3日012版)這一版分4個部分形象地解釋了政協會議的相關問題,用箭頭指向和流程圖的形式表明了政協委員是如何履職的,通過漫畫的形式表現政協委員產生的流程,用環形圖表明了從2003年至2013年歷年政協一號提案內容,最后以時間梳理的方式交代了今年政協會議的各項議程。整個版面內容豐富,但并不累贅,充分利用了多樣化的信息圖表和圖示將復雜的流程以及核心問題展示出來,利于受眾閱讀并加強記憶。
還有《一張圖看懂人大會議》《今年GDP有望首超10萬億美元》等版面都利用了大量的信息圖表,形象化地揭示新聞事件中的要點、重點、發展過程以及人物或事情之間的關系,可視性強。
《京華時報》“兩會”報道的啟示與反思
此次的“兩會”專題報道中,《京華時報》在新聞報道的數據化、可視化上率先嘗試。但是,由于其也是首次嘗試在“兩會”報道中利用大量數據做新聞,其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和創新的地方。
數據報道組人手不充足,未形成長效的數據報道機制。目前,美國的《紐約時報》和英國的《衛報》在系統地推進數據新聞報道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從2007年起,《紐約時報》就建立了一個記者加程序員的團隊,既負責技術又負責采編。2009年,《衛報》網站開設“數據商店”,并向用戶免費開放、分享數據。這些報紙在重視數據新聞報道之余都有專業的數據報道團隊,長期從事數據新聞的采寫工作。
與國外相比,國內在這一板塊的發展明顯滯后。此次的“兩會”報道,《京華時報》除和新華社等媒體合作外,并沒有成立專門的數據新聞中心,記者和編輯的人手也十分有限。而且報道組成員多是傳統的采編人員,缺乏專門的數據分析員。在此基礎上,可借鑒國外的數據新聞報道模式,培養專門的技術人員,組建專業的數據新聞報道組,從而形成長效的數據報道機制。
有些數據表現略顯單薄,報道呈現“偽數據化”趨勢。在新聞報道中,數據的運用固然可以增加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可視性,使得報道更加清晰、簡潔,但有時卻并不能完全呈現新聞報道中的核心要素,有些報道甚至呈現“偽數據化”的特征。
《政府工作報告誰在看?關注啥?》這半個版面從受眾的年齡、性別和地域分布等變量調查和統計了受眾對于政府工作報告的關注情況,但是對于其背后的原因,為什么年齡、地域等因素會對受眾有影響?受眾為什么最為關注收入分配的問題?受眾的關注點和社會發展現狀有無必要的關聯?受眾的關注重點歷年來有沒有變化?這一系列最為核心的問題,報道都有所偏向的忽略了。
由此可見,數據并不是萬能的,在利用大數據做好新聞報道的同時,也要清楚數據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并不能完全地替代文字報道。記者在利用數據時,一定要進行深度加工和處理,萬不可盲目堆砌數據,要警惕使用數據的模式化、程式化新聞操作。
缺乏深度分析數據基礎上的預測性報道。大數據時代的預言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說過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通過對海量數據的運算來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從而給人們提供一定的參考。從今年《京華時報》的表現看,大量報道聚焦于對數據的展現,而缺乏利用大數據所做的預測性報道。
譬如“兩會”中,霧霾是各代表委員集中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它也是全國各地人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區的市民屢屢遭受霧霾的侵襲。在這種背景下,能否通過研究霧霾高發地的共同特征的大數據來預測哪些地方有可能成為霧霾重災區?能否通過分析國外的數據庫來預測治理霧霾的有效方案?
此次“兩會”報道,中央電視臺也積極與百度新聞合作,共同策劃了《兩會大數據》的欄目,利用百度用戶搜索的大數據,預測網友關注的熱點話題,不同年齡、性別、地域的關注焦點等內容,對將來的政府作為和媒體報道都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本田用杰德這款車,給很多企業的設計師上了一課:一款車型能否盡善盡美,往往并不在于它堆砌了多少配置、應用了多么先進的技術,凝聚了多少為消費者設身處地的心思才是萬般之源。
如果杰德的造型不是你的菜,只能說明你已經老了
精彩的樂隊SOLO、夜空中的3D倒計時、時尚的T臺秀、現場光影的變幻,時尚氣氛十足的會引發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都市狂歡。現場年輕人共同參與激情互動,講述了自己對于汽車生活的憧憬,充分感受JADE(杰德)所帶來的時尚風潮。
從極具現代感的都市舞臺驚艷現身的那一刻,JADE的“+S”潮流即刻爆發。基于Multi Surprising 理念進行開發,JADE具有時尚感、空間靈活和智能駕駛等特點,能夠帶來行駛樂趣,被譽為一款真正打破產品界限的新概念轎車(Sedan Avant-Garde)。JADE的“+S”產品力意味著Stylish、Surprise、Smart、Sporty、Safety,將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時尚感受。
與模特的身影交相輝映,JADE極富動感風尚的X字型前臉,與性感十足的車身曲線完美融合,同樣成為城市夜色下的性感尤物。流線型的外觀之內,突破常規觀念的JADE帶來了的空間新選擇。基于Honda MM(乘坐空間最大化、機械空間最小化)空間設計理念,JADE獨創4+座版本,采用第二排V型滑軌座椅和第三排本田靈動座椅,可隨心組合帶來多重不同用途。
+S背景墻投射出精彩的3D投影秀,為會打造出前沿科技感,與JADE的智能感不謀而合。JADE應用的Honda尖端科技結晶FUNTEC技術品牌,除了4+的靈動空間和V型滑軌座椅的導入外,智能屏互聯系統(DA)等高科技配置也給駕乘者帶來全方位多功能體驗;首次搭載CVT無級變速器,更兼顧燃油經濟性與暢快駕控。
與80后群體共饗時尚盛宴
為了展現JADE的“+S”魅力,東風Honda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緊貼潮流的營銷活動,如舉辦2013年COOL GUY評選、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舉辦“JADE SHOW”,與80后群體一同共饗時尚盛宴。
關鍵詞:創意產業集聚區;城市更新;南京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along wit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Chinese cities and further acceleration of city renewal process,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s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in various large cities of China, becom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impetuses for shaping the geographical scene of post-industrial cities. With Nanjing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 as the example and through collecting and comparing the spatial materials of Nanjing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 this paper focuses on probing into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of Nanjing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 and city renewal as well as it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renewal of the city of Nanjing.
Key words: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city renewal;Nanjing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09)08-19(5)
作者簡介:汪毅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研究生
徐南京大學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
朱喜鋼南京大學教授博導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
1研究綜述
自2001年英國政府正式將13個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以來,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推崇創新、推崇個人創造能力的新興產業在世界范圍內興起。隨著世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短缺、環境約束、傳統產業缺乏競爭力等問題日益突出,創意產業不再是作為一種理念而成為國家、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Florida(2002)認為人類社會已經由服務經濟時代進入了創意經濟時代,雖然與國外城市相比,創意產業在我國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國內一些大城市在創意產業對于城市經濟以及城市創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已經達成了共識。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都紛紛將創意產業視為城市發展的戰略產業,創意產業集聚區的數量也逐年增長,并成為塑造后工業化城市地理景觀的重要動力之一。
國外學術界真正深入研究創意產業及其相關概念始于20世紀90年代,研究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① 關于創意產業定義的研究:Scott(2001)、Pratt(1997)從部門途徑角度;Howkins(2003)從專利授權角度;Caves(2004)從文化經濟學的角度對創意產業進行了界定。② 關于創意城市和創意階層的研究:Hospers、Landry和Florida等對創意城市的類型、構成要素以及創意城市的形成和評價等方面加以研究;在創意階層的研究方面以Richard Florida的“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最具代表性。③ 關于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研究:Crewe(1996)、Power and Hallencreutz(2002)、Power and Scott(2004)等人對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空間組織特征進行了理論化的研究,其中最重要并且反復被證實的空間特征就是空間集中。研究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Keith Bassett(2002)、John Montgomery(2003)、Adam Brown(2000)等,更是從實證的角度針對具體的創意產業集聚區進行了研究。
相對于國外的“創意產業――創意城市――創意產業集聚區――創意階層”相對成熟的研究體系而言,我國學者關于創意產業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創意產業對城市發展的積極意義,如段進(2008)、柯煥章(2008);創意產業發展的城市基礎,如阮儀三(2005)、陳秉釗(2008);廢舊工業建筑對發展創意產業和創意城市的意義,如伍江(2008)。總體而言,雖然在我國諸多城市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創意產業集聚區也不斷涌現,但是城市規劃界對于創意產業的研究成果還很少,尤其是在創意產業與城市功能的關系、創意產業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以及創意產業集聚區等方面都缺少深入的研究(石楠,2008)。
2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南京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
2.1南京城市更新的過程及存在的問題
南京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更新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并出現階段性特征。1983年11月,南京市政府提出了“城市建設要實行改造老城區和開發新城區相結合,以改造老城區為主”的方針,集中在老城進行大量住宅建設。80年代上半期首先是在老城區未開發的少量土地上進行住宅建設,80年代后期的住宅建設則主要是對舊城進行更新改造,用最少的資金解決更多人的居住問題,采用的開發方式是“拆一建多”,建筑形式為多層板式。90年代南京城市更新呈現出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以道路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更新改造成為城市更新的重點;另一方面,隨著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的實施和企業改革的深入,老城區“退二進三”速度的加快,工業用地大部分都轉化為住宅用地和其他第三產業用地,城市用地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進入21世紀后,面對經過多年城市更新后城市特色逐漸消失、城市文脈被切斷等方面的問題,南京城市更新的重點轉向為對城市物質環境、歷史文脈、文化氛圍的更新和塑造,這一階段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標是,使走向衰落的部分城市中心地區轉變為具有現代城市功能和發展潛力的城市區域。
在南京近30年的城市更新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首先,土地功能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在南京城市更新過程中,被更新的主要是舊居住、工業以及少量公共設施用地,更新后主要作為居住和商業辦公用地,其中用于住宅開發和三產經營的土地占73%以上,而其中住宅開發又占90%。居住用地比例過大還使得城市人口過密、城市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轉和交通擁堵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其次,歷史文化保護不夠。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由于對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認識不足,對傳統歷史風貌造成了建設性破壞,而且由于名城保護與開發利用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考慮,歷史文化資源大多處于點狀保護與開發的狀態,難以形成完善的古都歷史文化氛圍。最后,城市更新模式的單一化帶來城市文脈切斷,城市記憶缺失等問題。尤其表現在老城區工業用地的更新改造過程中,對于這類用地的改造大多采取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大量產業遺產遭到破壞,而且城市工業文明的記憶被抹殺,城市的文脈也被切斷。毫無疑問,南京的城市更新過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空間結構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也日益完善,但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以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城市更新方式破壞了南京極具歷史意義的城市結構、城市意向和特色城市景觀,忽視了城市環境的文化價值。
2.2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南京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
南京市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和城市更新、老廠區的改造密不可分。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南京內城區城市功能的轉變,城市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南京內城區“退二進三”進程進一步加快,大量的傳統產業空間面臨著更新和重建的壓力,而創意產業的不斷發展又需要適合自身產業特征的新型產業空間,為了緩解這種壓力,產業遺產與創意產業相結合的創意產業集聚區便應運而生。這種創意產業集聚區的開發模式,一方面為城市傳統產業空間賦予了新的功能,在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同時,對周邊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土地的升值等都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另一方面,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建設使城市產業遺產可以保存下來,延續了城市的文脈,解決了政府高成本保護歷史建筑帶來的各種問題。創意產業集聚區的涌現為城市更新理念、模式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
截至2008年底,南京市正式批準設立了35家創意產業集聚區(圖1、表1),這些產業集聚區大多位于繞城公路以內。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激勵政策:老廠房置換后建成的產業園和產業樓宇,享受郊外園區同等優惠;老廠房改造后,土地性質不變,廠房性質不變;老廠房改造成創意產業園區、環保工業園區,政府每年獎勵50萬元(1萬平方米以上獎勵80萬元)。受到這些政策的影響,利用老廠區更新改造而成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在全市范圍內不斷涌現。其中鼓樓區、玄武區由于高校密布,智力資源密集,共有14個創意產業集聚區,占全市總數近1/3。而下關區、秦淮區由于是傳統的老工業區,大量的老工業廠房為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硬件基礎和發展空間。截至2008年底兩區建設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為8個,且都是依靠傳統產業空間的更新改造建設而成。
3南京創意產業集聚區空間特征及對城市更新的意義
3.1城市空間結構優化
創意產業空間的集聚特征能促使城市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從而改善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表現在對其周邊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快速改善、土地價格的升值、原有城市空間功能的轉變和提升以及大量服務性場所的集聚等方面。由于創意產業需要頻繁的思想碰撞和非正式的面對面交流,因此,在其工作地點周圍催生了大量為創意階層交流提供便利的場所。這些場所的產生不僅提高了區域的品質,也為當地文化氛圍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創意產業集聚區對城市空間的影響還表現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多元混合和大量混合空間的出現。土地利用的多元化不僅帶來了用地類型的多樣化,而且還有利于創意階層之間便利的交流和創意機構之間的融合。作為新興的產業類型,創意產業的生產與服務功能具有多元化、個性化和交叉性等特點。然而,按照建設部公布實施的《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 137―90)》,找不到與“創意產業”相匹配的城市建設用地分類。為準確反映創意文化產業的屬性,南京市規劃局的《南京市控制性詳細規劃計算機輔助制圖規范及成果歸檔數據標準(NJGBBC 03-2005)》,將創意文化產業用地界定為混合功能空間。根據創意產業商務與辦公的屬性特征,以創意文化產業生產活動為主的功能空間規劃為商辦混合用地,以商務辦公功能為主,可兼容一定比例的單身公寓;根據創意產業亦工亦居的屬性特征,布置以居住為主要功能、兼容商業的住宅混合用地。同時,為保證混合用地符合創意產業發展需求,可針對不同性質的混合空間提出具體的產業類型要求,確保不作為創意產業之外功能使用。
3.2城市傳統產業空間置換
南京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其產業結構的調整留下了大量的產業類歷史空間。隨著南京創意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類歷史空間吸引了大量創意企業在此集聚。傳統產業空間通常位于城市優越區位,濱臨河流碼頭或重要的交通樞紐位置,有著良好的交通可達性,同時水、電、氣、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也比其他區域優越。同時傳統產業空間位于城市舊區,保留了傳統居住環境和文化氛圍。傳統產業空間不同于普通辦公和生活空間的內部建筑格局――大規模、連片的廠房和集中的倉庫滿足了創意產業作為展示空間、進行頻繁交流溝通的需要。產業建筑結構堅固、空間高暢、富有工業美感。這些優勢與良好的建筑質量共同決定了傳統產業空間巨大的利用潛力。另外,產業類歷史空間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氣質也成為激發創意階層創意的靈感和源泉。相對低廉的租金更進一步提升了對中小型創意企業的吸引力。
圖2反應了1981年南京工業用地與現今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空間對應關系,通過空間疊合分析和實地調研,南京重點推進的35個都市產業園,有60%是利用舊廠房改造而成。產業類歷史空間不僅為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載體,憑借其特有的優勢滿足了創意產業的特殊需求,而且為創意的萌發營造出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成為吸引更多創意產業和創意階層集聚的文化磁場。創意產業的介入使得傳統產業空間煥發了生機,也為城市更新模式、工業遺產的積極保護提供了新的途徑,同時更具意義的是,還引發了對傳統產業歷史文化的重新審視和思考,為傳統產業文化的延續和發揚提供了新的契機。
3.3城市歷史環境重生
城市歷史環境不同于普通的城市空間,它是城市經長期發展積淀而生的城市環境,它包括以單體形式存在的歷史建筑以及歷史文化區,它是地域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在空間上的投影,對于城市和社會文化的認同以及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城市歷史環境正走向衰落。空間景觀質量較差,空間利用率低,空間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成為城市歷史環境面臨的突出問題。創意產業的介入為城市歷史環境保護性更新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在延伸了城市歷史環境功能的同時,也延續了城市的整體記憶,成為聯系城市發展的空間紐帶。
南京創意產業集聚區呈現出明顯的沿歷史環境風貌區發展的模式,這些區域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濃郁文化氛圍,滿足了創意階層文化休閑的需求,帶給其更多的創意靈感,這些區域優越的自然基礎條件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成為吸引更多創意企業集聚的文化磁場,區域品牌和場所精神也能夠迅速形成。根據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城市歷史環境風貌區的劃定,位于城市歷史風貌區范圍內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占到了65%(圖3)。創意產業在歷史環境的植入實現了城市歷史環境再生和空間價值的提升,而且避免了城市文脈的中斷,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將城市記憶融入了城市整體發展之中。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就是歷史環境重新煥發生機與創意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的成功典范。
4結語
創意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體制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現實需要和必然趨勢。創意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模式,在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城市傳統產業空間置換、城市歷史環境重生等方面對城市更新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只是城市更新模式的一種選擇,城市更新究竟需要采取何種模式是多種因素權衡的結果,反過來,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形成也有著自身的規律,不同性質的創意企業和創意階層有著不同的需求,其區位選擇、園區功能的確定以及園區的內部空間結構都必須針對實際問題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南京市文化局,南京文化創意產業協會.2007年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度報告[R].南京:南京市文化局,2007.
[2]南京市文化局,南京文化創意產業協會.2008年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度報告[R].南京:南京市文化局,2008.
[3]Scott Allen 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M].London:Basic Books,2000.
[4]Florida Ric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5]Keith Bassett,Ron Griffiths.Ian smith Cultural cluster and the city: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J].Geforum,2002(33):165-177.
[6]Joho.Montgomery,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art1:Conceptualizing Cultural Quarters[J].Planning Practice Research,2003,18(4):293-306.
[7]Adam Brown,Justin O’Connor,Sara Cohen.Local music policies within a global music industry:cultural quarters in Manchester and Sheffield[J] .Geoforum,2000(31):437-451.
[8]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南京老城保護與更新規劃研究[Z].南京: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3.
[9]童昕,王緝慈.北京與上海創新性產業比較研究[J].城市規劃,2005,29(4):35-40.
[關鍵詞]環境管理; 大數據; 環境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1-0220-01
1 缺乏全面信息造成統一監管難題
在我國多項法律法規中,《環保法》規定了全國和地方的環境保護統一監管主體,但受各種條件限制,在實際執行中,統一監督管理的落實一直很y。以環評監管工作為例,全國每年僅建設項目環評就有 30 萬 ~ 40 萬個,其中,地市審批的項目占 90% ,省級以上審批的項目占 10% 。為便于統一監管,及時準確掌握全國建設項目審批信息十分重要,但目前審批信息的獲取方式卻并不利于實現統一監管。
在現實社會發展中,目前獲得省級及以下政府部門建設項目審批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環境統計。但由于環境統計工作頻率低、周期長,因此涉及環評管理的統計數據僅能從宏觀上反映全國建設項目的數量、項目投資、主要污染物排放、項目分區域建設等情況,而建設項目涉及的規劃環評信息、建設項目前期建設情況、同一地區多個關聯建設項目情況、建設項目周邊環境現狀、建設項目擬建設周期等都不在統計之列。同時,由于缺少施工期監理信息及建設項目試運行信息,導致建設項目信息和驗收項目信息關聯性差。類似情況也出現在省級和市級環境監管工作中。
同時,統計上報方式也解決不了困擾環境監管的“未批先建”行為。因為統計數據只包括合法項目,違法項目直到產生一定后果或被舉報后,其違法行為才會被發現、處理。另外,無論是哪一級審批的項目,最終都會落到一個具體屬地,并由屬地環境管理部門負責日常監管。但日常監管信息卻很少能及時反饋到上級審批部門,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進而調整和改進審批工作。
再從橫向看,影響環境質量的直接因素就是污染源,但當前針對污染源的各級監管環節存在信息脫節問題,只了解本級或本環節管理的情況,不知道上下級、其他環節監管情況,監管工作被牢牢鎖定在局部。在重重信息壁壘下,監管信息支離破碎,統一監管也成了一道無法完成的難題。
在環境監管信息不暢的情況下,一些地區不符合國家環保規定的建設項目盲目上馬,環保“三同時”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實,一些不當的經濟開發活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甚至一些地區建設項目未批先建、擅自變更、未驗先投、久試不驗等環境違法行為突出,嚴重損害了環評制度的嚴肅性、權威性和有效性。
2 監管信息獲取困難的重要原因
現行環境監管體制不順是造成監管效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環境監管一直面臨著“垂直”雙重領導,“水平”多頭管理,“前后”銜接困難的問題。地方各級環保部門受環境保護部和地方政府的雙重領導,財權、事權主要取決于地方政府,核心業務監管數據也自然呈“層級化”。
在實際操作層面,政府的環境保護職能分散在多個部門,部分部門管理職能重疊,對同一監管對象的信息難免互相矛盾。即使在同一層級,監管各環節也常常“分工明確,協作不足”,整個監管信息呈近“虛線”式的“連接”。
在技術層面,監管信息在各層級間的傳遞方向主要是由下到上。采集數據、上報數據是信息傳遞的主要模式。監管信息從上到下傳遞很少,同一層級之間的橫向傳遞(例如不同省份之間的信息傳遞) 幾乎沒有。由于存在逐級上報、匯總,信息采集時間長,信息量也逐級衰減。各級監管信息標準化不足,導致信息傳遞時失真現象時有發生,比如行業分類代碼不統一,造成分行業統計分析困難。此外,由于橫向信息不流通,各級審批的建設項目難免重復,無法從源頭遏制產能過剩現象。當某一項目進行環評時,由于很難了解到各級環境管理部門在同一區域審批的其他項目的建設情況,特別是已經審批但未完成建設的項目信息,必然造成環境預測累積影響考慮不足,為未來環境質量改善埋下隱患。
3 大數據環境監管的思路
環境監管過程是監管信息“獲取―分析―決策―行動―反饋”的過程。環境監管信息的獲取是否及時、分析是否得當、利用是否有效,決定著環境監管工作的成敗。
從統計分析角度來看,統計是對多個指標數據的處理、加工、分析過程。現行環境監管注重的信息主要還是結構化信息,一般是表格化利用方式,數據的維度通常不會很多,傳遞的信息也很有限,決策參考價值相對不高。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蘊含著豐富潛在信息的海量數據大量涌現,利用海量數據交換、整合、分析,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將成為未來環境監管的主流模式。正如 2015 年 8 月 31 日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所述,“全球范圍內,運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正成為趨勢……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大數據部署,深化大數據應用,已成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推動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需要和必然選擇”。另外,互聯網的應用也正在從深化民生服務到面向市政管理的應用發展,并將開啟產業互聯網的時代。
3.1 具體構想
實行大數據環境監管,需要解決數據共享與資源整合、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相關信息平臺的建設和應用等問題,才能最終實現統一監管的目標。關于大數據環境監管的具體構想如下:首先,實施環保大數據戰略,制定環保大數據系統規劃,建設環保數據服務、共享、技術和管理體系,夯實環境監管智能化大數據的基礎;
其次,建設“云監管”平臺,對來自部門、企業與社會的更為分散的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源進行更為精準的分析,以大數據快速洞察問題和快速采取行動為抓手,改變傳統環境監管模式;
最后,利用 3S 技術和智能技術,建設環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將大數據空間化、可視化、關聯化,對違法行為快速甄別、精確打擊。
3.2 監管流程
大數據決策和傳統決策方式有所不同,其區別主要在于大數據決策在傳統的目標驅動決策的基礎上增加了數據驅動決策,形成雙向決策創新能力。傳統方式需要靠人的經驗和直覺做出決策,而在大數據情形下,人們可以依靠證據,而不是直覺。因此,大數據具有創新管理的潛力。許多應用案例表明,數據驅動的決策往往是更好的決策。基于大數據的環境監管決策流程如圖 1 所示。
3.3 監管平臺
大數據環境監管的核心是構建和應用智能化環境監管平臺。該平臺將具備質量校核、統計分析、預測預警和公眾查詢四大基本功能,業務化運行的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可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任意調取全國審批的項目環評報告書進行技術校驗,及時發現和糾正不規范審批行為;
二是可對全國審批、驗收的建設項目環評報告書有關信息進行實時分析統計,為管理人員提供全國項目審批、驗收數量、區域分布、排放情況和有關環境保護措施信息;
三是可對進入紅線的項目和對超過區域環境承載力布局、運行的項目進行實時預警;
四是可為公眾提供及時、準確的環評管理信息和公眾參與互動平臺。
[關鍵詞] 計算機犯罪 證據調查 偵查策略
自從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提出計算機網絡安全的概念后,計算機網絡安全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信息化,計算機廣泛應用于經濟等各個領域,隨之而來的各種犯罪紛至沓來。計算機經濟犯罪偵查學這門年輕的學科也應運而生,面對其他公安學科的競爭與挑戰,計算機經濟犯罪偵查學意欲何為,出路何在?每一個有志于計算機經濟犯罪偵查研究的學者都應該捫心自問,并進行深刻的反思。
一、計算機犯罪司法檢驗學(Computer Forensics)基本概念
目前,打擊計算機犯罪的關鍵是如何將犯罪者留在計算機中的“痕跡”作為有效的訴訟證據提供給法庭,以便將犯罪者繩之以法。此過程涉及的技術便是目前人們研究與關注的計算機司法檢驗(Computer Forensics)技術,也稱計算機取證技術。它是計算機領域和法學領域的一門交叉科學。目前有關計算機司法檢驗學(計算機取證)的定義也有多種,如Lee Garber在IEEE Security發表的文章中認為,計算機取證是分析硬盤驅動、光盤、軟盤、Zip和Jazz磁盤、內存緩沖,以及其他形式的儲存介質以發現犯罪證據的過程。計算機取證資深專家Judd Robbins對此給出了如下的定義:計算機取證是將計算機調查和分析技術應用于對潛在的、有法律效力的證據的確定與獲取。計算機緊急事件響應組和取證咨詢公司New Technologies進一步擴展了該定義:計算機取證包括了對以磁介質編碼信息方式存儲的計算機證據的保護、確認、提取和歸檔。SANS公司則歸結為:計算機取證是使用軟件和工具,按照一些預先定義的程序,全面地檢查計算機系統,以提取和保護有關計算機犯罪的證據。
因此,計算機取證是指對能夠為法庭接受的、足夠可靠和有說服力的、存在于計算機和相關外設中的電子證據(Electronic Evidence)的確定、收集、保護、分析、歸檔及法庭出示的過程。
電子設備中的一些信息可以直接作為證據使用。但由于電子信息是潛在的并且通常與大量無關的信息資料共同存在,有時信息已被刪除。因此大多數情況下需要通過專門技術方法檢驗。此外,計算機司法檢驗可以通過科學技術方法證明一些電子證據的真實性。
二、計算機犯罪現場的保護和勘查
現場勘查是取證的第一步,這項工作可為下面的環節打下基礎。凍結目標計算機系統,避免發生任何的改變、數據破壞或病毒感染。繪制計算機犯罪現場圖、網絡拓樸圖,在移動或拆卸任何設備之前都要拍照存檔,為今后模擬和犯罪現場還原提供直接依據。
必須保證“證據連續性”,即在證據被正式提交給法庭時,必須能夠說明在證據從最初的獲取狀態到在法庭上出現狀態之間的任何變化,當然最好是沒有任何變化。
整個檢查、取證過程必須是受到監督的。也就是說,所有調查取證工作,都應該有其他方委派的專家的監督。
積極要求證人、犯罪嫌疑人配合協作,從他們那里了解操作系統、儲存數據的硬盤位置、文件目錄等等。值得提及的是,計算機犯罪的一個特點是,內部人員作案比例較高,詢問的當事人很可能就是犯罪嫌疑人。
1.分析數據
這是計算機取證的核心和關鍵。分析計算機的類型、采用的操作系統,是否為多操作系統或有隱藏的分區;有無可疑外設;有無遠程控制、木馬程序及當前計算機系統的網絡環境。注意開機、關機過程,盡可能避免正在運行的進程數據丟失或存在不可逆轉的刪除程序。
分析在磁盤的特殊區域中發現的所有相關數據。利用磁盤存儲空閑空間的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數據恢復,獲得文件被增、刪、改、復制前的痕跡。通過將收集的程序、數據和備份與當前運行的程序數據進行對比,從中發現篡改痕跡。
2.追蹤
上面提到的計算機取證步驟是基于靜態的,即事件發生后對目標系統的靜態分析。隨著計算機犯罪技術手段升級,這種靜態的分析已經無法滿足要求,發展趨勢是將計算機取證結合到入侵檢測等網絡安全工具和網絡體系結構中,進行動態取證。整個取證過程將更加系統并具有智能性,也將更加靈活多樣。
3.提交結果
打印對目標計算機系統的全面分析結果,然后給出分析結論:系統的整體情況,發現的文件結構、數據、和作者的信息,對信息的任何隱藏、刪除、保護、加密企圖,以及在調查中發現的其他的相關信息。標明提取時間、地點、機器、提取人及見證人。
計算機經濟犯罪的認定和處罰主要在于計算機證據的收集,這也是“證據裁判主義”的基本要求。采取保護原始數據,使用拷貝,分析數據的計算機系統及輔助軟件等網絡偵查技術和方法去收集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痕跡、物證,對獲取的證據妥善保存,不能存在使它發生損壞、更改等失去法律效力的事件。
參考文獻:
[1]唐學亮:《試論中國偵查制度的特異及偵查學的改造》,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6期
[2]盧開澄:《計算機密碼學――計算機網絡中的數據保密與安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版
[3]趙長明:《經偵哲學的思考》.《商場現代化》,第510期
【關鍵詞】創新 柔性管理 教師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198-02
一、前言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在這一時期抓住機遇以及克服挑戰的話就可以得到快速的發展,而這一目標實現首先要有的前提就是要具備創新意識,開展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創新,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靈魂,事物得到創新才能得到發展,社會創新的產生還是要從教育活動入手,通過教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性人才,才能更好的致力于社會的發展。在整個教育活動中,學生創新性意識的培養還需要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來實現,因此,教師的素質與專業教學能力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師資管理對于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在教師的管理中引入了柔性管理,并將這一管理進行創新,以此更好的對教師進行管理,促進教師的創新精神培養,提高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創造性、積極性,更好的服務于對學生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創新性人才。
二、柔性管理的含義與內容
柔性管理不僅是知識經濟時展而來的產物,而且也已經成為了現代管理理念的重要標志。柔性管理的理念最早是起源于企業的發展中,強調的是以人為主從而進行有效的管理,正是由于柔性管理在管理方面可以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這一管理模式也不僅僅局限在企業的管理方面,而是被廣泛應用于其他的管理層面。所謂的柔性管理,并不單單指的是柔化的管理,這一理念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
(一)內在驅動性
柔性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以人為主,強調要尊重、理解、信任、激勵人,主張人是事物組織的重要參與者,認為事物發展的好壞與否最為關鍵的主導還是掌握在人手上,主張采取非強制方式,從人的內心去激發人的內在潛能、積極性、對工作的熱情以及創造性,從而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促進整體性發展。
(二)持久影響力
柔性管理更為側重的是通過這樣的管理模式,挖掘員工的內在潛能和資源,提高員工對工作的自覺性,從心理上促進員工愿意為工作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盡管這一目標要想實現難度系數較大,受到很多的因素影響,但是一旦實現,就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戰斗力,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三)簡單靈活性
柔性管理在管理的方式方面更加強調的是弱化等級觀念性,精簡組織結構,加強員工管理的靈活性,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員工的創造性。與此同時,提升管理跨度,加強組織管理的靈活性,使得組織與組織成員能夠積極的應對不斷變化的形式,以此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
(四)有效激勵性
柔性管理注重員工在發展過程中的多方面要求,關注員工的個體成長以及全面發展,滿足員工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合理化要求,而且也會給與有效的激勵形式,以此來激發員工在工作中的積極性與熱情,激發員工的潛能,推動員工與組織的共同發展。
三、柔性師資管理創新的途徑
由此可見,將柔性管理模式應用到師資的管理中,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在師資的管理中應用好柔性管理呢?本文從創新的角度出發,對此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一)從民主出發,實施有效的柔性管理
從柔性管理的含義中可以得出,在師資管理中的柔性管理要做到民主性。民主性的柔性管理主要包括的是兩個方面:一是保證教師參與管理或對管理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二是管理者不能采用強硬的方法去實施自己所下達的政策,而是需要用民主、說服教育方法來讓教師接受。為此,民主性的柔性管理模式實現的途徑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首先,學校的管理者要不定期的組織座談會,將學校的教師組織起來,座談會上沒有主題、不設框架,讓參與其中的教師可以暢所欲言,不僅可以讓教師在置身于輕松的氛圍之中相互交流,而且有利于促進管理能力的提升。其次,學校管理者還可以組織研討會,為教師創造一個輕松自然的溝通環境進行學術上的交流,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性,提高教師的創新精神。第三,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作用,為教師的教學、個人職業規劃發展、教師心理困惑等各個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于指導。最后,對于教師在思想認識方面存在的不同見解,要用討論的方法予以解決,而不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讓教師屈服,與此同時,也要加強教師的權利,讓管理者實施的措施受到教師的監督,而且將教師參與決策的措施落到實處。
(二)完善柔性管理方式,促進發展
柔性師資管理要遵守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從多個方面入手來實現這一目標。第一,在師資管理中要做到科學用人,加強高素質、高能力的教師隊伍的建設,在人才的選擇方面,尤其是高素質人才的引進方面要不拘一格,有效提升師資隊伍的建設;在人才的培養方面,以崗位分類管理來促進教師資源結構的優化,使得師資得到合理的配置。第二,培訓在教師的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僅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有著顯著的提升作用,而且在管理方面也有著非常突出的作用。為了發揮培訓的作用,需要根據教師個體差異與培訓需求,設定有針對性的分類培訓方案,在方案設定之后還需要優化培訓內容,培訓內容不僅要包括對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方面,更要涉及到人際交流、校園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使得教師能夠接受良好的培訓活動促進自己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提升。第三,考評工作是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柔性管理下的教師考評工作要強調個體參與,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之上進行有彈性的考評。在考評過程開展中,需要注意考評指標的差異性以及靈活性,在尊重教師之間差異性的基礎上,以此彰顯考評的科學性,與此同時,考評工作還需要注重及時性以及監督性,完善考評的反饋機制,提升考評的及時性,做好教師的考評工作,從而進行良好的管理。
(三)樹立以人為本柔性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教師這一份職業與其他的職業存在明顯的不同之處在于教師是一份教書育人的職業,更是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巨大力量的職業,由此可見,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在教師管理層面采用柔性管理模式更加能夠激發教師的高度責任感和自覺性,激發教師在工作中的創造性,提高教師自我約束以及控制的能力。在柔性師資管理模式創新的過程中,首先在理念上就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理解、信任以及尊重教師的基礎之上,開展有效的管理對策來激發教師的內在潛能,促使教師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提高自身的素養。其次,在以往的師資管理過程中,往往都是以嚴謹、等級化為主,但是這樣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無法凝聚人心,發揮不了有效積極的作用,因此在柔性管理模式下就倡導扁平式的組織結構,既講分工又講合作,減少管理層級,加大管理的靈活性,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以此完成管理目標,提升管理水平,促進共同發展。
四、結束語
在教育活動中,采用柔性管理模式進行師資的有效管理,有利于提升教師的素質與專業水平,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讓教師更好的服務于教學活動,為社會培養所需的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徐木興.高校柔性師資管理模式創新路徑與策略研究[J]. 高教探索. 2016(02)
[2]張安安.新時期高校師資管理改革及其途徑[J]. 經濟師. 2015(11)
[3]李巍.對高校師資管理的幾點認識與思考[J]. 時代教育.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