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發展科技的重要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藥膳是中國傳統醫學和飲食文化共同孕育的一枝奇葩,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防病治病之有效措施,故歷來受到人們的青睞。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齡化、疾病模式的改變以及受到“回歸大自然”思想的影響,藥膳這種藥食結合、養療一體的傳統醫療保健方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從而大大促進了中國藥膳學的發展。
近年來,各種類型的藥膳研究培訓機構、藥膳餐廳紛紛建立,部分醫院、康復中心相繼成立了藥膳食療科,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日益增多。但繁榮的背后也隱藏著一系列的問題,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藥膳學的研究更多的是低水平的重復,其應用價值也遠未得到應有的體現。本文就藥膳事業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予以探討。
1 加強基礎研究,深化藥膳理論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不能脫離基礎研究,藥膳也不例外。藥膳是以食物和中藥材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兼具藥物防病治病和食品營養保健雙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組方和運用均是在中醫藥基礎理論和防治原則指導下進行的,其加工制作過程則需要以烹飪理論為依據。所以,如果脫離了中醫理論和烹飪理論的指導,藥膳的發展就失去了源頭活水。
目前,有關藥膳食療的專著較多,但大多偏重于介紹藥膳食品的加工制作技藝而疏于藥膳配伍組方理論的探討,即便是有所論述也缺乏系統性、完整性,難以適應藥膳教育和普及工作的需要,更無法滿足藥膳學科全面發展的需求。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專門從事藥膳研究的高層次人才很少。在中醫界,藥膳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一種應用技藝,中醫理論或臨床學者一般只是在相關研究過程中因為對藥膳感興趣而間或有所涉獵,專門投入精力研究藥膳理論的并不多見。由于投入不足、人員分散等諸多原因,使中醫藥膳學的基礎研究相對薄弱,理論不能得以深入發展,藥膳學至今未能形成獨立發展的態勢。
為了強化基礎研究,促進藥膳理論的發展,首要的問題是培養藥膳研究的專門人才,促進學科的獨立發展。
2 提倡學科分化,培養專門人才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為世人嘆為觀止的飲食文化,也形成了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傳統醫學。藥食同源,藥膳學是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烹飪技藝相結合形成的專門學科,是中醫學和烹飪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有機結合、共同孕育的產物。藥膳學綜合了這兩門學科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其理論基礎源于中醫理論體系,其加工制作方法源于烹飪技藝,兩者缺一不可。
藥膳學的淵源和特點決定了藥膳學科的從業人員必須既具有深厚的中醫理論造詣,又具備烹飪學、飲食營養學的專門知識。在高等中醫藥院校中,藥膳學作為選修課,其教學目的僅僅在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主要講授藥膳理論,對藥膳操作技能少有涉及。烹飪專業的學生一般只是學習某些藥膳的制作技藝,對藥膳配方理論幾乎全然不知。所以,培養兼具相關學科知識的專門人才是促進藥膳學科縱深發展的必由之路。藥膳學必須脫離中醫學或烹飪學單一學科的束縛,應該創造條件促進學科的分化和獨立發展。
3 整理存世文獻,挖掘有效配方
藥膳具有藥食結合、養療一體、風味獨特、療效確切等特點。應用藥膳的終極目的是充分利用藥物和食物的性能、功效,來調整身體各方面的生理功能,以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提高藥膳療效是促進藥膳學發展的重要環節。
食療學是中醫學的分支學科。中醫學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難以計數的藥膳食療配方,這是藥膳學發展的不竭源泉。現在大量的藥膳學書籍主要是整理、轉載和引用歷代醫家的藥膳方劑,其中不乏盲目傳抄者。為了提高藥膳的療效,體現其實用價值,當務之急是系統整理古代藥膳文獻。首先要分類匯集藥膳方劑,從專業的角度篩選有代表性的養生治療方劑;之后要利用現代研究方法將篩選的處方進行觀察,從中挖掘出療效確定、適合推廣的有效配方。否則,藥膳只能淪為豪華宴席上的點綴或成為民眾的心理安慰,并最終失去生命活力。
4 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眾認識
藥膳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百姓喜聞樂見的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身健康的維護和疾病的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普遍追求安全有效的無傷害性保健治療措施,從而使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藥膳食療在養生保健及各種慢性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優越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然而,由于傳統文化的逐漸淡化,人們對中醫知識的了解越來越少,對中醫理論的認知越來越困難。所以,人們雖然有利用藥膳防治疾病、實現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但在運用藥膳的過程中卻存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誤補、蠻補造成的悲劇也不鮮見。目前藥膳普及工作尚屬空白,專業人才極其缺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現實的情況是:人們對藥膳要么缺乏了解,要么雖然有所了解卻不能正確合理地加以運用。
所以,民眾不僅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藥膳常識,更需要具有專業知識的藥膳師對其飲食生活予以督導,通過一日三餐改善體質。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必須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眾的認識。應該用科普書籍、音像制品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藥膳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傳授藥膳制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具體使用方法。要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完整性、科學性、實用性和普及性。民眾廣泛參與藥膳實踐活動是推動學科發展的動力。
5 規范藥膳市場,進行資質認證
經濟的發展將藥膳推向市場,但現在的藥膳市場并不規范。由于利益的驅使,藥膳受到很多餐飲業的追捧,很多餐飲從業人員在不具備起碼的中醫常識的情況下從事藥膳制作工作,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地制作幾個所謂的藥膳菜品。
在配伍完善的藥膳食療方中,要求其中的各種原料在寒熱性質上要一致,五味取舍要合理,歸經選藥要準確,功效主治要協同,使成品的整體作用遠優于每一種原料作用的總和,以取其最佳療效。若搭配不當,輕則藥力盡消,甚則傷害機體。所以,規范配伍、合理應用是藥膳實踐的基本要求,否則,不僅不能發揮藥膳的優勢,反而使人們對藥膳的作用產生懷疑、甚至形成抵觸情緒。
藥膳市場的混亂是阻礙藥膳發展的原因之一。所以,應該對藥膳餐廳和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和資質認證才能上崗,這是藥膳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6 開展市場研究,開發藥膳產品
藥膳食品不獨為國內民眾所習用,而且逐漸受到國際市場的歡迎。由于食療藥膳食品不但能防病治病,有利于人體健康,并能豐富人民生活,使飲食品種增加新的內容,所以廣大民眾對其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的要求均有很大的提高。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藥膳食品的制作加工應該突破傳統的方法,與時俱進,才能步入現代化工業生產的行列。傳統的藥膳食品可以通過創新劑型、改進加工方法、合理引進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組織大規模生產等方式適應社會需求。
(一)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現狀
1、加工貿易額在總貿易額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并且以進料加工為主
2001―2004年外貿出口中,加工貿易在總貿易額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加工貿易出口金額均大于一般貿易出口,并且差額趨于擴大;而進口金額卻低于一般貿易進口。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早期是以來料加工為主,直到1989年進料加工進出口額首次超過來料加工貿易額,達53.1%。此后進料加工一直是加工貿易的主要形式。從表1中可以看出,加工貿易中進料加工貿易總額不斷擴大,到2004年,已是來料加工貿易總額的3.5倍。
2、加工貿易企業主體性質為外商投資企業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外商在華直接投資進入,2003年依然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實際使用外資535.05億美元,同比增長1.44%,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已有近400家在華投資設廠,外商投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節節攀升。2003年我國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已達3220億美元,占全國加工貿易總額的79.6%。另外,我國國有企業或民營企業等內資企業的來料加工業務也主要是由外資經營管理的。從總體上看,外資經營的加工貿易約占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的90%左右。
3、加工貿易在我國的區域分布不均衡
我國加工貿易是從東南沿海開始發展起來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山東、福建、浙江沿海開放城市。2002年僅廣東省就占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的52.5%;江蘇省加工貿易進出口達371.5億美元,增速高達48.3%。上海、山東、福建3個省市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額也都在100億美元以上;而西部10省、市加工貿易合計僅占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4%左右。在2004年我國地方累積進出口貿易方式進出口額中,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六省、市加工貿易總額占全國加工貿易總額近86.4%;而加工貿易總額位于后10位的省市自治區占全國加工貿易總額比重不到6%。加工貿易的這種地區分布特征,是外商直接投資地區分布結構的反映。同時也使經濟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的資金、勞動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大量流入東部地區,給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4、加工貿易產品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品向以機電產品為主的資本密集型及技術密集型的產品轉變
我國早期加工貿易從服裝、鞋帽、紡織、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起步,發揮了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目前,機電產品在加工貿易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據海關統計,2002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機電產品1170億美元,增長32.5%,占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65%。2003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2274.6億美元,增長44.8%,占全國總出口的51.9%,拉動全國外貿出口增長21.6個百分點。其中,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1701億美元,同比增長45.4%,對全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貢獻率75.4%,占全國機電產品出口的74.8%,占全國加工貿易出口的70.3%o。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加大,體現了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的檔次提高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態勢。
5、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發展迅速,遠遠超過一般貿易,并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導
1996年以來,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一枝獨秀,成為高技術產品出口的絕對主力(參見圖1)。這一現象與我國高技術企業性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高技術企業中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導,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最主要發展動力,并且在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參見圖2)。2002年和2003年,我國部分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分別為677.07億美元和1103.2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所占比重分別為89.5%和89.7%。其中,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為556.58億美元和942.7%,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中分別為82.2%和85.5%。加工貿易尤其是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增長源泉。
2004年,在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的各類企業中,三資企業依然占據主導位置(參見圖3)。進口、出口分別突破千億美元,在全部高技術產品進口與出口的比重分別達到77.6%和87.3%。其中外商獨資企業的進出口占全部高技術產品的比重均在50%以上,合資企業所占比重均在20%左右。與上年相比,外商獨資、合資企業和我國私營企業的進出口額增長速度都很快,超過40%。尤其是私營企業高技術產品的出口額比上年增長67.6%,分別高于外商獨資、合資企業10個和23個百分點,在各類企業中出口增長速度最快。
(二)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現階段特征
1、傳統制造業加工貿易比重趨于穩定,逐漸達到增長的拐點
從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傳統制造業加工貿易是我國參與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產業分工與轉移的起點,通過加工貿易承接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某些中等技術產業,充分發揮了我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沿海地區地理條件優越等,發展“兩頭在外”的輕紡和機電產業,擴大出口。經過20多年的加工貿易發展,國內本土企業競爭力日益提高,并逐漸取代了這些加工貿易企業,貿易方式逐步向一般貿易轉變。因此,這一類加工貿易的增長率開始下降,并最終為我國本土企業一般貿易所取代。
2、在區域分布格局上,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發展階段與程度明顯失衡,將遏制我國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過程中,加工貿易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東部沿海城市和地區,其在總加工貿易中的比重已經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并且,當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發展到第四個階段的時候,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似乎還沒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仍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的中間原料的生產領域,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有些學者把原因歸結為中西部地區的區位劣勢,這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加工貿易在沿海和內地之間還沒有形成一種有效的傳遞和轉移機制。這對于我們進一步挖掘我國勞動力優勢,發展加工貿易,平衡地區發展,形成合理產業階梯在未來均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3、外商投資企業技術水平逐漸提高,使高技術產品加工貿易比重持續增長,是我國加工貿易升級的機遇
加工貿易發展與吸引外商投資有較強的相關性,尤其是高技術產業加工貿易。據賈曼麗(2003)對我國加工貿易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一般貿易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以及外資企業進出口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三者之間進行的相關性檢驗,表明外資企業的投資方向向著加工貿易方向轉變,加工貿易比重大幅度上升與一般貿易比重的下
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資企業的投資轉向加工貿易造成的。外資投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地位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并且外商投資企業的國別來源和性質進一步高級化。這表明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仍處于產業塑造階段,外資高技術產業加工貿易處于主導地位,其作用不可低估。但我們也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現階段外資高技術企業在我國從事高技術產品加工組裝業務為主,離真正意義上的“高技術”還有差距。如何利用外資高技術企業加工貿易升級加快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塑造,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二、加工貿易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加工貿易增值率。增長緩慢
隨著我國加工貿易中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貿易的增加值理論上說應該不斷的增大。但事實上,我國加工貿易整體附加值的增長非常緩慢,甚至某些部門出現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趨勢。如2001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率為25.2%,不僅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而且低于我國制造業1.2個百分點。這主要是由于兩方面的原因導致的:其一,加工貿易結構仍以傳統勞動密集型加工為主。我國加工貿易主體仍處于國際分工的低端,多為低技術生產環節,這些環節技術含量不高、進入門檻較低,而且世界上存在較多同類型加工經濟國家,使國際市場上該類產品處于供給過量狀態,價格不斷下跌,產品附加值也不斷下降。其二,外資支配著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是我國加工貿易增值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外資控制加工貿易的“兩頭”,因此,其通過限制性商業慣例、轉移定價等方式,控制了生產過程,人為降低增值率。根據近些年的加工貿易統計數據,我國無論是加工貿易比重,還是外商投資企業在加工貿易所占比重依然表現出強化的趨勢,因此,對我國加工貿易如不加引導,整個加工貿易的增值率仍可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工貿易與其他產業間的關聯程度低,抑制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如果加工貿易中間投資品由東道國提供,且其最終產品的技術含量較高,那么它對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間投入品的技術含量要求也必然相應提高,這就會帶動東道國提供中間產品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產生所謂的技術“溢出效應”。這些技術改造在大范圍內進行時,產業結構隨之改善。然而,我國目前開展的加工貿易,不僅技術含量低,中間投入品主要依靠進口,沒有實現國內替代,而且對其他企業和地區的輻射力度不大,因而很難實現產業結構的改善與升級。另外,由于加工貿易實施“兩頭在外”的出口導向戰略,大量進口相關的原料,影響了我國國產的相關原材料生產的發展。
(三)加工貿易的“出口導向”性使國內產業易受世界經濟形勢影響,加劇了國際間貿易摩擦,并且不利于國內產業向非價格競爭戰略轉變
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從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起步,雖然目前產品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產品結構中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仍然過大,服裝、紡織、機電零部件等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加工貿易的主導產品。這類產品的生產技術已經普及標準化,需求對收入的彈性小,出口增長乏力。同時,來自東盟、印度、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同類產品的競爭壓力,使我國這類加工貿易發展空間狹小。雖然當前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上升,但真正體現技術水平和要素含量的先進技術設備和重要中間投入產品等均未能實現國內生產替代。因此,以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為主導的加工貿易仍然表現出明顯的出口導向性,造成我國機電產品、高技術產品對世界經濟變化的高度敏感和對外部需求的高度依賴,加深了這些產業的不穩定性。2004年,我國外貿依存度已接近75%①,這么高的外貿依存度與我國傳統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典型的“大進大出”模式密切相關。一定程度上成為我國與發達國家貿易磨擦的重要原因。按照原產地規則,加工貿易中大量為其他國家和地區加工的產品再出口,加工貿易中大量的進口部件被計人到我國出口額,擴大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增加了貿易磨擦。近來發達國家針對我國的貿易限制和反傾銷案件越來越多,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四)基于我國加工貿易結構區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沿海地區開展加工貿易的勞動力優勢逐漸喪失
廉價勞動力優勢是支撐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隨著我國沿海地區加工貿易迅速發展以及生活費用的不斷提高,勞動成本不斷上升,勞動力優勢開始削弱。另一方面,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緩慢,也制約傳統產業發展。隨著自動化和信息技術的日臻成熟,發達國家積極將新技術廣泛用于改造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勞動生產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產業的性質也發生了改變。因此,如果不盡快解決我國加工貿易結構分布區域上的巨大差異,發掘我國勞動力潛力,并實現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國在加工貿易中的勞動力優勢將很快喪失。
(五)加工貿易發展導致我國制造業出口結構與制造業產業結構的某種背離,影響產業的整體協調發展
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是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為主,而出口卻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原因之一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以及加工貿易的主導地位。我國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部門,為我國貿易增長和貿易結構升級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這種貢獻主要依靠的是以進料加工為主的加工貿易形式。從制造業各個部門的產值規模來看,外商投資企業更多地集中在服裝、電子通訊設備等勞動密集型部門。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的高速發展,實際上提高了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比重。原因之二是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背離。我國的產業政策鼓勵“進口替代”,促進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發展;而貿易政策則提倡“出口導向”,刺激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的增長。我國制造業中資本、技術密集度較高的主要是低效的國有企業,屬于一般貿易。一方面享受著貿易保護和產業傾斜政策;另一方面由于技術進步較慢,出口能力不高,“進口替代”在低水平上不斷重復。由此可見,兩種政策的偏差導致出口部門與國內部門的關聯脫節,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整體協調發展,大大降低了我國產業升級潛力。
三、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長期戰略與對策
促進加工貿易的“落地生根”以及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包含以下三個層次的涵義:首先,應把引進來(完善投資環境和提升配套能力,引進大跨國公司的核心技術與業務)、扎下根(允許加工貿易企業有一定的內銷比率,使加工貿易企業與本地市場形成密不可分的經濟聯系)、本地化(鼓勵本地企業主導的進料加工貿易)作為不同階段的目標和任務,創造產業、產品、工序的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良性機制(如開放競爭、加快模仿、主動配套、聯合開發、尊重產權)。其次,加工貿易應由加工貿易制造為主逐步向采購、加工制造、分銷服務、售后服務以及研發、
信息咨詢等方向轉型升級。這實質上是沿著價值鏈逐步由低向高、由簡單向復雜、由生產向綜合服務和全球運營方向轉型升級。最后,加工貿易的未來轉型升級應與新發展觀相一致,抵制對經濟、社會和自然有長期負面影響的投資、生產、和服務性活動。促進加工貿易“落地生根”以及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這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即利用發展加工貿易所積累的人才、技術、市場、管理以及資金等“溢出效應”,促進加工貿易的“落地生根”,培植本地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優勢互補和配套合作,加強產業集聚,提高經濟增長的自主性,增強對跨國投資綜合吸引力;隨之,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形成良性循環。具體而言,應當包括以下方面任務:(1)加工貿易的產品結構升級,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基礎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等;(2)加工貿易的產業鏈延伸,重點培育研發、設計產業和倉儲、物流業;(3)加工貿易的適度重型化,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和精細石化產業;(4)加工貿易的空間布局優化,重點平衡沿海和內陸間的加工貿易轉移,為沿海地區傳統加工貿易產業的優化升級提業聚集平臺;(5)加工貿易的組織方式優化,促進傳統產業轉型。進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與競爭力,從貼牌生產(OEM)向原創設計制造商(ODM)、原創品牌制造商(OBM)方式升級;(6)加工貿易服務支持體系優化,探索促進加工貿易優化升級支持性政策體系和生產服務體系,發展包括技術研發在內的服務能力。當然,我們要承認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地區上不平衡的事實。在區域布局上,把握梯度推進,循序漸進原則,解決就業與加工貿易升級的矛盾。鼓勵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傳統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或是向境外開展加工貿易,保持沿海地區在信息、服務的經驗和優勢,實現“沿海接單、內陸生產、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貿易模式。
(一)實施加工貿易“落地生根”的具體措施
1、關于中間產品的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
中間品采購率低是加工貿易本地化率低的表現,其最主要原因是加工貿易稅收政策的問題。加工貿易稅收政策,包括免征加工貿易進口品關稅政策和免征出口產品增值稅的政策,這是我國加工貿易中間品本地化率低的根本原因。
(1)改變我國投資、稅收等政策幾乎都向下游最終產品傾斜的狀況,為中上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出口退稅制度,提高加工貿易的國內采購率。將出口退稅政策擴大到中間投入品,對來料加工企業的國內采購同樣實行退稅。提高來料加工企業國內采購的積極性,引導加工貿易更多地采用國產料件,促進我國原材料、零部件、設備出口,推動國內上游產業的發展。制定和完善“以出頂進”的政策,對來料加工使用國產料件的實行出口退稅政策,對進料深加工結轉所用的國產料件實行“免、抵、退”政策。現階段,這一措施不可能全面實施,但可以選擇出口加工區的“封閉式”管理模式下,加工貿易企業分類中資信較高的企業試行。如有關部門可對資信好的A類加工貿易企業和大型跨國公司的定貨合同采取免審,而對其他加工貿易企業的定貨合同及國內企業供貨采取嚴格地審查、登記和監管,也可配合現行加工貿易銀行保證金臺賬制度對加工貿易進口國產料件進行監管。這樣可以鼓勵國內產業為這些大型加工貿易企業做配套生產,這種溢出效應影響更深遠、范圍更廣。
(2)對我國中間品產業企業的自身改造,提高國產中間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力爭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標準。國內中間品與進口品在質量上、技術含量以及價格上仍存在差異,不能完全替代。如果使用國內中間品,可能會造成整個產品出現不配套,或降低了產品的質量,從而影響了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大型跨國公司開展加工貿易時,選擇進口中間產品,而不愿從我國采購中間產品。一方面,國家應發揮在標準方面信息優勢,收集國外跨國公司生產過程中產品工序、規格等方面的標準,引導國內企業技術改造向著國際標準的角度轉變,建立加工貿易需求料件信息庫,給予本國料件生產企業以信貸支持。利用稅收、用地等方面的優惠促進中間產品生產者對現有生產方式進行技術改造,如對技改所需要的設備、資本品可以允許加速折舊、以及允許預提R&D準備金等鼓勵措施。另一方面,鼓勵外資進入上游產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提升我國中間品產業的科技水平和競爭力。我國現行外資政策更多鼓勵外資進入下游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外資政策應適當調整。制定更為優惠和靈活的政策,引導外資進入上游產業,將關鍵設備和零部件生產環節設在我國,由核心企業的進入帶動我國配套企業的進入,通過學習模仿逐步提高我國中間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
2、延長產品生產加工鏈條,促進深加工結轉
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產品增值率的提高,依賴于加工鏈在我國境內的延伸,而深加工結轉是加工貿易企業國內采購的主要方式。目前,深加工結轉主要是手冊對手冊的結轉,即辦理轉關深加工的轉出企業,憑借外經貿部門的批準文件、《申請表》、《登記手冊》、購銷協議等,向所在地海關部門提出申請;轉入企業憑借《申請表》、《登記手冊》、購銷協議等向轉入地海關辦理審批手續。這種手冊對手冊的結轉方式比較適合產品單一、購銷渠道簡單的加工貿易情況。但不適用于所需零部件結轉種類繁多,購銷渠道復雜的加工貿易情況。也就是說,如果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同時與多家企業保持料件結轉關系,并且分別屬于不同關區,那么這些轉出企業手冊上的產品價格、數量、供貨期限等都必須協調一致,其中一本轉出企業手冊上的產品內容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其他手冊的執行,造成轉入企業的一本手冊難以對接轉出企業多本手冊的矛盾。并且,轉關查詢核實需耗時1至2個星期,嚴重影響了周轉速度和貿易效率,一些外資企業對轉關產品,不得不采取先出口香港后進口的做法,徒增經營成本。此外,國家對加工貿易商品進行分類管理,對某些敏感商品實行“不允許轉廠”政策,并且對企業“轉廠”所需購匯、付匯、退稅制定了較為嚴格的限制,客觀上為順利“轉廠”設置了障礙,降低了結轉效率,不利于產品增值率的提高。因此,我國應加緊制定并實施簡便易行的結轉深加工管理操作辦法,從企業實際出發,將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注意提高加工貿易的便利化程度,通過電腦聯網查詢等方式及時調配加工貿易中的半成品,以提高加工深度,延長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鏈。適當放松對加工貿易中深加工結轉的政策,調整前提是規范良好的深加工結轉秩序,提高加工貿易企業的信用水平,并以此作為約束違規行為的重要依據,以促進加工貿易“轉廠率”的提高,從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長在我國的增值環節。
(二)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
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包含以下兩層涵義:一是對加工貿易區域分布不均衡現狀加以調整,以適應國際
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二是對現存傳統加工貿易企業的功能深化,包括向上游產業鏈推進,重點發展研發和設計產業;在中游產業鏈精選,從事高價值低物耗產品制造;向下游產業鏈延伸,促進國際物流配送的服務企業的發展,促進加工貿易與服務貿易的結合。三是積極配合國家吸引外商投資政策,引導發達國家將高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引入我國。
1、實現加工貿易的地區間轉移和協調發展
對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理解,應當建立在我國沿海與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存在差距的事實基礎上,應當在加工貿易政策促進上體現出對中西部、沿海地區的差別對待。
(1)利用加工貿易,加強地區經濟間的協調發展。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發展到今天,面臨著轉型升級,但在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比較優勢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現實情況下,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在中西部地區仍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應加大政策的引導,實行政策傾斜,不失時機地實現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完全可以借鑒沿海地區的經驗,進行優勢互補,改善對外經濟貿易的環境和條件,以后發優勢積極吸引投資,拓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加工貿易的發展空間,帶動中西部地區的開發、縮短東西部的經濟發展差距,并為西部地區的產品直接進入國際市場開辟新的途徑。
(2)隨著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發展趨緩,技術含量高的加工貿易具備了發展的條件。經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生產階段,沿海加工貿易企業擁有了一定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勞動力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對最終產品已經具有進口替代能力,應引導其加工貿易方式的轉變。
2、靈活加工貿易管理模式及創新海關監管模式
(1)對應上述我國加工貿易區域均衡發展的要求,加工貿易管理模式的選擇應采取靈活性原則,以最大限度實現我國加工貿易在不同區域上的功能轉型。在中西部地區,實行以出口加工區為主導的加工貿易增量“封閉式”管理為主,接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外商加工貿易企業投資;而在沿海地區,我們以“封閉式”和“開放式”管理并重,并逐步向“開放式”管理模式轉變。發揮一批大型加工龍頭企業,建立保稅工廠、保稅集團的“點到面”的輻射作用,帶動國內企業的配套生產能力。
(2)靈活的加工貿易管理模式要求海關監管模式的創新
第一,借助中西部地區興建出口加工區的鍥機,使加工貿易企業進入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通過逐步取消區外加工的優惠政策,吸引區外企業自動移入區內。在出口加工區內,把以合同為監管單元改為以生產企業為監管單元,實現對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封閉管理區域的監管。第二,在沿海地區,根據當地企業經濟實力與基礎,大力推動海關與加工貿易企業和倉儲企業聯網管理,實行“備料管理,分段備案,自動結轉,滾動核銷,聯網核查”,從整體上對企業的進出動進行一體化監管,簡化備案、報關、核銷手續,加快通關速度,從根本上解決以虛擬合同為主的監管模式下,難以適應現代化生產運營要求的矛盾。第三,推廣對企業生產周期量和進出口總量施行總體控制的“大手冊”監管模式。為解決企業手冊辦理周期長影響出貨、單耗難以事先確定,造成合同變更頻繁以及手冊之間串料和串手冊進出口貨物的弊病,“大手冊”管理在企業提供經海關認可的擔保或雙方簽訂責任協議書的基礎上,改革以合同為單元進行審批、備案和核銷的管理,實行以企業為單元、按時間段對進出口總量進行備案和核銷的管理。第四,健全稅收保障機制。保證金臺賬制度是目前最重要的加工貿易稅收保障措施。目前,對A類企業和非限制類商品而言,空轉的臺賬形同虛設;對B類企業只收取相當于稅款50%的保證金;對C類企業雖然征收相當于全額稅款的保證金,但這類企業為數極少。因此,從實際運作上看,銀行的介入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加工貿易稅收風險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對流于形式且增加加工貿易企業手續負擔的“空轉”做法取消,對實行“實轉”的企業和限制類行業制定細化標準,科學分類;二是健全動態管理的加工貿易企業檔案數據庫、單耗庫、風險分析監控系統等,建立企業風險管理和分析平臺,完善風險分析和評估制度,海關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對信譽等級高的加工貿易企業收取較低的稅款保證金,對信譽等級低的企業征收較高直至全額稅款保證金,增加守法收益,加大違法成本,真正體現出守法便利的原則。
3、搭建加工貿易企業公共技術平臺,增強我國加工貿易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實現由OEM向ODM和OBM的轉變。深圳加工貿易就是通過這樣的路徑實現了轉型升級,以深圳開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外方以技術和國際市場包銷人股,占34%的股權,從事硬盤磁頭高技術產品開發生產,企業采用加工貿易方式,外方負責提供和開發磁頭的國際先進技術,并承擔全部外銷的事務。經過幾年的發展,開發科技公司的中方人員逐步滲透到技術開發與市場營銷領域,在國際技術市場和銷售市場上建立了自己的網絡,進而著手成立自己的產品研發部門。目前,在磁頭技術開發領域已完全不受外方控制,雇用一批國外高技術人才從事研發工作,并且產品開通了自己的銷售網絡,已經占據了20%以上的國際市場份額。這一案例說明,利用加工貿易作為進入高技術行業生產起點,使用外方提供的技術、國際銷售渠道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并通過技術和市場的不斷滲透,加快自身技術和研究開發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國際營銷網絡,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占領國際市場,最終完成向一般貿易過渡①。
4、拓展加工貿易企業的業務經營領域,有效結合加工貿易與服務貿易的發展
對于加工貿易價值鏈向下游服務行業延伸給予大力支持。我國國內倉儲費用相對較低,許多國外采購商要求加工貿易企業將產品運到保稅倉庫即可,然后按需要進行運輸。但我國政策規定,只有離境出口的產品才能申請出口退稅,這造成以保稅區倉庫交貨的加工貿易企業無法享受到出口退稅,從而阻礙了加工貿易企業價值鏈向倉儲、運輸等國內相關產業環節的延伸。因此,應鼓勵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國際采購與配送中心,提供海外銷售網絡和渠道的信息服務和中介服務,應將國內企業運送到保稅區的貨物視同出口,具備申請出口退稅的資格,予以辦理出口退稅。在保稅區實行鼓勵發展國際轉口貿易的政策,按與保稅區外其他企業同等條件,授予保稅區內企業外貿經營權。
拓展加工貿易企業的業務經營領域,建立和完善加工貿易企業向區域總部轉變的服務支持系統。考慮允許加工貿易企業為其境內外公司提供采購、銷售、物流、信息、決策咨詢、研究開發等經營,其贏利給予減免稅政策,在人員出入境及資金流通自由化方面給予支持;制定扶持性政策,使地區總部可以按照規定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經主管部門認定的加工貿易企業研發機構,享受高技術企業優惠政策;對加工貿易企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可全部進入成本,抵扣當年度應納稅的所得稅等。
5、靈活運用原產地規則,為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開拓空間
關鍵詞:施工管理;土建施工;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TU71文獻標識碼: A
前言:我國正處于迅猛發展的階段,建筑業在各個行業和領域中都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與各行各業的競爭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做出了表率。土建施工是建筑的關鍵,也是關系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所以必須加強對土建施工的管理。 加強施工管理,能夠有效降低事故發生率,避免更多悲劇的發生;能夠減少材料因不善使用而導致的浪費,節約成本;能夠形成個工種之間的默契配合,保持各方面的協調,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工期,按時保質完成建設工程。 綜上所述,企業加強土建施工管理工作,是樹立公司良好形象,確立公司信譽,保證公司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基本渠道。
1 土建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土建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是基于某一項土建工程的投資可行性、工程設計、施工、竣工過程對于整個項目全程的管理,把握項目當中設計的管理過程,實現整個土建工程的優化管理。土建施工管理能夠整體把握施工進度,做到整體施工優化,使得整個項目質量以及相應監管過程更加系統化[1]。
2 優化土建施工中施工管理流程措施
土建施工中的施工管理流程,主要涉及到安全隱患、環境污染以及材料工具管理等相關管理內容,想要優化整個施工過程中的施工管理,應該做到以下幾種方法的實施:
2.1提升安全管理技術組織措施
安全管理是整個施工管理流程當中重要部分,保證土建工程施工管理需要做到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實現施工過程由項目經理專人負責。將安全施工與實際生產相結合,做到安全施工同時,重視施工進程。將每一個安全責任明確個人,實現整個施工過程中安全性整體提升。同時加強施工人員以及管理人員安全教育是保證安全管理的關鍵,土建項目管理人員應該具備一定的安全知識,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安全技能培訓,掌握施工過程中安全操作基本要領。安全檢查是安全工作開展的關鍵內容,能夠及時發現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重視安全信息整合,避免安全問題的產生。對施工過程中的各項事務進行監督,實現發展問題及時整改,保證安全管理的有效實行。
2.2提升施工現場文明施工措施
現場文明施工,是現代化建設發展中的關鍵因素,對于整個施工過程中的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提升施工過程中現場文明施工,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于建筑施工現場合理布局,建筑材料以及機具等相關物品按照規劃圖進行放置,將眾多材料堆放至指定地點,并整齊放置,做到施工現場整潔有序;第二,對于施工現場實現綠化,并做到及時澆水,防止灰塵污染;第三,建筑工地周圍設置圍墻,同時在大門兩側注明施工單位,保證整潔醒目,腳手架以及阻燃網需要牢固圍扎;第四,將建筑施工地區明確規劃,將辦公區與生活區明確區分,實現有序管理。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做到分類處理,并及時清運;第五,控制建筑施工現場的噪音污染,避免夜間施工,做到管理過程與現代化施工要求相一致[2]。
2.3實現材料工具有效管理措施
在整個項目施工當中,施工管理流程涉及到施工的各個環節。建筑施工過程需要大量建筑材料以及機械設備,對其進行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具體提升材料與工具管理措施,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于施工之前的準備工作,能夠為現場的材料管理做好基礎準備,為材料管理營造良好的環境。主要應該了解材料的供應部門,與供應部門簽訂合同,做好平面布置規劃;第二,施工過程中組織管理工作,是整個材料管理的關鍵內容。施工過程對物料管理,應該重視合理安排物料進場,做好材料驗收工作,并且旅行實際的供應合同,保證施工需求,實現材料的合理利用。同時應該將物資保管作為重點管理內容,防止物資丟失與浪費;第三,在施工結束收尾階段,對于剩余物料進行處理,將臨時設備進行拆除,同時做好廢氣物料的回收和實際利用,做到施工過程材料的可回收利用。
2.4注重設計質量
設計單位要進行監督、檢查確保自己的設計構想和設計理念及要求得以實現。不能追求個性,隨意設計,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因地制宜的完美設計。所謂設計是前提,是根基,如果根基不穩,那么這座建筑的大樓必然倒塌,工程質量完全取決于設計。建筑施工單位也要充分理解設計圖紙,領悟到設計師的設計意圖,并結合具體環境思考討論。如若發現問題可以向設計單位提出并召開會議討論解決方案。
2.5竣工驗收
嚴格按照國家頒發的工程驗收標準來進行竣工驗收,要認真逐條校對。如果發現有需要返工或者需要進行進一步發展完善的盡快完成,以便能夠及時交給甲方。這是最后一道并且很重要的一道程序,使項目能夠收獲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 施工管理流程在土建施工中的重要意義
施工企業在土建施工當中具體實施,對于土建工程開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促進土建施工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建筑行業水平的提升。在土建施工中實現施工管理流程,主要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建筑施工管理流程,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建筑流程管理,對于企業施工進度、施工質量、施工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義,保證企業經濟效益提升。在施工過程中,實現施工管理,有效的避免施工現場混亂不堪,造成嚴重影響的現象發生,與現代經濟發展水平相矛盾。現代建筑施工實踐證明,重視施工過程中施工管理流程,對于提升企業生產水平,提升企業對外形象具有重要意義[4]。
3.2實現科技進步需求
隨著科技水平的逐漸提升,現代化建筑發展程度加深,新型技術設備在建筑施工中的使用比例得到提升。現代化科技產物在建筑施工中的使用逐漸增多,對于標準化、科學化的施工要求也有所增長。因此,加強建筑施工管理流程,對施工企業適應現代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3.3滿足市場競爭需要
建筑市場不斷發展,市場競爭逐漸激烈。在建筑施工中實現施工管理流程有效控制,是滿足市場建筑需求的基本保障。因此,提升建筑施工管理強度,對于施工企業市場應變能力以及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5]。
結論:綜上所述,施工管理流程的發展需要施工企業不斷完善,促進施工管理流程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步伐。同時建筑施工企業的發展,需要重視施工管理流程的應用,保證施工過程中的綠色施工以及工程質量的有效提升,對于施工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推動意義。
結束語
優質的土建施工管理是一項具體而細致的工作,可以提高土建施工效益和質量、進施工企業實現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建現場施工管理中要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樣就能極大地節約建設成本,進而提高管理效益,從而為工程建設的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杜卉.解析土建施工項目質量管理的誤區[J].民營科技,2013,10(07):107-109.
[2]王少波.解析土建施工中的問題與對策[J].門窗,2013,10(10):135-138.
[3]高仁華,溫海峰.對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技術的管理分析[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11(12):308-310.
關鍵詞: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環境現狀
一、環境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
資源是人類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的必要保證。人類為了滿足日益高漲的生活需求,不斷地加強對資源開發利用的強度,甚至采用了掠奪式的開發手段。資源的枯竭已經使人類的生存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如何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已經是人類必須認真對待的一個重要而迫切的問題。進入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目前正在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的新階段,向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但面對我國嚴峻的資源現狀,如何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確保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的關鍵。
因此,如何選擇一種更加合理、健康、節能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用盡量少的資源消耗去獲得更為豐富多樣的社會需求滿足,并且從體制建設上保障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現實問題。
廢棄物資源在物質性能上的可再生性,是其可再生利用的根本。利用循環再生原料是人類社會工業技術進步的結果,也是保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持資源循環利用的必要手段和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循環經濟理念是在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思想指導下,為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而發展起來的,其核心就是資源的循環利用。
因此,對于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從循環經濟的角度去認識,不但要認識到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還要對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具體方法有足夠的了解,做到從根本上提高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成效,滿足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際需求。
二、環境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從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來看,可再生資源主要是對廢棄物資的循環和再利用,不但實現了節約的目標,也發揮了廢棄物資的重要作用,實現了廢棄物資變廢為寶的目的。因此,從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滿足環境保護要求的角度出發,環境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和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環境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是提高物資利用率的必要手段
在生產生活中,廢棄物資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考慮到物資的自身特點,有些物資雖然處于廢棄狀態,但是具有一定的回收和再利用價值,只要加以正確的開發和回收,并輔以一定的科技手段,就會將廢棄物資進行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所以,對于廢棄物資而言,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是提高物資利用率的必要手段,對廢棄物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1.2 環境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是滿足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措施
通過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廢舊物資找到了合理利用的方式,不但減少了物資重新生產的成本,也對現有的資源進行了綜合利用,實現了物資的循環利用。所以,從目前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來看,出于提高循環經濟發展質量的目的,環境可在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滿足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方法。
1.3 環境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對降低經濟發展成本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總體物資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不但滿足了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還減少了環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對于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而言,其意義在于有效降低經濟發展的成本,降低環境污染,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為此,應對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意義有正確認識。
三、環境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具體方式分析
考慮到環境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在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應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方式有足夠的了解,并根據可再生資源的特點,制定具體的開發與利用方式,提高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質量,滿足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求。目前來看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1 做好物資回收工作
從目前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來看,主要都集中在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再利用上。在這一過程中,要想取得可再生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預期效果,就要從物資回收環節入手,嚴格執行物資回收程序,加強廢舊物資的回收工作,將廢舊物資按照種類進行回收,減少開發與利用的難度,提高開發與利用的質量,滿足開發與利用的實際需要。
1.2 細分資源的種類
在對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為了減少開發與利用的難度,提高開發與利用的綜合效果,需要對資源的種類進行細分,按照可再生資源的類別做好分類工作,促進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質量的提高。為此,在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應將資源的分類當做重要工作之一,制定具體的回收種類劃分標準,提高回收的準確率。
1.3 注重高科技手段的引進
為了保證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取得積極效果,應根據實際開發與利用過程,引進高科技手段,提高可再生資源的開發效果,使一些重要原料和成分能夠從廢舊物資中提取出來,滿足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需要。從目前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來看,高科技手段的引進是十分必要的,對提高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1.4 注重實效性
從目前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來看,在實際過程中應制定具體的工作目標,以追求實效性為主要目的,完善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手段,提高開發與利用的整體效果,注重整個開發與利用過程的實效性,使整個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取得積極效果。為此,應根據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制定具體的實效性目標,促進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取得積極效果。
結束語
綜合上述,在循環經濟發展思路的指導下,從提高環境保護效果和經濟發展質量的角度出發,做好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必須認真分析環境可再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必要性,并對具體做法有全面的了解,促進環境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取得積極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配網信息管理;配電GPMS系統;應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53
做好配網信息管理工作,對于提升電力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響。地理信息系統能夠充分集合到人們正常生產生活中的各類信息,以及其自身的地理位置信息,從而能夠為用戶們的需求進行有效分析。電力地理信息系統則是充分應用了眾多先進技術,進行配網管理工作中的眾多業務,對于提升電力系統自動化業務服務水平具有重要影響。配電GPMS系統是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增強企業人員素質的重要方式,對于企業整體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配網信息管理中應用配電GPMS系統,是適應當今電力企業發展模式的重要手段,對于電力工作人員做出良好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1 配網信息管理概述
1.1 配網信息管理的實施情況
自動化管理水平一直是我國進行電網系統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尤其是農村電網的整體管理模式,對于人們正常使用電力起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還不利于配網事業的順利發展。我國配網信息管理效率較低,現代眾多科技不能夠及時應用到配網系統的運行和發展當中,自動化管理平臺還處于較為滯后的狀態,影響到了電力運行工作。我國在配網系統的發展這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電力設施的發展不能滿足供電工作的需要,信息管理系統大整體發展情況也受到一定的阻礙。配網信息系統在進行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因為管理平臺的落后性,信息管理過程中對于一些故障診斷問題不夠明確,影響的了工作人員的判斷決策。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從事配網信息系統管理工作的相關人員的整體素質不夠高,無法滿足配網工作的實際需要[1]。
1.2 配網信息管理工作的實施要點
我國對于電網在運行過程中的管理工作存在著很大難度,尤其是配網信息管理方面,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電網區域的跨度性較大。想要做好配網信息管理工作,就需要針對配網管理工作方面的電壓穩定情況和局部線路的超載問題進行具體的控制和管理工作。這樣才能夠逐步起到良好的實施效果。確保電壓穩定,是進行配網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國電網的覆蓋區域較大,但是一些相關的基礎設施卻較為薄弱,確保電壓處于穩定的狀態,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電網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穩定的電壓對于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在進行配網信息管理工作時,需要注重穩定電壓,尤其是注意電壓的合格率問題。局部線路出現超載現象,將會直接影響到電網運行的安全效果,對于配網系統造成負面影響。我國電力設施本身就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因而在進行管理時就較為容易出現一些局部電網負荷過重的問題。全方位地對配網系統進行管理,盡可能地減少局部線路的超載問題,對于電網運行的安全起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作用。
2 配網信息管理中配電GPMS系統的具體應用情況
2.1 配電GPMS系統能夠對于設備實施運行管理工作
配電GPMS系統在配網信息管理工作中能夠發揮極大優勢,不僅能夠有效提高信息系統的完善性,還能夠通過配電GPMS系統的綜合應用全面提高電力企業服務水平。配電GPMS系統有效結合了眾多現代技術,該系統在運行過程中,能夠將數據庫和圖形進行有效結合,同時還能夠詳細而全面地分析電網的數值情況,并在此基礎上提高配網的運行效果。配電GPMS系統能夠對配電設備的運行路線進行智能化的分析和評估,為下一步的決策提供良好的判斷,這對于配網運行系統的正常使用具有重要意義。配電GPMS系統能夠對于眾多設備進行控制和管理,從而不斷提高設備的運行效果[3]。
2.2 配電GPMS系統能夠增強客戶服務管理水平
配電GPMS系統能夠對于配電運行過程中的眾多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從而為電網運行的整體情況提供準確有效的數據,增強電力運行中各個系統之間的功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是眾多現代企業的工作目標之一,電力企業也不例外。將增強提高自身的客戶服務管理水平,作為重點工作。配電GPMS系統在實際運行中能夠將地圖上的相關設備進行實時監測。能夠針對配網自動化管理系統進行有效地分析和評估,還能夠有效整合生產管理系統,這對于提高電網運行系統中整體的客戶服務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3 總結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各行各業都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果,電力行業更是如此,發展速度驚人。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電力的需求越來越高,對于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力企業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供電水平,才能夠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供電企業和眾多電力用戶之間相互聯系的重要紐帶是配網,配網同時是直接面向人民群眾的,對于人們正常用電情況具有重要影響。配網信息管理系統,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不斷進步的重要產物,同時在配網信息管理系統中積極應用配電GPMS系統,能夠對于電網信息的管理起到有效作用,同時還能夠大幅度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昊.配網信息管理中配電GPMS系統的應用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12):181-182.
各位來賓、各聯網用戶:
感謝你們兩年以來對聯網報警中心的大力支持,感謝你們熱情參與、光臨指導今天的慶祝會。借此機會,我就“聯網報警”、“科技創安”和構建“平安社區”,談幾點工作意見。
一、提高認識,牢牢把握聯網報警重要意義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財、物流動日益頻繁,社會治安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特點,犯罪分子作案手段越來越向智能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僅靠人力防范已無法適應治安新形勢的需要,也不能滿足多元化社會體系的需求。
大力實施科技創安工程,全面推進聯網報警工作,切實加強技防工程建設,是動態環境下強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必由之路,是日益嚴峻復雜的社會治安形勢的緊迫要求,更是新形勢下完善群防群治工作和推進治安防范社會化、專業化進程的客觀需要,對于增強社會治安整體防范能力、推進平安__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保安服務公司作為專門從事安全防范的特殊性企業,貫徹落實科技創安,推動保安技防產業發展,不僅是保安服務公司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進一步強化社會安全防范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增添措施,不斷加快技防網絡建設步伐
保安公司作為一股重要的社會輔警力量,在發揮人防動態職守效能的同時,理應把科技安全防范作為保安業務發展的重中之重,切實加大科技含量,走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路子,構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安全防控體系,努力實現聯網報警系統全方位覆蓋目標。一方面,要快速拓展技防業務,確保跟得上形勢需要;另一方面,要擴大宣傳,融入市場,讓更多客戶的認識它,讓更多用戶覺得離不開它,真正使技防走進千家萬戶。
聯網報警系統“全”覆蓋,將為用戶提供防劫、防盜、防火、防危機事態緊急求助等服務承諾,為客戶開通誠信、快速、便捷、高效的服務通道,最大限度維護用戶人身、財產安全,有效預防和打擊犯罪,確保社會治安大局平穩,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
三、加強管理,扎實推進公安三基工程建設
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強化治安防控力量,夯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礎,是推進公安“三基”工程建設的重要項目。作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一支重要社會力量,保安行業是服務穩定大局、服務經濟大局和服務發展大局的重要保障,是集政治效果、社會效果、經濟效果于一體的重要事業。
隨著我國目前主食產業的不斷發展,逐步向工業化轉變,并且不斷地擴大規模,已經逐漸形成主食產業化發展,并逐漸形成了多元化主體、原來產品的規劃莫、生產銷售一體化、產品多樣化以及品牌特色化的新局面。對于我國目前的主食產業化正在不斷地發展中。但是對于我國主食產業化的現狀來說,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主食產業化的水平仍舊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主食產業的產業化程度相對較低,并且生產設備和技術比較落后,對食品安全的問題還有待提高,所以女里轉變糧食經濟的發展趨勢,推動我國主食的產業化,使我國主食產業在世界經濟中占據有利地位。
主食產業化促進糧食企業的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了糧食經濟的不斷提高。主食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人們生活中的糧食必須品,在人們的說話中常見的主食包括米飯、面條、饅頭以及雜糧食品等。大部分的主食是以大米和小麥粉為原料的。對于主食產業化來說,是將農業產物轉變成餐桌食物的生產過程,通過糧食生產基地,加工工藝以及營銷工藝等環境形成。對中國的主食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逐步邁向小康建設的社會中,促進主食產業化發展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不但能夠適應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保障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同時也保障人們的食品安全;還可以推動糧食產業的加速發展,改變糧食產業結構,轉變糧食經濟發展方式,使糧食行業得到很大的發展:同時還可以提升糧食產品的附加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促進農民的糧食生產,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轉變糧食產業的發展方式,提高人們生活中糧食的供應能力,促進工業化發展和農業化的協調發展。
構建主食產業化產業鏈
對于主食產業化來說,是對糧食從農田到餐桌的加工工藝。開展健全部門的相互配合,推動企業的發展,加大企業的支持力度,規范生產流程,加強管理,確保食品生產質量。同時提高企業對推進主食產業化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共同促進社會的發展。
科學的構建主食產業化流程,首先應該適應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確保人們生活對食品的需求,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同時推動糧食產業進行結構調整,不斷提高糧食產業的生產設備,加強對生產工藝的規范和管理,實現高水平的主食產業化,對我國糧食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力推進主食產業化的結構調整
不斷開發主食的新產品,促進企業的發展和升級。不斷發展主食加工產業,開展豐富的產品種類,提高產品的創新能力,促進米、面以及雜糧等主食的方便化、工業化、大眾化特點,從而提高食品的即食性,確保食品的生產品質。不斷提高主食原來的多元化、系列化和營養化的開發,采用大力的專用材料,強化食品的營養成分,提出食品加工的適度性,提倡科學健康消費,不斷發展多種多樣的面制主食,提升產品的檔次。同時也不斷的提升米制主食,促進企業規模化的生產水平。并且可以不斷開展即食性主食,例如速凍食品的開發,擴大生產規模,并不斷改進。同時也應該注重企業生產中的節能降耗水平。
改善食品流通方式,促進主食的供應能力。整合糧食資源,加強對主食產業的供應能力,充分利用各供應網點,新增供應網點的經營業務,減少成本,實現互惠互利。通過目前大型主食加工以及倉儲企業的供應為主體,充分利用已有的廠房、土地、人才以及技術等資源優勢,實現完整的銷售網絡,促進糧食企業的擴張。不斷進行商業模式的探索和創新,改變主食流通方式,加強連鎖經營以及直營店的發展,開展配送中心以及零售專賣等主食供應點。
促進糧食企業的進步,加強對設備水平的改造和提升。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水平改造,加大對企業生產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企業開展新的生產工藝,引進新技術,采用新材料和新設備,實現新生產工藝的推廣和應用,促進新產品的產業化,并不斷進行生產流程的優化,不斷吸取過去的經驗以及國外的先進技術,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加強企業的設備生產水平和提升企業生產工藝,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對小型企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提高小型企業的生產水平,促進小型企業對先進技術以及設備的采用,推廣節能減排理念,加強設備的節能減排改造,實現高效的生產設備,加強主食開發的知識產權,不斷推廣饅頭、面條、米飯以及雜糧等主食的自動化生產,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不斷提升自動化水平,不斷開展主食加工制造基地。
【關鍵詞】統計;職能;動態
統計是指對某一現象有關的數據的搜集、整理、計算和分析等的活動,其目的是探索統計數據的內在數量規律性,以達到對客觀事物的規律認識。對企業來說,統計工作是對于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各種活動的整體總結,通過搜集、匯總、計算統計數據來反映企業的現狀與發展規律,為企業的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據的科學手段。統計是企業加強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其作為企業認識再生產過程及其規律的一種工具,企業統計工作是監督整個企業活動的重要手段,是企業制定政策和計劃的主要依據。隨著公司管理對信息需求量越來越大,決策層對統計信息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強,因此,做好本企業的統計工作不僅對于公司生產經營有重要的信息咨詢與參考作用,而且對公司的戰略決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統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主要職能
(1)建立完整的統計指標體系,明確報送統計信息的要求。根據企業經營管理與市場競爭的需要,把本企業的實際發展與企業主管部門以及政府統計部門的要求相結合,建立科學完整的指標體系。并把指標體系并分解到各個部門、單位,明確其報送統計信息的要求,時間、內容和方式、統計責任。
(2)收集、審核、匯總、提供各種統計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綜合統計部門負責審核各級單位層層上報的信息,并且匯總這些信息;對于本企業其他職能部門負責匯總的信息進行收集、審核;搜集、分析對生產經營有參考價值的各種統計信息(本企業以外)。在此基礎上,該部門主要完成兩方面任務:對外報送各種統計報表與負責向本企業領導和各有關部門提供其所需的統計信息。
(3)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各種統計信息。一是進行簡單分析某一種信息(如分析生產進度情況);二是進行綜合分析多方面信息,如利用綜合統計信息(生產、盈虧、質量、銷售、市場行情等),分析產銷增減的原因;三是利用各種統計信息,進行預測企業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發展前景。可根據研究內容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但應以分析研究報告的形式體現其結果。
二、統計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意義
談到企業管理,企業管理者在現實的企業經營運行中往往對統計的重要性有所忽視。
從企業本身而言,如果缺少科學的統計依據,各項管理就如空中樓閣,虛而不實,管理過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點。因此,強化企業統計,無論是對企業的經營具有重要意義。統計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科學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時期的現狀與動態。如果一個企業建立了一套科學完善又行之有效的統計工作制度,對于企業而言,這套制度就具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科學反映企業在某一時點及特定時期內的現狀與動態性。從現狀上看, 對于企業目前的各種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以及企業的機構、資產、負債等各方面情況可以得到良好的體現;從動態性來看, 統計既可以反映企業的多方面的情況(如產品質量狀況、科技開發、經營銷售、財務盈虧等),還可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在結構上, 它反映企業的產業、產品、技術、質量結構等;在速度方面,它反映企業的速度、效益、效率,不論何種類型的企業,都可以以人、財、物、時間諸方面的投入與生產和勞務方面的產出成果進行比較;從規模上看, 它反映企業的資產規模、人員規模、生產規模和營銷規模等。
(2)科學反映企業的諸多數量與質量特征。可通過對于反映事物的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來反映事物的規律和本質信息。因此,統計信息有數量性與綜合性兩個鮮明的特點。事物在一定的時間和環境下都可以透過數字進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數量性是指通過數字來揭示事物在特定時間特定方面的數量特征,以數字為統計和表現事物本質的依據有利于我們對事物進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大大增加了統計結果的可用性,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比如,數量方面包括了企業產供銷、人財物投入與產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綜合性是指從整體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數量特征,而不是著眼于個別事物。統計信息從整體上看,統計工作涉及宏觀與微觀的各個行業(社會、文化、科技)、各個領域以及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利用統計信息對于事物的內在發展和外部聯系都可以進行分析,比如,質量方面主要是反映企業的產品質量、維修質量、設施質量和服務質量等方面。世間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聯系。因此,利用統計信息可以對不同事物進行有聯系的綜合性分析,既可橫向對比,也可總結歷史預測未來。對于企業而言,統計不僅反映本企業的情況,又可以反映與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方方面面,并將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信息。
當今的信息時代,統計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其他業務部門無法替代的的信息職能作用。對企業進行整體的把握和合理的規劃的前提依據就是企業進行統計工作。統計不僅可以科學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時期的現狀與動態,還可以科學反映企業的諸多數量與質量特征。如果一個企業建立了科學完善的統計工作制度及合理有效的統計管理模式,則有利于企業良好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對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所產生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總之,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現代化管理的發展,統計在企業生產和管理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集團公司的領導下,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做好這項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真正發揮統計:信息、咨詢、監督的三大職能,更好的服務于企業、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田永祺. 論統計信息質量[ J] . 內蒙古財經學報, 1999( 2) : 91-92.
[2]李明.統計工作如何滿足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J].經營管理者,2009(20).
[3]國務院國資委統計評價局.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2006[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4]劉穎.李新.企業統計在新經濟中的改革[J].科技信息.2007.
[5]盧蓉.我國企業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09.
[6]毛春元.統計技術在質量管理中應用的再認識.江蘇省現場統計研究會第11 次學術年會論文集,2008-10-17.
[7]肖文淵,陶正綱,張文麗.統計技術在飼料質量管理中的應用.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版),2005-06-30.
關鍵詞:低年級;本科生 ;創業教育;方案
根據國家規劃,到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40%,在校生持續增長,高校就業形勢將存在更大壓力:一方面,畢業生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市場需要的就業人數持續下降,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家和學校都鼓勵學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因此創業教育變得十分重要。創業教育是提高學生創業意識的重要途徑,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
創業教育的現狀
一直以來,大學生創業教育對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創新創業的熱潮,在校大學生也成為了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1.國家對于創業的重視
2015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在論及創業創新文化時,他強調“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國家對于創業的重視已經上升到很高的程度,大學生創業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采取了多種政策和措施促進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開展。例如:建設“眾創空間”等舉措,這無疑為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2.高校積極開展創業教育
自1999年教育部開展“挑戰杯”創業大賽后,許多高校積極開展創業教育、支持創業活動,如清華大學將寫字樓半價出租給學生創辦的公司;北京服裝學院建立了中關村時尚產業創新園,打造全球知名青年設計師聚集中心;華東師范大學率先開設了“創業教育課”;東華大學開設了“創業與風險投資”的選修課程。在北京化工大學,學生工作辦公室、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教務處、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研工部、后勤集團、合作交流部、北京北化大投資有限公司、大學科技園多部門聯合行動,為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氛圍及服務。學校通過開展創業大賽、開設創業訓練營、成立大學生創業培訓基地、組建青年學生創業聯盟等多種方式,大力扶持學生創業,校內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創業項目和學生創業榜樣。
3.學生有創業的激情和需求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或為了避免畢業時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或為了實現自身價值,或認為現在創業是大勢所趨,開始走上創業的道路。經調查,高校學生中有過創業想法的人超過半數,筆者的學生中產生創業想法的人高達75.1%,可見學生對于創業的興趣十分濃厚。
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學生畢業的選擇主要是就業、考研、出國,創業相對比較匱乏,具有創業精神和能力的畢業生較少。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創業教育上還不夠充足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業精神。而國外高校創業教育如今已經很完善,如美國畢業生中每年創業人數達到了20%~23%。因此,順應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強化創業教育,把創業教育和傳統就業型教育、學術型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對于加速推進“創業型”國家的建設、加強大學生人才培養、提升就業率以及就業質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創業教育是順應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
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就開始推行創業教育,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創業教育已經成為樣板被其他國家學習,而我國的創業教育則起步較晚。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指出:高等教育應主要培養學生創業技能和主動精神,培養出的畢業生不能僅是單純的求職者,而更應該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因此,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我國的高校必然不會違背這一趨勢。
2. 創業教育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有力保證
大學生作為優秀的人才,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并且承擔著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歷史使命。因此,培養高校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觀念尤為重要。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一大批創新型人才,而我國目前的教育屬于“記憶力教育”,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不知靈活變通,是無法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因此,要將教育變成“創造力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大多思維敏銳、敢想敢干、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能夠獨立應付和解決許多新問題。創業教育屬于“創造力教育”,因此推行創業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 創業教育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創業成功的人擁有很多優秀的素質和能力,如良好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堅韌的意志品質等,這些優秀的素質品質是綜合教育培養過程中較為欠缺的,但又是學生進入社會后實實在在需要的。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希望學生也能擁有這樣的能力和素質,因此開展創業教育不單單是為了培養學生擁有創辦一家企業的能力,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能擁有創業者素質、企業家精神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