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古代園林構成要素范文

        古代園林構成要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園林構成要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代園林構成要素

        第1篇:古代園林構成要素范文

        關鍵詞:風水理論;園林景觀;設計原則;景觀選址;景觀元素;區域景觀視線

        Abstract: The geomancy is one part of China's ancient culture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ilosophy of geomancy theory and the ideal geomancy model, and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impact and use of geomancy theory on landscape design. This paper also thinks that the geomancy theory has guidance significance to the returning landscape design, and is of a great necessity. The geomancy ideal model has a good effect for the perfect util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and also has reference value for determining the axis within a certain area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forming the landscape pattern.

        Key words: geomancy theory;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landscape site; landscape elements; regional landscape view

        中圖分類號 :TU98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風水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對工業時代的鋼筋混凝土森林的反省,人們對城市的作用與功能,形式與結構、景觀與生態,展開了新的思考。在西方建筑學家、城市規劃者苦苦探詢的時候,發現了中國遍及城市鄉村的自然和諧之美,進而掀起了中國風水研究的熱潮。同時,中國城市、環境工作者也開始了對叱為迷信而被打入歷史的垃圾堆的古老風水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風水作為一種古老中國文化,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必然吸收了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體系的影響。在其迷信的外表下,有其科學的內核。風水是一門獨特的中國文化景觀。在數千年的文明歷程中,風水一直是中國人追求理想環境的代名詞。風水理論的基本取向,特別關注于人與環境的關系,這與傳統的“天人合一”宇宙觀是基本一致的。風水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人要順應“天道”,以自然為本,人類只有選擇合適的自然環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風水不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把大地本身看作一個富有靈性的有機體,各部分之間彼此關聯、互相協調。這種大地有機自然觀,既是風水思想的核心,也是東方傳統哲學的精華。

        風水理論的核心的內容,是根據山川的走向(龍)、宅居或墓葬所在的位置(穴)、及與宅居或墓葬四周的山巒體勢(砂)或與宅居或墓葬位置相關的水置與水流方向(水),等四個方面來判斷該宅居或墓葬所處之空間環境的優勢,以及由之引發的人的吉兇禍福。這一理論比較重視靜態的空間因素。選擇恰當的風水格局,亦即最佳的龍、穴、砂、水等空間性的配置關系,成為這一風水理論的主要內容。

        中國古典園林及現代園林重點運用的是形勢派。形勢派風水理想模式的構成要素與中國古典園林園林的整體構圖之間有著及其微妙的相似關系。

        風水形勢宗認為的理想風水模式,其成‘象’的構成要素,包含以下元素:1.以主山、少祖山、祖山為基址背景和襯托的“龍”,理想的模式使山外有山,重巒疊峰,形成多層次的立體輪廓線,增加了風景的深度感和距離感。 2.以河流、水池為基址前景,形成開闊平遠的視野。而隔水回望,有生動的波光水影,造成絢麗的畫面。 3.以案山、朝山為基址的對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遠景的構圖中心,使視線有所歸宿。兩重山巒,亦起到豐富風景層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 4.以水口山為障景、為屏擋,使基址內外有所隔離,形成空間對比,使入基址后有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的景觀效果。5.作為風水地形之補充的人工風水建筑物如風水塔、樓閣、牌坊、橋梁等,常以環境的標志物、控制點、視線焦點、構圖中心、觀賞對象或觀景點的姿態出現,作為地標它均具有易識別性和觀賞性。

        2 風水理論在景觀中的應用

        2.1 對景觀設計的設計原則提出有益的幫助

        2.1.1 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原則

        風水來源于我國古代先民觀察和改造自然的體驗 ,它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即“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和平共處,要求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諧調整。風水理論兼容了我國古代哲學的思想體系,認為天、地、人、神是相通的,人遵循自然,遵從自然規律,就能得到理想的生活。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的影響人們的審美傾向。遵從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原則,尊重人的本性需要,遵從道的運行之道,創造設計適合人居的景觀環境,而且以謙遜的態度對待自然,就可以實現人與天的共同發展,達到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1.2 因地制宜、得景隨形的原則

        風水理論認為自然界有其普遍規律即“天道”,天道的存在與運作“乃作天地之祖,為孕育之尊,順之則亨,逆之則否”;亦即人只能順應自然 ,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而不能違背天道行事,更不能倚持人力同自然對抗,人定勝天的作法必有災殃。 在風水這一觀念的影響下,我國古代園林創作把“得景隨形”,因地制宜作為自己構園造景的重要原則,強調結合自然地形進行規劃設計,盡量少動土方。在機械化使大規模改造地形成為可能的今天,堅持這一原則,尤為重要。

        2.1.3 效法自然、曲折有情的原則

        曲折有情既是我國古代園林的造園意境,同時也是古代風水的理想追求。追求曲折在風水看來,主要是為了避免煞氣。因為風水認為吉氣沿著曲折蜿蜒的路徑行進與蓄積,而煞氣則沿著直線穿流,因而風水師“一般都偏愛蜿蜒的道路、紆曲的墻壁與曲折多姿的建筑”。 由于“開徑逶迤”、“臨濠蜒蜿” (《園冶》)式的曲折變化能體現大自然的屬性,因此,它使我國古代園林盡管點地不一定很大,卻極富于自然氣息,使人“身居鬧市,又有山林野趣”。

        2.2 風水對景觀選址定位的作用

        風水術最明確的應用,便是園林景觀的選址定位。因為風水術的本身既是古代建筑選址的學問。然而,作為選址,于城市來講,古已有之,在此不必贅述。而園林景觀用地,在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多掌握風水知識,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國古代,景觀園林的選址,謂之“相地”。包括選擇園地與現場勘測。理想的園地要符合以下的原則:

        其一,理想的園地要求有山或有水“或依山林”“欲通河沼”,這與風水所云“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重要;若大形不善,總內形得法,終不全吉” (《陽宅全書》)有異曲同工之處。

        其二,理想的園地應該是幽靜偏僻之地。而風水選址也著力追求一種幽靜空間,它要求:后有靠山屏障,左右砂山環抱,前有朝案圍拱,出入循水口穿行。這種幽境空間 ,既可以“藏風聚氣”,亦可以充分滿足古代士大夫們清高脫俗隱逸遁世的心理追求。

        其三 ,理想的園地應該“蔭槐挺玉”、“雜樹參天”、“繁花覆地”、“深柳疏蘆”,亦即要草木豐饒;這也與風水所要求的“皮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繁茂……如是者,氣方鐘也未休”一脈相承。

        2.3 為景觀設計的景觀元素的運用提供了思路

        2.3.1 山體與置石

        山地具有顯著的外向性,景觀視線無阻礙,處于山頂時,對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均有良好的通透性。山地在任何方向都可將景觀全部納入,有變化多端的全景效應和視覺延伸自由的感覺,山地景觀要素具有動態性和靜態性兩種視覺效果。同時景觀要素又有遠景和近景齊備的特征。

        現在景觀常常利用地形造景與分割空間。一般要求有主有次,有遠山呼應。主山高聳,陪山低矮,次山遠遠呼應,從而主次分明而景觀豐富,層次深遠。這些要求與風水的要求一致,可以借鑒。

        2.3.2 風水水體意象對景觀理水的啟發

        水體是自然景觀構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既有靜止狀態的美,又能顯示流動狀態的美,是最活躍的園林構成要素。在園林內開鑿或利用、調整、加工塑造的各種水體都是對自然界的河流、湖泊、溪水、瀑布、沼澤、山泉等在藝術上和自然形態上的塑造與加工,人工理水時要以“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宗旨,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水體作為極有吸引力的景觀要素,營造著許多獨特的氛圍和有觀賞價值的景觀。這些效果的產生,除水體自身具有的特點外,亦是受到水體與陸地的邊際和地面水道組成物質的組合形態的影響與制約的結果。園林理水的實踐中,對水際邊界塑造的所有相關設計和用途均必須與自然體邊特征相符,在整飾自然環境時,要符合地貌學和流體力學理論的解釋,反映出水體的自然形態,并使之與自然景觀相融洽;要保持自然系統和人工系統的連續性,以達到水體的完整。

        2.4 確定區域景觀的主要視線

        風水術語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本身是一個方位詞,風水提供的景觀視線為負陰抱陽,居于陽地。何謂陽地,曰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也。風水的朝山、案山的稱謂,本身就明確了景觀的主要軸線。關于取向,風水中有明確的規定。取向,就是決定方向、朝向。大至城市主軸線的走向,小至單體建筑朝向。也是園林設計中“對景”的選擇,“視線走廊”的決定。

        取向中首先考慮風向和熱輻射。應“倚山面水”、“山南水北”、“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在“面南文化”中,倚山面水正是山南水北,實現了“負陰抱陽”居“陽地”的要求。北高南低的地形上建筑、布局,有朝南俯看視野開闊,向北仰視層次分明、其實宏偉。東南季風可流暢進入,西北寒風被層層阻擋。西高東低地形,因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有利于地氣上升,隨東南季風送入住宅環境。取向還應選擇秀美的朝、案山為“對景”和“借景”,并由此決定建筑朝向。一般陽宅取向中,朝山可對山峰案山應取鞍部,這樣即能視線聚焦,又使空氣流暢入室。取向中也應該考慮到左右、前后的砂山平衡,盡可能不偏不倚,取向還應考慮建筑本身功能性質。

        3、結論

        中國傳統風水理論和實踐,正是追求一種天、地、人和諧相處的安居場所的理論和實踐。剖析古老風水的合理化成分,用于我們日益浮躁的城市建設心態,回歸傳統的設計精神,目的就在于尋找人類那飄浮不定的理想,把他固定在我們新建的家園上,讓我們得以安居,讓我們的后人得以安居。

        參考文獻:

        俞孔堅 李迪華.城市景觀之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何曉昕編著. 風水探源,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

        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王貴祥. 風水觀念的非理性層面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3),Vol.15 No.1:40-51

        第2篇:古代園林構成要素范文

        【關鍵詞】園林分類,本質特征,造園思想

        中國古典園林數千年來在中華大地上孕育、生長、并發展成熟。她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和內涵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在世界園林中獨樹一幟。但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中國古典園林怎樣在繼承、發揚民族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滿足當代人的要求值得深思。

        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從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一般有三種分類法:

        (一)按園林基址的選擇和開發方式分:1人工山水園。我國造園發展到完全自覺創造階段而出現的審美境界最高的一類園林。這類園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鎮內居多。在城鎮的建筑環境里面創造模擬天然野趣的小環境,猶如點點綠洲,故也稱之為“城市山林”。2 天然山水園。一般建在城鎮近郊或遠郊的山野風景地帶,包括山水園、山地園和水景園等。興造天然山水園的關鍵在于選擇基址,如果選址恰當,則能以少量的花費而獲得遠勝于人工山水園的天然風景之真趣。

        (二)按占有者身份、隸屬關系分:1皇家園林。皇家園林是專供帝王休息享樂的園林。古人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統治階級看來,國家的山河都是屬于皇家所用的。所以其特點是規模宏大,真山真水較多園中建筑色彩富麗堂皇,建筑體型高大。現存為著名皇家園林有北京的頤和園、北京的北海公園、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屬于皇帝個人和皇室所私有,是帝王的離宮別院,供休息、游玩之用,有的還有處理政務的功能。古籍里稱為苑、苑囿、宮苑、御苑、御園等。皇家園林的幾個特征:(1)規模浩大、面積廣闊、建設恢宏、金碧輝煌,盡顯帝王氣派。如:清代的清漪園占地近300公頃。(2)建筑風格多姿多彩。從中既可看到南方小巧園林風格,也可看見少數民族風格的塔、屋宇結構等雄風,甚至還有吸收歐洲文藝復興時的"西洋景"。(3) 功能齊全。皇家園林中集處理政務、受賀、看戲、居住、園游、祈禱以及觀賞、狩獵于一體,甚至有的還設“市肆”,以便買賣。2私家園林。私家園林是供皇家的宗室、王公官吏、富商等休閑的園林。其特點是規模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瓏,表現其淡雅素凈的色彩;注重對自然風光的追求,注重構圖,突出主題,建筑點綴,山水為主,意境淡雅,詩情畫意濃厚,對造園者的藝術造詣和技巧相對要求更高。3寺觀園林。佛寺和道觀的附屬園林,也包括寺觀內部庭院和地段的園林化環境。在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等宗教場所附設的園林,是宗教建筑與園林相結合的產物,如北京碧云寺的水泉院、揚州大明寺東院等。寺觀園林服務于宗教活動需要,其目的是創造修身養性的氛圍,因此表現出幽靜肅穆、超凡脫俗的意境,在都市之中人化出景色優美的自然情趣,將人間喧囂置之度外,以張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宗教文化內涵。

        (三)按園林所處地理位置分:1北方類型。北方園林,因地域寬廣,所以范圍較大;又因大多為白郡所在,所以建筑富麗堂皇。因自然氣象條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園石和常綠樹木都較少。所以秀麗媚美則顯得不足。北方園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其中尤以北京為代表。2江南類型。南方人口較密集,所以園林地域范圍小;又因河湖、園石、常綠樹較多,所以園林景致較細膩精美。因上述條件,其特點明媚秀麗、淡雅樸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積小,略感局促。南方園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無錫、蘇州、杭州、揚州等地,其中尤以蘇州為代表。3嶺南類型。因為其地處亞熱帶,終年常綠, 又多河川,所以造園條件比北方、南方都好。 其明顯的特點是具有熱帶風光,建筑物都較高而寬敞。

        中國古典園林的本質特征:(一)模山范水的景觀類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質,鄉土植物等自然資源構成的鄉土景觀類型,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主體的構成要素。鄉土材料的精工細做,園林景觀的意境表現,是中國我傳統的園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國古典園林強調“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強調“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強調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感受。

        (二)適宜人居的理想環境。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營造健良舒適,清新宜人的小氣候條件,由于中國古代生活環境相對惡劣,中國古典園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氣候條件的改善,營造更加舒適宜人的環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種植、亭廊的構建等,無不以光影、氣流、溫度等人體舒適性的影響因子為依據,形成舒適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環境。

        (三)巧于因借的視域邊界。不拘泥于庭院范圍,通過借景擴大空間視覺邊界,使園林景觀與外面的自然景觀等相聯系、相呼應,營造整體性園林景觀。無論動觀或者靜觀都能看到美麗的景致,追求無限外延的空間視覺效果。

        (四)循序漸進的空間組織。動靜結合、虛實對比、承上啟下、循序漸進、引人入勝、漸入佳境的空間組織手法和空間的曲折變化,園中園式的空間布局原則常常將園林整體分隔成許多不同形狀、不同尺度和不同個性的空間,并將形成空間的諸要素糅合在一起,參差交錯、互相掩映,將自然、山水、人文景觀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別表現,使人看到空間局部交錯,以形成豐富得似乎沒有盡頭的景觀。

        (五)小中見大的空間效果。古代造園藝術家們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種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煉剪裁,把峰巒溝壑一一再現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維的園址上突出三維的空間效果。“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大”和“小”是相對的,關鍵是“假自然之景,創山水真趣,得園林意境”。

        (六)耐人尋味的園林文化。

        第3篇:古代園林構成要素范文

        關鍵詞:士人園林;造園手法;空間原則;思維方式;藝術特征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TU;J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10-0093-05

        Natural Interest and Elegant Plain,Art Characteristic of Tang Dynasty Literati Garden

        ZHANG Jian-yu(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i garden is a meaningful cultural symbols and artistic forms,it also is a kind of the poetic space of the literati ideology.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i garden fits personality value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in the unique form.Every component of the garden and its spatial form by them composition reflected each other,as a result, the garden refracted the literati life consciousness,spiritual pursuit and way of life consciously.By the tang dynasty,the literati garden has undergone a long and complex evolution process.In the end,it forms a highly unified system of culture and art.In this article,we through analyze the "metaphysic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ti and centralized system and the theory of reclusion,its purpose is to find that the “within shape”--the artistic techniques of the garden,the principles of space and methods,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literati garden.Finally,we hope this paper will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landscape.

        Key words :literati garden; gardening technique; space principle; thinking mode; art characteristic

        Internet :.cn

        唐代是中國封建政體的極盛期,其特殊的社會形態致使文化呈現出涵容一切的特點,為士人園林的發展和普及提供有利條件。士人園林以社會形態為導向,在唐代展現兩種不同意趣的空間格局:初盛唐時期,對魏晉時期的士人園林從功用和藝術兩方面進行總結和再造,形成明確的藝術原則和模式――對寫意山水園林的積極探索;中晚唐時期,士人園林則由盡收天地風華的歡愉格調轉向尋常之內的趣味沉溺和精微辨析――“壺中”的園林景觀系統。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士人園林的研究頗多,從不同視角以相異的方法進行分析,闡述各自的觀點。本文把唐代士人園林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由里及表地分析論述社會形態特征的變遷與士人文化的重要載體――園林之間的關系,再到對造園主旨流變凸現出的藝術特征的總結。我們從表象形式看,初盛唐園林是魏晉南北朝向中唐園林的過渡,徹底完成由自然山水園向寫意山水園的轉變,成為湊泊無間、富于詩情畫意的藝術整體。中唐至晚唐的園林則發生極大轉向,追求“以小觀大”的藝術旨趣和“天地氤氳”“宇宙運邁”的境界。從構園技法看,置石、疊山、理水和蒔花養木技藝日臻成熟,出現完備的園林景觀體系。從深層發展機制看,士人園林是士人階層基于社會形態特征而產生的主體意識、社會理想和審美觀念的物化實體,是封建集權政治在對士人絕對控制的前提下產生的有明確階層性、普遍性和文化性的完整藝術形式。更重要的是唐代士人窮盡其造園技藝,力求自然意趣的凸顯,保證此種陳舊的藝術形式發揮全部能量,繼而維系其存在的價值,對后世園林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今人所熟知的蘇州園林也不過是唐代士人園林的遺緒。

        一、唐代社會與士人概述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期,不僅體現在“大而統一”的集權政治和遼闊疆域、國內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繁榮,更為重要的是其開放的社會環境孕育出的“涵容一切”的燦爛文化。統治者視“華夷如一”的心理意識決定唐代的社會形態必然有別于其他朝代,這種區別集中體現在封建集權與士人階層的關系上,也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唐代士人園林的立足之點。初盛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一切皆繁榮”的景象中呈現出開拓創新、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風貌,透射出唐人掌上觀文的自信和經緯天地的胸懷;中晚唐時期則發生極大的轉變,這個轉變深深地決定了中國古代社會后半期的面目,再也看不到初盛唐盡收天地風華的社會格調。這里需要明確的是“中唐”亦是古今百代之中,非唐代所獨有,也暗射出中國封建歷史的社會歷程。

        士人作為相對獨立(受皇權的絕對控制)的階層出現在東周以后的歷代社會中,逐漸成為皇權與社會經濟和政治體系間的雙重代表――一方面,士人是連接皇權與“溥天之下”“率土之濱”的關鍵環節;另一方面,士人又是抑制皇權專制、平衡階級利益、維系社會秩序和保證社會機制運轉的核心力量。封建集權的正常運轉需要士人階層的雙向調節,這就要求士人把自身相對獨立的“知”和“力”在集權制度允許的范圍內發揮到極致。士人的“知”可理解為通過具體的文化內容表現出的社會理想、宇宙觀和人格價值,其核心是對“道”“仁政”的追求;“力”則是代表“道統”的士人對集權的抗衡和抑制。事實上,士人是社會文化主要的創造者、傳播者和占有者,并把“士志于道”自覺為自身的歷史使命,士人比任何階層更懂得國家的意義。在此看來,士人的相對獨立是社會形態所必需的因素,而相對獨立的程度又非常有限,其結果必然使士人尋覓和創造一種高度發達且間接和消極的方式――隱逸文化(或稱為隱逸理論)。士人園林是隱逸文化重要的承載方式,集中體現了這一文化特征,并被士人所必需。但是,中國封建集權制度決定經濟、政治、倫理和文化藝術等社會形態因素皆被置于皇權的絕對控制之下,隱逸文化正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中產生、發展、成熟起來的中國獨有的文化類型。

        時至唐代,以上論述的士人在社會、政治和文化中的作用更為明晰,其主要原因是科舉制度的實施迅速壯大了士人階層,士人的雙向調節力量在歷代社會顯得尤為強大,促使封建集權制度的成熟――皇權與士人階層間的穩定關系。隱逸理論和穩定的關系(皇權與士人階層)正是影響士人園林發展軌跡的“形而上”的根源所在,士人自覺地把其融合在造園技法、空間處理等“形而下”的方面。誠然,士人以隱逸文化為精神歸宿,但是他們更需要得以生存的實體形式――園林。

        二、士人園林在唐代的兩個階段

        士人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體系中的重要門類,集中體現了傳統造園的基本理念和藝術技法。士人園林在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存在并不斷演變,緣于其自身凸出的功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首先,它是集游賞、居住、藝術創作和聚會交友的多功能場所;其次,它是被藝術化的人居環境,是士人借以創造、傳播文化,維系、彰顯社會理想、人格追求、審美情趣的基本方式,這些都取決于士人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初盛唐是中國士人園林“歷時性”過程中的重要時期――魏晉南北朝至中晚唐、宋代的過渡。士人園林從東周發展至此,已經趨于成熟。不論天地南北、官階差異,園林已經徹底融入士人的生活,成為士人特有的文化載體,映射出士人對人生和宇宙的認識。在具體的造園理論和技法方面,全面繼承魏晉以來山水園林的成就,并將其廣泛應用于造園實踐,出現了“寫意”的山水園林,最終形成高度統一的理論體系。初盛唐士人園林的成熟為中晚唐、宋代和明清士人園林的發展奠定基礎,并且作為一種長效機制發揮作用。善于在“方寸之間”創造和尋找更多意趣,這本是魏晉南北朝園林的要求,唐代士人以極大的外延熱情把這種要求變得更為清晰,并把“自然”“寫意”自覺為明確的藝術原則和效仿的藝術模式――以山水、植物為要素,表現自然形態的景觀組合,曲徑幽深的空間布局,詩、畫藝術與園林的糅合。

        中晚唐是中國士人園林的轉型期――空間格局和創作手法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并決定了兩宋、明清時期士人園林的基本面目。若把中國封建文化“由盛而衰”當作中晚唐士人園林的轉變動因,不如歸因于文人宇宙觀念的深刻轉變。對“狹小空間”的琢磨始于南北朝時期,劉宋時期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記述“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①即在有限空間中表現無限深廣、幽深清寂的空間意境。以此為據,盛唐時期的士人園林出現“以小觀大”的格局。在此需要明確,“以小觀大”只是盛唐士人園林的一面,與之共存的是恢弘壯闊的另一面。但是中晚唐士人園林對于狹小空間的“偏愛”折射出的是士人命運的跌宕起伏,“壺中天地”亦成為士人生存狀態的寫照。白居易《小池二首》“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余。”②487不僅是對中晚唐士人園林的描述,也暗射出士人人生觀和哲學觀的轉變。

        士人園林作為士人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其階層緊密相連,并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借用法國文藝理論家伊波利特?阿道爾夫?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提出的“精神氣候”概念――“由社會的經濟狀況、政治制度、精神文化等因素產生的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③唐代士人的兩種“精神氣候”在士人園林兩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造園手法的繼承與創造

        園林作為一種藝術,必然有其自身的藝術語言和組合形式。士人園林把隱逸理論和社會形態特征作為“形而上”的理論基礎,把置石、疊山、理水、蒔花養木作為構建園林“形而下”的藝術技法,擇用石、土、水和植物等自然要素作為構成語言,營造出湊泊無間、富于詩情畫意的生活環境。雖然魏晉南北朝時期奠定了以山水、植物等自然要素為主體的士人園林體系,但是唐代使這個體系更加完善和統一。

        士人園林在初盛唐時期的成熟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綜合造園技法的應用,這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疊山手法的進步能在狹小的空間內疊建出復雜的“自然山體”,使空間的層次和關系表現出深遠的意境。此時,構“山”的材質已與傳統舊法不同,而采用疊石替代筑土的做法,正如“當階聳危石,殊狀實難名。……云峰臨棟起,蓮影入檐生。”④的詩句描寫。從中也看出士人有意把“山體”與水體、植物和建筑進行組合,這種做法大大提高山體在園林中的價值。其次,士人對“天然水體”形態的關注,能動地利用天然的川、泉布局出頗具匠心的人工水體。“引涇渭之余潤,縈咫尺之方塘。……疊風紋兮連復連,折回流兮曲復曲。”⑤87折射出士人對水體的水源、大小、形狀、路徑的關注,印證此時理水手法的成熟。最后,構建景觀組合的能力,即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同時設置多組景觀組合。從王維《輞川別業》“余別業在輞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華子岡、……。”⑥的記述中看到士人構建景觀組合的能力達到驚人的高度。

        中晚唐時期士人園林向著“壺天”發展的趨勢已成必然,如何在“壺天”中構建出士人向往的“天地”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而事實上,士人在“壺中”營建出豐富且完整的園林景觀系統,這些得益于構園技法的進步。韓愈的《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序》記錄“此宅園有新亭、流水、竹洞、……柳巷、花源、北樓、鏡潭、方橋、月池諸景。”⑦證實中唐時期士人園林中景觀的豐富性,并延續初盛唐時期園內布局多個景觀組合的慣例。此外,在技法層面,置石、疊山、理水、蒔花養木更加凸顯“天工乃見”的高超技藝。首先,園中置奇石成為一種風尚,特別是對太湖石等南方奇石情有獨鐘。盡管在晉宋時期開啟了園中置石的前奏,但對奇石之形態、石質入微的品析是從中唐開始的。如《右溪記》中所載“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曲,不可名狀。”⑧127奇石以怪為上,成為耐人品味的觀賞對象。奇石自身有豐富的形態變化,對整個中唐時期士人園林的營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疊山技法更加成熟,大大強化“壺天”的格局。疊山追求“終南山”峰巒起伏、意態萬千的形體變化,士人要在方寸之間構建出如此形態并非易事。然而,以山石為基材的假山卻把“終南山”的磅礴態勢和體量表現地盡致無余。白居易“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②3971的詩句正是對“山”的藝術形態、疊構方法的說明。疊構的石山形態自然,相比筑土為山顯出更大的優勢,迎合士人的審美需求。再次,注重理水與山景的融合互映,追求滄溟之勢。置石、疊山推動理水手法的運用,可在“假山奇峰”間呈現水體激流、回旋、潺潺的韻味。正如“峰石若鱗次,欹垂復旋回。”⑧47的描述,以形態多變的“山體”形成“欹垂復旋回”的水體,也突出疊石對理水的重要作用。中唐的理水善于在狹小空間表現自然中“水”千變萬化的形態,最突出的成就體現在精微的細部處理手法,“疊瀑”成為典型的代表。劉禹錫的詩句“石堅激清響,葉動承余灑。前池明月中,見是銀河瀉。”⑤2378足見中唐士人對水的鐘情和理水技法的成熟。最后,蒔花養木在中晚唐時期得到士人的高度重視,對花木的色彩、形態、種類和寓意有了更加明確的要求。植物景觀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得到重視,因其符合士人崇尚自然的審美要求和滿足寄人格于植物的需求。《舊唐書?牛僧孺傳》中敘“木之奇者有天臺之金松、琪樹,稽山之海棠、榧、檜,……白蘋洲之重臺蓮,芙蓉湖之白蓮等。”⑤4743可見此時士人園林中植物種類的多樣性,透射出士人對植物景觀的重視。“引水多隨勢,栽松不趁行。”②1495和“竹似賢,何哉?……故君子多樹之為庭實焉。”②3450白居易的詩句說明中唐士人在構建植物景觀時對其自然形態的把握和對寄情于花木的深刻理解。植物除滿足士人的精神需求,在構園中也有很強的空間圍合、延展作用――用植物進行內部空間的劃分和與外部環境的呼應。此外,盆景等微景觀在中晚唐時期也得到士人的重視,暗射出對“壺天”觀念有了更深層的理解,這也是中晚唐時期植物景觀成就的另一體現。

        由上看出,不論初盛唐還是中晚唐時期,士人對園林的理解絕不是在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把握,而在于對園林整體、統一的構思和處理。通過有效且成熟的手法把水、石、植物、建筑與地形、地貌的特征相融合,構建出滿園“自然”的生活環境,表達自身對宇宙的理解和自然的審美情趣。

        四、士人園林的空間原則與手法

        社會形態的變化和隱逸理論的發展促進士人對“宇宙”和“自然”的思辨和親合,這不僅是士人園林“形而上”的思想根源,也是造園技法和空間布局等“形而下”的技法主旨。事實上,士人園林一直在跟隨“形而上”理論的發展而呈現出不同的具象形態,不僅是士人在某一具體社會時段中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而且是士人理想中“宇宙”的再現。我們掌握士人園林的空間原則必然要對傳統宇宙觀的內因和特點有清楚的認識,學習士人園林的空間處理手法也必須要明白士人所追求的意境。士人園林的空間原則和手法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一種普遍的空間理論。

        (一)士人園林的空間原則

        士人園林作為一種空間藝術,借以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為介質,結合具體的地形、地貌特征對空間形態進行塑造,園中各要素及其組合關系必然以一定的空間原則和組織序列來展現園林之美。士人園林的空間原則遵循士人對“宇宙”的理解,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單一到多元的漫長感悟過程:商周之際人們對天地、山水和植物的認識與祖先神的崇拜結為一體,賦予了它們普遍的宗教和哲學意義,在這種原始崇拜中孕育出“天人之際”的萌芽。時至戰國,老子、莊子、墨子、孟子和荀子等學派共同構建出一個空前龐大且完整的宇宙模式(宇宙觀)――天人之際,影響秦漢、魏晉南北朝至宋明,奠定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念。在一切傳統藝術中,士人園林對天人之際宇宙觀念的詮釋是最直接和生動的,是士人的宇宙模式在大地上的“投影”。換句話講,士人的園林空間體現士人對“宇宙”的理解。

        初盛唐時期國力之強大、氣魄之雄闊、文化之包容、情調之高昂無不對士人的宇宙觀產生深刻、直接的影響,他們不僅對巨大空間的把握和處理舉重若輕,同樣可以在狹小空間中找尋無窮的意趣。對士人而言,無論空間大小都能與己恰得其所,與時代風格相映生輝。士人自南北朝時期開始追尋狹小空間的意趣,“五尋百拔,十步千過”⑨道盡北魏士人園林的空間格局和藝術旨趣。至盛唐時期,士人自如地在狹曲空間內設置包蘊萬象、吞吐山海的景觀內容,正如“山水之狀則高低秀麗,……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遠也若極天之盡。”⑩所描述。盛唐士人在狹小空間中構建體天象地、俯仰乾坤的景象反映自身對宇宙的認知,表現出前朝與后世都絕難見到的雄豪壯闊之氣和宏闊境界的開拓精神。中唐以后,士人園林無力支撐初唐盛時期士人龐大的宇宙觀,而轉向“庭際山宜小,休令著石添” 的境界。士人自覺地放棄對宏闊境界的開拓,力圖在極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深廣的天地和豐富的自然形態。中唐士人借用《后漢書?方術傳下》中的神話故事――《壺公》來告慰曾經的宇宙理想,也以“壺天”隱喻自己的生存環境。“壺中天地”的空間原被正式確立并得以強化,迅速形成全新的空間觀念。同時,士人對清寂幽深的境界向往成為園林最普遍、最基本的藝術追求――“覆簣土為臺,聚拳石為山,環斗水為池。”⑤6900一切景觀要素趨向細微和平淡。中晚唐士人構建的“壺天”原則奠定了明清士人園林的發展方向,如錢起《尺波賦》記述:士人沉溺在“方寸之余”的趣味和“尋常之內”的精微辨析。

        士人園林是士人宇宙觀念的藝術模型,承載士人的社會理想和人生追求,彰顯士人的審美情趣。唐代士人善于在狹小的空間中表達對宇宙的認知,其對園林的追求由“天地風華”的歡愉格調轉向“清寂幽深”的悲愴境界。初盛唐和中晚唐時期的士人園林雖然都可以用“小中見大”進行描述,也都體現著士人的宇宙觀念。但是,前者以“無限廣大”“涵蓋萬物”“內外相融”為空間原則;后者則體現士人“壺天”的宇宙認知,以“壺中天地”為明確的空間原則,宇宙觀的變化完全表現在園林的空間形式上。

        (二)“引”“造”結合的空間手法

        士人園林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為構成要素,著力表現景、物與人三者的和諧關系。園中各構成要素按照“自然”的空間秩序進行組合,構建出“曲有奧趣”的空間形式。唐代士人把眾多異質景觀要素以“曲折得宜”的組合關系與一個極為有限的空間進行融合,進而展現完整的宇宙模式并非易事,必然出現各要素之間、眾多要素與有限空間之間的復雜“矛盾”。這些“矛盾”必須通過極為有效的空間手法進行協調,才能維系園林藝術的持續存在。

        唐代士人對魏晉南北朝和隋代的空間手法進行強化和創新,形成與園林空間高度匹配的手法。園林由各構成要素及組合通過穿插、交替、互補、轉換形成串聯多變的空間整體,關注“此空間”與“彼空間”的關系。其空間手法可從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從空間構成講,體現在主從、虛實、對比、滲透的多重空間關系;從序列組織講,強調空間序列的引導暗示和景觀序列的蜿蜒曲折在園中的作用;從景觀要素講,注重相互間深淺和疏密、起伏和錯落、交替和映襯的細節處理。通過概括梳理,士人的空間手法有引景、障景、借景、對景、抑景和框景六種,我們可把以上手法歸納為“引”和“造”兩類:前者體現視點與景觀的相互關系,即視點與景點的對應和制約。視覺不是等量地在園中存在,而是受到與其相對的景觀位置的影響,包括引景、借景和對景;后者強調景觀之間的關系,即通過構建一個景觀或空間達到強化、突出另一景觀或空間的目的,障景、抑景和框景屬于此類。在唐代造園實踐中兩類空間手法是綜合運用的,共同促使園中一切“矛盾力量”相互轉化,進而達到平衡與和諧。“引”的手法通過“遠景”對視線的引導作用,使遠近、內外的景觀相互關聯而產生豐富的視覺變化,在有限的空間中表現出深遠意境。“造”的手法利用景觀之間的相互遮障、分割,空間關系的“欲揚先抑”,營造多層次的空間和景觀效果。士人用“引”“造”結合的手法將眾多異質要素進行排列,形成多個景觀組合,同時把多種空間形態融合、交織在一起,呈現渾然一體的“自然空間”。

        綜合論之,唐代士人園林的空間手法是在“既定的”空間原則下產生的,是維持園林藝術發展的有效途徑。士人選擇不同的構成要素與周圍環境、地形相融,運用不同手法使空間呈現虛實相生、藏露得宜、氣象萬千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受。正如凱文?林奇所說:“中國園林關注人的序列體驗,每一個空間都會驚奇地發現似曾相識的感覺,同一個場所因視角不同而形成對比,大大提高觀者穿過空間的愉悅感和驚奇感。”

        五、高度統一的藝術特征

        士人深埋于封建政治和文化之中,受宗法制度、周易理論、儒家學說和宗教思想的影響,逐漸形成一種范式化的辯證思維模式――“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這也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基本問題。 從體察宇宙萬物到觀照現世行為,影響士人的方方面面,從而使我們看到士人園林中的各種構成要素、景觀組合、空間形態呈現高度統一的藝術特征。唐代的士人園林雖然有“形而上”的理論基礎和“形而下”的構園手法,但是人士的藝術思維是連接“上”與“下”的重要環節。對于唐代士人園林藝術特征的概括,首先從藝術思維談起,以便把握其與傳統思想、文化的深層關系和具象形態產生的原因。

        (一)士人的藝術思維

        中國自先秦以來形成“辯證”的思維模式――重視事物的整體、關聯和矛盾,淵源于《周易》發軔于孔子和老子。 一方面,整體思維體現在把“宇宙”看作一個整體,認為任何現象和事物都是關聯存在的,是構成“宇宙”的有機部分,以抽象的思維去把握萬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從而構建出宇宙的圖式。周易理論奠定了整體思維的范疇,“陰陽”引伸為事物的兩極,“五行”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儒家將“陰陽五行”與“道德倫理”結合,用陽主陰次、陽尊陰卑和五行相生相克理論去論證自然、社會、人的規律、秩序和性質,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唐代士人園林中使用的“暗喻”“主從和諧”“比擬自然”等藝術手法都可以從上述理論中找到依據。另一方面,矛盾思維把事物看作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為前提。“陰與陽”“五行相生相克”就體現了事物之間的差別和對立,矛盾思維與整體思維表現出互補的關系。因此就出現了“虛與實”“疏與密”的對比手法。對于唐代士人園林而言,無論是儒家學說還是道家思想都有深刻的體現。辯證思維是士人的思維范本,園林的藝術創作還需要另一種極其感性的方式――意象思維。即通過意象來認識、表現客觀世界的思維方式,是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高度融合。意象,包括主觀抽象的“意”與客觀具體的“象”兩個方面,是“意”與“象”在語言符號中的和諧交融與辯證統一。事實上,中國古代思維始終以意象的直觀把握為基本形式,與玄學、禪宗、心學和寫意的思維方法如出一轍。 因此,唐代士人可以在狹小空間構建出“體天象地”“天人和諧”的人居環境。

        (二)園林的藝術特征

        唐代是士人園林發展歷程中的銜接、過渡和定型階段:銜接魏晉和明清時期的士人園林;完成“自然山水”到“寫意山水”園林的過渡;明確“以小觀大”的旨趣和格局。唐代士人園林的藝術成就歸于造園技法的成熟、空間原則和手法的明確和完善、藝術構思的縝密精巧,體現鮮明的藝術特征。

        1.自然為尚、含蓄為美

        士人通過自然的觀照和人生的沉思,參悟人與自然、社會的三者關系――士人的人格價值與“自然”的統一。山水傳情含意,士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無以復加,將此與自己的生活環境相融合。儒家“比德”思想將山水、花木與人的精神品質相連,迎合士人“托物言志”“寄情于物”的審美取向。唐代士人園林的山水格局和植物配置體現鮮明的“比德”色彩,表達士人人格與自然的統一。此外,孔子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概說經孟子的闡釋賦予廣泛、普遍的哲學意義。唐代士人正是沿著孟子所指的方向,以山水為媒介將自己的人格上升到宇宙本體的高度,傳示與自然比德、崇尚自然的價值觀。

        唐代士人藝術取向含蓄、隱晦的創作方法――婉約,其意為婉曲和隱約。 士人追求含蓄之美,為使園林表現出深邃意境,故采用“欲顯而隱,欲藏而露”的手法把精彩的景觀深藏于幽深之處。從而使園林避免一覽無余、坦露于外,體現“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旨趣。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繪出耐人尋味的境界,正是“含蓄美”的集中體現。

        2.天工乃見、虛實得宜

        道家思想對唐代士人園林的影響,體現在“自然”審美與藝術技法的結合,即人力營造出富于自然氣息的空間。士人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必然通過藝術手段再現自然的形態,才能使園林呈現渾融湊泊的藝術整體。唐代士人以構石成壑、培樹成林、疊水成瀑等高度藝術化的手法使“自然”再現于園林,體現“人力至極”的天工造化。唐代士人園林最鮮明的特色在于“自然之美”,即通過人之力創造一種自然的境界。此外,士人園林構成要素的自由組合形成變化莫測的空間系統,而自由的空間結構也強化“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造園主旨,傳統園林藝術中所推崇的“有法無式”即是唐代士人園林空間的最好注解。

        唐代士人園林是虛實辯證的統一體,注重“虛實并舉、以虛寓實”,滲透在每個細節之中。“虛實”在此既是一種藝術手法,又是一種藝術境界。“實”是園林的形式,“虛”是形式的升華,為求得豐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虛實”往往通過具體的形態來表現。就山水而言,山表現為實,水則為虛;就建筑界面而言,門、窗、洞為虛,界面形體為實。道家講虛、佛家談空,雖然神俗各異,但都強調人與天地萬物相融,得以體會天道,感受宇宙生機。士人通過對“自然”山水的觀照,擺脫世俗羈絆,進入虛空的神游境界。

        3.以小觀大、質樸歸真

        唐代士人基于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明確提出“以小見大”的藝術旨趣。園林的“以小見大”是士人通過形象思維對“自然”的創造性概括,體現精神與自然的契合,士人與宇宙的統一。因此,出現疊石構山體現山川萬里之勢,池水蘊萬頃波濤的概說。狹小的空間中構建山川具備、翳然林水的藝術效果,只能依靠平面的曲折、豎向的起伏,通過豐富空間層次、增加視覺變化來獲取“以小見大”的空間感。

        “返樸歸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通過自身的觀照使生命回歸至自然的狀態。致使士人在構園思想上推崇“自然”,行為上極力表現“自然”,也使園林呈現出親近自然、人與自然合一的面貌。山水自然成為士人追求純樸率真之趣的現世依托,表現為園林的山水宛如自然之態,凸顯士人的山水純樸之野趣。

        唐代士人園林蘊含的藝術特體現士人與傳統文化和哲學的多層互通,表現出士人階層共同的審美情趣。士人的人生追求、人格價值、宇宙觀念和社會理想都與“自然”產生深刻聯系,通過藝術思維對自在自然進行提煉和概括,借用藝術技法和自然要素構建出士人獨有的藝術形式。

        六、結語

        通過以上的梳理分析,我們清楚地看到:士人園林在初盛唐時期是全面和廣泛的成熟,中晚唐時期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后半期士人園林的面目。士人園林后經兩宋至明清,從“壺天”到“芥子”的演變是士人對人生理想鍥而不舍的追求和對生活環境精雕細鏤的結果,藝術上窮極變化的追求,致使士人園林的面目猥瑣不堪。但是,士人園林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人生理想與生存環境之間的平衡,這種平衡是人在現實世界和精神理想中獲得的滿足與快樂。我們不禁感慨發問――中國傳統園林藝術能否用現代的藝術理論進行重構和再現?通過何種方式在當代社會借鑒其藝術成就?本文認為:在中華民族的現代化進程中,通過對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重新審視與反思,借以新的藝術語言和技術條件加以表達,是傳承和延續傳統園林精髓的有效途徑。對中國當代景觀設計而言,了解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已成為必然,用辯證思維去分析傳統園林與當代景觀,才能使傳統園林藝術在當代社會獲得新的生命。

        注釋:

        ①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129.

        ② 白居易,著.朱金城,注.白居易集箋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③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42.

        ④ 易小平.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篇目及作者索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65.⑤ 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

        ⑥ 染瑜霞,師長泰.王維研究[M].南京:江蘇大學出版社,2011:265.

        ⑦ 韓愈.韓昌黎詩系年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73.

        ⑧ 孫望校.元次山集[M].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譯所,1960

        ⑨ 楊f之著,周祖謨注.洛陽伽藍記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3:87.

        ⑩ 王去非.試談山水畫發展史上的一個問題[J].文物:1980(12).

        11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9:5720 .

        12凱文?林奇著,黃富廂譯.總體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87.

        13周桂鈿.中國傳統政治哲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02.

        14曹林娣.中國園林文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456.

        第4篇:古代園林構成要素范文

        1.中國古典園林簡介:

        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造園藝術更是源遠流長,早在周五王時期就有建宮苑的活動,她的形成主要受統治階級的思想及佛道、繪畫、詩詞的藝術影響,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爭奪激烈,國家呈分裂狀態,加之道、佛盛行的影響,產生了玄學,這時的士大夫,或人欲享樂,或潔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導致了自然審美觀的形成,治園特點也多為自然情趣的田園山水。

        中國古典園林的構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礎上,鋪以人工的宮,廊、樓、閣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視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思想,特別是詩、詞、繪畫的思想境界。

        1.1中國古典園林的本質特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觀類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質,鄉土植物等自然資源構成的鄉土景觀類型,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主體的構成要素。鄉土材料的精工細做,園林景觀的意境表現,是中國我傳統的園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國古典園林強調“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強調“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強調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感受。

        1.1.2適宜人居的理想環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營造健良舒適,清新宜人的小氣候條件,由于中國古代生活環境相對惡劣,中國古典園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氣候條件的改善,營造更加舒適宜人的環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種植、亭廊的構建等,無不以光影、氣流、溫度等人體舒適性的影響因子為依據,形成舒適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環境。

        1.1.3巧于因借的視域邊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圍,通過借景擴大空間視覺邊界,使園林景觀與外面的自然景觀等相聯系、相呼應,營造整體性園林景觀。無論動觀或者靜觀都能看到美麗的景致,追求無限外延的空間視覺效果。

        1.1.4循序漸進的空間組織

        動靜結合、虛實對比、承上啟下、循序漸進、引人入勝、漸入佳境的空間組織手法和空間的曲折變化,園中園式的空間布局原則常常將園林整體分隔成許多不同形狀、不同尺度和不同個性的空間,并將形成空間的諸要素糅合在一起,參差交錯、互相掩映,將自然、山水、人文景觀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別表現,使人看到空間局部交錯,以形成豐富得似乎沒有盡頭的景觀。

        1.1.5小中見大的空間效果

        古代造園藝術家們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種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煉剪裁,把峰巒溝壑一一再現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維的園址上突出三維的空間效果。“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大”和“小”是相對的,關鍵是“假自然之景,創山水真趣,得園林意境”。

        1.1.6耐人尋味的園林文化

        人們常常用山水詩、山水畫寄情山水,表達追求超脫與自然協調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園林中常常通過楹聯匾額、刻石、書法、藝術、文學、哲學、音樂等形式表達景觀的意境,從而使園林的構成要素富于內涵和景觀厚度。

        2、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

        在我國古代不論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園林多以自己欣賞和生活,且極反映出主人的意識和價值取向,或炫耀氣勢惟我獨尊,或夸耀顯貴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養性。這些園林的設計修建思想無一不是當時統治階層的思想反映。這也進一步鞏固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使中國的古典園林騰達于這一時期而無法飛躍。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結束了“閉關鎖國”的狀況。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出現了中國的造園師在海外建造中國古典園林的想象,近30年來不斷得到發展。

        中國的古典園林猶如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數千年來在中華大地上孕育、生長、并發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和內涵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世界藝術百花叢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園林中獨樹一幟。

        2.1我們在國外進行造園活動大體有以下幾種方式:

        2.1.1國家或地方政府的名義參加國際園藝或博覽會建園;

        2.1.2中外友好省、州(縣)、友好城市之間互贈建園;

        2.1.3承接國外政府、社會團體或私人建園等;

        中國的古典園林走向世界是我國的園林設計師和技術工人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宣傳、介紹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增進中外園林界和人民之間友誼、促進我國園林事業發展作出寶貴貢獻,不僅有很好的設計效益,同時也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3、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縱觀中國古典園林海外的一些優秀作品,不是模仿國內哪一風景名勝,就是各景點的精美元素拼湊、組裝在一起。希望外國人能通過一個園就能夠吸收并理解中國的園林。這種一成不變、生搬硬套的造園模式已經滿足不了當代人的需要。

        中國古典園林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后世無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們可以把握古典園林的精髓,在現有的新的歷史條件下,結合新的材料和技術,再造中國古典園林在現代的輝煌。

        日本是在中國古典園林的基礎上演變出具有他們特色的枯山水園林,他們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發展得很好。中國也應該有進軍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針去應對世界。日本“禪”的思想領導著他們的園林,我相信,中國“人與自然的和諧”、“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思想同樣也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出新的具有中國特色而又不失中國古典園林的“魂”的景觀。

        4、中國古典園林進軍世界的改革應與全球化戰略融為一體

        我們應該把古典園林進軍世界的改革與全球化戰略融為一體。時代的變化推動園林建設全球化,這不僅是園林發展的客觀趨勢,更是時代的要求,而在實施園林建設的全球化時,我們首先要強調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在國外建設園林不能簡單的抄襲或者遷移,而是在新的條件下創作,既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傳統風貌。例如:

        4.1公園建設

        在公園建設方面,我們在強調民族特色、地域異性的同時,適度地融入異域民族風情,積極應用多學科成果,必能將公園建設成具有感染力、創造力、風格鮮明的''''現代的中國古典園林”。

        4.2城市園林規劃

        在城市園林規劃方面,應整體綜合考慮,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與層次,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共存空間,而摒棄中國古典園林的單一成體,就無法研討中國古典園林歷史與文化,其園林生命、園林生態、園林文化就不能永續發展。

        因此,我們必須在園林建設中既考慮繼承傳統,又考慮有所創新。既考慮中國文化,又考慮世界發展,積極吸取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精髓,保留中國古典園林的人倫空間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過分封閉的文化負面效應,使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文化藝術,更好地將中國園林建設推向新的。

        5、中國古典園林在國內的發展

        在國內,古典園林同樣也是一切造景設計的基礎。近些年來,在它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多個學科交叉的新型學科,如:園林設計、環境設計、規劃設計、風景園林設計等等,這些學科雖然名稱不一樣,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諧”的傳統觀念都是一樣的。古典園林中“天道與人性和諧”的一貫思想指引著他們將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發自然”為探求規律,遵循“反璞歸真”、“樸素自然”為審美標準,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國古典園林是現代園林設計的靈感之源

        中國古典園林是現代園林設計的靈感之源,古典園林的造園思想精髓更是我們現代造園設計的理論基礎,因為一個好的園林作品并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而是從“鄉土”中“生長”出來的,正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園林景觀。

        5.1.1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徑

        中國現代風景園林的發展,需要本土風景園林師的艱苦努力。中國的風景園林師必須關注風景園林的本土地研究,積極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觀的文化特征,這樣才能設計出“土生土長”的風景園林作品。

        5.2中國古典園林面對西方思潮的沖擊需把握兩點

        5.2.1開拓思路,拓展中國園林的設計領域

        面對西方思潮的沖擊,現代設計師更要開拓思路,挖掘古典園林的現實意義,把中國的古典園林造園手法、空間布局形式、造園要素以及文化等等,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

        5.2.2融會貫通,探索科學嚴謹的設計方法

        第5篇:古代園林構成要素范文

        中日兩國古典園林同屬于區別于歐洲和西亞的東方園林體系,日本園林受中國園林影響很大,兩者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但經過日本長期的 歷史 過濾與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園林 藝術 。與中國園林在許多方面又有著區別.

        中國和日本古典園林同屬于世界三大造園系統(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園林,西亞,歐洲)的東方園林體系。東方人對大自然的態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認識、了解自然的基礎上向自然索取。日本園林是在中國園林直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中國古代文明在日本園林方面的體現。然而,日本在受中國文化長期熏染和滲透的過程中,也不斷經過自身的歷史過濾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園林藝術。下面就兩國古典園林形成和發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進行探究。

        中日兩國分屬大陸文明和島國文化。中國以山水為根本,山為骨,水為血,土為皮,木為毛。地大物博,材料充足,山體多為整塊石材雕刻而成。國土廣大本國的山川水岳本身就大,園林相對較大,多仿景。

        而日本以池島為根本,海為母,島為家,木為衣。日本塔多不上人,又國中高樓高閣少,視點低,所以濃縮景觀,以適合人的視野。地少物薄,材料不足,多累石,鋪沙。由于國土面積小,本土景物體量本身就小,使日本園林體量上較小,走向縮景。

        中心:從根源上說,中心思想源于《易經》。儒家哲學不僅以“中庸”為上,而且在環境方位上也也以居中為上。從庭院的中庭、園林的中海、陳設的中堂,到布局的中軸和中心,“中”字在各個領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把中的位與德的公和正結合時,就有了坐北朝南的規劃思想。中心思想隨《易經》和《中庸》等傳入日本后,不僅在城市規劃上,講究中心,而且也應用在園林中。但由于兩國的地理條件和物資不同,兩國的中心布局采用的方式也各有千秋。從園林的中心布置來說中國園林視覺中心較強中心式園林中:以水、島為平面中心,以山亭為視覺中心。平面中心與視覺中心通常不重合。多級中心山水建筑、亭島皆可為中心,一般水池為一級中心,大島或園中園為二級中心,其內的建筑為三級中心。且重軸線。平面中心較強。而日本園林的中心式園林中,以水、沙、島、石為平面中心和視覺中心。平面中心與視覺中心重合。通常為一級中心,除山科南殿庭園、平等院阿彌陀堂庭園、桂離宮等有島嶼中建筑外,其他園林很少有。島上只置石松等,且園的面積小,幾乎沒有園中園,所以也沒有次中心。枯山水多數是以沙池中石島為中心。

        首先,中日兩國園林按類型所屬,都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宗教園林。中國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園林,宗教園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園林。中國皇家園林,如現存的西苑、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一般地處中原或北方,位高權重,顯得莊重典雅、華貴大方。面積規模大,山體高聳,水面開闊,軸線明顯,建筑呈現北方風格,屋角起翹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構彩畫多。私家園林的特點是面積小,文人意味濃厚,山體矮小,水面狹窄,建筑體量小,屋角起翹大。中國的宗教園林個性最不明顯,多為佛家的寺院園林和道家的道觀園林。在表達上,較少體現宗教意義,更多地與儒家結合,形成以儒、道、佛結合的特征。江南的寺觀園林更多地表現文人的詩情畫意,只是通過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動來突出其宗教性質。而日本的宗教園林獨立于皇家和私家園林,風格明顯,講究禪思枯意,佛意濃厚。靠園林本身塑造宗教園林的形象和氣氛,不同于中國的宗教園林。

        第二,從布局形式看,中日兩國園林都是自然山水園。但中國園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園林偏向水性。中國園必有山,園可無島,而日本園必有島。從園林的構圖看,中日園林皆以向心式構圖與西方園林規則式形成對比。但二者之間也存在差別:中國園林軸線明顯,視覺中心較強,而日本園林的軸線較弱,平面中心意識較強。中國皇家園林和寺院園林受軸線影響較深,私家園林受中心思想影響較小。皇家園林服從于城市規劃軸線,處于城市宮殿區的北面節點,一般在軸線的后部。而園林本身也呈現出軸線的關系。

        第三,從天人關系來看,中日園林共同定位于山水園,但兩者存在著差別,中國的山水園偏向“人型”,而日本園林偏向“天型”。所謂人型山水園,是指山水園的構成要素中,在天人關系上偏重于人力和人文兩種人的因素。 日本古典園林,以山水為骨干的池泉園林一直貫穿于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之中,表現天地成分的山、水、林、石一直是園林的重點。樹木的用量遠遠超過中國園林,使得日本園林顯出天然野趣。在置石上,多用伏石,表明臣服于天的思想。建筑多用草頂原木,不加雕飾,極盡自然之能事。

        從園林的構成要素和布局特點來看,中國園林的園林建筑較多密度較大,體量較大,裝飾多而華麗,表明人力的偉大;日本園林的園林建筑較少,密度較低,表明人力的弱小。在山水方面,中國園林人工假山高大,人工湖寬闊,人工味濃厚;日本園林假山低矮,人工水面小,人工味淡,自然味濃。正如園林界大師陳從周先生所說:“中國園林是人工之中見自然,日本園林是自然之中見人工。”

        第四,從園林意境看,中國園林“崇文”,而日本園林“尚武”。 中國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便參與造園。到了隋唐宋,文人進一步在園林中施展才華,在園林鐫刻文人烙印的程度不斷加深,文人的寫意山水園在這一 時代成為了主流。文人直接參與園林創作成為普遍的現象,文人的山水畫、山水詩文、山水園林三門藝術達到了一體化的境界。到了元、明、清,園林往文人化的方向發展得更進一步。這一時期的江南文人輩出,加上得天獨厚的水利氣候條件,為其園林成就奠定了堅定的物質基礎。而日本園林卻充滿著武力和殺氣。自鐮倉幕府之后,日本進入了近千年的武士統治。這一時期誕生的石庭面積狹窄,常常是滿庭白砂,一無生物,令置身其中的人始終繃緊神經,如身臨戰場一般。而大名園林更是讓人感受到日本園林尚武的氣氛。最突出表現就是大名園林中普遍建筑有馬場和射箭場,成為訓練武術、展示武功的場所。

        第6篇:古代園林構成要素范文

        【關鍵詞】發展脈絡 主旨的一致性 “本體一位性” 共通性 聯系性

        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各自形成不同的藝術形式,從最終的無到有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從表面上看,一個是采用筆墨二維的形式進行創作;一個是用人工三維的實體進行建造,并沒有直接的相連性。然而究其二者的思想精髓內涵,卻有著無法割裂的聯系性和一體性。無論是在表象的發展,還是內涵的呈現上,都共生于一個體系中。本文將從幾方面闡述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的互相滲透聯系性以及核心思想的一致性。

        一、發展脈絡的同步性與一體性

        首先從中國山水畫以及中國古典園林的不同發展歷程和分期上來分析兩者之間的同時、同步性。

        (一)山水畫法發展的脈絡

        先秦至秦漢時期,中國還沒有出現山水畫。此時期的藝術作品多以青銅、雕塑、陶俑、壁畫等實體性三維藝術為主。能見之表達山水線索的藝術品屈指可數。有的也僅限于壁畫以及漢代的畫像石和畫像磚中。在一些被挖掘的畫像磚中可以發現樹木、山體的元素。但大多只具有象征意味,人們的生產生活才是作品表達的主題。況且在那個時期造紙術還未盛行,直至東漢蔡倫造紙后,山水畫才有其更大發揮空間的載體。而先秦兩漢時期的中國園林也處于探索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可以說是中華美術的關鍵時期,這階段繪畫藝術人才輩出,出現了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畫家――東吳的曹不興,也出現了一些對后世產生重要影響的作品,如《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繪畫藝術的主要題材多為肖像畫、人物畫,山水元素多出現于肖像畫的背景中,且比例尚未準確。那時,山水畫和花鳥畫仍處于萌芽狀態。與其他學者認為的山水畫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觀點不同,筆者認為,山水畫作為獨立的畫種,登上中國繪畫的歷史舞臺是成于初唐,展子虔的《游春圖》是其論據所在,畫面的比例關系和所表達內容已經達到山水畫所具備的條件。

        盛唐時期可以說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鼎盛期。題材的多樣、名人的輩出、宗體的確立,成為中國繪畫全盛時期的特點。中國山水畫也出現了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種,奠定了中國山水畫兩大發展方向的基礎。

        五代宋元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成熟前期。五代繪畫的承前啟后、宋代繪畫的繁榮興盛、元代的士大夫繪畫,都將中國的山水畫推向頂峰。這一階段以宋為代表的宮廷繪畫極其興盛,經過五代北荊南董繪畫的過渡,宋元的繪畫在技法上更加成熟,體裁的范圍更加多樣,繪畫涉及的階層更加廣泛,意境更加深遠。

        明清時期,山水畫在繼承元繪畫傳統的同時,逐漸形成文人畫家的職業化、職業畫家文人化的趨勢。明末清初的寫意派,如明徐渭,清石濤、山人、髡殘、弘仁和清初“四王”的正統派,以及清中期的揚州八怪,都說明中國山水畫已達成熟。

        (二)中國古典園林的分期脈絡

        可以將中國古典園林分成5個時期。啟蒙期處于先秦和兩漢。據歷史記載,中國園林最早的形式是“囿”,而在園林里面的構筑物稱之為“臺”,中國古典園林的產生就是“囿”與“臺”的結合。在其功能上主要是采摘、種植、狩獵、通神等生產和求仙功能。此時期以皇家園林為主,私家園林甚少。思想上受早期“比德”思想、“天人合一”以及神仙思想的影響。造園是對自然山水的崇拜和模擬,尚未達到藝術上的層次。

        而到魏晉時期則成為園林發展的轉折期,造園已經由原來的再現自然進而轉入表現自然,原先的生產求仙功能已經成為象征性意義。佛學的興盛以及士大夫階級的興起促使其私家園林和寺觀園林的突起。奠定日后中國古典園林的三大類型,即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然其在造園的探索中只在雛形階段,等待進一步的升華。

        隋唐可謂是造園的鼎盛時期,皇家園林所本有的氣派已經形成,唐詩的氣質已經開始融入畫中、園中。因畫成景、詩畫入園的做法已初見端倪,并有詩、畫、園相互滲透的跡象。但在意境的塑造上處于朦朧狀態。

        園林的成熟前期為宋、元、明、清初,此時期的三大園林類型已經都具備中國古典園林的主要特點,并且3種類型也互相滲透。禪宗與儒道的結合,江南園林以及文人的參與造園使園林藝術達到一定的高峰。意境的情趣已經顯露。

        清中期及清末為成熟的奠定期,中國的古典園林在這階段各種造園手法已經完善確立。皇家園林以及江南園林并置發展形成各自風格。中國園林的體系及理法已經完備。

        (三)中國山水畫和中國古典園林脈絡的一致性分析與總結

        從以上對于中國山水畫和中國古典園林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狀態,可以發現一個規律:二者在其孕育到成熟的過程中是本著一條由象征抽象――雛形發展――成型繁盛――成熟――頂峰完備的線索進行發展的。從其各階段的特點看,二者有著共性和一致性,且從這一發展的表象脈絡中可以說明二者發展的同步性與一體性。

        二、從藝術形式的特點看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的相似性與聯系性

        (一)創作主旨的一致性

        中國的古典園林,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其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園時,在開鑿的過程中雖然以原有自然地形為基礎,卻在營造中進行有意識的修整、加工、改造。園林中的山與水、石與草都是對真山真水的自然寫照。其精神上呈現“雖由人造,宛自天開”的境界。理法上求得“以小見大”“以假成真”的效果。自然是造園的模本,人工開鑿的園林是對真實自然的概括和提煉,從境界上給人真山水的感覺。正如中國山水畫的創作道路一樣,畫者在游歷各地名川大山之后,探究其自然山水的特點,并將其領會于心。歸來后在案幾上揮筆墨于卷冊,寫胸中之意氣,取自然之靈氣,給長卷于精髓。畫者所畫不是對原有山水的完全抄襲,乃是畫對自然山水的主觀認識。正所謂“外事造化、中得心源”。這種創作的手法和古典園林“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特點十分相似。只不過中國的山水畫用二維的形式表達三維的藝術,而造園則是將自然山水和中國山水畫,用三維的手段復現于真實生活中而已。二者在主旨的表達上是一致的。

        (二)構圖及營造法則的相似性

        中國的山水畫在其構圖的法則上有個專有名詞,名為“經營位置”,其最早由南齊理論著作家謝赫提出。他在著作《畫品》中提出,好的繪畫作品應具備六大特點,稱之為“六法”,第五法為經營位置,中國山水畫在畫作中的構圖要進行主次排列,即要“先立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然后穿鑿景物,擺布高低”。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清代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篇》中都曾闡述構圖營造之法。中國古典園林在其營造法則上也先立主景主殿之位,次定賓堂之處,圍繞其主殿布置賓堂、亭臺樓榭。正如《園冶》中說,“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然后“擇成館舍,舍構亭臺”。從古代著作中可以看出二者在營造法則上的相似性。

        (三)表現手法與理景手法的共通性

        中國山水畫講究用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推出畫面層次和空間,“實”是其手段,“虛”乃是其目的。中國山水畫中的“黑”“筆墨”都屬于實的部分,白的地方屬于“虛”。之所以用“黑”的筆墨,乃是用“黑”求得虛中的“白”。“白”的部分乃是其“畫眼”所在。正所謂“計白當黑”。而相對于同樣追求層次、空間甚至是時間藝術的中國古典園林來說,完全用實體的物質形態去表現有無相生的空間更有其難點。中國古代匠人,經過歷代的積累和傳承,總結出一套獨具特色的理景手法,也稱之為“理法”。在造園中運用各種借景和對景的手法,如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來塑造園林虛實相生的層次關系。同時在園林“元素”的構成上也體現虛實相生的法則,如山與水的陰陽對比、山石本身的漏透、構筑物本身的虛實相間、不同植物配置的高低錯落與時季變化等,都為園林的營造帶來層次空間的變化。因此,從手法上看,二者有其共通性。

        (四)畫面的內容與園林構成要素的一致性

        中國山水畫在其畫面內容的組合上,以山水、植物為主,村居、野渡、建筑點綴其中。人則既在“畫中”又在“畫外”。中國的古典園林有4個主要構成要素,即山、水、植物配置和建筑。山為園中之“骨”,水為園中之“魂”,植物為園中“肉”,建筑為園中之“臟器”,而人則為園中之“靈”。正是由于人的游覽,使整個園林貫穿于整體,渾然于天成,形成“五位一體”的畫面格局。因此,從客體的構成要素,以及主體在兩者藝術中“點睛”的作用,說明兩者構成范圍內容的一致性。

        三、山水畫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

        (一)南北宗派對中國園林兩大體系形成的影響

        中國在唐代就形成了以李思訓父子為代表的青綠山水畫派,以及王維、張為代表的水墨山水畫派。兩派的發展為日后的南北宗派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對中國的園林體系產生了一些影響,如青綠山水的“金碧輝煌”影響到皇家園林的“氣勢恢宏”;北宗的設色濃重,影響皇家屋頂色彩中黃色、綠色的琉璃瓦,以及屋身中紅色、暗紅色的梭柱和門欄。而南宗畫派的無色系,注重皴法技巧的運用,以墨求五色、以無色中求有色、以無色中勝有色的特性,影響了江南私家園林的清秀雅麗、平淡天真,注重色彩中的黑白相間。

        (二)山水畫的文人化影響

        中國園林究其功能上的形成要早于山水畫,對于自然界的簡單模擬和探索也相對往前。可以說,造園的實踐先于山水畫。而當山水畫形成之后,其對中國園林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山水畫從早期形成到成熟都有著文人士大夫從畫的趨勢。詩人、文人、士層階級甚至是帝王上層階級也多有從畫、尚畫的傳統。此等人群多有機會和底蘊從事山水的創作,為以后山水畫的文人化打下基礎。歷來的文人、畫家都有造園的風氣,或為自己營造,或為他人出謀劃策,甚至不少園林作品直接以畫家的筆意或流派的畫風引為造園的粉本。重大的皇家園林以及私家園林在營造時,也先以山水畫的形式繪制出藍圖,再進行建造。因此,足可見二者之間的聯系。明清之后,私家園林多呈現出文人化傾向。

        四、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的“本體一位性”問題

        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在歷經數千年的發展中固然受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支配。但究其根本,二者的發展乃是在一種思想哲學的體系影響下,逐漸由幼稚轉向成熟的,這也是命題所在。一種思想趨勢下,分化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而這種思想不是簡單、單一的思想。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出現過許多哲學思想體系,雖在統治之術上以儒家學派為主,但在藝術文化等多方面的領域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最使人感嘆的是,思想的多樣性卻未形成“亂”而“雜”的現象。中國的藝術形式是用一種“多元中和”的方式呈現給世人的。中國的哲學思想是經過華夏民族多年探索和積累“中和”而成,最終將多元化的文化思想體系融為一體,形成中國獨有的哲學體系,即“多元中和”,并以多元和諧的處理方式融入不同的藝術載體之中。這也是為什么華夏民族之藝術給世人雖在表象上呈現出多樣的態勢,而在實質的心靈感觸上卻給人一種統一“氣質”的根源所在。正如在中國建筑發展史上所表現的那樣,中國的宮廷建筑及城市規劃布局體現的是儒家思想體系的嚴肅規整,而在園林藝術上多呈現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禪宗“不二法門”的空靈超脫以及道教思想的神仙方術等境界。具體到細節上,建筑本身開間上的對稱形式是儒學之風的表現,而在舉折之法推出的屋檐曲線上則體現道家的思想。中國所固有的四合院格局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體現,中間的“天井”乃是建筑本體的核心,是人活動的中心。山水畫中儒家的文人化傳統以及在畫中尋求道家的層次仙境,可以說,無論從建筑規劃,還是從詩畫書文藝術上,中華文化都在尋求一種與自然、與天地、與“道”、與“法”相融合的境界。中華之藝術正是在“多元”而又“中和”的思想體系中孕育出多樣的藝術形式。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正是在這種體系影響下形成的中華文化之瑰寶。二者本是出于“一體”,正所謂“本體一位性”。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

        [2]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3]朱良志.中國美術十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5]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第7篇:古代園林構成要素范文

        關鍵詞:景觀色彩;景觀設計;色彩運用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色彩的概念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精神文明不斷提高,人們對色彩的追求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在生活的周圍包含著自然界所有的各種顏色,那什么是“色”呢?簡單地說,當光線照射到物體后使視覺神經產生感受而有色的存在。但要對色彩有所認識,就一定要對色的三要素、光與色感、光、色之三原色、色的三屬性、色的表示法、色變異性和色恒性等加以認識。色的構成三要素中還包括被觀察的物質、光的存在、觀測者的感受。

        2色彩在園林設計中的作用

        由于波長不同,對視覺刺激程度也就不同,從而使大腦感覺出不同的色彩,使色彩在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產生不同的反應。由于心理作用與社會活動的參與,不同色彩會對人產生興奮、愉快或壓抑等不同的感受。正是由于不同色彩有著不同的作用,人們就利用不同的色彩創造不同的園林景觀,從而使色彩設計在園林景觀設計和欣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 1 色彩是園林景觀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園林景觀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有色彩、形態、味道等多種美學特征,其中景觀中的色彩最為引人注目,給人以深刻的感覺。不同的色彩孕育出風格迥異的園林風格,例如:西方園林景觀色彩濃重艷麗,風格熱烈奔放;東方園林景觀色彩素雅淳樸,風格含蓄恬淡。在園林景觀中,科學合理的應用色彩有助于創造出符合人們心理、滿足于人們精神需求的色彩斑斕、賞心悅目、讓人流連忘返的生活空間場所。色彩對視覺有刺激作用,在視覺設計中常常具有先聲奪人的力量;色彩表現的基本要求是對比與和諧,人們在風景園林空間面對色彩的冷暖和感情聯系必然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得到精神滿足,從而能獲得不同的園林景觀美感,形成不同風格的園林景觀效果。

        2. 2 色彩是園林意境創造的手段之一

        意境是一種審美的精神效果,它存在于主、客觀之間,它既是主觀的想象,也是客觀的反映。利用園林構成要素——色彩來渲染氣氛、突出主題,是中國園林中常用的創造意境的手法,可達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觸景生情的效果。

        2. 3 色彩可增加園林空間的藝術表現力

        園林景觀中的色彩著意于表現園林整體的環境主題,通過不同的色彩表現出或富麗、豪華、高貴或質樸、淡雅、古拙等不同的美。利用色彩與空氣透視的關系可以豐富園景和增加藝術美感。為了強調空間的深遠,或為了強調遠方主景,可以用飽和和補色對比的色相去裝飾遠景,看起來距離就會拉近。冷色有收縮感,在一些空間較小的環境采用,能增加空間的深遠感、縱深感,營造清冷、幽靜、肅穆的氛圍。

        3 色彩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當前園林景觀設計中的色彩種類多樣,按園林構成要素分為:植物色彩、山石色彩、建筑色彩、水體色彩、天空色彩;按色調則可分為:暖色系、冷色系、對比色、同類色、金銀色及黑白色等。

        3. 1 暖色系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暖色系的色彩中,波長較長,可見度高,色彩感覺比較跳躍,是一般園林景觀設計中比較常用的色彩。暖色系主要指紅、黃、橙3色以及這3色的鄰近色。紅、黃、橙色在人們心目中象征著熱烈、歡快等,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多用于一些慶典場面。如廣場花壇及主要入口和門廳等環境處,給人朝氣蓬勃的歡。例如: 99.昆明世博會的主入口內和迎賓大道上以紅色為主構成的主體花柱,結合地面黃色、紅色組成的曲線圖案,給游人以熱烈的歡,從而形成一種歡暢熱烈的氣氛,使游客的興致頓時提高,也象征著歡迎來自遠方賓客的涵義。暖色有平衡心理溫度的作用,因此宜于在寒冷地區應用。暖色不宜在高速公路兩邊及街道的分車帶中大面積使用,因為紅、黃、橙色可見度高,易分散司機和行人的注意力,增加事故率。

        3.2 冷色系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冷色的色彩中,由于冷色光波長較短,可見度低,在視覺上有退遠的感覺。冷色的色彩中主要是指青、藍及其鄰近的色彩。在景觀設計中,對一些空間較小的環境邊緣,可采用冷色或傾向于冷色的植物,能增加空間的深遠感。在景觀設計中,要使冷色與暖色獲得面積同大的感覺,就必須使冷色面積略大于暖色。冷色能給人以寧靜和莊嚴感。在景觀設計中,特別是花卉組合方面,冷色也常常與白色和適量的暖色搭配,能產生明朗、歡快的氣氛。

        3.3同類色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同類色在色輪表中指的是各色的鄰近色,色相差距不大比較接近的色彩,同類色也包括同一色相內深淺程度不同的色彩。這種色彩組合在色相、明度、純度上都比較接近,因此容易取得協調,在植物組合中,能體現其層次感和空間感,在心理上能產生柔和、寧靜的高雅感覺。

        3.4對比色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對比色主要是指補色的對比,因為補色對比從色相等方面差別很大,對比效果強烈、醒目,在室外環境設計中使用較多。對比色在景觀設計中,適宜于廣場、游園、主要入口和重大的節日場面,利用對比色組成各種圖案和花壇、花柱、主體造型等,能顯示出強烈的視覺效果,給人以歡快、熱烈的氣氛。在補色對比中,還有不同的明度和純度的對比,不同在面積的對比,在景觀設計中,特別是植物花卉組合中應用較為廣泛。補色對比的運用在景觀植物造景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人們通常所描繪的“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景觀即是該方式的具體體現。

        3. 5 金銀色及黑白色

        金銀色、黑白色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多應用在建筑環境、園林小品、城市雕塑、護欄、圍墻等方面。金銀色在色性上講,金色為暖色,銀色為冷色。在傳統園林中,金銀色一般作為建筑彩繪中的一種裝飾色彩,其他環境中使用較少;在現代園林環境設計中,金銀色應用比較普通,而且多采用的是現代工業材料,如銅、不銹鋼、鈦金和一些合金材料等。黑白色在色彩中稱為極色,在傳統園林中,多在南方的園林建筑和民用建筑方面應用,如南京秦淮河的建筑和蘇州、杭州等地的私家園林建筑,灰黑色頂部與白色墻體對比分明,表現出古代文人墨客高雅、清淡的風格。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黑白兩色在全國各地應用較多,特別是在護欄、圍墻等方面。

        結束語

        目前在城市綠化中,色彩景觀成為新寵,發展前景廣闊。色彩可以豐富構圖、調整色彩、形成絢麗的圖案和不同的季相效果。色彩體現在園林景觀設計方面,從植物配植、道路鋪裝、園林建筑及小品的修筑等色彩應用中,都體現出更為豐富、協調的時代感。在當今城市發展中,林木景觀多樣化、生態系統健康化、生物物種科學化已成為提升城市形象和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健康發展的新理念。置身于綠色森林中的城市,風景如畫的環境會給人們一種生機盎然的,使人們心情舒暢。一道道五彩繽紛的彩色景觀,將使綠色森林增添勃勃生機,充滿活力。園林離不開綠色,但更需要多姿多彩、五顏六色,這是園林景觀最終追求的目標。多姿多彩的色彩景觀,在現代園林美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杜樹榮.淺談色彩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林業調查規劃,2007,6(04):8-10.

        第8篇:古代園林構成要素范文

        關鍵詞:故宮 蘇州園林 形式美法則

        作為中國南北方古典建筑典范的故宮和蘇州園林,在建筑風格上的差異具有典型性。雖然它們體現的形式美法則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從各自的角度取得了視覺效果的最終平衡。不同的建筑樣式中所體現出來的形式美法是其擁有者的社會歷史地位、思想意識形態和審美趣味在造型形式上的反映,對現代造型藝術充滿了啟示。

        一、形式美法則

        形式美法則是構成形式美的感性對比和調和材料(色彩、形狀、線條、聲音等)的組合規律,主要有對稱與平衡、節奏和韻律、比例與尺度、主從與重點、過渡與照應、穩定與輕巧、滲透與層次、質感與肌理、多樣與統一等。這些規律是人類在創造美的活動中不斷進行抽象、概括而總結出來的。

        二、建筑藝術是造型藝術形式之一,必然體現形式美法則

        造型即創造形體,是美術的主要特征。

        建筑藝術是最早的造型藝術形式之一。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反映時代和民族的審美追求,是一面時代的鏡子。建筑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顯示出人類所創造的物質精神文明,被譽為“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無形的詩”。

        中國傳統建筑品類繁盛,包括宮殿、園林、陵園、寺院、宮觀、橋梁、塔剎等。無論是哪種建筑形式,都或多或少地體現著造型藝術的形式美法則。中國人很早就能運用平衡、和諧、對稱、明暗軸線等設計手法,使建筑作品達到美觀的效果。我國古代建筑在布局、結構、藝術裝飾、色彩配置方面都很有講究,充滿意趣,能激發觀者的想象。所以,對中國傳統古典建筑中體現的形式美法則的研究,對當下的造型藝術而言,無疑是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的。

        三、對比其形式美法則的體現

        在我國品類繁盛的古代建筑形式中,故宮是以權勢象征為主要目的的宮殿建筑代表,而蘇州園林則是以觀賞為主要目的的私家園林建筑代表。兩者在規模、布局、體量、風格、色彩等方面存在明顯差別,北京故宮林以宏大、嚴整、堂皇、濃麗稱勝,而蘇州園林則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寫意見長。建筑的審美性質對意識形態的反映,在中國南北方這兩種古典建筑形式的對比中達到了極致,這種對比是與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思想意識形態和人們的審美趣味密切聯系的。

        這種差異性體現在造型形式上就是形式美法則運用的不同。

        (一)對稱和平衡

        對稱與不對稱指構成要素占據空間的位置而言,平衡與不平衡指構成要素各部分力量的分布狀況而言。故宮的布局有明確的中軸線,屬于對稱性,而蘇州園林講究“移步異景”,回避對稱,各種景致在“勢”上取得視覺平衡。

        1 沿中軸線相對對稱布局的故宮。

        故宮自建成起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故宮”已經發展成為“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和“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代名詞。這種等級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由故宮的對稱布局來體現。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后三宮、御花園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皇權的絕對統治和至高無上就是通過這種嚴謹對稱帶來的秩序感和嚴格的規范性來體現的。這種高大建筑的對稱布局產生了一種居高臨下、不可動搖的強大氣勢,使人在邁進它的第一刻就能強烈感受到皇權的權威性。

        2 布局不拘一格、回避對稱的蘇州園林。

        蘇州各個時期的古典園林雖然在布局、結構、風格上都有屬于自己的個性特色,但布局的總體原則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回避著對稱。

        蘇州園林重在寫意,講究自然境界,注重表現園林所有者的情思,這一原則使得蘇州園林具有了濃厚的文人氣息和“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它對情趣和境界的追求頗似中國的水墨寫意山水畫,這是早有共識的。所以它絕不講究對稱。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一道同樣的回廊。包括假山、池沼、橋梁、栽種的樹木、花墻上的窗子之類的配景也絕不雷同。假山的堆疊,或是重巒疊嶂,或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梁,那就一座一個樣;池沼或河道的邊沿石岸很少堆砌齊整,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沒有修剪得規規矩矩的松柏,沒有整齊劃一的道旁樹;走廊上窗子的圖案設計也都是不盡相同的,從每個窗子望出去都是不一樣的景致,也就是“借景”。這樣從各個角度看過去,它們都組成了一幅幅令人視覺均衡的畫作,而不是對稱工整的圖案。

        (二)對比和調和

        變化與統一必須保持有機化,呈現充滿生機的狀態,才能獲得高層次的審美,即美學上的“多樣統一”。

        雖然故宮和蘇州園林的色彩設置都取得了視覺效果上的調和,但它們的設色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1 故宮建筑運用了可以產生強烈視覺效果的對比色。

        故宮以堂皇、濃麗稱勝,“金碧輝煌”是故宮建筑色彩運用的特色:金黃色的鋪頂琉璃瓦,數米高、周長3400多米的紅色圍墻,絢麗的彩畫、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臺基、欄板、梁柱……艷麗的設色并沒有破壞整體的協調,這種色彩的設置是和故宮宏大的規模和氣勢相得益彰的,很好地烘托了宮殿建筑的氣氛。

        2 蘇州園林的淡雅設色屬于色調的弱對比調和。

        蘇州園林極少使用彩繪,灰、白色是主色調,屬于弱對比的冷色調。梁柱和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是不刺眼的顏色。墻壁白色,有些室內墻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淡灰色和白色對襯。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這些顏色與草木的綠色配合,引起人們安靜閑適的感受。“白墻灰瓦”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戴望舒筆下那“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它是黑白灰構成的水墨小品,清新淡雅,不事張揚。

        蘇州園林的溫婉與故宮的濃重艷麗造成的大氣形成了鮮明對比。追溯起來,中國的造園藝術與中國的文學和繪畫藝術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特別受到唐宋文人寫意山水畫的影響,是文人寫意山水的典范。蘇州園林在這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典型性。

        (三)節奏和韻律

        節奏和韻律原本是音樂中的專有名詞。作為一門時間藝術,音樂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偶爾也用不和諧音)連續動作,在一定的節奏和旋律的“流動”中體現自身的美感。

        同音樂藝術形象一樣,建筑形象也存在一定的節奏和旋律。中華建筑空間意向的樂感是十分令人愉悅的,它體現在造型、布局、色彩等幾方面。

        1 故宮布局和色彩運用方面的節奏、韻律。

        故宮建筑群的節奏在布局上的體現格外明顯。沿著縱軸線一個接一個布置一連串庭院的設計組成了有層次、有深度的建筑空間,在明暗開合的內外交替中能產 生一種幽隱曲現的節奏感――它以天安門為序幕,外朝三殿為,內廷三殿為重復,景山作收束。視覺的不是一覽無余地展示在人們眼前的,而是先要穿過一個又一個大小不同的門,一個又一個縱橫有別的庭院。隨著地平標高的增加,建筑物的形體逐漸增大。人們的觀感在不斷變化的節奏中達到頂點。這種節奏上的影射所起到的暗示和借喻“皇權至高無上”作用,也正是封建統治者希望通過故宮的建筑布局形式所表達、傳遞和強化的信息。

        另外,位于中軸線上的建筑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筑相對低小簡單,這種形態上的大小對比也形成了一定的節奏。這使得故宮的藝術形式像一部交響樂,在時間和空間的流動中顯示出抑揚頓挫的節奏和旋律。在空間序列的展開中不斷顯露出它深藏的個性與魅力。

        在色彩上,宮殿建筑大膽地采用了多種高純度的色彩,當然它們的使用是有主從之分的。故宮建筑中柱子、門窗、墻壁上的朱紅色,檐下青綠點金的彩畫,漢白玉臺基和或金黃、或翠綠、或寶藍的玻璃瓦頂,還有其它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藍、紫、黑、翠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這些主次色調的對比也賦予了故宮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

        2 蘇州園林的布局和色彩的節奏、韻律。

        蘇州園林的布局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運用巧妙的花墻和廊子,使蘇州園林顯得層次多,景致深,景物逐次展露,游覽者可以領略到景深在移步換景中遞進的節奏感,獲得的審美享受也更為深長。這種遞進和故宮建筑群落所采用的沿中軸線對稱開合的遞進所帶來的節奏感還有所不同。故宮的“交響樂”般的節奏以低音始。在不斷的遞進中勢不可擋地向高音推進。而蘇州園林的“音階”節奏沒有那樣明確的秩序感,更多的是余音繞梁的意境。

        如上文所述,與故宮建筑以紅黃為主的暖色調相反。蘇州園林的色彩運用偏于冷色調。白墻、灰瓦配以棕色的立柱、梁架,其節奏、旋律顯得樸素、冷靜和平和,這種情趣有恬靜安遠之感,充滿了閑情雅致的畫意。這種弱對比給人的視覺感受如同是在聆聽一曲長笛吹奏的《梁祝》,旋律舒緩悠長,在淺吟低唱中娓娓道來。

        四、結語

        第9篇:古代園林構成要素范文

        關鍵詞:古樹;名木;景觀園林

        一、古樹名木的特點

        古樹指生長百年以上的老樹;名木指具有社會影響、聞名于世的樹,樹齡也往往超過百年。生長百年以上的古樹已進入緩慢生長階段,干徑增粗極慢,形態上給人以飽經風霜、蒼勁古拙之感。世界上長壽樹大多是松柏類、櫟樹類、杉樹類、榕樹類樹木,以及槐樹、銀杏樹等。古樹名木為文化藝術增添光彩,它們是歷代文人詠詩作畫的題材,往往伴有優美的傳說和奇妙的故事。古樹名木也是名勝古跡的佳景,如北京戒臺寺的“臥龍松”,鐵桿虬枝若蒼龍騰飛,給人以美的享受。古樹是研究自然史的重要資料,它的復雜的年輪結構,蘊含著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變遷史。古樹對研究樹木生理具有特殊意義。人們無法用跟蹤的方法去研究長壽樹木從生到死的生理過程,而不同年齡的古樹可以同時存在,能把樹木生長、發育在時間上的順序展現為空間上的排列,有利于科學研究工作。

        二、在園林中古樹名木的用途

        目前,面對如火如荼的“大樹進城”熱,人們持有兩種觀點:一部分人認為,大樹入城能夠快速解決城市景觀生態問題,使人們在短時間內就能感受到綠色帶來的舒適;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大樹入城會對樹源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并且移植大樹的成活率偏低造成資源的浪費。但是,不少重大工程(如奧運會、世博會等大型活動)需要移植大樹,城市改造中也需要大樹移植。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并認可大樹移植,就要保證這項工作科學、合理、有序的進行,提高大樹移植的成活率,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耗費。城市園林除了植物、山、水等自然景觀成分外 ,還包括景觀規劃設計、景觀管理、信息流通等 ,是一個融自然、社會、經濟于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作為人類的物質產品――古樹名木 ,一旦介入自然之中 ,它便必須要面對自然和社會 ,擔負起維護其存在和發展的責任。一個優秀的設計作品必然要與其所處環境發生真實的聯系。建筑師們在從事風景建筑及環境的創作過程中 ,常常存在著這樣的一種困惑,即: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三、園林中古樹名木的設計要點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所處古樹名木風格或客戶的要求,然后確定要營造哪一種風格的園林。設計時應首先進行總體布局,做出總體規劃方案,從園林建筑、道路及古樹名木等主要構成要素來確定園林的總體風格。所設計的園林作品應與建筑相協調,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切記不可生搬硬套,即使是想要形成某一種風格的園林,也應該創造新的內涵,賦予新的內容,形成鮮明的特色。名木或以姿態奇特觀賞價值極高而聞名,如中國黃山的“迎客松”;或以歷史事件而聞名如泰山岱廟中漢柏,是漢武帝劉徹封禪時所植;或以傳說異聞而聞名,如陜西黃陵軒轅廟內的“黃帝手植柏”,樹高近20米,下圍10米,是中國最大的柏樹,據說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氏黃帝親手所植;如地中海西西里島埃特納火山上的“百騎大栗樹”,相傳它的龐大茂密的樹蔭曾為古代一位國王、王后及其隨帶的百騎人馬遮風擋雨。于是在古樹名木的園林設計行業中,抄襲之風盛行,照搬照抄別人設計作品的數不勝數。國內照抄國外的有之,國內的設計單位之間互相抄襲的有之。他們完全不顧自身的很多條件是獨特的。特別是古樹名木的園林景觀設計,園林設計還必須根據整體的策劃理念來進行,首先應考慮清楚服務對象是哪些人,是年輕人還是中年人,抑或是老年人;是素質一般人群還是高素質人群;是文化水平低的人群還是文化水平較高的人群。只有弄明白這些東西,才能使你的設計有針對性,進而設計出滿足客戶需要的園林作品。切記不可生搬硬套,人云亦云。在營造園林景觀時,應做到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園林景觀的古樹名木應該有自己的風格,應該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能與環境割離開來,甚至對立起來,成為“空中樓閣”。周圍環境包括很多要素,首先是古樹名木。園林景觀的風格必須與建筑風格相融合,相得益彰。建筑的造型、建筑外墻的色彩、建筑的體量、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空間,都是園林設計師應考慮并熟悉的情況,只有充分了解了這些情況,作品才能與建筑形成“共生”關系。園林景觀的周圍環境還包括景觀空間范圍之外因素。景觀空間范圍之外是建筑還是荒野;是美麗的風景還是臟亂的景象;是古代建筑還是現代建筑。這些也是園林設計師必須考慮的問題。在規劃設計時,的環境因素應做到“俗則屏之,佳則收之”。因此,設計師在規劃設計作品時,必須充分了解環境因素,才能使營造出的有風格特色的園林作品更好地切合實際。

        四、對古樹名木的保護

        鑒于對古樹名木的重要價值,許多國家開展了保護和復壯的研究工作。第一是組織專業人員或成立古樹名木愛好者協會,進行尋訪調查,分級登記,備卡立檔。第二是采取多種保護措施,如設避雷針防止雷擊;適時松土、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有樹洞者加以填堵,以免蔓延擴大;樹身傾斜、枝條下垂者用支架支撐等。第三是對瀕危古樹名木搶救復壯,如采用根部換土,在地下埋樹條并鋪上上大下小的梯形磚或草皮,增加通氣性等技術措施,使一批日趨衰朽的松柏重新煥發活力。

        五、結論

        古樹名木既具有珍貴的生態學價值,又具有寶貴的人文價值。它為植物學提供了參考依據,也為歷史學家提供了傳奇的歷史見證。古樹名木的景觀具有雙層意義,因此必須加以保護。選擇不同環境地被植物的條件是很不相同的,主要應考慮植物生態習性需能適應環境條件,例如全光、半陰、干旱、潮濕、土壤酸度、土層厚薄等條件。除生態習性外,在園林中尚應注意其耐踩性的強弱以及觀賞特性。在大面積應用時尚應注意其在生產上的作用和經濟價值。平時的養護主要是去除雜草和清除枯枝落葉及適當的水、肥管理工作。至于對風景區中大面積的地被植物則可按群落學原理進行管理和調節。

        參考文獻:

        [1]藏書家,謝其章. 北京古樹:閱盡世間多少事?[N]. 中國圖書商報, 2008, (2008-10-10)

        [2]李玫燕. 宣恩掛牌保護316株古樹[N]. 恩施日報, 2008,

        [3]趙國清. 萬泉古樹掛上新“身份證”[N]. 沈陽日報, 2008,

        [4]程南. 專家為古樹“把脈問診”[N]. 中國花卉報, 2008, (2008-12-11)

        [5]楊玉璞,. 騎車數千里 列出全縣“古樹榜”[N]. 河南日報, 2009,

        [6]江方明. 張家界古樹認養籌資40萬元[N]. 中國綠色時報, 2009, (2009-02-27)

        [7]趙寧章,董存貴. 重慶:護古樹,水電站增投2000萬[N]. 新華每日電訊, 2009,

        [8]鄭國華,李修國. 新寧萬株古樹辦理“身份證”[N]. 中國花卉報, 2009, (2009-01-2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 日韩vs欧美vs国产肉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 | 亚洲аv天堂手机版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另类一区在线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