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信任 風險 道德共同體 道德責任
[中圖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1)05-0099-05
我們正處在一個焦慮不安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人們所珍視的某些價值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威脅,人們由此感到恐慌、無助、厄運當頭,并對世界逐漸失去信心。2011年3月,一場由地震和海嘯帶來的核危機將這一點表露無遺。日本核危機已然成為“社會結構中的公眾論題”,這一論題遠遠超越了人們有限日常生活范圍內的個人困擾,并將一個更宏觀的社會和歷史生活結構問題推向前臺。
由現(xiàn)代傳媒技術所制造的輿論在地震災害與核危機之后正籠罩著我們的生活。如果“社會學的想象力”作為一種心智品質可以增進人們利用信息、看清世事的理性能力”,那么“倫理學的想象力”與“哲學的想象力”則可以將這種理性能力置于人性的拷問和哲學的審視之中。哲學的想象力提供了這樣一種視覺轉換的功能,即從自己的視角切換到他人的視角,從社會事件的事實性考察切換到道德的考量,從簡單的、流俗的道德譴責切換到復雜的、深刻的人性追問。日本核危機作為一個全球性、現(xiàn)代性事件恰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運用“哲學想象力”的契機。在這個契機中,人們的敏感神經(jīng)正被現(xiàn)代技術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后果所深深刺痛,與之同時被刺痛的還有作為社會整合力量的信任關系。
一、風險與信任
日本核危機表征了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風險。風險在廣義上意指各種威脅、意外或危險。這種風險是指向未來的,即風險意味著未來世界發(fā)生有害情況的某種不確定性,以及阻止這種情況發(fā)生的至少部分的不確定性。風險既可以由自然原因造成(地震、臺風等),也可以由人為原因造成(戰(zhàn)爭、犯罪、經(jīng)濟危機等)。日本核危機中的核輻射、核擴散是一種派生的風險,它是人類改造自然所引起的風險,是文明的、技術的風險。人為的風險和派生的風險都是由于人們的行動、選擇和決定引起的。在這個意義上,風險是與人的“行動相關并起因于我們自己的承諾的災禍的可能性”。
人類常常忽略生活中各種可能的風險,尤其是人造技術所派生的風險。風險作為可能性一直普遍存在,它一旦發(fā)生就會對人類造成危害、產生危機。日本核危機的局面實際上就是潛在的核輻射風險兇自然造成、因人為原因不斷惡化的結果。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于人類對現(xiàn)代社會的風險未有足夠的估計,對現(xiàn)代性的后果沒有充分的認識①;另一方面來自于人類某種程度的盲目的技術樂觀主義。核能雖然滿足了人類追求現(xiàn)代化生活的要求,給現(xiàn)代城市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能量,但同時也將人類生命的健康與安全推向了前所有未的危險境地。日本核危機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災難使得風險普遍化了,它的影響擴展到更加廣泛的地區(qū)和人口。人類能否安全地駕馭核技術,不僅考驗著人的理智能力,而且考驗著人的道德能力。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信任與風險緊密相連。按照盧曼的觀點,“信任是針對風險問題的一種解決辦法”,是一個社會復雜性的簡化機制,信任者借助信任卸下了自己無法承擔的復雜性,信任行動減少了未來世界的復雜性。首先,我們的世界已經(jīng)變得高度地相互依存,為了這種彼此共存,我們需要信任?,F(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從依賴于命運的社會發(fā)展到了由人的行動而推動的社會,為了積極而建設性地面對未來,普遍的信任不可避免:政治家必須相信提出的政策具有持久性和公正性,教育者必須信任學生的能力,技術專家必須相信技術產品的可靠性和有用性,而普通民眾必須相信所有那些在政治、經(jīng)濟、科學和技術領域中代表其利益的所有那些人,包括核專家。
其次,現(xiàn)代社會高度地依賴于技術,為了應付技術可能出現(xiàn)的負面效應,我們需要給予技術專家們必要的信任?!凹夹g應用于自然和社會越多,生活就變得越不可預測。當技術對自然和社會產生影響的時候,它們之間復雜的互動造成非常多的無法預料的后果?!蔽覀冏约旱膭?chuàng)造物可能非預期地轉過來反對我們自己。日本核輻射危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再次,制度、組織和技術系統(tǒng)的復雜性,及其運作的全球化進程也需要民眾的信任。它們的復雜程度遠遠超出了民眾的理解范圍,甚至專家們都不能完全搞明白。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好像在黑暗中行動,面對的是一個巨大的黑箱。人們的利益越來越依賴于社會各個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信任變成了人們應對晦暗環(huán)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策略。
最后,社會的陌生化、匿名化和非人格化也使得信任成了必需的資源。我們的生活不斷被大量的陌生人包圍。公共機構和組織的管理者、技術人員、商品生產者、服務提供者,我們幾乎全都不認識。我們沒有能力去控制或監(jiān)督他們的行動。他們是完全隱蔽并獨立于我們的,而我們卻非常依賴他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了跨越這種陌生性、匿名性的鴻溝,人們唯有求助于信任。
在不確定和不可預測的條件下相信他人,意味著在冒險、在賭博,也就是拿未來的不確定性和他人的自由行動來賭博。給予信任,意味著我有一個信念,即相信他人會做出某種確定的行為,從而忠于我的利益,就好象未來的不確定性被消除了一樣。比如,我相信IBM的產品沒有缺點、國航的飛機能安全地飛行、法院能夠公正地判決。在所有這些例子中,“信任都是對成功預先支付的預付款”。
根據(jù)鄭也夫的考察,“信任關系具有下述性質:第一,時間差與不對稱性。行動和兌現(xiàn)較之諾言和約定必然是滯后的。言與行,承諾與兌現(xiàn)之間存在著時間差,信任者與被信任者之間存在著某種不對稱性。第二,不確定性。具備了確定性,就不存在風險與應對風險的這一特定方式了,也就不叫信任了。第三,因為沒有足夠的客觀根據(jù),信任屬于主觀的傾向和愿望?!痹谶@個意義上,“信任是一種態(tài)度,相信某人的行為或周圍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它可以表現(xiàn)為三種期待,對自然與社會的秩序性,對合作伙伴承擔的義務,對某角色的技術能力。它不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理解,它處在全知與無知之間,是不顧不確定性去相信?!?/p>
依據(jù)信任對象的不同,信任一般分為人際信任和社會信任。人際信任的對象是具體的人,比如父母、朋友、鄰居、同事,它涉及的是面對面的承諾,并以人格為基礎。而社會信任的對象是更為抽象的社會客體,比如社會角色(母親、法官、教授)、社會群體(白人、黑人)、機構或組織(大學、政府、企業(yè))、技術系統(tǒng)/專家系統(tǒng)(通訊系統(tǒng)、交通系統(tǒng)、計算機網(wǎng)絡)和社會系統(tǒng)(社會秩序、政權制度)。社會系統(tǒng)是最為抽象的信任對象。從人際信任到社會信
任是一個漸進的、擴展的信任的同心圓或“信任的半徑”,它們都根據(jù)相同的邏輯在運作。在各種形式的信任背后都存在著原始形式的信任――對人及其行動的信任。上面所有的信任對象都可以還原為具體的人及其行動。
二、系統(tǒng)信任與道德共同體
系統(tǒng)信任作為社會信任的一種形式,在現(xiàn)代社會結構中有著突出的地位。系統(tǒng)信任的概念類似于合法性的觀念。根據(jù)韋伯的區(qū)分,可以說魅力合法性預示著個人信任,而法理的合法性則預示了制度信任及其特殊形式程序信任。但在傳統(tǒng)合法性中,沒有必要預設任何形式的信任,它用古代和永恒的慣例認可來代替信任。但是在后傳統(tǒng)社會中,信任就變得至關重要?!罢麄€制度機構一旦脫離傳統(tǒng),就依賴具有潛在不穩(wěn)定性的信任機制?!?/p>
相比較而言,人際信任很容易被個別事例破壞,而“系統(tǒng)信任則不必總是從起跑線重新學起”。系統(tǒng)信任是現(xiàn)代性的一個后果,它是不以人格因素來建立信任的方式。人際信任“向系統(tǒng)信任的轉化似乎使信任的習慣變得方便了,使大部分的內在保證可有可無,或干脆用功能互動取而代之,但另一方面,它似乎對信任的控制變得更困難了”。所以對系統(tǒng)信任的控制要求增加專家知識。人們不得不依賴于形形的專家,從而處在事件的邊緣。在核危機中,我們依賴于核專家告訴我們核反應堆是否有爆炸的可能、核輻射量有多大、是否對人造成致命危害、是否應采取防護措施。這些風險必須在系統(tǒng)中得到控制,人們只能期望核反應系統(tǒng)能夠發(fā)揮正常的功能。
高度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給個人施加了焦慮。在系統(tǒng)信任中,個人無法實際地控制風險,卻又不得不給予信任,在這種情境中個體應該如何自處?對這一問題,尚沒有合適的回答。也許每個人面對風險的策略都是不一樣的。那些適應能力強、知識淵博、能夠運用理性策略、將情感與事實分離的人能夠更好地面對這種處境。在這里,我們再度遭遇了社會對個體化人格能力的要求。事實上,3月16日開始,發(fā)生在中國部分地區(qū)的搶鹽行為恰好反映了普通民眾的恐慌、焦慮和無知,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人們普遍缺乏理性的認識和正確的應對策略。為此,專家們不得不出來辟謠:搶購碘鹽沒必要,醬油防輻射純屬無稽之談。這再度印證了人們對專家角色和系統(tǒng)信任的深層依賴。
就系統(tǒng)信任中的個人焦慮問題,作者在此提出一個可行的倫理策略:建立道德共同體。道德共同體的設想雖然并不是什么新的創(chuàng)見,但將它引入到信任問題中來卻尚未被人提及。面對日本核危機的局面,一個良好秩序的道德共同體的建構對于穩(wěn)定和控制核擴散的趨勢尤為必要。
道德共同體就是能夠按照道德規(guī)范相互對待的一切個體和群體的總和。這是道德共同體的范圍。道德共同體的特征在于共同體成員能夠建立統(tǒng)一的倫理規(guī)范,并對他人的行為有合理的期待。據(jù)此,社會成員相互信任關系的建立應當存在兩個基本前提:在普遍共識的基礎之上存在著為人們共享且有實效的倫理規(guī)范,以及社會成員對這種倫理規(guī)范的自覺遵守。正是在這一點上,以美德倫理為基礎的道德共同體為解決人們的焦慮提供了可行的路徑:在一個共同體內,人們相信他人與自己一樣都共享某種道德規(guī)范,而且會認真踐履之。
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信任就是存在的不孤獨,不信任就是存在的孤獨。在現(xiàn)代社會,當人們從傳統(tǒng)的家庭中獨立出來之時,就意味著同時陷入一種無家可歸境地的可能:以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信仰為基礎的人際信賴關系在現(xiàn)代性社會中解體。個體獲得了獨立與自由,而周圍的一切卻成為非我的他在和偶遇。“在家”意味著對家人情感和行為的可依賴性。“在家”意味著家人對我的承諾,而現(xiàn)在以血緣親情為基礎的家庭逐漸瓦解,我必須在生活中獨立地作出選擇,必須獨立地面對可能發(fā)生的一切,必須獨自承擔起所有的責任與風險。因此,個人面臨著一個根本性的存在方式的選擇:是以絕對純粹自我主體的方式存在,還是以共在的方式存在?是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建構共在的交往方式,還是固執(zhí)于純粹的自我?這是現(xiàn)代性社會中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選擇。
建立道德共同體就是選擇一種彼此共在的生活方式,它可以緩解人們的存在性焦慮和孤獨。投身于共同體之中,我才能感到他人的存在與關懷,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關系。道德共同體的形成是個體主動建構的結果,它意味著一種敞開自我、接納他者的開放性過程。個體存在于世,并不是簡單地“在”那里,而是在生活、在實踐,與生活世界互動,與他人共在。在互動與共在的生活中,人們獲得安全感、期待和信任,獲得對世界的信心,從而遠離存在的焦慮和孤獨。相反,道德共同體的瓦解將會導致良好生活希望的破滅。
通過信任關系來建立道德共同體有利于促進該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合作?!靶湃蔚闹匾灾苯觼碜杂谌俗鳛樯鐣游锏奶煨裕酥挥型ㄟ^協(xié)同與合作的活動方式才能滿足自己的絕大部分需要。在社會系統(tǒng)中,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依賴于其他人所采取的行動。信任是合作的條件,也是合作的產物。不信任將會破壞合作。如果沒有相互之間的橫向信任(人際信任)和對公共機構的縱向信任,一個團結的市民共同體將不會存在。在一個相互信任的社群中,人們得以結成穩(wěn)定而可靠的道德共同體。
此外,道德共同體內信任合作關系的建立,還可以起到團結和凝聚力的作用。在一個共同體內,人們擁有相同的目標、彼此之間的行動協(xié)調一致,從而形成一股強烈的信任氛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一個共同體/組織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至關重要的條件。信任增強了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聯(lián)結,并產生合作、相互幫助、為共同體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傾向的集體團結。“信任他人的人們是基本規(guī)范的最強支持者,這種規(guī)范有利于建立合作型的公民社會。”
三、社會信任與道德責任
社會信任的建立依賴于被信任者的可信性??尚判砸馕吨恍湃握邞撟龀鲎屓酥档眯湃蔚男袨?,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承擔責任的一種方式是事前承諾,答應給予信任的人自己會做出某種特定的行為,以滿足他的期待和要求。做出承諾意味著一個人要以人格來擔保,并嚴格地遵守諾言,所謂“一諾千金”。打個比喻,“這種情景好像是人們愿意捆上自己的雙手或燒毀退路上的橋梁”。
日本核危機局面的形成將企業(yè)社會責任帶入公眾議題之中。在此次危機中,作為事件的主要責任對象――日本東電公司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使得我們不禁要重新審視現(xiàn)代企業(yè)的立足點,以利益最大化為使命的公司所追求的究竟是誰的利益?是民眾的還是公司自身的利益?日本東電公司在3月27日將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積水的輻射水平超標10萬倍,誤報為超標1000萬倍。雖然第二天東電公司予以了更正,但他們的這種過失不可原諒。在一些關鍵性信息上面誤導民眾,引發(fā)了市民的恐慌和憤怒,致使市民們在事后拒絕東電公司的道歉。在這些事件中,東電公司顯然承擔著巨大的道德責任,他們的一些錯誤行為不僅傷害了
民眾的感情,而且極大地削弱了民眾對他們的信任。
企業(yè)的道德責任是一種社會責任,只有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才能贏得民眾的信任。企業(yè)社會責任是一種社會約束機制,它對企業(yè)的經(jīng)營行為提出了社會性的要求,這種要求將企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置于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之中,而不是將企業(yè)分離、獨立于社會之外。很明顯,企業(yè)離開了社會的資助和支持就很難獲得前進的動力。企業(yè)社會責任的要求不是要去限制它的發(fā)展,恰恰相反,它的目的在于促進企業(yè)穩(wěn)定而健康地發(fā)展,促進企業(yè)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企業(yè)承擔社會責任才能實現(xiàn)企業(yè)和社會的雙贏,否則企業(yè)一意孤行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最終將會難以獲得社會的認可而失敗。
同樣難逃干系的是政府責任。政府必須在緊急事件爆發(fā)之時采取果斷的措施,以挽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惟其如此,才能贏得民眾的信任。同時,政府必須建立健全的信息公開制度,著力培養(yǎng)自身的公信力,尤其是要確保信息的透明度、及時性和準確性,避免瞞報、謊報和誤報,切斷謊言、流言和謠言的生長渠道。日本民眾的恐慌和市民游行部分地反映了他們對政府信心的下降,要求政府成為一個真正負責任的政府。因此,政府要轉變自身的職能,以真正負責任的姿態(tài)來取信于民。
對政府的不信任是由于政府缺乏信用造成的。信用,“一般是指由于守約重諾而取得的信任”。對政府的不信任將會導致對政府敵意活動的上升。政府信用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公共權力行使不當、公共產品提供不足、社會秩序混亂、社會嚴重不公正、社會福利增長乏力。誠實和守信是個人的品質,更應該是政府的品質。無信用或信用低下的個人是不道德的,無信用或信用低下的政府在本質上也是不道德的。信用充分的政府實現(xiàn)承諾的能力比較強,守約重諾的程度比較高。要增進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就必須實行信息公開制度.讓公眾盡可能多地了解政府,相信政府的決策和行為是正確的和合理的。
四、何去何從:信任的社會建構
面對核危機時代的民眾恐慌,我們該何去何從?一個很簡單的回答是,通過有效的路徑來進行信任的社會建構。這涉及多方面的參與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倫理道德的建構。因為信任文化的出現(xiàn)只是社會結構、規(guī)范系統(tǒng)、制度、組織和其他社會宏觀實體被塑造并定型的更一般過程的一個特例。任何一種制度的實踐都離不開信任的倫理建設。
五、種宏觀的社會環(huán)境有助于信任文化的社會建構。第一是規(guī)范的一致性,而不是規(guī)范的混亂或失范。規(guī)范的一致性為社會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框架,人們按照它來生活,會感到有安全感、有秩序和可預測性,這種規(guī)范的要求提高了他人滿足我們期望的可能性,從而鼓勵我們對他人給予信任。第二是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性,人們遵守不斷重復的行為慣例使得預測他人的行為成為可能,信任因此更容易被給予。第三是社會組織的透明度,信息的透明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安全和可預測的感覺。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在核危機局面下政府要建立正常的信息通報和披露制度,及時地向民眾反映最新的事實進展,從而消除民眾的恐慌和焦慮。第四是人們對行動環(huán)境的熟悉,“熟悉是信任的根本”,“熟悉是信任的前提,為人們提供了安全、確定、可預測和舒適的感覺。第五是他人和機構的責任性,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
信任文化的形成需要公民廣泛、積極地參與。特定的個體人格特征對信任文化的生成也有大的價值。比如,積極主義、樂觀主義、未來主義、志向遠大、成就取向、創(chuàng)新驅動等正面的心理特征能夠促進信任文化的形成。這種正面的人格特征具有自我增強的能力,一旦傳播開來就能影響他人,促進共同體內成員的相互確認和信任。
參考文獻
[1][美]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M].陳強,張永強,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6.
[2][波蘭]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M].程勝利,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38-39.
[3]Luhmannt N.Familiarity,Confidence,Trust:Prob-lems and Alternatives,in D.Gambetta(ed.),Trust:Makingand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Oxford:Basil Blackwell,1988,p.55.
[4]Stivers,R.The Culture of Cynicism,Oxford:BasilBlackwell,1994,p.91.
[5]Luhmann,N.Trust and Power,New York:John wi-1ey,1979,p.25.
[6]鄭也夫.信任:溯源與定義[J].北京社會科學,1999。(4).
[7]Beck,u.,Giddens,A.,and Lash,s.ReflexiveModernization,Cambridge,England:Polity Press,1994,p.90.
[8](德]尼克拉斯?盧曼.信任:一個社套復雜性的簡化機制[M].瞿鐵鵬,李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6.
[9]王海明.論道德共同體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2).
[10]高兆明.信任危機的現(xiàn)代性解釋口.學術研究,2002,(4).
[11]Benn,s.I.and Peters,R.s,Social Principles andthe Democratic State,London:AHen&Unwin,1977,p.279.
這一理論自提出以來,得到了較大反響,并在一些地方經(jīng)過了實踐檢驗。下面試從對比分析的角度,從六個層面對這一新理論體系作一簡要闡釋:
(1)傳統(tǒng)成本會計學沒有明確的成本計算對象“時空觀”;新體系則明確指出產品是在一定時空中生產出來的,因此計算產品成本一定要有“時空觀”,即根據(jù)各企業(yè)生產特點,以不同時空生產的不同產品作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成本單匯集其總成本與產量,計算出產品的單位成本。簡單生產同時又是大量生產的企業(yè)采用“簡單法”,是以“全廠某月份生產的產成品”為對象;分步生產同時又是大量生產的企業(yè)采用“分步法”,是以“各步驟某月份生產的半成品及最后步驟的產成品”為對象;分批生產的企業(yè)采用“分批法”,是以“全廠生產的某一批(從開工日到完工日)產成品”為對象。這三種成本計算方法都要算出各品種的單位成本,其區(qū)別主要不在什么品種,而在什么時空,有的教材將“簡單法”改稱“品種法”是錯誤的,完全丟棄了簡單大量生產的時空特點。要強調指出,按不同時空生產的不同產品開設成本單,實質就是設置“生產成本”帳戶一級明細帳。這是新體系寶塔結構的第一層,也可說是“奠基工程”。
(2)傳統(tǒng)成本會計學沒有說明制造成本法或變動成本法的實質是什么,也沒有說明它們與上述三種成本計算對象方法的關系;新體系則明確指出,制造成本法或變動成本法是在三種成本計算對象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如何在成本單中按經(jīng)濟用途設置成本要素(即成本項目)的問題,制造成本法設置直接材料(即工藝過程用材料,不等于直接費)、直接人工(即生產工人工資,也不等于直接費)、制造費用(不等于間接費)三個成本項目,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作為期間成本處理;變動成本法則將固定制造費用分離出來,也作期間成本處理。須強調指出,設置成本項目,實質上就是如何按經(jīng)濟用途設置“生產成本”帳戶二級明細帳的問題,這是寶塔的第二層,千萬不要和直接費間接費的劃分問題混為一談。
(3)傳統(tǒng)成本會計學沒有闡明費用匯集與分配規(guī)律,新體系則明確指出,為了把各項費用有條不紊地按經(jīng)濟用途(成本項目)匯集于各成本計算對象,要劃清九個費用界限,亦稱過九關(即第一關對于合法的費用支出要劃清主要業(yè)務費用與其他業(yè)務費用界限,第二關對主要業(yè)務費用進一步劃清收益支出與資本支出界限,第三關對收益支出進一步劃清本月費用與跨月費用界限,第四關對本月費用進一步劃清制造成本與期間成本界限,第五關對制造成本進一步劃清基本生產與輔助生產界限,第六關對基本生產的制造成本進一步劃清工藝過程耗用與管理耗用界限,第七關對基本生產成本還要劃清各成本計算對象的界限,第八關對匯集于各成本計算對象的制造成本還要劃清產成品與在產品的界限,第九關對某一類產成品成本要還劃清不同規(guī)格產品成本界限),才能準確地計算出產品單位成本,而不致出現(xiàn)化、擠、沖、攤的錯誤作法。過九關時,都可能遇到間接費用分配問題,對此可采用實耗材料數(shù)量比例法、實際工時比例法、定額比例法、約當產量法等。這是寶塔的第三層。過去把定額比例法和三種成本計算對象方法并列起來是錯誤的。
(4)傳統(tǒng)管理會計雖然提供了許多事前預測、決策方法,如價值工程、可行性研究、量一本一利分析、彈性預算等,可惜未將事前成本差異納入帳內核算,丟了大頭,是極大缺陷;而新體系在進行事前工程(如建廠、擴建改建、產品開發(fā))時,以有關科室為責任中心,責成它們對每項工程都提出幾種可行方案,在社會平均成本基礎上預測選優(yōu),借以促進科學技術發(fā)展,不斷提高生產力,降低預計產品單位成本,這是降低成本的大頭。雖然這時還不能記帳,但一俟各工程完成正式投入生產,則應年年月月按實際產量計算各事前工程的成本差異,納入帳內核算。這項事前成本控制工作搞得好,企業(yè)長期受益。這是寶塔的第四層。
【摘要】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表達的主體高度分散性、去中心性、平等性、虛擬性和開放性等特點,要求話語表達必須堅持歷史繼承與時代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話語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統(tǒng)一、話語形式與話語語境相統(tǒng)一、感情激勵與傳播理性相結合等原則。同時應當從教師觀念的更新、教師素質的提升、學科交叉相融等方面,提升話語表達的效力和信度。
【關鍵詞】新媒體語境 大學思政理論教學 基本邏輯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快速發(fā)展,新媒體時代悄然而至。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huán)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對當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新媒體時代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表達的必要性
新媒體時代語境下,大學生突破以往的單向主體性,多渠道、多維度信息源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權威性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具有人文性、社會性、思想性、廣泛性、易變性等特點,這就使得信息技術對它的影響比對其他課程的影響更為深遠和廣泛。在開放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主體不再是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途徑,從而降低了大學生對教育主體的依賴。
二、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表達的內涵、特點及原則
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表達的內涵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表達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把體現(xiàn)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質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等話語內容,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技術,轉換為能滿足學生現(xiàn)實需求和反應時代新變化的話語內容,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的話語言說方式。
2、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表達的特點
第一,話語表達主體高度分散化。新媒體時代下,話語表達凸顯了多元性、不規(guī)范性及不穩(wěn)定性等特點。因此,新媒體話語表達的多元性與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固化之間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和沖突,容易引起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逆反。第二,話語表達“去中心性”。新媒體時代下,傳統(tǒng)結構中的話語單向表達逐漸解構,越來越向權力邊緣化方向發(fā)展,這對教師的“話語霸權”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特別是越來越多自媒體平臺的出現(xiàn),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自主選擇教育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也無形中創(chuàng)造出了符合他們身心特點的話語體系。第三,話語表達的“平等性”。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理念形成了以單向灌輸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模式,處于主導地位的話語表達方式往往是控制式、勸導式和灌輸式話語。而新媒體時代下,學生網(wǎng)絡話語表達趨向于平等、獨立、自由發(fā)展,直接表現(xiàn)為話語主體的意志表達可以通過網(wǎng)絡形成強大的影響力,甚至產生巨大的社會性力量。由此,在新媒體語境下話語表達的“平等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性,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話語表達方式。
3、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表達的原則及方法
從話語表達的角度來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最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再是以往傳統(tǒng)的單一的灌輸教導,而是伴隨著新媒體環(huán)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沖擊,選擇和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能把握、傳達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又能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為學生所樂于接受的話語形式,從而使學生真正從內心理解、認同、接受和傳承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這就需要把握以下原則:話語傳統(tǒng)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原則。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要不斷進行話語創(chuàng)新。這一創(chuàng)新不是要完全放棄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話語,而是在吸取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精華的同時,結合時代新特點及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可接受程度,進行不斷改造和創(chuàng)造性轉換,使得話語表達更具有時代氣息。同時,新媒體環(huán)境下話語更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融入生活話語,從生活世界中尋求資源、汲取營養(yǎng),有利于學生對話語的理解和接收。融入平等話語,可滿足學生渴望尊重、獲得平等對待的需要。話語主導權與多樣化相統(tǒng)一原則。在當前多元文化并存的社會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把握話語的主導權就必須堅持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和教育,以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凝聚、整合,統(tǒng)領整個社會思想觀念的作用;此外,要在新媒體時代多重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影響下,結合大學生群體的身心特點,形成百花齊放式的話語系統(tǒng),以達到多渠道、多視角、多層次性地傳播其政治態(tài)度。在主導性和多樣性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片面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減弱。話語方式與語境相統(tǒng)一原則。任何話語的表達必須在一定的語境下才能實現(xiàn),而任何話語都有自己特定的話語環(huán)境。從語境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形式要靈活表達、因境致用。一旦話語脫離了它所在的現(xiàn)實語境,思想政治理論課將失去它的實效性。
三、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表達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強、價值導向性強、內容契合性強等特征,需要從尊重學生話語權、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方式、加強話語表達導向、緊跟時代步伐加強延續(xù)性等方面進行策略引導,使其表達具有可理解性、真實性、真誠性、平等性和正當性。同時,將新媒體時代元素c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相結合,更新觀念,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主旋律,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表達,調動大學生課堂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實踐性,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教學效果和認同度,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這就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更新觀念。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在新媒體時代下,要突破傳統(tǒng)思維的束縛。特別是在話語表達上盡量避免嚴肅、刻板、官方話語、政治話語、套話。謹防師道尊嚴的潛意識影響,防止話語霸權。
關鍵詞:高職;心理學;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課程
一、課程采用“縱―橫”的教學體系
縱,即先介紹基本理論問題,主要論述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和動力、發(fā)展心理學與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關系、心理發(fā)展與教育的關系等問題。橫,即介紹兒童心理發(fā)展中的年齡特征與教育,主要論述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包括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能夠較好地反映兒童心理學的學科內容和發(fā)展趨勢,便于學生系統(tǒng)全面的掌握。
二、廣納各方資源,突出實用性和實踐性
近年來,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在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我們在兒童心理學教學過程中,突破了書本知識的局限,利用各種手段搜集有關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資源,通過實驗教學、現(xiàn)場觀察、調查研究、看錄像和多媒體光盤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實踐和操作把兒童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變成靈活的、可以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操作性的知識。
三、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堅持課前演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堅持讓學生根據(jù)教學內容安排在課前15分鐘進行演講,給學生獨立學習、大膽表現(xiàn)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自主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責任感,學生的備課、講課、評課等教學素質得到很大提高。同時,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
(二)根據(jù)不同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根據(jù)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其課程特點,我們將課堂教學模式分為三類,一是基本理論課,二是年齡特征與教育課。不同類型的課堂教學,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1.基本理論課
基本理論課主要講授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概念、理論和流派。例如,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歷史回顧、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的生物學基礎、游戲理論的發(fā)展等都屬于基本理論課。針對這種類型的課,我們采用教師全面講授―介紹參考文獻―學生課外閱讀―學生完成作業(yè)的形式,培養(yǎng)了學生查閱資料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年齡特征與教育課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介紹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規(guī)律與教育的內容。這部分知識內容廣、數(shù)量多,僅僅靠課堂講授很難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們采用課堂教學和學生實踐活動兩部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教師做理論講授,然后舉出具體案例進行剖析;學生實踐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根據(jù)教學內容查閱大量文獻,觀看錄像,利用實習機會,到幼兒園一線進行現(xiàn)場觀察,最終形成觀察報告,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
(三)融洽師生關系,提高學習效能
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其知識技能的獲得和學習成績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正相關,而要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首先要改善課堂上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切忌表現(xiàn)出高高在上的權威態(tài)度,應更多地以指導者或合作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及時給予鼓勵或回應。改變教師一個人講,學生聽的授課方法,逐漸形成學生主動發(fā)言,共同討論的氣氛。
四、教學評價手段的改革
(一)改革考核評價結構
有效的教學需要科學的考核。為了使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教學改革科學有效,我們還大膽改革了考核的評價結構,由理論成績和實踐成績兩部分構成。其中理論成績占80%,包括平時成績(占10%)和考試成績(占90%),平時成績由學生的作業(yè)(包括獨立作業(yè)、實驗作業(yè))和課堂上的表現(xiàn)(包括課堂發(fā)言、課前演講)兩部分構成,各占5%。實踐成績占20%,由教育見習和教育觀察(完成幼兒觀察報告)構成,各占10%。
(二)改革理論考試內容
一般理論課考試的內容比較呆板,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單純掌握,學生往往通過考前“突擊”的短時記憶來完成考試,不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這樣更加不符合高職學生職業(yè)性與實踐性的特點。因而,在理論考試的試卷上力爭題型多樣,即選擇題、概念題、知識題、理論題和應用題等五種以上,由“死”題向“活”題轉移,即死記硬背的題分值減少,活學活用的題分值增加,著重提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方式
以往對課程的評價主要采用學生給任課老師打分的形式,而老師最終只是了解了評價的結果,這樣做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反思。我們在改革中,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及時對課堂效果進行反饋,進而及時調整。
總之,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極其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可以為更好地學習學前教育科學以及早期教育教學方法提供心理學依據(jù),奠定理論基礎。我們的教學改革應該使其有效地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從而符合高職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鄒曉燕,楊麗珠.堅持主體性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
[2]汪薇.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改設想[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3]楊麗珠,鄒曉燕,劉文.兒童心理學教學內容、體系和方法改革的研究[J].心理科學.
關鍵詞: 輔導員 校本培訓 行動學習
新形勢下,面對復雜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做好輔導員隊伍培訓,尤其是定期的校本培訓,建立起一支穩(wěn)定、高效、能力強的輔導員隊伍,成為高校發(fā)展的必然任務。然而,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當前輔導員校本培訓機制遇到發(fā)展瓶頸,培訓效果往往達不到預期。筆者以江蘇省某高校的校本培訓為例展開調查,以期了解高校輔導員校本培訓現(xiàn)狀及問題,并在行動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開展提高校本培訓機制創(chuàng)新的研究。
本次調查的調查對象為鹽城工學院的專職輔導員,調查方式分兩步:一是問卷調查,二是根據(jù)問卷結果進行深度訪談。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37份,有效回收率92.50%。在有效問卷中,調查對象在輔導員崗位上工作3年以下的占48.64%,工作3到8年的占43.24%,工作8年以上的占8.12%。深度訪談對象在有效問卷的37人中選取工作3年以下、工作3到8年、工作8年以上輔導員各3位。
一、當前高校輔導員校本培訓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對鹽城工學院輔導員校本培訓工作的現(xiàn)狀調查顯示,91.89%的輔導員認為“高校輔導員校本培訓”、“非常必要”或“必要”,可見絕大部分輔導員認同校本培訓是提升輔導員的職業(yè)能力、推進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手段。當前高校輔導員的校本培訓工作呈現(xiàn)出力度加大、層次提高、涵蓋面拓寬等特點,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制約培訓質量的提升,距離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建設和職業(yè)化發(fā)展的目標仍有一定距離。
(一)培訓缺乏針對性。
在本次調查中,對于多選題“當前高校輔導員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有81.08%的輔導員認為當前校本培訓“針對性不夠明確”。在對參與調查的輔導員進行深度訪談的過程中,輔導員們認為,目前學校采取不分層次的“大一統(tǒng)”培訓,其內容看似豐富,實際上卻是拼盤式機械組合,有時甚至是為了培訓而培訓,效果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受訪對象提到現(xiàn)有的校本培訓不能對輔導員的職業(yè)需求M行充分的分析,對輔導員面臨的重難點問題研究不夠,對促進學生工作開展的新知識、新理念和新方法介紹較少,因而大部分培訓停留在泛泛的層面,缺乏針對性,很難適應變化發(fā)展的工作實踐。
(二)培訓缺乏團隊性。
86.49%的調查對象在多選題中選擇“當前校本培訓”時存在“學員之間缺乏交流”的問題。大多數(shù)受訪者都認為培訓給輔導員之間交流溝通的平臺和機會太少,而他們希望輔導員與輔導員之間擰成一股繩,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和團隊的力量,真正成為培訓的主體。例如新任輔導員尚處于適應期,不能很好地定位自身現(xiàn)狀和未來規(guī)劃,非常需要來自老前輩的經(jīng)驗指點;老前輩則對于年輕人的新理念、新方法非常感興趣,而這些都需要在群策群力、和諧互助的團隊中才能實現(xiàn)。輔導員們希望集體進行專題研討,無論是課題成果還是工作經(jīng)驗的交流,都有利于輔導員工作揚長避短,大大促進輔導員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培訓缺乏實用性。
目前,校本培訓模式多采用開大會、聽報告、辦沙龍等形式。在參與本次調查的輔導員中,有94.59%的輔導員認為當前校本培訓“實用性不強”;尤其是工作三年以下的輔導員,每一位都勾選了此選項,可見當前的培訓形式在年輕輔導員當中的認可度較低。受訪者認為,當前“滿堂灌”為主的培訓形式重在傳授知識和經(jīng)驗,雖然有助于輔導員的理論深化和經(jīng)驗學習,但是缺乏靈活性和參與度,吸引力較小,導致某些輔導員對于日常培訓缺乏興趣而不樂于參加,培訓效果通常達不到預期。
(四)培訓缺乏長效性。
在參與本次調查的輔導員中,78.38%的輔導員認為當前校本培訓“培訓效果很難持久”。輔導員校本培訓多為分散式的短期培訓,因為培訓缺乏系統(tǒng)性,同時也因為培訓形式和內容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即使當下取得一定的培訓效果,其效果往往也很難持久。很多受訪輔導員表示,剛剛參加完培訓時感到有所收獲,擴充知識儲備,提升工作干勁,但是兩次培訓時間間隔一長,相互之間缺乏關聯(lián)性,理論便漸漸模糊,熱情漸漸消減,培訓效果隨之消退,很多事務都回歸原樣。
二、行動學習理論對于高校輔導員校本培訓的意義
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管理學家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提出,其基本公式為:L=P+Q,其中L(Learning)代表學習,P(Programmed Knowledge)代表結構化的相關專業(yè)知識,Q(Questioning Insight)代表提出深刻問題的能力。結構化的知識是對已經(jīng)歷過的事情的系統(tǒng)記錄,是腦中已成型的知識,提出深刻問題的能力則是面對未知世界提出新鮮、有價值問題的能力。
簡而言之,行動學習就是在行動中學習。它以解決工作中的疑難問題為導向,由工作人員組成學習團隊,在行動學習理論的指導、實踐導師的引導和團隊成員的配合下學習,通過前期學習、經(jīng)驗反思和團隊交流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終實施方案。
行動學習理論是管理學的重要理論,是基于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個人和團隊共同發(fā)展而形成的理論,付之于輔導員培訓的實踐中,對輔導員個人發(fā)展及輔導員隊伍建設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心理學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
本專業(yè)培養(yǎng)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門、高等和中等學校、企事業(yè)單位等從事心理學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yǎng)要求
主要學習心理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心理學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基本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和進行心理學實驗和心理測量的基本能力。
心理學專業(yè)就業(yè)方向
本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可到教育、工程設計部門、工商企業(yè)、醫(yī)療、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門從事教學、管理、咨詢與治療、技術開發(fā)等工作
從事行業(yè):
畢業(yè)后主要在教育、互聯(lián)網(wǎng)、新能源等行業(yè)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訓/院校;
2、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商務;
3、新能源;
4、金融/投資/證券;
5、專業(yè)服務(咨詢、人力資源、財會);
6、貿易/進出口;
7、計算機軟件;
8、保險。
從事崗位:
畢業(yè)后主要從事銷售經(jīng)理、銷售代表、銷售顧問等工作,大致如下:
1、銷售經(jīng)理;
2、銷售代表;
3、銷售顧問;
4、課程顧問;
5、客服專員;
6、文案策劃;
7、招聘專員;
8、人事專員。
心理學專業(yè)就業(yè)前景
人們在生理需求滿足以后,就會想到文化,想到精神需求。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各單位都需要提高效益,都要講究人員的精干,講究用人的科學。這就是心理學的用武之地。近20年時間里,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心理,關注怎樣能最好地體現(xiàn)和發(fā)揮人的價值。
法醫(yī)專業(yè):
法醫(yī)學專業(yè)培養(yǎng)具備醫(y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系統(tǒng)的法醫(yī)學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能在公安、政法機關、司法鑒定機構和保險公司從事法醫(yī)學檢案鑒定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刑偵學專業(yè):
研究偵查主體對刑事犯罪進行偵查活動所采用的各種偵查技術、措施和方法的學科。也可以稱之為研究刑事犯罪行為、偵查行為以及兩者之間關系的對策性應用學科。
法律專業(yè):
法律專業(yè)培養(yǎng)系統(tǒng)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以及涉外、涉僑等部門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心理學專業(yè):
1.醫(yī)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
在課程設置方面,課程內容龐雜,目前我國多數(shù)醫(yī)學院校開設的醫(yī)學心理學課程內容由心理學概論與諸多專業(yè)心理學內容合編為一門課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等內容,使得課程內容相對龐雜,在有限的學時每部分內容難以深入講解。而且部分內容與健康心理學、行為醫(yī)學、精神病學等學科內容重復,學科本身缺乏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yī)學院校將醫(y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y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與教學要求形成脫節(jié)現(xiàn)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課程中有關醫(y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yī)學專業(yè)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jù)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合理安排課程。
在教學方面,教學目標重結果而輕過程,重認知而輕情感,重概念的記憶、理解而輕知識的整合、實踐;教學方法依舊以講授式教學為主,雖然輔以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案例法等教學方法,但是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上還不夠,學生大多習慣了教師教什么,就被動地學什么,習慣了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試回憶筆記的學習方式,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的認知建構;現(xiàn)今的教學手段由于教學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體呈現(xiàn)信息,但是這種電子板書如果給學生呈現(xiàn)的信息量太多,也會大大加重學生的認知負荷。
2.醫(y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路
醫(yī)學心理學既然成為臨床醫(yī)學等專業(yè)課程中的主干課程,現(xiàn)有醫(yī)學心理學學科的單一課程已經(jīng)難以適應醫(yī)學模式發(fā)展趨勢和醫(yī)學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變當前單一醫(yī)學心理學課程,架構一個比較科學的、完善的醫(y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
2.1 合理建構醫(yī)學心理學課程體系,與相關醫(yī)學課程整體協(xié)調
優(yōu)化課程體系的教學安排??筛鶕?jù)教學內容和性質,結合學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將課程分解開設于不同學年,課程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為心理學基礎。是以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動過程、人格、心理應激、心理健康等。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基礎醫(yī)學學習階段,學生通過對個體心理活動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基本規(guī)律的學習理解,有助于學生觀察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記憶、思維規(guī)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緒的調節(jié)與控制,這些對醫(yī)學生學習其他醫(yī)學形態(tài)學科有很大幫助,同時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增強適應社會、應對壓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為醫(yī)學心理學內容。是以與臨床相關的醫(yī)學心理學內容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測驗、心理咨詢與治療、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異常心理等,重點放在醫(yī)學過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與醫(yī)生的心理學問題,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學生臨床學習階段,因為這些內容與臨床內、外、婦、兒各科教學內容緊密聯(lián)系,因此應當與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等相關課程及臨床見習同步安排??梢越Y合實際條件合理采取理論講授與臨床實踐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有利于促進臨床學科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形成學科知識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與實用性,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應用,在實踐中認識和解決服務對象在醫(yī)療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
拓展醫(yī)學心理學學科外延,建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目前大多數(shù)醫(yī)學院校臨床醫(yī)學等專業(yè)開設的醫(yī)學心理學課程仍是將諸多醫(yī)學心理學分支學科內容合并為一??梢愿鶕?jù)學校具體情況選擇開設合適的選修課,如心理學概論、心理測量學、神經(jīng)心理學、心理診斷學、生理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
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在課程中吸納醫(yī)學心理學最新的研宄進展。在現(xiàn)有教材資源基礎上,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教材配套光盤、基本練習、實踐活動、參考文獻、推薦閱讀、相關網(wǎng)站等,根據(jù)學校實際狀況加強醫(yī)學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建立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供師生交流、合作、查閱信息等。
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聯(lián)系臨床實踐。醫(yī)學心理學的課本不只是教師的“教材”,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材料閱讀、討論、練習、實驗、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內容提要、學習目標、案例問題。從臨床實際中編撰醫(yī)學心理學課中的一些思考問題和案例。
2.2 合理建構醫(yī)學心理學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果
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學諸因素中最具變化活力的因素。在當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以及現(xiàn)代教育技術開發(fā)的影響下,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師生教學的互動性、教學活動的生命性、教學方式的現(xiàn)代性。根據(jù)不同的主題,在傳統(tǒng)的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案例法等基礎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①研討式教學法。在學習醫(yī)學心理學初期,就向學生介紹和醫(yī)學心理學相關的中英文期刊,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文獻并提交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研討,尋求新的研宄課題,然后鼓勵有共同興趣的同學組成小組或者設計問卷進行調查,或者準備材料進行實驗,沿著所選定的課題開展研宄。適用于醫(yī)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如情緒理論等;②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此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及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可根據(jù)醫(yī)學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提前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由學生查閱資料后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如,在學習心身疾病一章時,可以讓學生從流行病學、心理社會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經(jīng)驗和心理治療等方面查閱資料來分析冠心病、原發(fā)性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癌癥等心身疾病的表現(xiàn)特征,然后請同學們根據(jù)個人所查閱的資料開展討論,最后由教師做歸納總結,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訓練,從而達到認知建構的目的。
改革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整合進教學中:①多媒體教學。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生成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單純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學基本知識、技能,能以準確、清晰、直觀、形象地場景再現(xiàn)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②網(wǎng)絡教學。建立醫(yī)學心理學課程網(wǎng)絡教學系統(tǒng),提供教學資源、相關鏈接、論壇、留言板、試題庫、郵件列表等欄目,促進師生、學生之間進行網(wǎng)上交流、合作、討論、答疑以及傳送作業(yè)等。
改革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充分體現(xiàn)靈活性與全面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有效地考察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可兼顧課堂表現(xiàn)、結業(yè)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課堂表現(xiàn)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的情況。結業(yè)考試主要采取筆試,不僅考查知識面,也注重考查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課程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報告、自主閱讀的文獻筆記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
教育心理學在19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自覺地根據(jù)人的心理狀態(tài)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赫爾巴特在教學理論中,把教學分為教育的教學和非教育的教學兩種,前者指倫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養(yǎng),后者指傳授知識、技能的智育活動,這兩方面都必須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討論教育和教學問題時,他特別重視"興趣的引起",并把興趣分為經(jīng)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和宗教的興趣等六種。這些心理狀態(tài),可以引導兒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進思想活潑和精神旺盛。對興趣的研究成為把教育學和心理學聯(lián)結起來的一個重要聯(lián)結點。赫爾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齊在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上對啟發(fā)后來的教育理論家重視心理學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響。
實驗心理學的產生是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另一重要條件,這導致實驗教育學的出現(xiàn)。實驗教育學是教育心理學的先驅,是實驗心理學與教育學結合的產物。德國的萊和莫伊曼都把實驗心理學的理論廣泛地與教育和教學理論相結合。萊所著《實驗教學論》一書,實際上是以教育心理學為內容的著作,為教育心理學成為心理學中的獨立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
測驗學在教育心理學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觸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結合,為教育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教育學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則,是由于學生存在著個別差異。如何適應個別差異而因材施教,則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共同課題。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是實行班級教學制度所必須掌握的兩種了解學生心理狀態(tài)和教學效果的工具。學校招生和入學后測量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以及對學生的個案研究,都要應用各種測驗。
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應該歸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準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20年代前后,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等學派的學說傳入中國,對近代中國教育學產生一定影響。格式塔學派介紹到中國以后,教育心理學開始重視"頓悟"在學習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嘗試錯誤、刺激與反應等聯(lián)結主義,心理學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學問題,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桑代克的學習三大定律之外的"頓悟"問題,也將格式塔學派的"整體的概念","轉移的概念"、"精確律"、"完成原則"等等原理、原則應用到教育上來。
行為主義理論則促使30年代的中國教育心理學界重視人的行為的研究,注意環(huán)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使教育心理學重新重視意識的研究,特別是潛意識和下意識問題。教育心理學重視情感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把心理衛(wèi)生知識引進教育和教學過程中,也都是受這一學派的影響。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后,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tǒng)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jù),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lián)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tǒng)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近代科學的發(fā)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y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fā)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學家曾對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對象提出具體建議。
1947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對教育心理學研究進行規(guī)劃的委員會,認為教育心理學應包括五個方面,即人類生長和發(fā)展,包括遺傳與環(huán)境,一般生長和發(fā)展,社會與情緒的發(fā)展,動機的基本理論,智慧、性向與興趣,以及個別差異等;學習,包括學習的本質,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習的動機,技能,推理與問題解決,態(tài)度,特殊科目的學習,以及訓練的轉移等;人格與適應,包括情緒,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衛(wèi)生,特殊兒童,品格,以及社會活動;測量與評價,包括測量的基本原則,智力與性向的測量,學習的測量,適應的測量,以及測量結果的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與技術,包括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統(tǒng)計技術,以及為教師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國《心理學年鑒》綜合各方面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和對象應包括八個項目:教育評評價和測量;兒童發(fā)展的特點;特殊兒童及其教育;有關學習心理學的教育方法;特殊學科的學習;學習輔導和心理健康;教師人事和促成學習的教師行為;教育心理學的方法。
觀察法是教育心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觀察的實施是在班級集體的活動中或在個別交談中進行的,可以對外部的活動和表現(xiàn)進行觀察,也可對受教育者的心理反應進行觀察或對學生的書面材料進行分析。
調查分普遍調查和抽樣調查。前者是對全班級或全學校進行調查,后者又分隨機抽樣、分層抽樣分群抽樣、比重抽樣等多種。調查的方式可分為問卷法和晤談法。
問卷法是通過編制種種不同的測驗,調查各種不同的教學效果,測量各種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問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質的變化。各種測驗的編制及各種量表的使用,應保證其效度和信度。
對比研究一般是在嚴格控制條件的實驗中進行。把實驗對象分成各種條件(智力、學力、年齡、心理素質等)基本相同的兩個組,一組叫實驗組,另一組叫控制組,在實驗組的學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組則保留經(jīng)常使用的教材。經(jīng)過一段教學時間,然后測量兩組的學習成績、學習速度、理解程度,比較兩組的特點和優(yōu)劣。對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其他種種教和學的問題,都可以作不同的設計,進行不同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