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

        第1篇: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藝術教育;人文本質;人格培養;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40-014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近年來,全國各高等院校紛紛開辦藝術專業,招生人數不斷增加,社會上各類藝術輔導班層出不窮,一些初高中也辦起了“特色班”、“高考輔導班”等等,這無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藝術教育繁榮發展的態勢。然而,在目前藝術教育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尚存在著嚴重的“功利性”和“重技藝,輕人文”的現象。社會上的各類“輔導班”和一些高中辦的“特色班”自不待言,大都以升學為目的,教學過程也都是圍繞著應試技能的訓練。而許多高校開辦藝術專業也多是處于“經濟效益”的目的,教學模式也多是偏重于應用性的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訓練。當然,我們不能否認藝術教育特有的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訓練的意義,也不能無視社會的需求,不能不考慮“效益”問題,但絕不能忽視或削弱藝術教育所應有的人文素質教育層面的價值和意義,更不能忽視教育“以人為本”、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的長遠利益。藝術教育作為一種人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上述這些現象不僅有失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而且無形之中將學生的審美認知與審美情感引向功利主義的需要,致使學生的藝術興趣、價值觀念受到扭曲。因此,要使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就必須在藝術教育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和強化藝術教育的人文特性。

        “人文”一詞在漢語中泛指“人事”,與“天文”對應,是指人世間文明之道及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在英語中“人文”(humanity)一詞包含有四層含義:(1)表示人道或仁慈的性質或狀態,慈愛和慷慨的行為或性情;(2)表示人性之意;(3)表示人文學科或人文科學;(4)指人類之意。(注:參見洪成文著《現代教育知識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頁。)概括起來說“人文”一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即指人本身和一切人類的文明和文化現象。人文學科則是基于此義,不斷建構起來的關乎人性和人類發展的學科體系,它研究的對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藝術教育的學科性質應屬于人文學科,這是由藝術的人文本質所決定的。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審美把握和正確認識生活的形象反映,是人類審美追求的最高形式,是人類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藝術創造活動是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形象化的語言方式傳遞情感和思想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不僅要考慮個人生活中和心靈中的事件及意義,而且還要考慮帶有民族性的、人類性的普遍的事件和意義。因此,在藝術家創造的作品中總是包含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內容和他對生活評價的態度,同時也蘊涵著不同民族的人文思想、民族情感和時代精神。藝術正是憑著藝術家進步的審美理想、人格特征和文化精神的作用和力量,憑著他內在的熱情、豐富的生活積累以及卓越的藝術技能,通過有限的現實材料,表現出無限的社會內容來,并且使其產生更強烈、更普遍與更深刻的意義。也正因為如此,藝術才獲得了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藝術也就被賦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內涵和人文教育的功能和意義。

        作為人文學科,藝術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人自身的完善和對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人自身的完善,就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核心是對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有學者認為:“當代教育教學中的人文主義傾向最重要的表現是把人格完善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終極目的。” (注:參見錢源偉著《社會素質教育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頁。)這就表明了人格培養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從心里學角度看,人格是人的主體結構的核心,是人性或人的本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格還包括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生存態度及行為方式,它是由人文科學知識、社會心理、文化修養、人文精神等方面綜合而成的內在穩定的特質,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因此,藝術教育的功能指向首先應當是對人格的完善,即促使人格的發展趨于完整、全面與和諧。

        宗白華先生曾說:“藝術家之創造,乃表示全人格的意義及其最高的生命,決非附帶的無關重要的表現。” (注:參見宗白華著《宗白華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7頁。)也就是說,藝術家的創作活動與人格有著密切聯系,他的創造并不是一種空洞的表現,而是藝術家健全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外化,是一種創造性的生命活動。這里所說的“全人格”,就是全面、完整、和諧的健全人格,它的養成是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高度平衡發展的結果。而藝術教育在協調人格結構內部知、情、意三者的關系,培養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獨特作用。

        認知能力,是對事物的認知判斷能力,即一個人的智慧。完滿的智慧人格, 應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互補,是人的感性和理性這兩大精神因素的協調、平衡和充分發展。藝術教育中的認知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體現在對事物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方面。我們知道,藝術活動是最富于幻象性的思維活動,它偏重于感性思維,它在培養人的知覺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藝術教育作用于人的發展的最有利因素在于促進人的感知能力發展,它是獲得知識、發展情感、提高創造能力的基礎。審美感知能力包括知覺、想象、領悟等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長期的審美實踐訓練。藝術教育是通過藝術鑒賞和創作實踐活動,來調動人的知覺、激發人的想象、培養領悟力,從而提高審美感知能力,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另外,審美感知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有豐富的感性審美實踐經驗,而且還需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修養作支撐,因為認知能力與學識修養有著緊密聯系,兩者不可分割,認知能力的大小取決于學識修養的高低,而認知能力的提高又能幫助判斷事物、獲取新知。

        情感,是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心里現象,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情感與人的生命活動相聯系,它既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特定狀態的反映,又是生命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個人的情感往往受功利觀的困饒,而要克服這種現象必須通過審美活動促使情感從日常功利狀態,從經驗的現實水平升華到超驗的規律水平。藝術活動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也是一種情感體驗過程,藝術離不開情感的作用,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總是把自己內心體驗的情感進行提煉、加工、整理,升華為一種審美情感,并通過適當的形式移入到作品中。欣賞者在欣賞作品時會受到其中的情感熏陶,同時還會激發欣賞者自身的情感體驗,從而在情感互動中達到審美共鳴。作為藝術中的情感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移情”過程,它始終與豐富的想象力結合在一起,如果沒有想象力的作用,藝術中的情感活動是不可能進行的,正是在情感與想象的互動結構中,在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叉作用下,使得藝術中的情感超脫于普通情感成為一種超功力性的審美情感。符號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家表現的情感,不是一般日常生活情感,但也“決不是他個人的真實情感,而是他認識到的人類情感。” (注:參見蘇珊?朗格著《藝術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頁。)也就是說,它包括了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雖然在形式上是個體的、自然的、感性的,但從實質上考察,它滲透著人類的理性因素,具有超越性,是恒久、普遍而必然的東西。藝術家在藝術創造中也已將人類的普遍情感進行了綜合、選擇,是帶有價值定向的審美情感。由此可見,藝術教育中“情感”的培養,是以審美活動為中介,通過對人類情感的再體驗,使人的情感不斷趨于豐富和完善,從而達到對個體心靈結構和人格形態的有目的塑造。通過藝術教育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個體的人創造、表達自己的情志,促成人與人的溝通、理解和理性與情感的貫通。而且能使人的心靈得到有效的滋潤,使人的思想情感得以充實和豐富,并更具鮮活性。” (注:參見梁玖著《新編藝術概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頁。)

        意志,是人格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種心理支撐力量。意志一般表現為持久力和忍耐力兩方面。持久力就是為實現明確的預定目標所需要的長時間堅持力量,忍耐力是指承受打擊、挫折,忍辱負重的能力。也就是能根據一定的價值目標和行為規范來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出較強的自制力和適應能力。健全人格要求有頑強的意志,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意志是一個人沖破層層阻力,尋求不斷發展,成就一番事業的保證之一。通過藝術教育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堅忍不拔地追求藝術真諦的信念。藝術史上凡是有成就的藝術家無不具備堅強的意志,他們都懷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并為之努力奮斗,為人類創造了不朽的杰作,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和對藝術家的奮斗經歷的了解,可以使學生領悟到他們在偉大的藝術創造中所包含的堅強意志和獨創精神,從而受到鼓舞。藝術創作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艱辛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而創造性的獲得,需要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訓練,需要大膽的開拓進取精神和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藝術追求獨創性,就意味不與他人相同走自己的路,一般富有獨創性的作品往往暫時不被人們所接受,因此,藝術家在追求藝術真諦,探索創新之路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較強的忍耐力和堅定的信念,要能耐得住寂寞,不能見風駛舵、隨波逐流。當然,堅持自己的藝術主見維護藝術的獨創性,必須要以正確的認知判斷為前提,以對人類情感的把握為基礎。

        藝術教育對人自身的完善和發展是同更廣泛的人類文化發展聯系在一起的。就人的本質來看,人的存在和發展是以人的文化創造為前提的。按照著名文化哲學家卡西爾的觀點,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人才獲得真正的自由。因此可以說,“人、人的生命活動是一種深刻而具體的文化性存在。……人的文化創造性越豐富,文化主體意識越強烈,其生命活動就越有意義和價值” (注:參見李西建著《審美文化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頁。)藝術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生命本質的體現,它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精神創造,也是人類進步與價值取向的表現。它不僅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傳統、心理建構和思維機制,也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的歷史發展水平。因此,藝術教育也就成為一種文化教育。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人文精神,使他們用宏觀的歷史尺度對待人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發展,使他們把自身的發展同更廣闊的歷史文化聯系起來,進一步發掘人類文化創造與人類生命活動中的美學意義。由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文化形態,也留下了大量的優秀藝術精品,它們都記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因此,通過藝術教育可以讓學生認識不同的藝術語言及其特征,從藝術上區別文化的差異,使他們了解多元文化的內涵,認識人類社會及其文化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增強他們對人類文化價值和意義的領悟和理解。發展尊重他人與關懷社會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責任感。使他們更多地介入文化交流,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其人文教育功能是多層次的、綜合性的。在現代“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影響下,藝術教育的人文特性日益彰顯出來,藝術教育越來越成為培養人文素質、傳承審美文化、發展人類文明、創造和優化人類文化生存環境的教育。那么,如何在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人文教育的職能,切實做到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落實。

        首先,教師要轉變藝術教育觀念,充分認識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教師是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他們的藝術思想和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引導著學生對藝術學習的目標定位和審美價值取向。如果教師只將藝術教育視為一種專業技能教育,或是把藝術看成是謀生的手段的話,那么,這將會導致學生對待藝術學習的“功利主義”傾向。當然,藝術教師要成為真正的人文藝術教育的“傳道者”,還必須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專業能力。否則,藝術教育也只能是一種“玄想”的人文教育。

        其次,是優化課程結構,使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走向綜合化。課程教學是實施藝術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藝術教育的重心所在。藝術教育課程結構改革,一方面,應增加藝術美學和相關人文知識課程,另一方面,要將專業技術訓練與審美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要在專業實踐性課程中增加藝術史、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知識內容。同時,教師要自覺以教學心理科學為指導,來引導學生利用某種媒介有效地傳達藝術感覺和思想,從而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認知能力。

        第2篇: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藝術教育;美育;情感

        貫穿古今,藝術對人類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覷。早期的人類藝術多以詩歌和舞蹈作為表現形式,或抒發人類情感陶冶情操,或與宗教巫術有關。即便如此,也著力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與前進。因而,對藝術的普及和發展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問題,我們研究藝術教育,既需借以古人之前見,又需結合當代之實況,聯系實際探討藝術教育問題。

        一、中外藝術教育問題概述

        藝術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重視藝術的普及和實施,樂是我國古代藝術的表現形式,早期的藝術教育以禮樂結合作為開端,是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重大措舉。西方的藝術教育最早可追隨到古希臘時期,那時的藝術多以宗教和原始巫術相關聯,它們既是藝術,又是文化。

        (一)中國藝術教育概述

        我國從周代開始,就將禮與樂正式結合在了一起,制禮作樂,禮樂并舉,成就了周公時期的和諧社會。儒家經典《周禮》規定,授教之人必須懂樂,授教內容也應與“樂”相關聯,例如“禮”就是由“樂德”、“樂語”、“樂舞”三部分組成,分別指的是與樂相結合的德行、語言和歌舞。到了孔子時期,對“禮樂”的重視更為盛行。孔子列禮樂為六藝之首,提出教育應當以樂為原則,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禮樂相濟”的理論基礎。近代以來,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將審美教育與德智教育相提并論。我國近代大教育家先生更是把德國美學家席勒的思想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相結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主張,倡導美學,還提出了實施美育的辦法,但都因當時社會條件不允許而未能實現。

        (二)西方藝術教育概述

        西方的藝術最早盛行于古希臘時期,當時人們將詩、歌、舞結合在一起,推動了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到了18世紀,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提出培養品格完善的人必須經過美育的熏陶,并在《美育書簡》中正式提出“美育”這一概念,突出了美育在人類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近代以來,西方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開始強調科學的重要性,科學逐步取代了藝術的地位。直到20世紀20年代后,人們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下,重新認識到藝術的重要性,藝術教育也不斷被人類提及和強調。

        二、藝術教育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藝術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藝術教育對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一)培養人類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藝術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藝術教育是指培育出有藝術技能的人,此義并非我們所談及的藝術教育。廣義上的藝術教育是指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通過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來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并最終以培養出健全的審美心理為目的。當今社會,隨著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科學的重視不斷提高,理性的科學帶給人們不斷的創新,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便利了人類生活,但這種高物質化的生活環境同時也帶給人們巨大的精神壓力,人類身心的物質和精神產生分裂,使人如同機器一般沒有精神的寄托,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急需在藝術的天地中獲得放松,感受藝術作品帶給人們的精神愉悅,讓人類身心的感性與理性達到平衡,使人類的審美心理結構的得以健全,這樣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人的全面發展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平衡,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藝術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核心,不僅能夠健全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對人類思維能力的提高和道德的完善也有重要作用,人的思維能力分為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二者雖有區別卻密不可分,邏輯思維主要應用于科學,形象思維主要應用于藝術,如果只重視其中一種,就會產生機械唯物論的偏見,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對藝術的愛好豐富和培養了他的想象力、感知力和創造力,愛因斯坦雖致力于科學研究,但在閑暇之余,也喜歡欣賞音樂和閱讀小說。道德強調“真”與“善”,藝術則是“真、善、美”的統一,因而,藝術教育對促進道德的完善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藝術教育的實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藝術教育的任務和目標

        我們實施藝術教育,首先就應該認識到藝術教育的任務和目標。

        (一)藝術基本知識的普及與藝術修養的提高

        藝術的基本知識能夠幫助我們更完善地欣賞藝術作品,用更具體的理論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出發,充分的感受深刻的審美體驗。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能夠提高藝術修養,藝術修養是人文修養的集中體現,人文修養是全面發展的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藝術基本知識的普及和藝術修養的提高是藝術教育的任務與目標之一。

        (二)審美心理結構的健全與想象力的發揮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到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對人類的重要意義。藝術的精神活動不受時間與空間的制約,能夠充分發揮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知道,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在藝術創造活動中,我們必須通過想象才能將生活素材提煉出來,構成生動的藝術畫面。審美心理結構的健全和想象力的發揮是藝術教育任務和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培養完美的人格

        藝術是審美情感的集中體現,藝術家將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到藝術作品當中,運用豐富的藝術媒介表現出來,人們在認真欣賞藝術作品時,聯系自身經歷,與藝術家產生共鳴,反省自身,使欣賞者進入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成為一名具有完美人格、全面發展的人,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這也是藝術教育的最終任務和目標。

        四、結語

        藝術教育以審美價值為基礎,具有美學的意義和藝術的魅力。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育出具有完美人格、全面發展的人,這一類型的人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人才,它們不僅能促進科學技術的提高,還具有高尚的品格、睿智的大腦,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藝術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對現階段社會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工作,我們應大力發展藝術教育,進一步完善藝術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張黔.藝術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第3篇: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公共藝術 城市空間 審美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公共藝術作為最能體現城市文化特點的造型藝術之一,被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塑造于城市空間中。作為藝術創作的思想方式,公共藝術以開放的形式傳達著藝術作品的內涵,并在城市文化坐標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藝術與城市空間的和諧統一

        如果把公共藝術看作一個名詞,很明顯,它的定義是從公共環境的角度出發,它的外延是小于城市空間的,它的社會功能性就是提供給人類生存空間更多的精神渴求,在建筑所圍合的公共空間中,其個體文化性隨之轉化為社會文化性。因而,公共藝術所帶來的精神的輻射面常常會涉及所處空間中的其他藝術形式,也會更多地影響城市空間和心理行為,這也是公共藝術的特殊性所在。由于現代城市規劃熱的興起和人們環境意識的加強,使得公共藝術作為城市立體名片的標示,顯現在城市建設的諸多方面,成為環境景觀的要素之一。所以公共藝術要與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城市性質有機融合,通過公共藝術了解城市的文脈和內涵,把公共藝術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納入到城市的規劃建設中來。

        “城市雕塑的創作設計必須從空間環境出發,它不僅是為人們營造一道視覺藝術的風景線,一個適宜的活動空間,同時還必須作為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組成部分,達到協調與統一。”①在城市的大規模建設中,與建筑藝術和雕塑小品相比,公共藝術作品的自身獨立性具有更為顯著的特征,人性化和情感化是其不變的語言表達,這大大緩解了建筑師、藝術家在創作中受到的桎梏和影響。在城市空間中,公共藝術具有其他藝術無法取代的作用,它的創作藝術水平與質量高低,直接體現一個國家、民族和城市的精神狀態和文明程度。一件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它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社會影響,遠遠超過它本身所投入的財力和物力,不但對其所處的主體環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能使環境的文化內涵得到升華,這也正是公共藝術與城市空間和諧統一的直接體現。隨著社會文明的進一步發展,環境藝術逐漸成為城市建設中一項突出的課題之一。新的時代,人類與環境、與自然共生的話題不絕于耳,對所處環境的質量和審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將成為一個人與環境共生的時代。從工業革命的到來一直到現代化普及的今天,大機器生產的材料已使城市環境成為了一個溫室,與自然環境的疏離在增強,進而影響到了城市文化的遞進,因而也逐漸背離了人類共生的情感。因此,生活在鋼筋混凝土鑄造的城市空間中的人們試圖找到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接近自然,找到緩解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解決之道。所以,人們從更寬廣的視角對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使自然環境與人類創造的物質環境、人工環境和諧統一,為今天人類的生存提供一個優質的、人文的、與自然共生的場所。

        二、公共藝術與大眾審美的和諧統一

        當代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與大眾文化的傳播有直接的聯系,它所體現的人文觀念在文化形態上廣泛地作用于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文明。在公共性的城市空間建設中,藝術作品作為最能體現人類情感的造型藝術之一,它的創作首先應考慮的是普通大眾的文化層次和審美要求,所以城市雕塑、景觀小品等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應該多種多樣,百花齊放。公共藝術作品有時由于藝術家所用材料的限制,建立起來之后,遷址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就會成為某一區域的民眾共同擁有的視覺形象和審美對象。由于公共藝術具有相對的永久性和強制觀眾欣賞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城市文化、城市歷史以及受眾的審美層次,要對不同的公共藝術作品進行藝術和技術處理,使其成為城市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否合乎大眾的審美、文化、情感訴求是公共藝術創作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在城市環境的建設中,公共藝術的主題設計是重中之重,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藝術作品放置空間的可行性,其次是作品主題表達情感的可行性,再就是作品藝術語言的通俗性,它們之間要巧妙融合,相得益彰,才能使公共藝術的意義真正地顯現出來。公共藝術所具有的公共性、開放性的特征,使其能夠與公眾直接接觸,從而使公共藝術對大眾的審美普及作用更為明確。這也正是人們審美情趣提升和美好生活的符號表達,是公共藝術與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公共藝術的根本屬性最終將以藝術自身的美學價值體現。

        三、公共藝術創作應遵循和諧的審美原則

        21世紀的今天,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城市化的繼續推進,城市的現代化運轉,造成了特殊的文化框架和文化形態,存在于社會各方面的問題顯示著公眾活動與其所處城市環境的不協調,公共藝術在這其中充當著承載和傳達多元文化的重要媒介,幫助城市公眾進一步認識、理解、欣賞自然賦予人類的環境藝術,協調人—機—環境的矛盾,使其在不同的領域發展過程中保持相對穩定與平衡的關系。藝術家的創作主題與表達內容能否代表普通大眾的思想情感,不僅取決于大眾主體的普遍審美層次,更在于藝術家自身對自然的認識程度,以及對環境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期待,從而結束這種同自然之間的疏離。現代城市結構的復雜多變使公眾對不同風格、不同特征的城市公共藝術有的認同,有的排斥,無論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是對城市個性的表達,還是對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背景的考慮,人們最終是從環境美學的角度去感受公共藝術。公共藝術是與諸多方面聯系在一起的,其創作的成功與否已不僅是創作者的觀念和技法表現問題,也是在共同面對城市空間的逐步縮水的同時,藝術家的潛能開發、投入方對事物的前瞻性的把握和城市開發進程中面臨的困難給自然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人們把希望寄托于藝術家創作作品的不同形式的表達,以此平衡自然與城市隨時變化的關系。同時通過公共藝術所具有的文化性與審美性來感染和提升公眾的文化意識、公共意識。

        公共藝術與其他文化藝術形式一樣,它的進步依賴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有賴于在不斷的自我肯定與否定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在我國,公共藝術要通過“政府推進”與“公民演進”的相互結合,才能形成國家與受眾的有力助推,進而形成體現公共理性精神的文化取向,使其具有更加廣泛的社會基礎。當代公共藝術多元化的表現方式是對固有藝術模式的背離,也是中國公共藝術逐漸成熟的表現,與人文精神的逐步自覺是分不開的。

        (注:本文為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年度項目《黑龍江公共藝術與大眾文化的理論研究》,項目編號:11E070;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城市地鐵建筑空間中的公共藝術研究》,項目編號:11B059)

        注釋:

        第4篇: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而今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文化發展與繁榮的巨浪正翻卷奔騰。寧夏又是一個匯聚了多民族與多種文化精華的靈潤之地。故而從事或熱愛藝術的人,崇尚美與和諧的人,皆有責任努力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力圖在社會上生發出懂藝,習藝,尚藝的和煦春風。崇尚和欣賞藝術的人多了,藝術的消費市場亦會漸成漸大,藝術的春天也就近了。

        關鍵詞:勞動;藝術;正能量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4)03-022-03

        1 藝術誕生于偉大的勞動

        人的藝術,是指藝術只屬于人類。藝術對人的專屬性是基于人在自然中的獨特地位而言的。

        在進化史上,人類的祖先也曾屬于動物,茹毛飲血,群居而兇殘。但是它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勞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經驗是知識的源泉①,從茹毛飲血的洞窟生活到學會用火、烤肉、搭建房屋,這種有目的行為活動,就是“勞動”。而勞動的概念――“人類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也證明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科學性。人類的祖先在生活與勞動中,產生了友誼、愛情,也產生過恐懼,認識了敵人。有痛苦、有歡笑、有天災、有人禍……

        而于自然界漫長的變遷中,洪水、山火、地震、凍餓、殺戮給人類的祖先留下了深刻而慘痛的教訓。他們須千方百計地把這些記憶信息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讓子孫后代少吃一些虧,少受一些傷害,少走一些彎路。

        已發現的人類最早的繪畫作品是距今三萬年的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洞壁上圍獵野牛的清晰輪廓,仿佛在訴說著史前人類的睿智與勇敢。勞動需要設計、構思與行為操作,而藝術更是離不開這一過程。人類早期藝術活動是和勞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魯迅先生說:“我們的祖先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一起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作,是早期的音樂。倘若用什么記號留下來,這就是文學。”說明這類歌曲產生于勞動的需要。這既是音樂和詩歌的萌芽,又是勞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行為②。藝術是勞動的成果,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人類生存的需求、精神的需求,是用聰明才智創造出來的。那么,從勞動中生發出來的藝術,也必將服務于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生活。

        2 藝術是人類精神和文明的標志

        藝術起源于人類最淳樸的勞動,服務于人類的生產生活,對人們的精神世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史前文化遺址遼西牛河梁的“紅山文化”,有造型精美的泥塑人像,繪制粗獷的燒土、陶器,雕琢生動的各種玉器。這證明了彼時即有制造工藝,有了使用火燒制陶器的技術,而這些精美的玉器在加工之前是需要構思設計,并且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和目的指向。簡單的生產生活用具,在早期的勞動者手中已然有了美的痕跡。他們對于純美的追求,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體現在其所創制的各種工具上。

        賀蘭山巖畫向我們傳遞了賀蘭山一代原始居民的生活信息和勞動狀況。巖畫中生動地展現了他們的辛勤勞作、智勇狩獵、虔誠祭祀。他們的追求,他們的向往,更滲透出一種原始而淳樸的大愛與人文精神。

        無數次考古發現證明,人類的祖先用其所佩帶的獸骨、貝殼、玉器、陶器、銅器、絲織品、繪畫、洞窟壁畫、雕塑、泥塑等等方式表達美,傳遞美,這更證明了愛美是人類的天性。人類在表達美的過程中,生發出文化藝術。就像歌中唱道的“一把黃土塑成千萬個你我,靜脈是長城,動脈是黃河。”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人類的求實,務實的經驗,文化的積累都是為了傳遞文明,是對幸福的追求,是一種愛的信仰。馬克思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就提出“人類除物質生產力”外還有“精神生產力。”

        歐洲的藝術來源于他們的。但愛神維納斯、圣母瑪麗亞、耶穌及希臘諸神的畫像,都離不開人的形象。因為人的智慧、人的勤勞、人的樸實,以及人類那用勞動創造一切的精神,才是最美的。馬克思告訴我們“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這是希臘藝術的素材。”

        無論是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還是老舍先生的《茶館》、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無論是凡高的《向日葵》還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無論齊白石的《蝦》,還是徐悲鴻的《奔馬》,都凝聚著藝術家對人類精神與文明的觀察和領悟,對生活,對文化的積淀與理解。所以藝術作品凝結著廣大勞動人民對人類偉大的文明與自身辛勤創造的感悟,是文化、才氣和智慧的結晶。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沒有廣大勞動人民勇敢智慧的實踐,就不會有藝術的源泉,而沒有藝術家精心靈動的感悟和千錘百煉的磨礪,就不會有偉大而震撼的藝術。而一切藝術形式,又都是人類精神與文明的偉大體現。

        3藝術表達的時代感和社會性

        秦兵馬俑陣,被世界公認為人類奇觀,它的塑形比例與真人的相同,表情逼真,威武雄壯,戰車,戰馬,軍械武器一應俱全,雖然其目的是為是保證逝去的帝王在“天國”仍有不可侵犯的地位。但同時也反映出秦王朝強大的軍力和雄厚的國力。

        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激勵了國人奮起抗爭;洗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在抗日救亡戰爭中也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快板書《金門宴》、《劫刑車》表達了以江姐為代表的革命者,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精神;電影《林海雪原》《渡江偵查記》《列寧在1918》;油畫《江山如此多嬌》、《去安源》,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華君武的批蔣漫畫,以及楊柳青年畫、剪紙藝術等,數不清的藝術形式,都起到了記錄老百姓情感,展現時代風貌的作用。它富有不可爭辯的時代感、社會感與民族情結。藝術從勞動中走來,從廣大人民群眾中走來,從歷史的深處走來,它反映了時代的特色,人民的屬性,也必將對一個時代和時代下的社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4與時俱進,藝術需要人才

        藝術世界是由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觀眾三者共同構成的一個整體,藝術家是藝術品的創造者。能夠直接創造藝術品的人不是全人類,而是全人類中的一小部分。藝術家通過作品對社會發生作用,所以藝術家必須是既有豐富的情感,又具備廣博的修養和高超技能的人,是社會其它職業的人不可替代的。

        求新求奇是藝術欣賞心理特點之一。藝術家只有深入廣大勞動人民,深入社會不斷進行創造,才能保持其藝術的生命力。怎樣進行創造呢?

        首先要有“創造意識”。六十歲的齊白石老人受畫家陳師曾的點悟,強烈認識到藝術創造的意義,決定變法“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③”下定決心,終于創造出自己的畫風,成一代大師。

        寧夏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徐明智先生不斷的創作出歌唱家鄉,弘揚精神文明建設的作品,承葆藝術青春。戚建波,徐佩東先生,老藝術家呂遠、谷建芬、閻肅先生都是作品的高產者,為藝術事業做出卓越貢獻。

        其次須有堅韌的意志。藝術人才須是毅志堅定,咬定青山不放的人,須是學者型的,不能急功近利,視藝術事業如同生命的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在我看來,普通文化藝術工作者的隊伍里,有誰能預料,不會涌現出齊白石、張大千、范曾那樣的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呢?從古至今,真正創造藝術的人,記錄情感、積淀文明、傳承文明的人往往是鮮有社會地位,沒有富裕生活的人。

        有人問:改革開放,百姓的日子好轉了,社會和諧穩定,為什么還出現不了李白、杜甫這樣的詩人?因為大唐盛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崇尚詩作,寫詩,吟詩形成一種風氣。詩的藝術就像種子,有了生長的土壤。所以,放大來說,作為文化藝術工作者,以及愛好藝術的人民,我們都應考慮,怎樣營造藝術氣候及藝術土壤。

        5 藝術的春天,藝術的土壤需要正能量

        秦腔源于三秦大地,昆曲生于錦繡江南,“二人轉”長于東北黑土,“豫劇”興于中原大地。這些藝術,曲種都與當地的人文精神和經濟發展有直接的密切關系。就連歐洲的油畫審美也與文藝復興有極大的關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藝術興衰,與那里的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當權者追求什么?百姓們崇尚什么?這些都影響著文化藝術的發展。

        如今,不論是天山腳下,還是東海之濱,不論是北疆的黑土地,還是南海天涯,到處都能聽到民族悠揚的樂音。無論是草原的“呼麥”,還是“侗族酒歌”;無論是黃土高坡的阿寶,還是齊魯農民朱之文;無論中國的水墨丹青寫意,還是西方油彩的寫真;無論是芭蕾舞,還是鍋莊舞;無論是楊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被百姓所接受、喜愛著。

        在藝術人才的培養方面,河南省搞的比較出色。那里的藝術土壤,藝術氣候比較適合藝術人才成長。品目紛繁的藝術比賽充實著人民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河南電視臺,它通過比賽、競爭、專家點評,使小演員及孩子能夠在表現中成長,個人的成就感、榮譽感、進取心,都是促生藝術興趣的積極元素。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把觀眾稱作“衣食父母”就很有道理。衣食父母就是藝術的土壤。藝術人才沒有父母就不能誕生,沒有土壤就不能成長。

        以往的廣播體操如今被廣場舞所代替,群眾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就像群眾體育活動,是一種普及性的。它替代不了專業藝術院校和專業體育院校,但卻可以為專業院校輸送人才。文化藝術工作者,尤其是與文化藝術相關的主管人、決策者,都應成為藝術花園里的園丁。而園丁是需要有遠見、有公心、有誠心、有愛心、有紅心、有熱心的人。要能把經費花在刀刃上,花在關鍵點上,讓伯樂產生動力,讓藝術的種子發芽成長。

        斗轉星移,迄今為止,人類的發展,藝術的發展,也只是宇宙運行的一瞬,人類的發展,藝術的前景,會更加美好。十提出兩個百年目標,提出:天藍、地綠、水清、人美的中國夢亦皆離不開藝術。當你選定從事文化藝術工作時應該是喜悅的。哥德說的好,如果工作是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工作是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

        第5篇: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象形武術;身體;思維符號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10)01-0048-04

        Abstract:From a philosophical view, pictographic martial art represents a carrier of thinking and culture by means of body, and a kind of artistic activity that embodies national culture through body.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semiology and culturology, the author tries to reveal the human body which carries and creates symbols, and expound the culturological features of body symbol,thus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pictographic martial arts.

        Key words: pictographic martial arts; human body; thinking symbol

        1 引 言

        翻開中國的歷史,可清晰地意識到中國的古代哲學觀念、審美意識、道德標準幾乎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表達符號[1]。象形武術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哺育下產生的身體符號,從象形武術中可以窺見中國人身體思維所蘊含的文化觀、身體價值觀;遠古的圖騰和原始狩獵生活留下的某些類似痕跡如:古巖畫上的頭戴鳥羽或者身披羽飾的形象,以及馬王堆的帛畫上的導引圖等等,可以看出人類使用符號并創造符號的過程;從上古結繩的記事符號,到用于占卜的八卦符號,進而到用于傳承文化的漢字符號,都印證著中國人象形思維的演變過程。這些符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的歷史就是創造符號的歷史過程。人在本質上也是“符號的動物”,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本質就在于創造符號,并通過符號來進行交際,以溝通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意識、情感、思想、觀念等等。而象形武術恰恰映射出武術人的智慧與思維方式。

        2 身體文化符號的詮釋

        2.1 人類思維與符號

        日本學者池上嘉彥說過:“人類總是想給自己周圍的事物賦予意義,而且,這時的‘給予意義’完全是根據與人類自己的關系進行的。哪怕是對象屬于自然界,也將根據它與人類的關系來判斷其價值,然后編入人類世界。這個世界是個出色的文化世界。而且,人類掌握符號的活動與對這個世界的創造、維持,及在時間、空間上的交流――這一切文化性的活動都有著深刻的關系。是的,人類對感性世界思維的結果便產生了符號,并利用符號來延續著人類自身的文化,從這種意義上講,人類確實是‘使用符號的動物’。”

        2.2 身體是思維的直接載體

        一般認為身體是生命的身體和象征的身體(文化的身體)的統一體。生命的身體是解剖、生理意義的自然身體,而象征的身體卻賦予了文化的生命力。威廉•莎士比亞在《冬天的故事》中說道“沉默中有話,手勢中有語言”。在遙遠的原始時代就出現利用身體傳遞信號、表達文化內涵的身體行為,在原始人生活的集體中,原始人的動作具有雙重的作用:直接的行為作用和間接的交往作用。前一種作用旨在達到具體的目的,后一種作用則旨在使集體中的其他成員發出滿足自己的需要的行為。這種原始的身體行為動作在生活和實踐中不斷的得到承認和認可,尤其是在狩獵和對己有威脅的時候,這種動作的社會意義就更加明顯。成員之間的身體行為動作就是我們說的身體語言,身體語言起到傳遞信息的符號功能[2]。武術恰恰就是利用身體來傳遞攻防的身體符號,漸漸的隨著人類文明的推進,原始的攻防動作的間接作用越來越角色化和定向化,逐漸發展成一種攻擊和防守的符號。先人將這些智慧逐漸積累下來,并利用身體把這些抽象思維傳遞下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術身體文化。

        2.3 象形武術是中國傳統思維的符號化結果

        符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甚至非人類社會)使用符號的各種規律,或從使用符號的方式入手研究這個社會的文化、文學藝術或其他方面[3]。通俗地講是研究各種類型化(非偶然的、個人的)傳達方式 (patterned communication)的理論。在武術中,身體自身演繹的動態符號注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營養,是武術人用身體符號的呈現,探索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矛盾沖突的方法。而象形武術是借身體自身符號的外化來演繹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人存于世,必在血肉形體中體現其所是、實現其所向。人作為身體的存在,正是人之為人的重要特征。身體,既是人之自我理解的起點,又是人與社會、自然的聯系網絡中溝通、交往存在的支點,甚至是價值支點[4]。”李亦園又指出:人的身體是最常被用來表達人際關系和人神關系的符號,也是一種最自然符號(natural symbo1)。同時奧尼爾(Johno’Neil1)在生理身體與交往身體的人框架下,區分出了五種身體:世界身體、社會身體、政治身體、消費身體和醫學身體。黃俊節指出中國思想“身體觀”的三方面視野:作為思維方法的身體、作為精神修養的身體和作為政治權力展現場所的身體。楊儒賓梳理了先秦儒學身體觀的四個面向:意識的身體、形軀的身體、自然氣化的身體和社會文化的身體。可見,身體在文化的傳承與傳遞中起到媒介的作用。從不同角度觀照身體的各個側面,透過身體的文化可解析這一歷史、社會和文化脈絡中復雜的現象。

        武術中的身體是承載傳統文化的媒介,象形武術是人通過身體來演繹的攻防藝術,通過模擬各種動物的特長和形態,以及表現某些古代人物的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一類拳術。象形拳武術是利用身體來傳遞“它象”的身體運動。我們的祖先在創拳時捕捉、選擇某一形象為基礎,按照自己的理解角度創出千差萬別的象形拳。無論是那一風格的象形拳,都是借人的身體來表現“象”的特征和特性,演繹著身體的文化。正體現了《周易》中所概括的“觀物――取象――比類――體道”的思維方法。體現著民族文化的特質的一種典型認識方式:仰觀俯察、立象盡意[5]。湖南馬王堆“沭猴”畫像為象形武術提供了有力的史料見證,漢代“五禽戲”本身已經具備象形武術的“仿形、取意、借形顯意、神形兼備”的特征。在技法上具有以形取勢,借形顯意,以意傳神的特點,不僅重其形且更重其意,在技擊中強調以形取意,動作起伏較多,變化莫測,形象生動活潑,風格獨特,演練起來栩栩如生,突顯身體在其中的角色――文化符號的載體特征。

        3 原始“模仿”思維的因子為象形武術的產生提供思維基礎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原始社會的產力極低,人們過著共同采集、狩獵、平等的集體生活,生活極為艱苦,飽受野獸侵襲和疾病的折磨。惡劣的環境和氣候,困苦的生活狀況等外部條件,逼著原始人類不得不為了生存而頑強的掙扎、搏斗,進而學會思索和創造[6]。人類的幼年時期,不知道地球是圓的,更不知道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也不曉得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更不了解細胞和基因。幼年時代的人類,活動空間范圍是極為狹小,但人類為了生存,總是要用簡陋的工具和粗糙的思維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經過漫長的實踐和思考,逐步認識到“人法地、地法天、大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原始人把握對象的基本方法是概括性的把握,凡是客觀實在的對象,只要視而可見其形,均可用象形來把握。包括天上的日月之形、地上的山川之形、草木之形、鳥獸之形、蟲魚之形,人類生活中的人身之形、食物之形、農食之形、屋宇之形、器物工具之形,等等,都可以模仿其形、其特征,甚至包括它們的聲音,這種簡單的模仿方法為武術思維的起源奠定了基礎。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原始的模仿思維方法逐漸發展成為較為抽象的象形、取意、象征等更文明理性的思維方法,但是,仍然留有原始象形的濫觴。由遠古的自然、圖騰崇拜和豐富多彩的象形武術和眾多武術套路中的象形名稱、諺語等都能得到考證。

        文化的積累和傳遞,是文化系統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文化運行的一條基本規律。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就是這兩者的結合。而文化的傳承是指文化在一個人們共同體(如民族)的社會成員中作接力棒似的縱向交接的過程。這個過程因受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約而具有強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終形成文化的傳承機制,使人類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具有穩定性、完整性、延續性等特征。文字起源前,征服自然的生存本能幾乎完全靠身體符號來傳承的,文字產生后,依靠身體和文字共同傳承。武術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武術先人憑身體動作符號在家傳和師徒之間傳承,同時借身體符號傳遞著傳統的文化和思維方法,也傳遞著身體的藝術。

        4 象形武術是用身體思維來展示它物特征的特殊文化符號

        蘇珊•朗格說過“弗洛伊德發現了一種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它有著自己的符號系統和‘邏輯’)的存在,并將這一點付諸實踐,取得了驚人的成功[7]。”模仿鳥獸及自然的景象,表達人類想把自身與超自然的生命力融為一體的強烈欲望。對生命的關愛,對藝術的完美追求是武術人的孜孜追求。身體將某種身外的具象及具象的生物特性,經過思維的加工再現出人化的它物,是超越它象的表征,謂之“取象賦形”,即通過“觀物”,獲得意象,利用身體表達客觀事物的形、貌特征。在這樣的心理行為過程中,客觀事物、人、人的思維共同構成符號的三因素。象形武術在模仿鳥獸及自然的景象時,表達了人類想把自身與超自然的生命力融為一體的強烈欲望,用身體符號承載著中國人的技擊觀、健身觀。在身體的社會學和文化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傳統是將身體視為充滿象征意義的符號系統,身體的狀態利用動作在人類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承擔信息傳遞與重要的語言交流的職能,因而在語言學的研究中,身體語言被視為語言學中的非語言系統,而非語言系統又可視同某種特殊的“言語”狀態,同樣具有信息的發送、接收等交流過程。在非語言系統中,身體動作語言涉及的面最大。武術是一項身體運動實踐,同樣包含著對信息的發送、接收、編碼、和解碼等信息符號方面的內涵。身體是人類思想和靈魂的載體,人體的動作是人體內在傾向性的外在呈現。象形武術通過身體把中國人對技擊的思維、觀念、審美取向等展現出來,體現出符號的功能與作用。

        5 象形武術體現著傳統的思維方式

        人類許多活動最初只是模仿,而不是通過判斷和推理進行的。對直接經驗的繼承,也說不出多少道理,他們幻想用一種特定的動作來影響和控制身外的事物,于是,崇拜、圖騰、巫術應運而生。“效法自然、摹仿自然的文化實踐是存在于人類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在人類的早期或文明時代的初期,這種色彩顯現的更為濃厚[8]”。在原始思維中,以類比和聯想的形式描述出來,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的崇拜對象――圖騰。在考古和神話傳說中,有豐富的圖騰崇拜資料:相傳皇帝率熊、羆、貔、貅、豹、虎六獸同炎帝殊死搏斗,這六獸其實是指以其為各自的圖騰的六個氏族。魚、鳥、蛙、龜、蛇、豬、馬等實有自然物以及人們運用抽象的、概括的思維能力創造出來的對象,再如龍、鳳等都曾是中華先民崇拜并奉為本族徽幟的圖騰物,對后世文明意識來說,這些崇拜無疑充滿了種種神秘色彩[9] 。歸根到底,是古人在思維上的不發達造成的,然而在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處于低下的原始時代,它具有在人與自然之間起協調作用、在本能與文化之間起制約作用、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起補充作用,這種簡單的模仿孕育了象形思維的因子。

        《系辭》下傳中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10]”。八卦是對宇宙之象、地理之象、鳥獸之文及人身諸象的概括摹繪,也就是說對宇宙萬象的抽象的描摹,目的在于通過對“類萬物之情”的卦象系統的運演“以通神明之德”。用古人造的八卦符號系統模擬自然的宇宙系統的運動過程,這是一種理論實驗,符合數學思維和科學思維的一般規律,也體現了古人觀物取象和類比推衍的思維方法。

        漢字不僅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而且更是民族文化載體之最生動、真切、典型的代表。漢字以象形字為基礎,形、音、義結合于一體,成為一種獨特的方塊形的表意體系的文字。流傳著倉吉造字的說法,說皇帝的史官倉吉抬頭看到天上的星星排列的形狀,低頭看到印在地上的鳥獸的足跡,受到啟發,造出了象形文字。這種說法,今天看來很難叫人相信。因為文字的產生要經過很長的時間的發展過程,由一個人造出來是不可能的事。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漢字是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集體創造的。縱觀考古發現的漢字可以得出:漢字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毋庸諱言,漢字絕不是倉吉一人所創,也絕非一代人或幾代人能夠完成的。但是倉吉作為漢字的創始人,是他率先在通往人類文明的路口,插下了第一枚路標,使人類的知識和智慧能夠記錄和傳承,是他點燃了人類先祖懵懂心靈的第一盞智慧的明燈,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思維思路――向自然模仿學習。

        象形的思維方法促進文明的傳承和創新,文明的發展深化了象形思維。象形武術是武術中的奇葩,包蘊豐厚民族文化內涵而卓立于世界武技之林,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完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哺乳和規范。武術先人仰觀天宇,尋求體悟與永恒的宇宙交換信息的同時,他們又俯視大地鳥獸蟲跡,旁觀天下萬物之時,不惜以蟲蟻為師,從而啟迪心智,汲取無窮的靈感,進而形成了象形取意的自我完善的創造力,在觀察、模仿中獲得靈性,把來自于身外的攻防素材融入武術的辯證思維中,形成今天博大精深的象形武術文化。

        象形就是以人體動作,模擬客觀事物的形象,即可是飛禽、走獸,花木魚蟲,也可是云雷湖海山石,甚至是客觀現實中并不存在的想象的神靈佛物,抑或是人們生活實踐的場景,取意則是象形動作中所含蘊的意義。在用身體表現的文化中,象形者甚多,由于不同的藝術追求發展為武術、舞蹈、雜技等人體文化。唯獨東方人體文化中都保留著象形取意的悠久傳統,這一特征為武術的象形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從發現的史料上可以考證象形取意的歷史悠久性。在距今五千年以前,中國就有模仿龜類呼吸運動的龜息氣功的鍛煉法。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已久亡逸的古代醫學文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關于身體文化文物,一是繪有各種導引姿勢的彩色帛畫;一是記載辟谷食氣法的帛書。前者定名為《導引圖》,后者定名為《卻谷食氣篇》。《導引圖》中記載的模仿各類動物的形態就有十種之多,既有莊子提到的(莊子•刻意篇)“熊經鳥伸”,也有神秘莫測的“龍登、猿呼”的動作形象,后來東漢華佗創編成“五禽戲”,象形可謂達到登峰造極。今天我們的流派武術的動作有許許多多是從古代象形中演變而來的,不僅保留了大量的象形拳法,而且還賦予了它們文化含義,留給我們珍貴的文化資本。

        6 象形武術是身體語言文化象征意義的延伸表達,可以說是一種象征符號

        中國傳統象征符號具備了現代符號簡潔的外部特征,而豐富的內涵則包容了華夏民族對宇宙自然乃至現實的各個層面。這些傳統象征符號可以說是一部巨大的教科書,它涉及了圖騰崇拜、、哲學觀念、道德審美等各個層面。既有對大地日月、星河云雷等自然景觀充滿幻想的符號,也有借助于各種動植物寓意的圖形,還有以抽象形態象征的哲學觀念、文化意識的圖形符號。歸納起來,中國的象征符號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它包含有科學與合理的部分,對自然規律的歸納于總結;二是它的想象和象征性,充滿了創新的意識。象征在意義上講是文化符號的延伸,象形武術本身就是在“立象以盡意”的思維下發展起水的,受傳統文化土壤的影響和熏陶,作為動態身體符號的象形武術可以講是中華象征動態符號的典型代表之一。

        象征是以外在的感性事物的形象,暗示一種抽象的,普遍性的意義。象征所給與人們的或使人們意識到的,不是這個具體的、外在的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直接意義,而是以其某些特征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義。象征不是哪一個人的創造和發明,而是在眾多的人們心靈中顯現出來、經過們長時間的積淀而成的一種集體意象。象征是原始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特點。

        象征以其特定的具體的形象表現或暗示某種觀念、哲理或情感,即言在此而意義不限于此,一個具體意象包孕著遠遠超過其自身的意義。象形武術富含中國特色的攻防技術內容,包蘊了中國人對攻防的哲學態度,同時也孕育了中國武術的技擊觀(攻的藝術和防的技巧)。利用復雜象形動作,表現一個民族對攻防的價值觀和智慧。如:利用雞的善斗、燕的敏捷、蛇的靈活、鷹的兇猛等特征來象征武術的攻防技巧、方法的意味。同時還具備了一種審美的情感和象征意義,為表現不同的動物形象,不同自然界的變化,武術人利用身體來體現,那就是勁力,伸展、動靜等陰陽范疇,這些都帶有象征意義[11]。

        身體在生物學上講有骨骼,肌肉等組成,從生物力學上把人體分為四個部分,頭、上下肢、軀干。由這四部分的不同組合形成武術豐富多彩的技術內容。象形武術通過身體的形表達演練者的意,即“以形為始,以意為終”,以形顯藝,以意寓形。用肢體來表達動作的生活習性,大自然的變化,和人的生活實踐。借身體動態符號來傳承博大精深的文化,映射出傳統文化的象征精神。

        7 身體符號的藝術再現

        榮格說過“藝術本質上是超越個人的、客觀的,它不是個人意識經驗的表露,而是超越人類一切經驗的范圍的集體無意識的象征。……正是在藝術中,遙遠的人類童年、亙古的原始幻覺――人類整體的生命意義復活了”。武術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文化藝術瑰寶,它具有世界上任何體育項目無以倫比的深厚的群眾基礎和高級藝術特征。從審美的視角來看,象形拳是古人(武術人)的一種藝術創造,從自然界中的千姿百態的具體物象中抽象出來,經由眾人的參與和融合,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又蘊涵著各個具體物象的新形象[12]。它的形成過程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創造,其間滲透、灌注、表達著中國古人的神話猜想,自然崇拜,宗教體味,審美,和藝術情趣。“天下任何事物,只要和人發生關系,其中都包含著審美的關系[13]。”象形取意,立法為拳,象形武術使用身體自身符號表達中國文化、傳承我們的文明、展現我們的世界觀,是中國特色的傳統體育,它的魅力更是我們的身體文化符號與藝術符號當今再現。

        美學家認為,所謂美就是人們的藝術創造再現了生活,喚起人們對熟悉生活的回憶和認識,對生活中現象的理解,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象形拳是運用武術技法結合人的擬態或動物的形象的藝術創造,在追求形似和神似中不拘泥于自然的模仿。因為人畢竟是人,不是模仿對象本身,有許多動作要“離形得似”,高于模仿物,原因在于象形是思維的產物。也正是人的智慧的加入,才使象形更加“離形得似”,才具有美學價值,機械的模仿是得不到這樣的效果的。著名藝術家齊白石說的好:“要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歌德也說:“和自然毫無二致是不能體現藝術的”。 [14]

        幾千年的古代文明放射出智慧的光芒,留給我們很多啟示和思考。人類進入文明以前,祖先就能創造簡單符號為生存、生活實踐服務,伴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創造使用符號的能力不斷提高,符號成為人類文化離不開的傳承手段。“人創造符號,但又無時無刻不生活在自己創造的符號世界之中[15]。”象形武術是中國人利用智慧創造的身體動態文化符號,折射出中國人的身體技擊觀,承傳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陰法魯,許樹安.中國古代文化史 [M].北京:北京人學出版社,1991:21.

        [2] 劉青弋.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3.

        [3] 趙毅衡.符號學 [M].天津:百花文藝山版社,2004:3.

        [4]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2.

        [5] 王作新.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17.

        [6] 關文明.體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7] 金丹元.中國藝術思維史[M].上海:上海文藝山版社,2005:395.

        [8] 王作新.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 [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172.

        [9] 劉毓慶.圖騰神化與中國傳統人生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10.

        [10]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154.

        [11] 張峰. 武術套路創編的美學之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20 (4):117-118

        [12] 邱丕相.武術套路美學初探[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2(4).

        [13] 藤守堯.審美心理描述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4.

        第6篇: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前言

        原始裝飾藝術不僅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也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更是再現原始人類思維特征的形式。作為原始人類表達思想情感的重要載體,原始裝飾藝術無疑體現了原始人類的思維。從某種角度而言,區域限制了語言形式的進一步發展,即各部落由于生存環境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他們具有不同的語言及其語言表達方式。然而,就原始裝飾藝術的思維特征而言,各部落之間存在著些許共性。這為深入研究原始裝飾藝術的思維特征提供了切入點。通說而言,原始裝飾藝術的思維特征體現在寫實、抽象和意象三方面。本文以此為主題展開探討,希望能為全面認識原始裝飾藝術提供有用之策。

        原始裝飾藝術的思維特征

        1.寫實思維

        從歐洲出土的雕刻作品和舊石器晚期的巖畫來看,模仿與寫實是原始藝術創作的主要形式。比如在巖洞中發現的中箭的野馬、牛群,用以表示太陽的圓圈,表示風的橫線,甚至是打獵的獵人都是用寫實方式進行描繪和刻畫的。由此可見原始人類并不單純依靠簡單線條來表現動植物,他們在繪畫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細線條、粗線條、淺色和深色的變化來呈現所畫動植物的立體感和現實感,力求使之更加形象生動,更符合人類用肉眼所看到的真實動植物的形象。毫無疑問,在原始社會開始初期,人類就有意識地運用以寫實為主的裝飾表現手法,我們出土文物的裝飾紋樣很多都是運用寫實手法,比如廟地溝文化中的鳥紋和仰韶文化中的魚紋等,都體現了原始人類的寫實藝術思維。

        寫實思維的出現體現了原始人類開始摸索大自然的努力,他們憑借記憶來繪制所見到的動植物,并加以一定的藝術裝飾手法,達到了與大自然的最真實接觸。認知學認為對事物的認知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類與大自然相互作用,留下了大量寫實性的原始裝飾藝術。

        2.抽象思維

        從已有的民族學材料和考古資料來看,抽象裝飾藝術并不比寫實裝飾藝術出現得晚。其實,在原始社會中,各種裝飾藝術是并存的,只是在一定時期內有主次之分而已。

        作為原始裝飾藝術中最為常見的形式之一,抽象幾何形裝飾體現了原始人類的生存環境。由于受到人造物和自然物結構的啟示,原始人類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將其進行幾何化和簡單化的處理,進而形成抽象幾何藝術。同時,抽象幾何裝飾藝術的出現還與原始思維的特殊息相關,原始人類將裝飾物看作是一個生命整體,這是抽象幾何裝飾誕生的思維基礎。比如原始人體裝飾,被裝飾的人體代表了一個有機整體,裝飾的內容與形式都屬于這一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分割開來,進而形成抽象裝飾藝術。

        其實,原始裝飾藝術的抽象思維體現了原始人類的一種本能,說明他們對抽象的幾何形有一種天賦的感覺和天然的愛好。正如兒童喜歡畫一些圓形、平行線和直線一樣,原始人進行紋樣裝飾,體現了他們的愛好和興趣,他們將圓形變成頭部,將圓錐體變成身軀,都是原始人類運用抽象思維的最佳體現。

        3.意象思維

        所謂意象,不是一般的再現,它既非單純的客觀再現,也非單純的主觀表現,而是客觀世界和心靈世界的一種有機結合,它體現了藝術創造中“物我融一”的情志。換言之,意象是原始人類通過視覺表達方式,創造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超然性。

        從原始裝飾中的意向表現內容來看,原始人類在兩個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一是脫離現實,完全虛構形象,可能是將幾種現實事物組合在一起;二是根據現實世界中的具象演化裝飾形式,將客體進行幾何化、規則化的表達。由此可見,即使是運用意象思維,原始裝飾藝術也不會脫離現實中具象形象的作用,以及原始人類自身對事物的認知方式。比如圖騰、巫術、神仙等都體現了原始裝飾藝術的意象思維,表現了原始社會惡劣的生存環境使人類產生了畏懼大自然、畏懼死亡的心理。

        結束語

        原始裝飾藝術中所有的裝飾手法都是在原始思維的指導下進行描繪和刻畫的。通過本文對原始裝飾藝術思維特征的深入闡釋,可以發現三種思維形式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誠然,在原始裝飾藝術中存在著諸多思維形式的綜合應用。不管是寫實思維、抽象思維還是意象思維,都是原始人類通過適應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留下的思想精華,具有明顯的審美習慣和時代特點,這一切都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從而為現代裝飾藝術提供有力的借鑒。

        第7篇: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2

        由于當代美學面臨嚴重的危機,世界各國的研究者都在試圖從各個角度找到一條新出路。近些年來,逐漸受到關注的“審美人類學”,著重把人類學的視角引入美學研究領域,研究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美學現象以及審美感知的特殊方式。這是一種以承認和尊重不同民族審美個性差異為基礎,去試圖談它們之間存在的人類美學的共性的方法論。美國學者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就是一部這樣以探討人類審美、藝術共性為對象的著作,意義深遠又視角新穎。

        一、藝術的被抹去、被攻擊

        在《審美的人》中,埃倫?迪薩納亞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書寫抹去藝術了嗎?”回首藝術概念產生到現在的兩個多世紀以來,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從農村到城市,從宗教到世俗,從農業到工業的多方位轉型,這同時也是一條藝術現代化之路。在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語境下,作者宣布閱讀、書寫和識字對于藝術的發展危害嚴重甚至有抹去的后果。是因為識字、書寫在帶來科學發展的情況下也制造了反常。在我們現代人出現的數千年以前,人類是不需要閱讀、書寫也同樣可以過著和我們今天一樣的生活,據考察只有大約20代人在理論上有機會去學會閱讀和書寫。早在柏拉圖的時代,人們通過口頭對話的傳授方式來進行藝術研究與探討,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在希臘那個時代高度發達,而書寫帶來的反常是一種藝術精英主義的立場,畢竟在各種類型的社會中能接觸到書寫的人只是一小撮兒,相反被排除在書寫、藝術之外的才是大多數。今天最時髦和最有影響的藝術實踐者與藝術批評家――那些在最時髦的畫廊里展出作品的人或者其舞蹈、音樂創作、書和劇本最受歡迎的人,其作品賣了最高價錢的人以及那些為有影響的批評雜志撰稿的人――絕大多數一致不滿于“高雅藝術觀”。他們用行為和言詞大聲而且明確地宣布,“藝術”和“審美鑒賞”這樣的空洞概念是不充分的、誤導的、狹隘的、沙文主義的甚至是有害的。[1]由于書寫,我們的藝術已經被過分的概念化和哲學化,的確書寫抹去了藝術,而且藝術在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語境下遭受了太多的詆毀、指責和攻擊,要如何解救落入困境的“藝術”。埃倫在此發現,像我們以往那樣僅僅認為藝術及相關的審美態度完全來自文化習得,是不夠的,她試圖證明,它們也是生物的或自然的。[2]

        二、“物種中心主義”的提出

        埃倫?迪薩納亞克在《審美的人》中借助一種達爾文式的“物種中心主義”的視角,或稱“生物進化的”視角來拯救如今被貶斥得毫無價值,僅僅做為消遣,被過分偶像化、繁瑣化的藝術。這不僅是對以西方為中心的傳統美學的突破,試圖在各種異文化的層面上來尋找人類的共性和統一性,而且也以生物學的物種中心主義代替了傳統美學中人類文化中心主義的限制,注重探討藝術史起源于人類的生物適應過程的理論并且總結了藝術在這種人類生物適應過程所起的重要作用。帶來一種認識論上“哥白尼式的”新視點。

        在當代紛繁復雜的藝術世界中,物種中心主義的藝術觀讓我們看清要把強調個人體驗和價值至上的高雅藝術理念和認為藝術是屬于每一個個體的觀念結合起來。因為物種中心的藝術觀表明,審美之物并不是附加在我們身上的某種東西――即并非像學習第二門語言或騎馬那樣是學習的或者后天習得的――而多半就是我們,審美的人,被反反復復熏陶的方式。我們能夠描述和闡明人類生物心理中固有的以及在文化活動中普通自發地顯現出來的藝術傾向――即人類思維和行為的自然而普通的方式。[3]作者認為藝術發展是與人類進化過程始終相伴而存在的,是人類的一種自發性行為,將生物學和藝術的問題混合在一起,藝術就是人類的活動,在不同的社會類型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具有生物學意義上創造藝術的能力。這種人類共同的能力和傾向作者稱之為“使其特殊”。

        三、“使其特殊”的核心性

        我們試圖證明藝術作為一種行為是長期存在和普遍的,就有必要確認一種自然選擇能夠對藝術行為產生影響的核心行為傾向。作者在這里主張不把關注點放在早期原始社會和現代社會中的人,而是要去考察距今1-4百萬年前存在的早期原人,從他們身上來挖掘這種已經具備的行為傾向。這種使其特殊的行為傾向作者在對動物的游戲和人類的儀式進行思考后,發現了游戲、儀式與藝術的一些相似性。儀式并非游戲或儀式的一種變體,而是和它們一樣,與一種特殊的秩序、領域、心境和存在狀態有關。在游戲、儀式和藝術中,事物變得非同尋常――它們比日常現實更不真實或者更真實。[4]在這里人們將自己日常從事的事物特殊化,在物種的意義上人類就是審美的人。使其特殊使任何事情都可能成為藝術的一個契機,但是為了能夠蛻變成藝術,首先人類需要一種主動性,可以主動發現蘊涵在任何事情中的美學價值、審美意義。使其特殊在這里可以解釋為一種人類本性的內在驅動力,在行為上體現主動性、必然性,通過使其特殊的催化,可以將某些因素從普通事物中脫離出來,變成特殊的具有引發人產生審美情緒和社會認同感的藝術。作者將藝術視為使其特殊的表現形式,這種使其特殊的行為傾向又和人類的生物進化過程同時產生發展,因此作者建立起了社會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類審美表現。使其特殊在這種生物學審美體系中的核心作用不容忽視。

        第8篇: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一、對文化及民族文化的理解

            要全面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就必須先從解讀“文化”的含義入手。從漢語的角度來看,我國《周易》曾載:“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即自然規律;人文則是指人倫社會規范,即指“以文教化”。后來,“文化”一詞一般是指“以文教化”。從西方語言的系統來看,“文化”一詞,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指耕作、培育、教育等。其實,“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應是“人類化”。這是隨著19世紀中葉民族學和人類學的發展而逐步明確的。其代表人物就是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他于1871年曾對“文化”一詞作過這樣的表述:“文化就其廣泛的民族意義來說,是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的和習慣的復合體。”這里,他首次把文化與民族聯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發端。

            可以說,文化是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與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是一個民族的整個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類通過學習獲得的法律、文字、藝術、語言及其創造和傳承的信仰、價值、道德、風尚等。

            當然,文化就其概念而言,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包含了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了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

            關于廣義的文化結構,可以進行多種分類,譬如把文化分成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即二元結構說;有將其分為物態文化、關系文化與心態文化的三元結構說;也有將其分為智能文化、物質文化、規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四元結構說等。

            單講三元結構說吧。物態文化,亦稱物質文化,它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物態文化的內容較多,包括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園林文化、日用器物文化、舟車交通文化等。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

            關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所謂制度文化,是指人類在其社會實踐及社會生活中所組建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的文化層,包括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所謂行為文化,是指人類在人際交往中以禮儀、風俗、習慣等形態出現的行為方式。因此,行為文化更多地活躍在各種社會風尚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心態文化,即精神文化或社會意識,包括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它是由人類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主體因素構成的心態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狹義的文化,則專指知識和信仰的有組織的系統。它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是精神文化的總和。實際上,它也屬于心態文化的范圍。當然,人們通常所講的文化,一般都是指狹義的文化,亦即單指人類的精神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類社會目前對于文化的認識和對文化概念的表述,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仍然處在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之中。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個民族的人們長期共同生產生活的產物,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發展和延續的重要因素。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該民族智慧的結晶,體現了該民族的精神,是構成該民族的重要標志。文化對民族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一個民族,就要首先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尊重一個民族,也應當首先尊重這個民族的文化;發展一個民族,更要發展這個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必須與企業文化相結合

            在物質文化生產中,民族文化必須與企業文化相結合,才能創出企業文化的品牌,才能顯示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才能展現企業文化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企業文化必須突出民族文化之特色,這是毋庸置疑的。[1]

            就以民族服飾文化來講,人們早期的服飾文化先后經歷了文身(紋面)、草裙及遮羞物、獸皮及披風、批氈與貫頭衣、交領(或稱大領)衣、大襟衣等演變過程。現在,服飾加工已成為企業文化中最富有文化韻味的一種企業。因為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服飾文化的審美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審美要求的核心實際上是對文化的品味。

            (一)民族服飾具有族徽作用

            服飾文化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如傳統服飾的族徽作用。這種族徽的作用,已超出了服飾本身的御寒、護身及其審美功能,是一種與民族心理素質密切相聯的特殊功能。民族服飾對于群體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條是凝聚其族人的精神,吸引其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其民族集團的團結、統一、秩序,增強其集體為生存而拼搏的戰斗力。也就是說,民族傳統服飾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功能,就在于它對于族人的凝聚力,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族徽的作用。任何一種傳統的民族服飾,都是一種標志,對外用以區別于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內部,則是相互體認的旗幟,是結成整體的可視性、可觀性較強的紐帶。

            在我國各民族中,傳統服飾的族徽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往往通過不同的服飾款式、五花八門的頭飾與首飾、裝飾工藝或各種典型的花紋圖案等表現出來。各具特色的傳統服飾早已同各自的民族形象融為一體,成為一個民族的重要的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說,民族服飾是各民族穿在身上的名片。如蒙古族的蒙古袍與蒙古靴,滿族的旗袍、大頭翅與高底鞋,朝鮮族的交領短衣和長裙,鄂溫克族與鄂倫春族的狍皮衣,赫哲族的魚皮衣,維吾爾族的袷袢與繡花帽,回族的白帽,哈薩克族的白色男氈帽與綴羽毛的女帽,苗族的交領繡花衣、百褶裙與花披肩,彝族的批氈、披衫與寬腳褲,藏族的藏袍與氆氌圍腰,納西族的“披星戴月”披肩,景頗族的織花長筒裙,黎族的對襟長衣、織錦筒裙,傈僳族的珍珠帽等等,都成了各民族的鮮明標志。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各民族的典型服飾已經有所改變或正在改變,但傳統的東西已經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已經為人們所認同。所以,現在如果要發掘或弘揚民族服飾文化,就必須要將傳統的民族服飾文化與人們的現代審美理念相結合,才能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創出嶄新的時代品牌。

            (二)民族服飾是寫在民族身上的歷史

            有些民族的傳統服飾上所反映出來的圖案往往是對歷史上重大事件或重大歷史變遷的一種朦朧記憶。特別是那些沒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其傳統服飾上的許多圖案則被稱為“無字史書”。如不少苗族的傳統圖案就反映了苗族歷史上的大遷徙。以貴州赫章、水城、威寧一帶的苗族為例,他們不論男女都佩戴花披肩,披肩上或挑或織,均裝飾著各種精致的幾何圖案。據傳說,這些圖案是其先民為紀念遷徙前故鄉的田園、樹木等而留下來的。而婦女蠟染麻布裙上段的紅、黑兩條花紋,則象征天地,中部三圈黃、藍、綠色條紋,則代表黃河、長江和平原。四川南部的古藺、敘永、筠連一帶的苗族女裙上,也有黃河、長江一類的裝飾紋樣。這些,無疑都是古代先民在大遷徙時留在人們觀念中的痕跡。在滇南哈尼族的支系葉車中,女青年均戴尖頂白巾;少女梳12條長辮;15歲前將發辮挽成一個發髻盤在頭頂。這12條辮子表示古代先民在部落戰爭中突圍時的12條路線。而頭上的尖頂白巾則是當時為躲避追殺而用來遮臉的偽裝物。當然,并不是所有民族的傳統服飾都有類似的圖案。這種典型的圖案只保留在為數不多的民族之中。但是,它卻能從某個方面揭示出民族服飾文化的史學價值,甚至能為民族的發展變遷提供某種佐證。

            (三)民族服飾是穿在民族身上的藝術

            傳統民族服飾往往也被人們稱為是穿在民族身上的工藝美術,是人類最早的裝飾藝術之一。同時,它也是綜合性的裝飾藝術。據考古學家考證推斷,北京山頂洞人就知道戴項鏈裝飾自己了。遠在五千年的新石器時期,我國遠古人就有了戴手鐲的習俗。目前已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手鐲,有石、玉、陶、蚌、牙、骨等多種,還有骨及玉質指環等。河南偃師二里頭還出土了四千年前的綠松石項鏈。可見,人類早期的裝飾藝術,多半與服飾有關。人類美化世界的第一步可能首先就是從自身的裝飾開始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與服飾藝術相關的工藝美術,發展成了獨立的藝術門類,如刺繡、挑花、蠟染、織錦、玉雕、銀器等,大都是從服飾藝術派生出來的。有些地區的剪紙,也是用繡花底樣。這說明,剪紙藝術與服飾藝術也有著某種淵源關系。應該說,我國民族地區的各種傳統服飾文化,給人們展示的是一個絢麗多姿、熠熠生輝的藝術世界。它也為現代藝術家、企業家們美化生活、進行藝術創作、加工、創造財富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源泉。而現代社會的人們,也開始認識到服飾文化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值得注意的是,當今世界上越是現代化程度高的國家,越是喜愛傳統的、民族的、民間的東西。所以,我國的傳統民族服飾文化藝術,在國外受到了異乎尋常的歡迎和贊賞。如以苗族挑花能手王朝珍、蠟染高手楊金秀等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家的許多作品,都已走出國門,受到世界各地藝術家們的青睞。還有許多少數民族藝術家也不斷到國外去傳藝。

            三、應用戰略眼光看待民族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系

        第9篇: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 陳設藝術 室內環境 空間 作用

        中圖分類號:J525 文獻標識碼:A

        1室內陳設的種類及其特點

        1.1實用性陳設

        實用性陳設實用性陳設是指人類日常活動具有實用性并兼帶一定觀賞性的陳設,它是室內環境仲的主要構成基礎,如家具、織物、燈具、器皿等。

        家具是室內環境中以實用功能出現的,它是陳設藝術的主要構成元素。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在追求其實用性的同時也重視外型、色彩等藝術效果。

        燈具在室內陳設主要用于照明,主要有吊燈、吸頂燈、嵌入燈、地燈、臺燈等。每種燈具都其特點,如臺燈的亮度顏色對人眼睛的影響因人而異,不同顏色的吊燈能給人視覺及心理上帶來不同的體驗。

        織物在室內環境中可以運用到各個方面,它包括有窗簾、床罩、地毯等軟性材料,織物在室內環境中使用的多少,已成為衡量室內環境裝飾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1.2裝飾性陳設

        裝飾性陳設是以觀賞為主要目的的陳設。在現代室內環境中,裝飾性越來越被重視,它包括雕塑、植物、字畫、工藝品等。裝飾性植物在室內中不僅具有裝飾作用,還能給室內環境帶來一種生命力與自然氛圍。在風水中,通過植物的放置,對空間占有、劃分、暗示、聯系分隔,可化解室內空間中的不利因素。

        1.3宗教性陳設

        宗教性陳設是指人類精神層面需求的陳設,如寓意平安,諸事順利的觀音像,寓意財源廣進的財神爺,用于祈禱的十字架等。這些陳設都是人類精神層面的需求,心靈上的寄托,給予人精神上的寬慰。

        2陳設藝術在室內環境中的作用

        2.1營造空間環境氛圍,創建二次空間

        我們在把由墻面、地面、天花圍合而成的空間其為原始空間或初始空間,由于這種空間大多為單一的材質建造,所以顯得單調與乏味,而且一般內部空間不易改變,除非改建,但這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程,但如果利用陳設藝術的特點,對空間進行分隔,劃分空間,創建可輕易改變的二次空間就是個好方法。

        在同一空間中,利用地毯、家具、裝飾性植物等陳設品創建二次空間,再通過陳設物各種其獨有的功能、顏色、所代表的地內涵去營造氛圍,使空間層次豐富,給人視覺上和心理上不同的空間感。比如在設計餐廳中,要在充分利用空間的同時合理地安排座位,并且要考慮就餐時人類心理層面需要的獨立空間感,我們可利用屏風、地毯、吊燈的珠簾等陳設品劃分理的二次空間,不僅豐富整個大空間的功能需求,同時豐富了空間層次,再通過小裝飾性植物、精致餐具等陳設點綴,營造一種就餐氛圍及趣味,從而達到設計目的。

        2.2強化空間設計風格,塑造室內環境個性

        陳設藝術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不同文化發展階段的審美體現 。不同時期的文化賦予了陳設藝術不同的特性,也造就了當今陳設藝術各自不同的風格特稱。所以在選擇陳設品時,根據設計室內空間風格的不同進行選擇就能夠對室內環境的風格起到強化作用。如現代簡約風格,注重功能,力求簡潔、實用,但對陳設的材料質感要求比較高,那么在選擇陳設品時,便可著重結構簡約,顏色簡單,材料精致,功能實用的陳設。力求與室內環境風格相一致,突出室內設計風格,強化環境個性特點,營造時尚、簡約、實用的空間環境氛圍。

        無論哪種室內設計風格,都須通過陳設藝術進行表達,唯有充分認識陳設藝術并在室內環境中發揮其作用,才能更好地突出設計風格,創建合理、和諧、個性的空間環境。

        2.3調節環境色彩,賦予空間活力

        由于工業化的發展,大部分的現代室內空間都是由鋼筋混凝土構成,單一的建筑材料使人覺得沉悶,乏味。注重與自然結合,“以人為本”的室內環境設計越來越被現代人類重視。因此,植物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被廣泛的運用到室內環境中,室內植物不僅能優化室內環境,改善室內空氣,同時也可以柔化空間,增添環境活力。

        織物材料一般以天然纖維、棉、毛、麻、絲,質地柔軟,手感舒適,賦予室內空間一種“人情味”,緩和鋼筋混凝土所構造空間的生硬感,柔化室內環境,同時具有造型各異、色彩豐富的如織物、植被、家具等陳設品在室內空間中的放置,不僅賦予室內環境活力與生機,還使室內環境關系得到協調、柔化,增強空間感與舒適度,使人在空間中圍繞在一種充滿趣味與活力的環境氛圍。

        2.4展現民族特色,提高藝術品味

        在陳設藝術通過陳設品達到空間分割、功能分區等作用的同時,也可展現中國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獨有的藝術品位。造型奇特,格調典雅且具有一定文化內涵 的陳設品不僅使人怡情悅目,陶冶情操,還賦予空間以精神價值,這時的陳設品不再只是本身裝飾或實用的作用,而是超越了本身美學功能的存在。

        如在書房中,懸掛國畫,放置一套古色古香的書桌,桌面上擺放文房四寶,古典書籍,陳設架放上如根雕、傳統工藝品等陳設物。這些具有藝術性、文化內涵的陳設物的放置,使整個空間營造出一種傳統文化古香古色的藝術氛圍,展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陶冶情操,提高藝術品味和鑒賞能力,滿足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憧憬。

        3 結語

        陳設藝術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室內空間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占據著重要地位。在這個經濟發展飛快的時代,追求舒適、溫馨、健康、“以人為本”的室內環境,就需要充分認識陳設藝術并在室內空間發揮其作用,相信隨著陳設藝術的發展,人們必將創造更為豐富優質的室內環境空間 。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欧美精品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 一级特黄大片在线播放 |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 | 亚洲中文字幕自拍一区 | 一本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