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鱔魚的養殖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食品,配方;生育力;氧化性應激;肥胖癥;小鼠
【中圖分類號】 R 33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1-1299-03
Relationship Between Oxidative Stress and Reproductive Dysfunction Caused by Obesity/ZHAI Ling-ling*, ZHAO Jian, BAI Ying-long, et al.*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110001),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xidative stress and reproductive dysfunction caused by obesity. Methods High-fat diet was given in 19 w. Testis, epididymis, and seminal vesicles were isolated and weighed. Oxidative indices were detected by biochemical methods. ResultsIn 19w, the testis and epididymis of DIO mic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mice. Sperm activity of DIO mi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mice. The level of malondialdehyde (MDA), glutathione (GSH) of DIO mice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mice (P
【Key words】 Food,formulated;Fertility;Oxidative stress;Obesity;Mice
據WHO官方網站提供的關于肥胖流行情況的資料顯示,迄今為止,全世界的肥胖癥患者已經超過了10億,在發展中國家肥胖的發生率增長得更快,我國超重和肥胖發生率男性已達24.1%和2.8%,女性已達26.1%和5.0%[1]。研究發現,肥胖對男性生殖功能產生影響,男性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 kg/m2之后,其DNA的斷裂現象便開始上升;當該指數超過 30 kg/m2時,斷裂現象達到嚴重的程度,質量急劇下降,影響男性的生殖功能[2],但肥胖引起生殖功能低下的具體機制還不是非常清楚。本次實驗通過觀察膳食誘導肥胖對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響,檢測活動度的變化及氧化應激指標的變化,探討氧化應激對活動度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所用實驗動物為6周齡c57bl/6雄性小鼠,體重(16±2)g(購于上海,動物合格證號:SCXK(鄂) 200320005),共49只。室溫(22±3)℃,室內相對濕度(50±5)%,12 h光照。研究期間,動物可自由攝取食物和水,攝食量、體重每周記錄1次。
1.2 飼料 分為基礎飼料(中國醫科大學動物部提供)和高脂飼料,見表1。
另外,配制高脂飼料時,每千克飼料另添加:鹽酸硫胺素15 mg,核黃素15 mg,鹽酸吡哆醇10 mg,葉酸10 mg,維生素K310 mg,泛酸鈣50 mg,尼克酸20 mg,氯化膽堿1 mg,肌醇0.5 mg。
1.3 試驗方案
1.3.1 試驗步驟 動物適應性飼養1周后,將動物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為13只,實驗組為36只,對照組給予基礎飼料,實驗組給予高脂飼料。在實驗19周時,下腔靜脈抽血后全部斷頭處死,分離附睪,進行活動度檢測,分離、附睪與精囊腺稱重,檢測組織的丙二醛(MDA),SOD和谷胱甘肽(GSH)指標。
1.3.2 標本的采集與處理 、附睪和精囊腺取材,剖開腹腔,分離、附睪和精囊腺,稱重并冷凍(-20℃)。
1.4 肥胖傾向(DIO)、肥胖抵抗(DIO-R)小鼠判定[3] 實驗組高脂飼料喂養19周后,按體重由高至低排序,體重增長位于上游的前1/3小鼠判定為肥胖傾向小鼠,體重增長位于下游的后1/3小鼠為肥胖抵抗小鼠,介于兩者之間的棄之。
1.5 指標的檢測
1.5.1 活動度檢測 取出小鼠附睪,將一側附睪放入1 mL的生理鹽水中,剪碎混勻,吸管吹打30次制成懸液,用1層擦鏡紙過濾,制成懸液。在室溫(18~24℃)條件下,立即取置于清潔載玻片上,覆上蓋玻片,鏡檢。連續計數1 000個左右數,并進行分級:Ⅰ,具有快速、直線的向前運動;Ⅱ,慢速或遲鈍的直線或非直線向前運動;Ⅲ,具有不向前的運動;Ⅳ,不活動。總計活動的數,計算出各小鼠活動率,活動率=(Ⅰ+Ⅱ+Ⅲ)/(Ⅰ+Ⅱ+Ⅲ+Ⅳ)×100。
1.5.2 組織中MDA,SOD和GSH指標的測定 按照南京建成試劑盒說明進行。
1.6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實驗數據用(x±s)表示,比較3組測定指標是否有差異,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隨后采用LSD法進行兩兩比較。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實驗期內,肥胖傾向(DIO)、肥胖抵抗組(DIO-R)和對照組小鼠體重的變化 見圖1。
實驗前3組小鼠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到實驗2周末,喂高脂飼料的小鼠體重開始分化,DIO組小鼠體重顯著高于DIO-R組和對照組小鼠(P<0.01);到實驗19周結束時,DIO組小鼠體重仍顯著高于DIO-R組和對照組小鼠(P<0.01),DIO-R組與對照組小鼠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實驗期內3組小鼠生殖臟器系數的變化 見表2。
實驗19周末,3組小鼠、附睪和精囊腺絕對質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DIO組小鼠和附睪系數顯著低于對照組小鼠(P<0.01);DIO組小鼠系數顯著低于DIO-R小鼠(P<0.01)。
2.3 實驗期內3組小鼠數、活動度的比較 實驗19周末,DIO小鼠和DIO-R小鼠的數高于對照小鼠,其中DIO-R數為(82.00±33.83)×106/mL,顯著高于對照組(51.56±36.23)×106/mL(P<0.05);DIO小鼠和DIO-R小鼠的活動度低于對照組小鼠,其中DIO小鼠的活動度(31.37±13.86%)顯著低于對照小鼠(49.76±21.71%)(P<0.05)。
2.4 實驗期內3組小鼠MDA,SOD,GSH比較 見表3。
實驗19周末,DIO小鼠的MDA,GSH水平均高于對照小鼠(P值均<0.05),DIO-R小鼠的MDA水平高于對照小鼠(P<0.05),其他指標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氧自由基在生物體的所有細胞都可產生,正常機體內存在一套有效的抗氧化防御系統,以清除氧自由基及其代謝產物。過量的氧自由基能攻擊生物膜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引發脂質過氧化作用,并因此形成脂質過氧化物,對機體產生氧化損傷。目前有研究表明,人和動物的都可以產生活性氧,如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等,而膜上多聚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且抗氧化酶水平相對較低,易受活性氧的攻擊發生過氧化反應,導致膜損傷,進而損害生殖細胞的功能,因此維持生殖細胞活力必須清除過量的氧自由基[4]。丙二醛(MDA)是自由基與不飽和脂肪酸發生脂質過氧化反應的主要代謝產物,常被用來間接反應機體的自由基代謝的變化,對細胞具有嚴重的損傷作用。SOD是體內最主要抗氧化酶之一,是氧自由基的清除劑,可保護細胞免受損傷,對維持自由基代謝平衡起重要作用。MDA和SOD的測定相互配合,MDA含量的高低間接反應了機體細胞受自由基攻擊的嚴重程度,而SOD活力的高低間接反應了機體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GSH是構成細胞防御氧化損傷機制中的第一道防線,是體內最重要的抗氧化劑以及自由基掃除劑之一。哺乳動物機體中GSH最基本的作用是與其他相關系統相互作用作為一種抗氧化機制來對抗活性氧。機體的氧化應激反應可以導致細胞質膜的脂質過氧化,不可逆地喪失流動性和細胞內的酶,并損害染色質,GSH通過對活性氧的清除可提高細胞抗氧化應激反應[5]。
本次試驗發現,肥胖傾向小鼠的活動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小鼠,肥胖傾向小鼠組織MDA含量升高,而SOD含量沒有明顯影響,但可顯著提高GSH活性。可見肥胖發生后組織的自由基與不飽和脂肪酸發生脂質過氧化反應增強,機體細胞受到自由基嚴重的攻擊,導致膜損傷,損害生殖細胞的功能,這可能也是肥胖傾向小鼠活動度下降的可能原因之一,而GSH活性的增高可見機體可反饋地增強自身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
4 參考文獻
[1] REYNOLDS K, GU D, WHELTON PK,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a.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07,15(1):10-8.
[2] KORT HI, MASSEY JB, ELSNER CW, et al. Impact of body mass index values on sperm quantity and quality. J Androl, 2006,27(3):450-452.
[3] LEVIN BE. Arcuate NPY neurons and energy homeostasis in diet-induced obese and resistant rats. Am J Physiol, 1999,276(2pt2):382-387.
[4] REES MD, KENNETT EC, WHITELOCK JM, et al. Oxidative damage to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its role in human pathologies. Free Radic Biol Med, 2008,44(12):1973-2001.
積累、完善各種經驗
陳生海家境貧寒,13歲就輟學在家開摩托車修理店。22歲那年,陳生海父母相繼離世,照顧弟弟的重擔落在了他一個人身上,陳生海開始研究賺錢門路。認真調查研究后,他發現只有養鱔魚和泥鰍最穩定,價格一直是穩中有升。他決定試養鱔魚和泥鰍。
積累理論技術經驗。陳生海買回全套養鱔魚、泥鰍的書籍資料,在家苦讀。2008年春,他在自家后面的池子中試養了鱔魚種500斤,同時放養泥鰍種10斤。當年,循環收鱔魚800斤,獲利8000元;收獲大泥鰍60斤。
積累活體飼料經驗。養的過程中,陳生海發現,網箱養鱔技術含量高,養殖成本也高。20口網箱養鱔,一年要消耗魚粉和飼料1500斤。專家說,用動物活食喂養鱔魚,鱔魚不僅長得快,得病率低,而且成本小。于是陳生海到處打聽這種新鮮養殖辦法。聽說他的同學在洪湖的親戚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陳生海喜出望外,當即趕過去,那里的人用豬糞、雞糞養絲蚯蚓,再用它當開口料喂鱔魚。
積累養殖硬件的建設經驗。2008年6月,陳生海決定建絲蚯蚓繁殖基地。可是,沒有場地,怎么辦?他找村委會,反復陳述生態養殖致富的好處。村支書被他的創業激情打動了,動員幾家農戶租給他7600平方米的水田。陳生海投資1萬元,把水田挖成29個方格池子,機井、生產棚、暫養池、發酵池、道路等一應俱全。11月,陳生海買回了3500斤絲蚯蚓種苗,雇了5個工人,又從外省聘請一名技術員,專門負責技術把關。
懂行才能算準經濟賬
專養泥鰍
2009年5月,是收獲的季節,陳生海的絲蚯蚓上市了。29口池子形成一個周期,每天循環啟用一口池子,出成品絲蚯蚓260斤;一個月出7800斤,少部分自用外,絕大部分賣給了養殖戶,當月創收2萬多元,純利潤1萬多元,當年創收10萬元。絲蚯蚓蛋白質含量高,鱔魚、泥鰍都喜歡吃,省內外都有人來訂購,供不應求。
有絲蚯蚓基地作后盾,陳生海開始大刀闊斧地實施養殖規劃。這時候,鄉親們都傳開了:“陳生海瘋了!賺了幾個錢,受了大刺激!太可怕了!”怎么回事呢?原來,2010年春,他用自家的幾畝良田換了屋后的20多畝荒池塘。良田是農民的命根子啊!他卻敗家到這個程度。不久,大家才明白他的精明。他全面改造了這些水池,深挖、消毒、筑堤……轉眼間,荒塘變成了金池子。養殖條件是具備了,到底是養鱔魚,還是養泥鰍好呢?他開始反復算賬:養鱔魚,技術難度大、勞動工序多、發病率高、種源不能人工孵化、必須親自上門收購鮮鱔苗或人工捕撈、生長速度慢、費飼料;養泥鰍就不同了,養殖技術簡單、勞動量不大、泥鰍不容易得病、人工孵化簡單、可以自己建種源孵化基地、生長速度很快、喂絲蚯蚓3個月可以長到5-7倍,更關鍵的是,一年可以養兩季;但兩者的賣價差不多。
實踐之后才懂行,才能算準經濟賬。陳生海的小規模試養幫了他的大忙。精準算賬后,他決定:少養鱔魚多養泥鰍,甚至專養泥鰍。
這時候,公安縣扶持農民工回歸創業,給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他獲得了1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用這筆錢,他引進了4000斤優質泥鰍苗,當年就養了兩季,純收入達55萬元。缺少土地,他就利用良田租換粗地的“傻”辦法,租了35畝地養絲蚯蚓,換了6畝養鱔魚、泥鰍,承包了10畝地孵化泥鰍。經過3年的發展,他的泥鰍養殖上了規模,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與同行合作
與方方面面的專家合作
江蘇連云港市浦南鎮威龍泥鰍養殖協會的會長聽說陳生海的養殖新法后,與他合作,出口韓國。
2009年5月,陳生海報名參加了荊州市“壟上創富英雄”擂臺賽,并從20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冠軍,同時還獲得了5萬元的創富獎金。讓他的生態養殖產業走出了荊州。
2009年12月,陳生海與鄂州新農村建設項目生態養殖產業鏈實現了對接,他提供技術和產品,簽約了100畝泥鰍養殖、30畝絲蚯蚓養殖合作項目。
他還與四川省瑞江市孵化專家劉孝偉先生合作,建孵化池800多平方米,開展泥鰍育苗、孵化、精養。
黃鱔、泥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都是名貴淡水魚中的佳品。近年來由于人為過度捕撈、農藥毒害和環境污染,天然野生黃鱔、泥鰍資源減少,市場供不應求。因此發展黃鱔、泥鰍的人工養殖,前景十分可觀。用配合飼料投喂黃鱔、泥鰍生長快,在黃鱔養殖池套養泥鰍,效益高,其高產養殖技術如下:
一、建好黃鱔、泥鰍養殖池飼養黃鱔、泥鰍的池子,要選擇避風向陽、環境安靜、水源方便的地方,采用水泥池、土池均可,也可在水庫、塘、水溝、河中用網箱養殖。面積一般20平方米~100平方米,太大不好管理。若用水泥池養黃鱔、泥鰍,放苗前一定要進行脫堿處理;若用土池養鱔、泥鰍,要求土質堅硬,將池底夯實。養鱔池的形狀依地形而定,能方則方,能圓則圓,池深0.7米~1米,無論是水泥池還是土池,都要在池底填肥泥層,厚30厘米,以含有機質較多的肥泥為好,有利于黃鱔和泥鰍挖洞穴居。建池時注意安裝好進水口、溢水口的欄魚網,以防黃鱔和泥鰍外逃。放苗前10天左右用生石灰徹底消毒,并于放苗前3天~4天排干池水,注入新水。
二、選好黃鱔、泥鰍種苗養殖黃鱔和泥鰍成功與否,種苗是關鍵。黃鱔種苗最好用人工培育馴化的深黃大斑鱔或金黃小斑鱔,不能用雜色鱔苗和沒有通過馴化的鱔苗。黃鱔苗大小以每公斤50個~80個為宜,太小攝食力差,成活率也低。放養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放鱔苗1公斤~1.5公斤為宜。黃鱔放養20天后再按1∶10的比例投放泥鰍苗。泥鰍苗最好用人工培育的,因為人工培育的成活率高。
三、投喂配合飼料首先安裝好飼料臺,飼料臺用木板或塑料板都行,面積按池子大小自定,低于水面5厘米。投放黃鱔種苗后的最初3天不要投喂,讓黃鱔適宜環境,從第4天開始投喂飼料。每天下午7點左右投喂飼料最佳,此時黃鱔采食量最高。人工飼養黃鱔以配合飼料為主,適當投喂一些蚯蚓、河螺、黃粉蟲等。人工馴化的黃鱔,配合飼料和蚯蚓是其最喜歡吃的飼料。配合飼料也可自配,配方為:魚粉21%、餅粕類19%、能量飼料37%、蚯蚓12%、礦物質1%、酵母5%、多種維生素2%、粘合劑3%。采用人工培育的深黃大斑鱔種苗,用配合飼料投喂,投喂量按黃鱔體重的3%~5%,每天投喂1次~2次(依天氣和水溫而定),采用定時、定量的原則,飼養20克的黃鱔苗一年可長到200克~300克,養殖效益高。泥鰍在池塘里主要以黃鱔排出的糞便和吃不完的黃鱔飼料為食。泥鰍自然繁殖快,池塘泥鰍比例大于1∶10時,每天投喂一次麩即可。四、飼養管理黃鱔、泥鰍生長季節為4月~11月,其中旺季為5月~9月,在這期間的管理要做到“勤”和“細”,即勤巡池,勤管理,發現問題快解決。細心觀察池塘里黃鱔和泥鰍的生長狀態,以便及時采用相應措施。黃鱔、泥鰍的習性是晝伏夜出。保持池水水質清新,pH值為6.5~7.5之間,水位適宜。
五、預防鱔病注意預防鱔病。黃鱔一旦發病,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必須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不能輕信“黃鱔不得病”的說法。要經常用1ppm~2ppm漂白粉全池潑灑,定期用硫酸銅、“鱔病靈”“鱔魚轉立停”全池消毒,預防疾病。在黃鱔養殖池里套養泥鰍,還可減少黃鱔疾病,因泥鰍在養殖池塘里,喜歡上下竄動,還吃掉水體里的雜物,能起到凈化水質和增氧的作用。
黃鱔(monopteras albus)屬魚綱、輻鰭亞綱、合鰓目、合鰓科、黃鱔亞科,俗稱鱔魚、長魚、羅鱔、田鰻、無鱗公主等。黃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骨刺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具有補氣、補血、消炎、消毒、驅風除濕等功效。目前在國內外市場上日益受寵,供不應求。
黃鱔適應能力強,耐低氧、饑餓,便于運輸,其養殖方法簡便,成本低,經濟效益高,適合家庭小規模養殖。國家信息中心列出的未來5年內6種有發展前途的養殖項目中即包括黃鱔養殖。
1生物學特征
1.1形態特征
體細長呈圓筒形,尾尖,體表富有粘液,頭大,吻尖,眼小,為皮膜所覆蓋,側上位,視覺不發達;口大,上頜稍突出,上下唇發達;口裂后方伸達眼的后緣。上下頜骨有細小的頜齒,具上咽齒、下咽齒;有鼻孔兩對,前鼻孔位于吻端,后鼻孔位于眼前緣上方;鰓退化,鰓絲很短,鰓蓋在頭下部合二為一,呈一橫裂。在水中不能單靠鰓呼吸,需要咽腔和皮膚進行輔助呼吸,咽腔有皺褶的上皮,充滿微血管,可以直接呼吸空氣;體光滑無鱗,側線發達,稍向內凹。無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退化成低皮褶,與尾鰭相連,尾鰭小;黃鱔體呈黃褐色,具不規則黑色斑點,腹部灰白色,最大個體體長70cm,體重1.5kg。
1.2生活習性
黃鱔為溫熱帶淡水底棲生活魚類,喜穴居,常在湖沼、河流、塘堰、溝渠及稻田等水底或堤埂處挖穴棲居。黃鱔的活動與水溫有密切關系,其生長的適宜水溫為15~30℃。水溫低于10℃時停止攝食,進入冬眠;水溫升至15℃以上時,開始正常捕食;當水溫超過30℃時,鉆入洞穴度夏。
黃鱔營底棲生活,晝伏夜出,白天靜臥洞內,晚上出洞覓食;肉食性。能吞吸空氣,借口腔及喉腔的肉壁表皮輔助呼吸,可適應缺氧的水體,且離水不易死亡。
黃鱔鰓呈退化狀態,主要依靠表皮和輔助呼吸器官直接從空氣中呼吸氧氣。因此在氧氣含量很低的水中也能正常生活,據此,人工養殖的密度可以加大。體表粘液豐富,只要保持體表潮濕,就不會死亡,因此運輸十分方便。
黃鱔為肉食性魚類,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及水生昆蟲,如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等,也捕食一些蝌蚪、幼蛙、小魚、小蝦及貝類等,此外還兼食一點有機碎屑及絲狀藻類。黃鱔對食物很挑剔,食物不可口不吃,不新鮮也不吃。
黃鱔的繁殖習性有許多特殊之處。雌黃鱔生殖腺左右大小不一,右側發達,左側退化。一般2齡魚可達性成熟。黃鱔繁殖最大的特點是有“性逆轉”現象。從胚胎期間到第一次性成熟是雌性個體,產卵后的卵巢逐漸變為精巢,第二次性成熟時則排出,以后終生為雄性。若以黃鱔的長度來劃分,則體長在22cm以下者全為雌性;36cm左右,雌雄個體數各占1半;53cm以上的個體,則全部為雄性。
黃鱔的產卵期在4~8月,懷卵量較少,一般為500粒左右。產卵時親魚常在其穴居的洞口吐泡沫,泡沫有保護魚卵的作用。受精卵一般8天左右孵出幼魚,孵出后12天左右,幼魚可主動游泳、覓食,這期間的幼魚靠雌雄親魚保護,依靠卵黃囊吸收營養。
黃鱔的生長較緩慢,1齡魚可長至20cm,2齡魚長至30cm,3齡魚可長至40cm。人工養殖的黃鱔,其生長速度與餌料充足與否有關,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一般要比自然界中生長得快。
2人工繁殖
2.1親魚選擇
選擇深黃大斑鱔等優良品種。要求體質健康、無病無傷、體形肥大、色澤鮮亮、體色呈深黃色。一般雌鱔要求體長30cm以上,個體重100g左右。
在繁殖季節,雌鱔腹部膨脹透明,性成熟的個體,腹部呈淡橘紅色,并有一條紫紅色橫條紋。雄鱔頭部較大,隆起明顯;體背可見許多豹皮狀色素斑點;腹部無明顯膨脹,腹面有血狀斑紋分布。
2.2親鱔培育
培育親鱔的放養密度,雄鱔2~3條/m2,雌鱔7~8條/m2。飼料以投喂優質活餌料蚯蚓或蠅蛆為宜,水深保持20~30cm,經常加注新水,保持良好水質,在池中放些水生植物,如水浮蓮、鳳眼蓮等,起遮蔭和保護作用。
2.3催產
催產劑選用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即lrh-a,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以使用lrh-a為主,其用量依據黃鱔個體大小而有增減,如表:
雌鱔產生藥效比雄鱔慢。因此在實際操作時,雄鱔的注射時間須比雌鱔推遲24小時左右。
2.4人工孵化
可放于孵化缸中孵化,容積為0.25m3的孵化缸可放受精卵20~25萬粒。在水溫為25~29℃的條件下,受精卵經6天左右的孵化即可出膜。待卵黃囊基本消失,色素布滿頭部,胸鰭、腹鰭退化消失,仔魚便開始正常游動和攝食,即可轉入幼鱔池進行人工培育。
3成魚養殖技術
黃鱔成魚的養殖方式很多,常見的有靜水池養鱔法、網箱養鱔法、無土流水養鱔法、稻田養鱔法、流
轉貼于
水鱔蚓合養法、鱔龜鱉混養法、生態養鱔法、庭院養鱔法等,以下主要介紹靜水池養鱔法、流水養鱔法以及網箱養殖等三種方法,對其它的養殖方式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3.1靜水池養殖
3.1.1池塘條件
飼養池的位置選擇應是背風向陽,有良好水源,形狀可長方形或橢圓形,大小根據飼養規模而定。池子結構有水泥池和土池兩種。
成鱔池建好后,要注水清池,新池注排水3~5次,每次浸泡2~3天,可基本將有害物質清除干凈。10天后,在排干水的池底鋪放20~30cm厚的肥泥。
在池中種植水生植物,如水浮蓮、水花生、水葫蘆等,供鱔池降溫和黃鱔隱藏棲息。黃鱔池水深保持10cm為宜,最多不要超過20cm。
3.1.2苗種投放
在鱔苗放養前7天,應對魚池進行清整消毒,每平方米水面用0.2kg生石灰,均勻潑灑全池。消毒后將清潔水灌滿全池。
黃鱔品種很多,大體上可分為黃、白、青、赤、黑幾種,其中生命力最強的是青、黃兩種,脊側和勁部黃色的也為優良。為了確保養殖產量高效益,在發展黃鱔養殖生產上要逐步做到選優去劣,培育和使用優良品種。
苗種規格一般以20~40尾/kg為宜。放養的苗種要注意規格整齊,不同規格的苗種最好能分池分級飼養,以免爭食和互相殘殺。
在放養時鱔苗運輸容器中的水溫與魚池中的水溫不能相差過大(3~5℃)。一般在小型魚池中養黃鱔,以每平方米放養鱔苗2~5kg為宜。
在放養鱔苗的同時,也要適當放養一些泥鰍,在泥鰍上下竄動時可增加水中溶氧,并可防止黃鱔互相纏繞。
3.1.3飼料投喂
不同生長階段的黃鱔應投喂不同的飼料,以保證其營養需要。剛孵出4~5天的幼苗,主要投喂水蚤、熟蛋黃、豆漿等,其中以水中培養的活水蚤、活輪蟲最佳。因此,這時主要應培肥水質,使魚池中有充足的水蚤和輪蟲供鱔苗攝食。
以后隨著鱔魚的長大,可逐漸投喂蚯蚓、螺蚌肉等。同時要搭配一些植物性飼料,如麥麩、米飯、瓜果、蔬菜等。飼料中以蚯蚓的飼喂效果最好,每5~6g鮮蚯蚓可增長1g鱔肉。
黃鱔在自然界生長時,有晝伏夜出的覓食習慣,初養時可在每天傍晚投飼,以后逐漸提早投喂時間,經10天左右的馴養,即可在每日上午9時、下午2時、晚上6時分3次投喂,一般投喂黃鱔總體重的5%,保證黃鱔有充足的餌料。
3.2流水養殖
該種養殖方式由于不斷有微流水供應,特別是有地熱水和余熱水的溫流水,可供黃鱔常年生長,每公頃年產量可高達15萬kg以上。雖然這種養殖法中的水泥池等基礎設施投資較大,但由于產量高,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有條件的地區可因地制宜地采用。
3.2.1池塘條件
池的面積大小一般為2~5m2,池壁高50cm左右,可數個池子串聯在一起。每池設有進排水孔(排水孔為上下兩個),孔口均用網罩攔好。并在每兩排水池之間設總進水渠道和排水渠道。
如使用地熱水或電廠冷卻水,必須根據當時的氣溫情況進行水溫的人工調控,以使黃鱔在適溫下良好生長。
3.2.2苗種放養
為了防止鱔種感染疾病,鱔種放養前要用10mg/l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30分鐘,消毒后及時將鱔種放入水泥池中。
放養密度視鱔種規格而定,以整個池面積計算,30~40條/kg規格的放養密度為4kg/m2; 40~50條/kg規格的放養密度為3kg/m2。從4月養到11月,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規格為6~10條/kg。
3.2.3飼料投喂
黃鱔經過“馴飼”,可投喂人工飼料。
3.2.4飼養管理
鱔種放入后,池中水深保持10cm左右,并一直保持微流水。以后每3~4天將畦面牛糞刮去一層,然后每平方米加4~5千克發酵過的新牛糞,保證蚯蚓不斷繁殖,供鱔魚自己在土中取食,不再投飼別的飼料。
采用這種養殖方法,由于水質一直良好,且有優良的活餌料--蚯蚓供黃鱔攝食,黃鱔不易發病,生長快,產量高,經濟效益好,一般每平方米可產黃鱔14~15kg。
3.3網箱養殖
3.3.1網箱條件
網箱面積以15m2左右為佳,網長5m、寬4m、高1m,其水上部分為40cm,水下部分為60cm。鱔種放養前幾天應適當培育水質,使水色偏濃,透明度為15cm左右,網箱中放置水草,最好是水花生,其覆蓋面積應占網箱面積的90~95%,為黃鱔的生長棲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黃鱔因有相互殘食的習性,故放養時以規格基本一致為宜。一般每平方米可放養鱔種20kg,每只
轉貼于
網箱放養300kg。
3.3.2飼料投喂
黃鱔吃慣一種飼料后很難改變習慣再去吃另一種飼料,故應將其飼料固定幾個品種,如蚯蚓、小魚、蚌肉或動物內臟,以提高其生長速度。有條件時可投放活餌料,因其利用率高,不用清除殘餌,對網箱污染少,有利于黃鱔的生長。
3.3.3飼養管理
黃鱔網箱養殖最為關鍵的階段是放養后一個月內。這是黃鱔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性,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如果方法得當,鱔種成活率可達90%以上,方法不當則成活率有時在30%以下甚至全部死亡。可用水體強力消毒劑和生石灰交替消毒,杜絕病原體的產生。
4病害防治
黃鱔養殖過程中常見疾病有發狂病、腸炎病、大頭病、寄生蟲病、腐皮病、爛尾病等。黃鱔疾病重在預防,每20d用富碘、二氧化氯、殺毒靈、戊二醛等任選一種全池潑灑,網箱內用鱔病寧、鱔菌舒殺菌消毒。每隔半月拌喂一些抗菌抗病毒藥物,中后期拌服電解多維、護肝寶等營養劑。如發生疾病,應根據病情對癥用藥,切忌濫用亂用藥物。一般不會發生毀滅性的疾病。
網箱的鱔病主要是腐皮病,多發生在秋季,鱔體受傷后,因細菌感染引起,主要癥狀表現病鱔體表有點狀充血,橢圓形的紅斑,腹部兩側最為明顯,嚴重時表面點狀潰爛,形成不規則小洞。防治辦法為: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溶于水,然后全池潑灑,使池水呈1~1.2ppm濃度有一定的療效。
5市場前景
[論文摘要]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但是針對這幾年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養,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等存在制約問題。通過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制度建設,規范養殖生產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試點示范和技術培訓,增加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取得明顯成效。以市場為導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等措施。使得水產業發展走上穩定、走向規模、走出效益。
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據2008年統計,全縣養殖水面達24400畝,其中山塘水庫養殖面積12330畝,池塘養殖面積12168畝,網箱養魚面積1500平方米,淡水水產品總產量達6717噸,比2007年增加571噸,增長8.5%,實現產值4338萬元,占農業產值的1.58%。水產品產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遞增,己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
一、自然條件和生物資源
鹿寨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地處桂中稍偏北,屬亞熱帶向中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陽輻射多,光熱、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為1672毫米。全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面積7萬多畝,山塘水庫1812處,面積2萬多畝,池塘面積1.3萬多畝。現有河流魚類資源豐富,共有魚類11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近40個品種。貝類、甲殼類、兩棲爬行類、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水生植物、陸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漁業生產有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
二、漁業生產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漁業生產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以來,鹿寨縣漁業生產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全縣養殖水面由2000年的2.2萬畝增加到2007年的2.75萬畝,增加了0.55萬畝,增長25%;養殖產量由2000年的4776噸增加到2008年的7617噸,增加了2841噸,增長59.48%;單位面積產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長26.73%;水產養殖勞力由2000年的0.65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萬人,增加0.11萬人,養殖漁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長29.54%;全縣人均占有魚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縣水產品總產值2865萬元,2008年全縣水產品總產值4338萬元,增加1473萬元,增長51.41%,占農業產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來,我縣水產養殖業發展變化很大,在養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斷更新。由科學養殖取代了天然養殖,提高了養殖產量;由投放大規格魚種取代小規格魚種放養,提早起捕商品魚;由多層次、多品種的立體養殖取代了單一品種養殖,提高了水體中餌料利用率;由養殖名貴魚逐步取代部分常規品種魚,提高了漁業經濟效益;由單一追求養殖數量逐步向數量和質量轉變,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規模養殖基地,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二)主要經驗及存在問題
1、主要經驗
(1)政府重視,加強領導。水產養殖業作為大農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勢,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把它作為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抓,并提出了適合我縣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勵政策,鼓勵農民利用非基本農田保護外的低洼低產田和荒地進行魚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丟荒的山塘水庫進行科學養殖,積極調整水產業內部結構、品種結構和區域結構,綜合開發大水面養殖,全縣水產養殖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取得明顯成效。多年來,我縣不斷加大漁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和應用。2003年參與了“柳州市池塘萬元水面養殖項目”實施,2005年我縣實施了“羅非魚標準化養殖”等項目,以科技項目為依托,不斷推廣各種新技術、新成果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又推廣了大水面積綜合利用化肥養魚技術;80:20養魚技術及配合全價顆粒飼料養魚技術等。由于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全縣漁業總產量穩步增長。
(3)以市場為導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推廣優良、優質新品種。近年來,我縣在品種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堅持保大宗推優良的原則。在保留大宗品種草、鯉、鰱、鳙魚養殖的基礎上,加大優良、優質品種魚的引進和推廣,積極引導廣大漁農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發展優良、優質品種魚類養殖,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培育引進優質品種近20種。其主要品種有黃沙鱉、黃桑魚、大口鯰、雜交鯰、本地鯰、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銀鯽、東北鯽、湘云鯽等,逐步形成了以養殖黃沙鱉為主的養殖基地。
(4)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漁業主管部門及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加強對養殖戶的培訓及技術指導,提高整體養殖技術水平,并實行技物結合,推廣各種新技術、新品種,引進或調運各種漁用物資。加強向漁農提供漁業政策、生產信息、流通信息、魚病防治、安全生產等有關方面技術和信息,推動了我縣漁業生產的發展。
2、存在問題
(1)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嚴重,基本上屬于泥基塘,池塘淤泥過深;未有良種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難度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來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溝水,縮短了養殖周期,降低了產量。
(2)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我縣水產養殖基本上是以個體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養殖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標準化養殖程度低,致使水產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面積還不夠大,尚未形成,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程度仍較低,所有這些都不能適應現代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3)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科技推廣經費幾乎為零,各種項目經費的投入較少,制約了漁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4)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仍然有待解決。近年來,由于一些企業超標排污造成漁業水域污染而發生魚塘和江河死魚的現象時有發生,給漁業生產帶來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漁業水域環境污染,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十分突出。
三、漁業生產面臨的形勢和發展潛力
(一)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水產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低質廉價水產品過多,優質產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傷養殖生產者的積極性;區位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品牌產品未有創出,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沒有形成。標準化養殖程度低,水產品質量安全未能保障,漁業基礎設施、科技推廣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產品流通不暢,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都有待于解決。
(二)發展潛力
1、改造低產池塘,提高池塘產量,發展潛力較大:我縣淺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還較大,如能加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底質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則可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加快提高漁業科技水平,在養殖模式、餌料選擇、苗種培育和品種選擇上做好文章,提高產量及效益方面潛力還很大。
2、江河網箱養魚、水庫養魚及水庫網箱養魚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縣境內的主要干流,縣境內己建成黃冕電站、江口電站、龍興電站,每個電站筑壩后上游水流平穩,庫容量增大,適宜于一定容量網箱養魚,同時全縣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較大的水庫有18個,有可利用水面近10萬畝,綜合開發大水庫,發展網箱養殖潛力較大。目前,我縣水庫養魚產量相對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3、稻田養魚發展潛力較大:我縣稻田養魚有著憂悠的歷史,建國初還形成一定的規模,后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等原因,養殖面積和產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養殖面積不到1000畝。目前,我縣有保水田15萬畝,只要采用科學的生態養殖技術、稻田養魚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4、開發地方優質種養殖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縣水產品資源豐富,本地鱉、黃桑魚、鱔魚等優質水產品肉質品位好,價格高,市場供不應求,養殖前景好,只要開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學的仿生態健康養殖方法,保持肉質品位,保證產品質量,提高養殖產量,并上規模、上檔次,形成生產優勢突出,商品供給能力強的區域化生產格局,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水產品養殖具有較強的潛力。四、發展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重點
(一)總體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縣漁業生產,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優化產業結構,鼓勵和發展優勢品種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推進水產養殖業產業化經營。依靠科技與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增強水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穩定政策,強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務,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調整結構,在集約化、規模化上下工夫,大力發展大水面網箱養殖,提高名優水產品比例。
3、以漁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全面發展。搞活水產品加工和流通,走產供銷一體化,農工漁相結合的道路,促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邁進。
(三)發展重點
1、發揮區域資源優勢,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合理配置資源,加快不同特色區域養殖發展。不斷擴展區域特色產品養殖,建設優勢產品產業帶,打造區域特色產品。大力發展地方特色養殖,同時注重培育優勢品種,打造品牌走向市場。
2、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以“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進行產業化經營,推進水產養殖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3、加強優良品種選育,提高良種覆蓋率。(1)加快水產良種場建設。爭取有關部門支持或引導群眾建立良種繁育示范基地,通過實驗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水產苗種繁育體系。(2)采取選育與引種并舉的措施,推進養殖苗種良種化。重點開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貴魚類如光倒刺鲃、黃顙魚、本地鱉、班魚等的繁殖馴養。同時有計劃地引進優良品種,不斷豐富和滿足養殖生產需要。通過引進繁養,實現苗種生產供應良種化。
4、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產品質量。(1)推行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系列標準。嚴格按照水產養殖標準組織生產,嚴格水產品質量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嚴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藥期制度,確保無藥物殘留;嚴格執行無公害水產品國家標準,提高養殖業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2)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建立優勢養殖產品標準化無公害養殖示范基地,帶動水產養殖業向無公害化發展。
5、加強和完善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建設。(1)進一步完善水產養殖水源、電力、交通、場地以及重點項目的設施建設。(2)建立和完善水產養殖保障體系。一是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二是漁業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三是病害防治體系建設;四是水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五是服務體系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制度建設,規范養殖生產管理。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我縣水產養殖證制度建設,通過完善水域養殖證制度,切實維護養殖生產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強水產養殖苗種生產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種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切實加強水產養殖苗種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種質資源,加強水產品苗種選育和苗種生產經營管理,提高水產苗種質量。一是搞好苗種生產基地建設和管理,確保苗種的規格和質量;二是加強苗種流通管理,做好苗種質量鑒定和檢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試點示范。按照各鄉鎮養殖特點和不同的養殖區域,扎實抓好試點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庫“四大家魚”高產養殖試點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養殖示范工作,培育農民增收新亮點;三是抓好優質水產品養殖試點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網箱養魚試點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養魚試點示范工作。通過不斷試驗示范,總結配套技術,擴大推廣面積,整體推進漁業生產發展。
(四)加強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把好產品質量關。鼓勵和倡導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發展健康養殖,減少水產養殖病害發生,控制養殖用藥,保證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推廣標準化養殖,生態養殖,保護養殖水域環境。一是加強養殖用水管理,禁止將不符合水質標準的水源用于水產養殖;二是加強養殖生產管理,嚴格按健康養殖標準和規范組織生產;三是加強漁用飼料和水產養殖用藥管理,嚴禁使用違禁投入品,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四是加強養殖水產品藥物殘留的監控,做好藥物殘留抽樣檢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