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范文

        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

        第1篇: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范文

        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指的是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形成的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體系,即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國家和其他非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經濟聯系而形成的統一的經濟整體。它既包含資產階級征服世界的過程,又包含資產階級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過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政治體系、經濟體系和殖民體系。

        1.形成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于工業革命后,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全形成。

        2.內容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即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第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的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至20世紀初,亞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區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淪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獨立的國家實際上成了英、美等國的附庸國。這樣帝國主義國家已經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第三,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即亞非拉被侵占的國家成為資本主義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資本的輸出和掠奪性的貿易,瓦解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經濟,把當地經濟都納入資本主義軌道,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一是指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超越了西歐和北美的范圍,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開展起來;二是指廣大的亞非拉地區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為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其經濟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它是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而形成的。

        1.開始形成 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加速了殖民侵略的擴大。15~18世紀,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并不斷擴大。英國在17~18世紀先后戰勝荷蘭和法國,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國的地位,擁有了廣闊的海外市場。

        2.初步形成 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工場手工業生產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18世紀60年代,英國首先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先后擴展到美、法、德等許多國家。工業革命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資本主義工業國到世界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把許多殖民地國家、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使之成為經濟附庸,世界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3.最終形成 19世紀70年代后,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已牢牢地取得世界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再度急劇擴大,迫使生產領域進一步實行相應的變革,工業革命進入新的時期,使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各國爭先恐后地爭奪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以便為本國經濟發展獲得更多的市場,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畢,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三、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

        世界殖民體系是指被資本主義列強壓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國。

        1.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開放性和擴張性的結果。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必然導致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二是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列強不僅要求擴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還要求向海外輸出剩余資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形成過程 從15世紀新航路開辟起,世界資本主義經歷了幾百年的擴張,到20世紀初,亞洲被分割完畢;19世紀晚期,非洲瓜分完畢;獨立后的拉丁美洲實際上成了英美等國的附屬國。

        3.時間與標志 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已控制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它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三個部分。

        第2篇: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范文

        [關鍵詞] 列寧 民粹主義 資本主義觀

        經典作家對資本主義基本態度是辯證的。一方面,他們明確指出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有其內在必然性。另一方面,又清楚揭示了資本主義反人道本性以及資產階級對工人的殘酷剝削與壓迫,深刻洞察到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必然會導致資本主義最終走向滅亡。由此可見,在經典作家那里,資本主義的存在是符合歷史發展必然,是合乎需要的社會發展階段。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歷史地位的全面論述,集中體現在《資本論》中。俄譯本《資本論》(1872年出版)是《資本論》的第一個外文譯本,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是由流亡西歐的俄國民粹主義者翻譯完成的。俄國民粹主義者按理來說應該熟知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的論述,但他們對待資本主義的態度與經典卻截然相反。“民粹主義者不只是受到思想的重大影響,他們還發展了自己的思想,明確取代了對資本主義及其歷史結局的分析。”[1]P74有關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及其在俄國社會主義革命中的意義問題,是列寧與俄國民粹主義者爭論的重要問題。我們試圖透過二者不同的資本主義觀,清楚地揭示他們背后世界觀的本質區別。

        一、關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爭論

        俄國民粹主義是西歐烏托邦式社會主義在俄國這樣一個特殊環境下的產物,是俄國知識分子面對資本主義和工業化所造成的惡果,在俄國這樣一個以農民占據大部分人口并且經濟落后條件限制下所做出的一種特殊反映。俄國民粹主義者認為,俄國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條件落后,資本主義在俄國還沒有真正產生,或者說俄國資本主義僅僅處于萌芽狀態。

        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最基本的細胞。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用來交換表示商品具有使用價值,能夠滿足買方的需要。賣者出賣商品的使用價值,從而取得商品的價值。這說明,社會分工是資本主義生產賴以進行的基礎。“由于社會分工,這些商品的市場日益擴大;生產勞動的分工,使它們各自的產品互相變成商品,互相成為等價物,使它們互相成為市場。”[2]P165農奴制改革后的俄國,加工工業和采掘工業(主要以農業為主)分離,農業也成為生產部門,生產商品。一方面用于農業部門內部交換,另一方面用于農業和工業部門相互交換。但是,俄國民粹主義者卻對這一事實視而不見,公開斷定俄國沒有社會分工;即使存在,那也是人為的、由外部輸入的結果,而非俄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正如列寧所言:“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的基礎。因此,我國民粹派理論家把這種發展過程說成是人為措施的結果,是‘離開道路’的結果等等,極力抹殺俄國社會分工的事實,或者極力削弱這一事實的意義,是十分自然的。”[2]P166俄國民粹派除了極力否認俄國存在社會分工來證明其俄國資本主義“人為論”的理論外,別無他途。

        隨著加工工業和采掘工業的分離,從事工業生產活動的人口增加,農業生產人口減少。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有機構成(c:v)不斷提高。但是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是和可變資本(v)的絕對增加結合在一起的。雖然可變資本減少了, 而在農業中經營一定土地所需的可變資本則絕對減少。也就是說,原來農業人口大部分轉向工業生產中去。但是,民粹派對這一事實卻視而不見,也不去探討這一變化對俄國資本主義的影響。列寧對這一現象有著深入的了解與研究,他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文中,對俄國城市人口增長、中心商業區人口增長有著精確的數據分析支撐。

        第3篇: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范文

        [關鍵詞] 世界歷史 資本 意蘊

        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核心觀點,對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動力機制的探討也就成為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但人們以往關注較多的是生產力與交往及其互動關系在世界歷史形成中的作用和馬克思的資本批判理論,而對資本的積極作用卻關注不夠。本文旨在對資本在世界歷史形成中的積極作用進行深入探討,并彰顯其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世界歷史與資本的本性

        世界歷史的形成,是資產階級奔走全球各地的結果。那么,資產階級為什么要拼命“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呢?馬克思認為,這主要是由資本的本性決定的。“流通時間表現為勞動生產率的限制;必要勞動時間的增加=剩余勞動時間的減少=剩余價值的減少:資本價值自行增值過程的障礙或限制。因此,資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毀交往即交換的一切地方限制,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時間去消滅空間,就是說,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資本越發展,從而資本借以流通的市場,構成資本空間流通道路的市場越擴大,資本同時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的本性是無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潤,為此,它必然要打破以往行會制度的限制和地方上的限制,使整個世界和所有生產方式置于自己的統治之下。這種統治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民族社會內部,資本把任何勞動都變為雇傭勞動,并打破生產和交換上的一切行會限制和地方限制;另一方面,在國外,資本通過國際競爭來強行傳播自己的生產方式,使世界上所有的生產方式都服從自己。馬克思指出:“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隨著資本的發展,國內市場必然會變得越來越小,以致成為資本進一步發展的障礙。要實現資本的不斷增值,資本家必定要突破國內市場而走向國際市場。為了實現上述目的,資本的本性可以說發揮得淋漓盡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雖然資本逃避動亂和紛爭,它的本性是膽怯的,但還不是全部真理。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資本事實上就是這樣開創出世界歷史的。

        資本走向世界,開辟國際市場,最初是由商品流通領域開始的。隨著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的不斷滲透,生產的國際化就成了歷史的必然趨勢,并且,生產的國際化最終戰勝流通的國際化而在整個市場體系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樣,在生產國際化的帶動下,各種經濟因素也日益向國際化方向發展,最終使各國經濟聯成一個整體,形成世界市場總體。“各國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值得指出的是,資本的這種國際化擴張,在當代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日益顯現出強勁的勢頭。以跨國公司為載體,資本已深入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領域。

        資本開創世界歷史的沖動完全是出于最大限度攫取剩余價值的貪婪本性,但是,當它這樣做的時候,卻不自覺地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強大力量。馬克思從“普遍性”的角度看到了資本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巨大作用,認為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不光創造出一個普遍的勞動體系,即剩余勞動體系,而且創造出一個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創造出一個普遍有用性的體系,這就必然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加快社會發展進程。因此,馬克思講:“只有資本才創造出資產階級社會,并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產生了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它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階段,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可以說,無論是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還是世界歷史的開拓,都是由資本的本性決定的,是資本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

        二、世界歷史與資本的形成、發展

        馬克思不僅從資本的本性上分析了世界歷史的形成,而且從資本的形成、發展上考察了世界歷史的形成。

        最早的資本,出現在中世紀晚期的歐洲,集中在城市的行會里面。這些城市的資本是自然形成的資本,它體現為住房、手工勞動工具和自然形成的世代相襲的主顧,由于交通和交換不發達,資本沒有實現的可能,只好父傳子、子傳孫。這種資本不同于現代資本,它不是以貨幣來計算的(用貨幣來計算,資本體現為哪一種物品都是一樣的),而是與所有者的完全固定的勞動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完全不可分割的,因此,它是一種等級資本。這種等級資本,雖說是一種最初級的資本形式,但相對于舊的剝削方式來說,它畢竟還是一種新生事物。這種等級資本,總起來說,發揮作用的范圍還是很有限的。它產生并生存于等級森嚴的行會之中,自然首先要受到行會制度的嚴重束縛,封建割據和行會的種種措施使得它的交往能力極其有限,同外部的交往不多,尤其是同本民族、本國家以外的交往更是微乎其微,各城市之間的聯系很不密切。所以,等級資本不可能真正打破地方限制而建立起世界性的聯系。但它確是朝著世界歷史方向走出的第一步。

        隨著分工的進一步擴大,商業和生產發生了分離,商人階級開始形成。“越過自然形成的等級資本而向前邁出的第一步,是受商人的出現所制約的,商人的資本一開始就是活動的,如果針對當時的情況來講,可以說是現代意義上的資本。”隨著商業往來集中在特殊階級手里,隨著商人所促成的同近郊以外地區的通商的擴大,于是在生產和商業之間也產生了相互作用。商人可以根據市場的預期變化來組織生產,因而促進了生產的專業化發展,同時,也擴大了生產內部的分工。城市彼此間發生了聯系,新的勞動工具從一個城市運到另一個城市,生產和商業間的分工隨即也引起各個城市間在生產上新的分工,在每一個城市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工業部門占著優勢。商人資本的“活動”性又使交往不斷沖破地域的限制,使民族交往、國家交往日益發展起來,“最初的地域局限性開始逐漸消失”。

        繼商人資本之后,資本的又一跨越就是工場手工業的出現。相對于商人資本而言,工業資本是一種更高級的資本形式,能滿足更大的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工場手工業一出現,就吸收了大量自然形成的資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活動資本的數量;同時,它還吸納了大量力求擺脫行會控制的農民充實自己的勞動力資源,這樣,工場手工業進一步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隨著資本原始積累的增加和工場手工業的繁榮,各國之間開始了競爭,而且越來越廣泛和越來越殘酷。這種競爭是通過戰爭、保護關稅和各種禁令來進行的。工場手工業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是不能離開保護的:“在國內市場上實行保護關稅,在殖民地市場上實行壟斷,而在國外市場上則盡量實行差別關稅。本國生產的原料(英國的羊毛和亞麻,法國的絲)的加工受到鼓勵,國內出產的原料(英國的羊毛)禁止輸出,進口原料的(加工)仍受到歧視或壓制(如棉花在英國)”。17世紀,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的集中創造了大工業。大工業使競爭走向普遍化,它創造了交通工具和現代化的世界市場,控制了商業,把所有的資本都變成工業資本,從而使流通加速、資本集中。這樣,大工業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的每個人的需要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它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人類開始步入世界歷史時代。

        綜上所述,世界歷史是伴隨著資本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等級資本到商人資本再到工業資本的形成,既是資本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

        三、資本與世界市場

        伴隨著資本從等級資本到商人資本再到工業資本的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5世紀末16世紀初到17世紀中葉:這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起步階段。美洲新大陸的發現直接誘發了歐洲商業革命的爆發,加速了商業資本向工業資本的轉移,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封建社會的母體中逐漸孕育成熟,由此開始了資產階級開創新的世界市場的歷史進程。為此,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明確指出:“15世紀末各種大發現造成新的世界市場”。“資本的現代生活史,是從16世紀現代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出現的時候開始的。”馬克思認為現代意義上的世界市場起步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它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逐漸取代傳統的自然經濟的過程中形成的。

        第二階段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殖民地的開發所帶來的巨大的商業利益,一方面促使那些商業和工場手工業比較發達的歐洲國家的商品生產超出本國市場的需求而以各殖民地為消費對象;另一方面引發了這些國家爭奪、瓜分殖民地的斗爭,并進而達到殖民地的壟斷。這個時期的世界市場實際上已經在空間上擴展至全球范圍,并以宗主國、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關系為基本格局。在這一階段,歐洲一些主要的國家如英國、法國等相繼爆發了工業革命,完成了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過渡,體現工業文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最終取代以農業文明為主導的自然經濟,這不僅意味著歐洲這些工業國家的商品生產能力和輸出能力全面增強,而且意味著整個世界市場被納入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軌道。

        至19世紀中葉,世界市場的發展達到了第三個階段。1847年歐洲經濟危機之后的工商業復蘇,是新的工業時代的開端。工業和商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交通、通訊技術的變革,使資本的擴張獲得了全新的技術手段,從而真正開始了“用時間消滅空間”的過程,而“自1867年最近的一次普遍危機爆發以來,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交通工具的驚人發展,——遠洋輪船、鐵路、電報、蘇伊士運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場”。顯然,這時的世界市場與前一階段相比,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有顯著的躍進,商品和資本的輸出無孔不入地沖擊著世界各國的民族經濟,并借助于政治和軍事手段打破那些試圖閉關鎖國的國家的大門。自此,全球范圍內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避開世界市場的牽制,經濟全球化雖然尚未達到今天這樣的深度和廣度,但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世界市場標志著人類社會經濟形態全球化的開始。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不可能停留在民族國家的范圍內,資本的擴張本性決定了它一定要打破一切限制,而“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因此,“一般說來,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和生活條件”。沒有世界市場的建立和擴張,也就沒有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沒有世界歷史的形成。

        四、資本與資產階級開創世界歷史時代的主體作用

        如果說沒有資本的形成和發展,沒有世界市場的建立和擴張,就沒有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沒有世界歷史的形成,那么,沒有資產階級開創世界歷史時代的主體作用,也就沒有世界歷史的形成。馬克思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資產階級在世界歷史中的作用作了客觀評價。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第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創造了空前的生產力總量,而發達的生產力正是世界歷史形成的物質前提。“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第二,由于資產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各國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而且由于世界市場的形成消除了以往各民族之間的孤立隔絕狀態,迫使落后國家的民族不自覺地加入了世界歷史進程。它在亞洲等落后社會造成“惟一的一次社會革命”,這對于表現不出歷史首創精神的落后地區不能不起歷史進步作用,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世界成為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

        第三,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根本問題即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發展問題,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已提上歷史日程,因為“每一個單獨的個人的解放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人由對人的依賴狀態發展到人的獨立性狀態。資本主義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在人身上的各種依附關系,人成為人身自由的個人。雖然個人不免受到各種物質關系的制約,尤其是商品貨幣關系的制約,但人的主體價值終究隨著科學技術進步、人對自然力量的征服而宏揚出來。

        第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鍛造出將世界歷史推向縱深發展的歷史主體——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是大工業的產物,“這個階級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樣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獨特性已經消滅,這是一個真正同舊世界脫離而同時又與之對立的階級”。正是這樣,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的使命,不自覺地擔負起了開創世界歷史的歷史使命,充當了歷史發展的工具,“它創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羅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跡;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遷徙和十字軍征討的遠征”。

        第4篇: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范文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即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進入21世紀,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促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加深,經濟全球化使世界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和國際兼并,資本更加集中,少數大資本集團對世界范圍內生產經營的控制力越加強大。它們憑借雄厚的資本,控制著技術、生產、原材料、流通等等。

        理論聯系實際,闡述你對壟斷資本主義的認識。

        參考答案1:

        答: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在國內的統治,加劇了政治經濟矛盾,加強了壟斷資本的對外擴張,使資本主義發展成為世界體系。

        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國家進行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是金融資本對世界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重要基礎。資本輸出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前就已存在,但只有到了壟斷階段,它才具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時,少數富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壟斷資本對本國和國外人民的剝削和掠奪,由于對生產和市場的控制,形成了大量的“過剩”資本。同時,資本主義發展已經把許多落后國家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那里具備了進行投資的條件。

        隨著壟斷統治的形成和資本輸出的擴大,各國最大的壟斷組織,

        在世界范圍展開了爭奪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的斗爭。各國壟斷組織一方面竭力利用國家政權實行高額關稅政策,建立關稅壁壘,限制外國商品輸入,保持國內壟斷價格;另一方面,利用傾銷政策,沖破其他國家的關稅壁壘,把大量商品輸出國外,占據國外市場。各國壟斷組織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往往改變斗爭方式,求得暫時的妥協,組成國際壟斷同盟,共同從經濟上瓜分世界,剝削和掠奪世界各國人民國際壟斷同盟,主要采取國際卡特爾的形式,即各國壟斷企業之間簽定瓜分市場、確定價格、規定商品銷售量等的協定,或共同組織統一的銷售機構。

        在國際壟斷同盟從經濟上瓜分世界的同時,帝國主義國家還在政治上結成各種聯盟,從領土上瓜分世界,展開了爭奪殖民地的激烈斗爭。侵占和掠奪殖民地,早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就已開始。從那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和俄國先后走上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到

        1876

        年,僅英、俄、法

        3

        國的殖民地面積就達

        4040

        萬平方公里。19

        世紀

        70

        年代以后,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領土的斗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從

        1876~1914

        年間,英、俄、法、德、美、日等

        6

        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占領了近

        2500

        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使世界上的殖民地領土達到

        6500

        萬平方公里。英、俄、法

        3

        國侵占的殖民地領土最多,1914

        年,這

        3

        國的殖民地領土分別為

        3350

        萬平方公里、1740

        萬平方公里和

        1060

        萬平方公里。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角逐的主要地區是非洲,其次是西亞和東亞。到

        1910

        年,非洲土地面積的

        90.4%,亞洲

        56.6%,美洲的

        27.2%,大洋洲的

        100%,都已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此外,亞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家變成了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或附屬國。這樣,世界領土基本上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囊括了全世界,形成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一方是剝削和壓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少數帝國主義國家,另一方則是占世界人口大多數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它們是帝國主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列強之間在經濟實力和世界領土瓜分上的不平衡發展,終于導致了

        1914

        年爆發的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的世界大戰。

        參考答案2:

        答:

        實質: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相結合的壟斷資本主

        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從維護和鞏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

        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

        借助國家政權力量直接參與和干預社會經濟生活,以

        保證壟斷資產階級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作用:國家壟資本主義的歷史作用是雙重的,既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起

        促進作用,又使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深化。

        一、其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

        在保證壟斷資本家集團獲取穩定的高額壟斷利潤過程中,促進了經濟的發

        展。第二,國家對經濟有意識的干預、調節,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擴大國內外

        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第三,國家通過大量撥款和組

        織開發高新技術,興建新興產業,有力地推動了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優化、高

        級化。第四,國家協調壟斷資本和中小資本、壟斷資本內部各個集團之間的利益

        關系和矛盾,

        使他們的局部的、

        暫時的利益服從資產階級整體的長遠利益。

        第五,

        通過社會和收入政策直接干預勞資關系,

        起到了緩和階級矛盾的作用。

        總的來看,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相對

        穩定和較快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由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

        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階級關系的根本性質,所以不可能

        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反而使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深化,反映

        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這表現在:第一,國家干預不能解決生產盲

        目擴大和勞動群眾消費需求相對狹小的矛盾。第二,國家調節不能克服生產的無

        政府狀態,不能消除部門之間比例關系的破壞和經濟結構的失衡。第三,國家干

        第5篇: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范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剩

        經濟全球化是人類不斷突破地域限制,進行經濟交往,實現社會生產總過程全球擴展的過程和趨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增值是一切經濟活動的靈魂,資本總是要超越自己量的界限。正是資本這種無限的貪欲,決定了過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痼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幾乎所有的產品都遭遇了過剩,但更深層次的過剩是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經濟過剩,是產能和資本的過剩。資本制度的內在矛盾決定了過剩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常態,是資本增值的必然結果,是資本統治下的一個必然性經濟難題。給過剩的產品、資本找到市場,順利實現價值的增值,是資本主義經濟必然要求。經濟全球化可以為過剩的資本和產品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給資本家帶來更加豐厚的利潤。因而,經濟全球化是緩解資本過剩矛盾的重要途徑,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要求。

        一、經濟全球化可以緩解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與有效需求不足間的矛盾

        馬克思認為,從供給上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有一種跳躍式的擴張能力,“一旦與大工業相適應的一般生產條件形成起來,這種生產方式就獲得一種彈力,一種突然的跳躍式的擴張的能力。”大工業的擴張能力與資本積累的共同作用,會促使資本擴張力的突然增長,從而激化了市場的供需矛盾,致使危機的爆發。所以,馬克思指出:在現代工業周期中,生產規模突然的跳躍式的膨脹是它突然收縮的前提和首要原因。而從消費(需求)上說,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造成相對過剩人口,失業人數不斷增加;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私有制與雇傭勞動制度決定的對抗性的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與狹隘的消費和市場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從而把勞動者的消費和需求限制在狹小的范圍之內。這必然造成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形成低水平的消費能力和狹小的消費市場,進而產生商品生產與實現的矛盾以及生產相對過剩和經濟危機。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下,每個資本家為了各自的私人利益而組織生產,而不顧社會總體均衡,瘋狂追逐利潤,盲目擴大生產規模。與此同時,由于對抗性分配關系的存在以及資本積累規律的作用,作為產品消費主體的勞動群眾卻作為貧困的一極積累著,勞動群眾的貧困與生產的日益繁榮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而形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相對過剩與有效需求不足間的矛盾。

        作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凱恩斯也從資本主義制度內部對造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進行了探究,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矛盾。凱恩斯承認普遍意義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存在,并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痼疾。根據其分析,在消費領域內,消費增長小于所得增長;社會愈富裕,則所得增長同消費增長之間的差距愈大,消費有效需求愈感不足,有待投資增長去填補這種差距的數額愈大。“就業機會必受總需求量之限制,總需求只有兩種來源:現在消費;現在準備未來消費。……已經預先準備好了的未來消費愈大,則愈難找尋更多的未來消費來預先準備,而我們依賴現在消費以作需求之源的程度愈深。不幸所得愈大,則所得與消費之差亦愈大。設無新奇策略,問題將無法解決。”

        可見,生產相對過剩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決定的。這對矛盾是制度內生的,是無法通過制度自身來加以解決。經濟全球化可以將在國內過剩的產品通過商品輸出的形式,在更為廣闊的世界市場上實現產品的價值,完成資本循環,實現價值增值,所以,經濟全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二、經濟全球化可以緩解資本相對過剩與投資需求不足的矛盾

        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之后,資本輸出逐漸取代商品輸出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流,其中的原因在于資本相對過剩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特點。資本在壟斷資本主義中的“過剩”是相對的,因為,“假如資本主義能發展現在到處都遠遠落后于工業的農業,假如資本主義能提高在技術獲得驚人進步的情況下到處是半饑半飽、乞丐一般的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那當然就不會有什么過剩資本了。”“只要資本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過剩的資本就不會用來提高本國民眾的生活水平(因為這樣會降低資本家的利潤),而會輸出國外,輸出到落后的國家去,以提高利潤。……其所以有輸出資本的必要,是因為在少數國家中資本主義已經‘過度成熟’,‘有利可圖的’投資場所已經不夠了(在農業不發達和群眾貧困的條件下)。”所謂資本過剩就是指資本量對于滿足一定的利潤率要求來說是過剩的。凱恩斯也認為,“一切資本投資,遲早總要變成負投資,故如何使新的資本投資,常常超過資本負投資,以彌補凈所得與消費之罅隙,乃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此問題隨資本之增加而愈來愈大……每次我們以增加投資取得今日之均衡,便增加取得明天均衡之困難。”

        與資本主義國內資本相對過剩同時存在的另一個經濟現實就是,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投資需求不足。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中,造成經濟增長減慢的最通常的原因就是投資率趨向下降。在經濟上升期中,為了滿足需求的快速增長和增加市場份額所需要,各個企業紛紛擴大生產規模,導致創造出過剩的生產能力(閑置的工廠和設備)。當需求的增長減慢或停滯,即不能達到預期目的時,大量企業會出現很多未使用的生產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貨。于是,進一步的投資被抑制了,因為面對相當多的過剩生產能力,企業不愿意再投資――這就是所謂的“過剩資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如果資本輸往國外,那么,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并不是因為它在國內絕對不能使用。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它在國外能按更高的利潤率來使用”

        資本過剩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能力過度擴張的問題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原因在于資本不斷地面對這一事實:投資的主要障礙是投資本身。盡管投資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產品市場的最終飽和所限制。在這樣的環境下,過剩資本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任何一次經濟減速中都發揮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尋求保護它們利潤空間的大企業往往通過減少其生產能力的使用而不是減價來保護它們的利潤空間,從而加劇了資本相對過剩與投資不足的矛盾。

        資本追求增值的本質屬性以及私有制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必然存在資本相對過剩與投資不足的矛盾,這對矛盾的解決就是要為資本找到能夠獲取更高利潤率的場所,當這個要求在國內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資本就要邁出國門,開展經濟全球化。“對資本來說,……它的本性是要經常地越出自己的界限。資本的合乎目的活動只能是發財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值。”資本作為無限的貪欲,實際上就是一種不斷要超出自己的量的界限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過程。經濟全球化是符合資本增值本性的,是緩解資本相對過剩與投資需求不足矛盾的重要途徑,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要求。

        三、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國家爭奪世界市場和經濟資源,取得競爭優勢的主要方式

        競爭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它作為強大的外部力量支配著每一個資本家。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資本間進行的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的殘酷競爭,迫使每個資本家都盡力在無情的競爭中戰勝對手,保住自己,進而發展和擴大自己。資本家為此往來奔走于全球各地。經濟全球化是緩解利潤率下降,實現資本增值的重要途徑。馬克思曾指出,在長期內,“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響在發生作用,來阻撓和抵消這個一般規律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就是起反作用的因素,它可以阻止資本利潤率下降,為資本帶來更大的價值增值。這是因為“對外貿易一方面使不變資本的要素變得便宜,另一方面使可變資本轉化為必要生活資本變得便宜,它具有提高利潤率的作用”。

        首先,經濟全球化可以幫助資本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資本家通過全球化從國外獲得廉價的原料、燃料、輔助材料、機器、設備等,從而使不變資本的價格降低。通過世界貿易,資本主義工業國可以進口大量廉價的消費資料,起初是小麥、砂糖,后來是其他食品,如煙草、飲料,紡織品等。這就使勞動力的價值隨之降低,進而降低可變資本。此外,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往往也是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的最大資源優勢,為實現增值不擇手段的資本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廉價資源,為了利用這一廉價資源,資本可以動用一切力量,使用任何手段,哪怕是屠刀和槍炮。經濟全球化使得資本可以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內自由地使用對自己增值最有利的資源,以實現更大程度的資本增值,緩解利潤率下降趨勢。

        其次,通過經濟全球化取得規模經濟利益。世界貿易能夠促使工業生產規模擴大,生產規模越大,產量越多,生產費用也就越低,單位產品生產成本越低,規模效益也就越高。規模效益的獲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利潤率下降給資本家帶來的損失。

        再次,通過經濟全球化可以取得超額利潤。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可以通過經濟全球化可以取得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一部分來自高于他國的勞動生產率,一部分來自對市場的壟斷。統計資料證明,不發達國家的利潤水平高于發達國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生產率高于欠發達國家,生產商品所實際耗費的勞動時間大大小于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產品的本國價值要低于勞動生產率低的落后國家。因此,發達國家能以高于本國價值的價格銷售商品,這種差額就是資本家的超額利潤。“在資本家中間,誰的機器優于中等水平或擁有一定的壟斷權,誰就會得到超額利潤:在國家中也是如此,哪一國的經濟狀況優于別的國家,哪一國就能得到超額利潤。”由于發達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和勞動生產率與經濟落后國家的差距將在較長時間內存在,所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在相當長的時期占有這種超額利潤。此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可通過對世界經濟秩序的控制和壟斷,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不等價交換,獲取更多的超額利潤,這對緩解利潤率下降趨勢起到了一定作用。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具有對外擴張性。“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其條件是創造一個不斷擴大的流通范圍。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的趨勢,同時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趨勢,這些都是受到資本本性所支配的,是資本增值的需要,也是緩解資本生產方式固有矛盾的有效手段。資本的增值本性決定了經濟全球化是實現利潤的重要手段,是緩解過剩矛盾的有效途徑。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凱恩斯著;徐毓譯.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M].商務印書館,1977.

        4、列寧.帝國主義論[A].列寧選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6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

        7、列寧.列寧全集(第27卷)[M].人民出版社,1990.

        第6篇: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范文

        關鍵詞:資本;資本屬性;資本主義精神

        資本主義精神是指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由資本的生產方式、運營方式、產品的分配方式及相應制度決定下的資本經營者的精神狀況及表現,它是資本主體的思想意識、心理動機、道德倫理、價值取向的抽象表達。

        一、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資本主義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環境、不同主體間有不同的內涵和表現。

        較早提出資本主義精神概念的是馬克斯·韋伯。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就是誠實、守時、勤奮、節儉的理性精神和生活態度,是資本家的“節欲”精神,這種精神是宗教改革的結果,“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完全可以理解為理性主義整體發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從理性主義對于生活基本問題的根本立場中演繹出來”,“在構成近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整個近代文化精神的諸基本要素之中,以職業概念為基礎的理這一要素,正是從基督教禁欲主義中產生出來的。”[1]他認為,資本主義精神促使了近代資本主義在西方的興起和發展。

        在韋伯從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高度對資本主義精神分析以后,西方學者紛紛對資本主義精神進行了研究,并賦予不同的內涵。桑巴特認為,資本主義精神是由企業家的精神和市民的精神組成的統一體。例如,他認為17世紀荷蘭的崛起不是起因于新教,而是因為有寬容等其他的精神動因[2]。美國學者里亞·格林菲爾德在對英國、荷蘭、法國、德國、日本和美國的經濟發展背后的意識進行分析后認為,現代化的、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背后的動因或者“精神”,并不是對“理性經濟行為人”的解放,而是民族主義[3]。博爾坦斯基和夏佩羅認為,歷史地講,有三種連續的“資本主義精神”。它們分別代表了冒險、投機和革新等精神,其理想特點是企業家和領導者具有“感召力、想象力、交流的天賦、直覺、靈活性和全面主義”[6]。

        資本主義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和反映是經濟倫理和道德。當代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和著名學者梅原猛在其合著的《回歸哲學》一書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精神。他們認為,近代資本主義以追求利潤為主題而獲得了發展,現在,道德、倫理和資本主義明顯分離了,剩下的只是賺錢,一些經營者缺少社會責任感。他主張超級大企業必須自我抑制,公正經營,不能和政治權力串通一氣危害民眾的利益[4]。另一位被認為是儒教資本主義之父的日本企業家澀澤榮一,提出了“經濟道德合一”的思想,則從另一方面闡述了日本資本主義精神[5]。

        與西方學者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分析不同,國內學者、尤其是經濟學界主要是從促進企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借鑒研究,推崇資本主義所謂企業家精神,認為這種精神是企業家所具有的獨特的個人素質,是個人內在的經營意識、理念、膽魄和魅力,如創新、冒險、敬業、合作等精神,企業家精神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是財富的重要源泉。

        “理性經濟人”是西方經濟學理論中的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假設,可以看出,包括西方學者在內的眾多學者,對資本主義精神正是從理性“經濟人”的道德倫理角度分析的。第一,“經濟人”是“自利的”,就是說追求自身利益是驅使人的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人”的根本目的和動機就是追逐利潤,無論是理性的“節欲”精神、奢侈的消費精神,還是企業家個人的冒險和創業精神、經營意識、理念以及個人魅力,都是“經濟人”圍繞這一目的的精神表現。從“經濟人”角度分析,容易將資本主義精神歸結為自利精神。第二,在斯密看來,交易是出于“把我所需要的給我,你就會得到你所需要的”動機,每個人在追求自己的私利時,不得不考慮他人的私利,否則就難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因此,“經濟人”必須強調道德倫理規范和社會責任,必須“理性”交易,這就掩蓋了“經濟人”理的本質。第三,夸大了資本主義精神的“利他性”。“經濟人”在逐利的同時,無意識地增進社會公共利益,這被認為是經濟人假設中最有意義的命題。然而,正是這一“‘經濟人’的靈魂”的命題最具有蒙蔽性,它把資本主體的動機深深地掩藏起來了。

        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分析資本主義精神,把它局限在一定的道德倫理等思想范圍內,這和較早前馬克思從資本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分析有著本質區別,它看不到馬克思所強調的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社會的道德人”,只能把人看做是單向度的“經濟的道德人”。這樣的分析,也使人無法看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由于對利潤的追求所導致的經濟與道德的沖突,主觀的道德價值和客觀的經濟價值分裂的本質。

        我們應該看到,在資本主義及其精神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中,雖然其內涵、表現形式、組成要素等隨著不同主體、社會文化背景、歷史條件不斷變化,但其背后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經濟事實,它只能是資本及其生產方式的反映。資本及其生產方式不僅決定著資本主義精神的內涵和表現形式,而且是它發展演化的動力。而要說明這一點,就必須從資本范疇及其屬性出發,對資本屬性與主體精神表現之間的關系加以分析。

        二、資本精神是由資本主體表現出來的。

        從個體層面上看,它表現為資本主體運用資本追逐價值增殖的動機、行為、道德表現等,如經營中的誠實守信、社會責任感、生活的理性節儉、個人的貪婪、自私等。通過個體層面和社會層面反映到主體的精神意識領域和行為上。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精神是資本屬性的邏輯展開和必然反映。

        首先,資本的一般屬性決定著資本主義精神的一般性表現。資本的一般性是指資本具有增殖性、運動性、價值性、競爭性、權力性。“資本一般,這是每一種資本作為資本所共有的規定,或者說使任何一定量的價值成為資本的那種規定性。”[7]資本一般性是商品經濟共有的范疇,它存在于商品經濟的任何階段,任何領域。一方面,資本沖破民族、地域、文化、意識形態、宗教傳統的束縛,使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領域的經濟活動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展開,另一方面,由于資本的這種一般性,資本對不同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行為動機等產生了沖擊。資本與宗教作用,資本主義精神就是宗教變革的產物,與文化、道德作用,就是義利統一、理性節儉的意識。資本精神反映在經濟觀念方面,就是競爭、公平、效益意識,反映在政治觀念方面,是民主、法制、平等、自由意識等。盡管資本主體的這些精神表現可能不盡相同,但都是資本生產、運營等活動方式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作為以資本運營為典型特征的社會,因而,它的資本主體具有資本一般屬性決定的精神表現。

        其次,資本的特殊性使資本主義精神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第一,資本增殖或者說發揮作用,必須有一定的“作用場”或者經濟環境,這個“作用場”就是市場機制。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人的行為動機、目的意圖、道德表現、不同企業主體的理念和行為都以市場為中心,以盈利為目的展開,從而形成了既豐富多元又目的單一的充滿悖論的精神現象。第二,資本在運動過程中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如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固定資本、流動資本;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資本的形式盡管不同,形態不斷變化,資本主體的動機卻是相同的,但由于資本主體在資本運動中的參與方式、分配方式、消費方式等地位的不同,相應的形成了主體的不同精神。第三,資本歸屬不同的主體,資本主體精神表現不同。從主體角度看,資本主體精神有個體(包括企業家)、企業組織(包括跨國企業)、社會(包括經濟共同體)等不同類型的精神表現;從資本運動過程看,有不同部門、行業、企業組織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等;從資本體現的生產關系看,它必然反映資本主義的經濟倫理和精神;第四,資本必須結合一定的社會形態,資本的增殖屬性使得它不斷沖破束縛自己的各種藩籬,動員包括精神文化在內的一切力量為自己服務。它不僅和不同的民族、國家、宗教、文化相結合,而且作用于社會結構的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習俗、心理等不同層面,資本主義精神是資本屬性在社會不同層面的綜合精神表現。

        再次,資本主義精神對資本屬性的反映表現在發達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競爭中。一方面,它使得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人們站在了市場經濟的同一個平臺,從而使經濟全球化進程能夠迅速發展,資本運營所需的精神能夠得以共享認同。另一方面,在世界市場中,經濟主體一般都帶有強烈的國家與民族的色彩,由于受國家與民族的利益、經濟基礎與經濟能力,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的影響,資本主體精神必然面臨著沖突與競爭,各經濟主體總是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經濟精神,培育自身的核心價值觀,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最后,經濟全球化、國際壟斷資本、高新技術是推動資本主義精神的演化發展的三種力量。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壟斷資本、高新技術的發展,生產、投資、金融等在全球范圍內展開,資本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重組,這就要求資本主體突破傳統思想和特征,具有全球眼光和思維。在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中,要求資本主體更加注重商業倫理、重新定位實現自己動機的手段。所有這些,都使資本主義精神具有同以往不同的表現。但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未變,資本主義精神的實質未變。資本主義理性的逐利精神帶來了什么呢?人們除了拼命的、單調的、運用一切手段賺錢外,更多的人感到生存狀況日益艱難,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人的道德淪喪等,資本不僅把文明帶到了全世界,也把危機與災難帶給全世界。

        三、可見,從資本邏輯上講,資本屬性、資本主體精神的內在表現是一致的,從本質上不存在“善”,也不存在“惡”。

        資本主義精神是資本屬性在資本主義特定社會的必然邏輯展開和主體精神表現。

        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資本在發展自身的同時,卻在生產著矛盾。資本主義始終要面臨和解決的一個矛盾就是資本主義精神自身表現與生產方式的矛盾。

        第一,資本自身發展與其主體精神表現之間存在著文明的悖謬。資本“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8]“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8]資本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8]。然而,正是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這種資本,卻是靠剝奪起家的,“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欲的驅使下完成的。”[9]“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9]資本同樣帶著血和火書寫著其發展史。而且,這種文明的悖謬還會繼續下去,因為“‘只要還有一塊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絕不罷休”[9]。可以看出,資本主義一方面創造出物質文明,另一方面表現出這一創造過程主體精神上的虛偽、欺詐和野蠻性的一面。資本自身發展與其主體精神表現之間存在著文明的悖謬。

        第二,包括資本主義精神在內的資本主義文明自身的矛盾不斷深化。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雖然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從總體上看,其文明自身的矛盾卻不斷深化。其表現主要有四個方面[10]:首先,由單一性矛盾和危機向綜合性矛盾和危機發展。資本主義由早期的經濟危機所導致的“文明危機”,引向現在的社會文化領域,成為一種包括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文化危機、意識形態危機在內的綜合性、普遍性的危機。其次,社會主體自身的“文明矛盾”更加凸顯。出現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社會主體自身特有的“文明矛盾”或“文明悖論”。再次,由民族—國家范圍的矛盾轉化為全球性的矛盾。最后,由損害當下文明的矛盾向危及人類文明根基的“生態文明危機”演進。超級秘書網

        資本的生產“不僅生產商品,不僅生產剩余價值,而且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系本身。”[9]“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它是一種歷史的生產關系。”[9]資本主義精神及其與生產方式的根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資本主義文明的矛盾深化和合規律性的演進,既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下的資本主義精神表現的狹隘性、矛盾性、扭曲性,也預示了它的消亡和終將被更高的精神文明形式所取代。人類文明由資本主義文明向社會主義文明的轉型成為必然。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并成為其中的一部分,資本在全球范圍的流動,資本現象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的普遍現象。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堅持這一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對于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來說,現在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如何賺錢,而是探索支持中國市場經濟的一種精神,找到中國企業家應具有的靈魂。沒有精神追求和使命感的企業是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現代企業,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構建資本精神是一場真正的革命,其意義比資本主義的物質前提,如資本原始積累更為重大[11]。其次,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精神、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中,要從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出發,對資本加以道德倫理限制,始終體現和堅持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最根本目的,企業及其經營者要從“社會的道德人”角度,實現最廣大人的利益,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和諧進步。最后,對待資本主義精神的問題不僅是認識問題,如何借鑒資本主義發展經驗,堅持的分析方法而不是西方學者的方法,建構與培育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相承接,體現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既包容多樣又形成核心價值體系等適合本民族、本國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問題,恰恰正是問題的關鍵和核心所在。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于曉,陳維綱,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56.

        [2]桑巴特.現代資本主義: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297.

        [3]里亞·格林菲爾德.資本主義精神——民族主義與經濟增長[M].張京生,劉新義,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李閣楠.稻盛和夫的新資本主義精神[J].日本學論壇,2002,(2).

        [5]周見.澀澤榮一的實業思想與日本資本主義精神[J].日本研究,2003,(4).

        [6][法]塞巴斯蒂安·巴杰安.新“資本主義精神”[J].楊松,譯.與現實,2000,(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277.

        [9]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34-835.

        第7篇: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范文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組織形式逐漸由單一企業組織形式向集團形式轉變。企業集團的發展適應了社會生產高度集中發展的客觀需要。生產的社會化,客觀上要求企業間的分工與合作;市場競爭的壓力和追求價值(利益)最大化的動機,對企業聯合提出了要求。企業聯合或企業規模的擴張必然引起某種程度的壟斷。按照壟斷的發展程度即企業聯合的范圍和程度,聯合企業或壟斷組織按其壟斷程度和范圍,由低到高可依次分為短期價格協定、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和混合聯合公司等形式。在前三種組織形式中,各參與企業仍保持法律上的獨立性,不存在統一的法人;對于后三種組織形式而言,聯合企業(壟斷組織)本身成為一個獨立的企業,參加者在法律上和產銷經營上通常失去了獨立性(或者各參加者僅保持法律形式上的獨立,實際上完全從屬于聯合企業,聯合企業通過擁有股權或合同等其它方式,實現對各加入者的實際控制)。在后三種形態下,企業聯合實際上采取了企業集團的組織形式。

        因此可以說,企業集團是企業聯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企業集團是企業聯合的高級形態,它以某一擁有較高控制力的企業為核心,通過分立、合并、參股等形式,以產權聯接或契約聯結的方式,將多個具有不同經濟聯系的企業納入麾下,從而形成的一個大規模、多組織形式和多層次結構的企業聯合體。從壟斷組織形式的角度,企業集團可分為托拉斯、康采恩和混合聯合公司。這3種形態的企業集團在形成上存在著時間的先后,其出現的先后順序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規律,即生產力的發展、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加劇及隨世界市場的開發和統一而來的市場規模的擴大,使得企業集團的演進表現出了一定的規律性。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和發展,我國的企業集團從無到有也取得了迅速發展。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路徑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企業集團的發展演化與西方國家相比,表現出了很大的差異。根據企業的長期投資和相對收入比重,可將我國的企業集團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Keun.L and D.hahn,1999):1)投資控股公司(pure holding Co);2)經營投資公司(business holding Co);3)經營開發公司(hybrid holding Co);4) 經營發展公司(parent holding Co)。這四種企業集團類型間的相互關系如下:

        其中:長期投資比=母公司(集團公司本級)長期投資/母公司總資產(集團公司本級);相對收入比(即營業收入比重)=A/B,A=母公司經營性收入/集團公司總收入,B=(母公司資產-長期投資)/(集團公司總資產-集團對外長期投資)。這4種類型的公司(企業集團)在我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按企業集團壟斷聯合的范圍和程度劃分的集團類型,是時間縱向歷程上的劃分;將企業集團按其表現形式和實際運行結果劃分的集團類型,則是同一時間橫向截面上的分類。從時間維度上講,當企業集團發展到最高階段——混合聯合公司時,以上4種類型的企業集團都可能出現。由于我國企業集團是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既有自發出現又有行政推動的結果。因此,不同類型的公司間有無組織上的優勢,相互間關系及其演進規律如何,就成了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

        二、經理資本主義的發展演變

        經理資本主義強調企業家精神對現代工商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經濟增長依賴企業家精神,缺乏對他們的保護(對債權人和股東的過分保護)可能會損害企業家的冒險精神(FFG,2001)。美國著名的企業史學家錢德勒教授(1977)指出:以管理層級制代替市場調節的多單位現代工商企業的存在,乃是現代社會的現象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生產力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以及制度的完善,分工和專業化的相互促進,使得大量生產和大量分配與交換,成為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對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所需的高額流量所需的協調工作,需要專業的經營和管理人員專門負責。這就造成了社會對企業家階層的客觀需要。經營管理型的企業家隊伍對于企業集團的穩定和發展,以及社會生產的順利進行非常重要。另一種類型的企業家(創業型企業家),則對社會創新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張軍,2001)。對于企業的發展壯大而言,管理型企業家是更重要的。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多和大規模生產技術的發展,任何行業中一線生產人員的比重都趨于下降,協調通過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市場間高通過流量工作的經理人員卻大量增加,并且在現代工商企業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為使經理人員努力工作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以及分配給經理人員部分剩余索取權(如股票期權)的激勵形式等現代公司治理模式得到大發展。企業所有者(股東)日益且越來越普遍地將企業看作是一個其取得收入來源的場所,而并不是其工作的場所,即越來越多地并不直接干預企業的日常經營。多單位的工商企業在規模和多元化方面越發展,其協調高額流量所需的技能也就越來越專業化,專業化技能的要求使得經理這一職業變得越來越具專業性和職業化。當經理變成職業經理并且越來越職業化時,企業的管理就和它的所有權分割了開來。企業的所有者也就將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和未來的計劃工作交由職業經理來負責。職業經理在企業的日常經營決策中逐漸取得了支配地位。職業經理的職業沖動本能(使自己服務企業的利潤成長、規模擴大以及獲得成功)構成了企業持續成長的強大動力,促進了企業的不斷成長。現代企業的這種發展模式,錢德勒(1977)稱之為經理資本主義,并指出經理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一種歷史趨勢。

        與經理資本主義相對的是家族資本主義和金融資本主義。家族資本主義是指企業的創建者及其家族對企業保持直接控制的企業。家族資本主義往往集中在可通過內源融資實現持續成長的行業里面。這些行業里企業僅靠內部經營產生的資金,就可以實現企業的成長。這可能是由于該行業市場競爭不激烈,或市場規模擴張不快,或企業能夠產生足夠的利潤、使得企業對外部融資的依賴很小,因此家族及企業創始人一直能保持對企業的控制,并保持了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隨著支薪經理的職業化和對經營管理技能要求的提高,企業創建人或其家族也越來越地開始聘用非本家族人員擔任經理,從事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資本和企業家才能獨立分布的客觀狀況,使得家族資本主義也朝著經理資本主義發展。當然,家族成員本身也可成為職業的、專職的高薪主管,且在家族內外人員擁有相差不多才能的情況下,家族成員更會成為經營者。金融資本主義則大多存在于依賴外部融資實現成長行業的企業當中。在這些行業中的企業里面,為企業融通資金的金融家,對企業的經營、決策有很大影響。這些金融家通過擔任董事或直接派駐經理等各種方式,直接控制了企業,故而稱金融資本主義。隨著支薪經理的職業化,金融資本主義也日益向著經理資本主義發展。

        在20世紀80年代的并購中,杠桿收購在公司融資領域和公司治理領域兩個方面使西方國家經濟發生了重大革命。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調整、管理權變更等行為的頻繁發生,改變了一般企業對企業債務、治理機制和公司價值的看法:金融結構對公司價值有很大影響,對公司的價值創造很重要;管理層收購使經理利益和股東利益緊密結合等。資本市場上活躍的并購行為被認為能有效克服經理資本主義下,公司治理機制中廣泛存在的委托——問題,通過使經理利益和所有者利益的結合使經理行為能充分符合股東的利益。這樣,資本市場的發展給金融資本主義帶來了新興活力,帶來了金融資本主義的復興,稱之為新金融資本主義。但是,新金融資本注意并沒有改變經理資本主義的領導地位,新金融資本主義只是改進了經理型公司的治理機制。在新金融資本主義的影響下,經理的報酬開始更多地與股權的績效相掛鉤。

        經理資本主義作為資本主義和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客觀趨勢,也為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的狀況提供了一項微觀解釋基礎。日本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特點是法人相互持股,控制企業股權的主要是法人(主要是金融機構和公司)。據有關方面在1990年對日本410家公司的統計,企業集團內法人之間持股的比例甚高,內部持股占總股份的30%-90%,金融機構持股占總股份的46%。日本公司間法人交叉持股的狀況,使得股票流動性低。法人股東的持股行為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持股的目的不在于獲得股票投資收益,更不在于獲得波動收益,而在于加強企業間關系,增強雙方間的業務合作。因此,法人持股較少投機性,即使公司經營不佳,也不輕易出售股票。日本公司的這種股份結構,使得持股人(金融家和外部法人公司)對企業的經營情況甚為關心,持股人通常直接支配著企業的日常經營。因此,日本的資本主義較多的是金融資本主義和家族(法人)資本主義。日本這種非經理資本主義的狀況,在世界經濟迅速發展,日本企業面臨的市場較寬時,可以生存和發展;當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放慢,日本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加劇時,其劣勢就會顯現。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正是經理資本主義勝過金融資本主義和家族資本主義的表現。

        三、企業集團受經理資本主義影響的演變趨勢

        經理資本主義的發展并沒有改變資本雇傭勞動這一日常經濟現象。資本雇傭勞動的原因在于資本和企業家才能的不對稱分布、資本對勞動有關經營能力信息顯示的優勢以及經營者對經營成果的重要影響(張維迎,1995)。相反,經理資本主義正是資本雇傭勞動這一內在規律發展的必然結果。企業集團類型的演進,同樣也必需遵循經理資本主義發展這一終極標的。因此,哪種集團類型更符合經理資本主義、更適合經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集團類型組織形式的競爭中,該集團類型就會勝出。其它類型的組織形式,最終會朝著這一形式轉變。下面依次就目前我國存在的4種企業集團類型與經理資本主義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1.投資控股公司。投資控股公司具有高長期投資比和低相對收入比重組合。這類公司集團本部自身經營業務較小,公司總部常設置有獨立的控制機構,專門負責對集團整體運行的統一指揮和協調。這種類型企業集團內核心企業和公司集團的領導班子是分開設置的,集團和核心企業“兩套班子、兩塊牌子”。投資控股公司的控制機構(母公司)通過股權聯系實現對集團內所屬企業的控制。一般說來,所有權控制是諸多控制方式中,控制力最強的一種手段。由于總公司本級無多少經營業務,控制機構對于下屬公司經營狀況的關切度特別高。這種高強度的關心常常導致總公司對下屬企業經營的直接干預。因此,除了融資行為對企業集團影響特別巨大的行業,獨立的控制機構專門集中于融資行為而較少直接控制下屬經營之外,其它行業中企業集團實行這種類型的組織形式,通常和經理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不符,現實經濟中的表現就是極有可能爆發母子公司間的沖突和危機。如同為全球飲料界兩大巨頭的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從它們在中國投資策略的市場表現看,百事可樂由于過分強調通過股權優勢實現對合資企業的更多控制,其內外關系處理和市場表現,與可口可樂相比,就大相徑庭,要遜色得多。

        2.經營投資公司。經營投資公司長期投資比和相對收入比重的組合特征是雙高。該類型企業集團集團公司本部經營收入所占比重較大。這類公司同常是集團控制機構和核心企業合二為一,即總公司和核心企業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企業集團的領導班子和職能機構依托于核心企業,不存在于核心企業之外的集團領導班子和職能機構。由于總公司控制機構本身兼有本級經營業務,因此總公司對下屬公司會較多地關心最終投資結果,而較少直接插手所控制企業的經營。另外,經營投資公司常常出于生產性目的而建立,即核心企業為獲得穩定的原料來源和控制銷售渠道,而向上、向下進行合并或投資參股和控股。而投資控股公司通常是防御性的,即集團公司控制不同企業是為了控制市場,壓抑過度競爭,因而母公司對所屬公司的干預動機也較強。可見,經營投資公司這種集團類型的發展,較好地符合了經理資本主義發展的方向。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投資策略的成功(相比于百事可樂),從另一個方面講,也是經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勝利。

        3.經營開發公司。這種類型企業集團長期投資比例和相對收入比重的組合特征是雙低。出于這種矛盾組合的原因,如不考慮會計記錄上的差錯(即假設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真實的反映了企業經營情況,排除人為干擾和有意調整記錄的行為,如出于回避“對外長期投資不得超過公司凈資產的50%”的法律規定等),則這種類型企業集團的出現很可能是由于企業集團剛處于組建期,核心企業或總公司本級業務經營尚未正常開展。或者集團調整了經營方向,由原來投資巨大、經營回收期長的行業開始向“短、平、快”的行業、項目轉移,且這些“速效”項目開始產生收益。因此,該類型的企業集團只能是發展過程中的過渡狀態,隨著集團經營的進展,它必定會轉變,必定會向其它集團組織形式轉變。

        4.經營發展公司。經營發展公司營業比和投資比的組合特征是較高的相對收入比重和較低的長期投資比。該類型企業集團總公司的營業收入比重基本與投資一致。與經營投資公司相似,這類公司的集團控制機構和核心企業通常是合二為一的。經營投資公司高投資比的同時卻擁有高營業比重,其原因是投資不構成對被投資企業的控制,因而被投資企業的收入并不并入集團公司報表,否則就只能是投資收益不佳這樣一種可能,而此種情況下,集團公司是不可能持久的。可見,經營發展公司低比重投資通常也支配著被投資公司。經營發展公司的控制班子同樣由于身兼核心企業(總公司本級經營單位)的經營任務,所以通常也較少對子公司直接干預,故而也符合經理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經營發展公司通常還涉及多元化經營,即相關公司為了獲得公司集團的品牌和聲譽,通常加入某一集團,而集團也僅在有損集團整體利益時,才對加入企業實施影響和控制,這樣非相關企業在經營上保持有較大獨立性,不至由于規模過大而引起信息不對稱,從而產生控制和激勵的嚴重問題。

        從以上分析可知,在4種類型的企業集團中,經營開發公司是不穩定的,其它3種不同的集團類型都適應了不同情況下,經理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在企業集團相對專業化或相關多元化的情況下,即企業發展行業相對集中且關聯程度較高時,采用經營投資公司的集團組織形式,將有助于獲得成功。當企業集團實行多元化發展道路時,經營發展公司的集團組織形式將是較佳選擇。當集團內部的資金安排和財務交往更為重要時,類似混合聯合公司的投資控股公司組織形態將是必然選擇。隨著企業規模的發展壯大,資本積聚和多元化發展,資本流動和財務安排在集團內的重要性會上升。因此,投資控股公司是企業集團發展到大型規模化階段的必然產物。這與西方國家企業集團類型發展的歷程相似。

        四、經理資本主義的發展影響企業集團發展的主要因素

        綜上,由于經理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影響企業集團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1.公司治理結構。經理資本主義發展隱含的一個前提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即不存在因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而造成的激勵等“委托——”問題。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將有助于經理資本主義發展。公司治理機構的不完善,將影響經理資本主義優勢的發揮。正是由于當前國內外廣泛而普遍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公司治理結構問題,影響了當前經理資本主義的發展,并進而影響了企業集團組織結構的演變。

        2.市場環境。錢德勒(1977)指出,經理資本主義之所以在美國首先興起,是由于美國市場的巨大和同質性,且發展迅速。迅速發展的、同質的、高度開放的市場,不僅促進了大量生產、集中分配和大量銷售經營模式的興起,而且促進了經理資本主義的發展。克恩和哈南(Keun.L and D.hahn,1999)在比較了中韓企業集團差異后指出,由于韓國企業集團面臨的市場壓力主要來自國際市場,因政府的保護國內市場對韓國企業的影響幾乎不產生任何壓力,伴隨國際市場的擴張,韓國企業集團可以較多地實行多元化;中國企業面臨的國內壓力較大,走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其經營的難度要大得多,成功的可能性也較少。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使中國企業集團更多地采用了專業化的發展模式。因此,市場環境是影響企業集團類型的一個不可忽視因素。

        3.政策法律環境。政策法律環境直接影響了企業集團類型的選擇。各國有關反壟斷的相關規定,對企業長期投資的限制,行業準入的管理等等,都直接約束著企業的經營行為,直接影響了企業集團的組織結構和形態。政策法律環境因素還通過影響一國社會經濟的運行機制,通過影響一國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程度和企業面臨的外部市場環境情況,間接影響了集團類型演進和發展。

        第8篇: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范文

        本文主要以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視角,全面探析了天職觀與西歐資本主義產生的關系,主要探討了天職觀對西歐資本主義產生及興起的影響。最先闡述了天職觀的由來及發展過程,接著研究了天職觀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內在聯系,分別從精神、物質以及政治的維度進行巧妙的分析。通過以上的論述,筆者亦頗有感悟,遂就自我視角,對天職觀念進行進一步解讀,將文章的主旨進一步升華,由此得出結論并給予現今國內就業問題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理論支撐。

        一、關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天職觀”之解讀

        (一)“天職觀”的由來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主要探討了一個民族精神文化氣質與其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期間的因果存在與發展脈絡大致為:歐洲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其核心內容為將基督教徒對上帝的“因行稱義”轉變為“因信稱義”,即教徒與上帝的溝通、神圣感應無須歷經教階制度和繁文縟節,只要心中有上帝的存在,信仰便自在心中;而如何獲得上帝的榮耀,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賺錢,認為“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責任,而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違犯其規范被認為是忘記責任”;賺錢是一種美德,能力的體現,這便為天職觀。天職觀是新教倫理的本質內涵,是資本主義文化的構成基礎。

        (二)“天職觀”的發展歷程

        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可謂是西方理性主義發展精神要素的重要轉折點,其主要包括兩個分支,即德國的路德宗與北歐的加爾文宗。在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初期,認為職業即從事生產勞動獲得財富的世俗行為它只是人體自身的事情,無所謂好壞,在道德上屬中性范疇。此后,隨著其宗教改革運動不斷深化并抨擊天主教徒對“福音書的曲解”,認為天主教徒寄幸福于來世的思想是消極、逃避的,應將履行職業勞動看作是信仰上帝的一種外部表現,提出追求現世的財富積累。誠然,這種思想的轉變難能可貴,但也僅是從形式上獲得教會的認可,并沒有形成職業觀念與資本主義精神。其后,北歐的加爾文對基督教進行了進一步改革,使其形成職業觀念。加爾文宗的宗教改革究其根本為世俗禁欲主義,提出“預定論”思想,即將教徒劃分為棄民與選民。認為一個人現時的成功與否,主要通過商業競爭來體現,基督教徒的社會活動完全是為了榮耀上帝。天職在道德上是善的體現,是獲得上帝恩寵,成為選民的唯一手段。因此,教徒只有拼命工作,方可獲得上帝恩寵進而成為“選民”。社會各階層包括資本家、工人都將生活重心擱置到生產當中來。如此行為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蓬勃、有序的發展。對于加爾文宗教改革的精神內涵,筆者給予充分肯定,因其將人之本性與教規教條合理結合,將目的與手段相統一,用狂熱的宗教信仰為資本主義商業意識提供精神支持,這種宗教領域的精神原動力從很大程度上為資本主義大發展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且加爾文所言的“禁欲主義”并非純粹的無為,而是在合理的維度內惜時、節儉、謹慎,體現為制度化、效率化的管理,而這正是資本主義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天職觀念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內在關聯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韋伯認為資本主義興業興趣與人們在世俗經濟活動上的成功與基督教新教背景存在著某種關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新教在教義內在機理方面不同于天主教的最大區別在于,在宗教虔誠、苦修來世、禁欲主義的教規教條基礎上,新教倫理卻在各個維度體現了積極進取、艱苦創業、井然有序的資本主義精神它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大繁榮。究其根本,天職觀念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內在關系起了很大的作用,而這種作用往往不僅僅只體現在精神層面,在物質、政治維度也會有所體現。

        (一)精神維度

        以“天職觀”為核心內容的新教倫理與以惜時、勤奮、信譽、節儉、公正為主要構成的資本主義精神在精神維度中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進一步講也可稱之為相互作用的關系。新教倫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領域的思想導向,一種心理驅動力的支撐為資本主義的世俗經濟活動提供了合理性與合法性,使資本主義精神得到道德認同感;而資本主義精神在實際生產生活中所衍生出的系統、合理、體制化管理亦從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現代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運營的平穩進行。除此之外,韋伯提出,新教徒認為資本的積累是順從上帝的意愿,而不合理地浪費揮霍,會使上帝對其恩寵喪失。

        (二)物質維度

        新教倫理中天職觀的本質概念“以賺錢為美德”并非享受現世物質快樂,而是一種更具特殊性質的“禁欲主義”,即禁止無計劃、無條理、過度的經濟行為;并不是禁止經濟行為,而是在理性維度內進行系統安排、井井有條、格式化管理、合理預算的經濟行為。這種新教入世禁欲主義倫理不僅為資本主義企業家提供了合理、有說服力的道德能量和心理驅動力,在經濟發展、運營管理方面也起著實際作用:嚴謹、理性、條理分明的管理模式提高了經濟運行、企業管理中的生產效率;合理地運用資源、精確資本投入有利于企業擴大再生產。在現代市場經濟秩序中,只要干得合法,賺錢就是職業美德和能力的結果與表現。眾所周知,韋伯在世界學術范圍內并不僅僅作為一位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更是作為一位經濟學家在更宏觀的領域里廣泛地影響著學術、社會等各個領域。正因為韋伯將各個學術領域的相關內容融會貫通,方能提出具有獨具特色的見解。正是因為宗教改革所產生的獨特的新教倫理,才擁有與之相適應的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方可蓬勃發展,出現譬如股票、債券、基金、期貨等各種經濟概念。

        (三)政治維度

        天職觀念在政治方面為資本主義存在的合法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各個階級,包括資產階級、無產階級、資本家與工人。資本所有者通過經營獲取財富從而得到榮耀;工人階級認為成為資本家理想的工人便可完成世俗活動的使命。天職觀念滲入至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使剝削與被剝削合理化,變為道德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

        三、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關系的質疑

        (一)資本主義精神的來源究竟為何

        關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內在聯系,馬克斯?韋伯更多的是從唯心主義的角度出發來加以探討的。他認為,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促成了新教誕生,新教通過“因信稱義”的核心思想形成了一大批積極入世,欲通過世俗經濟活動來成為上帝“選民”的新教徒,在意識形態中形成“天職觀”;這種積極入世、禁欲主義的精神在實際生產生活中變現為惜時、誠實、節儉、理性等各種美德,這些德行逐漸演化為一個社會階層的精神氣質,即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精神在觀念中的積極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然而,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一個最重要的中心點便是論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依據唯物主義歷史觀,我們所能接受的便是,促進資本主義真正得以發展的是工業革命、新興技術、生產力的大發展。筆者認為,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來看,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其發展使階級關系不斷深化,資產階級興起,涌現出一大批資本家。資本所有者為獲取更大的利益,在從事資本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為與獲得更多的利潤目標相適應,形成一些美德,即資本主義精神。由此,筆者認為,資本主義興起的原因并非始源于宗教改革,而是在存在、物質層面,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息息相關。

        (二)研究“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關系的方法論的質疑

        韋伯在探討“資本主義”及“資本主義精神”產生的前因后果中,僅從“宗教”這一維度出發,將線索主題完全歸結于“新教徒”,忽視了非新教徒這一主體在資本主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及理性主義精神的萌芽是一脈相承的,16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上半葉歐洲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也從很大程度上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一定的催化作用。深刻的文學作品、絢麗的藝術工藝、揚棄的政治觀點、走在時代思想前列的哲學作品……人們開始重視生活,凸顯自身的生活才智,反對消極避世、無為的生活態度。而韋伯從很大程度上將西歐資本主義這些精神完全歸結于“新教徒”,歸結于宗教改革,忽視了在文藝復興運動中,道德、政治、藝術、客觀因素對于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影響。

        四、“天職觀”對當代中國就業問題的啟示

        第9篇: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范文

         

        20世紀中后期,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的發展和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推進下,政府降低了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支出,迫使大學不得不調整自身的角色職能,通過在周圍環境中尋求其他的資源以降低對政府的依賴,幫助自身在新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下去。國外學者希拉·斯勞特,拉里·萊斯利將大學及其教師為確保外部資金而無可避免地參與市場活動或具有市場特點的活動稱為“學術資本主義”[1]。在學術資本主義背景下,探索大學呈現的新特點,深入了解這些特點,分析其為創業教育的開展提供的機遇和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一、學術資本主義——大學創業教育的孕育土壤

         

        學術資本主義背景下,知識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僅在學科、專業和學術網絡中流動的模式,成為了需要被轉換成產品或服務的原材料。大學是知識生產和創造的“工廠”,擁有豐富的可轉讓知識,市場化的活動使得這些知識在校內外有了更廣泛的流動,形成了新的知識流。大學將知識以專利的方式轉讓,或成立公司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產品與服務,以此獲得資本利益的過程,正是大學參與創業活動的過程。在學術資本主義浪潮中,大學不再是閉門造車的“象牙塔”,而是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將學術原則與學術資本主義精神相結合,更多的走進市場,參與市場活動,像企業一樣運作,為大學師生營造創業氛圍。大學教師也開始了由“學者”向“創業者”角色的轉變,成為大學創業活動的先行者。筆者認為,在大學受學術資本主義影響的同時,創業教育已經出現并顯示了學術資本主義滲透到高等教育的學習過程,學術資本主義為大學創業教育提供了組織源泉,是大學創業教育的孕育土壤。

         

        二、學術資本主義環境下大學創業教育面臨的機遇

         

        1.學術資本——大學創業教育的優勢資本。學術資本指個人所具備的學識、才干、技能和資歷,是由教育、知識、能力和學術經驗等積淀而成的典型的文化資本[2]。創業教育是在知識和知識創新成為資本的社會環境下,通過將高校知識,技術產品進行擴展以延伸大學服務功能,利用其學術資源優勢,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教育活動。由此看來,學術資本主義浪潮中的“知識資本”為大學創業教育提供了“資本”基礎。“知識資本化”的過程改變了大學的角色,使大學與市場的對話日趨頻繁,知識不再是高居于象牙塔中的“純知識”,知識資本通過在大學和市場間的流動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這種新的知識流推動了大學的創業活動,并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的教育。在新的知識流網絡下,知識成為大學參與創業行為的最重要資本,很多高校開始把創業教育整合到大學課程體系,提供創業專業知識教育。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開始把自我獲得的知識視為資本資源,并積極把握機會利用這些資源為自己的創業做準備。在學術資本化的過程中,大學應充分利用學術資本主義背景下的新知識流,敏銳地把握機會,在高新技術領域實現對知識經濟價值的有效利用,開展技術含量高的創業活動和創業教育。

         

        2.教師角色轉變——大學創業教育的人力資源。學術資本主義不再以傳統的學術邏輯為根基,而是以市場邏輯為依據全面衡量、要求和評價大學和大學教師。這就要求身處其中的大學教師開始由“學者”向“創業者”的角色轉變,教師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學術成為了其創業資本,通過專利成果的轉讓和企業任職等方式參與創業活動。這一角色轉變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大學創業教育,為大學創業教育提供了新的機會,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幫助學生參與其學術成果的創造和轉讓過程,使學生深入體會學術創業過程。(2)為創業教育提供外部信息網絡支持。學術資本主義環境下的大學教師很多在企業擔任顧問等職位,對于市場化的參與更豐富,對于市場導向的把握也更準確,這對于高校學術的創業指導更能提出實際的、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加強外部信息網絡。(3)有利于增加校企合作機會,營造大學創業氛圍。對教師而言,大學不止是單純的學術組織,也是創業的營利性機構,高校可以通過校辦企業聘請大學教師,為教師開展校企項目,為學生提供創業機會和環境。總而言之,對于大學教師的身份轉換,高校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學科研人員這一創業先行者身份及其所持有的學術資本,在繼承大學學術自由與自治的傳統上,致力于學術發展,為大學創業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和師資力量。

         

        3.組織多樣化——大學創業教育的組織保障。組織的多樣化主要是從大學內部組織和外部組織兩個方面闡述。學術資本主義背景下,大學與市場的界限日趨模糊,大學越來越像是一個混合的、復雜的經濟組織。為協調大學與經濟社會的關系,促進師生的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大學紛紛建立了相應的間隙組織,為創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創業教育中心、知識產權辦公室、技術轉移中心、企業孵化器等組織機構在大學應運而生,對創業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創業教育中心為學生創業活動的全過程提供咨詢和服務;知識產權辦公室負責高校師生的專利和許可方面的事務管理;技術轉移中心幫助師生有效地把科技成果進行轉化;企業孵化器為還是雛形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從而降低創業者的創業成本和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3]。另一方面,作為學術資本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校外中介組織則通過協調大學、非營利部門和私有部門之間的關系,為大學創業教育構建了完善的社會網絡,建立了政府、高校、企業三者的協作互動機制,促進了知識生產和應用,為創業教育提供資金支持和智力支持。例如基金會等機構為創業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資金,資助大學創業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并提供資金幫助教師開發創業教育課程,推動大學創業教育的發展和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社會上一些中小企業也參與到大學創業教育,為有創業需要和準備創業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個人咨詢,提高學生創業的可能性和成功率。

         

        三、學術資本主義環境下大學創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1.學術傳統的堅守。創業的最終目的是創造出經濟價值或社會價值,這與學術資本主義中追求學術資本化、利益化的目標是一致的,但這卻對追求學術自由的大學傳統提出了挑戰。在學術資本主義浪潮中,大學不能一味以追求資本而進行創業教育,更要學術自守。大學的永恒使命是創造純粹知識,追求公共性利益而非私人收益。在創業教育過程中,大學要認清自身定位,將有限的資源用在為核心使命服務的行動上,堅守高等教育的底線,遵循大學自身發展邏輯,超越公司文化中的大學,走進知識社會中的大學,而不要成為企業化的大學。在學術資本主義浪潮下,大學重要的是接納學術資本化作為一種趨勢的合理性,充分利用其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優勢,確定“學術”與“資本”的界限,不能一味追求資本利益。要秉承“應用研究不能代替基礎研究,職業訓練不能代替通識教育,科學專利不能代替公共傳播”[4]的信念,對學生進行超越經濟價值的創業教育。

         

        2.專業化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大學要完成創業教育內容,實現創業教育目標,就需要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業教育教師隊伍,這也是保證創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目前,參與學術資本主義的教師是大學創業教育師資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并沒有專業化的創業教育師資團隊。一方面,這些教師主要是通過市場化活動實踐參與創業教育,缺乏充實完善的創業教育知識結構體系,在學校層面,創業教育課程還未納入到全體教師的培養規劃中,教師的創業教育意識和創業教育知識的培養是大學面臨的一大挑戰;另一方面,在學術資本主義浪潮下,應用學科比基礎學科更多的參與到市場,為創業教育提供更多機會,大學教師如何打破學科壁壘,在創業教育中融合應用學科和基礎學科,加強學科對話,交流創業教育經驗,是大學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另一挑戰。

         

        3.校內外組織協調管理,避免“企業化”傾向。在學術資本主義過程中,為了適應復雜化的市場活動,大學內外部出現了協調各部門的間隙組織和中介組織,大學變成了日益復雜的經濟體,其管理也開始呈現行政化和企業化特點。這要求參與市場管理的高校職能部門引進校外專業管理人才并提升其相應的管理能力,以期能促進各組織的合作與發展。同時,大學在管理過程中要堅持其教育使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認清大學和企業界之間的界限,根據大學自身發展規律組織各部門關系,避免成為一味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化”大學,從而保證大學創業生態環境的穩定發展。

         

        學術資本主義這一現象或浪潮已經不可避免的對高校,教師、學生,甚至整個學術界造成輿論影響,某種程度上,學術資本主義為大學創業教育的出現和發展提供了機會。在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大學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學術資本主義為創業教育提供的學術資本、人力資本和環境支持。另一方面,大學如何在堅守傳統大學理念的同時,適應自身在市場化過程中的角色轉變,規避資本化的利益導向,提升創業教育師資力量,協調各組織部門關系,實現創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是大學面臨的重要挑戰。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在线中文字幕不卡 | 中国Av网站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AV制服丝袜综合 | 五月婷婷婷综合色 | 中国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