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陶瓷藝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一路走來,從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歷經早期的黑陶,半坡、廟底溝、馬家窯、半山、馬廠的彩陶文化,秦代的陶塑,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唐代的唐三彩,宋代的“六大窯系”,元青花與清代的琺瑯彩等。不同朝代的陶瓷藝術風格迥異并大放異彩,在中國傳統文化別是傳統工藝美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不但在傳統文化上為中國添彩,在經濟上也是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絲綢之路”的主要貿易貨物。
二、傳統陶瓷的藝術形式
中國傳統陶瓷的藝術形式主要表現在陶瓷的造型樣式和裝飾紋樣兩方面。中國傳統陶瓷有著自身獨特的整體風貌和各個歷史時期及地區的風格特點,有著新穎的形式和特定的藝術內涵,在世界陶瓷藝術發展史上擁有一致的贊譽和高度的評價。陶瓷藝術的本質特征體現在陶瓷造型和陶瓷裝飾上,二者完整地展現了陶瓷藝術的審美價值。
1.陶瓷造型陶瓷造型的“造型”一詞主要指陶瓷器物的形態和樣式,與廣義的“造型”有所區別,特指具有一定抽象特征的陶瓷器型。在中國傳統陶瓷中,各種不同的造型因時代、地域以及生活需要而形成。它們包含著生活美學、生活意蘊、生活習俗,滲透著創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適應,并“物化”為具體的陶瓷造型形態。正因為如此,陶瓷造型是制陶人的藝術思想和文化修養的載體,也是某一時期文化特征的載體,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中國傳統陶瓷造型從模擬開始,進而發展為象形取意的方法,通過長期延續和演變創造了許多優秀的陶瓷造型。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的長處在于能夠借助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形態以及人工的各種器物形態和樣式的啟發,發揮想象、開展構思,創造有別于“原型”的優美的陶瓷造型,甚至比“原型”更為美好、更為動人、更具特點;在完成造型的象形取意過程中不受“原型”的限制,而是根據所創造的陶瓷器物的特點,充分發揮作者的創造性,把個人對“原型”的觀察、理解、感受、愛好表現出來。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在我國傳統陶瓷藝術發展的很長時期內一直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方法,貫穿于各個不同時期的陶瓷藝術制作中。雖然在某些時候會有所調整和突破,但基本制作方法離不開象形取意這一制作理念。象形取意首當其沖的是漢字,中國漢字是最具代表的象形文字,制陶者在制陶過程中會將陶瓷器型與漢字匹配,以此區別其形態特點。如“由”字形的天球瓶、油錘瓶、玉壺春式瓶等,“甲”字形的梅瓶、雞腿壇等,“申”字形的橄欖尊、柳葉瓶、萊菔尊、鏈子觀音瓶等,大都是根據造型的大致輪廓、主體部分所處的位置與某字形相像而加以區分的。如果從深層的造型觀念來分析,漢字的造字原則在一定程度上與陶瓷的造型方法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存在所謂的“通而同之”的造型意識。中國傳統陶瓷造型的名稱更明確地反映著這種象形取意的造型意識,如蒲錘瓶、石榴尊、葫蘆瓶、馬蹄尊、蒜頭瓶、紙錘瓶、燈籠罐、角簍罐等陶瓷造型樣式,都是以自然形態或者其他器物造型為基礎加以概括、變形、轉化而形成的。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是優秀的傳統,與國外陶瓷造型相比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含蓄、豐富,更富于情感表現,展示的是詩意的韻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2.陶瓷紋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幾何印紋陶,常見的紋樣有水波紋、米字紋、回字紋、方格紋、編織紋、云雷紋等幾十種。商代有饕餮紋、方格紋、回紋等。戰國時期有云紋、花瓣紋、鳥獸紋。六朝有鋪首紋、聯珠紋、蓮花紋、忍冬紋等。宋代陶瓷的裝飾方法多種多樣,有刻花、印花、繡花、畫花等多種,刻花、印花是傳統方法,繡花則是用針刺出花紋,畫花則為后來的繪瓷開創了新紀元;宋瓷的裝飾題材喜用折枝花以及飛鳥蟲魚,紋樣秀麗、線條流暢,規矩的幾何紋很少,體現了清新、典雅的藝術特色。明代,我國陶瓷工藝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果說在明代以前我國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為主,明代以后則主要是白瓷。白瓷的發展為陶瓷工藝的裝飾開辟了廣闊的新天地,唐宋時期普遍采用的刻花、劃花、印花等方法已經逐漸衰落;畫花的裝飾方法主要是青花、五彩等,成了陶瓷的主要裝飾方法。
三、在現代海報設計中應用傳統陶瓷造型和紋樣的實例
1.陳幼堅先生與他的羅漢式瓷碗陳幼堅先生設計的海報作品《民以食為天》,其作品元素選自中國傳統飲食工具筷子和端莊的羅漢式瓷碗造型。設計表現形式采用正負形構成,為了更好地凸顯羅漢式瓷碗這一傳統造型而將筷子密集化處理,密集的中國筷子款式多樣,不但有傳統木筷、竹筷,還有現代的不銹鋼筷子等。圍繞著一口碗,留白的處理手法一下子抓住了所有觀眾的眼睛,把所有的視線都集中于一口瓷碗上,而這一空碗形象很好地體現了設計師的設計意圖,深化了主題“民以食為天”。密集多樣的筷子正映射出中國現實社會中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對于一個現代社會問題,陳幼堅先生采用幾千年來一直沿用的傳統材料,利用現代設計手法精彩地展現出來。碗的選擇更加說明設計師對傳統文化要有深度的學習和了解,如此才能恰如其分地在現代設計中發揮傳統素材所蘊含的傳統人文精神。
2.趙清先生與他的青花瓷趙清先生的海報作品《在中國》很直白地給人留下“中國”的概念。同樣的正負形構成處理,同樣的傳統陶瓷器物,趙清先生選用的“申”字形青花瓷,且不考慮與青花瓷里負形“CHINA”一詞有何隱喻,就曲線優美的“申”字形瓷器造型加上以制作精良著稱的青花瓷,直觀上就為觀者展示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精美和令人著迷的傳統文化精神。趙清先生的作品又一次把“陶瓷”推上了當代文化的海報設計前沿。
3.何見平先生的《中國》何見平先生的《中國》擁有傳統書法造型和中國風景畫的設計元素,其中同樣離不開蘊含大量傳統文化精神的陶瓷。圓潤的筆觸內含青花的云氣紋,使作者的設計意圖傳達得更含蓄。作品中國畫梅花的意味或許更多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委婉的視覺傳達。這是一件優秀的后現代設計作品,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提醒我們在當下的現代社會生活中面對中國傳統文化問題時需要謹慎處理。
4.杭春暉先生的《蘋果電腦標志》2003年靳埭強先生就任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一職后大力倡導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特別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問題努力探究,因此就有了2004年的“靳埭強全球華人大學生平面設計大賽”這一隆重賽事,此賽事后來成為中國大學生平面設計的重要大賽之一,是一個有益于整個華人設計界的教育和學習平臺,而這一年的主題恰恰就是“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結合”。此賽事最高獎項“未來設計師大獎”由當時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的杭春暉先生的海報作品《蘋果電腦標志》獲得。這件烙印明顯的后現代作品表達是現代科技在成為主流文化的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融合以及給人們帶來的新思考,或許也更想說明現代科技文明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新形式的繼承和發展。用蘋果電腦公司標志作為主要圖案在圖形處理上沒有什么新穎獨特的手法,只不過把標志主體部分換成了代表我國璀璨傳統文化的青花瓷圖案,那片藍色的葉子最耐人尋味。作品最終傳達出的是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深厚傳統文化的國家在現代科技面前正生發出新的嫩葉,完美地演繹了此次大賽的主題思想,獲得“未來設計師大獎”當之無愧。
四、結語
從一團粘土到精致、富有藝術審美的造型工藝品,陶瓷技術的不斷完善和中國文化的發育同時對其產生了深遠影響。陶瓷雕塑主要通過紋飾、色彩、造型來體現藝術概念,因而擁有繪畫性、裝飾性和寫意性三大特點,運用繪畫、雕刻等技藝則加強了其創造力和藝術表現力。造型藝術形態的表達依靠線條來表達各種各樣的主觀和客觀信息。在陶瓷雕塑藝術中也不乏許多線條藝術運用的經典作品,在視覺藝術方面獨具特色,創造了經典而深刻的藝術語言。由于時代背景、觀念、認知等各方面的差異,中國的傳統陶瓷雕塑技藝與現代藝術品在技法和藝術表達方面各有特色。唐、宋時期的陶瓷雕塑具有獨特的代表性和創新性,通過線條藝術的發揮,將中國傳統的民俗民情與陶瓷藝術的樸素氣質有機結合,賦予了作品獨特的藝術情思和東方魅力。
2 線條在造型藝術中的功能
形態是體現各種視覺藝術造型概念的載體,也是實現造型藝術表達的重要工具。在造型藝術中,對形態的認識和理解可分為現實形態和概念形態兩種基本類別。現實形態是指有實實在在可視的形狀、色彩、肌理等屬性特征的形態。概念形態是指拋開現實形態中的各種屬性,以意念感知的抽象形態。無論現實形態或概念形態都可以依據具體形態的知覺特性,分為點、線、面、體四種不同的基本視覺元素。藝術家通過點、線、面、體在空間內的組合,形成了效果各異的藝術形態,構建了豐富的造型語言。而在這其中,線條是具有最豐富、最形象和最多元效果的形態元素,它的運用使得造型藝術品的輪廓、空間、體積、動勢等各種形態語言得到表達,也能夠挖掘出藝術家想要賦予造型藝術品的情感和文化內涵,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形態語匯。從原始人到現代人,從簡單的記號到復雜的藝術創作,隨處可見線條的運用。在古代洞窟壁畫中原始人會使用粗獷的有力的線條來描繪姿態各異 、生動活潑的圖象,為后世留下了具有價值的形象化信息。而作為文明極度發達的現代人,身處客觀世界的所看所想也總是運用線條來描繪。在幼兒在剛學會拿筆時,會下意識地先畫線條,在他們的涂鴉作品中總是看到線的存在,躍動的線條在紙張上恣意馳騁,表達了孩子們一定的心理活動。因此線條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形象且流傳最久遠的創造視覺的表現方法。許多藝術家都是以運用線條為造型手段而取得某種藝術效果,這使得線條成為無論是具體物體抽象化還是抽象物體具體化中皆是最為實用的工具和最有力的手段。
3 線條藝術在陶瓷雕塑中的表達
線條的運用使得藝術表達更富有層次和動感,它以自身的勻直、回環、曲折、斷續、深淺等變化,從某種意義上將具象事物與藝術家的藝術語言產生締結,從而糅合出更具情態的藝術表達。線條的運用和組合可以更好地搭配和豐富繪畫以及雕刻技藝中的色彩、速度、剛柔、明暗特征,有如弦上的音、臺上的舞,生動、直接地將作品的形態、概念、文化構筑成有機體,強調并提升了作品的人文主義精神與素質,更好地配合了東方藝術中多元化的形象藝術表達力。
在陶瓷雕塑藝術中,線條可以體現在作品外在的形態、體積、輪廓等特質,也可以體現在其紋飾當中,對于作品提出了一種精致的、細膩的標準和要求。在光與影的交織下,或者移動過程中,作品的輪廓線、粗細、局部的高線等像音符一般于一件作品中奏合出一曲美妙的音樂。強調了線條美感的再現力和表達能力,為中國陶瓷雕塑的文化底蘊和發展奠定基礎。不同線條的運用和組合對人的視覺影響和情感信號也不同,勻直的線條給人以機械感,精細的線條使作品精致細膩、圓潤的曲線使得作品高雅、曲折的線條使得作品律動。在陶瓷雕塑中,線條也具有較為豐富的審美功能:首先,成型工藝的靈活性使陶藝家可以用多種手法創作現代陶瓷雕塑作品,盤筑的泥條、粘接線等線條在作品中顯現出獨特的線性結構美;其次,豐富的陶瓷釉色在現代陶瓷雕塑的表面往往會產生色階或色相上的對比,顏色的對比產生的線條在光線的作用下會形成若即若離的光影美;再次,現代陶瓷雕塑在火的燒造過程中會形成火痕、裂紋等非人為的線條,這些線條由于超出了創作者的控制而透露出獨特的自然美。這對于作品無疑是創造出了更為深刻的美學價值。
4 傳統和現代線條觀念的差異和聯系
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和傳承,現代陶瓷雕塑藝術與傳統形式相比,注入了更多的現代意識。尤其是受到來自西方等多元化文化的影響和融合,現代陶瓷雕塑藝術和傳統陶瓷雕塑藝術即使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存在著本質的差別,這在線條藝術的表達上也被顯著地體現出來。現代陶瓷雕塑藝術強調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充分解放了泥、火、釉等陶瓷材料本體語言的審美特征,更加強調作者的個人意識和對客觀世界的表達。在作品的塑造過程中,線條的使用不再程式化,增加了更多的偶然性。現代對于線條的精細程度要求更高卻不再敏感,從而增添了作品的寫實性。而在傳統作品中,由于受到繪畫、書法藝術的影響,中國傳統陶瓷雕塑技藝比較注重寫意的效果,通過線條的自由組織,從而表現出作品的氣勢、風骨,賦予其自由的靈魂和獨立的生命力。結合作品的材質,進行創作,傳統陶瓷雕塑體現了社會化的人文主義精神與理念,結合具有東方特色的色彩文化,用線條將作品的氛圍烘托得淋漓盡致。如。如北朝墓出土的陶伎樂俑,利用了自由而不加約束的線條將一個自我陶醉的樂女表現的歡樂而富有情趣,活靈活現,仿佛有生命力般。
5 中國傳統陶瓷雕塑的線條表現力
傳統繪畫和書法中的線條藝術富有東方的寫意特色,強調作品的風骨和意境,對于陶瓷雕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打破了西方雕塑藝術對于體和面作為標準的束縛,使得作品更加有情態和人文素質,是東方美學的代表形式之一。
唐朝具有代表性的陶瓷雕塑當屬唐三彩。其線條流暢而舒逸,圓潤而自由,展現了唐朝富足、安逸、繁榮的社會風貌。使得其作品具有民俗和民情特色,襯托出了唐代浪漫而壯麗的繁榮景象。代表作品如彈唱甬,簡潔而明快的線條塑造了自然和諧的空間視覺,作品形神具備、生動傳神。
宋代乃至明清之后的陶瓷雕塑作品便開始向著精細、繁縟、媚俗的方向延伸。“龍鳳花草,肖其形容,五彩玲瓏”也即成為標準。線條的使用隨著技法的熟練,更富有創新性和傳承性雙重特色。然而中國的傳統陶瓷雕塑始終保持著一種實用主義的樸素情懷,強調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因而富有豐富的民俗情思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
彩陶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可算是最為古老的彩陶圖案,也是陶瓷與繪畫最早的結合。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彩陶雖然所占比例小,但文化與藝術價值很高。其造型、紋樣方面都體現出獨特的裝飾美感。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欣賞品。隨著陶瓷文化的發展,中國畫的繪畫基理不斷滲透到陶瓷繪畫藝術中來,使原始的裝飾圖案逐漸演變成如今的瓷上國畫藝術品。
陶瓷繪畫和中國畫兩者共同遵循著相同的美學思維,在精神意境上存在共同性。也就是說藝術如果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所產生的意境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意境可以極大地展現藝術的美感,它也是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中衡量美的最高標準。它們都是心靈與景物的結晶,比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賴德全在《鄉村疊翠》作品中則是借鑒自然景觀的題材,畫面上的遠山、樹木、農舍,表現一種寧靜的韻律感,展現出一種與世隔絕的隱喻之美,穿紅衣的小女孩為整個作品點燃了生氣,活躍了畫面。這幅粉彩作品與中國畫的相通意境具有將現實生活的美體現在藝術作品上,喚起人們對美的感受。
在繪畫的發展史上可以看出氣韻在中國畫中占有極強的藝術地位,無論在漢唐還是在宋朝,中國畫對氣勢的推崇都被各個時期應用得淋漓盡致,以靜氣、逸氣體現寧靜優雅成為繪畫的主流,比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荊浩的《雪溪圖》等都折射出繪畫對象的內在神韻,將自我的精神反襯到對象中。而陶瓷繪畫雖然與中國畫在工藝和用筆上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并不會影響陶瓷繪畫所表現出的氣韻。此外,陶瓷繪畫帶有民間世俗的娛樂情趣,如作品《天啟青花人物碗》,畫中動態的牛和牛背上的牧童以及頂風冒雨的人,這些物象給觀者帶來了無限趣味和遐想,整個繪畫體現著氣韻生動的審美情結。
中國畫的自然神韻,依靠的是筆墨語言,筆墨語言運用的怎樣從根本上體現出藝術家的個人修養和藝術審美,也就是說,筆墨即精神。中國畫與陶瓷繪畫在筆墨上共同講究古樸淡雅和自然空靈的趣味,它是對萬物體驗后的藝術升華。而陶瓷繪畫在用料用彩的技巧上與中國畫的筆墨用法大致相同,不論是唐代之后的青花分水還是發展至今的粉彩藝術,都可以感受到中畫的筆墨味道,因此,可以說陶瓷繪畫是中國畫延續下新的轉變,將中國畫豐富的筆墨表現力與陶瓷繪畫藝術結合起來,展現出一片新的藝術領域,充分體現出中國畫在陶瓷繪畫中的重要影響。
陶瓷繪畫與中國畫有很多共性,只不過是繪畫顏料和載體的不同以及工藝的不同而已,中國畫在宣紙上以水和國畫顏料甚至是水墨單一色調就能揮筆作畫,而陶瓷裝飾藝術就復雜多了,它需要釉下和釉上彩、顏色釉等單個和多個藝術的結合運用,再經過窯火燒制后再現廬山真面目。哪一道工序出錯便前功盡棄,因此難度可想而知。就以粉彩藝術的操作過程來說;從打圖到拍圖至墨線起稿,正式繪制時定稿叫“升圖”,把描過濃墨的圖樣從瓷器上拍印下來叫“做圖”。接著把印有墨線的圖紙轉拍到要正式繪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圖”,以上繁雜工藝完成后方可繪制,粉彩瓷裝飾畫法上的洗染,就吸取了中國畫中的營養,只不過在工藝上采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彰顯中國畫的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采用的畫法既有嚴整工細刻畫微妙的工筆畫,又有滲入淋漓揮灑、簡潔洗練的寫意畫,對比之下中國畫比陶瓷粉彩繪畫的創作工序就簡單多了。
為什么說,修養好陶瓷繪畫藝術必先修養好中國畫,從這個意義上講,學好中國畫才是陶瓷繪畫藝術的基本功。因此在陶瓷藝術家中,涌現了許多中國畫實力派藝術家,尤其是近代,像“珠山八友”就是明顯的例子。他們把中國畫的藝術修養與技法和陶瓷繪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詩作畫,形成了那個年代陶瓷繪畫藝術的新風貌。王大凡的《淮上漁者》瓷板畫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該作賦詩:“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作品巧妙地運用詩書畫為一體,再現中國以詩作畫的畫風,增強了畫面話外之音。該作描繪的是漁家生活,江中白浪上有一位白發老人,船行到哪里,家也就移到哪里,水面有微風拂過,白發老人釣得一條尺把長的鱸魚,兒孫們更忙著在荻花叢中吹火待煮。他的畫風古樸,用筆細膩,人物臉上髭須都根根可見。構思嚴謹、氣勢灑脫。特別是他能巧妙地把中國畫中的“意興”與陶瓷繪畫有機結合起來,有較深的中國畫藝術感染力。
粉彩是古彩發展而來的,中國畫對古彩線描的影響較為突出,古彩的線描巧妙地融入了中國畫白描的技法,再結合工藝美術的裝飾技巧,使得陶瓷繪畫中的古彩線描風格獨特,渾然天成。古彩的線描方式雖然不像粉彩以圓潤飽滿和柔和秀逸著稱,但它不失古樸典雅之感。陶瓷古彩構圖疏密錯落有致,在古彩裝飾藝術不斷改進的今天,在不失中國畫的基礎上,陶瓷繪畫藝術更加有鑒賞性,突出了別具一格的陶瓷裝飾藝術風格。
青花藝術是再現中國畫的靈魂,對青花藝術影響極為鮮明,中國畫中的水墨畫是傳統繪畫中分離出的一種繪畫形式,與青花水墨畫藝術一脈相承,都是單一色調作畫,具有象征性和自然性,而且與中國畫的筆墨工具有眾多相似之處,因此,很多陶瓷藝術家在陶瓷上繪制青花時,都會受中國水墨繪畫的影響,注重借鑒古今名作中的繪畫特征和線描特點。由于時代文人和審美意志的介入,使得陶瓷繪畫者的素質潛移默化,從而使陶瓷繪畫中的青花成為與中國畫更為親近的一種表現形式,不論是中國畫還是陶瓷繪畫,所表現出的青花繪畫中都體現著繪畫者的感情與生活相結合的精神產物,這種特有的釉下高溫藍色與獨具特色的用筆和渲染造就了青花水墨畫獨特的藝術魅力。
1、練扎實的繪畫功底
中國花鳥畫和陶瓷藝術裝飾同樣都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二者一脈相承。花卉、禽鳥作為自然的象征,無論在繪畫領域,還是在工藝美術領域,都是長盛不衰的題材,陶瓷裝飾藝術也是如此,在陶瓷藝術裝飾中,通過對傳統花鳥的學習有一個良好的文化底蘊與繪畫技巧,對自己今后的藝術創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陶瓷藝術裝飾中,花鳥畫裝飾手段以其自由灑脫、自然,不拘一格的獨特藝術魅力在陶瓷裝飾中獨樹一幟,其鮮明的特色深受人們的喜愛。
中國藝術文化中,國畫寫意花鳥與陶瓷裝飾借鑒繼承著中國傳統繪畫、雕塑及其它藝術寶貴經驗,并以創造意蘊深邃的裝飾藝術為目標。原始陶瓷花鳥裝飾曾產生和促進了繪畫傳統花鳥的生成與發展。花鳥畫成熟后,其引導陶瓷花鳥裝飾走向了繁榮。可見花鳥畫與陶瓷裝飾藝術歷來是相互相承、共同發展的。
2、提高傳統文化底蘊
學習傳統花鳥對自己了解中國的花鳥文化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梅蘭竹菊指:梅花、蘭花、竹、。品質分別是:傲、幽、堅、淡。梅、蘭、竹、菊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詠物詩和文人墨客藝術創作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根源于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共同特點是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一直以來都為中國歷代畫家所愛,清代鄭板橋對竹的喜愛可謂眾所周知,鄭板橋正是偏愛其精神,所以在其作品中通過竹來表達自己堅強人生意志及品質。另有花鳥畫中的飛鳥走獸。王恩懷的《春在自然中》,通過對牡丹的深刻了解,表達出了自己內心的世界。但凡能在中國花鳥畫上取得舉世矚目成績的畫家都是通過對花鳥的贊美而把畫家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大自然的飛鳥走獸中,從而表達自己豐富的內心情感,寄情于物。再如中國已故的陶瓷藝術大師胡獻雅,他在其藝術生涯中以畫會友,廣結翰墨之緣,與潘天壽、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等過從甚密,成為事業上的知己。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在這樣的特殊環境中,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積學致遠,終于躋身于大家行列。觀胡獻雅作品猶如見其真人,作者正是由于對傳統的中國文化底蘊的了解才能在藝術創作時得心應手。
3、豐富表現手法
傳統花鳥在陶瓷繪畫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個成功的陶瓷畫家必須學好傳統花鳥才能使自己的創作不乏單一。如果在創作的時候發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正是由于在傳統花鳥上下的功夫不夠深。隨著時代的轉變,現代陶瓷畫家更新了自己的創作觀念,拓寬了創作題材,榕樹、雜花、田野、蔬菜、水果、珊瑚等在傳統繪畫中不曾出現的對象也成了創作的題材。還有一些畫家從自己畫面裝飾性的要求出發,大膽夸張變形,不受物象自然形態的束縛,但這都必須在具備扎實功底的前提下,才能游刃有余地創作出各種體裁。使內容更加豐富。
現代陶瓷畫家已努力避免陶瓷創作中的模式化,更新了“隨類賦彩”的觀念,改變了以“分染”、“罩染”為基本手段的“三礬九染”的過程,開始吸收西洋畫的用色方法,以統一色調處理畫面,注意黑白、色相、冷暖對比等關系,使畫面豐富又不失統一。與傳統工筆畫家不同的是,現代的陶瓷畫家大多都經過美術院校的學習,汲取了許多西方的繪畫營養,有著堅實的造型基礎和色彩修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寫實再現能力,提高了陶瓷繪畫創作汲取現實生活的視覺能力。再加上對色彩的感悟,促使陶瓷繪畫創作的色彩向現展。
由于現代陶瓷花鳥畫創作在題材內容、表現手法以及工具材料等方面的拓展,使得新的審美境界逐漸形成。以擴展空間來擴大花鳥畫的感染力與表現力,變小情趣為新意境,通過畫面內容觸動心靈,提升觀者的藝術感染力,傳達現代人的審美趣味。例如,景德鎮陶瓷學院副教授羅曉聰先生首創的青花剃花工藝,將如夢如幻的中國鄉村景象表現得生動自然,卻又不乏意境,其作品近年來深得廣大陶瓷收藏家的親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下,在代代相傳的藝術實踐中,陶瓷繪畫創作的花鳥畫取像單純,多為主體描寫。多具詩情化,借助聯想構筑充滿感彩的詩境,以求“畫外有情”。在追求“似”與“真”的前提下,表現對象的生命與特質,令其栩栩如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菊生教授被業界所認知,除了他創作的典型風格外,更重要的是他在陶瓷界首創的“高溫顏色釉裝飾工藝”為藝術陶瓷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李菊生就投入到對高溫顏色釉新技術的研發創作中。20年來,從未停止過創新的步伐。由于失敗率極高,為了攻克這個難題,使五彩斑斕的高溫顏色釉裝飾的藝術作品展現給大眾,他不惜將不完美的試制作品砸碎,變為一堆堆五顏六色的瓦礫。這種技術大大地豐富了陶瓷藝術的裝飾語匯和表現手段,使藝術陶瓷的裝飾效果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花鳥畫與陶瓷裝飾藝術共同發展,相互促 進。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審美欣賞水平越來越高,對寫意花鳥畫與陶瓷藝術作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工筆花鳥畫的語言形式在近幾年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增長,在各國與我國文化藝 術的頻繁交流中已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洋繪畫的沖擊。如何較好地與中國傳統繪畫結合,吸取優良傳統又發展自己的獨立個性已經成為了現代畫家們努力和創新的首要目標。畫家們不僅要延續古代優秀傳統,也要對這一畫種進行創新與開拓,賦予其色彩與形式的獨立審美價值和表現。這些問題使得現代工筆花鳥畫畫家,在對傳統的繼承突破中形成了現代工筆花鳥畫的多元素,為以后陶瓷裝飾畫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石。
關鍵詞:陶瓷雕塑;藝術;趨勢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8-0038-01
一、傳統精神與現代意識相互消長,開拓了中國陶瓷藝術新的繁榮發展的局面
在挖掘傳統陶瓷工藝和藝術精神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這表現在一些絕跡的陶瓷工藝技術失而復得,仿古陶瓷藝術品也達到很高水平。當代陶瓷藝術作者對于傳統的繼承,不僅僅停留在工藝技巧的層面,而重新深入理解傳統精神,更注重在陶瓷藝術創作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領會和自然融人,并且繼續對陶瓷藝術創作產生重要推動。當代陶瓷藝術品在傳統陶瓷藝術的基礎上變化發展,又在發展中開始徹底打破傳統工藝品的范疇,而把陶瓷藝術品看作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作。
二、現代藝術觀念和審美意識的融入,陶瓷藝術品的發展局面有了重大改觀
現代意識和美學精神在陶瓷制作中的體現,對陶瓷的實用功能和藝術功能進行了大膽的“分化”,當代陶瓷藝術品在傳統陶瓷藝術的基礎上變化發展,又在發展中開始徹底打破傳統工藝品的范疇,而把陶瓷藝術品看作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作。陶瓷作為實用品,一般來說需要大眾化、生活化,帶有世俗性,但對于純粹的陶瓷藝術作品來說,則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要有獨創性、特殊性、個人性。使得當代的陶瓷藝術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可以說,陶瓷藝術由傳統的工藝品向純粹的藝術品的過渡有了實質的新進展。
三、陶瓷藝術家個人藝術追求特點,使陶瓷藝術品創作出現“個人化”傾向
專業陶瓷藝術作者不再把陶瓷視為一般器物或工藝品,而視為藝術;陶瓷藝術的生產也不是簡單的“制作”,而視為“創作”,他們利用現代陶瓷原料作為創作材料,竭力去體現自己的藝術觀念。當他們明確地以“藝術”定位自己的陶瓷作品時,這就為陶藝的發展打開了新的極大的發展空間。現代陶瓷藝術由原先的器物或者工藝品變為純粹的陶瓷藝術時,也就為其個人化打開了巨大的空間,拋開實用功能的約束,作者就有了廣闊的自由想象的天地。
四、陶瓷藝術創作回歸自然,使陶瓷藝術品創作更多展示人性
新時期,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生存環境的改變、生活方式的變化,回歸自然、崇尚情趣成為一些都市人的精神追求,在這種社會心理的諸多體現方式中,就有人們對陶藝的興趣,普通人參與“陶吧”中的陶瓷制作成為一種新時尚,如北京、上海等都市興起陶瓷屋或日“陶吧”。專業作者的這種感受如今也讓普通人有所體驗,他們把陶瓷工作作為與旅游、欣賞大自然風光一樣的享受,視為一種同體育鍛煉一樣的活動,一種同游戲一樣的愉悅,一種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從這個意義上,陶瓷藝術又向其本來的特性回歸,陶瓷藝術更體現人性。這種意識的發展無疑會為中國陶瓷藝術的新發展開拓新的前景。
五、社會科技發展、新材料的出現引起陶瓷藝術的變化
現代陶瓷,在新材料的運用上呈現復雜的狀態。一方面,是對傳統原料的利用,并且對工藝更加精益求精,另一方面逐步出現一種打破常規的、走向新的“結合”的特點,陶瓷原料與其他材料如金屬、塑料等高科技新材料“聯姻”,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陶土、色釉為原料的單一局面,這使得陶瓷造型有了更大的可塑性,陶瓷器形因而更加千姿百態。
現代哲學和文化思想,對于陶瓷藝術來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新材料的出現,陶瓷藝術觀念的變化,使得陶瓷藝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這種變化的狀況應該說是相當復雜的:一方面是實用與藝術功能的分化進一步加劇、明顯,純粹實用和純粹陳設的陶瓷器物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如工業用陶瓷主要是在陶瓷的性能方面的發展,而純一粹作為陳設、裝飾的陶瓷工藝品更加繁榮,美不勝收。從這些現象來看,陶瓷又表現為實用與藝術的進一步趨向一致。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正反映了當代陶瓷器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而人們對陶瓷作為藝術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關鍵詞:顏色釉;裝飾;陶瓷捏雕;融合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是一個有著五千年優秀文化的國家,經歷了長時間的歷史積淀和多個朝代的更替,期間遺留下了眾多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產品,這些產品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它們需要被后人珍藏并加以保護。但是,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最常見的情況就是人們為了發展當地的經濟,不斷地對文化產品進行盲目的開發和改造,很多傳統文化已經失去了它們原來的韻味,被融入了更多的現代經濟因素,這對于歷史古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很不利的,它使得原本成形的歷史文化遺產遭到了一定的破壞,它的歷史價值已經逐漸被人們遺忘。因此,新時期的到來,有關傳統文化的負責人必須盡快地完善傳統文化產品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歷史古文化產品的保護力度。而中國傳統文化產品要以陶瓷雕塑為例。中國陶瓷雕塑的歷史十分悠久,始自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陶瓷雕塑品一般是指具有立體感、獨立性、可觸摸的陶瓷雕塑制品。它的生產過程包括模印、鑲嵌及手工鏤、捏、堆塑、雕刻等工序,最后經高溫燒制而成。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把越來越多的裝飾藝術運用到了陶瓷捏雕過程中,主要是為了增加陶瓷產品的美感。本文探討的就是顏色釉裝飾在陶瓷捏雕中的應用。
1 把顏色釉裝飾融合到陶瓷捏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人們對于顏色釉的運用方式掌握不夠合理
對于顏色釉來說,其產生及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說是陶瓷釉料的發展。釉的產生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其產生使陶瓷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最早的釉是白釉,隨著社會和工業技術的發展,人們在認識了金屬氧化物的著色作用和著色技術后,便慢慢有了顏色釉,同時隨著人們審美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就有了各種各樣的顏色釉產品。顏色釉在社會文化和藝術的發展中不斷完善和充實,直至今天,已經是名目眾多、風格各異。就溫度來說,有高中低溫顏色釉;就顏色名稱來說,有祭紅、瑯窯紅、豆青、影青等。顏色釉發展到今天,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準,它是陶瓷文化和藝術水平的象征。但是目前人們在制造瓷器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掌握融合顏色裝飾的溫度,這就使得出產的產品質量不夠高,影響了它的整體經濟價值。
1.2 運用顏色釉進行裝飾陶瓷產品的制作傳承斷代
自商代原始青瓷的萌芽時期到現如今聚集多種陶瓷藝術表現形式,陶瓷裝飾由最初簡單的色彩和造型轉變為現在多元化和意蘊相融合的形式美。高厴釉裝飾成為當下陶瓷裝飾中的主流裝飾形式之一,其特有的造型、色彩表現、構圖形式等都突顯出高溫顏色釉瓷裝飾上“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的美境。對于陶瓷雕塑手工藝術品來說,它們都是歷史的產物,與當前我們這個時展并不完全融合,因此,它們必須經過改造剔除以后才能被傳承。當前由于民眾對手工藝品制作的認識較少,不能認識到傳承陶瓷雕塑手工制作方式的重要性,就導致很多經典的陶瓷雕塑藝術品的制作方式在傳承過程中失傳。特別是那些制作于家庭手工、有著悠久歷史的陶瓷雕塑藝術品,它們蘊含的文化底蘊十分濃厚,但是由于那些地方的居民文化水平有限,它們不懂得如何把經典陶瓷雕塑手工制作方式流傳下來,同時對于新時期高溫制作顏色釉裝飾的技術又了解得很少,進而導致兩種文化互相沖突。
1.3 我國現代顏色釉裝飾融合陶瓷捏雕產品的發展機制不夠完善
對于我國現代的陶瓷捏雕藝術的傳承發展,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當前我們國家對于陶瓷捏雕藝術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相應的保護機制,導致很多新的裝飾方式不能夠在陶瓷捏雕制作過程中加以運用,特別是對顏色釉的運用。各地政府對于本地區的陶瓷雕塑藝術品制作不重視,沒有意識到它們的文化價值,不能夠更好地對其產品進行創新。這是當前陶瓷雕塑藝術品傳承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2 對我國現代陶瓷雕塑發展中顏色釉融合的點滴思路
2.1 很好地利用顏色釉裝飾在陶瓷捏雕制作過程中的應用
創造性思維是追求藝術創作的重要環節,對于陶瓷雕塑藝術品來說,它的傳承發展最需要的就是與時俱進的創造性,它必須有適合其發展的創新發展方式,才能讓陶瓷雕塑藝術品流傳于世,這就體現了對顏色釉裝飾的應用。陶瓷綜合裝飾藝術是陶瓷藝術與陶瓷的完美結合,它是由造型、裝飾和材料三個要素構成,包含物質與精神兩重文化因素。陶瓷綜合裝飾藝術大致歸納起來可以分為顏色釉裝飾、釉上彩裝飾、釉下彩裝飾等等。陶瓷綜合裝飾藝術有著豐富多彩的圖案和明艷瑰麗的色彩。從一開始的制作到最終的完成,它包含著審美、創造與欣賞等環節,獨具匠心的工藝,使其形成了一種有別于其他的陶瓷文化。
2.2 增強對于地方顏色釉裝飾陶瓷雕塑藝術品的保護力度,進行傳承發展
傳統陶瓷雕塑藝術精華,是我們發展面向未來陶藝必須汲取的主要營養元素。每一個地方都有他們自己的具有當地特色的陶瓷雕塑藝術品,這部分陶瓷雕塑藝術品必須好好保護和傳承,而且必須要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和保護。傳統文化產品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傳統文化產品已經被列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并且我國政府在傳統文化產品的傳承和保護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陶瓷雕塑藝術品作為當代藝術發展的典范,人們在不斷地對陶瓷雕塑藝術品進行保護并創新,同時也有專門的設計人員在設計制作陶瓷雕塑藝術品的過程中,不斷地把顏色釉裝飾融入設計過程中,從而盡量做到把每一個具有特色的陶瓷雕塑藝術品都保存下來。同時,保護地方陶瓷雕塑藝術品的這部分人員也會不斷地收集陶瓷雕塑藝術品的本土知識和特色,使得傳統陶瓷雕塑藝術精華文化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此外,一些傳統陶瓷雕塑藝術品的制作風格也與現在的陶瓷雕塑藝術品制作風格相互融合,在傳統陶瓷雕塑文化產品中融入現代文化的元素,從而豐富了傳統陶瓷雕塑藝術品文化的內容。那些生產陶瓷雕塑藝術品歷史悠久的地區,其遺產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且對于社區經濟發展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有關政府必須加強對本地的傳統陶瓷雕塑藝術品制作傳承人的保護力度,不斷完善相關的保護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把陶瓷雕塑藝術品的發展事業。
3 結語
在陶瓷雕塑藝術創作中,要吸取傳統陶瓷雕塑藝術精華,同時融合新時期的顏色釉裝飾,只有建立在此基礎上,才能將我國的陶瓷雕塑創作推向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摘要:現代中國瓷上繪畫裝飾仍然以傳承傳統為主導,沒有真正融入現代陶藝的理念。不再是主流藝術的中國瓷上繪畫裝飾將向何方向發展?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孕育了中國陶瓷藝術,現代瓷上繪畫裝飾必須傳承傳統;但要獲得新的生機,瓷上繪畫裝飾必須融入時代的發展,體現現代文化;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是這個時代的特征,吸納外來文化會讓中國現代瓷上繪畫裝飾更具活力。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志碼:A
陶藝是近年來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這也讓我們這些從事陶瓷裝飾設計藝術的人不能不對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進行討論和研究。中國瓷器在歷史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燦爛的陶瓷裝飾文化和美妙無比的陶瓷繪畫藝術。瓷器有中國第五大發明之稱,陶瓷裝飾藝術在中國藝術史上地位也是極其重要,特別是瓷上繪畫裝飾藝術。瓷上繪畫裝飾是從陶器上裝飾繪畫轉變而來,發展到明清時代成為了藝術的主流。陶瓷裝飾伴隨著陶瓷的生產而產生,中國的瓷上繪畫是瓷器裝飾最為主要的方法,曾經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琺瑯彩等,讓我們看到中國甚至世界最精美的藝術品。然而近代以來,因為歷史的原因,現代中國陶瓷藝術一度走向邊緣化。今天,伴隨著時展,現代中國瓷上繪畫裝飾也進入了現代“語境”,當代陶瓷藝術家和陶瓷藝人承前啟后、努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繪制出一大批新作。由張海國主編的《當代景德鎮陶藝精英》向我們展示了大量優秀的現代中國瓷上繪畫作品。這些作品的成功向我們預示了現代中國瓷上繪畫裝飾的發展方向。
一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現代瓷上繪畫裝飾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從產生到發展的各個階段都體現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淵源。傳統的瓷器上主要是畫山水、花鳥、人物(漁、樵、耕、讀、仕女及民間故居為多),絕大部分是采用中國畫的手法繪在瓷器上。經歷了歷史長河的不斷沖洗,傳統瓷上繪畫裝飾不但絲毫沒有褪色,反以其神秘的東方神韻,在今天的陶瓷藝術品中展現出了更大的魅力。很多傳統瓷上繪畫裝飾的優秀題材與形式在現代瓷上繪畫裝飾中繼續被沿用,當然,這種沿用并不是一味的原形復制,現代的社會意識、文化氛圍使之實現了一種超越,直到再發現。
現代瓷上繪畫汲取傳統陶瓷繪畫藝術的精華,并與之有機結合,在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創作現代作品。現代陶藝大師袁世文承襲宋代范寬、郭熙、元明時期的趙雍、唐寅,結合現代技法,再現雪山之詩情畫意。景德鎮陶瓷學院秦錫麟教授抓住傳統青花洗練拙樸的形象、酣暢淋漓的筆意、結合傳統工藝和現念,在是與不是間創造出現代青花藝術。景德鎮藝術瓷廠美研所曹木林所長取材歷史神話、文人士大夫生活、以奇特的構圖,傳承景德鎮傳統粉彩人物瓷畫,滲入現代審美意識,使傳統粉彩人物畫在當代再放異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白明老師近年創作的用現代構成設計傳統青花,以平和、輕松的心態畫青花,作品高貴、典雅、自然、清新,成為繼承傳統發展現代的優秀典范。
中國陶瓷藝術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成長的藝術,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正是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的基礎。現代中國瓷上繪畫裝飾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并隨中華文明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歷經千百年錘煉,形成中國獨特的風格。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瓷上繪畫裝飾源泉,瓷上繪畫裝飾若要很好的發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必由之路。
二 弘揚中國現代文化
瓷上繪畫裝飾的發展,在各個時代都有鮮明的時代感。與傳統瓷上繪畫裝飾相比,現代瓷上繪畫裝飾在總體上體現著我們這個時代的開放型思維和交叉多向的思維方式,有著強烈的個性追求。現代陶藝從中國傳統內涵美跳出來,注意現代藝術時空美,作品粗獷,富有想象力。
觀念更新、內容豐富、工藝發展、材質多樣、手法靈活是現代陶瓷藝術創作的大致趨勢。這些特征在現代瓷上繪畫裝飾或多或少都有所體現。賴德全的陶瓷作品承變相生,藝侔造化,使現代陶瓷藝術觀念蘊含了個性解放、夢幻意識、綜合情感、形式語言及創作理念,他首創的“釉上珍珠彩”,借助各種油料的特性和流動規律,充分挖掘出材質之審美潛能,達到了“借料生情”的藝術效果。他的潑彩瓷版畫,每一線條都流暢游動,每一處都開合有度,錯落聚散的皴點,和諧的色彩對比,其純度、厚度、透明度猶如春天的陽光清澈明凈。其中遠景填色多采用噴繪的手法,有渾然天成的感覺。景德鎮陶瓷館副館長寧勤征,作品以藝術特點鮮明、內涵豐富、材質新穎、形式多樣、獨具一格飲譽瓷壇。景德鎮陶瓷學院副教授程云,繼承傳統精華,表現現代審美意識,特別強調陶瓷的工藝材質美,作品色調優美、構圖別致、在繪畫技藝表達的同時表現出高超的色釉運用技巧。
嶄新的理念、多姿多彩的瓷畫藝術形式、特異的材料運用、日新月異的工藝技術手段等共同構成了現代陶瓷藝術的風采。當然,中國現代瓷上繪畫還急需要更多的創新、發展,使其重新回歸到主流藝術文化當中。
三 吸納外來文化
現代陶藝是隨著西方現代藝術大潮的興起而產生,自然中國的現代瓷上繪畫裝飾同樣受到外來文化影響。中國現代瓷上繪畫裝飾,出現很多新品種、新工藝,新形式、新風格,很大程度都是吸收外來文化的結果。瓷上繪畫裝飾在吸收外來文化后,無論是在風格,還是在題材、形式、表現技法上,本土原有的藝術創造力與表現力都得到了增強和發展。在現代西方藝術思想影響下,一些陶藝家越來越關注瓷上繪畫裝飾的純視覺性,逐漸拋棄了藝術的文學性和故事性。早年學習油畫的李良先生,其瓷畫兼容油畫、水彩畫、丙烯效果于一體,不但技法獨特、輕松,而且有著極強的視覺沖擊力。陶瓷美術家張景濤對中國畫和西方油畫均作探究,寫意寫實與浪漫相結合,其作品意趣天成,品味高雅。日本的陶瓷則傾向于偶然性和嬉戲性,韓國的陶瓷傾向于不規則美和天然美。日韓的審美情趣在秦錫霖教授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應該說現代中國瓷上繪畫裝飾藝術在陶藝中受到的外來影響還是比較小的,傳統題材與技法在中國現代瓷畫裝飾中是最主要的部分,我們應該繼承先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傳統文化,但我們也應該與時代接軌,讓瓷畫中國化的同時世界化。
四 結語
現代陶藝是作者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為主要創作媒體,脫離傳統實用性質,著重表現現代人的理想、個性、情感、心理、意識的藝術形式。它的審美價值體現,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觀世界,而是現代人的主觀世界。同時更注重新的表現方法和新的表現形式,將暗示、蔭喻、象征、聯想、意象等藝術手法視覺化,表現人的意識的流動和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的多種認知。
現代中國瓷上繪畫裝飾藝術,作為現代陶藝的一部分,要以傳承傳統為主導的同時真正融合現代陶藝理念。傳承意味著繼承、融合、演變,而在此基礎之上還需要廣采博納(廣采博納是事物發展壯大根本途徑)。陶瓷藝術本身就具有開放性,中國現代瓷上繪畫必須秉承優秀傳統形式與內容,接納新的技術與意識觀念,從而推陳出新。現代陶藝在中國方興未艾,尤其瓷上繪畫裝飾更需要現代陶瓷工作者認真繼承陶瓷繪畫的傳統并大膽創新,不斷注入新的思維和新的表現技法,廣泛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在無數陶瓷人的努力下,中國現代瓷上繪畫裝飾正朝著多元化、多層面的方向良性發展,中國瓷器裝飾也必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吳蘭芳,初探陶瓷藝術傳統的繼承和發展[J],景德鎮陶瓷,2004:35-36
[2]萬長林,從文化的視點看中國陶瓷藝術[J],中國陶瓷,2004(2):65~58
[3]陳雨前,陶瓷藝術文化審美[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
中國陶瓷藝術是一門擁有悠久歷史的藝術,陶瓷繪畫最早開始于六朝,種類也很繁多,從青瓷釉下彩開始,到厚重大氣的元青花,再到明清瓷器,在陶瓷繪畫中顯示出了文人墨客對于人生的追求。正如中國藝術語言形式一樣,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主要藝術語言是以追求意境為表現,不拘泥于自然環境的真實性,不浮夸,而是講究感受與心境,以及按照自身的審美以及構圖的需要,對各類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切事物在畫中體現。陶瓷繪畫是陶瓷藝術中的主流特色,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其藝術語言不僅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更為當代藝術的發展增添了更多種色彩,這種經過漫長歲月中流傳下來的藝術不僅僅刻上了時代的烙印,還為藝術創造提供了豐富的寫照。
陶瓷繪畫藝術語言特點
所以藝術語言主要就是指在表達藝術的過程中運用的各類手法與形式,陶瓷繪畫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主要集造型、裝飾與燒成等工藝,從工藝的特點主要分為“釉上與釉下兩大類,其中主要包括有古彩、新彩等,而從裝飾的表現形式上看主要包括寫意、工筆以及綜合裝飾等等。
其中釉下繪畫主要的表現形式是以“青花”為主,緊接其后的是釉下五彩主要的操作流程是在還未經過燒制的坯體上進行繪畫之后,再利用高溫進行燒制,這種繪畫藝術從康熙年問開始,經過不斷借鑒融人發展,到乾隆年問才發展到完美,從那以后才出現淺絳彩、新彩,而釉上繪畫主要是將已經燒制好了的配體進行繪畫,待繪畫完成以后利用低溫進行爐烤花而成,色彩經過仔細的處理,具有很明顯的對比感覺。這一時期創作的主要范圍是來自于宮廷生活的寫照,因為單所以缺乏定的活力,在工藝技術的處理中,不注重工藝程序,淡化了現實生活中情感因素,在這時期下,一片繁華的陶瓷繪畫藝術也隨著清王朝的衰落而塵封。
當代陶瓷繪畫語言的拓展以及相關意義
所謂當代藝術如果從時間上區分的話就是指當下的藝術,到目前為止已經產生的藝術,當代藝術的構成主要看的是它有沒有被發展、被創新,看其是否是前所未有的,對傳統文化是否產生沖擊。而從陶瓷繪畫藝術中來說,這種藝術的產生是超過人們般的審美范圍,借助陶瓷材料,為陶瓷材料為創作主體,遠離實質性的參照物,以此來展現不一樣的文化氣息。
而在目前形勢下,陶瓷藝術正以自身獨特的語言能力以及工藝為載體,對社會以及整個人物進行精神層面以及命運層面的關懷,畫家運用這個載體展現對社會以及人性的批判,在感受陶瓷繪畫藝術的同時,能夠獲得相應的現實文化。陶瓷藝術不僅僅具有門藝術獨有的審美性,更具有實質性,在中國藝術發展的過程中,陶瓷藝術隨著社會主流的發展也變得越來越具有時代性,由于傳統文化的多元性,也發生著巨大的轉變,特別是西方主流繪畫思潮的引入,以及現代藝術在繪畫中的藝術追求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在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陶瓷繪畫藝術的發展,這不僅是時代對各種美的內涵的延伸,還是整個陶瓷藝術發展的主要契機。
當下,陶瓷繪畫藝術正運用自身獨特的材質與工藝,展現了對社會以及人文的關懷,在畫家的繪畫藝術中不僅僅拘泥于畫作的形式與內容的優美,更加注重對普通精神世界層面與人性的關懷。在當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審美系統的多元化與復雜化,也使得審美價值觀念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而在這種歷史變革的大潮流中,最主要直面的問題就是陶瓷藝術的繼承與創新問題,不能總是依靠先人的智慧來粉飾自己,而是要徹底的了解當前的藝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繼承與創新,說到陶瓷藝術,大多數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那個擁有千年瓷都美譽的城市一景德鎮,在那個小鎮,從事著陶瓷藝術的人很多,他們的工藝技術是無法挑剔的,但是這些藝術卻在歷史文化的變遷中,失去了緊跟時展潮流的思想,他們只是一味的模仿古人的形跡卻沒有窺探古人的內心,只有形似而無神韻,時代氣息更是不存在,就好像井底之蛙,沒有內涵。
結束語
關鍵詞:德化陶瓷;現狀;發展趨勢
1 德化陶瓷雕塑藝術的現狀
1.1 德化陶瓷簡介
早在新石器時代,德化瓷的制作就已開始,在唐宋時期開始興盛,明清時期得到巨大發展。德化瓷以建白瓷最為聞名,另外有青花瓷。瓶、罐、杯、盤等日用瓷器是德化瓷主要的產品形式,雕塑藝術的陳設瓷器也較為常見。貼花、印花、堆花、劃花和透雕等是德化瓷的主要裝飾手法。憑著其獨特的技藝,雅致的外觀,德化瓷作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外銷瓷器之一,享譽世界,向世界各國傳播了中國的制瓷技術,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2 德化陶瓷雕塑的藝術特色
德化瓷器直接選用優質的高嶺瓷土塑造成型或者翻制模具,然后注漿或者拓印而成型。在土坯干后,要根據不同需要而決定是否上釉,之后將土坯放入窯中,在一千多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中燒制,最終產出成品。
德化陶瓷優質獨特,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非常突出。瓷器胎釉質量優良,釉面滋潤,且形體厚重而又少見瑕疵,和諧完美。外觀圖案的不同人物形象的構思造型都很生動形象,整體與局部的比例非常協調。更為重要的是,人物的刻畫由表及里,人物性格都通過那生動細膩的神情風韻展示出來,非常具有藝術感。
1.3 現狀概述
德化陶瓷雕塑藝術的存在與發展,是以眾多與陶瓷雕塑藝術相關的企業為載體,以商業化推動藝術的不斷進步和綿延。擁有1400多家陶瓷企業,近 10萬陶瓷產業從業人員的德化縣,已經初步形成了日用瓷器、傳統瓷雕、西洋工藝瓷器的陶瓷產品體系,并成為中國陶瓷工藝品的最大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如今,德化的陶瓷產業,逐漸從小規模向專業化生產轉變,從單打獨斗向校企合作的聯盟形式轉變,技術正在升級創新,抱團發展正在實踐。例如,德化陶瓷產業將傳統的鍋爐窯改造為隧道窯,以此達到連續作業生產而節省原料的目的;在燒制技術方面,使用清潔能源,實現無煙霧污染。這使得陶瓷雕塑藝術建立在節能環保的觀念之下,更具有藝術和社會的雙重價值。而在組建聯盟方面,2011年6月,22家高檔日用瓷生產企業、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及2個事業單位成立了“泉州市高檔日用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員企業運用共同研發同時分工協作的合作模式,先后開展了“高強易潔酒店日用泥料、釉料研發與標準化生產”,“四星級酒店日用瓷系列器型及模具開發”,“耐600℃干燒陶瓷耐熱金剛煲生產技術”等科研項目,并且開發出了700多種專供酒店用的瓷器。陶瓷產業的發展也就推動這一項藝術的繁榮。
但是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雖然一直在追求技術革新,但是高科技制瓷技術仍然薄弱,新技術陶瓷(如衛生、節能陶瓷)更是發展緩慢。工藝瓷耗能大的問題一直未能很好解決,將來很有可能會走向萎縮。除此,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是,德化陶瓷在種類、設計等方面缺乏實質意義的創新,僅僅是在傳統瓷器的基礎有一些表面的變化,這樣一來,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品牌就尤為困難。雖然陶瓷屬于傳統文化傳統藝術,但不將其融于現代文化,注入時代元素,定不能長久發展而不衰。另外,德化陶瓷雕塑產業很多是沿襲下來的家族式企業,這種經營管理模式導致管理、營銷各方面的專業人才缺乏,企業沒辦法發展壯大,取得突破。那么,最終就會導致德化陶瓷雕塑藝術的停滯不前甚至退化。
2 德化陶瓷雕塑藝術未來的發展趨勢
2.1 繼承傳統是不變的堅持
陶瓷藝術源遠流長,是古代中國的代名詞。在文化強國的國家政策下,無論時代怎么變遷,社會如何發展,首先陶瓷產業不能衰弱是一個最基本的共識。在此基礎上,無論怎樣創新陶瓷產業,注入何種時代元素,都不會拋開陶瓷雕塑藝術承載的傳統文化。這項藝術要發展,繼承是基礎。因此,建白瓷、青花瓷這兩個基本種類將會保持主流地位,貼花、印花、堆花、劃花和透雕這些修飾手法也會被沿襲保留。簡言之,德化陶瓷雕塑藝術的本質,即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不會淡去或者消失。會改變的,只會是形式上的創新和某些內容的增加。
2.2 藝術與經濟、生活相結合,陶瓷雕塑產品創新是必然選擇
如果只固守傳統,那么德化陶瓷雕塑藝術肯定不能得到進步和發展。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追求與享受越來越多樣化,尤其文化與物質結合的消費方式越來越普及。陶瓷雕塑藝術也將與日常生活、工藝、旅游、紀念品等等行業結合在一起,不僅僅作為一種瓷器,而是同時兼有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或紀念性,乃至集各種價值于一體,同物質產業與文化產業越來越好地結合。產品種類和樣式等各方面必將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新穎,這門藝術就會走向越來越廣闊越來越長遠的道路。
2.3 打造品牌,保護專利越來越重要
缺乏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品牌是德化陶瓷雕塑藝術正面臨的一大問題,所以在未來的發展中,德化陶瓷雕塑產業將會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并且將品牌推向世界舞臺。一種藝術成為一個品牌,無論經濟效益和藝術效應都將無可比擬。另外,據資料顯示,整個德化陶瓷產業每年所開發的陶瓷新產品達20000多件,然而僅有300多件擁有專利。這導致大量的陶瓷產品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行業內同類相煎的局面多有發生。這樣一來,一些企業開發與創新的熱情與信心就被打擊下去。久而久之,陶瓷雕塑藝術的發展就可能原地踏步甚至退后。所以,未來的陶瓷雕塑藝術發展會越來越重視產品的專利保護這一塊。
2.4 多市場戰略毋庸置疑
一項藝術,只有深入社會深入人們的生活才能真正立于不衰之位。所以陶瓷雕塑藝術要長遠地發展繁榮下去,盡可能拓寬其產品的消費市場是必須的途徑。一方面,陶瓷雕塑藝術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藝術,它的發展要強調本民族意識,國內市場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針對國內的文化特色,設計和生產國人喜愛的陶瓷產品,牢牢把握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陶瓷雕塑藝術作為一種聯系中外友好關系的紐帶,也要能滿足世界各國不同民族的不同需求,根據他們的喜好,注入他們民族的文化因子,以此開拓盡可能大的國際市場。
2.5 新型營銷模式不可阻擋
在當今信息時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子商務必將成為陶瓷銷售的新平臺。網絡銷售的方式能擴大銷量,并提升陶瓷雕塑藝術的知名度。與傳統的銷售模式結合,會更好地推動陶瓷雕塑藝術發揚光大。
3 總結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德化陶瓷雕塑藝術的藝術思想和藝術內涵當永遠存在于中國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領域,而藝術品的樣式更新、制作手法的改革、燒制工藝的創新等等可以多種多樣多姿多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西為中用,遵照這個原則,德化陶瓷雕塑藝術便可以發展成為根植于中華古典思想、吸收中國當代元素,汲取他國優秀文化的一項藝術。德化瓷雕不是簡單的工藝擺設,而應融入當代經濟和文化,烙上時代的特征而成為現代的藝術品。這樣,相信德化陶瓷雕塑藝術將走向新的巔峰。
參考文獻:
[1] 熊寥.中國陶瓷美術史[M].紫禁城出版社,1993.
[2] 陳雨前.陶瓷雕塑藝術文化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