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美術的基本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本位學習;美國;英國;學徒制
中圖分類號 G719.5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07-0083-05
工作本位學習的產生源于學徒制。伴隨著工業化生產的出現和發展,學徒制逐步衰落,工作本位學習也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在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規模的商品生產正在被小批量、多樣化的生產方式取代,大工業化的設備操作方式逐步被智能化的機器取代,使得社會職業工作逐漸由簡單、單一的重復性勞動向復雜、帶有一定創造性勞動的方向轉變。新興的以低碳、數字通訊、生命科學和創新型工業為代表的產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水平的知識、技能以及這些知識、技能的不斷創新。這些新知識和新技能的特征是:產生在企業或組織內部;對企業和組織具有更高的使用價值,該價值在特定背景下可能是很短暫的;許多知識不能像技能標準、過程手冊或教材那樣編輯成教科書供人們學習,而是在工作地背景中或最接近的環境中建構;知識學習需要與他人交流、磋商,在特定地點和實踐背景中建構[1]。在此背景下,工作本位學習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再次興起,并被賦予新的內涵,目前已成為美、英等國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學習模式之一。在我國,工作本位學習也得到了高度認可,其概念化模式已在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廣泛應用,并開始進入普通高等教育和中小學教育。
一、理論的視角——工作本位學習內涵的演變
在工作本位學習興起的早期(上個世紀90年代初),英國格拉斯格卡里多尼亞大學(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的一個研究團隊提出了新工作本位學習的定義,即:工作本位學習比工作實習包含更豐富的內容。工作本位學習是學習者通過扮演一個工作角色或完成一項工作活動,所取得的一個有計劃的學習成果[2]。2000年,博德(David Boud)等人提出,工作本位學習有別于工作地學習,是一種發生在全日制工作雇員身上的學習形式,是學習者從獲得新技能到開發解決問題新方式的過程。無論其組織系統如何,非正規教育的認知通常歸類到這樣的學習中[3]。2005年,英國大學職業獎委員會(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 Council, UVAC)提出工作本位學習應該區別于工作關聯學習。為準備進入職業的人設計的職業項目應包括雇主要求的能力、國家職業標準;重要的領域課程不一定在工作地完成。學習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既不應該是在高等教育背景下,承擔工作本位學習的特別訓練,也不應該是一個狹窄視野內的、被限制實施的工作關聯學習,反之,它強調的是把參與和實施貫穿于整個工作活動中[4]。以時間為脈絡,工作本位學習內涵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提出了兩個要點(如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研究團隊的定義):工作本位學習不應視同于工作實習;學習者應該參與到工作活動中。該階段有兩個典型特征:一是對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和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樸素應用,確定了工作本位學習的地點是工作地,知識學習應與工作背景相聯系;學習方法是通過學習者參加工作活動,產生體驗和認知。二是徹底區分了學徒制,明確提出學習主體的身份是學習者,而非“學徒工”,這樣學習者就有了更多的學習時間和學習自,打破了舊學徒制人身依附的管理和教育模式。學習者的任務不再是觀察工作活動,而是有意識地參與其中,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學習。
第二階段以David Boud等為代表,區分了工作實習,進一步明確了工作本位學習的兩個本質屬性:一是工作本位學習發生的基本條件是存在一個全日制的工作和從事該工作的雇員(學習者),這實質上強調了無論學習者原來具有什么樣的身份,在學習過程中都要以雇員的身份加入到學習組織中。二是工作本位學習可以發生在非正規教育中。該階段明確了工作本位學習與工作實習的本質區別,即學習者具有雙重身份——學習者和雇員,這樣就將學習和工作通過學習者聯系在一起,并通過強調工作本位學習必須在工作過程中進行,進一步確認了建構主義認知學習理論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階段,工作本位學習內涵得到進一步發展完善。此時,新工作本位學習的學習哲學和模式已基本確定,同時對應用中產生的問題以及潛在問題等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具備了用較完善的理論引領工作本位學習發展的條件。如英國UVAC的定義較全面地概括了新工作本位學習的特性,進一步明確了其項目的形式、內容和組織方法等,并提出了學習者參與和項目實施應貫穿于整個工作活動之中的觀點。
二、實施的視角——美國職業技術教育中工作本位學習的實踐
從1917年美國通過《史密斯-休斯法案》(Smith-Hughes Act)開始,到 1990年通過《帕金斯職業和應用技術教育法案》(Per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Act),強調學術和職業技能同等重要,并應用技術準備(Tech Prep)的概念,明確高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職業項目的聯系,強制職業技能教育內容整合到高中課程中,再到1994年頒布從《學校到工作機會法》(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再一次強調整合學術和職業教育,要求使用工作本位學習方式,幫助建立“無邊界學院”(Non-college bound),以使學生實現從學校直接進入到工作崗位的預期,工作本位學習才真正成為美國教育的主流元素。
美國工作本位學習的目標定位是:理論聯系實踐;在實踐背景下訓練技能和思維;發展個人成熟度;獲得職業生涯重點領域的一般工作經驗;獲得個人職業觀念(包括職業傾向)。基于該目標定位的工作本位學習實施模式為:職業學院(Career Academy)和學生之間簽署一個協議;為每個學生定制一個特別的訓練計劃;記錄和評價學生在工作地的學習;工作地的榮譽導師為學生提供咨詢,并教他們與工作相關的技能(榮譽導師計劃);學生在幾種工作中輪換;為榮譽導師和指導者提供培訓;企業提供訓練地的教室;雇主為學校課程提出建議;企業服務于項目顧問委員會;企業職員要在學校任教和作報告[5]。該模式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首先,工作本位學習主要發生在職業學院(Career Academy),并通過該機構使工作本位學習融入普通教育,成為學習者的一個教育選擇。職業學院類似于行業和工業中的“合資企業”,包括本學區普通教育學校、相關學院(如技術學院)和大學以及地方各行業。其使命是為本學區的學習者提供達到教育和職業目標的機會,滿足地方和地區勞動力的需要;課程設計以滿足地方經濟需求為前提,通過高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和訓練的無縫融合,達到地方各行業與教育一起合作培養最有生產力的勞動力的目的。
其次,設計了“軟”能力的培養措施。培養職業愿望和職業素質等“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榮譽導師計劃(Honor Mentor Program)。榮譽導師是在職業領域中比較成功且愿意將經驗分享給學習者的人士,他們除了為學習者提供學習職業相關技術的機會外,還必須承擔學習者“軟”實力培養的任務:一是為學習者提供職業建議,并分享職業生涯學習中的相關“故事”,以人生經驗促進學習者的職業愿望,從而使他們產生工作責任心、養成積極的工作習慣和態度等。二是要把學習者介紹給一起工作的同事和本職業領域的其他人,其目的是為學習者提供廣闊的交流和學習平臺,使學習者拓展社交空間,開闊職業視野,訓練職業思維,了解職業文化,發展職業洞察力,提高職業素質。
第三,工作本位學習是一個技術準備(Tech Pre)的過程,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習者通過在普通教育學校(High School)和技術學院(Technical College)雙重注冊(Dual Enrollment)的方式,可以同時選擇高中核心課程、適應地方雇主需要的職業技術課程以及技術學院課程,并分別獲得來自高中和技術學院的學分(有些學分可以轉入大學),為接受高中后教育作準備。二是工作本位學習將學術學習和工作地學習相結合,提供了與專業顧問一起工作的經歷,學習者獲得了與課程相聯系的真實工作世界的工作經歷,養成了工作責任心、積極的工作習慣和態度,提高了職業能力,發展了領導力。三是學習者可以在多個工作中輪換學習,為今后進入工作領域或接受高中后教育作好多重準備。
第四,為榮譽導師和指導者提供培訓。榮譽導師豐富的工作經驗在專業層面上能夠滿足學習者的需要,但在對教育哲學的認識、對現代教育方法的理解、對學術和實踐知識關系的把握以及對教學法的應用等方面則需要進行培訓,以保證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始終保持與社會發展同步,與教育理念同步,與學生要求同步。
三、課程的視角——英國基礎學位教育中工作本位學習的實踐
英國的基礎學位教育(FDs)是由英國高等教育基金會和英聯邦教育和技能部聯合設置的一個兩年的高等學歷教育項目,它通過大學、再教育學院和雇主三者間的合作開展,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勞動力市場中缺乏特別技能的各類畢業生提高就業能力。
表1 英國基礎學位教育中的工作本位學習模型[6]
通過表1的課程設置,可以從四個維度分析描述上述實例。從課程結構看,工作本位學習可以有多種形式。實踐課程可以是通常意義上的實習課程,也可以是與實際工作并行的一個工作任務;既有與工作相聯系或相同的真實工作任務,也有學位理論課程。多重的課程形式和類型可以產生多樣化的工作體驗和學習經驗,有利于學習者信念、規范、知識和技能等全方位能力的提高。從學習者注冊狀態看,可以在雇傭和非雇傭兩種狀態下完成學習。工作體驗既可以安排在學期內進行,也可以安排在假期中進行,但應保持一個合理的時間長度,以便能夠使真實工作世界中的問題和議題持續映射到學習者頭腦中,從而產生相應的認知效果。從學習地點安排看,工作本位學習并不總發生在工作地,也可以通過在教室中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來實現,如表1中的圖文傳播基礎學位項目。因此,真實的工作地點和教室(包括實驗室)等都是工作本位學習的場所。看起來貌似簡單的學習地點確定問題,實質上是基礎學位教育中工作本位學習哲學的反映,這說明工作本位學習不僅是將學習歸屬于工作實習和工作場地學習,更是一種用于認知的教學方式,其核心價值在于創造學習與工作過程之間恰當的聯系模式,這也是工作本位學習進入教學法領域的基礎。從實施過程看,強調學習者的學習成果來源于自身經驗,并且這種經驗必須通過參加項目安排的各種學習活動獲得。教學實施的基本要求是“做”,觀察、討論和思考等學習活動均以“做”為基礎;教學實施要在有實踐文化的背景中進行,要將新知識、新技能的應用深深地嵌入到相應的社會背景中,以產生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四、對我國職業教育實踐的啟示
(一)工作本位學習更有利于滿足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
首先,工作本位學習的理論基礎——實用主義教育哲學認為,教育是與社會一并發展的,是不能離開社會情境的。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工作本位學習具有根據社會需求不斷變革的自然屬性。其次,工作本位學習的本質屬性是發生在工作中的學習,這就決定了該學習模式具有隨生產實踐內容改變而變化的特性。認識論表明,生產實踐內容的變化將導致個體獲得經驗類型或形式的改變,繼而引發經驗建構歷程的改變;同時,隨著個體經驗數量的積累,經驗呈現出關聯生長性,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和升華。例如,農業生產中的小麥收獲作業,采用鐮刀人工收割時,作業者獲取的經驗形式是手工作業的相關技能,通過直接參加作業過程建構經驗;使用聯合收割機收獲時,需要操作機器完成收割、脫粒、包裝等多個工作環節,這就使經驗在范圍和內容上變得更加寬泛,知識含量更高,關聯性更復雜,要通過實踐、書本、多媒體等多種學習途徑建構多元化的經驗認知歷程。這些變化的實質是不同經驗認知的具體過程的變化,產生在工作背景之下,體現在工作過程之中,因此在工作中學習是完成經驗建構的高效方式。在職業教育實踐中,既要堅定實施工作本位學習的決心和信心,又要從社會需求的視角不斷審視工作本位學習的形式和內容,保證其與社會發展同步。
(二)工作本位學習并不總發生在工作地
認為工作本位學習一定要在工作地進行是一個認識誤區,混淆了工作過程和學習過程。工作過程是完成一項工作任務經歷的歷程,該歷程按照時間結點有規律地運行,其中各項作業均具有瞬時表現性,過時以后自然消失。而學習過程則不然,其是一個認知過程,涉及到復雜的心理和生理活動。認知過程常常表現出滯后性,這是因為經驗的建構需要一個過程,從實踐到認識需要時間。盡管任何工作過程一定是發生在工作地的,但這并不代表學習過程一定要在此發生。事實上,工作本位學習強調在工作背景下學習,而工作背景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模擬的;可以是工作地,也可以是實驗室或教室(工作室),有利于工作知識和技能認知的一切場所都可以是工作本位學習的場地。
(三)重視工作本位學習內部元素關聯的復雜性
工作本位學習內部關系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考量。宏觀上,是經驗和其建構歷程的關系,即經驗、環境、學習者及其相互間作用的關系,是教育哲學的反映。中觀上是各項學習內容(項目)之間的關系,即職業技能訓練、職業知識學習、職業素質培養(如工作態度、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領導力等)以及創造性工作能力的培養等內容之間的關系。微觀上,表現在每一項工作任務中知識與學習者認知形式的關系,即為達到學習目的、掌握學習內容應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徑以及學習所應遵循的操作原則、組織環節等之間的關系。例如,一個工作本位學習項目所有的環節都要在工作地實施嗎?特定環節在什么環境下發生更利于促進認知過程?通過多次實踐、總結、個人協商、小組討論等哪種形式升華經驗?亦或是多種形式復合使用?采用學科體系、工作體系或其他體系表達新知識和新技能?這些問題所涉及的各元素間呈現多重化關系,相互獨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一個元素的變動,可能會引起不同層面數個關系的改變,因而要在工作本位學習設計和實施中加以綜合考慮。
(四)工作本位學習具有靈活多樣的課程模式
工作本位學習以促進認知過程、提高認知水平為基本出發點,以學習者獲得工作經驗和學習能力為目標。它不拘泥于某種特定模型,而是依據項目中各元素的特性及相互間的關系,以及學習者的不同狀態綜合考慮,確定其模式。如可采用不同課程結構的模式(見英國基礎學位教育中的多種模式),也可采用不同學習類型的模式,如美國工作本位學習中的實地考察(Field Trip)、跟隨工作的實地學習(Job Shadowing)、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青年學徒(Youth Apprenticeship)等。
工作本位學習是一種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學習模式,但已有證據表明,在工作活動中多數情況下是學習者對課堂所學知識和概念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使用,這與許多教育學者對工作本位學習的預期完全不同。因此,設計工作本位學習目標時,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防止產生欲速不達的情況。
五、展望
工作本位學習仍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有學者從認知過程的角度提出,反思實踐涉及到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個人體驗及思考,這個行為應該通過專業訓練,組織和個人應該靈活地采用組織學習模式,建立終身的吸取經驗的學習。一些學者從機制對學習過程促進作用的角度提出,問題學習和協商學習應包含到工作本位學習中。也有一些學者注意到在正式的工作過程中最易發生非正式的學習,提出應該對實踐認識中的知識創造過程和規律進行研究,以提升這樣的學習。從實踐的角度看,工作本位學習在教育實踐中的發展方向有兩個:一是繼續深入地融入普通教育之中,這就要對融入方法、機制以及效果等進行研究和評估;二是通過工作本位學習,如何實現教育價值的增值。例如,采用什么機制可以使工作本位學習更好地促進知識遷移;如何提高學術學習和工作經歷的協調性,如何使學生在知識學習和獲得工作經歷兩方面都有更好的收益等。
參考文獻
[1]Simon Roodhouse, John Mumford. Understanding Work-based Learning[M]. Surrey: Gower Publishing Limited,2010:14.
[2][6]Linda Burke, e.g. Toward a Pedagogy of Work-based Learning: Perceptions of Work-based Learning in Foundation Degree[J]. Journal of Vocation Education & Training, Routledge: Talor & Francis Group, Vol. 61. Num.1, 2009:18.23.
[3]Boud D., Symes, C. Learning for Real: Work-base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Symes, C.& McIntyre, J. (Eds)[M]//Working Knowledge: The New Vocationalism and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Buckingham University Press,2000:14.
[4]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 Council (UVAC). Integrating Work-based Learning into Education: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Z]. Bolton: 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 Council.
[5]Thomas R. Bailey, Katherine L. Hughes, David Thornton Moore. Working Knowledge: Work-bas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 Reform. New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Falmer,86.
Interpretation of Work-based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USA and UK
GONG We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Beijing 100176, China)
一、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的結構應包含課程體系、課程模塊和具體課程等。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的系統性結構,它決定和指導著人才培養目標的方向和性質,也體現著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水平。課程模塊是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的框架結構,是通過一些系列課程來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使其達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掌握一定的技巧,這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具體課程是在課程模塊的前提和范圍中,依據模塊培養能力的要求,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所設置的一系列相關課程,是知識和能力累積和發展的具體過程內容。
課程體系的設置應緊緊圍繞美術學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來確定。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具備堅實的科學文化和藝術理論知識,具有美術史研究、美術評論、美術教育、當代視覺文化策劃和管理,文化遺產研究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從事美術教育、美術研究、文博藝術管理、視覺文化活動策劃、新聞出版、畫廊、博物館、美術館、網絡媒體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依據以上培養目標,美術學課程體系的確定應凸顯出兩方面內容:一是素質結構方面。在思想道德素質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以及法律、誠信、團體合作意識;在文化素質上具有較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文學藝術修養,并具有現代意識、人際交往意識。二是在知識結構方面。要具備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因而,美術學課程體系應既體現思想素質、文化素養的培養,又要注重基礎知識、專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工具性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總體體系和目標。
課程模塊的設立是依據培養目標、要求,將課程體系進行分類而形成的,是針對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質進行系統教育和培養的課程群或課程組。在舊目錄中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模塊可分為通識課程、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教師教育類課程、實踐類課程等課程模塊,該課程模塊要求在掌握正常的基本知識和素質培養的基礎上,突出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這與舊目錄美術學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相一致,旨在培養有一定技能的中小學美術教師。新目錄提出了新的培養目標和要求,依據培養要求和培養目標,新目錄下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模塊應包含通識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專業拓展課程、教師教育類課程、素質平臺課程、實踐課程七大模塊。
建立課程模塊的目的是通過系列課程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有重點、系統的教育。新目錄課程模塊的培養以突出各課程重點為主要教學目的進行系統教學。通識課程因國家政策和教育方針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重在進行學生思想教育和綜合文化能力的教育,樹立學生良好的國家觀、價值觀、人生觀,并具備健康的心理和善于開拓的精神,同時還需具備一定的工具性知識和基本的實踐能力,課程的課時總量控制在總課時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專業必修課程是美術學人才培養的主干課程,是掌握美術專業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課程。在舊目錄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下,美術學專業所分的國畫、油畫、設計三個方向的課程在此體現。必修課程分為各方向課程,同時采用二二分段的教學形式。專業必修課程中有兩年的基礎課程和兩年的專業方向課程,基本課程占到了總課時的三分之一。這樣龐大的課程量和課程類型是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來制定的,旨在培養既專又能且有多方向的人才。
二、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
新目錄下,專業必修課程不再有方向課程。課程以培養美術專業性知識為主,專業性技能課程為輔,旨在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為實現培養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其課程總量應占到總課時量的三分之一。
專業選修課程是培養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輔助課程,不僅包含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拓展,還包含美術綜合文化知識和地方文化,旨在拓展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地方文化知識,同時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形成起到補充的作用,其課時量應占到總課時量的十四分之一。
專業拓展課程是依據新培養目標而建立的課程模塊。由于新培養目標的多元化,課程的設置應以主干課程為主導進行課程拓展,依據目標開設與之相關的綜合能力課程,旨在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拓展學生的就業面。該課程的課時安排依據學校具體情況而確定,基本保持在總課時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教師教育類課程包括教育教學類課程、美術教學法以及培養一些基本的教學能力為主的課程,重點讓學生掌握教學原理、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教與學的基本規律,美術教學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識。該模塊課程的課時量占到總課時量的十五分之一,以滿足學生以后教學的需求。
素質平臺課程以學校開設的公選課程為主,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進行學習,這旨在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的主動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開闊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課時的安排依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實踐性課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課程模塊。一方面,學生只有將所學知識和能力付諸實踐,才能檢驗所學知識,用實踐來衡量自己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實踐可以獲得課堂以外的許多知識,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實踐知識和美術文化運行模式、管理模式,學習更多的社會知識。鑒于實踐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課時量應保持在課時總量的七分之一,這樣方能有效完成實踐課程的任務,發揮其作用。
美術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以圍繞訓練學生美術基本技能和培養學生的基本專業理論素養為中心,開設 以培養學生造型能力的素描、速寫、色彩、透視、解剖、設計基礎等課程,課程安排要注重課程相互間的邏輯性和連貫性。每一門課程包含有許多的知識點和不同層次的內容,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造型能力和造型水平。培養學生專業理論素養的課程為中外美術史、藝術概論。
專業選修課程以拓展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為主,開設版畫、雕塑、水彩、國畫、油畫、電腦美術設計與制作等實踐性課程和美術概論、美術鑒賞、藝術美學等理論性課程。因培養目標的綜合性,專業選修課作為學生專業能力的拓展,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繪畫技能和了解更多的美術知識和藝術知識,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更為全面,因而專業選修課的課時量不宜過大,實踐性課程課時量應控制在72課時左右,理論性課程課時應控制在36課時左右,重點進行該課程知識點的了解,實踐性基本技能的初步掌握和運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地方經濟對人才的需求,課程的開設也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拓展學生的專業能力。
專業拓展課程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就業趨勢開設的專業性課程,包括文博藝術管理、視覺文化活動策劃、新聞出版、畫廊、博物館、美術館、網絡媒體等方面應用型人才所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相關課程。課程的特點是綜合性、應用性,同時還應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些課程的課時量每門基本控制在36課時左右,開設時間應適當的放置在大二、大三以后。在開設這些課程的同時還應相應開設一些與此相關的見習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教育類課程是以教育教學類課程和美術教學法以及培養一些基本的教學能力為主的課程,主要有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美術教學論、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美術教師技能技法等相關教育類課程,每門課程的課時量保持在36-54課時之間。在開設此課程的同時,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增加部分的模擬課堂教學和微格教學培訓,但課時量不能增加。通過該模塊課程的學習,以滿足學生以后教學的需要和要求。
素質平臺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的主動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開闊的視野。課程包括時政、文學、電子計算機等提高文化素養和現代化知識的課程以及其他一些與社會緊密相連的社會性課程。該類課程中每門課程的上課形式可以以講座或課堂講授與自學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每門課課時量控制在18-36課時,也可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中圖分類號]C633.95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05―0078―01
“美術鑒賞”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其對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美術鑒賞教材內容繁雜,知識容量大,如果教師缺乏合理的教學策略,則很難使教學順利進行,也不易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筆者認為,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講透基本知識。奠定美術鑒賞基礎
要想使美術鑒賞教學收到實效,其前提則是,美術教師應給學生講透美術鑒賞的基本知識,為學生進行鑒賞奠定基礎。點、線、面、色是構成美術語言的基本元素,美術作品的不同種類都是在這四個基本元素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而來的,在組織和表現這些元素的過程中,則形成了獨特的美術語言表達手段。如,西方繪畫中的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等,中國繪畫中的筆墨、章法、皴法等。教師只有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構成美術語言的基本元素及其表達手段,才能使他們的鑒賞之路變得通暢。
二、明確鑒賞程序。搭建美術鑒賞之橋
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會感到十分茫然,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鑒賞的程序,找不到美術鑒賞的切入點。為此,教師要告訴學生美術鑒賞的基本程序,為學生搭建進入美術鑒賞世界的橋梁。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下列問題式程序進行鑒賞:1.你看到了什么?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并敘述所鑒賞作品的內容,尤其是作品的細節部分。2.你產生了怎樣的感受?指導學生仔細觀察作品,促使他們與作品產生共鳴。3.你認為作者想通過作品表達什么?引導學生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理性思考和分析,解讀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內涵。4.會對作品作出何種評價?引導學生通過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態度和認識,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和評價能力。
三、加強學科整合,增強學生綜合素養
美術鑒賞教學的目的并非是讓學生單純地觀察美術作品,學習其創作技法,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其綜合素質。為此,美術教師應加強學科整合,充分開發和利用語文、歷史、政治、音樂等學科資源,以使學生從多角度、深層次地對美術作品進行解讀。如,在教學《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漫步中外園林藝術》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刻感受中國園林“雖由人造,宛若天成”的意境及“移步換景”的視覺魅力,教師可播放以《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等古箏名曲作為背景音樂的反映中國園林特色的視頻讓學生進行欣賞,并詳細介紹中國著名園林建造的歷史背景及園林內的楹聯、匾額,適時引用一些描寫中國園林的經典詩詞,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產生如身l臨其境的感受,而且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
四、拓展教材內容。提高學生鑒賞層次
高中美術鑒賞教材是學生進行美術鑒賞的載體,其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在組織美術鑒賞教學時,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并合理拓展教材內容,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提高學生的鑒賞層次。如,在《民族文化的瑰寶――輝煌的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一課鑒賞教學過程中,首先,我對教材內容予以了適當的拓展,給學生詳細介紹了青花瓷用色的特點及其產生、發展過程。然后,利用一個課時讓學生對青花瓷藝術進行專題鑒賞,并播放歌曲《青花瓷》,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鑒賞興趣。最后,為學生展示表現青花瓷造型的剪紙作品,并用深淺不同的藍色顏料在其上繪出花鳥圖案,從而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青花瓷是青花藝術與中國水墨畫藝術相結合的產物。這樣做,既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青花瓷藝術的魅力,又使他們的鑒賞層次和鑒賞品位得到了提高。
1、學生由幼兒園轉入小學,習慣比較差,易失去注意力。
2、學生的繪畫習慣養成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3、美術課的課堂常規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鮮的內容,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指導。
4、學生來自不同的幼兒園,所學技能與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別。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有五個單元共二十課,以素質教育為導向,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打破過去以美術學科知識、技能為主要目標的教材體系結構,構建以促成美術素養的形成為核心、探究性美術實踐活動為主線、人文性單元結構為基礎特征的美術教材新體系。注重學生審美感受和視覺經驗的培養,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以“接近社會,貼近學生,學以致用”為原則,選擇符合一年級身心特點的教學內容設計課題。
三、教學目的任務:
1、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
2、學習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4、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等。
四、教材重點,難點:
1、學習有關美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2、培養學生空間知覺,形象記憶,創造能力等。
五、提高教學效率的主要措施;
1、重抓習慣養成教育,美術課堂是較為活潑,但所接觸的材料也較多,這就需要學生們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以便在以后的課堂教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重視想象畫,主題畫的訓練,以開發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并能把自己所想象的表象在美術作品中。
3、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把生活中的多種材料綜合到美術課堂中來,讓學生能應用多種材料表現美好的事物。
一年級美術上冊教學計劃【2】一、教材的分析:
本學期美術共18課,教材的內容充分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創作學習。內容豐富,從而使學生的頭腦中逐漸形成簡單、具體的形象。本學期在繪畫的具體形象上有所要求,學習一些簡單的簡筆畫,把基礎打實。
二、學生知識能力及情況分析:
學生剛入校,對學校的常規不了解。年紀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較懂禮貌,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有部分學生有說普通話的意識,能用簡短的普通話與老師和同學做簡單的交流。個別學生不懂得執筆方法,需要老師不斷糾正、督促。至于其他學習成績還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學生的差異很大,有許多學生基礎很薄,需要時間和教師的個別注意。從幼兒園上來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新的環境。因此教師的教學態度和理念很重要,讓學生對美術產生的畏懼感逐漸的消失。
三、教學目標任務:
1、了解美術的基本知識,認識美術工具,并能使用工具進行簡單的美術活動,加強繪畫的技能。
2、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FFKJ.Net]對美術的興趣及愛好。
3、通過美術活動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FFKJ.Net]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4、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FFKJ.Net]觀察能力、想象力、形象具體化的觀察力等。
四、教材重、難點:
1、學習有關美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2、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FFKJ.Net]空間知覺、形象記憶、創造能力等。
五、針對該年級的教學計劃:
該年級學生男生較多,學習很活躍,在課上紀律需要維持,學習簡單的簡筆畫,提高具體思維的能力。
六、主要措施:
1、認真學習美術課術新課程標準,加強有關藝術課教育理論的學習,認真學習研究、鉆研美術教材,把握教材內容,抓住重點內容,突破難點及代表性的學習內容。
2、認真備課,不打無把握之仗,備課內容要體現創新,即力求實用,又方便靈活,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
3、按時上課,上足課時,布置作業要有靈活性并能及時批改學生作業。
4、加強課外輔導,特別要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5、開展多種形式的繪畫如實踐能力比賽和測評。開展評選優秀作品展評活動。
6、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繪畫技能和實踐能力的訓練。
七、教學進度安排:
一年級美術上冊教學計劃【3】一、學情分析:
新入學的學生第一次接觸正規化的美術課,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新奇、有趣、好玩的,而且新生入學前所受的教育各不相同,心理因素也不一樣,在繪畫上、工藝制作上一定有著自己的創造思維、想象能力和自己的個性,但這些會造成學習的不一致性、習慣不統一化,給美術課的課堂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對待這些剛進入課堂的小朋友,我們在情感態度上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小學生在思維的想象力、創造力方面發展的空間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機會,激發孩子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們能發現美,有創造美的想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22課教學內容,教材內容豐富多彩,非常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成長需要;形式多樣有趣,為學生設置了很有趣味的情境,注重學習過程中對美術活動的多角度的嘗試和體驗,有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開闊視野啟迪思維,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創作學習,充分發揮了美術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關注學生健康成長。為使教學更方便有效,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適當補充利用本地可利用資源充實教學容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
認識色彩,了解美術學習用具,掌握涂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使用工具進行簡單的美術活動
通過美術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等
關鍵詞: 興趣;創造性思維;基本知識與規律;文化情景
美術欣賞是人們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與已有的生活經驗、審美知識等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判斷的欣賞與鑒別的過程,是欣賞者再創造的心理活動,包括從藝術形象到審美形象的再創造。美術欣賞作為一種審美認識的活動,必然對欣賞者提出相應的條件和要求,需要欣賞者具備一定的美術方面的知識修養和欣賞能力。欣賞是培養學生感受力、想象力,擴大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知識的手段。學生通過欣賞,能夠獲得美的感受,可以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呢?
一、美術欣賞能力的提高,需正確培養學生學習與欣賞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興趣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原動力,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欣賞的內部動力。教師一味地講解知識或一味地讓學生去欣賞圖片,不注意學生的反應,其欣賞結果可想而知。教師在讓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可以結合和被欣賞作品相關的理論知識,用最簡單的理論知識來向學生論述,從而可以使學生能夠聽得明白。同時教師可以將大量的和作品相關的故事情節穿插其中,使作品能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吸引住學生眼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分析作品,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來了,慢慢地欣賞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當然教師講課的個人魅力也是抓住學生興趣的一方面,這就需要教師個人不斷去研究,挖掘新的方法和故事,從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二、美術欣賞能力的提高,需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以往的美術欣賞中,往往是教師按照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角度對作品進行講解和評述,而不去關注學生的理解和接納程度,導致最后教師只是講完了自己對作品的欣賞,而學生能不能理解教師卻不知道。在欣賞中,教師不能讓學生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而應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創造,教師可以在欣賞過程中,進行引導,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來刺激和挖掘自身內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欣賞作品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根據自己的角度和理解來主動地講解作品,并且對于學生講解的內容,教師應加以引導,不能學生剛一講解就加以否定,這會打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會使其不再愿意參與到欣賞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其能夠運用學習過的美術知識,創造性地以欣賞者的角度來解釋作品、欣賞作品。教師要想培養好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要求教師自己要認真備課,對于課堂內容要精心設計,采用新穎的方法教學,使美術欣賞過程由教師被動地欣賞作品的過程轉變成學生自己積極創作的過程。每個學生在欣賞作品時,觀察作品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教師不可以由于學生發表了不同的見解與看法,就將其抹殺,教師要接納和鼓勵不同見解的學生,使其能夠大膽地去想象和理解,這能夠使學生慢慢地形成創作性思維,并敢于講解給全體學生聽。教師的鼓勵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能夠以更大的興趣參與到更多美術作品的欣賞中去。教師在讓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還應該教給學生欣賞作品的方法,培養其獨立欣賞作品的創造性思維,不要過于追求結果,這樣可以增強學生欣賞作品的興趣,使其在欣賞美術作品時,陶醉其中,發揮聯想,進行美術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其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
三、美術欣賞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基本知識與規律
美術基本知識包括美術史常識和一般的美術理論知識,不同的美術種類有各自不同的美學特性,須采取不同的欣賞方法去欣賞,才能獲得審美感受。如欣賞工藝美術,除了注意它的審美特性,還要注意它具有雙重性質:既是物質產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方面的審美性。由于美術各門類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學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現手法,我們必須掌握熟悉這些美術知識,才能真正體會美術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藝術魅力。
四、美術欣賞能力的提高需要欣賞者掌握較全面的歷史、文化知識
關鍵詞:美術教師美術教學心理因素
美術教師肩負著對學生實施培養和提高具有良好美術素質教育的重任,要以現代美術知識技能武裝學生頭腦,把他們塑造成具有高尚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操的人,時代對美術教育和美術教師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們具有教師和藝術家共有的心理素質,以及相應的師德和藝德。美術教師良好的教學心理品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在美術學習和美術教學實踐中自覺培養和逐步形成的。
一、美術教師的教學興趣
對美術教學的興趣,是美術教師創造性地完成本職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美術教師對美術學科和美術教學法的研究興趣,對所教學生的情感,往往是教學興趣的中心。這種興趣不僅促使美術教師積極、刻苦地鉆研美術專業知識技能,認真、負責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而且促使美術教師接近學生,研究學生美術心理和美術學習的發展規律,從而探尋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專業興趣,往往也會萌發學生的美術興趣。對國畫有興趣的教師,會引起學生對國畫發生興趣,對設計有興趣的教師同樣也會引起學生對設計發生興趣。
美術教師的興趣不應局限于美術學科,更不應局限于某一畫種,而應具有廣闊的求知興趣。如美術教師應有一定的文學興趣,缺乏文學修養的教師,語言不生動、不豐富,難以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再如,音樂、攝影、書法、集郵等都與美術有密切的內在聯系,美術教師若對此有廣泛的興趣,必然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藝術愛好,啟發學生的心智活動。因此,美術教師的興趣廣,不僅有助于教師本身對美術教育工作產生穩定、持久的興趣,而且對學生學習美術的活動具有一種積極有效的推動力量。
二、美術教師的教學情感
美術教師的教學情感對學生有著直接的感染作用,是教師重要的職業素質之一。
美術教師的教學情感,首先體現在對美術教育工作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它與美術教師的職業興趣,對于教育年輕一代的社會責任感、榮譽感有關。作為教師應該具有一種高尚的敬業精神,才會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質。
事實證明,做一名“美術教育家”要比做一名“畫家”難得多。一個美術教師能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看到自己培養的學生能把所學的美術知識技能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的時候,一種強烈的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美術教師有了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自豪感,就會產生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工作志向,這對提高教學質量是至關重要的。
三、美術教師的工作意志
美術教師在教育和教學活動中,必定會遇到各種主客觀困難,特別是在當前教師待遇偏低、美術學科在學校教育中還十分薄弱、教學環境和條件尚未得到徹底改善的情況下,美術教師沒有克服困難、勇于進取的意志,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學任務。
美術教師的工作意志主要應具備以下四點:1.具有完成美術教學任務的明確目的性和力求達到這一目的的堅定意向,這是動員自己全部力量以克服教學工作困難的內部條件。2.具有教學內容和方法選擇的果斷性和堅定性,這是在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的內在力量。3.具有沉著、自制、耐心和一貫的堅持性,這是美術教師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影響學生的重要品質。4.美術教師具有的工作精力和毅力,這是影響教育和教學工作成敗的重要因素。當前,學校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困難很多,有來自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等方面的許多現實問題,針對這些暫時無法立即解決的困難和障礙,教師的工作意志的培養就更為重要。
四、美術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
美術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技能,自身應掌握美術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較為全面而扎實的美術鑒賞能力和美術表現能力,掌握科學的教育知識和教學方法,具有教師的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了解國內外美術教育的發展動向,勝任學校美術教育和教學工作,并能組織學生的課外和校外美術活動。美術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是他們業務規格的基本內容,既有質的規定性又有量的指標,具體包括:1.掌握美術歷史和美術理論的基本知識,如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心理學、美術技法理論。2.掌握繪畫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如素描、色彩畫、中國畫、版畫等畫種。3.是掌握設計與工藝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如設計與工藝基礎、現代藝術設計、現代工藝制作。4.掌握教育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美術教育學、美術教材教法、教育實習等。
五、美術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美術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是從事學校美術教育活動的實際工作能力,也是美術教師區別于其他職業的工作能力。它主要包括:
1.具有多方面的組織能力,以保證美術教育和教學工作有條理、有系統地進行。其表現在善于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編寫和使用教材,以及組織課堂教學方面。
2.全面掌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實踐能力。如理解和運用教材的能力、編寫教材教案的能力、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審美教育能力、啟迪學生進行視覺思維的能力等。
3.具有善于了解個性和美術學習心理的觀察能力。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個性和學習心理的發展是一種學習的歷程,由于美術學習的活動性強,形象思維和動作思維過程明顯,學生在紀律、意志、耐力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教師應善于及時觀察到學生某些不良反應的預兆,盡可能事先防止學生紀律和學習上某些差錯的發生。
4.具有敏感、迅速而準確的分析、比較和判斷能力。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善于分析、比較、判斷視覺造型藝術形象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而且需要美術教師靈活機智地應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
5.具有教學的創造與想象能力。美術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一樣,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和“手持金鑰匙的人”,這意味著美術教師是打開學生心扉的智者,應該富有教學方面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6.具有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師在教學和非教學工作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品德教育,這對所有學科的教師來說,都是有必要的。
六、美術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
現代社會的一切活動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這個進步是人類文明的標志。美術教師若要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學術水準和教學素質,必須從憑經驗辦事轉向以科學為依據的軌道上來,這就要開展科學研究,這是美術教師創造優異工作成績的重要條件。
美術教師的科研工作能力首先應該是從事美術教育和教學研究的能力。因此,美術教師應具備的教育教學科研與探索的能力主要包括:1.自修與自學提高的能力;2.收集教學資料與獲取信息的能力;3.開展教學實驗、進行教學改革的能力;4.綜合分析信息資料的能力;5.編寫教材和撰寫論文的能力;6.確定教育科研選題,組織或承擔課題研究工作的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和形成,對于美術教師加強學科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們在吸取古今中外美術教育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探索和發現新的美術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利于發展和創造適應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美術教育。
總之,美術教師的心理因素并不止這些,例如教學觀、治世態度、性格、身體等因素也都是教師成功地進行美術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從美術教師的心理因素來看,它是一個范圍相當廣泛,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統一體。各種心理因素的形成和發展,都要求每一個美術教師在各自的工作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學習提高,力求自我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威信。
參考文獻:
[1]郭紹剛,范凱熹.美術教育方法論[M].嶺南美術出版社,1993.
【摘要】美術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在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美術教育的過程中, 既要使其掌握基本知識, 能認識和欣賞美, 又要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能夠表現美和創造美。所以, 美術課上如何創設特定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使學生在聽、想、說、玩、畫等“多元化”活動中愉快地主動獲取知識, 成為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美術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美術教育的過程
【本頁關鍵詞】核心期刊快速發表、雙刊號CN期刊
【正文】
美術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在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美術教育的過程中, 既要使其掌握基本知識, 能認識和欣賞美, 又要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能夠表現美和創造美。所以, 美術課上如何創設特定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使學生在聽、想、說、玩、畫等“多元化”活動中愉快地主動獲取知識, 成為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這幾年, 我在美術教學的實際工作中, 注意以激發興趣、培養愿望為抓手, 同時全面照顧,使各個因素都向著積極方向和諧發展。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1.激發學生興趣, 從引導方面入手在美術教育的開始, 引導方法是很重要的。必須在開端就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激發他們的熱情, 才可以用良好的開頭做鋪墊, 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這里介紹兩種方法。第一, 猜謎導入。要十分注意年輕學生內在知識和喜愛謎語這一特性, 在課堂的開始引用一些謎語, 這些謎語可以視課堂的內容而定深淺, 讓學生在濃厚的猜謎之中, 自然導入新課。這樣既開發學生智力, 又加深學生對所畫物體的印象, 將收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第二, 欣賞導入后設置懸念。
即在教師引導下對范畫或臨摹對象進行欣賞、評價、使學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構圖、造型, 產生美的向住, 激發強烈的作畫欲望, 在此基礎上教師巧設懸念, 旨在激發興趣后提出疑問, 而所要達到的效果是“似難而易”, 可謂出乎意料之外, 合乎情理之中。最后, 使學生感到:“原來這個我也會”。2.廣泛采用多種媒體形式進行教學媒體指的是教學中常用的圖片, 實物、模型、音響、幻燈、語言描述等一些“輔助工具”。因為媒體的使用, 能使繪畫內容變籠統為具體, 變抽象為形象, 變模糊為清晰, 變難為易。如透視規律是比較抽象和復雜的, 僅靠語言的描述很難理解, 利用演變教具不僅讓學生發現規律, 理解規律, 而且使美術課擺脫了理論知識教學中的枯燥說教。因此, 教學中如果能夠盡多地將媒體介入, 將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美術課也可以通過幻燈投影從視覺角度發展學生審美能力。同時, 還可錄制與課文內容吻合的配樂錄音, 調節學生心態, 為完成創作創設一個情境, 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進入其境, 然后進行創作
網址來源)/article/74/6236.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關鍵詞】美術教育;素質培養;藝術
美術課程具有強烈的藝術熏陶功能,集中體現了中專生的人格特點,對培養中專生綜合藝術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從高校的美術教育課程本體出發,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學生情感體驗,提高人文素質;通過加強學生藝術修養,激發其藝術審美情趣;整合美術與其他學科資源,促進中專生綜合素質發展。
一、對中職藝術生的美術教育提高藝術人文素質的主要層面
美術教育,是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我們展開美術教育教學時,應該充分考慮到美術課所具有的這一特點。現代社會需要富有探究精神與創造能力的創新型人才,促進學科間相關內容的整合符合現代教育理念,順應時展,同時也是中職學校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方向之一。因此,促進學科相關內容間的整合是加強教育資源的有效方式,是促進中專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必經之路。
美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為核心內涵的藝術教育活動。從社會角度而言,強調美術教育的人文價值,培養社會成員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尊重中專生個性發展,體現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處;從個人角度而言,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鑒賞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
首先,挖掘美術課程中文化內涵、感知人文情懷。我國美術教育歷史悠久,文化底蘊相當豐富,在對美術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美術知識,還要更多的關注美術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歷史傳承,關注美的藝術熏陶,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把教學內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藝術熏陶力的亮點挖掘出來,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去感悟美、發現美,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社會責任感。
其次,以美術教育為載體,立足于現實生活,加強對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素質的培養。美術教育教學是表現和激發學生創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了解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發展,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生產、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學會分析、綜合和評價的思維技能。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力求使每一個學生了解各種藝術的發展脈絡及其風格特點。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參加各種社會藝術活動,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尊重科學、尊重人格,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藝術視野。
二、通過加強學生藝術修養,激發其藝術審美情趣
在中職學校美術課堂中,我們應該結合中專生生理與心理發展特點和文化程度,充分運用生動直觀的教材與帶有階段性、連續性特點的藝術作品,深入挖掘藝術作品的內在價值,重視研究美術作品及其文化淵源,提升個人藝術素養,激發學生審美情趣。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更多關注美的藝術熏陶作用,避免對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泛泛的說教,而是把教程中那些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藝術熏陶力的亮點挖掘出來,呈現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感悟美,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材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藝術的起源與發展,了解我國及國外美術各學派的風格及流派發展變化,知曉藝術發展的主流方向,以便為美術實踐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其次,“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喚起智慧和美感”,我們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步入畫廊、觀看畫展;拜訪名家汲取其作畫心得、虛心請教;提高鑒賞能力;參加各種藝術活動,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經驗,提高鑒賞美的能力,引發學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
再次,鍛煉學生發揮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其運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創作。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美術教育活動往往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引導學生帶有情趣地去發現身邊美的人、美的事物,把自己的生活實踐和美感聯系起來,將自己對學校現實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體悟與藝術家對它們的直觀性表達聯系起來,并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表達出個人體驗和理解。
三、結束語
總之,高校美術教師必須注重中專生美術學習中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注重美術教育對學生個性品質與思想情操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作用,這是培養順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也是現代美術教育教學的宗旨。立足于廣泛的社會背景、領略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以美術教育為橋梁,通過引導學生 對一些美術本體知識和相關知識內容進行綜合與探索性的學習,逐步建立以美術學科為主體并聯合其他學科相關內容的教學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不同的情景中多角度探究、挖掘學科知識,以達到促進各學科知識與技能融會貫通,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全面認識美術學科的特征、美術表現的相異性以及美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外在趨勢,從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學前兒童;美術作品;評價現狀;有效評價方法
一、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的內涵
(一)基本問題產生的背景
縱觀整體,學校美術課程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在“雙基時代”(1949—2001年),美術教學的課程目標更傾向于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第二時期,在三維目標時期(2001—2015年修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開始)注重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當中的過程與方法中進而培養相應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第三時期,從2015年開始,“核心素養時期”登上中國課程的歷史舞臺,美術課程目標的有所改變與進步,美術教學方法也隨之發生相應的改進,形成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本位的美術教學。其關鍵的美術教學方法是在真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和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并學會解決問題,著重于如何通過基本問題使學生的知、情、意、行統一起來,以一種探索式統整美術教學的方法去全方位地塑造人、進而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基本問題的含義
基本問題的概念是在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所提出的,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是具有確定性目標在現有情境下結合學習者個人在生活中發現的實際問題所存在的。首先,問題需要一個存在的平臺,需要呈現在一個真實的問題情景當中,這是一種學生持續性思考的過程。日常生活、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當中處處需要美術,小到同學之間互贈賀卡,大到樓房建筑的設計。所以基本問題在美術課堂的提出需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應該是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所遇到的問題。
(三)美術教學中的師生的角色定位
21世紀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出高素養精專業的高水平人才。一個人的素養結合了先天的遺傳和后天的養成,在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學習中都是素養提高的一個過程。針對美術學科而言,一個學過美術的人和一個沒有學過美術的人在觀察方法和能力、美術欣賞方法和能力、造型表現能力、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上都會有差別。[3]現代社會競爭最需要的是具有探索性、創新性、開拓性人才,一切美術教育都是以培養學生適合社會生活能力為主要目的。美術教師要具備探索式統整美術教學的能力,具有概括基本問題與剝離小問題的能力,美術教師要把那些在生活中看起來不起眼而又時時困擾同學的有價值的問題統整為有利于開展美術教學的基本問題從而簡化成學生可以理解的小問題,不斷給學生有新信息的刺激,基本問題在美術教學中的實施強調美術教師的“引導”,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增加解決問題中美術知識使用的連貫性、系統性,保證教學內容上的統一性、靈活性與啟發性。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幫助學生完善解決問題的方案,確認教學目標的適合性,使學生提供解決小問題的方案徹底落實到基本問題的源頭上。力求做到所統整的基本問題目標具有伸縮性,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理想狀態。這無疑是師生之間探究合作完成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的意義
在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循環體,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在解決問題當中實現其本身的價值。在完成任務的過程當中,不僅涉及到美術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也會涉及人際交往、審美能力的體現、信息檢索的能力以及各項學習的能力等,在這種美術學習過程中無疑是一種對跨學科技能與綜合能力的培養。
(一)提高學生分析與歸納的能力
提高學生面對生活中實際問題存在的敏銳程度以及運用美術學科知識去剖析、思考與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的能力。可把發現的難點細節書面化,讓同學們針對難點逐一突破分析,制訂解決的問題策略,歸納整理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課外閱讀、信息搜索、理論聯系實踐的綜合能力。
(二)提高學生敘述與論證能力
在學生為同學展示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對同學提出解決方法的看法、建議與質疑進行討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訓練著有條不紊的敘述能力與論證能力。這些都是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以美術學科基本知識與技能為載體所習得得隱性能力。
(三)提高學生探究與創新能力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強調要通過多種實踐方式來讓學生了解和感受美術,這不只要求美術教學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形式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圍繞著主題對制訂解決方案進行不斷修改,更好的體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深化學生的思維。
三、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采用主題單元式的教學方法
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是從“基本問題”為源頭,以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作為載體,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美術學習探究過程中,來完成對專業問題的深入認識和精確理解以至于可以靈活的運用知識與技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層層遞進的教學需要區別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根據這個問題應該倡導的教法是主題單元式。試想一節美術課40—45分鐘,對待美術知識的深度學習程度是極其不夠的,學生由原有水平到達教學目標的整個過程,是需要通過一個個課時的完成和一個個單元目標的積累使其提高原有水平達到質的提升。主題單元式學習內容相對集中,結構化強。在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中教師是充當主題內容、基礎問題提出的組織者,學生是對美術知識技能的探究者與主動學習者。
(二)掌握好基本問題的教學過程
在進行主題單元式的教學之前,美術教師應先提出問題,制訂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提前將小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查閱資料、熟悉上課模式、充分思考與討論相關問題。在授課過程中,美術教師應該具有前瞻性,積極幫助學生定義問題,預判出學生在探索問題中所遇到的困難。充當課程主題的把關者,使整個課程內容具有靈活性與伸縮性,時刻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基礎問題這個核心點做討論分析,以防止學生偏離本課主題。在授課之后,要注意每組學生對本主題內容的學習反饋,布置下一節課的任務,做到課程內容之間的首位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