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范文

        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代農業生產技術

        第1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范文

        引言

        現代化新技術是農業種植生產的重要保障,也是經濟社會得以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支撐。我國人口眾多,耕地面積較少,水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此,發展現代化新技術,推廣新技術新措施,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是提高農業生產種植效益的根本出路。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加,耕地資源不足,水資源不足等對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直接影響,也對本區農業種植提出更高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促進農業種植技術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社會進步,保證農業生產的重要出路就是發展現代化新技術。

        1 現代化新技術在農業種植生產中的應用意義

        在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中,為保證農業種植生產效益,有必要推廣和應用現代化新技術。一些地方有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農業生產對新技術和水資源的依賴性極強,農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灌溉發展和現代化新技術的應用。只有水資源充足才能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才能保證農業高產。而一些地區水資源缺乏,農業生產面臨缺水和技術不足的嚴峻形勢。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需求量不斷增長和水資源可供量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嚴重阻礙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在水資源總體短缺的同時,農業灌溉高耗水的狀況應該改善,同時還要推廣應用現代化新技術。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一些地區水資源緊缺、經濟社會發展、農業灌溉用水面臨嚴峻形勢的情況下,要保證當地糧食生產,就必須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推動現代化新技術,提高農業灌溉水利用效率,節約灌溉用水,擴大灌溉面積,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當地糧食生產能力創造條件。推廣現代化新技術,是保證糧食生產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解決當前用水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強當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努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

        2 現代化新技術在農業種植生產中的應用策略

        目前,現代化新技術主要包括數據庫技術、無線傳感器監控技術、可視化技術、光技術生物技術。其中,生物技術又包括組織培養技術、生物農藥技術。這些技術措施滿足農業種植生產需要,需要把握技術要點,使其得到更為有效的利用。應用數據庫技術,能實現對農業種植生產的監測與控制,通過構建完善的數據資料信息庫,有利于農業種植生產的信息化管理,促進農業信息技術共享,為提高施肥、管理水平提供信息資料與參考。同時,數據庫系統還有農業專家的指導方法和意見,能幫助農民解答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種植效益。無線傳感器監控技術能感知外界溫度、濕度、光照時間和二氧化碳含量,對周圍環境狀況進行監測,掌握周圍環境是否滿足農業種植需要,對存在的不足及時采取防范措施,為農業種植生產創造良好條件。可視化技術能實現對農業生產種植的監測與管理,發現不足并及時采取修復措施。光技術主要應用于大棚生產之中,滿足作物生長的光條件需要。生物技術的應用,可以培育新組織,提高作物生長質量和效益。促進農作物更好生長。

        3 現代化新技術在農業種植生產中的應用效益

        3.1 節水效益。某地區2011年應用現代化新技術后,加強增效綜合示范項目建設,畝均灌溉用水量大為減少,地下水開采量相應減少,農業種植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項目實施后,0.5萬畝節水灌溉面積年總節水109萬m3,根據水權轉換辦法,配置給其它灌溉面積,每立方米按0.071元計算,年節水效益7.74萬元。

        3.2 增產增收效益。由于項目區內實施現代化新技術,提高作物灌水的保證率,通過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制種業和經濟作物,從而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據估算:棗樹小管出流滴灌畝均增產50kg,價格以8元/kg計,年增效益24萬元。葡萄小管出流滴灌畝均增產50kg,價格以5.6元/kg計,年增效益33.6萬元。啤酒花小管出流滴灌畝均增產75kg,價格以4.6元/kg計,年增效益31.1萬元。辣椒滴灌畝均增產95kg,價格以3.40元/kg計,年增效益38.3萬元。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畝均增產糧食55kg,價格以2元/kg計,年增效益 3.3萬元。現代化新技術項目區年均增產增收效益共計159.4萬元,增產增收效益明顯。

        3.3 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采用現代化新技術后,與傳統農業種植技術比較,澆水、施肥、打藥等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按每畝地每年節省1個人工計算,現代化新技術實施后,年節省人工0.5萬個,每個工日按50元計算,年節省人工費用25.05萬元。節地效益,現代化新技術還可以節省田間渠道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般可節地5‰,節地20.05畝,節地效益6.26萬元,現代化新技術總經濟凈效益110.73萬元,社會及生態效益良好。

        第2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范文

         

        1 現代農業的含義

         

        現代農業是同傳統農業相比而言的,它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而產生的。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是資本、物質和技術等幾個方面,通過工業化的生產手段和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通過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對農業進行一定的支持,在管理農業的過程中以科學經營理念為原則,從而轉變農業的增長方式。從具體上看,現代農業的含義包含四個方面:首先是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各類機械化的生產工具,其動力主要是石油和電能,除此之外,化學肥料和農藥也應該廣泛的應用其中。從總體上來看,現代農業的物質和能源都是由工業部門所提供的。其次,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指導時,通過對農業生產發展的變化規律進行觀察,然后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對自然進行利用和改造。第三,專業化、社會化以及區域生產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農業產品需求的變化,農業生產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林、牧、副、漁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不僅如此,農業還同工商業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而且,在市場化的經濟條件下,農業產品大大提高了其商品化的屬性。第四,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制度和農民生產方式。現在,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民通過合作的方式不斷擴大其農產品餓生產規模,隨之發生巨大變化的,還有農民的生活方式。

         

        最初對現代農業的定義就是機械化農業。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現代農業的定義又增加了良種化化學化以及水利化三個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能源危機和生態危機的爆發,使得人們認識到,過去那種只注重技術和經濟的農業發展是不對的,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應該將生態效益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 現代農業建設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1 做好農業生態建設規劃工作

         

        因為我國各地進行農業生產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條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在進行農業生產時所需要的技術支持以及生態模式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在進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要對各地的自然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環境進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對農業生產的配套技術、管理形式、產業規模以及區域協調等進行規劃,從而有效的推進生態建設的持續發展。

         

        2.2 對現代農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和技術進行不斷的研究

         

        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基礎。所以為了使這些技術能夠成為現代農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應該對與生態農業生產有關的理論和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創新。這些技術一定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生態農業模式的結構與功能、生物多樣性、生態農業安全和生態管理技術。

         

        2.3 走市場化道路,將生態農業化、標準化、信息化以及現代化進行不斷推進

         

        多年的農業生產的經驗表明,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走上市場化道路,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巨大的生命力,否則,生態農業的發展將會失去動力。這樣看來,現代農業建設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一定要將市場作為其發展的導向,并且對生態農業的龍頭企業給予大力的支持,與此同時,構建出一條“科-農-工-貿”一體化的生態農業產業鏈,將各種不同的生產模式應用在現代農業生產之中,例如:“公司加農戶”模式、“公司加基地”模式。當前,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跟隨國際科技發展的潮流,進行各種不同的生態農業模式生產技術規程與標準的制定。

         

        2.4 進行農業轉型,將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化的生態農業,并且通過大量生產健康食品為農民增收

         

        未來能夠順利打通出口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通行證就是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因為當前全球人民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就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而健康安全的食品主要是通過現代的生態農業生產出來的。所以,現代農業應該鼓勵農民進行健康食品生產,生產那些具有市場前景并且具備健康特色的農產品,創建國際農業產品品牌,從而達到增收的目的。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將數量型增長轉變為質量型增長。第二,將單純的面向國內市場轉變為面向國際市場。第三,轉變為符合功能性的農業生產。第四,轉向規模化和標準化的農業生產。

         

        2.5 不斷對農業基礎化設施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進行完善

         

        從總體上來看,農業一方面可以將農業產品作為生產原料提供給其他的產業,為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另一方面,他還將生態服務功能提供給所有人。所以,國家一定要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業生產建設中來,同時將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進行不斷的完善,將生態補償計劃考慮到農業生產中來,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的將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進行鞏固。

         

        2.6 加強專業知識的推廣,健全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法律法律

         

        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所有人的參與:農民、領導、科技人員都要參與到生產中來。所以,現代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就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推廣有關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專業知識,并將其對農民進行培訓。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加農民對現代農業的了解。同時,健全的法律法規也能夠保障現代農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依法發展。

         

        3 結論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但是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農民和技術人員和國家管理者的重視,并且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地進行方法的總結。

        第3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范文

        關鍵詞 稻鴨共生;傳統養鴨;區別

        中圖分類號S8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8421(2012)08-976-01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種植水稻的歷史由來已久;我國又是最早馴化和飼養家鴨最早的國家之一,不僅有考古資料為證,還有養禽業文字記載資料也很豐富,如早在公元前475~221年的戰國時期,《尸子》中記有“野鴨為鬼,家鴨為騖”。將種稻與養鴨相結合的稻田養鴨,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至今仍然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稻鴨共生綠色農業生產技術雖然起源于日本,但它是在繼承、吸收和完善我國傳統的稻田養鴨精華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起來的,經過不斷的實踐、創新,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生態農業技術。

        稻田養鴨和稻鴨共生技術一樣,都是在稻田中放養鴨子。但是我國傳統的稻田養鴨,只是把鴨子放于稻田,不管稻田放養鴨子的數量,也不管放養情況,鴨子往往一大群的從一個田到另一個田,這樣會造成田塊有的地方過度放牧,有的田塊又沒放到,而且鴨子放于稻田的方法是“早放晚收”,鴨子在稻田中沒能充分發揮作用,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稻鴨共生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是在傳統稻田養鴨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起來的,是對稻田養鴨的繼承、倉4新和發展,并賦予了稻田養鴨以新的生命,是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結合的產物。

        1 最終目的不同

        我國傳統的稻田養鴨,是水田和鴨結合型的農業。作為已經家畜化的鴨子,自身還具有水禽的特性,自古以來,人們利用這一特性將鴨帶入水田地帶進行飼育。最終目的是為了生產鴨肉或鴨蛋,它是為了讓鴨在稻田里活動和覓食,提供鴨的放養場所,而很少考慮到鴨子對水稻能產生的作用;而該技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生產綠色食品大米,它充分利用了鴨子的功能,鴨在稻田中成了代替人的部分勞動的“活機器”,也代替了除草劑、殺蟲劑、化肥及水稻栽插后的各種機械操作,同時也能生產無公害的鴨產品。

        2 主體不同

        在稻田養鴨的過程中,種稻和養鴨往往是2個不同的主體。種稻的農民有時擔心鴨會踐踏水稻而不愿意讓鴨進入稻田,而養鴨的農戶又為無地方、無場所放養鴨子而焦急,使稻鴨的分離現象越來越嚴重;稻鴨共生綠色農業生產技術使水稻和養鴨緊密的結合為一個整體,如果在結合稻田養魚或是在稻田中放養浮萍等技術,則會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農田生態系統,對減輕環境的污染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 對稻和鴨的要求不同

        稻田養鴨對稻、鴨的品種等要求不嚴格,幾乎沒有要求,鴨的品種是常規的肉用鴨或蛋用鴨,往往體型過大,野外活動和覓食能力差,沒有長期在稻田生活的能力。水稻也是當地有什么品種就種什么;稻鴨共生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則有較嚴格的要求,對鴨的要求是體型較小、善于活動、在稻田中覓食能力強的品種。根據我省的自然狀況,稻鴨共作時間為70~80d,故可選用一般的蛋鴨和雜交肉鴨品種,這樣有利提高養鴨的經濟效益。對水稻的要求是優質、較能抗倒伏的稻種。

        4 內涵不同

        稻鴨共生綠色農業生產技術融入了生態學、動物行為學、環境科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并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由較系統的理論階段上升到實踐應用階段;稻田養鴨還只停留在傳統經驗的階段,很少進入研究階段。

        稻鴨共生是將水稻生產與養鴨生產有機地緊密地結合,融為一體。養鴨的主要目的不僅是獲取鴨肉,而是挖掘利用鴨的生物學潛能,讓鴨承擔起稻田的除草、除蟲、施肥、中耕渾水、刺激水稻生長等多種田間作業功能,來替代現代種稻中應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為水稻施肥、除蟲、除草,生產出綠色稻米的一種全新生態農業新技術。它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結合,在未來農業發展中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5 放養時間不同

        稻田養鴨在水稻田里的時間短,鴨對水稻的作用小,鴨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而本技術一天24 h都把鴨放在稻田中,鴨始終在稻田中生活,鴨在稻田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它對水稻和稻田的作用和影響是多方面的、持久的。

        第4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范文

        一、轉變農業經營模式

        農業經營模式可以從傳統的經營模式轉變為集約化、規模化的經營模式,根據當地的地理條件和發展情況,進行試點經營,在取得一定成果和經驗之后再進行進一步的推廣和發展。

        1.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入股股份。根據農戶入社和退社的各項原則,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作為股份進行農村土地合作社的組建,根據相應的要求和規則進行股份的折算,使傳統的合作社變為現代化的股份合作社。按照股份制的要求進行理事會的選舉。再由理事會承擔生產經營的責任,監理會承擔監督管理的責任。從而實現農村土地合作社的現代化經營。

        2.聘請專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和生產人員。專業的工作人員會對農業生產的水平產生直接影響,要確保選種、種植等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就要聘請專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和生產人員。聘請經營管理人員后要與其進行合同的簽訂,確保人才在最大限度上發揮效用,也為農業經營提供保障。農民加入合作社之后不直接參與農業勞動和農業生產,只參與土地經營的規劃和決策。農業生產和農業勞動由專門的機構培訓專業的生產人員,從而實現機械化生產,根據相關的規定和要求記性種子的選擇和購買,確保農業生產的質量,實現機械耕種、機械防治、機械收割和管理的四項統一。

        3.建立利益聯結機構。股份合作社主要進行經濟作物的種植,每年的作物收入按照比例進行粉紅,90%的收入進行股份粉紅,其余收入作為共有基金、風險費用等必要經費進行分配。聘請專業的經理對成本進行控制,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的境界效益。為經理提供豐厚的待遇和獎勵,通過利益聯結的方式來調動經理和農民的生產和經營的積極性。

        4.規范運行土地合作社。新的運行模式和組織結構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和創新,為農業進步提供支持。為了確保組織機構的合理運行,明確運行規范是必不可少的。合作社可以建設聯合會,聯合會可以設立不同的合作分會,由合作分會進行人才的選舉,建立健全的管理機構,實現營銷、投資、培訓、推廣等業務的促進和推行,進而確保土地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二、建立農業服務體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二服務體系要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推進標準化、專業化、農業科技、農業金融等服務體系的確立和完善,為農業生產提供更豐富的物資和技術支持,更進一步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1.標準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打造品牌能夠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進而加大農業產品在市場上的地位。農產品品牌的確立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力度,提升農產品的安全質量,最終創建一個具有特色的農業品牌。農業產品要滿足國家有機食品的標準,嚴格進行產品質量的把控,加大生產的監督和管理。建立有機農業基地,擴大農產品的種類,建立專門的配送中心,促進各個企業、農戶、合作社之間的合作,實現產品的連鎖經營,最終擴大農產品在市場上的所占份額,提升農產品的?N量和經濟效益。

        2.科技服務體系的建立。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動力,要不斷為農業生產提供新的生產技術,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現代農業的進步。為此,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組織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技術的講解和推廣。建立專業的科研組織,不僅要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研究,還要對糧油科技、產品深加工等多個項目進行研究和開發,搭建一個各個項目、人才和技術交流溝通的平臺,實現企業、農戶、合作社之間的互惠互利。積極聘請專家顧問,自主研發新技術,積極進行新品種的試種,在生產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和進步,通過科技服務體系的建立來實現農業生產的科學化,從而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3.專業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根據現代農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建立各種農業服務平臺,為農業生產提供便利。如,機械服務平臺、勞務服務平臺等等。現如今,大部分的農業生產區都實行服務超市的建立,通過服務超市來提供人才、機具和技術。它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內容。一方面是咨詢服務,另一方面是機械服務。在咨詢服務方面,服務超市可以為合作社進行技術方案的制定、技術的推廣、應用或轉化;在機械服務方面,服務超市可以為合作社提供各種機械化的服務內容,如栽種、耕種、收割、運輸、加工等等。才外,也有會提供一定的勞務服務。主要包括技術培訓,素質提升年等等。通過建立專業的服務體系和服務機構,能夠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改善農產品的質量、促進農產品的營銷,實現農業生產的整體進步。

        4.金融服務體系的建立。金融服務是農村經濟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要為農業生產和經營創建良好的投資和融資平臺,進而為農業生產建立堅實的經濟基礎。首先,搭建投資、融資和擔保平臺,建立相關的負責企業。通過投資公司和融資企業的協助來實現農村農業信貸,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擔保;其次,探索新的融資和發展模式,進一步促進農業信貸的發展,通過信貸手段來擴大生產規模;最后,建立風險互助基金,通過基金項目來豐富風險賠付手段,降低生產風險和成本。由此可見,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農業的發展,為現代農業提供動力和保障。

        三、創新發展模式

        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才要采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設備,來實現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實現農業生產的突飛猛進。為此,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完善的經營制度。其次,推進農業現代化。最后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第5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范文

        關鍵詞:農業發展;機械化技術;推廣策略

        1農業機械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效率和水平已經成為了各項生產技術的衡量標準,農業生產中也同樣如此,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要做好現代化的管理,提升種植技術的管理,做好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應用。合理的應用機械化技術可以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水平,農業機械化技術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還有效的減少了農民的工作強度。現代農業發展中必須要實現農業機械化技術和農業技術的推廣,特別是農業機械化技術,這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所在[1]。傳統的人工勞作方式效率普遍較低,消耗的成本也比較高,所以做好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關鍵所在。

        2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難點

        2.1缺乏完整的推廣體系

        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主要是受到農業部門直接的管理,在推廣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全面的推廣計劃,做好推廣項目的確定和管理,但是當前許多的農業部門缺乏對農業機械化技術的了解,所以對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沒有足夠的規劃,并沒有納入到政府的正常議程中。

        2.2農民綜合能力低

        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并不是單方面的,也需要農民對機械化技術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才能合理的進行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但是當前農民的綜合能力水平相對較低,對現代各種農業機械都缺乏了解,難以全面掌握和使用新型設備,這也是當前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一個難點[2]。

        2.3推廣意識薄弱

        在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過程中,政府的作用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當前許多的基層政府人員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對于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力度也就難以得到提升,因此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受阻。

        3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策略

        3.1多做實驗,示范帶動

        在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過程中,最好的推廣方法就是進行田間地頭的試驗,做好田間試驗工作,讓農民看到機械化技術帶來的高效。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進行試驗,定期召開現場演示會,為農民做好技術的宣傳和講解,農戶看到機械化技術所帶來的效果,對農業生產應用機械化技術經濟效益有一個直接的了解[3]。

        3.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在農用機械化技術的推廣過程中,農機資金補助是做好機械化技術推廣的重要前提之一。在機械化技術還沒有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接受時,政府需要做好補助金的下發,通過補助金來帶動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并且很多農民難以擔負大型機械設備的投資,所以政府有關部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財政方面的支持,加快農村的建設發展,使得農民有足夠的資本去購買農業機械,從而有效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3.3加強宣傳力度

        農民是農村經濟建設的重點所在,在農業機械的推廣過程中農民對機械設備的認識還不夠充分,認為新設備會帶來更大的經濟負擔,不敢去購買,所以極大的影響了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因此要加強對農民的引導教育,在城鄉一體化的工作中要做好對農民的宣傳,使得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有更多的了解,要做好農業機械化技術的培訓工作,定期通過多種渠道對各類機械化技術進行宣傳、講解,從而促使廣大農民可以了解到各種機械化新技術的操作過程,了解其中的工作原理,在農業生產中合理的應用,有效的提升農業生產效率[4]。

        3.4做好推廣項目計劃工作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建設也要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在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過程中,需要加強各級政府對農機推廣工作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結合實際的情況做好項目的推廣。根據所屬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進行相關機械技術的宣傳,還需要結合政府的農機推廣工作安排,和本地的農機技術推廣方案做好配合,使得農機技術推廣工作可以順利的進行,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第6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范文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必要性;對策

        我國《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重中之重。如東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目前面臨著人口急劇減少,農村勞動力出現緊缺現象,從1997年就開始人口負增長,三次普查數據分別為111.6萬、108.5萬和99.6萬人,人口規模不斷縮小。同時,良好的教育,還促使如東每年輸出大量優質生源三四千人,但學成回鄉的不足20%。

        據如東縣民政局統計,截至2014年底,如東縣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29.6%,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19.6%,兩項指標都遠遠超過國家平均水平,社會老齡化程度為全省最高。人口老齡化在農業生產、居民養老、人才培養等方面給如東帶來不少問題,也成為制約如東發展活力的瓶頸。作為一個正在“老去”的農業大縣,全縣耕地面積10.31萬公頃,隨著人口“老齡化”及總人口“負增長”,今后“誰來種地”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要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關鍵是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

        新型職業農民是職業化的新型農民,主要體現在“兩新一高”上。首先是新的身份,是農民由身份稱謂到職業稱謂的轉變,標志著農民由文化低、地位低、收入低、勞動強度高的傳統身份農民轉變成體面的職業農民。其次是新的作用,新型職業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體,能夠適應現代農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要求,具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和較高收入水平,具有示范帶動作用,是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的主體力量,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第三是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應當接受過系統性農業教育培訓,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生產技能和市場意識,能熟練運用現代物質裝備和新品種新技術,長期穩定在一定區域從事農業生產經營。

        從概念中可以看出,未來的職業農民,農民不再是他們的身份象征,而是職業標志;農業不再是沒有素質要求,誰都可以從事的行當;農民不再是以打工為主、種地為輔的兼業者,而是專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簡單的說,就是要“愛農、懂農、務農”。

        新型職業農民大體分為三類:一是生產型職業農民。他們是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技術,有較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直接從事園藝、鮮活食品、經濟作物、創匯農業等附加值較高的農業生產的群體。二是服務型職業農民。他們是掌握一定農業服務技能,并服務于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群體。三是經營型職業農民。他們是有資金或技術,掌握農業生產技術,有較強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經驗,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管理工作的群體。

        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必要性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農業發展到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戰略選擇,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而對如東來說,又顯得更為必要。

        (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保證農業發展后繼有人的根本措施。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持續大量轉移,“人走村空”問題愈演愈烈,2014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74億,且每年以900萬~1000萬的規模增長。據統計,江蘇務農農民平均年齡已達57 歲,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在如東,連續17年的人口負增長,使得如東人口規模不斷縮小,持續輝煌的如東高考成績,促使如東每年輸出大量優質生源,這就使得如東農村勞動力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由于農村里的年輕人打工的打工,上學的上學,大多進了城,只有上了年紀的人在家里種田,“50后”農民成為目前如東農業生產中挑大梁的角色。農村務農勞動力文化水平偏低,農業生產老齡化現象嚴重,使得“誰來種地”問題日益突出,培育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日益迫切。今后中國農業的從業主體,從組織形態看就是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從個體形態看就是新型職業農民。因此,加快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從環境、制度、政策等層面引導和扶持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可以吸引和留下一批愛農、懂農、務農的農業后繼者,實現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保障。解決13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雖然2004―2013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連增”,但主要農產品供求仍然處于“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的狀況。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費水平提高、農產品工業用途拓展,我國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糧食的缺口也呈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讓十幾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還得依靠農民,特別是要依靠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如東是傳統糧食生產大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人均糧食占有量和貢獻量等多項指標一直處于全國前列。但由于如今在家種地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整體勞動能力和素質都偏低,導致種糧勞力不足、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困難、生產管理粗放,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和糧食產量。只有加快培養一代新型職業農民,調動其生產積極性,農民隊伍的整體素質才能得到提升,農業問題才能得到很好解決,糧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正從單一農戶、種養為主、手工勞動為主,向主體多元、領域拓寬、廣泛采用農業機械和現代科技轉變,現代農業已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產業體系。要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關鍵是農民素質的轉變,核心是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如東是傳統的農業大縣,普通農戶“小而全、小而散”的問題比較嚴重,經營方式粗放的問題比較突出,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許多農民不會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工具,接受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不強。職業農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農民。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可以造就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以農業為職業的新型人才,并由他們帶動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對策建議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長期工作、系統工程,涉及到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等方方面面,必須上下重視,齊心協力。只有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關心農民、關注農業,形成支持農業和尊重農民的社會氛圍與合力,才能創造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環境。

        (一)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

        雖然如東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已經啟動,但部分農民由于受文化基礎、家庭經濟和年齡狀況等因素的制約,對培訓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因此,要充分利用縣內“兩臺一報”和網絡等多種途徑,進行廣泛宣傳,讓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于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意義,解決部分干部群眾認識上的誤區。要充分挖掘新型職業農民在發展現代農業、推廣農業科技、提高生產經營能力、帶領群眾致富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典型事跡,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良好氛圍。要積極宣傳國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扶持政策,調動廣大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要培養造就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樹立以農為業,以農創業,務農光榮,務農富裕,務農也能現代化的社會風尚。

        (二)制定扶持政策、鼓勵農民返鄉

        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實質上還是因為種地賺不到錢。為了鼓勵“五有”―有點技能、有點資金、有點營銷意識、有點辦廠能力和對農村有感情的農民返鄉創業,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打造一支用得著、留得住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必須在土地流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信貸、農業補貼、農業保險、社會保障等方面制定扶持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政策措施,要將現有的特別是新增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體系。

        (三)緊扣農民需求、提高培訓質量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未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要整合各種資源,由縣農委牽頭,以縣農廣校為具體實施單位,面向有關農業教育、農技推廣等部門和單位公開選聘業務精、水平高、責任心強、熱心農民培訓的專家及鄉土人才組建如東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講師團,將關鍵農時、關鍵生產環節的關鍵技術集成化、簡單化,送進千家萬戶、送到田間地頭。在培訓方式上,要根據農民特點和生產特點,既沾地氣又靈活變通,綜合運用現場培訓、集中辦班、入戶指導、田間咨詢等多種方式,針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科技文化需求,以農業實用技術為重點,廣泛開展大眾化普及性培訓,提高參與性、互動性和實效性。對有一定產業基礎、文化水平較高、有創業愿望的農民開展創業培訓,并通過系統技術指導、政策扶持和跟蹤服務,幫助他們增強創業意識、掌握創業技巧、提高創業能力,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第7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范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通過集成技術、集約項目、集中力量,推動農業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經營方式創新,逐步實現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通過技術示范、新品種展示和現代化的產業化經營,打造一批高技術含量、高標準管理的現代農業示范園(點),確保產品效益更高、品質更好、競爭力更強,輻射帶動全市農業產業化再上新水平。

        二、目標任務

        全市建設1-2處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每個鎮街區建設1-2處現代農業示范園,每個特色種植村建設1-2處現代農業示范點。現代農業示范園(點)的建設要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組織實施。建設完成后,園(點)內標準化生產達到100%,商品化處理達到100%。實現畝增經濟效益20%以上。推行綠色控害技術措施,農藥用量減少30%以上,產品抽樣合格率達到100%。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現代農業示范園(點)建成后,通過示范帶動,有效提升全市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全市農產品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步伐,擴大農產品品牌在國際、國內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再造現代農業新優勢。

        三、建設要求

        各鎮街區要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按照“合理布局、相對集中”的原則,扎實有效地開展現代農業園(點)建設工作。

        (一)縣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要求

        1、設施農業要達到300畝以上,露地農業要達到500畝以上;

        2、建設地點選定符合無公害產地環境條件標準的要求,區位優勢明顯,土壤、空氣、灌溉水無污染;

        3、基礎條件好,建設標準高,示范帶動作用強。

        (二)鎮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要求

        1、面積達到100畝以上,建設標準起點高,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具備一定的條件;

        2、產品特色突出,效益顯著;

        3、產品達到無公害食品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標準。

        (三)村級現代農業示范點建設要求

        1、面積達到50畝以上,示范帶動能力強;

        2、產品特色突出,效益明顯。

        四、創建內容

        (一)規模化種植

        根據各自主導產業,選擇集中連片的基地開展建設工作,推動規模化種植,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二)標準化生產

        1、制定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根據國家、省、市制定的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各鎮街區要結合本地生產實際,制定科學、實用、可操作性強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規程,印發到農戶,張掛到現代農業示范園(點)的醒目位置,并指導農戶按照生產技術規程進行標準化生產。

        2、關鍵技術示范。(1)推廣優良品種。篩選適銷對路良種、采用合理育苗方式,完善育苗設施、選擇優質育苗材料,集中培育、統一供種。(2)病蟲害防治。采用防蟲網、粘蟲板、頻振式殺蟲燈、性誘劑、高溫悶棚等生態防治措施。(3)科學施肥。全面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行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4)推行生態栽培模式。推廣秸稈綜合利用,使用沼氣、秸稈生物反應堆等生態能源新技術,提供清潔能源和生態肥料,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3、建立健全質量監管“五項制度”。一是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建立農業投入品采購、保管和使用制度,不得使用國家禁止及限制使用的農業投入品,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期的規定。二是建立生產檔案制度。建立生產檔案,做好生產記錄,記載使用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日期,確保產品質量可追溯。三是建立產品檢測制度。建立自檢與抽檢相結合的檢測制度,確保上市產品質量。各鎮街區農技站要加強安全使用農藥技術指導,監督落實質量安全控制措施。四是產品準出制度。根據檢測結果、生產檔案記錄,對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做出科學判斷,嚴把產品準出關。五是質量追溯制度。產品包裝附加標識,標明產品、產地、生產者、質量狀況等內容,建立起質量追溯制度。

        (三)實現商品化處理和品牌化銷售

        有條件的示范園要建立集產品清洗、分等分級、包裝、貯運保鮮為一體的商品化處理體系,要大力發展冷鏈系統,實行加工、運輸、銷售全程冷藏保鮮。現代農業示范園要加大產品品牌建設,要積極組織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GAP認證及地理標志認證,通過品牌擴大影響,提高效益。

        (四)實行產業化經營

        現代農業示范園(點)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或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產業化經營,實現100%產品訂單生產。

        五、具體進度安排

        (一)制定實施方案。2012年5月:各鎮街區農技站分別落實鎮級和特色村現代農業示范園(點)的個數、地點、建設主體、面積規模、產品特色、主推技術、投資數額、行政領導、技術指導等,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市農業局統籌做好現代農業示范園(點)建設工作調度、進度統計、技術指導、檢查驗收等工作。

        (二)落實創建任務。2012年6月:召開現代農業示范園(點)建設工作培訓會議,進一步做好相關部署。建立健全“五項制度”,編印標準化生產技術資料。

        (三)技術培訓和指導。2012年6月-10月,組織市專家進行現場指導。

        (四)檢查督導與效績評定。2012年11月:對現代農業示范園(點)建設工作進行檢查督導;11月-12月,組織專家對現代農業示范園(點)的建設工作進行檢查驗收和總結,并進行效績評定,對驗收合格的園區納入年度農業和農村考核范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鎮街區要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農技站長為成員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調度。

        (二)加強工作督導。市農業局將不定期進行檢查督導。各鎮街區要切實發揮好組織領導和協調督導作用,保證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各項工作措施落實到位。

        第8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范文

        關鍵詞:農機;農藝;關系;矛盾;結合;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S23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006-1

        隨著農業機械的深入發展,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都包含著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工具兩方面,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機與農藝的內在聯系更加緊密,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強化農機與農藝結合方試,發展方向和促進措施等問題。

        1 農業機械化與農業耕作制的關系

        農業機械化既服務于農業耕作制又促進農藝的變革。八十年代吉林省引進大棚育苗,機械插秧技術,就改變了傳統育苗,人工插秧模式。對耕整地育苗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九十年代實行拋秧技術,制約了農業機械的發展。如今又重新提倡機械化育秧、插秧、收獲技術。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據調查,在過去三十年中,蛟河市大部分土地是由原大、中型機械翻地,變為小型拖拉機配套滅茬耕整地的耕作方式。連年滅茬耕作,導致土壤耕層只有12~15cm左右,土壤板結嚴重,阻力不斷增大,犁底層的土壤變得硬脆,一鍬下去就會大塊地開裂,同時厚硬的犁層也阻礙著土壤上下水氣的貫通和天然降水的儲存,小型農機具的連年作業,也導致了土壤養分輸出能力的破壞,難以維持植株正常生長對水、肥、氣、熱的需求。因此,近幾年我們蛟河市開展了深松深翻保護性耕作技術。

        2 農機與農藝在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中的關系

        2.1 保護性耕作技術有四種農藝要求

        一是免耕播種施肥技術;二是秸稈殘茬與表土處理技術;三是雜草及病蟲害控制技術;四是深松技術。這四種農藝要求的實現都必須通過農業機械的有效融合才能實現。

        2.2 農業機械是應用保護性耕作的基礎

        先進適用的保護性耕作機械在這項新技術的推廣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幾年,我們蛟河市旱田大力推廣免耕播種機,水田大力推廣機械化播種育苗、采用新型高速插秧機插秧、使用聯合收割機收獲。一臺免耕播種機可以一次性完成破茬開溝、深施肥、播種、覆土、鎮壓全過程。極大地節約了農業生產成本,據我們檢測使用免耕播種機每公頃節約作業成本350~450元左右。

        2.3 農機與農藝融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由于這幾年我們采用先進技術,先進機械從事水旱田作業不僅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節約了農業生產成本,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一臺免耕播種機作業效率在0.5~1公頃每小時,比人工作業提高二十倍以上。

        2.4 農機與農藝結合有三種方式

        一是農機服從農藝:二是農藝服從農機:三是農機農藝共同協調發展。因此,農機與農藝必須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3 農機與農藝結合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條件,農藝對機械深松的要求

        3.1 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條件

        農業設施裝備發達、生產技術先進,組織經營高效,服務體系完善。因此,農業現代化就是要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農業,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產量,使農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標志就是要使農業勞動生產率有一個巨大增長,高度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各國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特征。

        3.2 農機與農藝的矛盾

        現代化的農機技術和農藝技術對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都有積極的作用。農機和農藝之間的矛盾主要是:農機與作物品種之間的矛盾,農機與耕作制度之間的矛盾,適宜機械化操作的農機與適宜手工操作之間的矛盾,農機的單一性與農藝的多樣性之間的矛盾等等。實際上,農機與農藝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其相互結合相互適應的過程又是矛盾相互促進的過程。

        3.3 農機與農藝結合的必要性

        第9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范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第一要務是生產發展。實現生產發展,最重要的是構建現代農業。我們必須下更大的決心、拿出更多的投入、進行更扎實的努力,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基礎。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點,是產量增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立足點。

        現代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相對應的發達農業,是歷史的、動態的。現代農業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普遍使用現代生產工具、全過程實現現代管理的生產方式,改變了傳統農業以手工勞動為主的生產方式,實現了生產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現代管理手段的應用,更新了發展理念,創新了經營機制,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

        發達國家曾經稱現代農業為“石油農業”,現在更多叫它“持續農業”、“有機農業”、“設施農業”,甚至可以叫“精細農業”等等。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描述現代農業:從以市場為導向看,它是市場農業;從以現代科技為支撐看,它是高科技農業;從對各種資本的需求看,它是資本密集型農業;從經營方式看,它是產業化農業。綜合起來,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是以統籌城鄉發展為前提,以充分吸納世界工業文明成果、合理汲取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為基礎,通過科學化、市場化、產業化建立起來的,應用現展理念、運用現代工業裝備、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推行現代經營形式、實行現代產業結構的、農業經濟技術生態有機統一的多元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產業體系。它以現展理念為指導,沒有市場導向、集約經營、和諧發展和外向開發等先進理念的確立,就沒有現代農業;它以現代工業裝備為物質條件,沒有農機具、電腦等現代工業裝備和化肥、農藥等現代物品投入,就沒有現代農業;它以科學技術為強大動力,沒有細胞學說、植物礦質營養學說、雜交優勢理論、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科學技術的創新與推廣,就沒有現代農業;它以現代經營形式為手段,沒有一體化運作、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沒有現代農業;它以現代產業結構為支撐,沒有發達的畜牧業、發達的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同樣沒有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表現在“四化”上。1、科學化。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證食品安全。不斷加大科技投入,開展技術創新,使先進的科技不斷從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現代農業還要落實科學發展觀,不盲目濫用自然資源,兼顧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合理的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2、產業化。根據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特點,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和農村新型合作組織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種養加、產供銷、以農工商一條龍綜合經營,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多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要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要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從而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實現現代農業。3、標準化。農業標準化其實講究的是科學種植,保證質量,圍繞著市場來提高收益。絕不是只要產量,不要質量。現代農業要求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推廣運用標準化生產技術,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生產,提高產品的質量。比如優質小麥,土壤氣候要求什么樣,什么是優質品種,什么時候種植,耕作密度,田間管理要求,收獲時涼曬要求,不同品質分倉儲存等等,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規定,需要有權威標準可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將會越來越高,到時沒有標準的農產品將會退出市場。標準化是實現農產品轉變成商品的基礎,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競爭力的保證。4、信息化。利用現代技術和信息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揮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市場、消費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信息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是農民進入市場的需要,是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的需要,也是農業部分轉變職能、自我發展的需要。

        簡言之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標志是標準化,基礎是信息化,目標是產業化。因此,它與傳統農業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区二区偷拍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 亚洲中文字字幕精品 |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综合久久九色91色综合网 |